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口岸办半年工作总结(共10篇)
上半年,我办按照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十一次党代会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严格落实我办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目标,科学谋划发展布局,实施大口岸战略,全力打造高效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口岸。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加快推进口岸扩大开放,打造口岸发展新优势
1.把扩大口岸开放作为今年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了海港口岸开放力度。一是全力推进董家口港口岸开放准备工作。积极加快推进董家口口岸临时监管设施建设和配置工作,建成并启用了董家口通关中心;多次组织赴京争取国家支持已将董家口港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启动了董家口港口岸临时开放工作,积极争取省口岸办和省级查验部门支持;协调口岸查验单位为青岛港集团30万吨级和20万吨级矿石码头减载试车装卸作业提供通关保障。二是推动青岛海港口岸已建好11个码头泊位对外启用工作。组织各查验单位对11个泊位进行了预验收,并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上报了申请批准对外启用的请示,力争年内至少有4个码头泊位对外启用。
2.青岛空港口岸推出欧美新航线,打造立体式全方位国际航线新网络。空港口岸实现了直飞欧美洲际航线“零”的突破,相继开通了广州—青岛—洛杉矶货运航线和青岛—沈阳—法兰克福客运航线;利用“面向日韩门户机场”区域性优势,打造面向日韩“空中快线”,开通了青岛—釜山、青岛—仁川、青岛—武汉—新加坡客运航线。目前每周往返日韩航班已达270多架次。
(二)深入开展口岸跨区域合作,强化口岸辐射力
市口岸办分别组织口岸查验单位、港口、机场、园区及物流企业赴四川成都、河南郑州、焦作、洛阳、陕西西安等口岸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跨区域战略合作。一是分别与四川成都、河南焦作、陕西西安口岸签署了两地口岸跨区域合作协议。二是合作双方致力于在海陆空各领域寻求点对点的实际合作。分别在海港口岸领域达成了5项合作意向,在空港口岸领域达成开通8条中转联程国际航线意向,在陆路口岸领域达成2项合作意向。青岛港和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商定,联手成立河南豫青国际物流公司,共同打造郑州“无水港”;青岛港集团、青岛铁路中心站与西安、青岛两地共6家物流企业签署了西安地区经青岛口岸出口东南亚、欧美60多万吨新鲜水果的合作协议,预计为两地物流企业带来收入近1.3亿元人民币;青岛港集团和西安出口加工区达成了为落户西安的三星电子企业经青岛口岸海铁联运设备和元件达1万多个标箱的意向,可为两地物流企业带来将近2亿元的收入,也缓解了两地进出口箱量“出多进少”的难题;分别与四川航空公司、郑州机场、洛阳机场、西安、榆林口岸达成了经青岛至日韩等地8条中转联程航线的意向;开拓青岛与洛阳海铁联运直通业务,计划今年开通胶州至洛阳“五定”直达班列。着力搭建洛阳到青岛港等半岛港口群集装箱喂给中转平台;青岛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qqct)与洛阳铁路口岸丰湾集装箱公司商定联盟开发建设洛阳丰湾集装箱办理站。三是随团出访的口岸查验单位分别介绍区域通关合作优势和为内地企业量身订做的通关流程。
(三)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优化口岸通关新环境
加强改善口岸通关环境,提升口岸通关效率,着力打造和谐性、创新性、畅通性、服务性口岸。一是市政府成立了青岛口岸大通关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青岛口岸大通关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为进一步改革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研究出台了2012年大通关十件实事;三是针对当前严峻的外向型经济形势,组织各查验单位研究出台了多项措施,为了帮扶企业共度难关;四是着力做好国际邮轮通关保障,促进了邮轮经济的发展。圆满完成日本“富士丸”和德国“汉萨蒂克”2艘次国际邮轮通关保障任务。
(四)提升口岸通关保障能力,圆满完成重大外事活动、重大赛事保障 一是全力做好中俄联合军演、克里伯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赛等各项重大外事活动、重大赛事通关保障工作。特别是国际极限帆船赛中,协调口岸查验单位,分别制定了赛事的查验监管便捷措施。有力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市口岸办多次被评为上述重大活动的“突出贡献单位”;二是做好2014青岛园博会参展花卉、植被等通关服务保障相关准备工作,研究制定世园会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方案,确保进口花卉、草木、植被等入关、转关和通关检验安全、高效、顺畅;三是重点做好第四届亚沙会通关保障任务。研究制订通关保障方案,在口岸通关现场设立专用通道及标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参赛人员、物资的通关验放速度。为4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运动员、媒体记者和官员提供特殊便捷通关保障服务;四是完成“蛟龙”号载人潜水艇7000米海试任务和“雪龙”号科考船赴北极考察任务的出入境通关保障任务。(五)强化对服务意识,口岸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组织开展口岸“大走访”活动。分别赴国家、省和口岸各片查验单位走访,深入港口、机场、园区等口岸物流企业一线调研。解决青岛口岸亟需解决的问题,协调各口岸查验单位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二是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帮助协调解决了即墨扬帆造船厂请求在即墨未开放码头接卸20.5万吨散杂货进口主机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一次节省了600万元的费用;为海西重机公司装运出口桥吊通关服务,协调查验单位特事特办,为企业量身定做了通关流程,使两台出口桥吊顺利启运,得到了企业的赞扬。
(六)着力开展口岸行风建设,打造廉洁、文明、和谐口岸
一是积极开展“让口岸更和谐、让服务更文明”为主题的共建“和谐口岸”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青岛“口岸杯”乒乓球比赛,通过活动增强了口岸团结。二是组织开展以“强化服务正行风、规范执法树形象”为主题口岸行风建设活动。三是进一步深化了口岸社会监督工作,丰富了监督手段,健全了监督机制,提升了监督效果,在今年组织的对查验单位的半年测评中满意率达到了95%,比去年同期提升了8%。
二、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口岸科学发展受客观因素制约。青岛口岸客、货吞吐量剧增与驻青口岸查验单位编制冻结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口岸法规滞后,查验配套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相互脱节,查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渠道不明确,给口岸开放和优化口岸发展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制约了青岛口岸科学发展。
(二)青岛空港口岸日益饱和的空中流量与新增国际航线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青岛航班量的迅速增加,青岛周边军用机场密集,空中航路负荷接近极限,空域资源逐步饱和,给新增国际新航线工作带来制约。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做好董家口港口岸开放准备工作,加快临时开放步伐,争取年底前完成向国务院报送正式申请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开放口岸范围内11个新增涉外泊位的对外启用验收工作。争取省口岸办抓紧启动开放验收工作程序,及早组织并顺利通过开放验收,确保不少于4个码头泊位对外启用。
三是继续推进空中国际航线开通,重点推进青岛至俄罗斯国际航线开通工作,充分利用青岛面向日韩的区域性优势,进一步增强青岛空港口岸的中转功能,打造面向日韩的空中新快线。
四是继续做好口岸跨区域合作工作。组织赴武汉、安徽、内蒙等地签署口岸区域合作协议,邀请腹地合作口岸来青召开合作推介座谈会,落实合作项目,寻求新的合作,探讨和建立新的更为紧密的合作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青岛口岸的辐射能力。
五是继续深化口岸大通关,优化口岸通关环境。突出抓好口岸“大通关”十件实事的落实,确保按照计划推进,圆满、高效地完成十件实事,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服务水平。
中共新乡镇委员会
万州区新乡镇人民政府
2010年半年工作总结
2010年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之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是奠定“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推动新乡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高起点、快起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乡镇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重庆市、万州区有关农村工作的会议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精心谋划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半年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000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456万元,财政收入 万元,占全年任务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同比增加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各项发展指标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1、加大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抓好镇村公路建设。各村采取群众投劳方式整治村级公级公路56公里。二是抓好水利建设。通过移民后扶项目补助 万元和群众自筹 万余元,实施并完成了移民后扶项目三水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800余人饮水问题。完成整修山塘10口。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整修渠道2100 米,清淤防渗渠道1万米,修复水毁工程15处。三是抓好沼气池建设。今年全镇完成了(江万国)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少数农户配套进行了改厕、改圈、改厨等,通过该项建设的实施,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保护和恢复了农村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劳务经济持续增长。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搞好农民外出务工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进一步做好了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和信息工作。今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850人,实现劳务收入2000多万元,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的渠道,让劳务经济真正成为第一经济。
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有新的发展,今年全镇实现土地流转(江万国)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政策,全年发放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补助资金达(胡小华)万元,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共106.9万元。
