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共10篇)
采取的措施
个别单位思想发动还不够深入,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通过今天的再动员,全面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服务意识,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公司内质外形建设,树立国家电网品牌形象,切实为广大客户服好务,为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出新贡献。
通过实施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以优质、规范的供电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塑造统一的服务文化,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铸造卓越的供电服务品质,有利于促使公司“三个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公司系统落地生根,有利于增强服务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有利于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明察暗访和供电服务考核,加强各部门协作,提升工作质量,减少客户投诉,努力把供电服务问题的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进一步畅通渠道,通过95598热线、行风投诉信箱、领导对外接待日等多种形式,受理客户投诉举报,并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考核、积极整改。
一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公司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秦总在公司二届一次职代会上提出的争创第一的既定目标,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好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我们要保持行风建设、“满意工程”、“机关效能年”活动与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的连续性、一贯性,要像抓“机关效能年活动”一样,切实抓好创业服务年活动,既要克服懈怠情绪,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更要克服自满情绪,不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应该看到,今年我们面临的工作难度和压力非常大:一方面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参加测评的其他部门、公共服务类单位今年的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各级监测点、广大客户监督和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供电服务的要求和满意度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各单位千万不可盲目乐观,要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和分阶段、分步骤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做好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要求覆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不留死角,在公司系统营造人人讲服务、处处抓服务和勇争第一的浓厚氛围。
二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全员参与、严格奖惩的原则,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各单位要把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对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对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带头做工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分管领导要抓好自己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抓好职责、任务的分解落实,明确各项工作进度节点,把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保障工作既定目标的实现,公司将加大考核力度,年终对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和奖励,对开展不力、影响公司活动成绩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三是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活动各牵头部门要加强平时的相互协作配合,主动、超前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活动工作重点和关键,深入一线,加强调研,指导基层和一线工作开展,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统筹协调、有机衔接,将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与公司电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到上下联动,快速响应,及时化解活动中的各类矛盾、问题。要坚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确保活动有序、深入开展。
四是强化督查,注重实效。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各单位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日常督查、明察暗访、效能监察、受理投诉等手段,及时发现并解决创业服务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单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地方效能办和省公司监察部、营销部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各级综合监测结果和工作要求,认真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进一步提升监测点和广大客户的满意率。
五是创新举措,健全机制。各单位在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和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中,要善于创新、总结,及时将服务创业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完善提高,充分利用服务工作实践,不断丰富、深化“三个建设”,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其他相关制度,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为优质服务常态化提供长效机制。
六是加大宣传,引导舆论。各地市公司要结合下一步省公司与地方政府的会谈工作,加强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走访、沟通,增进政府对电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继续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对内要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持续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大力发掘和宣传服务创业的典型事例及工作经验,带动全员服务;对外要重点宣传供电优质服务的新亮点,反映电网建设的新成就,展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树立国家电网品牌的新形象,不断提高社会满意率、知名度和美誉度。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 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 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 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 为达到个人目的, 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它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 曾发挥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但又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 成为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损人利己, 损公肥私, 尔虞我诈, 唯利是图, 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在经济上, 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被允许作出他自己的经济决定, 而反对由国家或社会共同体加以干涉。同时个人主义也支持个人拥有财产的自由, 反对由国家或群体加以安排。大卫·李嘉图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看作是经济活动的推动力量。认为人们生来就是要追求个人利益发财致富。他断言, 每个人在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不会与整个社会整体利益相冲突, 而是完全一致的, 最终将会建立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幸福。西方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在个人主义的驱动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金融机构贪婪地追逐高额利润, 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 却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世界, 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影响波及世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认为金融危机正是源于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贪婪以及道德沦丧。面对金融危机, 《纽约时报》某专栏作家呼吁:“我们需要的不光是金融救援, 更需要道德救援。”
