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抒情作文(通用14篇)
我的家乡在泰州,泰州是一个千古文化名城,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有许多美味的食物,而我的最爱,就著名的油炸臭干了。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长沙臭豆腐吧,但我告诉你,咱们泰州的臭干比臭豆腐还要好吃。我在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对面的巷子里有一家卖臭干的店,那是泰州最忙的臭干店,也是最好的一家。每个星期我都会买一次,等我放学后,正好肚子有些饿,我就跑到对面的巷子里等上几分钟,再从兜里拿出几块钱,让老板帮我炸。我一般都会坐在里面,等老板送上美味的臭干。想到这里我都会口水直流。老板送臭干的时候还会送你一包辣酱,那味道闻起来有点臭,但吃起来是非常香,在蘸一点辣酱,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而且刚出锅的臭干非常脆,让人流连忘返。
泰州的美味可不止这些呢,还有很多很多。除了美味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而我最喜爱的,那便是望海楼了。
望海楼,泰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那里一到节日就会举行灯展,到了晚上就会灯火通明,最耀眼的还是那用灯制造成的圈,可以让人感觉走进了时光隧道。如果你可以登上望海楼,可以一览泰州的美景,美不胜收。
一、审清题意,突出文眼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形式,至今仍存有特殊的价值,具有客观性、统一性和限制性等特点。大千世界精彩纷呈,写景作文取材广泛。教师应指导学生审题时要紧扣题意,抓住重点词语;写作时突出习作重点,确定写作中心,明确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写《早晨》,四季的早晨、城市和乡村的早晨各具特色。又如写《美丽富饶的家乡》,就要突出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也可以写党的富民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只有根据题意确立写作中心,才能使文章立意深远、主题鲜明。
二、贴近生活,慧眼捕捉
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观察是生活的前提,是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洞察人生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常见的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法、移位观察法和移步观察法。观察自然景物时,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可以以位置的移动或空间的变换为序,也可以以时间为序。其次,根据时间、地点、季节的变化重点观察,突出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观的统一,彰显地方特色。另外,要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细致观察,求新觅奇,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精心选材,巧妙构思
写作就是将收集到的素材加工提炼,进而抒发真情实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写作前积累材料。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不能一一罗列、简单堆砌,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线安排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根据游览路线、观察顺序、时间推移、季节变换或景物类别来合理安排材料;还要根据景物特征和中心思想安排段落层次,对那些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景物进行重点描写。好的开头和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文章的开头可以直接点题,结尾要直抒胸臆、自然流畅,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也可以开头总述全文,然后按照“总—分—总”的形式自然结尾,令文章一气呵成,如《桂林山水》;还可以开头巧设悬念,结尾照应开头,自然点题、意味深长,如《迷人的张家界》;等等。
四、生动描绘,借景抒情
好的写景作文不仅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更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精美图画。写景文章不仅要语言美,更要意境美。因此,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特点,运用精练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使作文妙趣横生、如诗如画。在表情达意上,还应多运用比拟、比喻、联想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此外,写景作文还要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文质兼美、形神俱备。
五、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文章不厌百回改。贾岛“推敲”的故事留下了千古佳话,许多“一字师”美名远扬。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态度严谨、文风务实,值得学生学习。写作时,学生应在布局谋篇后不断推敲,可以采用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改、旧文新作等形式,不仅从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立意构思、材料选择、主次详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修改,还要从标点符号、表现手法、情感抒发上反复推敲,力争使文章精练简洁、情真意切、独具匠心。
一、要有感而发,不做无病呻吟之怪状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是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抒发自己对所叙述和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感受,它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作为刚刚步人中学校门的初中生来说,恰如其分地抒情并非易事。其中无病呻吟就是常见病之一,本来无需过分地流露情感,结果却大发感慨,令读者很不自在。这其中有学生本身作文素质的原因,同时也有教师引导失策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并时常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学生在写作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暂时中断思路,尤其对命题作文,一时难以选材立意,更淡不上议论抒情。为此,教师就得创造与之相关的意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联想所学知识,启迪潜在情感,达到写作最佳状态。
二、要真情实感,不虚情假意欠感人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社会角色,各有各的人生轨迹,各有各的生存生活方式,自然就各有各的生命观念,自然就有异彩纷呈的人间百态。而学生却不会因此去抒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常因作文课望而生畏,问其原因,即苦于无物可写、无情可抒,又问如何完成?回答是:一靠抄,二靠骗,三靠虚情假意去过关。这既害了学生又苦了老师,学生绞尽脑汁,瞎编胡说,作文水平未进步;老师费尽心机,精心批改,却无效果。尽管文章有时可以虚构或夸张,但必须把握好真实的尺度,无论是事实真实还是艺术真实都不可无中生有。言过其实,违背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去臆造,往往是事与愿违,自欺欺人。对于教师来说就得注意对学生进行“无话可说,无情可发”的转化。我对学生说,写你身边的人和事,道真情,抒实感,写你心里要说的,就是真情实感,同时还启发他们:当你生病住院时,父母整天的守候护理,老师同学们的帮助看望,你不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和集体的幸福吗?当你目睹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时,你难道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吗?当你看到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交警值日时,你没有一点心灵的感化吗?……只要你去搜捕生活,从一个思念、一种感受、一种灵光、一种思想中,去寻求那份独特的感觉,不就是抒情吗?经过多次的启示和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地从生活的宝库中撷取所需要的每一页,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答案。
