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通用8篇)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1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去年,是我区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帮助下,围绕“建设科技,实现科学发展”主题,把握一个定位、抢占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圆满完成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地区增加值162亿元,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3亿元,同比增长%。区级财政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以下。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一、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取得实效。余名干部深入基层解难题、办实事,企业诉求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完善扶植企业发展政策,表彰家功勋、明星、重点企业,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审批事项减少%,审批要件减少%,按时办结率100%。新注册企业家,同比增长%。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成税源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严格监管食品、药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稳控市场物价,治理无照经营,专业市场商铺全部亮照、依法纳税,全区零散税收增长%。

——科技建设规划起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一号议案,编制“科技”建设规划,大力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筹措资金万元,支持企业创业发展。登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家,、、、等品牌企业引领产业发

展,九安电子成功上市,久荣、泰普等骨干企业迅速成长。科技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亿元,继续保持30%的增速,建成普天创达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深化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成立“区青年博士服务团”,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全市领先。大力推进科技普及,举办“建设科技、服务发展”高层论坛和第24届科技周,提升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整合视频监控共享系统,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利用太阳能辐射板技术改建科技实验小学,成为全市观摩亮点。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立特色商圈管委会,加快业态调整,统筹协调服务,打造服务业聚集区。·地区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地区商务会展经济活跃,举办市第三届汽车文化节、第十届国际啤酒节以及多场大型文艺展演。·科贸服务功能日趋完备,荣华时代广场等大型卖场集聚效应

显现。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新引进金融企业38家,发展银行分行投入运营。楼宇入驻率、贡献率显著提高,税收增长30%。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实施经济发展百个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15个城市建设项目总规模万平方米,酒店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5个服务业项目总投资亿元,、等一批商贸项目建成开业,奥城国际风情街等特色商业街落成开街,劝业场、家居等项目投入运营。个科技发展项目%以上投入应用,重点项目建设助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项目引进渠道,利用津洽会举办招商引资暨重点项目推介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协议额127亿元,到位额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路五金城二期开工建设,红星美凯龙等品牌商家签约入驻,举办中国北方五金博览会。光

电子产业园项目进入土地整理阶段。天拖地块完成规划。奥迪、福特、斯柯达3家品牌汽车4s店落户道,c92创意产业园一期企业入驻率达80%。筹资亿元建设路网,道、密云路、冶金路、临潼路等一批道路彻底改造。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提升改造66中学等7所学校,启动黄河医院门急诊楼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带动建设呈现良好开端。

二、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城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路网、停车场、电力设施等专项规划。复康路综合立交桥竣工,快速路西北半环通车。改造、等市政道路27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排水管道12公里,改造29片小区低压电力设施和11片小区自来水旧管网,做好居民燃气管网维修养护。完成卧福里、拆迁,全区拆迁面积达11万平方米,建成还迁安置房万平方米,5318户中低收入家庭享受住房保障。一批社区配套用房投入使用,物业

服务管理面积达2474万平方米。完成内燃机厂等5宗地块土地整理。在建项目总面积达409万平方米,竣工135万平方米。http://

——市容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完成城市管理重点项目。奋战300天综合整治市容环境,32条道路、100个社区整治一新,整修建筑392万平方米,楼房“平改坡”104栋,新建提升绿地116万平方米,打造、青年路等精品道路和荣迁东里、莲安里精品社区,提升改造南苑公园。新建改造一批公厕和垃圾转运站,对路、道等9个地区及17条脏乱道路进行专项治理,拆除社区违法建设3万余平方米,封堵私开门脸处。完成生态城区建设行动计划,区域空气、水质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贯彻落实《市城市管理规定》,建立运行监督管理机制,实行社区保洁承包责任制,推广市容环境路段负责制,城市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三、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社会保障和扶贫助困重点项目。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投入万元对万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低收入困难家庭实施救助,为254户重残特困家庭免费安装暖气,实行临时救助、个人负担部分再保险等措施,减轻困难群众就医负担。社会保险参保居民达万人,保持全市领先。扶持建成康泰老年公寓和一批社区日间照料站,提供托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名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补贴,为全区万岁以上老人发放公交乘车免费卡,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称号。积极开展红十字救济、慈善募捐活动,支援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灾区建设。社会保障工作卓有成效。

——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扎实。居委会、社工站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十百千”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深入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新建20个文明社区,基本完成

道街整街建制创建。社区教育网络不断健全,创建欣苑公寓等一批学习型社区,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妇儿保健中心,首创“国医堂”,评为首批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新增体育健身路径63处,347个社区文化社团遍布全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发展社区便民商业,建成西湖道、烈士路标准化菜市场和一批连锁便民店。“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人心。

——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第二批7所中小学现代化标准建设全部达标,完成13所学校校舍加固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8名教师入选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评为市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区和阳光体育先进区。实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重点项目,举办第九届读书节、第五届中国·妈祖文化旅游节,首届谭派京剧艺术研讨展演活动引起强烈反

响,完成庄王府修缮并建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各类主题博物馆达15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完成百年水阁医院重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突出,获十二届市运会奖牌总数第一名,勇夺亚运会2枚金牌1枚银牌。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和计划生育、侨务外事、民族宗教、双拥共建、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取得好成绩,国防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

——社会公共秩序安全稳定。开展“法治”创建活动,通过“五五”普法检查验收,评为全国首批法治城区创建先进单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区长热线、电子信箱、为民服务专线办理群众反映问题5320件。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信访联席会制度,解决一批群众信访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对建筑工地、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检查监管,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平安”建设扎实推进。

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依法行政,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建议和提案193件,满意率100%。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视察重点工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帮助。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行政权力透明公开运行取得实效。努力规范行政行为,清理规范性文件130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开展行政效能检查评估,加大政务督查和行政绩效考核力度,公开招聘处科级领导干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审计监督,完成15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8项审计调查、审计调研。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减少各项公务开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去年,我们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尚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重大项目建成见效不明显。三是部分地区脏乱现象仍然存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四是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改善民计民生还需花更大气力。五是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作风建设还有待加强。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经济发展形势虽然总体向好,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全区上下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合力拼搏,取得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繁荣发展的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的监督帮助和支持。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发展,安全生产

地质矿产资源是我国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国家实现繁荣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并加强对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 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丰厚的利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开采工程也日益增多, 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相关的管理工作, 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好地质矿产的开采工作, 很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使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害, 也很有可能给国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种危害性是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的。

