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远工程工作总结(精选8篇)
—— 桃渚镇教育信息化工作纪实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工程的实施对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已成为各行各业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必要手段。教育信息化的利用为农村中小学带来了海量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无穷魅力。既为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途径,也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多年来,我校与“农远”同行、与“课改”同行,广大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研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我校师生最大限度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学校焕发青春的活力。
一、学校概况
我校创办于1929年4月,现有4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2048多人,学校教职工113人。微机室一间,有学生计算机60台,教师机32台,29寸彩电35台,教学软件若干;我校现代信息技术配置高,学校班班都是先进的标准化多媒体教室,组成了一个完整校园网,极大推动了我校现代教育信息化质的飞跃。
二、健全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项目管理员和教学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校长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运用和资源的接收、应用等工作;确定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抓好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等常规工作;管理员要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日常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和教师培训工作;教导主任主要职责是做好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应用和教研教改工作;微机操作员和骨干教师担负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推广的重任。在学习运用中,领导小组成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更新观念,带头加强学习,带头讲课评课,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学习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应用好资源,服务好教学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健全制度
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设备管理规范、使用科学。规范管理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生命线,根据市教育局关于教育信息化管理规定,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电脑器材使用、维护制度》、《计算机房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员制度》、《教育信息化资源使用登记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等,对设施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设备使用后交接、借还、资源接收入库等环节建立了严格的登记手续。尤其是对学校的网络管理设有专人管理,净化学校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保驾护航。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管理规范,做到了天天有人抓,时时有人管。
四、重视设备的使用在培训上下功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求我们学校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各学科的教学,以信息技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关键。要使教育信息化落到实处,必须让大多数教师愿意用,会用,用得好。培训教师和教学整合如何是成败的关键所在,是重中之重。我们采用步骤是:培训的内容主要有Word、Excel、Powerpoint 等基本操作使用,目前40多岁的老师中绝大多数能熟练地找到几个教学网址,下载资料打印文件。90%教师能熟练使用,50%教师已经成为“网上”内行。我们老师的培训活动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目前我校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课件讲课,能搜集网上信息,下载资料,撰写论文等,有几名教师已在向制作课件和网页冲刺。由于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对各类教育科研网站和远教资源进行浏览,从而使师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有利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资源,搞好课件开发,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和构建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1)抓好教师的培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师会和专门集中对所有教师进行通识培训,提高教师的使用能力,同时通过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大组对教师进行学科的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培训,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的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应用本学科的教学,为教学服务。
(2)抓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在农远教师上课,积极应用课件。组织教师参加省对农村远程接收及应用的学习,教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我们学校派了7个教师参加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培训,全部参训的教师以优秀的成绩结业。这7个优秀的教师发挥了领导的作用,对教师的多媒体使用及教学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了辐射的功能,收到良好效果。
(3)设立QQ群、校园网络短信群发、校园网等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使广大教师在日常都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校园网教师在网上可以进行相应的学习。
通过培训、使一大批教师在这个活动中成长,极大地推动了全体教师向更高水平迈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加大投入,配足配齐,构建三位一体的格局
学校在经费短缺的前提下,挤出资金率先保障多媒体经费的全额到位。近几年又加大投入,给全校41个班级全部配齐了多媒体。基本形成学校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电视系统三位一体的格局。现在学校里有主机、DVD机、广播、音乐音响设备等,共配备41套多媒体的设备,其中液晶投影有35套共计约70万元,等离子电视6台共计108000元,电视系统共计投入176300元,计算机房共投入320000元。这样的配置,保证了资源及时、快速输送给各班,方便每位教师的查找,全力支持各班的教学教研工作,真正使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在整合、探究、创新中深入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网上资源更丰富了,受版本、时间的限制,受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虽然资源多,但针对性不强。各地区、各学校学情不同,老师们普遍感觉到虽然资源多,很适合自己用的不多,还有些地方有空缺。于是教学整合的课题摆在老师们面前,部分老师目前正在努力学习课件制作方法,自己探索整合部分内容,使教学资源更贴近教学实际。创作自己的课件,适时改做过时的课件,已在我校悄然兴起,蓬勃展开。可以想象以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将更适用、更机动、更有层次、更科学,教师的素质更高,教学质量将更好,学生的能力将更强,办学效果更佳。
六、今后打算
当前对于教育信息化,我们在摸索中前进,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把教育信息化项目做好做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抓实此项工作。为此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一步提高。
第一、将进一步建立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制度,进一步优化原有资源,使网络上的海量资源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提高网络资源的实效性。
第二、我们进一步加大培养骨干教师的力度。通过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不仅能熟练地操作各种设备设施,而且能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并起到示范作用,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效率。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多媒体的依赖,提高能力,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
可以设想,随着我校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实施和应用,不仅能使我校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为我校注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必将为我校师生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注入鲜活的内容,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三个面向”迈出新的步伐。
