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推荐9篇)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篇二: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篇三: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使其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积极的人,遇到挫折,不轻言失败!取得成绩,不沾沾自喜!追随积极的人,他们会不断给你带来新希望。而消极的人,动辄怨天尤人,遇事总往坏处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应当远离消极的人,否则他们会偷走你的梦想。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3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3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先生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确实,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态度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很显然,积极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虽然他们可能遭受更多的打击与挫折,但是至少他们肯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奋斗。
有一个寓言故事:一枚鹰蛋被放到了一个母鸡的巢里,结果这枚蛋被母鸡孵化出了一只小鹰。这只小鹰自以为也是一只小鸡,每天做着与别的小鸡一样的事情:在垃圾堆里找食物吃,与其他小鸡嬉戏,像小鸡一样咯咯地叫,它从来没有飞过几尺高。一天,它看见一只鹰在万里碧空中展翅翱翔,就问母鸡:“那种美丽能干的鸟叫什么?”母鸡回答说:“那是一只鹰,它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鸟。你不过是一只鸡,不能像它那样飞,认命吧。”于是,这只鹰接受了这种观点,也不尝试着去飞,由于没有其他鹰去影响它,它像鸡一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也像鸡一样死去。
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类似的故事吗?本来你是优秀的,但你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生活中最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带着未演奏的乐曲走进了坟墓”。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影响你的人,缺乏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给你做榜样,你可能难以取得卓越的成就。
如果你想像鹰一样在空中翱翔,你就得学会鹰飞翔的方法。
与积极者在一起,我们就会敢于尝试,善于把握机会;与消极者在一起,除了谨慎有余外,还学会了犹豫。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们意志坚强,心境平和,与遇到的每一个人谈健康、快乐和成功,会看到每一位朋友的独特之处,注意每一件事情闪光的一面,想最好的,做最好的,期待最好的。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那样充满热情。如果在生活中你与这样的人接触,他们将助你成功。
找到将来和过去和现在的平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没有时光,没有痛苦,没有快乐,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标准是:尽量少的痛苦和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对子虚乌有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苦恼,疾病,忧患等,追逐到手的欢娱,它只是欲望暂时抑制,欢娱只是失而复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乐来至身体里健康出现问题而恢复或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的结果。一满足后快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满足时又相当的苦闷。
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摒弃所有快感,就等于摒弃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快乐是一场梦,痛苦却真正实在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所谓幸福论就是平平安安的,减少了许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该选择什么工作为人生目标?
选择工作唯一的标准是选择你喜欢做的工作,如果它能为你带来好处,那更好不过。人类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所以实在的东西都是虚无的,所有虚无的东西都是实在的。如果只为了金钱而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别人苦干了一场。或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贺拉斯的这些话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把欲望调节到一个中庸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1]:“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相反,他会牢记柏拉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除了你自己嫌弃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你。别人的看法只对他自己产生作用。谁要是听到别人背后说他的话,还有说话的那种语气,几乎每个人都会非常气愤。最后,我们要知道:甚至名誉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摒弃了这一普遍的愚蠢做法,那我们内心的安宁和愉快就会令人置信地增加。同样,我们的举止和态度会变得更加自信、踏实,更加真实和自然。
