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书籍读后感(精选10篇)
1.斯塔夫理阿诺斯【美】:《全球通史》(上、下两册,1492年分界,历史对今天的意义)2.罗素:《西方的智慧》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李厚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6.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7.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推荐之二:晚清变局
1. 梁启超:《近50年中国进化概论》(内容:中国治中国、东亚治中国、世界治中国)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内容:近代化与百年屈辱,观点在标题中)
3. 郭庭以:《中国近代史纲》 4.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5.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内容: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展的推动)
6. 唐德刚;《晚晴70年》
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 8.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推荐之三:民国记忆 1.《剑桥中华民国史》 2.陈志让:《军绅政权》 3.唐德刚:《袁氏当国》
4.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5.黄仁宇:《从大历史观解读蒋介石日记》 6.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革命年代》 7.岳南:《南渡北归》
8.龙应台:《1949,大江大海》 9.齐邦媛:《巨流河》 10.何兆武:《上学记》 推荐之四:拒绝遗忘 1.笑蜀:《历史的先声》
2.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3.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4.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5.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6.王年义:《大**的年月》 7.杨显惠:《夹边沟记事》
有独创性的人总是受到奚落, 这在艺术界是常有的现象!
很多意在表达自我的纯粹绘画艺术家大多总是同生存、贫困抗争不屈。这姑且不说, 本文只说绘画本身的勇气问题。
现代生活中, 成人多以“勇敢”为荣, “胆怯”为耻;所有的伟人都被戴上了“无所畏惧”的超人光环。然而, 人在寻求自身位置时总有一种无名的畏惧感、惴惴感。艺术家也不例外。
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 已被过分渲染成证明自我、宣扬个性的、仿佛是任何一个绘画从事者尽可以自视为勇士而进行宣言的场所。可惜愈是如此, 绘画创作者愈是感到无所适从。因此, 有必要重视绘画勇气的问题。
几乎每个儿童都喜欢画画, 他们的画面天真迷人, 而他们几乎个个“无惧无畏”。但他们成长之后, 继续画画的人如凤毛麟角, 因为“随着课题的进展, 解题的方式越来越多, 越是认真和博学的人, 便越是感到寻求新解的困难;而这种寻求, 本来就像西西弗斯和吴刚所从事的活动一样, 是一个自我追逐的永无止境的循环。”这显然是一桩可怕的苦差事。没有几个人吃得了这种苦, 否则凡高等绘画艺术家不会被叫做“疯子”。而迷人的艺术, 有时候给艺术家本身带来更多的是一种苦难的体验。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画家艾贡·席勒25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构图风格。他的作品十分注重表现强烈的性感, 因此被指控为从事色情活动。他被判刑入狱, 铁窗生活使他痛苦万分, 但同时也使他清醒了头脑, 他后来创作的肖像画神情忧郁但造型优美。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席勒染上了当时横行欧洲的流行性感冒而离开人世。我们不得不忧伤地清醒他不是直接死于艺术迫害。艾贡, 这位青年艺术家说过:“爱就是一切……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这种体验, 这样, 我就能再次创造一种新东西……”至今, 又有几个人能领会这类艺术家的意义呢?他们会怎样看待象席勒这位对艺术热爱、认真得近乎偏执的艺术家们呢?席勒表现性感的创作可以被侵犯, 不可侵犯的是他继续绘画的勇气。
在中国文革时期, 文人画因为不能为现实政治服务而沦为“黑山黑水”, 画家潘天寿、李可染被诬为“黑画家”, 被折磨致死。这是政治极端“扯皮”之下对艺术最残酷的摧残, 然而艺术家的艺术精神却不朽于人间。
二、勇敢者
