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学院:理学院
专业:信计111
学号:2011014816
姓名:余伟
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人:余伟指导老师:张华东
时间:2012年8月16号
地点:陕西省镇安县
一.调查情况简介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当前,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在不断增加,跟随他们进城的未成年子女形成了一个庞大群体。这些农民工子女在上学、管理、心理诸方面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而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公平的教育,真正融入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因此,我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他们的父母,其父母均为进城农民工。经过前期的资料查阅与准备首先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一方面应考虑农民工的流动性、收入情况、教育程度会对其子女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定点学校的出现在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作用,在问卷设计上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出来之后,选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回收478份。除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还采用了访谈法,与老师与学生交谈,以便更好了解情况我们通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询问的方式在镇安中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该校学生﹑老师。
二.调查内容
镇安中学创建于1942年,现在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著名书法家于佑任先生曾为题写校名。学校坐落在县城后街47号,占地面积71亩,建筑面积25669平米。现有教学楼2座,图书实验楼1座,活动中心1处,塑胶运动场1个,办公楼、公寓楼,配置高档。学校环境优美,四季常青,干净整洁,美丽宜人。学校设施先进,电教资源丰富,各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功能齐全,配置一流。有3个微机室、2个语音室。数字教学资源充足,教师开发及应用能力强。学生活动中心建有室内球馆、天文台、音乐室、美术馆。校现有60个教学班,师生4000余人。教师队伍水平高,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1人。2002年樊照程同学以总分699分好成绩荣获全省理工类第四名,被清华大学录取。2004年陈玥同学摘取省“文科状元”桂冠,更使学校享誉省内外。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陕西省绿色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2007、2009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百强中学”。
通过对问卷进行结果统计以及结合相关询问得到资料总结得出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农民工子女不能稳定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农民工子女不能稳定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农民工子女不能稳定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农民工子女不能稳定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农民工对于子女的教育有着强烈需求和较高的教育期望农民工对于子女的教育有着强烈需求和较高的教育期望农民工对于子女的教育有着强烈需求和较高的教育期望农民工对于子女的教育有着强烈需求和较高的教育期望.农民工子女被带入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民工流动就业使农民工加强了自身的教育意识。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低,大部分人从事着简单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收入低,十分辛苦,懂得了教育的意义,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十分看重他们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大城市的教育意识比较强,对于农民工的教育观念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能否解决好其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稳定农民工,吸引农民工留在城市安居乐业的关键吸引他们继续为城市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3.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动频繁、随意,很难建立一套持续、常规的学籍档案,致使难以清楚掌握农民工子女流动去向,学籍管理混乱。访谈发现,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一般都为其建立了临时学籍或流动学籍,但因各地、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对应的学籍转入转出系统,某一学校的学籍管理只能随着该校农民工子女的流出而中断。在访谈中,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校长,都认为目前的这种学籍管理模式效果不佳。
4.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来源复杂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来源复杂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来源复杂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来源复杂学历偏低流动频繁。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来源复杂,尤其是未获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其教师从教之前从事最多的行业是商业服务业。
5.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者的学历水平和学校必要的设施设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子女学校管理者的学历水平和学校必要的设施设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三.对策建议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伴随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而出现,它直接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稳步进行。
1中央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国家责任经费投入和保障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要建立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列入流入地预算内教育经费,并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向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拨公用教育经费,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中央应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以流入地农民工子女的规模为依据,划拨相应的教育经费、公用经费,分担流入地政府财政压力。各级政府要将公办中小学接收的农民工子女计入学校在校学生数,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
2.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动过程中的政府经费支付到位保障农民工子女
在流动过程中的政府经费支付到位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动过程中的政府经费支付到位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动过程中的政府经费支付到位,缓解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和财政拨付中的困难。
3.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全口径的统一动态学籍管理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全口径的统一动态学籍管理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全口径的统一动态学籍管理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全口径的统一动态学籍管理。由于相关部门难以准确掌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的具体数字,因而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为不利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类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需要建立电子学籍制度,加紧规范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联网,尽快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提供“一条龙”服务。
4.强化流出地政府责任强化流出地政府责任强化流出地政府责任强化流出地政府责任,为流入地提供准确为流入地提供准确为流入地提供准确为流入地提供准确及时的学生流动信息及时的学生流动信息及时的学生流动信息及时的学生流动信息流出地政府能否对外流学生统计、跟踪管理、回流等环节上尽职尽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入地政府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效率。
5.制订合理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标准制订合理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标准制订合理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标准制订合理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标准,简化入学手续简化入学手续简化入学手续简化入学手续为确定农民工子女的身份,各地均在其入学上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种举措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又不可避免地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带来了阻碍。因此,为保证农民工子女及时、顺利地在流入地就学,流入地政府应进。
四.调查总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保障经济困难家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包括入学难, 还包括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努力消除环境中的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 保障其对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受。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主要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 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据预测:截至2020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万左右。目前, “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 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 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 青岛市暂住人口达到188.16万人, 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 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截至2008年12月, 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农民工子女73645名,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1%。
