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精选6篇)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 篇1

一、责任单位和人员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信访局中合议庭、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

二、权力行使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

(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法发〔1997〕7号)

(七)其他有关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三、受案范围

(一)发生在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区域内的重大、复杂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本院审查执行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三)根据下级人民法院的报请决定由高级人民法院审查执行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四、受理条件

(一)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包括: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利害关系人。

(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申请人起诉(或复议)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期限届满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起诉期限或者申请复议期限届满前,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下列情形除外:

1.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2.不立即强制执行可能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的。

有以上

编辑:李燕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 篇2

非诉行政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期限内, 既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又拒不履行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 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决行为确定的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 由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 使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制度。

我国非诉讼行政执行适用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行政管理领域单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通常限于需要及时执行, 时间上不容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 如治安、交通和海关等方面的强制执行以及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为。二是《行政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 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或者依法强制执行”及《行政强制法》第53条的规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 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 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此可见, 我国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 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的基本制度”。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无须以特别明示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而由行政机关自己强制执行须以法律、法规的特别规定为前提。

二、非诉行政执行的本质

理论界偏向于认为非诉行政执行本质上是一种行政行为, 且持此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完整行政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权力, 一项完整的行政权既应包括决定权, 也应包括执行权。执行权作为行政权的一部分并不因为其由司法机关行使而转变为司法权。在非诉行政执行中, 人民法院强制当事人履行的行为是以行政义务为基础的, 非诉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机关自行的强制执行在执行的内容和执行追求的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 是行政行为的继续和延伸, 所以非诉行政执行应该作为行政权。

实务界则认为非诉行政执行应该归属于司法行为。其理由有三:其一, 符合《行政诉讼法》第66条的立法本意。相对人不起诉, 并不能说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 对相对人不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除非相对人自愿履行, 行政机关要想强制执行, 原则上必须经过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其二, 如果将法院的非诉讼行政执行理解为具体行政行为的继续, 那么, 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就成了被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院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就实属没有必要。这同建立非诉讼行政执行制度, 排斥或阻止违法具体行政行为进入执行过程的初衷不相符;其三, 非诉讼行政执行制度作为法院诉讼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之外的一种审查方式、一种审查制度, 可以体现突出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精神。

也有学者认为, 以上对于非诉行政执行性质的争论, 是基于不同法系的视角而形成的, 普通法系国家从来都把行政强制执行权看成是司法权的一部分, 而大陆法系国家则习惯于把行政强制执行权当成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在对非诉行政执行的性质进行争论的时候, 我们不应忘记非诉讼行政执行制度的设计初衷, 即剥夺部分行政机关的部分自行强制执行权。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设计的目标追求, 主要是为了阻止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进入执行过程,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致因其未提起诉讼而受到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基于此, 我国非诉行政强制执行不应被单纯的视为是代为执行行政机关的强制决定, 其执行依据是人民法院在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做出法律评判后, 以评判结果做出是否执行的依据, 其应是一直司法行为, 或者至少也应是一种准司法性质的行为。

三、非诉行政执行的优缺点

有学者认为, 我国之所以要采取非诉行政执行制度,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 对行政行为采用非诉行政执行, 可以由法院对行政行为审查后再予以执行, 这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第二, 主要采用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有利于集中行政强制执行权, 降低行政强制执行的成本。因为强制执行权过于分散, 必然带来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如果每个行政机关都建立一支强制执行队伍, 行政管理人员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成倍增加, 这势必增加行政强制执行的成本, 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第三, 由法院集中统一行使强制执行权, 有利于防止执行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 保证执行行为的规范化, 从而减少国家的赔偿责任。以上三点是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显见优点。

将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交由法院负责是有其合理性的, 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强制执行是公权力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对私权利的强制行为, 法院作为国家强制力机关,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以把关者的身份进行最后的审查和把关, 可以有效防止行政机关以公权力的名义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我国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有其有点, 但也存在以下显见的缺点:

(一) 受案范围过宽

就目前的行政之心现状来看, 除了无执行权的行政部门依据《行政诉讼法》等规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外, 部分依据相关法律拥有自主执行权的行政部门在面临自主执行和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时候, 也经常习惯性的依赖于向法院申请非诉执行。如此一来, 不仅过多地增加了法院的压力, 也容易给社会造成法院成为行政机关执行机构的印象, 一定程度上影响法院了的公信力, 也不利于人民法院司法权威的树立。

