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国情怀(精选15篇)

爱国情怀 篇1

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

——读《怒吼吧,黄河》有感

读了《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爱国情怀如同那波涛汹涌的江河,一泻千里,已永远地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冼星海和光未然两位伟大的作词作曲者,夜以继日地谱写这部作品,终于,让这部《黄河大合唱》,受到世界的瞩目,受到世界的刮目相看。

啊!黄河!你波涛汹涌,激情澎湃,让中国的战争英雄们,深深地被你打动,把你永志不忘。正是你那虎啸龙吟之声,让他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你的殷红热血,哪一滴没洒落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哪一次,没让外族侵略者惊心动魄,吓破了胆。光未然诗人见了你,早已被你震撼,为了你,辛辛苦苦地把你唱,冼星海见你,夜以继日地把你谱写,你那雄伟的气魄,那么铿锵有力,那么心神荡漾。英勇善战的英雄们,见了你,见了你的气势,誓死要把国土保,你那雄伟的英姿,澎湃的身段,让战士们高呼“祖国万岁,“母亲河万岁”!

读完第一分句,我仿佛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看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杀敌的勇敢;读完第二分句,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遇到的一些挫折的英雄们。日本鬼子肆虐地烧杀抢掠;读完第三分句,我仿佛看到了英雄们在抗日中取得了胜利,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气概;读完了第四分句,我仿佛看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雄护国。激情澎湃的情景。

英勇奋战,不屈不挠的战士们,祖国之所以像这样繁荣昌盛,地大物博,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你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敬重。正如名言中说得好: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爱国情怀 篇2

关键词: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000多年来, 中华民族尽管饱受磨难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 是与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以理服人, 以文化人, 以情感人,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是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 只有在爱国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下, 才能茁壮成长, 健康向上。

一、教学中遭遇几大问题

尽管从上到下, 一直都在讲爱国主义教育, 但落实到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 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课程标准”“窄化”到少数学科

新课程标准 (简称“新课标”)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015年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 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保障。但除此之外, 仅有政治和历史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观点, 其他各学科都少有涉及。

(二) 实施环节“肤浅化”

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为知、情、意、行。知为道德认知, 即理解和掌握某种道德规范及其意义。情, 即道德感情, 即人们对社会思想和人们行为的情绪态度。意, 即道德意志,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努力。行, 指道德行为, 是人们对社会、他人的行为做出的行为上的反应, 是知和情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 知是基础, 而行是关键。然而,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重“知”和“情”, 而忽视“行”。尤其是“知”,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中小学教学也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从课本上读到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故事, 看了很多爱国主义的影片, 但却落实不到行动上, 似乎爱国主义就是课本上的, 高大上的, 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

(三) 教学地位“边缘化”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传唱不朽。在这个学校教育追求成绩, “衡中模式”被奉为神话的时代, 除了各学科学习外, 其他似乎一切都被请到了旁听席。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教育, 没有任何考核机制, 在学校的地位更是遭遇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

(四) 学校教学“形式化”

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在一些重要节日举行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 形式多样, 热热闹闹。但是其效果如何呢?很多情况下, 学生不懂得这些节日的深刻内涵, 因此, 活动形式虽然多样, 内容也很丰富, 学生也很忙, 但却一直在“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只是形式, 但活动的效果似乎只止于这些形式, 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 未升华为学生的内心情感, 从而影响其行为。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建议

那到底该怎样在中小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呢?怎么让爱国主义的思想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到学生心田呢?

(一) 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我认为,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主义, 科学家为祖国兢兢业业、埋头钻研是爱国主义, 工人们为祖国坚守岗位、吃苦耐劳是爱国主义。现阶段,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为: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在中小学教学中, 也要从这几个要求入手, 变宽泛的口头的“爱国主义”, 为行动上的对祖国河山、身边同胞、灿烂文化、国旗国徽等的热爱与保护。将大的空的目标切分、细化、具体化到生活的细节中, 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与美好, 了解爱国主义就在身边, 就在举手投足间。

另外, 还要明白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仇恨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知国情、明国史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引入一些历史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尤其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的近代史, “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圆明园被洗劫”“南京大屠杀”等, 都可以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的斗志和激情, 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繁荣而学习”的崇高理想。但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咒骂、仇恨敌对国家, 发一些过激言论, 更不能有过激行为。对于网络流行的很多过激帖子, 不要盲目相信、传播, 要理性爱国。