(二) 多数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门外
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 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两项费用:一是每人交学校2000元-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大多让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三) 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长在农村, 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被父母带到城市后, 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同时却又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 乡音被城市的同学所嘲笑, 在农村学到的知识相对城市的同学比较贫乏, 还有因节俭被城市同学笑话。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农民工子女大多性格内向, 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四) 民办学校中存在师资问题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 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 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 这些教师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还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城市孩子相比, 农民工子女普遍更成熟、更懂事、更坚强、更爱劳动。同时, 他们的早期教育普遍较弱, 智力开发较晚, 尤其是漂泊的家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 既造就了一些孩子的优良品质, 也影响了另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 这些孩子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最优秀的和最令人担忧的孩子。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 居住条件差, 再加上孩子与家长沟通较少, 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内向、自卑。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传统体制与政策决定的身份、收入与待遇不平等的进一步延伸。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与市场经济日益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我国各地方学校在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时仍基本上实行传统的户籍所在地归口入学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只对户籍在本地的适龄少年儿童承担义务教育责任, 由于外来人口子女其户籍不在本地, 因此流入地政府不需要承担强制性义务和责任。而流出地政府虽然承担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法定义务, 但鞭长莫及, 也难以解决从本地流出的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二) 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适应, 现行的教育财政制度也是分级管理、地方政府负责。我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在城市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财政负责, 而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级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当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 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 而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这就等于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 使一大批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去了财政支持。
(三) 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
首先,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无法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就是这种制度的不适应性所引发的。其次,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时, 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例如, 在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时, 把农民工的贡献排除在外, 造成了对本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但对人均教育水准或者是人口受教育的质量时却把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情况排除在外, 这对农民工子女是很不公平的。
(四) 落后的农民工观念
农民工中的一部分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认为孩子即使读书, 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与其这样浪费钱财, 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赚钱, 为结婚成家做准备。
四、走出制度贫困的基本对策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在短期内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否则将会影响到数目巨大的民工子女的素质, 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 增加教育经费, 支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从流出地财政中扣除教育经费, 同时, 流入地政府也应该负担起自身责任。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 保障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 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 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 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 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 大力支持其发展, 增加农民工子女入学渠道, 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 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
(二) 改革户籍制度
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改革户籍制度, “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逐步消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 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 改革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与居住地相符合的居民身份证制度, 许多民工及其家庭已经在城市中常年居住, 应赋予他们市民的身份, 让其子女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教育权利。
(三) 规范学校收费
对个别教育乱收费现象, 必须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惩治和预防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保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 减免有关费用,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据报道:2004年春季开学伊始, 武汉市政府宣布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敞开313所公办学校、119所审批后的简易学校, 免收借读费。此举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将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四) 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提高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
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让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一方面, 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当中许多人性格比较内向, 缺乏自信,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的关心, 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 树立自信。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民工子女能够融入到新的群体当中, 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 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规律, 实施因材施教, 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规律。对农民工子女的薄弱学科进行集中补习或个别辅导,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五) 给农民工基本的保障, 才能保证他们下一代有受教育的条件
1、保障农民工就业平等。
进城农民工由于自己的农民身份而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有些城市对农民工就业设置障碍, 并明文规定大多数的工种由城市人从事, 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因此必须尽快出台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民进城务工保护条例。同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保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镇, 消除阻碍他们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和待遇的因素。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构建外来人口保障机制, 积极推行外来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督促企业落实外来务工人中工伤待遇规定, 要特别研究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及其他劳动保护。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 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受企业和农民工普遍欢迎的必要的工伤、大病医疗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民工的收入才有可能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依法送子女入学, 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的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字, 希望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孩子。为此必须继续完善相应政策并保证政策的严格执行, 保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健.无差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底线[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5-06-07.
[2]、于涣茹.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学术, 2007 (3) .