二消费者的构成
消费文化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 生产扩张的结果是闲暇和消费活动的增长。美国的过度消费文化由来已久,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内战结束后, 代表着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制度的北方取得了胜利, 美国经济腾飞, 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 工商业急剧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统治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遭到人们的唾弃, 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 尽情享受的消费思想成为了主流。政府也鼓励人们大肆购买物品, 装饰豪华的宅第, 驾驶汽车或者乘坐火车出门旅行等。美国由一个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 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社会学家凡布伦在《有闲阶级论》里认为这样的消费文化可以用“炫耀式消费”来概括。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美国消费文化则是“大众消费”。这一消费文化的形成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特汽车公司首次提出并实践的流水线生产。流水线的大量生产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让本来令工薪阶级望尘莫及的汽车成为了“买得起”的东西。拿工资、买房子、买车子成为每个工薪族的生活消费模式, 工作是为了消费, 新的消费观念逐渐在广大的工薪阶层中形成。类似这样的技术进步还有很多, 例如数码相机。1980年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美国经济的繁荣, “及时行乐”的消费文化更加疯狂。美国中产阶级从逐渐形成到急速扩张, 住房从一处到多处, 汽车从一辆到多辆, 名牌服饰, 高级餐厅, 娱乐消费形式更加丰富, 奢侈品、名作名画……人们习惯于跟比自己更加富有的人互相攀比, 消费水平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请注意一组数据:1987~2007年的20年间,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随着GDP的增长水涨船高, 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从66%上升到73%;从1971年到2007年, 美国企业平均工资从每小时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 美国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 从40:1扩大到了357∶1;同期, 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扩张至2.5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的房地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达11.5万亿美元, 相当于GDP的83%。“消费主义 (指消费文化——引者注) 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 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言之, 人们所消费的, 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 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美国的消费文化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文化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 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
三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应对资本主义“滞涨”中成绩颇佳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倡导恢复“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推行全面私有化, 主张国家干预最小化甚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现实结果怎样呢?前些年, 西方一些人在俄罗斯、东欧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大肆推销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俄罗斯搞所谓500天计划, 以“休克疗法”搞私有化运动, 瓦解了俄罗斯原有经济制度, 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 导致了金融寡头的出现, 结果是经济急剧倒退, 国家实力大大削弱, 财富积聚在少数人手里, 贫富差距悬殊, 贫困率、失业率迅速上升, 卢布大幅度贬值, 社会出现大动荡,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乌克兰、阿根廷情况也与此类似。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 国际金融危机是30年来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恶果, 也宣告了轰轰烈烈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已经失败。
一、封建的土地制度是清官产生的经济根源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占有土地而农民少地或无地,农民大部分都要靠耕种地主的土地而生活,从而形成:二者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把全部的剩余劳动,乃至一部分必要劳动或其他劳动生产物,用贡纳、地租、赋税或用其他名义提供给土地占有者,并且,为了帮助这种财产关系的安稳与榨取的顺利推行,产生了封建的官僚制度。而封建官僚政治的特征是重人治而轻法治,封建官僚只对君主负责,下级只对上级负责。吏治的好坏全系官僚一身,甚至国家安危,民族兴旺,人民荣枯,最后要看帝王官吏的忠奸智愚而自定,人民对此则无可奈何。中国封建社会不许人民有什么基本的权利观念。所以他们的任何自身基本权利被剥夺,被蹂躏的事实,很少从法的角度去考虑其是非,至多从伦理的范围去分善良恶。正因为人治关系重大,故一些圣人提倡清官廉吏的贤人贤治,要求官吏对上级对帝王负责的同时,不仅忠君,而且爱民。这样,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既造就了大批贪官污吏,也造就了一部分廉洁奉公的“清官”。“清官”是封建地主官吏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是小生产者,目光短浅,加上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农民意识不到自己的地位,认为自己耕种地主的土地,是地主养活了自己,地主官吏有恩于自己。对地主官吏尤其“清官”抱着感恩的思想,这就在一定条件下,便农民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地位、作用,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必然被支配和被统治。
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及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是“清官”产生的政治根源
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一批忠于自己阶级事业的英雄,都有自己虔诚的殉道者。而“清官”就是忠于地主阶级事业的典范和殉道者,是封建剥削的忠实捍卫者,是地主阶级长远和根本利益的体现者。他们誓死保卫封建方式、封建剥削制度和财产关系。所以无论对封建统治的侵犯来自哪个阶级、集团和个人,“清官”们都认为是对他们心目中最神圣事业的凌辱,他们都要与之拼死斗争。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不绝于书,每次起义都是地主阶级“竭泽而渔”“管逼民反”的结果,地主阶级内部一些比较有远见、有政治头脑的官吏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着眼于封建阶级和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尽可能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清官”海瑞其生活的时代农民的武装暴动不时发生,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明末大起义的序幕。为了挽救明王朝,海瑞为官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小地主、市民利益的措施。如在浙江淳安做知县时清丈土地,改革均徭;在江西兴国做知县时执行一条鞭法,裁减冗员;任巡抚时勒令徐阶退还侵占的良田等。这在主观上无疑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代农民发泄了对朝廷的不满,损害了地主阶级的一些利益,故被人们誉为“清官”。但他主观上是为摇摇欲坠的明朝统治者设想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危局的办法,作为一个忠臣,他没收徐阶的土地目的在于他给李春方的信中说得很明白:“若不还之过半,民风习俗,可得而止之邪!”可见海瑞之所以勒令徐阶退还土地,显然是怕“刁险”的“民风”发展到了极点就像堤防一样溃决,因为感到非缓和一下不可。
