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专题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申论热点专题(精选8篇)

申论热点专题 篇1

广场舞扰民需政府“给力”方能“双赢”

跳舞健身,缓解疲劳,让心情调整到愉悦状态“无可厚非”;反对噪音污染,争取安宁休息生活环境“理所当然”。如何让舞蹈队和周围居民达到“双赢”?这实际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双方自律,从道德层面进行约束,同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要有效的负起责任来!

平衡居民健身权和免受干扰权,是个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上,首先需要给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活动场所,远离居民住宅区,把娱乐团体分流到更适合活动的公园,并设置固定的演唱区、舞蹈区;另一方面,也应该在时间、设备等细节上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限制音响分贝,出台明确的处罚措施和标准。对于违反限制,挑战其他居民生活底线的行为,政府理当履行义务,严格执法。

无论如何,虚置法律固然不该,因噎废食亦是愚笨之举。解决广场舞扰民的纠纷,政府完善市政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或许只是前提。双方各自让渡部分利益,携手维护文明、尊重彼此,方能止戈休战,根除“顽疾”。从根本上减少引发冲突的机会,避免某些性格暴戾者忍受不了噪音而持枪放藏獒的悲剧发生。

一段时间以来,“广场舞”在各地蓬勃兴起,但高分贝的音乐噪声也一直为人诟病,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打架斗殴、泼水泼粪、鸣枪抗议等过激冲突。“公务员考试之 路”新浪博客博主上海刘源老师认为,面对广场舞,喜欢的人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不喜欢的人苦不堪言、义愤填膺。广场舞的是与非,一段时间以来饱受争议。但不容臵疑的是,户外活动和城市安宁同样都是老百姓的客观需求,二者的利益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在争论是非之余,我们更需要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来平衡老百姓不同的利益诉求。

各界观点:

袁宝:

句艳华:大妈为什么爱广场舞

大妈为什么这么热衷广场舞?首要当然是休闲需求;其次,离不开传统市井社会固有的爱热闹心理;影响别人却不以为然,含有一点倚老卖老的“泼皮”精神;但有一点,其实很关键,就是时代的烙印。

他们多数五六十岁,或者会有些文化,但受时代局限,文化水平并不高。青年时,生活在亢奋的单色年代之中,身上没有形成多少独立的魂魄;到了中年,又逢社会剧变,不少被淘汰到边缘地带。晚年,又常遭遇空巢生活。就北京而言,不少老人都是从外地投奔子女而来,有的还要负责照顾第三代,文化和语言等隔离,让他们几乎失去了自己的交际圈和生活。

其中的女性,表现就更为夸张。较之男性,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会经受因为性别带来的更多的困难和艰辛。这样数十年的打磨下,到了成为大妈的年纪,她们会把中国社会的规则以及潜规则了解得清清楚楚,并且善于运用这些规则保证自己的利益。她们似乎完全进化成了一种奇怪的逐利的、利己的动物,核心特征就是希望以别人的无私来成就自己的自私。作为丈母娘,作为婆婆,作为炒房者,作为黄金的铁粉,作为菜市场的主力„„“中国大妈”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在这样一群人的眼中,隐私,尤其是别人的隐私,比起自己的需求来说,无足轻重;而在自己已经退出社会中心,彻底弱势化后,有广场舞这样一种集体行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做着同样的动作,给他们饱经变革的生命带来了浓浓的存在感,甚至在自己“队伍”的内部,还会产生小派系,互相搞一些“阶级斗争”。有些人的说法就较为极端了:这就是运动后遗症!

这可能就是大妈们热爱广场舞的心理根源的一种吧。有人可能会说,分析这些有什么价值呢?不如想些实际的办法。但我认为认识到这些并不是无用的,这一代人普遍的心灵匮乏和精神虚空,以及他们形成的第一波养老难题,都会给社会带来像蝴蝶效应一样的管理挑战。

假如我们能认识到,他们除了老年人普遍会具备的怕老、怕寂寞的特征外,还有着独特的心理“病因”,我们就可以从源头上调理一下这种“集体行动病”,比如引导他们形成更加文明和具有自由边界的休闲观。当然,分析一下这一代人的精神缺失,也会让我们对于思想独立、精神健全这样的字眼增加更深的领悟,这一点或许和广场舞无关,但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严辉文:需要广场舞 更需要广场精神

时代在进步,如今不仅大城小镇都开始有了城市广场,就连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区,也开始建有小型广场。广场有了,但是 “广场精神”却暂付阙如。比如,你有没有觉得广场舞的音乐越来越吵?遛狗的人们不拴住虎狼之犬而让你心惊胆跳?一些人随意践踏草坪,见花折花见果灭果让你很心烦?这一切,你只能忍受,就因为根本没有沟通的地方,没有讲理的去处?

“广场精神”是什么?我以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精神。以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其实处理好“己欲”与“施人”的关系,正是公共精神的关键所在。这里面大抵有这样几个境界:A、己所不欲施之于人,B、己之所欲施之于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人之所欲施之于人。A对人缺乏起码尊重,B又太过自以为是,可见A、B皆与公共精神无关,是纯粹的自私自利。C开始考虑他人,可视为公共精神的底线,D值得推崇和学习,或可视为公共精神的上线。

回到广场舞扰民之类的问题上来。“广场精神”的底线应该要有所节制,考虑他人感受,顾及公共影响。比如,遍地开花的广场舞,可否考虑把声音调低一点,把时间安排得更妥当一点。如果走出了私密空间,一心只想着自己开心,率性而为,罔顾他人感受,那么不仅最近所讨论的旅游时国人的素质问题会轮空,而且反对广场舞的过激行为,恐怕也难以避免。

何雄伟:广场舞的“是”与“非”——解决生活中的外部性问题 一方面,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如此双管齐下,就不难做到“舞照跳,不扰民”

