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政策解答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岗教师政策解答(精选8篇)

特岗教师政策解答 篇1

特岗教师的含义:为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四部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西部13个省、区、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置教师岗位,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农村中小学校任教服务三年,服务期内由国家拨付专项经费保障其工资等待遇,三年服务期满,如本人愿意继续从教,由当地解决其教师编制,工资纳入财政统发序列。同年,为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自治区决定在教育、卫生、畜牧、农业等四个系统启动了“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在四个系统县以上事业单位现有编制基础上核定5%的“人才储备编制”,专门用于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补充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招聘人员编制确定在地州及县市单位,但必须在乡镇基层单位定岗服务2-3年,服务期满后返回定编单位工作。为确保“人才储备编制计划”的有关要求得到切实贯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为自治区县以上各类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技部门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并下派到乡镇(场)工作的实施意见》(新党组〔2006〕36号)专门规定“从2006年6月1日起,县以上各类学校自然减员需补充新的教师,必须通过“人才储备编制”招录人员补充”。根据自治区教育工作实际,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将我区教育系统“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与“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简称“特岗计划”),国家特设岗位教师(简称“特岗教师”)纳入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管理,定编在地州及县(市)中小学,在农村中小学特设岗位服务三年,服务期内由国家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其工资等待遇,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回到地州及县(市)定编学校工作,其教师编制在定编学校现有空编及自然减员空编中予以解决,工资纳入财政统发序列。

特岗教师的编制:特岗教师编制,统一纳入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管理,招聘单位使用空编招聘的人员到岗后直接进入空编;使用储备编制招聘的为储备人员;储备人员在乡镇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后,补充到招聘单位自然减员产生的空编。招聘到县以上各类学校的人员,要下派到乡镇工作2-3年。

特岗教师的工资待遇: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特岗教师在乡镇三年服务期内,由国家拨付专项经费保障其工资等待遇,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返回定编学校后,工资进入自治区财政统发序列。国家按照人均1.896万元/年的标准拨付特岗教师工资经费,由于我区各县市艰苦程度不同,存在工资地区类别的差异,因此特岗教师的实际年工资标准可能随所在县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高于国家的人均拨款标准,也可能低于国家的人均拨款标准。

特岗教师的其它待遇:特岗教师在津补贴、取暖费、探亲、婚育、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等方面与当地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招聘人员在乡镇工作期满进入正式人员队伍后,不再实行试用期。

特岗教师的工龄计算:特岗教师在乡镇工作期间的工作年限计算为工龄,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特岗教师的绩效工资:特岗教师的绩效工资,要按照当地公办教师标准兑现特岗教师绩效工资待遇。

特岗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特岗教师社会保险(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大病)待遇方面。招聘学校要为特岗教师缴纳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等,缴费基数按自治区拨款数执行。

特岗教师的落户问题:特岗教师凭自治区颁发的特岗教师报到证复印件办理户籍关系,由当地人事、公安部门协助办理。

特岗教师政策解答 篇2

一、“特岗教师计划”政策视角分析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特岗教师计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 要从理论付诸实践, 就需要在公共政策的规定下, 明确“特岗教师计划”的权利与责任, 清晰“特岗教师计划”的本质与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界定“特岗教师计划”的政策主体, 赋予“特岗教师计划”以合法性。

1.公共权利与公共责任

权利与义务是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定, 公共政策在享有社会所给予的公共权利时必然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最简便的方式便是借助国家的形式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确定公共政策的内涵。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文件精神, “特岗教师计划”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学校存在师资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国家在中央设立专门基金, 通过采取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的形式, 从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创新农村学校补充机制,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公共政策, 即“特岗教师计划”是中央出台、地方负责、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一项公共政策。“特岗教师计划”所具有的公共权利表明“特岗教师计划”有权利依靠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通过自身手段寻求特岗教师, 从而承担起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责任。同时依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3]表明“特岗教师计划”必须受限于当地政府, 使“特岗教师计划”受用主体之一特岗教师履行接受当地政府管理的义务。

2.公共政策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这一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 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特岗教师计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 公平理应成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4]笔者认为公平应满足两个原则:一是满足事物发展的最低欲求;二是缩小各事物之间的差距。“特岗教师计划”体现公平原则主要通过“特岗教师计划”适用范围实现, “特岗教师计划”的适用范围是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地区, 该地区农村教育师资缺乏, “特岗教师计划”本着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在师资供应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 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本质, 即为实现社会公平而努力的愿景。

3.公共政策价值

公共政策主要涉及政府、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特岗教师计划”而言主要表现为调整国家、学校、特岗教师之间的利益关系。从“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本身来看, 可以从“特岗教师计划”的实质价值与形式价值两方面进行剖析。[5]实质价值主要是指公共政策所选择的、追求的、并在政策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价值内容, 既是教育政策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教育政策活动的归宿。[5]就“特岗教师计划”而言, 实质价值便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这既是“特岗教师计划”制定的初衷也是“特岗教师计划”的归宿。形式价值主要是指公共政策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确定的程序或原则, 是规范公共政策价值主体在控制教育资源和获得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的活动顺序、范围和方式等的一系列不随意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程序性价值要求。[5]就“特岗教师计划”而言其形式价值主要表现为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准则, 规范“特岗教师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及确定相应可见的价值标准来规定“特岗教师计划”在一定时期必须达到的显性结果。

4.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包括决策主体 (国家或政府) 、咨询主体 (专家与智囊) 、执行主体 (行政机构及官员) 及受用主体的统一体, 四者之间相互关联, 缺一不可。[6]就“特岗教师计划”而言, “特岗教师计划”的决策主体是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四部委, 咨询主体是研究农村教育的相关学者, 执行主体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 受用主体是特岗教师及农村学校。从“特岗教师计划”四主体之间关系可以明确看出, 决策主体在“特岗教师计划”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为“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目的指向与权威判断;咨询主体与执行主体通过论证“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科学性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受用主体的具体实施, 为“特岗教师计划”提供了现实依据。

