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8篇)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2

课标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雷实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位专家的论述最具有权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素养”容纳了语文教育的全部内涵。

既然如此,“语文素养”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比较权威的表述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谁又能承担起培育语文素养的重任呢?我以为是阅读;谁又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呢?我以为还是阅读。

一、以阅读为本,提升语言素养

在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时,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应当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读书”应当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任务,应当是每一学生的生活习惯。

古人历来注重读书。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刘彝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李苦禅的“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些言论道出了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阅读,比如打造书香校园、教师带头读书、评选书香家庭;丰富学校的图书,让学生有书可读,比如建好学校阅览室、设立班级图书角、编制校本阅读教材,激发学生个性阅读;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找回读书的乐趣,比如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开展“每周一诗”常规活动等等。

其次,我们要独具慧眼,从烟波浩渺的诗文中选出文质兼美的作品,让学生从中积累字、词、句、篇材料,对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梳理、总结,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让学生从中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在母语运用的情境中,改造语言、生成语言、创新语言,推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积累感悟、丰富自己的学养,提升思想文化品位,学会对自然、社会、人文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读书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以阅读为本,发展思维素养

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阅读实践中发展和提升思维素养。

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与理科的思维不同,理科的思维侧重于深度、准确度和逻辑性。而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带有浓厚文艺性、哲理性的思维,侧重于思维的宽度、长度和思辨性。这种思维不是经过师生不厌其烦地分析文本获得的,而是在自由地阅读、自由地感悟的基础上形成的。

让学生自由地品,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沉浸在精彩美丽的语言文字中,触摸语言、品读语言、揣摩语言,感受纯正的语文味,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思维就会慢慢形成,其思维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让学生自由质疑,问出高境界。让学生别迷信书本,从质疑问难开始,就文本的标题、开头、结尾质疑,就文本前后的矛盾处、难懂处、标点处、关键处质疑,反复如此,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会得到增强。如学生学习《曹刿论战》之后,对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提出质疑,认为他在重大问题上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不失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这就是一种怀疑精神,值得我们提倡。

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出新见解。语文教师要有培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时,老师要对他的思考作出正向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不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努力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午个哈姆雷特”的境界。事实上,越是伟大的作品,内涵越丰富,也越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新的意义。比如一位学生对《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认识,就让我们拍案叫绝:“薛宝钗综合了林黛玉和王熙凤的优点,她善良,却有心计;她温柔,却能说会道;她身为女子广读书籍,有文才;她的性格迎合了那个时代,也最适应那个时代,我们怎能怨她的‘工于心计’?”

学生的思维活动经过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三、以阅读为本,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素养突出的元素。在语言作品即文本的阅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品位,是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个性地读,通过理解和玩味、想像和联想,领悟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得到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激发创造美的冲动。

引领诵读,欣赏诗文的音乐美。对于优美的诗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配乐范读、配乐跟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他们可以欣赏到铿锵有力的音调,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式,灵动多变的散文特点,巧妙灵活的和缓转韵,从而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充分领会到文章的韵律美。

细味品读,欣赏诗文的情感美。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感情是诗文的生命,是诗文的灵魂。品读《孔雀东南飞》,感受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品读曹植《白马篇》,体味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品读王维《山居秋暝》,感受是诗人向往清幽空灵、自然恬静的隐士生活;品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人豁达面对生活,乐观面对挫折的高境界。

开启想象,欣赏诗文的意境美。诗文中创造的优美意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绝佳之处。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文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创造的美妙境界。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青云密布;地,铺满落花;秋风萧瑟,北雁南归;在莺莺眼里,片片红枫化作离人的血泪。秋凉与悲秋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痛苦伤别的心绪,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不仅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蕴含着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哲理美等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

读以致用,激发创造美的欲望。经过长期的文学作品的美的熏陶之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美、表达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美的文章。读了唐诗宋词元曲,会主动熟悉诗词曲中的格律,继而试着写诗填词作曲;读了写景状物的散文会试着用笔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的河山;读了记事写人的文章会试着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鞭笞身边的假恶丑。

四、以阅读为本,发展文化素养

在阅读中,语文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有两层意思。

一是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加以认知和理解、体验和内化,最终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和灵魂,传承她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当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网络化阅读冲击着我们的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当下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这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传承。