1 当前我国地质矿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地质矿产开采的安全隐患

地质矿产开采过程一般是包括是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这两个方面, 露天开采是主要针对矿产资源裸露在地表或者是地表表面的矿产, 而井下开采时针对处在地下深处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 并采取一定的辅助机械装备进行开采, 一些施工人员在井下进行作业。从我国整个的地质矿产的开采利润来看, 地质矿产资源的开采利润是比较高的, 但是地质矿产资源的开采对于施工人员还是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特别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 不但施工环境艰苦, 且对施工人员的身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时, 施工人员对施工设备的使用、开采时的不确定性和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都是很高的, 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分析引起危险性的方面, 并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加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方面, 地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办事, 就很有可能导致意外事故发生。对于生产设备而言, 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便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总的来说, 露天的开采场所一般而言都比井下的安全生产系数要更高,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 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在露天的开采过程中, 开采矿场的边坡不稳定, 在爆破的过程中出现的人员伤亡以及矿井的塌陷, 或者是高空的坠落以及机械设备的伤害和触电、泥石流等一些自然伤害等等, 这些方面都很有可能造成开采过程中人员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 并对矿产资源的造成一定的威胁性。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诸多的问题中, 虽然说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的成因各不相同, 但是我们也能注意到这些问题存在的潜在原因, 并能结合相关的具体情况将威胁性降到最低。

在露天的开采矿产过程中, 开采矿场由于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导致边坡不稳定, 影响因素可能包括是开采方式和方法上的不当, 可能会造成边坡上的角度不一样, 造成边坡过高或者是过陡, 又或者是没有对开采矿场边上的石块清理干净造成石块的坠落造成人员伤害, 在边坡上的挖掘没有进行严格要求, 边坡上没有适合的台阶或者是想节约生产成本, 这些都很有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 存在的安全隐患还不止这些, 在施工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危害施工人员身体的因素, 例如, 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一些粉尘和噪声污染这些都会危害到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引起各种职业病的产生, 另外, 矿产开采设备中产生的高温和冻伤都很有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各项体能, 导致疾病产生。

(2) 我国地质矿产管理工作标准化没有形成健全

就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上看,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实现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标准化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尽管我国相关的管理部门严打严抓矿产资源开采过程的标准化, 但是,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 我国地质矿产标准化建设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例如, 开采技术相对落后以及采标率过低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等, 这些各种问题都需要得到彻底的解决。以下就是对于矿产资源的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料中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的156项的地质矿产管理标准中, 有将近四分之三超过了使用的年限, 从而呈现出地质矿产标准使用年限过长的现象发生, 这些问题都与《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关于地质矿产开发中存在严重冲突, 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及时改正。在另外一方面, 地质矿产开采标准的年限过长, 很有可能给我们的开采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造成对矿产开采中的整体标准水平过低, 让标准技术呈现出落后的趋势。

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看, 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 并且能从深层次中参与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为我国地质矿产的开采工作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 从我国各项的矿产开采过程中可以发现, 我国现行的地质矿产标准并不适应国际上的矿产标准, 使得我国的地质矿产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国际化的潮流中去, 对于我国矿产资源的进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 严重制约我国的地矿标准工作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 降低我国地质矿产资源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自从我国取消矿产和探矿权的审批制度以后,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影响下, 我国矿业在社会上介入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多, 中介机构介入的数量也逐渐变得更大, 并且积极地参与到矿产权的拍卖和评估上, 这就造成我国矿业权市场上的混乱不堪, 同时, 我国还是存在很多的小型的矿场企业, 在开采的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 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存在着乱挖乱采的现象, 给我国的矿产行业带来管理上的不便。为此, 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矿业产权市场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我国矿业开采机制, 并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矿产市场进行严格约束, 取缔一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矿场, 实现我国的矿业产权市场标准化工作, 而现存的矿业产权办法还不能足以应对我国市场中介中的行为, 我们在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地质矿产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信息化, 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地质矿产工作中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 从我国目前的地质矿产管理的信息化来看, 我国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注重到这一点, 我国现阶段的地质矿产资源的信息化程度还并不是很高, 特别是地质矿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有很大的漏洞, 其中主要表现在:地质矿产信息化数据的发布标准和交换标准以及评价规定等方面都不是很明确, 也并不能够有效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对矿产资源的信息共享, 这些必须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2 加强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工作的措施分析

2.1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在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要加强对地质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 安全地开发国家的各种矿产资源, 注重对施工安全性的重视, 确保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矿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1) 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引进工作

大力加强我国矿产开发的专业性人才, 建立安全生产技术的支撑体系。地质矿产的开发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程, 是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开发进行组织、指导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在我国地质矿产行业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这对我国矿产行业的开发就造成一定的困难。如果这一现状还是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那么, 开采工程在安全生产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此, 就必须要能够督促开采过程中吸引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从而保证每一个工程环节都有一名高级别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加强安全生产。

(2) 加强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力度

加强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力度, 有效落实到好相关的政府监管力度。在这一方面, 政府对矿产企业的监管一定离不开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我国矿产企业的监管, 加强在矿产生产过程中技术性指导, 引导矿产企业进行安全生产,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逐步提高矿产企业的安全生产, 树立矿产企业安全生产的观念意识。在另外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切实落实好相关的矿产生产安全责任制, 就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并落实好相关的经费和技术装备。加强对各个矿产生产区的责任, 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待遇, 从而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3) 加强以技改扩能为契机, 加强矿产资源生产

要想全面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生产, 就必须对矿井的挖掘、机电以及运输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 使得矿产生产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通过技改扩能的方式, 不断扩大矿井的生产规模, 全面提升矿产安全生产水平, 在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 采取先进的开采技术和防护措施, 在开采设备上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一些没有安全生产标志的设备, 逐渐推广使用相关的安全生产保护设备。在对于运输方面, 尽量采用溜子运输, 矿产运输使用皮带运输, 其余的矿井运输上采用矿产运输,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 并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的安全。

(4) 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切实保障生产安全, 就必须要让矿产开发企业实现多元化的融资。在一方面, 我国很多的中小型矿产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 致使很多的设备不能进行有效的更换,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安全生产设备的更新升级, 所以, 一方面, 我们要努力争取政府对矿产开采的支持, 另外一方面要促使企业实现自主融资, 从别的地方进行引进资金和设备, 保证开采工程的资源来源。

2.2加强对地质矿产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措施分析

对于矿产资源的标准化问题, 针对现阶段我国矿业市场的需求, 必须要加强对地质矿产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能够不断深化地质矿产标准化研究

