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发展趋势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机化发展趋势(推荐8篇)

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1

2007年11月11日至21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率团赴德国、英国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考察。考察团一行9人在德国期间,参观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Hannover Agritechnica),考察了德国、英国部分农机制造企业和农场。

一、德英两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

(一)德国

为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和农场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德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开展了农业技术革命,加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成倍增加。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法律,对农用柴油实行23%~50%的价格补贴;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20 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农业生产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平均每千公顷农用拖拉机的数量在欧洲排名第一。

德国鼓励扶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农机环”。这是由农民自愿参加,在组织内部会员可调剂使用农业机械。政府对这类组织给予三个方面的扶持:一是对农民合作购买大型农机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待遇;二是对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如电脑设备等;三是培训合作组织负责人,提高他们的组织服务能力。农机合作组织促进了德国农户合作共用、租赁使用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也为农业机械技术不断进步创造了条件。

德国还重视发挥各类农业协会的作用。德国农业协会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DLG)是一个行政上、财政上相对独立的非赢利性农业机构,在全世界有超过18,500名会员。该协会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有关农业(包括农业机械)方面的展览,如每两年一次在汉诺威市举办的Agritechnica国际农机展,Eurotier国际畜牧展;二是开展农业技术方面的测试,包括农业机械、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技术测试。DLG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拖拉机、收割机全智能检测设备,检测合格并贴上DLG认证标识的农机在欧洲市场都可通行;三是举办有关农业方面的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例如施药技术、生物能源等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先进技术。

(二)英国

为发展现代农业,英国政府重视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英国政府多次颁布农业法令,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对农场主购置农机进行补贴。英国 1960年《园艺法》和1964年《农场和园艺发展法》规定,对园艺农场进行的土地改良、建筑和购置机器设备,给以15%~25%的补助。二是对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197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农场资本补贴计划”规定,在农场建造干燥和贮藏农产品设施或存放农机设备的仓库,在得到政府批准后可得到20%的补贴,修筑公路和便道可获得25%的补贴。三是对农场主购买大型农机具提供低息贷款。由农业抵押公司和农业信贷公司接受土地或房屋为抵押,对农场主购买农机或改良农民等提供低息贷款。四是对农机作业用燃油采取优惠措施。英国农用柴油均为加入红色颜料的“红油”,由政府对“红油”进行补贴,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1969年英国主要作物(谷物、土豆、甜菜)以及牧草的收获、加工、运输已全部机械化。畜牧场的机械化、电气化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德英两国农机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主要举措

2006年全球农机制造企业年产值为470亿欧元,欧盟份额最高,约占42%,北美次之,约占30%。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均为欧盟重要的农机制造国家。考察团走访了德国、英国四家农机企业,分别是:

1、德国的克拉斯(CLAAS)公司,产值排名世界农机企业第四,擅长生产谷物、牧草收获机械和农用车辆,素有“收获专家”之称;

2、德国的格力莫(GRIMME)公司,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甜菜生产机械制造商;

3、德国的赛迈道依茨(SAME DEUTZ-FAHR)公司,世界最早发动机生产企业,著名的拖拉机制造商;

4、英国的凯斯纽荷兰(CASE NEW HORLLAND)公司生产基地,产值排名世界农机企业第三,是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

通过考察上述世界著名农机企业,考察团了解到当前农机制造业在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些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技术创新。德国农机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的产品研发费用。克拉斯公司每年用于研发费用就达1亿欧元,约占销售额的5%。凯斯纽荷兰公司将许多用于汽车的高端技术移植到到拉机上,智能化程度很高。赛迈道依茨公司已经研制出新一代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应对世界能源危机。

二是注重质量管理。德国、英国农机企业十分重视农机产品质量。克拉斯公司拥有4条先进的生产线,生产线上每一道工序,都录入装配工人的信息,实现了质量可追溯。在生产厂区设有质量检测中心,每天随机抽取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检验和打分评测,公开检测结果,并以此作为对员工的奖励和处罚。凯斯纽荷兰公司对产品质量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各个环节层层检测把关,一台拖拉机出厂前的检验项目达100多项。

三是注重售后服务。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用户个性化需求,拖拉机等大型农机设备都实行定单式生产,在装配线上就能知道该产品的销售地。因此克拉斯、格力莫等公司都为每台设备建立详细的档案,做好售后跟踪服务,建立了现代化的零配件仓库。赛迈道依茨公司在德国的Lauingen建立面向全球服务的零配件供应中心,每天都有货柜车将零配件发往各地,24小时之内送达欧洲各地。

四是注重人员培训。随着高科技技术在农机上的广泛应用,驾驶操作人员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农机设备效能的发挥。所参观的4家农机企业非常重视对经销商和用户的技术培训,每家企业都设有专门的技术培训中心。凯斯纽荷兰公司在英国Basildon的技术服务中心每年可培训4000人次,每次免费培训三天,内容涉及产品结构、操作技巧和维修保养等内容。

