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月光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欣赏:月光(精选12篇)

诗歌欣赏:月光 篇1

我喜欢在窗前枯坐

没有那么多必须要厮守的

静寂是我一辈子的情侣

夜的怀中

所有的颜色都在沉醉

像陷落于一个荒废的诺言

月光

从楼宇的罅隙间

从贫瘠的树枝上

筛下

弹落在各色冷冷的窗前

清寂的月光

被不同的窗口购买

历经三百六十五个日子的沧桑后

演绎成迥异的故事

悲伤或荒诞

清新或温暖

蜂拥而至的思绪

唤醒久已死亡的文字

以一波逐着另一波的方式

以一朵雪花赶过另一朵雪花的姿态

轻扣门扉

给灵魂镶嵌上翅膀吧

以活着的名义

诗歌欣赏:月光 篇2

为想家的人照着亮

哦~离开太久的故乡

和老去的爹娘

哦~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

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

哦~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

都别忘了故乡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

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

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

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

哦~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

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

哦~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

都别忘了故乡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

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

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

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

是什么欲望让我们疯狂

是什么距离让我们守望

是什么誓言让我们幻想

是什么风雨让我们流浪

月亮高高挂在了天上

让回家的路有方向

哦~离开太久的故乡

好想回去见爹娘

离开了太久的故乡

快快回去见爹娘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 月亮是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 流传着许多写月亮的名句, 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月光下, 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感愈发朦胧而真切, 这些诗句借助月亮来抒发对故人和家乡的思念, 情因月生, 又由月来传递, 月亮俨然已与文人墨客的心理完美地契合, 成为他们频频歌咏的对象。羽泉的《月光》出自《@自己》专辑, 它也是一首由月思乡之作, 然而词作者能以朴实真挚的文字, 书写细腻真切的思乡之情, 并将这种内心的思考写得丰富而有深度, 给听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为想家的人照着亮”, 起句将物理意义上的月光心理化, 月光成为想家人心中的一盏明灯。“哦~离开太久的故乡”、“和老去的爹娘”, 故乡、爹娘, 都是在外游子心中的牵挂, 这句也照应了上文中“想家的人”。“哦~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 月光下迎着朦胧的光芒轻轻哼唱古老的歌谣, 这仿佛是一幅富有诗意的月景图。而“哦~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别忘了故乡”一句又回到第一句“想家的人”, 外面的世界即使再精彩, 也难以取代故乡的地位。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 第二小节中四句简单而对仗工整的句子, 包含着丰富的内心活动。在远离故乡的岁月中, 游子难免会遭遇失败和挫折, 饱尝人生百味, 词作者并没有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也许, 我们内心的坚强、悲伤、坦荡、成长都源自背后那有力的依靠, 那就是故乡。是故乡给了我们成长中源源不竭的动力, 它才是我们的精神领地。

词作者有意地对前文进行了部分重复, 词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强化了上述追问的语气, 也为第五节的进一步发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什么欲望让我们疯狂”、“是什么距离让我们守望”、“是什么誓言让我们幻想”、“是什么风雨让我们流浪”, 这四句的思考力度较之第二节更进一层, 那些令人疯狂的欲望、守望的距离、幻想过的誓言、流浪中的风风雨雨, 有效地唤起了我们的生活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欲望与纠葛在故乡的回望里都只不过是一缕缕过眼的云烟, 渺小而卑微。

至此, 词作者转入了对月亮的书写。“月亮高高挂在了天上”、“让回家的路有方向”, 月亮高挂天空, 勾起了我回乡的冲动, 也指引着家的方向;这句与全词起句中月光照在“心上”形成了对比, 此处是物理意义上的“月光”, 没有经过感性化的处理。“哦~离开太久的故乡”、“好想回去见爹娘”, 这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那一份情感, 为了生活忙碌着, 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亲人。最后一句“离开了太久的故乡”、“快快回去见爹娘”似乎是对上一句的呼唤, 听到全曲的尾声, 内心的一丝丝涟漪在月光下更加令人惆怅。

月光唯美爱情诗歌 篇3

安然地睡去。

每一晚都如此满足,仿佛幸福,一直连接着东西两端的我们。

这般简单地,纯粹地

如同我爱你,如同夜晚如盖的天空,繁星如豆,我枕着华美的一颗睡去,听见你在身边的呼吸,和着心跳的旋律一起

月亮半夜的时候,带着银光抚摸着大地,我在沉沉的梦里,披着她的柔情,不愿意天明

如同你的深情的眼眸,凝视着大地上的我,沉睡的人类的孩子。

如同被你的爱拥抱着的,深夜里偷偷爬上来的,一首溢满月光的,相思曲。

于是我想写一首,月光的诗给你。

每个无论阴晴圆缺的夜,你都知道,有一首歌会唱起:

诗歌:月光爱人 篇4

却奏不出我的忧伤

满天的繁星

不及你温柔的眼眸

清风穿过岁月的痕

我便闭上双眸

与你浅卧在轻柔的月色里

聆听你带给我曼妙的心音

*

月光下,我携着初念

为你镌刻最深的惦念

我用无言的念将情滴落墨砚

我愿在你的柔光下

为你舒展广袖,留香于袖底

为你舞尽流年芳菲

绽放岁月娉婷

*

画一个月亮,照亮你的笑靥

以最清丽的模样与你月光下相遇

红尘轻摇流光

那是我为你圈画的爱

锦瑟陌舞寒香

那是我为你镌刻的永恒

任星移斗转

生生不息,岁岁年年

*

温一弯浅月,绣下淡淡的思绪

透过朗朗明月

将纯纯的思念,让风传递

镂一缕爱的馨光,氤氲你的诗卷

期待,月光照满楼阁

星星含情柔媚

我便与你

拈墨入诗,展纸入画

*

剪一缕痴恋,洒在素白的诗笺上

撒一束墨花,熏香你的诗卷

与你一起隽写爱恋

你诗,千年的相思落满窗

我墨,万年的等泊满月光

让银色倾情栖息爱的港湾

诗歌欣赏:月光 篇5

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两首曲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比如弗兰克·道斯著的《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主要是对德彪西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美国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对于贝多芬有较多的研究;王欢在《共看明月皆如此——从两首钢琴曲<月光>说起》一文中对两首《月光》的创作动机、主题、结构及和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关越寒的《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分析与比较》从对两首《月光》在曲式结构和内容表现上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以此凸显两部乐曲的异同;董凡菲在《夜色下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比较》一文中对两位作曲家的创新性上出发分析两首《月光》的不同, 贝多芬在创作风格上进行创新, 而德彪西则在和声和旋律上进行创新。

贝多芬与德彪西生活于不同的年代, 两人在音乐派别与风格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加上两首《月光》的创作背景、音响效果、曲式规模等方面的不同, 导致两首音乐的演奏技巧同样存在着差异, 通过演奏要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而本文则主要是对两首《月光》的创作、演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别, 向大家展示古典派和印象派的不同之处。

一、两首《月光》的创作背景

(一)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也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 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在1801年 (31岁) 时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月光》钢琴奏鸣曲, 传说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正在弹奏自己的作品, 然而有一部分弹奏的并不好, 于是他走进去, 却看见一个盲人女孩坐在琴凳上, 于是贝多芬当即示范给女孩, 而此时正好窗外月光皎洁, 贝多芬便缓缓弹奏出这首曲子,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 再加上这个美丽的故事, 所以人们将这首乐曲称之为《月光奏鸣曲》。

(二) 德彪西《月光》的创作背景

法国著名音乐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和革新家, 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派的创始人, 德彪西从1890年开始创作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 而著名的印象派夜景《月光》正是《贝加摩组曲》的倒数第二乐章的第三曲, 这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首作品, 组曲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 作品取材于魏伦的一首同名诗, 而组曲的曲名则来源于德彪西留学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 这组曲也是德彪西独特的个性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过渡性作品。

二、两首《月光》演奏方法的不同

(一) 手指触键方法的不同

钢琴演奏中手指触键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发声效果的不同, 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手指触键的方法, 来改变音乐的音色、音质和音量。手指触键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手指触键时指尖的软硬程度、手指各关节受力时的牢固程度以及手腕的支撑调节三个方面, 总的来说手指触键方法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贴键式, 就是指手指只需要贴着键盘自然落下, 此种方法能够使音色柔和, 多用来抒情和体现节奏的缓慢;二是高举式触键, 是指当手指抬起落下时, 让手指的最末端与键盘垂直运动, 增加重量, 这种触键方式常用来表达乐曲中情绪激昂, 高潮的部分。

