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知识问答
1、什么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获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宣传倡导、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奖励优待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2、国家为什么要推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迫切要求;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3、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是那四个部委?国家人口计生委、综治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4、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为核心,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目标是什么?
通过组织实施试点、有序推进和逐步深化,到2012年,试点城市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建立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初步建立适应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
6、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以人为本。把维护广大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 1
本管理理念,不断满足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加强服务实现管理目标。
②统筹推进。试点城市要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人口计生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整合部门管理力量和信息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为主体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真正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促进其他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水平。
③重点突破。试点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任务和工作规划,在领导体制、综合决策、居住证管理、社区登记、信息共享、投入保障、服务网络、服务拓展、城乡统筹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推动试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7、咸阳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主要任务有哪些? ①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机制。②优化服务,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待遇。③整合资源,推进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信息管理机制。⑤夯实基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队伍稳定强化机制。
⑥强化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费投入机制。
8、渭城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三大机制是什么?
一是建立完善区、镇(办)两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保障机制,二是依托信息系统,创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三是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9、渭城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五种服务管理模式是什么?
一是对农村实行村组集中管理。二是对城市实行社区模块式管理。三是对各行业单位实行单位负责式管理。四是对集贸市场实行联合式管理。五是对零散人口实行居民化直接式管理。
10、渭城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八个实现是什么?
一是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实现流动人口户籍服
务管理均等化。三是实现流动人口教育就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实现流动人口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实现流动人口创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是实现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七是实现流动人口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八是实现流动人口其他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1、什么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六个一“服务活动?
开展一次流动人口宣传教育活动,宣传相关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生殖健康、婚育新风知识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有关内容。
组织一次家庭探望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到“空巢老人”家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慰问品。
进行一次帮扶活动对于已返乡的流动人口节后仍外出的人员,负责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为他们送去科技书籍等资料。
办理一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主动上门对返乡人员开展《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免费审验、换发工作,对无证人员进行清查登记,并免费为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提供一次生殖健康访视服务组织计生技术人员巡回各村、社区对流动已婚育龄人员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举办一次维权培训活动聘请劳动保障部门专家为返乡群众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专题讲座,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用法律做武器保护自己。
12、渭城区推行流动人口“六项均等化服务”是什么?
一是宣传倡导服务均等化。二是便民维权服务均等化。三是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四是优生优育服务均等化。五是奖励优待和生育关怀服务均等化。
13、以房管人要求房主必须做到那几点?
一是在出租房屋时要求流动人口出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报告社区进行查验,对未持证者不得出租;二是督促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与社区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三是发现流动人口怀孕或有生育现象应及时报告社区居委会。对未落实责任的,办事处依据《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给予批评教育。严格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房主协助社区抓好流动人口管理的责任意识,形成了“抓房主、房主抓”的良好局面,也让流动人口在入住的第一时间自觉接受了现居住地
管理。
14、渭城区开展的“三清楚、六均等、一满意”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清楚”即社区利用定期清理清查活动对居住在本辖区的流动人口做到户籍地清楚,婚育、避孕状况清楚,现居住地清楚。
“六均等”,即实行六项均等化服务。“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即依托社区人口学校举办流动人口婚育知识培训班,引导流动人口树立婚育新观念。“免费技术服务均等”即镇办设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公开流动人口免费服务项目、内容及程序。“生殖健康、随访服务均等”即村(社区)依托计生技术服务室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服务。“优生优育服务均等”即将流动人口纳入“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家庭创业工程”实施范围,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服务。“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均等”即在社区服务站市场、企业及流动人口集中的村居设立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关怀关爱服务均等”即流动人口在渭城辖区享受同常住居民一样的子女入托入学、生育关怀、特困帮扶等服务。
“一满意”即让辖区所有流动人口满意。我们积极开展了“您为渭城经济做贡献,我们倾心倾力为您做服务”活动
15、流动人口的五项权利是什么?
一是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二是免费获得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其他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三是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和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四是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免费办理生育服务证;
五是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对可以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政策,以及应当履行的计划生育相关义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16、流动人口的五项义务是什么?