(二) 开展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讲爱国主义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忍受烈火焚烧等故事, 对于学生来说, 缺少新意,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甚至出现有人在网上公开侮辱革命英雄的恶劣事件。革命英雄的事迹确实激励人心, 但教育不当, 反倒容易收到不好甚至相反的效果。

2016年, 教育部下发文件,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不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育、呆板式教育, 爱国主义也应搭上时代的列车, 驾着时代的春风, 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 爱国主义的方式和途径也应“微”起来, 生动起来。如在微信、微博中开展热点讨论、网络投票、观点大辩论等, 用鲜活生动的形式,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传播正能量, 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 开展国学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文化是国家的基础, 国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开展国学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 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关于古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 这可以让国学更好地落到实处。但是形式有些单一, 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然后以考级的形式进行结业考查,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我认为, 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 将枯燥难懂的古诗词名句与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相结合, 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 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从而记住古诗词名句。

2.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构成故事。要重视祖国的语言文字。《最后一课》中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文字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挖掘汉字的构成故事, 比单纯地写一百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理解, 所以热爱,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自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

3.各种传统课程进校园。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京剧、象棋等传统文化课程,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脚步迈得更加强劲。但也存在着缺少系统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课程, 不能只涉及一个年级或者一门课程, 学完没有续接。学校应根据各年级的特点, 设定一个阶梯性、系统性的传统文化课程, 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内部互补、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 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激发其内心对祖国伟大文化的认同与赞赏, 才更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 规范学生行为, 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

很多学生都觉得爱国主义是遥不可及的事, 那些为祖国牺牲生命、研究宇宙飞船的人才配爱国, 而自己没有机会爱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进行规范, 让学生明白爱国就在身边, 就体现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每周一升国旗, 态度庄严、严肃、守纪律, 唱国歌声音洪亮、感情真挚, 是爱国。每天认真学习, 完成作业, 学好文化, 写好祖国文字, 是爱国。不随地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 爱护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干净整洁, 是爱国。见到师长、朋友, 积极主动打招呼, 热情有礼来对话, 是爱国。出去旅游, 不乱涂乱画, 不乱骑雕像, 尊重文化古迹, 是爱国。“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好日常行为中的每一件小事, 就是最实际最具体的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光荣的事业, 任重而道远。中小学生生机蓬勃、积极向上, 必能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 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激发起爱国的情绪, 用旺盛的斗志学习文化知识, 积极为投身祖国的建设拼搏奋进。

参考文献

故乡情结 爱国情怀 篇3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选自《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他一生兼擅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是一个自称“江南人”的台湾诗人表达的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向往。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自称“江南人”,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人,幼时经常游历杭州等地,更在于对挚爱祖国、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来说,“江南”是一个生命的符号,烙在心头永远无法淡忘。就像中国人自称“汉人”、“唐人”是由于永远无法忘怀汉唐的强盛和自信一样,余光中自称“江南人”正是因为难以割舍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江南”这个符号的生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人在孤岛的夜晚轻轻地叨念起这个词,滚滚涌入胸中的是文学赋予这一符号的所有美丽与温情。“江南……江南”,在诗人的呼唤中,在心中升起,犹如漫天烟花在空中不断灿烂地开放,幻化出诗人儿时的记忆,幻化出古时的江南,幻化出那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美景。满心的江南如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孤岛游子远离祖国母亲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本诗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到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体现了浓浓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全诗以江南美景作为背景,意境优美。第一节,作者描述了一位九岁少年生活于江南的情景,这少年似乎就是作者的童年,在描绘他对家乡——位于江南的南京的朦胧的向往。随着知识的积累,诗中的少年对江南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如第二节中“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乾隆皇帝的江南”。作者对家乡的向往也在这诗中进一步加深了。在第三节如话家常的絮叨中,诗人的情绪显然变得有些伤感:这个少年长大了,思念起了“那么多的表妹”,但“就那么任伊老了”,“即使见面,他们也不会陪我”,这反而使“我”的思乡之情更浓了;“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这一句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示着两岸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意思。而这一切又都在最后两节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母亲在喊我”、“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作者的思乡之情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得到了升华。

