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动物教案(共12篇)
【教材分析】
本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基本的水墨用笔技法后的创造性的综合。通过欣赏、感受、尝试水墨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并在神奇的墨色变化中找寻快乐。对于培养学生笔墨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水墨创作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尝试用水墨的国画语言对动物进行造型的练习,让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国画的造型手法,打消陌生感,并用简单、概括、富有变化的笔触传神地表现动物,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
2了解尝试有变化的墨色用笔方法和渴笔的绘画技法在造型中的运用。
3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尝试用墨,感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画的魅力。
4在用水墨艺术语言表现喜爱的动物的同时,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尝试用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来表现动物,自由抒发感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水墨的魅力,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大胆地用简洁、概括的笔触,变化的墨色,描绘动物的动作与神态。
教学时:1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工具、范作若干,多媒体,音乐《春江花月夜》等。
学生准备:宣纸、毛笔、凋色盘、洗笔的工具,毛毡或报纸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告诉学生这节我们要用中国特有的绘画工具作画,在此过程中,要文明有序、卫生地使用工具。
2小练笔、大感受。
学生尝试用深浅不同,干湿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画一些随意的点、线、面,看谁的最丰富,让学生感受水墨的变化。
3导入题。
请出动物明星,大自然的水墨杰作——熊猫、斑马、奶牛、喜鹊等。
4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国画艺术。
欣赏齐白石、黄胄、徐悲鸿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笔墨的表现力。
交流欣赏后的感受,说一说你看到的水墨画动物的共同特点。
铺墨添画,练笔成图。
让学生随意用自己喜欢的墨色自由地在宣纸上涂抹,然后开展想像,添画成动物。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动物在做什么。
6教师演示,讲解方法。
用笔尖蘸墨,在纸上以淡墨铺色,让学生了解神奇变化的铺墨方法。
再用枯笔擦出动物的皮毛,让学生掌握方法。
完成一种动物造型。
7学生练习,用概括的笔触、变化的笔墨完成动物造型。
8互相评价,评选“今日之最”。
学生作业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画的小动物。
评选“最佳造型奖”、佳创意奖”、“最佳用墨奖”。
9拓展。
年级: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师——电子琴、《小动物唱歌》C D或M T V、动物图片、文字卡片、打击乐等有关课件;
学生——小动物头饰。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2、歌表演:小动物唱歌。
教学方法:情景、游戏、律动教学法。教学目标:
能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 能正确地应用到歌曲的演唱之中。通过歌表演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强音f和弱音p力度记号, 正确运用到音乐之中。能够用活泼、诙谐的情绪演唱, 并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弱起小节及声音的强、弱力度在歌曲中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律动进教室) (播放《火车开了》音乐)
师:春天来了!咱们一块儿开车出去玩玩吧。师生随
《火车开了》音乐律动进教室。
二、学习新课
(一)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森林图片)
1、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 看见它们在举办音乐会啦, 听, 他们在唱歌……
2、 (播放乐曲《小动物在唱歌》)
3、师:
小动物们唱的真好听, 我们也想加入, 这时候, 猫妈妈出现了, (出示头饰) 她想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小朋友, 你知道我的孩子小猫咪是怎么叫的吗?我和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你能学一学?
4、学生自由讨论:猫妈妈的叫声与猫宝宝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总结:小猫的叫声比较小, 比较轻; (再次模仿小猫叫) 猫妈妈的声音比较大, 比较重。 (再次模仿猫妈妈的叫声)
(二) 学习力度记号 (认识力度记号—了解生活中的强弱音——进入歌曲中强弱音的演唱)
1、师:
音乐世界里, 特别的奇妙。这一大一小的声音, 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 大声的叫强音哥哥, 小声的叫弱音妹妹。 (课件播放出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瞧, 他们来了。它们是生:f、p
2、师:
在汉语拼音中, 它们读f和p, 而在音乐术语里, 他们叫强和弱。下面我们一起喊出他们的名字 (强弱) 。从图上看, 强音哥哥和弱音妹妹在干什么?
3、师:
我们现在知道, 声音有大有小, 有轻有重。那么声音又大又重的称为强音, 又轻又小的称为弱音。请看图片上, 你能一眼就看出强弱吗? (课件出示敲鼓图片)
4、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男同学就是强音哥
哥, 女同学就是弱音妹妹, 当听到强音的时候男同学起立, 听到弱音的时候女同学起立, 明白了吗? (教师敲击桌子进行游戏)
(真不错, 强音哥哥找到了, 接着来) (弱音妹妹找到了,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最弱的声音坐下来.)
