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共11篇)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1

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基本概况。

(一)合资/合作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

(二)投资者(中、外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姓

名、职务、国籍;

(三)合资/合作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出资方式,股本

缴付期限);

(四)合资/合作企业期限;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总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方法。

三、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四、技术设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

五、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及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六、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七、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及其依据。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从1986年的22.4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1 24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FDI流入国。在我国FDI流入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外商进入我国内地的的“准入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1所示:1983—1985年,外商准入模式以“中外合作”为主,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非常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发展不足,招商引资政策相对谨慎;到1986—1999年,随着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是以“中外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中外合资企业占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急剧增加,一跃成为该时期外商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到2000—2008年,随着经济与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放宽,“外商独资”经营模式备受国外投资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最主要模式。截至2008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独资的经营规模达到723.15亿美元,占三资企业比重的79%,与之对应的是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的比重分别下降至18.92%和2.08%。

随着外资准入模式从“合作”到“合资”再到“独资”的结构变迁,外资企业在技术溢出效应上的发挥会产生哪些变化?这是我国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独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背景中。按照企业组织理论,相比外商独资经营,合资、合作经营模式下的“干中学效应”及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效应”更加明显,从而更有利于外资企业的技术、管理经验等先进要素在中国的传播与扩散。鉴于此,很多国内学者对中国当前的外商“独资化”表示担忧,认为这种独资化趋势将大大削弱FDI在我国的技术外溢效应,甚至还对内资企业的产生“品牌挤占”、“成长抑制”(王允贵等,1996)等负面影响。实际情况是否如此?这还待做出更加科学的论证。本文将从“外资准入模式”的角度分析外资独资化趋势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检验并比较了三种准入模式(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条件下的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独资化趋势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为我国外资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同时,其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通过一些非自愿的扩散途径,渗透到当地企业,从而带动东道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而外国投资者却无法获取其中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Kokko(1966)认为这里的FDI是包含了资金、人力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对东道国的影响也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关于这种影响渠道,桑百川(2006)将其归结为四类:一是模仿效应(Demonstration and Imitation Effects),指跨国公司的新产品及技术会加大内资企业的生存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通过学习和模仿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竞争效应(Demonstration and Imitation Effects),指外资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抢占必然会增强内资企业的危机意识。为保住原有的市场份额并夺取发展机会,他们必须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三是联系效应(Linkage Effect)指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业务交往中,会以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等角色与其建立向前或者向后的联系,从而带动国内产业的上、下游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经济效应。四是人员流动效应(Labor Turnover),指东道国员工在外资企业接受培训或通过“干中学”得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然后再通过“跳槽”或“自创企业”的方式实现技术从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转移。

对我国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非常之多,何洁(2000)利用生产函数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沈坤荣(2001)利用199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横截面数据做相关分析,得出FDI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就可以提高0.37个单位的结论。赖明勇(2002)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FDI对国内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技术外溢效应。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如王允贵(1996)、林康(1997)、童书兴(1997)、陈炳才(1998)等人分别从外资名牌对国产名牌的挤占效应、引资的行业结构效应、技术引进效应和成长压制效应几个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对FDI技术溢出效果的怀疑;张海洋(2005)也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证明我国外资技术扩散效应并不显著,市场换技术的外资策略存在问题。另外,还有部分学者从FDI来源、地域分布、行业分布、技术差距等不同的视角对我国FDI技术外溢效应做出了分析,在此不做一一介绍。

从外资准入模式的视角展开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的并不多。Blomstrom(1999)利用印尼16494家企业的数据用计量模型方法对不同所有权下的技术溢出效果进行了回归统计分析,说明了不同的所有权所发挥的技术溢出效果存在差异。我国学者田存志和熊性美(2001)应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约理论,考察了直接投资和契约投资这两种进入模式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并没有进一步对不同形态的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华民和蒋舒(2002)侧重于对FDI进入中国后的独资化倾向研究,并提到了独资化趋势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但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卢昌崇、李仲广、郑文全(2003)认为外资进入我国的方式经历了“合资—控股—独资”的变迁路径,并指出独资化趋势不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辛枫冬(2004)认为中国尚可在合资经营方式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但独资化趋势的增强将彻底弱化这方面的效应。张宇(2006)选择股权结构作为关键变量考察它对东道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得出著名的“U形曲线”结论:当跨国公司在外资企业的股权比例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前,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会随着跨国公司控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跨国公司的股权比例超过这一临界值之后,继续增加跨国公司在外资企业中的股权会导致FDI技术外溢效应的下降。

综上所述,关于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非常之多,且研究视角也是多种多样,但从“外资准入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相关文献要么集中于独资化趋势的利弊分析,要么偏向于三种准入模型在企业形态方面的比较,并未客观反映出外资准入模式结构变迁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内在机理。基于以上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外资准入模式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进而对我国当前的独资化趋势提供政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根据图1显示,我们依照外资准入模式的演变路径将我国FDI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1983—1985年,FDI以中外合作为主;阶段Ⅱ:1986—1999年,FDI以中外合资为主;阶段Ⅲ:2000—2008年,FDI以外商独资为主。在此基础上,本文的实证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从总量上检验三个阶段上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并做出比较分析;第二部分是直接按照外资准入模式的不同,分别检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及外商独资模式下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并做出比较。基于这两部分的分析,本文给出最后结论。