三、要语浅情深,不雕语琢句难读者
初中学生对于“抒情”理解得不是很深,有的甚至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学生作文中就胡乱地堆砌优美的词句,滥用词藻,这样,其文章只能是非驴非马,不三不四,甚至文不对题。那样生造词句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读天书。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对于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是一个重要条件,无论是日常用语、方言,还是文学语言,无论语言朴实无华,还是文采生辉,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中心的需要问题,不可随心所欲。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更不可片面追求深奥莫测的词汇,否则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再说教师在指导上也会失误,过分地推崇文采、词藻,通俗朴实的文章常遭冷落,词华句丽的文字备受赞赏。这样,学生就热衷于课本文选的寻章摘句,下笔时学生腔十足,所写文章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要以本为主,不好高鹜远失本色
作文前教师的辅导和范文的导向是一种教学法。于是不少教师就注重理论的指导,又从课外寻找一些中考、高考的优秀佳作作为范文给学生朗读。这样,许多学生就效力模仿,结果思路不开阔、题材不广泛。而我却注意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紧密联系起来,每篇课文就是一篇绝好的范文,特别对抒情艺术这一形式的指导更不放过。
有时,作者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之中,边描写叙事边抒情,有时也将感情渗透在说理之中,边说理边议论边抒情,这就是间接抒情。像《囚绿记》《背影》《爱莲说》等等,运用不同类型的抒情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古代诗词之中,不着“情”字情自出。这样,学生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弄清抒情的方式和类型,再进行作文训练就会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
五、要因体而异,不千篇一律套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在学生心中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散文、记叙文、诗歌等文体才用抒情,议论文、说明文就得敬而远之;二是认为抒情就是发表感慨,并且只在结尾才出现。故学生一般写成三股文:一段点题,二段叙述,三段“啊”字抒情。这样,学生的思想就被禁锢在模式之中,很少超脱这一枷锁。那么,要摆脱这一桎梏,教师就得做一个配锁匠。
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抒情这一方式与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是有缘的,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说明文或议论文也应反映出作者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看法,特别是文艺性说明文,作者更是时常兼有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要让学生摆脱说明文或议论文等文体不需抒情的错误思想。
其次,如何走出只在结尾抒情的模式。这就得让学生知道要因文体和内容或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定,抒情可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边叙边抒情,边议边抒情,有时可情景交融,寓情于议等。
六、要多元结合,不按部就班显单调
老家平房,到夏天就通通地盖进了门口柳树的阴凉里。我跑出去瞎玩,身后绑个大蒲扇充当铠甲。老奶奶大概是终日卧在一团被褥之中,我不去注意,也记不得太清了。通常是我在大喊大叫,奶奶追出来哄我小点声,不要吵醒了午睡的老奶奶。我听了颇为扫兴,就不喜欢那个死气沉沉的老人了。于是我隔着模糊的玻璃和黑压压的纱窗,向着老奶奶哼一声。看不清老奶奶的身影,只能看见那架轮椅跟着树影的晃动一闪一闪,有那么几次晃到我的眼睛,不知不觉间流出陌生的泪来。
这以后就只是正月里才见了。老奶奶和老爷爷大概是最老的一辈了,双双像树一样扎根在不干净的床上。大年初一男丁们磕头,小女孩子就只管收红包。我被妈妈催着上前去,接过老奶奶的红包。接红包时我压着头盯着老奶奶的手,是一堆松弛的皮搭在细瘦的骨架上,看得人难受。我不知道该摆出怎样表情,只闷闷地接了红包,飞快道谢再飞快地窜回父母的身边。那架晃疼过我眼睛的丑轮椅还是守候在老奶奶床边,好像在盯着我,然而并不是在责备我的逃避,只是默默地悲伤。
不久之后老爷爷去了。
每年我还是回去几次,还是常见轮椅和老奶奶。每次走的时候我笑着和老奶奶说再见,再回头看见的是她的转身回家的背影。我惊异于她的瘦小,因为我印象里她从未这样弱,这样孤独!她把整个身子倚在那个丑丑的轮椅上,她的子孙们走着和她相背的方向,她的轮椅陪着她,走向她的许多遇见。
早上的第一节课是数学课,可是对于我来说,数学课却是相当可怕而且又难熬的科目。课上,黑板上那些不停晃动的阿拉伯数字一直在搅动,搅得我大脑一片空白,可是,看到讲台上的老师是那样激动而且辛苦地讲解着,我的心里又是一阵愧疚,为什么我不能安心地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课呢?我的心如同在油锅边沿游走的蚂蚁,一方面渴望知识甘泉的滋润,一方面在期盼着下课的铃声快点打响,那么,我就可以暂时“脱离苦海”了。“3,2,1,零……”一阵“悦耳”的“音乐铃”响起来了,我跟着同学们冲出教室,突然觉得那时的空气都是特别新鲜的,可心中又好像失落了什么。我总感觉下课时间是那么的短暂,正当我们玩得起劲的时候,上课的铃声很快地又打响了。
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最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星期六的早上,我和同学约好要一起出去郊游,所以,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正当我开开心心地整理小行囊准备出门的时候,身后响起了我那个时候最不愿听到的声音:“去哪?补习班不去啦?妈妈刚好不容易给你联系好的。”“妈妈,能让我玩一天吗?就一天,行吗?”“不行,不愧对今天的人,时间会对你微笑;丢失今天的人,时间会给你烦恼。快去!没得商量。”“可我不愧对今天,虽然也许时间会对我微笑,但学习却会给我烦恼的。”我心里愤愤地想着,没敢开口顶撞妈妈,只得重新背起书包,乖乖地跟着妈妈去补习班了。
一、题材的确定
不少学生作文时往往觉得言之无物, 看到题目后, 常常无从下手, 无材料可写。针对这种情况, 布置作文时, 注意布置的“事情”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或感受最深的, “人物”是他们所熟悉的, 这样, 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 亲自去观察, 然后再进行选材。写事的如“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使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等。写人的如, “我的老师”“我的爸爸”“我的同学”等。本次作文针对学生实际, 布置的作文题目是“课间十分钟”。从题目来看, 这“十分钟”是学生最熟悉的且感受最深的一段时间, 并能更进一步地去体会、观察, 材料肯定没问题。
二、审题
题目确定后, 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本次作文时, 针对多数学生不会审题或不认真审题, 往往犯跑题或不注意细枝末节的毛病, 运用比较法, 同时呈现两个作文题目。其一“课间十分钟”, 其二“我的课间十分钟”。让学生将两题目比较、分析, 找出异同点。突出强调第一篇作文可以写课间十分钟内我的活动或十分钟内我所观察到的活动, 而第二篇作文题材却没有第一篇广, 只局限于“我”的活动。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 找出了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弄清它们各自的特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水平, 同时, 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改掉作文中不认真审题的坏毛病。
三、确定中心
古人说“文以意为主”, 意即立意, 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那么, 该如何确定文章的中心呢?
