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公司法人任命书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公司法人任命书(共11篇)

分公司法人任命书 篇1

股东关于委任执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监事的决定 时 间: 2013年07月26日 地 点:公司会议室

会议内容:股东关于委任执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监事的决定 根据公司章程相关规定,经公司股东决定,1. 委任xxx为公司执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任期三年。

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名单: 姓 名:xxx

所:xxx

身份证号:xxx

2、委任xxx为公司监事,任期三年。

监事名单: 姓 名:xxx 住

所:xxx号

身份证号:xxx

股东签名:

深圳市xxx有限公司

2013年07月26日

深圳市鑫日丰机电有限公司

关于公司经理聘任的决定

时 间: 2013年07月27日 地 点:公司会议室

会议内容:关于公司经理聘任的决定

根据公司章程相关规定,经公司执行董事决定,聘任xxx为公司经理,任期三年。

姓 名:xxx

所:xxx

身份证号:xxx

股东签名

深圳市xxx有限公司

分公司法人任命书 篇2

近日, 欧特克有限公司宣布任命林星华先生为欧特克公司全球副总裁, 负责欧特克在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和香港的整体战略布局和业务增长, 全面领导欧特克各行业和所有产品的销售。此外, 在大中华区建立和拓展战略合作关系也将是他的工作重点。

林星华先生在跨软件与硬件、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市场营销战略、渠道业务和销售业务等众多领域积累了超过25年的成功经验, 在加入欧特克之前, 曾是甲骨文大中华区技术产品事业部副总裁。欧特克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及新兴市场总裁魏柏德表示, 大中华地区是欧特克的重要市场之一, 期待在林先生的带领下继续深耕市场、突破进取、再创佳绩。

略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3

摘 要 过分拘泥于股东有限责任势必影响甚至危害债权人的利益,为了既能维护公司稳定、避免因撤销公司这一极端处罚行为导致社会经济动荡,又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禁止投资者滥用“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

关键词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股东有限责任 适用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及其沿革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称“揭开公司的面纱”、“刺破公司面纱”、“直索责任”等,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征:(1)适用人格否认的公司必须具有独立法人人格。(2)只对特定个案中公司独立人格予以否认,而不是对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全面、彻底、永久地否定,不影响该公司的合法继存和其他法律行为的效力。(3)其目的是保护债权人利益,性质上属于民事责任而非行政责任等。(4)其追究的责任主体仅限于实施滥用行为的股东,而不扩及其他股东。

公司人格否认是美国法院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中首创的一个判例法原则,实际上“是对已丧失独立人格特征之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和确认,通过剥离徒有人格之名而无人格之实的公司人格,导致隐藏于公司背后股东的凸现,使其承担的责任由有限向无限复归,”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仍然是现代公司法人制度的根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不是对该制度的否认,而是对其的维护和完善,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公司、股东、债权人三者间利益失衡的一种事后救济。

我国的公司立法起步较晚,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公司法》,长期以来均未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规定。在最初的司法实践中,我国一般通过适用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这两大基本原则来间接地、合法地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批复和司法解释也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提供了依据,如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关于行政单位和企业单位开办的企业倒闭后债务由谁承担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3月30日《关于企业开办的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2005年我国《公司法》修改,才正式以成文法形式明确肯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鼓励投资的同时为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若适用不当,必将危害公司法人制度和社会经济稳定,阻碍甚至破坏公司发展。因此,必须严格把握该制度的适用条件,杜绝滥用。结合我国《公司法》第20条的原则性规定和一般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该制度的适用应具备以下要件:

第一,法人人格合法存在。法人人格否认制以法人合法取得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且不以完全否定法人人格为最终归缩。若法人无独立人格,法人人格否认便失去了所指向的对象。而法人人格之否认只是对投资者借法人合法外壳规避法律义务的否定,并非是对法人合法、有效存在的否定;这种否认仅仅赋予法人债权人追究股东或董事责任的权利,并未赋予其申请法人成立无效之权。

第二,股东实施了不正当使用或滥用了公司人格之行为。股东或董事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是该股东或董事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行为基础,也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第三,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是否受实际损害是衡量法人人格是否滥用的客观标准,也只有行为人滥用法人人格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害,才有必要追究其法律之责。这里的损害不仅指债权人现有财产的减少、丧失,还指债权人的应得利益落空;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因公司财产减少而间接导致债权人无法实现其权利。

第四,滥用公司人格行为与债权人或公共利益损害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受害人不能证明滥用公司人格行为与其损害间存在因果关系则不能胜诉。

第五,人格否认制度仅在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方可适用。因为,公司具有足够资产情况下,债权人因其利益已能获得保障,故无必要要求股东承担责任。

除上述要件外,理论上还存在一种“主观滥用论”的观点,认为滥用行为人必须存在规避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主观过错,才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定。但由于主观是否存在恶意是不易证明的事实,这无疑加重了人格否认主张人的举证责任。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逃避债务”,就文义而言,既可理解为股东以逃避债务为目的而滥用法人人格,也可理解为滥用行为实际造成了逃避债务的结果,基于人格否认制度之目标,似应依后者理解,将逃避债务作为结果要件,而非主观要件。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适用的情形

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可谓众说纷纭,我国公司法对人格否认制度也只坐了原则性规定。从各国公司法理论和实践情况看,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利用公司人格规避约定义务或实施侵权行为,主要包括:(1)为逃避契约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而设立新公司掩盖其真实行为,如竞业禁止义务、商业保密义务、不得制造特定商品的义务等;(2)以规避债务为目的,转移资产,终止原公司,另设新公司,即典型的“脱壳经营”;(3)利用公司名义进行诈欺以逃避合同义务。

