站起来优秀教案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站起来优秀教案(共13篇)

站起来优秀教案 篇1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受男孩的男子汉气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一次次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课文内容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也会摔许多跤,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站起来》。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师问:读了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读连贯。

2.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反复读字词。

3.学生选取自由喜欢的段落朗读,师指导。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的读音:恼 概 训 吼 羞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的小窍门。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3.指导学生理解生词

出示生词卡,学生朗读

结合课文语句理解词意:

苦恼 气概 毫无惧色 羞愧 毅力

四、巩固练读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站起来优秀教案 篇2

首先, 作家不但从横的方面展开描写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多种矛盾和尖锐冲突, 以鲜明地揭示人物的典型性格, 而且还从纵的方面去插叙或补叙人物的生活经历, 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

小弗郎士是个天真顽皮的孩子。可当最后一课时, 对已经迟到的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并没有批评, 没有斥责, 更没有用戒尺予以惩罚, 而是非常温和地说:“我也不责备你, 小弗郎士, 你已经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 时间有的是, 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 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有理由对我们说:‘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 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 不会写!’……不过, 可怜的小弗郎士, 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这些态度, 这些语言,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一个犯错学生的原谅, 表现了他善良、温和的性格和沉重的心情。

接着, 韩麦尔先生又谈到法国的语言上来。他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 最精确”;又说,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些语言,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期望。牢记本民族语言, 就能随时激发自己爱国心和反抗外族侵略的意志。

另一方面, 作品还对韩麦尔先生进行纵的描写, 回顾他过去的历史, 补叙他的生活经历。

他说, “我呢,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 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些补叙,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 也有任性的时候。他平时感受不到自己的任性和过错, 在这最后一课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过错, 产生了强烈的自责, 并公开在学生面前检讨。这也表现了他在亡国以后的巨大痛苦。

小弗郎士走进教室, 看见韩麦尔先生在踱来踱去, 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只好推开门, 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脸多么红, 心多么慌!

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不难推断, 小弗郎士是一个天真、顽皮、淘气的孩子, 经常会犯错, 而又屡教不改。过去, 韩麦尔先生可能不止一次地教育他, 甚至用他那把铁戒尺惩罚他, 而且态度非常粗暴。

作家通过纵向描写, 表现了韩麦尔性格的另一面, 与横的描写互相映衬, 互相补充, 相映生辉, 相得益彰, 增强了形象的立体感, 真可谓站起来了。

其次, 塑造具有立体美的人物形象, 从不同角度去刻画人物是一种很有效的艺术手段, 作家对这种技巧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作家运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描写, 韩麦尔便有棱有角地站起来了。

上最后一课时, 韩麦尔先生穿上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打着皱边的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 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这些外貌和衣着的描写,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 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些神态描写,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教学环境、对学生、对母语教学的留恋。

教堂的钟声响了十二下。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脸色惨白, 说:“我的朋友们, 我——我———”但他哽住了, 说不下去了, 便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这些神态, 语言, 行动描写直接正面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祖国时的巨大痛苦。这种内心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作者为了使韩麦尔这个人物更鲜明, 更传神, 又调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即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刻划来衬托韩麦尔。小弗郎士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淘气, 顽皮, 天真。他想到韩麦尔要问分词, 可自己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就想, 别上学了, 去野外玩玩吧。他平时不好好学习, 逃学, 旷了课去找鸟窝, 到萨尔河上溜冰……他怕韩麦尔先生, 怕韩麦尔先生的戒尺, 怕韩麦尔先生的惩罚。

可是上最后一课时, 他突然变懂事了。他想,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以前没好好学习……忽然, 韩麦尔先生叫他的名字, 要他背书, 他想, 天哪,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又没有一点儿错误, 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他对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感到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说明他对老师极其悲痛的心情的理解。他感觉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 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作品通过小弗郎士对学习, 对韩麦尔先生态度的变化, 衬托了韩麦尔先生心里的巨大痛苦,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站起来的次数 篇3

对此,他毫无办法,于是就去拜访一位拳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希望能把儿子塑造成男子汉的形象。

拳师说:“把你的男孩留在我这里半年,这段时间你不要见他。半年后,我一定把你的孩子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半年后,男孩的父亲来接孩子。拳师安排了一场拳击比赛,向这位父亲展示他半年的训练成果。与男孩对打的是一名拳击教练。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下。

但是,男孩一倒地就立即站起身来迎接挑战,一次又一次,倒下去又站了起来……如此来来回回总共二十多次。

拳师问这个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汉气概?”

“我简直无地自容了!想不到送他来这里训练了半年,他还是这么不经打,这么轻易就被别人打倒了,哪儿有男子汉的气概呢?”父亲失望地回答。

拳师意味深长地说:“我很遗憾。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但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倒下去又立刻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树根越是深入大地,就越能挺拔向上;苔藓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仍有青春奋斗的足迹。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那就是成功。

(选自《意境》,张琳/荐)

(本栏插图/汤夏洋)W

路子与你聊

让纸片站起来教案 篇4

1. 积极参与探索让纸片站立的多种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2.愿意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纸片人手一张,操作材料:玩具、夹子、橡皮泥、易拉罐等,薄图书若干

活动指导:

一、出示纸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纸片)它可以用来干什么?(画画、折纸、写字……)刚才小朋友都说得非常好。可今天的纸宝宝、很不开心。为什么呢?听!哎,我呀每天都是躺在桌上,真没劲,要是也能站起来,那该多好呀!小朋友你们帮我想想有什么办法吧?

二、借助辅助材料让幼儿探索纸片站立的方法。

(一)介绍辅助材料。

(二)提出操作要求:

1.要认真操作,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看纸片在谁的帮助下可以站起来。

2.操作完要将不用的材料放回盘子中。

3.将自己的操作结果和旁边小朋友交流。

(三)讨论:你用什么材料帮助纸片站起来。

(四)小结:在材料的帮助下让纸片靠着易拉罐,夹子夹着纸片,橡皮泥块粘着纸片,通过这些办法都能让纸片站起来。

三、不借助材料让幼儿再次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一)提问:不在材料的帮助下纸片也能站起来吗?