从这些特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因为极端的例子往往最清晰地说明事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所有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的所作所为同样荒谬。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读书能知道人性的弱点,否则被淹没于芸芸众生的愚蠢的看法中,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悲喜寄托在些凡夫俗子身上,你的心就飘浮不定。
怎样去看待成功?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叶曼先生的《智慧人生》是我在腾讯网的读书频道看到的,开始看叶曼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智慧人生》简介,便深深吸引了我,在开读正文后,我更是爱不释手了,一气呵成看完了这本书。作为一个集儒释道于一家的国学大师,叶曼先生语言朴实无华,运用典故信手拈来,用自己对人生的精辟论道开启了我的心灵。
智慧二字的组成,是日知而心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淡泊宁静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我们忘记了竹篱茅舍苔痕侵阶的幽美,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洁美,蝉鸣树间蛰泣隅角的静美。我们却以为美是钱买来的,其实一切的美,都是清高的心情融化出来的,而这种心情却可以培育。我们把自己的心美化了,我自己的环境美化了,箪食瓢饮,茅茨土阶,都会变得生机盎然,妙趣横生。作为一个儒者,她毫不避讳自己对外相美的喜爱与追求,还老爱看美女,并将看美女说成像看花一样,并借用孔
子见南子的典故,来说明对于外在美的喜爱无需加以掩饰,追求美应该是人的天性。但光有外在美还不行,美还需要有韵味,也就是内在的聪明、才华,加上读书与教养而行之于外的神韵和气质。记得以前读小学时,老师会经常骂一些长得漂亮而成绩不好的同学为金苍蝇,认为光有外表而无内涵,此言一出伤人不浅,真可谓以其长称其短,但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本人以为如此一说甚为不妥。
进入社会,我们在工作、生活上处处都有那么多的压力和不如意,而作为一个释者,叶曼先生认为,尽管世上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百无一可意中人”,但要知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只要不挑剔,便会觉得事事都还过得去,如果能够觉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日日都是好日了。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的,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那么生活便会回馈你心态中的那种感受。面对浮躁的社会,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要盲目攀比,要乐天知命,不要无病呻吟,要达观开朗,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正如叶曼先生所说的“我们真正读书,就不会怕寂寞,不会依赖别人。”
此书在吃穿住行,及男女青年该如何择偶,婚后又如何营造浪漫温馨的家园和如何教育儿女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解
生活中的钱钟书笨拙,书呆子气十足,杨绛体贴关爱,并用她的幽默把这一切智慧化了。她对钱钟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杨绛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这句话看似平静,胜过一万首爱情诗。杨绛先生用最高的智慧,实践了她对爱情的理解。
一起生活的63年,杨绛与钱钟书比赛读书,比赛做学问,一起郊游,一起挨批斗,他们的灵魂站在了完全平等的高度,相濡以沫,荣辱与共。
“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这是杨绛与钱钟书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感激她的付出,而她,则感激他让自己愿意付出。
1998年,88岁的钱钟书老人,带着爱,带着笑,走了。钱钟书是人文知识分子里的极品。他把治学中的专业精神视为最高理想,有巨著传世,还在文学创作领域(如小说《围城》)达到很高的造诣,他的存在,提高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专业水准,也为他那一代知识分子挽回了失落已久的尊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有句名言:“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者莫如心声。”钱先生的心声常鸣。
63年里,杨绛与钱钟书并肩站立,用柔弱而坚韧的肩膀,筑起爱的暖巢,不离不弃,风雨同舟。她用一生的心力经营着爱,传递着爱,她朴素的行动,给了钱钟书最大的温暖和力量。
人世的艰难多舛并不能将她击垮,她的從容和智慧反而使她更加坚强,宁静悠远,人淡如菊。不问收入、不计名利,默默写作,杨绛晚年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干校六记》开始,到其后的《将饮茶》和晚年的《我们仨》,杨绛已经用她自己的回忆性散文,道出了近一个世纪人生之路的许许多多。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成书于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世易时移,书中的某些论述虽然已不太适应当今的时代现实,但老子深邃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永远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和人生智慧的丰富内涵,对我们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认识论、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的主要观点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的道,就不是道。