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精选13篇)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 篇1

摘 要:多媒体以其直观立体、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被迅速应用到教学中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直观反映几何图形的特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优势被凸显出来。本文通过与传统教学对比,指出了立体几何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关键词:立体几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57-01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经很少在课堂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使得学生应用现代化手段做好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工作,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可视性、可操作性与表现力,可谓一举多得。下面,我从教材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入手,浅析怎样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必要性

大多数学生在认识立体几何之初,会遇到种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难以根据实物画出平面图;二是根据平面图不能想象出对应的实物。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只是通过模型教具或在黑板作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来绘制平面直观图,由于受到观察角度的限制,很难进行全面观察;教师手绘图形授课效率极低,不能收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表现出图形的形成、演变过程,将复杂的图形进行拆分,让立体图形在平面内动起来,学生能够以多样的视角、多种的方式观察、领悟图形中各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度量关系以及图形具有的性质。这些优势能够使学生迅速攻克立体几何学习的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二、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状

如今,应用于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重点为以下几大种类。首先以PPT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将有关的文字、图片材料整理出来,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在教学中应用较多,但很多教师并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仅仅将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投影仪中,教学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在几何画板上做出图形的直观图,还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如旋转、平移、拆分、组合等。第三种是利用一些专业图形软件,如AutoCAD、3DAX等。这些专业软件由于操作技术的要求,在教学中应用较少,AutoCAD是较为方便的制作直观图的软件,而3DMAX能够对实物图形进行渲染。

虽然上述方式各具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满足教学需求,实现学生的动手参与与自主研究,帮助学生拓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立体几何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新突破

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应用Flash进行教学的非常少,但经过研究与教学实践我发现Flash是一款非常适合应用于立体几何教学的软件。

(一)实物图与直观图结合与分离

这个功能可以将实物图和直观图相互叠加重合在一起,而在点击了分离按钮后便能分开,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培养。但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物图与直观图是分开的,现在Flash中这个分离合并功能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图形自由旋转

Flash中的这项功能能够将图形沿水平与垂直方向任意旋转,这样,同学们可以以多样的视角观察图形,实物图与直观图一同变化,具有可视性。

(三)动态添加辅助线

传统教学模式里,教师在黑板上添加辅助线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添加过多会造成图形杂乱,辅助线与原图很难区分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在Flash软件中具有在图形中动态添加点、线、面三项辅助作图功能。

在Flash软件中,还有许多对于图形的处理方法,需要教师们精心研究,总结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操作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研发出更加适合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软件,扩大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范围。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要提高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

无论是何种软件,都需要教师进行操作才能完成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操作,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现代化教育,指导学生提高正确获取资源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正确看待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能夸大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技术手段无法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自主思考,要真正使多媒体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更好地学习立体几何知识。

参考文献: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立体几何,课堂教学,实效

计算机进课堂,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是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它营造了动态、开放、新型的数学教学环境, 通过适当的操作、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活动, 在教学中展示数学的“再创造”过程, 使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 实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色彩与闪烁结合起来, 利于直观教学、情景教学, 使平面走向立体, 使静态变为动态, 把抽象化为具体, 展示数学美, 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 迎合学生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 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 缺乏学习兴趣, 不能理解有关概念, 无法识图、作图、计算、推理。多媒体技术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 可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增加趣味性、直观性, 起到仿真效果, 可利用图形的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火花, 达到“以动求活, 以活促思”, 借多媒体技术之帆, 增加动力, 提高几何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心理机能, 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加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应用多媒体技术, 可真实地再现和模拟实物情境, 创设了一个接近学生原有经验的问题情境, 改善认知,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棱柱的概念和性质》一课中,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棱柱模型的实物, 让学生观察棱柱图形的动画演示, 激发兴趣。在讲解棱柱的分类和性质时,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课件, 亲自操作, 拖动顶点, 变化图形, 观察归纳, 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 呈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联想, 分析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 发现各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然后探求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了教与学的环境。在讲《球》时, 课件展示有关球赛事例, 及天文学、地理学知识, 贴近生活及学科, 激发学生兴趣。比如祖暅原理的演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理解祖暅原理内容。

通过多媒体技术建构一个比较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营造几何空间氛围, 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空间概念, 揭示几何体内部线面关系, 能较好地演示空间物体内部结构。通过贴近生活的“模拟实验”情景, 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智力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2 揭示本质, 形成概念

