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论文(精选10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结合实践归纳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优势、过程、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包含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并深刻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材的重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逐步暴露了不能吸引学生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等弊端,这就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这一课程。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未完成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老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1.初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少地顾及学生学习过程。教师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体现应用,将所要学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或几个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初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点。强调“面向应用,实践为主”的指导思想。“任务驱动”一方面突出了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为上机实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紧接着上机实践,可以及时验证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加深印象,减少遗忘。避免“纸上谈兵”“无机教学”带来的负作用。
3.初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学生的特点。初中生精力充沛,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求知欲,易接收新事物,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学习。接受任务后,学生可以自主地从原有知识技能的启发或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以及相关菜单、工具栏中的按钮中经过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于学生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
4.初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情景导向,目标明确的优势。教师通过营造知识的应用情景,教学内容任务,使教学目标具体、生动。学生目标明确,印象深刻,易产生求知欲。如我在讲发送电子邮件时,设计了一个“给老师发的邮件”的任务,该邮件主题为“新年快乐”,并附有声音和图片。学生接到任务,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立即开始探索使用outlookexpress技巧。普通邮件很简单,但要有声音和图片,怎么办?于是有的同学请教“信息技术教程”光盘,有的同学查看outlookexpress的帮助,经过一节课的探讨学习和实践,全班同学都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有的同学的邮件非常有创意,收到了良好的功效。二、初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启发,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工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
如我在powerpoint教学中,先演示一个非常精美“圣诞快乐”的课件,把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时我适时指导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如:文字的输入可以参照word中文本框的应用,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声音,而且还可给对象制作一些动画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完美。然后我布置任务用powerpoint制作圣诞幻灯片。同学们目标明确,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探索这一软件的应用技巧。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提出之后,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对于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而新问题,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等等。
4.学生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而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也可以在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
a.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或网上求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b.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按兴趣、能力等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比如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的任务,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就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5.总结与评价。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作出评价。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每堂课后,教师必须作好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三、初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思考1.注意“任务”选择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设计任务时,应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层次性、趣味性等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注意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突出主体性。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3.注意适时归纳汇总。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有时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4.注意不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如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我们既要看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然会出现更多更新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也可能会出现更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还刚刚起步,教学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2]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3]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第157期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中;学生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 在原图式的基础上,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同化和顺应, 完成任务, 实现有关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图式上的建构或平衡。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可分为教师任务和学生任务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讨论学生任务。学生任务一般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任务, 实质是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同化和顺应, 目标是建构起相应的新图式。例如, 学生在Word输入基础上, 应用Frontpage, 制作和发布一个网站的首页就是一项任务。
任务是一项有规则和难度的工作, 使人产生被动完成的感觉, 因此, 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发展价值。“驱动”初看有压迫、被迫的意味, 以为任务驱动就是教师强迫学生完成任务, 当然这是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学理念的误读。实际上, 教师设计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 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 也是驱动由“外驱”向“内驱”转化的关键点。教学过程把握得不好, 学生被动完成任务, 驱动就是“外驱”;把握得好, 学生兴趣被激发并主动完成任务, 驱动就转化为“内驱”。驱动的实质是激发成就动机。
从有关论文来看, 一般将任务驱动分为认知驱动、自我提高的驱动和附属驱动三类。“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认知驱动由外部刺激所唤起, 是人加工外界信息的内在倾向。在达成加工目标的过程中, 认知行为不断增强, 而内驱力则不断减弱。自我提高的驱动是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而赢得较高地位的需要。附属驱动是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而得到别人赞扬的需要。附属驱动和自我提高的驱动都属于外部驱动, 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这两者的作用将逐渐减弱。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通过“任务”诱发成就动机, 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其关键是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动力。真正“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 而是学生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任务是学习的桥梁, 它的指向应是学生成就动机的形成, 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动力系统, 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对学习比较积极, 善于排除外界干扰, 能充分利用时间, 学习成绩较好。当然, 教学中不可能排除“被动”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将其转化成“自动”因素, 为“自主”发展服务。
