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神家园建设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精神家园建设(精选8篇)

教师精神家园建设 篇1

博罗县湖镇邹村小学 陈水旺

(2010年7月9日)

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不少教师不能体现到自我价值。甚至有的变得的孤僻、冷漠、个人主义现象滋生严重。因此,加强学校教师团队精神的建设迫在眉睫。建立一个团结、奋发、积极、上向的教师团队,不仅是学校管理所要达到和谐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进行教学管理的手段。教师团队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是一种强大的教学力量。健全的教师团队精神不是而自发形成的,而必须由学校进行精心的组织和长期的培养、引导。

(一)选拔和培养骨干担任重要职务。

学校领导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公益劳动、教学活动等,发现并挑选那些关心集体、业务水平高、思想素质高、愿为师生服务并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骨干,让他们担任学校中层领导和班主任等重要职务。中层学校干部作为校长的助手,应该由民主产生。选定后,学校要对他们进行精心指导,通过活动观摩、带岗学习、短期培训等的培养途径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在工作上,学校不仅要根据每个中层干部和班主任的特点,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有的中层干部和班主任,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工作方法少,不会解决问题。有的虽有一定工作能力,但处理问题比较简单、生硬。学校领导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以指导,对于教师骨干的培养,还要考虑不同的年级、科目、教学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

在思想上,学校领导对教师骨干要有严格的要求,培养他们以身作则、团结教师、为师生服务的精神。学校领导对待教师骨干,特别是对待比较得力的教师骨干,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切不可放任不管或姑息袒护。同时,学校领导要善于调控教师骨干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以情感人,倾注关怀,真诚相待,教师骨干才会理解学校领导,信赖领导,在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学校,共同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领导不仅要重视现有的教师骨干的培养和教育,还应尽使大多数教师都能担负一定的学校工作,实行正、副职轮换制,以培养教师的工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和思想竟争意识。

(二)提出学校奋斗目标,组织活动。

学校领导应根据教师的工作实际任务和特点,在思想、学习和教学工作方面向全体教师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教师奋斗目标大致可分为远期的目标和近期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近期目标而提出具体的要求。教师在统一的目标下,能组织起共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时代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感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校风和教风。

学校向全体教师提出奋斗目标,应当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提出奋斗目标后要发动广大教师讨论,使集体的要求和每个教师的愿望结合起来;同时,为了引导教师团体不断进步,学校领导应当在教师团队实现一个目标后,对已获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存在问题要

作具体分析,并及时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以鼓舞教师团队不断进步。

(三)形成教师团队的正确舆论。

在一个团队里,有了正确的舆论,教师关心学校目标,并能在活动中去实现目标,就会形成可喜局面,正确的言论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好事有人夸,坏事有人管,错误的意见则很快被大多数人否定。培养教师团队形成正确的舆论。可以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报刊等,学习正面典型人物的高尚品质,增加教师是非观念。学校领导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教师的好思想、好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又要注意观察,尽早发现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错误看法或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地给予以批评教育,或引导教师开展评论,明辨是非。除此以外,学校领导还要善于引导教师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教师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

(四)增强教师团队意识,提高行为自觉性

教师团队意识是指学校教师为实现学校的团队目标而产生的共同认识、共同情感和一致行为,符合全体教师的共同需要和利益,建立必要而合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支有威信、有能力的中层干部队伍,教师团队间具有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情感。

集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教师自觉以《学校规范及校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作为衡量是非,是提高教师团体成员行为自觉性和一致性的根本措施。教师团队的建设,就是校风和教风建设,是学校

教师精神家园建设 篇2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精神,高校建设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 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 那是军魂;同样, 一名教师也要有职业精神, 那是师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教师职业精神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以及对自己的激励, 其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决定了对所从事的事业的认识和情感, 并为教师提供克服困难的坚定意志, 进而促进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对青年教师而言尤为重要[1]。

1 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的统一。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 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 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和职业奉献等。教师职业精神是教师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青年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的职业精神。

1.1 热爱教育事业的从教情感

1.1.1 教书育人的职责精神

职责精神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是否忠诚教育事业, 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的尺度, 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可靠的考验。青年教师除了要珍惜教师这份职业外, 更要热爱教育事业, 忠诚教育事业, 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理想, 并为之执着地奋斗[2]。

1.1.2 不倦执教的敬业精神

不倦执教的敬业精神是日积月累, 从专业精神转化而来的。教师要从教会到会教, 从文本演化成知识、进而演化成实践技能;从平凡事物中发现问题, 在思索研究中内化知识, 让教育教学从有用走向有意义[3]。青年教师需铸造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做一个真正爱岗敬业的教师。

1.1.3 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教师这个职业永远满足不了个人的名利要求, 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是多元化的, 不能仅用金钱、职位、名声来衡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青年教师要能安贫乐教, 耐得住寂寞, 受得住挫折, 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教师也正因为在教育事业中的无私奉献才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1.1.4 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

在高等学校, 无论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 还是服务社会, 都要依靠广大教师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在教学方面, 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科研方面, 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 往往需要多学科之协作。

1.1.5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师观念要不断更新, 应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指导创新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应追踪科技发展新趋势, 善于吸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 转变教育思想, 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

1.1.6 身正为范的表率精神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率先垂范, 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 形成制约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榜样像一面旗帜, 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 以身作则, 才能为人师表。

1.2 热爱学生的圣洁心灵

1.2.1 应具有释放爱的热忱

师爱为魂,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 它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 即师魂。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 必然要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博大的爱,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爱心, 就会“亲其师、敬其师”, 从而“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 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1.2.2 应具有释放爱的力量

教育爱, 就是教育力量源泉, 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育对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热爱一位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位学生, 而厌弃一位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位学生。教师应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 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爱学生,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学生, 注重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 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 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 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1.3 热爱学习的专业作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内在知识体系的更新, 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甚至被淘汰。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才有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应该以学而不厌, 勤奋进取的精神, 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通过学习, 教师应提升多种职业素质。

1.3.1 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2 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理论, 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1.3.3 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 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 还必须会实验, 会做教研、科研工作。

1.3.4 具有较好的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

当今世界, 多媒体、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青年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强化科学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比重,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1.3.5 具备提振学生的能力

即发挥学生潜能的能力, 赏识学生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能力, 以及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坚定信念的能力。

