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精选9篇)

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 篇1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

(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

(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

(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

(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 篇2

一、政党意识形态分野日渐模糊导致政策趋同现象

伴随上个世纪末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阶段, 传统的政党在选民中的政治基础已经动摇, 政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政治影响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政策、政党领袖个人魅力和风格、集合和调动各种政治物质资源的能力的竞争, 不再以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为主。于是非意识形态化就成为了政党发展的一个趋势, 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政党之间的政治分野日益模糊, 其政策主张日益趋同, 出现了“左翼政党右倾化, 右翼政党左倾化”。

在加拿大政坛, 加拿大保守党和自由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 如加强福利保障等措施的实施, 而且在政党之间的竞争上, 不再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的竞争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党得到选民的支持。新民主党也逐渐抛弃了一些激进主张, 比如布罗德·本特时期, 为了在大选中扩大影响, 采取与国内政治主流即福利自由主义靠拢的战略, 努力使自己成为福利自由主义政党, 在公开演讲中逐渐减少了社会主义和激进相关的言词, 生怕提出激进要求而吓跑选民。这实际是抹煞了新民主党与其他两大党的区别, 削弱自身特色。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1984年和1988年选举中并未奏效。这样一来使得新民主党自身的特色愈发被削弱, 政党间的差别也显得不太明显, 这种情况更加不利于新民主党的执政进程的推进。

二、现行选举制度不利于新民主党问鼎联邦政权

(一) 单名相对多数制影响议席数

加拿大现行选举制度采用的是单名相对多数制, 全国按人口比例划分为若干个选区, 每个选区只能产生出一名代表, 只要这个代表获得选票多数但不一定过半数就可当选。采用这种选举制度对大党有利, 这是因为大党较之于小党有较大的影响力, 能够吸引选民, 选民往往倾向于把票投给有影响力的候选人, 而且相对多数计票方法也不能反映大多数选民的意志。比如新民主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和议会中的议席数就很不相符, 不会因为得票多就会导致议席位数增多。从1935到1958年的选举情况来看, 平民合作联盟平均得票率是百分之十一, 议席仅占百分之六点二, 两者相差百分之四点九。从目前情况来看, 如果改变这种不按比例的代表制度, 即使新民主党不能成为多数党, 但是新民主党可以得到更多的选票和更多的议席。

(二) 媒体宣传和竞选经费受限

从选举的媒体宣传形式和竞选经费上来看, 现有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小党的发展。“金钱是政治之母”, 加拿大的政党政治仍然是十分昂贵的金钱政治。金钱在政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竞选经费。加拿大选举法规定, 政府只为获得15%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提供联邦竞选补助金;在政党对新闻播放时间的购买上, 规定按照各政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以及上届选举中各党所占公民投票的比例来确定播放时间的长短, 但任何政党都不能获得超过一半的宣传时间。这样看来, 从媒体宣传和联邦选举经费上都不利于作为小党的新民主党的发展。另外, 新民主党的经费主要来自选民捐助, 而它又是一个群众性政党, 没有大财团的支持, 所以经费问题也制约了新民主党的发展。

三、选民选举意识日渐冷漠

加拿大的政党制度在长期运转中, 其作用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 不同党派在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方面变得模糊不定, 这使选民在投票时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 对政党政治的兴趣随之降低。同时主要政党长期以来不能表达投票人独特的明确的观点, 把选举程序变成一个看台, 从而使大多数选民不想再参与政治。

此外, 二战以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加拿大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更大的改变, 这主要表现在农民阶级人数和力量逐渐减小。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有比例逐年下降, 1951年为15.6%, 1971年下降到5%, 1981年为4%, 到1996年时则下降为2%。这样看来, 农民已不再是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另外, 随着白领工人数量的增加, 加拿大也出现了所谓的“中间阶级”, 社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状态。这些变化对政党尤其是左翼政党的政治社会基础提出了挑战。正如吉登斯所说, 左翼政党或联盟成功的关键是赢得这部分人 (中间阶级) 的支持。鉴于加拿大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民主党的社会基础的削弱, 如何争取这部分人 (中间阶级) 的支持, 成为了新民主党的当务之急。

四、语言和地域的局限性

正如弗兰克·H·安德赫尔所描述:“加拿大的政党是真正的地方、省或州控制的核心集团的松散的联邦, 其联合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政治分肥。”加拿大的政党阵线是以语言和地域来划分的, 语言和地域的差异已成为影响加拿大政党能否当政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域性限制, 人们对地方党是否具有胜任联邦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在语言问题上, 主要表现为英裔和法裔的矛盾, 主要集中在了魁北克省的问题上, 魁北克省在加拿大议会中占有75席, 可以说是加拿大的一个大票仓。要想成为全国性政党, 就必须赢得魁北克省议席, 而要获得魁北克省议席的关键就在于赢得法裔加拿大人的支持, 这是一个政党取得联邦政权的关键性因素。