广场舞作为一项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因此广受群众欢迎,在许多城市都得到了广泛开展。但近段时间以来,因跳广场舞而引发矛盾和争议的新闻屡见报端。比如,在武汉,某小区居民在跳广场舞时,被从天而降的粪便泼了一身,原因是楼上的居民不堪忍受噪音的干扰,无奈以此方式表示抗议;在成都,一小区几家临街住户由于长期受广场舞音乐困扰,一气之下向跳舞人群扔“水弹”。因跳广场舞而引发争端,矛盾双方也进行过协商,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不肯让步。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这就涉及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部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和活动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换句话说,就是这些行为和活动的某些成本或收益并不由制造者承担或获得,而由第三方承担或获得,这种成本叫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这种收益叫外在收益或社会收益。因此,经济学中也把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指某些个人或群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不用花费代价;后者指某些个人或群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制造者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许多行为和活动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有的存在正外部性,有的存在负外部性。比如,你喜爱在阳台上养花,这个行为既能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又能给周围的邻居提供赏心悦目的美景,邻居获得了收益,但并不需要给你的养花活动支付任何报酬;再如,你在家门口安装一盏电灯,路过的邻居可以不付任何成本就享受到夜晚的照明,这些都是正外部性的例子。而负外部性的例子也不鲜见,比如,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产生的污水、废气不进行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出来,造成环境污染,就是典型的负外部性;居民在小区公共场所跳广场舞,虽然锻炼了身体,却带给周围的居民噪音污染,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跳舞的居民并不会承担其中的任何损失,这就说明这项活动也存在负外部性。

由于生活中人们很多行为或活动都存在外部性,这就容易造成社会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无法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那么,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呢?经济学提供了一些思路:产生正外部性的活动能增加人们的福利,我们就应提供一些制度激励,多鼓励这样的行为和活动。产生负外部性的活动会增加社会成本,要抑制或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一方面,应通过加强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使外部性内在化;另一方面,可通过财政手段或行政管制等政府适度干预措施来解决。

因此,针对广场舞噪音扰民现象,一方面,应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加强公德意识教育,引导跳舞的居民尽量不要影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跳舞时自觉地调低音量;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应联合相关单位,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如对跳舞的时间、地点、音量予以限制规定,并加强执法监督。如此双管齐下,就不难做到“舞照跳,不扰民”,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和谐。

“公务员考试之 路”新浪博客博主上海刘 源老师梳理的有关观点——

广场舞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反映着城乡社区的完善程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但由于广场舞是群众自发的文化现象,其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场地管理没有明确规定。广场舞是一种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承办者不需要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申报,政府部门也没有加强引导和管理,对场地地点的确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导致随意占地和争抢“地盘”现象的发生。

二是噪声扰民影响居民休息。广场舞场地大多在人口稠密的繁华闹市区和居民小区的休闲场地,运动时间大多在清晨或晚饭过后,而这个时段里不参加锻炼的居民大多在家休息,所以那些对于跳舞者来说动听的广场音乐,对他们来说便可能成为噪声,就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尤其是有的广场舞夜晚活动时间过长,对人们休息和学习带来一定影响,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三是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隐患。广场舞活动场地大多都是人流、车流量比较大的地段,有些甚至选择在路边,因此跳舞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便存在重大隐患。这些地方一旦发生事故,人员疏散便成为难题;同时,人流量大的地方往往也是扒窃案件多发的地点,而广场舞活动时不少人会脱去外衣,精力也集中在跳舞上,更是给扒窃人员以可乘之机。

鉴于广场舞的积极意义和快速发展趋势,建议将其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来抓。具体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对广场舞这一广场文化活动项目的重视程度,认真履行政府职能,推进广场舞健康发展。文化部门作为指导单位,要加强对广场舞类型、特征等研究,积极做好引导。体育部门要将广场舞作为群众健身性体育项目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大力加以扶持。规划部门要在新建社区、住宅集中区留有空间,为广场舞提供场地。建设部门要搞好绿化和场地建设,搭建好舞台,创造美好环境。

二是大力支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要在场地上给予支持,整合、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资源,加大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使老百姓“舞有所场”。

三是加强管理,努力促进健康发展。可考虑以街道、社区、镇村文化站为主管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广场舞活动管理,待条件成熟时,也对广场舞站点进行登记规范工作。成立广场舞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建立组织制度,加强管理,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组织居民代表、广场舞代表、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广场舞公约,对广场舞活动时间、音响音量等进行明确,防止扰民问题引发矛盾纠纷,营造和谐局面。

四是注重引导,大力营造良好氛围。相关部门要从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大力宣传广场舞的重要价值,通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广告、制发图书音像等,努力营造广场舞健康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广场舞演出和比赛活动,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广场文化活动交流,不断提升广场舞的层次和水平。

有关千字文:

李小佳:“广场舞”到底惹了谁

继遭遇泼粪、鸣枪、放藏獒等偏激的抵制之举后,广场舞再度遭遇“温柔的抵抗”。近日,河北唐山有高中生身穿印有“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唱歌小声点好吗?我们在上课”字样的文化衫,对公园噪音给予无声抗议。而此前,华人大妈也因在纽约的公园跳起广场舞接到警方传票,舞蹈领队被警方带走。一时间,广场舞在体现“大妈们”精神活力的同时,也演化为一条引发群体摩擦的导火索。

如今,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和作用正在日益凸显。在公园、小区广场风生水起的“广场舞”所引发的种种纠纷,也显示出城市治理尤其是城市公共领域治理的诸多特点:涉及不同的群体,如“大妈们”、小区居民、附近学校的学生、附近楼宇中的办公人员等;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诉求,如学生要学习、居民要安静、老年人想健康和适当地娱乐与社交等。这些诉求单独来看,都是合理的,但集中到一个公共空间,却常常会引发群体间的不协调。此外,因为从各方视角看自己的诉求都觉得合理,因此一旦有了纠纷,就都不愿让步,由此加大了化解纷争的难度。这就要求转换视角,不能以非此即彼的观念来看待。解决纷争的核心,不是看哪方更有理(因为大家似乎都有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协调平衡不同诉求上。

首先,是思想意识的提升。社会建设中往往有一种对应性要求:即个人权益提升要求责任意识的同步提升。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权益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相应的责任意识却没有及时跟上。没有责任意识的建立,权益意识就会变成一条没有边界的贪食蛇。在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社会中,这不仅不会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伸张、利益得到满足,相反会陷入与他人的碰撞和摩擦中,最终每个人的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公共空间中的人,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这种对应性是化解矛盾中对个人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平衡性制度的设立。对广场舞引发的群体摩擦,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有建议提出,要增加更多公共空间,使社区居民有更多的空间满足社交、娱乐等需求。也有建议提出,要形成《广场舞公约》,在公约中明确规定“广场舞”的时间、音量的大小等。但是,这些制度设定的主体是谁、具体机制为何,公约由谁来共同制定、如不遵守怎么办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而这些则是化解矛盾对社会的新的基本要求。