《春天,遂想起》的中心意象是“江南”,这一中心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同时,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种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旖旎气息的意境。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这也是本诗虽然语言质朴但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那么,体现诗作主旨的“江南”这一中心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只要梳理一下全诗的感情线索,就不难把握: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作者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母亲,象征着祖国,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抒发的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本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诗中夹有带括号的诗句。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但这些文字是不能随便删去的。其中,有三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作是“彼”的话,那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作是“此”。一般来说,一首小诗是不宜将两个着眼点并列其中的,但诗人又必须要讲两者的关系,所以就用括号、用补充说明的方式,来表明台湾和大陆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两地间的地理位置相隔并不遥远,只是人为的因素将他们隔开。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地伤及作品的主旨。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分列在诗歌的一头一尾,又以首尾呼应之势,凸显出浓浓的乡愁和无限的伤感。

崇尚军人爱国情怀 篇4

很多人都会唱《为了谁》这首歌。歌中唱道:“我不知道你是?l,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句歌词,唱出了人们对军人的认知和敬意。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既是对军人的激励,又是对全社会的要求。军人总是与国家的总体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上凡是伟大的国家,无不把尊崇军人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俄罗斯人眼里,军人是“排在上帝前面的人”。在以色列,人们称国防军为“国家的精英”。在美国,将军的车来了人人自觉让路。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军人往往是与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们的心目中,爱党、爱国、爱军,三者往往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军人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在那物资贫乏的年代里,每逢年关,基层政府杀猪宰羊,敲锣打鼓到军属家慰问,贴春联,喊口号,既是对军人及其家庭的褒奖和激励,又是对社会的教育。然而曾几何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军人不那么被人尊重了。有的公职人员把转业军人的安置视为负担;有的把落实军人优抚政策看作是“军人特殊”;有的见到军人白眼以对,甚至喊出了“穷当兵的”这样的话。凡此种种,不仅使军人及当过兵的人感到心寒,而且在社会上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在不少地方,曾不同程度地出现“征兵难”的问题。一个国家,如果军人不被尊重,英雄不被保护,国防不被重视,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要懂得,崇尚军人是一种爱国情怀。军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安全屏障,他们平时流汗,战时流血。而不管是平时或是战时,都是代表着全国家、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代表着党和国家执行任务的。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宁;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现在有些人对军人不够尊重,主要是他们“钱”心太重,国家观念、国防观念淡薄了。

要懂得,崇尚军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军人由于肩负特殊的使命,要有特殊的付出,因此应该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荣誉,应该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应该享受较高的待遇和优待的政策。现在是商品社会,人们习惯于用等价交换的法则来思考问题。实际上,军人付出的奉献和牺牲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试问:我要你一只眼睛或者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要付多少钱?即使我给你这么多钱,你干吗!但军人遇到国家需要他付出时,他将义无反顾地把眼睛、胳膊、大腿甚至生命付出去,他根本不想会不会得到一分钱。

当然,军人也是人,军队中也有腐败分子,军人中也有形象不佳者、违法乱纪者。但个别不能代表整体,不能因此而改变我们对军人整体的崇敬,更不能成为个别人诋毁军队的理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贯彻习近平同志依法从严治军的要求,军队的形象有了根本改变,我们要自觉地相信我们的军队,爱护我们的军队,支持我们的军队。

爱国情怀作文 篇5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好像人已经把物质享受作为他们追求的。爱国仿佛成了一个陌生的词语。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发生在去年的暑假里,我和爸爸去洛阳旅游。在途中休息时,我们趁机出来吹吹风,活动活动,赶了几小时的车也累了。刚下车,就在不远处看到一个跑着的年轻人,身上滚落出了一枚金灿灿的东西。紧接着又从我的脚边滚去,好大一会儿,它才停止“转动”,我这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呵!原来是一枚五角硬币,如果真要找到一些词语来形容,在我男孩里首先闪过的就是“脏”!它实在太脏了,周围全是黑乎乎的。而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异常耀眼的国徽。这时那名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他真是傲慢,看也没看便毫不犹豫地从他自己那枚脏兮兮的硬币上踩了上去。刚开始我也没在意,如今谁又会在意那枚小小的硬币呢?这时,一个与众极不和谐的声音传了出来。“同学,你丢失并踩踏了中国人的尊严!”我探身打量着这位人—-一副大学生模样,身着与时尚根本沾不上边的学生装。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透露出坚定和正义。现场出现了片刻的沉寂,不知突然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响成了一片。而那名时尚的年轻人在掌声与大家的目光之中,捡起硬币红着脸灰溜溜的走了。

