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第六册美术教案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聋校第六册美术教案(精选4篇)

聋校第六册美术教案 篇1

第一课 海棠果——中国画(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观察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方法,画海棠果。教学难点:在画面上要注意安排好海棠果的疏密关系。教具:海棠果及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吃过海棠果吗?谁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形状的呢?生讨论并回答。(小的球体)师:今天教师也带来了一些海棠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

三、新授。

师出示海棠果,生观察师讲解。

四、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注意一堆海棠果的疏密关系,并试着画一画。

五、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第一课 海棠果——中国画(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观察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方法,画海棠果。教学难点:在画面上要注意安排好海棠果的疏密关系。教具:海棠果及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绘画步骤:

生练习绘画,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画一盘海棠果。

第二课 画一群麻雀——中国画(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麻雀的结构特点。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和组织画面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运用墨的浓淡变化及不同的笔锋。教学难点:表现麻雀的动态。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抓过麻雀吧?那谁能说说麻雀的样子呢?生讨论并回答。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了解麻雀的形体特征。

三、新授。麻雀的形体结构:

四、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对照范图互相说说麻雀的特征。

生互相练习,师巡回指导。

五、小结:总结生练习情况。

第二课 画一群麻雀——中国画(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麻雀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和组织画面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运用墨的浓淡变化及不同的笔锋。教学难点:表现麻雀的动态。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静止麻雀的画法步骤:

生练习绘画,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画一只小麻雀。

第三课 漫画(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漫画的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表情。教学难点:注意人物表情。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看过漫画吧,谁能告诉老师你们都看过什么漫画呢? 生讨论并回答。(哆啦A梦)

三、新授。

师出示漫画图片,生观察师讲解。

师:他们的表情是不是都很夸张呢?

四、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互相做一做夸张的面部表情,同桌间画一画,看谁画得最好玩。

五、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第三课

漫画(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漫画的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表情。教学难点:注意人物表情。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绘画步骤:

生练习绘画,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用单线描绘2-4种夸张变形的人物表情。

第四课 选临漫画(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漫画的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学习画漫画。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漫画夸张、变形的特点。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师:巩固上节课内容。

三、新授。

师出示漫画图片,生观察师讲解。

师:大家在报纸上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图片呢?谁能出来讲一讲?

生举手回答。

四、巩固练习:

生临摹简单漫画,师指导。

五、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第四课 选临漫画(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漫画的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学习画漫画。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漫画夸张、变形的特点。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局部夸张的绘画方法:

生练习绘画,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临摹或创作1-2幅漫画,要突出漫画夸张变形的特点。

第五课 画一组自己喜欢的玩具——记忆画(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玩具。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记忆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玩具,并把它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师:巩固上节课内容。

三、新授。1.师:大家小时候都喜欢玩玩具吧?那谁能说说你们都喜欢玩什么呢? 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的玩具这么多呀?那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举手发言。

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好玩的玩具,大家看一看,熟悉吗? 师出示玩具图片,生观察师讲解。

师:大家看了那么多玩具有没有唤起童年的回忆呢?

四、巩固练习:

生讨论自己喜欢玩具的外形特点,师指导。

五、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第五课 画一组自己喜欢的玩具——记忆画(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玩具。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记忆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玩具,并把它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画法步骤:

生练习绘画,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第五课 画一组自己喜欢的玩具——记忆画(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玩具。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记忆能力及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玩具,并把它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画法步骤:

生练习绘画,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通过记忆,画二件以上大小、形状、颜色都不同的玩具。

第六课

设计花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花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造型、色彩的技能。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学重、难点:学习设计花坛的方法。教具:课本图片。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设计步骤图:

生练习绘画,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设计色彩鲜艳的画坛图样,或写生一幅节日花坛。

第七课

节日餐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装饰性的着色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造型、色彩的技能。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角度观察,描绘节日丰盛的餐桌。教具:课本图片。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师:同学们想一想,过春节的时候家里都会做什么菜呢? 生:龙虾、火锅、红烧鱼……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样子和颜色吗?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 生举手回答。

2.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些菜,请大家看黑板。

师示范几种菜的画法,生练习。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画一幅以节日餐桌为主题的色彩画。

第八课 小蝌蚪找妈妈——连环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装饰性的着色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运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故事内容。教具:课本图片。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师:同学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那谁能出来说一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 最后小蝌蚪们找到妈妈了吗? 它们的妈妈是谁呢? 生举手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这个故事画出来,画一个自己的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

师讲故事引导,生练习。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用绘画形式表现小蝌蚪找妈妈。

第九课 蹲着的人——写生(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蹲着的人的比例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写生,使学生了解蹲着的人的基本形状。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过站着和坐着的人的画法,那你们在生活中注意过蹲着的人吗? 生:看过。师:蹲着的人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它的基本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蹲下,并引导生观察回答。2.师: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蹲着的人的基本形状。

师示范,生练习。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第九课 蹲着的人——写生(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蹲着的人的比例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写生,使学生了解蹲着的人的基本形状。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作画步骤:

师示范,生练习。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写生一个蹲着的人。

第十课 小树小树快长大——命题画(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植树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树的结构特点及画法,利用不同动态的人物组织植树的画面。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师:同学们,现在是春季,正是植树的好季节。前几天我们也在校园里种下了好多小树,那大家在种树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周围的同学都是什么样的姿态呢?

生讨论并回答。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同学们植树时的照片,大家注意观察他们都是什么样的姿态。

师指导生观察。

四、小结: 总结生学习情况。

第十课 小树小树快长大——命题画(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植树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树的结构特点及画法,利用不同动态的人物组织植树的画面。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师:老师先把自己看到的植树场景画出来,同学们可以参考,也可以把自己眼里的画面画出来。

2.生自由创作植树画面。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画一幅大家植树的创作画。

第十一课 孙悟空——临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孙悟空勇敢、正直、是非分明的画面。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孙悟空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临摹卡通画中孙悟空的形象。教具:课本图片。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动画片吗? 大家印象中的孙悟空是什么样的呢? 孙悟空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 生讨论并回答。

2.师:今天老师把“孙悟空”带来了,大家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吧。

师指导生观察。

3.作画步骤:

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描绘一幅孙悟空勇于与坏人做斗争的画面。

第十二课

设计头饰(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制作头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教学重、难点:学习制作头饰的方法和步骤。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师:“同学们,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个纸条变头饰的游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将纸条漂亮的戴到头上?” 生讨论并练习制作。

2.师生合作探究美化头饰的方法。

师:我想用两种色彩的纸条,剪花纹一样的花边装饰我们的头饰。大家快帮我想想能用什么办法? 生举手回答并演示制作方法。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制作方法来做头饰呢? 师板书提示:剪、挖、刻、粘贴、折,摞在一起剪、插。3.师: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子的头饰? 生举手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头饰作品。

师引导生欣赏头饰图片,探究装饰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比一比,头饰的外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汇报,请小组长说一说:头饰上装饰了哪些图形?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多?

五、小结: 总结生学习情况。

第十二课 设计头饰(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制作头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教学重、难点:学习制作头饰的方法和步骤。教具:课本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制作步骤:

1.在白板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着色完成。2.将图案剪下(留出穿带的位置)。3.穿孔,将松紧带系好。

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头饰。

第十三课 泥塑(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捏塑简单的动物造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教学重、难点:学习泥塑方法。教具:课本图片。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方法步骤:

1.将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揉成团状,一部分做成方块状。2.在球状泥团上捏出两个圆耳朵,做成熊猫的头。

3.在方形泥团上捏出4条短粗的腿和1条小尾巴,做成熊猫的身体。4.将头和身子粘接在一起。

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用黏土、彩泥或其他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小动物。

第十四课

窗花——剪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教学重、难点:学习最基本的剪纸制作方法。教具:课本图片。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讲评作业情况。

三、新授。

1.对折剪纸的制作过程:(莲花)(1)将纸对折。

(2)先想象出莲花的外形,再用笔画出它的轮廓线。(3)沿外轮廓线剪下外形。(4)剪出锯齿形做装饰。

2.蝙蝠和蝴蝶的剪制过程:

3.窗花的剪纸过程:

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总结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用彩纸剪制2-4个窗花。

第十五课 欣赏民间工艺美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艺美术与生活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欣赏书中的多种多样的工艺美术图片。教具:课本图片。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导入。展示一两件民间玩具的挂图。

师:这些玩具是我国民间艺人用手工制作的比起现代的玩具来,它的色彩更鲜艳,形象更生动可爱,你们喜爱吗?