勇敢者“冲过”绘画和生存, 甚至是生命的关口, 单纯地面对绘画本身的问题, 还必须不断克服自己, 超越自己, 与自己开战。而这容易造成一种来自内心的对自我从事课题能力的不信任。“一旦将这种不信任转化为具体事件, 艺术活动的结果便不再是也不必是可以预期的了, 其意义仅仅在于永无休止的试验——过程的展示和体验。此中没有成与败、美与丑、正与误、真与假的区别……也就是说, 绘画的过程和过程本身有了独立价值, 不再从属于目的。绘画活动……由此从意识的自我钳制中挣脱出来, 进入一个哪怕更为混乱无序但毕竟充满别的各种可能的新天地。”简而言之, 绘画已达到时下常言的“艺术多元化”。然而这种多元化也使得绘画进入一个过于狭窄的个人嗜好的风格潮流的危机时期。这是绘画史上“反抗”的必然结果, 并且这种“反抗”还将继续发生作用, 因此, 不必畏于“危机”而束手束脚。一百多年前, 印象派也曾面临同样的危机, 结果出现了后期印象派, 其成果更加辉煌, 并左右了后来的艺术发展。整个二十世纪的绘画似乎“乾坤混淆”, 在保守的学院派眼中, 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画家简直就是叛臣逆子, 让人惊恐不已;但不可否认, 绘画行为更加叫人神往了。
杜尚, 无论艺术史如何发展都不能忽略的这位画家, 其最不可思议的绘画行为——“现成品”, 要告诉人们的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具有艺术的魅力。然而到1961年, 他很快意识到任意重复那种“表现形式”的危险性, 并逐年减少“现成品”的创作, 这是富有深意的勇气。他使得后来企图以“现成品”来表达艺术的行为显得既呆板又做作, 以及过时。
法国画家亨利·卢梭在新的世纪获得了荣誉的光环。可是在他有生之年, 他面对的是冷淡的公众, 得到的是一种古怪而荒谬的赏识, 他自身又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他羡慕技法纯熟的学院画家, 渴望得到正统派承认的抱负和与之背道而驰的艺术追求。他遭到粗暴的嘲笑, 他的画被观众割坏, 从展厅撤出;但他不可能改变他通过顽强地实践而获得的方法, 他为了创造的自由而触犯着长久以来被视为神圣的戒律而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信念和耐心。
此外,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塞尚、马蒂斯、培根……不知道有哪一个绘画艺术家不曾经历过类似的遭遇……
几乎整个绘画史都证明了人类试图战胜对世界的恐惧。这句话绝不言过其实。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希腊, 其古代艺术对战士充满崇高的礼赞。而绘画史也离不开一个大前提——你究竟怎样看待万事万物。你有勇气坚持你的看法么?最严肃的事情是:你要时时战胜绘画艺术因缺乏与公众交流而产生的受挫感。而这要用画家具体的活动来说话。
三、勇敢者的创作
是的, 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交流。但绘画的交流是困难的。正如德拉科洛瓦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画了一幅好画, 我并未表达出什么思想, 但人们却这么说。多么愚蠢的人啊!”
艺术因为其基础是建立在思想意识领域而使其自身的矛盾更加尖锐!
这就提出了一个实质而具体的问题——画面、画面、画面。不管画家的主观感情如何, 他都得作为一名观众来观看自己的创作。马蒂斯, 这位野兽派艺术家、领袖冷静而富有理性:“我始终寻求人们的理解, 当我遭到评论家或同行的责备时, 我想他们是对的。——假若那是因为我的创作还不足以使人理解的话。这种想法使我终身不带怨恨去工作, 甚至对批评也漠然置之, 不管这种批评源自何处, 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清楚明白地达到表现目的。”马蒂斯强调的是表现, 是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在当代, 国际间几乎达到了这样的共识:艺术没有定式, 没有模式、没有风格。问题是:绘画作品本身若没有力量, 理论便一无是处。无论布拉克如何坚持说有价值的只是意图, 毕加索又是如何地赞同, 他们的绘画作品是他们的有力证据, 他们因而才没有被叫做骗子或空谈家。
然而, 在绘画过程中要坚定脑海所想的很难, 因为总有一种更加巨大的外在力量在驱动着你……除非你心中早已孕育了要走这条路的意志。对于一位“不老道”的绘画从事者来说, 在绘画过程中就得警惕、得克服自己觉得现状不错就驻笔的“得意”;尤其是现状的确只是一种偶然、一种无关积累的巧合时, 非常害怕继续画下去会“破坏”效果;因此, 要有勇气告诉自己, 这还不够真实。塞尚说过:每一个笔触都能改变一幅画。“这并不是说, 如果一个笔触被去掉或改变, 一幅完成的画看上去会不同。而是, 在画一幅画的过程中, 每一个‘新’的笔触都会改变前面所画的每个笔触的效果, 因而画家每画完一个笔触, 就会发觉自己面临着一个新的情境。”“也就是说, 在绘画的过程中, 总的绘画问题可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修正的问题。物理的和知觉的媒介随着这个游戏的进展修正着这个问题。”“在所有部分都找到它们明确的关系之际, 这样一个时刻就到来了:从这时起, 除非整个地重画一遍, 否则, 我要在自己的画上添加一笔都是不可能的了。” (塞尚)
一幅画完成了没有?——标准是什么?马蒂斯的画面, 让伦勃朗相信已经完成似乎不太难, 但怎样让“所有人”信服?“最绝对”的理由是:“我真诚地认为我的画面很明确地表达出了我的意思了。”但这显得太“蛮横无理”了!
