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精选7篇)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 篇1

《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梁剑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新式武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以自己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何合理的运用与实施呢?我将就这一课题,进行实践性研究。将现有各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渗透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大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这门艺术因现代教学手段进入幼儿课堂而大放异彩。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生理特点,多媒体课件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动态需要,孩子对于动态的事物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的特征,即运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等形式将教育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这与幼儿的认知需要非常吻合。多媒体课件具有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以及与画面相协调的声音,它可以使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多媒体课件对幼儿感官提供多重刺激,使之产生兴奋,使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就适应了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分散,兴趣点容易转移的特点,并由此唤起了高涨的学习情绪。因此,对于需要动态演示和揭示事物之间关系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通过声音、动画对孩子感官的刺激,不仅能让幼儿明白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最后排泄出来的过程,而且它动态、直观的演示能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活动中来。计算活动“飞来了几只小鸟”也是如此,通过形象的动态演示飞来一只小鸟、两只小鸟、三只小鸟,让幼儿轻松理解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让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全面、立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多媒体让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丰富,但是不能脱离了实际,替代孩子对实物的认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辅之多媒体课件。在选择是否要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有没有使用的必要,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科技教学,能活跃教学氛围,突破教学难度,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发挥应变能力;反之,如果任何活动为了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教育手段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能就会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标。只有选准角度,课件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否则,不顾客观情况的滥用多媒体课件,其结果只能是华而不实。

如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的认识,就远不如利用实物教学来进行观察来的自然。若将这种原本通过感知就能获得的直接经验变成课件观看的间接经验,这样就与我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了。

三、课件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丰富,要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目前真正适合幼儿园教学的多数课件需要幼儿教师自己制作,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遵循让孩子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看课件的原则。年龄越小的幼儿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而且孩子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无意刺激干扰而转移或者分散。多媒体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等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但它瞬息万变的画面和五彩缤纷的信息容易让幼儿产生视听觉的混淆和疲惫。而且,过多信息资源的输入,让孩子没有时间去理解和消化。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没有让幼儿获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知识经验,而是让幼儿成了课件的观光客,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只是零星的、不完整的。例如在教师组织社会活动“一年四季”中,两位老师取材不同,一位老师的课件可谓相当精美,在课件中营造了一年四季四个不同的景象,并且配有优美的文字解说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一位老师课件中只有最凸显四季特征的植物的动态变化,画面比较单一。结果,第二位教师的课件教学效果反而优于前者,原因是前者内容包含太多,幼儿把更多注意放在了背景音乐和解说中,因为配有解说了,给幼儿自由发言和想象的空间就小了。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 篇2

关键词: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观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需求与资源短缺、环境退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应运而生。农业自然资源作为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理所当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就理论界对农业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概述, 以便我们能够全面把握和有效运用它们以指导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建设,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自然资源区划观

农业自然资源区划, 就是从区域的角度深入揭示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资源利用的空间结构、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限制因素, 从而引导并实现农业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空间优化。

事实上, 农业自然资源区划观点主要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 尤其是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而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后经李嘉图的发展而形成。再后来, 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成禀赋比较优势说。该学说认为, 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 而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各国或地区如能集中于生产并出口其相对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所加工的商品, 进口自己相对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所加工的商品, 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资源的合理区划以实现比较优势, 主要就是体现在各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和消费者选择集的扩张 (以交换的可能性为前提) , 从而实现有限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福利的增加。

2 自然资源和环境“阈值”观

被探明和开采的可能性概率或者其可替代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概率。

当前农业自然资源利用过度 (如地下水超采) 、农业环境破坏严峻 (如化肥、农药污染) 的形势, 要求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不可忽视其“阈值”约束。目前实施的一些环境标准 (如各种污染排放标准) 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具体资源的“阈值”标准似乎还比较少见, 这应该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当前人们的资源环保意识还不够强、仅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 科学合理地确定出自然资源的“阈值”和环境的最大承载“容量”并强制实施这一标准, 或许可以暂时抑制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此外, 还要说明的是,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并不是指简单的将开发利用率控制在“阈值”许可范围内即可, 还需要考虑经济效益。也即是说, 要在不损害自然资源自我更新能力和不超过替代资源开发能力的前提下, 实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配置。