当然,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信息化应用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有兄弟学校的经验借鉴,我校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在来年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绩。
桃渚镇中心校
一、农远工程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1. 资源应用的意识提高, 但实践不足
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的过程中, 学校领导者的观念和教师自身的思想意识直接决定着农远工程的应用。由于农远工程的历时性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大部分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意识有所转变, 他们大多数都能意识到在注重学校发展、“以生为本”的前提下, 重视信息技术的投入, 重视教师在新理念、新技术掌握等方面的支持, 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 由于管理者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低、设备与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后续经费难以保障以及教师的教学习惯等原因, 农远工程的资源应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 资源应用的频次增加, 但程度不均
通过调研发现, 实施农远工程的农村中小学应用相关教学资源的频率普遍有所提高, 三种模式的应用基本是按需提供教学服务, 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学科不均, 相对而言, 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应用较多, 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应用较少;二是应用农远工程的教师年龄与性别不均, 相比较而言, 年青教师比年老教师应用较多, 男教师比女教师应用得多;三是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深度不均, 有些教师能很好地把农远工程资源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 实现资源的本土化教学, 而有些教师只是机械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3. 资源应用的管理加强, 但保障不易
农远工程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各顶目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比较完善, 形成了比较好的传统与规范, 尤其在资源应用上, 有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案,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经费保障明显不足的问题。首先是计算机的老化并且更新无法保障, 原来一间3 0台至4 0台计算机设备的机房, 现在可能会有1/5左右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次是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多, 而机房与教室明显不足, 无法保证每次教师申请都能如愿安排。再次是相关人员的有关待遇问题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无法保障的状态。
4. 资源应用的技能提高, 但培训弱化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全面提高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的关键。随着农远工程项目的结束, 轰轰烈烈地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激情下降, 校本培训的规模变小, 热情松懈, 相关的制度执行也有所弱化。在新一轮调研中, 我们发现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地域偏远、经费紧张等原因, 忽视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导致学校缺少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巨款投资, 无人使用或低层次使用, 使农远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偏离农远工程开展的初衷。
二、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对策
1. 激发教师应用资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农远工程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 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还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 要让教师自觉、自愿地去接受它, 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激发教师应用资源的兴趣, 全面透彻地认识远程教育资源, 了解它的作用及它对改革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学习的意义。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远程资源信息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与引导, 使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觉接触并大胆实践, 使得远程教育资源不只是学校的一个亮点与摆件。激发教师对农远工程资源的持久的兴趣, 是农远工程项目成功的基本前提。
2. 满足教师应用资源的需要
欲使教师对农远工程资源的应用产生牢固的兴趣, 还要使对农远工程资源的应用变成教师的内在需要, 变成教师发展的需要。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想到使用现有的资源——不仅是在进行教改与示范课中想到教学资源, 而且是在日常教学中能想到利用其优质资源。这就要求学校不仅具有一定的硬件支持, 还要有一定的“软件”支持——对教师的精神世界给与一定的支持, 使教师形成应用资源与日常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惯。显然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但却是农远工程项目无法回避的任务。
3. 强化教师应用资源的素养
农村教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素养是农远工程项目的核心素养。这种素养除了需要农村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相关理论与应用知识外, 还要有正确、熟练运用相关设备的技能与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本土化应用、资源与课程整合、资源与课堂教学设计、资源与学生学习、资源与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真实深刻地体悟到农远工程项目能改变的不只是增加了几个设备, 而是改变了整个农村教育与教学的范式, 为我国开拓农村教育提供了一种理性的反思与重建。
4. 开拓教师应用资源的视野
应用资源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而不是以教师、教材和课程教学为中心。农村教师要适时、自觉地进行角色的转变, 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把为学生服务放在第一位, 在工作中树立服务的观念。农村教师对农远工程资源的认识与理解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不仅要看教师对农远工程资源本身的认识, 还要看他们有没有形成应用资源与改革教学相应的视野。项目工程本身只是一个物质与数量的变化, 而精神与质的变化要看其带来的农村信息文化与“农村教育内涵与价值”的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 农远工程项目资源, 不只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也是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变革, 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的变革。在应用项目资源的同时, 不仅使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接受好的教育, 而且是使落后的农村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一个途径, 同时也是实现个性化教育、自我教育的一个桥梁。
5. 形成教师应用资源的自觉
农远工程所具备的海量信息资源、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 正好弥补了农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探究、自主、合作的新课程教学必将越来越多地向深层次应用方面发展, 教师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习者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并非塑造他们”。此时农村教师只有对农远工程资源的正确认识仍然不够, 还要有运用这些资源解决自己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自觉。一旦教师接受与形成了这样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 应用资源的相关技能与技巧已不再是制度与管理层面的内容, 而是教师习以为常的创新性发展过程, 也是农远工程项目从物质层面通向精神层面的生成过程。当上述行为形成之后, 农村教师也就拥有了应用资源的智慧与力量。
归根到底, 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根本目的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农村, 将优质资源送入农村, 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这不只是停留在技术与项目本身, 而是深入其应用的内涵。教师在应用资源的同时, 不仅是依靠经验与单纯的技巧进入课堂, 而且是带着整个身心, 随心所欲地与课堂教学、课后教育做无缝连接时, 才是农远工程项目的真正生命。
参考文献
[1]刘和海等.安徽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2) .