数学概念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 是通过一定量具体的实际例子, 对所发现的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成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给学生一些动态的感性材料, 呈现事物形成、变化、发展的全过程, 凸现感知对象整体和各个局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揭示感知对象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促进概念的形成, 避免了学生对有关概念和结论本质认识的片面性和错误。

立体几何中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的教学, 有很多可以利用和挖掘图形的运动、变化的素材, 如圆柱、圆锥、球可以看成是一个平面图形绕着一条直线旋转一周而成的几何体等等, 这些概念的教学都是典型的运动、变化观点的材料。利用课件的实时性, 针对知识抽象程度, 以开放的形式增大思维口径, 再逐步收敛以减少思维跨度。比如教材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其实相关的性质很多, 学生难以发现, 利用设计的课件,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所有相关性质, 使思路得以开放。 (见如下窗口)

结论:直线a上所有点到平面α距离相等 (AC、BD闪烁)

结论:任意两点A、B作两平行线交于α于CD, 则AC=BD (AC、BD闪烁)

结论:a与α内的直线平行或异面

通过图形的移动叠合, 最终归结为AB∥CD, 故得到“性质定理”, 学生通过性质的动态比较、梳理, 常能较轻松地抓住最为关键与根本的性质。

3 直观模拟, 发现结论

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构一个理想的、动态的学生做数学实验的场所, 让学生亲手做数学实验, 进行探索, 深入理解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选择观察数学对象的最佳角度, 多种感官获取信息, 体验数学活动, 使许多数学命题的结论变得十分形象、直观, 易于被学生发现、接受, 使几何学习变成了几何实验,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几何。

如在用“割补法”推导三棱锥体积时, 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指导, 利用电脑模拟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三棱锥的动态过程, 形象地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使学生在实物观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 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再利用电脑合并任意两个三棱锥, 翻转三棱锥等模拟演示过程, 使学生比较容易找到任意两个三棱锥具有等底、等高的性质, 使学生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顺利得到实验。

如正方体ABCD-A'B'C'D'中, 棱长为a, 求B到平面AB'C的距离。电脑呈现图形, 学生操作, 独立解题, 利用电脑把正方体设计成了可转动形式, 寻找解题的最佳视角, 利用等体积法VB-AB'C=VB'-ABC解距离问题。

4 自主探索, 拓宽思维

根据《课标》精神, 《意见》认为教学时可通过动态演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理解有关数学概念,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归纳出有关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并对性质定理加以归纳逻辑证明,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通过演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帮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在开展柱、锥、球教学时应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多展示一些几何体的实物、模型, 给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空间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柱、锥、球的特点, 并根据各自的经验讨论各个几何体的特点, 提出适当的分类标准, 在比较中形成对柱、锥、球的结构特征的直观认识。

5 增加容量, 提高实效

立体几何教材的特点是图形多, 推理过程繁杂。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代替部分数学文字信息和图象的板书, 节省了画图与书写的时间, 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和课堂密度, 使师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交流活动,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优化教学结构,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多媒体技术, 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 全方位刺激学生感观, 增加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一片生机。然而, 有效的方式应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合理地选取与设计教学内容和CAI信息媒体有机结合,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数学效果, 在数学的大海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张金良.“浙江省高中‘立体几何’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与教学建议[Z].中学教研:数学, 2007, 2.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篇3

篇一: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结束了必修二的第一部分内容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们感觉学的太快了,还没学得多透彻呢就结束了,心里可没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一些同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良好的空间感,二没有找到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和方向,三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很多东西成散点分布并没有成线连网。所以感觉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遵循知识构建的结构和规律。我们只要循着知识的发展和递进的规律进行学习和感悟总能有所>收获。课本的设计就是这样的,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力图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上升。只不过很多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思想,没有及时消化和构建知识。

要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我们首先要研究教材,了解课本是如何设计的。必修二整册书以几何为主题,分欧式几何和解析几何两大部分,前者是传统几何学的研究方式,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了解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的组合体,基本方法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从整体把握完以后再从构成几何体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去研究,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和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整个来说就是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研究。欧式几何把几何和逻辑思想结合起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后者解析几何是通过坐标系,把几何中的点,直线与代数的基本研究对象数对应起来,建立图形与方程的对应,从而把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起来,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这是数学的巨大进步。