现阶段, 我国地质矿产管理标准化的目标和需求就是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矿业产权市场。所以,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我们密切围绕矿业产权市场的运行机制, 也就是包括矿业产权市场准入机制以及中介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市场准入机制就是要加强对地质勘查资格和矿业产权服务评估资格和相关的矿产资源开发资格等等一些方面,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矿产资源标准化建设体系。

(2) 加强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把握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对矿产资源工作进行长期的规划建设, 首先就是要加强制定一个中长期的企业矿产资源开发计划, 逐渐明确相关企业的市场目标的定位需求, 这样才能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逐步开拓矿产资源的市场。一方面, 政府要大力推进我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并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开发, 坚持开源和节流这两方面的工作, 有效防止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 同时还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 加强完善相关的体制创新, 同时处理好政府和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处理好矿产企业生产活动。

(3) 扎实做好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要大力推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工作, 特别是要加强“低品位”和“难选治”等一些相关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在某些特定的区域中, 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等示范性工作, 通过绿色矿产建设工作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矿山试点工作, 持续推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有效地总结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并对其进行推广,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其他方面, 要持续强化矿业生产朝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矿产的生产规模一定要从全局出发, 有效分布矿产生产部署, 做到大矿大开, 小矿小开, 有效地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避免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浪费和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出现。

(4)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人们的执法意识

政府部门的领导要带头学法、懂法和执法, 依法加强对矿产生产的行为, 严禁无证开采, 对于一些侵入合法开采区和越界开采的, 要依法办事, 及时处理好各项矿产权益纠纷, 领导要加强对企业和施工人员的守法意识, 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序、科学开发, 从而才能真正做到矿产资源的科学发展。

3 结语

依法治理好矿产生产的秩序, 依法规范好矿产企业的开采行为, 取缔非法开采, 进一步完善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对于各种违法矿产资源开发的行为, 依法办事, 加强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把握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我国矿产经济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如春.加快融入地区经济促进地勘经济发展[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 (05) .

税收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税收政策;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税收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宏观调控方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杠杆。一个国家的经济决定了税收,经济的增长规模和平衡程度决定了国家税收的增长规模以及经济的稳定性。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较充分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较为缓慢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为了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缩小区域经济间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重点。

一、经济发展和税收间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决定了国家的税收情况

国家经济的增长会带动税收的增加,自从实施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收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尤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让税收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促进税收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些因素中最根本的就是经济发展带动的再生产过程,经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税收属于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环节,经济和税收的关系本质上属于生产和再分配的关系,经济可以说是税收的基础,税收本质上根植于经济之中。经济活动的增长以及经济总量的扩大都会不断增加税收的资源和基本,增加税收收入。

(二)税收反过来作用于经济

良好的税收政策以及税收制度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些政府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满足财政的支出要求、保障财政的收支平衡以填补本地的财政支出的缺口,从而大大追加地区的税收计划,出现了寅吃卯粮、无税空转、收过头税等超出正常税收的不当行为。这些行为会使该地区陷入税收的恶性循环,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正常税收工作的开展,最终会使得税源不断枯竭。

二、税收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财税体制不合理

我国现在的财税体制在收入划分、共享税的分享比例以及税收增量分成的系数、税收返还基数的核定上都是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基础、投资环境、人口素质、财力增长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市场竞争中较大的差异,使得发达地区更加发达,落后的地区更加的落后,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另外,由于西部地区的财政部门为解决财力不足等问题,采取诸如“以支定收”的办法,更严重的是一些政府不顾税法的要求,私自追加税收标准,弄虚作假进行“过头税”的收取,构成经济发展的虚假现象,加重了企业税收负担,形成税基萎缩,导致财税经济的恶性循环。此外,现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在中央以及地方的利益分配中仍然保留以前改革中的基数操作方法,不规范合理,虽然承认了地区经济差异的存在,但是各地区扩张基数能力的不同进一步又扩大了地区间的财力差,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增加,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地方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在地方税的管理上,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偏小,更多的是集中在中央,大多数的地方税的实施条例以及税种实施细则都是依靠中央来制定和颁布的,只有省一级以上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征税实施办法以及补充措施,这就限制了西部、少数民族等地区把税收政策的同一性和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等灵活地联系起来,更加淡化了地方税收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应该具有的特色。此外,在税制改革过程中,中央骨干税种几乎已经全部到位,但是地方的骨干税种却严重缺位,这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让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开辟财源,加强了税收征管的力度。

(三)政策的倾斜不够明显

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上,虽然存在很多先天自然因素以及一些历史原因,然而政府的一些人为歧视性政策也是无法回避的关键因素。如比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本来在市场经济中就有先天地理优势,在收入水平上比内地一直高很多,可是却在近20年一直享受比内地更多的政策待遇。在西部大开发决策提出之后,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措施,但是这些政策的倾斜却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在税收政策上,只是把东部享受过的一些现有的优惠政策扩展到了西部,在政策上也只是实现了东西部地区的扯平而已,西部在横向上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更优厚的税收政策。因此,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平衡的发展,也不能有效吸引外资,缩小东西之间的差距,满足不了西部大开发的真正需要。

三、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在区域税收政策上要做到现实和理想状况的完美结合,长期的区域经济差异要求我们的政策也需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现实。我们首先要把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当作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区域税收政策。

(一)调整地区间的税收优惠政策

1.建立区域特色化的税收政策。调整区域税收政策的导向,在适当取消东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增加西部等困难地区税收优惠办法,尽可能引导外资企业转移向中西部地区。适当放宽中西部等经济困难地区政府税收的管理权限,使其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税收规定的原则,具备一定程度减免税收的权力。

2.在中西部等地区坚持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在此过程中要以间接优惠为主。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税制改革方向等,较多地采用加速抵扣、延迟纳税、专项费用的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要尽可能实现从区域性税收优惠到产业税收优惠的转变,另外还要从个别地方先富走向各地区共同富裕。