从哲学的意义讲,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任何话,都只能是因时因地,适合某些情况,把它放大,就会出现谬误。道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老子强调“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遵从事物的规律办事,不施加外力。做到“无为”,才能“无不为”。“见素抱朴”,保持事物虚静、纯朴、天真的状态,要“ 致虚极守静笃。”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对于充满着选择、诱惑、竞争、痛苦的当今社会来说,老子的思想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副清肠、清心的良药。
孔子对老子给予极高评价。孔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最近又重读《老子》,感悟到老子的以下人生智慧。
一、获得的智慧 《老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释义:万物开始兴起而不施加外力,万物生长成熟而不据为己有,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自恃有恩,做成事而不居功自傲。正由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劳永不磨灭。
启示:对任何事不要总想去占有。拼命想占有,反而会失去。不要想着哪些事是我做的,有恩不思图报,有功劳而不去夸耀,这样反而能长久。
二、说话的智慧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话说得越多,越加速失败,不如保持虚静。
启示:话不在多,而在精。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别人不懂,滔滔不绝,这样给别人夸夸其谈的印象。聪明的人少说多做,反而显得有城府、有涵养,有功劳。所以有时沉默是金。
三、无私的智慧 《老子》: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释义:圣人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反而能居在人的前面;把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反而能成全他的私利。
启示:后天下之乐才能乐,谁笑到最后才是最好;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怕死反而不死。孔子也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以无畏、无私的态度处事,就能更好地生存,实现自己的愿望。
四、成就大业的智慧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启示:做大事要学习水的品质:不争一时之长短,专心做事,能忍受各种委屈和责难,古人讲,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要有谦卑的精神,心态平和,“虚心平正,待物以正”,心怀善念,对人有爱心,说话诚信,做事富有才干,行动把握时机。不与人争名夺利,就不会犯错误。
五、简朴生活的智慧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释义:追求绚丽缤纷的色彩令人眼昏;追求美妙悦耳的音调让人失聪;追求山珍海味让人丧失味觉;追求珍贵难得的财货让人品德败坏。
启示:聪明:是耳聪目明,眼发昏、耳失聪就是不聪明。奢侈豪华的物质生活只能造成生理和精神的伤害。“甜美的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鲁迅说:“生活若是过于讲究,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巴黎高等政治专科学校是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的装修非常简陋,不向我们的实验室这么豪华、宽敞,这里产生了诸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说够用、能用就行。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和享受,是当下人们的一大诟病,他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贫乏。
六、人生成功的智慧 《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释义:委屈就能保全,弯曲就能伸直,低洼就能盈满,破旧就会更新,少取反而多得,多求便会迷惑。不自我表现,所以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成功;不自尊自负,所以长久。
启示:过于刚强,就会折断,委屈才能保全,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经常反省自己,矫正自己的过失,才有好的发展方向;为人谦逊,处于低位,才能得到发展,所谓“谦受益”;有限的目标才能达到,过多的追求和选择反而让人迷惑,令人痛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发扬民主,多听意见,决策才能科学正确,固执己见,就会失败;有功劳不是自己吹嘘的,而是要靠别人说、别人承认的,自己的功劳要让别人说才是功劳;骄傲使人固步自封,满招损,不自负才能长久。
七、做人的智慧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认识别人的是有智慧,认识自己的是高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坚强。知道满足的是富有。勉力行事的是有志向。不失做人的根本的能长久。死而不被人遗忘的是长寿。
启示: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更困难,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经常反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待别人,这才是明智之人。战胜自己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重要。知足者常乐,过分的追求只会令人更痛苦。人要有自强不息之志,同时不能失掉做人的底线。真正的长寿是活在人们心中的人,唯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努力去帮助人的人才能如此。