3 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对策观

人类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 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技术水平下进行的。某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此时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手段, 从而影响并决定了该期的资源利用状况。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导致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人类需求的持续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而引发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 最终导致了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技术论观点认为, 要解决资源短缺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技术进步对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a.技术进步能提高人类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效率和能力。b.技术进步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李晓明 (2005) 认为, 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市场导向原则, 效益优先原则,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原则, 科教兴农原则,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原则, 政府合理引导、扶持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原则。具体实践中, 首先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东部地区要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 西部地区抓住大开发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其次,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注重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 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再次,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总之, 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的生产中, 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最大的社会福利。

结束语

主要数字的正面与负面观点 篇3

正向:将能量与灵感转化为创造力与服务精神;相信自己。

负向:感到阻碍、沉滞、挫折,觉得自己很差劲、有病、倦怠、不安全,容易沉迷。

2:合作与平衡

正向: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与限制,以平等的态度支持他人或自己。

负向:容易崩溃、反抗和反应过度;常会过度帮忙,却又突然退缩。

3:表达与敏感

正向:诚实地表达自己,善于精神性、感性与愉悦的沟通。

负向:感觉沮丧、失望,过分敏感,常常抱怨与批评,对自己充满怀疑。

4:稳定与过程

正向:准备周全,有耐心地按照步骤执行,在理性与感性问取得平衡。

负向:妄想一步登天,跳过许多步骤,野心勃勃,没耐性、困惑,缺乏从头到尾的执行能力或稳定度。

5:自由与规范

正向:利用多方面的天赋而有能集中焦点,有规范地培养独立精神。

负向:在依赖与独立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一心多用,吹牛,虚伪。

6:远见与接纳

正向:能够以宏观角度评估,宽恕而忍耐,工作杰出但不算完美主义,能接纳自己和他人。

负向:吹毛求疵,用完美的标准去评判自己和别人,迷失在细节里。

7:信任与开放

正向:信任最内在的感情,因为信任任何人而开放心胸,善于与别人分享感觉与情绪。

负向:感到痛苦、背叛、偏执,心智全都用在防御别人,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

8:窖足和权力

正向:享受富足,而且发挥影响力(没有滥用或刻意),明智而慷慨地与周围的人分享幸福。

负向:害怕却常执迷于金钱、权力、控制和名声,常常伤害自己。

9:正直与智慧

正向:个人的生活与高尚原则(灵性)达成一致,有深度与智慧,成为大家的典范。

负向:没有高尚目标;感觉孤单与隔绝;受困于理智,忽略内心与直觉的指引。

0:内在天赋

正向:善于利用感性、毅力、表达能力以及直觉,为高尚的理想服务他1人。

负向:过于敏感、紧张、固执、讽刺、刻薄,常会为了内在情感或直觉而迷惑。

虽然没有一个特定数字具有独占性的影响,我们仍然可以重点摘录出每个主要数字的本质与影响。任何拥有某个数字的人,也会展现出数字所代表的特质,但是如果此数字出现在某人生命数字的右边,就会对此人有较深的影响。

转化中的能量:从负担到力量

每种数字都有从负向(负担)到正向(力量)的特质区。

1号人从不安全感与沉迷中,转向创意与自信。

2号人从相互依赖与愤恨,转向平衡与社交能力。

3号人从抑郁转向熟练的表达。

4号人从不定性与犹豫不决转向可靠性与组织力。

5号人从故作嬉闹与依赖别人中,转向精明干练与自我依赖。

6号人从失望与批评,转向开阔的视野与接纳一切。

7号人从偏执与孤立转向洞察力与开放。

8号人从自我欺骗与机会主义转向生产力与慷慨。

9号人从伪善与狂热转向整合与智慧。

0号人从内在恐惧与敏感转向和谐与服务。

我们所配戴的面具

我们的内心感觉——包括潜意识的动机、欲望以及恐惧,并不会显露于外。大部分人都会发展出一种任务角色(persona)或是社会面具(socialmask),我们外表所显现的往往与内心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种面具常常会令人误解,使人们很难真诚地与他人交往。这些面具对我们的健康、人际关系与工作都有明显的影响。