五是注重国际协作。这几家农机企业都是跨国集团公司,通过兼并小企业等手段来配置资源,开展国际化的生产大协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例如克拉斯公司在德国厂区生产小麦、玉米收割机,在法国分厂生产牧草打包机,在匈牙利分厂生产割刀等零部件,在印度分厂生产水稻收割机,克拉斯公司还为其他汽车、农机企业生产模具和零配件。据介绍,克拉斯公司的收割机60%部件自产,40%部件外包生产。凯斯纽荷兰公司在英国、美国、巴西都有分厂,在英国工厂生产的拖拉机65%销往西欧,在5公里长的流水线上每天有600吨的各种零件被装配成拖拉机运往世界各国。凯斯纽荷兰公司还在上海和哈尔滨也建立了合资企业,把目标瞄准了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

三、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呈现出世界农机的发展趋势

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Agritechnica)始于1986年,是由德国农业协会(DLG)举办的专业化、国际化农业机械展览,每两年一次在德国汉诺威召开,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机展。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已成为内容覆盖世界农机全行业的风向标和发布最新农业技术和发展成果的信息平台。这次展会呈现出了未来农机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

一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大功率、多功能方向发展。很多参展企业的拖拉机功率从原来的60多马力发展到现在的150多马力以上,拖拉机的配套农具的工作幅宽也相应加大,机组速度普遍提高。德国克拉斯公司新推出的四轮多功能拖拉机XERION3800的功率达到379马力,最大的谷物收割机LEXION600每小时收获120吨。为适应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许多农机企业开发出免耕深松、灭茬、施肥、播种一次完成的大型复式作业机具,还有兼顾气吸式精密播种等高性能作业机具的要求,将多种高性能机具前后挂接,进行联合作业。

二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为适应精准农业的要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普遍采用了GPS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高新技术,精确地指导农场主进行耕种、施肥、收获和植保用药,从而得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三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向发展。许多厂家都生产出了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的农业机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如有利于保护性耕作的深松灭茬圆盘犁、有利于节约化学药剂的精密喷雾植保机械、有利于节水的喷灌机械、节约种子的精密播种机等。有关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是本次展会的亮点之一。德国LEMKEN公司展出的铧式犁全部是液压旋转双向犁,可以往返作业,既减少了空运转时间,又节约了油料。为适应当前石油短缺的局面,许多农机企业开始关注新能源,德国的赛迈道依茨公司已经研制出石化柴油和生物柴油混合的发动机,英国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决定从明年起生产的拖拉机全部装配新型的生物柴油发动机。

四、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机工业和扶持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和措施,对于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41%,总体上相当于欧洲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特别是在农机装备结构上还呈现出“三多三少”的落后局面。可以说,我国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需要从农机的科研开发、加工制造、推广应用等诸环节予以扶持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对农业机械化采取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优惠等扶持措施,是德、英等农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符合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机具种类和政策实施范围。加强机耕道、机库棚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能、减排等新型农机具,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旧机具。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提供低门槛的信贷支持,采取贴息或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购买先进适用可靠的高性能机具。从英国的实践来看,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我国应研究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壮大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免征拖拉机养路费。对从事及组织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的作业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二)大力振兴农机制造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农机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与欧美日韩相比,我国农机制造业还缺乏国际化的领军企业,整体上还呈现经营规模小、企业结构散乱、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进一步优化农机制造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农机产品生产和流通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机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和培育大型企业走集团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机工业龙头企业,构建一批具有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大而强、小而专的行业结构。

(三)积极推动农机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将农机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统筹部署,加快实现我国农业设施装备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农机化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研开发,推进农业机械生产、教学、科研、推广部门科技资源整合,建设农机科技创新平台,对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组织联

合攻关。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对研发生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机新产品的企业予以专项扶持。为鼓励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建议设立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奖,每年对取得重大农机化技术创新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四)加强农机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开放共赢的道路。

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2

当前及今后5年, 也就是“十二五”期间,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可以用5个“持续”来概括:

一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06-2009连续4年同比上年提高3百分点, 增幅创历史新高, 2010年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二是需求持续旺盛。需求热点集中在大中型动力机械、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机械等。随着农业结构深入调整, 对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初加工机械的需求明显增加。三是发展机制持续创新。农机合作社和以农机作业为主体的农业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总体经营效益提高, 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四是农机工业持续增速。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产品结构加快调整,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呈现快速普及应用态势, 其他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机械化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方兴未艾。五是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农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最近,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对农机科研、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推广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监督管理明确了任务要求和扶持措施, 各地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十二五”期间, 随着“三大”工程的实施 (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培训阳光工程) , 中央和地方在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 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促进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装备结构。重点调整促进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 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 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 提高配套比, 改善利用率, 降低单位能耗, 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二是在促进重点突破的同时各领域各环节协调推进。继续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 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 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三是在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同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工作的支持与指导, 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 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支持农民购置使用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粮食作物生产机械, 同时加快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发展, 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汪泽

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 农机具 发展 黑龙江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黑龙江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使农机化工作保持了稳健发展趋势。