2 教师职业精神建设的意义

2.1 教师职业精神建设是改变教育教学现状的需要

目前,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精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如有的教师从教情感淡薄, 缺乏奉献精神, 缺乏对学生的爱心, 不安心本职工作, 对教育教学工作应付与懈怠, 甚至不择手段追逐私欲、搞学术腐败等。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 品行的示范者, 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其言行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上述问题警示我们, 高校必须重视教师职业精神建设, 特别要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建设。

2.2 教师职业精神建设是教育功能使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 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教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 也能让他们开心, 能伤人也能救人”[5]。吉诺特的这番话充分诠释了教育功能的作用之强大。

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教师, 可通过高尚的职业精神释放出强烈的人格魅力, 并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学生培养形成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 可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 进而激励学生、鞭策学生、影响学生。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塑造了优秀的教师形象, 使教师成为学生尊敬和模仿的对象, 这种师生间的良性关系, 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接受和反馈教师传授的知识, 有利于鼓励学生摄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3 关于教师职业精神的建设的思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3.1 青年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意识

2000年奥运会前曾有人问著名排球教练郎平, 如果你带领的意大利队碰上中国, 你希望中国队还是意大利队赢。郎平回答是:我是中国人, 我当然不希望中国输。但现在我的职业身份是意大利教练, 我希望能带领意大利战胜所有对手而夺取奥运冠军, 包括战胜中国队。事例说明, 一个有职业精神的人, 必然心中有爱, 有责任, 有使命感。青年教师应深刻理解所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理解职业的伟大和神圣之所在, 把从事教育事业、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 不断强化、提升自己的职业意识, 进而产生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 做到爱业、勤业、乐业、精业。

3.2 青年教师要努力培养对教育事业的从业情感

热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教师应该忠诚教育事业, 而忠诚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教师热爱自己的岗位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因为这个岗位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是生命过程的丰富, 教师能从这一职业中获得精神寄托和生命意义。青年教师要努力培养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热爱之情和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正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责任心, 才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克服艰苦、辛劳、清贫、寂寞等, 使教育事业得以传承与发展。

3.3 青年教师要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 果的事业是珍贵的, 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子总是谦虚地垂着他的绿荫的。”当教师就需要培养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事业是一项培养人的长远的事业, 青年教师应培养无私奉献, 百折不挠的教育精神, 将教育思想演化为教育信念。只有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精神, 教师才会正确对待逆境、挫折和困难, 始终保持稳定的职业意向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3.4 青年教师要形成高尚的职业品格

教育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 一方面要求教育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具有较高的品格, 甘于寂寞, 甘当人梯, 以高尚的品格感染人、激励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3.5 青年教师需努力提高职业专业化水平

学高为师, 教师对某一学科应力求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 这也是教师职业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职业精神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为适应高校人才培养要求, 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培养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精神。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 更是一项事业。每一位教师都爱自己的事业, 教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同时也是有意义的一生, 教师为这一事业不懈奋斗, 就是对教师职业精神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2]李建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休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3]张楚廷.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4]张凤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理念对我国教师职业精神和人格品质培养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1) :141-143.

[5]王丹平.美国大学教师职业精神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51-54.

教师精神家园建设 篇3

关键词:道德领导;教师团队精神

一、教师团队精神

苏珊·J·罗森堆尔茨发现,团队精神是区分“学习丰富化”学校与“学习贫困化”学校的两个重要因素。彼德·圣吉将“团队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五项修练之一,他认为组织成员之间的深度会谈、沟通、协调、共同学习,可以大大地发挥团队的力量。学校,作为一个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终极目标的组织,必然要营造一种以团队为核心、以团队精神为成员内化了的价值体系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合作的、知识共享能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学习型共同体。

在学校中,教师团队无疑专业性最强、团队成员思维最活跃。教师中拥有各式各样的团队,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以及以科研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最为常见。但同时,他们也深受各方利益的牵制以及成员之间竞争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心智的狭隘。“强烈的自治和私密的规则在教师中盛行。畏惧竞争、暴露缺点以及批评所带来的难堪,常常压抑了公开的交流、合作与成长”。大多数学校的文化特征是事不关己、教师相互疏离,尽管管理者们常常谈论团队精神的价值,但他们的行动有时是鼓励教师去竞争而不是合作。因此,如何打破教师们的这种心智模式,建立合作的、共享的团队精神便成为了学校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

二、道德领导与学校文化领导

有学者认为,关于学校领导问题的前期研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大部分研究成果均未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学校领导实践,而这一些成果往往集中于领导手段的技术层面。造成现时领导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在于技术理性崇拜以及与之相伴的科层价值观——偏向于理性、逻辑性、客观性、自我利益的重要性。而改善学校之所以如此艰难,是缘于“我们对直接的领导赋予了太多的关注”——把领导当成强有力的、直接的和人际的工作,却忽视了作为附加价值的情感、团员身份的重要性、意识和意义、道德、自我牺牲、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学校文化领导中引入一种新的领导方式——道德领导。

由于道德型领导的价值观考虑了更多的感性化的、人性化的维度,它把更多的人的情感、责任和义务包含其中。因此,在学校文化领导中,相对于其他理性化的、逻辑化的领导方式,它更契合了学校文化的中间层:组织成员所拥护的价值观,道德领导之于文化管理的契合性,使得道德领导的引入顺理成章。它也因此被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三、基于道德领导的学校教师团队精神建设

所谓团队,并非简单的人员组合,而应当是具有共同理念、具有民主开放和谐的氛围、形成合作互助局面的组织。教师中的团队精神是改善教师实践、提高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目前学校实际看,虽然绝大部分学校领导者已意识到团队精神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能够成功缔造团队精神的学校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未能在领导价值观、领导方式、规范结构等方面实现相应的变革。如果学校仅仅是着手于组织结构的改变,而未对规范结构进行调整,那么至多是给团队精神叠加了一种形式,即人为制造出来的团队精神形式。若这种情况发生,团队化的实践就很难被移植到现有的学校文化中去。本文以道德领导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尝试探讨在道德领导下的教师团队精神建设。

(一)甄别并澄清将团队文化的核心定义作为教师团队的价值观和信念

冯大鸣曾经对学校文化领导的核心机理进行过分析,他认为:“学校领导文化机理认识与学校文化领导实现之间,还需要一系列中介性的条件。”其中包括对文化基质的甄别以及对文化内涵的揭示。任何文化领导都必须根植于该校特定的历史以及文化现状,校长需要对学校的文化的历史进行回溯和研究。因此,校长首先需要对教师群体中所存在的团队类别以及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甄别,细致考察在各教师团队中合作化程度以及知识共享化的程度,关注教师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