5.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一个多有歧义的概念。一般认为, 合法性“表明某一事物具有被承认、被认可、被接受的基础。”[7]根据刘复兴的观点:所谓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是指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符合某些普遍性的规则、规范, 如法律、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传统典范乃至社会习惯等, 并由此在社会范围内被承认、接受和遵守。[5]“特岗教师计划”的合法性主要体现为“特岗教师计划”的制定是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即解决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制定的, 将高校毕业生可能滞留城市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引向农村实现教育资源的显性发挥的公共政策。

二、“特岗教师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以公共政策为视角分析“特岗教师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多头领导致使“特岗教师计划”管理权限不明确, 政府部门的行为选择致使“特岗教师计划”执行不充分, 社会监督缺位导致“特岗教师计划”反馈意见缺乏群众基础, 领导机制、执行机制、受用机制之间博弈出现“特岗教师计划”权力真空。

1.多头领导致使“特岗教师计划”管理权限不明确

“特岗教师计划”颁布以中央为主, 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基金用于特岗教师工资发放, 这就表明中央用经济手段直接对特岗教师进行管理, 同时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3], 表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特岗教师也具有管理权限。两头管理使得中央在管理特岗教师时缺乏实效监督, 容易导致“特岗教师计划”成为表面文章。同时, 两头管理导致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相应手段对特岗教师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 易于出现地方政府部门总是以地方利益为主要参照标准, 致使政策执行失真和变形。例如: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扣留特岗教师工资以保障当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随后特岗教师被扣留工资再以绩效工资的形式发还给特岗教师。“特岗教师计划”多头管理是从全国的总体情况出发的,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但缺乏可行的操作方案和落实细则。[8]

2.政府部门的行为选择

政府不是一个“自利性”团体, 而是一个或者叫做“公共人格”的组织, 或者叫做“社会代表”的组织, 它的职责不是为自己谋利而是为公众服务。[6]笔者通过深入调研滇桂黔石漠化片区A, G和L三县, 发现L县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最为突出。造成L县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出现不愿特岗教师留任倾向, 根据《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要求, “鼓励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 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 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 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 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但相关部门领导表示:他们很欢迎特岗教师来当地任教, 改善当地教育状况, 但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满后转入地方编制, 工资由地方财政负责, 相关部门表示又不愿意接收特岗教师, 接收这部分特岗教师会造成地方财政的相当负担。[9]政府部门依据自身情况而做出的不正当行为选择, 往往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充分, 以至于带来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政策难题。因此针对相关部门领导功利地看待“特岗教师计划”的态度, 应坚决予以摒弃, 充分认识教师对于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9]

3.社会监督缺位

在我国, 通常情况下政府是制定政策的唯一权威, 就“特岗教师计划”而言, 政策的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均为国家部门, 政府在“特岗教师计划”中的双主体作用充分体现。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 又是政策的执行者, 同时社会第三方功能发挥不充分, 导致社会对政府行为监督存在顾忌。当社会监督发生弱化甚至缺失时, 政策的执行主体极易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转变为私人利益与团体利益服务。在“特岗教师计划”中, 特岗教师与社会人员在发挥监督作用时受限于政府, 使得“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在价值与实施结果上发生重大偏离。

4.领导机制、执行机制、受用机制之间博弈出现权力真空如《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 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 严禁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但实际情况是特岗教师在入职前并不是全部获得了教师资格证, 代之以标准为入职3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软性规定。政策执行过程的混乱, 使得“特岗教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各利益群体便伺机占用相关资源, 滋生腐败。

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涉及多方利益共同博弈而形成的暂时共同体, 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改变整个政策执行过程。在“特岗教师计划”执行过程中, 存在着地方政府、特岗教师、国家、当地学校之间的博弈。在四者之中, 地方政府与特岗教师居于被动, 国家与当地学校居于主动。地方政府与特岗教师居于被动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特岗教师的管理权限部分让渡给了国家, 特岗教师的被动主要表现在特岗教师不能自由决定自己到何处任教, 只能被动接受何地需要特岗教师任教。国家与当地学校居于主动主要表现在国家可以通过相关程序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界分受益群体, 而当地学校作为接收特岗教师的单位, 自身的真实水平为“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迫使国家做出让步。

三、启示

1.明确责任机制, 管理具体到部门

明确的责任机制是保障“特岗教师计划”高效实施的先决条件。按中央、县、中心校三级管理模式开展“特岗教师计划”, 中央、县、中心校按比例承担特岗教师工资性收入及福利待遇。同时加强中央对“特岗教师计划”全局把握, 具体实施工作则应交由县级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对特岗教师的直接管理;中心校因当地具体情况而灵活开展“特岗教师计划”工作。

2.转变政府职能, 调整公共教育权力结构

教育选择模式从单一的政府选择转变为政府选择、市场选择、社会选择并存。[10]就“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中当地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有选择性地开展工作应坚决予以禁止。“特岗教师计划”不能仅由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说了算, 还要看当地是否有对特岗教师的需求市场, 同时兼顾当地社会群众对“特岗教师计划”的反映, 综合来解决特岗教师3年期满后去留问题。

3.发挥社会积极监督作用

目前, 政府部门依靠行政力量开展的活动依然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 社会群众的监督作用必须加强, 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特岗教师计划”而言, 应加强对一线特岗教师及当地群众反映问题的重视, 更多地从实际出发, 做到“特岗教师计划”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4.协调政策四主体之间关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

政策执行过程就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 在“特岗教师计划”中涉及的决策主体、咨询主体、执行主体及受用主体四者相互关联, 缺一不可, 不应以任何理由弱化或强化其中任一主体。在四主体中处于明显劣势的是受用主体, 针对受用主体理论上强势与实际上弱势相矛盾的现象, 我们要充分发挥受用主体的主体作用, 形成利益共同体, 寻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姚宏昌.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2B) :75-76.