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优质稻、牲猪、竹笋三大产业的发展,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1.4万亩,其中优质稻0.6万亩,玉米0.5亩,出栏生猪0.57万头,鼓励场镇居民崔炳清发展黑山羊,创办养殖基地,为万元增收工程奠定基础,引导返乡青年治华村段柏胜创办养鸡场,现已出栏商品鸡2500余只。通过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全镇发展种植、养殖专业户50个。镇农业服务中心加强了技术服务,强化疫病防控,做到了严防死守,防患于未然,确保无重大疫病不发生。加强退耕还林和天保林的管护,未发生森林火警和火灾事故。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通过社会投资 100多万元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开展了“整脏治乱”工作,实行了集镇保洁制度,修建垃圾转运池1个,使集镇环境卫生得到净化。
三、关注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始终把人口与计生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转变计划生育工作传统模式,开展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服务,万州博生和美妇产医院来我镇对 妇女进行了免费检查,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半年来计划外生育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抚养费征收列入法制轨道,已征收社会抚养费 万元。
2、社会保障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城镇居民、农村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办法为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排忧解难。
3、新农合、扶贫、教育、文化、卫生、国土、环保、电力、通讯、文化、统战、人武、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坚持依法行政和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1、切实抓好信访维护稳定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构和制度。充实和加强了信访维护稳定队伍,在机构、人员、制度上保证了我镇信访工作的有效运转。二是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要求信访接待干部认真做好日常接待工作,耐心做好上访人的思想工作,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尽量不发生越级上访。三是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做到随接访随办理,使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四是结合每月的信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及时了解各类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上访人员情况汇,做到有问题早知道,早预防,早处理。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XX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和“创新争先突破年”工作主基调,坚持把产业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民生水平提升作为第一追求,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打造“实力张家港、美丽张家港、幸福张家港”,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全力稳定增长、推进转型,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我市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巩固现有,积聚后劲,全力拼抢,在稳增长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双过半”。1—5月,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4亿元,增长6.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173亿元、服务业投资127亿元,分别增长15.9%和22.1%。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053亿元,进出口总额127亿美元,口岸货物吞吐量1.04亿吨、集装箱运量69万标箱。一是服务保障力度加大。深化挂钩联系、监测预警等制度,实施转型升级百企培育、重点科技成长型企业培育、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措施,及时兑现规模经济、总部经济、腾笼换凤、技改等专项资金2亿多元,新增贷款108亿元、直接融资49亿元。二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国家部委联合验收并进入实质性运营。玖隆物流园一般商务区、保税物流库、信息化和电商平台等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全市50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29个,一期总投资46亿元的康得新光学薄膜、总投资40亿元的扬子江石化丙烯、总投资18亿元的华灿光电、总投资40亿元的曼巴特购物广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新批境外投资项目8个、投资总额1.69亿美元,埃塞东方工业园入园企业达11家、完成实际投资1.03亿美元。三是人才科技加速集聚。沙洲湖科创园、新兴产业育成中心、软件动漫园、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加快推进,新增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千人计划专家产业化项目20项;新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41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75件,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四是总部经济工作成效明显。德辉珠宝、丰谷油脂等4家企业被预认定为XX市总部企业。五是腾笼换凤有效推进。实施淘汰落后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腾笼换凤面积2650亩。(二)突出生态优先、一体发展,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北新区沙洲湖市政配套、商业配套、沙洲湖科创园多层工程主体等基本竣工。城东新区动迁安置及相关节点工程启动建设。二是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沪通铁路项目取得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疏港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通洲沙西水道二期工程具备防台度汛能力,百年一遇江堤改造防洪工程主汛期前全线具备防洪挡潮能力。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一干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启动。新增林地、绿地6200亩,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黄标车淘汰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四大整治四大提升”活动成效明显,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通过省级模拟全域考核验收。四是城乡一体继续深化。新开工安置房182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成立9家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公司,建立全省首个农村资源交易平台。“四个百万亩”工作扎实推进。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58万亩。
(三)大力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开发就业援助岗位7933个。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和结对帮扶活动,春节“送温暖”慰问金超1.5亿元。完善建筑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办法,建立单一工伤险与其他社会保险的衔接机制。推进亲情虚拟养老院建设,启动2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新建优质蔬菜基地600亩、蔬菜直销店及农贸市场专销区15家。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2.8万平方米、2188套,竣工11.6万平方米、2000套。二是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全省首批“书香之市(县)”,“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模式创新与示范”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13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杨氏宅第等三处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国保单位“零”的突破。喜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江苏省首届文华奖最高奖“文华大奖”,成为全省唯一齐获“牡丹奖”和“梅花奖”的县(市)。教育部在我市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我市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普通高考本二以上达线率59.6%,职校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等主要指标继续列苏州第一。三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张家港建设深入开展,被列为“平安中国”现场会县级考察点,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力实施“九小”场所、群租房等专项整治,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全力做好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成为苏州唯一的“无疫区”。“天安行动”深入开展,建成全国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新市民积分管理不断完善,5000名新市民子女凭积分参加本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8162名新市民子女实现续保。
二、下半年工作主要措施
下半年,我市将以“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总抓手,制定并实施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率先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民发展”三个不动摇,始终保持“奋勇争先、敢创一流”的精气神,努力增创“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新优势,全面打造“民生幸福、和谐稳定”的新样板,加快建设“实力张家港、美丽张家港、幸福张家港”,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努力为苏州现代化建设、“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新贡献。做到“五个全力”:
一是全力加快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和资源,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着力引进“五个一批”(一批品牌进口整车和零配件区域物流分拨商,一批进口整车区域分销商,一批品牌汽车4s店,一批高档非中规车经销商,一批进口零配件经销商),加快打造“江苏外高桥”;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玖隆物流园、页岩气新材料、霍尼韦尔一体化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百企培育工程,重点推进沙钢、永钢、骏马等22个超5亿元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增税收超5000万元工业企业10家。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超47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195亿元;服务业投资340亿元。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年内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省“双创”人才10名、“姑苏”人才15名,并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博士人才总量达到1000名。排出10个投入超亿元科技项目、100家三年内新增销售超亿元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服务和培育,推进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加大腾笼换凤力度,年内淘汰关停企业80家以上,盘活存量用地5000亩。
