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考试的日子(精选15篇)
前奏:惊涛拍岸
“咚,咚,咚”熟悉的脚步声传入我们的耳朵。我们班的专门探敌员像一只兔子探头探尾的望着,“敌人来啦,老师已经抱着卷子往我们班走来了,快看书!”听到敌情的我们立马整整齐齐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火急火燎的开始读书,也许是太着急了,他书都拿反了,竟然还是津津有味的读着。脚步声越来越近,读书声也越来越大,这不,有人已经开始抱怨“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高潮:波涛汹涌
老师走进教室,一声下令“把书收起来,准备考试。”“哎,死定了”我们依依不舍的把书放进抽屉,有的人甚至装聋作哑,“早干嘛去了!”老师一声呵斥,所有人的桌面已经干干净净了。试卷发下来,死神又一次降临。教室里立马安静下来,就连自己的呼吸声也能听到。空气中每一个分子都凝固着。看着试卷,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无奈。渐渐的,教室里开始窃窃私语:“选择题第二个选啥”“死定了”“给我看看这道题”“我有五六题都不会”大家都把眉头皱成了一个“八”字,笔头放在嘴里咬着,冥思苦想着……
尾声:一波又袭
“铃铃铃”下课了,老师“执法如山”,毫不循私,不顾我们这些欲哭无泪的脸庞。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不不不,收卷之后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你这道题选的啥,A还是B”“回家要吃竹笋炒肉了”“完了这次连80分也考不到了”“耶!又对了一道”现在也只有陈一人能笑得出来了。“呜呜呜……”不用想,肯定是哪个女孩没做完呗。
《奋斗》
范泽木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奋斗令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怀抱瑰丽梦想,朝着希望奔跑,用拼搏的意志捍卫青春的誓言。
鲜花与掌声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因为它能带给人鼓舞、自信和成就感;但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与坎坷,需要我们发愤图强,闻鸡起舞。
书中美文犹如涤荡心灵浮尘的一股清泉,更像开启青春的一把钥匙,让你感知生命之美,并引领你悄然提升人生的境界。
《自信》
梁阁亭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自信是每个年轻人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似刀,帮你斩除前讲道路上的荆棘;自信如帆,伴你乘风破浪抵达希望的彼岸;自信若梯,助你登上梦想之巅。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为我峰。
热爱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宽度、厚度与底蕴,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给全世界看;成就自我,青春有梦,一飞冲天,做最棒的自己,期待最美的明天。
《处世》
张爱国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处世是人生的必修课。能者,逢山念路路顿开,遇河想桥桥即成;不能者,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人生在世,如一首首真情的赞曲,亲情、友情、世间万情,尽显情义无价;如一曲曲美德的颂歌,善良、宽容、知恩图报,尽在做人之道。书中融会精巧构思与精彩内容,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朴实自然与幽默俏皮。请静心聆听,慢慢品读。
《成长》
吕保军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成长是生命最美的序曲,它让我们忧伤,让我们欢喜;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留恋。
追忆似水年华,我们究竟辜负过多少时光,又积攒了多少温暖?踏着泥土芬芳,我们在故乡的大地上和父母 的臂弯里落下多少回忆,又该如何说出绿叶对根的浓浓情意?
书中美文与美景浑然天成,真情与真知相得益彰。开卷,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细读,字里行间,受益匪浅。
《理想》
马晓伟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虽美丽却短暂。有一位哲人说:“梦里走了许多的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不能躺在梦幻似的生活中,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结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拥有的也会失去。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路艰辛,每一个人都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今天是期末考试的日子,这学期学得怎么样就看今天了,同学们显得都比较重视。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不仅经受了语文老师的恐吓和唠叨(考不好试就过不好年),还聆听了数学老师语重心长的劝告(这可是期末考试呀,请把试卷写完,不能交空白试卷),这句话虽然是专门针对任文同学来讲的,但对我们来说也是有一定震慑作用的。
语文试卷很快发了下来,我飞快地答着题,觉得非常有把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可能得满分A+的,不过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做完后将试卷检查了很多遍,还好还好,一个小错误最终没有逃过我的眼睛被我单独拎出来贴上了改正纸。
今天是我们的学生领通知书的日子,很多孩子都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有的家长更是心急,看着孩子走进校园,坐在教室里,他依然舍不得离开,站在门外等候着老师读孩子的好成绩。每当这时候家长总希望能够看到孩子拿着奖状,带着自己的优异成绩单走出教室。那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家长的那份渴求。那个为孩子已经操劳疲惫被扯疼的心,此时此刻更是紧张,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紧张。
老师在前面一个个念着孩子的成绩,成绩理想的同学高兴地欢呼起来,成绩不好的同学垂头丧气一幅很不开心的样子。期末考试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试卷不是很难,大多数同学都考得很理想,家长也很满意。看着孩子带着自己的奖状走出教室,我目送着他们的背影。大家相处一年,现在又该分离了。真有点舍不得。所以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假期里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河边去玩耍,不要单独一个人离开家,下雨天不要躲在大树下避雨,不要躲在屋檐下玩水,要注意躲避雷电,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懂得自己照顾自己。