一是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
二是办理婚育证明时,有义务出示结婚证和提供婚姻状况、配偶信息及生育节育情况;
三是在现居住地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明,应当提供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四是到现居住地时自觉接受当地主管部门查验婚育证明和如实反映计生信息;
一、吴江区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吴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下辖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8个镇, 250年行政村, 61个社区。吴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据统计, 截止2012年底, 吴江区户籍人口为80万人, 外来流动人口70.19万人, 流入育龄妇女29.09万人, 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5.43万人。流出人口很少。吴江的流动人口主要为流入人口。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 20-24岁和25-29岁是目前流动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年龄段, 占流动人口总量的42.8%, 15-49岁的育龄妇女占44.57%, 其中已婚育龄妇女占30.47%。并且, 约占50%的流动人口聚集在企业较多的吴江经济开发区和盛泽镇。居住场所方面, 以单位内部集宿和租赁房屋为主, 分别53%和35%。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不高,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2.3%, 小学及以下占15.62%, 大专及以上占3.67%。
二、吴江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实践
吴江区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试点工作开展中针对本区流动人口的特点, 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服务运行机制, 全面促进了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均衡发展和整体发展。
(一) 以深化示范创建为引领, 强化均等化服务统筹管理机制
在全区制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示范镇 (区) 、示范村 (社区) 、示范单位争创活动实施方案, 明确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服务工作作为示范创建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区各镇 (区) 开展村 (社区) 、集宿区、住宅小区、市场、工地、企业、服务机构等示范试点工作的累计达到158个点, 通过以点带面、树立先进典型的方式, 有效地推进了全区的均等化试点工作。
(二) 以政策为先导,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机制
自均等化服务试点推开以来, 吴江以省市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 成立了均等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统筹协调, 与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实施“流动人口精细管理”。同时, 把均等化工作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中, 强化目标管理。另外, 每年还与12个职能部门联合开展1~2次全区性专项整治制度, 进一步巩固部门联合整治和常态化执法制度。将均等化工作经费纳人各级财政预算, 并建立稳定增长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三) 以服务为载体, 大力开展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
一是通过网站、广播、电视、公交移动视频形式营造计生宣传氛围, 通过成立讲师团深入村、社区等为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形式计生宣传, 加强流动人口对计生政策、生殖健康等知识的了解。二是通过发放苏非卡, 落实流动人口现居住地服务管理、维护其合法权益, 让持卡人员享受“九免一奖双险”免费服务。三拓展服务项目, 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宣传教育、政策告知、信息登记、证卡办理、药具发放等内容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转变, 并使他们逐步纳入免费孕前检查、0-3岁科学育儿、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等范围。
(四) 统筹各方力量, 认真落实均等化维权服务
实施“流动人口精细管理”工程, 综合公安、卫生等多方资源, 以“均等服务百日行”活动为载体, 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民维权服务。同时, 通过在流动人口聚集区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使流动人口能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前, 吴江已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467个, 建会率88%。另外, 通过区域协作、双向协作等, 进一步加强与流入地的沟通交流, 进一步促进均等化维权服的落实。目前, 吴江与流入人口较多的安徽省六安、霍邱等地建立了沟通机制, 与周边的江浙沪形成了横向协作会议制度;与省内外96个县市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协议书, 加强双向协作工作。
三、吴江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流动人口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 吴江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 均等化工作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当前, 由于各镇 (区) 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各有不同, 而流动人口聚集的数量不相同, 在免费服务投入上也有差别, 造成了均等服务的不平衡性。
(二) 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更新难
由于流动人口就业流动性大、居住不稳定、文化程度不高对政策不了解、甚至因违法生育刻意回避等因素, 导致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难度大, 离开信息更难掌握, 基础信息采集更新率不高。在综合治理方面, 部门信息不能全面共享、企业不认真履得职责等造成了信息的漏报。区域双向协作不完善, 网络协查信息反馈率低也造成了基础信息的不完善。
(三) 流动人口接受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据了解, 一部分人员可能由于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 意愿比较强烈, 对计划生育服务存在抵触心理, 片面地认为计划生育服务的目的就是让她们少生孩子, 甚至拒绝接受服务。
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投入机制, 强化基层基础
认真研究和确定均等化服务项目, 建立和完善与该项目匹配的公共财政制度, 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同时, 积极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 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均等化经费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将资金更多地用于流动人口较多, 服务量大的地区。同时, 加强人口计生专职干部队伍建设, 保证人员经费, 强化服务人员管理,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充分调动村级基层计生干部积极性。
(二) 坚持统筹协调, 深化区域协作
要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高度, 继续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 主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融入协作, 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服务管理协作机制, 完善多部门协作的流动人口信息更新、退出、交换的共建机制, 推动信息实时动态管理。落实双向协作机制, 提高区域协作务实性, 与户籍地探索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网络化协作, 确保信息及时核查、及时反馈。
(三) 提高服务可及性, 推进融合工程
完善均等服务工作机制, 全面落实各项均等化服务。大力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种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服务宣传活动及进企业、进集宿区等为流动人口开展服务的活动。大力宣传和落实流动人口计生免费服务制度, 提高均等化服务可及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提高计划生育服务项目的可及性, 增强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使潜移默化地转变生育观念。通过提高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建会率、增设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点、健全企业计生联络员例会制度等有效方式, 进一步强化村 (社区) 特别是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工作网络建设, 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结论
吴江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试点工作, 促进了吴江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工作将更加完善。
摘要:流动人口的发展问题目前已成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为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进入试点阶段。本文从吴江进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的实践出发, 思考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3.3-14
[2]周志芳, 张春龙.吴江人口发展30年.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9.86-103
[3]谭伟良.苏州市外来人口居留状况、差别特征和政策相应研究.人口信息, 2008. (6) :19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 综治办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 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人口流管„2010‟69号)文件,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郑政办„2010‟90号)文件要求,今年以来,我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总体状况
(一)截止目前,我办流动人口总数为2312人,其中流出人口26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3人;流入人口2286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196人。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绩效指标和免费服务指标完成情况。
流入已婚育龄群众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率达到100%;
省内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孕检率达到100%;
二、工作具体措施手段
(一)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从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始终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区政府组织召开一次均等化服务专题工作协调会,研究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亲临一线督查指导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进度。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惠济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惠政办„2011‟4号)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基本原则,督促协调解决经费、人员及部门协作等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一是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我区始终坚持按户籍人口财政投入水平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2011年全办各级财政预算流动人口经费 2.37万元,为确保流动人口享受到同户籍地人口一样的优质服务提供了财政支持。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根据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各镇办、各村(社区)按照500:1的标准配齐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员、楼院长和门栋长。截至目前,共配备流动人口专兼职人员1名,村(社区)管理员7名,基层流动人口计生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还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纳入公安部门招录的 名暂住人口协管员职责,并为其每月增加100元工资,为全员采集流