师用简短的语言说明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意义。

三、新授。

师讲析作品,重点介绍民间玩具、象牙雕、瓷塑等。

1.《布老虎》、《双头狮》、《七品芝麻官》——民间布玩具,多出自农村妇女之手,用料为碎布,色彩、造型极为生动有趣,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前二者为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富于个性,有的勇猛、有的乖巧,充满稚气,逗人喜爱。后者则显示了西北地区的习俗和生活情调。

2.《龙船》是具有我国南方风格的象牙雕刻,这艘有多层船舱的龙船,船头为龙头造型,船舱结构复杂,用透雕精工雕成,气势非凡,其工艺技巧之精湛,堪称一绝。

3.《马》是瓷塑。造型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洗练的特色和鲜艳夺目的色彩效果,使人从有趣的装饰中看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4.《青蛙》是一种民间香包,造型简练夸张,稚拙逼真。此作品是出自我国西北地区,是针扎工艺品,具有特有的粗犷味。

5.让学生自已欣赏椰雕、木雕、及陶瓷艺术。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哪几类工艺品,并引导学生说明其原因。教师通过提问加以引导。

五、小结:

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 篇2

(2008-06-19 14:42:59)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学唱《一个***女儿》。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1)设问:为什么人们把十月称为金秋?(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导: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演唱的形式?(3)出示歌片,再次欣赏:边看谱边欣赏。 导: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

仔细听

(4)分段深入欣赏:

A、边看教材的图形谱[1],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谈谈你对这部分音乐的感受。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B、边看教材的图形谱[2],边听第二部分,谈谈与第一部分的对比。“风”、“雨”的含义?

仔细听 C、听第三部分并按曲调由自己画图形谱。谈谈这一部分的形象并与第一、二部分指名说 比较。

(5)细致地聆听全歌曲。 A、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与启示?

仔细听

B、对“我们走进明天的洪流”这句词你怎样理解?

(6)各人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边聆听音乐边表演,以表示对歌曲的理解。

2、歌曲教学

(1)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你的妈妈叫什么?

(2)太阳和月亮也有个妈妈,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3)聆听歌曲范唱。

讨论歌曲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4)学唱歌曲: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指名说 自由完成 仔细听 指名说

A、由于此歌音域较广“--6”,节奏较复杂,所以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宜用

听唱法,反复多听几次模仿学唱。

B、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唱第1~12小节曲调,唱会巩固后再唱后面部分。

仔细听

(5)唱熟练、流畅后,可以边跳边唱。

集体交流

三、组织下课

第2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谈话: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晚会。晚会的题标就是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红旗颂”。红旗象征着革命,是我们的信仰。它火红炽烈,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

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2)熟悉、哼唱“红旗”主题。

A、听赏第一部分“红旗”主题旋律的片段。

B、出示主题曲调的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并要求学生看着谱跟唱曲调。

(3)欣赏第一部分。 设问:

A、乐曲一开始的音调你熟悉吗?是取材于哪一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B、“红旗”主题给你什么感受?从红旗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听后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如有必要还可以听一次。

仔细听

(4)欣赏第二部分。 设问:

仔细听 齐唱 这部分主题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指名说 里?(5)重点讨论相同曲调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A、要求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是讲,还要唱。唱出两个相同曲调的不同表现(第一部分抒情歌唱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速度也加快了)。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启

发。

仔细听

B、分析两部分不同的情绪表现、发挥学生的想像进行形象比较。

C、有必要的适度播放第一、第二部分的“红旗”主题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

(6)完整地聆听全曲。

指名说

指名说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对比,要激发学生听全曲的欲望,并提出聆听的要求:

A、要保持安静地聆听音乐的环境。

B、对乐曲的演绎理解,可以各人用自己最容易表达的方式进行,善于画画的,可

以边听边用简笔画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善于用动作表演的,可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段音乐的发展。当然还可以创造更好的方式来表现。

(7)小结:人们赞红旗,颂红旗,用最美的旋律表达对红旗的颂扬。显示出我们

自由完成

民族的伟大,民族的骄傲。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第3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只怕不抵抗》,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重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难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教学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冼星海还专为孩子们写了这类歌曲,《只怕不抵抗》就是

流传最广泛的一首,作于1937年。2.聆听范唱。设问:谁能把歌词内容记住?听后,说说歌词与歌曲的情绪。(2)板书歌词、再听一遍歌曲范唱。(3)学唱歌曲:

A、板书1—10小节歌谱,教师范唱曲与歌各一次。

指名说 仔细听

B、学生自学,学会后相互唱给旁座的同学听,并相互纠正。

C、教师范唱11—17小节三遍,并提问:

齐唱

谁的记忆力最好,能准确地唱出?

同桌学习

D、用以上方法再学唱第二乐段10小节。

E、把第一、二乐段连起来完整的唱,并在歌谱需要唱的强的部位涂上实心黑圆点。

F、教师示范歌曲最后一句[5小节方法同(3)]。

仔细听 指名唱

G、学生自学全歌。要求:先学会唱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人的过程也集体学习是巩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最终达到能背唱。(5)表演歌曲:

A、认真地聆听范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仔细听

B、有感情歌唱《只怕不抵抗》(背唱)。

C、分组讨论设计歌表演,(包括动作、伴奏等),教师巡视指导。 D、分组展示成果,评选二组歌表演A组与B组。

自学

齐唱

(6)综合表演:顺序可以由学生自编,但要包括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以突出单元

主题--爱祖国。如:顺序一:《只怕不抵抗》A组-《救国军歌》队列表演-《只

怕不抵抗》B组

顺序二:《只怕不抵抗》-《红旗颂》表演-《一个***女儿》。顺序三……顺序四……顺序五……

分组完成

(7)单元小结: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表达我们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

最真挚的感情,最崇高的祝福。

2、欣赏歌曲

(1)初听《救国军歌》

集体表演

仔细听 齐唱 设问:为什么提出“枪口对外”?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理解歌词“枪口对外”的含

义。

(2)再听歌曲《救国军歌》。

设问:这首歌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音调、节奏上、风格上……去讨论。(3)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音调高昂激越,节奏铿锵有力,风格是进行曲队列歌曲。

(4)在歌曲《救国军歌》音乐声中,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步伐操练,在歌词第二

段时,可变化队列方向或变化队列。教师要指导学生,步伐要体现音乐的特征——

威武、雄壮,展示抗日队伍勇敢前进的形象。(5)教师介绍这首歌是冼星海从法国

归国后于1936年开始创作的救亡歌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指名说

高中第六册教案 篇3

高中语文第六册全套教案集

(一)目录 第一单元

1.数学与文化„„„„„„„„„„„„„„„齐民友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里夫金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4.*宇宙的未来„„„„„„„„„„„„„„ 霍 金

第二单元

5.语言与文学„„„„„„„„„„„„„„„王 力 6.语言的演变„„„„„„„„„„„„„„„吕叔湘 7.*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张志公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叶蜚声 徐通锵 综合性学习: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

第三单元

9.*诉肺腑„„„„„„„„„„„„„„„《红楼梦》 10.宝玉挨打„„„„„„„„„„„„„„《红楼梦》 11.抄检大观园„„„„„„„„„„„„„《红楼梦》 12.黛玉之死„„„„„„„„„„„„„„《红楼梦》 《红楼梦》导读„„„„„„„„„„„„„白维国

《红楼梦》专题学习知识检测题

第四单元

13.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4.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15.*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司马迁 司马迁与《史记》„„„„„„„„„„„韩兆琦 综合性学习:到图书馆去

第六册语文期末综合练习题

写作

第一单元 立意与选材 第二单元 思路与结构 第三单元 文体与文风 第四单元 本色与文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 44

[键入文字]

1.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

2.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

3.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

2.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

3.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2.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你又了解多少呢?罗素在100年前说了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俏皮话:我们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研究的结果是真是假;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外尔给数学下定义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这些都让人们渴望了解数学,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与文化》一课,来真正认识数学这门无穷的科学。



二、解题

课文节选自《数学与文化》一书的绪言,是全书的总论。课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作者齐民友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

成语:泽被天下、风调雨顺、淋漓尽致。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a.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b.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c.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

以上三点说明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下面两点则需要细读文章来概括:a.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b.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解说:课文虽较长但语言通俗,适合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一方面标示出成语,一方面将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画出来。重在引导学生自读并摘取要点。)

/ 44

[键入文字]

(2)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第2-5段,分析数学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

第三部分:第6-8段,评价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指出数学表达了一种探索的精神,并从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数学。

(解说:把握文章层次结构,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列出文章结构提纲,以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2.具体研习,攻克重难点。

(1)第1段中哪些语句能说明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明确:“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这些语句都能说明数学在文化中的地位。而最直接的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提炼主要信息并进行筛选的能力。也许有学生会找到“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这一句,教师要适时引导:这一句只是形象的描述,不是确定的结论。)

(2)第2段中,“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一句中,用了“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在某种误差范围内”的限制语,从语言的表述上看严密而准确,但这为什么不是数学追求的“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明确:数学追求的“完全确定、完全可靠”不同于语言表述的严密与准确。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以达到正确的结论。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含义。)

(3)“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公理方法”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怎样?“数学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个概念都是一个含义,数学方法指的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以达到正确的结论的理性思维的过程。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清晰认识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和标准。)

(4)“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结合上下文,说明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只有用这种求真的态度才能解开“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这样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此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正是数学所具有的这种求真态度使人类摆脱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得到思想解放。

(解说:这是一句很难理解的话,首先要搞清楚“习俗、权威”等对什么是没有用的——是对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然后确定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正是这种求真的态度使人类思想得到解放,并摆脱宗教等方面的影响。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进行筛选整合,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理解。)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分析了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第一个特点。作者从数学探讨的对象和方法指出了数学追求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的特点,并指出其在摆脱宗教等方面影响的作用。

第二课时



一、继续研习课文

(5)是什么在驱使数学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欧几里德、牛顿等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是可以用

/ 44

[键入文字]

数学来描述的。这一信念促使数学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欧几里德、牛顿等例子说明了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而这种综合正是对数学进行研究时的那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数学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研究的,研究的过程是化繁为简以求统一。)

(6)“难道看不出这也是一种把生命归结为最简单成分的不同位置、不同形式、不同数量而成的数学味很重的结构吗?”“由一堆砖石固然可以建成宏伟的纪念碑,却也可以搭起一座马棚,它们的区别究竟何在?”结合上下文,说出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第一句话作者借DNA的双螺旋结构一例说明人们在用数学去讨论物种的进化与竞争,讨论遗传的规律,并使人们认识到这种数学味很重的结构。这也恰恰证明了数学所追求的宇宙的根本——可以用数学来描述的、简单的、合理的世界。这种深层次的研究能破除迷信,体现了数学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第二句话中,“它们的区别”也许就是“一堆砖石”“在数量上、形状上、结构上的差别”,这正是数学想解决的深刻的问题,这种研究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

(解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这一课的难点,重在让学生理解数学在影响人类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性和抽象性。)

(7)第4段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数学的自我完善性?