1.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状况

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地处世界3大黑土带之一,拥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等3大平原和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绥芬河等4大水系。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而且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合于机械化耕作全省耕地面积1 170万hm2。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200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216.8亿元,粮食总产达760多亿 。同时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粮食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出现了3个增加:一是粮食作物面积增加,全省粮、豆、薯种植面积达1 017.6万hm2,同比增长2.9%,其中优质粮食种植面积933.3万hm2.占粮食种植面积的90%以上。二是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208.9万hm2,同比增加23.9万hm2。玉米种植面积296.1万hm2 ,同比增加23.1万hm2。 三是绿色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60万hm2和277万hm2,同比分别增长40%和18%。

2. 黑龙江农机状况

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基本呈现高端农机市场主要被国外大企业占领、中低端市场由省外大企业主导的局面。分机型品种看,中国一拖、雷沃重工、迪尔天拖、迪尔宁波奔野、美国凯斯纽荷兰、爱科和约翰迪尔等企业垄断了黑龙江省大中马力拖拉机市场,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市场。2010年国内某著名农机企业300多台180马力以上拖拉机批量进入黑龙江市场,标志着中国大马力拖拉机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形成了进入黑龙江乃至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丹麦、德国等国的大型田间作业机械呈现出较为突出的优势;水稻插秧机、小履带收获机等江浙生产制造企业市场份额较高;80~26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复式少耕联合整地机、深松机、耕耘机、浅翻深松犁、灭茬深松起垄联合作业机、圆盘耙等产品本地机具企业已经具备批量制造能力,区域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3. 黑龙江省农业机具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早、基础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上构建了农业机械化体系:60年代基本构建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80年代田间作业机械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农业机械无论从种类、规模、水平和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已具有相当的实力。并形成了哈尔滨拖拉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总厂、佳木斯北方机械厂等一大批农机企业。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到2006年底。黑龙江省农机总动力为2 558.9万kW,农用拖拉机107.4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2.2万台,配套农具40万台,农业机械化规模、农机装备和发展水平均排在全国前列。其中。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作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某些方面和环节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垦区现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0.8万kW,各类型拖拉机约6.4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约4万台,联合收获机约1.4万台,水稻插秧机近5万台。农用飞机30架,其中拖拉机最大功率已达367.5 kW(500 hp)、收获机达224.2 kW(305 hp)。最先进的农机设备还配有GPS卫星定位、卫星导航系统,能进行田间机械作业的变量施肥、变量喷药和收获作业的即时产量测试等,可实现“精准农业”。

近年来。国家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装备更新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仅2004—2006年。通过国家实施的中央购机补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投人资金就达6 140万元。同时。黑龙江省政府将涉农资金进行科学整合后向农业机械化投入,2003—2006年,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共投人农业机械装备更新资金累计达4.212亿元。

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使得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黑龙江省机械整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旱田机械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机械深施肥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达到80%。全省农机化率达到81.3%。黑龙江垦区的农机化率已高达93.3% 。其中旱田95%、水田90%。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黑龙江全省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

4. 黑龙江省农机具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调研分析,预计“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通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需要建设14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将新增21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1.26万台,配套农具39690套,“十二五”末农机流通额将达到300亿元,在战略地位、产业扶持和市场竞争相互作用下,该省市场仍将保持稳步发展的趋势。

4.1粮食安全战略地位重要。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占中国耕地总量的1/9,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视察时指示:“黑龙江省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501.3亿公斤,粮豆商品量392.7亿公斤,黑龙江连续第七年实现粮食丰收,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功不可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几年,异常气候、自然灾害可能袭击全球多个粮食主产地,引发主产国减产、限制粮食出口,有可能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黑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2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黑龙江省大型农机年需求量占全国总需求的20%,当地农机产品仅占省内市场20%的份额。农机化在保障粮食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确保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黑龙江省提出“用市场换产业、用产业换技术、用政策引项目”的路径,实现由农机消费大省向农机制造大省的转变。为此,黑龙江省出台了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政府采购、购置补贴和投资补助等方式,以及在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资金、电力、运输等方面给予支持,推进与国内外先进农机制造企业的合作,帮助重点骨干企业引进大马力拖拉机及农机具的核心技术;实施定点、定向招商,加速以市场换技术、换产业、换资本,重点围绕市场急需的大马力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的产品,积极推进与国内外农机企业在区域市场内建立研发、制造、营销基地,同步引进配套加工、配套服务项目,延伸制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化机组配套,满足区域市场的本地化需求。黑龙江省农机市场已成为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战略布局、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

結论

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机化发展 篇4

平邑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13个镇、1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733个村居社区,人口101万。平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8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8%。全县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有小麦40万亩、玉米50万亩、花生30万亩、土豆15万亩、大蒜15万亩、果品40万亩。近年来,在省农机局的领导与支持下,平邑县农机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施国家甘薯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结合我县实际,在马铃薯、地瓜、大蒜、花生、小麦、玉米等经济、粮食作物生产中大力推广实施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通过持续加大组织、技术和管理创新建设、扩大示范区面积,我县的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2011年,平邑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