对于新民主党来说, 由于发端于西部地区, 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难免给人以只代表西部利益的印象。从历年选举的业绩来看, 新民主党在魁北克省的影响基本为零, 所以, 新民主党要想成为联邦多数党, 尽快淡化西部色彩、处理好与魁北克省的关系问题是其获胜并达到目的的关键。

五、腐败影响新民主党自身发展

政党自身的建设是一个政党完成自身政治使命的重要保证, 政党自身建设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党的发展。就加拿大来说, 比如从1993年到2004年连续执政11年的自由党政府由于联邦赞助计划腐败丑闻而导致2006年大选下台。据加拿大艾普斯———里德民调公司调查结果显示, 60%的人认为选出一个少数党政府比较好, 61%的选民认为联邦自由党已腐化, 60%的选民认为现在是该换执政党的时候了。就连自由党的自己选民的29%的人都有可能转投他党。可见政治廉政影响到了一个政党的形象和选民基础的巩固和扩大, 降低了政党的执政合法性。

对于新民主党来说, 新民主党内也存在腐败现象, 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报道所指出的:“……今天的新民主党在不同领域有许多忠诚的基层活动家, 但是很显然, 一个人往新民主党行政层爬得越高, 他就会遭遇更多的群体, 这些群体远离了基本理念, 就是这个相当反动的且专顾自己的群体的明显心态产生了哈珀保守党少数政府, 这个群体是由林顿先生领导的, 他负责了2006年联邦选举。虽然, 杰克林顿可能是第一个指责自由党腐化的, 但是, 今天的新民主党包括它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前任领导人也是以腐败而闻名的。……的确, Bob Rae (前安大略省省长) 的政府把成百上千万美元的公积金给了渥太华的某人, 而某人恰恰就是新民主党的重要成员, 显然, 杰克林顿的精英们不是像他们的选区的基层群众那样最先关心的是理想主义 (人权、社会正义、全民公共医疗保险) , 相反, 这表明杰克林顿主要关心的是追求腐败和保护自己的权力。”这则报道也说明了新民主党自身也面临着腐败的困扰。腐败不仅对执政党有着不良的影响, 对第三党也同样有着不可小瞧的作用。腐败可以导致执政党下台, 同样, 腐败也会阻止第三党上台执政。因此, 新民主党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其扩大选民基础的重要因素, 成为其上台执政的重要阻碍因素。新民主党要想上台执政必须要加强自身政党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的新民主党在与保守党和自由党的竞争中, 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囿于加拿大具体的政治社会环境, 目前仍未实现在联邦层次掌权, 但作为加拿大政坛上的左翼政党, 新民主党主要代表了加拿大广大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 这可从其政策主张中得到验证。我们有理由认为, 新民主党在加拿大政坛上是一支不可忽视、也不能被取消的政治力量, 它的存在有利于加拿大民主的进步。新民主党作为加拿大政坛上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给世界各国的政党执政模式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摘要:加拿大新民主党作为加拿大政坛重要的政党力量, 在加拿大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人称其为半个执政党。但近些年新民主党在选举中的业绩呈下滑趋势, 影响了其政治功能的发挥。本文分析了制约新民主党政治功能发挥的五个因素:政党意识形态分野日渐模糊;现行选举制度的局限;选举意识;语言地域的局限性和腐败问题。

关键词:新民主党,政治功能,制约

参考文献

[1].姜芃.加拿大民主与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122.

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 篇3

关键词:新民主党 政治功能 制约

在加拿大政坛,新民主党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已经牢固占据了第三党的地位,成为制约政府组阁的关键力量。但从选举政绩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民主党的选举业绩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新民主党要达到突破省级层面、问鼎联邦政权、改变目前第三党地位的目的,使自身政治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还存在着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新民主党还面临着五大制约因素。

一、政党意识形态分野日渐模糊导致政策趋同现象

伴随上个世纪末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阶段,传统的政党在选民中的政治基础已经动摇,政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政治影响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政策、政党领袖个人魅力和风格、集合和调动各种政治物质资源的能力的竞争,不再以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为主。于是非意识形态化就成为了政党发展的一个趋势,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政党之间的政治分野日益模糊,其政策主张日益趋同,出现了“左翼政党右倾化,右翼政党左倾化”。

在加拿大政坛,加拿大保守党和自由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加强福利保障等措施的实施,而且在政党之间的竞争上,不再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的竞争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党得到选民的支持。新民主党也逐渐抛弃了一些激进主张,比如布罗德·本特时期,为了在大选中扩大影响,采取与国内政治主流即福利自由主义靠拢的战略,努力使自己成为福利自由主义政党,在公开演讲中逐渐减少了社会主义和激进相关的言词,生怕提出激进要求而吓跑选民。这实际是抹煞了新民主党与其他两大党的区别,削弱自身特色。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1984年和1988年选举中并未奏效。这样一来使得新民主党自身的特色愈发被削弱,政党间的差别也显得不太明显,这种情况更加不利于新民主党的执政进程的推进。