明确:希腊人开辟了研究无理数系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性”的出现,体现了数学在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理性思维感到有问题时就要变,体现了数学在不断否定自己;从怀疑部分到怀疑自己的整体,都体现了数学的自我完善性。

(解说:这一段的阅读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因而只设计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8)在对全文进行总结时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作者高度赞扬了数学在人类理性发展中的成就,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精神生活,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在探索中,数学的理性思维给人类的思想解放打开了道路。同时,作者站在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阐明数学的重大意义。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认识,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主要思想。)

3.课堂训练。

结合课后练习四,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数学史上的小故事,结合自己学数学的体会谈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解说: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课堂训练,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表述观点,不求统一。)



二、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数学与文化》绪言全篇,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还可以阅读相关数学史的普及读物,提高自己对数学这门科学的认识。

方案二



一、导语设计(同前)



二、解题(同前)



三、研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难于理解的句子,提出相关问题。2.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合,分配给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并归纳讨论结果。3.小组交流研究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分享研究成果。

4.教师参与研究,提供研究线索,对小组研究作全面评价。(解说:这种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包括“方案一”中的问

/ 44

[键入文字]

题,教师可适时归纳整合这些问题,并要做到心中有数。有关问题的回答见“方案一”。)



四、布置作业(同前)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解说: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整体水平下、中、上的三类学生。由于此文难度较大,一般宜以第一种教法为主,交叉运用第二、三种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 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解说:设计此导语,旨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并直奔课文题目。引用斯诺的话,意在激发学生对“熵”这个概念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 44

[键入文字]

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解说:此步骤着意于培养学生“提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勾画概括性语句,将概述内容与段落形式结合起来理清思路,为分析文中的疑难点做好铺垫。)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解说: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熵”的概括的勾画梳理,可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利用提要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习惯。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并在笔记本上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熵”的概括理解;教师可以摘要板书。文中关于“熵”有多处论述,梳理不必求全,但要能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论述。)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解说:要深入理解“熵”的内涵,就必须深入理解与“熵”密切相关的“能量”的内涵。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谈理解,是真正理解的标志。此设计既是提要钩玄能力的培养,也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途径。课文中关于能量有较多表述,学生能够勾画出来加以研讨即可,不必逐一整理。)



四、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解说:此设计旨在“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钩玄”的能力,着重落实“教学重难点”。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

五、课堂小结

/ 44

[键入文字]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解说:本小结旨在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强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体现教学目的的要求。)



六、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

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明确:上节课的作业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解说:通过检查作业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解说:设计此简短导语,旨在重新激发起学生研讨的热情,真正来一番“提要钩玄”的能力训练。)

二、研习课文

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大到一头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蚂蚁、一块石头,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

(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回收问题?

明确:工业回收对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工业回收都在导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

三、课堂训练

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的学习,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熵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相对那种对人类发展史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解说: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课外的一些相关资料。)



四、课堂小结

/ 44

[键入文字]

通过进一步研习课文,我们对熵的深刻内涵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我们对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及未来的生存环境都有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当我们在认真学习本文的时候,当我们在深入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按照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观点,我们也在消耗着能量,我们也在导致着熵的增加。这就是这篇课文特别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

五、布置作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类无力拯救世界的悲观结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课后搜集、阅读有关资料,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解说: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提要钩玄的能力延伸到课外,从更广阔的层面来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方案二



一、导语设计

对“科学”这个概念,我们历来是顶礼膜拜的。无数的仁人志士对“科学”这个概念作出了各自的礼赞。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高尔基说:“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当代伟人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追求科学,就是追求进步和文明,这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世界观。然而,科学真是完美的吗?它是一把单刃剑,还是一把双刃剑?1981年,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本书的节选部分,一同来看一看作者在对科学文化的批判中,提出了怎样的新的世界观。

(解说:此设计立足于课文主题,给学生以很大的思考空间。)

二、解题(同“方案一”)

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1.作者在文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趋向持什么态度?

2.作者对人类未来担忧的依据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科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四、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自读程序】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 44

[键入文字]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

明确:

(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

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4.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仿照课后练习二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

(1)将课后练习二的表格内“内容”改为“艺术门类”,“特点”改为“表现”即可,指导学生当堂填写。

(2)重要的是对两个表格间关系的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

5.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6.“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明确: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7.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明确: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解说:自读程序的设计必须尊崇人的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层到深层,由课内到课外,不脱离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托,有所拓展。)

【自读点拨】

/ 44

[键入文字]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科技说明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讲章,而是平易朴实、明白晓畅,其人品文风皆可做我们后生晚辈的学习楷模。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两个“基础”最为关键,故关键要读,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文章开宗明义,一开始便将文章要旨明确提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随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语言之平实、层次之清晰、结构之完整都使“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并非难事。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告诉他:“„„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广博的学识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体现,会给予我们阅读的幸福感,但也许会带来阅读的障碍;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体会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只有沉浸在文章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氛围之中,感应着文中呈现出的文明光辉,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解说:点拨的关键,一在文本本身,一在学生实际。文本的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故需着重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考虑到高三学生实际,则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同样作为本课点拨的重点内容,同时将课堂的空间拓展开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自读思考】

1.阅读课文“至于颐和园的长廊„„”一节,试分析其语言的重复与变化: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明确:二十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2.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思路: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 44

[键入文字]

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

《宇宙的未来》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解说:本文虽说是演讲录,但其实就是一篇科技论文,加上语言的欧化风格,要读懂全文并不容易,所以设置了第一个要求;生动、幽默是霍金的演讲风格,是其演讲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设置了第二个要求;本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演讲录,需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因此设置了第三个要求。)

自读重难点

1.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解说:这两点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计,顺应编辑的教材编排意图。)

【自读程序】

总的原则是:多次自读,逐层领悟,逐个落实学习重点。具体如下:

1.初读,总体感知。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再读,提炼要点。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细一些,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提炼要点的方法是: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明确:

要点依次为: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3.三读,探究内涵。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更深入,能对某些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也能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对作者的整个科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4.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综合进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读、再读、三读)之后分别进行。对总体感知的情况、提炼要点的情况、探究内涵的情况依次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前后桌为一组)内进行,然后

/ 44

[键入文字]

每个小组选一人参与全班交流。

(解说:本自读程序力图体现学生的自读、自得、互动。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提高。)

【自读点拨】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本文专业性强,欧化语言明显,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难读、难懂。高考试卷上的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读起来已经非常吃力,而这里却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学本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去。

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将以下问题灵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读程序”中。(特别是发现学生在“探究内涵”不够深入时。)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明确:“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 44

[键入文字]

(解说:设计这些题目旨在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由表及里,将自读引向深入、准确。)

【自读思考】

1.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明确:宇宙中存在暗物质“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同样是探究文章的内涵,上面五个问题是宏观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一个则是微观、细碎的,所以单独列在“自读思考”中。)

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下列两个比喻句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明确:用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②“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明确: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后,并不是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领会、学习作者善于用比喻来说理的技巧。)

3.这篇文章语言幽默风趣,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同时,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体现了演讲词的特点。试举出三个例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例如:①“„„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泻。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这句话让人在笑声中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维误区。②“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这句话幽默中含着揶揄和讽刺,13 / 44

[键入文字]

揭露了宗教预言师的荒谬,表现了对方屡测屡败却又想方设法自圆其说的尴尬与可笑。③“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领会并学习作者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

4.下面这段话引自霍金2002年8月15日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读后请用其中的原句提炼本段的要点,并同课文做比较阅读,说说霍金在介绍深奥理论时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听众听明白?