每一个主要数字都透露出某种内在特质,也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我们所戴的面具却与我们的内在真实有很大的出入。

很多1号人表现得自信、冷静,甚至冷漠。其实,他们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的竞争本性是源自于害怕输人的恐惧。表面上很独立,内心却害怕自己无法成功地完成一件事。

2号人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平衡而具有分析能力的,但其实内心有着极大的矛盾与理智冲突。当他们说“不”时,可能表现得非常坚决,事实上内心正极力抵制着说“是”的压力,他们往往出于内在的责任驱使而喜欢挑剔他人。

3号人则是用自信、乐观的假象来掩饰自我怀疑及沮丧,他们往往显得知性,表现得很有逻辑、很有智慧,以隐藏敏感的情绪。

4号人看起来好像任何事都了然于心,然而在他们冷静又具分析性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常常会做出冲动的决定,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困惑因而失去了方向。

5号人看起来独立,不过他们实际上相当依赖,甚至自行创造出依赖的情境,他们做事看起来相当专注,不过也必须努力抵抗分散的倾向:他们的知识广博但不深入,因为他们内在渴望许多经验,同时也害怕无聊。

6号人外表冷静、温和、体谅,总是做出正确的抉择,但是他们的内在却以极为严苛的超高标准评断自己与他人,内心对于世上的错误与失误感到愤怒和失望。

7号人非常相信他们自己,凭直觉做决定,很少向他人征询意见,但他们的笃定却是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信任。他们的确定与快速的思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与内在世界。

8号人总是表现出极力避免或干脆放弃权力,但实际上却对权力念念不忘。他们的行事作风看起来非常被动,这是为了压抑自己对权力、名声、影响力和成功的野心。

9号人天生有深度以及像磁场般的群众魅力,坚持己见以掩饰对自己定位以及他人评价的不安全感。由于时常位居领导地位,因此无法依照他们所相信的或向外追求的高标准行事。

上述的内容简洁地描绘出大概的重点,虽然不见得能正确地套用在每一个人身上,但却说明了我们内心的生命难题与恐惧,不会表露于外。

如果我们想要超越,就必须认清并且面对我们内在的难题。我们的社会面具的确帮助我们在他人面前呈现出最好的一面,但只有我们接受了面具背后容易犯错和脆弱的那一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且认同自己最深的需求、期望与人性。

当我们逐渐完整并且了解,我们可以表露并整合自身所拥有的特质;我们会发现生活并不是只有正面或负面而已,而是两者兼有。有了这样深切的认识后,再加上勇气与洞见,人们就可以自行选择所希望展现的特质,而非只是被动地反应。

(编辑:唐棣)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 篇4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政府预算改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预算不合理。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这种日历与财政合一的做法导致的结果为;

1、预算的实际编制时间较短

2、人代会审议政府预算的时间很短

3、预算执行中出现法律空档。

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

2、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

3、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

4、预算编制内容不够科学。

5、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论证,导致财政收支的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6、预算编制有关职能不分。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预算准备、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足,形成“预算简单化、决算复杂化”局面。体现在:一是结算项目繁杂,大量结转资金和跨结算项目容易对下预算执行产生冲击。二是强化了地方对年终总算的依赖思想,各地对年终决算解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央财政面临巨大压力。三是财政工作集中,预、决算工作效率不高。四是结算事项多,财政算账难。一方面是各种专项上缴扩大趋势明显不适应分税制的要求。比如,中央借款、向中央作贡献、老农业税价差上缴等项目。另一方面,结算补助中税收返还计算复杂,且超基数返还比例太低,转移支付数额小且计算依据难以符合客观实际,其他补助项目多、数量少等问题,使地方各级财政很难准确计算财力,给预算编制带来一些困难。