[2]刘和海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8) .
关键词:农远工程;学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4-0027-03
一、实施“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学生现状及原因
2008年8月,中国农业部公布的一项报告称:“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7年农民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最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也扩大至3.33∶1,绝对差值达9646元人民币(农民为4140元,城市居民为13786元),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最高值。”农村学校受地域、家庭的影响较大,有些学生在二三十里外上学,路上就大约用去三四个小时,学习时间少,获取信息少,视野窄。农民家庭大都缺少通讯工具,学校难以和家长沟通。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难以做到,教师家访更加困难。农村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怀和教育。
农村家庭多数并不指望孩子上大学——那太遥远也不现实,上大学要花几万块钱,一般家庭支付不起,而9年义务教育又不能增加孩子的谋生技能,只会增加支出、减少收入,加剧家庭的贫困。父母对教育不热心,孩子也没有从书中得到多少乐趣。一些孩子辍学除了经济上的因素,厌学也是重要原因,因为所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距太远。目前的教材内容似乎更偏重于城市孩子的需求,涉及农村生活的内容很少而且陈旧,往往一本语文书中仅有一两篇名人回忆,提到的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农村,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完成义务教育的农村青年在当地没有一技之长,干农活的经验比不上早年辍学返乡的同伴;进城市打工在学历上又处于劣势地位,如今城市普遍存在就业困难,就连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困难,这些现实情况让农村家庭看不见教育所能够带来的直接效益,又如何能指望他们对教育大力支持?这也是目前部分城镇农村高中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
农村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的,且大多是“老弱残兵”,许多还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高小毕业,有的中学毕业,没有通过正规的专业学习,知识少,业务技能较差,掌握信息化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较慢,基本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英语、科学教师。农村教师始终局限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法中。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农村教师在应用农远资源上明显不恰当,不能突出重点,不能直观地教学,给学生造成了模糊概念,有的甚至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农远教学资源更新慢,与课标、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兼容,与教学需求脱节。
随着教师、教学环境的恶性循环,生源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农村优秀学生往县城转,县城优秀学生又往市级以上学校转,这样逐级把基础扎实优秀的学生往城市以上学校转,而农村学校留下的就是所谓“学困生”了。
二、 解决“农远工程”实施中学生因素的策略
1.加大投入,持续投入,至少由省级统筹
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一般都流向了城市,回农村的极少,城市应该向农村支付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才的部分教育成本,这合乎教育成本分担的利益获得原则,通过城市的补偿,可以缓解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现在农村教育以县管为主,但中西部部分县财政很紧缺,有的连教师工资都不能保障,对“农远工程”配套的投入力度也不会大。现在是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有钱,“农远工程”经费至少应由省财政统筹直接将所需经费下拨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月一年能完成的,是需要持续发展的,因此投入也应持续。不但要一次性投入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而且网络费用、维护经费和运行费用都要考虑。设备使用、运行起来才能谈上信息化。
要使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达到甚至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条件越艰苦的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应越高,其额度不应是点缀性、象征性的。教师水平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核心,农村教师有了稳定和较高的工资,就会吸引更多的年轻的高学历的人才加入,也会激发现有教师的教育学习热情,使优秀教师安心于农村教育事业,才能实现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
学校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有效益,原则上全校学生总数300人以下的都要考虑合并,增加住宿学校建设和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从办学条件上要制订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但因农村中小学基础弱条件艰苦,所拨经费要超过小学人均300元、中学人均500元的平均水平。
“农远工程”使用的设备要有较好持续运行能力,质量肯定要有保障,还要考虑无故障运行时间,故障率要低,出故障时易维护,能及时维修。尤其注意对电压要求要低,要考虑农村地区电压变化大,以及经常断电、雷击、病毒等因素。