二、现行选举制度不利于新民主党问鼎联邦政权

(一)单名相对多数制影响议席数

加拿大现行选举制度采用的是单名相对多数制,全国按人口比例划分为若干个选区,每个选区只能产生出一名代表,只要这个代表获得选票多数但不一定过半数就可当选。采用这种选举制度对大党有利,这是因为大党较之于小党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吸引选民,选民往往倾向于把票投给有影响力的候选人,而且相对多数计票方法也不能反映大多数选民的意志。比如新民主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和议会中的议席数就很不相符,不会因为得票多就会导致议席位数增多。从1935到1958年的选举情况来看,平民合作联盟平均得票率是百分之十一,议席仅占百分之六点二,两者相差百分之四点九。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改变这种不按比例的代表制度,即使新民主党不能成为多数党,但是新民主党可以得到更多的选票和更多的议席。

(二)媒体宣传和竞选经费受限

从选举的媒体宣传形式和竞选经费上来看,现有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小党的发展。“金钱是政治之母”,加拿大的政党政治仍然是十分昂贵的金钱政治。金钱在政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竞选经费。加拿大选举法规定,政府只为获得15%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提供联邦竞选补助金;在政党对新闻播放时间的购买上,规定按照各政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以及上届选举中各党所占公民投票的比例来确定播放时间的长短,但任何政党都不能获得超过一半的宣传时间。这样看来,从媒体宣传和联邦选举经费上都不利于作为小党的新民主党的发展。另外,新民主党的经费主要来自选民捐助,而它又是一个群众性政党,没有大财团的支持,所以经费问题也制约了新民主党的发展。

三、选民选举意识日渐冷漠

加拿大的政党制度在长期运转中,其作用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不同党派在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方面变得模糊不定,这使选民在投票时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对政党政治的兴趣随之降低。同时主要政党长期以来不能表达投票人独特的明确的观点,把选举程序变成一个看台,从而使大多数选民不想再参与政治。

此外,二战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加拿大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更大的改变,这主要表现在农民阶级人数和力量逐渐减小。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有比例逐年下降,1951年为15.6%,1971年下降到5%,1981年为4%,到1996年时则下降为2%。这样看来,农民已不再是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另外,随着白领工人数量的增加,加拿大也出现了所谓的“中间阶级”,社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状态。这些变化对政党尤其是左翼政党的政治社会基础提出了挑战。正如吉登斯所说,左翼政党或联盟成功的关键是赢得这部分人(中间阶级)的支持。鉴于加拿大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民主党的社会基础的削弱,如何争取这部分人(中间阶级)的支持,成为了新民主党的当务之急。

四、语言和地域的局限性

正如弗兰克·H·安德赫尔所描述:“加拿大的政党是真正的地方、省或州控制的核心集团的松散的联邦,其联合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政治分肥。”加拿大的政党阵线是以语言和地域来划分的,语言和地域的差异已成为影响加拿大政党能否当政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域性限制,人们对地方党是否具有胜任联邦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在语言问题上,主要表现为英裔和法裔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了魁北克省的问题上,魁北克省在加拿大议会中占有75席,可以说是加拿大的一个大票仓。要想成为全国性政党,就必须赢得魁北克省议席,而要获得魁北克省议席的关键就在于赢得法裔加拿大人的支持,这是一个政党取得联邦政权的关键性因素。

对于新民主党来说,由于发端于西部地区,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难免给人以只代表西部利益的印象。从历年选举的业绩来看,新民主党在魁北克省的影响基本为零,所以,新民主党要想成为联邦多数党,尽快淡化西部色彩、处理好与魁北克省的关系问题是其获胜并达到目的的关键。

五、腐败影响新民主党自身发展

政党自身的建设是一个政党完成自身政治使命的重要保证,政党自身建设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党的发展。就加拿大来说,比如从1993年到2004年连续执政11年的自由党政府由于联邦赞助计划腐败丑闻而导致2006年大选下台。据加拿大艾普斯——里德民调公司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认为选出一个少数党政府比较好,61%的选民认为联邦自由党已腐化,60%的选民认为现在是该换执政党的时候了。就连自由党的自己选民的29%的人都有可能转投他党。可见政治廉政影响到了一个政党的形象和选民基础的巩固和扩大,降低了政党的执政合法性。