在贝多芬的《月光》中, 第一乐章 (谱1) 是持续的慢板, 作者用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自己无穷的幻想, 在弹奏这一乐章时主要是采用贴键式的方法, 弹奏八度时小臂力量要稍微放松一点, 可以稍微抬高手指, 以增加手指触键时的重量, 突出音乐的声音效果。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 三连音曲折地走向高音域, 展现出不安的情绪, 紧接着进入再现部, 此时手指可以稍微抬高一些, 比弹奏呈示部时稍强, 主要是通过小指主动击键来突出这一乐章中的主题部分, 注意将小臂的力量往小拇指方向下沉一些,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保证旋律的流畅连贯;第二乐章是小快板, 这个乐章虽然短小却精致, 整体变现出一种轻快而又恍惚的感觉, 乐章一开始的弱起小节, 多是连奏和断奏相结合, 此时需要用贴键式和高举式的触键方式相结合进行弹奏, 特别是前面四个小节, 弹奏时注意在用贴键式触键保持音乐连贯的同时, 也要让手指尽量高举触键来表现音乐的歌唱性;第三乐章是传统的奏鸣曲快板乐章, 这一乐章情感奔放, 情绪比前两个乐章更加激昂, 紧张度一步步增强, 为了表现出这一点, 弹奏时对触键方式和速度的要求很高, 这一乐章多是紧凑的十六分音符, 在弹奏时手指尽量贴键, 触键要有力, 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既要保持每个音弹奏时清晰, 也要具有颗粒性, 在尾奏的时候 (谱2) , 首先出现第一主题进入减七和弦的琶音, 然后进入花奏, 在演奏时手指先要贴键, 接着需要手指抬高跳跃演奏, 最后将手臂的力量灌注到指尖高举式触键, 在激烈的重击中收尾, 突出最后结尾的音响效果。

声音的色彩变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显著特征,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 特别注重和声效果的色彩与配置手法的细腻。在演奏时所采用的触键方法, 要注意结合力度表情变化、和声旋律色彩、风格情感特征等。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在触键时需要演奏者使用手指肉垫最厚的部位去弹奏, 好像在抚摸羽毛般。德彪西的《月光》同样也是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了并列的二部曲式, 这个部分在弹奏时要将左、右手进行完美的协调, 左手的和弦与右手的按键都要轻, 要求触键柔和, 不能够用力敲击, 主要运用贴键式的方法触键, 使手指贴着琴键的根部“抚摸”, 表现出柔和、平静的效果;《月光》第37-40小节 (谱3) 右手小指的音, 在下键的时候, 要格外的注意要柔和, 声音千万不能生硬, 要弹出声音的歌唱性, 旋律的流畅与连贯性。中间部分主要是抒情, 再现部分开始紧缩, 从51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再现部, 第一部分的旋律再度出现, 并加上左手上行的分解和旋的衬托, 把月夜描绘的更加浪漫和有诗意, 弹奏时手指的力度需要稍微增加, 采用贴键式的触键方法, 保持音乐的连贯和流畅。在弹奏最后7小节时要更弱, 但触键依然是采用贴键式, 柔和而连贯, 朦朦胧胧, 弱到无声。在弹奏最后一小节的琶音时, 手指触键的角度应该向右下方稍稍倾斜一些, 指尖的触键随着手臂的动作向旋律音移动, 力量也随之轻轻放下, 这样既突出旋律音, 又保持了声音的流动性。

(二) 力度的不同

力度变化是钢琴演奏的关键, 比如ff、f、mf、p等力度记号, 我们可以看到, 钢琴弹奏过程中是有力度的层次划分的, 而正是这些力度赋予了音乐生命, 让钢琴产生出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的声音效果, 特别是在整个乐曲中, 前奏、间奏、尾奏都要运用不同的力度, 以使音乐出现明显的层次。

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都非常注重弹奏的力度, 因为力度直接影响了音量, 对于节奏的突出和感情的表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贝多芬的《月光》整首乐曲的力度都是逐渐增强的, 具体来说, 贝多芬打破了传统套曲模式, 第一乐章比较平静, 比较柔和, 描绘的是静谧的月色, 所以力度变化不大, 用“持续的慢板”代替了“快板”, 采用三部曲式表达丰富的情感, 注意力度记号pp, 弹奏时手指力度要轻, 但还是要保持音乐的连贯性, 细腻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波动;第二乐章力度逐渐加重, 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 运用3拍子的小快板, 在静下蕴藏着作者的心理斗争, 第107小节到114小节, 需要注意左右手的力度记号不同, 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突出两只手力度的对比, 突出复杂的内心斗争; (谱4) 到第三乐章力度非常强, 将整个乐曲和作者自己的情感都推向了高峰, 像奔腾的海浪, 力度完全释放, 与前两个乐章力度完全不同, 乐谱中对力度的变化更详尽, 弹奏时要特别注意, 特别是cresc.渐强的符号出现多次, 表现出连绵不断地十六分音符的律动性, 最后逐渐的力度加强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德彪西的《月光》同样从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的力度在逐渐增加, 然而不同的是他的整体力度比贝多芬要弱, 而且整首乐曲呈现出的是一种宁静、优美、轻快的感觉, 从曲谱上看, 乐曲从开始到结束, pp出现过6次, ppp出现过1次, 说明整个的力度层次是控制在较弱的范围内, 随着音乐的适当波动, 出现渐强和一点点渐强的力度记号, 所以第二部分乐曲开始呈现出一种紧缩的感觉, 一直到第三部分整体力度增加, 演奏时要注意这两部分之间力度变化的对比, 但当整个乐曲达到高峰的时候, 其力度依然不是很强, 而且具有很强的跳跃性, 相较于贝多芬音乐的沉重, 德彪西的音乐更加轻巧飘逸, 这也是两种音乐流派风格的不同之处。另外贝多芬《月光》所表达的情感比较直接, 通过力度直抒情怀, 而德彪西《月光》通过力度则体现出月光的朦胧与优美, 以及自己含蓄的情感。 (谱5)