“清官”况钟生活的时代虽是明朝初期,“国家总的政治、经济形势是好的,但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好景’总是不长的,何况明王朝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已是强弩之末,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它的内部隐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况钟为了挽救危机,在他统治的范围内进行了各种整顿、改革。但这些,他自己也认为是为了“报效朝廷”。
“清官”为了捍卫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一方面要缓和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地主阶级的内部挑战。地主阶级的欲望永远是填不满的,他们时刻都想冲破封建法律对自己的某些限制,使其无限地兼并土地,荫庇人口,加重地租,增加赋税和徭役,这必然不断造成除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和激化外,还造成了地主阶级内部各个派别和集团矛盾的尖锐和激化,造成整个封建统治的危机。“清官”大搞抑制好强。平凡冤狱,严惩贪污之类,就是为了对付地主阶级自身对封建纲常法律的破坏。其次,地主阶级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文官与武官之间。宗室与外戚之间,宫中与府中之间,京官与地方官之间,以及这每一对垒势力各自阵营之间,互相摩擦、厮杀。为了战胜对手,往往不择手段。其中一种高明的手段就是收买人心。为了深得人心,就必须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自然也就被人们誉为“清官”。
三、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清官产生的思想根源
“清官”有自己的一套指导思想,其根源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用“仁”来统治人民,反对残杀,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爱民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命题。荀子对人民力量的作用的认识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把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和舟的关系。这些都是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有远见的政治家那里得到了重视。唐太宗就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不少的“清官”都饱读儒家经典,他们在主观上真诚地躬践儒家那套“正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况钟是“两鬓添忧民之白发,一心持报国之丹心”。包拯则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海瑞直截了当:“为民,为朝廷也。”可见清官们“为民请命”、“爱民如子”是以“爱国”和“忠君”为前提的。他们抑制兼并土地,严惩贪官污吏和“平反冤狱”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从“保民而王”为出发点的。这些清引门决不会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封建社会再清的官吏也没有公仆的思想,他们只喜欢为民做主,做人民的父母官。
对历史上清官所起的作用,吴晗老前辈说得很清楚:“青天……他们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官僚,在这一点,也和当时其他封建官僚一样,是和人民对立的。不过,由于他们的出身和其他关系,比较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比较正直,有远见,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缓和阶级矛盾,在不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前提下,有意识地办了一些好事,这些好事是和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一致的。也是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当前利益一致的,对当时生产发展,对历史的发展有好处。因此,他们在当时被人民叫做青天,在历史上也就应该是被肯定的,值得纪念的,在某些方面,还值得今天学习的人物。我基本上是赞同吴老的评价,但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清官”固然比“贪官”强,而对人民的欺骗性也比贪官大,因为人们对“清官”的感情越深厚,讴歌越热烈,人们的自我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越被抹杀,法制观念就越淡薄。“清官”思想影响到我们现今的干部队伍,我们的干部也以“清”为豪,但社会需要的不是“清官”,而是人民的公仆。
乳品产业链整体涉及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及贸易和终端消费三大环节。未来如何使中国乳业保持健康、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是亟待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乳品产业链的危机表现
我国乳品产业链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析
2.1 进入门槛较低,退出壁垒较高
一方面,从必要资本投入角度来看,中国乳品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显然不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市场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受资产专用性、沉没成本及地方政府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较高的退出壁垒导致中国乳制品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
2.2 乳品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
由于乳品产业链缺乏良性运转机制,各环节利润空间缩水,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产业基础优势形成与发挥。在整个产业链中,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贸易及终端销售三个主要环节的成本投入、利润分配以及风险承担严重失衡。其中,原料奶生产环节成本最高,风险最大,但利润最低,因此没有更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奶农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扩大规模、改良品种、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而对于乳品加工企业,包装费用以及流通环节的商超费用分别占其销售成本的40%和10%-20%,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的失衡成为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2.3 进口乳制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维稳办法
2015年6月
摘 要:当前我国整体上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特别是这几年**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治安问题、稳定问题都呈多发趋势,维稳形势一度呈现出矛盾纠纷多、历史遗留问题多、上访告状多、牵头人物多的局面。分析探讨我县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源、探索实践维护稳定的方式方法,也是体现当今干部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词: 不稳定因素 维稳办法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细阅**县信访局下发给各乡镇、单位的《信访动态》,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矛盾纠纷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债权债务、房屋宅基、生产经营、赡养抚养、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失业安置等等方面。
一、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源
尽管面临众多矛盾纠纷,但**县这几年社会大局仍然称得上是持续稳定。这样来之不易的局面,是全县上下各级干部对各类矛盾纠纷不遗余力地实施排查和化解的结果。透过这些已经成功调处的纠纷案件,不难看出,我县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一、表面原因:
1、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特别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处理,如政府部门对项目征占地补偿及房屋拆迁品补、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的协调和处理出现偏差或不及时,都有可能引发上访事件。
2、上访人员片面地追求直接利益而向政府施压。有些问题因客观因一时无法在政策范围内得到直接解决,少数人上访人员不分青红皂白,动辄就闹,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给党和政府施压。
3、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群众与政府某种程度上的对立。一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和工作作风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基层干部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没有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对出现的矛盾纠纷没有及时调处,有的基层干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4、人民群众对有的基层党政组织存有不信任感。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在群众中失去了信任。一些以前完全可以由村级组织调处的矛盾纠纷,由于得不到群众信任而,往往导致当事人直接到镇要求调处或越级上访。
二、深层根源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不稳定因素产生有着以下深层根源:
1、经济根源。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是利益分配的主要手段,利益分配也相对比较平均,各地区、行业、职业、单位、个人之间直接的利益矛盾并不突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在生产要素的占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使得利益主体的实际收入差距突显出来,引发了人民内部富裕者与贫困者、先富者与后富者、合法致富者与非法致富者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存在人为的分配不公,进一步导致人民之间经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引发利益冲突加剧。
2、政治根源。部分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和不作为,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 张,有的本来属于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往往转化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激烈冲突,而官僚主义的存在以及上下沟通不畅又为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增加了难度,造成了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另外,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前些年的“下岗分流”触及一部分人的直接利益,少数下岗分流人员不是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改革,依法办事,依照程序积极反映问题和困难,而是不顾国家利益、长远利益,为追求补偿受损利益以群体集访形式直接向政府施压。
3、思想根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抬头,法律意识缺乏,直接导致政府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同时少数群众不依法反映问题,都极易形成不稳定因素。
二、化解对策
发展是一第要务,但发展要以稳定为前提。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必须着眼于不稳定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加快经济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防控体系等基本措施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一些新办法、新举措。个人以乡镇的工作经历粗浅地认为,在维护稳定上,除建立班子、建强网络、健全机制等常规动作外,我们重点应强调九种维稳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一是随访随处法。对于矛盾纠纷的调处,我们要始终强调的一个准则就是:只要有矛盾纠纷,只要有上访诉求,不管事大事小,不管有理无理,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村干部都要按责任分工主动调处,随时直面矛盾,随时就地化解。
二是村民自治法。对于一般性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到公序良俗、添丁分红等矛盾纠纷,我们应坚持维稳重心下移,以村为主抓信访,要求村级组织在《村规民约》框架内,通过“村民自决”的方式的来解决。
三是专人专班法。对于上访诉求中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需要多方协调的复杂问题,我们应在加以甄别后,抽调专人成立专班实行专项调处,不搞责任推诿式的部门踢皮球,不让群众诉求无门,不让问题留下后遗症。
四是限期督办法。对于较大纠纷或难点纠纷,我们应按管辖责任交办给相关责任人限期调处,在规定期限内未调处或调处不到位、纠纷没化解的,予以督办,不让矛盾纠纷久拖不决。
五是亲友帮教法。在遇到处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涉及到调处关键人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了解和动员其有身份、有亲和力的亲朋好友出面,帮助我们做思想转化工作,让纠纷得到及早化解。
六是“一把手”见面法。对于重大纠纷或较大群体性事件苗头,我们应实行相关单位“一把手”靠前指挥,亲自督办,妥善处置,防止事态升级失控。
七是越级带访法。对于政策性强、县内特别是乡(镇)村两级不能在职责权限内解决的问题,由乡(镇)选派干部带着上访群众有序上访,帮助他们通过合法渠道、走合法程序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降低矛盾纠纷的危险性和负面影响。
八是法纪警示法。对于在上访过程或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行为,我们应坚持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和法纪警示教育,避免矛盾激化和冲突升级。
九是依法处置法。对于在信访过程和群体性事件中,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我们要秉承依法打击、果断处置的原则,坚决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方式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下面我们就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以来,各种的经济现象来分析。
美国传统工业部门在21世纪初发展缓慢,开工不足,各部门之间生产的联系性导致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受到限制,整个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大衰退的迹象。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在2008年上半年股价却一直上扬。支撑股市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但由于经济呈现持续低迷状态,这种信心和希望也在2008年9月下旬而彻底破灭。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投资者的财富几乎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换兑存款,这就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引起银行的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崩溃。
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危机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他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从事大规模批发生意的商业资本发生投机崩溃预示着周期性危机开始。同时,产业资本家在资本积累过剩基础上从事的有些投机性的额外交易,也开始逐渐变得疲软而崩溃。囤积投机的崩溃引起商品市场价格的急剧下降,而这种价格以往一直是由投机交易所维持和抬高的。这样一来,以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为前提的信用关系,其存在的基础便遭到了破坏,出现了无力偿付债务的连锁危机。
美国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其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归根结底是信用问题。危机爆发后所有的资本和银行都严格限制新的信用,以便保证它们本身用以支付的储备。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 “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溃时,会更加严重起来,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突然的强制贬值,以及再生产过程的实际的停滞和混乱,从而引起再生产的实际的缩小。” 银行倒闭后,随着信用制度崩溃而引起再生产萎缩,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生产部门不得不加以收缩。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这样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崩溃和销售上的一系列困难。“由于借贷资本的绝对不足导致的闲置产业资本的过剩与失业的劳动人口的过剩,不可避免地同时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其增长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导致危机的产生。”总结以上几点,资本主义产生产生危机的根源为---信用问题。我个人认为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小部分分人手中,而大部分的人只占有小部分的生产资料。这样劳动人民被资本家充分剥削,以至于他们的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社会的增长,市场上的商品就没有销路,生产相对过剩,以前他们给以通过侵略来缓解矛盾,但现在此路无法实行,只能看着经济危机爆发。