第四种观点认为,实施部门预算改革面临着矛盾。主要是:

1、部门预算改革与机构改革滞后的矛盾。

2、部门预算编制中是以部门为主还是以财政为主的矛盾。

3、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与现有预算分配权的矛盾。

4、部门预算改革与税收计划的矛盾。

第五种观点认为,部门预算与国库改革未能协调一致。目前,国库对财政资金支出的运行程序是:各级预算单位根据同级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按期向财政部门提出资金拨付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开具拨付凭证,通知国库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国库通过银行间票据交换将财政资金划入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上。这种运行程序弊端较多,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监督弱化等。同时,银行体制改革后,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国库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划转,受利益驱动,各商业银行对存不计息付不收费的财政资金不同程度地存在截留和占压的情况,各预算单位根据资金性质的不同也在银行多头开户。实行部门预算,预算报表虽然统一了,但财政资金仍在多头运作和逐级层层缴拨,财政将预算资金拨付到一级预算单位账户上后,一级预算单位如何再下拨至用款单位,用款单位又如何使用,财政部门无法实施全程监督和控制,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构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模式

第一种改革模式:

(一)采取标准周期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周期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同一预算内,不同预算管理周期的三个阶段同时并存:

1、“预算编制阶段”。从每一预算前一年的年初开始至次年年末,期限为12个月,主要任务是对上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绩效评价,结合本预算执行情况,测算下一预算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据此编制下预算。

2、“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从每一预算的年初至年末,历时12个月,主要任务为组织执行本预算、分析执行情况并办理调整变更手续。

3、“财政决算阶段”。从每一预算终了后的下一年初开始至六月末结束,期限为

6个月,主要任务是组织编制决算草案,按规定程序报批,并在决算基础上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作为编制下一预算的依据。

(二)改革预算科目的设置体系。应以部门为主线,融复式预算、综合预算为一体,满足政府按部门分类、政策目的分类、经济性质分类的预算管理要求。

1、以部门为依托,综合编制部门管辖内的各种资金,预算从基层编起,逐级审核汇总,以清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在预算科目的设置上,规范预算科目,统一预算口径;按照科、目、项、款的顺序,一级科目按部门设置,二级科目按资金性质设置,三级科目按支出用途设置,将预算科目分解到预算单位,细化到具体用途,落实到项目和人头。

2、体现复式预算的要求。根据建立复式预算的目标要求,重新构建的基本框架为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四层预算结构。

第二种改革模式:根据目前拟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我国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将由“部门分类”、“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在“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中,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作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具体目标模式是:

“部门分类”依据预算部门的性质和管理级次划分,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顺序分类。

收入科目不再按功能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与目前的支出科目体例类似,但内容作了结构性改动。支出功能分类根据政府活动不同设置11类,具体是:一般公共服务类、国防类、公共安全类、教育类、文化体育及宗教类、社会保障类、医疗卫生类、环境保护类、城镇住房与社区类、经济事务类、未划分的财政支出类。

“经济分类”包括“收入经济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两部分。“收入经济分类”与以往收入预算科目相对应,但融入了较多的以往不曾在科目中体现的预算外收入内容。“收入经济分类”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障缴款、非税收入、转移与赠与收入、贷款回收本金及产权出售收入和债务收入等6类。“支出经济分类”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和产权参股、债务本金偿还等四个类级科目。其中,经常性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劳务支出、经常性转移支付、国内债务付息支出、国外债务付息支出、预备费等6款。[9]

第三种改革模式:借鉴国外复式预算的经验和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状况,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框架应分为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等方面,从而构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预算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 篇5