“按照我的意见,膜世界启始的更远为吸引人的解释是,它作为真空中的起伏而自发产生。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水液体中包含亿万个H2O分子,它们在最靠近的邻居之间耦合,并且挤在一起。当水被加热上去,分子运动得更加快,并且相互弹开。这些碰撞偶然赋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们中的一群能摆脱它们的键,形成热水围绕着的蒸气小泡泡。泡泡将以随机的方式长大或缩小,这时液体中来的更多的分子参与到蒸气中去,或者相反的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塌缩成液体,但是有一些会长大到一定的临界尺度,超过该尺度泡泡几乎肯定会继续成长。我们在沸腾时观察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膨胀的泡泡。”

明确:这是迁移运用题。体现本段要点的句子是“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作者喜欢用比喻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说得通俗易懂。

5.课文中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你怎么看?老师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的观点,只要态度科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设计该题旨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的人格,同时也培养独立的科学精神。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比如认为霍金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种推测,无法得到证实,他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虽然都很伟大,但都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缺少科学的实证,因此也都没能获得需要实证的诺贝尔奖。其他科学家站在另外的角度来思考来假设,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发现。所以青少年对霍金的观点可以学习,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缚自己的思维。)

6.霍金的中国学生吴忠超教授这样介绍史蒂芬·霍金:在相对论和引力论领域,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项工作是和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第二项工作是创立了黑洞物理理论,其中有黑洞的无毛定理和黑洞视界面积增加定理;第三项工作是研究极早期宇宙和宇宙的创生,其量子宇宙学使人们单独地从科学定律即能预言出宇宙中的一切。而他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在他患卢伽雷病(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后的40年间所做的。在科学史上有许多残疾科学家,但是像霍金这样残疾到这种程度的则绝无仅有——21岁就患病,几十年被禁锢在特制的轮椅上,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活动,不能讲话,与人交谈要靠计算机合成语言,有了新的想法也只能通过三个手指“敲击”进语言合成器里保存„„可就是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却把研究的目标直指浩瀚的宇宙。

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一句充满诗意的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里,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这句台词形象地道出了霍金的崇高精神追求,使人们亲眼看到了“果壳”中的那个挑战命运的不屈的灵魂。他曾说:“只要有智慧和精神在,没有什么能打倒自己。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心灵的健康也会给你无穷的力量。”在少年霍金的心中,崇拜的不是歌星或球星,而是贝

/ 44

[键入文字]

特朗·罗素,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那么你呢?你怎么看待霍金?十年前,一家青少年调查机构调查出我国中学生最崇拜的人物是歌星刘德华、影星刘晓庆、球星贝利,“三星高照”。你又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解说:科学和人文是教育的两大内容,学习本文可以增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设计了上题;而从作者霍金的身上,还能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因而设计了本题。霍金的朋友曾这样感慨:“可以相信,当他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那么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精神。”教师可介绍霍金的生平,介绍霍金2002年8月来华刮起的“霍金旋风”,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霍金战胜自我、挑战极限、追求科学的顽强品质。对于“三星高照”的现象,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比如这样评价: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中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有新闻媒体的误导问题。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个人才能体现出最大的人生价值,社会才能快速向前发展。)

【课外作业】

1.仿照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写一个演讲片段,题目是《霍金·明星·我》。

2.阅读霍金的名著《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2002年8月霍金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就选自其中)。

(解说:两个题目,一读一写,由课文深化、拓展开去。教师给定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在全班交流,将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与文学的重要关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具体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语言的抑扬美。

3.语言的整齐美。

【教学难点】

1.文中引用的古诗文与所证观点的关系。

2.古代声韵如何构成诗句抑扬的美。

3.不完全句、使动用法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学与串讲相结合。

/ 44

[键入文字]

2.通过解析一首古诗来分析语言的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

3.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断。

媒体设计电脑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针对一般学生的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南朝时期,刘勰写了本书叫《文心雕龙》,20世纪有个叫王力的人太喜欢这本书了,他为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龙虫并雕斋”,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987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文集》的“前言”中,尊王力为“用世纪来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这个称号形象地显示了王力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成就和他科学的治学精神所凝聚起来的生命之光。他从事了逾半个世纪的汉语研究,研究几十个世纪的汉语,而由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开创的汉语现代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培养的后人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和保留到以后无尽的世纪。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语言和文学》。



二、解题

怎样运用语言来描写事物,是文学的重大课题。高尔基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人类社会一天也离不开语言,文学作品也是一刻也少不了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同样,没有语言,也决不会有文学作品。王力先生就是抓住语言进行了一生的研究。他于1962年发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就是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成果。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王力先生为大学生作的一次演讲,可以说是这两篇文章的概要。



三、研习课文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从文中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解说:这一教学环节,是学生吸收知识、完成知识迁移的第一步,只有深入下去,耐心阅读,才能有热烈的讨论、深刻的理解。)

2.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解说: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小有大,有具体有抽象,都可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瓶颈,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思维。这个环节能使学生相互激发,产生思维的飞跃。)

3.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整体构架。

(解说: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为知识迁移作准备。)

⑴在第一部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语言呢?

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第一”就突出强调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作者说要从三方面学习语言:现代汉语、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下文着重从古代汉语方面分析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⑵词汇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文学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要靠具体形象来构思,而构思、表现都需要语言,具体说来,就是多用名词。不管是《诗经》的比兴,还是诗歌的意境,都需要名词来丰富其形象。

⑶语音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语言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语言。语言主要是为了让人交流,特别是诗,是为了让人朗诵的。因而就有了声音的美,在中国诗中表现为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抑扬的美靠平仄,回环的美靠诗韵。

⑷语法和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在中国文学中,语言形式的美主要表现为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整齐的美靠汉语独有的对仗,16 / 44

[键入文字]

用语简洁靠不完全句和使动用法的灵活运用。



四、拓展运用

(用多媒体展示,课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的语言美。)

从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的角度,分析杜甫的律诗《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从抑扬美的角度说,这首诗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按照一定的规律相间,构成抑扬,每句三个音步,形成节奏。

从回环美的角度说,这首诗首句不入韵,隔句押韵,都押幽韵,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的音乐美。

从整齐美的角度说,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各自构成对仗,而且“星、月”是天文,“平野、大江”是地理,颔联应属工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是两个不完全句,每句包括三个名词,把作者漂泊无依的境遇,孤独寂寞的情怀,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

五、课堂小结

知识和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能力以知识为基础,要将知识向能力转化,还要进行训练。同学们课后可以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分析几首古代诗歌,通过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美,达到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梳理课文内容,学会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内容。)

2.将文中的古文古诗进行摘录。(记忆优美的古诗文。)

第二课时



一、检查作业



二、研习课文

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这些问题可以由同学们回答,老师作补充说明。

1.什么是形象思维?

明确:形象思维既是文学的思维活动,又是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工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都要用到形象思维。它要经过联想、想像,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象。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现象情态。形象思维的过程,总有语言的参与。(《辞海》)

2.作者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 44

[键入文字]

明确:刘勰(465-520),字彦和。他的主要著作是《文心雕龙》,共50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神思》是第26篇,属创作论部分,“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其意思是:构思的妙处,是作家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融会贯通。这里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作家的联想和想像离不开事物的形象。《比兴》是第36篇,也属创作论部分。“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其意思是: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然像胡、越两地那样距离极远,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像肝胆那样密切。《物色》是第46篇,属批评论部分。“山沓水,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意思是:高山重叠,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事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瑟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创作的灵感。

以上三段文字,都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3.什么是平上去入?它大体上是怎么演变的?怎么划分平仄?明确: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只能大体上说说。平上去入,是中古的汉语声调,这一学说起源于南朝,沈约著的《四声谱》认为:声调问题“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这说明古代汉语的声调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古代韵书的记载,中古汉语语音的声调一直是四声。每个声调中又有不同的韵部。到了元代,北方话的声调起了重大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声分成了阴阳两声,入声字被分解到了其他三声中。古人把平声类作为一类,把上去入三声作为一类,归为仄声。用普通话读古诗有的已经不押韵了,就是因为入声韵消失了。

4.什么叫“辙“?

明确:中古音韵最常用的是106韵部,宋代以后,称之为平水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古代各个时期的各类韵文,取韵读相同或相近的字,依照一定的韵例而重复出现,造成语音上的和谐美,就是押韵。上古韵文按上古音韵部来押,中古以下韵文则按诗韵、词韵、曲韵来押。戏曲专用的韵分十三大类,叫十三辙。每一韵被称为一辙。如文中提到的“灰堆辙”、“怀来辙”,“乜邪辙”又叫“迭雪辙”,“发花辙”又叫“麻沙辙”。词语“合辙押韵”指的就是诗词曲的押韵情况。

5.整齐的美是汉语独有的吗?为什么?

明确:对偶和排比是语言形式整齐美的两种形式。排比作为修辞手段是人类共有的,但对偶是汉语独有的,就因为中国的文字是方块字。

6.“散文化的韵文”和“韵文化的散文”有什么区别?

明确:用韵的文体就称为韵文,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用韵的颂赞铭诔等都是韵文。六朝以来,把凡是不重排偶不押韵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称作散文。骈体文是韵文中的重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在语句上,讲究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至篇末,而且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这叫骈偶和“四六”;在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在用词上讲究用典和藻饰。在高一学的《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就是骈体文。《赤壁赋》是加入了散文句子的骈体文,被作者称为散文化的韵文。而《岳阳楼记》是在文中加入了“韵文句子的散文”,被作者称为“韵文化的散文”。

7.课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又与平仄相配,怎么学?