(二)讨论:你有什么办法让纸片自己站起来?

(三)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之间交流操作结果

(四)小结:通过折的办法改变纸张自身的形状,也能让纸张站起来。

四、利用能站立的纸片拓展到生活中。

(一)猜想:书本能放在站立的纸片上吗?

(二)幼儿操作

“在站立的纸片上你放了几本书?”

(三)小结:

站起来优秀作文 篇5

人总是会遇上些不愉快的事儿,有的人乐天派,没多久也就不在乎了,有的人却总是过不去,一脸苦瓜相。我当然也喜欢忘记,不管是针对自己,还是与别人交往,我总是如此的,谁都不想和一个负能量在一起,快乐的人会费解,不快乐的人会更不快乐,没有谁离不开谁的时代,我们也渐渐变得不需要谁。但是颓然不是办法,生活总是要继续,我们唯有站起来,向前走。

一生不长,也不短。有的人遇上挫折就不行了,哪怕他多聪明,多努力才让自己看起来毫不费力。这也就是他们说的,抗逆力差。在逆境中寻找光明,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从来都是这样,更何况有时候老天又偏心的很,总是要折磨人一段时间,才肯笑一笑。

我大概就是一个没有抗逆力的人,遇上逆境就唯有自暴自弃了。堕落是一件无比简单的事情,这条道路有太多的快乐,也足够没有趣味,可是足够让人沉迷,不去看那些正确光明却充满艰辛的道路。可是我们也会在某个时刻,某个安静的时刻,莫名其妙流下眼泪,一边讨厌世界,一边讨厌自己。那些日子,世界是灰暗的,却没有办法形容出来,大概就是从前喜欢的歌单不敢打开,怕听了就哭个没完,最新的歌听了几句就放弃,总觉得难听得要死,觉得世界变了,连音乐都如同自己坠入了地狱。可是,新歌最美丽的部分还没有听过,过去的歌也老旧得让自己觉得可以用来怀念了,在那个与我无关的音乐世界里,在那个我极力想要逃避的现实世界里,并没有因为我的颓然而停止变化,是我们累了,却以为世界也累了。

累了,不是不活了,为活着而活着,就是要坚强起来的。我们不生在战争的年代,没有真实的硝烟在我们眼前弥漫,我们也不习惯在温室里长大一些后,去面对那些无形的暴风雨,我们可以输,可以哭,但不能什么都不做,比起许多路的可怕,一蹶不振最是可怕。

姐姐妹妹站起来 篇6

“1952年国庆节前洗的手,是最后一批妓女……大跃进那一年结的婚……”1983年的某天,一个64岁的退休女工人俞欣芝(化名),向作家张辛欣及其伙伴述说自己一辈子的遭遇。

“由于我们刚进上海的时候,没有准备好,如果马上取消(卖淫),谁给她们饭吃?”三年之后,1986年11月,年逾古稀的老干部曹漫之追忆了自己参与上海接管和改造的经历。他的对面坐着美国学者贺萧。

一个19岁加入中共闹革命,一个14岁跑到上海卖淫,曹漫之和俞欣芝的人生记忆,却在1950年代初期出现一段交轨。不过,一个是代表新政权的改造力量,另一个则是被改造的数千妓女之一。

收捐

1949年5月初,离上海两百多公里的丹阳县,曹漫之频繁参加上海接管改造会议,议题之一是禁娼。她刚刚被任命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民政局长。

而在上海知名“风化区”会乐里,俞欣芝依旧接客。此时的上海,像她一样靠卖淫为生的妇女有3万人左右,还不包括从事隐形性交易的吧女、女招待、“按摩师”、“女向导”等。

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来说,清除娼妓是让中国变成强大、健康的现代国家的必须动作之一。但进城后怎么着手?有干部认为一天也不能忍,应该立即禁绝。曹漫之找了一些熟悉妓院及其背景的党内外干部,大多数却主张要权衡现实,不能马上取缔。

自1938年起就多次参加解放区禁娼运动的曹漫之遇见了新难题。十里洋场中,“青洪帮”和“他们羽翼下的各种社会腐败组织”,以及包括娼妓、职业乞丐、扒手在内的“集团性的社会黑势力”盘根错节,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变。更重要的是,如果禁止妓女从事性交易,就得给她们提供饭碗。30多年后,曹在《上海娼妓改造史话》前言里还感慨道,“最复杂最困难的则是对妓女的改造”。

“在解放以后,妓女还在街上,所以我们的干部有意见,民主党派也有意见。”有一天刚躺下准备休息,有人就来批评曹漫之。他说,“你睡觉睡好了,是不是?我睡觉还没睡呢。我现在房子还没有准备好,怎么能收容?收容起来,当天就没饭吃,把妓女又变成乞丐啊?那么这算什么政策。”

曹向贺萧回忆,“我们确实没有办法,……还得准备一批干部,而我带进来的干部很有限。我接管市政府,接管法院,接管监狱,接管区公所,接管国民党行政院在上海所有的办事机构。一共接管五百多个单位,给我的干部只有28个人,我们怎么能干得了这么多事呢?”