校长应明确团队精神的核心,在此,本人将团队精神发展为合作化以及知识共享化。教师的教学、科研行为往往是建立在个人或集体的基础之上,当教师自觉自愿地融入某一团体,并与他人展开互动,则呈现出一种合作化程度较高的局面;教师是一个知识集中、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知识科类分布又相当广泛的群体。在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类别主要是以基础科目的态势分布,而在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往往高度细化,每个教师研究的方向、研究程度均不一样。而这也往往容易造成教师闭门造车,而将教师推向团体化教学和科研,最大的益处便是教师的知识可以得到共享,教师专业可以得到互补,知识的高度流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极大的创造力。

(二)建立共同的愿景以及共享的盟约,教师共同参与团队目标的制订

在萨乔万尼的理论当中,愿景以及共享的盟约事实上是树立目的的两个方面。然而,如果把树立目的当作终点,那么树立目的的功效就会发挥不足,事实上,它应该是一种目的的具体化的过程。共同愿景是团队奋斗的坐标和努力的方向,只有当教师参与了愿景的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愿景与教师个人的成长规划结合起来,内化为教师的个人愿望,形成共享的盟约,对理念、问题、目标有共享的承诺时,这样的“愿景”才会激发出教师的教学热情,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团队合力。制订个人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思、自行定位的过程;制订团队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之间思想融合、性格磨合的过程。教师共同参与团队目标的制订,是教师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认可过程,当教师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则可以更好地将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相结合,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团队的活动。依靠团队成员的能力去回应责任和义务的团队才更加行之有效。

(三)组织团队活动,内化团队精神

针对教师来组织的团队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相关的文体娱乐活动;第二类是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学术团队活动。前者如各类球赛、棋赛、拔河等体育运动和演唱、舞会等文艺活动,这类活动着眼于从生活角度出发,以娱乐的形式在无声的氛围中自然地激发参与者的团队意识,有助于他们真切、形象、具体地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魅力,为团队精神迁移到学习与工作领域打下思想基础,创设条件;后者如教研、学术沙龙、讲座、组建学术团队和组织开展研究等多类活动。与前类活动相比,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因而在开展这类活动时,我们需要借助相关团队理论的指导,如团队领导人选、沟通氛围的形成、团队运作规范的制订及团队成果分配等,这类活动既是我们深化对团队精神认识的过程,又是团队精神发挥效用的途径。

(四)强化成员间的知识、情感互依感、彼此间的责任感等情感和规范方面的因素

学校团队精神的诸多表征,集中表现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种外在的、面具式的亲密,而是以相互的尊重、忠诚、信任、合作以及促使共同体发展为显著特征的和谐。道德领导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要关注人的“心”,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观,因为这种内化了的要素是由内而外地引导人的行为的。在前文已经提到,一个高效的团队,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合作性和知识的共享性,而这种合作和共享是需要以成员的互相信任、相互的情感依赖作为支撑的。因此,和谐融洽及开放的团队氛围有利于教师团体专业知识的高度流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1.

[2]Johnson S.M Teachers at Work:Achieving Success in Our Schools.New York;basic Books,1990.

[3]冯大鸣.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9-140.

[4]冯大鸣.学校文化领导的核心机理及实现条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教师精神家园建设 篇4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评价工作是保证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促使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有效方法。教师评价也应建立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为目标的评价新体系。为此,制定我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教师评价方案。

评价原则

1.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2.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领导客观地、科学地评价教师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3.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

评价方法

1.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简单的判定谁优秀、谁合格、谁达标,大家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强调定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一、思想品德

1、政治表现

(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出色地完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工作,并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3)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并受到学校以上的表彰和奖励。

2.职业道德

(1)有爱心。做到“两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①热爱教育事业。

A、教书育人,德育意识强,随时随地指导学生的言行;教师自己要做真人。

B、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为人师表;要有美好的心灵、端庄的仪表、高雅的风度。

评价方式:根据教师升旗、上操、集体活动、教师的仪表风范、教师的课余的表现以及所教学生的思想素质、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学生的养成习惯等进行评价;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②热爱学生。

A、关心热爱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得尊敬。

C、热情对待家长,不体罚学生,不训斥家长。

D、为学生得终身发展负责。

评价方式:通过听课、平时观察、学生座谈、学生问卷、家长测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等。

(2)公正、诚实。

①具有健康的心态,并能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

②团结同志,互相支持,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有团队精神。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和领导测评相结合。

(3)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

①积极参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活动。

②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闲谈,不乱窜办公室,不干私活等。

③关心集体,自觉维护学校的利益。

④坚守岗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及领导交给的临时工作。

⑤准时参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不迟到、不无故缺席,并认真记好学习笔记。

⑥尊重领导,服从组织分配。

评价方式:以教师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及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以各项活动记录为准),做到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定性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二、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12分)

(1)完成学校安排教学时数得12分。

(2)请假天数×3-代课节数≥10节,每10节扣1分。缺150节以上者,除工作量项目不给分外,并在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和授课等栏目内累计最多得17分。

(3)听课20节中缺1节扣0.5分。(4)在巡课中发现无故缺课1节扣2分。(5)代课节数-被代课分数多出的节数,每2节加0.1分,总分不超过1分。

说明:

①满工作量指按学校分配的教育、教学时数,并能尽职尽责完成的工作量。

②教导处临时安排的教学、活动由教导处折算成代课节数计分。③婚假、节育假、丧假、学习假不扣分,当年内分娩假扣6分。

3、承担课外活动和其他活动指导(3分)

每学年承担指导一个以上校活动小组任务(含技能科赛前集训和科艺节指导),计划、内容、形式明确,并有指导工作总结的得2分。

(3)有开展班级课外实践活动的得1分。

三、参与和共事能力

积极参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认真做好班级、学校党政及其他工作。

1、班主任工作(7分)

(1)制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班级工作简况:(1分)

有班级工作计划、总结的班主任得1分,有中队工作计划、总结或队活动记录的辅导员得0.5分。其他人员不得分。以上取最高分。(2)主题班队会和辅导员队活动的次数、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内容:(1.5分)