1. 中心要正确健康。
这里所说的正确健康, 即写出的文章、立足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 态度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如, 本次作文, 文中所写的课间十分钟内的活动, 应具有积极意义, 即所有的活动都有助于学生课间得到休息, 对学习有益, 而不是那些课间无益的, 如, 同学间打架斗殴等不符合健康正确要求的事件。
2. 要指导学生在审题时确立中心。
如, “课间十分钟”这个题目, 审题时首先要把题目规定的中心思想的大范围缩小, 即围绕这十分钟内哪些活动有助于我们课间休息, 在玩中同时得到锻炼的活动来写。这样, 确立的中心就容易明确、集中。
四、选材
材料是形成中心的基础, 是表现中心的支柱。
一、素材要典型新颖
素材是构建作文大厦必不可少的材料,它对一篇作文质量的影响十分巨大。典型新颖的素材一定能给人耳目一新的快感,而那些平淡老道、盲目编瞎的内容往往没有新意,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选好材料、用好材料,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所选材料一定要真实,要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要新颖典型,与时俱进,而且对所选的材料一定要进行细节刻画,做到有血有肉,抓住最能表现主旨的地方浓墨 重彩,最好能形成画面,从而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切忌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一交代,没有详略, 似记流水账。例如关于写人记事的文章——《我的奶奶》,一般人选的素材都是我生病了,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或我喜欢好吃的,奶奶舍不得吃留给我吃或下雨了,奶奶冒雨为我送伞……这些材料可以说是早已过时,落人俗套,不能惹人眼目。而有的同学则写奶奶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缝我喜欢的花鞋的细节或奶奶坐于枣树下拄着拐杖和我一块儿看枣树、拾枣的幸福场面或奶奶到小河边陪我一起看夕阳,掬河水的温馨画面……这些素材新颖独特,细节刻画到位,画面温馨和谐,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
二、立意要高远深刻
文章的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旨,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精神财富,都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所以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主旨,而对于同一个素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旨,而那些立意深刻高远、与时俱进的文章往往能吸引读者,赢得读者的青睐,所以立意一定要挖掘深度,与时俱进,反映现实。例如《钓鱼》这篇文章,一般人的立意往往有以下情况:要么从钓鱼中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要么从钓鱼中感受到做任何事情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要么从钓鱼中感受到钓鱼的快乐闲适……这样的立意往往肤浅俗套,千篇一律。而有的同学却能够挖掘深度,立意高远:例如通过写两位老翁钓鱼,一位在炎炎烈日下垂钓,鱼儿不断上钩,而另一位则始终坐在树荫下垂钓,鱼儿总是不来光顾,于是得出“人生就如钓鱼,有时换一个位置做事,虽然有时辛苦些,但中有所收获”的主旨,令人耳目一新,赞不绝口;而有的同学立意为“生活有时也似钓鱼,该溜溜时,也要适当放一放,或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明天”,主旨贴近现实,与时俱进,怎能不令人另眼相看?
三、语言要文采飞扬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指的是说话写文章,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文采,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思想如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助;描述事物形象贴切,才会给读者以质感;认识事物深刻文字才富有底蕴。语言生动的句子,才是有底蕴的句子,才是有文采的句子;而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所以一定要表现自己的风格,或生动优美,或清新典雅,或老道峭拔,或朴素平实,或幽默风趣,无论哪种风格都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特别是首尾,一定要做到凤头的亮丽秀气,豹尾的刚健有力,最好是营造意境来引入或收尾,才能收到 良好的效果,语言富有文采的奥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词要准确凝练
文章中最重要的就是用词要贴切准确,某一句话中往往准确地运用某一个词,往往收到一字传神之妙。某一段中若连续运用几个准确贴切的词语,往往就收到细节传神之妙,如《长大的童心》中“父女俩的笑声,洒满了回家的路,哦,童心在爸爸的背上。”中“洒满”一词收到一字传神之妙,把笑声的连绵不断表现得入微尽致。又如“爷爷善良的谎言,斑斓了我整个童年。”中“斑斓”一词准确形象,把爷爷善意的谎言使我的童年丰富多彩的重要性表现的具体可感。再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中一段细节描写入微“爸爸踮了踮脚,把枝头那一朵摘下,理理妈妈细碎的头发,微笑着轻轻把那朵栀子花小心地插在妈妈发间,那纯洁的花盛开在乌黑的头发上,妈妈像个十八岁少女那样微微低下了头”中“踮、摘、理、插”等动词准确贴切,把爸妈相依相偎时幸福温馨的画面刻画得细致入微、立体画面极强,并引发人的想象和联想。由此看来,文中若能于某段中准确用词,其实就是对细节的生动刻画 ,这样的文章怎能不有血有肉、吸引读者?