八、处事的智慧 《老子》:将欲歙(xi)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义:将要收敛它,必须姑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姑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姑且兴盛它;将要夺取它,必须姑且给于它。这叫幽微而高明。国家的锐利武器,不能给人看。启示:这段话讲的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法,是高明的谋略。扩张和收敛是一对矛盾,扩张到一定程度就会转为收敛,所以,想要收敛一个东西,就可先扩张它,到一定时候收敛它就很容易。同理,想要削弱一个东西,就可先增强它;想要废除一个东西,就可先兴盛它;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先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圣经上讲,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就是这个道理。收拳是为了出拳更有力;暂时的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给人以东西,想要的是达到什么目的、获取更多的东西,行贿者必有其利益的目的。所以要警惕别人的吹捧、送礼、吃请,是不是怀有图谋。
九、认识的智慧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上等士人听了“道”,努力去践行它;中等士人听了“道”,好像它似有似无;下等士人听了“道”,对它大笑。不被嘲笑不足以成为“道”。古人立言说:明白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坎坷;崇高的“德”好像低谷;宽广的“德”好像狭隘;刚健的“德”好像懦弱;质朴纯真的好像混浊一样;洁白亮丽的好像垢黑一样;最方正的好像没有边角;最大的器具反而不知全貌;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最大的物象反而看不见。“道”隐晦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施与且使万物生成。
启示: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由它生成的万物,无不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当事物发展到极致时,所显示出来的形式、现象可能与其常态显现出对立的状态。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辨别真伪,不能只看表象。在现实生活中,不为表象所惑,要静心鉴别分析,得出对事物本原的认识。有时,善人是伪善,君子是伪君子,坏人非坏,有人放荡形骸却是纯朴之人(如济颠)。不能以貌取人,以一时的表现看人,也不能按过去的印象看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凡事要多从反面看,反面想,正反对照,得出结论,认识本质。
十、对待名利的智慧 《老子》: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启示:人要正确对待名利和得失。“舍”然后能“得”,故曰舍得。过分地爱惜名声,必然受名受累;过分追求利益,必然导致惨重的失败。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在于想多得。所以,知足就不会受到伤害,凡事要适可而止,把握度,就不至于遭受危险和灾难。人生在世,不为名利所累,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才有快意人生、潇洒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十一、成就的智慧 《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克服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做大事要从细微的方面着力。轻易许诺,一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碰到许多困难。圣人重视困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启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难的事,一点点从容易处做,总会成功,成功在于锲而不舍,在于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大事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小事做不好,大事成不了,所以要重视细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比如:蝴蝶效应,它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再如“一马失社稷”的故事:英国国王理查三世1485年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击败,莎士比亚的名句“马,马,一马失社稷!”使这一战役永载史册。“少了一个铁钉,掉了一个马掌;掉了一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失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匹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为人处事,不能轻易答应别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不能做轻诺寡信之人。对事情,要宁可想得复杂些,遇到困难就有心理准备。法拉第:做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管理借鉴:做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好环节,重视细节,有时一个细节没做好,可能会影响整个大局,如音响不响、话筒没声、国歌不能放,会影响整个会议。要大事细办,轻事重办,熟事生办,缓事急办,急事稳办,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为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十二、赠与的智慧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真实的言辞往往不华美,华美的言辞往往虚伪不实。善良的人不喜炫耀,而喜欢炫耀的人往往不善良。有真知的人知识不必广博,看似知识广博的人其实无真知。圣人不积累财富,帮助别人自己反而富有,给于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规律,有利于万物而无害处;圣人的准则是有所奉献而不争名逐利。