明确:先熟读成诵,再试着理解意思,有条件的查查原书。

(解说:解决文中的潜在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解决学生思维的瓶颈。)



三、朗读文中引用的古诗文

(解说:视时间而定,若无时间,则不读或少读。)

/ 44

[键入文字]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解决了一些知识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堂课,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同学们可以根据手中的学习资源,逐步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学会用“三美”分析作品的语言美。)

方案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教学方案设计)

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自读课文

总结作者分析语言形式美的方法。

(解说:设计本步骤的目的有三:一是把握课文内容,二是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三是总结出分析作品语言形式美的方法。)



三、交流学到的方法

(解说:既是对读书结果的检查,又是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同时是对思维混乱的同学的指导。)



四、补充古诗的平仄规则(一)五律的平仄。

五律的平仄,共有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两种基本格式为: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方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1)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44

[键入文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五、布置作业

从下列两首诗中任选一首,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写成小论文,下节课交流。(用研究法学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 44

[键入文字]

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媒体设计

教师可将语言演变各种具体情况的实例、素材提前准备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以便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解说:从学生的亲身体会入手,更容易使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再者,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用学生学过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开篇的。)

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

三、研习课文

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解说:这一步骤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鉴于课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且篇幅较长,学习时,学生在头脑中先搭一个架子,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里面填充具体的东西。)



2、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

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解说:理清思路是当务之急,况且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很规范、很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老师要引导得法并适量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经过以上这两问两答,思路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 44

[键入文字]



3、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解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语言变化的情况,然后列举大量的实例。因此,找出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对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是很有帮助的。)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

(解说: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课后练习答案,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养成学生严谨的作风,不断完善思维,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学生发表意见。

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解说:吕叔湘先生举了很多例子,其含义学生未必都能准确理解。这个例子为什么能验证这种语言演变,有的学生会想不通,师生在课堂上相互探讨,是必要的,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民主。)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解说:学习一篇学术论文只搭架子、列提纲是不够的,特别是这篇学术论文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作为例子的语言现象也要予以一定的关注。)

第二课时



一、导语设计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词语,有的是与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随身听”;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作秀”,想必同学们都有体会。可是,语音的变化好像很难察觉,语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

二、研习课文



1、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

2、师生问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1)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

明确:

①古诗不押韵了。

②古诗“平仄不调”。

③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解说: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押韵、平仄、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复习一下,以便下面的内容顺利进行。)

(2)语音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声母、韵母、声调。

(3)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解说: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教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时,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讲解。)

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不是没有目的的。语音是由声母、22 / 44

[键入文字]

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的,只要证明这三部分都是变化的,也就证明了语音是变化的。而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恰好证明了声母、韵母、声调的变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经意间说明了问题。

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方案二(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



二、解题(同“方案一”)



三、研习课文

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

2、具体研习。(同“方案一”)



3、课堂训练。

选择一段浅易文言文,让学生尝试使用吕叔湘先生在第一部分中的三种分类方法,亲自分析、体会语言的演变。

(解说:这一练习的难度稍大,耗时也会较多,教师也要作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以免归类有误。)



4、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同“方案一”)

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

五、布置作业

这些年,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们的语言中又出现了哪些新词语,可以尝试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同“方案一”)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方,它在准确把握了它的秘诀的人们嘴中、手上会幻化出无数奇妙的世界,达到令人惊叹的传情达意效果。

谁不希望掌握语言的魔杖,点化出精彩非凡的语言之花呢?要掌握这根魔杖,一般而言,需要拜三个“大师”:一个是“积累”,一个是“修辞”,一个是“磨练”。“积累”使我们充实库房,柴米油盐等原料丰富,才能烹调出美味佳肴;“修辞”教给我们“烹调”的技巧,而要掌握技巧,则必须靠“磨练”。“积累”靠坚持,“磨练”要路径,“修辞”就是我们坚持磨练的路径。

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辞呢?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作为现代语言学大师的张志公先生是怎样解释的呢?他说:“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他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是怎样说的?他的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读他的文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解说:这个导言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由语言的奇妙引出话题,暗示修辞是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而语言又是与我们密不可分的,借此调动学习修辞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奠定学习基础。第二,提出三个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暗示学习方法:“从什么角度说”,暗含比较的意思,学习中要参考以前的积累和其他学者的说法,从中找出角度;“怎样说”,指出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出前后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有

/ 44

[键入文字]

什么启示”,告诉我们学习时要运用联想,调动语言积累,填补文章“空白”或充实例证材料。)

【自读程序】

1.求知性探索阅读。

通读全文,观其全貌,不求字字落实,只看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点。

(解说:文章总会告诉人们一些具体内容,读者读文章了解了这些内容,就获得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这是探索阅读的起点,是进一步研读的前提,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要点很重要。理不清思路,抓不住要点,就难以准确获得知识;理思路,抓要点,必须通读文章。本文思路是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然后用实例说明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既然是选择,必然有标准,接着写选择的两个标准;既然是选择,必然要有材料可供选择,最后说选择的条件,即丰富的语言积累。要点:修辞是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的工作过程,不是这么装饰那么装饰,不是自己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选择修辞要依据两个标准,即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注意修辞的时代性、社会性,此外,修辞选择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2.理解性探索阅读。

细读文章,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理解,要遵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的原则。问题示例:“自读点拨”1、2、3、4、5、6、7题,此外学生在自读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

(解说:理解性探索阅读是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一步,只有对关键句、重点句理解透彻,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难句,才能扫清理解全文的障碍。这也是训练学生于无疑处质疑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步骤。)3.联想性探索阅读。

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要触发自己的联想才会有兴趣,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比如,读到文章中提出的某种观点或举出的某个例子,会唤醒你的语言材料积累,把这些材料补进去,会使自己的阅读更为有趣,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文章第1段在举了日常生活的例子后说,“说重要的话,讲重要的道理,发表重要的意见,也需要选择,越是内容重要,越需要选择”。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讲话,想起有名的政论文的例子。学生在读文章时要尽可能多地联想起过去的语言积累,补充印证,加深理解。

(解说: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重要步骤,是读者逐步走近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是与作者共同创造的开始。上面的联想举例:(1)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作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前两个分句是直接陈述的句子,后一个分句选择否定反问句式,形成错综变化的语气,达到了良好的正反两面论证的说理效果。(2)我们认为美国这些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障,亚洲各国的独立主权应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该停止,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除,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应该防止,一切经济封锁和限制应该取消。(周恩来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讲话)语言排比连贯而下,很有气势;同义词的选用准确严密,说话严谨得体,达到了很好的外交效果。)4.比较性探索阅读。

回忆或搜集其他书中关于“修辞”的说法,比较他们的异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解说:比较分析是融会贯通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设计这个步骤,也是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为应用奠定基础。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对“修辞”作解释的资料,如《辞海》:“依据题旨意境,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从达到目的的角度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从目的和手段上说)《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结合目的和手段解释)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从目的和凭借方面说)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把话和文章说得更正确、明

/ 44

[键入文字]

白、生动、有力的方法。”(重点强调方法,也说出目的)比较而言,张志公的说法只从手段方面说,且强调的重点不同,更通俗,更接近本质。)5.应用性探索阅读。

完成“自读思考”题。

(解说: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语言现象,实现知识迁移和形成能力的目标。)

【自读点拨】

1.作者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

明确:先举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扰思路的认识,接着说选择的标准,把一切手段都归之于“选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观点。

2.怎样理解“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

明确:作者为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而指出,这是一种偏颇认识。为装饰而装饰,便容易忘掉准确、易懂,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至于现在一些所谓新的语言,如“新新人类”的一些话,有许多是不规范的,而有些新的词汇出现,则是伴随新事物产生的,另当别论。

3.作者提出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标准? 明确:“选择”的标准,一是准确性、表现力,二是时代性、社会性。这两条标准,一是从普遍性角度看,一是从发展性角度说,联系实际,切中要害。这两条标准的关键还是准确性和表现力,第二条标准是针对实际问题强调的一个方面,仍可以归到准确性和表现力上来。而在准确性和表现力两者之间,又以准确性更为重要。

4.怎样理解“失去了准确性,谈不到表现力”?

明确:课文有明确回答,学生可以用联想法举例证明以加深印象。

5.作者在举了“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例子后,说“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该怎样理解?