相处一年的师生,大家都有很深刻的感情,好像老师也像爱唠叨的妈妈一样,看着孩子就要离开自己总是有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不舍得。嘱咐完安全问题,老师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生怕孩子只知道玩耍,忘记了读书,忘记了学习。为此老师给孩子们制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学习计划,每天读书一个小时,学会积累,学会阅读。每天要练习写一张钢笔字,因为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体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数学也不能耽误,每天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还要每天坚持练习十道题,这是我们一年来的坚持,孩子们都做得非常好。
领通知书的日子,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位妈妈说:“俺家孩子这次考的不是很理想,最近我没有把她管得很紧,有点丢松了。”“这个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学习状态不是很好,成绩不是很稳定,有时候很好,但是有时候也考八十多分。”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她考八十多分的试卷我从来没有见过,她总是报喜不报忧的,最近我要照顾她妹妹,没有那么多精力照顾他”看得出来她妈妈很自责。“其实这个孩子的基础不错,平时学习也很认真,就是最近有点上课走神,爱说话,所以有点分心了,再加上她遇到容易的习题就特别容易激动,所以就会读题不细心,出现笔下误的坏毛病,这可能是她这次没有考出理想成绩的一个原因吧!其实说了这么多,这个孩子考出90分的成绩也不错,只是家长对她要求有点高。”我对她妈妈说。“这个孩子有点笨,我知道,她对数字不是很敏感,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人家小孩数数都是1、2、3、4、5、6……数得很顺畅,但是她却只会1、2,然后直接就蹦到4.就是不会数3,我费了好大劲,才教会她数数。那时候我就感觉她对数学不敏感。但是看她平时成绩也不错的,都比这次考得好。”她妈妈也很纠结。
“其实孩子一次成绩失误,不能代表她的能力就不够,这个孩子数学学起来也很轻松,接受新知识也很快的,只是平时有点小马虎。”“她爱马虎我知道,平时在家里做题也是这样总是把加号看成减号,乘号看成除号,有时候还抄错数。”她妈妈说起孩子的缺点真是历历在目,有板有眼。“其实这个孩子很优秀,在学校里作为班长是老师的好帮手,每天放学都是她带队,上体育课、做操也是她在前面做示范,她管理班级最让老师放心。假期里多巩固一下功课,克服自己的一些小毛病,五年级她还是非常优秀的好孩子。别灰心,毕竟才上小学,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我们共同加油!”孩子现在才有点信心,刚才差点被她妈妈数落地都已经低头了,都有点灰心丧气了。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么凄凉,那么伤感,心里流过一丝酸楚。
望着那并不明亮的灯光照射着的根根枯草,感觉是那样熟悉。
记忆的残骸中,曾有过这样的场景:简陋但生机盎然的草地里,奔跑着一群孩子,孩子们你追我打,玩得不亦乐乎。
一会儿,似乎是跑累了,围坐在草坪上,谈论着什么,不一会便哈哈在笑起来。
不知是乐得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笑。那个时候是不存在“为什么”的,只不过觉得高兴罢了。
天渐渐黑了,也不着急回家。大一点的孩子带领小一点的孩子,去摸索着那所谓的“灯”的开关。
好不容易,那盏老旧易坏的灯又开始工作了。一大群孩子又进行“轰轰烈烈”的游戏。
那个时候,似乎永远不存在黑暗,天空永远都是那么蓝。
如今的我们,已悄悄长大,细数起来,那些日子已过去五、六年了,再也没有找到像那日一样的的快乐。
那片草场,已焕然一新,变为了“高级”的篮球场,再次找到它,觉得那样熟悉,又十分陌生。
原来的那群孩子,就像树苗长成小树了一样,在慢慢改变。
我们已很少再见面,逐渐成为了无数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
即使见到了,也不过笑一笑,挥挥手罢了,连句话都不肯多说,再别说像儿时那样玩耍。
似乎再怎样改变,也无法找回那些日子里的快乐;似乎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像那时一样奔跑于草地;似乎它,只能成为记忆。
离哥本哈根最热闹的市街不远,季辛正忙着将一辆待修的自行车,牵入纯白有如精品店的店里。
这是他的手工自行车店,两面巨大玻璃窗后,蒂芬妮蓝、鹅黄的车架上写着品牌名Cykelmageren。在店里,客户可以自选零组件,量身打造自己的脚踏车。
他的工具大柜,抽屉把手就是螺丝起子、板手、剪刀等修车工具,里面放着他与三位伙伴手工打造的零件,包括变速器。粗糙的手掌和皮肤里少量的油污,则是他身上的修车匠识别。
季辛在1994年创业,约1.5万人民币起跳的手工自行车,一年可售出1000到1500台,虽不能赚大钱,却很有成就感。他的客户遍及韩国、美国,“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想要什么就自己做。”
像季辛一样,用手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美感、永续、绿色、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小日子风潮,在亚洲才刚刚兴起,但北欧人早已把小日子过到极致。
追寻美感、永续、平衡
丹麦夏季的夜店摇滚盛事“Distortion街头音乐节”,5月最后一周,每天5点开始在哥本哈根不同街道开唱。妙的是,为避免扰民,这夜生活音乐节晚上10点就收,北欧太阳其实还没下山呢!
“上班日晚上哪有空?”听到这个问题,印度籍、哥本哈根互动设计学院(CIID)董事兼合伙人范·卡楚曼哈哈笑说,“这里大家4点就下班,有空!有空!”
他们用价值选择生活型态。丹麦今年人均所得将达5.8万多美元。为了环境永续,丹麦44%的家庭没有汽车,每十人有九人有自行车。早上8点与下午4点的交通颠峰时间,哥本哈根最塞的是自行车道。
他们以实例证明,经济学教科书中,高税率会打击工作意愿,福利好必定让人懒散的理论,并不正确。
瑞典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57%、丹麦51·5%,全球最高。但劳动参与率都高达64%。瑞典与丹麦的女性,六七成都上班,高学历不浪费。但瑞典与丹麦的生育率,还能维持在1%。从创意产业到民族灵魂,北欧小国独有成功之道。
用设计 解决公共问题
小日子要转为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志气与格局。创意生活产业的经营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格局有多广,志气有多大,就能改变这个社会多深远。
距离芬岛上,安徒生的家乡欧登塞不远的科学园区,园区旁正在大兴土木。这里将兴建南丹麦区最大的大学医院,是丹麦高达700亿欧元医疗建设的一部分。为了找到医疗效果最好、更节省成本的设计,南丹麦区政府特别设立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其中一个主题是,灯光如何改善病人心情。将病房的灯由惨白转为暖色灯管,又在白墙上装设屏幕,让病人得以用触控面板与外界连接。另一主题就是“如何盖出空间可弹性调整的医院”,他们正在思考,可否用货柜组合概念来盖医院。
“我们必须找出降低医疗成本、让福利社会制度永续维持下去的方法,”设计师尼尔森很有使命感地说,“同步可发展产业,因为跟我们一样面临老化、医疗成本增加问题的国家不少。”
镜头转回哥本哈根,在现代感十足的新剧院后方,是19世纪建造的灰色旧海军军营。这里是有259年历史,设计大师雅可森念过的丹麦皇家建筑学院现址。在这里,建筑学院自身实践最新的绿建筑趋势——老屋新用。
建筑系主任克里斯坦森指出,在人口没有增加的已开发国家,绿建筑的最新重点已经从发明绿色科技,转向更文化、社会意涵上的永续。建筑师想的不是盖新房子,而是更有趣地使用旧房子。
“老化与全球化之下,我们要用更低的成本,维持福利社会模式,”他也说,一旦能解决丹麦的问题,就能解决世界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的设计大师,为了让“中产阶级买得起家具”,设计出的好产品,不仅在本地大受欢迎,提升了丹麦人的美学素养,也切入中产阶级庞大的欧美市场,成为丹麦的国家识别。