对于新民主党来说,新民主党内也存在腐败现象,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报道所指出的:“……今天的新民主党在不同领域有许多忠诚的基层活动家,但是很显然,一个人往新民主党行政层爬得越高,他就会遭遇更多的群体,这些群体远离了基本理念,就是这个相当反动的且专顾自己的群体的明显心态产生了哈珀保守党少数政府,这个群体是由林顿先生领导的,他负责了2006年联邦选举。虽然,杰克林顿可能是第一个指责自由党腐化的,但是,今天的新民主党包括它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前任领导人也是以腐败而闻名的。……的确,BobRae(前安大略省省长)的政府把成百上千万美元的公积金给了渥太华的某人,而某人恰恰就是新民主党的重要成员,显然,杰克林顿的精英们不是像他们的选区的基层群众那样最先关心的是理想主义(人权、社会正义、全民公共医疗保险),相反,这表明杰克林顿主要关心的是追求腐败和保护自己的权力。”这则报道也说明了新民主党自身也面临着腐败的困扰。腐败不仅对执政党有着不良的影响,对第三党也同样有着不可小瞧的作用。腐败可以导致执政党下台,同样,腐败也会阻止第三党上台执政。因此,新民主党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其扩大选民基础的重要因素,成为其上台执政的重要阻碍因素。新民主党要想上台执政必须要加强自身政党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的新民主党在与保守党和自由党的竞争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囿于加拿大具体的政治社会环境,目前仍未实现在联邦层次掌权,但作为加拿大政坛上的左翼政党,新民主党主要代表了加拿大广大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这可从其政策主张中得到验证。我们有理由认为,新民主党在加拿大政坛上是一支不可忽视、也不能被取消的政治力量,它的存在有利于加拿大民主的进步。新民主党作为加拿大政坛上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给世界各国的政党执政模式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姜芃.加拿大民主与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22.

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篇4

课标要求:

1、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说明民主和法制的关系,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

1、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完善和发展。

2、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

难点: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如何?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由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贡献入手。

一、曲折:——柳暗(文革)

让学生根据第一子目概括民主法制在文革中践踏的表现。

二、发展:——花明又一春(新时期)

1、让学生总结法制健全的成就;通过村民选举制度和学生们对自己村子里选举的了解,让学生总结民主重建和创新的成就。

2、通过练习册材料题的材料针对重点基层民主建设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认识和启示:——继往开来展宏图

1、通过文革短片放映和江青、林彪集团在文革中行为的了解,分析文革的原因(从内外因)

2、通过《秋菊打官司》影片内容的简介和中国民告官第一案的介绍。让学生分析取得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原因(内因、外因)

3、难点突破:结合以上原因的分析、文革民主法制破坏史实、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并联系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于弊、近代西方民主与发展的关系的有关史实,谈谈何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如何?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 篇5

张德才

2005年第8期 ——民主法制

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2004年,宜昌市西陵区以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三推”:即由党员、社区居民代表、驻区单位推荐;“一选”:即选举委员会选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探索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三制”:即重大事项听证票决制、社区事务公开制、两委工作述职制;“一评”:即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绩效民主测评)有效推进了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主要做法

——实行“三推一选”,民主选举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是在选举前,区委、区政府组建专班,开展调研,制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三推一选”工作的指导意见》等3个指导性文件,还发出了《致社区居民、共产党员及驻区单位的一封公开信》,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借助媒体造舆论等形式,广泛宣传“两委”班子换届实施“三推一选”的意义、原则、程序,以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资待遇等,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竞选和选举。二是组织“三推”提名,确定初步人选。首先由党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社区居民户代表、驻社区单位3方面的代表,根据“两委”所设职数,联合进行等额推荐提名,然后根据本人意愿和“三推”票数,按30%的差额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提交选举委员会审定,最后由选举委员会按照《选举办法》确定正式候选人。三是现场竞职演讲,投票差额直选。正式候选人确定后,由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印发候选人情况简介。在此基础上,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让候选人进行现场竞职演讲,投票差额直选。据统计,本次换届选举,入户登记户代表选民45100多人,入户登记率为98.63%。有40450户选民户代表参加了选举投票,参选率为89.7%,325家社区单位参与选举,参选率为97.3%,6200多名社区党员参加了社区党组织的选举,参选率88.6%。40个社区自荐报名456人,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2岁。“三推”确定正式候选人272名,差额率为30%。其中,原社区工作者188人,社区下岗职工55人,社区退休人员23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6人。

——推行“交叉任职”,实现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做到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实现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是完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减员增效问题,一方面,区委明确规定各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必须控制在5-7人,不得突破。另一方面,采取交叉任职的办法,精简社区专职人员职数。同时,进一步强化各街道责任,把推进社区“交叉任职”作为街道党政班子工作考核内容,有效促进交叉任职贯彻落实。全区40个社区书记、主任交叉任职面达100%,“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面76%,“两委”班子职数由原来的247名减为209人。

——推行“三制一评”,完善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一是重大事项听证和票决制。凡是涉及社区的投资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兴办公益福利事业,社区改造,社区有关规章制度等一些重大事项或事关社区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必须由“两委”班子提出,并召开有社区各方面成员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二是社区事务公开制。每个社区均设立社区事务公开栏,定期将社区财务收支情况、重大决策执行情况、重要项目进展情况,以及承诺事项的兑现情况予以公开,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三是社区“两委”工作述职制。每年召开一次居民代表大会,听取

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述职。四是每年年末,由街道牵头组织成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工作考核小组,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民主测评。

