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贫困救助申请书(共11篇)
自治区民政厅:
索金乡属南木林县最为偏僻的贫困乡之一,地处南木林县的东南部,面积422平方公里。东与芒热乡、达孜乡交界,南与奴玛乡为邻,西与热当乡交界,北与拉布普乡、芒热乡相邻。全乡平均海拔4300米,乡辖行政村10个,自然村31个,全乡户数501户,人口3726人。全乡粮油总产量248.6万斤,牲畜存栏数26593头(只、匹),农村经济总收入941万元,人均纯收入1945.66元。现有人均收入在1700元以下的扶贫开发和扶贫低保对象480户3516人,贫困率达95%,其中:扶贫户348户2882人、扶贫低保户121户623人、低保户4户4人、五保户7户7人。
索金乡贫困户主要分布在偏僻、高海拔的自然村,环境恶劣,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雹灾、水灾、雪灾、山洪和泥石流等。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不能很好的发展生产,一旦受灾,恢复困难。自六月以来,冰雹、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多次肆虐村庄、农田和牲畜,造成大量房屋墙体垮塌、农田冲毁、牲畜窒死。截至目前,有11户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农田被山洪泥石流冲毁450亩,耕地面临绝收的境地,牲畜溺死55头,失踪140头。
为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渡过汛
期,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牵动着农牧厅驻索金乡工作队的心,驻索金乡工作队把受灾群众汛期时节生活安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经与当地政府协商,特向自治区民政厅申请解决一些衣服、棉被、帐篷等生活必需品,静候佳音!
谨此。
关键词:保定市,老龄化,老年贫困,社会救助
根据《保定市2014年人口调查报告》数据,保定市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为101.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9.82%,这表明保定市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据联合国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的进一步变化将给保定市老年贫困救助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时代背景。
1 对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的估算
鉴于测算方法的可行性,所得数据并不代表实际的老年贫困人口数,而是表明其人数发展趋势。简单的估算需确定老年人口数和老年贫困发生率。老年贫困发生率采用间接推算。一般说来,贫困人口都应列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可以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与农村五保供养人数之和即是全市贫困人口规模的最小值。2014年保定市总人口数为1149.01万人,享受补助救济人员为33.1万人,则贫困总体发生率为33.1万人/1149.01万人≈2.88%。2014年老年人口为101.9万人,总体贫困发生率为2.88%,则101.9万人×2.88%=2.93万人,即2014年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最保守估计有2.93万人。
以上测算是把老年贫困发生率等同于总体贫困发生率,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风险老年人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人群,即老年贫困发生率要大于总体贫困发生率,所以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规模要大于2.93万人。因此,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尤其加强对老年贫困人口的救助,加快保定市扶贫工作开展,减少老年贫困,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对保定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保定市老年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2.1 救助水平偏低
近年来,保定市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救助标准也不断提高。2016年1月1日起,保定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450元/人/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900元/人/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调整为集中供养6000元/人/年,分散供养4000元/人/年。虽然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但救助水平仍较低,与贫困人口最基本生活需求支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尤其对于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水平难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
2.2 救助范围有限
传统救助方式往往局限于实物和现金救助,忽略了服务救助。服务救助是对贫困老人提供所需的日常照顾或护理等,尤其对高龄及长期患病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是救助贫困老人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情况下,这一目标显得非常奢侈,尤其在农村地区,老年贫困人数多,大多留守老人年老体弱,又无亲人照顾,生存困难。而这些地区相对贫困,社会服务设施少且落后,难以为贫困老人提供有效的救助服务。
另一方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构设计过于简单,忽视了不同类型贫困家庭的特殊需求。就致贫原因来看,一部分是由于自身不具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不足,如“三无人员”、残疾人等;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供养能力不足而陷入贫困,如家庭劳动力缺失或劳动力身患疾病而导致养老能力不足。忽视不同致贫原因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解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以实现有效覆盖,使得救助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3 公平性缺失
一方面,社会救助的各项业务和设施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而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城乡间各基层筹集救助资金的能力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资金较为充裕,贫困人数相对较少,资金供求矛盾相对缓和。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多,资金供求矛盾较突出。城乡间救助资金与救助设施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救助资源分布不平衡使得整体救助水平难以提高,公平性难以调和。
另一方面,因各种原因确有极少部分不属于低保范围内的人进入低保,而“现在农村属于政府养老的主要是五保户,在家庭养老的老人很少能够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这样一来,就把原本符合低保范围或处于贫困“边缘”的老人排除在外,使“应保尽保”目标更难以实现。
3 解决保定市老年贫困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的对策
3.1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机制
首先,政府应树立积极的救助观念。对贫困老年贫困群体的救助不应仅局限于扶贫目标的完成,更应注意到社会救助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运用人道主义思想提供综合性帮扶,而非单一的物质援助。
其次,制定科学的救助标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救助的最低标准主要维持在满足贫困群体的最低生存水平,而经济发展使这个标准已不再适合社会需要。政府应将最低生存标准与基本生活标准相结合,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综合其生活需求制定合理的救助标准。
3.2 完善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项目
对于部分群体社会救助缺失问题,应开展多种社会救助项目,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要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改革按社会成员户籍确定不同社会救助的规定,将全体贫困老人纳入同一救助范围,共同参与多种社会救助。建立健全差别性社会救助制度,以满足不同贫困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最后,以发挥社区作用为基础,以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帮扶为辅助,弥补救助深度低、范围小的问题,不忽视对每一位贫困老年人的救助。
3.3 政府完善社会贫困老年人口救助法规建设
健全相应法规建设,要把握好几个重点问题。第一,依法健全“低保”经济状况核查制度。政府授予相关部门审查申请者收入、投资、房地产等家庭经济状况权力,保证对“低保户”救助的真实有效。第二,健全社会救助程序和责任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当程序,为城市贫困老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4 结语
城市贫困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解决其贫困问题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和政府度应及时关注对他们的社会救助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预防和治理,有效促进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保定市人民政府.保定经济统计年鉴[Z].保定市统计局,2011-2015.