设计者回应社会的需求,整个社会不断提供设计者舞台、赋予责任,小至未来医院的一盏灯、一张好床,大至新市镇开发的规划、新住宅的设计,都使得小日子产业有国内练兵、国际竞争的实力。
最舒适自然的小设计
哥本哈根新城区欧瑞斯塔有着风格大胆的各个建筑。这里曾是了无生机的偏远市镇,但欧瑞斯塔现在是哥本哈根客流量排名第五的车站。
39岁的建筑师英格斯就在此一战成名。周六午后,走进他设计、几乎已经住满的8字型住宅,烤肉香扑鼻而来。八字型建筑:这栋住宅以从高空俯瞰,像数字8而闻名。虽是十层楼公寓,但每一户都有院子,院子外就是小径。脚踏车可以从一楼骑到顶楼。大胆创新,把生活功能立体化。
欧瑞斯塔新区,是公私部门合作,设计者参与城市规划的一个成功案例。1989年开始讨论,1992年立法通过,当中就明订开发与地铁建设必须同步,地铁财源来自新区开发的获利,由中央与市府合组非营利的“欧瑞斯塔开发公司”统筹。“都市扩张,车辆与碳排放却要减量的梦幻计划,”《纽约时报》形容,关键就是兴建大众地铁系统、高标准的绿建筑要求,从设计开始拉高企图。
欧瑞斯塔竞图规则上的一句话,具体解释这个新区为何成为哥本哈根的新骄傲。它气魄地写着:“我们企图给予建筑形式最大的自由,在新区开发时,能够促发建筑与艺术上顶尖技术的创进。”
北欧的故事在说,小日子的创造者,这个力量其实不小。?笏(编辑/唐馨)
题目的核心词“日子”,决定了选材的内容要注重日常学习成长生活中的细节,要有考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行文中“自我”的缺失,文题的大而空,是导致文章内容失真、虚假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半命题有意识地避免这样的问题,引导着考生从小处入手,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写作内容。这道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1.那段日子,让我很“烦心”。我们是懵懵懂懂的青少年,有些自负,有些不着边际,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我们是不懂事的孩子。可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内心又有多少能被家长知晓。这个作文需要搜索自己经历中的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详细叙述,细腻描写,展现自己的成长感悟。
2.那段日子,让我很“温暖”。那段日子,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自然现象,此时冬季淡去,春意盎然,有着新生命的气息,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但“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绝不是指四季中的春天,而是要写给自己生命中带来温暖的一件事。这件事的瞬间感受就是从阴霾中走出来,豁然开朗,拂去尘埃,绽放灿烂的笑容,走向美好的未来。
3.那段日子,让我很“孤单”。那段日子,你们不理解我。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是一贯的写作开头,可是这个题目写起来一定是要由眼前的情景引发的,就是曾经有过类似的事情,产生了误解或不愉快,把自己封闭起来,在换位的处境中冰释前嫌,幡然醒悟,走出此境;写作时,心理描写、场面描写是这篇作文的精彩之处。
4.那段日子,让我很“自由”。那段日子,我很自由。腼腆的孩子内心也有很多对自由渴望,比如你可以主动接近别人,可以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的说话,可以看看你喜欢的书、电视、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运动„„可以能够落落大方,没有任何矛盾的心理折磨着自己,可以在任何场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那段日子,是无比的自由,自信的热血流遍了全身,让自己在那段自由的日子里昂首挺胸,幸福在心头
满分作文
那段温暖的日子
那些零星的记忆慢慢拼凑出我美好的回忆,星星点点的记忆涌现在脑海中,一幕幕往事纷纷浮现在眼前。我静静地回想那些温暖的日子。
九月九日,一个代表天长地久的日子,我认识了她。她是转校生,脸上总挂着淡淡的微笑。微笑淡到不易察觉,似乎在嘲笑着什么。我数学总是学不好,她就像一个老学究一样一题题地教我,还常常装成很无奈的样子冲我叹气:“你怎么那么笨呢?”每每这时,我就会敲她的脑袋。时间就在打打闹闹中慢慢度过。
天气越来越冷了,一向关节不好的我疼得厉害,连走路都成问题。那天上美术课,我悄悄地画了幅漫画,旁边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以后走不了路了,那该怎么办啊?”这句带有玩笑的问话得到了一句朴实、纯洁的答复:“如果你不能走,我会背着你走。”当时不知是源于身体上的疼痛还是心灵上的触动,我的眼睛湿润了。有时候,朋友一句及时关心的话语,会让整个冬天不再寒冷。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因为一点小事而被班主任老师教育,心里很是不爽,闷着头心不在焉地做习题。她在旁边又敲了一下我的脑袋:“丫头,又做错了,你说你怎么那么笨,你在想什么呀,笨笨的你就不知道用笨笨的心吗?”我当时的心情差极了,咆哮起来:“我就是笨,不要你管,烦死了!”我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的人听见,她的脸顿时羞得通红,扭过头不再说话了。我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也不好意思道歉,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冷战中度过。一个早读课上,我写了张道歉的纸条递给她,她看后冲我坏坏一笑:“你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啦?你的那点儿尊严不要了?嘻嘻„„”
前段时间,和她说到这个事情,她微微笑道:“朋友之间,就是要相互包容,其实我没有生你的气,只是在等你的道歉,不然我面子往哪儿搁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友情的开端,快乐的源泉。我们彼此珍惜这份友情。
马上就要毕业了,那些温暖的日子虽已成回忆,但它带给我的感动和甜蜜永生难忘。
那段孤单的日子
温柔要有,但决不妥协,我们要在不慌不忙中选择坚强。
——题记
空气中始终弥漫着酒的浓烈,酩酊大醉的人们跌跌撞撞地进了家,一股脑儿趴在床上。忘记了时间,就这样沉沉睡去。可见,浮华的背后,不是腐蚀过的心,而是倦怠。醒来后,世界又是一番摸样。
但,我们还只是一群孩子,无暇顾及一些人或事,心似狂潮,放任不羁是对我们青春年华的注解。那些故作姿态的小文艺,45度角仰望天空的哥特式颓废,那些挑灯奋战的夜晚,那些散落在心底的淡淡哀愁,都被我存放在名叫“孤单”的回忆中。
正值夏季,挂在枝头的花朵游刃有余地把玩着游人们的注意力,丝毫没有了秋冬之时“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的凄凉冷漠。天空也恢复了以往的澄澈,洒下丝绒般的蓝,在我心底投下一大片梦想与希冀。
把时间的齿轮往前拨,我和其他莘莘学子一样,目光游离地踏进中考的大军,于是开始了“头悬梁,锥刺股”般的炼狱生活。在那段孤单沉默的日子里,放松是种奢望,唯恐时间从身边悄悄溜走。
好在我没输,我不辱“青春”这个有分量的字眼。迎着朝阳,凭着倔强,我在书本里挥毫洒墨,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毕竟,黎明前的时分是黑暗的,一心不能二用,当我苦心致力于学业时,其它的也都无暇顾及了。
成长注定是场孤单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与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陈欧的话让我感同身受,同样是孤军奋战,同样是默默打拼,他却在不同的行业里灿烂地绽放。他是我的榜样!
在那段孤单的日子里,我仿佛尝尽了人间百味。有考试失利的懊恼,有背井离乡的叹惋,有伤心痛苦后的惆怅。这些苦涩的情感唯有我懂,如果往事可以写下来,又有多少素白的纸张被孤单划得心疼?