(二)句式要灵活多变
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常见的句式有主动句、被动句、否定句、常式句、变式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写文章时,如果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搭配,或整散结合,或长短结合,就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替妈妈想想》中“抬头望,月牙儿缀在夜空,掬一捧最皎洁最无暇的月光,想留给母亲,回眸一望,母亲正倚在窗边,望着我微笑,恰似星穹上那一颗最璀璨的花朵。”,这段文字长短句互相交错,形成参差之美,富有节奏,音乐感极强。再如《童年的趣事》中“太阳似流水,岁月似飞剑,带走了我的鱼虾时代,但那脆嫩的小草,活泼的鱼虾,初升的晨辉,粼粼的大河,却定格于我的脑海里,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最美好的回忆。”。作者把整齐 对称的整句, 穿插于自由 活泼的散句之中, 疏散之中显出整齐,自然之中蕴含节奏,形成一种整齐而又错落之美。
(三)修辞要综合运用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在作品中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可以有效地增加作文的底蕴,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使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排比、对偶等,可以使语言富有气势和韵律等;运用设问、反问可以使语言发人深省、引人入胜;运用夸张可以使作文寓 于谐、妙趣横生;运用引用可使文章厚重隽永 等。例如“我的理想就如一颗略黑暗的星星,早已系好那飘逸的鞋带,准备去流浪。”、“静卧的狮子其实也是只飞奔的羊,有一股追上猎豹的信念 。”语言生动形象,却又蕴含哲理。再如“我不忍心打破这个宁静的境界,这和谐的环境只需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思索,何必那么轰轰烈烈呢?就像我们的人生,辉煌成就是一种境界,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境界。”运用反问句式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又如整齐的句式往往形成对称之美,“旭日东升时,我们在石子路上奔跑;夕阳西下时,我们在沙滩上嬉戏……”。文章中若能综合运用各种修辞,语言定会优美如花,文采飞扬。
(四)意境要优美雅致
文章想要文采飞扬,还要于文中适当穿插优美的画面、营造优美的意境,要能引发人遐想,给人以立体画面感,特别是首尾可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再现画面、给人美感,例如“夕阳西下、月影波动、大海落日、泛舟唱晚、晚霞凝彩、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等景物描写来引入或收尾,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如《第一次登山》结尾“夕阳西下,我漫步于山脚之下,凉风羽,吹过我的脸颊,我蓦然明白,其实人生岂不就如登山?坚持下去,也许成功就在眼前。”。又如《我向往的生活》中开头“夜阑人静,新月如钩,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低缓就,慢慢冲泡,等到水汽渐散再去细细品味舌尖上的那股恬淡。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这两段都是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巧妙引出主题“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或得出主旨“坚持下去,也许成功就在眼前”,自然巧妙,意境优美,给人画面的立体感。
那日:
“允贵妃谋害皇子,赐死。”
“呵呵,原来是我忘了,自古帝王多薄情。”
她被抛尸荒野,竟是死无葬身之地。他途经乱葬岗,救起尚有一口气的她。
时过境迁,情素暗生。
“爱妃,你可知我想你。”
“皇上,您认错人了。”
“怎么会?你就是云儿。”
“皇上,我终是不在爱你了,或许从未爱过,我爱的人是墨城。”
“墨城,呵呵,爱妃他能给你什么?他能保护你吗?我让他死,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皇上,你若念及往日情份就放了我们。”
“我若不放呢?”
“不放,呵”她拔下挽发的步摇,抵在喉咙上,“我便死,只是,请皇上放了墨城。”
“云儿,放下。”睥靡天下的帝王终于害怕了。
“呵呵,你心疼了,当年赐我毒酒时,你可有一丝心疼。”
“云儿,如此,你和他离开便是。”
(天牢中“你可知私藏罪妃可是死罪?”