[2]陈友华,苗国.老年贫困与社会救助[J].山东社会科学,2015,(7).
[3]孙文中.场域视阈下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分析——基于闽西地区SM村的个案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物质救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98-01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生活上节俭”、“渴望各种打工机会”、“需要各界的经济支持”,这就是中国当代高校贫困生的显著特点。高校内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山区,而目前一个显著趋势是城镇居民下岗家庭成为大学贫困生新的来源。
近年来,国家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欠缺有效的心理疏导。单纯依靠助学贷款或者助学金这种有限的物质资助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仍旧是自卑、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二是助学贷款的催贷问题,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迟迟不还款,给高校和银行造成困扰;三是极少获得社会捐助,仅靠国家和各级政府资助,资金总量有限,难以满足解困的需要;四是贫困标准模糊不清,高校确定贫困生程序存在争议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笔者不赞成无条件的无偿资助模式,这种“不讲其他,只论贫困”的资助模式容易助长某些特困生的依赖、懒惰心理。同时物质方面的单一资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困境。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高校贫困生不愿意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大部分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家境,也不希望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他们通常会表现出自卑、内向、敏感的一面。在资助贫困生时必须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把其视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辅导员处应建立贫困生特殊档案,熟悉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以院系为单位,创建一个贫困生档案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录入,并进行日常维护和关注。定期了解谈话,善于观察、及时跟进有无特殊、突发的情况发生。对个别确有因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及时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归属感和依靠感。二是把握好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如:开学缴纳学费时,每年评选奖学金、助学金时,临近毕业时等,贫困生在这些时间节点心理会有一定的压力,及时发现并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首先,可以通过团体咨询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如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可以通过“自信心团体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二性成长团体辅导”等个体体验和感悟型的而非灌输和说教型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心理疏导;再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解决“个性”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咨询人员事先要对求助者的个性、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一个了解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温馨的环境,可以让求助者充分的倾诉,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一对一的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的物质救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目前“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高校庞大的贫困生的群体,单一依靠政府或者高校还是杯水车薪,对高校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还是要拓宽资助的资金来源。拓宽资助资金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国家资助、学校帮助、社会资助等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资助。国家应该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为主、学校为辅的模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学校制定发放、回收措施。同时,为激励贫困生积极上进,国家可制订免还贷款条件,对品学兼优,毕业后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贷款学生,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使贫困生享受减还或免还贷款等特惠待遇。
二是学校帮助。 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帮助:第一,积水成河,点滴之举成大爱。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小爱成大爱,成立一个以贫困生资助为目的的基金会,集合来自各方的资金来源,公开、透明的管理是基金会模式运行的关键,因此有效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资困助学工作小组,形成党团组织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确保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款项的分配程序合理、公正,可以设立意见箱,评选结果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第三,勤工助学岗位的重要性。让贫困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是一种较好的给予资助的方式,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提供办公室助理、家教、图书管理、后勤服务等勤工俭学性质的工作岗位。
三是社会资助。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大学生资助上面承担着真正的投资主体责任,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资助大学生方面的努力仍存有很大不足。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单一依靠国家资助这种单一方式将很难满足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社会资金的帮助,拓宽财源,引导资助资金结构多元化。
首先是国家方面,可通过立法和政策激励,保障和引导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个人资助的积极性,给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与个人以精神和物质奖励,让社会慈善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精神文明新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资助大学生的良好氛围。政府可以适当干预,如从税收上进行干预,在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捐助,积极捐助贫困学生的企业公司可以适当减免税收或者有其他有利于企业的政策。提高企业资助贫困生的热情。再次,合理应对社会捐助。鼓励更多的捐款用到教育事业上来。同时,应修税法或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等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出一套具体、细致且又简便行的操作程序,确保捐赠者在捐赠后简便易行地得到免税的待遇。
其次是学校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捐款,积极与企业、政府建立共同合作的共赢局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会咨询和培训服务,通过这些渠道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各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企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或者是设立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拓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渠道和奖金来源。
贫困生作为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关注的热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庞大数量和诸多问题,也说明了贫困生救助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这一群体的救助,心理或者物质任何单一层面的救助都是不全面的,必须心理救助与物质救助双管齐下才是改进工作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凤.助金、助心、助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2]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工论苑,2010,(2).