2.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师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农远工程”首先抓好骨干培训工作,骨干教师要能制作适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资源等。“农远工程”应用对象首先是普通教师,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两个骨干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教师的事情,针对农村教师的特点,年龄大、起点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应简单实用,少理论、多操作、多应用,尤其首先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计算机基本维护技术也是重点,并要持续提供基础操作与维护的支持服务。教师要双向流动,政策硬性规定或附带一些鼓励政策要求城市优质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促进农村学校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流动,可以五年流动一次。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到基层农村去任教,尤其是偏远的中西部。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缺乏计算机专任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设备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特点,培训时要增加名额,签订工作合同,提前离岗的要赔偿培训费用。
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分散和突破难点,有利于巩固知识,有利于直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躬身实践,让教师在交流、学习和实践中尝到甜头,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乐趣,促使教师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去钻研学习运用“农远工程”资源。信息化教育需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要减少农村教师的课时。
“农远工程”开展专门培训、上课、资源比赛评比,参加对象是“农远工程”项目学校,增加获奖比例,提高参加比赛评比教师的积极性。教育界其它比赛评比也要降低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奖比例。
3.信息资源上注意农村实际情况
现在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与农村生活相脱节,这使农村中小学丧失了吸引力,学校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就业的作用不大。要组织人员专门编写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教材,使中小学教育既要为一部分学生升学做准备,又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个人致富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精神。小学教材能更贴近农村儿童的生活现实,初中教材中增加生产技能的培训和农村需要的科学知识。“农远工程”的教学资源应姓“农”但不限于“农”。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也不同,教学资源应考虑这些因素。农民家庭对教育有了兴趣和希望,才有助于巩固和提高适龄孩子的入学率。
空中课堂应请城市优秀教师到实施“农远工程”的普通学校,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情况上课,再进行空中课堂教学。
农远资源除了配套的要优化利用外,教师可以到一些教育网站、课件网站上去下载补充,或自行制作简易的课件,提高农远设备的使用率。本地的农远项目校可以结成协作体,互相补充完善。如果区域内项目校比较多,可以采取分工合作完成资源下载、资源遴选、资源库建设、资源更新等工作。在信息时代,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合作既可以提速,又有利于创优。另外,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区域内联合或者是项目校自行组建资源研发小组,这样更能提高农远资源应用的实效性。
实施“农远工程”的学校,将设备在课余对学生开放,增加学生对外界的接触。农村学生家庭有电脑能上网的极少,与外界接触少,接受信息少,通过网络可以更好更直接及时地了解外界。但要注意正确引导,要屏蔽网络不良信息。
实施“农远工程”的西部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要注重不同民族特点,编写适合民族特点的教育资源。
利用“农远工程”的设备开设家长学校,提高农民家长的知识。教育实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因农民家长普遍只具有中小学教育水平,缺乏对孩子的教育知识,通过办家长学校提高农民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增强学生的家庭教育,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利用“农远工程”对农民进行种养植培训和其它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使农村中小学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阵地。农民掌握技能后能增加收入,农民的收入多了,自然就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农村中小学建设走入良性循环。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缩小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考虑农村学生实际需求,只有调动了农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农远工程”才能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何敏,张屹.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的内容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3):50-53.
[2]汪 颖.“农远”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2008,(2):60-62.
[3]范郭昌骅,徐英萍.基于农远模式二的《江山多娇》教学设计及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2008,(10):66-68.
[4]李建珍.美、英远程教育给予西部农远工程的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2008,(9):71-73.
[5]莫佰琳,杨晓宏,欧阳汝梅.农远工程为何难,不妨换位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2008,(5):73-74.
[6]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2004,(3):71-75.
[7]曾利萍,吴江.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210-212.
[8]许永武.城乡学校教育差别初探及建议[J]. 科学教育,2008,(8):14.
[9]李 涛.统筹城乡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1-5.