初步成效

西陵区在社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已取得初步成效。

——搭建了社区自治新平台。一是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扩大了基层民主,激发了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广泛参与的热情。二是有效解决了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选举难、推出“新人”难和落选人员安置难等“三难”。

——实现了社区工作者的减员增效。一方面通过交叉任职,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头经费大幅下降,保证了社区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构筑了社区建设新格局。把社区单位意见纳入“两委”班子,是“三推一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激发了社区单位的参与意识和共建意识,增进了社区与辖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合作与发展,社区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

几点启示

西陵区在社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的实践,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推行“三推一选”是顺应社区居民迫切参与民主选举的需要,是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载体。“三推一选”突破了以往的提名方式、考察方式、选举方式,将选人用

人的决定权交给了社区选民、党员和辖区单位,打破了以往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做法,使“官由民选”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第二,“交叉任职”是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推进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交叉任职”,扩大了“两委”班子中的党员比重,特别是党支部委员兼任居委会成员,畅通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途径,使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三,“三制一评”是顺应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愿望,增强对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办法。通过实施“三制一评”制度,把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社区工作的评议权交给居民,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同办好社区事务、共同建好文明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为什么民主政治建设 篇6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需要

(4)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第一,保障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

第二,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条件

第三,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环境

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 篇7

1 协商民主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兴起于西方的政治理论, 但协商民主作为人类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1]。我国的协商民主并非是简单地引介西方理论, 而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2]。协商民主强调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 关涉权利的相关主体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平等、自由、理性地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展开博弈与妥协,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权利, 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形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中国的协商民主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 也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政治环境土壤中,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和治理形式, 具有协商民主的一般共性, 也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 对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1 有利于拓展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基层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等呈现多元发展, 人民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和热情也愈发高涨。一系列基层治理领域的人民民主形式也应运而生。协商民主承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维护利益的合理性, 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 是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 是协调社会利益和矛盾冲突的较为完备的机制。利益关涉方通过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 形成公共性意见, 将其作为重大事项决定的依据, 以此解决矛盾和冲突,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

1.2 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公共事务的决策是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公共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对此有着高度的关注、关心。参与公共决策是协商民主内在的属性。民众通过参与关于公共决策的讨论协商的机会, 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由此获得保障。而通过协商民主, 政府能获得宝贵的反馈信息, 了解民众真实意愿, 并克服“有限理性”天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降低公共决策的失误率,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

1.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协商民主的固有特征与和谐社会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并在实践过程中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 协商民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 参与主体基于权利和理性协商讨论, 增进相互理解, 消除隔阂误解, 促进利益协调, 这一有序开展的政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维护、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 协商民主能够平衡兼顾各方利益诉求, 吸纳包容不同意见, 寻求到个人意愿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限度地涵盖各利益群体的需要, 减少不和谐因子, 增加和谐因素。此外, 协商民主还能不断增强基层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的素质的提升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 协商民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和蓬勃的生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和形式, 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行政三个方面。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的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本质性区别首先体现在我国协商民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第一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数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而能尊重大多数人并保证集体的利益, 同时也能照顾到少数并兼顾各方诉求。只有自始至终坚持党对协商民主的原则、方向、组织、意见集中及反馈等各个环节的主导作用, 才能促使协商民主在规范、制度、科学的轨道内良性运作, 实现协商民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宗旨。

2.2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彰显着人民民主的内涵。就内容而言, 协商民主是以社会重大问题和人民广泛关注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为探讨的议题, 广纳人民群众意见, 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就形式而言, 协商民主强调程序性, 在决策前问计于民, 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 确保决策的民主性, 在决策中问政于民, 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协商民主引导各阶层合理表达意见、调解矛盾冲突, 并调动民主力量, 着力办好大事、实事, 在广度、深度上均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旨归。

2.3 坚持依法行政

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着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统一性。依法行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赋予参与者平等表达阐述诉求、目标、管理方式等内容的机会, 可以提升公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程度, 从而有效遏制行政权利的膨胀, 防止权利的“垄断”,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公信度, 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社会成员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增强全社会积极践行法治精神的自觉意识, 有效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推动建设法治、文明的和谐中国。

3 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实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基层政协为主要渠道, 以其他基层组织为重要依托, 我国城乡基层治理领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协商民主形式, 共同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3.1 专题协商

专题协商是政协近年来实践协商民主的成功探索, 以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问题, 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协商议题, 由具有代表性的政协委员、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等与党政部门负责人展开对话讨论, 是人民政协立足自身优势、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基层政协的专题协商搭建了协商民主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运用协商民主的对话机制, 参与双方积极协商、议政、探讨、沟通, 集思广益、求同存异, 实现资源整合、协作联动。

3.2 对口协商

对口协商指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与党委、政府部门之间的对口协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由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以“面对面”“点对点”的对应形式展开协商议事, 能增进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的联系, 拓宽政协委员知情明政的途径, 也能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和政协组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有效提升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水平。对口协商实践过程中, 既可由政协委员主动“走出去”, 联合对口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协商讨论, 也可由对口部门主动“请进来”, 邀请政协委员参与实际问题探讨,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3.3 界别协商