二是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生态市复核验收。精心打造从市区到长江的一干河生态廊道和滨江湿地,加快双山岛、常阴沙长江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26项重点减排工程,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稳定下降率70%。
三是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创新路径、提升内涵,确保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保持“高水平、可持续”的良好态势,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高标准推进城北沙洲湖、镇区新城建设。力争沪通铁路年内开工,加快疏港高速公路建设。通洲沙西水道二期主体工程年内基本完工,开展三期工程前期准备。积极对上争取,加快实施老海坝节点综合整治,确保江堤长久安全。优质高效推进安置房建设,确保年内新开工和竣工安置房面积均超360万平方米。
四是全力增进民生幸福。大力促进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创业富民、帮扶助民。确保本市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稳定在99%以上。全面完成“四个百万亩”成果编制。创新开展“循环养老”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虚拟式”居家养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8.6万平方米、2878套,竣工17.8万平方米、3166套。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高质量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一、全面加强机关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1、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体制机制。鉴于党员人数的增加,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健全支部班子,强化阵地建设。完善党员学习、组织生活、党员评议、民主议事、党费收缴、党员发展、党员培训和“三会一课”制度,党组制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2、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办公室党组担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检组承担监督责任。党组成员管组(室)业务、管纪律,在抓好分管组(室)业务的同时,还要对分管组(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总责。党组书记与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干部职工签订廉政承诺书。支持纪检组开展监督执纪问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遵守廉洁自律等规定。纪检组对干部在脱贫攻坚、迟到早退、作风建设等方面发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实现谈话、谈心经常化。
3、主推四项活动。
一是常态化开展学教活动。制定学习活动方案、学习计划,学习实行党组成员领学和自学相结合,参学人员要有“两学一做”专门学习笔记本,学习笔记不少于3万字,撰写心得体会文章不少于2篇。党组成员为办公室党员干部讲党课5次,召开民主生活会2次。个人学习每天至少保证1个小时,集中学习由班子成员分头领学,每月至少两次。学习必须做到“四有三保证”即: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心得,保证时间、人员、效果的落实。更换学习园地内容5次,检查学习笔记3次,评比学习笔记2次。
二是扎实开展“讲做评”活动。围绕“讲话材料如何才能做到耳目一新;办文办会如何才能做到尽善尽美;督查落实如何才能做到掷地有声;信息编纂如何才能做到及时准确”等内容,办公室全员参与,每两周开展1次,会后由分管主任点评和党总支书记总评。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33名干部“回原籍”、25名青年干部挂职帮扶工作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渭华起义纪念馆和杨震廉政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干部廉政教育。组建两组56人的党员义工服务队,深入养老院、北关社区、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开展志愿者活动10次。
四是抓实城乡共建,助力脱贫攻坚。
落实帮扶责任。对包联紫荆街道办双酒村的脱贫攻坚、城乡党组织共建工作进行“无缝”对接,帮扶干部常态化入户调查、访民问苦。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村情实际,提出解决办法。当前,双酒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果。
突出产业带动。发展嘟嘟观光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输血”帮扶之路,建成观光采摘草莓温室大棚10棚,带动42户贫困户20人入园务工,年底核算分红;将双酒村民俗街建设纳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项目,并就项目前期规划、招商引资、运营模式等方面,积极与陕西袁家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对接;帮助成立仓储物流中心鑫帮劳务公司,安排贫困户40余人利用农闲时间务工。
注重帮扶成效。为王得等8户贫困群众垫付危房改造启动资金5万元,送去价值4万元的门窗、家具等生活必需品;为贫困户白小武联系建华驾校,并资助500元;开辟公益性岗位3个。为因病返贫家庭冯万忠送去5000元;为贫困智障家庭何国平筹集助学金2万余元;为贫困户李明章、刘大兴等人争取贷款,发展肉羊30头、种兔10组和肉牛4头。
二、优化服务,确保工作高效运转
1、充分发挥辅政作用,推进政务工作落实。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一是落实重大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围绕追赶超越、五新战略、多方审计等工作,落实具体科级领导和联系同志;二是建立三重联系领导机制。在以往科级领导、综合干部服务领导的基础上,注重文秘干部的联系;三是实行办文办会“一个口子”进出制度。当好“守门员”,严把入口关,防止文件“乱流”、会议“撞车”;四是建立《县政府领导近期办结事项》收集、整理、下发制度,确保县长办公会安排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有力;五是建立“_发布”和政府系统工作会议微信群,及时、准确、全面发布各类信息和会议通知;六是建立健全“事前预判、事中协调、事后督查、定期通报”的大督查工作机制。对作风建设、环境卫生整治、铁腕治霾、脱贫攻坚、安全生产等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注重干部队伍建设管理。组织信息组、应急办、金融办、县志办同志前往市政府、临渭区和白水县交流学习;法制办、应急办分别就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以及陕西省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等内容,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先后对相关组(室)人员进行调整,招录和调入9名新同志,为办公室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对办公室长期积压遗留的临聘人员给予平稳辞退。
高效传达指令信息。共接收国、省、市、县各级各类文件余份,审核把关政府、政府办文件700余件,处理机要件820余件,转办领导批示件1500余件;机要值班严格执行2、4、12、24小时公文处理时效制,处理班外传真、电话记录及领导批示160件.精心组织政务活动。承办各类会议活动130余次,其中中、省、市领导来蒲检查、视察、督查、调研活动50余次,做到“零失误”。深入开展调研。共编写各类文字材料350余份,80余万字;撰写围绕现代农业、脱贫攻坚、铁腕治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形成可研性调研报告8篇,其中3篇文章在《中国报道》、《陕西经济研究》和《渭南经济》上发表。及时开展动态宣传。共公开政务信息9945条,参与重大政务活动报道400余次,累计上传信息15300余条;工作紧紧围绕政府重大决策和部署,及时、准确、全面采编报送政务信息,被省市媒体采用100余篇.强力开展政务督查。全年共专项督查150余次,对101个重点项目及119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跟踪督查,制作《效能观察》39期。组织召开政府常务会议8次,受理、办结各类领导批示件、交办件3610余件。办结市人大代表议案1件,市政协委员提案4件,县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案32件,政协委员提案71件。
2、围绕事务运转职能,努力做好服务保障。
提升志书编纂水平。《_年鉴》(2020年卷)和《潘庄村志》正式印刷发行;《_年鉴》(2020)、部门志、镇志和村志编写工作顺利进行;接待来人来访100余次,提供各类文字材料30余万字,图片240余张。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组织协调应急预案演练30余次,开展隐患排查50余次,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共集中宣传12次,发放各类书籍资料40余万份,上报信息740篇;参与协调处置23起突发事件和16起群体性事件,协助参与处置大楼内部集体上访150余起;实行门卫24小时值班和县长及科级领导、干部轮流值班值守制度,门禁制度、应急值守制度得到全面加强。
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注重防范非法集资活动;金融办牵头抽调公安、检察、法院、地税、国税、人行、审计、市监、信访、维稳等部门相关人员,成立县处非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处置各类涉嫌非法集资案件,维护社会稳定。
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实现县镇两级政府和县级部门法律顾问全覆盖,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共审查规范性文件2件,行政复议案件9件,代理县政府应诉行政案件21起,参与办理各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60余件。
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大楼建设项目主体工程装修已建设完成,2020年12月底相关设备已进入调试、试运行阶段,按照镇级“八有”、村级“七有”的建设标准,实现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
事务管理及时高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电脑耗材管理规定》等制度,公务用车、电脑耗材实现规范化管理。对大楼内公共区域、部分办公室、电梯房及天井装饰改造,停车位重新施划,完成政府大院和广电大楼电力的抢修和变压器的增容改造,引入车辆出入管理系统,更换并启用大楼电梯,推行卫生保洁社会化,实施大院亮化、添绿补绿工程,政府机关办公环境得到提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深入贯彻落实县第十二次党代会XX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镇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确定的目标思路,以“双年”竞赛、“三创”实践活动为抓手,围绕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基层组织建设年等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争当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有力的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1—6月,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产预计实现4.38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工业增加值15166万元,同比增长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预计实现3664元,增加8.6%;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12502元,增加9.2%。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2012年上半年工作