(二) 审查标准过宽

为提高行政执行效率, 根据《行政强制法》规定, 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 采取书面审查为主、听取意见为辅的原则。一般情况下, 只进行书面的、形式上的审查而不进行实质审查, 只有出现了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和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这三种特殊情形之一时, 人民法院会考虑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行政强制法》规定书面审查为主、听取意见为辅的审查原则, 目的是简化审查程序以提高行政执行效率。然而这却造成了在实际履行当中, 各法院往往只将审查标准定位于只要行政机关申请非诉执行的形式规范、完整, 行使职权无大的瑕疵和明显的违法之处就裁定予以执行, 而不就具体行政行为实质上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断。由于非诉行政执行的审查不同于行政诉讼, 其未规定当事人到场参与, 审查程序不强调对抗, 使得许多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流于形式, 行政庭成为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 其公正性难以保障, 不利于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 审查方式不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3条等法律条文仅仅规定了对非诉执行进行申请合法性审查, 但未对以何种方式申请进行明确规定, 实践中, 更多采用书面审查, 其弊端日益显现:其一, “暗箱操作式”的审查方式, 容易造成法院因利益驱动或迫于行政机关的压力, 对于行政机关的执行申请“照单全收”, 使得审查流于形式。其二, 缺乏程序监督的权力, 容易滋生腐败。其三, 书面审查不易实现审查的初衷, 难以发现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之处。

以非诉行政执行为主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 导致了各行政机关为减轻自身的压力以及因强制执行可能遭受的社会压力而纷纷选择将大多数案件交由法院强制执行。面对行政机关大量的执行申请, 一些法院更不可能做到严格审查, 从而使非诉行政执行审查制度最初设计的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力, 维护行政相对人权益之初衷难以实现。基于此, 有学者认为, 在当前情况下, 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将独立性和人民对之认同程度不高的司法机关推至矛盾的第一线, 再以牺牲司法的尊严和最后的权利救济机关为代价, 这是对司法公平和正义的误读。”

四、完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思考

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虽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但经过多年以来探索和完善, 其作为我国的一项特有的制度确实发挥着积极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 使其更为成熟和完善。

(一) 执行权回归行政机关, 贯彻审执分离原则

继续保留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的形式, 但将由法院承担的审查和执行职能分开, 强化法院的审查职能, 执行职能则回归行政机关。即除法律专门授权行政机关自行执行的以外, 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须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 法院接到申请以后, 经审查认为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 下达执行裁定, 然后由行政机关依据法院的执行裁定, 执行具体行政行为。考虑到在每个行政机关内部都设立执行机构, 一是人员素质还达不到要求, 二是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可以现有行政执法局为基础在各级政府内部设立一个实行中央垂直领导的不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执法机构, 只负责实施经过法院审查裁定准予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 将执行权还于行政机关。这样一来可以强化法院的审查和监督职能, 提升人民法院公正、中立的司法形象, 维护司法权威, 同时无需担心由于执行权回归所带来的行政权力过度扩张, 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法院集中力量进行审查, 也能提高行政效率, 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二) 细化法律法规, 进一步规范非诉行政强制执行

完善非诉行政执行的审查处理方式, 主要包括立案依据和程序、审查的标准、审查的过程和组织形式、裁定的作出等。特别需要注意对《行政强制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三种特殊情形再进行完善, 比如将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行政行为违反公序良俗、行政行为的内容无法执行的情形写入法律规范, 易于法官的审查。为切实保障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对非诉行政执行实施过程中的制约, 明确非诉案件的立案依据和程序以及执行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执行方式应以达到执行目的为限, 尽可能减少对被执行人利益的侵害。

(三) 完善非诉行政执行程序, 引入听证制度

法院的审查非诉执行申请所依据的审查事实与理由等均来自行政机关单方面提供, 在强大的行政机关面前, 相对人的力量显得很淡薄, 因此, 在审查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听证程序, 让申请机关和相对人在法庭上辩论、质证, 以此来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听证制度有利于相对人利用其掌握的依据与行政行为抗辩, 确保被执行人诉权的行使, 维护其合法权益, 同时也能消除相对人的疑虑, 提高其自觉履行率。

参考文献

[1]江必新.论法院在行政强制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Z].北京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资料, 2000.