第二,滥用公司人格回避法律义务。行为人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也称脱法行为。

第三,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公司资本不足并非指公司资本不符合法定最低资本额,如果公司是骗取登记,或者股东抽逃出资以致实际资本低于法定注册资本的,属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而无人格否认制度之适用必要。

浅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篇4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称为揭开公司面纱理论,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 (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 对公司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二、公司法认认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一) 公司法认认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

1.当公司的资本明显缺少的时候

当公司的资产严重不足时, 公司便不能再独立承担财产责任, 公司也就失去了公信力, 在经营上将会受到重创。然而在这时股东便可以利用对公司的有限责任和公司的独立人格, 成功将风险转移给债权人, 这对债权人当然是不公平的。因此, 公司资产明显不足被普遍认为是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情形之一。

2.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和合同义务

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法律义务是指控股股东利用公司的法人人格, 改变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 使其不承担其本来应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 以此来逃避法律责任。由于规避法律严重破坏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违背了法人制度的根本宗旨, 使得社会整体利益的调整很难实现。因此, 应该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恢复隐藏在公司法人人格面纱后面的股东的真实面目, 揭开公司面纱, 使其承担因规避法律所引起的法律责任, 从而使社会公共利益不再受到损害。[2]

3.母公司滥用权力过度控制子公司

母子公司是指相互控制与被控制, 但却又具有独立人格的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在法律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 但在经济上却是由母公司统一控制的, 这就使得母公司有机会滥用其职权控制和支配母子公司间的各种活动, 以使整个集团公司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就无形中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

(一) 公司按照法定的程序登记注册, 具备独立人格

这是适用该制度的前提条件, 只有公司是合法有效的并具备独立的人格。股东才能享受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权力。如果公司本身不合法那么公司自然就不存在, 那也就没有否认的必要了。

(二) 控股股东在行为上滥用了公司人格独立制度

控股股东不是按照公司成立之初制定的章程和宗旨, 好好运用公司人格独立制度, 而是利用该制度作为保护伞, 以公司的名义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 最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债权人利益以及公司的利益, 使公司成为一个空壳。

(三) 客观要件为损害了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公司法人制度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减少股东投资风险。但当这种制度被滥用使得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严重受损时, 就应该适用该制度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使股东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 主观上存在故意

当股东是明知不可为之而故意为之时, 才适用此制度。如果股东客观上有滥用权力的行为, 但在主观上并不知自己没有此项权利, 也没有对债权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时, 就不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一) 制定有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法规并随情况变化及时出台司法解释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不完善时, 司法解释能更好的补充和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缺憾。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进步伐并不一致。在实践中, 法律的适用比较混乱, 而司法解释却可以具体指引法官处理案件, 使法律的适用不再混乱。

(二) 规定一样的人马不能设立多家公司

如果一样的人马设立了很多家公司, 这就为逃避债务、转移财产、以权谋私、风险转移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所以如果要设立多家公司, 那么新公司就不应被视为独立的法律主体, 应否认其独立的法人资格, 新旧公司应被视为同一法律主体连带承担债务责任。[4]

(三) 完善立法

在法律体系上使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趋于完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只有在法律体系上完整了, 它才有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在此最基础的便是民法体系中法人制度的完善。引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是在民法中完善法人制度的立法, 那么法人人格的滥用也会随着法人制度的完善而逐渐减少。

(四) 设立公司时应严格审查

公司应根据严格的程序进行注册登记, 条件不符者不能注册登记。公司设立时应对公司的股东身份是不是真实的以及出资情况进行实质性的审查。

摘要: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意味着公司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并承担责任的独立主体, 而股东仅以其出资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但在实践中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独立制度谋取个人利益, 损害第三人利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 我国《公司法》引进了源自于英美法系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作为对公司人格独立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但此制度目前并不完善, 本文对此制度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公司制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适用,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江, 刘兰芳.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05.

[2]孙晓洁.司法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10.

[3]肖陆平.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J/OL].法制园地.http://wenku.baidu.com/view/d7a8564de518964bcf847c4f.html.

公司法人人格混同行为的认定 篇5

原告:上海亚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申柯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柯公司)

被告:上海夏古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夏古公司)

2008年3月,原告与申柯公司签订海运业务代理协议,约定申柯公司委托原告办理海运进出口代理业务。原告完成委托事项后,申柯公司共欠原告代垫的运费人民币274433元。

申柯公司于2002年11月28日成立,2006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租赁本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999号联合广场(新梅双塔大厦)11层A室作为办公场所。夏古公司于2008年12月5日成立,并曾经在上述地址办公。涉案业务发生时,申柯公司共有员工六人,除刘庆华外,其余五人于2008年12月31日结束工作,并于次日在夏古公司重新就业;刘庆华于2009年1月7日办理了在申柯公司的退工登记。被告申柯公司股东为刘柏林、刘玮,法定代表人为刘柏林;被告夏古公司股东为刘庆华、徐良,法定代表人为刘庆华;四人为父亲、女儿、儿子、女婿关系。

原告诉称:原告与申柯公司的货运代理协议成立,原告已履行义务并垫付海运费,申柯公司尚未支付相关款项。申柯公司与夏古公司存在人格混同。故请求判令两公司连带偿还上述债务。