(一)三阶段的总量分析——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Ⅲ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这种外部效应的传播渠道多样,作用机制复杂,因此,很难利用特定的指标直接量化这种外溢效应的大小。本文借鉴Feder模型(1)的处理方法,在将我国经济区分为“外资”和“内资”两部门的情况下,将“FDI资本”作为外部资本引入到内资企业的生产函数,然后通过考察FDI资本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弹性系数来考察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由于FDI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影响最终会反映到内资企业产出上,因此,将FDI直接引入到Feder模型中考察技术外溢效应的处理方法在张宇(2006)等文献中均得到了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进两个系统变量(2)——资本投入Kd和劳动投入Ld,得到本文的基本模型:

其中,FDI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了反映FDI总量不同时间段上技术溢出的效果,我们选择的样本区间从1983年到2008年,涵盖了三资企业发展的Ⅰ、Ⅱ、Ⅲ阶段;Yd为内资企业总产值: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产值减去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得出;Ld为内资企业劳动投入:由当年经济活动总人口减去外商投资单位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数得出;Kd为内资企业资本投入:由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减去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资产额得出。各变量的样本区间均为1983—2008年,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考虑到某些阶段的样本数量过少,在阶段性分析的时候我们选用各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阶段Ⅰ的样本容量为12;阶段Ⅱ的样本容量为56;阶段Ⅲ的样本容量为36(3)。另外,考虑到季度数据的周期波动性,笔者利用Census X12的方法对各变量的季度时间序列进行了季节调整。

笔者主要采用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在检验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三个子样本区间上FDI资本存量与内资企业产出Yd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通过分段回归的方法比较各区间段上FDI资本存量对内资企业产出的弹性系数。

1.ADF单位根检验。笔者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判断各变量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变量Yd,FDI,Kd,Ld的水平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而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即Yd,FDI,Kd,Ld都是I(1)。

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的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根据AIC准则。**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代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2.协整检验。由于Yd,FDI,Kd,Ld变量都是I(1),那么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检验是一种基于VAR系统来检验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方法,其分析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选择十分敏感。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先确定最佳滞后阶数。一般的方法是从较大的滞后阶数开始,依据LR统计量(似然比检验)、FPE(最终预测误差)、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与HQ信息准则5个常用指标来进行判断。从表2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最佳的滞后阶数为2。

注:**表示被该值所对应的滞后阶数即为该数值所在列的检验标准推荐的最佳滞后阶数。

为了避免在之后的三阶段回归中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在对总样本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阶段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无论是整体时间段上还是在细分的三阶段内,内资企业产出与FDI、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FDI)是否是内资企业产出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阶段FDI与Yd的因果联动关系,我们进行分段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见表4)表明,不同的样本区间上,FDI资本均是我国内资企业产出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Ⅰ)1983—1985年区间上,其P值只有在1阶滞后的检验中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而在其他的滞后项中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Ⅱ)1986—1999年区间上,P值在三种滞后阶数上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阶段Ⅱ上FDI与内资企业产出之间的因果联动关系最为强烈,阶段Ⅰ最弱,阶段Ⅲ居中。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代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注:滞后阶数的选择是根据SC指标判断。**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代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4.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三阶段FDI与内资企业产出之间的因果联动性存在差异。在各变量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再对三阶段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以内资企业产出Yd为因变量,以Kd,Ld,FDI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第一次回归结果显示,在整个样本区间上(1983—2008年),FDI总量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显著存在。而三个区间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样本区间上技术溢出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Ⅱ)1986—1999年区间上FDI的回归系数最为显著,为正的0.275 1,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此阶段引进的FDI每增加一个单位,内资企业的产出就相应增加0.275 1个单位。其次是(Ⅲ)2000—2008年阶段,为正的0.1816,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最后是(Ⅰ)1983—1985年阶段,FDI回归系数仅为0.091 2,且勉强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相吻合。Granger因果检验曾指出在(Ⅰ)1983—1985年阶段,FDI与内资企业产出之间的因果联动性是最微弱的,关联性最强的为第二阶段。

注:每栏上面的数据为回归系数的取值,括号内为各系数对应的t统计量,代表显著性水平。***、**、*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由此可见,技术外溢效应在第二阶段表现最为明显,而1986—1999年阶段正是合资经营高速增长,位居三资之首的时期。那么,能否由此推断合资经营的技术外溢效应最大呢?为了回答此问题,还待进一步验证。因为合资经营的大量兴起只是第二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否还存在其他显著特征影响着回归结果,我们不敢肯定。但是,本部分的结论可以初步断定,伴随着外资进入模式“合作—合资—独资”的变迁,我国FDI整体表现出的技术外溢效应是“最弱—较强—较弱”。

(二)三部分的结构分析——合资经营、独资经营、合作经营

在上面模型思想的基础之上,此部分在总体样本区间上(1983—2008年),按照外资企业形态结构将FDI总量细分为“外商独资F1”、“中外合资F2”、“中外合作F3”三部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Granger因果检验证实,在细分的三个阶段,FDI的进入均是内资企业产出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那么将FDI总量分解成三个独立的变量来考察它们与内资企业产出之间的关系是恰当的。我们采用较常见的全要素生产模型,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采用对数形式有两个好处:一是消除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异方差现象;二是很好地体现“弹性”的概念。各变量前面的系数为其弹性系数,用来度量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因变量对解释变量变化的敏感度,或者说是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变化的影响度,其大小为