课本的设计是巧妙的,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去完成。老师有宏观的认识才能影响学生有较高的认识。

篇二: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立体几何后,对这节课有许多的想法。立体几何同学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现在我们是一轮复习。今天,我们复习立体几何,却没有达到我预计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立体几何要说难也难,要说简单也简单,但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定理定义比较多。学生认为立体几何比较难学,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他们对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熟练,给出符号语言,他们画不出图形,更不会用文字语言表达。(2)定理、定义记不得。例如证明线面平行,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3)不会分析观察图形。给出一个图形,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如何入手。特别用空间向量来证明立体几何,很多同学建系是错的。所以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看着学生上课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心里也很着急。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复习立体几何基础知识及应用。我举例正方体来讲基础知识,我知道正方体学生比较熟悉,而且用空间向量来做也比较容易。在复习时,我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学生的确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但由于在这用时过多,使立体几何的应用没有讲解。

三、没有做到精讲精练

这节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少,整节课都是自己在台上讲,老师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约束了学生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知道以后自己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1)充分、认真备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认真的分析和预测,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2)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注重精讲精练。(3)要谦虚,再谦虚,多向别人请教、共同提高。

篇三: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作为主干知识之一,知识点包括:与空间结构有关的 2 个图形:直观图和三视图;与计算有关的表面积、体积、空间角和距离;与平面有关的 4 个公理和 1 个定理;与平行与垂直有关的定理。

此篇博客再就立体几何大题的考查为主,做出反思如下:

立体几何大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空间位置关系判断,体积计算,空间角和空间几何体高的计算。

文科立体几何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通常设置两问,第一问,主要是空间位置判断: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以及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这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平行、垂直相关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掌握,此题比较容易得分,但需要强调学生证明过程的规范性,证明过程中说理的理由要严谨,要做到有据可依且不罗嗦。2009 年至 2012 年文科数学对于立体几何的考查第二问的设置在前三年都是计算几何体的体积,2012 年计算的是线段的长度,这和 2012 年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很大的关系,2012 年考试说明中最重要的改变是“简单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要求记忆(之前一直不要求记忆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就是说试卷上不再印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而当年的考试却避开了对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考查,这应该就是对考试说明变动的一种体现。而对线段长度的计算实际上是计算表面积与体积的基础,计算线段长度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所以,对线段长度的计算应该在后期的复习中引起足够重视,要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脑中有方法。另外,2013 年的考试说明把中心投影删除,那对平行投影的理解应该会更加重要,所以对平行投影的理解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

理科立体几何的考查也多设置两问,有时也会设置三问。前两问多以证明为主,且通常会设置一个证明垂直的问题,然后利用垂直的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第三问设置的空间角。在利用空间向量计算角时,需要注意三点:

一、空间点的坐标,尤其是不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所以要要求学生多观察,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记忆一些一些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如平行平面 XOY、平面 XOZ、平面 |YOZ 的点的坐标的特点等。

二、平面的法向量是非零向量,有时在计算过程中要多观察,有些平面的法向量,可以利用与平面垂直的直线直接给出。

三、向量夹角与空间角的关系。要求学生牢记异面直线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与向量所成的角的关系。尤其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等于向量的夹角余弦的绝对值。

总之,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考查以 “ 三定观点 ” 统一组织材料,一是 “ 定型 ” 考查,通过三视图、直观图来识图和用图作为空间想象能力考查的开始;二是 “ 定性 ” 考查,以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为核心判断线面位置关系进行思维发散考查;三是 “ 定量 ” 考查,以空间角、表面积、体积和高的计算进行思维聚合考查。文理试题坚持以空间想象能力立意,小题注重几何图形构图的想象和辨识,大题以垂直、平行论证为核心,空间角的计算(理科)、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文科),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在处理问题时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 篇4

全彩凤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

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于第二单元的几点教学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全单元编排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

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圆柱性纸筒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中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近长方体。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

《圆柱和圆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孙岩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就快要教完了,可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令我非常担忧。这一单元知识内容表面上看好象没有多少难度,课堂上模型出示,实验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知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也不是太远,课堂上也不是死气沉沉,书本上知识结论(各种公式)也简明易记,可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却恰恰相反,我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公式记不牢,一用就出错。