××县妇女联合会:
我叫×××,家住××××××,一家×口人,上有年老多病的公公,下有2个读大学的女儿。我在家务农,没有稳定的收入,每年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元,我的丈夫于××年因病去世,在救治过程中家中已欠下一笔数额不小的帐。两个女儿的学费数额巨大,为了两个女儿能继续他们的大学梦,让他们不因为贫困而辍学,因此,我诚恳地向县妇女联合会提出申请,希望得到贫困母亲救助,我将感激不尽。特此申请。
申请人:×××
尊敬的学院领导:
您好!
我叫,女,21岁,来陕西咸阳淳化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家有 口人—父亲,母亲,我和弟弟。父亲母亲是农民,没有经济来源,全家以种地为生,弟弟又在上高中,且由于父亲常年患有哮喘病,母亲要照顾父亲,不能外出打工,家中一直过着清苦贫困的生活。但父亲为了让我们有文化,有出息,十几年来一直默默地带病劳动,忍受病痛的煎熬,舍不得花钱看病,全家也省吃俭用,不敢乱花一分钱,从而给我们创造上学的条件和机会…… 从幼小的心灵开始,我感受到父亲和母亲的伟大—虽然他们很贫穷。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努力终于圆了大学梦!
但是,相比初中,高中,大学的学费成了天文数字。它远远超出了我们全家的总收入,这让我们全家高兴之余,也随之多了一份忧虑。同时,弟弟也在上高中,家里没能力承受我俩的学费负担,就到处东拼西凑。但这几年为了让我俩学习无后顾之忧,父母瞒着我们也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债至今未还上,确实是能借的都借了,再也没办法借到了。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求学的希望。我非常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真诚希望领导给我一次机会,一解我求学之路的燃眉之急。我会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上进!完成学业后回报社会。
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我需要和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兹申请贫困生救助金。
此致
敬礼!