[2]公共政策[DB/OL].[2014-03-20].http://baike.baidu.com/view/640056.htm.

[3]王世军, 徐中仁.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0) :20-22.

[4]杨生新.我国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偏差与纠正[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9) :12-14.

[5]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 2002 (4) :15-19, 73.

[6]祁型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9-13.

[7]苏力.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311-312.

[8]岳伟, 于利晶.“两为主”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17) :9-12.

[9]张旭.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A、G、L三县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18) :19-21.

特岗教师政策解答 篇3

特岗计划 特岗教师 教育行政部门 满意度 策略思考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色岗位计划[1]。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特岗计划政策,对于营造轻松、和谐、向上的特岗教师事业生态发展环境,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视角,通过对甘肃定西、临夏及陇南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度访谈,从特岗计划政策本体、政策实施及政策环境三方面来对特岗计划政策及实施进行满意度分析,以此来探析特岗计划政策在甘肃省的实施情况,为更好地推进特岗计划政策实施提供改进建议。

一、特岗计划政策及实施的满意度分析

1.特岗计划政策本体满意度分析

(1)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建设

特岗计划在甘肃省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甘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甘肃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对甘肃定西、临夏及陇南等地区教育部门的调查发现,特岗计划对甘肃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缓解了甘肃农村,尤其是贫困和民族地区师资总量不足的矛盾。长期以来,甘肃贫困及民族地区条件艰苦,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师职业吸引力非常有限。特岗计划的实施,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充实了甘肃农村教师队伍。二是优化了甘肃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年轻新任特岗教师的到来,为甘肃农村教育发展注入青春与激情。三是提高了甘肃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四是改善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为开足中小学课程提供了条件。

(2)特岗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建设

“注重公平,讲究效率”的特岗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是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的制度路径。

一是基本工资补助标准有提高,但缺乏针对性的补助标准分类。2012年,西部地区特岗教师基本工资的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平均每人每年2.7万。但西部各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总水平等也各异。在制定中央财政补助特岗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各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全面权衡,制定出科学客观的特岗教师基本工资补助标准。二是特岗教师津贴与补贴待遇地区差异明显。甘肃省部分地区特岗教师只有中央财政补助的基本工资,地方财政补助的津贴与补贴部分则没有。即使能为特岗教师提供津贴与补贴的各县区,差异也很大。这种补贴与津贴的地区差异,会影响政策吸引力和下一年度特岗教师的招聘效果与质量。

(3)特岗教师招聘与考试制度建设

在招聘的报名条件方面,甘肃省2012年特岗计划政策规定:原则上,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只允许其到生源地县(区)报名。在报考条件中作出生源地的限制,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源地县(区)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且生源地毕业生对本地的教育也更加了解,可以更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不利于县(区)毕业生就业的合理流动;两个不同生源地县(区)的大学毕业生恋爱却因此而不能报考同一地区的特岗教师等。

在考试制度方面,目前甘肃省特岗教师招聘实行的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基本上保证了招聘的公平公正。但是考试科目只分为文科类、理科类与音体美类,没有进行考试科目的细分,从专业发展的视角看,不利于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认为,分大类考试可以减轻招考与录取工作的负担,但会影响特岗教师招聘质量,最好实行任教学科专业考试。此外,面试工作也有待完善。“招聘特岗教师不仅要考核其教学胜任力,更要考察其农村生活适应能力。”[2]目前甘肃省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工作一般由各县教育部门组织,面试内容为最基本的教师素养及专业精神方面的考核,而对于师德建设、心理素质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

2.特岗计划政策实施满意度分析

(1)新任特岗教师岗前培训质量建设

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在实现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过程中,甘肃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认为目前特岗教师岗前培训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培训时间太短,新任特岗教师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学到太多知识难度很大。二是培训内容都是教育宏观层面的知识,而涉及具体学科知识的培训则基本上没有。其实,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新任特岗教师对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是需要的。三是岗前培训都是实行大班额培训制,人数过多,不利于提高岗前培训质量。四是岗前培训老师都是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他们具有很高的教育理论水平,但却缺乏对当下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的了解。五是互动式与参与式培训形式缺乏,培训老师不能有效了解新任特岗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得岗前培训针对性不足。

(2)新任特岗教师所学专业类型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任特岗教师所学专业类型,对于他们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新任特岗教师在大学期间一般都经过了严格的师范专业素养训练,知道一名合格的教师是什么,也明白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新任特岗教师在大学期间很少,甚至没有经历过师范专业素养训练,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普遍觉得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新任特岗教师很快就可以适应教师角色,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新任特岗教师适应节凑明显较慢,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教育工作迷茫时期,对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会不知所措。此外,不同学段教育具有自身特殊性,对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一样。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幸福教育的奠基时期,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需要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基本理念,作为学生的榜样,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3.特岗计划政策环境满意度分析

(1)特岗教师职称评定与评优制度建设

特岗计划政策的生态建设目标,不仅要让新任特岗教师“进得来”,也要让新任特岗教师“留得住”,形成“和谐、向上、有为”,具有共同愿景的特岗教师共同体。特岗教师职称评定与评优制度建设,是保障新任特岗教师“留得住”的制度路径。

在特岗教师职称评定方面,甘肃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反映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内一般不能评职称,而同一时间段进来的正式在编教师却可以评职称。这给新任特岗教师很大的心理不平衡感。同一学校,相同的工作量,有时特岗教师的工作量比同一教龄段正式在编教师的工作量更大,却不能享受和在编老师一样的评职称待遇。而在我国现阶段职称与教师津贴、补贴等现实利益直接挂钩。如果特岗教师服务期内职称评定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新任特岗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特岗教师队伍建设。在特岗教师评优制度建设方面,不同招聘特岗教师的地区,评优制度相差很大。评优选优是促进新任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激励措施。评优制度在地区上的差别,不利于新任特岗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也会影响到下一年度不同地区特岗教师招聘质量,甚至会关系到特岗计划政策在本地区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特岗教师评优制度建设,提高特岗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幸福感。