如果单纯叫学生背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可能不费什么事。但是遇到几个基本公式综合在一起或者基本公式又会产生变形的情况,如S圆柱侧面积=πdh或2πrh,S圆柱表面积=πdh+2πr²或Ch+2πr²,V圆柱=Sh或πr²h,V圆锥=1/3Sh或1/3πr²h,学生却容易产生遗忘和混淆,在实际做题时,往往随便拉来一个公式,把题中的数字往上一填,就开始计算了,结果往往是错误连连。经课堂提问表明,许多学生在学了复杂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后,反而前面的简单公式却记不得了。

2、计算心不细,中途频出错。

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题中,往往要涉及到多位小数在一起相乘,有时还牵涉到取近似值的问题,计算步骤一多,学生就会心烦意乱,只要中途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会“全军覆没”。就连一些数学思维能力出众,计算基本功较好的学生也频频栽跟头,学困生就干脆“缴械投降”了。于是一看到那么多的数字在一起相乘或相加,学生心里就直发毛。

3、分析能力弱,应用题“卡壳”。

学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后,一些诸如“圆柱与圆锥之间体积、底面积和高三者之间变与不变”而产生的新问题把学生绕得头脑虚昏,无所适从。对于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中故意设置的小“陷阱”如:单位名称不统一,标准公式中的一个条件必须通过题中的条件转换以后才能得到,还有一些将立体图形展开以后再需要在头脑中还原等第题目学生感到十分头疼。我觉得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如此高的程度

4:审题不清,思路判断失误 如求无盖水桶的铁皮面积时用底面积乘2 如用铁皮的面积去成每升水重1千克 如把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算成表面积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教材的设计强调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组织他们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9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情与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师:请四人小组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根据学生观察、交流、摸一摸,感受物体的特征。请学生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并且帮这四种图形取名字。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谁愿意介绍哪类物体的模样?

(1)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四面都有尖尖的角。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2)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2、4、6面)(3)质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师:这两个物体能不能放在一起?(不能)生1:长方体比较长,正方体比较短。

生2:发现两个正方体合起来就是长方体,长方体中间切开就是两个正方体。生3:正方体每一面都一样大,而这个图形的上下左右都不一样大。师介绍四四方方的这个图形叫正方体。长长方方的这个图形叫长方体。【设计意图: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2、圆柱的认识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介绍另一种图形给大家认识。(生介绍圆柱)

生1:这个侧面是有点圆圆的。

生2:上面下面是一样的,都是圆的,里面像一根柱子。师追问:谁再来说说它的模样? 生:上面一圈圆圆的,下面也一样。师:圆柱侧面长长的与长方体长长的一样? 生:长方体是平平的,圆柱是弯弯的。师:圆柱的圆面与长方体平平的面一不一样? 生: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师:圆柱和一个康师付方便盒比较,它们的形状一不一样? 生1:圆柱上下一样大,这个方便面盒上面大,下面小。

师:像这样上下一样大的,有两个平平的面,身体又是圆圆的,我们把它叫做圆柱。

3、球的认识

师:还有哪类物体没有介绍?(球)师:你来说说它的模样?记大家记住它。

生:它的模样是圆的,它不你正方体一样有尖尖的角。生:它是圆溜溜的。

师:请把圆溜溜的的物体放在桌子上。像这种也是圆溜溜的物体。(师拿圆柱和球)

生:圆柱有平平的面,球没有平平的面。师介绍像这种圆溜溜的的物体我们把它称为球。师质疑:光盘和皮球一样吗?到底叫球还是叫圆? 生:不一样。

生:球是胖的,而光盘是扁的。生:很扁的叫圆形,很胖的叫球。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看屏幕:

师在屏幕上出示一些生活用品,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图形。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了较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既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手拿球拍,上面分别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绕导教室一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球拍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拍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球拍上的圆柱和放在球拍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无法滚动;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球拍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球拍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设计意图:以连一连的形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2、可爱的机器狗

【设计意图:以数一数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辩认,并统计出个数。】

3、摸一摸,猜一猜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4、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后,可以交流一下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做一做