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单元, 也是政协组织的一大特色。界别协商是以界别为单位开展的各种协商活动, 能汇聚各界别力量, 充分发挥各界别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来自各界别的政协委员以更具深度、广度、高度的眼光审视行业领域的问题, 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与相应部门协商探讨, 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同时, 政协委员加强同所在界别的群众的联系和交流, 能将行业领域一线的利益关系交织点、现实矛盾集中点等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反映到协商中予以讨论, 使基层的意愿和声音直达决策层面的考虑范畴中,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4 提案办理协商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提案办理则既是党政部门的法定义务, 也是对民心诉求的积极回应。提案办理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 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 加强承办方与政协委员之间双向或多方的沟通协商, 同时也要求在提案办理前、提案办理中、提案办理后的各个环节加强协商, 将协商民主贯穿于提案办理工作的全过程。提案办理协商有助于达成观念共识, 推进、完善、落实提案办理工作, 也有助于理顺各方关系, 进一步改进、优化工作, 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5 民主恳谈会

民主恳谈是以公众参与和对话为基本特征, 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制度化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协商民主制度, 民主恳谈会发轫于浙江温岭。温岭探索实践了对话型民主恳谈、决策型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党内民主恳谈、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等五种民主恳谈会[3]。民主恳谈会的内涵与协商民主高度契合, 为实现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架起了桥梁, 开辟了协调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关系, 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新途径。近年来, 民主恳谈会受到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显著的积极成效, 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大胆而有益的协商民主形式的突出典范。

3.6 民主理财会

国家农业部、监察部于2011年印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 对基层农村的财务公开工作作出了部署。在国家有关规定的指引下, 为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监督而产生的民主理财会在民主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主理财会是基层民众对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如村委会、居委会等) 的财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定期召开会议, 如实向全体成员公开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监督工作等情况, 从而提高群众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民主管理的主动性, 进一步规范集体财务和资产的管理, 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性和民主参与性。

3.7 民主听证会

听证会是协商民主在纵深上的推进, 有利于人民群众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 也有利于政府广泛吸纳民意, 做出更能体现民意、反映民意的科学决策, 让人民更加信服, 也为人民谋得更大福祉。现今, 全国各地有围绕国计民生诸多内容展开的听证会, 如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听证会、燃气价格调整听证会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协商民主广开参与之道、共谋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但目前, 我国的民主听证会还要在完善制度设计, 加强协商探讨, 实现从“听证”到“议政”, 达到更大范围的共赢等方面开展更加有效的探索。

3.8 居民论坛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认为, 民主的单位越小, 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4]。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性单元, 也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高发地。协调社区居民利益、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区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居民论坛将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 找准社区的社情特点, 搭建社区事务大讨论的平台, 调动社区群众以包容、理解、理性的态度参与、协商、合作的积极性, 引导居民表达民意, 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 消除存在的分歧, 也打破社区决策系统的封闭性, 提高社区公共决策的质量, 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 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3.9 乡村论坛

乡村论坛是与居民论坛相类似的协商民主形式, 但乡村论坛服务于乡村民众, 以涉农政策宣传、致富技术传授、矛盾纠纷调解等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为主, 突出了乡村的实际和特色。民众在论坛上获取知识和技能, 也讨论解决问题, 消除疑虑隔阂, 增加对公共事务的了解。通过这一平台, 农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得到拓宽, 基层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加强, 有利于形成和谐进步的村风民风, 增进干群关系, 推动乡村各项工作良好运转。

3.1 0 网络论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传统途径之外的重要阵地。协商民主实践中的网络论坛形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既指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论坛, 也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平台的协商对话, 但均指向由互联网为依托的协商民主实践活动。网络是一个开放媒介, 扩大了民众参政议政的途径。在网络场域内, 参与主体的身份、地位、话语权都处在平等的位置, 现实中的民众通过网民角色充分、及时、自由地表达个人意愿和诉求, 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能力提高。与此同时, 政府通过网络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积极回应民众期待、及时发布展示民众关切的信息等, 实现与网民的双向、多层的良好互动, 使虚拟世界的协商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管理的推动力量,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兼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构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王卫国, 钱昊平, 刘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通: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EB/OL].南都网, 2012-11-15.

[3]周先苗.温岭民主恳谈成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范式[EB/OL].浙江在线网, 2013-01-04.