我叫李海彬,是太和县梅庙学校的“农远工程”管理员。08年暑假在阜阳市农远工程计算机教育培训,同时下半年农远工程在我县启动,我担任镇梅庙学校的管理员,农远在各乡镇可谓是新生事物,作为中心校的农远工程管理员,我充当了双重角色,既要搞好本校的工作,又要抓好全镇农远的规范管理。从农远工程项目的落实,到农远工程的实际管理,这期间浸透着我无数的汗水和辛劳,“农远”工程在我们这里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让我们农村娃们真切感受到了“农远”的精彩、科技的魅力。
从2007年11月26号我县召开第一次农远会议之后,我把所有休息时间几乎整日整夜地泡在了电脑前。中午,我改完了学生的作业,就到网上去查阅农远软件的使用方法,夜晚,我备完第二天的课后又趴在电脑桌上在网上学习农远知识(我从2000年家中已买电脑了,2005年我家电脑已经接入宽带上网了)。在我县农远工程使用的培训会之前,我已经全部掌握了农远工程的资料建设和软件的使用方法。现在我把农远工程的管理经验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落实,做好安装前期准备工作。
为做好“农远工程”安装前期准备工作,我将有关图纸、资料复印下发,统一与建筑队签订建设卫星天线、防雷设施基座工程协议,并深入到各校监督施工。这样不仅保证了各项目学校的天线基座按标准如期完成,而且还为学校节约了部分开支。我亲自到杨行小学、三和小学、瓦房小学等学校,根据要求千方百计调配校舍,选定专用教室,确保符合验收要求。为做好远教设备的防火、防盗工作,我明确要求模式二以上层次的学校都统一配备了干粉灭火器,专门安装了防盗门窗,努力做好设备环境准备工作。为了顺利安装好项目设施,我又负责设备的运送交接,在设备安装时,我始终陪伴在安装技术人员的身边,虚心向工人师傅们学习、请教,为以后农远工程的管理和应用积累了经验。
二、注重培训,确保设备系统运转正常。
各项目学校管理员除接受工程竣工现场培训外,均统一参加了县级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未能接受技术,为提高设备、资源使用率,我对各校管理员都进行了再次培训,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制度,培训内容涉及教学光盘的应用、电脑基本操作、远程教育资源登录、资源下载、编辑整合、课件制作等方面。
在设备安装后的试运行期间,杨行中学、焦寨中学、中心小学在运行中先后都出现一些问题,我多次通过手机、电话、到现场等形式不厌其烦地指导操作。特别是有时还要牺牲中午、晚上、周末的休息时间深入到出现故障的学校进行现场调试、指导和培训。如,杨行中学于5月18日(周日)报告“远程IP数据接收软件注册后授权丢失,无法登录下载资源”,于是,我在当天下午赶到该校,迅速查出了故障原因(与杀毒软件防火墙冲突),修复后并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培训。经过近两周的运行调试,除模式三的多媒体声音功放系统有问题外,其余的均能正常运行,且设备性能稳定。
三、学用结合,充分发挥远教资源优势。
为提高设备资源使用率,我要求我镇各学校管理员及时接收每周信息资源,作好设备运行记录,打印接收资源目录,定期对信息资源进行刻录保存工作,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对下载的资源分年级分学科保存,并为本校每个教师在E盘中以教师的名子各建一个文件夹,把下载的资源整理好又分别存放的每个教师文件夹中,在校级培训结束后,我要求我们学校教师每人每周至少要浏览一次自己文件夹中的远程教育资源,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填写相关记录。配合学校用远程教育的卫星电视频道,组织教师观看相关节目,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多学多用,充分地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制课件,经常到多媒体教室(模式二为卫星收视室)上课,或进行公开课教学。
我同样要求各项目学校的管理员做了大量资源下载、整理工作。远教资源的使用,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课程资源”、“教师发展”、“学习指导”、“专题教育”等栏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让学生初次感受到身在边远农村而享受特级教师授课的喜悦。
通过近一段时间远程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师生都尝到了甜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比如杨行中学肖芬老师,这次被推选参加县级中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参赛前几天,她一有空,就“泡”在远程教育卫星收视室里,通过浏览有关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借鉴他人课件,认真钻研课件制作技术,终于将五项技能中的弱项--制作课件,提高了上来,以致在县级选拔赛中获得佳绩,得以参加市级比赛并获得市一等奖。
又如中心学校胡文焦主任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这一课时,运用下载的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画,直观形象,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认知难点,而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要好得多。
四、重视积累,建好远程教育工程档案。
为搞好远程教育建档工作,中心学校确定由海天运副校长专人负责,我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分三种模式制定并下发建档资料目录,要求各校要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分类整理,按目录归档,装盒入柜。配合中心学校组成初级验收组深入各校,检查自纠,将查出的问题和不足分校反馈、记录存档,并责令限期整改。
远程教育这一新生事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去巩固和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手段,将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的紧迫,条件的限制,我深深感到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教师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特别对年龄稍大的教师还要多加辅导,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目前,我还要继续加大对教师全员培训,要采取激励机制,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远程教育这项工作持续、稳妥地向前发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此我校高度重视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其使用效益。200 年
月滕州市农远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为我们配备了电视机、DVD、等重要设备,已经达到模式
标准。200 年 月,我们节约资金,购置
等设备,目前已经达到了模式
标准。现就我校农远工程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统一部署,保证实施。
为做好项目工作,使项目更好地进入课堂,服务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我校成立了由校长
任组长、任成员的农远工程领导小组;
校长名字
负责农远工程项目的管理与使用,设施进行重新安置,所配设施完整无损。截至目前我镇农园工程项目学校所配设施,已全部安装完成。所配各种设施运转正常,无失盗和设备损坏情况。
二、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强化“农远”设备的管理
任何一项工作,管理跟不上,工作就不能落实到位。尤其是远程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更需要强化管理。为此,我校从强化管理入手,把远程教育工程列入“一把手”工程,建立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机构。由
任组长
任成员的远程教育教研小组,管理远程教育工作,具体管理,选派认真负责、懂业务的专兼职电教教师
负责远程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网站维护、空中资源接收、收集和整理教育资源等工作,并及时做好教育资源的推介工作,以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为确保设施设备正常使用,充分发挥农远资源的有效作用,成立了由任组长
任
成员设备管理与维护小组,建立和完善“农远”工程管理制度,制定了《现代远程教育接受系统管理人员职责》、《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登记制度》、《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农远设备登记册》、《光盘使用记录》、器材借还、保养、维修、损坏赔偿等制度。不断规范远程教育管理工作,确保远程教育设备的有效利用。
三是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软件设备。
1、我校认真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电教软件的更新上,2007------2008年我们投入
元,购置
软件管理系统,投入
元
购置ROM光盘和DVD等各学科教学光盘,软件的投入,提高了“农远”资源的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软件资源。我校在利用好购置的资源同时,积极发动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将教师个体制作的软件由学校统一管理,目前我校已自制课件
件,丰富了学校资源。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远”设备使用效益