师:想不想这4种形状的物体都留在我们的课堂。有橡皮泥把它们的形状捏出来。

让生展示作品并介绍它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形成持久的饱满的学习热情, 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技术创造的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乐, 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 形成深刻的记忆。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如在讲授《秦帝国的兴亡》一课中, 用Flash动画制作一幅秦、韩、赵、魏、楚、燕、齐七国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 七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通过变色的方式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 配上雄壮的背景音乐, 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 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老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 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历史教学, 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 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 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却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全方位刺激, 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如复习《人民解放战争》时, 可先播放有关解放战争前敌我双方的准备情况和后方人民群众对国共两党的态度, 接着再播放四大战役的片断及人民群众支援我军的情况, 进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军事力量几倍于共产党, 而且有美国先进武器的援助下, 国民党仍会失败呢?”由于学生先前已学习过理论性知识, 加上刚刚看了相关的纪录片,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所以他们会很快总结出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失去了民心, 而共产党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的, 因此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通过多媒体的运用, 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 从而引导他们得出理性的认识, 通过自主的学习找到答案,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丰富教学内容

历史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联系既有纵向的, 又有横向的, 它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世界, 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复合体, 历史教学内容的偏多、偏难和教学面面俱到易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厌学情绪。多媒体引入历史课堂, 对反映历史文物遗址或有关历史过程的图片进行编辑, 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 这样学生可观看到许多形象直观的历史材料, 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 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身体验当时的历史景象,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拓展知识面, 创设最佳教学环境, 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消除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讲授中国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时, 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出一首已制成Flash动画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一听到熟悉、喜欢的歌曲, 精神就开始集中到屏幕上, 他们还会跟着节奏一起唱。听完后, 我让学生根据歌词简单地说出东汉末年中原的局势, 从而引出“三国鼎立”这一课题。在讲课过程中, 我利用电脑插入三国人物的图像、主要战争的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相关文物等形象的材料, 让学生从更感性、直接的方面认识这段历史。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化难为易, 乐于学习

历史学习以掌握历史概念, 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 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不能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 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的, 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 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 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 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 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 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 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 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等有关资料, 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 注意力集中, 精力旺盛, 不仅清楚地了解了战争进程, 理解了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 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综上所述,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 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 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历史教学过程, 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是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立体图形总复习教学设计 篇7

海宁市实验小学

朱冬春

教学内容: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人教版第88页)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好空间想像力与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动态想像,引出图形

1.动态想象,引出各种立体图形

屏幕出示一个长方形,提问:如果把这个长方形绕其中一条边旋转,可以得到什么立体图形?屏幕演示

2.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圆锥,你认为选哪种图形?绕着哪条边旋转? 屏幕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成一个圆锥。

3.如果有一个长方形,想得到一个长方体怎么办?(把长方形平移)屏幕演示 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的复习)

二、梳理方法,沟通联系

1.这些立体图形,哪个体积最大?哪个最小?(指名发言后发现:只告诉高,不能直接判断。教师再告知其它信息)

(1)哪个体积大?你能通过计算来判断吗?(同桌合作完成,每人完成两个,先分配一下)(2)反馈每一个的计算方法。第四个:这样算什么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 别的方法吗?(想像成一个长方体)

(3)哪几个图形的计算方法实际上一样的?都可以用(板书:V=SH)来计算,圆锥怎么不能直接用V=SH来计算?

(4)直接能用V=SH计算的立体图形中,哪个是最基本的?(长方体)圆柱的体积怎么推导的?

2.判断,下面三个能用V=SH来计算吗?

3.小结,像这样的直柱体可以用V=SH来计算。

三、综合运用,解决问题。1.解决薯片筒问题。

(1)出示一个薯片筒:薯片筒包装纸是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薯片筒要做成长长的,而不是胖胖的?

出示一个长方形,有哪两种围法?(可以沿着宽边围,也可以沿着长边围)提问:围出来的圆柱体积,是一样大,还是哪个大呢?

(2)出示数据,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通过其它办法来解决。(3)反馈学生的方法。不计算怎么比体积的大小?

(4)小结:看来,围出来的体积哪个大,关键是底面的半径。2.解决蛋糕问题。

(1)屏幕出示第一个蛋糕,直径10寸,100元,第二个蛋糕直径20寸多少元?(2)为什么是400元?