[2]娄小平, 郭修江.非诉执行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 2000.

[3]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北京方正出版社, 2004.

论行政执法与非诉执行衔接制度 篇3

一、行政执法与非诉执行衔接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立法上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执法与非诉执行还没有衔接制度的相关立法。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我国法律在《行政诉讼法》第66条、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53条中作出规定。我国关于行政强制执行的立法建设比较晚,对行政强制执行的规定还不成熟,虽然以前在一些零散的法律中有对行政强制执行的规定,但是单独的法律、法规刚刚在2012年实施,因此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问题,也缺乏明确的规定,部分法律将一些强制执行权同时赋予了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导致执行局面比较混乱。立法上的不完善,不仅造成双方执行的冲突和执行中的相互推诿,也致使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淆不清。

其次,实践中冲突严重。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审查标准和审查方式存在严重缺陷。人民法院对于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进行书面审查,违背了“不告不理”的原则。人民法院应行政机关的申请,经审查后,由人民法院执行具体的行政行为,严重混淆了司法权和行政权。据笔者了解调查,目前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非诉案件的数量众多,从人民法院办理情况来看,大量非诉案件积压 ,从这个程度上讲,行政执法与非诉执行衔接工作缺少有效制度的监督。没有相对人的参与,没有双方当事人的抗辩,与程序公正原则相违背;不是所有进入非诉执行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都是合法的,对于一些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书面审查是很难发现的,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使得实际中相对人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二、检察机关在行政执法与非诉执行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政法委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检察机关是宪法所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诉讼监督是其职能之一而非全部职能或唯一职能。通过诉讼监督,逐步实现社会监督,是检察监督职能赖以发展的基本路径。检察机关所肩负的社会监督功能表现在其服务于社会管理制度完善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与运行的格局中。关键是要结合检察职能定位,找准切入点。

三、如何构建行政执法与非诉执行衔接制度

首先,将二者依照统一指导原则进行立法。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行政强制执行部分,包括司法领域对其的审定执行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度设计,《行政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内,流于笼统而失于操作,立法水平与现实需要的精细程度有清晰明显的差距。笔者以为,制定统一的《行政强制法》,并切实强化对司法的相关指导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其次,完善司法审查上的衔接制度。目前,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致,笔者认为人民法院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不是无条件執行的法律文书,对非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应当有所区别。审查的标准和内容应当适当,重点应放在是否明显或严重影响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侵犯被执行人合法权益上。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 篇4

计划生育非诉执行是行政非诉执行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非诉执行案件的大幅增加,执行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龙江县人民法院行政庭不断加大行政非诉案件的执行工作力度,切实维护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威。针对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难找,思想工作难做,财产状况难查等问题,龙江县法院坚持加强与计划生育部门联系与沟通,采取各种扎实有效的执行措施,力克计划生育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难。

2012年3月9日至3月17日,行政庭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到头站乡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非诉案件专项执行活动,通过开展集中行动,以点带面,营造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浓厚氛围,并起到了广泛的教育警示作用。

头站乡2011年计划外生育政策兑现率考核全县排名靠后,社会抚养费征收基础薄弱,困难多,压力大。为此行政庭制定专项执行计划,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执行活动。在执行过程中,行政庭坚持说服教育与强制措施相结合。一方面,结合部分“超生户”法律意识淡薄的实际,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和释法疏导工作,引导广大超生对象自觉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有能力履行、经反复明理析法仍拒不履行法律义务以及态度恶历抗拒执行的超生对象,果断实施司法拘留,力争执结一案、教育一片。通过几天的集中执行,全部履行完毕5,部分履行3件,收取社会抚养费32000元。同时,对外出下落不明的被执行对象,积极做好排查摸底工作,适时开展异地执行,采取强有力措施消除当事人躲、逃过关的侥幸心理。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 篇5

内容摘要:非诉执行案件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行政处罚生效以后,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对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的相对人,发现一例,处罚一例,执行一例,避免处罚不执行的现象继续存在。