5、师:在生活中, 你听过的哪些声音是强的, 哪些声音是弱的? (生自由地说)
6、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制造一些强音; (生使劲地拍手, 跺脚, 叫嚷等) 一起制造一些弱音 (轻轻地拍手)
(三) 、巩固练习
1、复习歌曲《小动物唱歌》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强音和弱音, 接下来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歌曲, 注意音准和节奏。
2、对歌曲演唱进行处理
师:这首歌曲, 大家基本唱会了, 但歌曲中的强弱音没表现出来, 它们藏在哪儿呢?孩子们, 闭上眼睛, 仔细听, 看谁的耳朵最灵? (师播放课件——《小动物唱歌》音乐)
师:好, 同学们, 请睁开眼睛, 看着歌谱, 找一找?
(生找出强弱音)
师:你也能按强弱要求演唱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生进行模唱, 老师进行纠正)
3、再演唱一遍
(四) 、创编歌词
1、师:
小猫小狗听了你们的歌声非常兴奋, 如果能唱唱其它的小动物就更好了。有哪位知道小青蛙是怎么叫的? (呱) 能一强一弱的叫吗?小青蛙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大家一起学学它唱歌好不好? (用青蛙的叫声编入歌词中集体演唱)
2、师:
除了小猫小狗小青蛙, 还来了许多的小动物, 下面请所有的小朋友, 把自己创编的新歌词在四人小组中唱一唱, 跳一跳。
3、生自由在四人小组中编唱 (出示课件分组讨论后交流)
(五) 、歌表演
1、教师先戴小猫、小狗的头饰教学生跳舞
师:小动物的歌声真好听, 能为它们跳舞吗?那我们先来简单的学习一下舞蹈动作吧!
2、学会后, 让生表演。
小猫、小狗跳的真好, 看!又来了好多的朋友, 一起来认识它们。 (出示其它头饰) 它们的舞蹈怎么跳呢?你能跳一跳吗?
3、分组戴头饰, 进行集体舞
师:看来小动物都能歌善舞, 那我们一起到舞池来边唱边跳, 好吗? (交待每种动物做自己的动作)
三、小结下课。
师:今天, 我们和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 大家觉得开心吗?小动物请老师给小朋友捎几句话:它们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来爱护动物、关心动物, 与它们一起快乐幸福地生活!
最后, 请同学们唱着《小动物唱歌》律动走出教室。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几张小动物的照片。准备好笔、墨、宣纸等。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准备范图。
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二、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1.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2.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3.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4.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三、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四、布置作业。
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五、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
六、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七、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
水墨画——动物(第2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画的小动物。学习螃蟹和松鼠的画法。
教学重难点:笔墨的掌握和使用小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松鼠和螃蟹的图片。准备作画用的工具和材料。教师准备好范图以及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
一、请两位学生上台画麻雀和虾,老师进行讲解,指出优缺点及应改正的地方。
老师现场示范讲解松鼠及螃蟹的画法,并归纳出作画的步骤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直观感受作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布置作业,画松鼠和螃蟹。
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动物的造型及笔墨的处理。
征集作品并讲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墨画—动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课《水墨画动物》中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学习,主要教学生用中国画中的点厾法来画动物。
二、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水墨画,也已初步掌握了简单、基本的水墨表现技法。但他们对笔墨的表现技巧仍缺少足够的认识。本课使学生在已接触水墨画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水墨画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并以笔墨来表现动物形象。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体验笔墨的意趣,激发学生对水墨表现的兴趣。
2、在造型练习中体会用笔用墨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通过名画欣赏,尝试表现,感受祖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画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点厾法的绘画方法 教学难点:大胆地用简洁、概括的笔触,变化的墨色,生动描绘动物的动作与神态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主要运用直观教学法,在情境创设、欣赏分析、演示讲授等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郁、创作思维自由的探索环境,使整个教学活动节奏紧凑、更富有科学性和人文性。
学法分析:结合教法,引导学生运用欣赏分析、自主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法,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手段:在本节课中,老师的示范作品以及名家的作品结合PPT,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以“设疑激趣--赏析评述--感受实践--评述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先导,在各个环节中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