其实,不仅仅是“广场舞”,城市小摊贩治理的两难困境、地铁中小孩随地大小便引发的争议、城市狗患之困等,都折射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同群体利益协调的新要求。其核心问题,也是相关方都有自身行为和诉求的合理性,但从社会层面看,都反映出相关各方缺乏社会公德、责任感的不足,以及不同群体间协商平衡机制的欠缺等。

申论热点专题 篇2

【背景材料】

为了保障企业公平竞争, 促进企业诚信自律, 规范企业信息公示, 加强企业信用约束, 维护企业交易安全, 同时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强化社会监督力度, 国务院出台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并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将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管理企业, 转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规范企业。

【命题角度】

1.讲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1)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诚信文化的建设, 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

(2) 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建设的优良传统, 大胆借鉴国外成熟的诚信体系建设经验, 批判吸收, 为我所用。

(3) 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从法规上保证守信者得益, 失信者受罚。

2.诚信缺失是当前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退步和混乱现象的集中反映。在面对当前的诚信缺失问题时, 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标准?

(1) 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诚信属于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层面, 归根到底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认识当前的诚信问题, 要看它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 要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判断当前的诚信问题, 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是一种价值观。结合材料说明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的必要性。

(1)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诚信意识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 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企业信用意识,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2)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诚信意识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 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具有重要作用。

(3) 诚信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能促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创新试题】

1.近几年以来, 我国连续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故。这引起人们对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这说明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道德水平滑坡为代价的

B.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实守信原则是相互对立的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讲诚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当前, 我国要积极 培育和践 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利于

1引领思潮, 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2凝聚力量,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3强基固本, 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4弘扬主旋律, 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A.13B.24

C.23 D.14

3.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要求

1在全社会开展公民诚信道德教育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3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切实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

A.1 B.12

C.123 D.1234

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其中通过依法征信及信息披露等起到鼓励诚信的作用。从历史观看这是因为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在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3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4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12 B.13

C.34 D.24

参考答案:1.B2.A3.D4.C

热点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背景材料】

2014年7月30日, 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 度改革的 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 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意见》的出台, 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意见》的出台, 意味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1.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 1958年以前, 属自由迁 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 了公民有 “迁徙和居 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 1958~1978年, 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 1978年以后, 为半开放 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 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1) 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 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 1984年对户籍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使人们对户口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3) 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 知识, 说明我国进 一步推进 户籍制度 改革的必要性。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 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创新试题】

1.《意见》明确提出, “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 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涉及教育公平,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重视教育是因为

1教育是培养人才 和发展科 技的基础2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3受教育是学习型社会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4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A.12 B.13

C.14 D.24

2.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基础性改革, 事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亿万人民福祉, 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相符的是

A.勿疏小善, 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C.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3.推进城镇化, 进城农民市民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是基于

1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A.13 B.23

C.14 D.24

4.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意见》, 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 网上征集意见, 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 纳群言、广集 众智。《意见》的出台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3认识来源于实践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12 B.34

C.14 D.23

参考答案:1.A2.B3.C4.C

热点三:正确看待GDP,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背景材料】

2014年8月, 各大媒体纷纷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GDP的论述。

长期以来, GDP一直是各界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量度。GDP的规模、增速,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就业、人民生活水平。但是, “过犹不及”, 一旦过分强调GDP, 就会落入误区。有些地方唯GDP马首是瞻,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功在一时, 罪在长久”, 为地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有些地方为了追求GDP, 大搞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随之而来的甚至可能是暴力拆迁、征地纠纷等为社会带来了无穷隐患的问题。近日有媒体称, 全国已经有70多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的考核, 中国正在告别“唯GDP时代”。

【命题角度】

1.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阐述为什么不能不要GDP, 也不能只要GDP。

(1)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 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不能不要GDP”。

(2)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 我们在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 也要学会统筹兼顾, 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 扎扎实实地解决, 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 不能盲目追求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不能只要GDP”。

2.GDP增长要考虑质量又要考虑效益, 我国GDP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系统优化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GDP增长。

(1)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立足整体, 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对GDP的影响。

(3)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

(4)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 以实现系统的最大功能。

【创新试题】

1.“绿色GD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其核心是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 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绿色GDP”既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 又考虑了经济增长质量;既考虑了经济发展, 又考虑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对“绿色GDP”的认识体现的哲理是

A.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B.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C.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D.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2.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综合国力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 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这反映了

1矛盾有主要和次要方面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3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4事物都是表里如一的

A.12 B.24

C.34 D.23

3.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摒弃科学的发展观, 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 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GDP”了。这说明

1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12 B.34

C.14 D.23

参考答案:1.C2.A3.D

热点四: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背景材料】

2014年8月20日上午, 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 总结了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卓越贡献, 强调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奋斗的辉煌人生和伟大贡献, 将永远书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之上。

【命题角度】

纪念邓小平同志, 回顾他的大智大勇, 对于我们今天以什么样的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 以什么样的智慧去破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种种难题, 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写下的最重要篇章, 就是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相关原理阐述,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目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凸现, 许多都与政治层面、特别是政治体制层面的某些问题有关,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实现。

2.习近平强调, 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 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事实是真理的依据,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事实是真理的依据,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哪些。

(1) “事实是真理的依据”说明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

(2)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要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去。

3.习近平指出, 开拓创新, 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 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历史担当。我们要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 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分析“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的哲学依据。

(1)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有能动作用。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开拓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 思想僵化, 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3)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只有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4)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5)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创新试题】

1.邓小平发出震天 动地的声 音:“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把全体中国人民从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中彻底唤醒, 中国改革开放走上新的征程。“空谈 误国, 实干兴邦”警示和要求党员

1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一切从实际出发2高度重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3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4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政策出发

A.12 B.13

C.23 D.34

2.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 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 果断作出决策, 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要“敢于开拓创新”是因为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决定着国家社会发展和变革3创新能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进步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A.12 B.23

C.14 D.34

3.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 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 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这种思路包含的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今年的纪念活动在内容上突出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功绩, 比如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邓小平同志在1976年到1984年间的生活经历为题材, 这个时段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现阶段, 仍要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当年改革开放的精神, 推动进一步改革。改革的哲学依据有

1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2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能使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4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A.34 B.23