关键词:殡葬管理条例,非诉案件,执行案件,原因与对策,行政机关,案件数,农村,纳溪,殡葬改革,行政处罚

非诉执行案件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行政处罚生效以后,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对非诉行政处罚或处理决定的执行,是执行工作的内容之一。殡葬管理相关条例实施后,实施对违反殡葬管理当事人进行处罚和执行,是更新观念的需要,更是保护稀有土地资源的需要。在南方的部分丘陵地区,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近年来殡葬处罚类案件受案数量大有上升的趋势。笔者结合所在地区的有关情况,浅析其原因,略提拙见,望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一、违反殡葬管理行政处罚非诉案件上升的原因

1、火葬有关费用高于土葬罚款有关费用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法院先后到辖区内的合面、上马、打古等镇进行违反殡葬管理案件的执行,执行中收集了大量的群众意见,大多数同志对殡葬改革表示理解。但要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制定适合农民选择的路子。纳溪法院从选择执行的三个乡镇来看,均是纳溪边远乡镇,距火葬地路程较远。以打古、合面为例,暂不考虑运一具尸体到最近的公路边的费用,单从尸体装车运至火葬场车费大约600元,进场火化费、购骨灰盒等费用,大约在1000-1500元。亲属、生前好友前往送行,按30人计算往返一次车费约600元,火化一具尸体所需费用3000元左右。而当地镇政府对违规土葬者罚款仅500元。群众说:“火葬我们经济承受不了,土葬又要罚款,比较下来,选择土葬罚款500元还合算点”!

2、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力度加大

2002年以来,纳溪地区行政机关加大了对违反《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事件的处罚力度,对以往未处罚的、当年新发生的,通过调查立案后都予以处罚。纳溪法院2002年度受理并审查非诉执行案件263件,其中殡葬处罚类案件75件。2003年截至5月底受理并审查非诉执行案382件,殡葬处罚类案件113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23%。同时,行政机关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意识增强,行政机关在处罚行政相对人以后,对行政相对人既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对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又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以前行政机关倾向于上门做思想工作,感化被处罚人自觉履行义务,而现在对上门做工作无效的,则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非诉执行,未继续反复做工作,导致殡葬处罚类

非诉执行案件数量上升。

3、陈规陋习束缚殡改步伐

破除土葬陈规陋习,节约每一寸土地,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执行中发现,在纳溪区的大部份农村,群众按照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都习惯于土葬。有部分群众及少数干部受传统思想束缚,封建意识浓厚,观念陈旧,对殡葬的认识模糊,甚至有的认为火葬是不忠不孝之举,对《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不理解。显而易见,思想问题是推行殡改中最大的拌脚石,导致案件数上升。

4、群众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不强

经调查,死者死后,家属在接受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后,有50%的家属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交纳罚款,却有钱大办丧事、宴请宾客,请道士进行封建迷信活动。

5、混淆土地使用权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农民对土地权属不明确,认为利用自己承包土地葬坟,并没有侵犯他人或集体的利益,混淆了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成为推行殡改的一障碍,导致案件数上升。

6、《殡葬管理条例》贯彻措施不到位

《殡葬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政府部门利用报刊、电台、标语等方式进行宣传,注重形式、轻视具体措施的落实,强调处罚力度,忽视处罚结果,导致处罚决定

形同虚设,未达到预期目的。

二、降低违反殡葬管理行政处罚非诉案件的对策

为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保障行政机关的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

益,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行政配套保障机制,确保《条例》的实施

《殡葬管理条例》能否顺利实施,经济问题是一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在进行火葬与土葬所需费用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实行火葬费用更高。如果对超过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对财力不足的政府亦甚感困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建议对费用进行分解:一是降低有关收费标准。二是设置专项补贴基金,聚集财力,主要途径是群众筹资和政府补贴,以此完善保障机制。三是有关部门禁止大办丧事,对违规者进行教育和处罚,净化殡葬环境。

2、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对群众不理解的或有误解的,分门别类进行深入宣传,让殡改政策家喻户晓,从

思想上、源头上扫除殡改障碍。

3、执行政策、有关法规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严肃和灵活有机统一 据了解纳溪境内,对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相对人实行1000元罚款统一标准的目标难以实现,其原因是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异大。其次,执行中,当事人讨价还价,造成执法不严肃。建议在区域内不同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实际情况制定罚款标准,较为适宜。同一地区可以根据不同地貌特点,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处罚标准。属火化的,坚决火化,不宜火化的,可采用深埋,立墓碑为标准。该深埋而不深埋的,可按《殡葬管理条例》最高限额处以罚款,更能体现执行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灵活性。