(一)课前准备:利用课前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播放中国经典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导阶段:学生谈谈欣赏体会,与平时所看的动画片有什么区别?老师简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动物形象,是根据齐白石大师水墨画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创作的。在六十年代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发展阶段: 大师作品欣赏探究,感受中国水墨画艺术魅力。师生互动探究,得出水墨动物画的特点:
造型:生动、富有神韵。
用笔: 概括简练,主要有中锋和侧锋。用墨:有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
(四)深入探索阶段:
1、欣赏与分析 提问:动物的躯干部分主要运用了线、面造型要素中哪种要素来表现 课件出示点厾法概念 观察对比:图片中的动物形象哪个是用点厾法表现的? 【设计意图】:学生分析水墨动物画的造型要素,得出“点厾法”的表现技法,课件出示突出本课教学重点。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观察分别用点厾法和勾线法表现的动物形象,进一步理解点厾法的表现特点。
2、观察与思考: 老师以虾和螃蟹为例演示“点厾法”的表现方法,讲解要领。学生带问题观察老师演示
①虾和螃蟹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②绘画步骤是什么? ③用笔用墨的要点是什么? ④怎样控制笔上的水分和墨色? 师生讨论小结 ① 先主体,后局部
② ②用笔用墨要根据动物特征,要富有变化。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树木的造型结构及表现,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水墨画树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情感,感受水墨画独特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树的造型、结构特点,掌握水墨画树的基本画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水墨画树中用笔和墨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教师示范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引导学生观察范画,了解中国画的运笔和墨色的变化。①水墨画的运笔方法:侧锋和中锋 ②墨色变化:焦、浓、淡、干、湿
4、揭示课题:水墨画树
三、发展阶段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说说树的结构。
2、欣赏体验
①欣赏图片,请同学们说说树的造型特点。②欣赏画家水墨画树的作品。
③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水墨画树的乐趣。
④互动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教师示范水墨画树的方法步骤。(1)用侧锋画树干。(2)用中锋画树枝。(3四、欣赏、实践
1、学生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画树方法。
2、快乐实践:用水墨画方法画一棵大树或多棵树。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进行创作。(2)注意把握墨色的浓淡和运笔的力度。
3、学生进行课堂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互评自己的作业。
2、老师点评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六、课后拓展
一、让幼儿用五官感受事物———聆听内在的声音
抽象水墨画学习并没有事先约定的绘画内容, 绘画素材广泛, 形式多样。
1.看 ———大自然中万物的色彩。 大自然中有各种绚烂的颜色, 而颜料就与这些色彩相对应。 在大自然中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的色彩, 让他们更深刻理解色彩。 为了让他们理解色彩的美, 我们引导并深入细致地让他们观察, 从中了解一朵花之所以美, 不仅有好看的颜色, 还有不同颜色的花蕊, 还有绿色的花托和绿色叶子衬托, 由于这么多颜色的组合才使这朵花更美, 缺一就会逊色, 这样幼儿对一种颜色的感受扩大到多种颜色的感受, 对色彩的感受更深。
2.感受 ———生活中万物的形态。 生活中的万物有着千姿百态的美, 幼儿从生活中感受物体形态美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如春天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特征, 不同幼儿会有不同表现, 有的会被草丛中的小昆虫吸引, 有的会蹲下来仔细观察池塘, 以及水中的动物、小鱼、小虾, 从而使幼儿感受动物形态的美, 提高幼儿对大自然万物形态的感受力。
3.欣赏 ———水墨大师的作品。 在水墨作品欣赏中, 引导幼儿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是相当关键的。 水墨画讲究写意, 讲究气韵生动和天人合一。 所以, 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 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 甚至充满节奏美、旋律美。 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这正是水墨大师作品博大、 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
二、让幼儿想象———插上创作的翅膀
在水墨画学习初期, 我们会给幼儿规定绘画内容, 让孩子进行水墨画学习。 但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幼儿的想象力被束缚了, 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欣赏作品后的感受都无法抒发。 为此, 我改变教学方式, 用以下两种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抽象水墨画学习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1.借形想象。 “借形想象”是人类最原始阶段的想象。 如中班的抽象水墨活动《线条旅行记》, 活动前先让幼儿收集生活中关于线条的经验, 有了生活经验后, 活动中和幼儿一起参与到线条旅行的情境中勾勒线条:“看, 线条宝宝出发啦。 第一天, 线条宝宝来到超市, 买了点东西, 转了个弯, 去到幼儿园, 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放学了, 线条宝宝回家了。 第二天, 线条宝宝去生态园, 玩了很多游戏, 还找了个朋友拉拉手。 ”最后引导幼儿在勾勒好的线条中自由想象添画, 给予幼儿学习极大空间。 幼儿把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与活动连接起来, 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