20世纪的绘画艺术家拒绝专断固执的思想, 却使得绘画艺术成了不受法则约束的“怪物”, 已定的法则总是受到侵犯。“无休止的标新立异使绘画意义的不可读性造成了艺术家与大众的严重隔阂;因价值标准的变幻不定而导致了价值观的虚无;因不断寻找艺术自律的临界点而背离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终极使命——对人的精神和困境的关注以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求。”困郁于此, 我们开始不断地怀疑自己的绘画创新行为, 产生犹豫和胆怯。殊不知, “艺术本身不会演变, 人们的思想在变化, 表现方法也就随之变化。”我们运用人们所理解的语言去表现新的、闻所未闻的现象, 这并不意味着妥协。因为正如“人生只有一次选择, 要坚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 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回, 错到底, 作为后车之鉴” (吴冠中) 。
四、反叛精神
当代的艺术就是“人在思想的支配下, 通过一个行为, 对空间进行有意义——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意义的占领”。所谓不局限, 即是说, 无论绘画艺术的意义如何扩展。视觉艺术始终是挣不断的母体。
不要被杜尚的“骇世惊俗”震呆了, 象他反对视网膜艺术一样地反对他, 他的艺术和理论正象征着体系的彻底崩溃和创造的绝对自由!走回画布来, 来发现他所看不到的视网膜的审美情趣!那里还有很多“为什么”, 正如雷诺阿所说:“如果你可以解释一幅画, 那么这张画就不是艺术品了, 因为什么因素使一幅伟大的作品伟大, 这始终是个谜。”……高更说:“要多考虑创造而少想到结果。”既然无论哪一种态度、方式、表现手法都必定会产生结果, 不管这结果 (包括社会结果) 令你欢欣还是沮丧, 你都坦然接受, 这才是一种有胆识的勇气。须知, 就连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在隐退之前都有过眼见公众厌弃自己而将赞词置于奚落他们的入境者头上的痛苦体验。公众对成名画家尚且如此, 何况对未名绘画者呢。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除了一种反叛精神外, 不应该有什么别的承袭。”20世纪初这句名言, “应该把博物馆统统烧掉。”便是这种反叛精神的极端表达。博物馆当然烧不得。没有“博物馆”, 从什么地方进行反叛呢, 换句话说, 如果有位“知情者”如龟般长寿, 目睹始终:这些烧掉博物馆的勇敢的艺术家们“自由创作”的“新作品”, 不过是余温未尽的灰烬的翻版罢了。这, 岂不是人类的自嘲自贱, 滑天下之大稽么?所以, 作为后来者, 那种反叛的精神和勇气是基于对大师、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 甚至是自己经历了一段绝致的顶礼膜拜之后, 主观能动地产生出来的。它来得毫无声息, 一旦进入你的身体, 你就会感到蠢蠢欲动……必须使勇气成为一种潜意识, 自觉不自觉地调度使用。而且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只要是真正用心从事绘画艺术活动。
摘要:在现实工作生活与绘画创作实践中, 在阅读大量绘画艺术哲学理论、艺术史以及绘画艺术家传记之后, 绘画创作者就能强烈地感到绘画中勇气的存在。尽管艺术家们总认为绘画艺术其实如邻家小孩可以亲切交往;可是, 绘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 始终是抽象的;包含其中的绘画勇气问题, 要探讨明确很难。文章巧取“形而上”三个字, 是巧取哲学中“形而上学”含义中偏激武断的不科学性来揭示艺术本身的不需科学性;进而展示绘画勇气的神秘性……
关键词:形而上,艺术多元化,勇气,反叛精神
参考文献
[1][美]多尔.阿西顿《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9.