实施农远工程的核心就是应用,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已经成为我校的首要任务。
一是强化师资培训,确保“农远”资源有效利用。工程建设,重在使用。我校把培训工作列入日程,自07年工程建设开始,培训工作随之开展,首先派出
同志参加滕州市组织业务骨干教师培训;其次我们根据镇教委的安排,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参加镇级骨干教师培训,再次我们充分利用市、镇骨干教师,对我校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经过培训我校现有专任教师都能熟悉电教设备的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对“农远”设备的利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是强化量化考核,促进了教师远程教育与学科的整合进程。为了充分调动教师运用“农远”资源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我校把教师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情况纳入到了教师“能”的考核,并加大了“能”的考核力度。要求专任教师每周利用“农远”资源进行教学不少于
次,每周听评电教课不少于一节,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上传并保存,电教教研组定期进行检查记分,考核成绩记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考核成绩直接与教师利益有关的职称评聘、评优树先、分流调整、各种考核挂钩。通过量化考核,大大促进了教师远程教育与学科的有机结合,教师们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现在已运用自如,“农远”设备已成了我们教师的书和笔,与课堂已不可分割。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与使用,我校95%以上的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均能熟练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教学,90%以上的专任教师能熟练掌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并能较好地利用空中教育资源,进行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有专任教师都能使用校本教学资源和开发平台制作课件。课堂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熟练运用“农远”资源进行教学的“人网”已经初步形成,并与“天网”、“地网”相结合,“三网合一”形成,远程教育的效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校“农远工程”的实施,“农远”资源源源不断的被引入到课堂,农村的孩子们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观念和授课方法也慢慢发生了改变,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共同促进了我校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四、完善档案管理,材料齐全
为保障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建立起了远程教育教材软件档案,所有教材管理规范、档案齐全、账目清晰,使用率高,建立了教师使用软件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档案资料,建立了各校教师开发课件及应用情况档案,在每个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每周“农远”设备分学科使用情况记录册,各功能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每周使用记录册,所有设备运行良好,基本满足了广大师生的远程教育教学需求
五、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工作建议
1、教师教学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以悄然转变,由传授者向合作者转变,但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对照“省农远工程”教学光盘里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老化,教学方法未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与我们的教师观念还未彻底改变有关,教师的素质未进一步提升有关,学校在这方面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2、学生学习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看了“省农远工程”教学光盘里的课堂里学生的喜悦,再来看我们课堂里的学生,他们还不太习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学校需要努力的是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让学生上一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
2008年11月28日
关于迎接省农远工程验收需要做的工作
1、今天上午滕州市教育局电教站吕主任来我镇进行检查指导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农远工程汇报材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书写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具体。根据吕主任的要求,我们起草了本内容,请各校参照本内容进行修改。打印出自己的汇报材料。
2、各校要对照《迎接省农远工程验收目前应作的工作》及《农远工程迎省验检查提纲》的标准,积极认真进行准备。
3、各校学校简介,要突出农远工程建设和使用情况,可结合汇报材料,写出自己的特色。
4、镇教委定于下周二对照《农远工程迎省验检查提纲》各校逐一检查,并下发工作简报。
南沙河镇教育委员会
2008年11月27日
农远项目工程工作汇报
学校:
草沟镇中心学校
农远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和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大面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省、市、县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有关精神,我校认真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与近日进行了自查,现将我校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自本农远工程实施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心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技术小组,做到管理到位,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实行责任追究制。每学年由校农远领导小组拟定具体工作计划,组织成员具体实施。同时确保公用经费不少于10%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教学软件添置。
2、建章立制,强化工程管理维护。
农远工程投资金额大,技术含量高,如果管理不好,容易导致人为损失,不能发挥应有效益。为规范工程施工和设备使用,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首先对农远设备逐项登记造册,交专人管理,一律不准外借或挪用。要求按规程规范操作和使用,使用农远设备授课要有记录,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为保障农远工程的正常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应用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农远工程建成以来,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抓好应用,做到每周使用不少于20学时,有使用,有管理,有记录。每天按时接收下载卫星教学资源,及时组织教师收看和使用,服务教学和教研教改。利用率高,效率高。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4、做好培训工作,确保应用与实效
农远工程发展,师资是关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是确保农远应用与实效的第一步,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有计划进行校内农远技术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力争做到教师人人过关,保证能够独立操作设备,运用资源。每学期制定的教研计划充分体现运用农远设备应用研究,利用光盘播放、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每2周集中学习一次。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学期末写好教研活动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课有顺序安排学生上机操作。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师应用农远设备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让农远设备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教育手段,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5、完善资料,使远教工作管理规范化。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档案的建立是记录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和设备情况的重要依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对农远工程资源要建设好、维护好、利用好,并同时要求他们对各个环节狠抓落实,健全各种档案材料,做到专人搜集整理。因此,在前期准备时,我们学校就要求农远项目管理员将工程实施过程正常完整的接收卫星教育教学资源并刻录成光盘;注重通过其它方式收集、自制教育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校本资源库,并以文字、图片形式详实记录;编目提供给老师们上课参考使用。管理员及时向各位老师提供有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的有利条件。