4、加大处罚和执行力度。对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的相对人,发现一例,处罚一例,执行一例,避免处罚不执行的现象继续存在。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殡葬文化建设

[摘要]落后的殡葬习俗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阻碍作用,为此必须进行改革。可以通过构建正确的生死观文化、以人为本的孝文化、营造现代殡葬氛围及直接接种绿色殡葬等多种途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农村殡葬文化。

[关键词]新农村;殡葬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村殡葬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一)农村殡葬改革的现状

1956年4月27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并在“自愿死后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上签名,从而揭开了我国以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的序幕。由于“国家设定了一套话语,认为推行的火葬与文明、节俭、先进、科学相联系,传统的土葬与愚昧、浪费、落后、迷信相联系”,于是各地在殡葬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都把火葬强化为殡葬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将遗体火化率的高低异化为衡量殡葬改革的硬性指标。计划经济时期,农民唯政令是从,强制火葬的推行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逐渐转型,市场经济极大地唤醒并强化了农民的自我意识,市场逻辑成为农民殡葬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于是政府的火葬制度规范遭遇合法性质疑,农村殡葬活动和殡葬文化异化了,并具体通过如下一系列异化的丧葬习俗张扬出来: 土葬、变相土葬盛行。我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农民已外出发展了,但在骨子里依然将土地视为生存的最终依托。农民对土地的这种深厚感情,表现在殡葬上则是将土葬视为生命的最后归宿。尽管国家推行火葬已五十多年,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对死者遗体根深蒂固的处置方式依然是传统土葬,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从传统土葬到火葬的改革中,花钱买土葬、花钱买他人尸体顶替已故亲人去火化的殡葬怪事屡有发生,火化后的骨灰二次装棺土葬现象也极为严重。封建迷信活动猖獗。由于儒家礼制是以孝道为核心理念来维系血缘亲情的,不少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生活的荒漠化却促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孝道”开始异化,隆丧厚葬的陋俗重新抬头,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具体表现为:一是葬前分礼隆重喧闹。农民办丧事都要在堂屋搭设灵堂哭丧停尸,遗体停放几天就会喧闹几天,严重地影响了周围居民正常的工作和休息。二是葬礼神秘诡异。农民在选择墓地时都要看风水,遗体停放时间长短要算所有后人的生辰八字,如有冲突,下葬时间必须延后,以至有些老人的遗体在家里要停放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下葬时辰、方位都有考究。三是葬后祭祀隆重荒谬。受传统的鬼文化影响,农民“事死如生”、“视亡如存”观念根深蒂固。亲人死后都要做七个“七”,一日三餐供奉,七七四十九天后要做道场,烧小洋房、洋车、美女、美钞。山西甚至出现配阴婚现象,臆想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此外,农民不惜花费几万元用大理石、水泥翻修祖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攀比浪费现象惊人。厚葬是我国丧葬民俗的主流,儒家的“人世”思想和等级观念使得中国人很在乎“生贵死荣”。丧事不仅仅是死者的事,更多的则是活人的事,这样,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金钱化的强化和“孝道”的异化结合,使得农民在办丧事时互相攀比,许多人把办丧事当成了炫耀财富、权力、地位、家庭势力和社会关系的机遇,丧事异化了。“活着不孝,死了胡闹”、“活着孝,死了闹”就是真实的写照。据笔者调查,在今天广大的农村,人死后遗体一般要存放5天,丧葬、伙食、礼品和娱乐四大类丧葬活动的开支至少在3万元左右。这还是最一般最普通的标准。死者年龄越大,遗体存放时间越长,花费更多,浪费更大。