2014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卫生服务
Fri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Shandong,261042,Chin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城市贫困人口剧增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以及他们赡养的人口,是近期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1]。截至2000年年底,全国城镇贫困人口共计3 056万人,占城镇人口4.58亿人的4.67%[2]。城市贫困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城市贫困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探索
(2)平度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平度262800开展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的措施、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 医疗救助的概念
在我国,医疗救助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医疗救助主要是用于农村扶贫工作。最近几年,随着城市贫困化问题的逐渐突出,在某些地区又开始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目前,学界对医疗救助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保真[3]提出的医疗救助制度的概念:“政府通过提供财务、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群,或者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以维持其基本的能力,改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它既是医疗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陈信勇等[4]提出:可以将医疗救助定义为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使贫困人群直接获得某些或全部基本的医疗健康服务,以改善贫困人群健康状况的一种运行机制。褚方亮等[5]也赞同陈信勇的观点。
2 医疗救助对象的界定
明确贫困的定义是合理界定救助对象的前提。如何界定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问题,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情对贫困有不同的界定。国际社会和国外学者大致从社会排斥的角度、从能力和收入的角度来界定贫困。一般来说,从收入的角度界定贫困更易于理解,更有操作性,也是国际上常常采用的方法,如世界银行以每人每日收入1美元作为贫困线,收入低于此限度者即为贫困人口。另外,应该注意贫困人口并非都是疾病患者,对于健康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是不予考虑的,因为,医疗救助不是生存救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它针对的是疾病救治而不是生活维持[6]。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往往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的贫困人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优先救助群体”是一个难题[7]。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医疗救助对象主要包括下面5类:(1)民政部门给予定期定量救济的“三无”人员(即无法定抚养或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和其他特殊救济对象中的患病者;(2)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的无业患病者,或虽有社会医疗保险,但个人自负医疗费用仍很困难的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中,因自然灾害而致伤病的灾民;(3)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患病者;(4)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及孤老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中的患病者;(5)因患大病、重病,经各种救助帮困措施后,个人自负医疗费仍有困难,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低收入家庭中的特困人员或未享受医疗保险的人员。
3 医疗救助的方式
医疗救助方式是实现救助的途径和措施,它是政府、社会单位在医疗救助中履行职责或发挥优势而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汇集,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医疗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了救助对象获得救助的可能性,体现了医疗救助的社会化,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我国目前医疗救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医疗费减免
医疗费减免是最常见的一种医疗救助形式。凡是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者,在公立医院看病,均可享受一定比例的价格减免,减免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和治疗费等,医疗服务的成本由公立医院和医疗救助资金分担。
3.2 医疗救助基金
医疗救助基金是政府为解决特困职工因负担医疗费过重,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实施的医疗救助,以减轻他们就医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
3.3 重大疾病医疗救助
对于一些重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病种需要昂贵的治疗费用,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的经费组成重大疾病救助基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3.4 慈善救助基金
慈善救助基金包括社会或慈善组织为贫病人员组织开展的义诊、义捐和无偿义务医疗活动。
3.5 平民福利医院
平民福利医院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专门为贫困人口服务的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以低于服务成本的价格为贫困人群提供低费用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成本亏损通过医疗救助资金给予补偿。这种形式可以克服目前医疗机构因过度提供服务而导致高额医疗费用的弊端。
3.6 团体医疗互助组织
团体医疗互助组织是一些地方的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建立的医疗救助组织,经费来源于工会经费、个人缴费以及社会捐助等,当贫困职工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时,给予一定的资助。
3.7 国际无偿援助
如中英城市社区卫生与贫困救助项目(Urban Health and Poverty Project,UHPP)等,就是我国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个医疗救助项目,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
4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的特点
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综观我国各地的医疗救助做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4.1 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的多元化和救助方式的多样化
我国医疗救助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提供为主,同时,接受企业、慈善福利机构、民间组织、国际组织、个人的捐赠,并从福利彩票中提取部分资金,设立医疗救助基金,专款专用。
4.2 医疗救助的实施要以医疗机构为载体
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治疗水平及医疗价格高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医疗救助的效果。
4.3 医疗救助的低层次性与相对独立性
受政府财政能力的限制,我国目前医疗救助制度仅仅提供最基本、最急需的、低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独立性是指救助的对象、内容等是其他医疗保障制度难以覆盖的,是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4 医疗救助的可控性差[8]
医疗过程客观上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变数,鉴于病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本身体质等因素,对于一个贫病交加者救助到何种程度、救助时间长短以及费用标准,不可能预先制定可参照执行的标准,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能性的基本标准。因此,实施医疗救助的难度大、可控度低、结果不确定。
4.5 医疗救助一般采用事后救助方式
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时,先由本人垫付住院医疗费用,治疗结束后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申请医疗救助费用。
5 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5.1 救助对象界定缺乏动态性,不够灵活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或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而现实生活中,每位居民所处的境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按照这种标准进行界定,容易导致2种结果[9]:一是一些救助对象由于获得一些社会支持,其经济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困境,但他们依然享受着医疗救助待遇;另一种结果是一些居民原先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的条件,但因为一些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其家庭境况急剧恶化,他们急需接受救助却未能及时获得而陷入困境。这两种情况都违背了医疗救助的初衷。