2.自由想象。 这是大班幼儿自由想象中的一幕:“我最喜欢这样画画了, 太过瘾了……”一次自由想象绘画中, 大班的彤彤蘸着五颜六色的颜料, 对着白纸盒就按了上去, 小手张牙舞爪的样子立刻在白纸盒上显示出来, 一张涂鸦手形变成了彤彤心中最美的画。 随着彤彤作画不断, 手上、身上已被染成了“迷彩”样。 但就是这样没有主题内容限制、没有任何规则限制的情况, 可以尽情自由作画, 用绘画表达心里无限的小世界, 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与创意。
三、让幼儿表现———勾勒想象中的意境
抽象水墨画显得比较自由, 不规定作画工具, 也不规定作画方法, 让幼儿更容易表现内心想法, 把想象的事物更好地呈现出来。 抽象水墨画学习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作画工具。
1.让幼儿自由选择作画的工具。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当他们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 就喜欢拿着一支笔, 像个大人般任意挥洒, 用他们特别的图形符号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然而, 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以及教育环境的不同, 每个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能力都不尽相同, 个别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消极情绪和态度, 表现为“不愿画”、“不敢画”、“不会画”, 完全失去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但当幼儿自由选择作画工具时, 作画成了一种独有的游戏时, 幼儿就会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创作中。
2.让幼儿自由选择作画方式。 以往, 我们经常用中锋画细线条, 侧锋画大片的色块, 以此作为主要的水墨作画方式, 但教学中发现幼儿的兴趣不高。 为此, 我花费了一些心思, 找寻其他作画方式。 如小班抽象水墨学习活动《花树》中, 第一次操作中引导幼儿用树枝印画出树的枝条, 用实物印画的方式让幼儿回归大自然, 幼儿十分有兴趣, 当幼儿看到树枝蘸了颜料印到宣纸上, 出现枝条的轮廓时, 幼儿感到十分惊奇。 第二次操作中引导幼儿在树枝旁用点画的方式点出五彩的花朵, 当幼儿的小手指蘸了颜料后点出花朵时, 幼儿为能和颜料如此亲密接触感到兴奋。 除了点、印等方式, 还有其他许多作画方式深受幼儿的青睐, 有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幼儿自创的作画方式展开创作, 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抽象水墨的乐趣。
抽象水墨画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促就的, 教学方法无穷无尽, 相比传统水墨学习, 抽象水墨画的学习更能让幼儿感受大自然, 感悟到自己内心的想法, 对世界万事万物进行联想和想象, 并用各样作画工具、作画方法表现出要创作的作品。
摘要:水墨画是中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艺术, 在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水墨教学中, 教师从学具象的事物开始, 从学水墨技能开始, 慢慢地, 幼儿的水墨画技能提高了, 画具象事物的能力也提升了。尽管如此, 教师不断总结反思, 幼儿的作画思维是不是被我们束缚了?幼儿在水墨画学习中要学什么?教学方法应该是怎样的?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观点。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1~2课时。
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在文中指什么?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交流预习心得。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
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
①交流探究所得。
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趣)
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
④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爽)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
3.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师生合作朗读。(引读)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
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
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
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板书设计:
故乡的“水墨画”
散漫美
变化美
热爱家乡故乡美童年乐
菱角(líng lēng)馨香(xīn qìng)
轻轻一掐(qiā xiàn)细嚼(jiaojué)
菱()掐()馨()
棱()陷()罄()
密密、匝匝、密密麻麻
1.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
2.毛泽东仔细翻看着记得()的几本《调查手记》。
翠绿碧绿
3.此时,一张张()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
4.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
飘出溢出
5.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扑鼻的菱香。
6.啤酒杯就那么大,如果一个劲的往里灌啤酒,那当然要()了。
放进扔进
7.随手将一只菱角()嘴中,细细咀嚼。
8.鲜鱼、肉等食品不能不作处理就()冰箱。
剥一只丢进嘴里,、的,胜似苹果。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向的水里。采菱女见了,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幕,弥漫整个村庄。
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密密匝匝——()临近——()
2.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3.“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此句中的“掀”“掐”是写什么的动作,表达怎样的心情?
4.菱角的盛期是什么时候?
八、叠词作用有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这篇课文用了不少
叠词来描写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感觉,“大大小小”“零零散散”“脆生生”“甜津津”等,使课文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我们也来照着样子写几个好吗?