一是促进了装备结构优良化。近年来,平邑县以建立现代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机农艺标准要求,坚持走农机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的路子,依托农机购置补贴,鼓励引导农民购置符合我县实际、先进适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整地机械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通过不断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农机装备质量与结构不断优化。截至目前,平邑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万余台(套),其中各类型拖拉机3.38万台、联合收割机209台、种植业机械2.8万台、农用排灌机械2万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6万台、畜牧养殖机械3087台,机具配套比为1:1.6,农机总动力达到68.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5%。农机总值和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5%,全县大中小机械趋于协调,耕种收机械相对配套,适应农机农艺融合需求、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机装备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促进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有效推进了农业传统种植的改变。近年来,平邑县农机局始终把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作为农机工作的重点来抓,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宣传和推广力度,并于2011年成功召开了全省农机深松整地现场会,取得良好的推广示范效果。我们根据我县山地丘陵多、平原湖片少、粮食作物种植逐渐减少、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加大的实际,因地制宜,在示范区内,大力推广实施了经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并分别于2011年和今年成功召开了全省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项目现场会和全省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暨技术培训现场会。通过各级现场会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我县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经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等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农民对农机农艺融合有关技术的了解、熟悉、使用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传统种植模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平邑县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全过程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收水平达到了98%,玉米耕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收水平达到了75%,小麦秸秆切碎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5万亩,薯类、花生、大蒜、黄烟等经济类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4%。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某一作物、某个环节、某项技术单一发展的局面,呈现出向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和向农村畜牧、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各业全程机械化全面发展的态势。

三是促进了种植模式精准化。实施机械化作业,有效缩短了农作物耕种收各个环节作业时间,提前了农作物收获上市时间,如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收获期提前了5—10天,使销售价格明显提高,为农作物增产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业时间的缩短,为开展多种农作物轮作提供了充裕时间,增加了轮作次数,大蒜、玉米、花生、蔬菜等农作物交替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深入农民欢迎。同时,农机农艺融合,一大批新机具、新技术脱颖而出。随着平邑县引进的玉米点播机、穴播机、花生点播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的推广应用,农作物种植环节的株距、行距、垄高、垄宽等方面实现了标准统一,推进了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四是促进了农机作业规模化。农机作业规模化是农机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机农艺融合,为农机作业规模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而农机规模化作业又是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近年来,平邑县农机局精心培育,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向农机专业大户发展、农机专业大户联合起来向农机合作社发展,不断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升级再造,使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机合作社34个,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大户286个。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实行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和承包作业等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农机作业的规模化水平。目前,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已承担了全县45%以上的农机作业量,并且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

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5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展农机培训渠道推进农机化事

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拓宽农机培训渠道,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进湖北省农机化进程作出了贡献。“十一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培训各类农机化人员76.16万人,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41.99万人、汽车司机3.66万人、内燃机手4.45万人、电瓶车司机2.38万人、修理工2.36万人、农机技术员7.1万人、农机管理人员2.17万人、农机监理人员1 008人、其他农机人员12.1万人,有力促进了全省农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

1.1 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了全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近几年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为全省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稻麦机械联合收割技术等方面技术推广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如武汉市连续5年举办水稻育插秧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1 948人,举办现场会34次,以会代训人员5 400人,有效促进了机插秧技术推广。

1.2 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降低了农机事故率

通过加强对机手的培训,增强机手遵纪守法和安全意识。从2006年以来,省农机监理总站举办农机监理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450人。农机监理考试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558人。各县市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培训驾驶人员达41万多人。全省农机系统组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训。

1.3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经过培训后,掌握了操作使用农业机械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力、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开展跨区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了经营性收入,农机手年收入比农民至少增加一倍以上。

1.4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教育培训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力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二是通过开展中职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培训、再就业培训直接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1.5 提高了农机作业服务质量

通过对维修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对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机作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机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做法

2.1 利用政策,大力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全省有76所拖拉机驾驶学校开展了“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再就业”等培训,通过采取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实现了大量农村劳力转移就业。2009年,湖北省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在完成部下达全省5200个指标的基础上,各级农机培训学校向当地“阳光办”争取培训指标达2万个,全省共培训农机修理和操作人员达2.6万人;二是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开展新购机农民培训。全省加大农机驾驶、维修等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侧重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2009年,湖北省共培训新购机农民5万人次;三是开展农机创业培训,省农机化办2009年12月份举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创业培训班,培训50人,培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四是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培训。2009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3年内完成一轮对乡镇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全省基层公益性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共有1721人,2010年6月份,举办了首届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共培训56人,每人按照1000元的标准进行培训补助。剩下1 665人计划安排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完成。

2.2 规范管理,做好农机培训学校的评定和认证

一是组织开展拖拉机驾驶学校的清理整顿工作。2007年以来,省农机办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教员与教练员培训班8期,培训