爱国情怀的作文 篇6

古代仁人志士都俱爱国情怀,那么如今呢?在这无比开放、昌盛繁荣的当今时代,我们不也应该具备这种情怀吗?难道只有在古代社会背景才会孕育爱国情怀吗?在当今时代,我们国家虽不像过去那样战争频繁,民族处于危难和水生火热之中,但我们有应具备这种爱国情怀,因为新时代拥有新挑战,只有具备这种怀,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同样也需要爱国情怀,只有具备爱国情怀,中华民族精神才会绽放耀眼的光彩,神圣的魅力,中华民族精神才能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灵魂中,让我们的民族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

因此,读书可以感受到爱国情怀,让爱国情怀种子在我们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让我们的心中拥有爱国情怀吧!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寓教于史, 感悟爱国情怀 篇7

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 爱国主义的历史素材数不胜数, 课本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可以分为:有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等;有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 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政治主张和理论思想的政治家屈原、伍子胥、王安石等;有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英雄刘胡兰、江姐、董存瑞等。通过对历史教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 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目的, 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读历史, 知过去, 更爱国”的读书追求, 要让学生体验从浅层次的读历史“看热闹”, 发展为中层次读历史“懂道理”, 继而发展为深层次读历史“借鉴历史, 为我所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二、以历史文化为依托, 感受爱国主义情感以立志

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喊口号, 它要有实际的内容, 学生要从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 从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 因此, 采取适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诸如“走出去”的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广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岁月的洗礼, 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看待历史问题的是非标准和观点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高洁文人书写的爱国情怀 篇8

在《书评·书缘·书话》这本书里,有多篇这样真诚而带血性的文章,例如写到日本军国主义狂人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几篇就是。其中我读到如此愤怒的话:“我正告叶渭渠:替日本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翻案的这个国际讨论会,一九九五年没开成,今后更开不成,永远开不成!”这是这位身体柔弱的老太太发出的最刚强的正义的吼声!这篇文章是四年前发表在香港的,我以前没读到过,现在读后心潮澎湃,对文老愈加尊敬。我忽然联想,文老当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吧?当然,不管是不是,她的赤子之心是与文天祥一样的,我们中国人都是文天祥的后人。

书中还有一篇谈《色,戒》的文章,以前我也没有读到过,我发现文中也引及我的一篇拙文,令我感到极为亲切。我和文老文章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我又联想到,二〇〇五年,上海也曾经有人想为那位抗战时期“不洁文人”、后来又被国际反共势力利用的张某人开什么国际学术讨论会,后在老作家何满子先生等强烈反对下,终于没有开成。而今年是张某的“百年诞辰”,上海仍然没能开那个“国际”会,只能移至香港去开了。我也实在弄不明白,在《色,戒》、《小团圆》这样赤裸裸暴露其汉奸卖国立场的作品发表后,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崇拜她的“张迷”?而中国还有那么多真正优秀的作家还没有被认真研究呢,为什么老是捧着此人的大腿不肯放?我完全同意洁若女士说的:“奉劝张迷们,不必再为张××锦上添花了,我巴望国人能为关露雪中送炭。”

爱国情怀的作文 篇9

我想啊想,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对啊,这明明是李白在思念故乡的诗啊!爸爸说,傻孩子,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就组成了我们的国家啊!哦,我懂了,思念家乡就是思念祖国,那么,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咯!

我马上想起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读这三首诗,我真的感受到了白居易对江南的喜爱。有一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过杭州,那美丽的景色,真的让人还想再去一次。妈妈说,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它们,就是热爱祖国。

爸爸妈妈还提醒我别忘了陆游。对了,陆游写了一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临死前还惦记着九州同,我知道九州就是祖国。早就“九州同”了,不知道陆游的儿子有没有告诉他。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 篇10