班主任、辅导员有开展班队主题活动并有记录的得1.5分,其他教师得1分。(3)家长会、家访情况:(1.5分)

有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的班主任得1分,其他教师得1分。

(4)班级集体获奖情况:(1.5)

所任班级总评为文明班级的班主任得1.5分,语数教师得1分;初评为文明班级的的分别降0.5分得分;在文明班级评比中获得单项一等奖1项的班主任得0.25分,2项以上得0.5分,其他教师不得分。

(5)班级面貌变化情况:(1.5分)

班级面貌有明显变化的班主任的1.5分,其他教师得1分;班级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行窃失窃现象的此项不得分。

在以上基础上年段长、总辅导员加1分;段总、班主任兼辅导员加0.5分;市先进班集体的班主任加1分,非班主任语数教师加0.5分。以上取最高分加分,总分不超过7分。

四、教学能力

1.备课、编写教案情况:(7分)

(1)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节课教案,得7分;(2)能备好课,能写好教案,得5分;(3)其它一般情况得3分。

说明:以教导处教学常规检查记录为依据酌情得分,未经检查或个人拒绝检查的,本项目不得分。

2.批改作业情况:(5分)

(1)能按规定布置作业,并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得5分。

(2)能按规定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得3分。(3)其它一般情况的,得1-2分。

说明:以教导处教学常规检查记录为依据酌情得分,未经检查或个人拒绝检查的,本项目不得分。

3.授课情况:(15分)

(1)能准时上、下课,讲授好每节课,讲授内容准确、生动、学生反映好,听课教师评价好,课堂秩序好,得12-15分)。

(2)以上评价内容做得一般的,得(6-11分)。(3)以上评价内容做得差或常乱班的(得1-5分)说明:以行政巡课记录与各班级课堂教学情况登记为依据。4.公开教学情况(5分)

(1)参加市以上组织的公开教学,获得好评得5分。(2)参加县以上公开教学获得好评4分。(3)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教学获得好评的得3分。(4)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课得2分。说明:

①队观摩研讨课视为公开课;

②承担县级以上公开课(班、队观摩研讨课)的同年段同学科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另加0.5分,同年段学科教研组长(段长或大队、年段总辅导员)、课件制作教师加1分。

公开教学及实践课的评价以校,教研组听课评课记录为据。5.辅导差生情况:(4分)

(1)辅导差生能用好的办法,并取得好的效果得4分。(2)不嫌弃差生,能给予辅导,并有一定效果得3分。(3)辅导差生工作一般化的得2分。

五、奖惩4分

1、各级先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

(1)本内获省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各种先进工作者、劳模、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等称号的得4分,获得省教委表彰得3.5分;

(2)获市级表彰的得3分,市教委表彰得2.5分;(3)获县级表彰的得2分,县教育局表彰的得1.5分;(4)获校级表彰的得1分。2.学科知识竞赛

正确掌握本学科的有关概念;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动态与发展;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参加由教育部门组织各级竞赛获奖的(优秀奖除外):省级以上得3分,市级得2分,县级得1分,校级得0.5分。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5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或称人类文明的中介人和建设者,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的目的是改造人、培育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即学生,他们具有一定思想、品德、情感、知识、能力和个性,很受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教师的劳动产品也是人;教师劳动的手段或工具,除必需的教学仪器和材料资料以外,主要是靠教师的个性品质、师德修养,即思想道德、情感情操、性格风格、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的教育工作始终处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特殊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它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前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曾经指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经过这样的步骤,任何一个教师也不能够成为很好的教师。”所以,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正所谓:教师就是要为人师表。

从现代汉语言文学意义上讲,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所谓风貌,是指风格、面貌、风采相貌和景象等。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精神,是指意识、思维、精神状态,是主观的东西;所谓风貌,就是精神这种东西所表现和发挥出来的各种现象、表象等。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言行美、外在美是教师良好精神风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最现实、最有力的教育手段。

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是学生的榜样、表率。同时,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即都有尊敬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和教育,以及模仿教师等特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给学生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形象。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甚至上课的姿势、表情,以至每一个手势都很讲究分寸,适合得体。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学到了教师那优雅的仪表风度和作风,这样的教学和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整齐、干净、端庄,适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必须和蔼可亲、文雅礼貌,使人原意接近;待人接物必须热情大方,讲求方法,乐于助人。反之,举止粗俗,语言污秽,衣着邋遢,甚至在上课时经常有不良动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使学生沾染某些不良的习性。

当前,教师队伍中涌现出许多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们深受学生的欢迎,深受社会的尊重。但也存在极个别教师上课时出现迟到、手机闹铃和接听手机;随便私自调课或不上课;讲话不负责任和不分场合;行为粗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工作马虎,缺乏科学的精神;不讲卫生、在公众场所吸烟和乱扔烟头;上班时在办公室下棋、打牌和玩电脑游戏;不批改作业等现象。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已经在学生和社会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提倡行为美、外在美,做好表率。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注意和培养自己,千万不要把这些看成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所谓“小节”而不予以重视。

(二)内在美是教师的根本素质,是教师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根本条件。

言行美、外在美是不可以脱离内在美而孤立地存在的。一个教师要想做到外在美,首先要有内在美。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教师的精神风貌是他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所以,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必要的文化素养,才能做到掌握美、运用美、体现美,才会有一个真正美的精神风貌。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敬,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就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劳动纪律的学习,守师德规范,做师德标兵。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在相关的方面做到;凡要求学生具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自己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文明的言行。

内在修养好的教师,他就会对学生真诚相待,一视同仁,注意防止形成与个别或少数同学的特殊“关系”,搞特殊化;同时在面对学校发展和扩招的形势,就会发挥爱的教育艺术,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就会适应学校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学会和提高对“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的增值能力,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在爱护学生时就会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迁就有缺点和有错误的学生,并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仔细分析和耐心教育。

内在修养好的教师,就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平气和的风度,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亲切,使学生既尊重你,又愿意接近你。教师的素质,除表现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个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方面外,严谨的学风教风、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等,是高尚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的核心。内在修养好的教师,就会既提倡民主,又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创造性地落实好执行好上级和学校的部署和要求。

(三)知识渊博,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高,这是现代教师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关键条件。

