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认识角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伴随音乐,欣赏图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认识角这个环节,我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了找图片中的角、摸角、搭角、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动将角抽象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角,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2.在体验角的特征时,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出一个角,摸一摸它的顶点和它的边,让学生说感觉,通过摸角(触觉的参与)这一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3、通过本节课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材的解读要更加充分,每节课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每节课都要充分看教学用书.要充分领会“大卡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4、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细碎,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空间。
不足之处:
本课设计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控,我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加以引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整节课为达到认识角、感知角有大小,我安排了一系列活动,由于活动次数过多,导致时间不够充足,没能让孩子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活动效果不明显,课件的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真实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安排活动不能流于表象,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使用过三套教材,无形之中就会形成比较。如果说让笔者谈谈对这三套教材的感觉,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单纯从文章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原来的两套教材精雕细琢,差不多可以算得上字字珠玑,无论是其思想性还是文学性瑕疵都不多,可称得上文质兼美。第一套教材的某些篇目内容略显陈旧,距离现实比较遥远,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现实,有的太重政治色彩,而稍逊文采,但即便如此,那些文章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新的人教版本,屏除了第一套教材的不足之处,补充了鲜活内容,选文的文学色彩浓郁,而且在装帧上多有改进,应该说更臻于完美了。
苏教版本三年前开始在笔者学校使用,很惭愧,因为一直在高三,与苏教版本还没有太亲密的接触。直到前一段时间,笔者才进行了必修一的教授,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者陡然生出许多的感慨!
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套教材太重人文教化,却忽略了选文的文学性,造成了教材的枯涩乏味,拒人于千里之外,因而人文精神的渗透也难以成为现实。
新编教材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段话实际就是在阐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从个人的角度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很响亮地提出了人文的口号,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的培养。教材编排依据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四个模块都有标题告诉我们该模块要达成的人文教育的目标:“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第一个模块,是告诉学生们要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在美好的青春年华规划好人生,设计好未来,可以说,编者把这个主题放在必修一的开篇是深有用意的。当然,《沁园春·长沙》作为传统篇目,无论就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无可挑剔的,而其余篇目,如《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激情洋溢,可作为诗歌这种体裁的意韵美却总感觉不足,所以,尽管感情充沛,总因其不够完美的形式而与人产生了距离,让人不情愿接近。再比如《十八岁和其他》,尽管是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父子关系,作者娓娓而谈,极其坦诚亲切,但终归感觉缺点什么。如果作为课外阅读文字,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作为教材,感觉有某些不足。第二个模块“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本文的主旨是阐述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为阅读经典,很明确,也无可辩驳,但因其是翻译的文字,说教的成分太多而显乏味。新课程标准上说:“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可能基于这种认识,编者着意编写了第三个模块“像山那样思考”,可除了两篇文言文,就连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也比原来教材上的《故都的秋》逊色,不知道编者为什么选了该文而舍弃了那篇那么纯美的文字?而《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有些晦涩,这样的文章,即便有很好的思想,想给学生某种教益,却因为其晦涩的文字让人读不下去,因而起不到应有的教化作用,岂不也枉费了编者的一片苦心?