动人口基础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保障。区委、区政府成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导小组,年初与各镇办、区直各单位签订了流动人口均等化目标管理责任书,实施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 的原则,加强沟通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切实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增强了全区各级各部门参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效果。四是强化目标考核保障。我区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机制,区政府加大督导力度,根据流动人口的服务人数和实际状况,对各镇、办设臵不同的考核标准,促使各镇、办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履行职责,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二)优质服务,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水平。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结合惠济区特点制订了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的相关政策,积极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职责。实现了流动人口在安居、就业、保障、维权、关爱、素质提升、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八大均等化等服务。
1、公共文化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区委宣传部、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联合围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所思所想开展宣传活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宣传服务工作的有效载
体,开展适宜流动人口参加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村(社区)文化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切实改善流动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步改变了宣传服务内容单
一、方法单调的状况。首先,营造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大格局。实行“三个纳入”,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和幸福家庭建设计划;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其次,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利用现代传媒网站、QQ群、手机信息等宣传形式,传播新型婚育文化和流动人口享受的合法权益,形成“报刊上有文、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的立体化宣传格局。第三,开拓思路,拓展宣传模式。寓教于乐,积极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汇演,邀请流动人口参与,加强与流动人口观众互动,取得了明显的宣传教育效果。
2、部门联动,综合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每季度召开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联席会,相关部门汇报了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区工商局: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营业执照时帮助流动人口联系摊位,适当减少摊位租赁费,今年共帮助流动人口联系摊位 个,减免摊位租赁费 元,公安部门:对符合郑州市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根据本人意愿,准予其户籍迁入本区落户,同时上门为流动人口办理、查验《婚育证明》,持有《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以报考本地驾照。劳动保障部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借助我区创建高端宜居服务业新城的平台,在引导流入我区流动人口合理就业的同时,加大了对其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共对流动人口引导性培训6人,技能型培训 人,帮助安排工作2人。房管部门:加强房屋出租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空房信息,今年以来提供空房信息 间,帮助流动人口找到住房 间。教育部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实际问题,区教文体局及时下发全区招生工作意见,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坚持以“应入尽入,同等对待”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无差别入学。截止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人数达到 人,其中小学 人,中学 人。
3、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的工作理念,以完善计生政策利益导向为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文件,规范了10项对于流动人口计生家庭帮扶奖励政策,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自觉转变,主动纳入居住地的计生管理
一是确保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全覆盖。免费为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药具和宣教服务。制订了为流动人口落实免费技术服务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免费技术服务。今年来免费
为流动人口开展健康检查93人次,康检证明通过网上传递或有乡镇计生部门代为邮寄。免费为流动人口代办婚育证明19张,为 名流动儿童小学生免费进行了健康体检。
二是全面启动免费优生促进工程。与卫生部门联手全面启动以“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的免费优生促进工程,以“爱康服务”为依托对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的已婚待孕妇女,组织开展孕前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培训,孕前优生筛查(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对高危人群提供叶酸或复合营养素等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免费婚(孕)前培训 人次,孕前风险评估 人,开展孕前优生筛查 例,妇科病普查 人,提供复合营养素补充 人,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覆盖率达到 %。
三是普及惠民政策,开展便民服务。与妇联联手建立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建立了图书阅览室,统一配备了电视机、投影仪和亲情电话,给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了一个同伴间交流和与父母沟通的空间。与民政局联手启动流动人口计生困难家庭帮扶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和物资2000余元,对8户流动人口贫困计划生育家庭进行慰问帮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对返乡人员3户计生贫困家庭送去 元的救助金;为1户自愿放弃二胎生育证的流动人口计生家庭办理了退证手续,并奖励2000元;与司法局联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应援尽援
工作,设立便民维权窗口,开通3部维权电话,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咨询和劳动就业政策疑难解答工作,共受理投诉案件 起,解决 起,维权满意率达到 %。
四是依托流动人口协会,开展自我服务。我区狠抓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在社区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13个,依托协会建立7个流动人口之家,发放流动人口“亲情服务联系卡”300份,及时为流动育龄群众提供服务和活动场地。
(三)创新工作模式,围绕五种示范化创建开展均等化服务
按照阵地建设好、制度完善好、均等化服务落实好、一站式服务推行好、“一盘棋”格局建设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内容,在全区认真组织开展了示范化社区、商(市)场、单位、都市村庄、封闭式住宅小区五个示范化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办已创建成示范化单位1个、示范化社区 个,%的公共单位和 %的社区达到了示范化标准,有力促进了城区流动人口整体服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致力打造具有惠济特色的优质服务新品牌,构建党建、计生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党建计生联建服务管理新模式:
一、建立联建架构,明确各方职责。一委:街道成立计生党建联建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建协调委员会),由分管组织副书记任主任,分管党建和计生的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各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及辖区公共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
成。三会:一是成立社区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社区计生党建联建各项工作。二是成立非公有制企业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非公有制企业计生党建联建各项工作。三是成立辖区公共单位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公共单位计生党建联建工作。
二、整合资源优势,实施共建四联。一是组织联建。建立街道计生党建联建协调委员会各议事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指导各议事会发挥职能,切实保障联建工作实效。二是服务对象联管。推行四个一体化:即档案管理一体化、培训一体化、队伍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三是活动联办。扎实开展好五项具体活动:一是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引导辖区党员、计生户开展比奉献、比服务、比技能,在社区建设、服务居民中当先锋、作表率。二是开展送健康、送岗位、送医疗、送衣物、送技术等“五送”活动,大力推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卫生医疗、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进社区。三是启动“计生家庭创业牵手帮带工程”,采取计生创业家庭牵手联建和计生创业家庭、党员户与计生贫困户结对子的模式,积极搭建计生家庭和党员联系户牵手创业帮带平台。四是开展党员志愿者“先锋行”活动,以“构建和谐计生,营造温馨家园”为主题,设立计生宣教、帮扶、家政、治安等岗位,引导党员、计生家庭根据自身特长认领岗位,实行设岗定责。五是在企事业单位开展“计生服务星级创建”和“计生标兵”评选活动,对单位开
均等化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从管理向服务的重大转型,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确保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积极推进计生工作新兴建设,认真落实“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工作要求,并就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工作开展的六项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建筑工地、集贸市场、车站等地方和场所通过免费发放宣传品、举办婚育知识讲座、刷新标语口号、开辟宣传专栏等措施,加强面向流动人口的宣传、咨询和倡导,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家庭保健、避孕节育等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宣传传媒作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营造和谐的人口文化氛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使流动人口能够便捷地免费获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户籍地要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督促其在现居住地定期参加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检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同等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 建立健全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档案,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流动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每年至少享有2次以上孕情环情检查和1次以上生殖健康检查。充分利用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站),在出生缺陷干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中,将流动人口纳入覆盖人群。
(三)全面推进避孕药具供应和随访服务均等化。将流动人口药具服务管理纳入药具工作全局,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不断推进避孕药具管理体制改革,以流动人口药具可及性为目标,按需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形成领取方便、满足需求的供应渠道,使流动人口能够便捷地获得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在农村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药具发放网络建设,以服务网络为依托,满足流动人口对药具的需求,同时要为流动人口定期开展随访服务。在药具资源配置上,要加快存量调剂,增量倾斜,实现区域平
衡,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政策实施、经费保障和责任落实。
(四)全面推进生育政策服务均等化。流动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持相关证明材料,可以在现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登记,并享受相关的生殖保健服务。因婚姻关系形成的流动人员,夫妻一方户籍在我省,在现居住地生活一年以上要求再生育的,可以由双方提出申请,根据另一方户籍地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执行我省的生育政策。县级人口计生部门经过审核,按相关规定为其办理再生育证明。
