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精选8篇)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篇1

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能是:负责统一受理和分配审查逮捕类、公诉类、民事行政提请抗诉等案件,统一编发案号、备案管理民事行政、刑事申诉、刑事赔偿等案件立案决定;负责法律文书和工作文书管理、案件电子文档管理,实施办案流程监管;负责统一受理和办理当事人、委托律师等对不立案、撤案、不批捕、不起诉、撤回起诉等提出异议的案件,对社会反映强烈等重点案件进行审查、督查。对执法办案质量进行评查、检查;负责全省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工作;负责对检察业务数据和案件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报;负责制定办理业务流程规则,管理网络办案系统,协调推进执法办案信息化技术应用;负责对扣押、冻结涉案款物进行管理和处理;负责对检察长批示下级检察院办理的案件进行交办、督办,对各业务部门交办案件进行统一编号、备案管理;负责律师阅卷接待,案件信息发布管理等工作;负责对下级检察院案件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实施案件管理机制改革,就是要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督,就是要解决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缺乏集中统一管理的问题,使检察院党组和检察长能够及时掌握检察院各业务部门执法办案情况,及时掌握下级检察院执法办案情况。通过执法流程管理和办案质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从而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有效防止和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篇2

一、当前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的状况

(一) 现行案件管理模式对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一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一直都在加强完善对外的监督, 而对检察内部办案部门的自身监督, 存在着一定的空白, 如反贪初查不立案案件、反渎初查不立案案件、尤其是审查逮捕和公诉案件, 对这些监督准确地说都是暴露出问题以后的事后监督纠正, 因没有专门的部门与案件的诉讼同步进行监督, 从而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检察环节上违反程序、实体的问题。事后监督也未能及时有效的防止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二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进行立案监督审查、公诉部门负责对公安部门移送审查起诉案件进行审查和对法院提起公诉案件审判监督。由于经常配合工作, 交往密切、人情关系等原因, 往往忽视了对公安机关捕后未移送审查起诉案件、对法院判决偏轻案件的监督, 尤其对公安机关退回另作处理、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案件更缺乏制约制度, 案件流失或久拖不决等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各业务部门“忙闲不均”, 检察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人少案多的业务部门, 不仅长期负荷办案, 还要承担大量行政性、事务性、程序性工作, 分散了办案人员的精力;检察业务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运作。四是案件信息管理科技含量较低, 对业务工作的考评缺乏权威的考评部门和科学的考评方法。长期以来, 由于没有科学的考评办法和实打实的考核依据, 作为反映检察干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一面的案件质量, 文书规范与案件程序合法性, 优秀与否难以得到全面充分的考量, 难以有效激发检察干警的最大效能。究其原因, 就是现行的案件管理缺乏系统化和信息化的集中统一管理, 所以新的案件管理模式孕育而生。

(二) 部分案件管理中心成立后的运行状况

当前, 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已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 个别地方对外宣传是加强了内部监督职能, 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定位把握不准的情况, 一方面定位为服务属性, 有的基层检察院出于办案压力过大进行的案件管理改革, 对业务部门人力、设备资源整合, 将由各业务部门内勤登记的案件录入、辅助人员填写的告知类文书、文印、卷宗装订、邮寄信函、接待律师阅卷, 收案、送案等业务统一集中在案管中心运作, 目的在于减少办案部门的内勤人员, 将常规性的文书类工作从办案工作中分离出来, 减轻办案人员人的工作压力, 案件管理中心也大部分由文员、雇员组成, 而实体监督工作仍由其他部门完成, 案件管理中心的监督工作仅局限于统计报表、超期羁押预警、纠正文书错漏上。这样案件管理部门就仅仅作为检察机关内的大内勤存在, 只是具备了服务属性, 忽视了监督属性, 从而决定了案件管理部门主要由基层检察人员、文员、雇员组成。另一方面, 把案件流程动态管理和实体审查相分离, 将案件管理中心和办案部门之间定位为实体、程序分工监督关系, 而案件管理中心不对案件实体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笔者认为这种分工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由案件管理中心人员对办案流程进行操作控制分工, 加上自动化办案软件的预警设置功能, 已足以防止案件承办人在程序上出现故意或过失的违法现象, 案件承办人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实体的审查处理上。而案件实体处理才是监督的重中之重, 而作为案件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案件的实体处理是否公正会比程序是否合法更加受到关注, 所以体现检察权内部横向制衡, 避免执法权利失控, 产生腐败, 案件管理中心更应加强案件实体上动态监督。以上案管中心的职能定位难以担负起内部监督管理的职责, 未全面实现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的目标。

二、存在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把握不准的

原因

一是对案件管理中心的运行效果产生怀疑, 认为案件管理多年来一直由检察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行使行政管理、运作良好, 没有必要改变现行做法, 单独成立案件管理部门。二是对案件监督管理的职能认识不够, 认为在程序上保证合法就行了, 在实体上有内部检务督察、纪检等专职监督部门开展就行了。三是有畏难情绪, 认为发现监督问题容易。四是无力开展监督工作, 部分基层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案管中心工作人员配备素质不高, 只能维持服务性的基本运行, 无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

三、加强案件管理中心监督职能的建设

(一) 提高案件管理中心监督的技术含量

在检察实践中, 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除了干警个人法纪意识、特权思想等因素外, 就是监督方式滞后。长期以来, 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主要是收到案件当事人对办案人员执法的投诉后才开始调查, 属于事后监督, 不查阅案卷, 就不能掌握办案诉讼情况, 不能全面及时了解情况, 监督措施手段滞后。

因此, 要从根本上杜绝检察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就必须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办案手段落后、办案随意性大、监督措施滞后的状况, 变原始手段办案为科技手段办案、变手工操作为网络信息操作、变事后监督为实时监督, 建立高效的案件管理信息化软件, 通过上、下级案件管理部门的纵向、横向的网上办案监督, 让案件承办人知道一双监督的眼睛在时刻审视其执法办案的全过程, 将违法办案行为防患于未然。

(二) 建立完善的案件监督体系

案件内部监督管理作为一种长期性的工作, 案件管理中心作为案件的进出关口, 因为直接掌握案件信息、监控案件流程上的优势, 具备成为案件监督管理的专门机构先天条件, 充分发挥案件管理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 应将其建立成为一个人员精干、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而相对业务部门内部独立的部门, 直接监督各业务部门的案件质量。将案件监督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案件、每一个环节。

仅仅依靠案件管理中心是不可能完成案件监督管理的全部工作的, 还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案件监督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由检察长和检委会组成的领导体系, 负责对重大问题和重大案件的领导和监督。二是由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实施体系, 负责对本部门的办案人员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三是案件管理中心的监督制约体系。对不立案、撤销案件、不批捕、撤销逮捕、不起诉案件的实体处理、应由案件管理中心进行复查, 出具意见, 对公诉案件判决 (裁定) 、起诉书、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意见书即时审核, 对承办检察官案件质量进行跟踪检查等方式, 开展监督工作。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 为确保监督的实际效果, 案件管理中心应当拥有一定的监督处分权。对带有普遍性或同类型的问题, 应根据检察长和检委会的意见或决定, 督促相关部门予以落实或改进。相关部门应根据要求按时将落实或改进情况向案件管理中心反馈。