文章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载道,可以说,道理总是分明的,如何让人乐于接受才是问题的关键。孔子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不光要口号热烈响亮,还要有优美的负载形式,这也正是文学的重要特性。
其实,人教版教材何尝不注重人文精神?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文章,内涵与形式二者兼顾,让我们在领略文辞美的同时,它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也在慢慢感染和影响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学生品读文章的时候,不觉就能在或辞采飞扬或朴素隽永的文字里领悟精神,陶冶气质,变化情操,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试看老教材里的传统篇目,在让我们欣赏美的文辞的同时也提升了精神层次。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们为他们那种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所激动;读苏轼的《石钟山记》,也为他那探索好学的精神所感染;读归有光的《项轩脊志》,为文中自然流露的亲情所感动,从而更懂得珍惜;读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从中受到教益,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只不过老教材更多地从文学的角度,按体例编排,不像我们的苏教版教材那样明确而已,虽然没有明确,而诗言志、文言志,其思想内涵不同样有教化作用吗?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其中阐述的语文学科的“优势”、“文学艺术的欣赏”、“语文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都跟语文教材里的选文的文学性有关,正是因为文字优美,意境优美,从而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这样,文章的思想情感也才能渗透在人的心间。
语文,应该姓“语”,语文学科当然要倡导人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但首先,学生应乐读文章,是在涵咏的同时受到熏陶。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注重选文本身的文学色彩,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提高人文素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去喊口号好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种渗透和濡染,充分考虑选文的文学性,做到文质兼美,编者人文关怀的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当然,苏教版的教材有其它教材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一套完美的教材编写需要不断雕琢,需要在不断地改进之中使之臻于完美。希望编者能够多方听取师生的呼声,使我们的教材尽善尽美。
(苏惠芳 江苏省丰县中学 221700)
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请打“√”,不是请打“×”。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三、填一填。
1、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个角,他们都是()角
2、钟面上()时或()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时或()时分针和时针形成的角是锐角;()时或()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钝角。
3、直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角,剩下来的2个角是()角。
四、找一找,下列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五、画一画,从给出的三个点出发,画三个角。分别画一个直角,一个锐角 一个钝角。
()角
六、分一分。
()角()角1 23
4567 直角
891011(填序号)
锐角有
钝角有
八、按要求画。
一张正方形纸有4 个角,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你有几种答案?画一画。
复习2
认识分米、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
复习内容:书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9--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教学难点: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评价: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谈话:明确了这些长度单位的长度,我们要选用这些长度单位来填空了。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吗?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小结: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评价: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七、学习归纳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大家都穿着妈妈买的新衣服,对吧?(对)请大家想想,如果妈妈自己去给你买一条合适的裤子,需要知道些什么?(裤长、裤腰的尺寸)
师:裤腰的尺寸从哪来呀?
(生:用尺子量量腰)
师:那谁愿意帮老师量量腰的尺寸?请同学们看这里有卷尺、直尺、软尺等,那种工具适合呢?(2生合作,让生找测量工具,要求边量边说测量方法)
师:请同学们注意,腰一周的长度我们就叫做腰围,除了腰围,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是用尺子绕这个部位一周,才能得出它的尺寸?(头围、腿围、胸围等)
师:由此可见,无论是胸围、头围,都是用尺子量出这个部位一周的长度,这一周的长度,也叫做这个部位的(周长)板书。
二、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我们身体上有周长,看看我们周围的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吗?快找找看!(找3生边指边说,其他同学也一起跟着说。教师纠正错误说法)
师:(拿一水杯)水杯上有周长吗?(杯盖、杯底等)(师在纸上用笔描出杯底的周长)同学们想描吗?下面请你选一个物品,喜欢哪个面,就描出哪个面的周长。(生描,师巡视指导)
三、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图形朋友,认识它就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出示图形)
师:图形有周长吗?快选一个喜欢的图形,指出它的周长。(找2生指,1生描周长)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请看屏幕,看谁是火眼金睛。(出示判断题)
师:为什么这两个没有周长?这些图形为什么有周长?
师:老师现在明白了,只有这样首尾相连,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说周长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我们的身上有周长,物体的表面有周长,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生交流,师总结。
五:研究周长的方法
师:看来大家已经认识了周长,那有什么办法知道你手中这些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有的同学还在思考,现在小组同学先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知道你手中这些图形的周长,比比哪个小组研究的图形最多,想出的办法最多。
生小组交流
师:哪些图形已经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了,把图形高高举起来。
1、正方形
师:怎样知道正方形的周长?
生:用尺子量出一个边然后乘以4。
师:这个同学利用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的特点,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哪个图形和正方形一样,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啊?
生:正六边形、五角星
师:正六边形每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知道了一条边的长度乘6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标准的五角星,它的每条边的长度也是一样的,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1. 借助网络平台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 , 了解圆的特征, 知道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理解在同圆 (或等圆) 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2. 借助网络的信息量大的特点 , 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途径.