(五)全面推进生育关怀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生育关怀关爱活动,牢固树立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认真受理流动人口利益诉求,依法落实流动人口户籍地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各地实行的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奖励政策,应当覆盖在现居住地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育龄人员。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政策,切实关怀、救助留守儿童和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使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享有与现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六)全面推进便民维权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务公开,落实便民维权措施。设立并向社会公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电话和人口计生维权监督电话,公布辖区内计生技术服务定点机构,公开办事程序、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各项法定权利的知情权、监督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都要在显著位置悬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定点服务单位”标识牌,并注明免费服务的项目。认真清理各种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行为和措施,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通过多种措施,帮助流动人口解决计划生育、生产生活、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将利用五年时间,通过实施试点、有序推进和逐步深化相关工作,力争在2012年实现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覆盖90%以上,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率、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覆盖率、部门公共服务到位率、流入育龄群众满意率四项重要指标达90%以上的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间公共服务制度实现统一、标准和规范,在财政投入均等化基础上,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
Xxx
(xxxx年x月xx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被国家四部委确定为,全国49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试点城市之一,这是国家对我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区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本次会议为新的契机,按照“争第一、创亮点”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力推进试点工作,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并坚决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会后,我们将立即行动,迅速动员,认真传达本次会议精神,将试点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相关部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内容,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周密部署、统筹推进。同时,建立健全区、镇(办)和社区(村)三级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网络,配齐配强服务管理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房屋租赁、就业指导、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切实做到“四心服务”,即:对流动人口“政治上关心、生育上贴心、生活上暖心、生产上热心”。
二、深入宣传动员。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抓在手中,采取群众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方式,进机关、进社区、进企 1
业、进家庭,大力宣传和普及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家庭保健等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体作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规范婚育行为和生活方式,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三、推进资源共享。我们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整合统计、计生、公安、人社等部门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畅通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渠道,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推进信息互通、政策互动、资源共享,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四、强化经费保障。我们将按照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投入标准,认真研究和确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开支,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确保到位。同时,鼓励辖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服务项目,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五、实行目标考核。我们将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与各镇办、各相关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考核评估。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镇办和部门给予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滞后的严肃追究领导责任,确保试点工作有序
开展、取得实效。
总之,请市委、市政府放心,我们**区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以创新的举措,以务实的作风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使试点工作在全市出成绩,全省出经验,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 人口计生基层网络的基本功能、特点和优势
我国政府一直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的人口计生基层网络体系。我国的人口计生基层网络是由政府建立并维护, 非常系统、全面, 甚至包括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1]。人口计生基层网络的作用大概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方面是支持公共社会系统, 向人民大众传达国家政府的相关指令;第二方面是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来督促人民群众, 传达国家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 并且按照法律法规来执行;第三方面是开展一些关于计划生育方面的宣传、教育、倡导、咨询等工作;第四方面是根据新的计划生育形势制定新的规范, 研究新方法, 更好地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第五方面是提供给各个方面一些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信息和统计数据, 更便于查证和比较。
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的建立对我国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有诸多好处, 可以系统全面地贯彻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政策方针, 可以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 服务越来越多元化、全面化, 这些都给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依据, 也为我国计划生育网络化的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的最高级网络是国家级网络, 除此之外, 也有非政府组织层的网络, 覆盖范围全面详细, 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系统, 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大大提高了基础工作的效率, 这些都是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的优势。
我国在人口计生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探索出了很多有利于共同实现国家和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管理办法, 在人权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代, 更加提倡注重服务, 所以形成了以服务和管理并重的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 此网络的发展使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更加便捷高效。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不同于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其具有覆盖范围广、包含人口信息最完整的特点, 不仅注重组织优势, 而且更加注重服务优势的强化, 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 为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做出巨大贡献。
2 人口计生基层网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功能
目前, 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需要根据国情做出适当的改变, 相应的人口计生基层网络也要有适当的改变和转型。在新的国情下, 我国加大了对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在人口以及计生工作这一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人口计生基层网络的转型是必然选择。在人口计生基层网络转型的过程中, 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考虑的, 如增强网络功能、提高运转速度、增强服务型等方面, 但是除了这些改变, 人口计生基层网络的基本功能不能少, 这些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人口计生基层网络的基本重心不能变, 人口计生基层网络的重心依然要放在人口控制上, 我国目前依然处于发展阶段, 经济和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 所以人口也要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 要倡导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总体素质, 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 不能轻易改变。
(2) 在保证第一点的前提下, 应该增加人口计生基层网络的功能, 更加注重服务型功能的拓展, 应该开展一些公益性服务, 如优生优育、普及健康知识等, 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民群众的要求。人口计生基层网络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 多增加一些公益性服务内容, 会对人口健康、优生优育的问题有所帮助。
(3) 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可以参加社会公益性事件, 从而参加国家的一些公共事务, 有利于国家阶段性工作的部署。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的覆盖范围很大, 可以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参加公益性事件, 有助于事件的推广, 取得预期效果。另外, 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在农村的基层事业管理中有很大的优势, 可以借助其优势将农村群众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可以帮助国家公共事务提供更加宽广的服务范围, 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3 讨论
在我国的全面发展过程中, 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也是基层公共服务的主要管理工具。面对新形势、新环境,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不断变化, 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要求[2]。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做了很多的扩展和调整, 使网络的基本功能不断增加, 服务性不断增强和完善, 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为解决新人口问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所以, 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网络要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完善, 才能承担起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的基本职能, 在基本公共服务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白鸽.论新时期人口计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的转型及功能拓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9, 6 (6) :4-6.