“呵,知道,可,我不悔。”
“神医,你可知皇上此次只为接贵妃回宫,只要你离开贵妃,皇上不会为难与你。”
“那又怎样,我爱她,没有她,我与这尘世再无牵挂。”
“唉!神医”
“将军无需多言,我死,换她自由。”)
“墨城,我后悔了。”
“呵呵,后悔也由不得你,我不会放你回去了。”
“墨城。”
“嗯。”
“我爱你。”
“我也是。”
(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相信,爱情可以让人放弃生命)
每当月明星稀,夜深人寂时,清风总会拨动我记忆的思绪,心中的那份烦恼像浪花一样激荡,不由自主地,一滴泪顺着我的脸颊滑落下来……
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愈加繁重,面对堆积如山的习题,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每天我都沉浸在学习中,和身边的人交流的次数也愈来愈少,因此,每当我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说笑时,心中的羡慕与孤独便成为了我的烦恼。
夜晚,我又坐在窗边,静静地望着深蓝色夜幕中的那轮明月,在那如水的月光中,我似乎看到,曾经的我,脸上露出最明媚灿烂的笑容,和同伴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在草丛中捉蚱蜢,捕蜻蜓,在雪地里打雪仗……我似乎看到,曾经的我,和无话不说的朋友一起欢笑打闹,顽劣地站在矮墙上摘叶子,无知地追问父母自己从何而来。虽然很傻,但却傻得可爱,傻得快乐。
忽然间,曾经的那些美好消失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沉默寡言的自己,是带给我喜怒哀惧的成绩单,是成长过程中带给我的孤独。
记忆如泉涌般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忆起,母亲曾对我说过,父母不能永远陪着我,终有一天会离开。每当这时,我便会立刻捂住母亲的嘴,不让她继续后面的话。每当这时,我的胸腔中就会窜动着一股无名之火,让我无比烦躁不安。每当这时,我心中的烦恼就会更甚一些。
“人越长大就越孤独”,正因如此,我在既希望长大,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同时,也畏惧着长大,畏惧着孤独,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面临的烦恼。童年已逝,曾经的美好时光与同伴不在,如今伴随我的,却是我最畏惧的孤独。我注视着那轮明月,一时间,泪如泉涌……
作为南宋诗人音乐家之翘楚,姜夔以其诗人抑或音乐家之身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学研。词人张炎视其词作为“清空”一派之巅峰:“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4]。”颇有影响力的词论家如王国维等皆对姜词有所品评。[5]现代学者何美铃亦称其为“乐府”之体的大师。[6]她指出,姜夔的抒情完整性得益于其原创歌曲而非一味填词[7]。然而以上诸家并未在细节上讨论姜词的音乐。另一方面,自清以降的音乐学家已尝试着系统化姜夔的乐论并将其谱翻译成现代形式。现代学者林明辉综合了先前的译谱与理论,此文也将使用其订谱[8]。可惜林氏与其所批评之诸音乐学家皆未对姜曲进行详细的美学论述。以姜夔作为诗人音乐家的重要地位,其词之音乐与作系统而深入的诠释不可分割。姜夔原创词曲的“自度曲”尤其要求此二种属性互释与兼释。
“慢”
目前尚存的姜夔自作词曲的词目中,有《扬州慢》与《长亭怨慢》两首以“慢”字为题。慢词(或慢曲)是宋词最重要的门类之一。据传其为柳永所创,为迎合情歌的内容而改编了原先存在的曲子。慢词在姜夔活跃之际发展到了顶峰。如其后来者张炎所云:
“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偶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9]
慢曲的灵活性为更高的抒情深度创造了条件,这也使得宋词音乐能够更好地结合文字抒情。
其实,作为“诗余”的词在其体裁本源上就体现出了“慢”的精神。近代况周颐的观点值得重视:
“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笔者注:念作去声)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馀’字矣。”[10]
况氏的论断有两个层次。词体的形成是把唐代乐府类诗歌的和声、泛声、虚声、散声填上实字;类似于楚辞的“兮”、《欸乃曲》中的“欸乃”、早期《竹枝词》中的“竹枝”和“女儿”等等,都是正文不载的“余字”,在音节上“拖慢”了诗歌。第二个层面则在于抒情性方面,词能表现出狭义的“诗”所难以表达的“余情”。[11]而慢词则是这种“余字、余声、余情”之“诗余”的极端体现。兹特选姜夔慢词为例分析音乐如何融入对宋词文本的诠释。
扬州慢,调寄中呂宮 (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现代吕底亚式F调),是姜夔“自度曲”当中标记年代最早的一篇。诗人时年22岁,适其辗转东南诸省之际。其词序如下,并原文与其音乐: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12]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慢》之中心思想在于姜夔自比杜牧。不仅仅有语典如“春风十里”证明杜牧对于此词之重要性,其结构更能托显作者在对比上的心思。上下两阙各自的前半截暗含平行结构,将杜置入姜之情境中。上阙开篇虽不言“我”,然其“驻”与“过”之动作显然系姜夔所为;下阕对应之首句[13]里则明点“杜郎”为主语。类如互文见义,姜夔虚拟杜牧再临以张鸣其自身之悲叹。以铺张生活与清辞丽句而驰名,杜牧代表了扬州的鼎盛年代。然而此时这座荒城与其废弃的胜迹彻底击碎了姜夔从诸如杜诗之文学典籍里得来的种种幻想。可以想象,士人阶层的教育形成了姜夔从典籍中寻找参照的思维模式。那些对扬州梦幻般的描述牢牢占据了诗人心头,却又深深排斥着其眼前的情景。因此姜夔对此繁华不再之悲叹当属真情,否则他完全有机会在此大展诗文才情,以此赢得杜牧当时成就并且享受的盛名。讽刺地,恰恰是一曲无奈的《扬州慢》在这一点上给姜夔挣足了词名。