(三) 节奏的不同

节奏是指在音乐上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关系, 不同的规律和组织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节奏, 它包括律动、时值、重音三个要素。节奏在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 它也是传达情绪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媒介。不同节奏形式的运用, 以及演奏中对于节奏的不同处理, 都会直接影响到音乐效果, 以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贝多芬的《月光》是对传统音乐形式的一个巨大的突破, 他将奏鸣曲运用全新的节奏模式来展现。第一乐章中, 使用了“持续的慢板”, 升C小调, 2/2拍, 整体节奏舒缓、平和, 具有浪漫主义夜曲的一些特点, 然而三部曲式的节奏在不断变化, 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第二乐章一开始是小快板, 它用轻快的节奏将第一乐章中的深思与第二乐章的紧张气氛结合起来, 并且在这里重音突出, 极具韵律感, 而且在跳音处理方面不快不慢, 恰到好处;第三章运用不安的急板, 升C小调, 4/4拍, 这一乐章是贝多芬在从前所写的钢琴音乐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 以狂暴突进的方式, 钢铁般的节奏进行, 反映出内心的激动与热烈, 而且极具戏剧冲突性, 整体节奏变快。

德彪西《月光》的节奏总体上是为了描绘舒缓柔和的宁静画面而形成, 他在曲中运用了浓郁的降D大调, 9/8拍, 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 曲谱并未在一开始标出速度的符号, 而是标记了表现乐曲氛围的符号, 在没有速度记号的情况下, 演奏者应结合乐曲的题目和要求进行演奏。开始的速度不应太快, 营造一个幽静的氛围, 一幅一轮月亮静静的挂在夜空中的美丽画面。在前部分, 均是采用右手弱起节奏, 音乐舒缓而悠然, 旋律与伴奏构成平行三度, 随着情节的发展, 乐曲开始追求ppp和p之间的力度变化 (谱7) , 而且整个《月光》从头到尾都是“rubato”的伸缩速度, 自由的速度, 需要在演奏时做到张驰有度。在第三部分中, 出现了大量的琶音, 流动连贯的节奏像带来一个个好似波浪又规律又不单调的感觉进入高潮, 进入高潮部分时速度伴随着加快。

(四) 踏板应用的不同

钢琴的踏板一般分为中间踏板、左踏板和右踏板, 其中中间踏板具有弱化声音的作用;左方踏板又称为弱音踏板或柔音踏板, 可以减弱音量和改变音色;右方踏板也称强音踏板, 它可以有效地延长音乐和增强音响效果。钢琴演奏中踏板的合理运用, 可以使音乐表达出更好的效果。

贝多芬一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共有八百多个踏板标记, 在《月光》这首奏鸣曲中踏板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在前两个乐章的曲谱中虽然并未有太多的踏板标记, 但在演奏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延音踏板, 使声音更加饱满柔和, 也使音乐保持了它的连贯流畅, 特别在第一乐章中对于弱音踏板的运用较多, 使用踏板时要注意既要保证声音的清晰度, 又要表现这一乐章中静谧的感觉, 这样可以使表面平静的音乐变得深沉, 体现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与挣扎, 与后面的乐章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在第三章急板 (谱14) 的时候, 主要运用的是强音踏板, 踏板与踏板之间尽量不要断, 让本来激烈的声音层层推高, 并使每个声音延续并产生泛音, 获得更丰富的声音效果, 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德彪西对于踏板的运用非常讲究, 他的《月光》整首乐曲都没有踏板的记号, 因为极其微妙的踏板运用无法用记号标记,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在演奏中对踏板进行小心控制和细微的调节。从27小节 (谱15) 开始, 出现了一连串的琶音连奏, 这时可以用半踩踏板的方法, 也就是说当延音踏板全部踩下去后, 快速地将脚再上下踩踏一到两次, 这样能够清除不必要的泛音和不使多个泛音连在一起, 出现浑浊的效果。但要注意, 这是一段音符比较密集并流畅的乐段, 所以在音乐进行时, 不要由于踏板的变换出现音乐断层的现象, 这时需要手指也尽量的连贯, 保持音乐的流畅性, 配合踏板的使用效果更佳。