一、我国社会结构的现状
据研究表明:198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288, 1990年是0.343, 1999年是0.397, 2003年达到0.46。所以, 贫富差距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批涌入城市, 农民工供过于求, 普遍压低了我国总体的劳动力成本。
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2008) 》其中指出,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 1978年至2007年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 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 另外, 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 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 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 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 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 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 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全国来说,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二、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
在我国, 垄断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权力垄断——产生腐败的根源
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中, 向来都是坚持民主决策、科学执政的, 向来都是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 把单位或部门的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最终产生腐败。
(二) 行业垄断——初次分配不公的源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为, 当前收入分配存在诸多问题, 现有的社会富裕阶层中, 相当部分是靠制度性垄断、特殊政策、法制不健全, 包括不合理占有国有资源和资产、偷税漏税等因素实现的。垄断行业和垄断部门的高收入业已影响初次分配的公平性, 是一次分配不公平的根源。
(三) 资本垄断——财富悬殊的倍增器
目前, 我国真正的资本垄断还不十分突出, 但在个人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方面, 资本的富集度却比较显著。按照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发布的《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现状的总体判断》的报告,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 仅为最高收入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这就是说, 有大约20%的城市居民占有了大致一半的财富。
(四) 资源垄断——构成贫富分化的新门槛
除了权力垄断、行业垄断和阶层资本垄断, 在我国还存在资源垄断。首先是自然资源垄断。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各种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资源的稀缺度和价格都在提高。在国家对资源管理还不够到位的情况下, 哪个地方发现了新资源、开发了新资源, 哪个地方就能实现先脱贫、先致富。
三、贫富差距的危害
虽然贫富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但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化就会造成财富的过度集中, 不利于社会稳定, 有悖于共同富裕的宗旨。就贫富差距的大小看, 差距的过小和过大都是不合理的, 过小会产生平均主义, 过大会产生两极分化。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把合理差距的基尼系数确定在0.3~0.4之间。在正常的分配领域中, 收入差距并不大, 但是如果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部分越来越大, 就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四、贫富差距的解决办法
政府调控贫富差距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房屋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城市地区, 而城市地区的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问题。例如政府加大扶贫力度, 控制物价, 增加高收入群体所交纳的所得税率, 购买车, 别墅的购置税率, 提高奢侈税率等等。
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 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 而是控制差距的范围;不可能消灭公平发展的自然结果, 而是使这种结果不至于无限扩大。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密切相关, 但贫富差距也并非在社会完全实现公平的情况下就不存在。
参考文献
[1]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京华时报
[2]殷立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缩小贫富差距[J].大连干部学刊, 2007.2
[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根源方法
“大学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闯入人们的视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各式各样不适应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来到了大学校园,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由于环境的改变、角色的变化、人际的变更及学校管理模式的差异,新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现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分析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教育工作,对于他们成长成才关系重大。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适应问题是每个新生都会面对的问题。产生的适应问题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涉及共性、个性,客观、主观,环境、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如下: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生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的状况及学校所在地地域、气候、语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变化的不适应。对校园失望,摸不准天气,听不懂话,不习惯餐饮,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同,不习惯过集体生活,和室友相处难度较大等都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带来影响,造成其心理苦闷,难以适应,有的甚至选择了不良的方式解决,酿成悲剧。
2.对学习变化的不适应
在大学,学习发生了质和量的突变,学习的要求、内容、方式、时间等各方面都有别于高中。课程设置的庞杂、对专业的陌生、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进度的跳跃、学习时间的宽松等,使他们一时摸不着头脑,学习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而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尽管付出很多时间、精力,但收效甚微。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欠端正,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时间安排不当,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常见的适应问题表现。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部分大学新生匮乏人际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开启交往大门,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关系密切同学之间的交往,如舍友、恋人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误解和不信任,产生苦闷、烦恼的情绪,排释不开容易走极端,干傻事,造成终身遗憾。