(2)特岗教师转正考核与审批制度建设

严格和精简特岗教师转正考核与审批程序,是提高特岗教师转正效率的关键因素。特岗计划政策规定特岗教师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可以转为正式教师。但政策对于考核的标准和转正的程序并没有作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这样会影响特岗教师服务期间安心从教以及转正的效率。一是特岗教师转正考核的主体问题。目前转正考核的主体一般都是特岗教师招聘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这不利于考核的公平公正。二是考核标准的定位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衡量特岗教师是否具备转为正式教师的条件,而且有些考核的标准难以量化。三是转正程序问题。特岗教师转正程序应该努力做到保证质量与提高效率两大目标。但目前的特岗教师转正审批程序太繁琐,致使特岗教师服务期满不能及时转正。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反映特岗教师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到转为正式在编教师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

二、加强和改进特岗计划政策及实施的策略思考

1.加强特岗计划政策顶层设计,提高特岗计划政策吸引力

(1)积极鼓励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学历结构是特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特岗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当前招聘的特岗教师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标准,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本文建议:特岗计划政策要明确规定,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尤其在教育经历中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选择报考特岗教师。相比现在本科或专科学历高校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学历层次更高。学历层次不能决定教师素质的高度,但能影响教师生涯的发展。二是经历更多,心智更成熟。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对于学习与生活有着更多的人生体验。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沉稳成熟。三是学术研究水平的优势。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或多或少都有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关思考和探究,具备一定的研究水平。

(2)建立“注重公平,讲究效率”的特岗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特岗教师基本工资制度,建立全面反映地区实际的区别对待的基本工资标准。目前,特岗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为中部地区每人每年2.4万元,西部地区每人每年2.7万元。这种特岗教师基本工资标准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但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来看,我国中西部各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等方面相差很大,特岗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否则,特岗教师在条件极其艰苦与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任教,却拿着同样的基本工资,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从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综合中西部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前提下,完善特岗计划基本工资分类标准。二是建议采取中央教育财政补助的办法,缩小特岗教师待遇的地域差异。各招聘特岗教师的地区整体上都为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但不同地区特岗教师待遇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有些招聘特岗教师的地区,由于财力有限,特岗教师基本上只能拿到基本工资,没有津贴与补贴。对于这些地区的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要给予支持和补助,让特岗教师能潜心教书育人,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

(3)形成符合农村教师职业特色的特岗教师招聘与考试制度

把好招聘入口关,切实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是整个工作的关键[3]。特岗教师招聘与考试制度,既具有与一般的教师招聘与考试制度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因此,形成符合农村教师职业特色的特岗教师招聘与考试制度至关重要。一是取消特岗教师招聘中回生源地报考的限制条件,形成“更加开放”的特岗教师招考报名条件。二是积极加强特岗计划与农硕计划之间的政策协作机制建设,把农硕计划纳入特岗计划管理。农硕计划培养的是面向农村教育的师资,这与特岗计划政策目标是吻合的。三是进一步严格特岗计划考试制度,提高特岗教师招聘质量。在笔试方面,要逐步推行报考科目的专业考试。在面试方面,要逐步形成具有农村教师职业特色的面试制度。要注重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更要注重师德、专业精神等考核,使得被招聘的特岗教师符合农村教育的要求,能在农村地区“留得住”。

2.推进特岗计划政策实施的质量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1)努力促进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

“由于招聘的特岗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复杂,教师入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4]一是适当延长岗前培训时间,推行严格的培训结业考核等级制。目前,甘肃省特岗教师岗前培训时间为一周。除去报到、开班典礼及结业考核等时间,真正用于培训的时间只有四五天。这么短的时间很难保证培训质量。本文建议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时间最好在两周左右。同时,培训机构要加强对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全过程的监督与考核,对结业考核结果要实行等级制,而不是目前的合格制。二是充实岗前培训内容,加强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尤其对于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新任特岗教师,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培训显得尤为必要。三是合理控制岗前培训班规模。培训班规模过大,会影响培训效果,而培训班规模过小,会增加培训的成本负担。四是精心挑选培训老师,既要有师范院校专家,也要有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五是注重互动式与参与式培训。互动式和参与式培训,有利于缩短培训老师和学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岗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特岗教师专业终身发展奠基。

(2)建立严格的特岗教师招聘所学专业与报考学科一致的标准

特岗教师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一致,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特岗计划政策的方向与目标。针对目前甘肃省特岗教师招聘所学专业与报考学科不一致,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岗计划政策制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建立严格的特岗教师招聘所学专业与报考学科相一致的标准。事实上,特岗教师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一致,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特岗教师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加快教师专业成长速度,减少特岗教师在职培训成本。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家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加重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高水平学校教育发展质量建设提供可能。因此,要完善目前的特岗计划政策,严格限制所学专业与报考科目的一致性。让特岗教师一开始从事教师职业,就快速踏上专业发展的成长之路。