明确:古人的做法,态度是可敬的,方法是不必普遍提倡的。毕竟社会生活节奏不同了,生活方式不同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为了交际,应适应这种社会生活节奏,大可不必把修辞看得如此艰难。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不宜提倡这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很可能把人训练得说话、写文章思维迟钝,反应不快,甚至口讷于言,不善交际,特别是对青年人还是不倡导为好。

6.作者认为“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前提条件是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丰富的语言靠阅读,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实知识。

7.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述的基本要求,张志公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学生读课文、抓要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简明,要看听者(读者)对象;连贯,包孕在准确和表现力中。

8.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中写道:“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第一是文章的名目。”接着又说明自己对“名目”的考虑。结合张志公关于“选择”的第一条标准,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

明确:鲁迅实际上是通过对“选择”的艰难的记写,来表现阿Q这个描写对象的特殊,实际上是在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9.从语言库存里找出“假大空”的例子,运用张志公先生的观点加以分析。

明确:例子如“我不慎丢失笔记本一个,有拾到者请送学生会办公室,本人万分感谢,一定重谢!”这句话的“万分”“重谢”就显得过分、虚假。

(解说:设计这些思考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提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运用课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时,应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这里的点拨只是思路引导,25 / 44

[键入文字]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亮出自己的观点。)

【自读思考】

1.下面语句空格内依次填进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理要透彻,透在于话说得,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一万字的原稿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少了,意思反而较明确。从此我看出是写文章的一个极可的美德。

A.深刻减少简洁珍视

B.深刻压缩简练珍惜

C.中肯压缩简洁珍视

D.中肯减少简练珍惜

2.“大火烧掉了他的藏书。”这是一个表示一般语气的陈述句,请在完全(或基本)保留原句的词语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词序,把这个句子改写成合乎下面指定要求的新句子。

(1)若要强调“他的藏书”应该写成:(2)若要使整个句子的语气表达得比原句强烈,句子应改为:3.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为下面一段话的(A)(B)两处补写上恰当的句子。

人生会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A),,„„许多第一次都发生在孩子身上,这些第一次,(B),细心的家长千万不要让这珍贵的第一次从孩子和自己身边漫不经心地走开。

【参考答案】

1.C。2.(1)他的藏书被大火烧掉了。(2)谁说大火没有烧掉他的藏书。3.(A)第一次分别,第一次考试,第一次独行,第一次失败(B)犹如春天刚刚吐出的绿芽,犹如冬天初降的瑞雪

(解说:在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中2、3两题的基础上,作一点高考训练题,一则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二则熟悉一下高考题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教法展示

1.设计导语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学好语言呢?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三个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①“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②“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③“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3.介绍“语言”知识,完成练习一

/ 44

[键入文字]

在介绍“语言”知识时,可根据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浅多少。下列知识点可资选择:

①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③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④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⑤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⑥语言的分类(参考有关专著)。

4.课外完成统习二,即写一篇短文,用一两个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教案点评

本文论述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力求通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使人容易接受。依据这个特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然后介绍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等,结合练习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设计B)

教法展示

1.布置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观点

速读课文时要求阅读完一部分之后停下来,联系文前的小标题和练习一列出的有关句子进行思考,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参见设计A·2)

2.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二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话题”——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指定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发言记录,形成一篇“纪要”。

3.由教师补充《有物、切题、真实、适量》(见于根元、王希杰著《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内容及观点,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物、切题、真实、适量”是作者从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语言表达的“八字方针”。其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有物,就是说的话有内容,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题,就是切合讨论的对象,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真实,就是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适量,就是给予对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教案点评

作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下功夫去学,以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激发同学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结合练习一列举的几句话和学生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展开一次有益的讨论。

/ 44

[键入文字]

(设计C)

教法展示

1.用导语引入新课(“导语”见设计A)

2.逐节阅读、分析、归纳

课文要点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顿、瓦特、马克思的独到发现,引出“语言中也隐藏着很深奥的秘密”这一话题。接着“从人们最平常的说话谈起”,列举“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构成规律。最后用“字盘”一喻形象地论述了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部分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作者于开篇列举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现象后,围绕“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展开分析,举例,字里行间告诉读者:语言具有社会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开讲使用“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引起下文,既有比较分析,又有分类说明,还有典型举例、逻辑推理,使全文的观点水到渠成。

3.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句子。选择句子以练习一的几例为基础,适当扩展。

4.试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几篇语言学论文,任选下面一题作为课外作业。

①给“语言”下个定义(为基础一般者设计)

②谈谈我对“语言”的理解(为中等水平的人设计)

③“语言”的昨天、今天、明天(为尖子学生设计)

(王国彬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教案点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识,总是用“就近取譬”的办法讲得浅易明白。因而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论述的层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案设计2

【自读导言】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结合有关语言知识或现象,理解文中富有深意的语句。

3.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

(解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语言理论知识,特别要抓住作者的观点,进而更好地阐释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语句。学习是为了运用,要通过应用文中的理论解释相关的语文现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自读程序】

1.预习课文。

/ 44

[键入文字]

(1)根据单元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把握作者观点。

(3)围绕课后练习一指出的4个句子跳读课文。

(解说:本文是自读课文,应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发挥自主性。教师提出初步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进而为下一步迁移学习打基础。)

2.研读课文。

(1)重点梳理第一部分,把握语言与说话的关系。

(2)重点研读第三部分,理清第三部分总—分—总的结构,把握作者观点。

(解说:舍弃中间部分,突破一、三部分,使自读教学重点更为明确,便于学生弄清观点,进一步用文中观点去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这一步是整个自读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指导学生利用总—分—总的结构和“观点+例子”的模式去把握作者观点,去阐释富有深意的语句。)3.拓展延伸。

用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1)钱宰吟诗

明朝钱宰编辑《孟子节衣》,非常劳苦。有次早朝,无意吟出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不料,这首诗被皇帝知晓,朱元璋起初勃然大怒,后一想,钱宰为人忠厚,不至于对皇帝有二心,便心下释然。第二天朱元璋召见钱宰,笑问他:“卿诗中是否对朕有看法?”钱宰听后冷汗淋淋,自觉大祸临头,皇帝见他如此,越觉其忠厚,于是让他把“嫌”改为“忧”。

请分析“忧”与“嫌”表达的优劣。

(2)刘大请客

刘大在五十大寿时请张

三、李

四、王五和赵六到他家里作客,结果等了半天,只来了两个,王

五、赵六还未到。刘大正等得不耐烦,王五来了,刘大叹口气说:“唉,该来的还不来。”王五一听,掉头就走了,刘大见王五走了,心里一急,对着张三两手一摊说:“唉呀,不该走的又走了。”张三一听,心想:“看来,我是应该走的。”就不辞而别。刘大见张三也走,不知所措,说:“你看,我又不是说他。”李四一听,“那一定是指我了?”于是也气呼呼地走了。见此情景,刘大大失所望,长叹一声:“哎呀!怎么都走了!?”

分析:刘大请客,人为何都走了?

(3)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从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照旧过着很穷的日子。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个苦朋友跑到南京求见,准见之后便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一听,隐约觉得他的话中包含了一些从前的往事,见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所以立刻封他做了御林军的总管。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起玩的人,他去了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吧?”于是,他就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叶子梗在喉咙口,害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同是一件事,说话的效果就不一样,试分析。

(解说:设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运用交际工具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去表情达意,更好地体会“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44

[键入文字]

【自读点拨】

1.第一部分中“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其中“有限”与“无限”,“自由”与“不自由”怎么理解。

明确:“有限”指的是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组合规则,“无限”指的是运用语言和组合规则可构成无数不同的句子;“自由”指的是人们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表达,“不自由”是指在表达时不能杜撰词语、违反组合规则,必须服从社会的语言表达习惯。

2.谈谈语言与说话的区别与联系。

明确:语言不同于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3.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及作者的观点。

明确:

(1)第三部分按总分总的顺序,论述了“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2)作者在这一部分中阐述了如下观点:

①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②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③脸部表情、手势、躯体姿态等伴随动作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4.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明确:语言是人类专有的交际工具,但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除语言外还有其他一些用于交际的工具,如文字、烽火、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以及手势、脸部表情、躯体姿态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但这都不能跟语言相比,它们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或虽然表达较多的内容,其实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形成的辅助性手段,不过是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只有语言才能听从于人们自由组合,组成表达思想的话语,灵活自如地用于各种社会交际,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解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原文、把握文中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如果学生的探究出现停滞不前或偏差时,要及时教给探究方法(如结合上下文理解,明确总分总的结构,“观点+例子”的模式等),因为探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自读思考】

见“拓展延伸”训练题(1)、(2)、(3)。

【参考答案】

(1)钱宰的意思是,四更天就起来穿上朝衣准备午门朝见,“嫌”的是自己担心上朝迟了,由于指代不明,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臣子嫌皇帝上朝迟了。可怜钱宰一片忠心,由于说的时候运用的语言不能明确地表情达意,差点造成君臣的猜忌。如果换成“忧”字,则更能表现钱宰一心为国、日夜操劳的情怀。

(2)刘大没有把握双方的角色关系,加之他的表情、动作使得交际双方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作为主人的刘大,第一次对刚来的王五说:“该来的还不来”,就意味着王五是不该来的;而王五走后,对张三一摊手,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就意味着张三该走,最后面对剩下的惟一的客人李四说“我又不是指他们”,当然就意味着指的是李四。所以说话时要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各种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把话说对、说好。

(3)朱元璋过去的两个穷朋友来朝拜他,所讲的话意思大体相同,但表达效果和所得到的待遇截然相反。一个注意了他和朱元璋的关系由过去的朋友关系转变为眼前的君臣关系,顾及了对方的尊严,赢得了朱元

/ 44

[键入文字]

璋的欢心,做了大官。另一个则相反,触犯了圣威,被推出斩首。真可谓“话说三分,巧说为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基础练习