(二)制定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税种

1.加快实现增值税彻底转型。首先,完善进项税抵扣制度,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第一,应扩大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如对现代服务企业购买的专利技术等知识产品,不论是否从纳税人那里取得,均应允许其抵扣进项税,而对于确实缺乏抵扣项目的企业应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税负公平;第二,应实现抵扣方式创新,允许现代服务业对存量固定资产按折余价值计算抵扣进项税;第三,对于人工成本比重较大的现代服务业,要科学地解决人力资本成本抵扣问题,形成鼓励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制度导向。其次,加快“营改增”实施步伐,扩大实施范围。有些区域可将健康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旅游休闲等优势行业纳入试点。最后,需简化税率档次,优化税率结构。简化的税率档次意味着排除了任何货物销售和劳务提供的歧视性对待,有利于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2.对个人以及企业所得税进行调整。作为直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种,个人所得税是用税收手段来促进人才流动非常重要的措施。在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人才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中西部地区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比例的办法来吸引人才,使人才更多地流向中西部等地区。此外,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如明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目标、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区域导向、扩大税前扣除标准、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法制法规等,可以为东中西部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再有,可以对西部地区一些高新技术、交通基础等产业的所得税实行较低的差别税率,更多地吸引外资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向中西部地区。

3.调整现行的资源税。首先,变资源税为真正的共享税。地方征税后,应按适当比例分成上缴中央。考虑资源的属地特性,可以将上缴比例调低。其次,加快完善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产品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全部价值、供求关系与环境损害补偿。最后,调整资源税的使用方向。地方的资源税收入应作为专门税,用于改善环境、推进资源可持续开发等方面,体现资源税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的基本原则,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完善地方分税制

1.合理划分税种。改革税种划分,把共享的增值税纳入到国家税收之中,这样可以增强中央和地方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有效消除财政经济失衡问题。废除我国按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政策,建立地方和中央间的共享税,保证中西部等地区的税收收入。

2.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应该划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这是做好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前提。其次,要明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地位和权限,属于地方的公共产品应该由地方政府提供,属于中央性的产品要由中央政府提供,保证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四、结语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收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是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税收政策不够完善,因此目前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税收政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时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4,(3).

[2]徐锦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若干财税政策[J].涉外税务,2004,(11).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4

工作总结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纪发„2011‟00号)文件精神,市审计局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开展了以项目建设程序、资金运用为主线,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价款结算审计为载体,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情况及成效

加强审计监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和反馈各项政府调控措施在执行中的偏差和缺陷,为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查处和预防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一)@@@@@市审计局在政府投资审计中,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建设、施工、监理的责任,堵塞了管理中的许多漏洞,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并得到了有效落实。从20000年至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办法出台之后,建设管理部门普遍增强了责任心,自觉加强了建设工程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工程随意变更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建设单位在申请工程决算前,先组织初审,有些工程的送审价甚至低于合同价,出现了工程造价审减额逐年下降的良好局面,审计风险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审计核减额逐年下降,其中,2010年共审计各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000个,审计资金000亿元,为财政节约资金000万元。截止2011年11月共审结各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00个,审计资金00万元,为财政节约资金00万元。审计核减额逐年下降,有效地防范了政府投资审计风险,成为我市投资审计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二)为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市审计局积极参加对政府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检查,做到了严格履职,为把好政府的钱袋子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三)市审计局在参加市政工程验收监督工作中,从不走过场,认真发表自己的观点,亲自参加工程量的测量,多次改变了不合理的计量方式和方法,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不仅节省了政府投资,还为今后此类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依据。

(四)市审计局在投资审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对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做到及时跟进,积极开展政府项

目的跟踪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执行不严格。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是控制投资规模的关键环节,也是管理好工程项目的基础的前提。审计发现有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为争时间,赶工期,忽视了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程序,缺少《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甚至缺少工程概算。由于项目前期工作没有按照基建程序的要求去做,容易忽视对建设成本控制和经济合理性的考虑,影响了政府投资效益。

(二)多报工程结算价款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明年政府投资审计监督检查的打算

(一)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深入项目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提供资料的承诺制度明确审计权限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坚持对市重点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

(二)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程序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从立项、征地、招投标、变更签证,到工程价款结算,健全动态监管制度,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监督检查。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5

发布日期:2011-03-23 访问次数: 10:45:40 信息来源:南城县政府办公室 同志们:

这次全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会议,是在我县赶超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省、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精神,明确目标,强化举措,进一步推动我县县域经济进位赶超、科学发展。刚才,江书记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江书记的讲话站在加快南城赶超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会上,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同志还分别作了发言,都讲得很好。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江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谈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推动县域经济进位赶超、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单元。省委苏书记强调指出:“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推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抓手。”省、市先后召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规格高、规模大,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省、市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今天江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对县情的基本判断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推进县域经济进位赶超、科学发展。

一要瞄准发展目标。在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今后三年内,全市所有县(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翻一番,力争经济总量翻一番;所有县(区)要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力争有2个县(区)进入‘全省10强县市’行列”的奋斗目标,围绕市里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力争三年内经济总量实现翻番,两年内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确保三年内财政收入、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分解,以2010年我县定的目标(生产总值52.5亿元、财政收入5.846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50.3亿元)为基数,经济总量在三年内要实现翻番年均增长必须在26%以上,即2011年达66.15亿元以上、2012年达83.35亿元以上、2013年达105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在两年内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必须在31%以上,即2011年达7.658亿元以上、2012年达10.032亿元

以上。今后三年内财政收入要确保实现翻番,年均增长必须在26%以上,即2011年达7.366亿元以上、2012年达9.281亿元以上、2013年达11.692亿元以上,实现翻番。今后三年内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要确保实现翻番,年均增长也必须在26%以上,即2011年达63.4亿元以上、2012年达79.8亿元以上、2013年达100.6亿元以上,实现翻番。主要经济指标要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预计以上指标的增量和增幅还必须提高,至少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实现以上目标,既有压力,但更有动力,我们一定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大干几年,奋起直追,加快赶超步伐,实现科学发展。

二要抢抓发展机遇。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有国家大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政策;二是有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三是有日益完善的城市、园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四是有日益壮大的产业基础;五是有人人思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这些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使南城在县域经济发展新一轮竞赛中赢得主动。

三要全力进位赶超。从全市经济总量排位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一季度,我县实现生产总值9.17亿元、全市排位第5,严格来讲我们应该在第3位。从生产总值增幅来看,我县为17.2%、全市排位第2,位置明显前移。从全市财政收入排位来看,1-5月份,我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56亿元、全市排位第3,处于保本的位置。但广昌的财政收入仅比我县差140万元,差距很小。从全省范围发展态势来看,今年1-5月我县财政收入在全省排位第42,增幅全省排位第32,位置明显前移。但与全省发展速度比还有差距。面对全省、全市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我们有优势,也存在差距,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狠抓工作落实,勇于争先,敢于跨越,保持赶超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创造性地抓好推进县域经济进位赶超、科学发展重大举措的落实