四、总结应用: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拿来的的学具不同,在操作活动中不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

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浅析 篇9

(一)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突破化学课堂教学难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 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 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 对瞬变搞定格分析, 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消失了,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例如, 在讲电解一节时, 原来教师在黑板上画装置, 学生对电解过程中离子趋向、阴阳两极的变化还是不理解, 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动态地观察到离子向两极移动, 两极上电子的得失及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情况,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2.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装置和操作较复杂、有毒且不易控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易造成伤害、易出错误的实验, 让学生在进行真实实验操作之前观察模拟演示, 熟习实验操作步骤和规范后, 再进行真正的实验, 能有效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例如, 在稀释浓硫酸的操作中, 如果实验演示错误, 操作的后果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出水倒入浓硫酸时的沸腾和四溅现象, 会加深学生对这一操作的认识, 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将有显性认识, 不致操作失误。此外, 一部分化学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 而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限制学起来比较抽象, 不易弄清楚原理, 如工业制氧、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 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内容在屏幕上微观放大, 宏观缩小, 动静结合, 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反映流程, 化抽象为形象, 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有许多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 后排学生很难看清, 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视度。

3.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微观物质变得直观。

使用多媒体图形图像模拟技术, 可使微观粒子运动宏观化, 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 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例如, 化学教学中, 微粒的构造和运动, 复杂的分子结构, 化学键的断裂和建立的过程、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概念等, 比较抽象, 无法观察, 语言也难以完善描述, 学生难以领会, 是化学教学中的难题, 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 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对电子云这一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 逼真地模仿出核外电子绕核旋转的全过程, 电子运动的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加深学生对微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4.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 便于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 在化工生产的教学中, 如合成氨工业、肥皂的制取、接触法制硫酸等, 教师普遍感到学生提不起兴趣, 对于工业流程, 生产设备等摸不着头脑, 只能死记硬背, 效果当然不好。理想的教学当然是带学生去实地观摩, 但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 此时, 可以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一些资料库中摘取相关内容, 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 既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是为生产服务的目的, 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误区

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和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 扩大信息时空, 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的误区主要有:1.以多媒体替代化学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多媒体演示和模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实验。真正的化学实验才能使学生真切经历和体验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 获得直接经验, 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并和已有的知识相互作用, 构建更完整的、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取代不了的。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一些教师因为某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或操作比较复杂、成功率低等因素, 只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或播放录像来替代, 达不到实验教学本身的根本目的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教学工具, 不是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替代讲授与实验, 否则就会阻碍学生的思考, 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教学中滥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教学手段是多元和有选择性的, 教师一味追求在课堂使用多媒体展示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 即为创设教学情境, 过分追求多媒体虚拟场面和动画音像效果, 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 把课堂简单等同于文字加图片, 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3.教学中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多媒体教学只须将鼠标轻轻一点, 教学变得更加简便。在不少化学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依赖鼠标, 一堂课就在“嗒嗒”声中开始到结束, 在应用时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教师甚至成了放映员, 丢掉了主导地位, 学生成了观众, 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主动性难以发挥, 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发展, 违背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因此,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又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下, 教师应作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 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 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去指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 让他们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等。

(三) 结束语

当前, 多媒体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中学化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 合理地把现代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过程中去, 不断探索其在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和规律, 合理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并利用新的教育理论, 把化学教学设计得更加完善, 为现代中学化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董前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 (2) .

[2]李中兴.多媒体CAI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0) .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 篇10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把目标定位为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并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教学过程

(一)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今天美美、小刚、萍萍、明明和我们一起来做数学游戏。我们看看他们给我们做什么游戏?1.听特征猜图形。美美说: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无法自由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追问: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2.听特征猜图形。小刚:长长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学生猜对课件出示长方体)。(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追问: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3.听特征猜图形。萍萍说: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4.听特征猜图形。明明说: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小结:刚才这个游戏让我们再一次的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们看看下面该做什么游戏了?【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猜谜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做好铺垫。

(二)分一分,放一放1.为明明整理房间。师:明明的房间多乱呀,我们一起来帮它整理一下。把物品按照要求放到架子上。2.小组活动:摆放物品。3.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为什么这样摆放。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把明明的房间整理好了,现在看起来整洁多了,看来,把物品分类摆放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的游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拼一拼,摆一摆1.解决图1的问题。师:我们帮明明把房间整理好了,他邀请我们和它一起搭积木。图1:一共有()个。(1)说说它是由几个长方体拼成的,你是怎么数出来的?(2)我们只看到3个长方体,大家数出4个,哪1个藏着的长方体你是怎么发现的?(3)学生照样子拼图:上面的图形一定会有一个下面的图形和它对应。2.解决图2的问题。图2:一共有()个。(1)数数它是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你们是怎么数的?(2)学生活动之后,小组内学生进行汇报。预设:先数看到的,再数遮挡的着的。预设:分层数。(5+3+1=9)预设:爬楼梯数。(3)分层解决问题。①第一层有几个正方体?(1个)②第二层有几个正方体?(3个)③第三层有几个正方体?(5个)师: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爬楼梯,一层一层的数一数有多少个正方体。3.解决图3的问题。请你用刚学到的方法标一标,数一数有多少个正方体。【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归纳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拓展提升师:刚才我们跟明明一起搭的积木,现在同学们自己用积木搭一个,让你的同桌猜一猜用了多少个?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 篇11