(三) 构建案件监督管理软件平台

为履行好案件管理中心的监督职责, 达到对案件及相关业务程序和实体的监管, 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 服务办案需要, 服务领导决策, 通过办案系统软件实行对内部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 使监督工作由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向动态监督、实时监督转变。

要实现有效的案件管理监督, 就必须依托一个功能完备, 能以规范办案流程、深化内部监督为核心的案件管理软件。一是依托检察专线网, 实现了自侦、刑检、民行等主要检察业务办案流程网上运行, 把自侦、刑检、民行等案件的办案流程运用计算机模板程序固定下来, 干警根据权限进入系统按照办案流程操作。呈批手续在网上登录、提交、审核、审批, 讯问笔录、询问笔录等证据材料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 在网上传输、共享、存储, 或打印输出, 实现数字化流程作业。为规范办案流程管理, 规定在网上实施所有办案流程操作, 不允许在网络外进行案件流程运作, 规避监督管理, 在此基础上有效开展了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网上监督, 使监督工作在正常的案件流转过程中随时进行, 又能做到不中断办案活动, 不占用办案时间, 及时发现违法信息, 发出办案预警。二是建立电子卷宗档案存储。检察实践中, 对受理的控告、申诉等涉及违法违纪案件的复查, 经常在调阅案卷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案件管理中心在受理案件后, 可通过高速扫描仪器, 完成受理案件纸质卷宗向电子卷宗转化, 便于随时调取开展案件评查。

(四) 开展案件评查监督, 促进办案质量和效率, 对重点案件实施事后监督。

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则是案管中心的监督职责。案件管理中心要严格按照《案件质量考评办法》的要求, 将随时考评和集中考评相结合, 制定或完善办案工作考评标准。采取办案人员自查、科室互查、案管汇总评查的办法进行。对于不捕、不诉案件;法院判无罪案件、撤案案件;被害人申请抗诉, 上级院不抗诉的民事行政案件;监所检察立案的案件;刑事申诉和刑事赔偿案件、涉检信访案件开展复查, 在复查的基础上再进行评查, 重点进行质量评查。办案考评结果要作为检察官年度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晋职、晋级的主要依据, 将对检察官办案活动的监督评价落实到对检察官个体人的监督评价, 有利于带动检察官个人素质与办案质量的良性循环。

摘要:近年来, 各级检察机关全面推进案件管理工作机制改革, 以检察信息化建设为平台, 积极筹建成立案件管理中心。案件管理中心作为检察内设新部门, 是检察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其职能准确定位, 是开展好案件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篇3

[关键词]案件管理中心;检察机关;规范执法;建设

为确保检察机关公正、高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促进检察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检察机关应选择科学的案件管理模式,强化动态监督,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促进案件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的办案流程。

一、案件管理中心成立的必要性

现行案件管理模式在对内、外监督上均存在不足。从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上看,目前对案件程序方面的监督主要来自于领导监督和下一环节监督,其实际就是事后监督,发现问题后只能亡羊补牢,而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对外监督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对公安机关报送案件期间的监督不力,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经过长期以来的磨合,普遍存在“借时间”的问题。所谓“借时间”,就是因某种特殊情形,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因为办案期间临近届满或者办案时间不足,彼此之间相互借用对方的时间,具体操作办法就是在送达回证上将接收时间提前或者延后签署,以保证在公安、检察两个环节均不出现超期羁押现象。

案件管理中心的设立将有效地改变该面貌。案件管理中心的设立,完成的不仅是统一收送案件、统一案件数据出入口等从分散到集中的改革,更是改革了检察机关传统的办公办案方式。案件管理中心努力在全新的案件管理中“把好关”、“站好岗”,切实保证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活动的理性、规范、文明。案件管理中心对进入检察环节的案件实行严格的受案、送案审查,促进了检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并通过落实自动分案机制,切实避免了“关系案”、“人情案”的出现,有效规范执法办案行为。从案件进入检察环节开始,案件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就将案件信息录入案件管理系统,业务部门承办人通过操作案件管理系统完成办案,真正实现全程网上办案、网上审批,有效节约了办案成本,提高了办案效率。业务部门领导也可通过案件管理系统查询案件办理情况,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只能靠听取案件承办人汇报来了解案情的监督方式。同时,案件管理中心还对案件在批捕、移送起诉、起诉与判决等程序进行全程监控,改变传统监督方式,使“裁判员”与“运动员”分离,大大提高了执法的公正性。案管中心运行后将有效解决各个诉讼环节监督衔接不力、监督滞后、监督断层等难题,防止案件超期和违反程序等情况发生,实现了事后监督向事前及事中监督、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结果监督向诉讼过程监督的巨大转变,切实强化了检察机关监督机制。

二、“六项举措”推进案件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六项举措”大力推动案件管理中心建设,为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新的平台。

1.领导应重视,提高思想认识。检察机关领导应将案件管理中心的筹建作为当前重要工作任务抓牢抓好,提高思想认识,把建立案件管理中心作为实现案件管理模式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检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切实强化执法监督,促进执法公正。同时,检察机关领导还应前往案件管理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办公,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部署具体筹建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工作人员开展专门的动员指导会议,切实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对案件管理中心成立的必要性与总要性的认识。

2.应积极争取支持,夯实筹募资金。为保障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中心的顺利筹建,检察机关在筹建专项经费方面应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检察院、当地市委及市政府的支持,力争在院党组的不懈努力下,最大限度地取得上级领导对用于案管中心建设的专项经费的支持。

3.应修建办公场所,运用相关软件系统。案管中心办公场所建成后,应迅速完成相关的装修、改造工作,并购置一站式的办公桌椅、计算机、打印机、保险柜、碎纸机等基本办公设备。同时,对案件管理软件系统进行适应性调试,加强与各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对系统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及时反馈并进行相应调整升级,确保案管中心如期运作。

4.应配置业务人员,强化业务培训。从全院抽调若干名业务能力强、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员来进行系统培训,强化案管工作人员对相关软件的操作运用。同时,根据拟定的岗位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各工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加强案件管理中心与各业务部门的联系协调,为案管中心职能发挥打下坚实基础。

5.应强化人员责任意识 ,真抓实干。对从事案件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强化责任意识的培训。强化责任意识首先要明确各业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其次要细化其责任;再次,强化责任意识的关键是要落实责任,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最后,强化责任意识必须严格责任追究,坚决克服浮躁疲沓之风,避免失职失责行为,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力求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6.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制定案件管理中心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案管中心职能,加强案管中心工作规范化。同时,开展对业务部门应用案管系统软件的培训,并根据各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相应性修改,使软件系统更加适应办公办案实际;定期与业务部门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解决案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案件管理中心是检察机关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内生机制,其对增强检察机关司法属性、彰显程序公正、诉讼公正和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司法意义 。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对检察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抓好案件管理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必将成为时代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尹吉.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研究.人民检察,2009(9)5.