两被告辩称:申柯公司欠付款项确有其事,但两公司各自为独立法人,不应承担连带责任。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一审审理中对原告与申柯公司间的货运代理合同关系和欠款金额予以确认,并认为申柯公司应当承担支付欠款的义务。

就原告以夏古公司与申柯公司存在法人主体混同为由,请求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的欠款承担连带责任的主张,法院认为,就在案证据看,刘庆华在涉案业务发生当时系申柯公司的员工以及与申柯公司股东之间存在亲属关系的事实,并不能得出刘庆华即为申柯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结论。两被告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参股关系,原告以夏古公司在申柯公司曾经租赁过的办公地址处办过公以及申柯公司的员工在涉案业务办理完毕后的某一时间同时结束工作并同时进入夏古公司工作的事实主张两被告公司存在混同,并据此要求夏古公司对申柯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认为不应予以支持。两被告系各自独立的企业法人,涉案纠纷产生于夏古公司成立之前,而承担付款义务的责任人申柯公司目前仍合法存在,依法应以其所有的财产独立承担赔偿责任。故认为对原告的该项诉讼请求不应予以支持。

但考虑到若在本案中因原告尚无充分证据证明两主体混同而由法院直接据此判决,原告今后掌握确实证据后再次起诉可能存在“一事不再理”的情况而无法对夏古公司再次起诉,故对原告释明上述情况。最后原告在本案中撤回了对夏古公司的起诉。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夏古公司对涉案纠纷是否承担责任。本案原告以夏古公司与申柯公司存在法人主体混同为由,请求法院判令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所欠款项承担连带责任。而根据当前的法律,我国《公司法》未对公司法人之间人格混同的情形作出具体认定标准,原告最终也撤回了这方面的诉请,但本案所反映的公司法人人格混同问题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仍值得探讨。

一、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理论

所谓的公司法人人格混同,是指在形式上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与股东之间,或公司与公司之间,在财产、业务、人员等方面出现混同,导致公司法人丧失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资格的情形。其主要表现为公司完全由其背后的股东或者公司所控制,且该种控制达到了使公司丧失独立性的程度。公司之所以具有独立的人格,是以其财产和责任上独立于其出资人为前提条件和实质内容的,并因而具有了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名称、住所、所营事业等。因此,公司法人人格混同最为常见的表征是财产混同、组织机构混同和业务混同。同时,这三项特征也是认定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一般标准。

财产混同是指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该公司的股东及其他公司的财产作清楚的区分。公司财产与其股东和其他公司财产的分离是公司人格独立的基础。只有在财产分离的情况下,公司才能以自己的财产独立地对其债务负责。财产混同违背了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相分离、公司资本维持和公司资本不变等基本原则,潜伏着公司财产被隐匿、非法转移或被私吞、挪用的重大隐患,严重影响公司对外清偿债务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财产混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公司营业场所、主要设备与其股东的或其他公司的办公设施完全同一;公司没有独立的账簿及盈亏状况无记录或者记录不实;公司的盈利与股东的收益之间没有区别,公司的盈利可以随意转化为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或者转化为另一个公司的财产,而公司的负债则为股东的债务等等。

组织机构混同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负责人与其他公司的同类人员相混同。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是它具有独立意识。而公司作为拟制的法律主体,其意志是通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表达出来的,如果公司的上述人员与其他公司的同类人员完全相同,则很难保证公司能形成独立的完全基于本公司利益而产生的意志,这样公司的独立性将丧失殆尽,独立承担责任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组织机构的混同主要表现在:公司之间董事相互兼任,经理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配和任命;公司与股东或两个不同实体的董事、经理完全一致,甚至雇员也完全一致,即通常所说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业务混同是指公司与股东或者其他公司之间的经营业务、经营行为、交易方式等持续混同。业务混同主要表现在:公司与股东或不同公司之间从事相同的业务活动,公司所从事的具体交易行为不单独进行,而是受同一控制股东或同一董事会指挥、支配。股东或其他公司任意干预公司的具体活动,将自己的意志说成是公司的意志,使公司失去了经营自主权和独立人格。

但在我国的公司立法中,《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仅对公司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人格混同进行了规定,而对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人格混同并未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