1.孔子1.《论语》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4.教学过程:学-思-行

2.孟子(孟轲)

1.最早使用“教育”一词(《孟子·尽心上》)2.内发论

3.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4.思孟学派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

3.朱熹最早使用“课程”两字: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4.苏格拉底1.助产术2.启发式教学

5柏拉图《理想国》

6.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7.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2.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和“班主任”进行了理论阐述4.直观性教学原则: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8.赫尔巴特1.《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4.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9.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3.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4.教育无目的论5.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故事 篇6

由于担任了业历山大的教师一职,他本人的收人很可观,并且他还与希腊最有权势的富户联姻。这些条件使得他有财力、物力资助自我的事业。

同时,为了让他更好地投人研究工作,亚历山大指示他的猎手、猎场守门人、园丁和渔夫向亚里士多德供给一切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仅是亚历山大向他供给的设备与研究材料就价值八百泰伦(约为四百万美元)。

另外,亚里士多德在他浩繁的工作中也投人了很多的人力。他曾派了一千人到希腊和小亚细亚各地,为他采集各种动物和植物标本。

有了这些条件,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动物学庭园。据说,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以社会财富大规模资助科学事业的第一例。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病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留下一份遗嘱,对妻子、子女、前妻遗骨的安排和对家奴、财产的处理一一向遗嘱执行人进行托付。

亚里士多德请好友—雅典的执政者安提帕特作为他的遗嘱执行的主持人。对于另一位好友塞奥弗拉斯托,亚里士多德指定他为吕克昂学园的继任主持人。亚里士多德表示,如果塞奥弗拉斯托愿意并且可能的话,期望由塞氏来照顾他的子女、妻子以及产业。

亚里士多德期望尼康诺—他的卫士普洛森努斯之子,也是他的义子—在他女儿成年时与她结婚,并担任他儿子的监护人。他在遗嘱中给予尼康诺充分的自由:如若他不愿意,则由执行人在与安提帕特商议后,以他们认为最适合的方式安排他的女儿和儿子的事情。

对于妻子,亚里士多德完全具备了现代人最为称许的自由精神。他赞同她再次结婚,并对她应分的财产、奴仆及选择居所权等都作了明确安排。对已故前妻的遗骨,他嘱托执行人满足她生前的心愿—将她的遗骨与他合葬。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 篇7

索绪尔对于“语言”和“言语”的划分旨在使其语言学理论具备科学的严谨性。“语言”即结构, 是一门语言的系统性的体现, “言语”则是口语或书面语的具体个例。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都归于“言语”当中, 因此“言语”无所不包, 有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等。它是一项非常复杂、多样化而且个人化的活动。相反, “语言”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它是全社会的指导方针, 为人人所遵守。它以具备固定价值的符号组合成为系统, 从个人意识的控制之下脱离出来。“语言”与“言语”的对立相当于集体性与个体性的对立。索绪尔称:“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 性质复杂的, 同时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 它还属于个人的领域和社会的领域”[1] (P30) , 而“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分类的原则”[1] (P30) 。他反对将言语活动归于天赋性质, 但却不否认“言语”主要是由人们的意识控制的, 只要他们处于清醒状态。索绪尔并不重视“言语”的无意识现象, 而拉康则进一步发现无意识是他者的传声筒, 并且是由一整套既定的语言规则构成的。因而,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又等同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语言以无意识的方式控制人们有意识的语言行为 (即“言语”) 。不论我们说什么, 其内容都符合语法规则, 这种强制的力量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但这股力量并非战无不胜, 系统中总会出现漏洞, 个人语言行为中会出现混乱,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讲, 这被称为症状。因而, 拉康在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中确实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意识”和“无意识”区别的对应中获得了启发。