C.24 D.14

参考答案:1.B2.C3.B4.D

如何复习热点专题 篇3

热点话题就是现阶段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高考不回避热点,这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养成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广泛搜集热点信息,认真开展时政学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如何关注热点话题呢?应该了解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方法。电视、报刊杂志、图书、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应选择电视、广播的新闻节目(栏目)收看(听),选择与时事政治有关的杂志、书籍、网络内容进行阅览。但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讲,他们的时间十分有限和宝贵,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大量收看电视、阅读课外书籍。因而“针对性”十分必要,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比较适合考生收看,如果没有条件收看电视,同学们应坚持收听广播。就报刊杂志而言,同学们应重点阅读《半月谈》、《时事》等。此外,要有一本内容全面、材料翔实、详略得当的时政辅助读本。在收听或阅读过程中,应注意一般性阅览和重点关注相结合,既做到对近期热点话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够对重点问题有一个详细的认识。

特别要注意的是,热点话题不仅包括时政热点,还应包括生活热点,也就是人们关注的生活话题。对热点信息关注和采集的目标是努力培养信息意识,这种信息意识表现在有获取有用信息的灵性,有善于联系学科内容的悟性,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自主训练的自觉性。

二、 梳理热点 确定专题

由于每年的热点话题很多,有的适合于主观性试题,有的仅适用于选择题,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选择和侧重。为此必须在广泛搜集热点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的梳理,适合主观性试题的要加大复习力度,形成热点专题,适合选择题的相对用时较少,点到为止。时政热点专题不要搞得太多,要少而精。热点专题在内容安排上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要贪多求全;在能力要求上,体现考试要求,避免过高、过难。确定热点专题必须坚持体现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瞄准高考方向、考虑热点时效、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

社会热点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精选。一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大方针政策或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话题;二是与教材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的问题;三是高中毕业生认知水平所能达到的问题。

就2010年高考政治复习备考而言,我们可以确定如下热点专题:国庆60周年;党的十七届四中会全与党的建设;打黑除恶,维护社会稳定;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澳门回归10周年;健全民主法制,实现城乡“同票同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经济全球化与世博会;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医改方案出台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海地地震和国际救援等等。

三、 链接教材 整合热点

分析“热点”的过程是个自主学习、提高认识的思维过程,是链接教材整合热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理联事”(即以知识带时事)和“以事联理”(即以时事带知识)相结合,整合教材知识和时事热点知识,阐释热点专题包括的内容体系,指出热点专题涉及的原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求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活化。

如何有效地整合热点?首先,要了解热点的来龙去脉,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进行学习,有意识地拓宽知识视野;关心、学习中央领导人讲话、中央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准确理解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精神;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归纳出正确认识实际问题的“观点”,做到热点认识“观点化”。比如,复习“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热点专题时,首先要了解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精神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要在全面学习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基础上,归纳提练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等一系列观点。在此基础上,坚持实际联系理论的原则,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教材知识为支撑,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知识、探究知识。

其次,遵循知识逻辑,全面系统掌握热点话题,建构全新的热点专题知识体系。一般来讲,对于每一个热点专题,都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方面去掌握。具体地说,“是什么”一般包含概念或含义,本质内容、特点等;“为什么”一般包含地位、作用或者意义、重要性、现状和影响等;“怎样做”一般包含措施、途径等。例如,“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热点专题,首先,必须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即“是什么”);其次,要掌握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即“为什么”);最后,还要从国际组织、国家、企业和全社会的角度分别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遏制气候变暖的具体举措(即“怎样做”)。

四、 典例剖析 指点迷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应对高考,提高高考成绩,寻找科学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而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有助于我们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典型例题剖析是将热点专题复习与高考应试结合起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复习每个热点专题时,要尽可能地找相关的经典名题,包括高考试题,因为这些经典名题在训练思维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过去的高考题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高考始终体现了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典型剖析时,还要注重拓宽,否则,会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解答在思维和方法上提出更高、更新要求的高考题。通过典例剖析,有助于我们理清答题思路、学会组织答案要点、掌握具体的解题方法,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和目的。

五、 热点演练 提高能力

申论热点:“入园难” 篇4

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工作重点,也是申论考试的热点。民生问题属于比较热、比较大众化的问题,属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但迄今为止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尚未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命题,各位考生切不可掉以轻心,目前各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已多次出现相关的申论题。本文从公务员考试申论特点出发,阐释了“入园难”这一申论热点。

(一)政策解读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会议专门邀请了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学校代表出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二)背景链接

“入园难”,是小孩上幼儿园困难,有的家长甚至觉得比上大学还难。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地的幼儿园已经出现入托难现象,成为社会问题引起关注。

近年来,随着适龄入园儿童数量的迅速上升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家长从学前教育开始就追求“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也像“小升初”一般出现了择校现象,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社会对“入托难”反映强烈。

(三)问题表现

(1)目前,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4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中“80后”占56.7%,“70后”占28.6%),78.5%的人感觉周围存在幼儿园入园难的情况,其中33.8%的人说这个情况“很普遍”。89.6%的人赞成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其中59.1%的人表示非常赞成。

(2)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我国,幼教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仅为1.3%,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东南亚的泰国16.4%,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共投入不足,幼儿园的运营开支就不得不转嫁到社会,由家长埋单。

(3)在北京,全市1266所幼儿园中,公办园只有331所,在园幼儿占北京市收托总量的35.2%。现有幼儿园的接受能力约22.7万人,只能容纳一半的适龄幼儿。在南京,目前全市有440多所幼儿园,其中教育系统办园只占10%左右。

(四)原因分析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定性不清晰,造成政府职能弱化趋势。学前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前、基础教育之外,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过于强调它的非义务性质。

第二,政府的办学体制总体思路设计出现偏差,造成办学结构不均衡。学前教育越来越分化为:体制内为特定群体服务,体制外优质高价和一般水平的学前教育,从而导致了学前教育资源的总体规模不足与结构不均衡。

第三,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了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学前教育的责任不明确,使得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保障非常薄弱。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事业经费没有单项列支,一直包含在中小学教育预算之中,总体水平很低。

第四,目前政府、社会和家庭对幼儿园的成本分担机制极不合理。不同类型幼儿园中,个人和政府成本分担的模式和比例也完全不同。公办园主要是政府负担,家庭承担很少一部分费用;而大量的民办园