[2] (法) 约翰·利伏《塞尚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3]陈训明.《毕加索·马蒂斯论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导语:“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近代史读后感
假如我有一根魔杖读完这四本书,我想,如果我也有一根魔杖,那该有多么好!我要用我那神奇的魔杖,为人类造福!现在,我们的地球上战乱很多。
比如“中东战争”“911事件”等等。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们沦为难民,东躲西藏,饥一顿,饱一顿,真是可怜。这时,我的魔杖就要大显身手了!我轻轻一挥,和平的花朵就洒满了全球。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乱了,多好!如今,地球上生态环境正在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那些灾害,不但毁了人们的房屋、田地,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痛苦。
这时,我一挥魔杖,随着一道金色光闪过,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变得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美丽,多好!假如我有一根魔杖,我会用来造福于人类。其实,我读完这四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书中由始至终呼唤和平、真情、勇敢和爱。
它不光是一本单纯的儿童小说,其中也包含了很深的哲理性,如神奇的厄里斯魔镜和冥想盆。只要认真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哲理和感人至深之处。
近代史读后感 只有纵观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的中国近代史,才会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含意。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大清帝国,带给中华民族东方雄狮的是:“东亚病夫”的耻辱、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割地赔款的无奈;“三民主义”赶走了一个大清帝国的皇帝,带给中华民族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将中国最终引向了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从广东到武汉,从南昌到井冈山,从瑞金到陕北,从瓦窑堡到北京,南征北战,纵横决荡,扫荡了土豪劣绅,驱逐了日美敌寇,覆灭了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迅速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爆炸原子弹,确立大国地位,彻底清除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大庆油田的建成,长江大桥的通车,无不预示着新中国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港澳顺利回归,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圆了百年中国梦;长征腾空嫦娥奔月,实现中国古老的飞天梦;加入世贸,举办世博会,让中国真正成为全球的一份子。
是中国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了《中国近现代史》我知道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让我敬仰近代史上那一个个为国奋斗而牺牲的烈士英雄们。我们祖国是一个饱受苦难的国家,我们的老一辈党员经历着千辛万苦:多年的持续内战,奇迹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击八国联军,抗日救国等等抗击外国列强的侵略斗争。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讲述了过去一穷二白的苦难生活,日本烈强的野蛮,当时国民党的腐败。让我感受到沧桑岁月的祖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新路。让我们民族独立自主,不再是东亚病夫,也不再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让中国重新向东亚雄狮迈向第一步。
新中国的成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两弹之星钱三强;第一个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邓小平等等杰出人物的辈出,使我们国家得到了飞速发展。
现在在党的关心和领导下我们新一代亲身体味到祖国的强大和温暖: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激动人心的时刻;XX年北京圆满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我国健儿取得的骄人成绩,金牌总数排名第一;XX年又成功举行60周年阅兵仪式,雄狮亮剑威震四海;尤其是是去年的上海世博会我也有幸亲临参观,感受创造了史上最大规模记录的世博会。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那眩烂满目的世界建筑,高科技的完美展出,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忘返于梦幻当中……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在这期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科技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但是碰撞的结果是让中华民族悲伤的,屹立在世界中两千多年的强大王朝如今却任西方列强随意宰割。就连葡萄牙这样的小国也敢向清政府索要澳门,可见大清帝国是真的气数已尽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东西也体会到了前人的艰难。下面从 各方面谈一下我在学习中的感受。
一、落后就要挨打
凡是落后的国家总是会受到强大国家的欺负。在古代是这样,现代也还是这样。1894年英国敢入侵大清帝国这便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曾经强大的王朝为什么会衰败,这得从乾隆皇帝的“闭关锁国”政策说起。一方面,乾隆皇帝说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这体现了当时大清王朝的狂妄自大。这种不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对当时清朝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其次,乾隆皇帝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出于一种担心,担心自己的统治受到影响。因为在18世纪初期一些外国人的传教活动干涉到了大清内政,如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等。在种种原因下大清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
它直接导致了大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最后生产技术和工业的落后。在帝国主义对全球资源的掠夺下,大清这块肥肉当然也成了他们的目标。落后的直接结果是: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956814007两,合关银941375451两,合1326323847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获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在抗日战争中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每当看到这些内心都不是滋味,为什么曾经强大的中国会沦落到这种地步,百家的智慧,盛唐的气势,霸王的英勇在鸦片战争中碎得满地都是。曾经会喷火的蛟龙,如今变成了任人宰割羔羊。这是一个令无数中国人心痛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因为晚清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没有强大的国防科技,也没有良好的教育去培养成为一个强的国家应该有的人才,大清一直还沉浸在地大物博得春秋大梦中。再加之当时人们没有国家的意识,各派系相互争斗没有共同面对敌人,才造成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果。