一直以来,国家对教师就有三点要求:第一,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第二,要认真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懂得现代教育规律和手段;第三,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各种信息量不断增加,各类学科不断渗透,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产生的新形势,作为职业教师,要抓紧时间补充自己的知识空白,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以及有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成就,了解有关信息,为大脑补充“智力能源”。知识渊博,博学多才,自然让学生佩服,受学生尊敬。这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条件。不学无术,滥竽充数,教师的一点风采都没有了,学生更看不起他。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新一轮高考的选拔性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治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师生在课堂上就能有机的互动,思维活跃,气氛好,学生就能愉快地享受式地学习,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更牢,这样高水平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欢迎,自然是一面旗帜,自然具有了现代教师所具备的精神风采。

另外,现代教师必须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并且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和创新。因为,做学问必须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它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害几害人。

(四)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充满自信,有幽默感,这也是现代教师良好精神风貌的越来越重要的体现。

教师要尽可能坚持体育锻炼,做到身体好,精神饱满,以健康的形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会给学生以活力、以信心、以精神、以鼓舞、以奋发向上的动力;相反,愁容满面、无精打采则给学生以消极低沉的情绪。当代教师必须思想解放,对新事物相当敏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热爱生活,热爱本职工作。这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必将给他们以美好的追求和发展前景。

(五)转变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及时转换教师角色,这是时代教师的必备条件。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的深入,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创新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死抱传统和经验过日子、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和教育角色肯定不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将没有出路,教师也当然失去了应有的精神风采。

所以,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由单科型变为综合型、由信息的储存型变为流通型等,这种转换是教育和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定会使教育工作活力无穷、生机勃勃,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时代风采,永驻教育的青春。

打造教师团队精神 篇6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浅谈师德师风建设之如何构建团队精神

【内容摘要】

教育事业是一项良心工程,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凝聚力量,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取得胜利。打造一支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奉献精神,可以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关键词】

三种意识;情感激励;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群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为了完成一定任务,实现统一目标达到预定目的而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的综合表现,也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就是共同奉献。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教育事业是一项良心工程,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凝聚力量,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取得胜利。打造一支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一、增强三种意识,发扬团队精神

一是和谐意识。和谐意识也是人文意识。事物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历史在前进,我们对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二是要有科学意识。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有科学的组织,要健全组织网络建设。组织网络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活动的保障,发展的前提,只有健全组织,团体才能形成,活动才能开展,成员的团队精神才能得到发挥。

三是要有服务意识。我们团队成员要树立不求名利,不怕麻烦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的思想。1

二、运用情感激励,打造团队精神

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引进激励机制对激发教师的活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竞争成了教师个人的之间的较量,缺少一种团队精神,甚至出现了弄虚作假。要把学校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教育实践,需要依靠教师共同的创造劳动。学校管理“三分管理七分情”,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作为管理者要重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与教师的融合力。

1、以活动为契机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除了开展常规性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外,我们善于抓住活动,因势利导。如教师节的清晨,学校领导带领学生代表在校门口列队欢迎教师的到来,送上温馨的祝福和蛋糕。再如,今年学校有一位教师退休,我们利用政治学习时间举行了欢送仪式。会上,我亲自为她献上深情的祝贺词,戴上光荣的退休花,请她讲自己教师生涯中的故事,让全体教师和她合影留念等,以此激励在职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情感。“六•一”节,我们举行了“老少同乐,喜庆六一”文化艺术节,邀请了退休教师一起参加活动,会上全体在职教师的合唱《走进新时代》唱出了学校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大会的精心组织,精彩的文艺节目,精致的作品展示版,让与会的老前辈啧啧称赞。大队辅导员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庆六一,整个学校只要出一两个节目,还要排练一个多月,今天我们校内的文艺节目整整演出了二个半小时。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场面,这次活动真的让我长了不少见识。”是啊,二十三个节目,书法、美术、剪纸、小报设计十几个展示版,各个班每个学生的宣传头饰,都是教师放弃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完成的。如果没有一点团队精神,一所十八个班的学校是难以成功地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活动的。

2、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教师。

领导的信任和尊重可以转变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常常比奖金更贵重。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采用换位思考、臵换体验的方法,设身处地了解教师的需要、忧愁和感受。在业务上要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其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表达感情,不要整天板着面孔,更不要在公众面前斥责他们——即使有过错,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消除挫折心理,把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有些问题作为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使有错误的教师得到温暖的同时,也乐意接受教训。记得上学期第一次少先队常规评比揭晓后,就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周一政治学习后,我习惯性地问:“老师们还有什么事吗?”一位与我配班的班主任气冲冲地说:“今后我不允许班内的大队委员出来检查常规情况了,因为自己没做好工作,没得到红旗,等班内得到了流动红旗再让他们出来检查。”我没想到她会在教师集会上公然提出这样的意见。会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教师们都尴尬地望着我。说实在我当时真想把她批评一顿,“不顾全大局”“说话不注意场合”。但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做。片刻的沉默之后,我说:“我知道没有得到流动红旗,你心里很难过,这说明你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作为副班主任的我也有责任。咱们会后再好好找找原因……”下午品德课上,我在班中组织了一次大讨论:“为什么我班没得到流动红旗”“我在常规方面做得怎么样”“如何将失去的荣誉争回来”,然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五项评比揭晓以后”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和学生的讨论中,我了解到这个班原来是全校纪律最松懈的班;学生对常规检查的有关细则不了解;学生心里很难过,觉得对不起教师;学生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不在就不自觉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我便找这位班主任谈话。我将学生的优秀作文给她看,然后肯定她工作的勤恳,同时委婉地指出光靠教师的看管是不行的,要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要顾全大局。这位教师乐意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主动承认不该在大会上冲撞我。从此,她对班级的管理工作更细更实,现在该班班风正,学习氛围浓,各项活动都走在学校的前列。

人需要情感,只有让教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也许,教师心目中未必有领导,但领导心目中却不能没有教师。领导心系教师,教师才会支持领导的工作。只有这样,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三、树立科学理念,凝聚团队精神

1、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组织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前道与后道之间的关系都是供应链之间的联结,只有通过相互协作、群策群力才能圆满完成。一所好的学校往往是通过自我调节把磨擦问题降到最低点的。对一些处于边界的问题避免采取“踢皮球”、“守球门"的态度,要识大体,顾大局,尽量在自己部门里加以解决,为其他部门、上下级、上下道工序创造好的工作条件。