二、初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类型
根据任务的设计主体, 可将任务驱动法分为任务驱动、自主任务驱动两法。前者的任务由教师设计, 全体学生一般是在同样任务的驱动下开展认知活动, 是一般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它也能激发兴趣, 有的学生还能以高水平完成任务, 取得高分。但它对学生的元认知的刺激不足, 易使学生产生任务依赖。元认知是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与监控, 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经验和元认知技能。
自主任务驱动法的基本思想是, 教师按照元认知原理, 传授有关知识,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情境,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 自主提出和设计任务、自己设法完成任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足够的自主任务驱动训练可为以后高水平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它对师生提出较高要求, 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掌握深层次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成就动机, 并引导其设计和完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任务技能;要求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元认知经验, 积极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元认知技能是对获得、运用知识与技能所需要的认知技能的操作。
三、初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任务的要求
1. 目标性。
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监控任务。教师要制定、仔细表述和分解教学目标, 将有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操作目标包含在任务中, 并争取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巧妙地蕴涵到任务里。“要根据教学总目标, 结合所学习的内容, 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 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 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 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2. 真实性。
任务具有实际意义, 不是虚构的, 不是从讲课需要出发, 而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社会实践的需要。具有真实性的任务才能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和欲望, 才具有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 开放性。
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一定的时间和活动空间, 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现有水平出发, 展开想象, 构思新的设想, 开展创新活动。任务不能太小、太琐碎, 否则禁锢学生的思维,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任务, 都可以鼓励学生去尝试。任务是一种形式, 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完成的作品应该多姿多彩, 如此, 才能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一个千篇一律的模子压抑学生的探索兴趣, 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4. 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
维果斯基认为, 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水平”两种。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知识深化, 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循环递进, 不断推动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要监控任务的难度, 力求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子”, 太难或太容易都难以诱发成就动机。
5. 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教师要十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或监控的任务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也要适当考虑个别学优生和学困生。任务的内容要有弹性, 能让智能组合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的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由浅入深, 化繁为简。任务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与初中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相适应。
四、初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驱动方式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 总结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驱动方式。
1. 成果驱动。
虽然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但是操作无不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基础。教师可以用展示、分析、评论别人的优秀作品及其制作过程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形成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动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和过程, 自行完成任务, 最后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 体现认知技能的发展。
2. 情景驱动。
初中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发展与其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将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入课堂之中, 诱导学生体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便捷, 生成积极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 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使学生逐渐养成信息技术价值观。
3. 意义驱动。
意义是事物所包含的思想、道理、作用和价值。杜威认为,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都蕴于生活之中。教育是生活的必需, 是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的改造需要在教育的引导下, 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和发展, 才能提高生活的水平。任务是以生活为中介, 旨在改造世界而担任的工作或担负的责任, 是人们获取作为人的意义的途径, 而不是无意于改造世界、追求真理的机械运动。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 树立学习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浑然一体的观念,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五、重视对任务的评价
任务是诱发成就动机、蕴涵教学目标的载体,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起关键的作用。对任务的评价要着重于对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教学目标方式的评价。教学目标中的具体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体现指向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提倡学生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学生, 依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组织活动、安排内容。我们应该超越“纯信息技术教学观”, 将信息技术教学看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对任务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是为了强化任务与上述观念的联系。评价不是把自己的“真理”强加于对方充满敌意的论战, 评价不仅仅是为了鉴定教与学的成果, 其最重要的意图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学和发展的方向, 要以上述观念为参照系。在普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评价中, 师生应共同分析、评价教师设计的任务;在自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评价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之间的互评活动, 也可分析、评价学生自主提出、设计的任务。注意两处评价都要注重改进教学活动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联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比较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 适合不同水平的师生采用, 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 增进教学活动与生活联系的好方式。自主任务驱动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最精彩的亮点, 是医治高分低能的良方, 对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难点在于采用自主任务驱动法, 对师生教学基础的要求比较高。经在国内较大数字资源网站中检索, 发现以自主任务驱动法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方式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不详。建议今后加强这一方式的学习研究。
摘要: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驱动的含义, 指出了它的理论背景和实质。介绍了普通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自主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成果驱动、情境驱动、意义驱动三种驱动方式, 提出了本法对任务的主要要求, 强调了重视任务评价的意义在于改进教学活动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联系。对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就动机,任务评价,元认知
参考文献
[1]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1891.