二、本案两被告关系及责任认定

结合本案来看,原告试图通过下列证据来证明两被告存在法人人格混同的情形并据此要求夏古公司对申柯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首先,原告以夏古公司股东刘庆华在涉案业务发生当时系申柯公司的员工以及与申柯公司股东之间存在亲属关系的事实证明两被告公司存在组织机构上关联;其次,原告以夏古公司在申柯公司曾经租赁过的办公地址处办过公以及申柯公司的员工在涉案业务办理完毕后的某一时间同时结束工作并同时进入夏古公司工作的事实主张两被告公司存在业务和场所混同。根据本案确认的事实,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申柯公司股东为刘柏林、刘玮,法定代表人为刘柏林,夏古公司股东为刘庆华、徐良,法定代表人为刘庆华,四人虽为父亲、女儿、儿子、女婿关系以及夏古公司股东刘庆华曾为申柯公司员工,但仅凭两公司组织机构成员之间存在亲属关系这一事实尚不足以得出两公司存在公司组织机构混同的结论;第二,夏古公司在申柯公司曾经租赁过的办公地址处办过公以及申柯公司的员工在涉案业务办理完毕后的某一时间同时结束工作并同时进入夏古公司工作的事实仅仅说明两被告公司在业务、人事、场所方面存在连续情形,并不构成持续的重叠,也就不能认定两被告存在法人人格混同;第三,夏古公司于2008年12月5日成立,而涉案纠纷产生于夏古公司成立之前,且承担付款义务的责任人申柯公司目前仍合法存在,故申柯公司应以其所有的财产承担赔偿责任;第四、两被告公司的股东是明确的,因此也没有证据证明两被告公司存在相互参股的情况,因此也不能适用我国《公司法》下股东与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有关规定。因此,本案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两被告公司存在业务、人事、场所混同的情形,两被告公司并未构成法人人格混同,其有关的诉讼请求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法人的独立人格是公司法制度的基石,因此对于其独立人格的否认仅是公司法基本制定中的例外情形,适用时应当及其谨慎。法人人格混同是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要件之一,即当出现公司人格混同时,其法律后果不一定是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还必须同时具备其他要件才能揭开公司面纱,要求关联主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按照《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时,应同时具备三项要件:第一,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第二,逃避债务;第三,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法人人格混同属于第一项行为要件。本案中,原告以两被告公司存在人格混同为由要求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所欠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两公司并不存在人格混同的情形,而即使两被告公司存在混同,原告还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申柯公司逃避债务,以及因为混同导致其利益受损的情形,才能否认申柯公司的独立人格并由夏古公司就申柯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如上述,两被告公司不构成混同,那么,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条件已经丧失,法院不支持原告的这一主张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债权人权益保护的有关建议

由于货运代理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而货代公司之间层层转委托亦属常态,如本案所述情况在实践中时有发生。由于法律目前对该种情形尚未作出规定,且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制度作为公司法基本制度之一不能随意否认,债权人在遭遇类似情形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保护:

1.诉讼中,可以侧重于提供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证据,若相关事实属实,可依法请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在债务人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场合,还可从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无法区分的角度进行举证,若相关事实属实,亦可依法请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在接受相关货代业务的委托时,应对合同对家的信誉等作一定程度的了解,尽量选择规模比较大、信誉比较好的货代公司进行交易,以防止出现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

公司任命通知 篇6

现任命_______为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全面负责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配置、培训开发和绩效管理等工作,协调行政管理事务,执行并监督好总经理安排的`各项任务。

现任命_______为公司运营总监,负责公司网站运营管理、制订网站运营标准,实时开展网站战略决策监控和网站运营计划监控,协调运营团队整体工作,执行并监督好总经理安排的各项任务。

现任命_______为公司运维总监,全面负责技术部门整体工作协调和人员分工调配,主要负责网站运维服务和广告设计任务的分派部署。

现任命_______为公司产品总监,全面负责产品开发、设计、测试等工作,以及技术部日常管理事务。

现任命_______为公司财务主管,主要负责公司各类财务报表的审核、审查工作,保障财务会计事务正常有序合理的开展,有效指导出纳等基础会计工作,行使主办会计职能。

以上人员现任命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生效,隶属于总经理管理团队,协助总经理和销售总监开展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特此通知!

________有限公司

析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和否定 篇7

[关键词] 公司法人人格 滥用 否定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是法人,是现今各国公司法的普遍规定,公司的法律人格独立,也是现代公司法律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依据我国《公司法》第3条的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第1款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些规定从法律上确认了公司法人的主体地位,即公司法人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社会组织。

公司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企业法人,“其实质条件有二:一是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个人财产;二是公司的责任独立于股东个人。”也就是说,法律赋予公司完全独立的人格,公司就像自然人一样,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和责任。公司既独立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也独立于自己的投资者——股东,这一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是公司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它的确立使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股东投资的财产与公司所有的财产相分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了股东作为投资人的积极性,促进了高风险项目的投资,有效地募集了社会资本,实现了法人制度的社会经济价值目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及其表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些股东往往利用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赋予公司的法律优势,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在主观上故意或恶意借用公司法人人格,从事违法活动,攫取非法利益,客观上造成了公司财产关系混乱、产权不清、损害了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合法权益,当受到法律追究时,则以公司法人外壳作为挡箭牌,主张承担有限责任,借以规避法定和约定的义务,此即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千变万化、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东出资不实。一是股东虚假出资,公司的出资者在设立公司时,未按公司法的要求出资,骗取公司登记机关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实际上并无法人财产;二是股东抽逃出资,公司的出资者在公司设立时,先投入注册资金,在公司成立后,将投入的注册资金抽走,使公司成为空壳。

2.虚设股东。公司出资者虚构外商投资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骗取债权人信任,或以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充当假股东成立名为公司,实为独资企业的法人组织,当公司亏损时,主张承担有限责任。

3.脱壳经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在负债累累时为逃避债务,不清算、注销,而是将公司的资产抽出成立新公司,将债务留在原公司,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只能望“司”兴叹。

4.人格混同。很多股东将公司与股东混为一体,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股东个人债务与公司债务混同,出现了股东与公司之间财务没有分开,财产混淆不清的状况,不法股东籍此隐匿公司财产,任意转移公司财产,逃避债务。

5.假借公司名义从事非法活动。股东以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非法经营活动,如通过签订合同骗取财物,从表面上看,股东的行为是公司的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应由公司承担责任,实际上此时公司人格已成为股东个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工具。

6.股东干预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由于股东不适当地干扰公司的活动,使公司失去独立的意志、利益,公司事实上成为实现股东利益的代理人。