和集体办园,基本上由家庭承担成本费用。这种由于幼儿园因性质不同,造成个人分担成本即收费差异,引起社会很大非议。

(五)对策建议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办好幼儿园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组成部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第二,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幼儿园安全,大力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要探究并遵循学前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健全幼师培养培训体系,依法落实幼师地位和权益,完善资格准入和质量监管,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第四,健全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健全这一保障机制,可以更好地保障学前教育的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支出比例,以促进和提高儿童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水平。

【社会问题的背景】

(1)国务院将于近日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的两所幼儿园,深入了解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并与教师和家长代表进行座谈。详细情况,来看中央台随行记者刘乐的报道。

(2)今年(2010年)年初,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曾经把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请进中南海,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意见。这次,温家宝总理又专门来到北京市的两所幼儿园,看望教师和小朋友们的同时,就目前大家比较关注和关心的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冯惠燕园长介绍,他们为解决入园难问题,进行了改扩建措施。

冯惠燕:改就是把一些闲置的小学,还有院落房舍改造成幼儿园;扩是政府出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去扩班,政府是有支持和补贴的;建是在北京市新建三百多所幼儿园,解决入托难问题;这是一个就是支持公办园办分园,重新发挥公办园辐射的作用。

温总理充分肯定了冯惠燕的建议,他说要增加政府投入,城市建设要为幼儿园留出空间,千方百计解决学前教育供不应求问题,通过立法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3)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幼儿园的园长朱敏,不仅是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也是幼儿园的投资者,他向总理提出了为民办学前教育提供公平政策环境的问题。温总理对朱敏园长说:“我们要解决供不应求,或者简单说叫做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必须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在政策上公办与民办要一视同仁。”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网上流传的这段顺口溜看似戏谑,却反映出不少家长面对现实的无奈。昨晚,《新闻纵横》随机采访了一些刚刚经历或正在经历“入园难”的家长,他们讲述了目前幼儿园难进的几个问题。

家长A:我们家孩子是今年9月份上的幼儿园,之前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我们带着他去过好多幼儿园,有些幼儿园连门都进不去,直接在门口人家就说网上报名,网上报名,但真正你上网上去的时候他告诉你其实早就报满了,后来就想进在一个在小区里的公立幼儿园,之前我们曾经去过私立,育儿费4年一共要花10万块钱,实在是接受不了,所以我们就努力要进公立,最后几经周折,托了人然后才算是能进了公立幼儿园。

家长B:我们家孩子去年上的幼儿园,还是挺紧张的,因为包括私立幼儿园在内,他能够满足的需求应该还是供小于需,在你家周围好一些的幼儿园可能就这么几所,这周围的小区的孩子可能都要想进,必然就比较紧张。

家长C:我们家小孩今年9月份上的幼儿园,之前是报公立的,我们提前半年报名但是当时都没有轮到我们,后来找了一家私立幼儿园,提前半年报的,排上了,还算比较顺利。

家长D:我们家当时物色的几家幼儿园,然后就带着孩子一家一家的跑,想法就是能上就行,但是确实感觉不太好上,好几个幼儿园没给我们回信,总算一个给我们回信的,没挑没捡就上去了。

家长E:我们家小孩现在准备上幼儿园,但是入园实在太难了,私立幼儿园太贵上不起,好一点幼儿园都得排队,坏一点的幼儿谁也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现在很发愁,希望多一些公立幼儿园,多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

(4)“幼儿园入园难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央教科所幼教研究室王化敏副研究员坦言。

“其实我国幼教事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取得了巨大进步,到2000年时,各类幼儿园基本满足需求。”王化敏说。但从2000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从这一年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在减少。据统计,2000年时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为3.5万个,企事业、机关办幼儿园为1.6万个,街道乡镇等集体办幼儿园为8.1万个,社会力量办园为4.4万个;到了2007年,企业事业机关办园和街道乡镇集体办园急剧减少,分别下降为0.5万个,2万个,公办幼儿园下降得缓慢些,变为2.7万个,只有社会力量办园增长较大,变为7.7万个。但是总体数量从 2000年的17.6万个减少到了2007年的12.9万个,几乎减少了30%。来自同一数据源的另一组数据表明,城市幼儿园的数量由2000年的3.7万个,下降到2007年的3.3万个,乡镇幼儿园从2000年的4.5万个,下降到2007年的3.5万个。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幼儿园的数量都在减少。

按照《中国统计摘要(2007)》,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63.78%下降到2007年的55.06%,反之,城镇人口增长到现在的44.94%。

“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人口进入城镇,现在这些年轻人已经到了生育期,而且比他们的上一代更重视对子女的学前教育。但是现实却是,幼儿园的数量不升反降,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王化敏习惯用严谨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她认为北京的问题最为突出。

这一升一降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增长缓慢。据统计,幼儿园在园人数从2000年全国的2244万名幼儿,只是缓慢增加到2007年的2348万人。“当然,随着年出生人口数从2000年的5900万人下降到2007年出生人口5300万人,入园率还是提高了。”王化敏说。

(5)在公办园、企事业机关办园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幼儿教育被直接推向市场,社会力量办园迅速发展。但是在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幼儿园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的同时,却出现了教育部门无法掌控幼儿园收费的偏差。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学历教育收费要通过教育部门审核,但是非学历教育则是备案制。恰恰在《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幼儿教育被列入非学历教育,而非学历教育的主要概念是培训机构。这样,幼儿园就被简单地纳入非学历教育,等同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幼儿园教育收费管理一下子陷入失控状态。

“当时这一收费管理办法出台的时候并没有征求幼教相关负责部门的意见,等发现时,为时已晚。”一名曾经了解这一政策出台过程的教育界人士不无遗憾地说。

正是当年的这一疏忽,加上中国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让一些看到市场需求的社会办学力量,打出各种教育理念,借机抬高收费,造成了当前幼儿园收费的混乱现状。一个典型的例证是,近两年,在天津、河南、广东、河北等地区都先后出现过一年10万元的“天价幼儿园”。

在这种情况下,公办园也相应地提高收费标准,动辄几万元的赞助费、支教费。双语、蒙台梭利、天才实验班——名目繁多的“概念”更是成了高收费的借口。

但是公办园也有自已的委屈。北京一家建在古典园林建筑内的幼儿园,纯粹老牌的公办园,入园赞助费3万元到5万元。园长对此也无可奈何:“我们其实不想收,不愿背这种骂名。这些收上来的钱全部交给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再以投入形式返还给我们。”