4. 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环境、学习和交往方面的不适应会以不同方式对其心理产生影响,易出现自卑、孤独、焦虑、烦恼、压抑、逃避、恐惧等心理,这些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給身心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的危及生命。我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大学新生有心理问题的占30%,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大学新生的众多适应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变化是一切适应问题产生的导火索,但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所有不适应问题都和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相连,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的最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教育的失误,主要反映在国家、社会的大环境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身教育四大领域。
1.国家、社会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成“人”,使人能健康成长,与社会、自然相适而生;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过分逐利,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失衡,腐朽观念如享乐、拜金、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并盛行,尤其部分党和国家的干部遭到腐蚀,腐败堕落,在社会中造成恶劣影响,对大学生影响巨大。部分学生崇尚享乐、拜金,个人至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好高骛远,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品质。这一切严重影响其适应大学生活。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始终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以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为目的,偏重智育,而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学校以学习为单一目标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除了学习,考大学外,没有其他的认知体验,缺乏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客观认识和责任认知。在教学上侧重应试科目,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对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学习的目的缺乏引导,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及不会学习甚至讨厌学习的局面。到了大学,因为失去目标、缺乏学习能力和应对新环境能力,变得迷茫无助,难以应对。
(2)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为帮助新生适应新生活,加强了新生入学教育,各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展开学典礼、军训、新生座谈会、校史介绍、迎新晚会、老生新生见面会、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学校对新生的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很突出,方法单一、老套,针对性不强,教育不深入,缺乏跟进、持续性,对新生存在的不良适应问题干预存在滞后性,对适应问题的教育缺乏有效性。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历来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氛围的不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但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往往对孩子缺乏科学的引导和长远的规划,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生存、心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培养采取一切包办,代替孩子思考、规划、决定、处理问题,导致孩子失去了应有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生活,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自己去处理、解决,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强大的实力储备,必然会出现迷茫、不安、烦躁等不适应现象。
4. 自身教育的影响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内因是决定因素。不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怎样,其都是外力,学生自身的教育是根本。部分学生自我成长意识较低,自我教育动力不足,没有理想,成才目标不明确,自觉、自律、自控能力低下,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依赖心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与人交往能力匮乏,人际关系紧张,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情绪,遇事不能正确对待,适应问题较为突出。
nlc202309011113
三、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部分新生的适应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有的已危及生命,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生解决适应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与沟通,改变教育理念,打造良好的外在教育合力
教育的根本是帮助人全面发展,因此不论哪方面的教育首先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完成社会化,即能在社会中健康、有效的发展自身,服务社会。
(1)国家、社会要净化育人环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政治制度、高考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引导人们崇尚法律、道义、原则、知识、良知、劳动,给家庭、学校以方向性引导,改变学校和家庭的唯“高考”为目标、唯“分”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加强综合素质教育。(2)学校、家庭作为微观教育领域,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培养。两方面要多沟通,相配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育,不做统一要求,适合什么做什么,做到学校、家里一个原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相协调,基础教育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社會正确的基本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必要的责任意识,强烈的求知和成才欲望;高等教育要帮助其认识专业,探讨领悟人生真谛,提升人生境界,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引领其探究未知的领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及做人基础。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悦纳自己的心态,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主动与人交往,相互帮助,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增强信心,树立成才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学习心理知识,积极调适心理,优化自身性格,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丰富完善自身。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经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大学新生都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正视现实,掌握方法,积极应对,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蔡峻.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3).