其中,α、β、γ1、γ2、γ3为各要素投入的弹性系数,它们的正负性反映了各种要素投入量的增长率对内资企业产出增长率的影响方向,大小则反映的是各要素对内资企业产出的影响力度。C为常数项,μ为随机干扰项,它体现了Yd的变化中没有被所选用的变量所解释的部分。利用Eviws5.0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

注:每栏上面的数据为回归系数的取值,括号内为各系数对应的t统计量,代表显著性水平。***、**、*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四次回归的拟合效果都不错,调整后的R2均在90%以上。第一次回归中,Ld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经济尚未走上“内涵式”的增长道路,劳动投入对产出的促进作用还未显现出来。第二次回归,我们剔除不显著变量Ld,合作经营的系数γ3没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主要是因为合作经营只是一种“契约”形式,没有股权的约束,其存续期不长,并不能发挥较好的技术外溢效应。再次剔除变量F3进行回归,各变量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γ1=-0.120 5,表明独资企业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内资企业的产出就会下降-0.120 5单位。γ1=0.460 2,表示合资企业资本积累每增加一个单位,内资企业的产出就会增加0.460 2个单位。最后剔除F1的回归结果也证实中外合资模式下的技术外溢效应较显著。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三种外资进入模式中,中外合资最有利于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其次是外商独资,最后才是中外合作。

四、启示及政策建议

鉴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首先,FDI在我国各阶段所表现出的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正确性:外资的进入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的“资金缺口”、“外汇缺口”,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内的“技术缺口”。这与何洁(2000)、许罗丹(1999)、赖明勇(2000)、沈坤荣(2001、2002)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其次,在三种外资进入模式中,中外合资最有利于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这从侧面指出了中国当前的外商“独资化”趋势不利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这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相比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抢占市场”、“掠夺利润”的动机更加强烈。他们进入中国后,往往利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及强大的资本优势逐步打败我国本土企业,进而实现行业垄断。在本土企业受到生存危机及成长压制的情况下,所谓的FDI“良性竞争效应”早已变味,更谈不上FDI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正面影响了。第二,相比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对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更加强烈,因此,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干中学效应”及上下游企业的“联系效应”十分微弱,技术外溢的渠道逐渐被封锁。第三,在雄厚的资本支撑下,跨国公司往往会利用优厚的工资待遇及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我国的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这样将导致内资企业人才的外流,甚至还可能造成内资企业核心技术的“逆向溢出”。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行性;必要性

在当今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故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有其必要性。跨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一定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探索既符合国际趋势又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合作办学模式,能更加有效地整合中外教育资源,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创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各个国家的联系也在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加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规模也日益扩大。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鼓励地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并颁布实施了规范办学和依法管理以及促进发展的方针。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来自多方面,有政府方面的因素、高等教育机构方面的因素以及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方面的因素。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等职业化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分析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互利性、效益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这几个方面。首先从互利性这一特点进行阐述,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最为显著的体现就是互利互惠,这也是办学的一个重要宗旨。从外国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看重了我国教育市场的丰富资源;而从我国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要举行中外合作办学则是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办学体制的灵活性,从而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还体现在效益性方面。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合作办学已经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合作双方是把这作为一个产业来进行经营的,在办学初期的投入正是为了发展长远的利益,所以在效益性方面就成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总的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脱离了义务教育的范畴,而在办学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从这一方面来看使得合作双方更加看重效益。

另外就是在开放性方面上的体现。我国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在经济的发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这一开放性也在教育上得到了体现,而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上的开放性体现也较为明显,它能够和市场相互结合从而得到了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对外开放。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双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形式的教学理念进行合作,这样能够凸显出和一般的教育模式以及理念不同的特征,但是在这一合作的过程中会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政治、外交、文化等)而凸显出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关系上的复杂性问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上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的复杂性问题已经愈来愈突出。

三、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在更大的范围以及更广的领域中得到了发展,并且在国际中的地位有所提高。而在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就要对以往的办学模式进行突破,进一步转变和优化职业教育理念,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正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育部在2006年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其中有对于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要加以完善的内容,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在中外合作办学这一过程中,要想使国外的一些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就要把实用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近些年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就要在内涵建设、教育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监管力度。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质量以及标准达到了国际化标准,这是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推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很好的纽带,对我国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保障,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发展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的模式上实现联合培养,可以改变我国当前办学模式的单一以及管理理念缺乏人性化的状况。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将国内和国外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模式下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无疑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有益的。从长远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培养目标上能够培养国际化的应用人才,在专业的设置上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有关专业,在课程的结构方面将创新很好地融合了进去,对于教材的建设能够达到优势互补,在教学方法上双方能够进行学习借鉴,从师资队伍的发展来看,能够引进一些专业知识较高、素质较高的人员。总的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四、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就使得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其必要性。与实用主义以及技术为上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受传统文化的束缚,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在思想认识上还有着严重的偏差,与普通的高校相比,职业教育在地位上就矮一头,这让一些本想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自己抱负的学生心存迷茫。