“这段时间完全是不得已的,绝不是我们的心愿。”在接管上海之后的两年里,曹漫之“忍着心里的痛苦”,耐心地准备着。

5月10日,进城部队做报告的第三野战军负责人在谈到税收问题时强调,“既然娼妓还存在,当然也还是要收……”5月27日,上海宣布解放,继续给妓院和妓女发执照并收捐,同时对妓院老板的经营做了严格限制:禁止接待公务人员,贩卖毒品、赌博、摆设大型酒宴,如果逼迫妓女违背自己意愿与人发生关系,或将她扣留,妓女可以控告他们。

而其它城市同行的遭遇也陆续传来:从1947年到1951年,石家庄、北京、吉林、南京、苏州等城市都几乎在一夜之间取缔了娼妓业。在此情况下,上海的一些 “妓院巨头”,早在1949年解放时就溜走了。1951年4月镇压反革命运动,又处死了一批。

“对新中国成立我是麻木的。国民党、日本人、美国人,然后又是国民党,我见的人多啦!共产党来了,我还是卖自己的‘咸肉’!”俞欣芝回忆说。尽管如此,她还是发现有大批姐妹开始朝火坑外跳。战火熄灭,经济逐步恢复,许多妓女回到了老家,或在上海找到了工作。

解放军进城一年之后,《大公报》报道,注册持照妓女已经从1949年初的1897人减少到662人,而妓院数从518家减少到158家。到1951年11月,又减少至注册妓女180名和妓院72家。当然,注册妓女仅仅是卖淫妇女中很小一部分。

“我根本不信‘长三’、‘幺二’(妓女等级名称)们能自己干活养自己。”俞欣芝还在观望,“你们不是说共产党好吗?那我就等个好共产党娶我吧……”。可她后来不得不承认,“我真没想到共产党不逛妓院”。愿望落空的俞欣芝反而听说要取消妓院 ,“所有妓女要剃光头,要‘共’我们当妻,很害怕”。

“取消”的消息越传越迫切的同时,曹漫之也在紧锣密鼓地安排工作。1951年11月初,一批有高中或大专学历,做思想工作有经验的妇联干部,被领导悄悄通知到提篮桥区通州路48号报到。但她们听说自己的工作将是改造妓女时,很多人闹情绪。

“我不愿意。大家印象中妓女是下等人,叫我们去跟这种人打交道思想上不容易接受。我坐在楼梯上面大哭不去。”管理干部杨秀琴回忆说:“后来领导给我讲了好多。他们说,这些人也是受压迫的,不是自己愿意的,新中国不允许娼妓存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最后说服我,就去了。”

1951年11月13日,警方通知全市剩下妓院的老板马上关门。几天后,又通知持照妓女开会。11月23日,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市政府关于取缔妓院、收容妓女的决定报告。

随后的两天,通州路48号的上海妇女劳动教养所根据公安局提供的妓女名单编队编班,妇联通过报纸向妓女宣传,希望她们“依靠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改造,作一个新生的妇女”,政府取缔后若仍有不法之徒,希望各界人民协助检举以严惩。

收容

一切准备妥当后,行动开始了。11月25日晚上8时开始,警方出动将妓院老板们抓获,封闭妓院大门,把妓女围住。到第二天上午10时,逮捕324个妓院老板,后来分别被判刑入狱或送去劳动改造。181名持照妓女和320个街头“野鸡”则被送到妇女劳动教养所改造。

行动第二天,上海报纸上的许多报道都引述了一个叫吴彩凤妓女的反应,据说她站在闸北分局的一张凳子上宣布说:“姐妹们,我们解放了,我们新生了!……今天,是我们最可纪念、最感到光荣的一天。”

而事实上,1948年,在革命性变化来临前夕,一项对上海市500名妓女的调查发现:56%的妓女对她们的职业表示满意。主要因为这一职业比起她们所能从事的其它职业来,收入更加丰润一些,有一半人表示无意改换职业,而有略微四分之一的人还表示想找一个有钱的丈夫。”

相对比较满意的收入,对国家权威的恐惧,对外人的怀疑,所有这些混合在一起,使得俞欣芝和姐妹们不可能不因这一突然改变而恐慌。吴彩凤或许的确发表过那样鼓舞人心的话,但妓女们大都受到惊吓,反应强烈。

曹漫之在多年后回忆说:“用汽车把她们装上,这些人都哭了,都不上车,每一个人都管老鸨叫老妈妈,叫爸爸啊,共产党要杀我们啊,我们不愿意去,又要卖我们了。我们愿意跟着妈妈爸爸啊,又哭又叫,唧唧哇哇。”

不知道俞欣芝是如何逃脱这次行动的,反正她没有被装上车,而去咖啡店当了暗娼。1992年,作家苏童出版小说《红粉》,背景即是解放初期政府禁娼并改造妓女,小说里的“秋仪”就是在卡车拉着妓女们去“训练营”的途中逃跑了。

教养所的管理干部一进来就进行了培训。民政局的干部跟她们谈如何看待妓女的两重性,可当管理干部在劳教所大门口,列队欢迎用卡车拉来的妓女时,她们发现这些教育对象满面泪痕、神色阴沉。

其实,这些妓女所的生活条件比许多市民要好,她们可以穿自己的衣服,伙食不错,屋子里也暖暖和和的,工作人员待她们很有礼貌。但改造的过程,起步就不顺利。

曹漫之来到教养所,站在一个高台子上,要给她们做动员报告,却成了抗议的靶子:“有一个妓女喊了,姐姐妹妹,哭!很灵,她这么一喊,三百多人一齐哭。有的叫:妈妈啊,你在哪里啊,孩子在这里连通信给你都不行啊。我坐在那里,叫警卫营长搬来一个凳子,看着哭。哭了几个小时,送饭来,盛完了,都泼在地上,没有一个吃的。”

曹后来找几个人谈话,“她们说,开始哭的时候,是给你们施加压力,后来是真哭了,当时不知道把我们弄到哪里,可能要枪毙,也可能抽我们的血,军队打仗不是需要血吗?……没有一个以为共产党是来救他们的。”

1952年国庆节前夕,第二批妓女被收容进来,人数比第一批翻了一番。她们在禁娼令颁布后仍继续在街上拉客,或者当酒吧女、按摩女卖淫。“我们弄了几百人,化装为嫖客。马路上一个电线杆子下面一两个,到处都是。大卡车提前都隐蔽在弄堂里面。”

做暗娼的俞欣芝,一年来经常拉不上客人,而且提心吊胆,这一次,“正盘算着趁过节捞上一把,不料公安局把我给抓进了妇女劳动教养所”。这些被强行逮捕的女人比第一批难对付得多。俞回忆,“当天夜里进去千数人,我们大哭大闹。尤其我这样的,干了十几年,又听了许多反宣传,心里是恨极了。”

显然,要取得这些妓女的信任并非一时之功。曹漫之在收容行动之前,就已经作好了详细的改造计划:首先,为妓女医治性病;然后施以劳动教育,助其新生;嗣后再分别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改造

即便是体检这样的善举,妓女们一开始也不信任。俞欣芝回忆,“新的谣言又传开了——军队在朝鲜失利,伤兵等着要输血,政府要抽我们的血。”没过几天,抽血的人真的来了。俞又吵又闹,把瓶子也摔了,最后还是让大夫抽了一管走,抽得很少。她想:“大概得先化验血型什么的吧?”过了半天,大夫和干部一块儿来了。大夫说:“你患有梅毒,从现在起住院治疗”,“我一下子蒙了——原来先来的姐妹的话是真的!共产党是真要救我!”