在那段孤单的日子里,睡倒的咖啡杯、散乱的装容、浓重的黑眼圈不知积淀了多少日夜的静谧。它们无不昭示着我的专心,我的奋斗。酒香终被花香取缔,孤单也会随风远离。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令里,让我们透过人世的纷扰,去感知世界,去倾听树洞下蚂蚁的呢喃细语,去弥补以前从未有过的欢愉。
与其哀叹逝去的一切繁如夏花,不如现在用实际行动去采撷丰富的果实,背上孤单带来的成长,奔赴一个未知的明天。
今夏,我将远航。
那段温暖的日子
漫步在记忆的长河边,看随着流水缓缓而下的瓣瓣落花,或红,或粉,或白,漂转而下。轻拈一片,便有温暖的往事飞舞在心间。
春日的温暖
春日乡野,特别是我们村,四周无遮无拦,一马平川,风来时怎样,去时仍怎样。它扭动着透明博大的身姿扑面而来,吹散了我心头弥漫的点点寒意。放学后我喜欢一人于乡野听风,这是我独特的享受。我闭上眼睛,世界一下子陌生了。我听到风与每个生物打招呼,像多年不见的朋友,互致问候。风驱赶着我脑中少年的忧伤,它低语,诉说着某个故事,很遥远,然而直达我的心灵。我在风中画—个名字,风不会泄露少年的秘密,或许它可以把这信息捎去。风在他的面庞上嬉戏。我与风是一对老朋友了。风知道我听到了什么,我借着温暖的风听到了麦子成熟的声音,他还听到了麦子们的窃窃私语。我甚至听出了一只布谷的心思,麦黄草枯,因何不归?那段日子真温暖呀!
秋日的温暖
在九年级上学期,冲锋陷阵的深秋的日子里,早已习惯了强装对所有关心我的人说“我很好”。我很好,其实并不意味着我真的温暖和幸福,而是我终于习惯了不太好的日子、并不如意的学习生活、忙碌恐慌的测试、堆积如山的资料„„假装习惯,刻意自然,也时时是不坦然,尤其冬夜的寒冷时时来袭。每每此刻,妈妈总端来香气氤氲的火锅,她自己配制调料的我欢喜,滚烫的热汤,加上爽滑的牛肉,还有糯甜的糍粑,蘸着玫瑰酱„„此刻我从困顿的寒意中挣扎着起身,闭着眼睛洗一把爸爸打来的热水脸后,脚泡着木桶里暖暖的中药去疲劳水,总要喝上一杯温热的蜂蜜柚子茶。营营役役之余,这新的一天,竟然充满自信,每每此刻都让内心满漾起温暖感。
冬日的温暖
其实我是最喜欢冬天的,因为冬天让人感到寒冷和伸不开手脚。九年级冬天的早读课我们时常不上,偷偷溜出教室,同学们都挤在操场上玩雪,楼道里也有化开的雪水。头一偏躲过迎面飞来的雪球,却不知道背后已有人举起一团大大的雪团砸来。我们欢笑嬉戏,任由大大小小的雪团在身上碰撞、碎落,会因为一举打中而开心鼓掌,也会因为躲过攻势而侥幸欢呼。素来严厉的班主任只是看着我们笑,让我们别玩感冒了。她平时表情甚少的脸上也有了一点温暖的笑容。兴尽之后,师生一起回到教室,手冻得通红,心却很温暖。也许冬天不够暖和,不够明媚,但别有一番滋味。往事如花,昨日的落花,见证了成长生活中的美丽,让感觉得到生活中温暖,就让我们把那段日子、那些温暖的记忆落花好好收藏吧!【名师点评】
1.角度独特,引人入胜。从三个角度来写“那段温暖的日子”,多角度地展现了“记忆的温暖落花”的内涵;事件真切、美而不落俗套,是本文最大的特点。2.采用题记,醒目别致。本文运用小标题形式结构,选择三个时间段、三个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而且角度不俗,这就给文章的立意做好了铺垫,为结尾的点题埋下了伏笔,结构清晰地展开主题。3.首尾照应,优美意境。开篇扣题切入,以优美、飘忽迷离的美词美句总领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呼应开头,展望未来,漂亮收束全文。
那段自由的日子
在那段自由的日子。风声,雨声,读书声。
我轻轻擦拭寂静书架,细细品味着那些给我正能量的文字,慢慢领略着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灵魂,给自己的精神吸取正能量,给我的心灵留出了一片恬静的自由空间„„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受。我打开书,双手轻翻着洁白的纸张,仿佛已经穿越了数千年的光阴。那是一处崇山峻岭之地,一行人正在享受着流觞曲水的雅趣,其中一位正列坐其次,提笔记录着这兰亭美景,只见他下笔如行云流水,笔墨似轻云之蔽月。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用自己旷达的心怀和流畅的笔墨书写下了千古名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令人敬仰的书圣选择了称病弃官,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静谧的空间,那里,清流如绸带映衬左右。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触。翻开书,双手摩挲着光滑的纸张,仿佛已经跨越了千许年的岁月。那里一片十余亩的田地,有一位隐士正在采菊耕田,只见他一边挥动着手中的锄头,一边欣赏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景致。他,就是“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面对黑暗的官场生活,他毅然离开,弃官归隐,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安逸的空间,那里,盛开着纯洁的野菊花。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慨。展开书,双手抚摸着如玉的纸张,仿佛已经横越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那是暗流涌动的汨罗江,有一位白鬓长须的老者在昂首凝视着正前方。他,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的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不灭的真理; “身既死兮神似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用自己的坚贞与执着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广阔的空间,那里,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灵魂。
那段自由的日子,我轻轻擦拭着寂静的书架,细细品味着那些给予我无限正能量的文字,慢慢领略着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灵魂,给自己的精神吸取能量,给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恬静的空间„„在自由的日子里,我留出了一片空间给自己那颗自由的心灵。
【名师点评】
我还没有在气势恢弘的兵马俑和青铜之冠——精美绝伦的铜车马的震撼中回过神来,当我扶着西安城墙千年的城砖,一步一步从正南门登上城楼时,我还是被超过我想象的城墙惊呆了。
那古老而厚重的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其中大部分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还有一段年代更加久远,可以追溯到唐僧那个时候。听说,城墙有13.74公里呢,在12米高的城墙上,宽度足以让6辆小汽车同时驶过,没有车来车往,游人也不多,放眼望去,就是一条浮在空中的“天路”。
“爸爸,我们骑自行车绕一圈吧!”我兴致勃勃地说。
“啊?自行车我可好多年没骑了,还是双人自行车,我们能行吗?” 正午烈日当头,平时不管什么事都“行,行,行”的爸爸此时却有点“hesitation”了。
“你看你看!别人能行,我们也一定可以的!!!” 我急了,不知好歹地对爸爸叫道……
“嗒嗒嗒嗒嗒嗒……”我和老爸的双人自行车终于兴高采烈地在城砖砌成的“弹格”路上颠簸狂奔起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大王旗……都扑面而来又飞逝而去。特别是自行车卯足了劲以最快速度沿着斜坡冲上角台,又从锯齿状的下坡俯冲下来,耳畔风声“呼呼”,还传来同样在俯冲的老外的尖叫,我害怕得紧紧闭上眼,手就开始用力地抓牢扶手,青筋都根根分明。
“瓮城就是瓮中捉鳖的吧?”