二、黑暗中的探索
虽然这段历史很黑暗,充满了压迫和剥削。但是中华人民还是没有屈服,并且一直在探索一条能将能将民族国家拯救于水生火热之中的道路,在此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人物和思想,也有很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谭嗣同、李大钊等。
这些探索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激烈的农民运动,在兴盛时曾占领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将领都忙于享乐,导致了内部发生了分裂,最后导致了运动的彻底失败。谁然失败,但是我认为这次运动严重打击了清政府,也打乱了帝国主义的阵脚。时期瓜分中国的梦想成为了泡影。
在受到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后大清终于有点觉悟了,李鸿章便感叹道:“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在此期间兴办工厂、学堂、军队装备改革、聘请外国人做教练。最后再经济方面得到了局部的改善也建立起了新式的海陆军。虽然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大清过度依赖外国列强,而列强们是不可能让大清真正的富强起来的。而且在此之中还出现了一些极为腐败的现象,导致企业盈利不佳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的现象。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战败之后洋务运动便破了产,由此可见大清的这场运动是有多么的脆弱。不过它还是有意义的,它让中国看到了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其发展起来的一些民族资本也为后来各种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当然洋务运动的失败对大清也是沉重的打击。
在经济方面改革受挫之后大清转向了政治体制和文化的改革,于是便有了戊戌变法,但是很遗憾他是一次很短命的变法,前前后后只维持了103天,最后以的受限自由和谭嗣同等英烈的被杀害而告终。虽然失败,但这次运动开启了国人思想的大门,在此之后很多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入了中国。在此后一系列的新政失败,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清帝国终于永远的倒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到此结束了。但是人民并没有因此过上好日子,中国大地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让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党派最后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了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应为他解决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挨打和挨饿的局面,并带领国人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读完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主要围绕中国能否近代化及如何近代化,对于近代史上本书主要在对于19世纪没落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近代化方案来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国,在这之中就有三个近代化方案是比较的有名第一个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领导的运动为第三个方案。
首先我来谈谈看了第一个近代化方案的感想,近代以来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此中国发生了这么大的事,难道中国人对此就没有一点想要反抗的心理吗?不,有肯定是有的,但由于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很难从中解放出来这就出现了中国的救星曾李左张等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他们兴办近代企业,有军用工业有民用工业像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机械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汉阳铁厂等等。这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国防建设也为后来建立北洋水师打下了基础,同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整体实力。尽管最后洋务运动失败而告终也预示着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不能彻底拯救江河日下的中国但那些中国的有识之士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
现在来说说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梁为主的维新变法,虽然在历史上仅仅只是存活了白余天,但是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却不亚于任何一个历史事件,还记得书中有一副插画上面是一个牌匾写着大学堂三个字,这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北大,在那时名叫京师大学堂也是我国的一所新式学校,书中提到了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的一句话“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洋务之能事毕矣。”这种批评我觉得虽然作者觉得很对带是我觉得没有物质基础怎么才能有上层建筑,如果人民都吃不饱穿不暖那么我们不论怎么打仗都只有死路一条,况且维新变法本来是要突出他的新却只是借助孔子的外衣来进行,始终不能改变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地位。维新变法的思想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封建思想但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
中国近代化前两个近代化方案要么是上层官员要么是知识分子提出来的,难道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自己的想法来反抗外国侵略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吗?当然是有的,这就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他们代表了广大的深受外国侵略者迫害的人民群众,他们在面对列强时毫不畏惧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他们与列强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多维空间
书籍装帧发展到精装的阶段, 已经不仅仅取决于质料载体及装订方式, 而逐步开始融入了装帧工作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及自身对书籍形态的把握, 由此, 书籍装帧走入了一个新的概念——“书籍设计”, 装帧的工作亦更多地由设计人员把握。这就需要重塑书籍设计的概念。
一、“书、装帧、设计”概念的提出及转化
在谈到装帧与设计的区别之前, 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书是什么?