7.公司股东违法撤换公司董事、监事及经营管理人员。由于公司股东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随意撤换公司组织机构成员,造成公司管理混乱,损害公司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8.章程违法,组织机构不完备。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法性文件,但在公司的实际运转中并未得到体现,如公司章程的条款本身违法,却以经股东会通过并在工商机关登记为名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此外,许多公司的股东会是走过场,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充当附庸。独立的法人人格在公司中已然失去其制度价值,沦为了个人借以从事商业欺诈、逃避债务承担的工具。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及其适用

如上所述,由于公司的人格因股东的不规范行为被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掩盖了个人非法的行为,使得公司人格独立性丧失殆尽,如此时仍拘泥于有限责任,将有违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的真正目的,从根本上破坏公司法人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司法审判中应不考虑公司独立人格,可令不法行为人对公司的债权人直接承担责任,此即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正如日本学者森木滋在《论人格的否认》一书中所言:“如果法人之设立出于不法目的,或有违建立法人制度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根本价值,法律自然有权剥夺法人的人格而否认之存在。” 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实际上是对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特征的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和确定,通过剥离徒有人格特征之名而无人格之实的公司人格,导致隐藏于公司背后股东的凸现,使股东承担的责任由有限向无限回归。这一制度自美国法院首倡,在英美法系国家称为“撩开面纱制度”,此后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也相继效仿,称为直索责任。现在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已经成为英美和大陆两大法系共同认可的一项法律原则,在我国,经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至此,“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不能不说是立法的一大进步。无数个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侵害债权人利益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制度是不可或缺的,立法中构建这一制度利大于弊,立法正是作出如此的价值取向。”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是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的补充,它弥补了单纯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的缺陷,可有效防范不法股东利用公司人格逃避法律责任,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只是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的例外,绝对不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的否定,而是以维护公司人格独立为使命,如不恰当适用,会导致法人制度处于不稳定状态,无法保障股东的合法权益,也违背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创立的目的,但《公司法》对在什么具体情况下适用并没有予以明确规定。笔者认为,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公司法人已经依法取得独立人格。法人人格的合法存在,是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的前提。

2.股东有不正当使用或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即股东的行为不规范,实施了使公司法人独立性特征丧失,滥用了公司人格的行为。

3.股东的不规范行为造成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即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与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公司的财产不能实现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公司具有足够资产清偿公司债务,债权人的利益能够获得保障,便无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的必要。

5.实施不规范行为的股东主观上要具有过错。主观过错是确定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原则,尽管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后公司人格被否定,追究股东的责任不是一般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但主观过错仍是其必要条件。

三、解决法人人格滥用现状的几点构想

鉴于我国目前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现象大量存在,为了有效制止法人人格滥用行为,必须建立系统、明确、可操作的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构想 :

1.完善与公司相关的法律规范。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所以要对公司进行约束,就需要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的实体法,从不同角度对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对公司法人人格确定制度的有益补充,与公司法一样,也需要相关实体法律规范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立法应不断完善与公司相关的法律规范,以更好地规制公司的行为,使公司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给予有效的保护。

2.制定关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应专门制定司法解释来对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对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条件作出明确的规定,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时,司法机关即可对公司人格予以否定,从而直接追究不法股东的法律责任。

3.认真执行法律规定,加大处罚力度。我国《公司法》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只有司法和执法机关能够将法律规定落实到实处,加大对滥用公司人格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真正保障公司的独立人格,规范市场主体,那么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现象才能大大减少。

4.构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大众观念。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使全社会树立公司人格独立,责任有限但并非绝对的观念,“股东负有限责任,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1)公司应是独立的主体;(2)股东的行为是规范的。”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必须具有独立的财产和利益,自主规范地进行经营活动,否则公司人格便不完整,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条件便不成立,此时行为不规范的股东要负无限责任而不是有限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公司法法律制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0

[2]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74

分公司法人任命书 篇8

一、吊销营业执照的原因

(一) 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一种程序

《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 (四) 项规定: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因此, 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的原因之一。解散是已成立的公司, 由于行政命令、法院判决、发生章程规定或法律规定的事项而停止营业活动并逐渐终止其法人资格的行为, 它是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必经程序。

(二) 吊销营业执照的事由

根据《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 主管登记机关可吊销其营业执照。

1、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2、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的或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3、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业的, 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的。4、变更经营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而未取得批准, 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5、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年度检验或年度检验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6、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二、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后存续公司的法律性质

公司解散后存续公司的性质, 目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人格消灭说、清算公司说、拟制说、同一人格说。本人倾向于同一人格说, 即公司法人解散后, 其法人资格并未消灭。理由如下:

(一) 从被清算主体和清算对看。如果吊销公司营业执照已经使公司法人主体资格消灭, 那么清算组所进行的清算活动就不是对公司进行清算, 而是对股东进行清算, 其后果必然是:公司的财产将不再是公司财产, 而变成股东的财产, 公司的债权将不再是公司债权, 变成股东的债权;公司的债务将不再是公司债务, 而变成股东的债务。而这一切都不需要经过任何程序, 只需主管登记机关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即可。如果认为上述推论不正确, 股东不能成为被清算的财产主体, 那么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的公司的财产主体又应当是谁呢?

(二) 从公司法的规定看, 如果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已经使公司法人主体资格消灭, 将与公司法第十章的许多规定相悖。例如:该法明确规定清算组清算的是“公司财产”;清算组是“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清算期间, 公司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公司清算结束后, 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 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 公告公司终止”;等等。很显然, 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在被注销前是一直独立存在的, 只有在被注销后, 公司才正式终止, 其法人主体资格才正式消灭。.