“箭楼是用来射箭保护城墙用的吧?”
“为什么只有唐朝的角楼是八角形的呢?”
……
每当在东南西北门和四个角楼停下来休息时,我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hello! hello!” 许多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晒得通红的老外也兴奋地招手冲我笑,我也“hello! hello!”,不期而遇的人们就好像在开party。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我不由自主地边骑边唱起了歌。
“爸爸,这可真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啊!我的作文就写今天啦!” 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能用2秒钟说出什么是美好的日子吗?”爸爸总喜欢故意逗我。
“对海伦·凯勒来说,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就是美好的日子。” 刚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爸爸的明知故问可难不到我。
“对,用心记住吧!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晒得发红的爸爸有点严肃的对我说:“谢谢你,是你让我坚持骑了一圈……”
10年后,留学回来的民哲接掌VICTORY公司,遇到在这里打工的莲秀,男主角和女主角一见钟情。为帮助消极而放荡的民智,莲秀做了民智的家庭教师,同时,善宰也对这位家庭教师产生了微妙的情愫,知道她便是十年前邂逅的女孩后,善宰更加认定这是命定的缘份。由于成春的极力反对,善宰放弃了做曲的爱好选择了医科,同时化名为ZERO在网上发表作品。偶然间民哲听到了ZERO的歌,决定斥巨资寻找ZERO并与他签约。费尽周折,居然发现ZERO就是善宰,令民智倍感挫折,莲秀费心照顾民智,帮助她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民哲感激之下开始与莲秀正式约会,成春知道善宰就是ZERO,大为震怖,因为善宰继承了老对手李永俊的音乐天赋,令他想起了往事,争执后,善宰决定搬出家里住进了工作室。
一心想要成为红歌星的世娜一直视ZREO为心中偶像,在偶遇善宰后更被他的善良吸引。知道善宰对莲秀的心意之后,世娜对情同姐妹的莲秀产生了怨愤之情,莲秀陪民哲去了海边,并告诉他:我以后要只看着你一个人,只想着你一个人,不会再在你面前提到别的人,以后让你不高兴的事我通通都不会做,因为我爱你,莲秀与民哲相爱令善宰倍感痛苦。四人的情感纠葛终因莲秀的坚定而归于整饬。民哲终于敝开心灵接纳莲秀和她的爱情。由于李成春的极力反对,莲秀离开了李家,同时民哲向她求婚。订婚前夜,民哲意外获知父亲谋害善宰生父的真相,他觉得自己无法继续面对善宰,矛盾中他选择了放弃莲秀。明子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自杀身亡。莲秀拒绝离开民哲,她的执着令民哲进退维谷。民哲变卖家产照顾精神恍惚的父亲成春,并慌称自己去了法国。善宰经过这次打击蜕变成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并在生父的初恋情人前歌手郑美美的帮助下接管明音公司,并成功捧红了世娜。莲秀知道自己已身患白血病,决定放弃对民智的爱情。终于和《蓝色生死恋》有所区别,莲秀换骨髓成功,两对情人幸福地相聚在一起。
点评:
《美丽的日子》是一部相当好看的韩剧,它的好看在于的演员构成。它采用了文艺片中最为讨好的双生双旦的搭配格式。我最喜欢的是演民哲的李秉宪。李版男子都是目光淡定心肠刚硬,整个人如同一柄匣中的剑,通常是不笑的,一旦笑起来,就有冰雪尽消满山花开的效果,象古龙小说里的萧十一郎。以李秉宪的气质演出这种爱情中杀阀果断的强势男子最适合不过,搭配崔智友的秀丽婉约看起来异常舒服。另一男主角善宰则是宽容随和,属于一般情况下,女主角照例会拒绝的那种温柔男子。柳时元的笑容有一种很特殊的甜蜜味道,他温暖地微笑时,会散发出一种熨贴人心的幸福气息。最后说说世娜的扮演者,韩国乐坛的小天后李贞贤。实话实说,她演的没有唱得好。不过,《美丽的日子》里面最好听的一首歌倒是来自于柳时元唱的主题曲《the beautiful days》。
课本好像天书般一样!!但我毫不泄气!因为我相信:努力过,就不会后悔!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一二单元也学完了,我也开始复习一二单元的重点题。果然,老师今天说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上午下午在考试,{数学考试}。
下午了:发下卷子后我心里蹦蹦直跳!但我一定要考个A,不然我惨了!!我考完试后,马上问同学题。老师才发卷子。她得脸色很不好,看来很少人考了A,完了完了!我看着自己的试卷!
国庆节是一个让人快乐的日子。但是,今年的国庆节我却不觉得快乐,反而觉得非常痛苦。那是因为我从十月一日开始就以医院为伴。因为,国庆节还没有到,我就感冒生病了。而且高烧一直没有退。后来,爸爸同我去医院挂了一瓶盐水,但高烧还是没有退下来。
国庆那一天,学校放假,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到医院去住院。我开始以为只要治疗一、二天就行了。可是,出乎我的预料,一进去就出不来了。每一天医生都要给我挂七八袋盐水,挂得我手脚发麻,不能动弹,痛得我叫苦连天,不能够入睡。爸爸妈妈每天都要赶来赶去,更累了。我也很想早点回家。可是,每当我提出出院,那些儿科的医生就说我出院没有达到标准。我对这一句话都快听厌了。过了四天,我们再次提出要求,医生才勉强同意,可是还要我们签了字才可以出院。
你想想国庆七天,前面四天在医院过,只有后面三天回到家里住,我还能够不感到痛苦吗?