因此,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传统文化中优秀作品的活动,应是一种新常态。比如,带领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徜徉书海,品读经典,体验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组织教师专门精选经典古诗文,汇编《国学》校本课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诵读,以诗词考级、摘抄经典、编写手抄报、写读后感,编制楹联等形式来深化,甚至还可以将国学经典篇目搬上舞台演绎话剧、小品等。阅读活动的丰富化、情景化,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亲近历史、亲近传统,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二是认识和理解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包容它们。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和做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开设英语阅读课程,举办“英语特色文化周”:开展读英语名著,表演英语经典情景剧、观赏英语原版片,练习给英文片配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外国文化、异域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3

[摘要]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赵勇校长曾说:教育如同养树,养树在“养根”,只有养“根”,才能长得壮实了,参天大树才能长成,自然硕果累累。何为“根”?为何“养根”?如何“养好根”?这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

何谓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都教授说: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等最为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何谓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用以适应自身终身学习和改造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有品质。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谈谈对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物理观念与应用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當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应该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概括性认识,即物理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物理价值观等。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物理观念,应当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观念构建”的教学呢?通过“体验”加“感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而“体验”加“感悟”最好的载体便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合作性强,对概念建立、规律理解更加深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回归物理科学本质的教学。

比如,一个具备“运动观”的学生,当他面对运动问题时,会自觉地观察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加以分析,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学最后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小车的运动——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先演示小车下滑,设置情景,继而提问学生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

学生:小车的运动快慢和s、t有关,只需测出s和t即可,再由v=s/t求得速度。

教师:有无其他方案可以研究?比如,假想把小车加长,某人在某位置每隔1s作一标记点(在小车经过的位置上)。那么这些点能否反映出小车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把小车加长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可:在小车的尾部拖上一条纸带——“你走你的路,我打我的点”。这样,小车的运动信息就在纸带上“记录下来”了。

练习:甲同学用手代替小车,匀速拉动纸带;乙同学左手拿秒表,每隔1 s打一点;右手手腕紧靠桌面,并且笔要拿竖直;打第一个点标上0,后面依次标上1、2、3…,求出1到6计数点的速度v。还可以改变拉动纸带的速度,如加速、减速、忽快忽慢,再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刚才练习中,同学们其实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只不过,是“人工”的。如果我们用交流电做电源,利用电磁原理,每秒打50次,就可以改进为“电磁打点计时器”。

二、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从哲学层面理解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时,应该是旧有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而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摒弃或全盘收纳;创新时,也不是空手起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旧有理论持有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纵观物理学史,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此前的认识之上的,在明确问题之后,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进行新的观察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而新的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接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卢瑟福发现的a粒子散射实验,于是卢瑟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鉴于此,本课教学应该抓住“四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开展教学:电子的发现一汤姆孙枣糕模型一a粒子散射实验一核式结构模型。以“a粒子散射实验”环节为例,驱动教学的四大问题为:

(1)为何用?阐明“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动机;

(2)如何做?介绍“a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过程;

(3)有何得?说明“a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

(4)有何获?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经历创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重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否则就是假探究、伪探究,实验于是也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科学探究的主要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显然,编者想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各类实验探究或思维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理念,二是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守恒”的思想。就本节课而言,首先从车厢碰撞挂钩、台球碰撞变速、粒子碰撞转化等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规律的欲望——碰撞前后是否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此时学生虽有较大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毕竟因为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验,教材在适当的环节给出了提示或明确说明,如“实验的基本思路”、“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教師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活化、深化科学思维。学生根据对实验器材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知识将会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只需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维进行因地制宜的实验。“不变量”不是“守恒量”,从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走向普遍性,才能成为规律。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具有的以符合科学的方式待物做事的心向、意识等内心准备状态和行为意向,它包含理性态度、实证态度、质疑态度、非功利态度等。态度是可以学习的,积极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具备科学态度方可担当,才有责任心。广西师范学院吴晓莉教授曾说过,科学态度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勇气、尊重规律、习惯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们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正如温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所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人类破解地球各种危机、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法宝和希望。因此,物理教学不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是用物理核心素养来梳理物理培养目标,真正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良好的示范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不搞现代迷信。比如,做演示实验或解题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律或解题步骤进行,不拼凑数据,不弄虚作假,对误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为例,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角度看,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从宏观角度审视本节课教学中应该培育的科学态度,如下表。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4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生成和再加工,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到位,对方法理解不深刻,让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断层现象。