【摘要】 在发展日益繁荣的当今社会,国家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同时,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走向均衡、平稳发展的道路。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城乡“二元化”发展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在政策支撑、人员素质、医疗水平、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消除这些差异与矛盾,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 现状 对策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的界定
公共服务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它包含着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基础设施、体育文化服务、环境保护等,其中前三项是公共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构成了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对居民生活幸福感有意义的拓展。伴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要求不断衍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构成了基本公共服务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伴随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力度加大,积极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的整体生活环境已得到明显提高,社会公平性,透明性加大,居民自身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无论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医疗水平高低,还是人员配备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大量的财政投入。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制定了最低补助标准,新型农村医疗筹资总数每年都在增加,至2013年已达到2972.48亿元。但是在财政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呈现了不均衡的发展局面,其原因有:首先,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设置明显呈条块分割状态,不同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也处于散乱状态,部门归口管理不统一,缺乏全局观布局,形成了区域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结构上的不合理,致使医疗卫生资源处于大量耗费和无序状态。另外,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兴起,医疗保险以及农村新合作医疗的普及,从一个地区来看,计划经济下卫生资源不合理配置的情况比企业还严重,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导致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增加了群众的就医成本。因此,为了降低医疗卫生成本,解决群众医疗费用偏高而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和高效运营,有必要建立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体系,以解决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的问题,并且全面构建区域和整体和谐的医疗卫生管理、利用体系。
2、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从中央2009年的《意见》颁布,十八届三中全会积极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公平的目标,到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强调基础公共卫生服务是对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来看,再到2020年基本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都非常鼓舞人心。但从现今社会时间的效果来看,要实现的难度确实很大。另外,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政策,农村卫生事业的欠账太多,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衡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对城乡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均等
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与政策惯性的指导,使政府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显示出有严重的城市偏好,其突出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在有限的政府财政中,用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比例太低,导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我国公共卫生的投入结构是典型的多元结构,即公共卫生的投入水平完全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相差甚远以及行政分权都促使我国的公共卫生投入严重地偏向于城市居民,造成我国公共卫生资源城乡失衡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投入占全国的比率;二是区域性的投入差异。
由2010年至2014年的国家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虽然国家整体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但是用于公共事业支出的比例在整体比重中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至2014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据国家全部支出的比率具体分别为:5.34%,6.98%、5.75%、5.90%、6.65%,都未突破10%,都低于美国的50%以上,医疗卫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总支出的比率更是低于6%。另外,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也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支出。横向上,表现为同一地区城乡投入多少的差异性;纵向上,表现为东、中、西三部分的差异。2013年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占总卫生费用的10.21%,农村的仅为4.02%,还未达到城市的一半。财政投入不均衡的存在,降低了城乡居民个体享受公共医疗卫生的待遇,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
(2)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分布不合理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差距过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可见,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缺乏公平性,城乡之间占有和使用不均衡,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地区,呈现“倒金字塔”式的分布形式。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型昂贵仪器的资源共享和大型公共卫生医疗项目的启动与落实效果。因为,只有在每个人有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平等、免费地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卫生服务资源,才能提高民众对国家政策的认同和支持,反过来助推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平性和公益性最有力的凸显。
首先,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存在差别。虽然在广大农村已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新农合的筹资水平、报销比例等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次,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存在差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公务员成为医疗保障水平最高的人群。此外,从事灵活就业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方面,还存在制度空白。
(3)基层人员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补偿不足
城乡居民长期以来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异及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仍有70%多的农民缺少医疗保障,仍然自费看病,因此“小病抗,大病拖”就成了农民无奈的选择。基层人员服务机构的数量和卫生人力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城乡公共服务的效果。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启动的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管理网络,积极建设城乡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执业医师和卫生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补充仍显现不足。
近十年来,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总体保持在10万左右。以2013年为例,全国医疗卫生床位数共有618.19万张,每千人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只有1.3张,每千人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24.39张,病床使用率仅仅为62.8%,所以说,提供床位数的并没有得到完全利用。就卫生人员数量来说,截止2013年,我国的卫生人员已经达到979.4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0.72%;卫生技术人员约72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53。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全国约一半的农村人口配备的卫生技术人员仅仅为229.18人,只占到了城市总数的1/3。