要按照江书记提出“做大总量、提速增效、进位赶超、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和“项目带动、园区发展、产业支撑、统筹城乡”的四个重点,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切实抓好项目增投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在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51%以上。一是无中生有谋项目。实现南城赶超发展,必须要谋划好项目,尤其是在大项目上,要善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围绕我县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认真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开发储备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重点包装好麻姑山景区开发、万吨黄白酒生产、建昌帮中药饮片、食品科

技园等30个重点项目。二是有的放矢跑项目。学习横峰县的成功经验,围绕国家和省里的产业振兴、民生保障、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投资方向,紧密结合我县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实际,通过组建卫生、农业、工业能源、文体等工作组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调动和激发部门和单位争资金跑项目的积极性。力争今年全县争取上级各类资金8亿元以上。三是千方百计引项目。要突出重点产业、重点地域,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围绕“投资快、见效快、周期短”的工作思路,瞄准一些引进来即可生产,而且税收高的项目,不断壮大财政实力。要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资

金到位率、开工率和竣工率。要抓南城风力发电、服装产业集群等签定意向性协议的亿元项目尽快落户,对有意来我县投资的扬子江药业集团等大型企业要紧盯不放,促其早日签约。四是只争朝夕建项目。把抓项目开工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协调、监督、办理力度,认真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审核批准、环评等方面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出速度、出质量、出精品。当前要重点抓好全县46个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和38个市级跟踪的大中型项目,以及新引进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要加快南方水泥、锦丰实业、格雷特压缩机、鑫业环保等4个税收超千万元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二)切实抓好新型工业化,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要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夯实园区平台、做强现有企业、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我县工业经济竞争力。一是切实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重点要强化“三个保障”。

1、用地保障。着力解决项目等地的难题,首先要加快三期园区土地平整速度;其次要加大园区土地清理力度,对“圈而不建”,“建而不产”的项目用地,要坚决依法予以收回;第三要尽快规划启动第四期工业园区建设。

2、基础设施保障。要不断完善园区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切实解决有时供水不足、突然断电、部分路段无照明、部分道路有积水、损坏严重等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

3、用地指标保障。国土资源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快土地报批进度,确保项目用地依法依规。二是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重点要破解“两大难题”。一要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要采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切实为企业搞好招工服务。一方面,园区、就业等相关部门和乡(镇)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城乡广大务工人员到园区企业就业;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工人薪酬,解除职工后顾之忧等方面出实招、下功夫,吸引广大务工人员前来就业。二要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建立政、银、企良性互动平台,不断完善银企联谊制度,定期举办银企洽谈会、贷款项目推介会,促进银企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互惠互利。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政府信用担保公司作用,积极为“三有四不”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扶优扶强优势产业。在发展壮大服装鞋

帽、机械制造、建筑建材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化工业。要以申报省级农副食品产业加工基地为契机, 重点扶持以洪门实业、麻姑实业、阿颖淮山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建昌帮老字号品牌和中药炮制技术,依托昌诺药业、建洪制药、赣亮医药等企业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加工的同时,积极引进制药企业及配套企业落户,使医药化工业有一个明显的发展。

(三)切实抓好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要按照甘书记提出的“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的要求,大手笔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高品位规划。坚持‘东跨、西控、南拓、北进’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一心四团’、‘两河三岸’的城市格局,逐步实现‘沿路时代’(206国道)向‘沿江时代’(盱江)跨越性转变”的理念和“1+5”城镇群的战略构想,高品位规划,科学构筑大南城城市框架,形成以县中心城区为龙头,以上唐、万坊、株良、徐家等重

点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网络发展体系。二是快速度建设。要强力推进年初确定的29个城市重点项目,狠抓项目跟踪、调度、服务到位,确保每一个项目达到预期要求。对8个续建项目和12个已开工新建项目要抓进度;对9个正在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的新建项目要抓开工。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突出抓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乡(镇)和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上唐镇的建设,加快速度,统筹推进城镇建设。三是人性化管理。巩固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城”成果,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整治县城区和公路沿线株良、里塔等乡镇的环境卫生,加大城区和乡镇集镇的美化、亮化、绿化力度,把城镇做美、做靓、做绿。四是多渠道融资。要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以市场理念盘活城镇土地资源,精心运作城镇资本。灵活运用BT、BOT等融资模式,在登高公园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积极推广到其它重点项目建设上,破解城市建设资金难题。要加大规划用地的收储力度,切实抓好胜利西路体育馆旁、富民西路德莱奥兰机械有限公司旁等地块招拍挂工作,力争全年土地出让金达2亿元以上。

(四)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整合各类支农扶农资金,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调整农业结构,提升特色农业竞争力。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鳜鱼、麻姑仙枣、南丰蜜桔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培植市场亮点。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商品蔬菜总面积达13.5万亩、淮山总面积达1.5万亩。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力开拓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个。

(五)切实抓好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发展以汽车运输、船舶、煤碳为主的总部经济,切实加大促进物流运输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千方百计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快四位一体(4S店)和物流中心项目等规划建设步伐,确保物流运输业上交税收今年突破1.3亿元,力争两年内实现翻番。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切实加大洪门水库景区开发建设速度,力争今年10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要进一步挖掘整理麻姑山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大核心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对外招商引资开发力度,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我县旅游业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和变化。三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严格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保持合理的土地出让和建设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引导房地产企业发展,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规范良性发展。四是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大市场开发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活消费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中介、信息和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全面促进第三产业繁荣。

(六)切实抓好全民创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推动全民创业是一条集中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株

良课桌就是我县全民创业的典型例子,带动了40多家配套企业发展,带领了6000多当地农民致富,创税近300万元。我县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的政策对头、方法得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就会竞相迸发,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汇聚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滚滚春潮。一是要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本土创业的关系,既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创业,吸引、鼓励返乡创业。二是要着力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创业示范街建设,建好创业平台。三是要扎实开展免费创业培训,特别要让创业带头人现身说法,带动身边的人创业。四是要广开创业融资渠道,建立形式多样的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贷款规模。五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主动为创业者服务,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七)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一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继续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着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三、加强服务,转变作风,积极营造推进县域经济进位赶超、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县域经济能不能超常规发展,前提是解放思想,重点是优化环境,关键是狠抓落实。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促发展。解放思想是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敢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要克服因循守旧、自我封闭、消极等待、小进即满的思想,树立发展观念、进取观念、创新观念、改革开放观念。要克服“等、靠、要”观念,不能过分地依赖上级的扶持和支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立足南城谋发展,依托优势求突破。要克服畏难情绪,敢于触及、善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要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二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促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凡是能够向上争取到的政策都要争取,凡是能够争取到的有利条件都要争取。当前,重点要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服务落实年”活动,凡是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大决策和分配到某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凡是有行政许可和审批职能的部门,必须在承诺时限内为企业、群众办理完相关手续。如果发现因为某个部门、某个人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严肃问责。