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 篇8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政新篇》要求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摧毁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专政的新型民主政权;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协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在掌握新中国民主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了解到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比如,“文革”时期,“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致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严重的挫折。

命题预测

“现代化观”和“文明史观”已成为当今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重要指导思想。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文明演进的集中体现。因而,从这个角度来备考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的。

模拟操练

1.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按其治国方案,天王的产生方式是

A. 科举B. 禅让C. 世袭D. 选举

2. 19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在政治制度上向日本学习。下列能体现康梁主张的是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3. 美国的国父是华盛顿,印度的国父是甘地。孙中山被尊为我国的“国父”,主要是由于其在哪方面的突出贡献

A.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 要求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C.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 争取民主共和

4. 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Democracy”是指

A. 民主共和制B. 君主立宪制

C. 苏维埃体制 D. 人民民主制

5.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下列能完整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同胞协力,挽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6. 中共“二大”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作出这一决策的客观依据是

A. 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B. 中共的最高纲领

C.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阶级性

D. 共产国际的推动

7. 下面是某班部分同学拟定撰写的小论文题目。如果你是他们的指导老师,你首先应对哪个选题提出修改意见

A. 谈谈《资政新篇》无法实施的原因

B.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为何不能在中国实现

C. 浅析大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 抗战胜利后民主联合政府为什么没能建立

8.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指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⑤

9.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是

A.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B.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业、以实现共同繁荣

C.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0.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主要表现为

A. 成立人民政协

B. 出台“共同纲领”

C.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1.“文革”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挫折。从“文革”我们最应得到的教训是

A. 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B. 要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

C. 要坚决反对党内的“走资派”

D. 要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12. 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3. 下列能直接体现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是

A. 大岗村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B.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农民企业家张金贵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D. 酒店服务员李小娟依据法律状告政府不作为

答案点拨

1. D2. B3. D4. A 5. D(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 A(中共“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是当时中国的国情,即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 C(大革命并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 C(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也并未达成共识) 9. D10.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1. A(由于当时的民主、法制不健全,对领导人缺乏必要的监督,最终导致“左”倾泛滥) 12. B13. A(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村委会、居委会的民主选举制度)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 篇9

——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建设

正当抗日战争紧张地进行时,在根据地遭受艰苦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行民主政治,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为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了种种条件,调动了各阶级人们抗日的积极性,使边区出现空前团结、和衷共济、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政治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推进民主进程的杰作,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总结抗日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宝贵经验,不仅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有着重要启示,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三三制”政权体制模式的提出

1940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中,对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性质、组织形式、施政方针和人员分配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同年7 月,为纪念抗日战争三周毛泽东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团结到底》一文,正式向全国公布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三制”主张。

“三三制”政权建设提出后,得到了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群众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1941年11月的《解放日报》社论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我们为这一页新的历史而感到荣耀和兴奋。”[1]

在人员分配上,“三三制”政权体制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这里的共产党员是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代表的是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体制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毛泽东指出,“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对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3]“三三制”政权与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是根本不同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只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广大人民实行专政;“三三制”政权也不同于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工农民主专政代表的是工农的利益,是对对地主和资产阶级实行的专政。“三三制”的政权体制,是抗日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代表的是各抗日阶级阶层人民的利益,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于卖国的汉奸和反民主的反对派实行专政,”[4]

二、“三三制”政权是民主的政权,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三三制”精神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三三制”的政权体制。与国民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民主中国的模型”。周恩来当时就曾指出,“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共产党员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就占多数,而要容纳各方面,要用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第二个特点就是要经过协商、协议,取得共同的纲领。“三三制”政权的核心是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而且还主要地是体现在实质上。邓小平当时也认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党在领导政权工作时,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5]谢觉哉也认为,陕甘宁边区之所以发展巩固,依赖于民主和团结了各党派人民。[6]当然,这与“三三制”政权的民主性是分不开的。

(一)”三三制”政权充分实现了人民民主,得到各阶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1、“三三制”政权实行了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制度。《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内的人民,年满十六岁以上,不分阶级、职

业、男女、宗教、民族和财产、文化程度,经过选举委员会登记,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进行大规模改选时,边区政府专门发出了《指示信》,指出:选举如果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7]同时,选举委员会还明确规定了普遍、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保证了各阶层人民的权利,使选举充分体现了选举人的意志。

2、灵活多样的选举方法,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为了保证普遍、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落到实处,各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制定了适合于本地区的选举法规、条例和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等,还对选举的程序和保障做出了详尽而且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在实践中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创造了许多实际有效的选举方法,如画圈、画杠、画点,投豆和举手等。这些切实有效的选举方法保证了各阶层人民的参政权利不致落空,人民群众在根据地内,真正过上了当家做主人的崭新生活,这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政府腐败,忽视人权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将抗日根据地比作是“一个战斗的国家”,并且说“这一战斗的国家是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最接近于政治与经济民主的”。[8]