不只是俞欣芝,第一批被收容的501人有一半人患有性病,90%的人有心脏病、斑秃癣等疾病,大多数都有毒瘾。

上海市政府不惜代价给她们治疗,调配各性病诊所的师生,在教养所安装了医疗设备,需要更复杂处理的病人则被送到附近医院,费用由政府支付。一则资料称,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政府甚至从解放军那边调拨过来一批紧缺的青霉素。

俞欣芝“抱头痛哭一场,然后住进劳教所的临时住院病房”。然而失去自由的她和姐妹们,并没有因为治病而放弃反抗。她回忆说,“劳教所禁止吸毒,毒瘾上来不想哭也流泪。管理干部讲话说‘帮助姐妹们逃出火坑’,我心想:你们把我弄进火坑来了!”

还是1952年,“大概是十月十几号,好几百个流氓把劳教所包围起来了,他们要把我们抢出去。我们在里边也拼命往外冲,和管理干部闹起来了。管理干部有规矩,他们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是死守住大门,比我们先进劳教所的公娟(公开登记的妓女)已经学习了快一年的时间了,她们先是帮干部守大门,后来看我们要出人命,就和我们抢菜刀,……后来,外面来了一大批警察,把流氓抓走了,我们也就没辙了。凡是妓女全怕警察,旧社会让他们欺负惯了。”

上海市民贺宛男的母亲曾是教养所的分队长,管着56个妓女。小时候,她缠着母亲去教养所看看,但失望地发现,这些在旧小说里貌若天仙的女人有的对着镜子痴痴地照,把头发梳了又梳;有的把窄窄的旗袍硬套在胖墩墩的身子上,扭着难看的屁股;有几个似乎是在谈男人,谈着谈着,竟尖声怪叫起来:“没有男人,闷死我了。”她还亲眼目击,有妓女闹着要出去,达不到目的就上吊,被管理干部救下来。

但对这些管理干部,俞欣芝回忆,“我们是不太怕”,“甚至瞧不起她们”,旧社会笑贫不笑娼,我们看那些女管理干部人人穿个二尺半大褂子,心想:‘男不男女不女的,还不如我呢!’劳教所的所长姓杨,比我大两岁,是个大姑娘;我们私下说:‘就凭她管我们?她见过屁!’”

治病并不能完全消释矛盾,改造思想的重要手段还是学习,主要是开忆苦会和学政策。俞欣芝说,“忆苦会上,先进来的姐妹带头忆苦,我们后来的也有人忆。我认为忆也白搭,那些脏事谁不知道?苦又怎么样?还不是等着让人家送兵营去当‘共妻’?

而30年后,教养所所长杨洁曾也描述忆苦会的准备过程:我们利用控诉大会启发她们憎恶妓院、憎恶这种生活、憎恶压迫他们的人。“我们要达到目的,必须有材料,但是我们只知道一些皮毛,不够生动,所以要她们自己来讲。……开会前,我们布置了很多标语,像‘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当时的气氛很是愤怒的,有人叫口号,妓女控诉时,一方面掉泪,一方面气极了。”

为了提高阶级认识,教养所还组织观影。俞欣芝对一部叫《姐姐妹妹站起来》的电影印象深刻。1949年11月,北京市政府一举封闭了全市妓院。上海导演陈西禾闻讯后,赴京深入采访收集素材,并很快写出了剧本。拍摄中他大胆起用业余演员,从翻身妓女中挑选老鸨等人的扮演者。电影的情节是,北平近郊农村姑娘大香因家贫生活无着,与母亲一起进城借住于舅妈家,以替人缝洗衣服度日,并得邻居工人尚幼林多方照料,两人渐生恋情。舅妈为贪钱财,勾结流氓马三,把大香骗卖到崔氏夫妇开设的妓院,大香不堪折磨。1949年北平解放后,马三和崔氏夫妇等人被人民政府惩办。大香等姐妹们终于站了起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学政策时,管理干部再三讲外面传的“送东北开山”是谣言,“政府是要改造我们成新人,先进来的姐妹也现身说法”。病基本好了之后,俞欣芝“开始朝正道上奔了”。劳教所组织她们学文化,同时参加劳动,学机器织袜子。

管理干部的一个绝招,是让早进来的妓女对后来的姐妹施加改造的压力,又同时给早进来的一个机会,展示她们被改造的成果,这样就形成了相互的制约和激励。

虽然妓女们不能随意离开这个大院,但她们被允许定期与家属见面。后来管理所出台了请假制度。杨洁曾回忆说,“请假是由姐妹小组评审通过让推出去,另一方面也请家里和周围的群众也做好工作,帮我们考察。”正如学者贺萧所言,这样一种制度,依靠的是在国家权威下城市各个阶层被动员起来形成的力量。

“其实,我这样的算是好改造的,毕竟是苦出身。把窗户纸捅破了,好坏事、好坏人分得清。麻烦的是那些交际花,她们说是‘卖笑不卖身’,其实是假话,骗鬼!她们脑袋里花花事多,人也邪。有个姐妹和管理干部说:‘你去过百乐门吗?吃过大菜吗?’管理人员只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时就让她下不了台。于是就骂人,砸东西。”