2、树立主动服务思想

团队的作用在于相互补台,日常工作中,许多事不能十全十美,而一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往往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求我们发扬团队精神,主动为其他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尽心尽力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使组织各方面都做到领先一步。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

3、确立服务管理心态

领导是团队的核心,作为领导者,应了解和理解团队成员的心理,尊重他们的要求,以 “服务管理心态”,而不是监管、控制心态,通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令人拥戴的领袖魅力去影响和引导团队成员按既定的方向去完成组织目标。领导者要注意倾听不同声音,要注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加以重视和思考,求同存异,保留不同的思想,利用好团队的合力。这样既有利于防范决策风险,又能赢得下属的尊敬。领导者还要引导团队成员使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因为只有当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生涯道路与团队的组织目标高度融合时,个人才可能为之奋斗终身。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让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②杨志君.《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③李海峰等.《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应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此文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桂城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曾亚英;

职务:校长;职称: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让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 篇7

一、我的人生我做主——让教师自主规划职业生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目标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分四个层次, 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实现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的转换。

第一个层次, 写给自己的成长寄语。每个教师在不同阶段, 都要给自己写一段触及内心的寄语。“走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 推开一扇扇崭新的视界, 用心呼吸, 成长就像花儿一样幸福开放……”把这样美好真挚的语言写给自己, 让教师不断增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自我净化内心世界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 自我确定职业目标。我们鼓励每个教师都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根据这个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有较高师德修养和科研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做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名优教师;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爱心老师。”这种写到纸面甚至记入档案的目标, 对所有的教师都形成了强大的精神砥砺。

第三个层次, 突破学校设定的梯度。为了让教师发展更加稳定、科学, 我们在业务上设定了学科新秀、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学科导师四个层次。用这种梯度设计, 让广大教师的自我生涯设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无缝对接。

第四个层次, 融入学校发展愿景。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设计, 老师们具备了系统思考和教育反思的能力。我们趁热打铁, 让大家全方位参与到学校发展的研讨之中。老师们提出了200多条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而且绝大多数都比较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据此, 我们提出了顺应发展的学校文化理念。

二、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培训学习贯穿工作始终

在二实验小学, 有一句口号:学习就是工作, 学习就是生活, 学习就是责任。

为了让教师学习培训有一定的物质保障, 学校为每位教师都提供必读书目和业务学习笔记本, 制定了学习制度。要求教师每年订阅一份以上业务杂志, 摘录一万字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记, 业务学习会议上作一次专题发言, 上好一节“我最满意的课”, 公开发表一篇论文, 参加每年一度的课标学习考试。学校开展了“文化早餐, 人人享受”学习活动, 每个教师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收获, 推荐给全体教师共享, 每天一份。学校每年选派3~5名中层干部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 骨干教师每学期选派30多人次参加省、市各种研讨、培训活动。教师学习归来, 必须完成三项任务:上一节观摩课, 展示在外学习的收获;作一个专题发言, 讲述所学的新理念、新教法;写一份汇报材料, 汇报学习的体会及今后的设想。

学校还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供教师学习, 坚持录制积累优质课教学光盘, 开展了“课例”竞赛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 学校定期邀请省市课改专家、学者、教授、教研员来校讲座、做课。他们深入课堂听课, 帮助教师提炼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问题, 设计改进的策略, 解决教师学习教学中的困惑, 验证教研成果。我们还邀请陈锁明、马云鹏、陈旭远、肖川、赵士英、刘华、李莉、孙士梅等专家学者来校指导, 让老师们在更高的层面上, 得到引领和提升。

三、做科研型教师——让智慧的光辉照亮校园

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 我们尝试开展了“教师论坛”活动, 要求人人参与。几年来, 我们先后组织了学校和谐发展大家谈、开放教育的实践体会、顺应教育大讨论等主题论坛, 以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 群策群力解决了学校的发展思路问题, 同时开启了群智, 凝聚了人心, 学校民主和研究的气氛越来越浓。经过探索, 学校构建了基于学科建设的主题研训活动模式。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形式的教研活动, 不同学科都初步总结提炼了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 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依据, 形成了教学基本流程。

我校还先后成立了字理识字、自主学习、剪纸教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室。各教学研究工作室以项目负责人专长为基础, 以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 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工作室成员的时间, 间周组织一次集中研讨活动, 每学期至少开展两轮由全体成员参与的工作室内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每学年面向全校教师组织一次教学研究汇报, 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一个专题的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

为了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 我们整合各种教育资讯, 构建了校园网络信息库。我们先后建立了教师博客群, 研制典型课“视频案例”, 开展网上共研一节课活动, 不但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 还促进了教师开放交流, 资源共享, 拓展教师交流空间, 拓宽学习渠道。

四、建立城乡共同体——在给予和分享中体验职业幸福

十几年来, 学校先后向蛟河市的松江中心校、池水小学、凉水河小学、新站中心校, 磐石市朝鲜族小学, 桦甸市红石中学, 舒兰市太平中学, 永吉县乌拉街团结小学, 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机第二小学和船营区越北镇烟达木小学等十余所学校支持资金和设备达100多万元。

学校经常性为本地区教师培训提供场所、设备、师资。每年的寒暑假, 我校都有很多教师参与这项工作。学校的四个机房免费为全地区教师培训开放, 培训所需师资基本上由二实验小学提供。目前, 学校已培训了2500余位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师。此外, 由学校举行的各种学术年会、专题论坛、网上研讨等活动已经成为吉林地区教师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它丰富了培训内容和形式, 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满足了城乡教师们的需要, 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为了减轻农村学校的经济负担, 提高培训的效率, 学校专门派出教师深入农村学校送课、送讲座。张晓华、宋丽荣两位老师深入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和船营区第十七小学进行全天候跟踪指导,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时间长达一个学期。鞠明等老师应邀赴蛟河市、永吉县等开展机器人教学培训, 带动了地区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几年来, 学校到农村学校送课、培训、交流100余人次, 惠及1.2万余位农村教师。