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有着迫切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及质量上的保障都要依靠一定的办学条件来支撑,不管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的设施或者是实验的设备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这方面显然处在一个不是很优越的地位,在很多方面都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相关要求。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下的特色凸显方面比较缺失。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特色这一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从整体而言还不是太明显,主要表现在发展的定位不明确以及培养技术的滞后和就业导向实行的力度不到位。另外,在师资队伍方面也令人堪忧,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以及职称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这些问题都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人才流动的全球化、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国际化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教育国际化要求确立全球化的课程理念,要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理念,把国外的有关教材内容和我国的教育内容相结合进行资源优化,更好地适应我国教育的发展。加强国际教育的合作以及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同时更要拥抱世界,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非常必要的。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实施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诸多方面已经得到了快速进步,实践证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能够使得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站在全球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亟需优质的教育资源补给,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都已经得到很好的适用,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中外合作办学就有着其必要性,这将会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条快捷的发展之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各个国家间的发展交流日益频繁的时候,正是需要一些高职技能型的人才跻身于世界人才的行列。要想快速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就要在人才的培养上加以重视,就要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教育质量的认证相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两者进行相互的促进与融合。另外,中外合作办学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也有一定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而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在专业的设置以及培养模式上和当今的社会发展相互照应。加强中外教育的合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专业的置以及培养模式实现市场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达到国际标准的职业化人才,是吸引外商投资进行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够扩大我国的教育市场,增强国际人才的竞争。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势在必行。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以及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人才,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综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邓锐.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统计及SWOT分析[J].学园,2012(3).

[3]李传彬.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张志炼.构建中外合作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新模式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5]夏宏伟.关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问题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4

共同:

1、立法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相同:均是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2、对中外双方的法律主体的要求相同:外方的主体可以是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中方的主体是中国的企业和经济组织。

3、法律适用相同:二者均须适用中国的法律,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4、设立时均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申请设立时,均须将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商务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商务厅)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同时,二者在审查批准时报送的文件也基本相同。

5、中外双方的投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均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

6、验资要求相同:对中外双方的出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均要求由中国的注册会计师或有关机构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

7、对投保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的各项保险均应当向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投保。

8、对建立工会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均应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9、董事会领导人员分配规则相同: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的的人选由中外双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由中外双方中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他方担任副董事长。、对转让股份或投资的的规定相同:中外双方中有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的,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时,他方有优先购买权。

11、对有关会计制度、外汇管理、税务管理的规定相同:二者均要求合资、合作企业建立符合中国法律的会计管理制度,遵守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依法纳税,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2、合资、合作合同的订立及延期相同:二者均要求依法订立合同,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合同到期后,中外双方需要延长合同期限的,应在距合营、合作期满一百八十天前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13、申请登记的期限相同:合资、合营企业获得批准后,应在接到批准证书之日起三十天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企业的成立日期。

14、对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规定相同: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应当由董事会会议一致通过,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5、外方最低的投资比例相同:在合资、合作企业中外方的最低投资比例均是25%。

16、解决争议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在履行合资、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应当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中外双方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的,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照合资、合作企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中外合资、合作者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中国法院起诉。

区别:

1、设立的法律依据不同:合资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来设立的;而合作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来设立的。

2、法定组织形式不相同:合资企业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组织形式,属中国法人;而合作企业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法人组织形式,又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3、申请设立的审批期限不同:合资企业的审批期限是3个月,而合作企业的审批期限则是45天。

4、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合资企业只能采取董事会制,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总经理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而合作企业的管理方式一般可区分为下列三种:

(1)组成法人,采取董事会制,下设总经理;

(2)不组成法人而采取联合管理制,一般设联合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

(3)委托管理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成立后,一方即委托另一方管理或双方共同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

5、申请设立时报送文件的主体不同:合资企业申请设立时向审批机关报送文件的的主体是中外双方;而设立合作企业向审查批准机关报送文件的是中国合作者单方。

6、审批机关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不同:

合资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有损中国主权的;

(2)违反中国法律的;

(3)不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

(4)造成环境污染的;

(5)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显属不公平,损害合营一方权益的。合作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损害国家主权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2)危害国家安全的;

(3)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

(4)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产业政策的其他情形的。

7、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依据不同:在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是按照注册资本出资比例来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的。而在合作企业中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是通过合同约定的。

8、董事的任期不同:合资企业的董事任期是4年,而合作企业的董事任期则是不超过3年。

9、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才能做出决议的事项不同:

合资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资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资企业的中止、解散;

(3)合资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

(4)合资企业的合并、分立。

合作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作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或者减少;

(3)合作企业的解散;

(4)合作企业合并、分立和变更组织形式;

(5)合作企业的资产抵押;

(6)合作企业需要委托第三人经营的。

11、资金回收方式不同:对合资企业而言,它投资本金的回收,必须是在合资期限届满,或者合资解散时,它的期限一般在10年到30年不等。而合作企业则允许外商在合作的期限内,可先行收回投资的本金以减轻投资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性合营企业,合资各方按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合作企业,各方可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享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分担风险和亏损等。两者的具体区别请参阅《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其各自的实施细则。

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区别

中外合资企业:是指中国合资者与外国合资者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

经营的,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作者与外国合作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

同举办的,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分担风险和亏损的企业。

其区别在于:

(1)企业法律地位不同:合资企业必须是法人,而且是以有限责任公司为形式的法人; 合作企业则不一定是法人,只有当其具备法人条件时,才可以依法核准登记为法人。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合作企业

相当于一种合伙型的联营体。

(2)企业性质不同:合资企业各方投资应以货币计算股权比例,并按股权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