几何二轮复习的教学建议

桃江一中张兵

历年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及解答题三种,这三种题型基本上各有一题,2009年高考立体几何题仍保持了这种格局。

09年高考立体几何的选择题在全国卷中考查的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宁夏、海南、山东、陕西考查的是三视图、面积、体积及其综合,湖南考查的是异面直线。

09年高考立体几何的填空题全国卷考查的是球的表面积,浙江、福建考查的是三视图、面积、体积的综合问题,湖南考查的是在球中求点面距离与二面角。

09年高考立体几何的解答题部份省份的命题范围如下:

注:加“(新)”表示此卷是新课程高考试卷

根据各地区对立体几何的考查范围来看,在选择题与填空题中,三视图结合面积、体积进行综合考查的题型在多个省份中出现,是命题的趋势,此种题综合性强,考查的知识面广,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2010年是湖南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三视图是新增内容,对这种题型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在选择题、填空题中,除保留传统的单选题外,还出现了“多选填空”和“完型填空”等灵活形式。在解答题中,证明与计算相结合考查的是命题的大体趋势;证明部分无外乎是证平行、垂直;计算部分是求空间角与空间距离。题目的解答方法有传统方法与空间向量两种选择,将近三分之一的省份在解答中没有直接出现两两垂直关系,这提高了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难度。2010年湖南的文科删除了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这一块,根据湖南的理科高考考标和教学大纲分析,实际上理科加强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块的考查力度,只不过对距离的计算降低了要求。09年高考,立体几何的难度与前几年的基本持平,但由于新课程标准减少了立体几何的教学课时,教材降低了对推理论证的要求,这样一来,立体几何的实际难度就比原来大了,这说明立体几何对传统的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没有削弱,尤其对空间想象能力与立体几何的模型思想的要求很高,具有“依据教材、高于教材”的特点。

09年高考立体几何题材具体特点如下:

1、立足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以考查立体几何基础知识为主线,重点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与运算能力及推理论证能力。

2、难度中等,不编不怪,内容朴实平和,要求考生基本概念要清晰,并且要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

通过研究09年的高考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以下是我对2010年高考立体几何二轮复习的教学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在二轮复习中,要将立体几何的复习摆在显要的位置,如果考生能得到这一板块的分值,毫无疑问考生对数学考试的信心会大大增强。

一、明确考点,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

2010届的数学学习内容比原来新增了许多内容,新课与一轮复习的时间都不是很充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很清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强调。估计2010届高考立体几何题仍会保留一大两小的格局,选择题、填空题仍以考查基础内容为主;解答题仍涉及二到三个小问题,以多面体为载体,来考查证明与计算相结合的形式;在证明问题中,判定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仍是主流,对证明问题,要求学生书写好证明过程,切忌生搬硬套,胡拼乱凑。一轮复习后,大部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距高考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如果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而盲目拨高,加大难度,这样会浪费复习时间,收不到应有的复习效果;在计算问题中,角与距离仍是主流,角的问题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三种,在这种问题中要强调学生一定要结合证明在图形中指出所求的角,不能只有几个运算式;距离问题包括异面直线问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线到平面的距离、平面与平面之间的距离。由于弱化了三垂线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和距离的求解,这对学生来说变得更加艰难。我认为三垂线定理的内容要结合线面垂直,对学生作适当的强化,否则这些问题会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尤其是文科的学生又无空间向量作为辅助工具,对这类问题往往是望而却步,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信心。距离的求解问题要注意几种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点面距离是核心,等积法是行之有有效的方法。另外,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问题除现成的公式外,还要注意割补法的应用,并要注意这部份内容与三视图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二、注意方法的整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高考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又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①公理化的方法,这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础依据②转化思想,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③模型化的方法,掌握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性质,几种常见的解题套路与格式。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强化基础,提升能力