“可这姐妹如今也工作得很好……在人民政府面前,她不行,差得远呢。”俞也承认改造的威力,起初她瞧不起杨所长,“事实最后证明她比我们强一百倍”。

贺宛男也回忆说,“后来,我又陆陆续续跟妈妈去过几次教养所,发现这些女人一点一点地在变。她们不再疯疯癫癫地大谈男人,而是满头大汗地织袜、摇毛巾,休息下来,便唱歌,读报。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个女人捧着一张报纸大哭起来,原来报纸上刊登着记者采访她转变经过的报道,后来她那失散多年的丈夫按着报纸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教养所,和她夫妻相会了。”

释放

1953年,教养所开始陆续释放改造好的妓女,标准是政治表现好;疾病痊愈,无恶习;有技术,社会上能接收。家在乡下,在上海没有亲戚的,一般都送交她们的老家,上海有亲人的,被分配到城镇工厂里工作。而第三类无家可归的,由劳教所的一些工作人员陪着,送到甘肃、宁夏和新疆的国营农场中。她们中很多人同意去,因为有结婚从良的机会。

“新疆没有女的,大部分人找不到老婆……我们这儿的妓女无家可归,妓女出身找对象也不容易,我们就介绍她们到那里。……自愿报名。1955年到新疆的有500多人。”杨洁曾回忆说。1956年,俞欣芝离开教养所,被劳动局安排到服装厂。

1958年,该所的使命完成,总计7000多名妇女在这里接受过改造。自1951年起,在里弄里,新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群众积极参与的监督网,与国家权力相连,使得妓女和老鸨无处安身,更别说重操旧业。

而那些被改造过的妓女,政府的意图是把她们安顿在一个安全的家庭关系中,使她们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是在后来的回忆中,我们能见到的大都是少量所谓“先进分子”的“今昔对比”,更多的妓女返回社会后的命运如何,则不得而知。

俞欣芝在“大跃进那一年”结了婚,丈夫是三轮车工人。俞回忆,“介绍人曾和他讲过我的事,他同意先见见我再说。我这个人是很直的,头一次见面我就说:我旧社会是‘万人妻’,让政府教育好了;可是总有污点,对不起你。这种事成就成,不成不能强求。”他说:“以前归以前,现在好就行。”我说:“我现在是先进生产者呢!”一来二去,事就定下来了。临结婚我问过他:“你就不嫌我?”他说:“我这么大岁数能找个人不错了,你得给我生个儿。我们不能绝了后。”我告诉他这可保证不了,我打过两胎呢。他想了想说:“那也结吧,有感情了。咱俩都是苦人儿呀!”

站起来优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幼儿对纸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反复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能探索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自主的探索出纸宝宝站立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纸片若干、积木、发圈、夹子、双面胶、固体胶等辅助工具。

2、展台一个、纸制楼房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出示纸宝宝不高兴的表情,告诉小朋友纸宝宝是因为自己不能站起来,所以不高兴,请小朋友帮助它站起来。

2、幼儿首次探索:幼儿依靠辅助工具帮助纸宝宝站起来。

3、幼儿第二次探索:幼儿讨论后,不依靠辅助工具让纸宝宝自己站起来。

4、幼儿第三次探索:出次楼房请幼儿观察、拆卸后,请幼儿自己用双面胶和固体胶自己做出纸宝宝站立的模型。

5、参观作品,幼儿自己讲解,相互分享。

6、小结:请小朋友把纸宝宝站立的奥秘告诉别的小朋友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出更多的让纸宝宝站立的.漂亮的模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上过的一堂公开课,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活动设计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的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操作性。课堂氛围很活跃,孩子们一直都非常快乐。

第一次探索中,我刻意介绍了辅助工具,但我感觉介绍得有点多,反而让孩子感觉有点茫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或带过)辅助工具的介绍。可能这个一环节收到的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第二次探索中,我只是适当引导了幼儿怎样帮纸宝宝站起来,有很多孩子都做到了。不过我们如果在这时能制作有立体感的动画。效果一定会更好,更能激发幼儿想帮助纸宝宝的愿望。

站起来优秀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其对纸探索的欲望。

3、培养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幻灯片、剪刀每人一把、双面胶每组两卷、纸篓五个、展台一个、城堡模型一个、手工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

1、师:来,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好想像小鸡一样站起来,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评析:利用幻灯片中的形象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二、幼儿讨论

1、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站起来?

2、幼儿自由讨论

3、师:小朋友有那么多好办法,下面大家试一下。看谁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自主探索活动

1、幼儿第一次探索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分享探索成果。

2、幼儿第二次探索

(1)再次投放材料--剪刀和胶水

师:今天还请来了两位好朋友给大家帮忙,剪刀和胶水,大家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好,下面咱们看谁的办法最多。(幼儿操作,师指导)

(2)分享成果(评析:这两次探索活动的进行,使孩子们自发地感受到了纸片的站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探索:只投放了纸片,使幼儿感受到用折的方法能使纸片站立;第二次探索:又投放了辅助工具剪刀和双面胶,幼儿感受到可用粘、剪使纸片站立。对这两次探索的结果都做了展示,幼儿间相互分享,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使其更有信心进入下一环节,而且两环节后的幼儿小结,幼儿也清楚的表达出来了。)

3、幼儿第三次探索

(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把它变成一张纸

师: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小纸片又提要求了,它们说请小朋友再想办法使他们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合作把它们拼成一个漂亮的模型,看哪个组能使纸片站的好,组合得漂亮。

4、幼儿合作制作成型的纸站立模型,教师指导。(每组投放篮子,篮子里有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及正方形供幼儿用。)

5、参观作品。幼儿讲解,相互分享。

(评析:城堡环节中幼儿通过拆合纸片,进一步感受纸片的变化:一张纸片可以变多种形状,幼儿在拆做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的探索体验,而且请幼儿将拆开的纸片重新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重新组合漂亮模型,当时考虑到每位幼儿手中只有一个纸片造型,他们在组合小组模型时有些单一,于是在最后这一环节我又在每组投放了纸,供幼儿组合模型装饰用。在合作制作模型环节,也体现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幼儿在美工方面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用它们组合了漂亮的模型,纸片站立的奥秘多不多?好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评析:这是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而且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玩纸的兴趣。)