一、大抓主导产业,经济质效平稳提升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1-6月,全镇实现农牧渔业增加值45838万元,同比增长10.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完成三清庙村1000亩莲藕基地建设,完成全镇4000亩红苕栽植任务,启动了凉风垭、响水滩村新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加快打造花朝门、凉风垭连片特色产业带,无公害蔬菜种植扩面500亩,经果林种植扩面800亩;畜禽养殖再创新高,完成万年庙村投资1500万元的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新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8户,结合秦巴地区连片扶贫项目,发展白鹅养殖16000只,麻鸭养殖28000只。
(二)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任市辅助工业园区进入规划阶段,引导恒源化肥、梨梨生物、宏新豆制品、鑫欣纸业等规模企业做好产业振兴和技改扩能,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家,年产焦煤、精煤将达到60万吨以上,预计本月底投入生产;新增工业企业4家,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璇霖商贸有限公司的焦煤、精煤生产项目竣工投产。1-6月工业总产值预计1.52亿元,同比增长15.5%。
(三)旅游商贸发展迅速。陶牌坊节孝广场进入规划阶段,将在12月份启动建设;整合“江西寺”、“观音寺”“龙王洞”、明桥湖等旅游资源,完成花朝门、黄瓜店两家星级农家乐的申报工作,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完成选址定点,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项目,构建农村日用品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农资流通现代网络,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突出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
抓紧组织实施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共向上争取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2.79亿元。
(一)农村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全镇山坪塘的规划整修工作,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修村道公路、便民路5公里,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500亩,沟渠整治2.5公里,顺利启动推进电网主网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二)道路交通设施有了新加强。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完成水泥路6.96公里(任明路3.0公里、任沙路3.16公里、熊家院子路0.8公里);完成花朝门村新桥的地堪、维修设计和预算,力争7月启动;完成了商业街和向阳街道路维修。
(三)城镇面貌发生新变化。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完成凉风垭村吴家院子等4个聚居建设规划,正在加紧对一期160多户农房和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完成响水滩村和凉风垭村的双挂钩项目1019户农房测量规划工作,城镇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开展“两违”专项整治工作,清理两违建筑65户。
(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了新提升。狠抓场镇“五乱”治理,全面落实门前“双三包”,全镇卫生、秩序良好,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新购置垃圾箱30个,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城管员101名实行全天候保洁和秩序管理,垃圾日产日清,清运垃圾4000余方,清除死角20余处,整治散放点100余处。
三、着力改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镇域内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力改善,任市中学新建学生宿舍、塑胶跑道、足球场预计秋季开学即可投入使用;全镇农村学校营养餐计划有效实施。人口计生强力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全面完成:全镇农业人口40168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任市二医院迁址工作稳步推进,儿童基础疫苗免疫工作有序开展,脊灰疫苗补种惠及每一位适龄儿童。狂防工作扎实有效,捕杀流浪犬157只,强制免疫749只,免疫率达98%。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完成公益林地和退耕还林地补助审核发放工作,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完成失地农民社保和机保向社保转移工作,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6%。
(二)经济发展软环境逐步优化。通过开展“3+1”帮带大学生村干部、党员领导干部蹲点调研、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一些领导班子软弱涣散、部分机关单位效能低下、少数干部职工不在状态”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入开展“学先进、比奉献、升能力”活动,不断深化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建立三办三中心,实行定岗、定责、定酬,扎实推行“两报”机制,杜绝人浮于事现象。同时,坚持“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经济发展软环境持续优化。
(三)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从严打击各类邪教活动和刑事犯罪活动,扎实抓好校园周边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以来全镇共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面加强信访和维稳工作,开展信访“四无”乡镇创建,认真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信访积案化解活动,1-6月全镇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1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9件,未发生进京到省非正常上访、集体到市上访、群体性事件。
四、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对基层组织建设年、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的宣传力度,建立“一单两卡”运行制度,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按期推进。目前,各党支部共上报“报告单”200张,下发“建议卡”和“通报卡”42张,解决热难点问题5个。针对个别党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组织制度得不到很好地落实的现状,着力清理健全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学习等规章制度,组织制度体系建设有效加强。
(二)强化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认真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建立分类管理台账,落实红旗阵地、春风示范村、精品党建社区创建计划,建立“两新”组织“双基工程”预决算台账,坚持以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的根本取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特色产业党小组,按照“一三三”党建思路,开展“三向培养”、“三大活动”和“3+1”帮带大学生村干部、党员领导干部蹲点调研、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活动,分类定期举行“优秀党员”、“致富能手”、“服务明星”、“岗位先锋”评选,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三)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各村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大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村级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加大对全镇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任市镇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今年以来,尽管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支柱产业尚未壮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投资缺乏大项目支撑,招商引资成本高、难度大。三是镇、村两级负债较重,运转困难。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能力上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
下半年,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构筑特色产业支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商贸物流、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抓好以高桥坝村、凉风垭村为重点的“麻鸭、白鹅”等水禽养殖,以花朝门村、黄瓜店村和红旗桥村为重点的莲藕蔬菜种植,以响水滩村、花朝门村为重点的经果林种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
二、继续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开江火车站扩能升级、省道s202线升级、开梁快速通道建设、达万铁路复线建设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争取和保障工作,加快与重庆梁平等周边市县的接壤道路建设,完成任明路、任新路建设和花朝门新桥改造,抓好通村联网路、特色产业带通园路建设,推进城乡路网一体化,进一步放大交通区位优势,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三、继续优化经济发展软硬环境。充分发挥毗邻重庆梁平、万州的区位优势,加大与重庆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把任市建成开江与重庆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深化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行风整顿,不断优化对企服务,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回引”工程,继续强化场镇“五乱”整治,扎实推进“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和居民行为规范化”五大工程,提升场镇品味。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各类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深化“四无乡镇”创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信访接待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上半年,全乡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务实进取‘真抓实干”为主题,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开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以“三农”工作为核心,巩固农业基础