“月光族”理财也有招 篇6

有人说, 他们这样做是迫不得已, 因为全球金融大动荡, 他们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但不管怎么说, 看似“潇洒”的花钱做派, 已经让他们感觉到既不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今后家庭生活的美满。

记账先行VS实行计划经济

杨女士, 22岁, 现在一家形象设计工作室学习化妆, 是一个标准的时尚达人。凡是跟潮流、跟时尚有关的东西大多是由金钱累积起来的, 所以, 杨女士每个月的开销都很大。钱是花出去了, 到头来却不清楚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于是, 杨女士觉得不能再这样没有节制地挥霍下去了, 她开始要采取策略, 告别月光。

想要告别月光, 必须弄清楚自己的钱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 杨女士选择了记账的方法。把每天的开销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月末的时候对账本进行总结, 找到哪些是不必要的开支或者超额的开支, 提醒自己时刻注意。半年下来, 存折上的数字逐步上升, 杨女士好不开心。

朱先生, 26岁, 自由职业者, 从事于多项工作, 平均月收入4000—6000元, 按照朱先生的说法, 无论每个月赚多少钱, 他总能把钱统统用光。近来, 朱先生明显感觉手头有点紧。身边的朋友都开始积极理财, 学习怎么样过日子了, 朱先生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为了告别月光, 朱先生对自己的生活实行计划经济。每月拿到工资, 他首先做一个月预算表, 除去本月的必要开支, 把剩下的一部分固定的数额作为储蓄。

克制自己VS告别娱乐场所

24岁的钟女士是某公司的档案管理员, 平时的工作比较沉闷, 每当周末的时候就会用逛街来发泄一星期的不满。很多情况下, 并不是因为需要, 仅仅就是因为想买, 有些东西买回来以后才发现, 是自己根本用不上的。现如今钟女士感受到了自己的经济危机, 开始学着克制自己, 逛街之前会把必需购买的商品清单列在纸上, 并且预算好要用的现金, 不带信用卡、存折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盲目消费。

丁先生, 24岁, 毕业于某工程学院, 现在一家外企工作, 任制造部主任, 月薪6000元/月。由于家境富裕, 大学四年都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用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肆意挥霍着青春。

工作后, 吃西餐, 喝咖啡, 唱KTV, 成为了丁先生的主要生活方式, 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今年以来, 丁先生所在的企业生意清淡, 奖金也少了, 丁先生心里有些发慌。他开始悄悄告别这种看似“潇洒”的生活方式, 并开始理财。丁先生选择了风险低、要保本的方式———存银行。零存整取, 每月定存1000元, 开户1年, 利率根据定期存款打六折来计算, 不到存款年限时取出的钱按照活期存款的利率计算, 储额就算再小, 积累下来也会是不小的财富, 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支出和节余。

远离面子VS努力学会规划

金小姐, 28岁, 有一间自己的店面, 旺季的时候, 除去必要开支, 剩余的部分用来看电影、购物、旅游。今年以来生意不好做, 原来换季时候的旺季也变成了淡季, 金小姐的日常生活遇到了麻烦。

从前, 金小姐购物时不知道货比三家, 为了面子, 从来不讨价还价。由于近期囊中羞涩, 金小姐渐渐学会了砍价。金小姐谈了一个男朋友, 两个人的恋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只要出门, 没有一样是不花钱的。可再浪漫的恋爱也比不上实际的经济基础, 有自己的婚房比盲目开销要实际得多。多为未来做些规划, 务实恋爱是金融风暴来袭以后两个人达成的“共同协议”。