险和亏损;而合作企业各方以货币以外的方式出资,无须以货币作价。

(3)利润分成不同:合资企业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和亏损。而合作企业的合作者依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产品,承担风险和亏损。而且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

其投资,同时,中外合作者应依照有关法

律的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作者和外国合作者.依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以合作

企业合同为基础而共同举办的企业。

合作企业基本的法律特征,就在于它们契约式合营.合营的基础是合作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各方通过协商,就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合同,在合作企业合同的基础上设立并经营企业。这一特征使中外经营企

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相区别。

合作企业是契约式企业,合营企业是股权式企业。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

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合营各方以其出资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

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合作企业组织形式有两种。法人型合作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对外承担有限责任;合伙型合作企业不具有法

人资格,合作各方承担连带无限责任。

(2)出资方式不同。

合营企业合营各种方式的出资需折算成股金,以货币形式表示各方的投资比例。

合作企业合作各方的投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则无须折合股金计算投资比例。

(3)利润分配与亏损及风险承担不同。

合营企业中合营各方按其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

合作企业各方收益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由合作企业合同约定。

(4)投资的回收方式不同。

合营企业各方在合营期满前不能回收投资。

合作企业的外国合作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

(5)企业经营期满后财产归属不同。

合营企业合营期满,清算后的剩余财产由合营各方按出资比例分配。

合作企业合作期满.外国合作者已先行回收投资的,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

(6)组织机构及经营管理不同。

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由总经理、副总经理组成经营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

作。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6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统称合营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合营企业档案,是指合营企业在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对企业生产经营、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

第三条 合营企业档案是真实反映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工作发展的历史记录。各合营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档案,并将其列入本企业的工作和发展计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第四条 合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必须明确有一位企业的领导人分管,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档案工作人员具体管理。需要设置档案机构的,由企业领导决定。

第五条 合营企业档案工作应接受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和指导。

第六条 合营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应包括合营企业的申请立项的意向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营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公共关系、技术管理、设备仪器、计划统计、物资供应、外汇管理、劳动工资、安全管理、人事管理、教育培训、特技研究、工程建设、开业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文件材料。

第七条 属于合同、协议规定合营各方独自保密的技术,其技术文件材料由合营各方指定专人保存。

第八条 合营企业生产、产品试制、科研、工程和其他技术项目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含缩微胶片、照片、录音、录像和计算机磁带,下同),应在技术项目完成或告一段落后,由技术项目负责人指定有关人员负责整理归档。

确因工作需要经常查用的科技文件材料,可在整理立卷后暂由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管理,但必须向本企业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移交一套完整的档案目录,以便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验收和检查。

各项管理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由各业务部门指定有关人员在翌年上半年内整理归档。

第九条 合营企业引进的技术设备,企业有关业务部门必须会同档案部门对合同中所列的技术文件材料项目进行验收、鉴证,并及时整理归档。

第十条 对文件材料归档的基本要求:

一、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是原件,完整齐全,能准确反映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活动的真实内容和历史过程。

二、归档文件材料必须经过分类整理,立卷编目,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条 合营企业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要列入生产、技术、经营等各项管理程序,列入本企业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第十二条 合营企业要建立和健全本企业文件材料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以及档案的保管、保密、鉴定、统计、利用等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合营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纺制档案目录等检索工具,以便提供利用。

第十四条 合营企业应根据保存的档案数量,设置存放档案的库房和箱柜;档案库房应有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高温、防污染的安全设施。

第十五条 合营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档安保管期限的规定,编制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由企业领导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负责对本企业的档案进行鉴定工作。

第十六条 合营企业档案在合营期间不销毁。合营企业终止后,由中方合营者保存;凡确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必须造具清册,报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销毁。

第十七条 合营企业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做好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信息作用,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第十八条 合营企业会计档案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涉外企业会计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合营企业形成的各种档案资料,在合营期间,为合营者共有,合营各方因工作需要均可查用本企业的档案。

第二十条 合营企业在签订合营协议、合同和制定企业章程时,应明确列入档案管理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一条 设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合营企业,其档案管理工作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研究综述 篇7

根据Villa&Nevin (2004) , 合作教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承担课堂教学任务, 包括课堂教学计划、课堂讲授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等 (转引自黄飞、乐荣妹, 2012:124)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是在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因我国英语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即由母语为英语的教师和中国教师合作完成教学过程。

2 文献研究

2.1 文献概述

笔者分别以“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为篇名、关键词和主题, 在中国知网共搜索到相关文章共48篇。根据主要研究内容, 48篇文献可以被划分为概述研究 (3篇)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探究 (24篇)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效果讨论/验证 (15篇) 、中/外籍教师教学功能 (效果) 分析或对比分析 (6篇) 四类。以上数据显示,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合作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效果讨论/验证上。根据文献的发表时间, 2000年之前有1篇, 2000~2005年有4篇, 2006~2010年19篇, 2010年之后的文献24篇。即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在近10年才呈快速增长趋势。内容框架方面, 主要涉及: (1)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理论框架/基础及背景知识介绍; (2) 中/外教师单独教学效果优劣势讨论; (3)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探索; (4) 教学效果讨论/验证。