5.2 医疗救助方式具有事后性,非常被动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一般实行事后救助。在这种救助方式下,对于非常贫穷的患者如果事前筹集不到足够的医药费,就不能及时就医治疗,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好时机,甚至有人一旦患病就放弃治疗,于是陷入了贫困—患病—贫困的恶性循环,对于这部分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医疗救助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我国医疗救助试点城市中,大连市[10]采取了事前救助方式,值得借鉴。
5.3 医疗救助资金短缺,救助范围小,救助能力低下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普遍紧张,尽管少数发达地区先后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但也具有覆盖面窄、救助能力差的缺陷。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有:(1)各级地方政府受财政条件限制,难以保证医疗救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2)城市贫困人群增多,贫困程度增大,贫困人口中多数人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他们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患病率高,故医疗救助需求总量不断增长。(3)在城市医疗服务逐步商业化以后,医院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11],也使医疗救助费用增大。(4)对优抚对象等特殊救助群体的医疗政策待遇不落实,加重了医疗救助这最后一道防线的压力。
5.4 医疗救助没有法律保障,救助程序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医疗救助现在仍然停留在政府行政管理层面上,医疗救助所依据的还是各种“条例”、“决定”、“通知”、“办法”等,没有一部明确而统一的法律[12],所以,我国医疗救助制度还是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程序可循的无序状态,许多工作依据部门规定或政策在运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救助调查、申请、救助实施、政府或社会监督等方面缺乏一套规范的程序,导致了社会救助的透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医疗救助实施的效果[13]。
6 开展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的建议
6.1 动态地界定医疗救助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有一部分人群脱离贫困,同时,由于各种意外突发事件,部分非贫困人群可能陷入贫困。因此,在确定救助对象时,应遵循动态原则,即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不是一次性的,必须每隔一定的时间重新界定。
6.2 建立规范统一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医疗救助配套政策
我国实施的医疗救助体系的建设,基本是从地方开始的,尚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指导,处于探索阶段。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等《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暂定试点期间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困难地区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由国务院出台城市医疗救助方面的专门文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出台的具体城市医疗救助政策,其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将加快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市困难居民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可根据试点工作的反馈,修订医疗救助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14]。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是将医疗救助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具有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可操作性。国际经验也已经表明:为确保城市贫困医疗救助的长期稳定,必须制定有关贫困医疗救助的相关法律。
6.3 政府在医疗救助中应该负起责任,加强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管理
WHO在《组织法》中就明确提出:“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负有责任,只有通过提供适当的卫生保健的社会措施才能履行其职责”[15]。贫困公民在患病时应该获得医疗救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人道和人权的充分体现。医疗救助的本质是国家对贫困人群患病就医时给予的救济,是政府和社会对公民的一种公共责任,具有明显的社会救助性质,所以,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6.4 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尽管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资比例逐渐上升,但占总费用的比例却逐年减小,这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极不协调。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向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以有效地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种疾病,起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作用[16]。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肩负着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的任务,它能有效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并能抑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防范性地控制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在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今后,政府应给予社区卫生服务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医疗救助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建立医疗救助与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17]。
6.5 在医疗救助体系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医疗救助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的做法在文献中鲜有报道。在医疗救助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指的是政府在选择定点救助医疗机构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促进医疗单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从而可以实现医疗救助的质量与费用的平衡。
6.6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大力开展民间救助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关心、资助贫困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力量,想要覆盖所有需要医疗救助的贫困群体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应该拓宽筹资渠道,运用社会力量,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实施“医疗帮困工程”,采取多渠道筹资[18]。
建立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改善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是一项暖人心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
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卓凤娟(1)王汝芬(1)褚方亮(1)
摘要目的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在分层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对6个典型试点城市共1 116名救助对象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影响医疗救助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自觉健康状况、两周患病情况、对医疗救助的知晓情况以及当地医疗救助政策是否方便其利用等。结论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贫困人群对医疗救助的利用,促进健康公平。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0;O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8X(2008)06-0004-03
*基金项目:中英城市社区卫生与贫困救助(Urban Health and Poverty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Project,UHPP)项目资助(NPMO 09)。成部分,也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1]。为了更准
县总工会:
我叫xxx,男,现年??岁,是xx县xx镇xx村?组村民。因家中极其困难,特向组织申请救助。
目前我家中是四口之家,有我、妻子和两个儿子。前几年父亲在世时不慎家中失火,将仅有的房子烧得干干净净,自己也急得一病不起,已于前年去世,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我没有钱,妻子是外地来的,身体不好也帮不了忙,只能凭着自己一个人的能力,自己做砖、自己盖房,勉强搭建了两间房子,虽然可以遮风挡雨,但家中徒有四壁,没有任何的家具和电器,也保证不了家人的安全。但我整个家庭,除了种地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要养活一家人包括两个孩子,实在非常困难,要做其它的修缮已经完全没有能力了。
今年天气风大雨水多,我的房子需要加固才能保证安全。我向村上咨询,说有关部门正在帮助贫困户,我完全符合扶贫的条件。因此特向贵单位提出申请,请予以救助为谢!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国内外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到, 高校贫困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卑心理。