3.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特岗计划环境支持体系

(1)建立特岗教师服务期内职称评定与评优制度,提高职业吸引力

服务期内职称评定与评优制度,是保证特岗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提高特岗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制度路径。目前甘肃省特岗教师服务期内职称评定处于“真空”状态,基本上特岗教师服务期内都不能评职称。各招聘特岗教师的地区在评优选优方面也差异明显。基于对特岗计划政策发展的未来考量,建议结合甘肃省教育发展实际,建立特岗教师服务期内职称评定与评优制度,以此来提高特岗教师职业吸引力与幸福感。在职称评定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与特岗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让特岗教师参与职称制度制定。同时,特岗教师职称评定要充分考虑到特岗教师职业与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对特岗教师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量,客观评价。在评优选优制度建设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省、县、学校三级评优选优制度体系,加强对特岗教师先进典型的表彰与宣传。只有不断完善特岗教师评优制度建设,才能提高特岗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就感,激发他们从事特岗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2)完善特岗教师转正与审批制度建设,精简转正与审批程序

特岗教师如期转正,是对特岗教师服务期内三年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激发他们未来做好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政府需要妥善处理好期满教师入编的问题,在考核合格的情况下,给予教师编制。”[5]面对当前甘肃省部分特岗教师招聘地区特岗教师不能如期转正的现实挑战,要不断完善特岗教师转正与审批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精简特岗教师转正与审批程序,通过法制手段来保障特岗教师转正制度的执行效率。首先,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同行、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考核委员会,对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其次,要确定特岗教师转正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制定应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再次,制定符合教育规律的可操作性特岗教师转正程序。转正程序的设计应体现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两大目标因素。精简特岗教师转正程序,压缩特岗教师转正时间,让符合要求的特岗教师都能得到及时转正,是未来加强和改进特岗计划政策实施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6月14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 张济洲.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 邬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4] 宋朝.我国“特岗计划”政策的实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2(6).

特岗教师政策解答 篇4

1、特岗教师在聘用的三年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包括绩效工资),其它津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

2、特岗教师在服务期间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服务地区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3、特岗教师享受国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

[2005]18号)、《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和我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05]34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有关政策的通知》(川人发[2007]16号)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4、特岗教师三年聘期结束后,对服务期满、每年考核合格,且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在编制和岗位总量内,经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办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上编制、核定工资基金等手续,同时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

“特岗计划”政策执行偏差分析 篇5

一、“特岗计划”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1.“特岗计划”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违背了政策文本的规定。“特岗计划”政策是针对城市和农村教育的现实差距,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通过招募优秀人才补充师资的一项教师补给政策,给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政策文本中规定的多项优惠条件,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严重走形,甚至根本没有执行。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特岗教师的工资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项资金拨付,在具体的发放过程中,经过层层申报和发放的过程,特岗教师的工资得不到按时、足量的发放,拖欠工资现象严重,政策文本中规定的特岗教师应该享有的津贴和其它待遇也只是一纸空文。为特岗教师提供的周转住房及其简陋,缺乏必须的生活用品等等。由于特岗教师基本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原本生活条件安逸,对条件艰苦的农村极为不适应。由于“特岗计划”政策在执行中产生的偏差,极大地弱化了特岗教师的岗位吸引力,特岗教师主动放弃和毁约的问题频出,聘期只有三年的特岗教师在流动中更加流动,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原本抱着一腔热血的有为青年,开始动摇他们的教育理想。

2.“特岗计划”的招聘政策片面追求高学历。为了保证新入职教师的质量,“特岗计划”政策规定“坚持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充分考察应聘人员从事教育工作的综合素质,严格招聘程序和资格审查,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进一步提高招聘质量”。[1]在逐级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的曲解,招聘对象的学历高低决定招聘质量的高低,在招聘的过程中只是关注知识方面的考核、招聘对象的学历,忽视从事教育工作的综合素质考核。对乡村教师的素质要求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多少与学历的高低,还包含对乡村社会的亲近与广博的关爱。[2]特岗教师的流动性太强,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0.23%的特岗教师愿意扎根农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这些大学生也基本来自于农村。在特岗教师的招聘中不能把高学历当成招聘的关键,更应该考核其对农村生活适应的能力,热爱农村,愿意长期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大学生。在招聘政策中,应该对招聘地的大学生倾斜,争取把生源地的特岗教师安置在他们的家乡或者家乡附近的学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流失。往往是被“特岗计划”政策执行主体忽视的这些隐性因素,形成了影响特岗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因。

3.“特岗计划”政策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岗计划”政策的目标是“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政策配套设施的不完善,特岗教师任职后的学科安排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诸如物理、化学、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学科的配套设施不健全,这些科目的开展被搁置,招聘的教师只能安排一些其它的科目,专业不对口,挫伤了特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无法解决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岗计划”政策执行需要所有促进农村教育公平的教育政策的有力支撑,需要政策之间的有效整合,发挥教育政策的合力,这样“特岗计划”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国家应该在补充农村教师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供应。

二、“特岗计划”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分析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利益驱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是政策执行主体为满足自我利益而进行利益博弈的一大主因。[3]“特岗计划”政策的执行关键掌握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是结合特岗教师的专业能力,而是根据某一学科的缺口来安排特岗教师的任课数目,所教专业不对口,身兼多科的现象普遍。特岗教师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无法施展他们的教育理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鉴于特岗教师留任占用了他们教师编制,走了一批还会再来一批新的特岗教师,这样既不占用他们有限的教师资源,还可以补充一些新的血液,即使是对留下来的特岗教师相当的漠视,缺乏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发展的认识。“特岗计划”政策,是一种流动的教师补充机制,只能暂时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十年育人,教书育人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稳定的工作,流动性越大,与“特岗计划”政策的目标“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4]的差距就会越大,教师的更换频率逐渐增大,给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就会不断地呈现出来。

2.特岗教师聘任期满后的就业安置政策具有模糊性。特岗教师聘任期满后的就业安置政策为:“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岗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聘任期满后,特岗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确定性有很大的质疑空间。对聘任期满的特岗教师的就业安置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原则上的鼓励,也是造成特岗教师流失的关键所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地方财政赤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会以资金紧张等种种托词为由拒绝继续聘用已经聘任期满3年的特岗教师,那么他们应该何去何从,危机意识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教学工作。从政策上明确规定聘任期满的特岗教师的就业安置,消除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特岗计划”政策执行的策略建议