密密匝匝、零零散散
脆生生、凉洌洌
缕缕馨香、苦苦哀求
一、líng xīn qiājué
二、半亩弥漫咀嚼溢出
三、菱角掐花温馨三棱镜陷阱罄竹
四、1.密密匝匝 2.密密麻麻 3.翠绿 4.碧绿 5.飘出 6.溢出 7.扔进 8.放进
五、脆生生甜津津凉洌洌塞进欢天喜地
六、飘弥漫和谐欢乐
七、1.密密麻麻接近2.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3.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表达了采菱女的迫不及待和内心的喜悦的心情。
4.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八、平平安安、明明白白、清清白白、祖祖辈辈、原原本本、随随便便、了了草草、平平常常、拉拉扯扯、昏昏沉沉、清清楚楚、时时处处、平平淡淡、前前后后、世世代代、简简单单、稳稳当当、浩浩荡荡、地地道道、大大方方、家家户户、干巴巴、黑乎乎、冷冰冰、黄灿灿、天苍苍、雾沉沉、怒冲冲、气冲冲、兴冲冲、绿葱葱、沉甸甸、胖乎乎、直勾勾、水汪汪、气鼓鼓、笑呵呵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毛笔、生宣纸
学具:毛笔、墨盒、国画颜料、毛边纸、生宣纸、报纸
教学目标
1、认识水墨画,了解水墨画所需的绘画工具材料
2、引导学生体会水墨画工具的用笔特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
3、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墨画,了解水墨画的工具材料
难点:了解水墨画的用笔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课之前,我先让大家看个动画,带着老师提的问题去欣赏。
提问:①动画中的画面是用什么表现手法?
②你见没见过这种绘画技法呢?
这种画面绘画技法叫中国画,又称水墨画(综合学生回答加以总结)它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并有其自己独道的技巧、手法,用专用材料、工具、色彩的写意形式。它又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我带着大家以游戏的方式去了解它、认识它。
2、课程新授
说到游戏了,就要有道具才能玩,我给你们准备了临出发前的四宝物。提问:这四样宝物被称为“文房四宝”,它在我们游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你知道是哪些吗?
笔,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
墨,墨的出现很早,早先墨是块儿状的,以徽墨最为有名。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
纸,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我们现在所用的就是生宣。
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最有名的是端砚,而我们现在所用的是墨盒。你们知道吗?我国的水墨画大师们就是使用这四样宝物,绘画出栩栩如生的经典作品。(讲解绘画特征)
3、教师示范
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主要提醒学生水在墨当中起到的作用或墨的用量。
4、作业布置
①画一张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②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5、作业展评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博大精深, 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 也是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画最重要的莫过于笔上水分的掌握, 同时, 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 让学生达成, 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 而是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 从而就会更加热爱中国画。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 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及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 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为主, 一节课下来, 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 学生也将在课后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干净, 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 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 一些教师因此而不愿涉足其中。 (2) 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 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 教学上颇有难度。 (3) 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 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4)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 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改变现有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在我的国画教学中, 应改进传统的方法, 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 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 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 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做课堂的主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现代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引导和激发儿童用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 感受自然的美感, 陶冶情操, 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的乐趣。在生活的乐趣中,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成为具有好奇心、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的人。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都应如此, 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 游戏激趣, 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水墨画教学中, 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直被教师沿袭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以临摹为主、注重笔墨技巧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积淀的产物, 如不能熟练地运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技法及传统文化”, 则无“国画”可谈。但是, 只注重传统笔墨技法, 脱离儿童的生活, 儿童无感受, 无触动, 何谈创造性思维呢?我在水墨画教学中既注重传统技法、传统文化的渗透, 又注重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培养审美能力, 把弘扬传统之精华, 树立创新的意识,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作为我教学的追求。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 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 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 刚接触《国画》, 学生对国画很陌生, 不知道毛笔、水、色, 墨在国画中的不同用途和使用方法。