教员与教练员471人,保证了全省87所学校每所学校教员与教练员不少于5人,达到了国家标准;二是开展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许可证审验工作。省办根据《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管理办法》和农业部41号部长令等有关规定,制定了《湖北省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办)审验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对全省87所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进行了清理整顿和检查验收,至目前,全部通过了省级评定,由省农业厅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三是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证工作,得到了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0年7月12日,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明确要求各县(市)农业局要将农机驾校全部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截止目前,全省已有71所农机驾校被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占全省农业培训基地总数的1/3以上。

2.3 加强宣传,营造开展农机教育培训的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新型农民”培训等有关政策宣传,发布招生简章,公开收费标准,承诺就业岗位,公布监督电话,为学校招生造势;二是围绕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耕整技术、插秧技术和收获技术、油菜收获、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生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等机械化技术,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会、农产品交易会、新型农机具展示演示会和各种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普及农机化实用技术。

2.4 创新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采取定点培训、联合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驾驶员、操作手、机电维修和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一是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实行定点培训(当地农机学校);二是对定点就业的人员实行校企联合培训。如随州机电工程学校、麻城农机学校培训车工、钳工等工种,直接到广东、福建等省企业就业;三是实行集中和上门相结合培训。湖北省对水稻育插秧、收获、油菜机收和耕整等机械化技术培训都实行集中授课、上门服务,送教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效果明显;四是关键技术实行重点培训。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湖北省推广的关键技术。2005年11月,省农机化办在汉川市开展机插秧培训达600多人。近几年,全省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把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培训推广力度,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插秧机操作手10 000余人,取得了较好效果;五是大面积推广技术实行现场演示培训。近年来,全省通过以会代训,共举办油稻机收、机播(插)演示现场会4000余次,深受农民欢迎,促进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收获技术和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

2.5 适应形势,积极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全省有21所学校在本行业开展了机械维修工、电焊工、机械加工、电工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农机部门考核认定合格后,颁发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务输出部门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2009年,全省农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5000人,在本行业办理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3 700本。

2.6 广辟渠道,拓宽培训领域

立足农机,积极争取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全省部分农机学校立足农机积极拓展行业外培训,积极争取公安交警部门支持,将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纳入了培训范围,为学校生存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省有11所农机学校争取了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如麻城、红安、枝江等农机学校。2009年,全行业培训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驾驶员2.1万人,有效弥补了本行业生源不足、培训效益低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农机教育培训持续发展

一是建议各级财政预算要增设农机教育培训经费专项,每县市每年安排30万元以上用于机手培训;二是建议将教学设备仪器纳入购机补贴范围,补贴比例达50%以上;三是鼓励农机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农机教育培训。招用农村劳动力的用工企业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工教育培训。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机教育培训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额中全额扣抵;四是建立农机教育培训助学制度。农民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般免收培训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所需的学费,要采取政府补贴、个人适当分担、企业和社会捐助的办法,减收学杂费。

3.2 积极探索农机培训的新路子

一是要强化农机行业系统内农机学校、监理站、推广站及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合作意识,整合农机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能力;二是要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阵地,鼓励兴办农机技能培训班、成人中专班、技工班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逐步转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被动办学观念,积极投身人才培训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各种类型的实用人才;三是依托农机企业开展新机手新技术培训。

3.3 加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一是要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二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3.4 创新机制,提高农机培训的效果

一是培训形式创新。做好5个结合。即:教育培训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示范基地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二是培训内容创新。除了制造、维修、驾驶、操作等工种外,还要涉及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贮藏和保鲜等机械化技术;三是培训领域创新。发挥学校优势,主动与农业、劳动和财政等部门联系,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新型农民培训,拓展农机培训的新领域。

3.5 加强农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某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6

一、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截至2006年底,**县农

业机械总动力达10341万瓦特。有耕作机械动力为4375万瓦特,在耕作机械中有手拖413台,配套旋耕机201台,犁15台,手拖配套比为1:1.5,有大中型拖拉机2034台,配套牵引犁39台、牵引耙39台,配套比为1:1.04;有联合收割机1台,动力为1.57万瓦特;有化肥深施枪2112支;有排灌机械动力为31万瓦特,配套农用水泵49台;有脱粒机械动力120.5万瓦特,配套脱粒机892台;有植保机械动力38.7万瓦特,配套植保机械108台;有畜牧、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598万瓦特,配套饲料、饲草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茶叶机械等各类农业初制加工机械8122台;有运输机械动力为1260万瓦特,配套大中小型拖拉机2034台。

全县农机装备总的现状是:有一定的机械动力实力,但与之适应的配套机具少,配套比低,联合收割机械只有零的突破,多功能微型耕作机械、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还处于空白。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目前使用的大中型拖拉机,主要是20马力以上的后传动变型拖拉机,台数达1995台,占拖拉机总数的81.5%,这类机型根本没有配套田间作业的相关机具,配套比是1:1,除后传动的大中型拖拉机外,其它的大中型拖拉机有39台,配套有犁耙及拖斗,配套比达1:3;20马力以下的小型拖拉机就有413台,配套犁耙及拖斗的有629台,配套比为1:1.5;配有水泵或碾米、磨面、饲料碎粉机及其它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拖拉机有122台,配套比达1:3.2。以总体而论,配套比达1:2.1,并且部分机具已经老化,使用年限(除后传动外)达15年以上的属于淘汰的大中型拖拉机有24台,占大中型拖拉机(除后传动外)拥有量的61.5%,使用15年以上的农机具有148台套,占现有农机具的51.2%。由于经济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技术状态不好的老机具,只有带病作业,作业质量差,生产成本高,安全性能不好,给农机发展造成影响。