[3]、杜越, 汪利兵, 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周民书, 张万波, 周茂生, 田虹.关于青岛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
黄永祺
2004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对在本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在城区入学读书。这一政策贯彻执行得怎样?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就此作了一些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沙市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基本情况
2004年,长沙市城内各区都按照省、市的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的办学责任,对在市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和其他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申请在城区入学的,按照便民的原则,就近安排在相应的城区学校就读。在具体执行中,长沙市城区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一般要求学生家长提供“六证”,即:户口、身份证、暂住证、原籍派出所出具的外出打工证(在长沙经商的则应提供个体工商执照)、租房合同或契约(在长沙种地或从事养殖业的应提供租地租塘合同,时限均应在一年以上)、原籍学校转学证。凡是“六证”齐全的,则与城区孩子一视同仁,严格按政策规定的同一标准收取学杂费,可免交“建校费”、“择校费”、“借读费”或“捐资助学费”;“六证”不齐的,学校可根据省物价部门的规定,“适当”收取一定的“择校费”或“借读费”(一般每生不超过600元/学年)。对跨学区选择国有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以及外地城镇来长的务工、经商 人员子女,则严格按省、市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照顾他们入学。据统计,2004年,市内5区学校共接受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子女28344人。基本做到了凡是有稳定工作和住所的农民工子女想在市内读书的,基本都能入学的目标。为此,长沙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共投入资金2946万元,改扩建中小学校46所,相应增加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切实保障了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出现的新情况
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受到了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欢迎。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农民工子女家长、城市孩子的家长和学校老师三方都有一定意见。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教材不统一,农民工子女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的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都要优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实行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农民工子弟到城区读书后,大多感到难以适应,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觉比城市孩子能力上低一等。
2、城乡学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农民工学生对城市学生的“挤出效应”。城乡学生由于教育起点不同,基本 素质与学习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同班不能同学,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隔阂。一些城区学生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一起学习,会影响学习进程和水平,纷纷转学或选择其他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长沙市29中,2004年夏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共276人,其中农民工子女204人,而城区新生仅为72人。这并不意味着学区范围内城区学生减少了,而是农民工孩子“挤出”了城区孩子——他们转到了农民工子女少、学习条件相对好的其他城区学校,尤其是城区重点学校。在雨花区,城区孩子在初中阶段的择校率现已在50%以上,加剧了城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3、农民工子弟进城就学后,给城区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和矛盾。一是教学内容安排和计划进程面临新问题。由于城区和农村孩子的学习起点和理解能力不同、城乡学校的课程设臵和内容不同,城区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混合编班在一起学习后,老师要兼顾不同情况、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学上难度大大增加,教学内容、计划进程和教学方法等也要作较大调整,学校和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有的甚至叫苦连天。二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使城区学校的学生员额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2004年芙蓉区共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6341人。其中小学4855人,占全区小学总人数的25.2%;初中1486人,占全区初中生的36.7%。在 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马王堆中学,农民工子女已占学校学生总数的39%;在市29中,农民工子女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学校学生总数的71.26%。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到来,芙蓉区小学1—4年级每班学生人数有不少超过74人,最高的高岭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级竟达到82人。“大班化”教学导致“老师费尽劲、学生听不清、作业改不完、辅导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对教学质量、效果有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任务加重。城区中小学的教师编制是按城区学生在校和预期入学情况确定的。由于我市实行教师享受超过公务员待遇、教师工资等“人头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的政策,为控制和节约财政开支,教师的编制控制得比较严格。农民工子弟进城入学后,教师人数难于相应增加;同时,由于这部分学生生源具有流动性、不稳定性,加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吃财政饭、易进不易出、向其他部门流动不多等),很难根据新增农民工子女人数来核定增加教师编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趋紧,教师负担加重。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厌招、厌教农民工子女学生的现象。
4、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城区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趋紧,费用增加。为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我市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对学校进行了危房改造、校舍维修等改扩建工程,增加了课桌椅等教学设施。如2004 年夏季,芙蓉区新增农民工子女3443人,按人均395元,净增投入136万元。开福区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3234人,安排危改资金125万元,对民主西街小学等15所学校进行了改造;安排学校维修资金100万元,对市8中、建湘村小学等10多所学校进行了18个项目的基建维修。但是,由于近年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人数增长较快,而学校受资金、土地等限制,校舍、场地和教育、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不可能一下子跟上。因此,凡是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其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都比较紧张,学校的支出费用也增加较多,亟待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支持解决。
三、几点建议