[2]任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课题信息:课题名称:师范院校大学新生教育研究 课题类别:内蒙古教育厅课题 课题批准号: NJSY13291
一、引言
十七至十九世纪是资产阶级夺取并巩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尚未摆脱封建统治阴影的笼罩,深感丧失自由和财产的恐惧。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仍要坚持与封建主阶级进行斗争,以肃清封建残余,防止封建复辟;在哲学上,资产阶级要以“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驳斥“君权神授”的神话,以迷惑无产阶级,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地位;在经济学上,资产阶级则必须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取代维护封建主阶级利益的,以国家干预主义为宗旨的重商主义学说。总之,资产阶级要求取消一切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措施和政策,论证并实现经济自由,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深信“最好的政府,最少的管理”。这使得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国无不围绕“行政权力”构建本国的行政法制度。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行政法作为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得以产生,并且英美法系国家形成了“控权论”1,而“公共权力说”则在大陆法系国家诞生。本文拟以西方经济学为视角,阐释“控权论”与“公共权力说”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它们演进的轨迹,以触摸西方行政法治理论的历史脉络,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发展规律。
二、从重商主义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控权论”的产生
作为一种行政法治理论,“控权论”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法学界,并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行政法理论。该论认为,行政法是一种控制行政权的程序和方法的法。也就是说,行政法是行政程序法,是有关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委任立法等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以及通过立法和判例建立起来的要求行政机关遵守的程序规则。行政法是控权法,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用来控制行政权,防止行政权滥用和行政专横,防止行政权侵犯立法权和司法权,以及当行政权被滥用时予以补救,从而保障个人自由的程序和方法的法。行政机关及其享有的行政权,对公民及其享有权利并不具有固有的优越性。2总之,“行政法是管理行政机关的法,而不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法。”3“控权论”的.产生有其法制基础、政治基础和哲学基础,也有其经济学基础。我们认为,“控权论”产生的经济学基础这一问题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学理论为“控权论”提供了怎样的思想基础。对此,行政法学界已经取得了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推崇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了“控权论”的产生。4第二个方面是为什么“控权论”能够在英国产生,而“公共权力说”则只能在法国产生,在经济学理论上能否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对此,学者们亦有所认识。例如李娟博士在《行政法控权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控权论”在英国,而没有在法国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差异,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具有不同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若干特点。”5但在该书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却并未深入和系统。我们认为,只有对英国封建社会晚期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学说的产生、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才能深刻认识“控权论”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开始的。6马克思曾断言:“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即是重商主义。”7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最为重要的时期。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限制了商业资本的活动,威胁着商业交易的安全,因此商业资本家坚决支持国王加强力量,消除割据,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商业活动能够在国内市场上顺利进行,并使他们能够以封建国家的武装力量为后盾建立殖民地,以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同时,国王为了维持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需要大量货币,因而也关心加强商业资本的力量。这使
关键词:恐怖主义;定义;根源;防治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11-02
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不同,其对恐怖主义的评判,差异很大。一些国别性的恐怖主义定义,很难为其他国家所接受。按理说联合国是最有资格给恐怖主义下定义的,但是联合国也是国家利益博弈的舞台,联合国对恐怖主义的阐释,也很难获得所有国家的认可。因而,在一些人、一些国家看来是“恐怖分子”的人,在另一些人、另一些国家看来却可能是“自由斗士”。笔者认为,关联恐怖主义的要素有四个:主体、对象、手段、目的,定义恐怖主义时,必须把这四个要素涵盖进去。据此,笔者这样给恐怖主义下定义:恐怖主义是指一定的组织有预谋地对平民或者民用设施实施暴力,营造恐怖气氛,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探寻防治恐怖主义的对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一、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1.自然环境与经济因素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方面来看,恐怖主义分子和恐怖主义组织大量滋生的地区,大都是地理位置非常偏僻、气候非常恶劣、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源与生物资源严重匮乏、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生活非常落后的地区。恐怖主义组织主要分布及活动的中亚、西亚、北非、东非、南亚、拉美地区,除一些石油输出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普遍很低,弱势群体比重很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贫富悬殊进一步加深,很多人怀有被社会抛弃的绝望感,容易产生“仇富”、“仇强”心理,呈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和排他性,引发有暴力倾向的极端行为。
2.国内、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从国内政治生态方面来看,恐怖主义分子和恐怖主义组织大量滋生的地区,大都政治状况恶化,多为专制独裁统治,人民群众的人权难有保障。从国际政治层面来看,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明目张胆地采用武力手段颠覆别国政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弱势群体,蒙受国内、国际强权政治的双重欺凌,容易采用极端手段与之对抗,并有意无意地殃及无辜平民,而本国的统治阶级,在自身的根本利益受到来自外国的强权政治的伤害时,可能会支持国内的恐怖主义组织对抗外国强权,甚至直接实施国家恐怖主义。
3.民族因素的影响