2.2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理论框架/基础及背景知识介绍

讨论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理论框架/基础时, 不同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不尽相同, 包括行动研究 (郭尔平等, 2002;刘俊辉, 2013等) 、二语习得理论 (桂君萍、李珊, 2008) 、社会文化、及学习动机相关理论 (牟宜武、柏华, 2009) 等。耿娟 (2012) 认为现有理论中, 对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最具影响的是Maroney提出的五大教学模式, 即:互补教学、平行教学、分级教学和传统团队合作教学以及督促教学。常淑丽 (2012) 则以认知学科的“整合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尝试构建“整合—建构”的英语立体教学模式。由此可见, 在不同的课程和研究中, 学者们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并不完全一致。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探索是基于国外对合作教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国内学者对合作教学背景知识的介绍主要涉及合作教学的发展和合作教学模式两块, 并以后者为重点。根据牟宜武、柏桦 (2009) 合作教学的模式主要包括5类, 即: (1) 一位教, 一位协助; (2) 平行教学, 即将课堂划分为两组, 中外教师分别负责一组学生, 同时讲授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3) 站点教学, 即将学生分成两组 (即两个站点) , 中外教师依据自己的专长在各自的站点分别负责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 (4) 交替教学, 即一位老师负责大部分学生的正常教学而另一位教师负责对小部分需要特殊关照的学生进行提前或补充授课; (5) 团队教学, 即中外两位教师同时在课堂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工教学。对合作教学背景知识的介绍为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2.3 中/外教师教学优劣势 (对比) 讨论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研究缘起之一是对外教及中国教师单独教学中优劣势的研究和认识。对此学者们的普遍观点是, 外教在英语语言文化、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存在优势, 有利于提供真实的语言文化输入,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不足之处在于, 教师对中国文化和学生的英语学习缺少了解, 导致不能准确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习惯和需求。除此之外由于对教学大纲的不熟悉而导致教学缺乏系统性 (娄继梅, 2008;胡小礼, 2010等) 。相比之下, 国内教师的优势在于更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水平及学习需求, 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及难易度把握更准确, 教学系统性强。而存在的普遍缺点是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雷炎炎, 2013等) 。此外, 常淑丽 (2012) 还指出在同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中外教师单独授课往往会导致各自为政的状况。

2.4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合作教学的不同模式, 针对不同课程和培养目标, 学者们对中外教师教学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最为普遍的模式是依据中外教师各自优势分工合作, 即一般由外教负责语言技能的操练输出, 中教负责语言知识的输入, 这样一种交替授课的合作方式进行 (朱金花, 2006;桂君萍, 李珊, 2008;常淑丽, 2012等) 。其次是外教主讲、中教协助的合作模式。如危捷 (2012) 、曾焕 (2012)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尝试了由外教负责教学, 中方教师负责在教室观察与巡视, 为学生提供帮助或为外教提供教学协助。对除此以外其他合作模式的研究较少。

2.5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效果验证/讨论

对教学效果的验证/讨论是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综合各研究的数据和结果讨论可以发现,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承平 (1988) , 牟宜武、柏桦 (2009) 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合作教学实践证明,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是充分发挥外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本土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 能够取得师生共赢的教学效果。吴霞辉 (2008) 认为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有效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方面是一个新的举措, 有助于提高外籍教师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质量。柏华等 (2009) 的教学实验发现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合作教师的教学态度、语言能力、授课水平、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方面, 殷小娟、林庆英 (2012) 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尤其是听说能力 (柏华等, 2009;强巴央金等, 2009;常淑丽, 2012) , 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则不显著。黄飞、乐荣妹 (2012) 从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验证了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赵蓓蓓 (2013) 发现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渗透,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3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研究为实现中外教师的优势互补,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对国外合作教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为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研究提供了背景知识。目前国内对不同课程中外教师合作模式的探索和教学效果的验证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和借鉴。

与此同时, 不难发现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 相对其他教学方面的研究从整体上来讲文献的数量还比较少。而且目前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效果的探讨方面,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 研究主要针对大学英语和口语课程, 而对其他课程的研究较少。

教学效果探讨方面, 对学生整体语言水平影响的研究较多, 而针对单项语言能力的研究较少。合作效果的探讨也不应仅限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还可以向课程评价、教材开发等方面拓展。

研究的数据类型上主要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 缺少系统、规范的定量数据支持。

4 结语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研究是实现外籍教师优化利用, 提升中国教师专业素质, 发挥中外教师教学优势, 改革和改进教学的新途径, 目前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然而,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因而留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如何在合作中真正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还需要相关研究继续拓宽和深化。

摘要: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一个较新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 总结介绍了这一研究主题目前的研究概况、主要的研究内容框架、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仍然存在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综述

参考文献

[1]柏华等.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学生和教师能力发展的作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 (4) :45-54.

[2]常淑丽.电机高专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师资整合的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 2012.