1、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市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它既是依法保障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需要,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区企业低成本吸纳劳动力,增强地区经济竞争比较优势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国有中小学校为主的工作责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应当指出,目前我 市城区学校在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时,只要查看“六证”,即可入学并与城市孩子一视同仁的“门槛”,在全国各地城市中是比较低的。但是,“六证”的办理或涉及的环节仍然较多,还应进一步简化或降低“门槛”。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凡是在我市市区内有相对稳定的住所、工作,并将其子女学籍转来的,都应按其住所或工作单位就近安排入学。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三要开展“劝学控流”工作。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加强学生流入地和流出地学校的沟通与协调。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城区学校,要向学生开出“接收入学单”,查验学生的转学证明;对于转出学生的原籍学校,应要求学生将城区学校的“接收入学单”交回原学校,并加强对转出学生的回访,防止其转出后失控辍学。二是对在我市城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或其他外来人员的子女,长期(一年以上)随父母留在城区而又辍学、不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其所在社区、工作或管理单位以及学区责任学校要主动上门做工作,劝其到学校读书,努力防止或减少农民工子女进城失学、辍学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努力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差距。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所出现的新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差异所造成的。因此,要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措施上,坚持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努力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要逐步实行我市城乡中小学校教育规划、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臵和教材的统一,防止城乡同年级学生因教育目标要求不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不一和体制性教育质量、水平差异太大而影响流动转学的问题。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帮助农村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改进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的落后面貌。三是要推动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支持、帮助农村学校,通过选派优秀校长和老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培训、城乡合作办学、教育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城乡教育交流互补,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3、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办学责任。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以县(区、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发展义务教育所需的人、财、物方面,县(区、市)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这一级的财政往往比较困难,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大量进城就学的情况下,流入地城区的办学压力特别大,有的甚至超出其能力所及,难以承担。因此,应该对现有教育管理体制进 行调整和理顺,适当加大省、市及乡镇(街道)的办学责任,对于接受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城区,省、市应增加对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其他政策支持;乡镇、街道也要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当地办学,以缓解区(县、市)里的办学压力。二是要改变由政府统包的单一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支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在土地征用、教学目标要求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实行民办学校与国有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承担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三是要调整和改进教育结构,搞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通初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衔接。让一些在城区普通中学学习跟不上、升学有困难,甚至厌学、辍学的农民工子女,能转入职业学校学习或参加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在教育事业费、教育附加等投入资金上向承担义务教育任务重、接受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倾斜;除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外,还要通过设立“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扶助基金”,组织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的投入;要加快城区学校的改扩建工作和教学设施的修缮补充,帮助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五是要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按规定核定学校教师编制的 基础上,根据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数量、发展趋势及实际教学需要,允许学校适当增加一些教师编制,或临时聘用、返聘一些教师;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大力培养“一岗多能”和“双师型”的教学人才。
4、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积极化解处理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学习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改进教学管理。对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可通过学校改扩建或设立分校、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等办法,适当增加班级数,降低每班学生人数,防止班级生员过多的“大班化”教学影响质量和效果的问题;可尝试由市内重点学校或几所重点学校联手,在农民工子女多的地方创办、承办农民工子女专门分校;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将班上同学根据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也可成立由若干老教师组成的辅导小组,专门对基础比较差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辅导和补课,帮助他们尽快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允许农民工子女根据其自身学习基础和自愿,在原来所处年级上降一个年级入学,使其实际学习水平与城区学生的相应水平相适应。二是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由老师指定一到二名城区学生对口帮助一名农村学生;或由几名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带一、二名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学习讨论、兴趣小组等,加强城区学生与农村来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三是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育老师和城区学生不要对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歧视、嘲笑或侮辱;要帮助农村学生努力消除自卑、气绥、孤独甚至自暴自弃、逆反抗拒、报复他人的心理。努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之间营造形成尊师爱生、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实践调查内容。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
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可是费用较低,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基础教育,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四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的身份。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
最后,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三、实践体会。
这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农民工家庭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但效率比较低,时间花费较久,有待改进。
一、调查目的详细了解当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探究和把握国家、政府、学校及社会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上所做的工作和表现,发现在此过程中其所做的功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二、调查地点及对象
宜宾市江北江川农民工子弟学校 在校就读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向江川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2、访谈调查--走访江川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及领导