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思考,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以学生说题为主体的习题评讲模式。核心素养重在通过模型建构、科学论证与推理,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集思广益,让思考的问题更加深入和严谨,特别是能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学生说题,能够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评估与反思中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螺旋形上升,特别是可以综合班级意见,让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强化知识的生成过程。

(2)新课程标准提出: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内异质、组间同质”将学生分成若干6人小组。在课前由组长搜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疑惑,并将问题进行统筹分配给组内成员,在课堂中利用规定的时间由中心发言人首先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其他成员讨论补充,再由全班交流释疑。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加强对班级的巡视和指导,了解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碰撞,同时对组内成员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将知识告诉学生或直接将答案抛给学生,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通过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进行课本的回归,同时能够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特别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合作的学习态度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非常考验中心发言人的责任意识和探究的精神。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当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资源,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探索出数学作业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寻找创设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3)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一些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的建议,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

(一)研究对象

栖霞市实验中学初三10个班级的学生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出物理作业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寻找创设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得出一些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的建议,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科研水平;三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三)研究内容

1、教师积极探索物理作业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1、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确立课题,采用文献法组织教师学习与收集相关资料,然后确定人员分工,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向市教科所申请立项、开题,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成果:①课题方案;②学生调查问卷前测分析。

2、实施过程(2017年10月—2019年10月)

此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行动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①各位参与实验的骨干研究人员各司其职,带领本校的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尽快完成核心素养和生活化作业的初步建构;②主持人建立相关QQ群,及时发布优秀教学资源和先进经验,引导实验教师及时沟通交流,主持人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引领,促使实验顺利开展;③试验初期,实验教师采取分片研究或集体参与的方式,每月至少举行一次面对面的课例研讨活动,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共同解决;④实验教师分阶段对课题做好阶段性总结,并及时搜集、总结、推广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优秀做法及经验,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修正、解决。

主要成果:①中期报告;②教师论文集;③生活化习题资料;④生活化作业案例。⑤物理作业课件

3、总结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10月)

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成果:①结题报告;②学生生活化作品;③师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五、课题研究思路方法措施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引出学习课题,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体会物理学习的价值。在分组讨论之后,由教师组织,再次搜集班级错误的情况,由学生代表阐述本题错误的原因,如审题不清、知识遗忘、模型构建、计算失误等。重点搜集学生知识的盲点或思维的疑点。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讲题,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抽选 的学生对象,优选学科发展欠佳或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针对优生其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及表述能力

已经很强,而真正需要突破的恰好是班级中下的学生,通过抽选能够及时的反馈这一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在思维中的一些障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案设计 篇5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1.了

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用语言组织教学。

计算机网络,音乐播放器

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你觉得这些植物给你哪些美感?

PPT,多媒体设备

探究式学习活动

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板书课题。

1.观察教室中的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

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黑板,计算机网络,PPT,多媒体设备

学生动手实践

解决教学难点。

分析教材上学生作业,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怎样表现出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教师演示如何表现叶子的不同角度及前后穿插。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PPT,多媒体设备

小结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多媒体评价表,PPT

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6

一、课改回顾

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1、《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口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个“抓手”————课程改革 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统筹各学段、统筹个学科、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统筹校内外阵地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提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

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4)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另一重要的学科特性,由此形成的区域认知也是我们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何落实区域认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区域认知落实到区域地图上。

三、核心概念

是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筛选出以下核心概念:

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四、课程方案

1、必修两册书,必修1和2,各2学分

2、选修1: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

3、选修2:自然方向的天文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人文方向: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生态保护、政治地理

技术与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地理野外考察。

说明:选修1宽而浅,为后续的选修1打基础。二是不追求系统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选材;三是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评价方案

高一:地理生物结业

高二:所有科目等级考试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7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2).

核心素养:学科命题的导向标 篇8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6年2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下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那么,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专业素养又是什么呢?依据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内容;基本能力,即观察探究、逻辑思辨、分析解决问题等;基本方法,即比较、概括、推理、判断、分析、运用等。

综观2016年全国各地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各地在试题命制方面都较好地注重渗透学科素养的考查,对思想品德日常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现实生活、后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挥了奠基功能。下面就几道经典试题为例,与大家一起品读。

一、革新纯时政题考查理念,促使学生养成时事素养

时事素养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时事新闻关注的广度和深度,关系一个人融入时代、奉献社会的热情程度,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例1.(2016·山东济宁)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次会面巩固深化了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A.和平统一B.一国两制C.九二共识D.和平共处