高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除了经济的拮据外, 最共性的特征就是自卑。大多数的高校贫困生来自于经济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 家庭经济相对贫寒。进入大学后, 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中, 他们发现:多数同学拥有了较为高端的电子产品;穿着名牌服饰;不会为生活费烦恼, 从而将自己的“寒酸”与其他同学做比较。但他们不能坦然面对现实, 积极悦纳自己,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二) 人际关系障碍。
高校贫困生因为自卑的心理, 直接导致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高校贫困生中有这样一部分人, 他们常常独来独往, 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 更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有的同学虽有主观愿望想和同学打成一片, 但是在面对某些同学的无心伤害之语后, 认为自己受到歧视, 过分的敏感, 从而封闭自己。甚至有少部分同学主观上不愿意与人交往, 排斥身边同学, 从而给同学们留下不合群、冷漠的印象。
(三) 自尊、敏感心理。
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表象各不相同:有些贫困生能够客观地看待周围一切,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尴尬的现状。他们刻苦学习, 获得各种奖学金;思想上要求进步, 积极申请入党;努力参加勤工助学来解决生活费紧张的问题等, 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提高自己的自信, 从而表现出自尊、要强的一面。但有些贫困生却表现得过分敏感。他们对其他同学讨论的话语, 习惯性地与自己的尴尬处境对号入座, 认为同学们说的就是他。这种敏感的特征还表现在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周围同学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主观认为同学们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是在嘲笑、怜悯自己, 甚至对他人的友善帮助表现出冷漠的排斥和坚决的拒绝。
(四) 抑郁心理。
因为贫困导致心理抑郁的高校贫困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抑郁主要表现在:当理想和现实无法达到一致时, 时常产生莫名的情绪低落;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有时易怒、焦虑;还表现为对异性仰慕而苦于自己的现状不敢表白, 不敢接近, 更害怕表白后担心自己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而产生男女情感抑郁心理。
(五) 强烈的嫉妒心理。
高校贫困生的个人表现常常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高校贫困生中存在很多学习拔尖、各方面表现都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是极少数高校贫困生成绩非常差, 心理问题极其严重, 自闭、自卑[1], 并且具有强烈的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往往源于自己家境的贫寒。在看到有些同学每月生活费花销在千元以上, 拥有品牌的高端电子设备, 穿着名牌服饰, 打扮得很时尚、前卫, 并且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时, 他们内心充满强烈的嫉妒, 常常会抱怨社会的不公, 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 经常用言语贬低他人, 显得愤世嫉俗, 个别同学还会通过搞破坏来发泄自己的嫉妒情绪。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对策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高校贫困生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基于高校贫困生因经济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人际交往障碍、敏感、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 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来改善、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
(一)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是实施心理救助的组织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根据这一要求, 首先, 高校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设立校级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配备专门的心理治疗师。其次, 在校级专职机构的指导下, 培养院系级心理咨询员, 指导心理咨询员掌握一定的专业心理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做到源头预防和干预。再次,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通过主动的关心和谈心活动可以及时掌握这类同学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一旦发现这些学生表现异常时, 院系心理咨询员和校级心理咨询师便可以及时进行干预, 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正确面对现实。
(二)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心理救助的思想保障。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 强化贫困生群体自主、自强意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专业的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客观评价、积极悦纳自己以及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而引发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以及多种思想教育途径, 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培养他们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做好入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是顺利进行心理救助的重要保证。由于高校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 他们承受着比一般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在融入大学生活的同时, 也融入了与原先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城市生活中。面对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瞬间变化, 陌生感、恐惧感加上因贫困而产生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如果这些压抑的情绪不能被释放, 必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 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 率先做好入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 进行筛查, 从而及早发现问题, 制定心理疏导方案,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因此, 入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的前提和保障。
(四)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是实施心理救助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制度, 积极开展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咨询活动,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以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首先, 校专门机构通过创设一种特殊的、充满理解、关爱和信任的情境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集体里释放情绪, 促使他们客观、正确地评判自我, 从而通过团体活动提高自信心。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同时, 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个别的心理辅导。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特点, 有的放矢, 正确引导, 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心理困惑。其次, 心理咨询老师“平时工作中要注意适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要主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高校贫困生发出邀约, 亲切的面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受谈者感受到被他人关爱和重视。再次, 高校应积极地、定期地且有针对性地对高校贫困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例如, 开展“树立正确恋爱观教育”、“正确处理学习与爱情”教育以及就业前的心理辅导等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专题教育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进行正确指导, 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自信心[2]、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高校贫困生因贫困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人际交往障碍、敏感、抑郁、嫉妒等。对此, 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咨询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入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定期开展心理辅导, 积极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救助
参考文献
[1]周学军.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9) .