1.结合课文,理解下边几句话的意思。

(1)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规则,学话就是掌握这套材料和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还是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记得《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晏子使楚》吗?结合这三篇课文谈谈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交际的成败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在下列句子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1)一个人从小学会一种语言,()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权威,最有能耐的语言学家要研究这种语言,()得拜他为师。(),他对自己的语言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规则,()()茫然,说不清楚。

(2)()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多么尖锐,斗争的双方都得使用互相懂得的语言。(),()。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2.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每个正常的人都会说话,这就像每个人都用两条腿走路一样,极其平常。正因为它太平常了,一般人才不会去想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其实,平常的事情往往隐含着极不平常的奥妙。谁能看到并且揭示这个奥妙,谁就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牛顿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它的原因,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秘密,()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瓦特从水开时蒸汽顶起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易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的道路,语言中也()着很深奥的秘密。人类有语言,会说话,实在是一件

/ 44

[键入文字]

了不起的大事。它是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自古以来,历代都有人探索语言中的奥妙,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由于语言这种现象牵涉的方面多,本身太复杂,至今还只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1)给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词语。

(2)文中举牛顿、瓦特、马克思这三个典型事例来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说,“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请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想做大学问、成大气候,除本身的天资、才能、毅力、识见等因素外,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正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

书要读得好,文章要写得好,除了生活经验以外,苦读几年书大抵是少不了的。古今中外,苦读成名、成材的人不胜枚举,苏联的高尔基要算是一个典型吧,他读了那么多的书,著作等身,真可以说是苏联文坛的一个奇才!毛泽东更是以勤奋读书、刻苦钻研而名重一时,贯彻一生,尤其是在解放后,他以惊人的毅力通读了《二十四史》,他的雄文四卷足以光耀千秋。读书有时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简单,那么轻松,那么容易。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浩瀚的书海中(甲)、(乙)、(丙)、(丁),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像苦行僧一样将所追求的事业视为一种信仰、理想和希望,----产生迷恋、倾倒,----终生不渝。钱钟书先生就是耐得清贫、深明寂寞之道的大学者,他为读书人做出了榜样。几十年来他沉下一颗心,甘坐冷板凳,闭门读书谢绝见客,最后连外国人也不例外。现在许多人一说起“钱学”,真是充满景仰之情。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除家学、天资、师承、勤奋外,耐得寂寞、甘于淡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古人说得好:“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他不显山、不露水,不图名、不图利,一辈子姓钱而视金钱如粪土,视功名如过眼烟云。他一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结果却出人意外,刻苦攻读使他誉满天下,名传中外,赫然成为一大名家,达到了读书人寂寞的最高境界。

其实,说穿了,寂寞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会读书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不会读书的人才会感到寂寞和无聊。读书人读书,有时可以说是思接千古、神入八荒、云游天地之外的高级思维活动。书房无论大小,总是自己的王国和领地。饮茶书窗下,悠然见前贤,正是这种读书生活的最好写照。在这里,你可以和孔子、孟子、孙子对话,可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攀谈,可以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议论,也可以向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请教。也许,你还会和他们进行热烈的争辩。在这里,你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国王,你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如痴如醉地进行探索、思考和创新。这是只属于你的世界,你的港湾,你的佛地,你的乐园,哪还有寂寞可言?实际上,这时的读书人已进入高层次的“静”和思维的意境之中。这是一种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生活,变成一种充满活力、充满真实内在的真理的境界。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大概应当是最高境界了吧。

当然,当今社会总是有那么多热闹的场合吸引着一些读书人,他们乐于抛头露面,争名于市;与名人交往,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评职称是当仁不让、惟我独升,哪还有文人的一点清高?对领导是阿谀奉承,以求高升,哪还有文人的一点骨气?这些人尽管得实“利”不少,地位不断升高,但书却越读越少,文章越写越写不出来,以至“江郎才尽”。到了这种地步,所谓读书人,所谓学问家,早已徒具虚

/ 44

[键入文字]

名。

真正的读书人,请珍惜那“寂寞”的、宝贵的书房生活吧!现在努力,为时不晚。

1.“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含义是()

A.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B.勤奋读书,刻苦钻研

C.甘于淡泊,耐得寂寞

D.视金钱如粪土,不慕功名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第2段甲乙丙丁四处,它们的顺序应是________。

A.贯通

B.汲取

C.寻觅

D.融会

3.第2段中----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从而 进而 终于

B.进而 并且 甚至

C.甚至 同时 并且

D.甚至 进而 以至

4.第2段引用古人的话:“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含义是()

A.说明只有与世隔绝,才能读书成才。

B.说明钱钟书遵古训而成才。

C.说明不显出露水,不图名利,就能成才。

D.说明甘于寂寞,埋头苦读才能成大气候。

5.第3段第一处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的是()

A.说明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B.读书人精神生活充实、有趣,寂寞只是表面的。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寂寞的看法自然不会一样。

D.会读书的人都善于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6.从论证说理的角度看,对第4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某些读书人的表现,反衬真正读书人的高洁,从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

B.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深化了中心论点,并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C.以某些人的表现从反面说明读书人要“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并由此引出结论。

D.运用对比、反问的论证方法,论证有力,显示本文写作意图。

7.第2、3段未画线处的“最高境界”各指什么而言?请分别答在下面相应位置上。第2段“最高境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最高境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1)人类可以说出来的话是无限的,但组成这些话的词是有限的,组合这些词的规则也是有限的。因此,所谓学话就是要掌握这些有限的词和规则,能够自觉地使用遵守。

/ 44

[键入文字]

(2)语言是为表达思想服务的工具,它是客观存在的,无人能改变;说出的话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具体的“产品”。

(3)语言没有阶级性,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谁也不能垄断;但必须遵守其规则,不能改变。语言对社会成员一视同仁。

(4)人类的交际工具很多,其中语言发挥的作用最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略

综合练习

1.(1)(2)略

2.(1)略(2)平常的事情往往会隐含着极不平常的奥妙

3.略

拓展练习

1.C

2.C B D A

3.D

4.D

5.B

6.C

7.第二段的指: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埋头苦读,终成大气候。

第三段的指:进入高层次的“静”和思维的意境,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生命变成一种充满活力与真实内在的真理的境界。

8.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想做大学问、成大气候,除本身的天资、才能、毅力、识见等因素外,还要甘于淡泊、耐得寂寞。

《诉肺腑》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又是全书的主干,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

“郎才女貌”是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这种建筑在“怜才爱色”基础上的爱情往往缺乏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两个叛逆者,在经历了彼此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之后,终于互明真心、心心相印了。《诉肺腑》一文正是叙写宝黛二人互明心迹的精彩片断。

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

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

(解说:理解宝黛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体会文中肺腑之言的关键,导言先将宝黛爱情与古代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做一简要对比,可使学生定向地、高起点地把握宝黛爱情蕴涵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课文。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1.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第31、32回的有关情节,快速阅读课文之后把握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明确:主要情节是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

/ 44

[键入文字]

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解说:分析小说,思想内容也好,人物形象也好,艺术特色也好,情节结构是不能跨越的,它是基础,是依托。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熟悉情节,为后面的分析、理解作先期的准备。)

2.节选的作品情节上有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在熟悉情节之后,再看看课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哪几个?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的?学生通过寻找、朗读、讨论的方式理解。

明确:

课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宝玉、黛玉、湘云和袭人。

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

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

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几个艺术形象。

(解说: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种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特质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人物思想感情尤其是宝黛二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作铺垫。)

3.在把握了课文中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之后,再来看看有一个人虽未出场,可湘云和袭人都对其发出由衷的赞扬,这个人又是谁呢?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明确:宝钗。通过湘云与袭人之口,作者间接地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她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随分从时、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

4.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又“连忙就走”。宝玉爱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爽朗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感情确乎是曾经游移不定的,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放在一个平面写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为了突出宝黛二人在人生道路上共同的叛逆意识,及二人逐日深化了的相知相恋的纯真爱情。

/ 44

[键入文字]

黛玉、宝钗、湘云三人,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着“倾国倾城貌”。论才学,一个魁夺“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压倒群芳,都是锦心绣口、慧心灵气。论门弟,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门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姊妹,结成婚缘都是“亲上加亲”,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

然而宝玉却越来越钟情于黛玉,而和宝钗、湘云“生分”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他认为宝钗和湘云“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尤其是宝钗一再规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虽屡尝闭门羹而仍喋喋不休。只有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和“光宗耀祖”之类的“混账话”,终于使得宝玉对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在心理上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了“诉肺腑”的情节。

(解说: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宝黛爱情的专一真诚、成熟巩固、纯洁美好、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进行深入地把握。)

5.肺腑之言就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找出课文中二三处加以分析。

明确:

例①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例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分析:宝玉在黛玉面前放胆诉说一腔真情,既体恤痛惜着黛玉的病体,又焦灼期盼着黛玉对自己真情的明晓,感情分外地执著、真诚、纯洁而美好。

(解说: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品读、分析,体会肺腑之言的内涵。)【自读点拨】

为帮助学生把自读引向深入,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1.试析宝黛爱情曲折发展的过程及叙写这一过程的深刻思想意义。