十里月光诗歌 篇7

一波清辉,洒向春江

镜水圆月引领我穿越过去

回到幼年的时光

采一丝记忆送给母亲

把她逝去的.青春还上

夏叶婆娑,夏夜微凉

披一袭月纱

踏着风声把你凝望

路边的竹林沙沙

诉说着过往

镰月如勾,年轻为饵

钓回的往事,残留着馨香

秋月如洗,秋思叠荡

撒一层月华

冷了秋风,残了菊黄

摄岁月为水

沏人生为茶

尝一口孤独,饮一口彷徨

品不尽的是儿女情长

冬月凄凄,相思潜藏

撕开夜的外衣

不愿有冰冷在旁

虚幻用月光填满

梅花雪,梨花月,一遮沧桑

染的我鬓发如霜

留下脚印两行

不曾留恋曲折的过去

只愿有一些回忆珍藏

梦里春华,梦里夏思

梦里秋长,梦里冬霜

梦里不要太多

月光如水散文欣赏 篇8

在盛夏还是初秋的夜里,我喜欢浸泡在如水一样的月光里,任所有的思绪感觉淡化或在没有感觉的大脑里放纵。

吃过晚饭,我抱着儿子下楼。儿子已经会跑了,但还是想在父母的怀里多待一天。满足的笑容飘在他的脸上,我也满足了。

没有云,天是晴的。我让儿子数星星,儿子只能数三十个数,但他却数了六个,我说再仔细找一找,他又找了三个,我也找不到了,但月亮还算看得到,却看不到传说的桂花树与树下的白玉兔。

我的儿子是幸福的又是可怜的,幸福是因为他有看不完的书,只三岁就已经知道了太阳系里有太阳,有金星、木星、土星,有地球,九大行星绕着太阳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可怜是因为他从没有看到漫天的星斗,更看不出银河,牛郎与织女、大熊与北斗。穿过绿藤缠绕的`长廊,我又闻到绿的味道,也许是这个城市与我有一样的爱绿,在每一个角落都覆盖着绿叶。园林师傅天天开着洒水车浇水,能够在干旱的天气里保持绿植能够艰难的活下去,我庆幸我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使我的住所没有尘土飞扬,但他挽救不了我爱的月光。

夜已经深了,喧闹了一天的城市,总算安静了一点点儿。星星从城市上空街灯反射成如霞的红尘,高楼在红尘中黑黑的显得格外的狰狞,在楼宇的间隙里星星中又冒出几个,但儿子已经睡了,我也没有了兴趣。听到儿子浅浅的呼吸,仿佛是我的头枕在母亲的腿上,听她讲一些天仙配的故事,哼唱一些浏阳河的小调。渐渐的我的眼前出现了在满月的天空,在我童年老家的院子里,如水一样的月光照在野秋菊嫩黄的花瓣上,露珠在叶蔓上翻滚舞蹈,那月儿如玉、那星儿如钻,仿佛你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覆盖在我的身上月光,就像小溪水一样的温柔,闻一闻,是成熟了的稻的清馨,还是栀子花的芬芳;听一听,是树蛙的长歌,还是秋蛉的低语。

从农村长大的我,思想里总脱离不开农村那一亩三分地,骨子里、思想里,就连做梦也都是以农村熟悉的为背景。

不知什么时候,从楼与楼之间的缝隙里吹来了一丝丝夹着汽油味的风,把我从久远吹到现实,看一看,月亮仍然暗淡无光,如同病了一样失去往日的笑颜。我不知道如今的城市还要如何变化,如何美丽,地面上已经没有多少自然的东西,除了大厦入云,小区如画,脚下是红绿相间的方砖,路旁是法国树、荷兰草。只是雨水越来越没了规律,有时一下雨连着半个月,就要抗洪,有时半年不下雨,就得抗旱,花呀草呀还得日日浇水,还要人工降雨。脑子里没有一丝浮躁,大概也失去了所有的思想

也许再过几年,乡村也进化了,从矮草屋中走出来,有计划的盖起了一排排高楼,汽车喇叭代替了牛马的哞吼,也有了城市一样的月光,那时,是不是要坐宇宙飞船才能看清月亮。

诗歌欣赏:月光 篇9

一、引导学生写作必须扎根他们的生活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描写,虽然时间久远,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温馨而美好。我相信这是对童年生活的真实感受,之所以印象深刻,还得益于作家对童年生活的体验之深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说道:“……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不论是名家的成功体验,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或是习作练习的基本规律,都可以从中发现,要在写作上取得一定的进步,必须对生活具有独到的体验和关注,前提是要热爱生活。喜欢就会认真,热爱才能投入。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不一定都是主动的,这也是我们的孩子不能写出好作文的原因。作家的生活“情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来看这一句:“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一双勤劳的手”在课文的字面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但从课文所选的歌谣、童谣中却可以找到。“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正是一个农家女子在洗衣时的歌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这正是砍柴割草时的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这可能是做饭时的歌谣,而“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正是农家女子哄孩子哼的“摇篮曲”了。母亲在劳动的过程中哼出来这些歌谣童谣,说明母亲并不因为“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而郁闷、厌烦,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体验生活。可以想象,母亲在从事这些简单琐碎的劳动时,一个对母亲充满敬意的男孩子正跟在后面,围绕在膝下。正是作家继承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感情,才让作家在文学创作路上有不竭的源泉,最终成功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因此,教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