书的本意是将信息汇集排列装订成册, 因此, 谈到“书籍装帧”的涵义, 可以理解为完成一本书的过程中的装订环节。装帧的“帧”, 本意为书画等物的数量单位, 多页纸装合而成, 即为装帧。
然而观察当今书籍的发展, 书的本意已不足以概括书所能赋予的文化内涵。从广义来说, 书籍既是作为信息传递的物质载体, 亦是文化内涵的精神载体。因而, 随着书籍概念被重新认知, 装帧一说亦难以适应当今的书籍艺术。由此有人提出了“书籍设计”一说。
书籍设计一词, 意即书籍从计划到形成的整体过程, 也就是书籍的整体艺术设计。本文认为,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书籍设计”这一概念充分反映书籍艺术的实质, 既立足于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 又关注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上文之所以对历史作出回顾, 一方面是借助历史阐述装帧在书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是表明从装帧到设计, 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书籍结构和形态, 是书籍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从“装帧——包装”到“设计——整体”
在书籍整体设计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前, 人们往往认为书籍装帧就是对书籍进行包装设计。这一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我们知道, 包装是产品的外在附加物, 其最大的功能是保护商品完整性, 并常常附有对商品属性的介绍。而现代书籍封面大多亦存在对内文保护和介绍的两大功能;此外, 一个精美的包装可以为产品提高价值, 而精装书亦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因此两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那书籍设计为何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产品包装设计?
一般产品包装可以独立存在于产品之外, 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摒弃包装, 这对于产品本身是没有影响的。其形态亦多种多样, 可见设计空间是较大的。而书籍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相比于一般的物质产品, 书籍的实用性更多地体现在其文化内涵方面, 即从物到意的形态转移, 这种从实物到精神的产品, 从内至外的物质表现都应体现同一种文化涵义, 决定了书籍的装帧与内容应是相互统一的, 两者不可分离。从装帧到设计, 书籍艺术作为人类意识的表现形式, 比一般的产品包装更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 其使用价值是有传承性的。
此外, 由于书籍自身特定的物质形态, 决定了书籍设计不能天马行空, 亦不如一般产品包装设计的发挥余地大。
三、书籍整体设计与书籍形态的多维空间关系
在未引入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前, 书籍装帧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封面的设计。这是在只具有长宽的二维平面上的设计活动。但是现在提出书籍设计, 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书籍所特有的多面的形态。
就书籍形态的完整性而言, 它是具有三维立体形态的, 所谓“一页不成书”, 其特殊性就在于书籍是由二维平面的书页叠加所构成。换言之, 书籍整体形态的存在是依赖于作为局部单位的书页所体现的平面形态构成的, 反之书页平面形态在书籍整体关系的支配下达到价值的最大化,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平面构成是视觉直观造型艺术形成的一个基础条件, 而三维立体所具有的纵深度能构造一个完整的视觉空间, 书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两者的统一和结合。有了平面、立体的概念之后, 我们不难看出书籍艺术的着眼点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必须在兼顾书页平面的编排设计的同时完成对书籍整体造型的设计。
撇开书脊的设计, 书籍的外部造型的内在组合结构基本都是由面积相等的平面空间重复积累而成的, 因此, 装帧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很大程度上是由构成书籍的每一个平面的设计来实现的。可以说, 平面设计是书籍艺术形式设计的基础。但这里的每一个平面空间均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设计当中必须把其当作全部结构中的一个特定的环节来思考。
此外, 在书籍整体设计中, 光有二维和三维的概念还是不够的。从当今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在设计中引进四维时间空间的概念, 利于把握设计的总体进程, 利于书籍设计从表面形式上升到意识形态的把握。而所谓的四维空间, 既体现在从书籍内容、选材、开本到书页设计、封面设计直至最后装订成书的总体设计过程, 亦体现在读者在接触书籍的过程中。