明确:宝黛二人从“木石前盟”到一见面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多次的口角到间接的试探,虽然宝玉生来“聪明灵慧”,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却谁也不能领悟对方的深情实意,总把“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二人终由多次的小牾积聚成一次大冲突,直吵得一个“脸红头胀”,一个“手心冰凉”;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如何解开二人心头的疙瘩,如何避免感情的淤塞而使彼此心曲相通呢?似乎很难,其实也实在容易,宝玉的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当宝玉听到湘云劝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甚觉逆耳,竟下起了逐客令,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于无意中听得此言,不禁惊喜交集,本来想到因宝玉获得一只金麒麟,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怕他们“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悄悄来到怡红院,本出于对宝玉的极不放心,一听宝玉此言,转而对宝玉极为放心,引为知己。

/ 44

[键入文字]

作者让二人这样试探不行,那样试探也不行,目的就是要突出这句话的分量,显然不说“混账话”是宝黛二人建立和巩固爱情关系的基点。让宝玉说这句话时黛玉不在场,目的就是要让黛玉认为这是宝玉对自己的真正尊重,宝黛爱情发展至此趋于成熟稳定。

曹雪芹在对宝黛二人情感曲折发展的叙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互相尊重,这一爱情观的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单就这一点,曹雪芹真不愧为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

2.真实自然又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

明确: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是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话描写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分析把握,这里主要说说心理描写。

本文比较集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在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对自己称扬不说“混账话”一节,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黛玉在对爱情的追寻过程中,总是忧伤多于快乐,痛苦多于幸福。原因在哪里呢?不仅在于爱情的本性是排他的,爱情的痛苦也是最个人的,更主要的还在于她与宝玉的爱情乃是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互相听到了内心召唤的回音,因而随着爱情的步步深化,她越来越感到环境的势利、险恶和前途命运的艰难、叵测。这一段“喜”“惊”“悲”“叹”的心理描写,不仅充分表现了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对真诚真心的宝玉的爱恋,也暗示了二人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局。课文就是通过这段极具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塑造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其真实、自然、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古往今来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之心和同情伤感之泪!

(解说:此环节旨在将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更深的把握。

【自读思考】

阅读《红楼梦》第29回的相关情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且说宝玉因见黛玉病了,心里放不下,饭也懒怠吃,不时来问。黛玉又怕他有个好歹,因说道:“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事,心中大不受用,今听见黛玉如此说,心里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怎连他也奚落起我来。“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要是别人跟前,断不能动这肝火,只是黛玉说了这话,倒又比往日别人说这话不同,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道:“你白认得了吗?我那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的!“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黛玉一时解不过这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起了誓呢,今儿你到底儿又重我一句!我便‘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呢?“黛玉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便抽抽搭搭的哭起来,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却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刻有了你,你心里竟没我了。“宝

/ 44

[键入文字]

玉是这个意思,只口里说不出来。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同情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你了。”

1.这些文字主要写什么?

2.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宝黛二人?

【参考答案】

1.这段文字主要写宝黛二人为明晓彼此的真心真意而互相试探终至误会的内容。

2.采用的是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充分表现了二人因误会而赌气而使误会更深的情景,心理描写则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二人心细如发、互相揣测、顿生误会、备受煎熬的情形。

(解说:设计这个思考题,旨在使学生在扩展阅读训练中,进一步了解情节的发展变化,并更清晰地把握宝黛二人爱情发展的进程,加深对课文中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 44

[键入文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聚】方案一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解说:学生如果在学此文前未接触过《红楼梦》,教师授课前可简要介绍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主题和人物形象等。)

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解说: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速读,学生可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解说:分层首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只要标准设置合理,学生论说言之有据就可以了。)

2.局部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明确: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问题二: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明确: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解说: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文本意识,要学会从书中筛选、感知一些重要信息,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问题三: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39 / 44

[键入文字]

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四: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解说:学生讨论时要指导他们从文本中找根据,如:谈贾政: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前面章节里表现贾政、宝玉思想观点的资料投影,让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并归纳总结。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

“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

——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第81回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问题五: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明确:

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解说:答案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能依据情节发展,将多层面的“余波”内容加以概括,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

四、课堂小结

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比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伏。



五、布置作业

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不同态度的描述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44

[键入文字]

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

二、研习课文

问题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解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本身是见仁见智的,引发学生讨论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趣,答案绝不可惟一。讨论中,学生有时略显幼稚,只要有文本意识,推想合理,凭借他们仅有的阅历、知识面等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即使彼此间产生分歧也没关系,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褒扬。教师可参与讨论,亦或旁观引导,最好不做定性的结论。)

问题二:找心理:可玩可观,可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解说:学生讨论,教师不要刻意限制学生太多。)



三、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解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学生刚开始用幼稚的眼光鉴赏文学作品时,可授之一定的法,活学活用,越趋于自然越好。)

/ 44

[键入文字]

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

方案二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美的语言往往是最朴素的、最个性化的语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写人物语言的大家,他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让我们通过本课共同领略作者精妙的语言艺术。



二、研习课文

将电视剧《红楼梦》剧本中有关“宝玉挨打”的片断资料印发给大家,试与原著比较,体味曹雪芹精妙的语言艺术。

方案三

与《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阅读,纵观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窥视贾府矛盾的展开与激化,了解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倾向,预示主要人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方案四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教学。

1.先通读全文,整体了解课文情节和主要人物。

2.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有关《红楼梦》特别是“宝玉挨打”的资料。3.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诸如情节、人物、语言等,甚至于更小的题目,让学生写一篇评论或制作相关课件。

4.课上讨论评论或展示精彩课件。

《宝玉挨打》习题精选

阅读课文第8自然段,完成后面问题。

1.“宝玉挨打”后,最后出场的是贾母。试从文中摘录关于贾政的行为和神态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

2.贾政一开始“喝令”痛打宝玉,为什么贾母出场后又“叩头认罪”?这是否前后矛盾?

3.宝玉的“流荡”行为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所不容,而身为贾府至尊的贾母却极力庇护,这又是为什么?。

4.试分析贾母驯服贾政的主要手段。

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分别来探访,依据文章内容比较二人的特点并回答问题:

/ 44

[键入文字]

5.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这是为什么?显示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6.“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是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的第一句话。虽寥寥数语,但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试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宝钗的性格特点。

言外之意:

①对贾政毒打之事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宝玉的劝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宝玉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钗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黛玉见宝玉,哭了半天之后,只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包含了黛玉怎样复杂的心情?。

8.就宝钗、黛玉探望宝玉一节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毫不避讳别人在场,并且交待调剂之法。显示了她的稳重安详,也暗含着她急切地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成分。

B.黛玉未见被打的宝玉,却早已“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无声无泣”充分说明黛玉的爱是摒弃世俗、强烈真挚的。

C.“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的决心,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D.这节内容,曹雪芹以生动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青年男女纯洁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反动腐朽的势力对这种爱情的摧残。

9.就这一节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B.作者通过宝钗的言行来衬托黛玉对宝玉的纯真的爱情。

C.黛玉见宝玉,作者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体贴对方的话。采用反客为主的写法从侧面表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情。

D.宝钗、黛玉的言语丰富深刻,含蓄丰蕴。言虽尽,而意无穷,显示出曹雪芹高超的艺术笔力。

参考答案:

1.迎接→躬身陪笑→跪下含泪→陪笑→叩头哭→苦苦叩求

2.不矛盾,贾政的“痛打”是为了维护封建的道德,而贾母出场阻止的手段也是封建的“孝道”,所

/ 44

[键入文字]

以作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才“叩头认罪”。

3.作为贾府惟一的继承人,贾母对贾宝玉是一种“溺爱”,就像老母鸡爱它的小鸡一样,可是却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保护宝玉的作用。

4.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是封建主义的“孝道”(分析略)

5.原因: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慎。

6.言外之意:①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②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③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宝钗性格特点: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位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城府极深。

7.这是一句只有深爱宝玉的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话虽短,但意味深长,是汹涌的感情,跳过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8.C 9.B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篇4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出示投影片,让大家看一看。

二、熟悉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词。

(2)读通句子,不熟的地方多读两边。

(3)思考:火烧云指的是什么样的云?

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

(2)抢读课文,看谁读的最好,鼓励学生读好课文。

(3)说说思考题及自己读出的知识,互相交流,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3、在此基础上再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作业:

1、两字一词。

2、查字典,弄懂字、词义。

第二课时



一、检查朗读情况,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总结文章写了火烧云的那些知识。读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如: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

三、学习课文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呢?全班分成三组,一组研究一部分内容。下面分组讨论。内容少的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讨论。各组要求:

(一)、一组讨论火烧云上来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2、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3、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4、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二)、二组讨论火烧云变化着这部分课文。看不懂的问题问老师。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在文章中划出来。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写了那些变化?(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三组讨论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课文。

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排比句,仿照原句各写一个句子。



四、总结全文



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又是怎样把这些变化写具体的呢?



2、火烧云五彩缤纷变化万千,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多找几个同学说)



五、作业:



1、摘抄一段写火烧云形状变化内容。

上一篇:志愿者社区活动新闻稿下一篇:高考英语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