【核心观点】

(1)学前教育不仅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成为当前我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满足民生重大需求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还是在于学前教育的定位仍未明确。一个繁荣而健康的学前教育市场,应当给市民提供符合他们各自收入水平和需要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事业应该实现多元化发展。

(2)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结构的调整,包括学前教育,包括教育规划部门对学前教育整体的发展规划,我觉得政府要加大投入,要多办一些公办的幼儿园。第三,要调整相关的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来兴办各种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大监督的力度。

公考申论热点 篇5

公考申论热点:巨额招待身陷行贿利益链

华图教育 王智民

背景:2013年10月21日,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就中国铁建8.37亿元业务招待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时表示,中央纪委领导同志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核查,对存在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

强卫东介绍,“签字背书”是王岐山同志提出的要求,是由监管责任人在核查报告上签名后上报,以利监督和责任的担当。这一做法是推动责任主体认真履职、敢于担当、落实责任的创新形式和有效举措。说白了,就是干工作别糊弄。出了问题,还有倒查机制,还要被追究。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签字背书”就意味着承诺和责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据强卫东介绍,这次国资委纪委检查发现,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符合规定,但确实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一些问题。国资委纪委查处了少数人的违纪违法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均进行了处理和问责,通报批评57人,党纪政纪处分8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并对有关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同时,按照王岐山同志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此次检查涉及到的中国铁建各级主管领导、纪委书记均签字背书报结果,强化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确保检查不走过场。

强卫东表示,这次检查的实践证明,“签字背书”实现了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促进了责任担当、监督到位。中央企业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要认真推广运用“签字背书”这个新方法,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健全责任机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相关评论:

央企上市公司动辄亿元的“招待费”引发各方关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中国铁建等公司“业务招待费”逾亿元确有其事,其中中国铁建年报中“业务招待费”一项达8.37亿元居于全部上市公司首位。据央广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中国铁建监事会主席、纪委书记齐晓飞不认为巨额招待费存在问题。

新华社记者翟永冠:

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中国铁建2012年业务招待费为8.37亿元,居全部上市公司首位。面对舆论质疑,中国铁建有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营业收入,公司“业务招待费”低于相关规定,但绝对数额确实偏高。

一方面是“数额确实偏高”,一方面是“低于相关规定”,如此说来,中国铁建并未违反纪律规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定,而是“有关规定”的合理性存在问题。

据了解,“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来宾接待等。如果中国铁建的业务招待费是生产经营中必须的费用支出,那么公众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实际操作中企业宴请、赠礼等开支,都可以被算作招待费,这就使违法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模拟题:

针对中铁建巨额招待费问题,中国铁建纪委书记表示,巨额招待费不存在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核查,对存在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对“签字背书”这一做法你如何看?

解析: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自2010年,中央部委开始公布各自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最近,中国铁建公布2012年业务招待费为8.37亿元,居上市公司首位,一时间舆论哗然。

民众热议的背后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1、中央三令五申,控制三公支出,建设节约型政府,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此背景下,中铁建8.37亿的业务招待费有阳奉阴违之嫌;

2、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民众,特别是广大低收入阶层对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对奢侈浪费意见很大。中铁建此举无疑给民众情绪找到了一个发泄的通道,再加上网络传播的特点,此事一发不可收拾;

3、中铁建公布的数据不甚明了,民众看不明白,也给了好事者主观臆测的机会;

4、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对三公经费的定义和适用范围,缺乏明确的定义和限制,造成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过大,甚至有浑水摸鱼之嫌。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建议有:

首先,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三公定义和具体所指,便于记帐过程中严格遵守,杜绝疑义的产生。

其次,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全力推行王岐山书记的“签字背书”指示,明确责任主体,对纪检人员的责权进行有效统一,杜绝事后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第三,倡导节俭的理念,强力推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以节省三公经费为目标,制定相应的绩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效考核标准,奖优罚劣,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级政府厉行节约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总之,推动三公支出公开,目的是将各项行政事务开支暴露在阳光下,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让政府的行为得到最大程度的克制,从而实现节约型政府的建设目标。

申论热点解析 篇6

一、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11月5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进博会开幕式演讲,习近平这些金句掷地有声!

1、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2、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3、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4、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5、我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6、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7、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

8、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各国都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营商环境,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总是粉饰自己、指责他人,不能像手电筒那样只照他人、不照自己。

9、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那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10、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气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中国人民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国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关于改革开放的十大金句

1、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1月1日,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

2、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

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4、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5、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7、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

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2018年7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8、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前途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前途!

——2018年9月3日,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9、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不会变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坚持开放的目标不会变,扩大开放的决心不会变。

——2018年9月3日,习近平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六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10、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

改革进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实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加强领导,科学统筹,狠抓落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2018年9月2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三、关于扶贫的金句

1、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30日)

2、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习近平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

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9日)

4、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3日)

5、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年10月l6日)

6、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全党同志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上来,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

7、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

8、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20日)

9、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20日)

10、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2018新年贺词》(2017年12月31日)

11、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时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根上。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2月12日)

12、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要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2月12日)

四、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讲话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一、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二、正确认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要认识到,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落实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民营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三、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第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第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第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第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第六,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五、关于一带一路

“中国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

“怀柔远人、和谐万邦”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不以意识形态划界”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圏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

“可视性成果”

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大写意”“工笔画”

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瑾细腻的“工笔画”。

“雪中送炭”

注意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

“形象大使”

要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合法合规经营,注意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

六、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无论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还是实现过上美好生活的人生梦想,都离不开劳动和奋斗,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闪耀新征程。(申论一点通评析:开头的起调就很有气势,给人一种引吭高歌之感。可以说,在这个开头的映衬下,如果有一个扎实有力的论证主题,本文的段位绝不低下。这种开头写法要慎用,对论证要求较高,如果论证不够有力,就有虎头蛇尾之嫌。)

敬业奉献,矢志奋斗。黄大年被誉为“拼命黄郎”,回国7年间,他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带领着400多名科学家艰苦打拼,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筑梦新时代,我们就应学习黄大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让敬业奉献成为价值追求,也让崇德向善蔚为社会风尚。