一本书籍最初给予读者印象的便是书籍外在表现形式, 如书籍的开本、装帧结构、艺术设计等。一般而言, 视觉流程是由外及内的, 这里就产生了从二维平面的审美需求到三维空间的书籍形象感, 而其中视觉阅读以及停留的过程则会存在四维时间差。书籍设计应该利用多维空间的概念, 通过各部分的承接、变化和各种细节的相互提示, 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 从而把书籍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现出来, 达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
但是, 不同类型的图书对时间空间跨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的消遣性较强的通俗读物, 书籍内容属于娱乐或即时信息一类的, 就宜采用直观式的设计, 缩短读者视觉解读的时间周期;而对于高层次的书籍, 如学术类著作, 其表达出来的时间空间跨度应避免产生浅薄的感觉, 表现形式应营造思索余地, 从而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
综上, 从书籍装帧走入书籍设计是从技术发展到艺术的必然, 是完成书籍从物到意的总体把握, 是突破传统装订装饰的狭隘观念、由里及外地全面介入书籍艺术核心的设计过程。这需要设计者把设计理念融入书籍内在、外在的内容, 通过书籍的艺术形态最大程度展现书籍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章桂征.《中国当代装帧艺术文集》[M].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8.
[2]《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战越勇,越战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可是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期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忙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终,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终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判断,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可以“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可以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 “文革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谈谈我读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那就是读书必须是吸收(知识)和批判(作者)的精神兼而有之!读书是为了学习,为了吸收更多知识,但是如果只去通盘接受该书作者的观念,而不是作去伪存精的批判,那么读者一定会困惑于不同书籍里面的各种不同的观念。最终不单是没有增长自己的知识,反而是增加了自己的困惑。这个原则适用于我们读的任何书籍,特别是文史类书籍,因为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做到“绝对客观,绝对真实,绝对正确”的。每一本书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作者的基本立场,历史观和个人的价值观!
认同这个吸收与批判兼顾的原则,这也相当于解释了我们老祖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带着这个基本原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吧:
作者将中国近代史分成了几个部分,包括: 1861-1895,自强运动时代 1898-1912,变法与革命时代 1917-1923,思想觉醒时代
1920年开始,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是充满混乱与悲哀的时代,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中国传统的辉煌和精彩的历史到此被迫戛然而止,急剧的社会动荡持续发生,中国人民被迫付出了昂贵的社会代价。中国作为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很可能步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印度,埃及,伊拉克伊朗)的后尘,从此开始没落下去。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中国没有步入其他几个文明古国没落的步伐呢?作者并没有做出交代,但是读完之后或许我们可以自己进行判断。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实际上是当时的中国文化界由对西方的迷信到否定的一个爆发阶段。1939年左右,中国社会文化界时髦般地发生的“奔向延安”的运动,实际上不只是中国的爱国青年,还有不少好奇的外国记者,他们对重庆和延安的两极化评论也不是偶然的,在这些报道之后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历史选择了中共不是偶然的!1944年美国的延安考察团长戴维斯就已经确认:中共,才可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不是当时强大的国民党!认可这个观点的还包括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
该书对抗战后的中国四年内战描述极其简单(大概是因为作者是个民国遗老的缘故而且该书作者对于共产党对于国民党摧枯拉朽般的胜利攻势没有做出基本的原因分析。这个根本原因的关键点就是:人心的向背!