拉康更关心的是能指与所指的区分。

索绪尔将语言单位的声音形象命名为能指, 并将其概念命名为所指。声音形象和概念都是主观的。声音形象并不是指客体可感知的声音效果, 而是其声音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例如, 我们可以心中默念某个单词, 而不必发声读出来。所以索绪尔认为语言是思想和声音的媒介。没有声音的辅助, 思想是模糊的。我们心里形成某个念头的过程必然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出这个念头使之清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言就是包裹着声音形象外衣的思想。

索绪尔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它规定, 譬如单词“computer”和我们使用的计算机之间并无确定的联系, 在中文里, 它被称作“计算机”。但也有例外情况, 比如拟声词, 因为它与它代表的声音之间有某种相似性。与英文相比, 中文的任意性就较弱, 因为汉字与自然界的物体之间明显比英文单词更具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任意性只存在于能指与所指的相互关系中。对任何个人而言, 语言的符号中不存在这种任意性。没有人能够任意改变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然而, 这条原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类的意识层面, 这一点是绝对正确的, 而在无意识层面, 实际发生的状况是能指与所指的一一对应关系改变了。例如, 某病人总是在潜意识中蒙受着将马当成他的父亲, 将马车当成他母亲的痛苦。这个改变是个人化的, 很难被感觉到。基于某种原因, 这正是精神分析家关心的问题。起初, 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包含着能指和所指的一个整体, 但他后来对这个定义作了重大的修改。他强调观察符号不能脱离系统。在语言系统中, 声音形象和概念构成一个单一的元素。这里, 他还引入了语言价值的概念, 认为语言价值只产生于具有区别的系统中。在一个语言系统里, 符号的价值来自于其区别于其他符号的不同特点。首先, 符号的声音形象使其具有独特性, 因为一个声音形象与另一个的区别对语言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各种各样的声音本身当成语言的必要元素, 但这些声音的不同点却可以看做一门语言的基本要素。同理, 如上所述, 能指并不是声音本身, 而是留在我们心中的声音形象。根据索绪尔的观点, 这个声音形象只有在与其他声音形象不同时才是有意义的。一个语言系统就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思想构成的。能指“pot”之所以能够作为符号的一部分是因为它能够区别于“pet”、“pit”、“pop”、“hot”、“lot”等其他符号。这些不同的能指能够与不同的所指保持一致。索绪尔用他的著名论断总结道:“在语言中只有没有积极要素的差别”[1] (P167) 。简而言之, 语言就是消极的差别。符号代表特定意义和价值的原因在于它与其他的符号的差别。这种差别在能指和所指中也可以找到。在语言系统中, 没有先在的思想或者声音, 只有概念和声音的差别。索绪尔认为, 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却是积极的。这里“积极”的意思是如果能指和所指不能结合成一个整体, 就不会有构成语言基础的符号。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只来源于具有差别的系统。这一点, 对于一个普通的语言系统和一个具体的句法结构都是适用的。