三、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必须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不断满足和改善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强化政府责任,增加卫生投入
应该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落实卫生公益性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型政府。此外,政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主体,并不排斥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应该加强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卫生费用的支付,不仅是政府承担,还是个人承担的问题,应认真审视、划分、厘清二者的关系。收入分配从整体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人们享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全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能使广大居民群众最大范围内共享社会的果实,政府负担部分医疗费用,承担重大疾病治疗,能使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也享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2、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全面有效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和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以制度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保障,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制,增强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健全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以整体网络的辐射效应,打破政府与基层、城乡之间的界限,使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构建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必须整合卫生医疗机构,加强对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力度,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具体,应该有计划地对经济薄弱地区实施政策倾斜,保证偏远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达到标准;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人员的服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居民人身健康档案,加强跟踪走访机制,能做到小病及时发现,大病及时预防;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并且定期检测和反馈服务效果。
3、调整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
首先,要明确区分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一些领域政府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比如说,全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政府既要投入资金,又要提供各方面人员支撑;在医疗机构方面可以实行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的办法,允许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合理竞争,激发公共卫生平台的建立;对大宗型医疗卫生器械和进口药品,应该加强管监管,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配置资源。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全国性区域卫生规划,各地方根据中央的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本地区的人口、服务面积和居民的患病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卫生规划。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以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的重庆市为例,根据重庆40个区县-20十年间的统计数据,从公共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近10年来,尤其是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之后重庆市各区县间公共服务水平变异系数显著下降,即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结论。
同时本文还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各项财政支出对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发现平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就业服务三个方面的财政支出对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水平
一、引言
20,重庆市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列为改革目标之一。重庆下辖40个区县,是“大农村”、“大城市”、“大库区”和民族区相结合的特殊直辖市,各区县间发展差距较大。
本文根据重庆40个区县从2000至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及其均等化程度,选取了涵盖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利用主分量分析和变异系数模型设计了合理简明的权重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指标体系计算了10年间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本文还利用计量方法———固定效应模型(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EM),得出了政府支出项目中对区县间城乡一体化程度有显著影响的支出项目,并且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度量
1.利用主分量分析得到简化的指标体系本文根据政策绩效分析的经验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了初始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为(括号中为各指标的符号表示)公共教育(A)、社会福利(B)、医疗卫生(C)、就业服务(D)。
公共教育的二级指标有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的GDP百分比(A1)、人均教育经费(A2)、每百名在校生拥有专任教师人数(A3)、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元,A4)、在校学生数(A5)、学校专任教师数(A6)。
社会福利的二级指标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B1)、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B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B3)、收养性机构床位数(B4)。
医疗卫生的二级指标有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C1)、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C2)、财政人均医疗卫生投入(C3)、婴儿死亡率(‰,C4)。
就业服务的二级指标有登记失业人数(D1)、再就业人数(万人,D2)、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人数(万人,D3)、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D4)、就业人数(万人,D5)。
(1)公共教育。利用可以获得的数据以及统计软件,可以得到如下关于公共教育水平的主分量算式:A=0.40874+0.41452+0.4162+0.41549-0.3782+0.41524主分量A的`取值描述了2000至2010年重庆市公共教育的总体水平,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变量A将作为描述公共教育的有效指标进行计量。
其他一级指标主分量计算方式相似,故省略计算过程,仅将主分量表达式列出。
2.变异系数衡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变异系数主要用于反映指标间变异程度。它可以用来衡量各地区人均公共服务指标的变异程度,变异系数越大,各地区公共服务指标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即各地区人均可享用的公共服务指标的差距越大,进而财政能力差距越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差距越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也越大。
结合上一部分的主分量分析结果,利用可以获得的重庆市40个区县近10年以来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得出一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上述图中的变异系数反应了近10年来重庆市各区县间四项公共服务水平指标的均等化程度变化。可以看出,自从2007年重庆市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指标的变异系数在下降,这表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一体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重庆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1.理论模型。通过主分量分析和变异系数的计算,已经得出了各一级指标在重庆市不同区县差异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为求得重庆市各区县公共服务的水平,只需要将各一级指标的差异水平按一定权重进行线性组合即可。为了凸显出变量差异程度的重要性,笔者选择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作为权重。重庆市各区县公共服务的水平可以如下式表示:Yit=σAtAit+σBtBit+…σHtHit其中,Yit为t年区县i的公共服务总体水平,Ait、……、Hit是各一级指标所代表的单项公共服务在各年各区县的水平,σAt等为各一级指标的变异系数.