(三) 从公司的财产看, 公司的财产是在股东出资或者认购股份的基础上形成的, 股东将自己的财产交付公司后就因取得公司的股权而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而公司则在取得股东所交付财产的所有权后形成公司法人财产权。如果说公司对法人财产权的取得主要依股东交付, 那么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消灭, 同样主要依公司交付, 这种交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清算并支付各种费用后公司财产还有剩余的, 在该财产正式分配并交付股东后, 公司法人财产权才消灭;二是公司财产不能依法支付各种相关费用的, 在公司财产依法定程序交付完毕后, 该法人财产权消灭。可见, 公司在清算基础上, 依法正式将公司财产交付给相关机构、组织或者人员之前, 其法人财产权依然属于公司, 而不能属于股东或者公司之外的其他人。

(四) 从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看, 被清算的债权债务是公司的债权债务, 而不是公司之外的其他人的债权债务。公司与相对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是依私权、通过平等自愿原则建立的财产关系。只要该财产关系的建立没有违背法律、行政法规, 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任何行政管理机关都不能通过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等行政权利的行使, 剥夺公司作为债权债务关系主体的资格。

(五) 从公司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后的组织机构看, 公司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并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后, 公司的组织机构并未依法取消。清算组组成后, 该组织机构成为公司的内部机构, 其职能是以公司的名义对外代表公司进行与清算有关的经营活动;对内组织对公司的财产进行清理。而公司董事会则因清算组的成立而丧失代表公司的权利。公司股东会依然存在并有更换清算组成员对清算组的清算报告给予确认等职权;公司监事会依然存在, 并继续履行维护公司利益、公司职工的利益等职责。

(六) 公司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在清算过程中, 公司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和其他关系是公司与相对人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所以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 (七) 项规定:清算组在清算期间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这就充分说明:包括被吊销营业执照在内的所有公司, 只要其仍处在清算中, 就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起诉、应诉, 并独立地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 公司营业执照依法被吊销, 只要没有经过合法清算, 该公司法人主体资格仍然存在, 只是公司的权利能力受到限制, 在处理它与相对人或者其他主体的法律关系中, 它应当是权利义务的承担者, 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它有权利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各种诉讼活动, 其他人包括股东不能取代公司的民事主体和诉讼主体地位, 清算人或者依法律规定承担清算义务的人, 只能作为公司的代理人参与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因此, 吊销法人营业执照后存续公司在依法被注销前仍具有法人资格。

摘要: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的原因之一, 公司解散是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必经程序。公司解散后是否还具有法人主体资格, 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公司法的规定、财产、债权债务以及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等说明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依法注销前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

关键词:吊销营业执照,存续公司,主体资格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 (200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253

[2]石少侠.公司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226-239

[3]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年9月:95-99

[4]王卫国.商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59-61

公司人事任命通知集锦 篇9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越来越需要通知,通知是一种下行性常用公文,其使用不受机关级别的.限制,可用于发布规章、转发公度文,布置工作、传达事项等。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司人事任命通知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司人事任命通知 篇1

为适应公司经营战略发展的需要,经公司董事会的会议决议,决定对刘利明同志进行人事任命,具体人事任命公布如下:

______,原公司市场总监,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国内营销中心各项管理事务,在公司董事会及董事长的领导下,执行及监督该部门各项日常事务。

以上任命决定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特此公告!

________有限公司

20___年____月____日

公司人事任命通知 篇2

因主管人员离职,现因工作需要,经公司管理人员提名,研究决定对以下人员进行新的人事任命,现予以公布:

1.原DJ部主管刘琼离职,现由楼面主管陈明慧兼管DJ主管一职,并履行该职务全部职责

2.原前厅部主管王凡离职,现任命杜琼为前厅实习主管一职,主持该部门的日常工作

3.楼面部由李荆暂定实习领班一职,负责协助主管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备注:所任命实习主管,实习期为一个月,实习期内发放原职务薪水,另有职务津贴(职务津贴上报生效)

以上任命决定自发布之日起即开始生效,希望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给予支持配合。

特此通告

总经理:

(印章)

年 月 日

公司人事任命通知 篇3

公司各部门、各分公司:

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经总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对部分人事任免调整如下:

任命______女士做总经理助理,免去______女士______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任命______先生做______分公司总经理,免去______先生________部门经理职务。

以上任免调整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二〇____年____月____日

公司人事任命通知 篇4

根据公司市场发展的需求、经董事会提名备案、特此批准!

兹任命:________先生兼任________有限公司________市场营销总监;并负责监督督促和推广________在全国的售前、售中、售后等服务工作。

以上任命书自20___年____月____日日起即开始执行。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有限公司

公司人事任命通知 篇5

为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经公司研究决定,对如下人员进行职务任命:

任命XX为财务部经理,全面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任命XX为生产部经理,负责全面主持公司的生产管理工作,行使对公司产品生产过程工作的指挥、指导、协调、监督、管理的权力,并承担执行公司制度及工作指令的义务。

任命XX为生产主管,负责协助生产经理进行公司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任命XX为品质部经理,负责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工装设备制作、原材料和成品检验等。

本任命书自20xx年x月16日起生效。特此通知

XXXXXXXXXXX有限公司

公司法人与法人的不同 篇10

“公司法人”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公司法人” 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在资本主 义国家中也称为商事公司,是依照商法或有关法律成立的营利为目 的的企业组织,包括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公司以 及股份两合公司等。英美法中的公司法人与大陆法有所不同,既包 括营利性的也包括非营利性的,且仅指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人”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公司法人”