让鸡蛋站起来 篇9

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实验内容:让鸡蛋小头向下“站立”在桌子上。为了避免鸡蛋出现“伤亡”事故,老师将实验用的真鸡蛋换成了塑料鸡蛋。

首先,我们要让鸡蛋的小头向下“站立”起来。老师刚讲解完实验要求,有些同学就发出了“小菜一碟”的声音。于是,老师请了郝书逸上台实验。只见他满怀信心地走上前去,可鸡蛋没腿,“站”起来谈何容易。面对失败,郝书逸的脸像红透了的苹果一样。

接着,老师让我们将鸡蛋的大头向下“站立”一次,结果出人意料,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成功了。

这时,陈老师又提出了要求:“如果我们一定要让鸡蛋小头向下“站立”起来,该怎么办呢?”说完,老师打开塑料鸡蛋壳,将一个东西粘在了鸡蛋的小头一端。“橡皮泥——”大家惊讶地喊道。“没错,如果我们在鸡蛋的小头一端加一块橡皮泥,那鸡蛋能“站立”起来吗?”陈老师问道。为了验证实验的结果,我被老师请上了讲台。结果到底会怎样呢?我心中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用指尖扶着鸡蛋,小心翼翼地把鸡蛋立在桌上,过了十几秒,我松开了手,自以为肯定会成功。谁知道伴随着恢谐幽默的配乐,鸡蛋毫不留情地倒了下来,左摇右摆。顿时,教室里的笑声差点掀翻屋顶。我对着台下同学苦笑了一下,这真叫和尚梳头——没法(发)。我再次扶起鸡蛋,感觉后背都有些汗湿了。也许是经历过了失败,我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问题迎刃而解,我轻松地就把鸡蛋立了起来。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回到了座位上,同桌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也抿起嘴笑了起来。

小鸡蛋有大学问。加了橡皮泥的塑料鸡蛋,重量绝大部分在小头一端,所以即使鸡蛋小头向下,也可以“站立”起来。你明白了吗?

【点评】

鸡蛋的小头向下到底能不能“站立”起来呢?小作者有详有略地叙述了实验的经过,从失败到成功,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其中的道理。

站起来优秀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使幼儿探索让蛋站立的多种方法,激发好奇心。

2.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3.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喜欢参与探索活动。

难点:探索鸡蛋站立的多种方法,让幼儿通过多次操作、比较、探索、发现,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熟蛋若干、纸筒、瓶盖、果冻杯、米、积木等。

经验准备:让家长和幼儿在家搞一次小实验,看看怎样能将鸡蛋站起来。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手指游戏:《小雨伞》

2.出示蛋宝宝;蛋宝宝看到小雨伞和小朋友做游戏,它也想站起来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哦,你们说一说它能站起来吗?

有的小朋友说可以,也有小朋友说不可以,那究竟可不可以呢?老师请小朋友轻轻的去试一试。

二、幼儿探索

1.说一说在家是如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经验。

2.给每位幼儿一个蛋,幼儿探索,寻找在桌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教师观察、鼓励。

三、幼儿操作

〈二〉提供不同材料,请幼儿寻找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1.你们是怎么站起来的,蛋宝宝为什么站不起来?

那我们也帮蛋宝宝装上一双小脚让它起来跟我们一起游戏,好不好?

2.出示各种各样教具:(你们看这里有许多不同的小脚,这就是蛋宝宝的小脚,小朋友想个办法帮蛋宝宝装上小脚站起来)。你的蛋宝宝要是站起来了就告诉老师。(幼儿每人选一种材料来尝试。)

3.小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

4.今天蛋宝宝可高兴了,它终于能站起来了。

三、展示蛋宝宝

1.我们来一起帮它们排队好吗?瓶盖蛋宝宝、纸筒蛋宝宝、积木蛋宝宝、果冻杯蛋宝宝。

2.请幼儿讲述用几种方法使蛋宝宝站立,并操作演示。

【活动延伸】

1.将剥下的蛋壳捣碎,用碎蛋壳制作蛋壳画。

2.如果蛋宝宝想出门旅行,怎样才能安全不破 ?

教学反思

这是小班的一节科学活动教学,根据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生活,据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活动运用教育新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得到发展。这节活动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体验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站起来优秀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过程、新中国成立的伟大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点】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学法指导】注意联系历史事实,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剖析知识(8分钟)自学时,要注意在课本上勾划重点。明确答案后立即记忆,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内交流。

1、阅读第2页内容,找出下列内容并写在下面: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内容。时间: 地点:

会议的内容:⑴会议通过了《_________》

⑵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选举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⑶决定以____为国旗,以______为国歌,以____为首都并改名为___,采用___纪年。

⑷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_______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2、1949年__月___日下午三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

3、写出开国大典的时间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____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5、写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矫正 4分钟)质疑探究

提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2分钟)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5分钟)

1、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

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进行点拔讲评,归纳方法规律。(6分种)

巩固知识:小组内自查学习情况,教师抽查.(10分钟)课堂小结:形成知识网络,自列学习提纲准备展示。(5分钟)

【当堂检测】(5分钟 独立完成)

1、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A、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D、采用公元纪年

2、新中国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朱德 B、陈毅 C、刘少奇 D、毛泽东

3、西藏和平解放是()

A、1949年1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月 D、1951年5月

4、“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

A、五四运动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新中国成立

二、材料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想一想:“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你能讲述有关的史实吗?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1)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2)除此之外,该次会议还作出了哪些重要决定?