1 高中历史教学应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阶段,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除了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以外,还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渗透德育,是为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打实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四化”需要人才。不是所有的高中生经过教育以后都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但是我们要求绝大多数的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向上,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党爱国,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把德育渗透工作做好了,坚信马列主义,社会的先进分子才会越来越多,政治思想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2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高中阶段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很多,最根本的原始就是实事求是,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求真忌假。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事实,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像为大忌,完全是重史实,讲真史,有根据,有出处。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讲真史,诉真情,不难做到,只要教师想方设法拥有丰富详细的历史资料,含情投入,经过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表现之二,求实忌空,也就是说渗透德育必须有两个前提要考虑,一是目标不可过高,过大,过空,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二是联系实际要准确。历史教学必须联系实际,从史实出发,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有学生问:美国为什么要发动海湾战争,攻打伊拉克,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不能仓促作答,只有联系一战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史和它的石油需求关系,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表现之三,求正忌偏,就是在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的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是所谓的“好与坏”之分,而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时代的眼光公正的,客观的,全面的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把历史任务,事件简单的归纳为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对小朋友可能适用,有效,但是对于高中就不适用,效果不大,教师主观上想进行德育渗透,由于不够全面公正,客观上无法达到渗透的效果。

历史教科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历史的评述一般而言,较公正,客观,全面。由于篇幅的限制或其他原因考虑,在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选择上总会有所侧重,有所舍取,因而与客观史实的丰富性,全面性相比多少有些差异。

一般地说,史实真实,评述正确,但不一定都是全面的,如不给与适当的补充,在教学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如中国古代史,介绍古代中国先进方面多,强调对世界人类贡献多,而客观反映中国落后方面的少,因而不少学生往往沾沾自喜于古代发明,而对清朝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原因,教训则认识不够深刻,又如中国近代史教材强调列强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对的,必须的,但客观的反映这种侵略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则不多。因而一些学生对东南沿海列强势力较强的地方,一般经济较发达现象疑惑不解,错误的认为在中国,那里是“殖民地”那里的经济就发达。历史教学,适当的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使历史评述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使德育渗透教育更加有力。

3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是90后的,和平安宁的环境,幸福优裕的生活,使他们对近代中国的深重苦难,对虎视鹰瞵,瓜分豆剖,对战祸连绵,生灵涂炭的悲惨境遇没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教师要营造激情奔放的热血情境,形成感慨万分的情感空间,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林则徐“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邓世昌“驾舰撞沉吉野”的悲壮;林觉民《与妻书》的爱恋;以及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誓言事例中获取爱国主义热情。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挽救国家危亡的民族英雄,高举义旗的革命烈士,锐意进取的社会改革家,举世公认的科学发明家,都是激励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二是荣辱激励。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既有繁荣昌盛的盛世,也有民族受辱的衰世。国家兴盛,创业者光照千秋,民族受辱,卖国求荣者永远被人民唾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荣辱系于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身上,教师要激励青少年学生以立志献身于国家民族者为荣,以出卖国家与背叛民族者为耻。

其三是成就激励,勤奋出人才。中华民族有素称发达的农业文明,在古代科技方面有许多世界第一,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更是惠及全球,这些举世公认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者的勤奋。

其四是精神激励。中华民族有连绵不绝的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有优秀的精神文明遗产,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舍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博胸怀;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的质朴胸襟,都是激励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榜样。

爱国情怀 篇11

一、紧密联系教材,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应当依托于教材,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因此,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 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以用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政治教材有着较多的教育因素, 如何运用是发挥这些教育因素作用的关键。 举例来说, 进行初三政治教育时, 可以把整个教材内容划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 第二板块是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史, 第三板块是爱国主义是一种范畴, 第四板块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不同的板块内容, 从不同的层面逐步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爱国思想。 其中, 在第二板块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去解读爱国主义, 通过史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多措并举,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基于教材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是一种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最基本方式, 但是爱国主义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说教, 应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拓展并创新教学方式, 多渠道、多方式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 1) 结合历史和国情。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上, 可以以我国近代史和基本国情为切入点, 开展历史和国情教育。 讲述历史与国情时, 除了口述外, 应当借助多媒体工具, 向学生展示抗战影像、祖国的壮丽河山,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产生最直接的感悟,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 讲述“ 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内容时, 教师可以借助影片介绍中国建国以来的巨大成绩, 把当前稳定和谐的生活同西方列强侵略时期动荡不安的生活相比, 让学生在巨大反差中提高思想认识, 了解“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他们奋发学习, 成长为社会建设需要的人。