三要进一步转变作风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本领。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思考本乡(镇)、本部门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争跑项目、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思考、大调研、大谋划。要全面分析县域经济

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学编制各项规划,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健全重点项目建设调度制度,拿出说了就干、定了就办的果断作风,拿出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拼搏作风,扎实做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最后,我再强调两点:一是加强财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调度,做到月月有分析,努力使这些工作走在省市前列,确保时间任务“双过半”;二是加强安全生产、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学校安全工作,保持社会安全稳定。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6

际,认真思考。二是以发展资源挖潜型工业为着力点。当前,我县工业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加工方面,还是比较原始的初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是要看到我们在农副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方面,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领域和空间,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当前关键是要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抓好资源优势与市场的对接,创新思维,敢于包装、善于包装项目,上一批新的带动力强的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县外资本、民间资本和银行资金的投入,培育和壮大我县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以发展外源型经济为着力点。要破除“当前资源”论,牢固树立“开放兴县”的观念。跳出现有资源的圈子,把我县的工业融入到全州、全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定位、去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点,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于我县没有的资源,也要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创造优越条件,想方设法让企业来博湖投资建厂,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外地没有或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市场和原料在外)的企业,如环联电线电缆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今后,能否再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很好的思考一下。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找准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就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在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大局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我们有很多资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只有敞开县门,对外开放,拿最好的资源来换取资金,我县的经济才能活起来。实现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博湖。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的工作来抓。结合博湖实际,首先要做好工业项目,通过项目来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民间资金。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关键是有没有好的项目。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集中力量,想方设法充实项目库,精选一批成本低、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特色工业项目。对于我们自己可以做的项目,要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对自己做不了的项目,要多渠道开展项目推介,运用市场化手段,请专家来做。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为什么我县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关键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来研究项目、包装项目、推介项目。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和常设机构,把招商引资这项工作促起来。二是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阵地、就是机遇、就是生产力,优化投资环境就是巩固阵地、抢抓机遇,发展生产力。我县在地缘和土地资源方面,与外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焉耆与和静有铁路优势,焉耆与和硕有高速公路的优势,而和硕与和静有大量土地(戈壁滩)优势,运输成本和投资成本都比我县低,我们只有营造比外县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在同等条件下,才能吸引客商到博湖投资。因此,全县上下,从各级领导到一般干部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经济环境,牢固树立为外商、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把为企业、为客商服务作为职能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来完成,尽量为到博湖的投资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利商品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种不良的政务环境非常可怕,我们绝不允许它在博湖存在。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为客商服务,让客商感到,博湖的各级政府就是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遵守规则的政府、讲究效率和诚信的政府。要全面落实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全面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和“直通车”服务,把博湖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环境洼地”、快捷高效的“服务高地”、聚才引凤的“风水宝地”。三是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突破。目前,我县企业还是以“输血”式为主进行自我发展,远未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对金融部门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另外,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个别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拖欠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失去了贷款的信心。这就导致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两种现象并存,在这个问题上,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作为金融部门要更新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灵活执行贷款政策,把握好资金投向,不但对经济实力强的大企业放贷,对经济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也要敢于放贷,特别是对好的投资项目,要善于放贷,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促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还要做好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并充分发挥西海担保公司的作用,提高担保能力,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帮助和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资金担保、产品开发、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服务体系,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不断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和守信企业。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形成企业与银行互信互利的关系,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四是在政策创新上取得突破。要破除“政策僵化”论,牢固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现在个别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部门利益的小圈子,外地企业来投资建厂,凡与部门利益相关的,不是推脱不办,就是强调国家这个政策那个

法规。现在,大家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因此,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要认真结合我县实际,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即使政策没有规定可以干,但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可以干。五是在建立激励机制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民工程。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大量的招商信息和巨大的招商力量,我们要尽力把这些招商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组织懂业务、懂政策的精兵强将挖资源、找客商、寻项目。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责任制及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对积极引进工业企业成绩显著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实行重奖,建立这么一个激励机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县内县外的力量参与工业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激发大家招商引资、开发项目的热情,营造一个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会后,办公室要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对这个激励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尽快下发。同志们,加快博湖工业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同时也充满压力、充满挑战。让我们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奋勇争先,为全面完成加快博湖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区域经济加快平衡发展工作总结 篇7

今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 主要目的是,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启动第二批试点, 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 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 《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 《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 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 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 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 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 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 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 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 0%, 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 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作用不够,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急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 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法制建设不完善,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 通过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一批) 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 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 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 我们编制印发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对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各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编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提出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我们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试点实施方案逐个进行评审。目前, 除3个单位外, 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 并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 个别没有通过的也正在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 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 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 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 全公司以此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到2008年有望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北京水泥厂积极探索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利用水泥设施处置城市危险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为高消耗、高排放建材行业实现生态化改造树立了典范。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利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 实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 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废渣、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建材产品, 并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 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 降低了能耗物耗, 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竞争力大大增强。

(二)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 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 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 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 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 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 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 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 投产试运行以来, 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 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 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 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 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 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 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 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 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 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规划, 形成高度关联的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 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 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 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 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四)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 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 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 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 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 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 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 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 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 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 提高2.5个百分点。

总结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首先, 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 组织落实,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试点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 加强协调联动。不少单位一把手亲自抓, 亲自部署落实。试点省、市都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如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 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鹤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并设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 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 科学规划是前提。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织实施第一批试点过程中, 要求各单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并组织中咨公司、国内知名专家对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审查。通过制定未来3-5年的规划或试点实施方案, 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重点项目, 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审查对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 科学技术是支撑。开发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 开发了选矿拜耳法和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等重要科技成果, 使生产能耗降低50%, 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 建设投资节省15-20%, 生产成本降低10%, 为经济利用我国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和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实现水的多级串级利用和循环利用。2006年与2000年相比, 钢产量增加5倍多, 新水耗量基本没有增加, 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3吨,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东江环保公司开发了以电镀污泥等含镍铜废料为原料生产硫酸镍和电积铜组合工艺, 含铜废液综合收运和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 高浓度氨氮废水利用率达到50%。试点经验表明,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往往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的企业。