3、网络调查--上网和看书收集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借鉴
四、调查主要内容
1、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如学习环境、硬件及软件设备配给、师资力量、生活状况等)
2、校为此现状做出过哪些努力;
3、政府为此出台过哪些政策或法律文件,采取过哪些措施;
4、会人士的反应是怎样,是否有过行动;
5、对川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学校、当地政府及社会人士所做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或看法;
五、时间安排
1、第五周,组长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会,讲解确定本组的题目以及
接下来几周的工作任务及安排
2、第六至八周,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写好提纲和文献综述;
3、第九周,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拟好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所需的问
题;
4、第十周,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前往调查目的地---川江农民工子弟
学校开展调查;
5、第十一周至十二周,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调查心得和经验,并
写好各自的调查报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组长安排相关成员制作PPT;
农民工, 是指拥有农业性质的户口, 但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事业的那一类人, 简而言之, 就是他们在城市生活, 但他们具有农民身份的户籍, 融入不了城市之中。农民工子女, 通俗的来说, 是指离开家乡入城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工的子女, 他们在城市生活并接受教育。农民工子女可以从性质上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出生在农村, 由父母带到城市中生活;第二种是父母进城后他们出生在城市, 但是拥有农业性质的户口。这类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原因是因为他们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所以, 农民工子女经常有辍学等问题。我国的义务教育就是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来置办的一项公共事业, 它应该是一种让大家都能平等享受到教育权利的义务教育, 不仅能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学上, 还要保证他们有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也就是说要让他们享有同等质量的教育。
政府在教育事业中投入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都是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是在拥有有限的教育资源下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以及怎样去生产产品。市场和政府通常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或手段。公共财政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的财政运行机制, 它作为经济体制, 为教育事业提供经济动力和财政助力。教育反过来能够不断完善和推动公共财政的发展。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教育资源必须科学合理规划, 如何对教育起点有差异的群体和个体进行教育资源配置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
二、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 取得的成效
1、必然性。首先, 国家积极制定和推广教育政策。党的十八大把“学有所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我国, 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经济进入中速发展的“新常态”, 需要以大规模的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多,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形势越来越严峻, 这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把这一问题定性为城镇化的社会问题;其次, 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掌握的科学技术可以更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所以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 设法解决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优化各种学历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生的劳动力。
2、重要性。第一, 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坚实物质基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实力近年呈高涨趋势;第二, 加大财政投入, 国家教育事业工作成效明显。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教育投入机制;第三,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的发展,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为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引起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创造了条件。
(二) 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过程中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在学校分配不均。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公立中小学校占主要部分, 私立学校虽占一小部分, 但政府对它的投入也较少, 私立学校都是依靠自己的集资手段进行经营, 导致很多民办学校纷纷关门。在公立学校, 教师资源充足, 但学费昂贵, 使得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一般民办中小学, 也称为农民工子弟学校都坐落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 那里经济相对来说落后一些, 虽然拥有上学的机会, 但是却享受不到与一般公立学校相当的教育资源。
2、财政拮据。财政收入是国家财力的支撑。教育经费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投入和运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影响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教育经费的主体是政府, 其他投入属于辅助体, 我国财政收入总量高, 但教育收入占比低, 教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看仍属于“弱质”产业, 所以应以严格的态度对待经费投入主体, 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拓宽教育经费渠道, 充足教育经费。随着改革的推进, 财政支出的内容不断多样化, 规模也扩大化, 但教育支出不能减少只能增多。
3、机制欠缺。一是整合力度不够。一些同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分布杂乱, 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 导致一些教育资源的性质在某些方面有重复, 如果不重新整合, 将无法形成合力。应该整合学校, 淘汰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很弱、管理错位的学校;二是监管机制落后, 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跟不上, 应建立统筹协商机制,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都是由个人组织的, 很多都没有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批准,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是不合法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具有经济利益组织的性质, 他们的运作很难发挥出市场应有的功能, 市场化程度低, 所以一个合理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三、我国财政支持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享受教育资源建设的着力点
(一)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对学校区域的布局重新布局, 整顿学校, 淘汰落后不合法的学校;其次, 应该完善学校教学设施, 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资源匮乏, 现代化教学装备短缺, 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资源上, 平衡内外部机制, 促使校际间教育技术装备达到基本相持的地步。