( 2) 结合先进人物事迹。 借助先进人物事迹的真实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榜样作用, 更能激发初中生的爱国情怀。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先进的人物事迹充分了正能量, 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 通过教师讲述这些事迹, 能刺激学生情感上的爆发, 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例如讲“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 教师可以讲述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故事, 深入剖析这位文学大师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对此有更深的领悟, 并以他为学习榜样。

( 3) 结合思想教育。 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周围事物有正确、 客观的认识。 尤其要让初中生认清当前的国内外形势, 认识到中国正在走向强大, 在国际事物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多, 作为祖国年轻的一代, 初中生应对此有深刻认识。 而教师则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以及与祖国共同进步、成长的奋斗理念,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 4) 结合主题活动。 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要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教育活动到课外, 展开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辅助初中政治教育,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 十一”国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期间, 组织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等, 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放眼未来, 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绝不能仅仅关注现在, 更要放眼未来, 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立志成才, 勇于担当, 通过不断学习, 努力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为祖国未来的美好发展做出努力。 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 引导学生把自身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壮大紧紧联系起来, 进而产生爱国情怀。 初中生作为年轻的一代, 是祖国未来发展与建设的生力军, 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努力成为祖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了做到这一点,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应当高度重视对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激发初中生的爱国情怀,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使之关注祖国发展和国情, 了解祖国需要, 认清自身在祖国建设中所承担的重大职责和义务, 然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 成为能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主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32) .

穿越时代的爱国情怀 篇12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许多美丽的故事,屈原抱石投江的忠贞,陆游至死未忘九州同的爱国忧思……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像一朵朵芬芳的玫瑰,摇曳在我心中。

稍大些,翻开历史的长卷。才知道,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记忆中,爱国的情怀在无奈与痛苦中深埋,在金戈铁马中奋起,透过历史,我听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有力的呐喊:‚河山,忠心,爱国!‛

从此,‚爱国之梦‛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当我把目光投向我的生活,我发现,有多少人背负着沉甸甸的爱国情怀上路,他们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祖训。非典肆虐的时候,有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直面死亡,白衣天使做到了。不是每一种情,都能表示爱国,白衣天使做到了。‛有了这种情怀,才有了出征苍穹,太空遨游的骄傲……一年又一年,中国人续写着爱国的华丽乐章,中国梦如此灿烂辉煌!

我,也在用稚嫩的心灵读着‚爱国‛二字。

那天,班上的两个男生吵了起来,突然,觉得吃了亏的同学环顾左右,一把拉住从韩国来的韩中翰:‚你,帮我骂他,叫他神经病,神——经——病——‛不明真相的韩中翰来了个鹦鹉学舌:‚神——经——病—‛同学们一下子围了上去,愤怒地说:‚你怎么教韩国人骂中国人?‛‚难道韩中翰回国记住的是中国人爱骂 ‘神经病’?‛

为此,我们在班队课上展开了讨论,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让韩中翰记住什么?是‘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柔美舒缓;是‘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豪迈;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洒脱飘逸;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人誓言……

一个个字,敲打着同学的心灵,至今,我无法忘怀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在那个早晨,我真切地感受到‚爱国‛二字,能让人激情澎湃,经历风风雨雨,未能让他褪色;历尽沧海桑田,他依然保持着动人风姿。

关于爱国情怀的口号 篇13

2. 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莎士比亚

3.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4.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5.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6.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7. 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8.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9.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别林斯基

10. 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的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林肯

11.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2.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13. 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宝贵。——林肯