《扬州慢》之文字受誉颇丰,其侧之音乐更从本质上展示了姜夔婉约多重的抒情特点。慢曲风格的绮靡旋律有助加深感情的复杂性,这在上阙的声文互作用中有所体现。起句第一节旋律经纯四度级级而下,凄声反衬扬州雅号“淮左名都。”第二节“竹西佳處”旋律与之相同,唯在“佳”字上短短唱作高音E。而第三节“解鞍少驻初程”处,文中旅人本应充满好奇之心,其旋律却有郁郁寡欢的低沉感。赞美之言与忧伤之音为此词的开头营造出一种不确定性。随后第二句第一节,赞美性语典“春风十里”亦是用着低低沉沉的调子,进一步带动了积极语言与消极音乐的反衬。而“芨麦青青”的荒芜才是诗人所观实景,兼用《诗》典;此节落于G音,使第二句亦有未落实之感。第三句的声文关系则是平行。言及毁城之战祸,歌曲如哭诉一般爬升了一个八度(从“自”到“乔”凡10字),只是中间曲折的“去后,废池”处如同一声抽啜;此后旋律在“犹厌言兵”四字上迅速坠回一个八度,表达“废池乔木”不可言说之苦。上阙末句,其言多用表达“不足”之义的形容词如“清”与“空”,仍然描绘着这片凄怆的情景,其音乐也随低沉的末尾回归平静。至此,整个上阙的文字带着一种客观的、纪录片式的腔调,而其音乐则构筑起一片忧郁的声情,毫不掩饰一丝一毫的哀愁。
建立在这郁郁之声上,下阕声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展示了对于诗人悲怆之心的复杂的抒情模式。下阕头二句共同包含一个论点:即使杜牧再临,他也接受不了这沮丧现实与其美丽诗句之间的断裂。姜夔眼中的这座城与杜牧的扬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姜夔本身如上文所述自负有杜牧之才。这两层内容上的比较在音乐上则表现得相当明确。下阕首句第一节的“俊赏”重复了“名都”的旋律(B-A),这种形式上的对应性建立起了上下阕同位概念的呼应。值得一提的是,“惊”字被放在了一个稳定的基音上,然其先后旋律既连贯又蜿蜒;这似乎说明了诗人的痛心是深沉的,而非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其后,如同上阕中一般,第三句以一个大上行旋律的句节开头,但此八度上行只用了单节五个拍子(“二十四桥仍在”),与上阕双节10字(“自”到“乔”)不同;此处的旋律仿佛摹写上桥,亦仿佛乐队奏鸣初起。相反地,此句余节的旋律是一个拖长的八度下行,并且触及了全曲最低的E音。这段下行旋律将我们的视线带向了水中粼粼的桥影和月影。“波心荡”实属前语“桥仍在”与后语“冷月”共同的动作,而这般不确定性,合着乐句娓娓将三者逐个分别交待,营造出了一种认识上的分步与摇摆,如同水波的运动一般。此外,下阕第三句“二十四桥”的箫声隐喻则反衬着上阕末句“清角吹寒”的凄冷军号声,这种不完全平行结构[14]则复杂化了该词的抒情格局。又,下阕尾声在旋律上重复了其上阕对应句(“渐……城”),而其文字则用问句形式。红芍之美,无关时局艰难,然若非心清情怡之诗人,孰来赏之?随着音乐渐渐暗淡(回到基音F)与平静(延长符号),此句反倒失去了问句的语气而变成了一个反问句,加深诗人的失落感到极致。总而言之,下阕的音乐显明了其文字的语气并且落实了诗人自述性层面的悲怀。
另一首明确为“慢”体裁的姜夔原创歌曲是《长亭怨慢》,同寄中吕宫之调,此歌曲中的音乐确认并且深化了文字中的情感。其词序如下,并原文与其音乐: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温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15]
与“慢曲”体裁声贵曼延的风格一致,此词的语言尤其疏散,多用助词、口语以及重复。例如,三字短语如“谁得似”、“不会得”和“怎忘得”都带入了作副词讲本身无甚意义的“得”字。此虚字本不必要,只为文本略添一份完成时态或者关乎能否达成某事的语气,而不属于书面语或文言。类似的还有“第一是”和“算空有”之流的口语三字短语,它们在不扩充诗歌内容的原则上延长了语句。另外,重复的用语诸如“长亭树,树若”和“不见,只见”亦暂且按停了表意的进度,却无缝拼接起上下句来。与古文惜字如金的传统恰巧相反,这首“慢词”之滥觞突出体现了此体裁对“慢”(速度)和“曼”(节奏)的强调。以上三种修辞的音乐重要性在于其为附加的节拍和延展的旋律提供了歌词基础。
得益于“慢曲”的体裁优势,《长亭怨》具有一系列强化抒情效果的动人乐句。不必见怪,姜夔在起笔时习惯性地压抑“深情”,仅仅描述了多树之地的时节更替。然而,“枝头香絮”伴随着一个纯四度的下行音阶,比拟了絮落动态的同时,还带有一丝惆怅。又鉴于“深”字落在低音E上,这第一句的行进方式大概意味着姜夔在这首歌曲里倾向于将音乐高度平行地施加在文字上。下一句旋律中的装饰音(音高旁的附加谱字)点缀着“萦回”与“向何许”之措辞,印证了这种倾向。其后,“树”字在三四句头尾的重复,如上文所言,对文字和音乐的衔接咸具重要性,而两个“树”字被分配了同样的音符。不用装饰音谱字和延长音谱字亦加强了这种有意为之的连贯性。可以说,姜夔对三四句的“不顿而衔”(不似前二句皆以延长音结尾)意在一气呵成地倾出对柳(“谁得似长亭树”以至“青青如此”)之完整评叹。尤其在如此一首“慢曲”中,这些音乐上的手脚十分惹眼,并能将诗歌的逻辑和盘托出。