4.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有关圆的知识, 学会圆规画圆.
教学资源:“圆的认识”一课的网站221.230.10.201 / zlh.
教学用具: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首页)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上数学课的环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
2. 会上网吗 ? 平时上网都干些什么 ?
3. 是啊 , 网络的作用真不小 . 告诉你们 , 在网上还可以上课学知识呢!
今天, 我们就运用网络一起来认识圆. 揭题:圆的认识.
[反思 :聊天式的谈话 , 缓和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为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同时, 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并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
二、自学天地
1. ①看 , 网上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图片 , 在这些图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圆. ②生活中, 圆无处不在. 对于这种处处可见的图形, 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③本课我们会学习什么呢? 揭示“学习目标”.
2. ①请点击“自学天地 ”, 先自学再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 看谁最会自学! ②学生自学. ③通过刚才的自学, 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
[反思 :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 , 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等特点, 所以数学阅读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目前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课运用网络教学克服传统教学的束缚, 给学生创设数学阅读的时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本节课, 根据数学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设计阅读材料时突出了以下三点:①在与原有认知的对比中凸显新知的特点. ②适当渗入对圆的描述, 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 丰富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③结合现实情况的操作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
3. ①其实 , 圆心、半径和直径中还蕴含着许多奥秘呢 !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 (想! ) ②师:请大家运用手中的圆片、笔、尺等工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看看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各有什么特征?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开始探究, 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发现! ③学生自主探究, 并点击“课堂讨论”, 把发现及时记录上去, 记录完后点击别人的留言, 看看别人有什么发现, 也可回复! 4结合留言交流、汇报. 师: 还有很多精彩的发现我们没来得及交流, 不要紧, 课后我们可继续点击阅读.
[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的良好特性,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网络平台交流发现, 不仅完善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而且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也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看到别人的发现、评价别人的发现. 有效地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甚至课外家长评价等评价主体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
4. ①同学们真会探究 , 现在来挑战一下自我 , 看看掌握得怎么样, 好不好? ②点击“课堂活动”, 完成“挑战自我”, 相信你能挑战成功. ③交流:A.经过刚才的挑战,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B.被电脑怀疑作弊的举手, 恭喜你们全部过关! 别骄傲, 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反思 :本课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自测的工具 , 每做一题电脑及时作出评价, 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 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 优化了评价过程, 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
三、画圆
1. 认识了圆 , 你会画圆吗 ? 你打算怎样画圆 ? 2. 点击学会画圆, 观察网上如何用圆规画圆, 并尝试解答下面的练习, 相信你能出色完成! 3. 学生自学. 4. 交流. 5. 师小结.
[反思 :利用录像、动画等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各种画圆的方法, 摒弃了人为演示中经常出现的干扰学生视野的多余动作, 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全课小结, 交流对运用网站学习方式的感想
五、课外拓展应用
1. 接 球比赛. 2. 车 轮问题.3. 你 知道吗 ?