[2]苏志广,余斌.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研究.人民检察,2009(9)9.

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暂行办 篇4

(讨论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审判、执行活动,加强审判、执行流程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案件流程管理是将案件从立案到归档的全过程按程序特点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实行严格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本办法将案件流程分为立案、管辖、排期、保全与调查取证、送达、审理、执行、评查、归档等环节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条 实行案件流程信息化管理,案件的立案、排期、审判、执行、评查、考核、归档、司法统计等信息应当由各环节的承办人按照《关于审判执行案件信息系统数据录入暂行办法》的规定,准确、完整、及时地录入司法管理系统。

第四条 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做好与案件审理和执行相关的工作。

第五条 立案庭、审判监督庭、审管办按各自职能负责案件流程的跟踪管理和质量评查,办案业务部门应积极配合。

第二章

第六条 立案工作由立案庭负责。

第七条 本院机关业务部门管辖的刑事、民事、申请执行案件(不含非诉讼行政执行案件),由立案庭负责审查,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3日内立案,但特殊情况除外。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向当事人说明理由或裁定不予受理。

非诉行政审查案件由立案庭立案后移交行政庭负责审查与裁决;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实行执行案件归口管理,由行政庭负责按执行案件流程办法管理。

第八条 立案庭在审查立案时,仅对检察机关、原告、自诉人或申请人的起诉或申请是否符合起诉条件或申请条件进行审查,不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合法性、诉讼事实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第九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由立案庭负责审查,并在2个月内作出处理,对确需立案再审的,应调齐案卷材料,写出审查报告,经分管院长审查后,由院长决定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的案件,立案庭应在3日内下达裁定书并立案。

第十条 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人民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的案件,立案庭应在收到重审、再审裁定、抗诉书后3日内立案。

第十一条 人民法庭可自行收诉立民、商事案件,但应与全院统一审查标准、统一编号、统一收费标准并及时输入司法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二条 属于法庭管辖的案件,当事人直接到立案庭要求立案,符合立案条件的,立案庭应当在3日内立案,立案后3日内将案件移送法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向当事 2

人说明理由或者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庭对法庭管辖的案件在受案后不负责送达、排期。

第十三条 立案庭、法庭分别负责核算所立案件当事人应预交的诉讼费,并在立案后5日内向当事人发出缴费通知。当事人申请缓、减、免交诉讼费,由立案庭负责审查,报分管院长审核后报院长决定。对于无批准手续、不交纳诉讼费用的案件,应在7日内作出相关裁定。

决定缓交诉讼费的案件移送业务庭后,调解结案的,由案件主审法官负责督促当事人缴纳;判决(判决缓、减、免情况)结案的,当事人申请执行的,由执行员负责督促当事人在结案前补交,立案庭负责跟踪督查。

第十四条 立案庭和法庭在受理当事人的立案材料时,应向当事人出具收据,并向当事人送达《应诉通知书》、《受理通知书》、《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通知书》等有关材料。

第十五条 立案庭在立案时应当要要求原告提供或者确认自已准确的诉讼及执行期间的送达地址,并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

第十六条 案号由立案庭统一编制和管理。业务部门依照立案庭编排的案号(即正号)制作结案法律文书。

第十七条 立案庭立案后,必须逐案发放《立案、审判流程管理信息表》,未取得《立案、审判流程管理信息表》的案件,不得在本院流转,相关部门或人员应当向分管院长报告处理,在案件质量评查时以质量不合格论处。

第十八条 在立案信息派送审判庭前,当事人申请撤回起诉,立案庭应及时将案卷及撤诉申请移送审判庭,由审判庭制作裁定书,当事人要求取回案卷材料应在有关材料复印或复制后由当事人对原件办理签收手续。立案信息派送审判庭后,当事人申请撤回起诉的,由审判庭依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立案庭在将信息录入司法管理信息系统并派送审判庭后,案件不得退回到立案庭,如果确需退案的,应书面向分管院长提出退案理由,经分管院长批准后,方可由审判庭退还立案庭。

第三章

管 辖

第二十条 本院各部门审、执案件管辖范围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与本院的有关制度来确定。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各部门违反法律规定和本院有关制度,超越管辖范围受理案件。

部门之间因管辖范围发生争议,由立案庭报请立案部门分管院长决定。

第二十二条 刑事审判庭审判本院管辖内的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暂予监外执行案件。

第二十三条 各类民商事案件案源分配根据各类诉讼法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采用相对固定和灵活调配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分配。

第四章

第二十四条 审判庭审理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由立案庭确定排期开庭时间。刑事审判庭、少年庭、林业庭审理的刑事案件由审判庭自行确定排期开庭时间、审判组织成员。法庭审理的民事、刑事自诉案件,由法庭排期确定开庭日期。

第二十五条 立案庭、审判庭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举证时限到期后3日内确定开庭时间、审判组织、审判法庭。合议庭成员由立案庭指定并尽可能地指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

案件审理中,简易案件需改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承办人应在司法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登入更改开庭时间和合议庭组成人员的名单,并及时告知立案庭避免与其他的案件确定开庭时间相冲突。

第二十六条 审判组织确定后,审判庭不得更改。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在开庭日审判案件,需更改审判组织成员,应报分管相关审判业务的分管院长签字批准,并录入修改信息。

(一)审判组织成员需要回避的;

(二)审判组织成员经批准休假的;

(三)审判组织成员因出差或外出学习的;

(四)审判组织成员因工作岗位被变动的;

(五)审判组织成员被暂停职务或被免职的;

第二十七条 案件应当在下列期间内确定开庭日期:

(一)刑事案件在立案之日起20日内为开庭时间。

(二)民事案件自举证期满之日起7日内为开庭时间。

(三)行政案件在立案之日起30内为开庭时间。

需公告送达传票或委托鉴定、评估、决算的案件的开庭时间顺延。

各类再审、重审案件参照上述规定期间确定开庭时间。

第二十八条 承办人接到案件后,原则上要求一次开庭成功,若需第二次开庭需经分管院长批准。第二次开庭确定开庭时间应及时在内网登入信息,并及时告知立案庭,避免与其他的案件确定开庭时间相冲突。

第五章 庭前准备

第二十九条 业务庭应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向当事人送达诉讼风险告知书、举证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告知当事人举证期限,要求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

第三十条 业务庭应当告知当事人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单说明,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和页数以及收到的时间,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一条 经当事人申请,业务庭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业务庭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间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第三十二条 业务庭应告知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提 6

交书面申请请求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提交书面申请的(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需要由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由业务庭负责调查收集证据。

业务庭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申请不予准许的,应当向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送达通知书。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书的次日起3日内向本院书面申请复议一次。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答复。