[3]耿娟.英语口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 :177-178.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8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近几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高速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办学给予他们更多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对语言的学习也更加巩固,对教师来说,可以接触世界最新的高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促进教学,合作办学的学校能引进国外的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对外合作办学的重点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上,但现在我国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还缺乏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世界知名学习的合作办学项目不多,还没有引进国外同类学校的强势特色教学,所以目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和学校的规模,选择优势的合作对象,如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流高职院校、强势特色专业的学校。然后在办学的课程、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强化学科建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效果。

1.办学理念的先进性

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选择那些有着科学办学理念的、符合本校办学实际的学校来合作,才能比较快速的将外国的一些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办学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更好的融入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也能不断提升我国自身的教育理念。

2.教师队伍优化配备

教师在高职的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际的优秀教师来我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样有利于优化教师团队建设,带动我国高职教育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合作,也可以让我国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丰富教师的阅历,使得整体的教师团队从合作中获得提升。

3.课程与教材的优化

课程和教材的设计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没有很长的历史,在课程和教材的设计上还是比较欠缺的,我国教育机构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引进国家需要的、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主导作用的课程和教材,也强调对课程的设计方案、教学方法在内的借鉴作用,使得在我国真正发挥出课程的作用。

二、中外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1.教学資源充分利用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管理更加灵活,考试形式更加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也为我国高职教育双语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吸引了外国的教师,双方老师一同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国际的需要给予教育调整,使学生更加了解世界局势,也克服了语言的障碍。

(1)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

国外的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和职业的素养的培养更为看重,他们更喜欢通过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的道德诚信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外国教师的教学中,喜欢把理论的知识结合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有时候,外国的老师也愿意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的过程,感受外来工作的环境,让学生直接真实的到企业中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考试也不局限在期末的成绩,而更看中过程中的学习,在乎学生的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

(2)国内的教师更加了解我国的行业发展

通过我国教师对于学生和国家形式的了解,弥补了国外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讲授中,可以分配不同的经济课程由中方老师和外方老师互补传授,这样可以保证知识的链接性,使得学生更加清晰专业知识,也可以让过内外老师进行知识讨论,联系我国的实际国情,给予准确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

2.促进双方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

在高职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下,我国的教师和国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合作,如教学讨论,共同商讨,为双方的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知识的机会,这样促进了双方老师能力的提高。具体的能力提高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双方通过教学交流,语言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一方面,大多数的双方交流都用英语,这样促进了英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外教也能对我国汉语中的一些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中国的教师也能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

其次,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双方的老师通过备课,以及讨论等的方式可以交流专业知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最后,双方老师通过交流,也能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更加看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互动,通过变换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自主网络学习能力,把学习从课堂中到生活中的过渡,使得理论变成实践,更好的让学生走出去,适应社会大家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中外结合教学模式在运行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教学文化的冲突

高职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双方的教师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价值观、认识观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国教师的一些做法会令外教很不理解,例如外教们普遍对我国的督导教学方式不认同,在一些外教看来,督导没有经过其运行而前来的行为是不尊重的,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的秩序的维持,也会影响上课的氛围。还有一些外教对学校检查教案、学生作业的批改等做法也很不认同,他们认为学校应该相信他们的教学责任,信任老师,对这些现象,我们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对自己院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对国外老师进行一一讲解,尽可能做到双方理解,达到一致教学,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优化,在一些决策上实现人性化管理方式,设置中英文对照章程管理,和谐监督,充分发挥我国教师与国外教师的沟通作用,一些规定可以通过我方教师转到外教,辅助外教独立完成。

2.教学成本的增加

在高职中外合作教学中,由于外教长期在国内教学,将会增加教学的成本,对此,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教的课程进行统一安排,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将一个学期的课程压缩为几周上完,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外教在我国高职的教学时间,对外教来说也更人性化,也可以回国,极大地减少了教学的成本。

四、结语

通过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对语言学习也更加巩固,也让教师接触世界最新的高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促进教学,优化人才培养。可以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符合国情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黄雪英.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质量监控.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6):90—120.

[2]黄道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8):10—20.

[3]张晓云.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2—13.

[4]李胜兵.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8,(09):20—21.

复共建合资合作企业函 篇9

先生: 感谢你方11月2日来函,随函寄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的副本也已收悉。细读了法律文本后,我们对如何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有一处我们觉得还不够清楚。该法律的第4款中规定,在合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方投资份额一般不得少于25%,然而对于外方在合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上限没有任何规定。我们以前也曾告知过你方,我们打算双方各投资50%,不知此计划是否可行。我方将采取部分现金、部分机器设备的形式进行投资,投资份额占拟建合资企业资本50%。至于现金部分,则按合约生效日的当天兑换率以美元进行折算。我们与此地的机器生产厂家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能提供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当然这些机器设备将由双方共同进行估价。同时我们想得知你方将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投资。我们在收到你方回音后,将进一步研究此事,或提议派遣代表来访进行当天谈判。这样一些问题可很快地搞清解决。盼复。您忠诚的朋友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10

(1986年8月24日 计资〔1986〕1550号)

近几年,国外厂商来我国举办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逐渐增多。这些企业的建立,对弥补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四化建设的步伐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据有些部门、地方反映,目前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进行基本建设时,对于投资规模如何计算,界限不清,管理上也比较混乱。为此,拟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进行基本建设,应按中方投入的固定资金(不包括以现有厂房、土地、设备等实物投入的固定资产),并按资金来源纳入国家下达给部门或地区的相应的基建规模之内,外商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双方投入的流动资金不计规模。为了考核整个企业的建设情况,统计上可对其全部投资进行统计,但对不计入基建规模部分要分别列出。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共同向国内或国外金融机构、公司及个人贷款、筹措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在计算双方投资比例时,中方按照投入的固定资金(包括以现有厂房、土地、设备等实物投入的固定资产)比例计算中方的投资并纳入相应的基本建设规模之内,外商投资部分不计规模,可进行统计,但要分别列出。

(三)利用在国外或港澳地区注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或贷款在国内进行基本建设,视同基本建设利用外资,同时纳入基本建设利用外资规模。