1.创新财政政策,保障“特岗计划”政策的有效执行。政策是教育公平发展公共政策的核心与关键。[5]“特岗计划”政策执行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由于地区的差异性,贫困地区不能按照政策规定兑现政策承诺,中央和省级设有的专项资金直接拨付给特岗教师,减少繁琐的中间环节,造成不必要的拖欠、克扣等现象。特岗教师不能继续留任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紧张,不能及时发放工资,甚至发不起教师工资,国家应该制定保障特岗教师三年聘期结束的工资政策,而不是直接纳入当地统发范围。由于贫富悬殊,很多贫困地区的财政无法承担这份支出,所以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流失现象严重。创新的财政政策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保障特岗教师的工资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确保特岗教师与普通教师同工同酬,津贴、补贴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住房医疗等生活条件得到必要的保障。

2.建立专门的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机构,纠正执行中的偏差。教育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执行中如果脱离实际或者与政策目标存在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效地监督、反馈能够及时地减少执行偏差。“特岗计划”政策执行之所以发生偏差,某些具体政策落实不能及时、合理的到位,是由于各个执行部门监管执行不到位,建议建立专门的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机构,对“特岗计划”政策进行全面的监督,以保障“特岗计划”政策的有效执行。及时解决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不按时足量发放等问题,兑现对他们承诺的各项待遇。不能把特岗教师边缘化,甚至漠视特岗教师的合法权益。

特岗教师政策解答 篇6

【2011年河南特岗教师报名_特岗计划_招教考试_教师招聘】

背景资料——主要目标—— “特岗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的一项重大工作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招聘计划—— 2011年全省共招聘特设岗位教师10000名,其中,初中教师7035名,小学教师2965名。

招聘对象—— 1、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2、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3、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79年7月1日后出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招聘条件——

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在校或工作(待业)期间表现良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为人师表,志愿服务农村基层教育;

2、符合服务岗位要求,应聘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

3、身体条件符合《河南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试行)》规定要求,并能适应设岗地区工作、生活环境条件。

报名——

网上报名:5月27日—6月10日,网络报名: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

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打印准考证:6月15-18日

笔试——

笔试时间:6月21日上午9∶00—11∶00

笔试内容: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以及担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相关知识。笔试内容注重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师基本技能的测试

公布笔试成绩:7月5日

面试——

面试时间:7月10-15日

面试内容: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学科知识、教师基本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仪表举止等,满分为100分

面试比例:1:1.2

公布面试成绩:7月20日

体检——

体检时间:7月23-28日

公布体检结果:8月3日

待遇(补贴和保险)——

1、特设岗位教师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中央财政按人均年1.896万元的标准拨付。凡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1.896万元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工资支出。

2、其它津贴补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收入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同时提供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特设岗位计划表(全省:10000名)

省辖市设岗县名称 计划数

郑州市全市 380荥阳市 80 新密市 90 新郑市 20 登封市 深山区县 110巩义市 50 中牟

县 3

开封市全市 360杞县 50通许县 50尉氏县 50 开封县 50 兰考县 国贫县 160

洛阳市全市 1130 孟津县 80 新安县 70 栾川县 国贫县 150 嵩县 国贫县 170 汝阳县 国贫县 150 宜阳县 国贫县 156 洛宁县 国贫县 174伊川县 省贫县 100 偃师市 80平顶山全市 440

省辖市设岗县名称 计划数

宝丰县 50 叶县 省贫县 80 鲁山县 国贫县 160 郏县 50 舞钢市 50 汝州市 50

安阳市全市 390 安阳县 50 汤阴县 50滑县 国贫县 160内黄县 50林州市 深山区县 80

鹤壁市全市 100 浚县 50淇县 50新乡市全市 581获嘉县 80原阳县 省贫县 86延津县 84封丘县 国贫县 121长垣县 80卫辉市 50辉县市 深山区县 80

焦作市全市 300修武县 50 博爱县 50 武陟县 50 温县 50 沁阳市 50 孟州市 50 濮阳市全市 500清丰县 50南乐县 40 范县 国贫县 160 台前县 国贫县 160 濮阳县 省贫县 90

许昌市全市 200 长葛市 50 许昌县 50 鄢陵县 50 禹州市 50 舞阳县 省贫县 80 临颍县 100三门峡全市 360 渑池县 40 陕县 40 卢氏县 国贫县 200 灵宝市 80

南阳市全市 1120 淅川县 国贫县 160 桐柏县 国贫县 160 社旗县 国贫县 160 南召县 国贫县 160 内乡县 深山区县 80 西峡县 深山区县 80 方城县 省贫县 80镇平县 64 新野县 63 唐河县 63 邓州市 50商丘市全市 820 民权县 国贫县 160 睢县 国贫县 160 宁陵县 国贫县 160 柘城县 50 虞城县 国贫县 160 夏邑县 省贫县 80 永城市 50

信阳市全市 1159 光山县 国贫县 180 商城县 国贫县 180 淮滨县 国贫县 170 新县 国贫县 149 罗山县 省贫县 90 息县 省贫县 130 潢川县 省贫县 100 固始县 国贫县 160 周口市全市 980 扶沟县 90 西华县 90 商水县 省贫县 100 沈丘县 国贫县 160 郸城县 省贫县 110 淮阳县 国贫县 160 太康县 120 鹿邑县 100 项城市 50

驻马店全市 920 上蔡县 国贫县 160平舆县 国贫县 160 新蔡县 国贫县 160 确山县 国贫县 160 泌阳县 省贫县 80 汝南县 50 西平县 50 正阳县 50 遂平县 50