14.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俄罗斯音乐中的爱国情怀翻译 篇14

Многая лета Русской земле

俄罗斯大地万古流芳

Зорюшка-зоря родная сторонка

霞光普照大地苍茫

Вольная воля травы ковыля

针茅摇曳风中飘荡

Над полем над лесом

在那田野与森林之上

Песня журавлёнка слышится издаля

若隐若现小仙鹤轻声歌唱

Край синеокий божия обитель

蓝眼睛民族居所是上帝恩泽

Льётся прям в сердце несказанный свет

圣光照我胸膛不可名状

Над полем над лесом ангел твой хранитель

守护天使在田野和森林之上

Людям глядит вослед

静静地将人间守望

Так ведётся испокон - не сдавайся зверю

英雄自古何曾向野兽屈膝投降

Колокольный слыша звон Богу помолясь

耳闻教堂钟声嘹亮祈祷上苍

За землю родную за святую веру

为了壮丽河山为了神圣的信仰

Собирал дружину Володимир - князь

高举义旗弗拉基米尔大公当仁不让

В наших жилах та же кровь что у дедов наших

在我们身上祖辈的热血滚烫

И всё так же в отчий кров метит ворон глаз

但乌鸦总是觊觎我们无上的荣光

За землю родную не на жизнь а насмерть

为了壮丽的河山舍生赴亡

Воевал с врагами Володимир - князь

弗拉基米尔大公鏖战沙场

这首歌的第一部分歌词提及“针茅”、“田野”、“森林”、 “仙鹤”,这些都是景物描写,极具俄罗斯特色,一派恬静悠然的景象。然后是“上帝”、“圣光”、“守望”,这里体现了他们的信仰,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将东正教奉为国教,罗斯受洗,从此俄罗斯人信奉上帝,认为这片土地乃上帝所赐, 神圣不可侵犯,罗斯人世代的居所。他们耕种田野,打猎森林,享受着这种美好的生活。歌声低沉,婉转动听,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那种静谧安详。

然后描写了敌人的觊觎和侵犯,教堂钟声响起,人们为了神圣的信仰、亲爱的土地与弗拉基米尔大公并肩战斗,驱除侵犯者。这里歌声高亢雄浑,特别具有感染力,体现了对来犯之敌的痛恨与战斗的决心。俄罗斯人的性格如此,渴望自由,反抗压迫,为了祖国的土地,为了神圣的信仰,他们挺身而出不畏死亡。这里回顾了辉煌的历史,歌颂了伟大的民族。

最后歌声回复缓和,依然歌唱那平静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可以说柳拜乐队将这首歌演绎得尽善尽美,这是用他们的爱国情怀与高超的音乐驾驭能力相结合的传奇之作。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份对民族热爱的赤诚之心。

这就是俄罗斯的爱国歌曲,创作者不拘泥于旧的创作形式,从古老历史与广阔自然中汲取营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这样的流行音乐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为大众接受,既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又传播了爱国主义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翻译工作者和音乐创作人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忠廉.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M].载外语学刊.[J].2002b(01)

[2]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爱国情怀 篇15

关键词:历史事件;学习兴趣;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学大纲,结合初中历史教材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比较分散,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对后来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积极意义。目前深受教师和学生喜欢的导课方式有:

1.通过经典小故事导入新课

比如在讲“大禹治水”这门课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人“三过家门而不入”,学生顿时感到很有意思,这个人怎么会三次经过家门不进去呢?带着这个疑问,教师开始讲解大禹治水的事迹,他凭借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大禹连续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克服各种困难,历尽艰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学生开始崇拜这样的英雄,他们作为大禹的子孙后代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

2.通过观看纪录片导入新课

比如教师在讲“西安事变”前,可以让学生先用多媒体观看电视剧《西安事变》,学生看完记录短片之后,了解了蒋介石和张学良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师这个时候根据教材内容开始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平时的电视剧和教材有出入。

二、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地历史导入新课

很多学生对本地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比如江苏苏州的刺绣、无锡的锡绣等、昆曲淮安的淮海戏等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一听是自己的故乡,心情就会激动不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从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土地开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热情也随之高涨。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不拘一格,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堂课”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是一部戏剧的导演,他主导这部戏的拍摄;学生就像一部戏的演员,始终听导演的命令,这部“戏”能否获得观众们的喜爱,需要导演和演员默契配合。教师上课之前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等方面精心安排教学大纲,自己吃透教材,在读懂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引导学生创新探究、发挥想象、精彩表演,使学生在充满探究、解疑、愉悦的心境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掌握知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关特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理解水平、记忆能力等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比如课堂教学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学生根据学的历史事件,按照年代串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讲故事过程中考查学生历史微故事讲述的是否合理,也要看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通畅,是否能够将其他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这样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除了上课讲故事之外,还可以组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等。通过演讲大赛,可以锻炼学生自主编辑历史微故事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目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学形式也很多样化,不一定非要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也可以观看十一国庆阅兵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把记事新闻加入历史课的学习中,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历史教师要多层次、多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慧玲. 新课程背景下谈历史兴趣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2]胡加华.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7(4).

上一篇:毕业纪念册策划下一篇:青年干部专题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