对立体几何的二轮复习仍要强化基础知识,以落实掌握基本概念、定理、公

理、推论等,同时进一步落实这些定理在不同题目中的不同用法和理解,它们的个性与通性,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中心问题,找到解决各类问题的突破口,提高能力。其中一项重要能力是作图能力,高考卷小题一般不会绘图,而大题所给的图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作出一个好图等于将问题解决了一半。另外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组织解答过程的能力,作解答题时,老师要板书,不能用电脑演示解答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宁愿少做一题,也要将问题落到实处。

2、突出重点、难点,强调通法通则

立体几何问题,注重求问形式的多元化,但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一般是证平行、垂直、求角或距离,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主要是集中在一两种常见方法上,从通法通则的角度对立体几何常见问题进行突破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常理

3、总结规律,寻求突破

立体几何解题过程中,常有明显的规律性,所以在二轮复习中必需对概念、定理、题型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要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另外要掌握好向量法求解立体几何的规律性,加强落实角与距离的求解公式。

最后建议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说明》,做好针对性复习。

中职立体几何的教学体会 篇12

一、重视直观图的作图

立体几何离不开图形。学好立体几何应从图形入手, 学会画图、视图、用图。一个正确的直观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比较容易地想象出物体的真实形态, 还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所以学会画直观图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关键。为此, 我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1. 一抓点、线、面各种最基本图形的位置画法

例如:画两相交平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为什么有些线画成虚线, 有些线画成实线, 哪些面在前, 哪些面在后, 等等。

2. 二抓斜二测画法的规则

3. 三抓常用的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

例如:长方体, 正方体, 直棱柱, 正三棱锥, 正四棱锥等

4. 四抓示范, 注意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画法

通过以上的做法, 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常常随机用实物来演示空间位置关系, 如用粉笔或直尺当直线, 书本或桌面当平面来演示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把教室看作长方体, 研究它们的线面等关系, 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生活中的数学。第二要求学生自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 如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棱锥等等。学生通过做模型, 加深了对各几何体性质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学习立体几何的乐趣。第三采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或几何图形及其变化,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动态性, 同时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重视概念、定理教学

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是通过概念来描述的, 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是解题的基础, 学生也只有正确理解了概念, 才能在头脑中想像并勾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更好地解题。所以我在教学时抓住四个方面:

1. 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关键要素

2. 从反面入手, 改变概念的属性, 列举反例图形

通过学生判别, 从而形成稳固的正确的概念的图形表征, 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透视概念, 形成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如教学“平面的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这个概念时, 可提出一个学生最常见的实际例子让其思考:“电线杆的拉线让我们感觉拉线和地面形成了一定的角度, 这个角具体应指哪个角才最恰当呢?”通过对这样实例的思考, 学生就能抓住“线面角”的本质特征, 抽象出“线面角”的概念, 这样的实例也有助于学生记忆线面角的概念, 并在头脑中构建其空间图形。

3. 充分发挥长方体的作用

以长方体为载体, 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直线与直线, 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了解点到平面、直线到平面、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4. 识记几何定理

几何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理解定理实质, 同时加强对定理的识记。如记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可概括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教学时, 我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 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三、重视转化的数学思想

立体几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的思想方法。它贯穿立体几何教学的始终,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 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

1.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

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使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数学语言) 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及有关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尤其强调符号语言表示一定要准确。

2. 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转化

由三维空间向二维平面转化, 是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数学方法之一。我引导学生将空间问题平面化, 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化复杂为简单,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几何问题代数化

利用向量这个工具, 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度量问题以及有关平行和垂直的证明, 这样将几何问题代数化, 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难度, 而且有利于学生将代数与几何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 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时, 我设计如下程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根据题目建立合理地坐标系 (2) 分别准确地求出两个对应平面的法向量的坐标 (3) 利用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 求出两个对应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4) 对照图形说明两个平面的二面角的大小。

4. 线面关系相互转化

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其精髓就是平行与垂直位置关系的相互依存及转化。我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利用面面线面线线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恰当转化, 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 篇13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 )m3

0.09dm3=( )cm3 60cm3=( )dm3

1.04L=( )mL 75mL=( )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企业文化与班组团队建设在线作业下一篇:月亮姑娘买衣服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