1.农业生产方面。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实现稻田满栽满插,完成水稻种植3618亩,烤烟种植面积5000亩。
2.林业方面。组建林业工作组,对全乡退耕还林进行逐户逐块实地核查,对卡、表、合同是否相符进行全面核对并及时查漏补缺,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复查验收;多管齐下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防范格局,确保我乡2014年度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双百万”工程中的核桃高枝嫁接工作,全乡共完成核桃高枝嫁接18.3万株。
3.水利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修缮堰渠3条,总长2500米,改善灌溉面积2356亩。
4.春防工作。完成对猪1250头、牛1350头、家禽3500只、犬只558只的防疫任务,有效防控动物疫情发生传播。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继续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响应市政府工程做好核桃高枝嫁接工作,提高核桃的产量及产值。在我乡建立三个核桃基地,柑桠村、核桃村两处万亩核桃基地,麻棚村投入100万建设2000亩核桃基地。力争在2015年我乡核桃种植面积达5万亩。二是继续加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培训村民在核桃林下种植杜仲、川贝等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三是发展规模养殖,充分利用本乡现有资源发展山地土鸡的养殖。
四、引进项目利用我乡水资源,在柑桠村投入150万建设一个占地面积为2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
6.全面落实对种粮农户的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退耕还林资金落实到户,充分体现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以创国家乡生态乡镇为契机,完成了麻塘村通村入户道路的修建;麻棚至核桃村的环乡公路(建设中);柑桠村休闲娱乐广场(建设中);柑桠村入户道路的修建;截止2014年6月全乡已完成大水村、柑桠村、核桃村、麻塘村、麻棚村、小沟村、白水村的风貌打造及入户道路的硬化。有效的改善了我乡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创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中,大水村、核桃村、柑桠村等村民的人居条件得到彻底改变,从以前的出行条件差、人畜混居到现在的入户道路硬化,庭院整洁。并于2014年6月22日通过了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组的实地验收。
三、加强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依托自然风光,森林覆盖率极高等有利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柑桠村海子山农家乐已投入运行。
四、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一、抓好农业服务,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上半年粮食总产量(麦子、油菜、蚕豆)5211吨,实现农业产值788.22万元,同比增长42.2%,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比去年同期扩大了3801亩。
(一)抓农业备耕、备种、春管工作
小麦、水稻等种子实行统一供种。其中麦种杨麦158统供29万市斤,金丰福种10万市斤,“秀优5号”1500多市斤,“秀水128”统供1.8万市斤;玉米种子“登海3622”供应5200市斤;早黄豆种子供应5000市斤;另为农户供应蔬菜种子、农膜、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
重视春季二麦、油菜培管工作,重点抓好三补,即补沟、补肥、补药。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将宣传发动与工作考核相结合,把任务分解到村,使机播工作落到实处,播种后对农户进行培训、化除、肥水管理指导。水稻科技入户工作方面,调查科技入户对象,调整对象及示范户年龄,以合作社为主体,抓好水产和种植业专业农民培训,使机插秧与合作社配合起来, 在示范户中首先推广“四新技术”,从而以点带面,扩大辐射。
(二)抓好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农业服务中心门市部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向群众宣传和供应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根据县检测中心要求,做好全年蔬菜样品3000份检测工作。与蔬菜种植户签订蔬菜生产安全使用农药承诺书300份。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及bb肥。组织春季农田灭鼠工作,确保春播作物的安全,防止流行性鼠疫疾病的发生。抓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做好3月份禽流感的普防及白化消毒工作,防疫率达100%,并且记好台帐。
(三)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向化传统的优势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努力。抓好三豆(毛豆、扁豆、缸豆)、三瓜(甜瓜、冬瓜、地瓜)、三菜(花菜、牛心菜、小蔬菜)及青茄子的生产。调整养殖业结构和养殖模式,发展扣蟹和虾子等多种水产经营,稻蟹进行混合种养殖,达到防风险、增效益的目的,大力发展白山羊、生态鸡等禽畜养殖。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管,提升农产品品质,采取多渠道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后顾之忧,努力出特色、创品牌。积极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目前林下经济面积1500多亩,着力提高林地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二、支持企业技改,重视安全生产,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上半年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96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2.8%;销售额2.6亿元,比去年增加8%;利润100万元,扭亏为盈。
(一)抓技改和调研工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上半年技改投入1350万元,主要用于奥柏公司、纳海针织厂、东洋炭素厂、华东钢塑厂等企业的设备改进及办公楼改建。同时,我镇密切联系企业,掌握金融危机对各企业的影响程度,每月上报停产半停产情况调查。了解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的问题和需求,政府尽力帮助解决。了解企业的技改及申报国家有关产业振兴规划中的备选项目情况。向县经委申报扶持工业企业发展项目。积极宣传节能减排政策,组织节能减排知识竞赛,督促有关企业上报能源状况利用报告和进行能源审计,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二)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检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年初,制订20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意见,下发到各企业,使企业知晓今年安全工作的重点,便于取得支持和配合。制作消防宣传横幅及黑板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重点是新修订的消防法和特种设备监察条例。与县政府签订生产、交通、消防安全责任书,并层层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及员工个人。组织电工复审培训及负责人和安全干部复审培训工作,总人数90人,今年是实施考培分离的第一年,我镇取得了较高的通过率。“两会”前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由副镇长带队,分二组对重点企业进行九个方面的检查,共发现安全隐患近30个,均要求企业立即整改。传阅20度安全生产警示片,目前已传阅6个企业,职工收看人数近200人。
(三)围绕“保增长、促稳定”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为克服外围大环境影响,我镇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总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企业服务工作,改善投资环境。督促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注重开源节流,努力降低生产运行成本,致力于开拓市场,保持市场份额,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坚持平稳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上半年工业销售比产值大,主要原因是永冠公司消化去年库存,利润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永冠公司今年比去年同期亏损少。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惠民实事工程进展正常
(一)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开展
做好12.2公里农村公路、52.236公里农村道路、37座危桥改造工程收尾工作,5月份顺利通过市、县有关部门的验收。完成了全镇2.5米宽以上农村道路及涉路危桥的前期相关准备及招投标工作。崇启高速路向化区域内涉及居民的动拆迁、评估核定工作已完成,签约45家。农村公路管理站正式发挥作用,开始实施养护。为44户村民办理农民建房施工执照。
实施万河整治53公里共计22万立方米;改造涵洞1251道,其中方涵656道,圆涵595道,总投资1500多万元;投资450万元建设900亩春光村菜田设施;投资320万元建设亩春光村粮田设施。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各类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落实
对全镇227户城镇居民发放保障金65.2万元;对12名城镇协保人员实施生活困难补助0.8万元;对城镇低保家庭发放粮油帮困卡1494张计6.72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97万元;发放医疗救助款76.5万元;办理慈善医疗卡160张计8万元;临时补助困难对象530人计4.8万元;对54名支内回沪人员发放补助6.5万元;为残疾人配发用品用具、发放补贴及慰问金、实施救助共计5.07万元;为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补助金、医药费、慰问金共计29.34万元;发放门诊、住院、抗大病报销共计197万元。
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开展4次科普早市,共发放计生宣传资料1500多份。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全面摸底,建立早期教育登记卡。开展流动人口执法检查,共对507名外来人员进行查验证,其中503名持有效证件,验证率为90%,验证合格率为98.6%。与30户外来人口房屋出租户进行签约。
(三)教科文卫工作得到加强
对年小学新生进行调查摸底,下发适龄儿童入学通知书。慰问中小学幼儿园特困学生25名。完成上半年503人份献血任务。开展年度农村合作医疗投保工作,全镇参加人数为18363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报。组织迎世博爱国卫生义务监督员队伍的培训并开展活动。实施上海市第二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开展春季灭鼠、灭蟑和灭蚊工作。开展迎“5.8”世界红十字的募捐活动,对全镇31户特困家庭发放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完成培训救护员74名,普及人数550名。举办科普早市5期,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科技培训240人次。抓好科技示范企业和示范村建设。做好政府实事项目“‘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和”走百村,讲百课”科普讲座活动。加强了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和领导,镇村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