[2]侯海云, 李兴保.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新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2) :100.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 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设置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①。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详细阐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方法,并对任务驱动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成效。
一、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类型
1.情感驱动类型
情感驱动类型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某种情景,使学生在情景的渲染中,对某些问题产生心理和认识的共识,顺其自然地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形式构建联系,表达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②。
2.成果驱动类型
成果驱动类型是指通过展示以往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并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3.生活驱动类型
生活驱动类型是指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围绕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信息课程任务的设置与安排,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分享学习成果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或者是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台陈述自己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际操作时的一些创新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编辑工作表》这一内容时,很多学生都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工作表的创建和编辑,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设计出属于自己特色的工作表。此时,教师可以选择最佳设计者上台表达自己设计时的思路和方法,在编辑工作表时怎样才能做到高效又能吸引人?当学生讲述自己的方法时,其它同学也能从中获取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便于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对于任务完成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和支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实践教学情景,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与实践密切相联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书本上有关理论的知识点很少,多数是实践性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巩固已经学的知识点,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制作以“美丽的四川”为主题的动画。学生根据自己对四川美景的了解,搜集相应的图片,并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和编辑。期间,学生对不懂的问题和困惑点可以向老师提问。此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项任务要求学生从图片的采集、图片的编辑、动作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巩固学生以前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初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强的,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给予一个相应的任务,学生就会去探索、去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其它同学的想法进行整合,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因此,任务驱动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及成就感。
3.发挥实际生活中的范例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法明确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任务完成方向明确,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范例的运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使用的有效工具之一,范例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在任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步入误区,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风向标”。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制作饼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范例的讲解,展示饼形图的设计和编辑流程及每一项操作会导致什么样的现象产生。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参照范例完成学习任务,在自己的饼形图的设计中如何设计大小、颜色分区、数字的添加、字体的颜色变化等。然后教师按照标准的操作进行示范,使学生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饼形图构建的技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就是建立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及创造思维的形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宜的任务驱动类型实施教学,通过目标明确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提升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孟明燕.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60-161.
② 郝国秀. 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166.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示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一)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3~1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动拉了回来。活动(任务)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的几个问题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三)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理想的教学环境是在一人一机的电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课。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开设历史不长,很多学校才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模式,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今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值得大家探究。
参考文献:
民族学校教师 姚建国
一、引言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如何设计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技术》作为选学课程内容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内容多,课时较少,学生为了分数不愿费力去学习的情况下,仍要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结合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对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这样理解。
二、任务驱动型的含义
(一)、所谓“任务驱动”
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二)、基本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
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注重案例任务教学,理论精讲少讲。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学科。任务驱动法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模式正好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一特点。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去,能够提高学生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在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细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丧失教师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误解了其含义,以为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完全让学生来主宰课堂,丧失了作为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够和自主性不是很强的问题,导致有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管理的条件下玩电脑游戏。在分组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小组有学会的就可以了,所以不去亲自实践。还有些学生因为求胜心强,而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心理,这恰恰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二)传统信息技术教材不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教材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可靠依据,然而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信息技术传统的教材一般是从信息技术的原理概念出发,先进性抽象的概括再进行具体的实践简化。这种传统的教材虽然在传统的教学中适用,但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并不适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老师仅仅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将课本上的知识交给学生。用任务驱动法去匹配教材,却忽略了教材的选取是否有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
二、任务驱动法为核心,教师为主导
现代信息教育课堂的`改革往往生搬硬套的将任务驱动法直接放到课堂之中,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只有以布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把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落到实处。
(一)合理构建任务驱动法模型
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中要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按照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这四个流程来进行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以下几点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任务的设置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水平和本次课程要完成的目标巧妙地将任务和问题分成模块,激发学生各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在斟酌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先有学生独立探索,遇到问题则对学生进行辅助完成。
2.确定问题,明确任务:学生在得到任务后,很多时候不明白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处理方式毫无条理,这时候教师要创设一条学习和探索的主线,并且为学生提供资料,告诉学生哪个问题应该去哪些网站可以有资料参考。
3.综合测评: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综合测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在别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自己的小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互评、自评。然后又对本次任务进行整体点评。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让任务驱动法在教材中有效渗透
1.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以一系列的信息处理任务当作主线来进行组织编排,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难易按板块分开,然后把相近的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一个层次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更高的层次。
2.教材的选取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编写教材要以基础的操作为切入点,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好多操作具有很大的共性,让学生通过某些基础课程进行迁移,举一反三。例如在word和exal的基本处理中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3.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个由知识到技能逐步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发散思维的过程,教材的编写除了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留有一定的空间。
4.注重课程的结合: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在数学语文和外语的学习课程中,有好多问题都能拿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面来进行解决,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效的迁移,综合的利用,可以互相渗透。
三、总结
一、视野的拓展:多位立体设计任务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1. 任务设计要把握层次性。