如我在教中国画用笔用墨时出现这样的情景, “老师, 我画出的线条怎么那么花?”学生A拿出毛笔兴奋地在纸上练着线条。这时学生B急切地叫道:“老师, 我怎么画出的线条那么干枯, 像焦掉一样”没等我发话, 号称小画家的学生C慢条斯理地答道:“简单, 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多, 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少。”说话时特地把两个“太”字加重了语气, 简直像长者在对孩子说教。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运用毛笔的游戏实验, 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 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得“乱涂乱画”, 直到笔干墨渴, 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游戏结束后, 互相展示, 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及墨色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的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及提高运用、表现能力。使其明白了:太花是因为笔上水太多, 太干是因为毛笔蘸水太少的道理。在教学中, 我并不具体教学生“按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做”, 即传统教学方法, 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总体要求自己探索实践, 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 即“不教而教、”“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思路。
(二) 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法, 引发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
为唤起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从三方面加以探索。
1. 选择作画内容
传统的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如《画故事》、《戏剧人物》、《动物的脸》等, 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梅兰菊竹、花草虫鱼等。
2. 开放艺术理念
即以多元化的艺术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国画学习活动, 而不仅单一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理念进行艺术创作, 如《有趣的文字》一课, 即是以现代构成的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文字与符号文化的认识与探讨中, 感受抽象艺术与画面构成的独特美感, 并努力尝试用中国画的勾、写、点、染等各种手法进行表现, 体验中国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学生的作品也显示出了种种不同的文化气质和审美趣味, 给人以美的享受。
3. 丰富表现形式
以更加自由多样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 而不仅仅用传统的笔墨技法, 鼓励学生尝试一切可以的手段与方法, 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如我让学生创作《春天的花》的主题, 就鼓励学生结合油画棒与水彩色在宣纸上进行了大胆的表现, 由于油画棒的不融水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的作品不但各种细节丰富, 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因此, 教学的实践中, 我体会到中国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 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作为儿童的一种美术学习活动,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自身的发展, 更应以一种开放的理念来加以把握, 既能很好地植根于传统的土壤, 又能海纳百川, 以现代的各种艺术理念来丰富其营养, 只有这样, 儿童的国画学习才会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不断地壮实粗大。
三、利用范例, 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 只是大小不同、显现及未显现而已。为了给学生提供挖掘自身潜能的环境与机会, 我提出以观察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因为观察能力是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基础, 人们观察事物, 不只是用眼睛, 更重要的是用脑子。潘天寿在画论中谈到:“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关在房间里闭门造车, 是画不好画的。要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所谓‘读书万卷, 行万里路’, 指的就是要加强学识修养, 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也是我在教学中长期实施的教学目标, 而通过水墨画教学在观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对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起重要作用。在水墨画教学中, 学生在尝试“各种笔墨技巧”的练习后, 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以观察为主线, 搜集创作素材, 探究笔墨技法。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他们往往看得少, 对事物极其生疏, 如在画“熊猫”这一课, 老师对熊猫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 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熊猫各种神态, 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熊猫各不相同, 发火的熊猫用红色。也可用各种颜色, 如在画熊猫头四周的毛时, 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 体现出了笔的质感, 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从而传授些构图技巧等, 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国画的基本知识。总而言之, 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 又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 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 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 儿童的国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