二、存在问题
1、农远教室少,微机少;
2、年龄偏大的教师多,推广使用有一定困难
电化教学媒体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从2 0 0 3年开始, 我国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农远工程, 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在农远工程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 我们看到农远工程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1. 农远设备应用与农村教育文化不相融
农远工程设备低效率运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以追溯到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文化, 即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为主导, 采用传统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和以“成绩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教师想要看到的是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而这种效果很单一地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例如, 对于传统电教媒体, 教师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并且能够积极地使用, 这是源于实际需求的驱动。像录音机的使用是由于学生英语听力考试的驱动, 而电子琴的使用则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没有看到农远工程设备直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因此, 使用农远工程设备的热情不高。农远工程设备与农村教育文化的脱节, 最终使得教师不用, 教育管理者不重视, 从而导致了农远工程设备的闲置。
/冯鸟东李建珍王永军
2. 农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与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要求有差距
传统的电教媒体如录音机等的使用很简单, 教师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可以使用。电子琴则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音乐教师来使用, 所以很容易将电子琴带入课堂。对于农远工程设备, 我们对它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电脑知识零起点的教师的培训来完成, 这就表现出很大的问题。首先, 有的教师没有信心去接受这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媒体。其次, 教师缺少使用农远工程设备进行教学的意识, 很难把农远工程设备的使用和教学媒体联系起来。教师把培训看成一项任务去完成, 而没有将其作为学习新技能的途径来看待, 导致教师对培训都是被动地接受, 很难达到培训的目标, 也使教师很难真正领会这种新型媒体的教学效果, 当然就更难将这种教学媒体带到课堂。
3. 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过程缺乏制度规范
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规范的缺失表现在:首先, 硬件建设缺少相应规范, 一些学校没有农远工程设备专用的教室, 更没有合理的教室布置。其次, 使用对象混乱, 包括其应适用于哪些学科、哪些人。传统电教媒体是针对特定的学科和特定的学生对象。目前, 农远工程设备所针对的使用对象似乎是这个学校每个年级的每门课程。但是很明显, 让农村学校全部课程都通过农远工程设备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这样形成一种对农远工程设备似乎都能用, 但都没办法用的尴尬局面, 最终导致设备始终处于闲置的状态。
4. 资源个性化需求与农远工程统一配给的矛盾
传统电教媒体都是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购买的, 而农远工程设备则是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发, 学校是被动接受, 有些设备并不适合学校的实际需求, 这样也很难调动学校使用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远工程设备使用效益的几点建议
1. 以“考试文化”为突破口, 引导农远工程设备的应用
调整农远工程设备的使用方式, 使其融入农村教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村的教育文化, 所以首先要使得我们的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融入农村教育的文化, 再引导农村的教育文化向远程教育作为技术 (三种模式) 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这种文化的转变[1]。目前农村教育的文化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为核心。针对农村这种教育文化现象, 我们可以将农远设备提供的资源与学生的考试密切关联起来, 激发教师和学生对农远工程设备的兴趣。先拉近农远工程设备和学习者的距离, 使设备先进入学习者的课堂中。例如, 我们在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资料的同时, 提供一些与考试密切相关的资源, 像中考预测题、各年级考试模拟题和专家的考试指导等。通过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使得学习者先接受这种新型媒体, 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改变资源的形式, 使其使用的重点从“考试支持工具”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转化。
2.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与加强培训相结合, 为农远工程设备应用提供师资保障
目前对于农远工程设备, 我们只是通过简单的教师培训来将它带进学生的课堂, 所以师资也是农远工程设备顺利运行的又一保障性因素。对于师资保障可从如下方面来建设:首先, 解决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中小学中的不平等地位, 接收更多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到学校来负责设备的运行。其次, 加强和高校的合作, 让高校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能够培养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 同时完成对本校教师的培训。[2]
3. 加强农远工程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建设
农远工程设备使用规范的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在硬件建设方面, 应该有专用机房和教室, 能独立和相对独立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3]。其次, 在使用对象方面, 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教师的要求, 对某一年级的某门课程平均一周安排1~2节课, 在配有农远设备的教室里完成。通过这种明确的安排来促使农远工程设备先走进课堂, 随着教师对设备使用的熟悉和认可, 我们可以转变其使用动力, 由政策驱动向任务驱动转化。再次, 管理层面的规范。派专门的教师来负责农远工程设备的规范化运行。
4. 通过加强资源本土化建设,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破解个性化资源短缺难题
首先, 对农远工程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应针对学校的具体需求, 设立二期工程, 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让学校自主构建农远工程设备相应配套的设施[4]。其次, 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激励机制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开发适合自己需求的多媒体课件, 使教师从被动地接受培训转向主动地参与开发资源。再次, 加强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共同完成对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参考文献
[1]贾巍, 杨晓宏.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烙上文化印记[N].中国教育报, 2007 (9) .