【品读】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影响。“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承认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对“九二共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是排除其他干扰项的关键。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误选B项,这启示我们对于重大时事内容核心要素的学习理解很重要。

例2.(2016·山东菏泽) 下列时政材料中,体现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①2015年7月8日,金砖国家第七次峰会在俄罗斯举行,峰会的主题是“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全球发展的强有力因素”②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正式成为世界货币③2016年1月16—17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④2016年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及使用弹道导弹进行发射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品读】本题考查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解读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所给的选择肢,弄清这些时事新闻都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或反映了哪些方针政策。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①②③均体现了当今世界的这一发展趋势;④体现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的主题。故正确答案为A。

二、坚持以德树人为核心,彰显学会做人的依托点

思想品德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科,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课程的目标。

例3.(2016·山东威海)崇德向善做平凡好人

四年的初中生活,在师长、同学的陪伴下,我感觉自己“长大了”:体育训练中,不喜欢跑步的我,每天坚持锻炼,变得更加坚韧;校本活动中,我不仅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还和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高质量的作品;生活中,我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回眸成长的历程,我有着沉甸甸的获得感。

(1)材料中的所体现的哪些优秀品质印证着“我”的成长? “体育训练”中培养的优秀品质,对我们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2)“我”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这启示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怎样做?

【品读】本题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一则情景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做平凡好人。该题在求真、求善、尚美的主旋律中,展开如何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思考。命题实现的是人文素养,更成就了学会做人的依托点。解答第(1)问时,考生要仔细审读所给材料,弄清材料中的成长轨迹分别体现的优秀品质:“坚持锻炼,变得更加坚韧”体现了坚强的意志;“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说明“我”有责任感;“和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分工协作”体现了善于合作;“以诚待人,信守承诺”体现了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然后再结合培养坚强意志的知识回答它对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即可。第(2)问可结合“如何做诚实守信的人”回答。

例4.(2016·山东菏泽)“爱心一面墙,温暖一座城。”“爱心墙”是菏泽市电视台倡议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温暖生活困难群体。2016年2月6日,菏泽市第一面“爱心墙”在育才路建成,短短几天时间,“爱心墙”上挂满了周边市民自发送来的各种衣物,这些衣物又陆续被需要的人们取走。

“爱心墙”受到过往市民的广泛热议和赞扬,被称为“菏泽最美的风景”。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片,运用所学思想品德课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爱心墙”被称为“菏泽最美的风景”?

(2)我们应怎样让这道风景更加亮丽?

【品读】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提炼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负责任的中学生。通过审读材料可知,“爱心墙”活动是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因此,回答第(1)问时,可结合“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意义”回答;第(2)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从“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关爱他人”、“养成亲社会行为”等角度回答。

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都十分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引领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5.(2016·山东青岛)见贤思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有的人在平凡日子里做好事、当好人,有的人在普通岗位上当先锋、创一流,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可感可思,可学可鉴。

(1)坚强与快乐的最美中国孝心少年王荠悦,勇攀质量高峰的大国工匠宁允展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见贤思齐,请你运用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说说怎样以实际行动展示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要求:紧扣事迹,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角度多维,层次清晰。

①②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一个人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①②

【品读】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个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解答第(1)问时,要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围绕先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作答;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6.(2016·福建福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8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新版守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

(1)将图中守则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确连线。

(2)表中守则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美德?(每格只填一个)

守则内容传统美德 不比吃和穿戴热心志愿服务材料二与2004年出台的守则相比,新版守则对“珍爱生命”的内容做了修订,如增加了“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等具体行为规范。

(3)从不同角度简单回答,这一修订对中小学生有什么意义?(写出两点)

【品读】本题以《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社会热点内容为载体,体现了思想品德的时效性,所考查的内容为教材重点内容,也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第(1)问属于连线题,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认识作答即可:珍视国家荣誉——爱国;不说谎不作弊——诚信;学会合作共处——友善;好学多问肯钻研——敬业。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问的关键在于要把握好传统美德的内涵。第(3)问考查考生对“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的认识和理解,可从“珍爱生命”、“生命健康权”、“自我保护”等角度作答。

四、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宪法法律纳入升学考试,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也大都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以引领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做懂法、守法、护法的中学生。

例7.(2016·浙江宁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不法分子侵犯了医护人员的什么权利?修改刑法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一项基本要求?