四、引导求异,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 我尊重他们的个性, 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 又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 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 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令人耳目一新。如“老师, 我的枇杷蓝画画得太偏右了, 那可怎么办?”学生D急着把目光投向我, 没等我发话, 学生E抢着说:“可以在空的地方补画上一些东西。”“枇杷”、“樱桃”, 其余的学生也纷纷抢着说。学生A抬了一下头, 望着我神秘地说:“我就和他们画得不一样。”学生们听到马上凑到她的桌前, 我也跟了过去, 低头一看, 她在篮子的把上添加了红红的蝴蝶飘带, 我当即表扬了她……这是我在上《枇杷的画法》一课。为了摆脱国画课一味的技能训练, 我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创作, 哪怕一个小的细节也好, 尽可能不要和老师的范样雷同, 也一定不要与同学一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有的添加枇杷、有的添加樱桃、也有的添加小鸡和小金鱼, 有的还添加了彩带。学生眼中的中国画开拓了一个宽阔的空间, 变单一为丰富, 它的丰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不止于此, 这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
五、搭设情意之路, 抒发内心真情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便能将自己内心的情意抒发出来。“情意性”展现才是学生内心深处思想、意愿的真正表达。因此, 水墨绘画融入“情意性”教学相当重要, 我运用水墨画配诗句, 水墨画配故事的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为学生抒发情意提供方便。
(一) 运用诗意, 绘出真情。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挖掘, 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 进入作品美的意境。画诗是为了懂诗、赏诗, 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画出来, 不但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反馈, 更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也使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的道理。水墨画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 也兼具视觉造型艺术心理直接反馈的表现深度, 更重要的是深藏不露的心灵倾诉。其表述方式往往超越视觉极限, 将思维层次推展至更加深广的界域, 达至经典的完美境界, 这是对水墨画应有的历史定位。既然它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 那么与诗歌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联系与共同点,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早已接触或熟悉的诗歌来充分表现他们的绘画意境。有许多孩子早在幼儿时期就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尝试背诵简洁上口的古诗, 还有些孩子在平时的语文知识及课外汲取中, 早已有相当多的古诗存放在自己的记忆当中。要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作品添上自己熟悉并且与之相适应的诗词, 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有相当程度的体悟, 倾入自己的情意。如我在教授《猫头鹰》该课内容时, 将主体放入一定情境之中, 引发学生思考。有位学生将猫头鹰当作了一位思乡的朋友, 独自蹲坐枝头, 看似精神抖擞, 殊不知他的内心满是思乡之情, 故以一首《静夜思》加以表达。还有很多学生为了能拓宽自己的绘画思路, 以诗句引出绘画的题材, 通过诗句原有的含义, 阐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孩子们用画笔和心灵把古诗的含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充满童趣。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水墨作品。
(二) 结合故事, 表达真情。
儿童从小就爱听故事, 特别爱看有图画的书报。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延伸活动来描绘静止的画面, 把“故事”与“画”结合起来, 在学生看来是入情入理的, 而且能很快接受并投入绘画的创作中。画故事的整个过程都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别出心裁、构思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情节。所以将故事与想象力作结合可产生无限的创意空间。这种水墨表现的题材很多, 但在选择上也必须符合儿童特点, 如《小蝌蚪找妈妈》、《比比谁最美》等, 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 都是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回顾, 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得到感染, 并激发其作画的愿望。每个小朋友的想法各异, 通过互相描述, 可进一步丰富想象, 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 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 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造一幅情意画。这样结合故事, 层层过渡的绘画形式, 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理解, 也更能体现他们的内心感受。
六、结语
总之, 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 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 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这样对拓宽儿童知识面、丰富想象力, 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都有好处。
摘要:传统国画教学长期以来沿袭着以临摹为主, 注重笔墨技巧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脱离儿童生活, 约束了学生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本文从创造教育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水墨画教学中如何既注重传统技法, 传统文化的渗透, 又注重在学习的同时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强调儿童画表现的自由性、淡化完全的临摹, 给予儿童创作的空间和内心情感与体验表达的机会, 才能使儿童的作品个性张扬、风格多样。
关键词:创造教育,小学国画教学,创新意识,观察,想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安吴.少儿美术.2005.11.
1、能大胆尝试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了解水与墨的相互关系。
2、在体验、探索、欣赏中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活动准备:
1、两幅幼儿水墨画作品;大师的水墨画作品一幅;
2、在体验、探索、欣赏中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3、一次性水杯若干。
活动过程:
一、比较,引出主题
1、出示两幅幼儿作品,对比:“这两幅画在墨的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
二、探究水墨
1、交代要求: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很多杯水,请你让水和墨一起做做游戏,看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尝试、探究。
3、交流,小结。
三、欣赏水墨
出示大师的画,谈论:画上画了什么?墨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四、表现水墨
1、交代要求:请你运用我们刚才调好的不同浓淡的墨去画画自己最想画的东西。
2、幼儿作画。
设计思路:
进入中班后我班开展了水墨画的教学,儿童一般都习惯硬笔在较硬的材料上涂邪,水墨画无论从笔、纸、还是颜料上的习惯完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朋友已有良好的执笔、洗笔习惯,对水墨画产生兴趣。但孩子的表现力与成人不同,因而在活动中一方面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展示孩子画画方面的真实情况,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家长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在家进行有效指导或有一个正确的观点不要打击孩子的绘画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水墨颜料、毛笔画出牵牛花,继续学习侧锋的笔法。