在设计“任务”时, 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 等等。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例如, 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 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作铺垫, 学习其它更深层次的任务。这就好比是造房子, 必须先打地基, 再造第一层、第二层, ……, 而不能一蹴而就, 那样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教学《画图》软件时, 就采取了任务的层次性。在一开始教学画图时,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具等, 后来学生能用大多数的工具进行创作, 让他们把作品保存在硬盘中。这里就对保存作品进行任务的分解:第一步只要求把作品保存在默认的“我的文档”里;第二步能打开保存在“我的文档”中的作品;第三步进行作品的再创作;第四步把作品统一保存在D盘中的“学生作品”目录中。这里对保存作品的这个任务进行分解,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单单把大的任务抛出, 让学生把作品保存在D盘的“学生作品”目录中, 相信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或者说是顺利地完成任务。
2. 任务设计要注重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可以说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最大的特征。操作占信息技术课很大的比例, 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 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 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 操作主要分三种:一是教师 (学生) 演示型。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演示仔细、清晰, 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但这种方式缺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二是自主探索型。这种方式恰恰相反,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尝试, 进而掌握一种基本技能, 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三是互帮互学型。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已经了解, 再次操作给其他学生看, 这样已经会的学生又操作了一遍, 不会的学生通过演示也掌握了。这三种操作方式交互使用、互相补充。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3. 任务设计要关注差异性。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教师可以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及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 他们会专心致志, 乐此不疲。因此, 设计“任务”时, 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 例如, 初一学生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 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即“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 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 并强调“自己的短文”, 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 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二、视界的融合:在共生共荣中驱动学习
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对“任务”的设计, 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 统筹兼顾,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切合实际、便于达到和完成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胜利和喜悦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1. 在把握规律中引入任务。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 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 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 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 且有大有小, 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 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 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 引入有关概念时, 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 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 展开教学内容。例如, 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 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 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 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归纳出概念与结论, 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2. 在互动协作中完成任务。
在任务确定之后, 为了能让学生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知识点, 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 整理出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学生分析完问题后, 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此时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下, 教师可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交流、讨论, 认识自己的不足,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把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 在信息反馈中扩展任务。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 对于学生来说, 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 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 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 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 也不能让其饿着”, 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通过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 让学生充分投入到新的学习氛围中。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 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 推广他们的经验。同时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只记优点, 我认为能够完成任务就是成功, 就应该给予表扬。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 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乐趣中成长。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主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79
当今,“任务驱动”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流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师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题情境,并把信息技术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分解成学生可团队合作探究或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去探究,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終身学习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课“用计算机画画”为例,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与大家共享。
一、分析教材,把握三维目标,有效设计任务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任务的设置一定要符合信息技术教材的层次编排,明确结合信息技术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易于探究的学习任务。“用计算机画画”一课是在学生认识电脑画图软件的“笔”和“纸”的基础上,用“笔”,即铅笔、刷子、喷枪等绘画工具进行绘画。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用计算机画画的过程,掌握几种常用的绘图工具,同时学会保存图画文件。所以,本节课确定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会画图软件的窗口操作和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简单的示范,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协助学生学会使用画图工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信息素养和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把几个相关的绘图工具的学习细化成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如用铅笔画小山和小河;用刷子画树干;用喷枪画树叶等,这样删繁就简,由易到难,可顺利达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其次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尤其要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达成学习目标。最后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设计的任务除了能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二、创设主题情境,设计分层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创设相关主题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并通过设计分层教学任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尝试探究,掌握操作技能,养成综合信息素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用计算机画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现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巧妙地创设了“争当小画家”的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在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时,通过画小山、小河、树干、树叶,修改图画,把绘图工具的学习任务设计成分层渐进式,让学生在一个个绘图工具任务的完成中创作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同时形成绘图操作技能。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笔者更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创作团队,使其在争当“最佳小画家”的主题情境中进行综合创作,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升华,圆满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以生为本的信息技术课堂,可创设团队合作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如在“用计算机画画”一课的教学中,在设计单一的铅笔、刷子、喷枪等绘图工具任务时,可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长负责协调、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们跟上团队的学习节奏,营造团队共成长的良好学习氛围。最后在进行综合实践创作时,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各司其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创作任务。另外,保存文件是最后一个关键任务。课堂上遇到的突发情况比较多,如另存命名、文件覆盖、保存提示等,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操作细节不同,可能面对的保存界面不同,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让合作小组共同分析、总结、反思,解决面对的保存问题,从而高效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设以生为本的信息技术课堂,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设计任务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这条主线,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合理有效地设计分层任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Abstract: This essay mainly centers upon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ese high schools.Start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of some basic concept and knowledge of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t continues with the exact ways of how to carry it out in sufficient length and details.It also concerns specifically the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by experts and related teachers in this very field in the current scenario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out it.It contrives to offer a relatively thorough view on this particular method of teaching.Key Words: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high school,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的简称,是指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
以笔者上课的实际经验为例,例如在上“网络生活”这一课的时候,主要讲的是在当当网上购物为例的“网上购物”这一主题。设置的任务是这样的: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个以纯粹的中国人的身份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人,因此,他在举国上下掀起了一阵“莫言热潮”,一时间作品的受关注和被阅读程度急剧上升。小明同学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想瞻仰一下其作品的伟大之处。他打算购买一本《红高粱家族》,可是他逛了好几家书店都没有找到。听朋友说通过网络购物可以买到,于是他决定通过网络来购买此书。下面我们就来和小明同学一起来帮他在网上完成这个任务吧!