1.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片断,一句话。

从这些细微的地方入手,鼓励孩子写“段子”,成为“段子手”;让孩子感受到趣味的生活,从而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下面是我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片断时写的“段子”。

记得上《梦圆飞天》这一课时,李老师找我读杨利伟出征说的话:“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李老师读了这句话后,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那句话被我读得这么好,李老师读得整个句子都变了,就是不想去的意思。

———徐泽娜《我最喜欢的老师》

这就是学生对一句话、一个生活片段的关注!关注多了,积累的资料就丰富了,自然也就能写出好习作了。

2. 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捕捉与体验。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需要善良的心肠和灵敏的心灵去捕捉与感受的。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捕捉,虽然说需要个体本身具有的一种素养,但也需要不断地强化与训练,让学生看见一件事,能够动情于中,听见一句话,能够晓情于声,从而与生活中的人、事紧紧相依,事动而情发。这才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体现!

……但是,就算这样,你爸爸还是每个星期都抽出2天的时间来照顾我。这说明什么?儿子,你知道吗?

当说到这儿的时候,妈妈没有继续说下去,我似乎看到妈妈的眼睛的深处的一抹柔情一闪而过……但是现在我懂了,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字,那就是“爱”。

———刘洋《一张难忘的照片》

我受到作家母亲的启发。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片段,鼓励他们思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传递的是什么情感信号?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我的训练还是有效的。

二、童话、故事、歌谣是习作入门的最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月光启蒙》中,作家写出了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使“我”忘却了夏夜的燥热,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使我领悟了父辈对家乡、对生活的感情;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阅读呢?正因为这幽默风趣的童谣,优美的神话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歌谣,不仅丰富了“我”的积累,还使“我”感受到文学的亲近。根据传统教育经验,凡是教语文的教师,没有不重视阅读的,更知道阅读对于学生写作意味着什么———没有语文素养的输入,也就没有优秀作文的输出。因此,大家都把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可收效甚微。从孙友田这篇《月光启蒙》中,我们得到另外一种启发: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做到的;犹如他的母亲,以多种形式、不同方式给孩子呈现。这种启发不仅是停留在文字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于是,我晨诵课给学生诵诗,午读课让学生听故事,汇报课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书”的兴趣,对“写”的兴趣。教师对某种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不等于就能够从事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任何人讲起理论来可能都是对的,包括我。但真正在操作上,能够让我走进学生内心来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启发学生“写”的智慧,还是受孙友田这篇《月光启蒙》的影响。

三、提高作文水平重点要培养“特殊的精神境界”

“特殊的精神境界”是什么?是对人世间一切情感的真切体验,是对身边生活的敏锐洞察。“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与现在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孩子们相比,这种对“精神生活”的体验,无疑是作家能够感受母亲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基础。从作家的角度看,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这种美妙是物质享受贫乏的现实背景之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再加上天资聪颖的母亲把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全部以歌谣、童谣的形式演绎出来,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也正是因为这样,作家才对自己家乡独特的民间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如何,社会是进步的,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们,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教师要做到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还培养好学生的“特殊的精神生活”,这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让学生有“创造能力”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关键还得对生活有特殊的情感和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否则就会走入“假话、空话、套话”的怪圈。

基于这样的启发和认识,在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和听说训练,特别是利用好晨诵和午读的有限时间,来培养学生“特殊的精神境界”。这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细致入微的演绎。记得我们晨诵《一朵花把另一朵花扶了起来》(文/杨康)的情境:“雨后,大地上一片狼藉/云朵低矮,树叶流着天空的眼泪/折腰的花枝感叹着小蚂蚁的命运多舛/泥泞中的一只昆虫/仍然在泥泞中做垂死挣扎/起风了,风擦干了眼泪/风把那些柔弱的腰肢轻轻扶起/一朵花把另一朵花扶了起来/花丛中的花朵都站起了身子/那些芬芳的色泽,久违的笑/它们把悬空的云朵扶了起来/云朵又把天空扶了起来/天空把阳光扶了起来/一只蚂蚁背着另一只蚂蚁/向着阳光缓慢挪动/一个淘气的孩子跑过来/从路边的泥泞中/把一只昆虫扶起来/放回坦途。”第一次诵读时,学生嘻嘻哈哈的,心不在焉。我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只是坚持将这首诗读通顺就结束了。第二天,我还是晨诵这首诗,不过比第一天明显熟练多了。第三天,我继续晨诵这首诗,有的学生开始觉得奇怪。我问:“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我也没有解释,开始将自己对诗的理解部分融入到诵读中,并让学生跟着读。这样,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许隐约中知道了我反复晨诵这首诗的意思。第四天,我还是诵读这首诗,我先让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发现学生对诗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我再次把自己的理解全部融入进去,让大家边听边小声地诵读。这时,我分明看到有几名学生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我相信,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走进了他们自己的“特殊的精神境界”,那晶莹的泪花告诉我,“有几位”学生的感受与众不同。我常常想,写作教学就像师傅教练武功,关键得帮助学生“悟”,帮助他们悟到“需要”表达的强烈冲动,这才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