(2)结合材料一、二,从法律作用的角度分析“医闹入刑”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为改善医患关系,请你给医患双方各提供一条合理化建议。

【品读】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等知识,需要考生在掌握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依法行使权利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第(1)问考查了教材基础知识,依据所学基础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考查了“法律的作用”,运用有关法律的作用的有关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可分别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个角度去提建议作答。

例8.(2016·山东青岛)崇尚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某班组织了一堂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护能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学法懂法】

初中生小明和同学小亮正骑着自行车一同行进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一辆轿车为躲避前方来车拐进自行车道,将小明碰倒在地。轿车司机下车后发现被碰的是一名学生,便驾车飞奔而去。几位好心路人将小明送至附近医院,经诊断,碰撞造成小明小臂骨折。

(1)小明的哪项权利受到了侵犯?请说出相关法律规定。

(2)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你认为同学小亮应该如何机智灵活地去做?

①②③

【知法用法】

经交警查看监控,找到了肇事司机。肇事司机私下找到小明家人,提出和解。小明及家人咨询了律师,同意由交警调解,双方协商解决。但在赔偿金额方面双方产生分歧,小明及家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将肇事司机告到法院。最终,肇事司机按法院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3)小明及家人运用了哪些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②③

【品读】 本题结合具体案例情景,以“崇尚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设问的具体要求,看清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第(1)问主要考查“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材料中轿车司机将小明撞倒侵犯了小明的生命健康权,然后回答出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依据的法律法规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怎么办”,考生可结合“未成年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怎么办”,可结合公民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回答。

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曾指出:“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注重在试题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进而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例9.(2016·山东济宁)“京腔京韵,校园处处唱响中国梦;国宝国粹,心头时时凝聚正能量。”2011年至今,济宁市金乡县正式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京剧走进校园四年来,该县努力传承京剧文化,联手京剧名家,培育了一批京剧爱好者和表演者,让校园京剧逐渐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中国国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京剧进校园”有利于()

①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弘扬中华文化,排斥外来文化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品读】关注本地区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解地方热点、焦点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关系,理清地方热点、焦点与教材重要理论知识的关系,是一名中学生应必备的学科素养。该题主要考查“京剧进校园”活动的意义,解答该题最好的方法是运用排除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很显然题肢③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为D。

例10.(2016·四川自贡)阅读漫画。“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叫做“世界图书日”。2016年4月23日是世界第21个“世界读书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表明()

①读书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②读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③读书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品读】本题考查学生对开展读书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其糟粕,①的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是错误的;③④均是开展读书活动的重要意义。

六、提升试题的创新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素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基于此,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十分注重“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在命题中注重联系学生实践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素养。

例11.(2016·安徽·17题)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唱响中华大地。

某校“小记者站”准备就本市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对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系列采访,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首先,小记者准备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话题,对市长进行采访。

(1)请你帮他们拟出采访提纲。

小记者们还通过系列采访,收集到本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要采取的相关举措,制成了表格并进行探究。

举措体现的发展理念举措一:提升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建设水平,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检验,积极申报自贸试验区。示例:开放举措二:统筹城乡发展,做强县域经济①举措三: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2)请你完成上表中的空格内容。

针对表格中的举措三,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有利于推动我市未来的发展。

(3)请你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通过系列采访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共享是坚持其他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是归宿。

(4)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共享发展是归宿”谈谈你的认识。

【品读】本题紧紧围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活动主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辨析应用、综合归纳和创新实践能力,并引导考生关心家乡发展,进而为家乡建设多做贡献。第(1)问要求学生拟写采访提纲,学生务必要紧扣“绿色发展理念”这一采访话题,针对“我市的资源环境状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思考;第(2)问要在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一依据“措施”,判断“所体现的发展理念”;第(3)问考生考生的评析能力,考生首先要对同学们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依据“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创新的重要性”阐述理由;第(4)问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本题实际是考查“共享发展”所体现的道理,回答时可根据“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维护公平正义”等内容回答。

例10.(2016·重庆A卷)重庆,一座“非去不可”的城市,我为你骄傲;中国,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国家,我为你自豪!看山城锦绣,听两江流水,体验魅力重庆;看世界风云,听中国声音,感悟出彩中国。某校围绕“魅力重庆”、“出彩中国”两大主题,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生活体验活动。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并参与活动。

上一篇:丹阳市教育局简报下一篇: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