(二) 师资力量方面。要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前提。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弱, 不仅因为学校本身流动性大, 教师待遇不好、生活条件差等原因也一直阻碍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 应完善教师福利机制, 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 同时应创新教师用人制度, 以交换、跟岗等用人模式不断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 平等入学机会方面。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身份、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能力和意愿相同的人群中, 按理说都应该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可现实是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出现了不平等的教育机会, 在有限的教育资源背景下, 农民工子女因为户籍、暂住证、出生证明等因素被一些公立学校拒之门外。另外, 昂贵的学费和赞助费也无疑使他们无法享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入学机会, 入学门槛高情况仍然很普遍。
(四) 教育市场体制改革方面。对于一个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而言, 由社会的自我监管、行业的内部监管和政府监管三部分构成, 而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缺少社会和政府监督, 大部分都只有自我监管。为了降低成本, 他们往往没有将教师和管理者的职能进行明确, 教师同时也是学校的管理者, 而他们大多没有管理经验或者管理能力一般。正是因为学校体制的弊端, 造成学校不易留住和吸引教师, 很多老师因为没有和学校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自然会寻求其他有保障的学校。因此, 应完善市场监督机制, 三管齐下, 使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建议
(一) 把钱筹好, 牢牢抓住制度性抓手。一是紧紧抓住法定增长, 《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财政用于学生的受教育费用平均水平应增长,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从教育财政预算开支着手;二是开辟新的财政投入渠道, 可以创新教育收费体系, 对于某些地区可以实行收取教育附加费用的举措, 中央应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特点, 征收地方教育费, 拓宽地方教育财政渠道, 利用国家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来充实教育资金。
(二) 把钱用好,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农民工子女是否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一直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满足群众需要的薄弱环节, 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弱、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他们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出, 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出。财政应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补贴, 财政支出应向不发达地区倾斜, 应将补贴中心向农民工子女倾斜,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 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三) 把钱管好, 将财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每年国家在教育这一块的支出数额是相当可观, 如果用不好管不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 所以中央和地方必须要平安理财, 使每分钱都物尽其用。国家要严格制定国家财政法律制度, 坚持依法理财, 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 提升教育经费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干部考核机制, 将教育经费的管理纳入考核系统中来。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用政府建设推动教育统筹。
摘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进城上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离不开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本文分析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3.
[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 2003.
调查目标: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他们的背后包含着许多广为人知的社会问题,其中,跟随其来到城市的子女们的社会认同感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感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他们的身心感受及身心发展。
调查时间:2010年8月5日—8月20日
调查对象: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同感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互联网、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农民工家中及周边部分学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并呈现着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层次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导致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供应紧张,各项社会管理压力不断增大。同时,随着农民工进城的还有他们的子女,很多农民工来到城市,都是拖儿带女,举家搬迁过来的。此次,就暑假部分农民工子女返乡这一情况,在我身边的数十名返乡农民工
子女中做了此次关于其在城市中的社会认同感的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50名农民工子女中,其中有45%是小学生,50%中学生,另外5%是大学生。根据调查表得出,在占入城子女总数近半的小学生中,有20%的人都有过三次以上的转学经历,在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由于在城市中并没有固定的居所,不得不跟随父母不断辗转于各个不同的工作地点且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不得不离开或暂时离开他们目前就读的学校。对于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大多认为自己可以离开父母,当然当谈及转学经历时,很多人也表示,经常的转学然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班级生活,给他们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目前父母工作地对于他们的影响则非常小。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子女中有70%的人表示: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城市孩子接触的并不多而且对于城市孩子,他们或许出于自卑,内向等原因并不打算也并不愿意与城市小孩交往,也认为城市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中,他们总会感觉到孤独,没有朋友。因此,相较于老家,他们则更喜欢老家的生活。
此外,根据我们的调查不难发现,由于社会发展等方面原因,在子女的受教育方面人们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为了让孩子接收到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有出息,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及经济发展现状而言,由于地域等原因还是有许多的各方面的问题存在,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较弱,地方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言。
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大多是因为家庭生活相对困难,没有良好的生活保障,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不得不双双离乡务工,随其进城的子女在学习的同时也得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一定量的家务,也不能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时间和条件去参加各样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培训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还在都来自农村,大都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成长教育,学习生活方式与城市孩子有所区别,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有些农民工子女还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城市后存在言语沟通问题,学习生活不能够正常进行,有些出现逆反、厌学等不良现象。
现在国家和政府已经在不断地提倡“关爱农民工子女”也在在实际的操作中提出和改良很多的政策来保护那些孩子,但就现在的现状而言,让农民工子女拥有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仍是一个艰辛而慢长的过程。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学校校舍大多借用城乡结合部的民房、工棚、废臵厂房,基本上校舍拥挤,条件简陋,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也没有必要的消防安全演习;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大多随父母居住在施工现场、工地、简易房,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不知道防溺水、防触电、交通安全等必需的自护安全知识。据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因溺水、交通事故死亡的未成年人中7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此在农民工子女中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在加强物质改进的同时,我认为政府也需要注重其他们的心理成长及心理健康。对于农民工子女,对于城市生活都有可能存在着相当