天总是下着雨,如我的心情,灰蒙蒙的,擦也擦不干净,偶尔露出阳光,也只是捉弄我们。6月17日,这个日子就要来了,那是我们毕业考试的日子。
下午,数学老师给我们“加餐”做题。可我们做到六点半,还没算出答案。老师忽然说:“噢!是题目错了。”倒!回到家,继续写作业,等到做完已经23点了!我还是小学生啊!晚上我竟做了个梦,梦到一个人快要死了,还拼命爬到讲台上布置作业。
老班问同桌,你认为最近任务重吗?同桌很克制地说:“比较重。”老班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还惨无人道地说,那是应该的!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学习时间无限拉长,班里其他一切基本正常:两个校园“恶少”仍在打架斗殴,而老班依旧说,“打死了再来找我”;同桌仍在进行她的作文计划:一篇作文中要有两句名人名言,五个华丽词语,一个歇后语……
{二}
临近毕业分别,好多同学忙着找人在自己的同学录上填空,那些人把我肚子里的临别赠言全挖空了。其实我们居住在一个小城镇,几乎没有选择不同学校的机会,真不知他们这么依依不舍的干嘛。
今天,老师让我们立军令状,说,如果你现在在军令状中写的是90分,而考了89.9分,那么你就别想拿毕业证书。我小心谨慎地填了一个80分,但心里暗暗想着:“如果连90分都拿不到,就自己把自己揍扁。”
{三}
六一快到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过儿童节,因为上了初中,我们就不再是儿童了。可万万没想到,这最后一个儿童节竟这般悲惨———别的年级都放假,可六年级却要模拟考试!我是学校的播音员,还要为六月前夕的表彰大会做准备。对我这个已经忙得头昏脑胀的可怜人来说,真是“锦上添花”了。
我家楼下的人也要来凑热闹。原先住我们楼下的那对夫妻经常吵架。有一天半夜,他家吵得如火如荼,妈妈无奈下去劝了半个小时。这几天,他们搬家了,我以为终于清静了。可没想到,竟搬来一个新生儿,成天“哇哇”地嚎啕。他妈妈就不停地说:“不哭,不哭……”他有时候半夜“唱”,有时候白天“唱”,但不论什么时候“唱”,对我都是一样的,一个字———烦!
每天中午,我们都有数学作业。今天中午,数学老师又甩下一大串题目,老班则说:“中午不许做作业,一定要午睡。”我真希望两位老师好好地谈一谈。
今天,是黑色星期一,老班要我们回去做一套试卷,还要写一篇作文。哦!天哪!一晚上的时间,哪里挤得出话啊!老班看见我们愁眉不展,问:“不想写吗?”“不想写!”大青虫扯着嗓子喊。老班略带微笑地说:“那好,大家都不用写就让大青虫一个人写。”“耶———”我们竖起胜利的手指。“大青虫真是顾全大局,哈……”“他是我们的牺牲品,哈……”
{四}
离毕业考还有五天。
这是最后的日子,也是最难熬的日子。每天晚上都得写作文,卷子是一天“啃”三次。我整天昏昏欲睡,却一点儿紧张感也没有了。
离考试还有一天。
这天下午,老班把重复了一千遍的话再次重复了十遍,才不放心地走了。
开考了。
踏着花香,我来到了奶奶的小院,“吆。来啦!”奶奶正在做饭,见我来了,眼角笑开了一朵花,立即招呼着,“,正好周末,来尝尝奶奶的蒸蛋!”我点点头。
寒暄一阵后,奶奶拿出了一个鸡蛋和一个搪瓷碗,准备做蒸蛋。只见奶奶轻轻的拿起一只鸡蛋,在碗沿叩了一下,在缓缓打开,澄清的蛋清与嫩黄色圆滚滚的蛋黄一齐滑入碗中。奶奶洒了些葱花进去,搅拌着这一碗嫩黄中点缀着青翠的液体。最后,奶奶娴熟地把搪瓷碗放到锅上,打开小火让它慢慢蒸熟。奶奶把握好火候,不一会儿就驾轻就熟捧出蒸蛋。看着新鲜出炉的蒸蛋,浅黄的蛋清似乎吹弹即破,上面点缀着几个淡绿的葱花,如出生的婴儿的肌肤一般细腻、嫩滑。
轻轻舀一勺蒸蛋,那滑蛋颤颤巍巍的跃上雪白的瓷勺子,微微地颤动着。只等着我将它一口吞下。我嗅着那绵延的香气,“嗷呜~”一口吞下蒸蛋。蒸蛋滑溜溜的,入口即化,只留下缠绵的醇香萦绕在齿夹边。我快速挥动勺子,大快朵颐,不一会儿就把一碗蒸蛋消灭了。我满足的咂咂嘴:“真好吃!”奶奶也满足地笑了,“下次再来,奶奶还给你做蒸蛋!”“好!”我应允道。
我不知道多久之后才叫未来。也许是一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久。有时候自己一个人,我常常在想自己以后究竟干什么工作,会出入什么样的场所,有时候信心满满,有时候又很失落。到最后自己告诉自己,只要现在陪着自己的人以后都会一直在就很满足了。
梦想都是遥远且伟大的。都幻想自己未来成为企业的老总,或者成为娱乐圈的当红明星。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谋划和想法固然不错。但也要切合实际,更要脚踏实地,要知道有些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当你长大之后,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你会知道:家庭美满,身体健康,身边有个不离不弃之人,又何尝不是一个歌美好的未来呢?
未来也是一个迷茫的字眼,对于我们是正处于挥霍年龄的时光,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最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因为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风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的的确确是我们所经历的。
人生是一趟慢车。慢的日子怎么过都不完。慢的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品味过去,现在与未来。人生有时一辆快车,快的让人觉得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在深睡中仙逝
2004年10月中旬,我刚从广州回到北京就听启功的侄儿景怀说老爷子左腿出现血栓,住进了北大医院。午后景怀开车接我同去探望,老爷子躺在病床上,见我进去便笑问:“客从何来?”我答道:“去广州看家乡给家父塑的雕像。”我坐在他床头一侧,见他精神疲倦,双手不停地抓床档,并叫护士调整床头高度,我逗乐说:“这是熊猫生病。”他闭目答道:“这是神仙生病!”