近年,由于石油、钢材涨价的原因,导致农机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农民在现有经济收入状况下难以承受。经营大中型拖拉机,如果以田间作业为主,回收期要在10年至15年,农机价格高,农机户负担重,这样就无法调动投资者进行田间作业的积极性。

上世纪70年代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设备,建设农机修造行业和供应企业,县级相继建立了农机厂、拖拉机修理厂、农机供应公司三家企业,引进了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了一定的修理营销能力和生产规模。由于80年代两次机构改革,原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及所属的县拖拉机修理厂和县农机供应公司也一起并入县工交局,县农机厂划归县乡镇企业局。89年县拖拉机修理厂因无法经营拖拉机修理而转厂,改名为县天然食品总厂划归县供销合作社管理,为了企业生存,变卖了原有的农机设备,经营与农机无关的果品饮料。县农机厂在2002年由于资不抵债,也拍卖了有关的机械设备和厂地。县农机公司在2002年改制后,更名为县商贸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与农机无关的商贸经营,现有农机企业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资金困难,供应、修理等难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形势的需要。

目前,农机推广组织遇到极大的困难,资金短缺,人头经费削减,项目选择难以找准,科技人员闲置,只一部分人被抽出做与本专业无关的其它工作,农机推广基本无法开展,县乡两级都具有同感,县级尤为突出,乡级还因机构合并为农业中心,人员主要以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主,时常抽为工作队员,蹲村蹲社,驻村入户,常年抓主要产业,已无心力做农机推广工作;农机技术培训,目前工作内容单一,只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对拖拉机的静态管理已进入正常运作轨道。

三、解决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7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化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支撑

从2013年起, 中央连续3个“1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抓手, 给予了高度关注。农业、财政则出台相应政策, 支持“1号文件”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2014年, 我国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者主体快速发展到128.9万家, 入社农户9 227万户, 占农户的35.5%, 实现规模化经营的耕地占34%。迅速发展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得益于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机合作社的成长壮大。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1%, 拖拉机大型化、配套化的趋势明显, 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572万台, 同比增长8.6%, 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同比仅增长0.6%。粮食生产急需的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持高速增长, 保有量分别达66.5万台、35万台, 同比分别增长9.7%、23.8%;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玉米机收等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推进;新增精量播种、油菜机收、棉花机播机收、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1.2亿亩 (1亩=1/15hm2) ;组织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深松机械投入深松整地作业, 全年累计完成作业面积1.5亿亩, 夯实了粮食增产基础。

农机合作社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推进力量。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4.74万个, 出现了量质同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机合作社拥有农机具315.3万台 (套) , 占社会保有量的1/4。农机原值达到845.3亿元, 较上年增长34.9%。一些地方新增农机的1/3由农机合作社拥有。全国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总面积达到7.75亿亩, 约占全国农机化作业总面积的13%;服务农户数超过4 500万余户, 平均每个合作社服务农户数量985户。农机合作社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到现在的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农业运输、农机培训、跨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林果蔬菜生产等多种经营。农机合作社经营活动总收入达到757亿元, 比去年增长201亿元, 社均收入达到168万元, 比去年增长33万元。入社社员收入平均较单机分散作业农机户收入增加30%以上。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目前农机化不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表现

这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来势迅猛, 而农机化却没有准备好, 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

(1) 目前我国农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仅仅覆盖了中小功率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低端的传统大型机械, 这些产品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趋于饱和, 产能严重过剩, 尽管不少企业把目光盯向了海外市场, 但由于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始终不高。同时, 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高端农业装备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出现了低端过剩高端被外资垄断或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截至2013年底, 以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为首的世界农业机械5大企业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农机市场, 尤其是大型农机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所垄断。这些世界农机巨头都采取了先与中国企业合资, 再通过彻底收购的方式变为独资, 慢慢将本土资本挤出市场。

我国高端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国产大马力农业机械基本没有, 这块市场几乎全被外资企业拿下。以约翰迪尔为例, 该公司进入中国后, 迅速把包括天津拖拉机厂在内的国内两大农机“排头兵”收归旗下。目前国内149.1k W (200 hp) 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市场基本被约翰迪尔公司垄断。而南方的水田作业所需的小型农机, 如水稻收割机, 也基本上被日本久保田公司垄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市场定价权实际上早已被外企所掌控。