1、公司法人是指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 和民事义务的营利性组织.公司法人制度使公司具有独立的法律人 格,公司人格与股东人格分离,决定了公司的独立责任和出资者的有 限责任

2、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法人主要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 司这两种主要类

型,两者都是以公司的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

法人

法人董事制度在公司法上的意义 篇11

一、法人董事制度概述

我国公司立法没有体现出对法人董事的肯定态度, 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笔者认为, 法人董事制度在公司法中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首先, 法人有成为董事的现实需求。向公司投资的法人为了保证自己投资的安全与收益, 具有了解、参与、监督所投资公司实际经营管理的需求, 这是与自然人投资主体一样的正常经济需求, 既然自然人有权利通过出任公司董事、监事来达到这一目的, 与之处于平等民事主体地位的法人投资者也应当享有此项权利。一般来说, 购买公司股份的投资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希望参与公司经营的事业、注重公司长期发展与股票分红收益的长线投资者;一类则是仅关注公司股票价格波动、希望从股票交易和转让中获利的短期投机者。前者肯定更为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具有更大的激励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从在证券市场上的实际表现来看, 机构投资者表现出更为稳定和长期的投资取向, 而自然人反而是容易采取短线投机行为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 法人成为公司董事的需求比自然人还要强烈。

其次, 法人有能力和资格成为公司董事。法人作为我国《民法通则》确认的与自然人并列的一类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主体, 应当能够依法从事符合法人目的的民事活动。如从事营利性活动时, 就不仅包括对公司投资, 而且包括对所投资的公司以董事的名义参与其经营管理。

最后, 法人董事制度并不违反公司法基本理念。允许法人担任董事, 并不会影响代表董事的选任和董事会职权的行使, 也不影响关于董事其他资格、义务、责任规定的适用。公司董事并不是与自然人的人身属性和生理性质存在必然联系的职位, 法人担任董事时由其代表人行使职权, 具体行使董事职权的个人也应当满足关于自然人董事的资格要求, 但董事的义务、责任须最终落实到法人头上, 这不仅不会导致董事职能的缺位, 反而往往由于法人的资产优势会更有利于落实董事责任。

二、法人董事制度的利弊分析

1、法人董事制度的优势

(1) 有利于保护法人股东的利益。通过出任公司董事, 法人股东可以更有力地保护自身的投资安全与收益。笔者认为, 虽然在否定法人担任董事资格的立法例下, 法人股东也可以通过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出任公司董事、监事, 达到对所投资公司管理的目的,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 首先法人股东指定的候选人不一定能如愿出任公司董事, 尤其在采取累积投票制的情形下更是如此;其次即使如愿出任董事, 这些自然人董事在法律上其实只对所任职公司有忠实和勤勉义务, 如果法人股东过度控制这些董事的行为, 还易引起“揭开公司面纱”等一系列不利后果。 (1)

(2) 体现公司股东自治的私法精神。公司法作为带有公法色彩的私法, 国家强制渗透到公司法规则中的标准应当以防阻私人强制为目的 (2) , 在不存在私人强制、无须国家强制力插手的地方, 仍然应当留给公司法上的主体意思自治的空间。以公司董事资格来说, 只要在满足了公司法关于董事任职资格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 选择何人以及什么样的人担任董事应当是公司股东的自由, 法律实在没有必要出于对公司经营是否方便、内部关系是否会变得复杂等等应当由公司股东自己考虑的因素对法人董事横加限制。

(3) 与法人实在说理论相呼应, 补充我国民法传统。上采法人实在说, 认为法人是实际存在的组织体, 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因此我们如果承认法人董事制度并不存在采法人拟制说的英美国家那样的理论障碍。法人拟制说认为“因为法人只不过是虚拟的主体, 它必须通过自然人来行动, 董事作为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 显然只能由个人担任。”而在我国承认法人董事恰恰是与民法上的法人实在说相呼应和协调的。 (3)

(4) 有利于追究董事责任, 保护其他股东和公司债权人。由于法人股东有成为董事的实际需要, 在法律不允许其担任董事时, 它仍然会采取各种方式渗透和控制公司董事会, 包括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进入公司董事会, 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代言人董事”实际是听命于法人股东的, 但如果他们听从法人股东的指令从事了不利于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违反了对公司的忠实义务时, 受到损害的其他主体通过董事赔偿责任只能追偿到这些自然人董事为止, 难以追及到真正的幕后指挥。这不仅有违公平原则, 而且由于自然人的偿债能力往往不如法人, 也不利于对所投资公司、其他股东及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因此, 法人董事更为切合实际且公平的救济途径。

2、法人董事制度的弊端分析反对法人董事制度的学者所提出的该制度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使公司内部法律关系变得复杂。由于法人并不能直接履行董事职责而是需要通过派出自然人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 这些自然人代表就与其他自然人董事产生了区别。即他们虽然表面上都是履行董事职能, 但前者是受实际的法人董事委派行使职责, 并不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法律责任;后者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董事, 以自己的名义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如果说这还只是造成理论上区分的麻烦, 那么再同时考虑到法人代表人超越授权范围行为的效力问题的话, 董事会内部的法律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甚至影响董事行为效力的稳定性。但这一弊端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来说, 法人董事对所委派的代表人的权限限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况且, 法律应当回应实践的需求, 不能因为图法律上的简便而无视实践的需要, 必要的复杂是无可避免的。