[2]李建珍.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8) :58-60.
[3]查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2) :35-39.
一、强化思想认识,为工程的实施创建良好的氛围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们首先组织校长和业务主任认真学习省、市有关“工程”工作的文件通知精神,认真领会文件通知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实施“工程”的时代意义。2006年12月,召开工程安装准备会议,落实专人配合各项安装工作,为安装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积极动员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制定了《和平镇中心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多次组织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把文件、通知精神及实施“工程”的具体方案,分层逐级传达给领导和全体教师,并把“工程”实施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比之中,从而统一了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组织建设,为工程的展开提供坚实的保障
组织建设是远程教育工程的有效保障之一。我校根据省、市“工程”工作实施的具体要求及五大连池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组织管理机构,细化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组织成员和管理员,并结合上级的相关制度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到了分工明确、保障有力,为设备稳定、正常运行和顺利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保证工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做到有度可依、有章可循,形成了制度制约、领导重视、管理有效的良好运行态势。
“工程”实施初期,我们根据五大连池市教育局和教育信息中心的相关规定及工程应用初级达标评估细则,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程”实施规划、方案、达标评估细则及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上加强管理,通过制度来保障各项工作健康有效进行。在工作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及时调整各项规划和措施,使之能够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重点突出可操作性,能够行之有效地为实施保驾护航。
在运行过程中,加强对使用过程的全程管理,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指导教师的工作实践,解决教师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定期召开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会议,总结在阶段性工作中的得与失,为下步工作的开展引领方向。
三、突出培训指导,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不竭的动力
为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我校坚持做到以培训促提高,以提高促利用。在校本培训方面加强对教师使用农远设备能力的培训,着力使教师能够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并开展以office办公软件和flash课件制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信息技术培训,坚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的四定原则,在培训形式上采用集中与分散、全员与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做到既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观念,又达到提高运用现代媒体手段促进教学现代化的目的。
四、拓展组织管理,为提高工程的利用率提供保证
学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接收下载应用记录等进行量化打分,并把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在检查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在检查评比中,对建设、管理和应用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对使用效益低的人员通报批评。
目前,我校配备的农远模式三做到了定期接收卫星资源,做好资源的分类整理与使用工作,使其真正能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现在,多媒体教室、空中课堂教室、光盘播放室、计算机教室达到平均每周20课时的利用量、学生每周每生平均利用农远资源学习160分钟以上、教师平均每周利用农远资源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120分钟以上。学生每周至少观看一次爱国主义影片,一次以上的空中课堂教学。学校在已有局域网的基础上,安装了ADSL宽带,做到了全天对师生开放。另外,结合“燎原之冬”和“中德远程应用技术培训”工作,做好各项培训与服务工作,使资源的利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做到资源共享、适度开发,提高了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充分整合了学科资源,确保农远工程优势的发挥。在充分利用农远天网和地网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加大了自制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建立本地化的课程资源为主要目标,逐步建立资源库,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为教学应用提供有益的补充。
总之,农远工程在我校的实施,为学校营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更新了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农远工程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农远工程教育工作计划10-16
教学设计简介农远11-08
农远应用教学计划12-07
工程建设公司助理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10-19
工程造价实习工作总结 工程造价万能实习记11-27
整治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工作实施方案12-04
工程部长总结06-06
汉字工程工作总结06-02
工作总结范文工程07-28
测试工程工作总结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