[反思 :“圆的认识”是一节倍受广大教师关注的传统课程借助这节课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只是一种对传统课程的尝试与自我挑战, 仅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研讨的平台, 至于它的成熟还需集大家的智慧. ]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将占主导地位. 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 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 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当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 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 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 给我们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统整;建议
“学科课程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与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大不相同的多重体验,通过学科课程统整,重组单元课文,多样方式呈现课文内容,带给初中语文的课堂不一样的感觉,使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样的课程统整,从积累知识到运用知识,学习过程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而且,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从此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自然也是兴致高昂,所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对学科课程统整的认识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整体分析,提出了对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统整的简单建议,仅供参考。
一、认识学科课程统整
对于“学科课程统整”,有许多说法,我这里选择了一种比较官方的说法和一种通俗版的说法,大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能会有与我不一致的看法,所以也是仅供参考。官方版的“学科课程统整”是指“学校教师以国家(政府)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拟定一个基本周期,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他的多种相关的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通俗版的学科课程统整是指教师以统编教材为主,根据本校自己学生学情的需要,整合其他有用资源,打造出能够真正在自己学生的课堂中实施的教材。
二、整体分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1.教材体系
七、 八年级教材每册设有六个单元, 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九年级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
全套课本安排写作指导短文24篇,作文选做题88题,修改文章练习题19题。共设计了12个综合实践活动,共安排了10个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安排为:七年级(上)《汤姆索亚立险记》、七年级(下)《西游记》、八年级(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水浒传》、九年级(上)《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下)《朝花夕拾》。
2.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典型特点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同样具备了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具备的几大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除此之外,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还拥有几点典型的特点,在这里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五篇课文通过展示文学的魅力,为学生打开热爱文学,欣赏文学的知识大门。然后,与某些教材大谈人生哲理不同,苏教版的五篇课文以体会文学之趣为主题。而且,苏教版的课文安排没有明显的精读和略读的区别,但是在单元课文安排结束之后安排了一些诗文的诵读与欣赏,对提高学生的能力,积累知识有很大的好处。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改名为“探究——练习”,一般有四题,最后一题是对本文的朗读或是背诵程度的要求,在对文本的诵读方面要求较高。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叫做“有感而发”,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观察,能够把生活情感记录下来,加以表达。最后,开始让学生修改作文,学会初步修改作文的方法,为下一单元的正式学习修改作文做准备。
三、对苏教版初中语文学科课程统整的建议
1.教材统整
教材统整是对教材体系作结构性调整,使之更适合于本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前许多学校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都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教材适应于教与学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跨专题、跨单元主题,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根据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统筹、调整、重组教材。
2.学科内三类课程的统整
在教材统整基础上,将基础性内容与拓展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统整起来,形成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体系,防止学习内容的相互割裂,我们称之为学科内三类课程统整。比如我们需要教学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从最初的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赏析,到后面的写作,把整本语文教材拉通进行教学。
3.学习能力的统整
在统整上述学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等学习能力的培养统整进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究中学会探究,防止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内容割裂,就称之为学习能力的统整。读书不是读死书,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再将德育与课内外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等作统一设计、安排,让学生能真正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结束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生活中一定数量的具体事例,充分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思。理解通过练习掌握一定情境下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以及正、负数在特定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自我介绍
师:孩子们大家好,认识我吗?(不认识)那老师就来介绍一下自己
课件出示:姓名:肖如意 年龄:27岁 体重:55kg 身高:162厘米 任教班级:六(4) 班
师:通过刚才老师介绍的这些数字信息,你们对老师有了一些了解了吗?
2、记录信息
师:运用数字我们可以了解、记录更多的信息。下面我说几件事,你们能把听到的数字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吗?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懂你要表达的意思。准备好了吗?好!那我们开始。 信息: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某位同学口算题得10分,抢答题失10分; (2)公交车上,第一次上来8人,第二次下去6人; (3)商店八月份赚了元,九月份亏了1000元。
3、反馈信息
集体讨论:(学生填完后,教师搜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记录表。进行展示) 师:好,老师已经收集了一些同学的记录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也许里面就有你的想法。 出示记录表
情况一:直接记录数字
师:看她的记录方式,你觉得怎么样? (生:表达的意思不清楚) 师: 得分和失分、上车和下车、赚和亏是相反意义的量。仅用我们学过的数能区分相反意义的量吗?
不能没关系,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同学的记录方式。 情况二:文字
师:他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的。现在能看懂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追问:你觉得这种方式怎么样?有不同意见的吗?(优点:使人一眼就能看懂。缺点:不够简便) 情况三:符号
师:他是用符号记录的。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情况四:(正负数表示,最后出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一模一样,人们就用这种方法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数的前面加上了符号,就产生了新的数。
二、初步认识负数
1、同学们,你知道像下面这行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负数)那么上面一行呢?(板书:正数)
正数都有一个符号(正号),它的写法和加号一样,这个数就读作:正十 。 那这种呢?这叫负号,它的写法和减号一样,这个数读作:负十。我们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思相反的量。 剩下的数学生齐读。
2、下面我们来举手抢读,并说一说是什么数。大屏幕上逐一出示:-100 +6.8 -1.8 -3/4 36 师:36与前面几个数有什么不同?(前面没有正号和负号)
指明:36也是正数,为了书写方便将正号省略。以前学过的数除0以外都是正数。
追问:负号可以省略吗?