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特别制定如下制度: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使每个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这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相关规定,共建和谐社会,使贫困、残疾学生、孤儿得以健康成长,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提高前卫地区人口素质,促进前卫中学教育事业健康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责任重于泰山,他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中央、省市县对贫困学生救助政策的落实,也是把党中央及上级领导对贫困学生救助的温暖送到每个贫困家庭。使他们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的优越性,更加感到的是温暖。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这项工作的意义十分巨大,加强领导,特组建如下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 组员:领导小组 工作职责1、2、3、收集整理学校贫困生资料,做好贫困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筹划贫困生救助的各项活动,积极筹划贫困生救助资金。广泛联络社会各界人士的献爱心活动,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联系帮助对象,负责贫困生受资助的信息反馈。
4、5、负责贫困生救助资料收集和贫困生救助的相关信息发布。负责贫困生捐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二、坚持分开、公正、分平的原则,在广泛家访,向村、镇两级政府征求意见基础上每年评出应救助的学生。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三、学校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救助贫困生,贫困的学生可减免杂费、车费。特困的可减免书费。
四、认真贯彻落实一费制度。
为减轻农民负担,积极贯彻落实一费制度,每学期都要发给每个学生一费制收费清单,让每个学生明明白白的交费,接受社会的监督。
五、学校对级下拔的贫困助学金,要加强管理,确保贫困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绝不能挪用,挤占一分钱,如发现此类情况,要严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六、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活的献爱心活动。动员全校师生,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真心真意地帮助贫困学生,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七、既帮贫又帮学
——心存一颗感恩的心
寒冬因为有了阳光而让我们感到温暖;黑夜因为有了星星而变得明亮无比;我家因为有了爱心人士的资助而生活得以保障。人们也常说: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啊,我们应长存一颗感恩的心!
从十年前起妻子患了精神病以来,我的生活就落入低谷,那时候将家里所有的积蓄用到了给她看病了,家里就剩下仅有的一点大米来维持生命,没有油吃,每天吃的是从地里摘来土菜凉拌着吃,吃不饱睡不好,一家五口就这么过着这么多年啊!就偶尔有好心的亲戚朋友给我点生活帮助。从那时候起,就为妻子的病和孩子们的生活犯愁,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汉哪能想出什么办法呢。我的耳朵也不怎么能听的见,也没有上过学!我也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家庭一样过着温饱,小康一样的生活呀!可是这一切只不过是空想而已。经常偷偷留下了眼泪,很多次有了离开人世的念头,心里感到无比的伤痛。
从有了贫困生活资助,有了你们这些爱心人士的帮助,低保等资助后,党和政府,还有你们并没有抛弃我们,我拿到了爱心资助金。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变,有了你们的资助,我对生命又充满希望。
毛经理;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爱心组织,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的美好,我的心声,那就是:谢谢你们。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来形容我内心的感激,再美丽的语言也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对A市、B市、C市、D市、E市和F市等6城市共1 116名贫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调查内容
1.2.1试点地区医疗救助工作的效果(救助对象医疗救助的利用、疾病负担的缓解、就医行为的改变、健康状况的改善)。
1.2.2医疗救助利益相关群体,对现有医疗救助政策和具体医疗救助方案的评价和建议。
1.3 分析方法
应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SPSS 13.0统计分析。本次共发放问卷1 116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 110份,回收率99.5%。
2 结果与分析
2.1 贫困居民对确定救助对象程序公正性的评价
从贫困居民的评价看,认为医疗救助对象确定透明公正的占到了87.4%,并且有96.7%的人认为救助过程没有不该救助而获得救助的情况,87.2%的贫困居民可以接受公示的做法,见表1。
2.2 贫困居民对医疗救助是否方便的评价