脚踏实地,做出成绩。“开山岛虽小,但它却是我们祖国的一个东门,我必须天天早上让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这也告诉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立足岗位,做好应做的事,尽好应尽的责任,一步一个脚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做出成绩,平凡的岗位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扎根群众,无怨无悔。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身为党员干部,就要像李保国那样,让自己永远扎根在群众中间,把为群众服务、为群众造福当成最大的幸福,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赤诚,书写绿叶对根的情意,在爱国奉献中把平凡做出伟大。(申论一点通评析:三个论证段,三个角度,三个人物,文字层面写内容,文字背后的含义是对分论点的解读。这种写法和素材的选择不仅论证了分论点,支撑住了文章的总论点,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强烈关注,展现了作者的政治敏锐性。)

重大时政热点专题辅导 篇7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6日,“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命题角度】

1. 结合背景材料,分析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政治意义。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党员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化党员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夯实基础,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各级党组织应如何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①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的力量。②要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地的实际,提出党员发挥作用的具体要求,做到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育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做好学习活动。③把学习教育活动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认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试题】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广大党员

①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②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国家管理职能③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④遵守党纪国法,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效。之所以突出问题导向是因为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认识②认识具有客观性,问题导向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只有发现问题、承认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④矛盾具有特殊性,突出问题导向才能对具体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C 2.D

热点2: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9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京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网信事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互联网企业发展,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命题角度】

1. 运用企业与劳动者、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破解中国网络“大而不强”的问题。

①破解互联网大而不强的问题,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丰富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网络文化,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企业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互联网做大做强。

2.习近平指出,要实施好“互联网+”计划,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机关为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应当如何履行职责。

①国家要依法制定和完善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法可依。②政府要完善和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为互联网融合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③政府要简政放权,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优质服务。④政府要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互联网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⑤司法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实体经济的合法权益。

【创新试题】

1.“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意味着

①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②要减少政府权力,加强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③管放结合,赋予公民更多的权利管理国家事务④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行政管理模式创新

2.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此我国政府应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克服传媒的商业性②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自觉抵制落后文化③奏响文化主旋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参考答案:1.D 2.B

热点3:农村改革座谈会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

【命题角度】

1. 结合背景材料,分析说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意义。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有利于全面落实我国的“三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有利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集体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说明各级党委应如何更好地推进深化农村改革。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统揽全局。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省委应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改革保驾护航。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各级党委要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深化农村改革,各级党委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各级党委要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民主协商,为深化农村改革出谋划策。

【创新试题】

1. 新一轮农村改革提出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地,鼓励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

这一要求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③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态效益④延伸农业产业链,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以增加效益

2.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其哲学依据是

①改革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改革有助于破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③承认矛盾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1.B 2.C

热点4: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

【背景材料】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次实行的是“双扩”,包括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4个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适用11%税率,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适用6%税率;同时将新增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

此次改革之后,现行营业税纳税人全部改征增值税,营业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营改增也将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在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创新创业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命题角度】

1. 全面实施营改增,把结构性减税措施落到实处,以政府收入做“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做“加法”、市场活力做“乘法”。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①全面实施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体现,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这一改革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国家运用财税政策调控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②全面实施营改增,虽然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收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工作的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工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原则。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工作,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创新创业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工作,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的体现。

【创新试题】

1.张某于2015年购买了一套80万元的商品房,现准备以100万元出售。对于购买未满两年的房产,房产营业税税率为5%,对房产全价征收。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房产增值税税率为11%,只对增值额征收。对该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2.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这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税收政策的强动力。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推动结构性减税,助推经济转型②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其创新活力③避免重复征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④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参考答案:1.B 2.A

热点5: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背景材料】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命题角度】

1.运用“文化自信”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社会实践。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哲学工作者应增强民族自信,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资源。③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继承好、发展好、构建好。

2. 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分析说明这一观点的唯物史观依据。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广大哲学工作者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作出的正确价值选择,说明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创新试题】

1.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党治国理政实现强国梦想指导思想的来源②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保留了基本特征又能因时而变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我们正确对待④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说明

①哲学能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推动时代进步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来源和根本动力③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永无止境的④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参考答案:1.D 2.B

热点6: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背景材料】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命题角度】

1.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企业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充分认识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意义。②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加强科技投入,从环境、资金、设备等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完备的条件。③做好市场调研,使科技成果转化更具有针对性,努力降低科技投入的风险。④健全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利用奖金、股权等方式调动技术人员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哲学依据。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创新发展。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当前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这是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国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④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的动力。

【创新试题】

1.只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才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作出更大贡献。这说明

2. 习近平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②敢于大胆想象是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③科研人员的瞬间灵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所在④科学研究应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参考答案:1.C 2.A

热点7:习近平欧亚之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提速之旅

【背景材料】

2015年6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离京对塞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习主席此次欧亚之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提速之旅。塞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都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对象。访问期间,习主席分别同三国领导人共同规划双边关系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合作的新蓝图。这也是一次地区与国际合作领航之旅。在塔什干峰会上,习主席同各国元首共同商讨应对挑战、推进合作的新举措。让“丝路精神”与“上海精神”交相辉映,让友谊长桥跨越欧亚大陆。习主席的此次出访为丝路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为地区和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

【命题角度】

1.习近平此次出访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欧亚地区的务实合作。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在与欧亚地区合作过程中,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积极开展与欧亚地区的合作竞争,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在与欧亚地区合作过程中,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③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④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2.2016年6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将中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两国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构建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符合中塞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顺应了当今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中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提高两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两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

【创新试题】

1.习主席此次欧亚之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提速之旅。出访国家都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对象。习近平分别与三国领导人共同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合作的新蓝图。这有利于

①形成区域经济新优势,主导世界发展的总趋势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③区域内各国经济均衡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④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2. 中塞关系之所以发展动力强劲、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源于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深厚情谊,源于两国在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源于两国在发展道路上互学互鉴和互帮互助。

这表明

①中塞加强战略沟通,构建战略同盟②中塞两国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国家利益③中塞两国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④中塞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申论热点专题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复习课;热点专题;学科素养;素材;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6-0062-04

专题复习是高三政治复习的关键环节,它既有别于基于考点过关的基础知识复习,也不同于基于应考能力全面提高的综合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包含知识专题复习和热点专题复习。知识专题复习是为了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以某些核心知识点为主干,重新建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列“知识串”。而热点专题复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既是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的重要契机,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如何上好热点专题复习课,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总结出热点专题复习课的“三三制”模型。所谓“模型”,即此类课的基本结构形态;所谓“三三制”,是指这种课型需要完成三项任务,每项任务中又包含三个具体要素。