程度的陌生感。在自己的出身方面相较于生活较好的城市孩子而言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加之没有得到周围孩子的友好对待很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导致内向,孤僻,自卑等,严重的可能促使他们叛逆甚至走向歧途。假使能对他们尽享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教育及指导,多多关爱他们,让周围同学能和他们平等相对,这样才能帮助这些孩子们快速的融入集体生活,适应城市生活,爱上城市,才能个好〃更有心情去学习和生活。
题目:关于汽车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
查报告
关于北京汽车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许多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在我国,每天有上亿的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他们已然成为各大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千千万万的未成年子女,他们有的留在老家与祖父母相伴,有的跟随父母游走于城乡之间。然而,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大多数城市不会向他们提供同等市民子女一样的教育。那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成为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势必会不断增加,而作为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当保护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益。而制造行业无疑是农民工集中的行业,为此我对北京汽车厂进行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本文的意义在于深度挖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社会及政府关注度,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本人于2016年8月1日至8月20日,历时20天,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地点: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宝沃汽车厂。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以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为核心,在北京汽车厂油漆部、总装部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所收回的40份问卷均有效。在调查的40人均为农业户口,其中男性26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32-38岁之间,子女平均年龄在10-12岁之间,子女均上小学。而这40个家庭中只有32.5%的子女随父母在城里小学读书,67.5%的子女在老家的乡村小学读书。
32.5%城市就读67.5%家乡就读
(一)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1、在城市郊区的学校中就读:北京汽车厂位于北京市密云县郊区,附近有所联合小学,可以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只需提供相关的证明(父母工作证明、原籍学校转出证明等)即可,而该工厂的大多数员工在附近的村庄租住,一来为了方便照顾子女,二来学校离租住地比较近,所以大多数的家长都选择让孩子在这里读书。
2、在私立学校就读:大多数家长认为,这类学校不仅收费标准较高,而且还要收取借读费,教学质量也没有保证,并且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对孩子不放心,担心孩子在学校没人管而学坏。但是,也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国家现在重视教育,况且自己家里没有其他的亲人可以代为照顾孩子,夫妻双方又因上班时间无规律,只能将孩子寄宿在这类学校,虽然这类学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3、在家乡的乡村学校就读:这些孩子通常在家乡的乡村学校就读,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代为照顾,虽然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城里,但是可以享受原籍地的教育政策。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农民工也表示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放心孩子,没有让孩子来城里上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例如在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承担不起孩子读书的学费,或者家中老人患有疾病,需要赡养等。
(二)农民工子女现阶段接受教育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几乎没有为农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中的入学条件也相当的高。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继续留在北京上学,但是他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北京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北京投入社会寻找工作。况且,依着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是流动的。他们大多是工厂工人、小商贩,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子女受教育的质量。然而,农民工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是多于一个,多个子女就学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双重压力,父母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很重视,认为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不会让子女辍学。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总结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
1.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家乡的乡村小学就读,跟随父母到租住地上学的孩子也只是在城市郊区的学校就读,因为受到户籍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长期在城里读书,即使是在城里读书,等到小升初、初升高这类的考试,还是要回到原籍地参加考试。
2.学校收取较高的借读费及特定的辅导材料加重了农民工家庭负担。同样是受户籍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要交借读费,又称赞助费。他们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较高的借读费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不轻,而且一些学校对于学生购买辅导材料及学习工具都给出特定的商店,而这些特定的商品往往比其他的商品要贵一些,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3.学习压力大,使得农民工子女不够自信。一些家长在工作地稳定后,选择将孩子接到现居住地上学。然而,家乡的教育水平比不上城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较高的学历,不能从旁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有家长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却适得其反,致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加快城乡化建设,使得农民工子女同样享受城市义务教育。不必担心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会带来城市的不安定。因为根据近些年对农民工的调查跟踪,农民工的流动就业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为农民工也需要就业的稳定,特别是携带子女的农民工家庭。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条件,农民工很难选择带着妻子儿女饱受颠沛流离。他们在家乡还有一块土地作为他们永久的社会保障和满足温饱的收入条件。作为中国农民还有一个十分眷恋家园的传统。从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上看,农民也应该享有这个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当然这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要解决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根本矛盾,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2、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规范教育收费法规,杜绝学校以其他名义乱收费、乱指定辅导资料及老师私下收费补课的情况。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大公办学校办学的力度,降低学校门槛,适当放宽入学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并且学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将学生分类,使学生心理受影响。适当的建立一些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学校,保证贫困及特困的学生可以接受教育。