新柏林期待站起来 篇12

围墙倒塌后,新柏林的面貌的确在最短的时间内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方和民间的努力中心一直以来都集中在重整经济领域。只是,东部和西部两地的国家图书馆至今还不能顺利完成合并程序、两地的水电收费率不一样、两地的物价差异明显、两地工作的待遇差别更大……

10年来这个城市尽了一切努力在纾缓统一之后的消化不良,但行情动荡、谋生困难、失业问题衍生,大幅度的人口流量从东到西,再从西扩散到其他地区,大量产业单位丢空过剩,东部许多新建的办公楼、公寓无人问津,柏林在重重困难中征战。

现实总比想象来得残酷,当初随着围墙的拆除,东边勃兰登堡联邦州有将近15万人进入西部,他们以为在那可以寻找到更广阔的生机。事实证明,勃兰登堡的失业率曾一度高达30%,人们最初的憧憬就像肥皂泡一样,空有短暂的美丽,缺乏延续的实力。常年偏高的失业率,是10年来新柏林胸口持续的伤痛。以建筑业来说,失业大军粗略统计就已有50万,而这些失业人群大都是50岁以上和欠缺学历的青年。比较两区的失业率,东边一直在15%~16%的高水平上,与西边的5%~6%的差别很大。正是因为失业率高居不下,柏林经济的整体表现受到冲击,在恶性循环下,两区失衡的经济形态更加恶化。

这边很多人失业生活成问题,那边建好的住宅公寓过剩无法脱售。统一为柏林的房产业制造了美丽的憧憬,却掩盖了现实市场脆弱的基础,导致了建筑业在往后10年里一蹶不振。按照柏林目前360万人口,当地房屋需求量应该很高。然而,根据柏林一家半官方产业机构(WASSERSTADT)发表的数据,市面上还有10万个过剩的公寓单位待售,政府欲融合两区而大力开发产业活动的计划受阻碍。

综合德国产业界和商界人士的意见发现,柏林政府推动产业发展计划受阻碍并不是因为征地困难,主要是政府当初所做的未能有效地平衡两区的经济差异,加上复杂的历史渊源,难怪一些老柏林会说,拆除围墙容易,整合谈何容易!

10年过后,人们已经不再追究“当初是否做好应对统一后矛盾的准备”,目前最关心的就是——柏林的经济还要等多久才能上轨道?面对重建柏林的困顿局面,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欧洲政治编辑罗宾奥克利在《新德国的兴旺与痛楚》的评论中直接提出,柏林是否还需要再等10年?

迁都 新转折点

事实上,尝过泡沫经济苦头的柏林人,在第一个10年的岁末,就已经抓住发展的新契机。1999年,德国联邦政府陆续把行政中心从波恩迁往柏林后,其实已经通过逐步落实各项与科研工艺相关的计划和工程,以科技带动新经济。

随着政府行政中心的迁移,以及许多人才的回流,困顿的房地产业开始复苏,重新装修旧楼的工程陆续展开,开发悠闲社区概念的房屋计划进入实施阶段。柏林一家由市政府及银行合资设立的W产业发展机构(WASSERSTADT)3年前已经陆续展开以兴建住宅单位为主的发展计划,据负责人迪尔德迈巴克介绍,悠闲便利社区的建筑工程包括学校、中小规模办公单位、公共设备、园林、教堂等,整个城市至少有5个类似规模的发展计划也在进行当中。自信的柏林人相信,产业行情在未来的5年会好转,毕竟柏林是德国最重要的信息生产城市,大部分新人新事都在这里诞生。

迁都柏林,政府还特别计划逐步通过交通线路、能源技术、环境技术、信息和通讯系统的技术现代化,带动整个德国经济的腾飞。由柏林仅扩建的6.2万公里长的玻璃纤维网,是欧洲范围内最广、最全面的玻璃纤维通讯网络,为多媒体通讯时代提供了优良的前提条件;而柏林总投资了60亿马克,将阿德勒斯霍夫(WISTA)建成欧洲最现代化的科研及技术开发区。据了解,政府建设这座总面积有420公顷的大规模工艺研究园,概念就是以“新素材与新方案”为宗旨,范围包括资讯、传播、环境、交通、能源、生化、医药等等新工艺。

新科技为柏林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计划的逐步落实,目前已有365间公司、12间科技机构及将近4000名高学历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在科艺园设立本身的基地,东部数以千计失业的科学研究者在这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新柏林 阵痛过后见希望

作为欧洲的中心点,柏林的位置越见重要。一方面,柏林是西方市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柏林本身就是由东西部重新合并而成,在东西部合作上有独特的经验。随着中欧及东欧国家经济能力的增加以及市场需求量提高,柏林在欧洲、全世界扮演的角色绝对举足轻重。

当世人对柏林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一堵围墙时,新柏林已经渐渐改变了它陈旧的面容。在复建的柏林市里,尽管新旧建筑物参差不齐,然而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新的生机。从10年阵痛中成长起来的柏林人用他们的双手,建造一个焕然一新的柏林,让世人将焦点转移到柏林所具备的广泛商机与便利的技术环境。

今天的柏林,正准备重振当年闻名国际的声誉。德国政府致力在柏林开拓服务行业,包括加强原有的旅游观光业和开拓资讯工艺业,以制造新的就业机会。柏林在欧洲旅游景点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前两名是伦敦、巴黎)。城中三座歌剧院、多个大型交响乐团、世界级博物馆、美术馆,都是国际游客的游览焦点。此外,一年一度的“爱情大游行”、音乐节、民俗狂欢节等,也是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重点节目,其中克里斯托夫节日(Christopher Street Day),是全世界同性恋者的盛会。