五、致力亲情打造——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爱的空间

我们从学校大环境上, 首先致力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推进民主决策。尊重教师民主权利, 扩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学校规划、制度制定、经费收支、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评优等关系学校发展大计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 都实行阳光操作, 充分保证教职工的“话语权”。拓宽民主渠道, 定期召开通报会、民主座谈会, 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这样, 维护了公平公正的人际环境, 让信任、理解、宽容和爱有了扎根的沃土。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打造亲情校园的基本前提。为此, 我们开展了“争做师德模范, 尽展教师风采”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 组织团队师德演讲比赛, 全体教师开展个性承诺活动, 教师节致家长一封信拒收礼物礼金, 全体党员和教师为大地震灾区捐款10余万元。学校建立了教工申诉制度, 强化了教工的保健意识, 坚持每年一次的教工体检, 而且结合女教工特殊情况, 不断增加体检项目, 教工的婚丧嫁娶、家庭困难、各种疾病学校都有相应的福利待遇。学校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工会、共青团组织了旅游、歌咏、知识竞赛、联欢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领导班子还特别关心教师身体健康和工作保健, 为教师购买了雾化器、胖大海、金嗓子喉宝等保健用品;开展了跳绳、踢毽、推拍球、演讲、工间操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鼓励教师以丰富的活动方式, 增强身体素质……从而为教工营造了“沟通、理解、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 提高了教工的工作乐趣, 提升了教工的幸福指数。

教师精神家园建设 篇8

关键词:共同体;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41-05

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1]每年都有大批民办学校因生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另一方面,新的民办学校不断涌现。《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比上年增加0.63万所;在校生4301.91万人,比上年增加223.60万人。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百姓对教育的多元需求。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民办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民办学校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2]

一、新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相城大道与富祥路交汇处,是苏州高铁新城首所民办高端寄宿制学校,是苏州高铁新城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进的一个战略合作项目。学校投资巨大,以“高起点的办学定位、高品位的学校环境、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为要求,推行小班化、寄宿制教育模式,面向全国招生。实验学校目标是:力争用3~5年时间,办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一体化的高品质、有特色、国际化、苏州一流、江苏省著名的学校。学校2015年9月1日开始招生。在建校初期,学校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新建学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学校提出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还不能很快地被教师群体深刻地理解、认同,他们对于理念的认识还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新的办学理念、共同的发展愿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新的教师群体由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教师组成。他们原有的学校文化背景、管理方式、教学习惯都会对学校共同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在磨合阶段,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还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

(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障碍

实验学校所在的苏州市相城区外来人口子女占据生源主体。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受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提高了教育难度。没有好的生源作为保障,教师对学校发展前景怀有疑虑,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和动力。实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公办学校招聘来的优秀教师,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通过荣誉证书、获奖证书来认定的。到了民办学校以后,教育对象变了,运营模式变了,学校发展环境变了。很多原本很优秀的教师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外省市招聘而来,还存在着教材不熟、教法陈旧等水土不服现象。考虑到民办学校办学成本,学校初期实施人员精简策略,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中层管理队伍。教师学科结构不健全,人员较少,同学科群体无法形成。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无法激发内驱力,教师普遍工作量不足,常规评价机制无法实施。

(三)教师学校归属感淡漠

对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来说,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对其职业的稳定性产生冲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因素:对公办学校编制的追求;更高薪酬待遇单位的诱惑;政策福利保障更好的区域的吸引;对一些热点地域的向往。(2)家庭因素:爱人单位调动、照顾子女入学、照顾年迈父母等。(3)学校因素:学校知名度不高,首次招生面临困境;办学成果呈现的滞后性,办学质量亟待市场的认可与支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不能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他们频繁地在学校之间跳槽,对新建学校更是缺乏归属感。

二、共同体概念内涵及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共同体”概念内涵

“共同体”概念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共同体”的界定是:追求善的社会团体[3]。在英语中,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有“共同性”、“联合”或者“社会生活”的意思,斐迪南·滕尼斯在1881年的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将“共同体”这一概念从“社会”的概念中分离开来。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包括了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类型,主要关注其中的社会联结或纽带的性质。[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共同体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原有的基于“共同理解的自然而然性”转变为经过协商的共识。在当代,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且在不同语境和话语体系下对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往往难以达成一致。但是,“总体而言,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本要索”[5]。在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不断瓦解的同时,它也被嵌入到新的语境中而获得重构,如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新兴“共同体”概念不断涌现。无论社会连接方式是“共同体”的,还是“社会”的,对象征美好精神家园的“共同体”精神的追求一直存在着。

(二)“共同体”精神培育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契合

从本质上来讲,共同体就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人们寻求身份的建构,寻求能够使自己归属的共同体,使自己获得身份所象征的知识、关系、资源等,同时为了寻求“共同理解”、追寻身份认同而进行协商、承受焦虑以及处理分歧等社会交往活动。“共同体”精神培育正契合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共同体精神表现为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对自己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形成了共同体中无形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民办学校初创时期尤为重要,它将为师资队伍的稳固、教师群体文化的生成带来基础性的保障。

其次,共同体精神表现为向善的追求。因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而使得大家集聚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对于新建民办学校来说,这种“善”就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就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想,就是学生的茁壮成长。向善的追求让学校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原动力,让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从共同体培育的层面来说,学校可以培育多种共同体,可以是按群体对象来区分的学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还可以是按主题内涵来区分的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管理共同体,也可以是以目标意义为区分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等;使诸多的共同体形成以学校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同心圆。

因此,针对民办学校初创时期的特殊困境,我们将共同体精神的培育作为保障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三、培育共同体精神,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建构精神默契,形成命运共同体

民办学校的运营机制与公办学校有本质的不同,实验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教师均为聘任制。与公办学校划片招生、不愁生源形成强烈反差的事实是,民办学校的生源是学校发展的保障,而生源是否富足取决于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因此,我们在校内强调三种意识:一是“危机”意识。民办学校的生存一直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民办学校一旦运营出现问题,民办学校里的人也就失去了岗位。实验学校里的人应怀有深切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感。学校利用暑期教师培训反复引导教师讨论“我怎样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学生毕业,我会失业吗”,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亡”的意识。二是“责任”意识。在民办学校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学校的发展紧紧维系在一起,因此,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形象代言人。只有树立了“责任”意识,才会有“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三是“发展”意识。民办学校的发展风起云涌。在苏州地区,优质民办学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每所学校都是考验。实验学校必须不断进行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发展,个人更要发展。只有靠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才能赢得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并升级到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将个人的发展计划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

(二)达成理解共识,构建文化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能够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是一种行之有效、为其共同体成员认可并共享的文化,它是一种自然语言,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通过共享共同体的意义和规范,成员间能够达成共识,尽管个体在价值观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认同、参与、投入,成员们也会因目标、精神与情感的联系而形成文化共同体。