老爷子在晚年愈是多病愈加不肯住院。每次住院总得家人和医生左哄右劝地说服他,即使进了医院,过不了几天他就闹着要出院。这次也不例外,先生仅住了数日便吵着出了院。他回到家里打电话告诉我:“我回来了!”我过去一看情绪果然大不一样,他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神情显得那么地自在和得意。于是我就唱着逗他:“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他一听就乐了,还问我散文集《悠游录》校对得怎样了?这本散文集是老爷子用硬笔书写题签的。
转眼到了2005年。在一段时间里我发现他进食越来越少,早餐只进一杯牛奶、一小块点心,有时连这一点还吃不完,或是干脆不吃就去睡,时常到下午或傍晚才醒来,甚至几天都不想进食,身体显得越来越弱。虽然如此,在他睡醒的时候,头脑依然清楚,思维敏捷,谈锋不减。
元旦前后上门来给老爷子恭贺新年的客人络绎不绝。此时老爷子衣装整洁,端坐在沙发上,看上去宛若鉴真和尚打坐。
元月8日,我陪《澳门日报》社长李(鹏翥)老和张先生去给老爷子拜年,老爷子在卧室睡觉刚醒,他躺在床上,见我们进去很是激动,伸手握着李老的手一直不放,李老向他致意,他说:“我快不行啦。”然后又转头看见在床另一边的我,对李老说:“昨天钟少华来读你的信。钟(敬文)老先生是我长辈,他的公子是我的师弟,他(又转头对我)很感谢你去年在澳门的接待。以后要拜托你了。”又说:“你(李老)是我的诗友。感谢你们来看我。”
李老讲完来北京开会的事情后准备告别,不想老爷子哭了,含泪紧握李老的手久久不放。表情凄惨极了。
元月10日上午,我过去看他,他坐在一张单人沙发上,已经吃过早点,显得十分端正清爽。老爷子问:“王得后业余时间干什么?”我答:“他在忙着写关于您的思想的文章。”老爷子竖起大拇指说:“王得后立了一功。”
不想过了10天,到了元月21日,老爷子出现昏迷,家人把他送进医院。临出门前他要来串珠仔细放进口袋中,又摸了摸脖子上挂的玉石,摘下来叫郑收好。又同我说:“王得后的文章,我还没有来得及看。”我说没有关系,我会转告的。我指着他平常戴的瓜皮帽正放在大熊猫玩具头上,说:“您瞧,您的帽子已经扣在熊猫头上了。”他说:“都一样。”然后我们送他上汽车去医院,师大的钟校长、陈书记等人到医院去探望他,等校领导走后我上前拉住他的手,老爷子说:“遗腹子不梦其父。我梦见我母亲好多回了。我知道他们在叫我呢!”说着眼泪流了出来。我对他说:“你别急,他们等你已经很多年了,让他们再等一会儿,你这儿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呢!”
这次住进医院后,他的手上脚上安了几种治疗仪器,医生不时地来给他用药,闹得他烦了,他便直用手锤床,我知道这种治疗对他来说简直是折磨,是痛苦。有一次护工来给他送药,挑起大拇指说:“老爷子是最棒的!”老爷子也挑起大拇指回应,然后便安静地吃药。不过虽然仅有两小粒药片,可他吞服并不轻松,他先含一粒用了三口水才能够吞下去,接着再含一粒又喝了三口水用力吞下,显得十分吃力和难受。
2月5日我到医院值班,问起昨晚情况,护工说老爷子昨天闹了一夜吵着要回家,今天早上老爷子醒来,又提出院事,于是我立即给景蓉打了电话。过了一会儿,景蓉同王连起一同走进来,老爷子马上说:“我要回家。”王先生跟他握手,故意报告在香港讲学情况,他听了一会儿还是说要回家,并逐一点了我们的名字,景怀找借口说他不能出院,他就说:“推、拖、骗,是旧中国的‘三招’,现在你就是。”后来我们下楼去商量,只好同意他先回家。当我们把老爷子抬上急救车时,老爷子这时好开心啊!我拉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老爷子,您真棒!”这时他笑得更得意了,真是一脸的阳光灿烂呢!
2月9日,农历大年初一,老爷子终于如愿以偿,在家里度过了中国的传统春节。上午9点半钟老爷子叫我过去,我过去时看他躺在床上打点滴,脸色还好。他问了我的家事,我回答后问他看见我的《悠游录》了吗?他笑着说:“油葫芦。”我拿起书给他看,他点了点头。我说:“书上说有一个胡人,他讲猪跑学,他投兔儿爷一票。”他笑说:“胡说八道。”我立即说:“从前中国有八股,考据是变成八道,再经胡人一说,就变成胡说八道啦。”他听见更是高兴得笑了,并用手指头点我的额头。一会他就显得很累,我劝他闭目休息,替他摘下手表,这时他睡着了。
下午3点钟,老爷子刚醒,王兄先过去拉着他的手,老爷子说感激王兄,然后问:“少华来了吗?”我连忙趋前,他对我说:“《悠游录》看过啦。”回头又对王兄笑着说:“油葫芦。”
没有几分钟,老爷子又睡着了。我们退到客厅同景怀说话,景怀说:“老爷子中午醒来,高兴啦,吃了六个小饺子。”我就问还有吗?景怀拿出一碟子饺子,我吃了三个,王兄也吃了。
第二天,景怀来电话,说昨天下午你们走后,到8点钟,护工发现他没有反应,于是立即送医院去抢救。下午4点钟,李老来师大接我同往北大医院。进病房看见老爷子侧卧在床上,鼾声如雷,脸色红润,显然这是靠药物维持的结果。看他左手有点肿,按上去没有反应,此时李老站在床边俯下头喊他两次,老爷子仍然没有反应……
从此,老爷子再也没有醒过来,他整整沉睡了四个多月。最后,2005年6月30日凌晨2点25分,老爷子在北大医院乘鹤西去。
病中和老友心相通
启功先生晚年是在多种病痛缠绕下度过的,他的心脏、肾脏、肺部都出了问题,尤其是白内障和黄斑病变,让他几乎失视,再加上行动不便,出行、开会都要借助轮椅,所以他与老友间的聚会和走动便越来越少了,但大家心里总在彼此思念和牵挂。由于他走动不便,我们除了通电话之外,凡遇到跑腿办事老爷子就会招呼我过去。每次电话里传来他用戏剧京腔说出的“我来问你”一句开场白之后,我便放下手头的写作,立马前去“领旨”,因为从我的住址红二楼到老爷子居住的红六楼,相距不过六七十米。
老爷子藏有一部八大山人的拓本,是上世纪30年代他的一位好友赠送的。老爷子爱若宝贝,呵护颇为精心,黄苗子老先生深谙这部法帖的价值,经过与河北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决定将其出版。2004年2月老爷子亲自取出八大山人的法帖,命我给黄老送去。一个月之后,黄老就为法帖撰写了洋洋数万字的序言,请老爷子过目。我去取序时,黄苗子叔叔和郁风姑姑热情地留我吃饭,郁姑姑还特意留出两份菜叫我给老爷子带去,她说这两份菜是刘诗昆在饭店专门定做的,他要我“借花献佛”,转送给老爷子品尝。于是我立即打的赶回北师大。老爷子一见这两份菜特别高兴,他自己留下一份,却把另一份(炒海螺)留给了我。
为了这部法帖出版事,老爷子和黄苗子常在电话里热烈探讨学问,有时为法帖里的某一个字,两人在电话里探讨的专注程度真让外人吃惊。有一次二老探讨得高兴,说完正事还兴致勃勃地聊起社会新闻来。这部书出版了,老爷子把我叫去,让家人捧出一本来要我猜一猜书的价格,我说“总要1000元吧?”他不动声色,只让我自己打开版权页上的定价去看看。这一看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正式定价竟为10000元一部!