一、精选三组素材

合理选择素材,是热点专题复习课确定好热点问题后面临的首要任务。热点问题涉及的内容往往纷繁复杂,选择哪些、选择多少,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之所以要“三组”,从量上考虑,主要是基于复习课的容量。素材过少,不足以将热点问题充分展示;素材过多,又会占用学生思维和活动的时间,造成对问题认识的肤浅甚至片面。从质上考虑,素材选择并非任意三段材料的简单叠加,而应体现出热点背景、热点聚焦、热点拓展三个要素。

热点背景是基础,要求能够交代热点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和真实环境,让学生基本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为思考和探究问题做好铺垫。热点聚焦是核心,通过此组材料,学生应能够把握热点问题的精髓或是争议的焦点,引起共鸣,激发起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热点拓展是落脚点,目的是展示热点问题的影响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有价值引领和行为指导的作用。

以“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为例:

材料一:2012年10月,一名网友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和媒体的共鸣。央视记者在一个十字路口,专门进行了交通文明观察,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形同虚设,一小时竟有600人闯红灯。

材料二: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人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加上中国人法治、道德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网友B:小则看是国民素质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所造成。

网友C: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

材料三:毋庸讳言,“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存在很大的交通隐患。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要解决这一问题,既要依靠国民素质、安全意识整体性的提高,也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的经验。在全社会形成遵守信号灯的礼仪,建设中国的交通文明,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三组素材中,材料一(热点背景)以网友调侃的形式交代了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以及由此问题引起的对“交通文明”问题的广泛关注。材料二(热点聚焦)以网友言论的形式,揭示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存在的原因,包括心理、观念、管理手段等多个方面。材料三(热点拓展)则以总结评论的形式,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期待。三组材料简洁、完整且富有逻辑性,为课堂上的深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达成三维目标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功能。热点专题复习,不仅要充分展示社会热点问题,更要充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目标,实现了由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到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转变。新课程高考在命题立意上也正在实现由知识立意到三维目标综合立意的转变。达成三维目标,作为热点专题复习课的核心任务,既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应对高考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热点专题素材的选择中,已经隐含着三维目标的导向,那么,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就要将这种隐含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来。展示的问题,既是课堂讨论探究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基于情景和案例的主观题的设问。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对学科知识理解、运用与迁移的过程,成为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熏陶和升华的过程。

在上例“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展示三组素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经验,建设中国交通文明的意义。

3.请你为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建议,并从《政治生活》和辩证法角度说明其依据。

探究和回答这三个问题,从知识内容上看,实现了跨模块知识的沟通和整合。《生活与哲学》模块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关知识;《文化生活》模块涉及到“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交流、创新”等知识;在第三个问题中,根据学生所提建议的不同,还会涉及到《政治生活》模块“公民的义务”“国家职能”以及辩证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创新意识”等知识。从能力要求上看,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看,学生在探究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社会现象,又要不断审视自己;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判断是非、理解社会规范,又要置身其中展现生活智慧、进行价值选择。可以说,这一过程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公民素养的形成。

nlc202309030838

教师在组织回答问题、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探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看法既应充分包容,也应注意引导,切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变成单调的知识演绎。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变换问题视角,关联更多的知识、观点。课上让学生根据三组素材自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回答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三、掌握三种语言

热点专题复习课,在学生根据素材和问题充分探究、讨论和发言的基础上,最终还要落实到规范的“答”和“写”上。这是热点专题复习课的基础任务,是从会学习向会考试转化的关键一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物化的语言。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发散的、零碎的、宽泛的,但落实到书面语言时,必须是准确的、简练的、有逻辑性和针对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三种语言”。

所谓“三种语言”,指的是分析和回答热点问题时,要综合运用好“教材语言”“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

以“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中三个问题的回答为例: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材语言)。国民素质低、管理手段乏力,交通信号设置不合理等,导致人们法治、道德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素材语言)。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教材语言)。国民法治、规则意识的淡薄,以及从众心理等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素材语言)。

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教材语言)。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经验,有利于创新我国的交通管理手段,促进我国交通文明建设(素材语言),构建和谐社会(政策语言)。

3.例1:建议:合理设置红绿灯的时间,加强交通执法力度(素材语言)。《政治生活》依据:政府应充分履行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辩证法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语言)。

例2:建议:个人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素材语言)。《政治生活》依据:公民应履行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辩证法依据: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提高全社会的交通文明程度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教材语言)。

上面答案的组成,从逻辑推理结构来看,采用的都是教材语言(前提)+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结论)或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结论)+教材语言(点明前提)的形式。

教材语言是回答问题时的理论、观点支撑,显示的是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了答题的方向是否正确。没有教材语言的运用,回答往往表现为就事论事的大白话,缺乏思维的深度。这就要训练学生在分析和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做到理论选择恰当,政治术语使用准确。如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就容易出现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唯物论、辩证法混淆的错误。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从辩证法角度寻找依据,往往不能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素材语言是回答问题时对设问中“结合材料”要求的回应,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没有了素材语言,理论说明再正确,答案也会显得空洞无物、干瘪无力。在上例答案中出现的“中国式过马路”“交通文明”等都属于来自素材本身的语言。回答“此”问题离不开素材语言,但并不能简单照抄素材语句,而是要根据素材提供的信息,对素材进行概括、拓展和引伸,从中提炼答案。像上述第三个问题答案中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提出的“建议”,就必须结合素材中揭示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

政策语言是指从与素材密切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及重大举措中,概括、拓展或引申出的相关要点。在热点专题中,政策语言往往因为素材本身就是或已经体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与素材语言具有相似性,显得并不明显。像在上例对问题一和问题三的回答中,就没有明显的政策语言,在问题二的答案中,在“促进我国交通文明建设”后面加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策语言,既与设问非常贴切,也提升了答案的层次。

在训练三种语言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口头表达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学会“答”;二要对学生的文字书写进行规范,让学生学会“写”,逐步养成“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习惯。

“三三制”模型提供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热点专题复习课的结构,其核心内容实际上是一道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简析或探究题。课堂复习的过程既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解题答题的训练过程。当然,它不是僵化不变的固定模式,需要根据热点内容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

江苏徐州 22100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上一篇:护理月计划下一篇:针对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