启示:真理、真话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品行善良的人往往没有豪言壮语。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亦仁”。社会和自然的知识林林总总,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可能对各种知识都了解;而对若干知识只是浮光掠影涉猎的,不可能有真知灼见,这样的人往往一事无成。所谓专家,就是专门学问家,长时间做一件事情,持之以恒,才能有大成功。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定位是一种智慧,人生定位是人生最根本的智慧。
人生定位就是:第一,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明白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三,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成为什么样的人。
做人有七层境界:高人级,能人级,大人级,强人级,伟人级,圣人级,神人级。
七层境界之外的,不是超人,异人,就是衰人,死人。
做人必须而且能够达到某种境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做人七术:技术,心术,权术,霸术,王术,仁术和无术。
做人必须拥有一定的人生资源。人生资源主要有十种:智力、物资、才艺、家族、体制、形势、人脉、机遇、信仰、创新。人生最难得的资源是贵人。
根据每个人能力发挥水平差异,以及人生资源多寡种类差别,最终决定人生定位层次。能力和资源不同组合,就构成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人生。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能力资源组合图谱也会变化。不同的组合图谱,各自有自己不同的主题。
按照人在社会成长历程进展,人生大致划分为七个阶段,每个阶段时间为十年。分别是童年期(0-10岁);少年期(11-20岁);青年期(21-30岁);成年期(31-40岁);壮年期(41-50岁);老年期(51-60岁);终年期(61岁以上)。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童年期看天分;少年期看人气;青年期看官相;成年期看福运;壮年期看心胸;老年期看品德;终年期看仙缘。
在第一阶段童年期(0-10岁)看天分。一个人如果在十岁之前显露出某种超乎同龄儿童的某种天分,就说明具备成为某个领域高人的潜质。错过这个阶段,就是缺乏天分的表现。说明此人不适宜凭借才艺立足社会。
在第二阶段少年期(11-20岁)看人气。人脉多人缘好的人,在此阶段就应该显示出超乎一般人的人气。此人可能天生是个孩子王,从小就讨人喜欢得人爱怜受人追捧。如果不是这样,此人一生必定孤独寂寞,寡助无援。
在第三阶段青年期(21-30岁)看官相。具备领袖领导管理气质才能的人,此时至少已经获得一官半职了。30岁之前从未当过任何官职,哪怕是班干部、小组长,说明此人一生缺乏官相,将来即使勉强做官,也会力不从心。
在第四阶段成年期(31-40岁)看福运。具有福运的人此时应该家庭美满,爱情幸福,事业亨通,身体健康,子女孝顺,父母安康,财源滚滚,官运连连,心想事成,一言九鼎。此时一个人人生该得到的,基本都应该得到了。缺乏福运之人难堪大任。
在第五阶段壮年期(41-50岁)看心胸。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应该是心胸开阔的。此时应该学会包容,和谐,宽厚,大度。不仅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如果依然心胸狭窄,气量偏狭,要么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要么就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贪婪无耻的人。
在第六阶段老年期(51-60岁)看品德。人生到达这个阶段,就应该开始学会放弃,学会施予,学会帮助,学会慈善。尽己所能去广施恩德,普济众生。无论以前成败得失如何,都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角色,激活自己身上的圣人基因。
在第七阶段终年期(61岁以上)看仙缘。仙缘代表长寿,代表自由,代表圆满,代表超脱,代表做人最高境界。具有仙缘的人,心中脑内早已放下一切牵挂,不再为世俗凡尘侵扰烦恼。那些从小超凡脱俗,特立独行,思维独特,悟性很高的人,也是具有仙缘的人。
人生四十岁以前要努力称王称霸,在四十岁以后要尽心成仙成佛。称王称霸就是得,取,成仙成佛就是施,予。完满人生就是得与施兼顾,取与予平衡。一味的得和取是自私贪婪,一味的施和予是虚情假意。一个人只有得的多,才能施的多。取得少,才能予得少。只取不予者,人非也。只予不取者,非人也。
做不了高人,可以做能人;做不了能人,可以做大人;做不了大人,可以做强人;做不了强人,可以做伟人;做不了伟人,可以做圣人;做不了圣人,可以做神人。只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可以做到成功定位。正确认识自己,就是明白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成功的人生定位,就是在最合适的人生阶段,选择一个最适宜的社会角色。凡是阶段错位,角色错位,都是不成功不美满的人生。
万物相生相克。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最适宜追随的目标,也有自己最适宜相处的朋友,
相生,就是有利于自己;相克,就是有害于自己。选择适宜的相生环境,避开不利的相克环境,也是人生定位的智慧。
高人生强人;能人生伟人;大人生圣人;强人生神人;伟人生高人;圣人生能人;神人生大人。这是相生。