此外,“长亭怨”的另一重要修辞技巧是性别视角的来回切换,这种切换为音乐所重申。下阕以游子的视角开端,自舟回眺情人所居,渐渐“望高城不见。”紧随男性视角之后,“韦郎去也”的典故遽然由女性视角陈述,似蒙太奇手法一般转入香闺。女式抒情带入到第三句“第一是早早归来”云云,思怨昭然。以此带回上阕去看,“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必为映入江畔闺轩之景,而“向何许”亦问自此妇之口。更加隐晦的是,“阅人多矣”来自于《左传》中女性语典,此句(上阕第三句)或属女性视角之延续。其余文字皆无显著性别性,“香絮”、“门户”之象,“不会得青青如此”之叹,“难剪离愁千缕”之怨,通属双方共著。
使这种视角切换更有趣的是姜夔的音乐。稍观下阕头两句(“日暮”至“玉环分付”)旁谱可见,明确的男句“望高城不见”云云无任何附加符号,而女句“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几乎处处有装饰音和延长音的谱字。若以这种格局(女句文字之音谱多附加谱字,男句反之)检验全诗,某些句节复能另作诠释。上阕第三句之问“谁得似长亭树”当以“女声”演唱;这可理解为思妇自比无情之长亭柳树(词中次句议之)。然而,此议论本身(“树若有情时”云云)近乎以“男声”唱成,只是句中有两处延长谱字。此处似游子心中承认离别对于此妇之难为情。类似地,下阕第三句(“第一是早早归来”云云)亦含有这种“言连声转”的现象。作为女方诉求之明言,文本“玉环分付”(以强烈的“女声”谱字唱出)看似其本人发声。而整句总体上是回避附加谱字的“男声”旋律,明显创造出间接引语的效果;这份诉求可以诠释成游子的一段思忆,其自责未能回归情人身边。总之,《长亭怨》音乐展示出来的性别视角反衬为此诗之抒情格局平添了一番风情。
“梅”之套曲
有时,姜夔于原创作品中突出音乐美甚于字面抒情,而此时其词则愈发婉约而终究深邃。证在《暗香》和《疏影》两作,二者互成套曲,从宫调上、拍数上甚至旋律上多有相偶。此二作或属“慢曲”体裁,毕竟与本文之前分析的两首“慢曲”一样皆为两阕各四句结构,而且张炎对“慢曲”的格式是此般归纳。[16]其创作上对音乐的强调见于两词之前共用的小序: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17],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序中仅着“搜简索句”四字以言其行文,而姜夔更在意词友范成大如何喜爱此作,如何使之奏唱于前。行文往往含蓄的姜夔此番却毫不掩饰对自己音乐的彪炳;小序特记范成大,其所欲打动之人,对二曲“谐婉”之盛赞。二词原文及译谱如下:
此套曲之特色在于融哀辞于清越之音声。概括言之,两词每阕皆以活泼明快的大三度音程作为头尾二句的主要色彩,而其居中两句则以小调元素和乐句反差带来一种思索、犹豫般的氛围。尤其是各阕第二句共用一段标志性的忧伤旋律,使两词在整体清越雅致的语气之间透出一丝丝哀愁。应淡雅的梅花为其主题,两词音乐抒情格调恰如其标题所言:范成大亲点,“暗”与“疏”二字既是梅树的品质,又是歌曲的风格。暂按声文细节对应不表,此处先分析各诗文本上的抒情结构。
远远望去,文竹显得文静,清幽,像一个纯真的女孩儿。她不同于别的花草。她的茎和叶都是绿色的,使枯燥无味又缺乏色彩的房间添加了无限生机。她每根细茎上长的不是一片一片的叶子,而是许许多多纤细的小刺。虽说是刺,摸起来却毛茸茸的,远看那些小刺和细茎组成了一片平展的叶子。不正像那些绿色的小绒毯吗?说文竹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这一点也不假!她浑身上下全是绿色,却绿得不单调,不重复,反而多种多样。她刚生长出来的叶子嫩绿嫩绿的,过一段时间就大变身,成碧绿碧绿的了。而进入老年时期的,则又变成深绿深绿的,绿得庄严。她这一身的绿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各种层次的绿色,嫩绿,翠绿,碧绿,深绿,黑绿,似乎世界上的绿色都被这儿收纳进去了。文竹的一根茎就可以长很长很长,远看文竹,就像一片小竹林,低的,矮的,高的,瘦的,全部在这里展现了出来。
我对文竹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她相貌独特,而且她还有这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她都能生长,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困难,我们又怎能逃避,去害怕呢?文竹,她在太阳当头照,风吹雨打时,倒下了吗?这样一个弱小,卑微的生命都可以活得很好,我们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就不应该学学文竹这顽强不屈,对困难战胜到底的精神吗?
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去勇敢地面对困难吧!让我们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喝彩吧!
—— 题记
秋之忆
秋风萧瑟,枯枝残叶已被吹打得不成样子,漫天的黄叶将躺在地上的我吞噬……
我朝着蓝天伸出双手,暖暖的阳光透过我的指缝照在我的脸上,但身上的黄叶越来越重,最终遮住了我的眼睛……那土土的叶香味扰乱我的思绪,微风拂过带着那一丝土味飘向那泛黄的记忆……
泥泞的田间小路,一排排凌乱的脚印是我们童年的印记,太阳把我们的身影越拉越长。我们手牵着手一路欢声笑语,迈着轻盈的脚步踏进母校的大门,昔日的母校如今已是一栋诊所楼。楼前的篮球场和秋千依旧还在,只是岁月的磨合净显有些凄凉,地上的三分球红线早已消失不见踪影,暖暖的秋风吹起我的发丝,冥冥中一股幽香飘来,熟悉而又陌生……是桂花!没错是桂花!我转向校园的西南角,定定的凝视着...曾几何时,我们相拥在桂花树前对着那盛开的桂花即是好奇又是赞叹,个头小小得我们踮着脚尖想摘下一串桂花来.....
我仔细打量着桂花树,那条条坑坑洼洼的树纹是岁月的象征,是成长的象征。时光总是稍纵即逝,往事总是如烟一般的飘渺,再悲伤的心情,再唯美的故事,也只能在记忆的磁带中播放,我们只能笑着会看过去,哭着等待结束,要知道前方有更遥远的未来等待着我们……我在等待,等待着重逢之际!