(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如中方是以提供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劳动服务或现有可用的房屋、设备、设施等形式的,一般不计入基本建设规模。如果协议规定由中方向国外贷款或通过中国银行向国外筹措建设资金,则这部分资金应相应地纳入基本建设利用外资规模。

(五)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这种方式目前主要用于海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一般由外国企业直接投资并承担风险。以中外合作勘探开发形式进行海上石油基本建设,不计入基本建设规模。

以上规定只适用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请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省辖市按此规定试行。利用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以及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等外资进行基本建设的企业,仍按现行办法管理和计算规模。

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系指由外国(或地区)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我国政府批准,在我国境内,同我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并在我国注册的企业。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日期:1986年08月24日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1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6-0082-02

近年来,随着“软实力”不断引起注意,文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但是中国的文化贸易存在巨大逆差,在文化国际传播中面临不了解国际传播规律、传播效果有限等问题。文化软实力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技术及传播方式和符合现代理念的文化建构,这对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消费等理念的转变,国际优质高等教育逐渐赢得人们的青睐。中外合作培养传媒人才显然顺应这一潮流。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包括教学方式和管理评估制度。本文所探讨的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中外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背景下,为培养具备适应当前传媒领域发展需求特色的人才而采取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

一、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培养理念与目标

当前我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效果的输出与国家对外传播应该达到的目标很不相符,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远不全面。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以西方文化问主流价值观的世界接受、认同,需要能够坚守国家立场,同时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熟悉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和话语体系,实现有效传播的传媒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备宽厚的学养、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放的国际视野。

(二)课程体系

由于当前传媒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也应关注全媒体流程,实现跨学科融合。根据下表,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有以下特点:通识课程组群+专业课程模块+英语。

大通识平台课程群包括“社会学概论”“法学导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也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经济学原理”等理工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以基础导论为主的大通识平台课提供进入该学科的入门经验,支撑新闻传播人才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深刻的思维品质。

小通识平台课程群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原理”“传播研究方法”“中外新闻史”“传播技术实践”“媒介管理”“传媒伦理与法制”“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等。这些基础课构建传媒人才的专业知识框架。

除此之外,流畅的英语阅读及表达能力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管理

根据这些开展中外合作项目传媒院校的情况,目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单一。以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师教学质量监督,多数学生容易受教师印象浅层次的感性认知或自身喜好、作业量大小、考试难易程度局限,部分教师也为了在学生评教中得高分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中外打分标准、考核侧重点的差异,使得相互之间的认证困难重重,阻碍了教师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及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接受。

二、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不合理

受制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教育资源、学生素质、师资方面的制约,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与传统教育差别不大。但是面对长期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单纯以学生为主的语言学习、国外原版教材学习以及小组自主讨论学习等对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尚未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主学习,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同时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

(二)合作项目与优质资源稀缺

目前设计传媒人才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主要合作集中在广播电视编导和数字媒体技术上,这与我国传媒教育亟须引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有关。但是最具科技含量的传媒管理等蕴含西方传播理念的合作项目很少。另外,与我国开展合作的外方院校资质一般,中方能够接收到优质资源稀少。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紧缺导致国内班级容量偏大,授课教师难以均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此外,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英语及原版专业教材的理解上,却无法找到清晰的个人发展目标,压力颇大。

调研发现,目前国内承担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学科教师中外语水平较高者;一是专门聘请的外语教师,担任双语主要是英语教学;一是外籍专业课教师。大多数项目的教学主力是第一类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能够流利地表达英语,同时熟悉中国的教学规律及学生心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类教师在实际中的比例很少,多数中方教师的听说能力不敷使用。而外方聘请的教师,或对专业不了解,或对中国的实际教育情况不了解,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创新授课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对传媒人才来讲,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清晰的逻辑批判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发掘学生天性,鼓励独到见解,注重逻辑和批判思维训练。

特别是中外合作项目,更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结合自身授课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在传媒课程中让学生走出课程,发现选题,培养关注社会的胸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进实验室,接触先进的传播技术,掌握传播规律;充分交流和讨论,了解西方先进的传媒理念以及中西方的优劣势,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担当意识。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中外合作交流传媒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资引进应该从源头做起,切实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聘任和管理机制。外籍教师的选派必须严格把关,遵守国家、相关学校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养。通过选派一些外语基础较好且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到国外大学学习,提升其英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外教育制度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及时获取最新的专业发展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可以促使这类人才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支柱,发展壮大我国的对外合作交流人才资源队伍。

3.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从学科教学上对其专业设置的改革,还是从师资力量上对本国培养人才质量的提升,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的顺利推进,必须依赖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开展制度建设。充实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支持系统、监控系统和激励系统里的系统文件,建立多渠道的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其次,优化培养方案。中方院校要严格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以培养国际性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科学管理。

面对纷繁的国际形势及传播现状,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应该把能够敏锐发现,独立观察,批判思考,深刻揭示,客观呈现社会图景的传媒人才作为目标,充分利用中外有利的传媒教育条件,锻造大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注释:

①信息来源: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监督工作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舒.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党政干

部论坛,2013,(8).

[2]赵雅文,张语,冯湛.任庆军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

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大学,

2013,(6).

[3]何志武.学科交叉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媒复合型人才培

养模式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

[4]李璐.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申敏.河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上一篇:保安员基础知识试题下一篇:《戴尔.卡耐基传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