(二)加强农村殡葬改革的意义 现代殡葬改革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而殡葬文明又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瓶颈。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历史,旧的丧葬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殡葬习俗不改,新风尚如何形成?殡葬观念不改,新农民何以培养?可问题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仅处于试点阶段,农村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只能靠家庭养老。农民的收入是有限的,在隆重的丧葬与养老产生矛盾时,许多农民基本上都选择了死的隆重,而忽视了对老者生的关注。因为家庭养老是内显的,对老人怎样,别人看不见,只要儿女做得不是太过份,老人一般会遵循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而丧葬是外向的,别人看得见,丧葬活动的隆重,更多的是做给别人看的,给自己一个交待,更给宗法伦理一个交待。因此,殡葬习俗不改,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就是一句空话,乡风文明建设就会流于形式。现代殡葬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落后的丧葬观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发展观。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们曾一度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但结果却痛心地发现,经济只有增长而无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富了,心里空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抬头了,进取的动力淹没了,结果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缓慢,农业集约化发展受到影响,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乏力。经济哲学家和发展专家阿玛蒂亚·森指出:发展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而且经济的成功不可能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离。因此,要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必须加强殡葬改革,构建新型殡葬文化。现代殡葬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途径。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为安葬一个死去的亲人,农民一般得花去3万元左右的人民币,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许多人为此债台高筑。只要改变了农民的殡葬观念,解除了农民在殡葬上的无效消费,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文化的具体措施

烟草专卖案件立案结案制度 篇6

为了进一步规范烟草专卖执法行为,提高政执法水平,根据烟草专卖法律法律、法规,和有关行政执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烟草专卖执法案件立案、结案移交制度。

第一条 立案条件:

1、有违法行为发生;

2、违法行为是应受处罚的行为;

3、属于本机关管辖;

4、属于一般程序适应范围。

第二条 立案程序:

1、由烟草专卖行政制度法机关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进行现场勘查,保存违法烟草专卖品;填写《立案申请表》;

2、将《立案申请表》连同相关材料一并报机关行政负责人;

3、行政负责人对案件相关资料及有无回避事项进行审查,签署审批意见,指定具体承办人员。

第三条 对于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

第四条 立案调查:

1、调查应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和相关证明文件表明身份,并向被调查人说明调查的目的、要求及调查内容;

2、制作笔录,对调查询问内容及现场勘验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

3、将调查询问笔录交被调查人(现场证人)核对,并要求被调查人(现场证人)在每一页笔录上签字,被调查人(现场证人)拒绝签字的,应当注明;

4、搜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现场笔录等有关证据;

5、需要对证据登记保存的,填写《证据保存登记表》,并在七日内作出决定;

6、制作《案件调查报告》,说明案件的由来、调查经过、当事人基本情况、违法事实、案件性质和处罚依据等,承办人员应当在《案件调查报告》上签名;

7、经调查违法事实清楚,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填写《案件处理意见呈报表》报行政负责人审查决定;

8、违法事实不成立,或因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等原因,需要销案的,填写《销案审批表》报行政负责人审批。

第五条 处罚告知

1、对违法事实清楚,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办案人员应当根据行政负责人在《案件处理意见呈报表》上签署的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说明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当事人享有的陈述和申辩权以及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和起诉的期限。

2、当事人提交行政复议和起诉的,烟草专卖执法机关必须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第六条 听证程序

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20000元以上罚款的,烟草专卖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组织听证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听证应当由具有听证主持人资格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第七条 听证的一般程序是:

1、填写《听证权利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告知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和受理听证申请的组织等。

2、当事人应在收到告知书三日内提交《听证申请书》,地震行政机关应在收到《听证申请书》后十五日内组织听证。

3、在听证会举行七日前送达《听证通知书》。

4、按照《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举行听证会,制作《听证笔录》。

5、听证举行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听证情况对案件进行复核。违法事实清楚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事实与原来认定有出入的,应当调查核实,查清事实后,作出处理决定。

第八条 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烟草专卖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九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在七日内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

第十条 当事人或其他收件人应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收件人拒绝签字或拒收的,可以采取留置送达。无法直接送达的,可采取邮寄送达。

第十一条当事人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三日内,到指定银行交纳罚款,逾期每日按罚款额的3%加处罚款。

第十二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条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后,承办人员应当制作《结案报告》,将有关材料进行整理装订,并由承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建卷归档保存。

第十四条 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建立卷宗,卷宗应当一案一卷,内容包括:封面、目录、立案登记表、证据材料、处罚依据、送达回证、处罚决定书、执行笔录、结案报告等内容。

上一篇: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整理下一篇:偏差处理管理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