医疗救助的一些技术性的操作措施往往会影响医疗救助的效果,例如,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立、救助的申请程序、救助是否及时等。评价医疗救助是否方便将受到上述各项操作措施的影响。70.1%的贫困居民认为调查地区的医疗救助方便,容易获得,操作程序可以接受,见表2。
2.3 贫困居民对医疗救助公平性的评价
87.0%的贫困居民认为,当前的医疗救助具有较高的公平性,这不仅显示救助服务分配给合适的对象,同时,说明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救助、针对不同病种的分类救助等措施,能够得到广大低保对象的认可和支持,更好的保证医疗救助的公平性,见表3。
2.4 贫困居民对医疗救助范围能否满足需要的评价
相关的分析已经提到,医疗救助对象希望解决大病问题,而常见病是困扰贫困居民主要的卫生问题。因此,从医疗救助对象的角度看,理想的医疗救助模式应该既包括大病又包括小病。限于各地医疗救助资金投入量的限制,调查地区确立了以大病医疗救助为主,但是从贫困居民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要求解决基本医疗问题的呼声很高,62.1%的人认为当前的医疗救助范围尚不能满足需要,而相关研究表明,救助的病种范围小,是阻碍贫困居民利用医疗救助获取相应卫生服务的第二位原因,见表4、表5。
2.5 贫困居民对医疗救助额度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75.9%的贫困居民认为现有门诊救助比例偏低或太低,73.2%的贫困居民认为现有住院救助比例偏低或太低,见表5。
2.6 贫困居民对医疗救助起付线和封顶线的评价
由于医疗救助对象的经济承受能力差,在调查地区的医疗救助方案中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限制了救助。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贫困居民认为,住院起付线比较高、封顶线比较低,而救助起付线高是阻碍贫困居民利用医疗救助获取相应卫生服务的第三位原因,见表5、表6、表7。
2.7 贫困居民对门诊、住院救助效果的评价
医疗救助的筹资水平和额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救助的实际效果。69.1%的贫困居民对门诊救助的评价为不能满足甚至相差很远,66.0%的贫困居民对住院救助的评价为不能满足甚至相差很远,见表8。
3 讨论与建议
3.1 应充分考虑医疗救助制度自身的特点
在设计医疗救助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医疗救助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贫困群体中因疾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提供医疗救助,旨在帮助恢复健康,缓解疾病对家庭生计造成的负担,体现的是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2,3]。所以,它的特点是强调政府职责,以贫困人群为对象,维护健康公平,这与医疗保险有着本质不同。因此,在医疗救助方案的设计时,不适合全盘套用医疗保险的设计模式,应充分考虑其特点,优先纳入最贫困的人群,解决其最迫切的疾病问题[4]。
3.2 扩展医疗救助范围
由大病到慢性病和常见病,从住院到门诊循序渐进地扩展病种范围。在目前医疗救助资金有限、贫困人群首要希望保障大病的形势下,刚开始试点时,可以采取以大病为主,兼顾慢性病和常见病的策略,然后根据当地财政的能力,逐步实践,积累经验,扩展医疗救助范围。
3.3 提高医疗救助额度,分类设置救助比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按病种定额付费。提高医疗救助比例是真正提高贫困人群救助水平的关键。由于救助对象贫困程度各不相同,为了真正做到公平,应该按照医疗救助对象经济水平给予不同水平的救助比例。
3.4 逐步取消起付线
医疗救助的目的就是促进健康公平,所以,如果只能纳入有限对象,应该是贫困人群中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而起付线恰把这部分人群拦在救助范围之外,所以,在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救助方案设计中,应取消起付线,做到“应救尽救”。对于受到财政条件制约的地区,可以从降低起付线做起,或者先对部分最困难人群实行“零起付”,待条件成熟时再对所有救助对象实行“零起付”。同时,可以通过封顶线和救助比例的调节,来保证救助资金的安全。
3.5 拓展社会筹资渠道
医疗救助不仅仅是政府责任,也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5]。当有社会资金和力量可以为公众提供较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时,政府只需要发挥好引导和监管的作用。所以,在目前医疗救助资金有限、工作人员编制紧张的现实下,应积极吸纳社会资源进入医疗救助领域,在民政医疗救助主体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帮扶和互助,丰富贫困人群救助内容,缓解政府筹资压力。
参考文献
[1]郭露华,郑振佺.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7(6):10.
[2]梁鸿,曲大维,赵德余.中国城市贫困医疗救助的理念与制度设计[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10):290-292.
[3]李胜进,李崇岩,王克春.关于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479-451.
[4]贾维周.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现况与对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1):61-66.
【老年人贫困救助申请书】推荐阅读: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10-31
老年大学预算申请报告10-17
老年人随访06-17
老年人输液07-08
老年人评估制度07-23
老年人的安全护理11-08
老年人健康体检活动05-23
敬老院老年人个案06-08
老年人锻炼大脑的游戏06-15
老年人的祝福语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