拉康接受了索绪尔的这个观点, 并在将符号的理论应用于精神分析时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索绪尔假定能指与所指是相互影响的。但拉康认为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他进一步指出有一个只有纯粹能指存在的领域, 而且能指先于所指存在。这个领域就是无意识。对拉康来说, 语言不是由符号构成的, 而是由能指构成的。索绪尔强调概念和意义, 即所指, 而拉康强调能指。他用大写的“S”来代表能指, 用小写的“s”来表示所指。因而, 能指优于所指。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置于平等地位, 而拉康却打破了这种平衡, 并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 即所指不过是能指的产物。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孩子跟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有这么一段对话:“跟我讲讲棒球赛吧。”孩子央求他。“美国联盟里头, 就像我说过的, 得胜的是杨基队。”老人说得兴高采烈[3] (P259) 。在这个语境中, 如果我们把老人说的话与后面对他的描述, 即“老人说得兴高采烈”分割开来, 那么这句话就是没有意义的。它无法给读者提供任何关于说话者的信息。也就是说, 这些能指在我们的心里不代表任何明确的所指。描述中的能指确定了意义, 老人的语气确定了句子的意义。如果我们将“兴高采烈”这个词换成“闷闷不乐”的, 这个句子就会给我们一个印象, 即老人对杨基队独霸美国棒球联赛十分不快。这里老人的话和“兴高采烈”这个词是能指, 其涵义就是所指。能指的改变会产生出不同的所指。此类例子在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拉康想要强调的是能指在语言行为中起的作用。他并不是在语言的层面上消除符号的概念 (所指) 。拉康认为每个实际的能指都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但其意义越少, 就越坚不可摧。我们要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点。“What is that?”这个句子是有意义的, 但它的意义可以被破坏掉, 如果我们省略掉“that”。于是我们剩下了“What is”,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部分仍然是有意义的, 前提是将语法规则忽略不计。如果我们只留下一个单词“what”, 我们又只剩下了相对于原句更少的意思。但是我们会发现要继续破坏这一个单词的意义是很困难的, 因为你不可能将它继续分割成字母, 那是违背语言规则的。“What is that?”这个句子及其中包含的单词都是能指。对于精神分析家来说, 正是这个无意义的坚不可摧的能指决定着主体。能指对于主体的影响构成了无意识, 这就是构成精神分析整个领域的关键。拉康指出, 能指就是帮助另一个能指表示主体的东西。这里, 能指与主体的联系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 即人类是一种符号生物、语言生物。人类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欲望。

共时性和历史性研究的方向是索绪尔作的最后一个划分。他的原意是将语言学分为共时性语言学和历时性语言学。共时性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一个语言系统中共存的元素。它是“语言”领域中的集体语法。历时性语言学研究旨在探索实际中每个相继的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元素可以相互替代。它是构成“言语”领域的个人语音。罗曼·雅各布森在具体的句法层次上明确地发展了这两个概念的用法。他认为句子在沿着水平轴移动, 同时, 还存在另一根隐藏的纵向的能指轴。雅各布森认为, 如果在纵轴上没有类似于水平轴上的能指的潜在存在以提供选择, 那么水平轴上的能指的意义就无法确定。根据邻近原则, 能指在水平轴上组合, 并根据相似性原则在纵轴上进行选择。水平轴代表共时顺序, 而纵轴则代表历时顺序。

相应的, 雅各布森在研究失语症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症状:相似性紊乱失语症和邻近性紊乱失语症。前者表现为患者在面对一个给定概念时, 无法回忆起一个相似的概念, 例如, 病人无法从单词“plate”联系到类似的事物, 如“dish”、“bowl”和“pot”。但他能说出这样的话, 如“to

dish out food with plate”或“to have a meal with plate”。对于

后者, 情况则相反。患相似性紊乱失语症的病人不缺乏选择, 却缺乏组合词汇的语境。而对于患邻近性紊乱失语症的病人来说, 他不缺乏组合词汇的语境, 却缺乏选择。雅各布森总结道, 按历时性方式组合的能指链构成语言学中的换喻, 而按照共时性方式选择的能指链则构成暗喻。雅各布森关于失语症的研究帮助语言学将其范畴扩展到精神分析领域。1950年, 当拉康遇到雅各布森时, 他们成了朋友。拉康用换喻和暗喻的划分来描述无意识的工作机制。弗洛伊德指出, 梦的形象要经历“凝缩”和“移置”。拉康将前者称为“暗喻”, 后者称为“换喻”。这样, 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的研究和雅各布森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就被联系了起来。联系这二者的基础就是主体, 能指和欲望的关系。

摘要:索绪尔为现代语言学奠基所作的三大划分都经过了拉康的借鉴和改造, 原有的体系或被保留, 或被消解。经过此番继承和发展, 拉康才得以确立以能指为核心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关键词:索绪尔,拉康,现代语言学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褚孝泉.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3]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 (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 (2) [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4.

[5]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推荐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10-16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06-27

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06-25

上一篇:高三叙事作文:温存1200字下一篇:2024年电视台专题部工作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