3、加强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人的心灵如白板,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农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更不容忽视。我认为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关注。首先,农民工家长应定期抽出时间关注子女。可就近来孩子的某种行为同孩子展开交流,进行深层次的精神沟通。当孩子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是一味的责怪,同孩子一起探究失败的根源才是最重要的。多陪孩子出外看看,多同孩子聊聊天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释放孩子心中压抑思想的办法。其次,学校应及时开展一些小范围的集体活动,让他们更多接触周围事物,多认识一些好伙伴,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最近的想法及一些疑惑,针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辅导方式,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走出自卑的深渊,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而我们社会只有在呼吁更快更妥善的从根源上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问题,才是给农民工子女心理的最好良方。
五、小结
实施意见(试行)》实施细则
(讨论稿)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
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成都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由区人民政府领导,并对该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第三条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指导和督促本行政区
域内实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
第四条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范程序、公开透明、方便办理”的原则,负责本区域内进
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转)学报名登记点的设置。每年6月中下旬,办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入(转)学报名登记。
第五条 由市教育局通过主要媒体,提前一周向社会发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的政
策解答、报名登记时间和报名登记点等信息。
第六条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在统一的报名登记时段内,到IC卡暂住证发证机关所在城区的报名登记点办理子女入(转)学报名登记。
第七条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办理其子女入(转)学登记,应当出具以下相关证明材料的原
件和经本人签字的复印件:
(一)本人和子女的同一本原籍农业户口薄和经计生部门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
明》;
(二)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签发的IC卡正式一年以上的暂住证和租房合同;
(三)本人的有效劳动合同和连续缴费半年以上的综合社会保险凭证(即《成都市非
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卡》)。
(四)非起始年级新转入学生须出具原就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签章的学籍证明。
第八条 各城区所属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和计生部门应派专职干部到所辖各报名登记点
现场办公,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现场归口验审,对证明材料不齐或不实的情况,要当面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一次性告知。
城区所属公安部门应派1——2名民警到辖区各报名登记点,负责对报名查验证件中有异议的IC卡暂住证和户口薄进行验审。
第九条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在IC卡暂住证发证机关所在地报名点领取《成都市青羊区进城
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转)学登记表》,并逐项如实填写。
第十条 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报名登记完成后,根据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现居住地的学校
分布和学位余缺实际情况,按照相对就近、划片指定的原则,妥善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到指定的中小学入学。
第十一条 对已在我区义务教育段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原则上不再办理在城区
内的转学。
按成都市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五城区和成都高新区公办小学和初中毕业年级不接受转学生和借读生。对非毕业年级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转学,每学年(秋季)受理一次,中途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 对已在我区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且符合第八条规定者小学毕业后,需升入本区初中继续就读的,按照我区正住户口小学毕业生升学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对符合条件但不到指定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按《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之规定“申请借读”,并享受与成都市城区居民子女同等待遇。
第十五条 每年学期末,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本细则第十条之规定,负责组织对在读进城务工
就业农民子女以新条件进行核查。经核查不符合条件,又要求继续在我区公办中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按借读生对待。
第十六条 各城区卫生部门要会同同级教育部门,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提供便捷的医疗
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
第十七条 区财政对招收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公办中小学,依据实际招收进
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数,按当地学生标准划拨教育经费。
第十八条 区级财政对集中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因免收借读费的经费缺口,在预算
内安排专款予以补助。
第十九条 本细则由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近年来,随着韶州路的开通和我县经济的蓬勃发展,身处城乡结合部的马岭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增多,我们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摸底情况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工作内容
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1、关注业余生活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
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安排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鼓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民主生活会、校园广播、假日帮扶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买学习用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县城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准备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了他们的心愿。
二、工作成效
今年来,我校动员各方力量关心进城务工子女,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学生,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教师们也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社会实践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实践调查09-27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06-18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12-05
关于环保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06
关于物价的社会实践调查问卷11-20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01
关于“白色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9-10
关于社会实践报告的自我鉴定09-27
关于怎样营造低碳社会的实践调查报告10-13
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问卷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