这个情景的设置和任务的设计,主要是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购买热门作家的畅销书”来设置的。它的特点是时代性强,学生的可参与度和能参与度都很高,所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运用日常生活的相关经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参与到课堂里面来。
又如,在讲解递归算法时,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设置这样的任务情景:
一只猴子第一天摘下N个桃子,当时就吃了一半,还不过瘾,就又吃了一个。第二天又将剩下的桃子吃掉一半,又多吃了一个。以后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下的一半零一个。到第10天在想吃的时候就剩一个桃子了,求第一天共摘下来多少个桃子?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明白它和本课内容的关系,不明白老师的用意,但是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顺利进入课堂内容——递归算法。
(二)合理分组,充分准备
中学生大多处在十六七岁的年纪,他们思想活跃,意识超前,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这使他们对计算机产生了比其他学科更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的文化素质高低不一,基础薄弱,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他们讨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喜欢自己在电脑中按照兴趣自己操作。“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这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分组奠定了基础。
为此,上课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作为导入的任务都和现实联系紧密,可供学生讨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 在上课前一定要做足准备,任务驱动教学对于某一任务结果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不同组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完成任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要准备足够的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和设备。
(三)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知识点更新快。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熟练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内容展开的过程中,导入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所以如何合理运用已经设置好的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先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来,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将问题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师要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更要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和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知识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等。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如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时,可将这节课设计为四个小任务,即(1)新建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学生的名字;(2)从别的地方复制一个文件到新建的文件夹中;(3)从别的地方移动一个文件到新建文件夹中;(4)删除文件。建立文件夹是上节课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知道删除文件和删除文件夹的方法相同,而“任务二”和“任务三”则需要教师提供线索,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后才能完成。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确立了学习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任务了,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设计和运用不同的知识去完成任务。而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并走进学生之中,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操作的情况,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馈与评价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由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评价、咨询的作用。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一个跟一个成就感的产生,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自信油然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再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锻炼学生顽强意志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然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不是十全十美呢?我们在实践中看到,虽然任务式驱动教学法给传统的传授发、灌输式教学法的枯燥的课堂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随着其开展与探讨的深入,对其怀疑和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和专家指出,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是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并无差异。同时,针对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任务的大小、难度更难把握与设计。更为头疼的是为什么学生不积极参与完成任务?