1.梳理核心理念,营造向心氛围

学校根据核心理念制定了各学部三年发展规划,利用教师会、家长会、开放日、新闻见面会等渠道广泛宣传学校核心办学理念,让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还组织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征文比赛,引发教师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对学校理念的认同,形成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

2.制定章程规约,实施科学考评

开学伊始,学校分别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师考勤制度、教学常规工作要求、教科研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等。通过定期培训让每位教师明确各项工作流程、工作实施标准,每月定期对教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细化常规管理,留存文本档案。比如,某项教育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宣传、反馈等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最后所有资料归档保存,积淀学校文化历史底蕴。

3.调动多种媒体,塑造文化形象

学校统一设计和制作了学校视觉标识系统,在宣传册、笔记本、纸杯、信笺、主要墙面、导视牌等位置醒目地显示学校的视觉标识。学校设计制作了新颖的校园网页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办公系统,提升了教师的办公效能。设计了微网站、校园APP,为学生配备了智慧学生证,建立了与家长沟通的多种渠道。规范学生校服着装,规范教师工作着装,建立了师生礼仪行为标准。通过这样的管理哲学及文化符号系统,形成了学校共同体的规定性、稳定性和优越性,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共同体的文化品性和品位。

(三)参与协商认同,建立管理共同体

1.实行扁平化管理

学校建校初期,各年级师生很少,如二年级只有1个班,初一年级只有2个班,每个学科只有1位任课教师,无法形成独立的管理机构,考虑到运营成本,在学部内部暂时不设中层管理岗位。这样的决策虽然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为扁平化管理创造了可能。

2.采用分散式管理

除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以外,每位教师还承担了一定的学校行政与管理工作。学校将除教师教学以外的工作量都折算成课时,计入教师的总课时。全校形成了一个管理网络,每位教师都是管理网络中的一员,他们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这种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职责关系使得学校教师在建校初期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应对一些学校发展的具体项目(如大型开放日活动、开学典礼、学校特色项目申报与建设、与外市区的教学研讨互动)时,管理网络立即行动,学校教师团结一致,分工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在行动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共同体所追求的行动认同,自然生成。

(四)合作沟通分享,培育学习共同体

共同性是实现民办学校和谐发展的理念与体系支持。而实现民办学校发展共同性的路径之一就是构建民办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和谐学习共同体。正如佐藤学教授所指出的,学习共同体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天地、教师互助交流学习的场所、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而连带进行学习的课堂。[6]

1.打通学科界限,培育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每个学科教师数少,无法形成教研团队的现状,实验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跨学科“集慧式教研”,即将若干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教研团队,每周定时开展教研活动。“集慧式教研”的实施,将教师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教研团队,个体和团体之间确立了相互依存观和双赢观,没有权威的干涉,只有平等的对话。由于教研主题突破了学科的界限,教师变得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思。教师在团队中的他人那里获得对自己专业素养的肯定与信心,增强了发展动力。这种教研方式,也改变了原有的不同学科教师各自为政、互不融通、知识割裂的状态,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2.打通学部区域界限,实现区域教研联动

(1)建立跨学部“知识联盟”。在小学、初中分设的学校,常常会出现不同学制之间脱节、课程缺乏系统性、教育缺少连续性的现象,重复教育与教育缺失并存。而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15年一贯制的设计理念,有利于打破这一壁垒。新学期,实验学校小学部共有6个班,初中部2个班。我们整合了小学初中的师资资源,一方面安排部分教师跨学部任课、跨学部教研,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跨学部师徒结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各学部之间加强理解与合作,缔结知识联盟。学校还通过“教师沙龙”、“教师读书节”等引导教师形成知识协作与共享关系。

(2)构建“区域教研网络”。新建时期,由于行政管理的对接工作没有顺利开展,学校一度成为“教研孤岛”。从总校长、校长到教师的“外乡人”身份,也使得学校对本地教学要求与教研水平一无所知。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局面,实验学校主动出击,邀请兄弟学校开展互动交流,邀请区教研中心的专家来校指导。深层次的教研观摩、研讨让老师们在知识共享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将教育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3.打通大中小学壁垒,搭建理论与实践互动平台

在实验学校理事会的倡导下,学校充分发挥南京师范大学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资源、人才、学科、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实验学校提供专业指导。

(1)制定学校课程方案。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设计制定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体系,包括不同学制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办法、实施保障等,为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2)促进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参与教师课改研究,提供最新教改信息。帮助各学部梳理课改理念、模式,制定实施策略,组织教师培训。

(3)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并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开展基于工作实践的课题研究。

4.打通师生与家校隔阂,促进合作共享式学习

(1)建立“成长导师制”。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成长导师。成长导师的角色定位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全面负责学生生活、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能够解决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家长所带来的困扰,培养学生健体、启智、立德、集美,实现涵养德性、增进知识、发展能力、强健体魄的统一。成长导师制促进了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情感的融通,为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打下基础。

(2)培育“合作式探究”课堂。实验学校教育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发现自我,激发潜能,追慕美好,绽放精彩。学会对话世界,对话自然,对话社会,对话他人,对话自我。这种对话精神必须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学校着力打造“趣味课堂”,努力形成“乐学善学”的学风,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育师生合作文化。同时,通过“学习伙伴制”建立起生生之间的合作机制。用“优秀学习小组”评选、“阳光少年”学分制评价等方式对生生合作行为进行激励。

(3)拓宽“家校社区合育”渠道。调动家长与社区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相城区社区学习资源,组织学生深度了解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历史博物馆,围绕苏州地区的文化、历史、建筑、环保等专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针对寄宿制学校特点,学校开辟了网上班级空间,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设计家长课程。

四、成效与反思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是贯穿民办学校发展始终的关键问题。在建校初期,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通过共同体精神的培育,让学校内部成员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关系之中,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彼此分享观念、经验和知识,分享情感体验,寻求共同理解,求得归属感,从而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一个由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组成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正在形成。

共同体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困难与挑战也将不断涌现。培育共同体精神进而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铸就了教师队伍团结、稳定、长期发展的内核,为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敏,何华宇.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2]吕桂珍.对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从学校文化的视角[J].民办教育研究,2008(1).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8.

[4]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张志旻,赵世奎,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10(10).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11.

上一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下一篇: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