秋之味
初秋——淡淡的风从敞开的窗溜进来。我闭上眼倒吸一口气,虽然只是初秋,但是风已经没有了盛夏时那种所向披靡和凌驾一切的气势,大概是因为厌倦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孤寂想要寻回春天以后失去了的一些东西吧。虽然经历了几天的连绵秋雨,道路两旁的树木依旧如盛夏时的那般葱郁,见不到多少落叶散落在这城市的水泥地上。
入秋——秋渐渐深入,已不是初秋那个羞涩的丫头 ,她比春更懂得装扮;比夏来的更要热情,比东更有威严还霸气。她涂上秋的唇彩亲吻每一片树叶,留下一个个秋的唇印,这唇印如魔法一般慢慢扩散直至整个树叶;她挥一挥手洒下秋的颜料,青郁郁的草地染上了秋的色彩,她在主张她的世界。
深秋——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深秋之际,正是枫叶最美之际,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只可惜我从未见过这火一般的色彩,只得在梦中回味罢了……
秋之韵
家门前那块地又黄了,这意味着秋已过了大半,该结束求那段寂静的日子,开始繁忙起来。
都说秋是落寞,沉默,让人如此觉的歇斯底里的反抗。可谁又知道它用这样凄冷的色彩来彰显它繁华过后的异样美丽,是淡漠与凝重在那泛黄纸上画上浓重的一笔!这一笔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是那样的美!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不足为奇。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烈日炎炎,也不像冬天的寒气逼人。我不醉心春天的温柔,不向往夏天的炽热,我偏偏独爱秋,爱着火一般的枫叶,爱着充满记忆的桂香…..因为我知道落叶,枯黄,凋零,腐败,只为重生!
便逢遇上雨天,雨丝把我的衣衫打湿,冷风把我的头发吹乱,我也不会多埋怨几句。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雨,喜欢她的清爽,喜欢她的晶莹。即使,灰蒙蒙的雨天天空很让人厌。
雨,似乎是大自然的眼泪。当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完美落下,打在一朵朵盛开的“蘑菇”上面,溅落在地上时,我的思绪早已飞到了大自然的身上。我总会在下雨的时候,久久冥思,大自然又生气地哭了吧?嘿,瞧这雨滴。狂风暴雨携带着阵阵怒吼,那“轰隆隆”的雷声袭来时,我更加相信大自然生气了,是美丽善良的雨小姐来给人类报信的。
谁敢说雨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看雨那修长的身姿,剔透的身躯,简直能跟西施媲美!
不过,有时雨也会生气的,明明自己一再退让,你们却还执迷不悟地破坏大自然,害得我们慈祥的地球母亲千疮百孔!你们太可恶了!一连几天与风哥哥的合作报复,差不多把整个大地都给淹了。水祸这时是免不了的。那洪水放肆地吞没着大地上的一切,丝毫不留一些情意。我心里想,雨啊!你好帅,我好崇拜你!千万别把我看扁了,我才不是幸灾乐祸呢。只不过,这几年人类都在破坏环境,使环境快速恶化,全球气温开始升高,让我们这些无辜的居民和地球母亲受了很多的无辜罪,所以这场“及时雨”才赢得了赞好声。其实,让我们这些人多接受几次教训,就会明白“没有地球,就没有我们”这个概念。
我喜欢在雨中奔跑,在雨中散步。让雨点打湿自己的衣裳,亲吻我的脸颊时,我忽然会觉得,所有一切不美好的事,所有令我烦恼的事都会在圣洁的雨水中被冲刷掉了。真好!所以,我喜欢雨。因为它是美丽的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
一回到家,我便想把这个“天大的消息”告诉父亲,奈何晚餐过于丰盛,我便一直没有说出口。
饭后父亲在茶室喝茶,我便兴奋的凑了上去,却只朦胧的说成绩公布的消息,然而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用抹布扶着茶具,然后用嘴轻抿一口茶,淡淡地咽下,他装作没听见似的,可儿时耐不住性子的我便把自己的成绩全部说出,但父亲还是面无表情,眼神经过眼镜的折射却依旧硬挺。为了化解我的尴尬,便谈起茶——父亲最感兴趣的.茶。我赞美着父亲的茶,倒也是名副其实,茶叶在沸水的浸泡后,将绿色片片感染,像春天刚钻的芽儿,连香气也是绿色的。
可父亲并没有听到赞赏后开始夸夸其谈,却只是说了一句:“再好的茶也只是树叶。”
我拿起茶杯咽了口茶水,品出了茶的滋味,还有父亲的话。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也没必要骄傲,茶水也从不是艳着浓浓的气味,只是自内而外淡淡的幽香。
岁月冲淡了记忆,我也没太记住父亲的嘱咐。果不其然,骄兵必败的我只好硬着头皮回家,带着那糟糕的期末成绩,和一颗糟糕的心。
情节依旧上演,结局注定不同。我涨红了脸,向父亲汇报自己的成绩,可父亲充耳不闻,本来就窘迫的我显得更加尴尬,耳根发热,不知所措。
我依旧谈起了茶。茶在盒子里一团挨一团,似一颗颗深绿色的干菜,与盒子碰撞时发出的沉闷叫声让人尤为不适。我轻轻捏了一撮,放入水中,茶还是干瘪的。父亲教导的是,再上好的茶,也只是树叶。可父亲听了这话后,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说:“可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成为茶。”
我拿起茶杯,品了一口茶,茶叶在浸泡后张开,这抹绿,染了水,浸了心。我品出了茶的味道,苦中含甜,略微带涩,暖暖的进到胃里,又似乎润了一颗心。父亲的目光撒来是那样温暖。也品出了话的味道。
【初一抒情作文】推荐阅读:
初一抒情散文 :无题750字10-08
初一抒情散文:那个拐角1000字07-12
初一抒情散文 :童年是什么450字07-04
寻找-抒情作文05-27
少年抒情作文07-12
死神抒情作文07-15
初中 抒情作文07-25
晨曦抒情作文10-16
陌路抒情作文10-28
抒情作文:德育论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