此书出版后,黄老因膝积水发炎住进医院,老爷子放心不下,叫我带上他著述的5本书代他去医院探望黄老。黄叔叔说他的病不碍事,治治就好,倒是仔细地问起老爷子的近况来。问毕他拿出一张小纸片,说他写了半首诗,嘱咐我带回去给老爷子一笑。
晚上8点钟,老爷子来电话询问关于黄老的病情,我一一告知,并把黄老那首诗在电话里念给他听:
病中妄改前人诗呈启老
我今不乐思启老
身欲奋飞脚不好
美人娟娟隔雅典
金牌银牌捞不着
瞎脚法师未定稿
老爷子听了在电话中大笑,说:“安息吧,安息吧。”
去年春天我的新书《中国近代新词语谈薮》即将完稿,老爷子得知后叫我过去,他让景怀上楼拿了一幅画来。我打开一看原来是1982年华君武先生赠给他的一幅漫画,标题是《考考启功》,左边是华先生自画像,手中举着一张纸,纸上鬼画符似的涂鸦;右边是启功漫画像,眼镜后眯缝着眼睛,衬托着一脸的无奈,他把一支毛笔背手藏在干部服后面,两人全是哭笑不得的样子。我一看就乐了,说:“这正好做我这本书的首页。”老爷子欣然应允,笑着说:“你拿去复印了用吧。”后来朋友们看了这幅画无不捧腹大笑。
晚年最怕做寿
2002年秋适逢北师大建校百年大庆,老爷子也迎来了九十华诞,北师大为此专门做了贺寿安排。老爷子深领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的深情厚意,但他内心却不希望大家为他祝寿: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奉献甚少,另一方面做寿会引起他对许多往事的痛苦回忆。
启功先生出生于皇族支系,但根据清朝爵位累降规制,他的家庭早年便逐渐没落了:先生一岁时父亲即因病去世,他随曾祖父和祖父生活。不幸的是1922年先生10岁时,曾祖父和祖父也相继去世,同一年家中还有多人故去,由于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家业因此破产,他和寡母及未出嫁的姑姑便遭遇了清贫,度日异常艰难。后来幸亏遇到了培养并影响他终生的恩师陈垣先生,所以他对恩师一直至敬,对母亲至孝,对妻子至爱。
尽管启功先生不愿做寿,但领导和众师生情谊难违,他不得不“从命”。2002年7月26日,老爷子命我与他同去。早上9点我们坐车来到英东楼,一开车门他就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三楼,我连忙拿出相机给他拍照。老爷子在主席台上,一直严肃端坐,轮到他致辞,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一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我1957年当了右派,幸亏母亲在1956年去世,所以自己还有一丝安慰:因为母亲不会理解她的儿子为什么会是右派?所以我每逢做寿就倍感酸甜苦辣……”说罢顿时会场气氛显得压抑起来。待到中午他站起来如厕,然后他就下楼直接回家了。后来大家到餐厅吃祝寿午餐,校领导来切蛋糕,但启功先生家中无一人在场。
2004年7月,老爷子已届九十二高寿,师大照常又要给他做寿。众心热情如火,老爷子对此一脸的无奈。7月26日他终于又身着西装出席了祝寿大会,轮到他致辞时他总是反复说:“太惭愧,太惭愧……”他说自己的经历是“有泪往肚子里咽”。我和师大的老友们见他如此痛苦终于深深感到:老爷子最怕做寿,老爷子最怕忆及往事!
Qigong's Last Days of Life
By Zhong Shaohua
Master Qigong passed away at 6 am on June 30, 2005. When I learned the news, I was numbed with grief, unable to accept the fact. Several times I wanted to stand up and walked to his house, which is only abou6 60 meters away from mine. I wanted to hear him enumerating my mistakes again. I wanted him to put his finger on my nose jokingly and tell me things I didn't know. But I knew all this would never happen again. How sad!
As soon as I came back to Beijing in the mid October 2004 I heard from Qigong's nephew that Qigong had been hospitalized for a thrombus in his left leg. The nephew drove me to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after lunch. Seeing me enter the ward, Qigong broke into a big smile, saying, "Where are you from, my guest?" I replied that I was just back from a trip to Guangzhou where I visited a statue of my father my hometown people had set up. I sat down by his bed. He asked a nurse to adjust the bed so that he could sit up. I joked, "This is a panda that has fallen ill." With his eyes closed, he replied feebly, "This is an immortal that has fallen ill!"
In his last years, Qigong stubbornly refused to stay long in hospital whenever he was hospitalized. Doctors and his family took pains to persuade him. But after a few days in hospital, the patient would become restless and wanted to go home. It was no exception this time. After he was back home, he phoned me to inform me of his return. I went to see him. He sat comfortably in the sofa, looking composed and complacent. I sang a few bars of a nursery rhyme to mock him for the way he sat there. He was amused. Then he asked about a collection of my essays. He had written the title in calligraphy for the book.
Time flew and it was 2005. I found he was eating less and less. His breakfast was a cup of milk and a small piece of cake. Sometimes he could not even take all this. Sometimes he gave up breakfast and slept till afternoon or evening. But when he was awake, he was a good and sharp-minded talker.
Around the New Year's Day, guests came to see Qigong. He was dressed neatly and sat in the sofa, looking like a monk sitting cross-legged.
On January 8th 2005, I accompanied Li Pengqi to pay a New Year call to Qigong. He had just waked up. Seeing us, he became excited. He held Li's hand for a long while. When Li said goodbye, Qigong expressed his sadness with tearful eyes.
He fainted for a while on 21st January. When I rushed over, his family was about to take him to hospital. He asked for a string of prayer beads, took off a jade ornament from his neck which he had been wearing for a long time, and asked his family to put it away. When I went to the hospital to visit him later, he said, "A posthumous child will never dream of his father. But I have dreamed of my mother many times. I know they are calling out to me now." Tears oozed from his eyes. I replied, "Please stop worrying. They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a long time. They will not mind waiting a little longer. You still have a lot to do here."
Hospitalized again, he had a few instruments attached to his body. Sometimes he would become impatient and hammer the bed with his hands when a doctor came to administer the medicine to him. He had difficulty taking medicines.
On 5th February I went to the hospital and sat with him. I was told that Qigong had not slept well the night before, because he had made a lot of noise about going home. In the morning he again mentioned he wanted to go home. When we finally agreed to move him home, he smiled brilliantly.
He spent the Spring Festival at home, which fell on February 9 in 2005. Around 9:30 am that day I went over to see him. He lay in bed and was having 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He looked not bad. He asked after my family. I replied and then asked him if he had read my essays. I showed him my book. He wisecracked about the name of the book. After sharing a joke with me, he became tired and fell asleep. I went to see him at 3 pm. He woke up. When he saw me, he said he had read my essays. Then he fell asleep again.
I received a call the next day that Qigong had been sent to hospital for emergency in the previous night after he was found to have stopped responding to the nurse. I went to the hospital that afternoon. Qigong was snoring, his face flushed, apparently because of some medicines he had taken. His left hand was puffy. I pressed it and found no reaction.
He did not wake up again. After a long sleep for more than 4 months, he passed away in sleeping at 2:25 am on June 30,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