四、市政市容及环境卫生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
(一)巩固百路千点,做好整洁村监督服务工作
对2020年百路千点工作进行回访,对陈彷公路镇区段实施了整治,为确保整治成果不流于形式,自2020年12月开始实施长效管理,工作人员坚持每天上路巡视,对新出现的违章搭建、广告牌占路等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共纠正违章行为20余起。
2020年我镇共有5个村申报市级整洁村,通过前期的准备、申报、巩固等工作,各村均已达到市级整洁村的验收标准,为使达标验收更加顺利,相关职能部门多次下村检查指导,从完善基础台帐入手,通过查看环境优美示范路等方式,对不足之处予以纠正,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从而确保了市绿化市容局考核验收一次通过。
(二)重视绿化,完成环境优美示范路段创建
重点抓好新农村试点村四旁绿化工作(含庭院绿化)。共植乔木树种5万棵,灌木树种5万棵,并落实专人抓好四旁绿化的养护工作。协助各村做好全镇主要道路绿化工作,并建设景观绿化,形成绿化新亮点。
基本完成第二轮环境优美示范路段创建。全镇2020年各村实施总长18.13公里示范路段建设,共完成路面填土9947立方,完成植树8.86万株,建路边花坛85个,疏浚河沟10.77公里,拆除棚舍2085平方米,清除建筑垃圾1838吨,清除柴草堆532处,整理社场14个。5月份组织干部及人大代表等人员组成的验收评比小组,对各村示范路段进行考核验收,米新、齐南、六滧三村依次分获前三名。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年初以来,全县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起步年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上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73914万元,同比增长13.5,全口径工业预计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528万元,同比增长18.1;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79万元,同比增长45.9,占年度计划的55.4。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2710元,同比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7600万元,同比增长9.9。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沪哈农业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上半年两地签订了5项合作协议,新组建了4个水稻生产合作社,入社面积达到3.6万亩,辐射面积达到30万亩;投资46万元为合作社社员免费提供了423栋水稻育苗大棚钢架和机插秧育秧盘。上海奉贤区农委与我县农委各出资10万元,继续共建三胜水稻合作社300亩良种繁育基地。此外,两地还开展了30亩白对虾养殖示范和甜叶菊等特色种植项目合作。
2、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20xx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年,全县共有1个镇9个村被省、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村。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大讨论活动,制订了县和试点镇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组织了理论辅导和专题报告,完成了试点镇村基本情况调查,并上报省市新农村办。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试点镇村开展调研,确定新农村建设项目26项,其中:中心屯白色路面建设8项,桥涵4项,水利工程2项,人畜饮水8项,贫困户劳动力转移1项,学校维修1项,养殖场维修1项,贷款贴息1项,落实资金343万元,26个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已经全部,部分项目已经开始施工。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1.33亿元的香磨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获批准,已到位资金300万元,下半年即可开工建设;白杨木水库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9.5,完成投资6853万元,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2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6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今年已争取到农机补贴项目5项,补贴资金370万元,146台水稻插秧机已全部下摆到农户,已批准立项的农业开发项目3个,中省直投资550万元,上半年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80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4017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0万元,完成农民工引导性技术培训5600人,职业技能培训20xx人。
(二)工业生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1、优势行业作用明显。蓝艺集团、海外化工、华丰公司、金桥啤酒等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对全县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其中蓝艺集团上半年预计实现产值4197万元,海外化工上半年预计实现产值789万元。
2、产品竞争力有所提高。蓝艺集团开发的雪尼尔、针刺纯毛、绳编长绒及机绣等系列产品、华丰系列白酒、咖啡啤酒、“香磨山”和“哈哈木兰”牌大米等品牌受到消费者青睐,创出了地方名牌或省市名牌,市场前景继续看好。
3、重点技术改造取得新突破。一是启动肥牛公司生产,完善技术装备水平工作进展顺利。上海汉德集团收购木兰县肥牛公司工作于1月4日完成产权交割,并在木兰重新注册,于3月10日进行了试生产。现已屠宰肉牛536头,加工冰鲜肉80多吨,实现产值200万元。二是热电厂计划投入技改资金500万元,新上35吨锅炉,扩大7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的工作,已经有序展开。购置的锅炉及附属设备,近期即将到货,4000多平方米的配套厂房已经委托省林业设计院开始设计。三是海外化工万吨膨化硝铵炸药生产改造项目顺利启动。目前,已投入资金285万元,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技术转让及设备购置合同,完成厂房选址并委托沈阳设计院进行设计,力争年末试生产,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实现铵锑炸药产品更新换代。四是启动3万吨咖啡啤酒厂迁址新建工程。
(三)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上半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5415亩,产量达到了4271吨,比去年增长1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900亩,玉米播种面积3342亩,红苕播种面积1430亩,洋芋播种面积635亩,总产量114吨,豆类播种面积500亩,杂粮播种面积400亩,油菜播种面积2500亩,总产量304吨,全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283亩,完成大蒜种植面积800亩,产量120吨,多数农户能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科学化种植。今年,我乡的烤烟、水稻、玉米长势良好,病虫害较少,是一片丰富的大好景象。
畜牧业较快发展,畜牧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有所上升,上半年,存栏大牲畜1829头,存栏生猪6352头,能繁殖的母猪2156头,三元杂交猪3385头,存栏山羊3120只,存栏家禽22365羽;半年出栏大牲畜1188头,出栏生猪2256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128头,出栏山羊1878只,出栏家禽11845羽,但今年畜牧市场不稳定,从6月12日起猪肉已从原来的20元/公斤降到16元/公斤,其它畜牧产品也相继降了1-2元/公斤。
半年来,我乡已规划完成新建茶园1400亩(街联村胜利组至牡丹花—茶山一线600亩,香家湾村刘家岩至氽头山一线400亩,村烧家湾至桃子坝一线400亩)。完成了全乡1400亩的茶园土壤采样送检工作。
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423600元,地税完成298560元,国税完成164230元;
2、财政支出完成524646元。政府办公室相关机构事务支出398630元;文体广播支出23563元;农业水利支出102453元。
三、集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完成了小城镇规划和土地修编工作;完成了天山街涉及100多户农户76亩的征地补偿工作和中学、小学校园建设的征地补偿工作;落实县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完成了保卫村30万元的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新建400多万元的街道人饮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成乡八一至三合场7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完成了乡八一至高桥村良田坝8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五一村枫香坝至庐山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新建了龙江村榭家至石梯子1.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维修改造江山村侯家至万江公路;完成了张亭油路建设占地协调工作;建成街联村文化室1间,完成12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任务;初步拟定了八一村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算与设计工作。
四、其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江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年3月2日)
2010年以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暨旅游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越争先,三年倍增”目标,抓设施建设强文化阵地,抓群众活动强文化网络,抓精品创作强文化品牌,抓项目开发强文化产业,抓景区建设强特色旅游,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旅游效应日渐显现,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扬州各区县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十一五”和2010年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适应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拓展服务功能。一是稳固文化阵地。“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大会堂和影剧院改造,搬迁机关办公楼,改扩建图书馆等工作。近年来,结合我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农村文化工作展开专题调研,掌握基本底数,制定文化站建设方案,明确工作序时和建设标准,以小纪镇文化服务中心为样板,掀起文化站建设热潮,13个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级 标准。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我市第三次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二是延伸文化网络。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抓推进,三年抓覆盖”的步骤,推动“农家书屋建设”。积极解决村组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场地、书源等困难,一方面发动相关单位和个人向农家书屋捐书,另一方面积极与省新闻出版企业寻求合作,率先在扬州市各县市实现全覆盖。投入84万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去年延伸信息网络到各镇,建成基层服务点13个。三是构建文化地标。