第四, 必要投入是保障。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上海、辽宁、江苏、宁波、鹤壁、铜陵等试点省市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及开展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青岛市政府计划今明两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建设, 已安排200万元。多数试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如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了1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目前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14万吨, 综合利用瓦斯1600万立方米,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五, 完善政策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 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长期巩固和提高。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炉窑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实践表明, 正是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危险废物收费机制的建立, 才使企业在水泥价格较低的情况下, 仍能实现持续发展。湖南省为加快推进汨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近期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支持汨罗循环经济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财税、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支持汨罗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 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总量大, 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 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 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 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如果不计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 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 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零”排放, 化害为利, 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并此以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 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 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 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 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 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 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 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 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 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 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 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 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 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今后一个时期,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 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 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 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 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 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 通过规划布局, 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 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 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 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 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 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 城市、农村, 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 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 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 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 (再生纤维) 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 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 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 要积极努力,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 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专门机构, 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动员部署试点工作, 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 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 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 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 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 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 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 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 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 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 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 要组织专家论证, 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 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 选好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 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 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 要准确统计, 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 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 要加强指导, 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 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 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劳资利益平衡与经济协调发展 篇8

劳资关系本身是非常不平衡的一种关系。劳动立法背后是劳动关系的平衡,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需要寻找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规范机制,建立有效的法律运行机制。劳动关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劳动合同法》不是独立的,而是奠定劳动关系起点的法律制度,与下一步要研究制定的就业促进、劳动标准、集体合同谈判、劳动争议处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密切关联。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合同背后隐含着人身属性,在劳动交换的后期过程中合同所规定的劳动关系会变成一种很强的纵向人身隶属关系。因此,劳动关系不能完全视为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纯粹等价有偿交换的民事关系,社会公共部门的介入合情合理。

所有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简单到一句话就是:只要规定合理了,劳资关系就稳定了。劳资关系的主体是投资方和劳动者,社会经济组织由这两大要素构成,一个是资本,没人投资就没有劳动关系;一个是劳动,没有劳动者加入也没有企业的运营。这两个方面分别以货币和劳动力及知识产权来投入到生产过程。企业发展要如何平衡两者的利益关系,是需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法规合理性的讨论就聚焦在劳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定上。通过市场的手段、法律的手段,当然还包括其他的像劳资协商这种机制,找到劳资关系中最大的利益契合点,经济发展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

苏海南:劳动报酬权益与劳资利益分享

中国劳动关系总体现状是劳弱资强,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在劳动就业权益、报酬权益、劳动保护权益、社会保险权益四个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低端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另一个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一定的法律管理真空。

目前反映最突出的是劳动报酬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或克扣。劳科院的调查显示拖欠克扣工资的平均比例为16%,加班工资不能全额发放或部分领不到的约占49%;二是工资水平增长速度缓慢,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显示,800块钱以下的工资水平占到总数的将近72%。劳动工资研究所分析显示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分配比率,也就是人工成本除以劳动增加值,由1998年的48.5%降到了2003年的36.23%,年均下降了2.5%。这种现状不仅明显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使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直接造成了“民工荒”现象,而且不利于启动内需,容易给国际贸易摩擦提供口实。

针对劳资关系存在的资强劳弱、部分劳动者权益受损的现状,需要建立解决拖欠克扣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通过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供企业参考的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促使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逐步提高。

黎建飞:劳动立法当然要保护劳动者利益

要解决劳资利益的失衡问题,首先要厘清法律在平衡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人类平衡自身利益时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自身的力量与资源来获得,另一个是当自身力量不够强大时,通过社会制定法律来帮助实现。因此,法律天然不等于“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法律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平衡器,法律就是一种公平,法律的本质是关注弱者,法律要通过确立规则来帮助弱者获得在社会中的平衡,是以限制强者的权利弥补弱者的不足而滋生于社会的。具体到劳动关系领域,劳动法的使命就是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工具而存在,使本不平衡的勞动者利益不致过度受损。

我们现阶段的劳动立法,至少从招聘解聘、制定劳动标准、履行劳动安全与卫生标准这三方面合理保障了劳动者利益。在招聘与解雇方面对企业和员工的不同规定就是根据现实中不平等的劳资关系来制定的。因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造成双方不平等的谈判地位,如果在这两者之间,法律仍给资方平等的解释权,将会产生动口不平等的后果。同样,在制定劳动标准、履行劳动安全与卫生标准方面,也必须体现法律本身肩负的使命。否则,劳动者由于过度劳动而造成的身体损害将无从得到保护。世界文明进步的经验表明,劳动立法将不断趋于完善以维护劳动者权益,最终促进整体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董保华:劳动立法不应造成新的失衡

目前对建立新型劳资关系缺乏共识,争论的核心是立法平衡点的选择。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立法的平衡点基本适当。宏观上规定最低工资,实现底线控制;中观层面通过集体协商调整权利义务关系;微观上用劳动合同调整个别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完全改变了这种稳定平衡的法律调整模式。

新的《劳动合同法》通过提高劳动基准,在宏观层次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这种立法思路造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平衡点失当,对企业实行宽进严出:《劳动合同法》对招聘机制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严格限制解聘员工对解聘机制造成的巨大冲击,形成了一种“难以解除合同的解雇制度”;对员工实行宽进宽出:员工离职择业违约成本极低,用人单位留人的措施基本上丧失法律效力;劳动管理溶入员工主导: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订程序改造成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共决程序,绩效管理将变成一种“无改进的绩效管理机制”;对劳动关系实行行政干预:强化了劳动合同法的公法性质,以劳动监察而不是劳动仲裁作为执法的主要手段,企业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均被纳入了劳动行政机关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一种劳动行政管理。

这种立法思路将导致两个结果:在中观层次加强行政干预,消灭了集体谈判留下的协商空间;在微观层次上取消了企业劳动管理。劳动管理中出现的“被动招用的招聘制度”、“没有法律约束力的留人制度”、“难以进行合同解除的解聘制度”、“无法改进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及“非企业主导的规章制度”使得劳动基准不仅成为一种底线控制甚至也成为高线控制,大量的强制标准借助行政管制的力量,伸入企业的管理空间,使用人单位的管理空间大大压缩,使劳动关系调整出现刚性化特点,将带来劳资关系新的失衡,