(2) 可能造成董事代表变动频繁。由于法人担任董事后再派出自然人代表的行为不再需要经过股东大会选举过程, 所以可能会由于一个自然人代表行为不当或履行职责情况不满意等原因, 法人董事替换其自然人代表。有学者担心这会造成公司董事会成员形式上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却改变了的后果, 董事会成员的频繁变换, 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 (4) 但笔者认为:这种董事代表的人事替换并不会造成董事会成员的变化, 因为担任董事的始终是法人, 替换的只是其代表人而已, 法人董事履行职责的行为仍然是具有连续性的。另一方面, 法人出任董事是为了参与公司经营, 过于频繁地替换代表人也会造成其自身管理的不力, 这是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会考虑到的, 资本的逐利性不会产生学者所担忧的经营混乱问题。

(3) 对一些传统公司法理念造成冲击。不可否认, 传统公司法设计的公司治理模式中, 是以自然人出任公司机关具体职务为基本模型的, 这体现在对董事资格、义务等的称谓和描述上。一旦将这一模式上的董事、监事替换为法人, 会对原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冲击, 尤其是理念上的冲击。公司法的规制对象不再只是单个分散的公司, 而是一个环环相扣、互相交错的公司集合, 不但规范公司的组织及行为, 而且还规范公司间的由于持股、人事管理、业务控制等因素联结起来的公司集合体及其相互关系。笔者认为, 这种冲击并不可怕, 反而恰恰是法律规则尊重现实、反映现实的表现。

三、法人董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进步

首先, 将公司治理模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使其更具有包容性, 能够容纳实践中更广泛的现象。笔者认为:与其让股东对董事的控制游离在公司治理结构之外, 不如将其纳入到治理模型当中加以规范。从经济角度看, 某些时候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控制其实是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的。只是这种参与和控制应当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 与其遮遮掩掩, 不如直接将其权利义务关系纳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中来, 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则, 这是尊重经济现实的做法。

其次, 丰富了董事制度的内涵, 为公司重组、“事实董事”、“影子董事”等制度预留了接口。公司重组人实际上取代了原公司董事会的地位, 法人作为重组人时实际与担任董事无异。事实董事 (de facto directors) 是指未经正式任命, 但其公开的行为显示他像是经有效任命的董事;影子董事 (shadow directors) 是英国公司法明确定义的概念, “他是指这样的人, 公司的董事们惯常地依照他的旨意和指示行为”。 (1) 我国控制股东滥用公司有限责任的现象一直是公司法上的一大难题, 有了法人董事制度作为基础, 则“事实董事”、“影子董事”制度将有所依凭而得以确立, 使他们承担责任, 健全公司董事相关法律制度。 (2)

最后, 能够与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相配合和补充。法人董事所达到的效果与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只是它能更好地解释加诸于控制股东身上的义务的性质和来源。要准确界定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具体内容是困难的,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 无法以灵活的法官自由裁量权来赋予控制股东诚信义务以丰富多彩的内容, 司法解释也仅仅能从事后对相关法律条文的具体适用标准和规则加以完善。笔者认为:要使实际行使董事之责的股东承担董事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需要解决的只是事实董事的判断标准问题, 一旦作出判断, 则可以直接适用董事的相关法律规定, 这是更简便易行的处理方式。事实上, 控制股东对公司或小股东利益的侵夺不是凭空进行的, 很多时候也都需要通过公司董事会及董事的行为才能达到目的。因此, 法人董事及事实董事制度或许可以为解决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明确化和可操作性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2、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首先, 这是法律规则对实践中需求的反应。理智的立法者不会无视甚至抑制实践的需求, 尤其是公司法这一肩负着鼓励投资、引导市场经济主体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商事主体法更是如此。实践中, 我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董事候选人都是按所拥有的股权比例来派出董事候选人。前文已述, 将这样的行为纳入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来加以规范是更切合实际的做法。

其次, 法人董事制度有利于股东管理其派驻所投资公司的董事代表。在以往股东指定董事候选人的模式下, 股东指定的候选人也许不能如愿当选为董事, 当选后由于竞业禁止等限制也往往不便再在原股东公司任职, 这样股东对所选派董事的监督其实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难以达到原有目的。但通过法人董事指定代表人, 就可以理清法人股东与其指定的董事代表之间的法律关系, 股东可以更好地对其代表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最后, 法人董事制度有利于解决实践中股东控制公司的问题。实践中往往是控制股东行董事之实、无董事之名, 反而为其逃避责任提供了借口。既然如此, 我们为何不给实际行使董事之责的控制股东以董事之名, 让它明确地承担公司董事的义务和责任呢?也就是说, 法人董事制度使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从暗处走向明处, 它给予持有公司股份较多的股东一个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机会, 但同时给这一权力的行使设定规则、规定违反规则的法律后果, 这比起让股东在法律外采取途径控制公司更为合理、也更利于其他利益相关人对控制股东的监督。 (3)

摘要:法人董事制度产生于法人了解、参与、监督其所投资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 具有保护法人股东利益、体现股东意思自治、保护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等优点。确立法人董事制度, 有利于在理论上完善公司法相关规则, 在实践上解决法人股东参与公司经营、防止控制股东滥用公司有限责任、独立董事独立性等问题。

关键词:法人董事,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意思自治

参考文献

[1]谈亚评, 宣湘湘.法人董事制度的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4.

[2]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 1998.

[3] (美) R.W.汉米尔顿 (著) , 刘俊海等注.公司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4.

[4] (日) 末永敏和 (著) , 金洪玉译.现代日本公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演讲稿下一篇:李四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