第三十三条 审判庭应当在排定日期内开庭,因第三十二条规定情况需变更开庭时间,经庭长报分管院长批准后,可退回立案庭重新排期。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庭可以将需要重新排期的信息连同卷宗退回立案庭,由立案庭重新排期。

(一)案件确需本院依职权取证或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到庭的,应当在调查取证后或理由消失后15日内再次确定开庭日期

(二)因案情需要变更、追加当事人的,应当在作出变更或追加之日起20日内再次确定开庭日期;

(三)因案情需要鉴定、评估、审计、勘验或中止审理的,应在收到鉴定、评估、审计、勘验等结论或恢复审理之日起10日内确定再次开庭日期;

(四)因延长举证时限影响开庭审判的,应在延长举证时限届满后10日内确定再次开庭日期。

(五)案件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在决定之日起10日内确定再次开庭日期。

第三十五条 业务庭在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将开庭时间、地点等内容,在开庭日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判的,应在开庭3日前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条 业务庭开庭时,确有必要需要法警值庭的,由业务庭书面通知法警大队安排法警值庭。

第六章

调查取证与诉讼保全

第三十七条 民事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为普通程序30天,简易程序15天,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不能超过开庭日期。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审判组织应书面报送庭长决定,并由审判组织书面答复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本院依职权调查证据,审判组织应将调查事项报经庭长审核、分管院长批准后,进行调查。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辩护人来访或办理有关诉讼事务,在案件移送前由立案庭负责接待。案件在移送审判庭后诉讼代理人、辩护人需阅卷的,由审判庭接待。

第四十条 财产保全与证据保全由立案庭(负责诉前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审判庭负责,立案庭、审判庭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条件的申请由庭长报分管院长批准后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天审查完毕并移交执行局实施。

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由执行局实施,自立案庭、审判庭移交相关手续后5日内执行完毕,情况紧急的应当天执行完毕。执行后证据保全材料2日内交审判庭。

保全信息应当录入信息网络,案件信息在派送前由立案庭负责录入,案件信息派送后,由审判庭负责录入。

先予执行案件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审判组织为查明案件事实,根据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决定案件当事人一方负举证责任的,必须将基本案情、证明事项、决定理由等,由庭长报分管院长批准。

第四十二条 法庭参照本章规定直接办理所管辖案件的调查证据、保全证据、财产保全、证据交换、信息录入。

第七章

第四十三条 法律文书由业务庭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方式送达。

第四十四条 当庭宣判的各类案件,审判庭应在宣判后5日送达裁判文书。

定期宣判的,审判庭应当在宣判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刑事案件、抗诉案件还应送达人民检察院。

第八章 结案

第四十五条 各类案件根据相关诉讼法的规定应在审限内审结。

第四十六条

案件经开庭审理可以判决结案的,承办法官应按本院有关规定签发后,按期宣判;庭长或分管副院长不同意的,不能直接改变合议庭或独任法官的处理意见,可在2日内要求重新合议(复查)或向院长汇报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审判委 9

员会作出决定后10日内宣判。

第四十七条

结案日期以最后签收裁判文书的当事人收到的日期为准(公告送达案件的结案日期以发出公告确定之日为准)。

第四十八条 案件审结后,各业务庭应于2日内将结案情况输入审判信息管理系统。

第九章

评查

第四十九条 案件评查采取常规评查和重点评查二种方式

第五十条 案件评查由审管办负责。具体人员由审监庭、各业务部门有关人员组成。

第五十一条

对下列案件实施重点评查:

(一)被二审或再审部分改判、全部改判和发回重申的案件;

(二)被国家赔偿认定机关确认为职权行为违法的案件;

(三)本院领导指定要求评查和其他途径发现可能存在审判质量问题的案件;

(四)当事人多次申诉上访的案件。

第五十二条 重点评查案件,按照以下程序收集资料:

1、被二审改判的案件,由业务庭在收到退卷后15日内,将一审卷宗一并移送评查办。

2、被审判监督程序改判和发回重审的案件,由业务庭在判决生效后15日内,将再审和一审卷宗一并移送评查办。

3、被国家赔偿确认程序确认为职权行为违法的案件,由纪 10

检监察部门在确认后15日内将确认决定书和卷宗材料一并移送评查办。

4、对领导交办、当事人多次申诉和经常规评查认为可能要承担错案责任的案件,由评查办自行收集和调取相关材料。

评查办应在收到卷宗材料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重点评查工作。

第五十三条 评查人员要认真开展案件评查工作,如实填写各类案件质量评查表,切实做到一案一登、一案一表。对评查工作中发现的错误情况,应做好详细记载。

第五十四条 重点评查时,主要围绕办案程序有无违法,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使用法律和处理结果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拟订是否属于错案向分管审监庭院领导报告。

第五十五条 常规评查和重点评查时,发现个案存在问题,为不合格案件,应根据被评查案件的类型,按一级错误、二级错误、三级错误的标准认定错误等次。

第五十六条 错误等次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一级错误:指未严格执行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当事人主要诉讼权利受到损害,可能影响公正裁判或损害当事人实体权利的;或错误理解和使用法律、法规以及因工作差错造成认定事实可能存在错误,并可能导致裁判结果根本性错误的;

(二)二级错误:指未严格执行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当事人主要诉讼权利受到损害,但不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11

或错误理解和使用法律、法规以及因工作差错造成认定事实或裁判结果可能存在瑕疵的;

(三)三级错误:指未严格执行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当事人一般诉讼权利受到损害,但不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以及其他不影响案件公正、准确裁判的执法瑕疵。

执法瑕疵明显较小的,不定为错误。评查办发现案件存在问题,应反馈给案件承办人,并向院长报告。

第十章

归档

第五十七条 档案室对业务庭要求归档的案件,要逐一在审判信息管理系统中予以核实,如果没有录入信息的,不予归档。

第五十八条

档案室对归档的案卷应当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予以退回的案卷,装订人应及时修正完毕后送交档案室。

第十一章

其他规定

第五十九条 审判员应严肃认真地执行审判流程管理中的时限安排。审判流程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纳入法官和业务庭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

第六十条 案件审判流程管理中发生的争议,由部门领导之间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双方分管院长处理。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本规定由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的基本管理 篇5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是税务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重点环节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对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不断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基于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我局领导班子对该工作非常重视,一把手任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两位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科室和监察室及办公室的负责人均出任委员会成员,并严格依照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02月17日颁布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1‟21号)、以及省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的通知》(湘国税罕函[2001]114号)、《关于调整省局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成员和重大税务案件标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湘国税函[2004]374号)、《关于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湘国税函[2005]349号)、《关于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工作业务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湘国税函„2005‟487号)的规定实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机构设置与职能

按《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1‟21号)第六条规定和按湘国税函[2001]114号文件第一条要求,我市市局机关和各县(市)局都于2001年8月成立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按《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

(国税发„2001‟21号)第七、八条规定和湘国税函[2001]114号文件第一条要求,正式下文明确了各级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

二、审理原则及重大税务案件标准:

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的审理工作原则依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1‟21号)第四、五条规定和湘国税函[2001]114号文件第二条要求,遵循本级审理的原则;公正合法的原则;及时有效的原则。

重大税务案件标准则根据《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1‟21号)第三条和湘国税函[2004]374号文件第二条规定的标准执行,“应当由国税机关税务案件审理委员进行审理的案件标准调整为:省局稽查局查处涉税案件金额在300万(含以上)的,应当移送省局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市、州局稽查局查处涉税金额在100万(含)以上的,应当移送市、州局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县、市(区)局稽查局查处涉税案件金额在30万元(含)以上的,应当移送;应当移送县、市(区)局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

二、审理内容: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的内容依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1‟21号)第十一条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各具体税种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规

章、制度的规定展开,主要内容包括:1、2、3、4、5、6、7、三、审理程序及工作时限

重大案件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湘国税函[2005]487号文件执行。

“稽查局稽查实施环节发现查处的税务案件涉税金额省局300万元、市州局100万元、县市(区)局30万元以上的,在稽查实施终结时,按规定制作《税务稽查案卷》和《税务稽查报告》。需要拟予以补税、行政处罚的,制作《税务案件提请审理书》送本级稽查审理部门。

稽查审理部门对稽查实施环节提交《税务案件提请审理书》及相关案卷材料进行初审后,对达到本级重大税务案件标准的,经稽查局长批准后,由稽查审理环节制作、下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并制作《陈述申辩笔录》,制作《重大税务案件提请审理书》(注:不得制作《税务稽查审理

主体是否合法; 检查机构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 认定事实的证据是否合法、确凿、充分; 数据是否准确; 税务处理、处罚建议适用的法律依据是否正确; 检查工作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超越法定权限; 拟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报告》),连同有关案卷资料送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部门)。

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部门)接到稽查局提交的《重大税务案件提请审理书》及相关案卷材料后,对拟予以行政处罚且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要求的,按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组织稽查局、当事人听证。听证时间不计算在审理期限内。

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部门)对稽查局提交集体审理的税务案件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依据正确、程序合法、拟处理(处罚)建议适当的,经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批准,由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部门)在稽查局移交之日内起10个工作日内审理完毕,并以其所在国税机关的名义作出税务处理(处罚)决定。对特别重大的税务案件,应提交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审理。

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部门)对稽查局认定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不符合法定程序的,经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或授权的副主任批准,应当按规定退回稽查局补充证据或重新处理;对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依据错误或不当,或者拟处理意见不当的,应当按规定提交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审理。提交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审理前,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部门)应按规定进行初审,形成初审意见,并将有关案件材料在集体审理前3日发到审理委员

会成员。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一般应当在一个月内审理完毕,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成员对案件审理发生严重分歧不能形成统一的审理意见或者有其他复杂情况时,经主持会议的主任或者副主任决定,可以按规定延长审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40天。

对经过各级国税机关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集体审理的案件,应当以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所在国税机关的名义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经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批准后,由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部门)制作有关文书,交稽查局执行,结案后将有关案件材料退还稽查局,由稽查局单独归档。

概括起来,工作流程如下:稽查局检查科稽查实施岗位(实施检查、制作《税务稽查案卷》、《税务稽查报告》和《税务案件提请审理书》)→稽查检查科长(审批)→稽查局审理科审理岗位(接受,制作、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并制作《陈述申辩笔录》,制作《重大税务案件提请审理书》)→稽查局审理科长(审批)→稽查局长(审批)→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岗位(受理、审查、召开审理会议、制作审理纪要、制作处理、处罚决定等)→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审批)→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审批)→稽查局执行科执行岗位(接受、执行)。”

四、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执法检查

1、检查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

⑵《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国税发„2001‟21号)、《关于调整省局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成员和重大税务案件标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湘国税函[2004]374号)。

除了以上实施检查的依据外,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内容的检查依据是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收规范性文件。

2、检查内容

⑴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数量是否达到结案数量的10%。⑵符合重大税务案件的,是否全部由审理委员会审理,是否存在符合标准而未经审理的问题。⑶经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是否合法、公正,是否仍存有违法或者不当的问题。具体讲就是主体权限是否法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合法、确凿和充分,数据是否准确,执法程序是否符合法定,定性所适用的依据是否正确,处理是否适当。⑷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程序是否符合《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的规定。主要包括步骤、时限是否符合要求,文书使用是否齐全规范。

3、及时总结表扬好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按照规定指出和纠正重大税务案件审理中存在的税收执法过错行为。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篇6

(2001年1月4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第1次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苏高法[2001)12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公正、规范、高效、廉洁的执行工作机制,维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法律规定,结合我省法院执行工作实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执行案件实行流程管理。执行案件流程包括立案、执行准备、执行实施阶段。第三条 执行案件实行合议庭负责制。结案四个 执行裁决、执行实施、执行异议审查由不同合议庭负责。

第四条 根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对有关事项举行听证。第五条 上级人民法院应加强对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管理、监督、指导。第六条 执行庭内设若干合议庭,分别负责裁决、实施、异议审查、综合、监督、协调等事项。

没有条件按上述要求设立合议庭的员临时组成合议庭讨论处理有关事项。

第七条 裁决合议庭的职责是:(一)负责执行准备阶段的工作;

(二)讨论决定下列重大事项:

l、提请对生效法律文书进行再审;

2、不予执行;

3、对妨碍执行行为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

4、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

5、以物抵债;

6、中止、终结执行;

7、其它;

(三)决定办理委托评估、审计、拍卖、变卖;(四)办理执行款物的给付。第八条 实施合议庭的职责是(一)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二)对被执行人的财产依法采取执行措施;(三)实施裁决合议庭作出的裁决。

第九条 异议审查合议庭的职责是:

(一)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

(二)办理当事人或案外人不服下级人民法院处罚决定而提出的申请复议案件;(三)办理监督、督办、请示、协调案件;

(四)办理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本院监督意见不当而申请复议的案件;(五)其他事项。

第十条 执行庭庭长的职责是:(一)指定合议庭分工;

(二)监督、指导、协调各合议庭工作;(三)召集、主持执行长联席会议;(四)按本规则批准延长办案期限;(五)审查批准结案;

(六)必要时,担任执行长,主持合议庭讨论重大疑难案

第十一条 执行长(含执行长助理)的职责是:(一)指定案件承办人;

(二)主持合议庭讨论和听证;(三)依职权审核、签发法律文书;

(四)提请执行长联席会议讨论或建议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

第十二条 执行长联席会议由庭长和执行长组成,根据庭长要求讨论有关事项。第三章 立案

第十三条 立案庭对申请执行案件、请示案件、监督案件、协调案件、不服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案件负责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办理立案手续后次日将案件移送执行庭。第十四条 立案庭在对申请执行案件审查立案时,发现应当委托执行的,直接向对方法院办理委托执行手续。

第一节 执行准备

第十五条 执行准备包括以下工作:(一)向双方当事人送达有关文书;(二)审查执行依据;