(2) 缺乏高端农机, 让我们付出沉痛的代价。近些年来,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 对高端农机的需求强劲。但国内农机工业由于遭受外资品牌排挤, 面对这一机遇期, 国产品牌却很难掌握话语权。我国大型农机被外资垄断, 让农机消费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日本久保田公司为例, 其在我国生产的喂入量为1.6kg/s的半喂入水稻联收机售价高达25万~30万元/台, 而国产的同类机售价为15万~20万元/台, 价格高出1.6倍;再如约翰迪尔采棉机, 其售价是国产机的2.5倍以上;外国品牌的大马力拖拉机价格比国产机高出1.5倍以上。其他大型、高端、成套农机处境基本相同。市场上有这样一个规律, 若有国产同类机参与竞争, 则外资机价格将直线下降;没有同类机, 在外资垄断情况下, 则其价格高得离谱, 形成垄断价, 赚取垄断利润, 让外资企业赚得盆满钵溢, 使中国的农机消费者吃尽苦头。本土农机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 我国农机发展安全不得不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农机消费者需要的高端农机, 要么是外资垄断, 要么是依赖进口, 付出沉重的代价。

(3) 农机工业存在的问题是, 一是我国农机产业集中度很低, 小企业多, 规模以上的企业少。目前, 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农业装备制造国, 现有的农机企业近万家, 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为2 000多家。但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一家企业的总产值。约翰迪尔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量为340亿美元 (约合2 020亿元人民币) ;科乐收为1 200多亿人民币。此外, 具备创新与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200家, 仅占规模企业的10%。

二是小型机械多, 大中型机械少。在动力机械方面, 目前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主要集中在67.1~89.5 k W (90~120 hp) , 而国外的大马力拖拉机已达到372.8k W (500 hp) 以上。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械少, 国外农机具配套比一般为1:4~1:6, 我国只有1:1.68。过低的配套比, 导致使用效率低, 闲置浪费严重。我国市场流通的农机产品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 即外国品牌多、国内品牌少, 大型装备少、中小型装备多, 主机多、配套机具少。

三是大部分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很少, 原始创新乏力, 自主研发能力弱, 制约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农机领域, 国内企业授权专利只占9.5%, 绝大部分领域很少拥有自己的关键技术。国外农机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 而我国还不到1%。自主品牌所谓的技术改造, 都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扩大规模, 但在技术上看不到进步, 有量的扩张却没有质的提高。

四是农机配套能力差, 小型机械多, 大型成套机械少, 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急需;高耗能机械多, 节能环保机械少;机械品种不全, 国外能供给的农机产品多达7 000多种, 而我国目前能供给的农机只有2 500种左右, 差距较大。农机产品的很多品种还是空白, 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近年来打入中国市场的欧、美、日、韩等国际知名的农机产品, 一是技术先进, 二是质量可靠, 三是安全适用, 四是服务周到, 五是零配件好, 六是性价比高。但洋品牌农机的价格相对昂贵, 与我国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3 “中国制造2025”和《意见》引领农机化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围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明确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等9大战略目标, 其中选择农机装备等10大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使人眼睛一亮。

针对农机装备未来10年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指出, 重点是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 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制造2025》将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 未来20年将有望带来3万亿美元以上的GDP增量, 成为贯穿制造业全局发展的又一投资主线, 农业装备也将充分受益。

《意见》提出, 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 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 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适当扩大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开展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 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 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办法, 并以此作为落实《意见》的26条措施之一。

从这两个文件, 结合2015年中央“1号文件”看, 我国农机化未来5~10年发展趋势如下: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增强农机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素质的目标, 在国家项目支持、振兴规划出台和配套政策实施的刺激下, 我国农机行业将开发出一批大型、经济型农业动力和多功能农业装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农业机械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呈加速态势。广泛采用现代设计、绿色制造、人机工程、智能技术, 使农业机械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实现农机的精准化、智能化和高效率;机电液一体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复式机械等农业装备的大量应用, 使操作更简单, 控制更准确, 作业更高效, 大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

(1) 农业机械向大型、高速、低耗、多功能和复合联合作业方向发展, 大功率、大型复式联合作业机可实现免耕深松、灭茬、施肥、精密播种、超低量施药的联合作业功能, 大大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 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农业装备支持。

(2) 向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发展。我国电子技术功能向智能控制的过渡, 为大型农业机械采用中央处理、总线技术, 对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田间自动导航系统、机器视觉系统等精准农业研究成果已开始应用, 实现了农业机械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 大大改善了操作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 提高操作的舒适性, 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 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 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 在拖拉机产品上, 应用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北斗卫星导航)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卫星遥感系统 (RS) , 高精度的机、电、液 (气) 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

目前, 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研制成功。国内第1台GPS收获机已经在福田重工诞生。国产10kg/s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由中国农机院研制成功;无人植保机成为农机作业领域新军, 采棉机国产化有了新突破……

(3) 向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向发展。根据《意见》要求, 为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 全面推进节本降耗、提质增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现代农业机械技术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技术支撑。以资源节约技术、价值工程技术与劳动节约技术并重, 由过去单纯提高产量的增产技术向更加注重提高效益的增效技术转变, 由主要克服资源约束向克服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 由单项技术需求向全程技术需求转变。