能人克高人;大人克能人;强人克大人;伟人 人;圣人克伟人;神人克圣人;高人克神人。这是相克。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按照这个规律行事做人,事业人生就兴旺发达,顺风顺水。违背这个规律行事做人,事业人生就衰败没落,崎岖坎坷。 其中道理很简单:与自己越是相似相近的,就越可能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敌对一方;与自己越是相远相距的,就越可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或人生贵人。无论是每个人角色与角色之间,还是不同的人之间,都是如此。远交近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也适用于人与人相处的情况。
举例说明:
某个领域技艺超群的高人,很可能成为该领域的强人,这就是生;相反,一个过于热衷搞人际关系的能人,很可能安不下心来钻研技艺,这就是克。正直有为的官员身边,一般都聚集一些出谋划策的谋臣师爷,这就是生;然而这些官员多半容不得身边有阴险诡诈溜须拍马的能人,这就是克。如果相反,官员身边没有智者,却多小人,那么其官运仕途必定堪忧。此消彼长,能量守恒,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最适宜的角色,不可能并驾齐驱全面开花。一方面要避免目标太多定位太泛,导致人生资源分散,这就是避免相克;一方面要多交广交异类朋友,不要局限于同行同业,这就是利用相生。相生的朋友互补性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具有很大的裨益。相克的目标互相消耗,非常不利于人生发展。
在一个企业里,有人适合做技术专家,有人适合做销售能手,有人适合做营销主管。在同一个市场内,有的企业是行业领导者,有的企业是市场跟随者,有的企业则只能拾人牙慧。这些都与人生定位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只有正确的人生定位才能造就成功的人,只有成功的人才能造就成功而且伟大的企业。一个人,明白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企业应该而且能够是个什么样的企业,那就是相当有造化了。
一个完满的人生,首先是拥有技术、心术、权术、霸术、王术、仁术和无术这做人七术之一。全面结交高人、能人、大人、强人、伟人、圣人和神人这七类朋友。充分发挥利用智力、物资、才艺、家族、体制、形势、人脉、机遇、信仰、创新这十种资源,包括人生最难得的贵人资源。按照阶段依次完成高人级、能人级、大人级、强人级、伟人级、圣人级和神人级这七层境界角色转换。动摇,跨越或延迟都不足取。
根据以上内容,总结出人生二十二条智慧:
1 依据天分发展一门独门绝技,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 要广泛结交学习各类朋友,不能仅凭个人喜好而偏狭。
3 充分抓住任何机会,锻炼自己的领导管理才干和经验。
4 珍惜把握和利用人生重要资源,尤其是生命中的贵人。
5 做人要有大胸怀大境界,要善于包容和谐团结和忍耐。
6 尽心尽力行善积德,帮助他人成功也就是帮助了自己。
7 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创自己的思想事业和方向。
8 40岁之前要努力称王称霸,40岁以后要尽心成仙成佛。
9人生要在取与予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不可过多或不足。
10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定位,与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相符。
11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人和事,不要动摇跨越和延迟。
12顺其自然不要违拗,错过阶段最好不要逆势强行而动。
13 合理运用相生相克原理,选择人生目标发展人脉关系。
14 同一阶段可以有多个目标定位,但其中一个必须为主。
15 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取长补短,让资源与目标最佳匹配。
16 有信仰有理想不一定成功,没信仰没理想一定不成功。
17 听人劝吃饱饭,要善于听取忠告提醒,不要误判形势。
18要充分借助体制优势,借力登天,尽量不要单打独斗。
19 要善于抓住机遇,四两拨千斤,多利用捷径跳级机会。
20 不要忽视家族家庭亲戚婚姻关系,尤其是人生另一半。
21 善待下属、学徒、民工、保姆、乞丐等一切微小人物。
22 永远不要牢骚、抱怨、埋汰、责备,远离这一类衰人。
(欢迎继续发挥您的高见。。。。。。)
朋友画了一幅画:一只鸟巢,里面有4只小鸟,巢外的一只母鸟正向它们飞来,小鸟们齐刷刷地张开着小嘴。
朋友问,这些小鸟张开小嘴想要干什么呢?
想要母鸟喂它們食物。我说。而朋友说,他的画所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问。
小鸟张开小嘴,是想要母鸟吻它们,对生命来说,无论是鸟还是人,爱是另一种粮食,有时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粮食。朋友说。
坏的钟也有对的时间
我曾在一家公司做总经理。在识人方面,我总是过于偏激,对那些在工作中出现过错误的下属,总喜欢一棍子打死,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
一段时间,我家的挂钟坏了,一直搁在墙上,没有拿去修理,指针一动不动地停在2时15分那个位置。
一次,父母见我回家,自顾自地说:“别说,这坏了的挂钟,也有对的时间。”
“这挂钟一直坏着,都不走了,怎么会有对的时间呢?”我说。
“至少,它一天有两次对的时间,就是白天和晚上2点15分这个时间,这挂钟所指示的时间是对的。”父亲说,“一只看似彻底坏掉的时钟,一天也有两次正确的时间,何况一个犯错的人呢?”
父亲的话,让我开始对自己的所为反思起来。
看不到鱼钩的鱼
朋友爱好钓鱼,一次,我跟他一同前往。来到湖边,朋友准备好钓鱼的工具,见他把一段饵料套在鱼钩上,可只套住鱼钩的一半,另一半鱼钩却露在外面,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
“鱼钩露在饵料的外面,鱼不会发现鱼钩吗?”我不解地问。
“有了饵料,鱼钩再显眼,鱼也是看不见的。”朋友说。
果然,不一会儿,朋友就钓上了一条鱼。吞钩的鱼,在岸上蹦跳着、挣扎着。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推荐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浅谈06-10
佛教的人生智慧10-25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06-12
成功人生智慧人生10-06
蕴含人生智慧的格言摘抄07-07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09-27
思维智慧:人生警句06-09
刘墉人生智慧语录10-03
人生智慧禅语经典10-09
人生哲理故事:学会总结是一种智慧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