(三)召集双方当事人谈话,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四)其它。

第十六条 承办人在收到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向双方当事人送达《当事人权利义务须知》、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令》和《财产申报表》。

第十七条 承办人在收到案件之日起十日内调阅审判卷宗,审查执行依据,并召集双方当事人谈话。

第十八条 发现执行依据可能有错或应裁定不予执行的,及时提交合议庭讨论。

第十九条 执行准备工作应在收到案件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由裁决合议庭监督履行。被执行人未按和解协议履行的,及时移送实施合议庭。

发现被执行人有转移、隐匿财产行为的,立即移送实施合议庭处理。

第二十条 承办人应将执行准备阶段的工作情况及对后一阶段执行工作的建议形成书面材料,随卷移送实施合议庭。移送案件时,应制作移送材料清单。

第二十一条 因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执行准备工作的,经执行长同意,提前三日报请庭长批准延长。

第二节 执行实施

第二十二条 承办人应在接到案件之日起三日内拟定初步执行方案。

第二十三条 承办人应调查被执行人的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房地产、车辆、机器设备、债权、知识产权、对外投资及收益等财产,并依法采取执行措施。

第二十四条 遇有本规则第七条第(二)、(三)、(四)项规定事项的,承办人应提出书面意见,经执行长同意后,在二日内向裁决合议庭汇报。

第二十五条 遇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拘留措施的,可在拘留后立即报告庭长、院长补办批准手续。

第二十六条 案件当事人或案外人提出本规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异议的,承办人自接到异议之日起二日内向异议审查合议庭汇报。

第二十七条 执行实施阶段的工作,一般应在接到案件之日起二个月内完成。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经执行长同意,提前十日报请庭长审批。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执行裁决

第二十八条 裁决合议庭对实施合议庭提请裁决的重大事项应在三日内讨论决定。情况紧急的,应当日讨论决定。

第二十九条块分割评估、拍卖、变卖被执行财产,或审计其财务状况的,应当向社会公开。公开的时间跨度不得而知少于十日。协商确定,不能协商一致的,由人民法院公开抽签决定。

第三十条 人民法院应在收到评估(审计、鉴定)结果报告书之日起五日内将报告书送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评估(审计、鉴定)结果不服的,可在收到结果报告书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接到异议后,应在五日内召集作出结果的有关机构接受当事人质询;异议成立的,责成其进行补正。

有关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当事人对补正结果不服,合议庭审查认为确有理由的,对评估(审计、鉴定)结果不予确认,依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另行委托有关机构重新评估(审计、鉴定)。

第三节 执行异议审查

第三十二条 执行异议包括下列情形:(一)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

{二)当事人对执行裁决不服的(拘留、罚款除外);(三)当事人对执行措施不服的。

第三十三条 执行异议应当书面提出,井提供相关证据。

第三十四条 异议审查合议庭对执行异议的审查除需听证的以外,一般应在接到异议之日起十日内完成。

第三十五条 异议成立的,应立即对有关裁决或执行措施进行纠正;异议不成立的,应在作出审查决定之日起五日内书面驳回异议。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不服处罚决定申请复议的,异议审查合议庭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决定,并将复议结果通知下级人民法院和当事人。情况紧急的,可以口头通知,但必须在三日内补发复议决定书。第四章 听证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当事人或案外人申请,举行听证:(一)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

<二)当事人对变更、追加其为被执行人提出异议的;(三)当事人不服中止或终结执行裁定的;(四)其它需要听证的事项。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或案外人申请听证的应及时将卷宗材料移送异议审查合议庭。第三十九条 听证参照民事诉讼庭审程序进行。

第四十条 听证参加人指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异议人,以及他们的代理人。必要时,可以通知证人、鉴定人员、翻译人员参加听证。

第四十一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听证应当公开进行。

第四十二条 公开听证的,应当公告案由、听证参加人的姓名(名称)、听证的时间、地点。

第四十三条 异议审查合议庭在接到申请听证的有关材料后,应在五日内作出听证决定,同时将《听证通知书》、《执行异议书》等文书送达听证参加入,并告知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以及听证的时间、地点、权利义务等。

确定听证日期应考虑到听证参加人必要的取证及途中时间,一般应在送达上述文书后的七日内举行。听证参加人有正当理由申请延期的,准于延期。

第四十四条 听证申请人无正当理由缺席的,取消听证。

第四十六条 听证结束后,合议庭应及时进行评议,并作出处理:(一)合议庭意见——致或形成多数意见的,可以当即作出裁决;

(二)合议庭意见有重大分歧的,应提交执行长联席会议讨论,在七日内作出裁决。有关法律文书应在裁决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听证参加入。第四十七条 听证事项简单的,可以由执行员一人独任听证。

第四十八条 异议审查合议庭作出裁决后宗材料退回有关合议庭。第五章 中止执行

第四十九条 裁定中止执行的案件实行单列统计人负责管理、调查、决定恢复执行、采取执行措施。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中上执行(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扫义务的;(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五)人民法院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六)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

(七)执行的标的物是其他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正在审理的案件争议标的物,需要等待该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权属的;

(八)仲裁裁决的;

(九)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请求,并提供适当担保的。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或再审的案件,执行机构根据上级法院或本院作出的中止执行裁定书中止执行。

第五十一条 承办人认为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依本规则规定由裁决合议庭审查决定。第五十二条 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应当提供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接到申请执行人请求恢复执行的申请后,应当对其提供的可供执行财产线索及时调查核实。确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立即恢复执行;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书面通知申请执行人不子恢复执行。

第五十四条 对裁定中上执行的案件应当每三执行人财产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

第六章 执行监督、协调

第五十五条 上级人民法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中有明显不当的,可以直接立案审查。对基层人民法院的执行案件可以指定其所属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审查。

第五十六条 承办人接到监督案件后,认为有必要的,在接到案件之日起十五日内通知有关人民法院携卷汇报,或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内审查并书面报告结果

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承办人在三日内向有关人民法院发出书面监督意见,并告知有关当事人。

第五十七条 下级人民法院对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意见有异议的,可在接到监督意见之日起五日内书面申请复议。

案件原承办人应在接到复议申请后二日内将卷宗材料移送异议审查合议庭。异议审查合议庭应在二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

第五十八条 下级人民法院拒不执行上级人民法院监督意见的,上级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直至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五十九条 上级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下级人民法院暂缓执行。情况紧急的,可以口头通知,但必须在三日内补发书面通知。暂缓执行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六十条 对下级人民法院难以执行的案件,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提级执行、指定执行,或者与下级人民法院共同执行。

第六十一条 发生执行争议的,由争议法院自行协调,协调不成的,逐级书面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协调。

第六十二条 协调不成的,或发函后一个月对方法院未作答复的,应及时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协调。

第六十三条 上级人民法院接到协调案件后,应在二十日内调阅有关材料或卷宗,或听取有关人民法院的汇报。在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三日内,向有关人民法院发出协调意-见函。

第八章 结案、归档、期限及统计

第六十四条 执行结案的方式为:

(一)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

(二)裁定终结执行;

(三)裁定不子执行;

(四)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

第六十五条 执行监督案件在发出监督意见后结案。协调案件在协调取得一致意见,或上级人民法院作出最终处理意见后结案。请示案件在作出批复后结案。对不服处罚决定申请复议的案件在送达复议决定书后结案。

第六十六条 执行案件应在四个月内执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提前十日报请庭长批准,可以延长二个月。

非诉执行案件应在三个月内执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以及前款规定的执行案件超过六个月的,提前十日报清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还需要延长的,层报高级人民法院备案。

第六十七条 执行监督、协调案件应在二个月内办结,请示案件应在一个月内办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提前十日报请庭长批准。

第六十八条 经批准延长办案期限的,承办人应及时报立案庭备案。

第六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办案期限中止,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连续计算:(一)公告或委托评估、审计、鉴定、拍卖、变卖的(二)因发生执行争议正在协调处理的;(三)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正在履行的;(四)中止、暂缓执行的。

第七十一条 书记员应在结案后三个月内将案卷归档。

第七十二条 执行案件统一由执行庭负责统计 第九章附则

第七十三条 各级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组织、监督本规本规则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篇7

一、在贪污贿赂案件侦查中应用心理测试技术的必要性

1. 贪污贿赂案件特点。

贪污贿赂案件的特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案件隐蔽性高, 贪污贿赂案件涉案人少, 往往是一对一式的犯罪形式, 知情人少、受害人少, 案件情况不易掌握, 这些都给案件的侦查带来了困难。二是犯罪手法多样, 如有的打时间差进行事后行贿, 有的以经济投资的形式, 有的则以文玩字画代替, 总之作案手段繁多, 让人眼花缭乱。三是证据收集困难, 贪污贿赂案件场所隐蔽, 也不同盗窃、抢劫等案件那样有犯罪痕迹可以勘查, 证据搜集不易, 且多以口供为主。四是反侦查能力强, 贪污贿赂案件犯罪主体往往具有一定反侦查意识, 相互之间容易串供, 建立攻守同盟关系, 给侦查带来困难。面对新形势下的案件特点, 将心理测试技术引入侦查工作, 是现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心理测试技术通过心理生理反应原理, 可以有效鉴别口供、提供侦查线索、辅助讯问, 提高了侦查效能。

2. 犯罪形势严峻。

根据201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 5年来, 检察机关严肃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 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65787件218639人, 其中县处级以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3173人。[1]当前我国职务犯罪形势严峻, 贪污贿赂案件又是重中之重, 而我国检察干警20多万人中, 反贪队伍仅为3.5万余人,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 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力量稍显薄弱。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 借助心理测试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力度, 提高案件侦查效率, 是打击新形势下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有力举措。

3. 科技强检要求。

《“十二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的出台, 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是检察机关顺应新技术变革, 以科技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件提到:“检察科技工作在检察工作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 科技在检察工作中的核心战斗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心理测试技术在2004年正式列入刑事科学技术的序列, 是一项新兴的技术, 在案件侦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下不断加强贪污贿赂案件中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提高心理测试技术的准确度, 是实现科技强检目标的现实要求。

二、在贪污贿赂案件侦查中应用心理测试技术的可行性

1. 合乎法律规定。

心理测试技术是一项刑事科学技术, 将其用于案件侦查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国家安全法》和《警察法》都规定, “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虽然两部法律分别是为规范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的行为而设置的, 但是检察院在侦查贪污贿赂案件时也是履行侦查职能, 可以比照上述两部法律的相关规定, 而且心理测试技术属于技术侦察无疑, 将其用于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合乎法律要求。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指出, “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 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 但不能将CPS多道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由此可见, 心理测试技术应用于贪污贿赂案件侦查没有任何法律疑问。

2. 技术的成熟。

1980年公安部派人考察了国外的心理测试技术, 得到“这项技术是科学”的结论, 自此心理测试技术开始在我国不断地研究和应用。有的学者也把这项技术简称为“测谎”技术,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的心理测试技术逐渐成熟, 在吸收借鉴美国测试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点研究出适合中国人测试的理论和方法。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应用的硕士专业, 经过十余年的培养, 我国心理测试技术专业人才力量得到快速发展, 对研究心理测试技术, 推动技术革新进步, 指导实践操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实践经验的积累。

金某某为铁路旅客列车乘警长, 2000年9月他在列车上发现重大盗窃案件嫌疑人, 却不抓捕, 事后收取好处费2.5万。大连铁路运输检察院侦查时, 涉案的盗贼如实交代了情况, 而金某某始终辩解自己是清白的, 侦查人员经过批准对其采取了心理测试技术, 测试意见反映金某某说了谎, 这坚定了办案人的信心, 最终在证据面前, 金某某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在实践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以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为例, 2009年到2010年, 心理测试技术为其办案提供技术协助50余次, 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 心理测试技术在实践中广为应用,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4. 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和作用。

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可以简单的用“刺激-反应”来解释。犯罪嫌疑人的大脑对自己作案的行为会留有痕迹, 当受到相关问题刺激时, 大脑皮层的一些区域被唤醒, 从而引起生理变化。而通过记录分析生理数据, 测试人员可以反向推定测试人员的心理状态和之前的行为。在实践中, 心理测试技术有以下作用:因为无辜的人对相关问题的刺激不会有异常反应, 这样就可以排除无辜;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测试人规避的事项, 可以增强侦查人员信心, 加强讯问力度;根据嫌疑人的供述来编题测试可以来鉴别口供真假;对侦查人员重点怀疑的事项进行测试, 可以根据被测人的反应来确定侦查方向;采用心理测试技术省时省力, 提高侦查效率。

三、规范心理测试技术在贪污贿赂案件侦查中的几点思考

1. 谨慎合理地编题。

编制问题是确保心理测试技术有效的关键环节, 选取合理的相关问题才能有效地刺激被测人。相关问题是指涉及案件情节的问题, 主要是结合测试对象的情况编制, 而一些测试人员在编题目时将一些不必要的题目包括进来, 缺乏针对性;有的测试人忽略细节, 如将主要参与、次要参与视作相同的, 将涉案数额不加细分。这些做法都有可能影响测试的准确性。而且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中, 测试问题的排列也有所不同。虽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评判哪种排列更合理, 但是在实践中还是要根据经验选择最合理的方式, 这样才能提高准确性。做好编题工作是发挥心理测试技术作用的重要环节, 必须要谨慎认真、全面考虑。

2. 加强相关知识学习。

合格的心理测试人员应该具有基础心理、实验心理、社会心理、犯罪心理、变态心理、心理测量等心理学相关知识, 物证、法医、侦查、诉讼法学等法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客观来看, 这些知识的类别不一, 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 彼此之间相交集的地方并不多, 要充分了解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和增强实践操作的准确性, 就必须加强学习。