4 抡抓机遇, 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密切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指导农机推广应用。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机需求的主体, 其在农机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成为一支新生力量, 左右着农机市场, 引领农机需求新潮流, 成为农机推广的风向标。我们应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展开调查研究, 及时把脉农机化发展新动向、新趋势、新需求, 引导农机研发, 从满足新需求中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 面对新常态, 农机推广应在转型升级中有作为

一是在需求的快速转型升级中有作为。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后, 以此需求为代表的相关机械高位发展的态势将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进入深度下滑通道;而农品烘干机械、花生马铃薯、秸秆青贮收获机械等是下一个“黄金发展期”的“宠儿”;经济作物、林果业、药材机械化等将是全面机械化必须攻克的难题。农机推广要把握发展大势, 瞄准区域优势, 开展新型机械的示范与推广;

二是要为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出谋划策, 在支持农机产品升级换代上有作为。目前, 我国现代农业装备需求非常迫切, 但许多高、精、尖、新的农机产品, 还主要依赖度进口。因此要提出政策建议, 加强农机化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尽快改变农机农艺脱节的状况, 努力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三是支持企业加强农机关键技术研发, 抓紧开发实用、经济、安全、智能的农业装备设施。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 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和引领, 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技术集成化, 针对重点薄弱环节, 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以此来推动新一轮发展。

(3) 调整工作思路, 在补齐农机化“短板”中有作为。

我国虽然已步入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后期, 但占农业种植面积59%的丘陵、浅山区农机化水平极低, 只相当于平 (原) 川的40%左右, 一些落后地区甚至不足10%, 很多地方农机化还是一片“处女地”。而这些地方农业开发与发展的潜力巨大, 是我国今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之地, 对我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农机化而言, 其情况更为复杂, 推进难度会更大, 发展机制更难完备。作为“短板”, 农机推广必须克难奋进, 有所作为。要根据当地地域、生产、优势等情况, 确定突破口, 实现新突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选择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逐步推进, 积聚发展正能量, 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要围绕农民增加收入的特色产业, 开展农机推广应用;要建设和健全完善的符合当地市场条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支持其现代化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补齐“短板”, 促进农机化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4) 争取财政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8

摘要:根据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倡导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各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促进农艺与农机的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關键词:农机农艺;农业机械;融合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17

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统称为农艺,为实现这些生产工艺过程而研发设计制造的相应农业机械及其使用说明和管理等统称为农机。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同时农业生产也对农机化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严谨苛刻。农机与农艺的相互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奠基石,目标则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作为技术的载体和生产之本的农业机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力度,通过借助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生产,即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农时,从而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则是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生产力。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次,农机科研必须推广协同作战,走科研发展与推广相结合的道路;最后,农机科研必须和农艺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

一个国家的农业机械化体现着这个国家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我国疆土辽阔,但是各地区的气候和地貌不一样,农业生产结构也就不一样。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把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坚持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从而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在农艺与农机上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两者长期分离,才会造成现今农业化发展速度缓慢及农业机械发展速度缓慢。尤其是农艺与农机无法配套而导致进程十分缓慢。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善农业机械和农艺融合的体制,实现农艺与农机一体化的发展。农艺与农机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结合,更需要农艺与农机研发人员的配合。

农技与农艺相融合,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建设,建立能使二者长效发展的机制;二是要加强农艺与农机部门的协作力度,推动二者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现实当中;四是组织开展二者相融合的技术,要做到简单、易行。

农艺与农机融合工作的发展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并且下达到各省市县级的规定,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加强农艺与农机的融合,各省要根据当地的条件状况进行统一规划、安排,实现农艺与农机的完美结合。

在传统的生产环境下只能利用人力、畜力进行土地播种、灌溉,到现今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但减轻了人畜的繁重体力劳动,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中国是农业大国,只进行部分的农业机械化是不够的,现今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继续加大有关农业播种、灌溉的农业机械的改善。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农业与农艺必须相互融合,同时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机大户、公司合作社等,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相关部门应该着重培养一批服务能力强大的团队,并为购买农机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并进行适当的补贴。

健全机构,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各省级市级相关的部门也要督促工作人员,共同定制有关当地的农机化发展相关的计划。农业机械是农艺的载体,先进的农艺要标准化,快速的投入到使用中,只有与农机相结合才能够加快生产力。农艺与农机的融合关系到农机化的发展,农机农艺相互融合,则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作为农业机械的科研人员,必须了解机械的发展动态,并及时改善和创新。时刻掌握着农业机械的使用评价,以便促进农业机械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得农机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二者融合度低已然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

综上所述,只有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并相互适应才能推进农机的快速发展。如果农艺的发展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不只是停滞不前还会出现严重下滑的现象,而不通过机械手段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就不可能实现规模化应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机与农艺关系必须越来越密切,因此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渗透才能达到推动和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治杰,段新德,张春平.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J].农业装备技术,2011,(02).

[2]陈燕英.浅谈农机农艺相结合[J].四川农机,2010,(06).

[3]崔宏磊,邓丽娟.论对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设备,2010,(02).

[4]王国占.农业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的意见[J].农机科技推广,2010,(12).

上一篇:揭牌仪式主持人串词稿下一篇: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