站起来优秀教案 篇13

第三单元 不屈不挠的中国人 第十课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社会的认识逐步加深,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日益摆脱童稚,学生从各种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开始接触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和谐社会的需要,从世界舞台上中国的日益强大的事实,从长辈们的口耳相传„„,开始回溯历史,了解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在已初步认识社会并具备相应的思想品质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学习到的搜集资料的各种方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了解历史知识,特别是从中国近代以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祖国,从那段饱经沧海的屈辱史和艰难曲折的战争历史中更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感受我们祖国顽强的生命力。从那些不屈不挠的先辈们身上感受我们民族的气息,从小树立弘扬民族精神的抱负。改革开放以来的人们走上了小康幸福生活之路,和谐社会需要我们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勇牺牲的精神,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物质条件好了,家中几代人的心血凝集在一个独生子女的身上,了解真实历史,不忘艰苦岁月,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为重要!这也关系到一个民族长远的发展与复兴!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民群众积极支援解放战争的事迹,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教学难点是: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部分城市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父母长辈生怕孩子受到一点挫折与苦头,看了部分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非常不理解,感觉离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遥远,教师可以在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上网找革命先烈的故事、看央视里关于弘扬民族精神热播的电视剧、询问家里的长辈、结合学校的传统教育活动等,在大量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切入口,将这些事件或者人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身心特点、认识规律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史实中的思想成分,从教科书内中找到德育渗透点,如;进行不同年代生活的对比、利用家中长辈教育的契机、课题上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观念给孩子,逐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设计思路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课突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临到中国人民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争取到了真正的民主、和平,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本主题着重从“人民战争”的角度陈述了解放战争的历史。强调人民军队与老百姓在这场战争中的 1

作用和相互关系。从“瞻仰烈士”的角度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这一活动中,引用“陈毅元帅的神情表白”和“国民党将军的困惑”两则材料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图片、表格、故事的实例介绍让学生了解当年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援情况,歌曲等反映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和谐军民关系,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共和国不能忘记”这一活动,大量利用直观视频、课外相关资料的引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先烈们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继承好发扬革命优良传统。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的理解和讨论,结合少先队员瞻仰烈士墓等活动,引发学生缅怀历史、悼念先烈。延伸活动:收集、朗诵革命烈士的遗书、制作诗集等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感召烈士的革命抱负和不怕牺牲、坚持到底的伟大精神。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和谐的军民关系,继承“拥军爱民”的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能力:

1.从革命烈士的革命事迹中体会革命精神,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并学会用实际行为纪念他们。

2.能够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问题,能够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感情。知识:了解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互相爱戴和拥护的事迹。

教学重点 了解人民群众积极支援解放战争的事迹,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教学难点 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三大战役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图片或影片剪辑。准备《开国大典》的音像资料片段,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视频片段和介绍

学生准备:收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故事、歌曲等。收集革命烈士的遗书、诗歌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72-P74页内容,话题为“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75-P76页内容,话题为“共和国不能忘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1.背景讲述与交流。教师向学生讲述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及战争初期情况,学生也可根据自己了解进行补充。

思考: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要发动内战?

2.历史回放。教师展示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图片或者播放相关音像资料。(若条件有限,可以直接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2页的“小资料”)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进程和结果。3.探讨人民军队胜利的秘诀。

(1)引导学生阅读“陈毅元帅的深情表白”和“国民党将军的困惑’两则材料,(2)对比分析: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解放军部队作战,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而国民党军被围困时,伤员没人抬,死人没人理,引路设向导,吃饭没粮食,狼狈不堪------(3)问题研究:“人民群众为什么对待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是什么意思?”

(4)教师小结: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把粮食推到哪里!解放军的正确战术和英勇顽强的斗争,人民群众各个方面对人民解放军军队的大力支持,是战役胜利的重要法宝!附资料1,见后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4.交流收集的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和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事迹。

(1)阅读教科书上“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图、“车轮滚滚上前线”的故事。学生讲述自己收集到的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事迹。

(2)阅读教科书上“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故事及“人民解放军夜宿上海南京路”的图片,学生补充讲述相关事迹。

(3)谈体会,感受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和谐的军民关系。5.探究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全班分组开展大讨论,教师总结:人民解放军胜利的秘诀是——从国民党方面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而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设计意图:】“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这一活动中,首先概述当时的战争情况,让学生在前面第9课的基础上,对解放战争有基本的了解。以“人民军队胜利的秘诀是什么?”这个问题为本次活动的导线,教师和学生大量利用书中和课外搜集的相关史料的开展研讨活动。如:引用“陈毅元帅的神情表白”和“国民党将军的困惑”两则材料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淮海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发现人民军队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图片、表格分析、故事等的实例介绍让学生了解当年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援情况,歌曲等反映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和谐军民关系,再结合部分对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对比介绍,最后综合了 3

解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活动二 共和国不能忘记

1.教师出示一面五星红旗,设问:为什么每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为什么媒体早上天安门国旗班的战士都要将五星红旗同太阳一起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谁升起的?

2.观看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讲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让学生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人民为什么会欢呼雀跃?此时此刻他们想到了什么? 全班研讨交流。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成立是祖国人民的心声,是人民的希望!

3.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标志性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进行指导。

(1)教师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图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情况及建筑特点。(2)请学生朗读碑文,讨论碑文的含义。思考:

(1)“三年来”“三十年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些历史阶段?(2)在各个时期,你都知道哪些为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他们的哪些事迹令你无法忘记?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进行指导。

(3)学生讨论后有感而发,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评价。

(4)引导学生阅读祭文《中华魂》并观察“少先队员们瞻仰烈士墓”的图片,然后提问:“如何用具体的行为纪念革命先烈?”

教师总结:经过艰苦的探索和英勇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对为祖国英勇献身的人民英雄的总评和追悼!

【设计意图:】“共和国不能忘记”这一活动,以国旗、升旗仪式为一点,扩大到大量利用直观视频、课外相关资料这些面的引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先烈们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继承好发扬革命优良传统。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的理解和讨论,结合少先队员瞻仰烈士墓等活动,引发学生缅怀历史、悼念先烈。

第二课时

活动一 革命烈士遗书、诗歌朗诵会。

1.革命先烈不仅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而且不少英烈在慷慨就义前还留下了大量惊天地、泣鬼神的书信和诗歌。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革命烈士遗书、诗歌朗诵会!

2.主持人上台,介绍评委,宣读朗诵比赛的规则。

3.学生代表按抽签顺序依次上台朗诵,主持人紧扣每一位选手朗诵的中心思想进行适当点评,评委依次打分。

4.朗诵结束后,组织学生发表感言,陈述自己从中收到的教育。

5.教师或评委总结陈词。

上一篇:现代文结构的试题考查下一篇:集中攻坚行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