3. 加强测试监管力度。

心理测试意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是测试人员在客观收集的数据上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但是当前检察系统内具备心理测试技术能力的机构较多, 作为直接隶属关系下的测试机构进行测试时往往会先入为主, 不能客观的运用心理测试技术, 测试人员往往会丧失中立的立场, 这种不具中立的测试必然会导致测试意见的主观性更大, 使得测试意见不具准确性。笔者认为加强心理测试机构管理, 采取如心理测试意见审查等方法加强心理测试技术使用的监管有助于确保测试意见的客观公正。

4. 创建科学的培训体系。

美国对心理测试人员培训时间为14周, 而且学员结业后会在一名指定的高级测试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习测试, 在完成规定数量的测试后才会获得正式测试授权。而我国的心理测试人员多是在购买厂家仪器设备后接受其短期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 登记在册的心理测试技术人员有600多名, 但80%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当前我国心理测试机构主要是在公安院校、司法机关、鉴定机构, 但这些机构也都各属于不同的部门, 虽然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是难以形成合力。建立科学系统地人才培养体系, 规范测试职业门槛准入, 有助于提高测试人员水平, 促进司法领域测试的客观、公正, 能使这项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栋.5年立案侦查职务犯罪165787件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犯罪13.8万件[N].文汇报, 2013-3-11 (05) .

[2]詹复亮.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侦查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篇8

关键词:送案审核工作 更新理念 自我管理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71条的规定,检察机关为案件管理部门设置了送案审核职能。经过三年的探索,送案审核工作在促进执法规范化方面起到了显著的监督效果,但因办案时限紧、部分承办人对送案审核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等原因,送案审核工作出现了一系列困难。本文拟从送案审核职能设置的背景、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期促进送案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水平。

一、设置送案审核职能的背景

设置案件管理部门送案审核职能的背景主要体现为:一是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作为严格规范执法的“矫正器”,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并形成无形震慑,促进检察人员养成规范行使检察权的习惯。二是检察权运行机制改革大背景下,强化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管理,是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监督和办理分离,强化对执法办案统一归口、全程动态的集约化监督管理,有利于将监督制约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办案环节,切实促进执法办案活动严格依法依规进行,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实践中,基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送案审核工作坚持双轨制运行,即对于检察机关各部门审结案件,开展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线上审核及实体卷宗审核双轨审核机制。审核内容主要为形式审核,即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换押手续是否齐全,移送期限是否合法,移送材料和法律文书是否规范齐备,案件信息填录是否准确完整,涉案财物是否已经做出处理意见并提交赃证物管理员。2015年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案管部门纠正错误数较上年下降20.97%,可见,送案审核工作正在倒逼承办人提高执法的规范化。

二、送案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当前法律规定未对案管部门送案审核工作的详细流程进行规定,工作中存在无据可依的问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案管部门送案审核的职能进行了概括规定,但对于具体的案件类别、审核条件、移送流程都没有详尽的规范,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执法办案手册也直接引用上述规则,没有进行细化。对此,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公诉、侦监、自侦、民行四个部门的案件管理操作流程,但由于其是内部会签文件,效力不强,加之与现行的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也不匹配,因此当前流程管理的最根本问题还是亟待上级机关出台权威性的各个业务条线的管理操作流程。

二为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对送案类别进行区分设置,但部分案件无法通过系统进行结案审核。2014年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全面上线运行,案件管理工作也依托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开展。但我们发现,系统并未将全部业务类别纳入送案审核环节。如不起诉案件、自侦部门侦结案件、刑事申诉案件等。这就存在案管部门对这些未纳入办案系统送案审核的案件,是否履行送案审核职能的问题,当前上级机关也未对此问题进行明确规定。通州区人民检察院的做法是依系统设置及集中送达的原则开展,即系统设置了送案审核的案件,全部进行送案审核。对于不起诉案件、侦查终结案件等案管部门集中送达更为便利的,由案管部门进行送案审核并集中送达;对于刑事申诉、民事行政监督案件等业务部门送达更便利的,由业务部门送达,结案文书送案管部门备案并审核。

三为送案审核时间无法预留充分,部分案件带病过审。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统一系统案件管理事项的方案》,规定了移送案管审核的最迟时间。侦查、公诉等办案期限在一个月以上的,至迟在期满前二个工作日送案审核(本区内,少量特殊情况至迟提前1个工作日);批捕等办案期限短的,至迟在期满前一个工作日(本区内,且数量较少时,至迟提前半个工作日)。但我们发现,办案部门仍然存在匆忙结案的情况,未给案管部门预留足够的审核时间。为了确保案件审限不超法定期限,不得不降低送案审核标准,使案件材料带病审核通过,监督效果大大降低。究其原因,一是审查批捕案件、刑事速裁等案件本身审限紧、预留审核时间困难;二是需要经领导审批、检委会审议或向上级院请示的案件,结案时间无法确定,有的在到期当日才能有明确结论,留给案管部门审核的时间就非常少。

四为业务部门的内部监管职能发挥不到位。《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第25条明确了业务部门的内部监管职能。通州区人民检察院于2015年初建立了业务部门流程监管员监督机制,对网上信息填录、文书制作、流程操作等网上业务活动履行监督、管理、指导职责(案件量大的业务部门,如公诉部门还以主任检察官办案组为单位分设流程监管员,负责本组的流程监管工作)。在实践中多数流程监管员履职较好,部门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有部分流程监管员对于自己的职责内容以及如何履职尚不清楚明确。此外,多数部门流程监管员为处室内勤,不具体应用系统办理案件,在承办人遇到使用难题时无力指导。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为完善规范建设,使送案审核工作有据可依,管理有章可循。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出台细化、系统、符合实践需求的操作规范。一方面针对送案审核案件的类别、审核条件、移送流程规定不清晰的地方,着重加强调研,结合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在线上审核层面厘清程序规范,避免因无据可依导致的矛盾发生。另一方面对书面卷宗审核层面,要拟制明确的审核范围和标准,对法律文书的审核标准要从严把握。加强对法律文书是否规范、羁押期限是否合法、涉案财物是否妥善处理等重点诉讼环节的审核,是否滥用例外规定,是否依法、规范、及时履行诉讼监督职责。杜绝带病过审,力求统一出口案件规范,这也是保证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的必取之策。

二为更新理念,建立业务部门自我管理为主,案管部门监督管理为辅的新型评价机制。要摒弃原有的业务部门只负责办案的老思想,树立业务部门兼负内部监管职能的新认识,形成案管部门与业务部门以执法办案规范化为共同目标,各司其职,协作共赢的合作理念。具体措施为:一是建立案件管理情况通报机制,促进业务部门的自我管理。案管部门每月对流程管理、结案审核、统计审核、案件信息公开复核、案件质量评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整理,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待业务部门反馈后在《案件管理情况通报》中发布,以此督促业务部门自我纠正。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将案件质量评查结果与检察官执法档案挂钩。对优秀的案件进行表彰,对有瑕疵的案件进行确认并追究责任,将其作为年终考核检察官业绩以及检察官晋职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星级社团评比条例下一篇:免费股份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