由于公共服务水平与财政支出密切相关,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就要研究各项财政支出对历年各区县公共服务产生的影响。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方程:Yit=β0+β1X1it+β2X2it+…++βkXkit+ai+uit其中,X1it等为k个衡量区县财政支出的变量;ai为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即各区县间本身就具有的固定性的差异,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它作为误差项的一部分存在;uit为普通误差项。
因为上述回归方程中误差项不满足高斯假定,即有自相关的问题,因此利用面板数据估计以上线性方程时,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OLS),而应该使用两种模型———固定效应模型(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EM)。
2.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为了研究何种公共政策、政府行为能够引致重庆市总体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良性发展,笔者决定将Yit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各项财政支出作为解释变量,探究哪一项财政支出可以显著地导致总体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发展。
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作为代表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变量;采用社会福利院床位数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采用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作为表示医疗支出的变量;采用全部就业人数来反映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因为医疗卫生的数据只获得了至年的,所以之后的数据变换和回归分析都是基于这5年间的情况进行的。
根据理论模型部分所提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各区县历年的公共服务水平Yit的面板数据。
首先,利用上述变量对公共服务水平Yit进行固定效应模型(FEM)的回归。回归结果(估计值、标准误以及检验显著性的t、p值)如下表第一列所示。
从表中第一列中可以看出,除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显著性较低以外,其他三个财政支出变量都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这说明社会福利院床位数的增加,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的增加以及全部就业人数的增加都会导致一个区县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因此,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就业服务这三个财政支出项目的变动会显著地影响一个区县的公共服务水平。
再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EM)进行估计,结果如表中第二列所示。可以看出,REM与FEM的回归结果很相似,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的显著性水平有所提高,但全部就业人数的显著性以及系数值都降低了。
为了检验REM与FEM哪个模型的解释力更强,笔者还进行了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结果发现豪斯曼检验p值为0.0281,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应该否定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效力比随机效应模型(REM)强。
所以,笔者将以FEM模型的统计结果为基础,主要着眼于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的均等化,对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建设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四、政策建议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率。基于重庆市社会保险参保率、覆盖率差距很大的现状,笔者认为重庆市财政支出应当向增加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方向倾斜。社会保险不仅应当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村劳动力、妇女儿童、自由职业者和失业人员更应该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
2.调整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方向。医疗卫生支出的调整对于提高重庆市各区县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力度,保证医疗服务价格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坚决杜绝医院、药厂等相关机构利用市场势力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为。
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均等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现状来看,关键是要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提升高校的基本就业服务水平与能力。
如何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这已经成为实现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挑战。具体来讲,公平在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中应体现在3个方面,即起点公平、过程平等、结果公平。政府和社会为能力和潜质基本接近的大学生所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应该是基本相等的,各项涉及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法规、制度能够保障每一位大学生都享有基本相同的就业权和发展权。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不能有非正常因素干扰,如各种歧视、限制性条件、各种特权以及各种不正当交易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要求和规则应公开、透明、公平,让他们只有通过正当竞争才能够获取具体岗位。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选拔结果公正、公平,同时,建立一元化的劳动报酬和就业保障体系,让不同身份、地域、行业之间差距不大,同样付出后获得的回报和享有的保障大体相当。当然,对于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和高校还应给予帮扶。
我国高校的基本就业服务体系还在起步阶段,其服务功能、能力以及服务效果都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高校之间整体发展也不均衡,目前急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提升高校基本就业服务能力,缩小高校之间基本就业服务水平的差距。应建立专业化的基本就业服务队伍,高校从事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人员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每个人都要有相对固定的工作范围和专业领域,并通过对外招聘、内部培养或者社会兼职等方式做到人员储备充足。应创新高校基本就业服务形式和内容,高校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既能够提供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就业信息、择业技能、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共性服务,也能提供分类指导、“一对一”辅导等个性化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潜力,引导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为学生职业选择提供咨询。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还应当大力开发校外资源,引入校外资源介入学校就业服务,不仅有利于提升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更能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校内校外及时对接。比如: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聘请校友担任大学生就业“导师”,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了解自己从事的相关行业或职业;通过组织或联结“产学研”活动,引导用人单位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岗位培训、实践锻炼或顶岗实习等机会,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对大学生参与公平竞争、确定择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和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当前各界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当重视大学生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消解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焦虑心态,为有效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尽力。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央综治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关于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根据嘉兴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嘉兴市创新新居民服务管理体制做好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桐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以创新新居民服务管理体制为核心,以维护新居民的合法权益为主线,通过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建立健全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新居民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新居民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2年,基本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适应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居民服务管理新体制。通过制定实施新居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建立健全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同待遇、共享受、促融合。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完善新居民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新居民综合服务管理体制。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设立市新居民事务局,作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各镇(街道、新区)建立新居民事务所;新居民较多的村(社区)及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新居民事务站,按照500:1的比例建立新居民协管员队伍,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市新居民事务局有人口计生部门领导担任兼职领导,镇(街道、新区)新居民事务所、村(社区)新居民事务站均有镇(街道、新区)计生办主任、村(社区)计生服务员兼任副所(站)长,做到班子进入;新居民事务局(所、站)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其工作职责,做到职责纳入;各级政府将新居民计划生育作为新居民综合服务管理的考核内容,做到考核融入。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认真贯彻桐乡市委、市市政府《关于加强桐乡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桐委〔2008〕13号)的要求,不断完善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体制,探索建立“政府统筹、统一登记、计生服务、部门协作”的新居民计划生育工作模式,落实综合治理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协作,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新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合力。人口计生部门主管新居民计划生育工作,研究提出新居民发展规划及政策建议,落实国家规定项目的免费技术服务,加强对新居民的生育指导和管理,组织实施新居民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和考核,严格居住证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生育审核关。公安部门与人口计生部门建立经常性联络、定期督查和信息共享机制。新居民事务部门按照信息统一采集、证件统一查验、数据统一应用、绩效统一考核的要求,做好新居民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登记,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信息采集的准确率。按照一职多能、综合管理的原则,落实新居民协管员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面的职责。卫生部门将新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妇幼保健、生殖健康工作内容,落实住院分娩、B超查孕查环、计划生育手术等实名登记制度,协调医疗机构及时向人口计生部门通报新居民怀孕、生育和学龄前儿童预防接种等信息。教育部门指导公立学校优先录用实行计划生育新居民的子女入学,定期向人口计生部门通报在校新居民子女的信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按规定设置配备基层新居民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将新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农民工培训和女职工劳动保护内容,督促用工单位落实新居民休假待遇,定期与人口计生部门交换务工人员信息。财政部门将新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督促各镇(街道、新区)落实新居民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工商、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为重点,在全市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照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将公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深入研究依附于原户籍制度的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与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衔接,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出租房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市场以及新居民育龄妇女、党团员等登记管理制度。