与对内战相似的是,该书对三年的抗美援朝这一段历史也几乎是只字未提。实际上抗美援朝当时的历史是相当复杂和危险的!作为刚刚建国,并且经济基础这么差的一个国家极其军队,不仅仅是在东南面临国民党和台湾的进攻,在东北面临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随时可能跨过过境进攻,怎么就“敢于”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干上了呢?大家设想一下这场战争假设中共真的失败了将是什么结果?为什么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随后十多年的和平?。。新中国的成立实际上在当时是充满危机的,假如美国在朝鲜取胜,假如蒋介石同时在福建反攻,历史会是怎样的改写?中国的历史将很可能被再次改写。幸运的是,毛泽东主席能够决策参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何等的气概与魄力!
该书对中苏的争端和交恶的描述也颇为不能让人信服。其将中苏之间的争端原因居然归结为毛泽东主席曾经与苏联之间的个人委屈和恩怨,凸显了作者本人的狭隘心胸和气度(这可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倚仗美国背景来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中苏争议和争端的本质,是这个民族的自主话语权的问题!是国家命运与前途的问题,怎么可以被作者荒唐地描述为毛主席的“个人恩怨”呢?
再说中国内部的历史,作者清楚地描述了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调整,国家治理的实际大权在刘(少奇)邓(小平)(毛退居二线),然而,怎么就可以随后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跃进,浮夸风等等责任全部推到毛主席个人的身上呢?这是什么混乱的逻辑?其他人都没错?特别是1977后复出的那位在当时没有责任?他跟刘少奇一起不是在当时直接负责和主持工作的?
犯错误其实不要紧,毛主席在开国之处就曾经明确指出:我们从事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犯错误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比犯错误更可怕的是,检讨错误的方式和改正的方法!-当后代将错误的责任简单归咎于毛主席个人的时候,实际上就相当于放弃了进行自我检讨和自我批判的机会,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也是1979年之后国家发展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邓在所谓《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只是对毛泽东主席的“错误”进行了检讨,而没有对自己个人的行为做出任何反省和批判。
再说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据该书记载,他在1962年的湖南考察中认为,这“不是天灾是人祸”,但是这个人祸却是直指毛,而不是他自己!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刘自己作为一线领导的负责人又该怎样解释他自己?历史是该这样扯淡的吗?
这本书还描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那就是文革之前,1962年9月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有1964年的样板戏。在这些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毛主席当然是希望以最小的社会动荡的代价,来继续社会主义的教育。但是很不幸,毛主席发现他的这些温和的教育行为没有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因为中央有一股顽固的势力在阻挡着他的教育政策落实下去。那么这股势力是些什么人?要推倒这股势力,发动更猛烈的文化大革命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项!
作者还对毛主席作出了他的评论“革命有余,建国不足”!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小人对伟人的妄加评论,这个观点不单是荒谬,无知,甚至是愚蠢!只要大家客观地对比一下1949-1979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就不难否定他的这个评论。
该书随后认为,是邓小平才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因此邓小平的贡献非常伟大!这个观点无异于傻子说只有那最后一个饼才让他吃饱(“早知最后这个饼能吃饱,就不用吃前面那些饼了”)!事实上,如同作者自己描述的,是美国总统不得不“卑躬屈膝”前来中国,拜会毛主席和周总理,并签下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的发展沿革绝不是邓小平这个“最后一个烧饼”完成的。他只不过是利用自己掌控的权力,如同其他外交和经济领域一样,摘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果实”而已。
该书对四人帮的描述也很有趣:所谓四人帮在毛主席面前说邓小平的坏话,这成了他们的主要罪名!是什么力量让中国没有步入其他几个文明古国没落的步伐呢?我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这个国家,目前社会的主流舆论却充满着对这个党的否定,甚至以对这个党进行嘲讽为时髦!这是何等的悲哀?!1945年之后的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共执政。这种选择的肯定不单是源自国内人民,也有源自美国及苏联等外部力量的肯定。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以台湾在国民党及相关体系的领导结果来讲,要是全中国真的交到这个国民党的手中,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