济源市 济源市 深山区县 80

岗位设置——

以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为原则,一般1所学校安排3至5人。

户档管理——

实施原则——

1、事权不变,创新机制。“特岗计划”是中央对扶贫开发重点县解决教师问题的支持,不改变事权划分。纳入“计划”的县(市)原则上不得再以其它方式补充新教师。各设岗县(市)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对聘期已满、考核合格、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特设岗位教师,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

2、中央统筹,地方实施。中央有关部门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特岗计划”教师总量指导性意见。省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实施“特岗计划”的具体政策和落实办法,省直有关部门、省辖市和设岗县共同组织实施。设岗县(市)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3、相对集中,成组配置。设岗县(市)对特设岗位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为了便于管理,岗位的设置要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一般1所学校安排3-5人。

4、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特设岗位教师主要安排在县城以下的农村乡镇初中,可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小学。

性质及意义——

“特岗计划”的实施,采取省级统筹、公开招聘的办法,录用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科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学校面貌的变化。同时,这一制度设计创新了教师补充机制,严格了用人标准和程序,有利于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他—

1、特岗教师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实行合同管理,聘期3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

2、国家鼓励特岗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各地将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

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

3、对于实施“特岗计划”的地区,今后城市、县镇中小学校教师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和其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项目的服务期满人员。

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分析 篇7

一、调整心态,激发工作热情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报考特岗教师,并不是因为十分热爱教师职业,更不是因为十分喜欢农村环境,更多的是由于就业的压力或者父母的建议。但是,从现在年轻人的个性来看,他们绝大多数绝对不会从事他们十分厌恶或者反感的工作的。所以,虽然成为特岗教师是教师职业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但是他们也绝对不反感这个职业。我们经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现实中,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事的都不是自己大学所学专业。虽然农村环境让特岗教师不如意,但是特岗教师大多还是从事自己所学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这一点比其他毕业生优越。

有哲人说过:“生活像面镜子,你哭他哭,你笑他笑。”很多时候,人的状况不是取决于事情的发生,而是取决于对待事情的态度。泰戈尔也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将错过满天的繁星。”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的人,并不在于他多么的聪明,而在于他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别人还在哭泣和抱怨时,他已看到了机遇,并及时抓住,获得成功。所以,特岗教师一定要积极调整心态,既来之、则安之,干一行爱一行,用积极的心态去发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农村生活的美好,如没有雾霾,有的是蓝天白云;没有城市的嘈杂,有的是农村的静谧;没有交通的拥挤,有的是田园生活的乐趣。特岗教师要认识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也是有所作为甚至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农村是个广阔的舞台,农村教育需要高学历的教师,特岗教师能在这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特岗教师应该把政策号召与个人选择统一起来,把服务国家与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情绪调整了,人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显著变化,自然而然也就会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二、提升职业精神,树立奉献理念

从事教师职业,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有一定的职业精神。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个性品质等。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不是物,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学双边互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效果不是仅靠教师单方面的主观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用心去了解学生、用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感染学生,对学生要有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力,都会走向成功。在爱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备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尽一切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学生才会积极配合,主动地接受教育。正是这种复杂性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所以选择教师职业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诲而不倦的品格、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奉献的精神。

对于特岗教师而言,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村学校条件简陋、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就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精神和操守。特岗教师都是80后、90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的,虽然一部分特岗教师来自农村,但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80后、90后的特岗教师兄弟姐妹较少,有的还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大多娇生惯养,较少吃苦受累。但是,既然已经大学毕业,既然已经选择了农村从教的工作,特岗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已是成人,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要知道艰苦的环境最能磨砺人的能力和性格,要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较强的奉献精神。农村孩子父母多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和少年居多,因此心理比较脆弱、逆反心理严重,面对这些学生,特岗教师更应该具有同情心,用关心和爱护打开学生的心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之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很多特岗教师表明的离岗原因是忍受不了农村艰苦的环境、自己专业发展受困等,实际深挖这些原因的背后,认为大材小用、在农村委屈了自己的想法是主要推手。大学扩招后,报刊媒体一再宣传,我国已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虽然这个现实大家都已逐渐认可,但是社会上一些人包括大学生自身还是把大学生看成精英。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上了十几年的学,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在大城市工作,享受舒适的环境,拿着较高的工资,这也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小型私企工作的大学生频繁跳槽和特岗教师离职的深层次原因。

一流的师资打造一流的教育,我国“特岗计划”绝不是仅在量上补充农村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在质上的提高。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相比,现在高中生上大学较为容易。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仅为8%,1990年为22%,2015年上升到74.3%,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当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初高中基础知识与昔日大学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特岗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增强自我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另外,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开导者的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方能走在时代的前沿,有效地传递知识、教育学生,传承文化。

有了需要学习的认识,就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特岗教师可以虚心向同事请教,了解农村风土人情、了解农村教学基本情况、了解农村学生,尽快适应农村学校生活;可以向同事学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经过消化吸收促进自己教学技能的提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农村教师参加的培训较少,特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获得电子书、查阅期刊和资料,网络公开课、慕课等,增强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在线观看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查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积累教学心得,进一步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特岗教师还可以订购一些经典著作,认真阅读,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语言表达等人文综合素质。所有这些学习,不仅有利于特岗教师期满留任的职业发展,而且对他们期满离任后选择继续学习或转行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坚持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一个教师新兵,在课堂上,无论是语言的表达、活动的组织,还是学生的管理,都会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经验不足所致。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技能,新兵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人也同样,不仅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而且更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教师作为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作为学生发展的领导者,更需要充分调动主体性,不断进行反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问底的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1]