完善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相匹配、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公共财政供给能力相适应的居住证制度政策,统筹兼顾新居民与本地居民利益,推动新居民与本地居民和谐融合。
(二)扎实推进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1.宣传倡导服务。免费为新居民提供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通过开展新居民婚育阳光课堂、企业生育文化建设、广场咨询等活动,积极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以及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保障新居民从多种渠道知晓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知识的权利和义务;发挥青少年生殖健康援助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举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青春期性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新居民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新居民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90%以上。
2.计划生育服务。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免费为新居民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服务、孕情环情检查和避孕药具,做到优质、安全、可靠。依法免费为新居民办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证》,提供《浙江省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并负责通报。到2012年,新居民在现居住地接受免费服务的比例率达到95%以上,新居民已婚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免费接受孕环情检查率达到90%以上,新居民免费药具获得率达到90%以上。
3.优生优育服务。将新居民纳入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等项目实施范围。在现居住地办理结婚登记的新居民育龄夫妻,可免费享受婚前医学检查。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且符合法定条件生育的新居民已婚育龄妇女,可免费享受孕前优生检测。到2012年,符合条件的新居民育龄妇女获得出生缺陷干预、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等项目服务率达到80%以上。组织开展新居民婴幼儿早期启蒙活动。积极做好宣传倡导工作,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保证新居民母婴安全。
4.生殖健康服务。新居民与本地居民共同享受计划生育随访、生殖健康体检、咨询指导等服务。办理“新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卡”的新居民已婚育龄妇女,可以免费享受两年1次的生殖健康体检。新居民已婚育龄妇女在定点医院分娩的,可享受孕产期保健、住院顺产分娩费用总额控制政策。参加生育保险满6个月且符合法定条件生育的新居民按规定享受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待遇。做好新居民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管理,落实住院分娩、B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等实名登记制度,并实行网络化动态管理。
5.奖励优待服务。完善新居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待政策。对在桐乡办理居住证、“新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卡”且在现居住地落实放环(皮埋)、结扎等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新居民分别奖励100元和500元。对实行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新居民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休假。实行计划生育的新居民家庭,在现居住地的生产经营等方面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生活困难的新居民计划生育家庭可以享受计生公益金和生育关怀基金的救助。
6.便民维权服务。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事务公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定点机构在显著位置悬挂“新居民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定点单位”标识牌,向社会公布单位地址、联系电话和维权监督电话,公开办事程序、免费服务项目,保障新居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切实保障新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7.生育救助服务。设立“新居民生育救助基金”,主要用于困难新居民依法生育时的救助或补助、新居民实施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引起意外情况时的施救,确保新居民生殖健康和避孕安全。
8.其他公共服务。在扎实做好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各镇(街道、新区)要根据《桐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明确新居民居住证实施中有关政策的通知》(桐政办发〔2010〕96号)要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与相关政策协调,落实新居民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住房保障、困难救助、法律援助、民主管理、公共福利、城镇落户等方面的政策待遇,促进新居民各项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新居民融入城市社会进程。
(三)不断完善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完善新居民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加强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新居民事务所计生服务窗口等工作平台建设,实现新居民“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强化新居民专职协管员队伍建设,落实协管员新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职责。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二次发展”,切实加大市镇村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完善硬件设备,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镇(街道、新区)新居民事务所按要求设立计生服务窗口,设置计生服务室。在新居民集聚的村、社区、企业和集贸市场设立标识明显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点。建立新居民需求服务站,免费提供流动人口政策法规、生殖健康知识等宣传资料,免费提供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免费拨打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热线电话,收集新居民对计生服务的需求信息。
增强基层新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力量。每个镇(街道、新区)计生办至少要有1名新居民专管员,流入育龄妇女超过5000人的至少配备2名工作人员。村(社区)按实有人口(户籍人口+流入人口)和有关要求相应配备计生服务员。在新居民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场所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挥基层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开展新居民计划生育宣传与倡导工作,营造群众参与、社会关爱新居民的良好氛围。
(四)着力加强新居民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统计及区域协作工作
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原则,实行公安、新居民事务、人口计生、劳动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管理资源共享,重点解决信息采集、信息核对、信息交换等重难点问题,建立统一的全员新居民信息采集、更新和动态管理体系,开展新居民变动趋势的预警监测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新居民生存发展现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新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促进网络化合作。应用浙江省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浙江省全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做好平台应用开发和硬件配套工作,强化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维护,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新居民信息共享和网络合作。
落实协同化管理。加强与新居民流出地的信息沟通和服务管理的协作配合。各镇(街道、新区)要主动与流出地在生育政策执行、计划生育服务、信息交换、违法生育处理等方面做好协同工作,密切与流出地人口计生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切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和区域协作,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机制建设。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2011年5月底,制定出台推进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办法,启动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各镇(街道、新区)要根据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优先优惠政策实施办法。
(二)逐步深化,有序推进。
2011年,各镇(街道、新区)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要求落实各项任务,推动和深化均等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择期召开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会,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总结工作经验和进展情况,协调推进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年底前,总结上报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阶段性进展情况。
(三)建立机制,全面落实。
2012年,基本建立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完善满足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的服务管理体制。年底前,做好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考核评估验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负责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工作指导、评估,以及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各镇(街道、新区)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要将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的民生工程,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推进。
(二)落实人财保障。加强队伍建设,要按照上级规定要求配足配强计生办新居民专管员和村计生服务员,确保有人干事,能干事。将新居民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计划生育事业经费中,市级单列新居民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按照与户籍人口同等投入标准落实经费保障,镇级要确保推进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的经费。同时积极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费投入机制。
(三)深化宣传发动。各镇(街道、新区)要充分利用计生宣传阵地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实行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通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新居民事务所计生窗口、新居民培训班、生育文化园、企业生育文化建设等渠道,广泛宣传推进新居民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让广大新居民育龄人群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增强依法享受免费服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知识问答】推荐阅读: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知识问答07-08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职责09-19
如何做好城镇流动人口和管理与服务11-14
宝鸡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验10-0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查报告06-24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交流会发言材料06-1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自查报告10-08
2007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总结06-23
施工现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07-19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协议书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