我国现阶段最大的问题不是法律规范对劳动者缺乏保护,而是执法不力,需要完善执法程序而非改变现有的法律调整模式。只有实行低标准、广覆盖、严执法,才能找到一个劳动者、企业、行政部门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陶文忠:分享劳动管理权是劳资关系的合理格局

中国劳动关系现状是劳动力由市场供求调节而集体谈判体制基本没有确立,《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权益很多时候被违反或故意规避了。在这种背景下,《劳动合同法》被急迫地催生出来,针对新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规制措施。有人理解为这是以提高

劳动基准的办法剥夺企业管理权限,破坏了原有的劳资利益平衡,这种论断其实建立在对劳动标准的质疑上。今天来看,《劳动法》以低工资和低保障为代价分享就业机会的目的还是现实了,孤立地看,现在某项标准可能会提高,但劳动者的实际所得或企业的实际付出水平并不高。《劳动合同立法》正是要强化整个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是强化雇主法律责任,达到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之目的。

现在,整个劳动关系管理过程都处在劳动者的法定权益与管理权的智慧博弈之中,多数情形下,管理权可以昂然前行而无须顾及《劳动法》的一些原则规定。《劳动合同法》选择了将《劳动法》中的原则具体化,随即触及到劳动管理权问题。自从有了以国家公权力介入的劳动立法,事实上就开始了对劳动管理权的分享。《劳动合同法》规定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经过劳资双方共决方能生效,这一点比现行法律的规定更加谨慎而绝无扩大。在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这种规定已经扩大为劳资集体谈判的主要内容,并以劳资委员会等多种形式体现。分享之典范有德日等国的企业制度,毫无分享则如今日的某些“血汗工厂”。现在需要讨论的就是劳动管理权要分享什么、分享多少、如何分享?不可否认,《劳动合同法》中类似的技术问题可以讨论,也有一些诸如给劳资自治留下空间的问题有待全面考察,但并不影响这部法律对未来中国劳动关系格局的基本定位。

冯同庆:《劳动合同法》应解决权利规范问题

《劳动合同法》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引发了热烈讨论,包括企业界、劳动界、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目前表现出来的有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立法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另一方强调如果过于考虑这方面权益就会丧失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两个立法宗旨明显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立法取向,即立法是来进行利益规范的。

劳动合同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利益问题,在立法看是权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劳动管理从计划和行政方式向市场和合同方式转变,往往产生企业内部自行调节失范的问题,大多表现在利益之争,导致劳动者利益受损。因此,现在的问题在于对劳动者与企业自行调节利益没有信心。

现在《劳动合同法》立法需要解决的不应是利益规范问题,而是权利规范问题。利益规范问题是企业内部具体的利益分割、分配的问题,应当由劳动者与企业遵循相关法律规定自行调节。而权利规范是使劳动者与企业自行调节上述利益时有能够适用并得以施行的规定,这才是立法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阶段,立法应该提供长时段可以适用的规范,而不是短期的权宜安排。长期适用的规范比如像权利规范,为实现劳动者与企业双向的沟通、让步、合作提供了规定和依据,从而有效协调劳动者权益与劳动力成本之间的矛盾。政府的介入方式应当趋向于增加权利規范方面的引导、制约、限制、惩戒等措施,减少行政式的干预,我们应该对权利规范的效果有信心。

郑功成:健全劳资关系与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劳资关系事实上成了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劳资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全世界强资本弱劳工格局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在劳动力资源过剩而资本极度短缺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吸引资本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日渐形成了资本所有者投资回报偏高而劳动所得偏低的利益格局,这种资本单赢的失衡格局正损害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不应将劳工成本低当成一个国家的所谓竞争优势,世界上真正有竞争力的国家都是劳工成本高的国家。逻辑很简单:劳动成本高的背后是人力资本投资高,人力资本投资高必然带来劳动者素质高,带来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才会国际竞争力强。所谓劳工成本低是一种短视的伪优势而己,它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也不具有长期竞争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更新发展思维,就是适度提高劳工成本,同时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我们的产品才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我们国家已经不再需要低劳工成本——低素质劳动者——低技术含量产品廉价产品竞争的低层次发展模式,而是提高劳工成本——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样一种良性发展模式。如能实现这样的转换,就不仅能够规避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够赢得长久的发展机会。

现在有必要尽快通过有效的法制与政策措施来化解现阶段已经出现的以损害劳动者正当权益为标志的社会风险,促使劳资关系由失衡逐渐走向平衡,不应当将《劳动合同法》误解成偏袒劳动者的一部法律,法律追求的公正与平等,劳动合同法也不应当例外。在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的同时,公平地保护雇主或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促进劳资合作,消除劳资对抗,实现劳资双赢,这才最符合国家发展的利益。

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要求我们更加突出社会公平与分配正义,实现理性、健康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新时期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对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性障碍继续深化改革,而且也包括对过去已经形成的不良路径进行再思考、再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即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合理保护。

解决劳资利益失衡问题面临着劳力与资本供求关系、地区与城乡发展差距等压力,许多政策措施调整面临重大阻力,其中的关键恐怕还是人们已经形成的重资本轻劳工的思维定势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的执政理念的漠视。不能把经济发展与保护劳动者正当权益对立起来,在劳资利益关系失衡的现实背景下,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侵害劳动者正当权益的借口,应当以劳资双赢为目标,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跨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之路。

王向前:保护劳动利益以实现积累和消费的平衡

劳资关系并不是一种利益完全对立的零和游戏,而是一种既有利益冲突也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往往也会增进资方的利益,增进经济的活力。

过去20多年间,中国形成了一种严重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启动内需,以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二者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但是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没有相应的消费,投资不仅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反而会浪费社会资源。

一般来说,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基本措施是增强居民的收入。居民的主要收入是劳动收入,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不仅受经济增长速度的制约,也受分配方式的影响。

劳动法平衡劳资利益的核心制度是集体合同制度,集体谈判不仅是一种调整劳动关系。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也是一种“工资分配方式”。集体谈判能促使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分配形成合适的比例,使积累和消费保持合适的比例,从而避免“生产相对过剩”。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时,颁布过一项重要的劳工立法,即《国家劳工关系法》,颁布该法的目的就是加强工会组织的力量,推动集体谈判,通过签订集体合同来改善劳工待遇,提高劳工的购买力,以促使经济复苏。可见,集体合同制度确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上一篇:大龄留学加拿大拒签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爱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