为确立我市“江苏省扬剧之乡”的地位,推进扬剧艺术中心建设,总投入1800万元,目前一期主体工程顺利竣工。参加“全省县级博物馆展览展示水平、服务手段提升”项目工程,投入50万元将市人文馆升级成江都历史文化陈列馆,去年国庆节前正式对外开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进国际先进数字和3D等多种放映技术,与上海世纪环球电影院线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世纪影城,实现了影剧事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日渐成熟。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创新思路,贴近生活创新形式,贴近群众创新载体,不断推出质量高、影响力大的文学艺术精品。一是文学创作百花齐放。出版发行了《映像江都》和《江都作家丛书》。53件优秀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省、扬州市各类大奖,其中《生死无人岛》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 金奖,《白马河秋唱》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银奖,《绝对隐私》获第七届小小说年度三等奖,《行走在光影里》获“风物扬州”全国征文三等奖,《水乡的太阳》获“感动中国”第二届新创歌曲歌词大赛一等奖。二是戏剧创作好戏连台。结合全市宣传中心工作,以文化历史和典型人物为原型,先后编创《陈巧云》、《张福龙》、《大学生村官》等8部大型现代扬剧,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组织传统扬剧剧目赴上海演出,成功推出大型青春版扬剧《江都公主》和传统剧目《情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艺术创作精益求精。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画《国色天香》等作品分获国内11项大奖,“可卷漆画”获国家专利证书。《汴河客舟》获杭州工艺美术博览会大型铜镀金摆件铜奖,国画《征峰》入选第16届亚运会当代艺术展。投资帮助红枫艺术团彩排舞蹈《乡之韵》,获得扬州第四届老年艺术节一等奖。
(三)先进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精品文化,努力丰富龙川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江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推进非遗普查。组织力量在全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撰30万字文本资料,收录非遗项目100项,形成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江都市资料汇编》。其中《金银细工技艺》、《邵伯锣鼓小牌子》、《扬州毛 笔制作技艺》3个项目列入全国“非遗”名录,《露筋娘娘传说》、《江都漆画》等6个项目入围省第一、二批“非遗”名录。为52名民间艺人评定了中、初级职称,选拔、培养20名扬剧学员,历经三年寒窗苦读,己成为“弦歌不断,薪火相传”的后备力量,光荣地被省命名为“江苏省扬剧之乡”。另一方面推进遗产保护。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文物点216处,发现一批价值和质量较高、种类多的不可移动文物。抢救和保护名人故居、寺庙等一批历史文物,引江水利枢纽工程申报国保单位,刘厚住宅、束星北旧居和许晓轩故居等8处文物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落实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举办馆藏文物、名人书画、生物科技等展览,加强与电视、报纸等传媒合作,不断创新文物展示手段和方法,更大范围地宣传我市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四)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不断提升。广泛开展“三送”、“种文化”、广场彩虹和双百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极促进四个文明建设。一是弘扬红色文化。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项系列文化活动,推出了“祖国颂 龙川情”曲艺晚会和2011年新年音乐会,特邀国内知名演员和国外演出团体加盟,提高演出的品质和水平,扩大演出整体效应。组织纪念郭村保卫战胜利70周年文化活动,通过京剧演唱、艺术家采风、与新四军老战士联谊等形式,歌颂党的光荣历史和国家建设的辉煌成就。二是宣传小康文 化。举办江都市全面小康建设惠民项目成就巡展和《小康江都》书法摄影展,为推进全市小康社会建设加油鼓劲。举行苏中机场开工庆典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表演,向各级领导和来宾展示江都人民的精神风貌。组织“月是故乡明”江都文艺界走进中海造船中秋晚会,在政府、企业、职工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三是培育乐民文化。举办了“新春乐”大型广场灯谜会、邵伯湖龙虾节和花卉节开幕式文艺演出、“锦绣龙川、生态家园”网络摄影大赛、爱丽佳扬剧乡村行和孟卫东书画展等活动。精心编排了“我们的节日端午”电视晚会,不仅受到扬州市委宣传部的认可,而且亮相扬州电视台,成为传统节日的精神盛宴。放映广场纳凉电影1750场次,赠送图书4000册,送戏下乡260场次。
(五)特色文旅产业品牌逐步确立。积极响应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的政策,努力扩大文旅产业的经济效应。一是规范市场管理。严格依法行政,阳光执法,开展文化市场整顿、扫黄打非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成立网吧行业协会,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行业规范,提高企业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安装6150多套“净网先锋”软件,有效遏制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推行软件正版化工作,全市机关单位正版软件使用率达到100%。我市被省表彰为“扫黄打非”先进模 范市。二是扶持文化产业。加快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争取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00万元,3家企业成为扬州市文化产业基地。组织漆画、金银摆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中国〃南京第四、五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扬州市“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活动。江都国画笔厂产品获国家“国宝”称号。三是打造旅游产业。完成《江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建旅游项目25个,完成投资3.2亿元,申报旅游产业引导资金400万元,8家旅游企业改造升级,创成三星级酒店1家,国家AA级风景区1家,4家企业被命名为省自驾游基地,2条线路被列入扬州夏日旅游圈,建成旅游岗位培训基地,“江都号”花船获扬州运河博览会二等奖,居各县市区首位。江都龙灯成为扬州“苏台灯会”一道亮丽的风景。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3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46%和20%。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自觉遵循文化发展科学规律,围绕“文化强市”目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实现文化事业强;培育文旅支柱行业,实现 文旅产业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人才队伍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彰显全国文化先进市的实力和魅力,力争成为全国文化名市、省内文化强市和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文化基础设施。适应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在南部新城区打造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视中心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填补南北新城区文化阵地空白,使文化阵地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文化品味日益突出。市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完善社区文化服务站建设。发挥农村文化阵地作用,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全市覆盖,建设农村文化广场。
——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实施文化乐民和文化惠民工程,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层次,努力造就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名镇、文化特色团队、文化中心户和文化能人、文化强人、文化名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精品传承。创作生产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推出“十个文化精品”,即一部电视剧、一部风光专题片、一部扬剧大戏、一首城市歌曲、一台非遗晚会、一 套摄影画册、一套书画集锦、一套工艺美术画册、一套作家丛书、一套文物精品画册,力争在全国、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评选中有新的突破。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努力保持江都文化独特的个性。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实施“特色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和“文化绿荫工程”,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立足自身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群文业务干部和文化志愿者。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机制,全面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文化管理、生产、营销的领军人才。
——文化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努力推动本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依托惠普科技软件产业园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动漫游戏、软件开发等新兴业态,打造文化产业新的高地。形成3—5个产业园区,申报一批产业基地,推出十大龙头企业,构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市场,到2015年底实现网吧连锁率达95%以上,发展5家有规模、有影响的游艺娱乐场所。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5%以上。
——乡村特色旅游。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融入扬州大旅游圈为目标,明确“水木仙女,龙川江都”形象定位,形成“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特色。到2015年,创建成五星级饭店2-3家,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3家,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1-2家、国家3A级风景区2家,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亿元,旅游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占国民经济的5%。
三、2011年文化工作思路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喜之年,是“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奋力跨越争先”的开局之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暨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都市十一届十五次全委会的决定,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目标,瞄准建设“创新创业之城”,挖掘文化旅游活力;瞄准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提升先进文化实力;瞄准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彰显特色旅游魅力,努力迈好“十二五”全市文化和旅游建设的第一步。