2、有良好的执笔、洗笔习惯,3、能较仔细的观察画面,对水墨画产生兴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观察过各种美丽的花
2、每人一张
宣纸,每张桌子曙红,浓墨、淡墨各一份,每人两只笔,老师范画一幅
活动过程:
1、引起作画兴趣
师导语:这是什么花?回忆以前学过的儿歌《牵牛花爬高楼》,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的花朵的形状、花叶、花藤。
2、讲解示范:
(1)用妹妹笔蘸玫瑰红画出牵牛花的花朵,一朵、二朵、加一个花苞
(2)用笔尖蘸浓墨画出花托
(3)姐姐笔用侧锋画花叶,三笔构成一叶
(4)浓墨画出牵牛花细细的、缠饶在画叶间的藤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幼儿执笔、洗笔的姿势与方法以及笔法
4、展示幼儿的作品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猜谜引出牵牛花,孩子们很熟悉牵牛花一猜就对。接着我简单介绍牵牛花的特征,这样孩子们对牵牛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把牵牛花有几个花瓣漏了,还应多熟悉教案。其次,我改变了以往边教边折的方法,而是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步骤图,请个别幼儿一个一个步骤探索、交流画牵牛花。给了孩子强烈探索的机会,增添了孩子学习的欲望。
一、感受水墨情韵, 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水墨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运笔蘸墨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不能让学生刻意地去追求笔墨的偶然效果。一般情况下, 用毛笔直接蘸墨来画画, 就会成为无变化的死墨, 当墨中注入水后, 水、墨相融, 从而产生具有干湿浓淡变化的活墨。画家们蘸墨的技巧掌握得十分到位, 通常是先蘸水、后蘸墨, 然后再把笔墨调至尖浓根淡, 再慢慢过渡到均匀。随着作画过程中水墨的不断消耗, 墨色也会自然地由浓变淡、由湿变干,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干湿变化。尽量等“一笔墨”用干后再蘸墨, 以保持墨色的均匀。执笔是没有定法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 任意采用适合自己的执笔方式。其次是要求学生, 每作一幅画时必须一气呵成。因为墨的干、湿、浓、淡稍纵即逝, 只有趁湿时, 才会在宣纸上产生墨韵的变化。只要学生能学会正确地运笔与蘸墨, 把精力集中到绘画中, 一些奇妙的笔墨效果就会产生。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 感受笔墨给画画带来的乐趣。
二、体验水墨趣味, 激发美好情感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正处在发展阶段。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传统作品中学习水墨画, 欣赏、感悟其中的趣味, 从而唤起美好的情感。例如:在欣赏齐白石画的虾时, 就给学生讲述齐白石为了画好虾就亲自养了很多虾, 并经常仔细观察, 因而他画的虾就显得特别生动。在教学“水墨游戏”时, 课始就用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导入新课,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画鸡蛋好。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有很多方法。他们认为:可以用铅笔画, 也可以用水彩笔等。“对大家的见解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 也就是水墨游戏法。”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墨游戏教学中。然后, 引导学生学习用水与墨来绘画, 学生大胆地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水墨画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学生的点滴创作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三、感受水墨气韵, 激发学生热情
笔墨情趣是水墨画的美感基础。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游戏来感受水墨的气韵, 体验水墨画艺术。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体验水墨画的审美情趣, 享受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接介绍技法, 而是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绘画的技法, 体验水墨的独特美感与艺术效果, 进而唤起绘画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水墨游戏”时, 让学生把笔蘸上浓墨后在宣纸上自由发挥, 通过上下、左右、来回地涂抹, 直到墨用完, 接着蘸水、蘸墨继续发挥,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涂抹。游戏结束后, 可通过多媒体视频来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欣赏他们作品中的各种墨色, 了解各种墨色产生的原因, 学会比较与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表现出来的。学生看完后都很惊讶地发现, 原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基本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笔法与墨法。这样, 激发了他们开展一些笔墨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 从而逐渐提高绘画的表现能力。
四、体验成功快乐, 激发创新意识
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我们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要控制好这个度, 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难度。如有些学生在画画时太紧张, 会画出一些败笔, 从而影响画面的效果,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不敢继续画下去。这时候如果老师在他们画错的地方纠正几笔, 让画面效果变得出乎意料, 学生就会赞叹不已, 也能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表现方法, 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例如:在教学《麻雀》时, 当学生笔上的墨汁一不小心滴到纸上时, 他们就认为需要重换一张纸。于是教师把墨点当做麻雀的身子, 然后在上面用破墨法画出翅膀、头部, 勾出腹部和爪子, 一只麻雀跃然纸上, 学生赞叹不已。通过老师的帮助, 他们又学到了一个处理问题的好方法。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在以后的绘画过程中再遇到墨点或者画错的地方, 他们都会动脑筋想一想, 怎样画可以把错的地方改成精彩的部分。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绘画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这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水墨画创作的乐趣, 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和创作。
【水墨画动物教案】推荐阅读:
《水墨动物》教案06-10
教案水墨画树木11-04
五年级《水墨动物》教学设计06-09
水墨园林教案09-29
水墨画教学计划06-05
幼儿水墨画教学总结10-01
水墨画风景教学设计09-20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水墨青花》及教学反思01-13
ps制作水墨写意画11-24
关于水墨绘本教学随笔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