(二)”三三制”政权的体制形式体现了党的领导方式的民主精神

“三三制”政权是各革命阶级、阶层在抗日和民主的旗帜下建立的,其实质问题是民主。因此,党在领导抗日政权工作的时候,就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各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创建的,根据地的政权也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创立和巩固起来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的边区 ”。[9]对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来说,党的领导是其得以存在、巩固和发展的先决性条件。但是,共产党的领导并不等于政权机关由共产党员独占和“包办”,共产党更不能搞“***”。[10]为了避免出现国民党的***,巩固党所领导的根据地和保证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施行,抗日根据地政权向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党派人士开放,这便是”三三制”的基本依据。既然如此”三三制”政权的建设就不可能发生取消党的领导的问题。林伯渠当时曾说过:“共产党员在行政机构与民意机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并不是共产党放弃领导”,[11]相反,”在‘三三制’政权中,党一定要领导,一定要在政治上占优势。”。[12]

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又要贯彻”三三制”,这对党提出了更新也是更高的要求,党必须对”领导权” 重新定义。什么是领导权? 毛泽东认为,“所谓领导权,并不是要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要别人服从,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让他们愿意接受建议。” 据此,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便不能片面倚重数量,而是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13]毛泽东的这一认识,是一种与“三三制”相适应的全新的领导观。这种新型领导观一经提出,便在党内形成共识。林伯渠与毛泽东的说法不谋而合,并且深深地赞同毛泽东的观点,认为在“三三制”政权中,共产党能够”使多数的非党人员接受党的政策,才能叫做领导”。[14]邓小平也支持这一观点,“党对政权的领导取决于党在政权中的优势”,这种优势如何去取得,这在”三三制”原则本身是包含着的;“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

[15]194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指示:为了实现”三三制”,党必须实行对于政权系统的领导。并指出,这种领导应该是对于大政方针的领导,是在原则上的、政策上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党的机关无权直接命令参议会及政府机关。“党团必须服从同级党委,但党团的工作作风必须刷新,不是强制党外人士服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说服与政治工作”。[16]总之,“三三制”政权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提出并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一方面以党对政权的领导为前提;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党在政权系统中的领导地位,”三三制”政权建设才在各根据地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三三制”政权体制实行政治协商与民主合作 毛泽东曾指出,关于政权问题上,我们既不赞成别党***,也不赞成共产党***,这就是统一战线政权。“这些阶层的争取,是孤立顽固派的一个重要的步骤”。[17]共产党员“必须将关心和倾听党外人员的意见和要求及向党外人员学习,作为每个共产党员的严重责任”。[18]

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财经在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期间,认为共产党员没有尊重他的职权,因此在工作上曾表现出了一些消极和不满。党组织发现这一问题后,决定边区各厅、处、院要分别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及参议会正、副议长汇报工作;在每次职务会议前,必须向李鼎铭副主席汇报工作;平时党员与党外人士要多接近,多谈心。后来李鼎铭曾对一位英国记者说:“我有职有权。”时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的安文钦,在记者面前也痛骂国民党。由此可以看出,共产党与党外民主人士的真诚合作,对于团结边区各阶级和阶层,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投身抗战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广泛的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

为了真正实现民主执政,各抗日根据地内的民主政权相继建立了广泛的监督机制。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党中央有设党务委员会,县级以上各级党委也均设有监察委员会,监督党的机关、干部、党员的行为;各级参议会拥有对相应各级政府的监督权;在政府内部,各根据地大都设有自检部门;各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成为了重要的舆论监督工具。

中国共产党,“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19]各抗日根据地还实行人民对政府监督和批评的制度。要是工作人员办事不好,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都有权对它进行批评,甚至可以撤换。老百姓常常说:现在的人胆子越来越大了,连乡长也可以批评,过去是没人敢这样说的。

[20] 在晋察冀根据地,边区政府和县政府经常举行边区或县行政会议。通过召开行政会议可以清楚、多方面的了解政府工作情形和群众的反映,这样不但他们可以对政府工作提出正确的批评,而且行政会议也可经常自动的深刻讨论、研究,决定政府施政方针,提交并推动帮助政府执行与政府密切的联系起来,但它并不直接去代替政府工作,或妨碍政府行政系统的统一。[21]

三、“三三制”政权体制对我们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使民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总结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的民主实践,为我们今后的政权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民主,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民主”二字必须放在政权建设的首要位置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包括《共同纲领》的制定和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都极大地体现了政权建设的民主精神。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所以在当前的政权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民主的问题,遇事发扬民主作风,多听取并尊重党外人士意见,取得多数意见然后去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适当照顾他们的利益。

(二)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义务接受党外人士的监督

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是真心真意想把国事办好的,但是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要加强党内的教育来消除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2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其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其中”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要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要监督共产党,但由于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首先要请民主党派来监督自己。邓小平指出,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我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并且克服缺点、减少错误。[23]

(三)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处理政党关系的一种全新构架,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结晶。而其源头,可追溯到党在抗战时期创建的”三三制”政权模式。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延续性,即: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体制内的党派关系的问题。党在抗战时期取得的成功经验,如:注意克服内部的主观主义和关门主义倾向;提高在政权机关中共产党员的质量;依靠党的正确政策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实现党的领导;保证政权内的党外人士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敢于说话,敢于负责;以及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等,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课堂中的语境任务教学下一篇:我的长沙之旅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