那么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哪些缺点呢?首先,在学生过程中出现学生上网玩游戏的现象不好把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分组固定,容易使学生形成派系,但如果经常变换分组,因课时量过少,也不太可能实现;最后,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学生的操作,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操作的亮点,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任务完成的结果,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拔,不要一味的让学生盲目地寻找一些简单任务的答案。
总结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技能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发展点评》 王荣良,高淑印教育科学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赵春声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三版)周敦人民邮电出版社
[4]《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 祝智庭,李文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朱云霞中国电话教育
[6]《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牛利平《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7]Research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Method in Teaching of the CourseOperating System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2009.ICETC
石嘴山市第十中学
xxx
〖内容摘要〗:
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如果简单地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基于“任务驱动”,如何随“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的设计,来谈一谈我的想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小组合作
设计 〖正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法”研究教学的出发点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实现方式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学科的学习应用中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在“任务驱动”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一定 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量。
合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使之从各方面得到优化。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总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任务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这个目标为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设计的任务才能有的放矢。如讲《在word里学画画》一课时设计一个
为一段文字配上合适的图形的任务显然不是十分的恰当的。
任务设计时还要把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根据每一个小目标设计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并完成总的教学目标。比如:
学习文字输入,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文汉字的输入方法,再细分下来就有掌握汉字单字的输入方法、掌握汉字双字词组的输入方法、掌握汉字多字词组的输入方法。掌握汉字单字的输入方法还可分成掌握键入后直接选择的字的输入方法、翻页选择的字的输入方法及有v字母的字的输入方法。掌握汉字双字词组的输入方法可分为掌握不使用隔音符的汉字的输入方法及使用隔音符的汉字的输入方法。分好以后分别出示一些包含这些情况的字和词语,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字和词语在电脑上写一篇短文或日记。这样就结合着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总体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2、设计的任务要真实,符合实际。
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如对一首古诗进行设置,如果把每一句都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号及字体显然不符合现实,哪本书也没有这样排版的,这样的例子也不能叫做任务。如果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任务,就可能会使学生在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偏差。
3、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的不同,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及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如在讲插入表格的时候,我给学生一个制作课程表,并自己去修饰它的任务,修饰的时候至少要用到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由于课程表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而表格自动套用格式中的样式又很多,所以学生都觉得非常的有趣,因此整节课都忙碌于课程表的制作与修饰,非常的专心。课后我又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他们,他们都非常的高兴。有的同学还说这不是自己的最高水平,要我下节课再让他们重新制作、修饰一次。
4、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差异,设计的任务一定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的可干,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及创造性。
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97的复习课中,我安排学生为本班的下次板报设计一个小样,要求:
(1)内容要围绕本班下一次的板报主题(美丽宁夏),并根据这个大主题定自己小主题。
(2)小样应含有图片、艺术字及各种字体风格。(3)小样应含有表格。
(4)小样最好有图文框。
(5)可以用绘图工具栏中的工具布局。
这样就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基本要求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高一层次的要求可以满足能力较高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而最高层次的要求也可以使能力最高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5、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任务是为学生设计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在学习磁盘的概念时,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背下来也很难理解,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的位置、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学生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6、设计情景中的任务。
任务设计时最好创设一定的情景。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而在某种情境中时,各种学习
因素往往是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学生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创造出新形象。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他们联想、判断,诱发出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画图中图片翻转时,首先是视频片断:
“过春节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忙着张贴春联和‘福’字”。
闪烁倒“福”。
问:为什么将“福”倒贴过来呢?
解释:“福倒”谐音“福到”,有吉祥的意思。
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画一个吉祥的倒“福”。这样,在这个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的意识也被诱发出来了。
7、任务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这是任务设计时要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指设计的任务是具体的,结合实际的,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中的要求。例如让学生在画图课上画一幅桂林山水的画就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完成。而让学生画一个太阳,画一只小鸡就比较现实。
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二个,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因为信息技术内容广而杂,若一次让学生感到困难太多,强度太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机房等实际情况,避免“纸上谈兵”。如在设计“上网获取信息”的任务时,要预先进行测试,如机房的上网速度及教材中的例子是否仍然可行,现行教材中信息卡提供的有些热门网站(http://teenager.yeah.net)现在已打不开了,应事先说明,否则浪费课堂时间。另外不可设计让学生下载费时很多的内容,或是在网上根本无法查到或是很难查到的内容。
8、任务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例如,在“管理计算机资源”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要避免
设计成纯粹是新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技巧的操作。网络教室是一个局域网,学生开机后都喜欢看看自己的电脑里都些什么,别人的电脑里又有些什么,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可用做游戏的方式导入,把学生分成四组,做一个“拷贝不走样”的游戏,由第一个学生将教师机里共享文件夹里的一幅图片拷贝,第二个同学再拷贝第一个同学的,然后依次拷贝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组完成的最快而且准确。为了执行好这个任务,学生必然要问如何新建一个文件夹并且共享,如何进行拷贝图片,这样就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知识点一一显露出来。
9.任务设计要具有合作性
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如“设计父亲节贺卡”这个任务时,应注意贺卡的完成应尽量调动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构图、色彩是否美观;(2)贺词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时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可以写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
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10.任务设计要具有整合性
如果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走课程整合之路,已经初步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这样的好处是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任务的设计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例如:在进行“学做贺卡”教学任务的设计时,可以与美术课紧密结合起来,把美术课的一些非技能训练内容,在“绘制图形”教学时进行整合;在进行“上网获取信息”教学任务的设计时,通过寻找家乡的风土人情,将政治和语文教学融合到信息技术课,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观念。
〖主要参考文献〗:
【谈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09-09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10-20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07-19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06-14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05-31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06-23
初中信息技术比赛07-16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教案09-15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