3、举几个正数和负数的例子。学生边说边板书。
三、借助温度,加深意义
1、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分析与讨论,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家庭里的新成员---负数这个新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进一步地了解负数,认识负数。
2、天气预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气预报节目,仔细听,边听边看。
教师读:北京-5~5℃;哈尔滨 -15~ -0 ℃;上海5~10℃;海口15~25 ℃ (1)你看到了负数吗?谁来读一读。
(2)师:下面我们来关注北京的温度,你听到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不一样在什么地方?(-5表示零下5度,而5表示零上5度。)
哪个温度更冷一些?那么与“0”度相比呢?那么这样看来,“0”度在这里是?(分界点)
(3)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简称0度。比0度高的叫零上温度,比0度低的叫零下温度,他们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反。 下面,我们一起去温度计上找找—5度和5度。(出示课件) 3在温度计上感受正负数与“0”的关系。
(1)(出示未标刻度的温度计)为什么指不出来?那应该怎么样?(先确定0度的位置)
(2)再出示标好的温度计。
师:现在你能找到5℃的地方了吗?那么—5℃应该在哪里?你能告诉大家吗? (3)师:刚才我们知道哈尔滨的最低温度是-15℃,-15℃在哪里?应该往下数几格?课件演示。想像一下,假如现在真的是-15℃了,你会怎么样?用你的表情或动作告诉我。
(4)漠北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0度左右。这个温度计上能标出来吗?那大概位置在哪?越往下温度越低。
(5)师:请你们也来当气象播音员,读出下面的温度。 越往上温度越高。
(6)课件圈出零上温度,这些数都是负数。圈出零下温度,这些都是负数。0度在中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体会生活中负数的应用。 同学们,刚才通过温度计,我们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负数。
1、周末老师在商场乘坐电梯,想要去3楼购物,我应该按那个键。买完东西要去地下2层取车,应该按那个键。
问:这里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地平面用那个数表示?
2、回到家后老师有记账的习惯,翻开11月的账本。
问:这里+2500、-35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购物花了500元怎么表示?
3、如果老师从家去超市向东走500米记为+500米,那么从家去商场向西走500米可以怎么表示?0表示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负数的历史
七、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相反意义的量
(正号)+
10、+
8、+2000……正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号)-
1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会画角、能识记、理解和应用角的相关概念。(2)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3)培养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1. 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教师利用白板出示“角”字,引导学生读一读。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角?”学生回答。由此引入主题:数学上的角。教师总结:“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上的角。”
2. 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⑴抽象角-建立表象。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现场画一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角。⑵演示观察,正确感知:生活中有这样的角吗?教师白板展示红领巾、钟面,提问:“上面有角吗?”引导学生指一指、描一描角的形状。然后抽去实物图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定义: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的线。同时要求学生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能够知道它们的读法和写法。教师检查,学生反馈,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⑶练习内化。学生在身边找一找角,摸一摸,并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画角要注意什么?(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教师板演,学生画角。⑷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1)创设冲突,引发争论。教师:你能画一个角吗?谁还能画一个更大的角?请学生到电子白板上现场画角。(2)哪个角更大?电子白板演示:将学生画的几个角现场顶点与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重合,同时运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至几个重叠的角。(3)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⑸角的分类。教师出示直角、钝角、锐角各一个,比较大小。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拖动将角分成三类,整理并定义直角、锐角、钝角,从而理解角的分类的含义。
3. 欣赏延伸-发现美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3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教科书第35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写出它们的性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第36页的第一幅图是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液体,有的比水重,有的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第二幅图是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黏稠度不同;第三幅图是把不同的液体取出一点,滴在蜡光纸上,都出现“露珠”状,说明液体表面都具有向内部收缩的力,即表面张力。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的拓展研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性质。
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教学准备: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学生做游戏“猜猜它是什么?”引出对液体的研究。
2、介绍规则:说这种物体的特点、用途,就是不说名字,想到的写在纸上,违反规则扣去一分。
3、游戏。
(1)教师示范说一种液体(一种白色的、带甜味的、经常被人们作为饮品的液体),学生猜。
(2)一位学生编谜语,前其他学生上前看样品,然后猜,并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最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得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学生编谜语如:
●有种液体粘粘的,甜甜的,可以润肠,这是什么?