反思能使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热情、教学成效、教育对象,反思促使教师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反思促使教师体会教书育人的幸福,收获工作的乐趣。因此,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一方面,需要养成反思习惯,并持之以恒;另一方面,反思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当往往事倍功半,造成烦恼和厌烦心理。为此,特岗教师应该从养成良好习惯做起,每次课后,都要坚持写教学小结,总结自己的备课、上课、答疑辅导情况,分析自己的哪些想法和做法学生反映比较强烈,哪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利于讲授知识、传授技能,哪部分教材内容处理恰当和效果较好,哪部分教材内容处理不当导致学生思想的混乱,哪种管理学生的方法比较受欢迎,哪种方法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哪句话说得恰如其分,哪句话说得不当等。记录教学小结,进行教学反思,刚开始会很费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来后就容易了,但是不能因为相对容易,就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了,教师每年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教师工作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特岗教师还要具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在整个教育生涯中,坚持反思,形成习惯,才能获得职业的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是从教师自身出发,从教师自身找寻问题总结经验,但是仅靠教师一人的苦思是不能获得全面的结论的,很容易出现一厢情愿的结果。所以,特岗教师应主动邀请老教师听课,认真倾听听课教师的反馈,还要主动获取经验和查找自身不足,应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心得,互相讨论,澄清迷惑,提高认识。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对教师最有发言权,所以特岗教师更要注重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所思、所困、所想,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期待,从而梳理和调整自己的授课体系、授课方法、管理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使自身成为学生爱戴、受益终生的教师。

总之,成为一名教师,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不同的,所以,大学毕业生通过“特岗计划”招录成为特岗教师后,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调整心态、端正态度,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方能真正做到教师育人,服务乡村,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素质。特岗教师虽然择业之初大多数是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岗位,就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以期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特岗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篇8

一、生活环境的适应

特岗教师大都是独生子女,其先前的成长环境也大都相对比较优越,受到得天独厚的呵护与教育。在家庭中,得到了太多的关爱;在学校里,十五六年受到的是良好的教育——如同温室里育苗一般。因而,大多数缺少艰苦挫折的历练,自立自强能力虽然在大学里也许得到过锻炼,但坚忍精神与勇毅品质仍然相对欠缺。那么,一旦从繁华的城市奔向较偏远的艰苦环境时,当美好梦想与现实出现较大落差时,盼望短时间成功或获得认可的想法等都容易使之迷茫。下到村小的特岗,或住宿偏僻村小学校,或寄宿别家,或住宿本部而往返通勤……那么,或是凄清寂寞,或是相处杂扰,或忙碌奔波……有的要自己生火做饭,甚至冷一口热一口的饮食等,而周末回家,“关山阻隔”,交通又多有不便……这对于还较脆弱的青年人来说,也堪称严峻考验。

这些,从特岗教师角度来应对,就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需要意志的努力,需要自己在特殊工作环境中的自我适应、自我调整、自我历练。艰苦环境也是一所特殊的大学,艰苦锻炼也是宝贵经历,艰苦感受也是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它将成为未来生活的经验积累或宝贵财富,到那时,当我们再遇到什么困难,你就会有一种比照,或许会说:比起当初的艰苦,这不算什么。

不过,我们已经欣喜地注意到:有相当多的特岗教师,已经很快走出迷茫,很快适应了生活环境,他们的成熟,不再需要或干脆拒绝父母的呵护,勇敢地面对生活,乃至面对风吹雨打,正在成长着——这是乡村孩子的福分,是乡村文明的希望,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二、常态教学的驾驭

特岗教师习得较多的是近乎学院式的学校教育模式,虽然也有诸如听专家讲座、观课、实习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与准备,但与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还不是一回事。一旦走进现实的常态的教育教学,不可能立刻适应,欲驾轻就熟必然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特岗教师虚心求教,大胆实践,勤于反思而改进提升。

比如,语文的阅读教学,只是声光电的色彩纷呈与声情并茂是不够的,需要掌握词语在阅读理解中的分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体悟,哪些要求学生将笔记呈现在书中,如旁注之类;课后练习,哪些在品读中解决,哪些在作业中处理;练习与作业、复习与检测、批改卷面上的记录,针对性的辅导,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运用等都大有学问,都需要不断探索。而如数学的如情境段的循循诱导、新知段的探索理解、应用段的体会梳理等,也都需用心磨课探索。

三、教育情境知识的积累

情境性知识指在感觉和表象中直接呈现的东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我们的教育行为自然会受到特定情境的制约,倘能留意教育情境知识的积累,具有丰富的生活知识与教育情境知识,教育教学就有可能成竹在胸、左右逢源而得心应手,就会更具效能。而特岗教师尤其需要尽快熟悉这种情境,尤其要熟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境,情境性知识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举足轻重。

需要熟悉课堂教学情境。如,对于课堂教学场景,就要不断观察、感悟、反思,加深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操作以及应用等情境的体悟,继而再创设、融入新情境,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积累情境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我们不但要熟悉教学情境,还应熟悉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境。书本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课外广阔天地里的生活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当了解乃至洞悉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境乃至心理,如喜怒忧伤悲恐惊等,从而运筹于斗室之内,决胜于课堂之中。要熟悉属于课外的校园生活情境,如学生的嬉戏玩耍等;熟悉校外的学习与生活情境,如学生家庭的学习与生活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自身的进步发展,也对协同家长教育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岗教师初来乍到,即使当初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也毕竟因时过境迁而仿佛成了遥远的故事,那么,就要留意进而熟悉。如,孩子的学习状态、家庭环境与生活情境等。还要熟悉学生的自然生活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大自然绚丽多姿、气象万千;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留意、关注进而熟悉乃至了如指掌,对于教育教学同样有重要意义。

联系生活的生活化与应用性教学效果,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源于和根植于情境,脱离真实情境的建构,学习也便失去意义,必然降低效能。

综上,特岗教师倘能努力适应生活环境,勤学、敏行、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积累教育智慧,就能够不断完善、提升而迅速成长。

(作者单位:吉林蛟河市白石山镇中心校

上一篇:关于加拿大探亲的邀请函下一篇:致离退休教职工的春节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