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共有的重大社会问题。有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实行了错误的、不公正的民族政策,存在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现象,弱势民族的权益遭受严重损害,导致民族关系紧张、民族矛盾激化,这为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条件。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恐怖主义组织属于民族主义型恐怖组织。20世纪初,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与发展,恐怖主义成了一些民族主义组织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型恐怖主义曾因其正义的政治目的而拥有广泛的国内群众基础,一些国家、地区爆发的恐怖主义事件也因其具有反殖民、反独裁、反压迫、反歧视的性质而受到世界舆论的同情。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日益染上浓重的民族分裂主义色彩。民族分裂主义是指一个或者几个民族的极端势力在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多民族国家中谋求建立新的主权国家的主张和行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主要通过政治诉求、恐怖活动甚至公开的军事对抗来实现其政治目的。
4.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引发了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导致伊斯兰世界出现不断高涨的反美、反西方情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理论上存在的明显分歧,为信奉两种不同宗教的国家和人们埋下了冲突的种子。他们认为西方文化完全是物质主义的、颓废的、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对现有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形成的性解放思潮,西方社会在性方面的宽容性和公开性,与对性事讳莫如深的传统伊斯兰文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严重冲突。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也是对伊斯兰文化的一种巨大冲击。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所说,“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结束冲突,反而产生了基于文化的新认同以及不同文化集团(在最广的层面上是不同的文明)之间冲突的新模式。”
二、防治恐怖主义的对策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恐怖主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与冷战结束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主要表现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独霸世界;国际政治民主化有名无实,弱势国家和民族难以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中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主要表现为: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要防治恐怖主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就必须破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政治上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国际政治民主化。经济上必须逐步消除贫困,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曾在第59届联大会议上说过,“如果因为忙于反恐而忽视解决贫穷与饥饿等问题,恐怖主义的根源将得不到根除,反恐斗争最终也无法取得成功。”
2.清除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中的非理性成分
消除狭隘的民族意识,坚持民族平等。狭隘民族意识一般是指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的民族优越感,而以恐怖主义为重要手段的民族分裂主义则是狭隘民族意识的极端表现。世界各民族并无优劣之分,各民族应该是平等的,如果片面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性,歧视、排斥、压迫其他民族,主张民族分裂主义,是非常错误的。必须重视对民族意识的正确引导,培育理性的民族意识,坚持民族平等,推动民族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团结,通过民族融合来消除民族分裂主义。
摈弃狂热的宗教情绪,提倡和平宽容。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中都富含和平的训导和教诲。基督教新约伦理要求人们爱和平,不许杀人,不可对兄弟动怒,不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同样强调信徒们不许杀生。无论自己的宗教信仰如何,大家都要把维护和平作为神圣天职,不要让宗教差异成为纷争与敌对的根源,对所有宗教和信徒都应该一视同仁地采取宽容的态度,用正义、宽容的宗教意识取代狂热、暴虐的宗教情绪,把宗教变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自觉抵制披着宗教外衣的恐怖主义。
3.加强反恐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恐怖主义组织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跨国恐怖活动不断增多,其造成的危害日益具有国际性、全球性,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真正消除恐怖主义,因此必须加强反恐国际合作。首先,国际社会在对恐怖主义的界定上要统一认识,不应有双重标准、多重标准。其次,加强反恐法律合作,从法律上统一对恐怖主义的甄别和惩处。再次,加强反恐技术合作,在对恐怖主义动向的侦测、恐怖主义活动资金来源的监控等方面密切合作。最后,重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使联合国成为防治恐怖主义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真正核心。
参考文献:
[1]邹生才,李彩云.恐怖主义的定义与特征探析[J].学理论,2012,(1).
[2]杨秉.基于地理环境分析恐怖主义的活动与分布[J].才智,2009,(30).
[3]孙晓红.恐怖主义的根源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政法学刊,2003,(5).
[4]李悦勤.试论国际恐怖主义蔓延的原因[J].武警学院学报,2006,(3).
[5]王梓伊.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刍议[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6]安高乐.从文明冲突的角度浅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3).
[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陈静.伊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态势及反恐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9]吴宁,周艳华.恐怖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策[J].襄樊学院学报,2005,(6).
【经济学产生的根源】推荐阅读:
弹性就业产生原因的经济学分析05-26
经济学的启发06-01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05-30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06-28
电脑网络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的经济学分析06-10
关于经济学的调查报告06-21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07-11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09-29
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09-13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自我介绍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