●有种液体透明五无色,人每天都需要喝,这是什么? „„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形式导入,将液体的性质谜语化,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避免程式化的导入。
二、组织活动
(一)找一找
1、谈话:你能从几个方面来研究液体的性质,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你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来研究液体吗?找出后填写下表。
认识液体
(一)名称 颜 色
味 道
气 味
透 明
水
牛 奶
2、提问:这几种物体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液体)?关于液体你都了解些什么?
(二)预测液体具有的其他性质。
1、提问:液体的性质,不仅表现在颜色、味道、气味,还有许多,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
2、学生充分发言。
3、教师引导他们设计实验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并进行适当地归纳和记录。
4、组织学生对大家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
【设计意图】在学生研究液体性质前,请学生说说想研究液体的什么性质。此活动的目的在于明确研究的问题,树立共享信息的意识。由于研究的问题均来自学生,所以,学生研究时的主体意识更强,参与度大大提高。
三、讨论研究方法
1、谈话:在科学课上,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还需要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仔细看教材35页上“动手做”的三个实验要求,小组讨论做这些实验的顺序和注意事项。
2、学生交流实验顺序及注意事项。
四、观察、研究液体
1、学生分四人一组,每组1位同学去前面领取实验材料。
2、每组都观察四种液体,小组合作。在研究过程中发实验表格,安排专人记录。
认识液体
(二)研究液体的性哪些液体比较不同的液体流不同的液体滴质
轻,哪些液体比动的快慢一样在蜡光纸上是较重?
预 测
吗?
什么样子?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结 论
3、学生观察研究液体的性质,实验进度快的可以多研究几种性质。
4、给予学生充分的研究时间,研究结束收拾好观察材料。
五、交流并分享实验的收获
1、提问:大家在研究液体的性质时,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将学生的记录表投影出示,并标出学生的名字。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研究液体的性质,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他们将会发现:
△液体没有固体形状;
△同体积的液体轻重不同;
△不同液体的黏稠度不同;
△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 △液体具有毛细现象;
„„
【设计意图】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放弃任何一次激励学生的机会,哪怕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因为对提问的学生而言它是有价值的!教师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呵护了一棵科学学习园地里的幼苗。
六、总结延伸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液体,用了哪些方法来 研究液体的性质?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你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法,记在研究记录表中。你们还可以收集有关液体的资料,将它们保存起来,它可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呀!
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厘米和米》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之所以在这部分有欠缺,主要就是开始接触长度概念时,没建立好直观印象,而要让孩子建立好这种表象,操作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让他们先用眼睛观察1厘米,再闭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根据对1厘米的印象估计自己的手指、手掌、文具盒、橡皮、练习本等的长度是几厘米。在建立1米的表象时,主要是利用张开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除此之外,我还用米尺测测1米到学生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到脖子的、有到胸的、有到嘴巴的等。于是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也是100多厘米。最终联系大人的身高,让学生明白了大人的身高一般都是2米不到、1米多,那么门必须比人高,床必须比人的身高还要长,这样的门大家都能进出、这样的床大家都能睡。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用身高作为参照物,不太可能再出现:床长2厘米的的错误,当我出示“大树高4厘米”的纠错题时,学生们早已笑的前仰后合,用手指比划着4厘米长,说:“大树才这么高,还没一张叶子长呢。”看来学生对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建立已经很清晰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将身边的事物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去实践、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苏教版认识角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07-18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07-20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10-03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21
解方程教学设计苏教版10-03
两个朋友(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06-12
苏教版三上《航天飞机》教学设计10-19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