(一)抓重点工程,推动文化阵地向高地化转型。以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构筑龙川文化符号,强化基层阵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文化馆要对照国家标准,提升硬件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扩展服务功能,力争国家一级文化馆申报工作顺利成功。市扬剧团要突破建设资金的瓶颈,通过盘活现有资源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扬剧艺术中心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要牢固树 立精品意识。认真打磨《江都公主》,今年冲击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精品工程奖”,扩大地方文化效应,确立市场旗舰地位,成为响誉省内外扬剧界的一支劲旅。市影剧总公司要认真总结经营经验,完善各项服务,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世纪影城运营水平,努力争取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市图书馆要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工作,组织、策划各类读书活动,完善“江都在线”信息服务,继续拓展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一年抓延伸,两年促推进,三年全覆盖,2011年完成全市三分之一行政村建设任务。各镇文化站要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加强工作协调,明确责任主体,启动村级文化广场建设。要增强守土有责的意识,做好规范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形成特色动作。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一镇一品”向“一镇多品”、“一镇特品”发展,在有为中有位,在有位中有为,切实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桥头堡,弘扬先进文化的先锋队。
(二)抓重点品牌,推进文化服务向惠民化转型。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确保文化惠民工程扎下根,结成果,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建立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制度,采取重点支持、重点辅导的方法,培育社区文化室示范点。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渠道,组织优秀图书、电影、戏曲,开展送文化进校园、进警营、进企业和向农家书屋捐书等活动,设立流动图书馆、“少儿读书节”和“农 民读书致富日”,为外来务工子弟举办书画、美术、摄影义务培训班,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实施“十百千万种文化提升工程”,通过镇文化站、文艺特色表演团队、文化中心户和文体骨干,带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不断提升。市博物馆要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收尾工作,修复郭村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举办馆藏文物展示专栏,加强与域外同行交流,继续实施免费开放政策,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三)抓重点活动,推进群众文化向普及化转型。结合建党90周年和争先创优等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载体作用,不断推动我市群众文艺活动上台阶、上水平、上层次。一是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永远的七月”文艺晚会,“党旗飘飘”红歌演唱会,“90年红色之路”读书演讲比赛,“红色丰碑在我心中”摄影大赛,“我心中的党员”征文比赛,“革命戏曲大家唱”、“再回首——革命题材电影放映月”、“我把党来比母亲”书画展、“革命历史文物展”和“建国以来民间历史文物展”等10项纪念活动。二是举办首届少儿艺术节。联合教育部门挖掘和发现一批才艺突出的文艺人才,选送参加扬州市少儿艺术节。三是举办江都文艺界走进企业系列活动。采取文化与企业联姻的方式,组织一批文艺精品节目和文化新人走进诚德钢管、扬州石化、真武油田等知名企业,丰富广大工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组织争先创优广场彩虹系列活动。通过歌舞、小品、戏曲等文艺形式,颂扬争先创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为把活动推向深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抓重点创作,推动乡土文艺向精品化转型。努力把文艺精品生产当作重要任务紧紧抓好,让江都的文化形象渗透到方方面面。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江都籍知名作家的作品,整理出版《江都作家丛书》第二卷。组织国内知名作家来江都采风,以我市经济文化建设为素材进行创作,选编优秀作品出版《走近江都》和《江都知与行》特刊特辑。出版《秀美龙川》风景摄影画册和《传承历史经典,弘扬龙川文化》文物精品画册,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馈赠友人的文化礼品。积极寻求新四军老战士的帮助和支持,编写以郭村保卫战为背景的《新东进序曲》电视剧本。与国内著名作家合作创作《星云法师》剧本,力争早日搬上舞台。设立“星云”文学艺术奖,表彰一批我市中青年杰出人才。集中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面力量,打造一批冲击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戏剧梅花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扬州市大奖的文艺节目。打磨《丁伙舞龙》和《武坚莲湘花鼓》等文本,力争列入省第三批非遗名录。评选市级非遗传承人,组建“非遗传承班”,引进高层次文艺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抓好 12 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工作,为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五)抓重点整治,推动文化市场向开放化转型。遵循市场规律,敞开大门吸收外域企业、资金、技术参与市场竞争。运用法制手段,畅通渠道接受社会团体、集体、个人参与市场监督,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本地文化企业通过加大投资、合作经营等渠道,提升网吧行业发展质态;吸引外域实力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和加盟等方式,加快网吧连锁经营进程,年底实现连锁率达50%。成立印刷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加强内部合作,制止不正当竞争,联手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江都印刷行业整体实力。建立文化娱乐场所警示机制,在严格依法查处的同时,将相关企业列入黑名单,敲响违法经营的警钟。健全完善奖励举报制度,在寒假、暑假等违法经营活动易发的时段,定期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公布举报电话和奖励办法,形成公众舆论监督的网络。加强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业务知识培训,举办执法档案检查评比、星级执法单位评选等活动,提高履行管理服务职责的能力。集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扫黄打非”和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以网吧、游艺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和生产、销售盗版教辅用书为重点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六)抓重点园区,推动文化产业向集聚化转型。依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抓住当前大好历史机遇,发挥我市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崛起。实施“星火”战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分解目标任务,出台保障措施。开展“文化产业整合推进年”活动,做好文化企业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集中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制定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标准、办法,设立“产业项目扶持资金”,落实建设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促进产品开发、资源整合,引导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年增长20%,培育3个实力骨干企业,力争1家进入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序列。将金属工艺、毛笔制作技艺、漆画技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纳入产业体系,集制作、展览、原材料市场及销售为一体,打造工艺美术产业园;充分利用建成扬州市文化产业基地的契机,完善提升武坚文体用品产业园建设,实施优惠政策,创建自主品牌。建设大桥笔刷产业园,细化分工合作,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上下产业链条。将新闻传媒、演艺娱乐等6个重点行业项目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引智计划,跟踪接洽与浙江海洋水族馆项目合作,发挥惠普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吸纳更多的网络传媒、文化创意、软件开发、主题娱乐及动漫设计等新兴产业落户江都。
(七)抓重点景区,推动乡村旅游向效益化转型。围绕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等三大旅游发展区域,全面启动《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江都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统计监测体系。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确立我市知名旅游产品市场形象,组织优秀企业产品参加国内外大型商贸活动,购买外部广告平台,认真编修全市旅游交通图,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抓好3个重点景区建设。借助江都水利枢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资源整合,改善环境,疏通要道,开发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项目,创建4A级风景区;充分利用邵伯湖的自然、文化资源,结合三线船闸改造,建设龙虾美食街,开发邵伯湖旅游风景区项目;以大桥古镇为基础,扩大开元寺规模,新增农家乐和名人故居,建设大桥条石古街项目,创建国家3A级风景区。同时,加快建设现代花木产业园、渌洋湖湿地生态公园、小纪水乡游、“丁伙花镇” 游、郭村“东进序曲”红色游等5个乡村旅游项目,力争新申报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创成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1家,3A级景区1—2家。接待游客总人数300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30亿元。
【政府口岸办半年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口岸工作总结01-06
口岸单位工作总结06-24
电子口岸授权委托书06-14
镇党委政府半年工作总结10-07
二○○五年政府采购上半年工作总结07-22
乡镇党委政府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11-10
乡人民政府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09-30
区政府办公室上半年述职报告10-01
“镇政府计划”政府工作计划10-30
区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