孙友田也说道:“母亲不识字,为什么成功地启蒙了我?”我想,关键之处还是母亲为作家营造了“特殊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让生活在作家面前变得玲珑而通透,激发了作家表达的欲望。

四、让学生的作文跟着“想象”飞

作家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位聪颖智慧的母亲。这位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讲的都是她听会的、记住的、积累下来的。所以作家说,是母亲“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作家在文章结尾说:“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可见,想象能力在孙友田成为著名作家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家想象能力的获得,是“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最终,还得从作家母亲身上找到答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作家的成长经历和课标的要求是惊人的一致。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落实课标要求,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月光集的诗歌 篇10

总喜欢在月光里行走

让温柔的轻风亲吻着我的脚踝

也许那亲吻来的太真切

我的脚步更有了力量

那么坚定不移的向着你的方向

一步步向着你

有一片树叶落下来

月光揽住了它

想对它轻诉些什么呢

一切都来不及

树叶擦伤了月光的眼

月光流泪了吗?

遍地银光闪闪

你见过月光的泪吗?

流星可是它飞扬在宇宙间的

泪水吗?

那么晶莹闪耀着冷寂的光明

瞬间消失在天心

也许是爱吧

彼此越是深爱越是伤害

有时就算是伤害

也美丽的让人心醉起来

我想问那叶子,为什么要落在

我的足下呀

只因为我的脚踝里染上了

那月光味道吗?

我不要你的枯败

我要你翠绿树枝头

盈盈绿润

是否有些不公平呢?

是否爱的有些悲微

你曾那么光彩照人的一面

给了谁呢?

难道只有你的颓败才属于我吗

为什么?

能告诉我吗?

你就跪在我的足下

放下了你所有傲气与不可一世

与昔日高居枝头的你判若两人

十一

我的心儿呀一下就跃上了

枝头

我站在你曾经的位置上

去看你

那种高处不胜寒

那种好似在广寒宫

心儿摇曳在月池的.

水中央

如莲一样不染纤尘

没有了丝毫羁绊

十二

就让我也得意忘形一次吧

我感到我飘离尘世

与仙子与精灵们为伴

跳舞歌唱

我自由自在

飞呀,飞呀,飞呀

穿越时空

下一站

月光可如水

月光可曾是那样柔美

谁又是月中的仙子

十三

我在想从此我是否

真的再没有了忧伤

头顶上的蓝天再无有阴霾

总是晴空万里

花好月圆

彩霞满天

十四

也许我会有新的选择

也许不会在停留在

井口大的天

任月光抚我青丝飘飘

任月光梳理我心弦

谁又能綄洗我童年

让我再次回到天真无邪的

梦里去

十五

纷乱的思绪如海洋

波涛汹涌奔腾

卷起千堆雪

拍岸惊浪

粉碎了月光的梦想

粉碎了曾经的华年

一坛流年酒

谁又敢去轻易饮

十六

仿佛间被甩在那岸边

梦醒时分

鸟语花香失去

独自在月光里

谁的梦正在酒酣

十七

人生难得几回醉

何人陪我也醉一回

借着月光

说不定会有一匹月光马

送我返家园

十八

扬鞭催马风声落在花儿耳边

管你对与非

管你离开阳关还是辞别黄鹤楼

趁着月色趁着青春未老

月光照我还家园

十九

行囊空空 如无手脚的残人

还有什么可带身旁

花的容颜?鸟的歌唱?

还有满天的霜天

南飞的雁鸣

红枫垂下的滴滴泪

不是血染红豆

是多情总被无情误的月下黄昏

二十

掸了掸一身疲惫

月光皱起了眉头

轻视我的离开吗?

当年的执着

当年的意无返顾

如今怎么这样不经一击

誓言呢?

勇气呢?

理想?

你的理想还在吗?

二十一

月光似一池清莲

钟情的在水中舞蹈着的柔波

也许挽住了许多轻风

却无法捻一指月光

怕碎了肝肠

怕无法走脱

轻言岁月

轻诉离殇

二十二

将自己抛在马背上

月光开始放歌

惊心动魄 我不想吵醒仙子们

更不想吵醒一草一木一尘埃

可是我错了

已无法阻止

二十三

月光马飞驰而去

风驰电挚

瞬间就飞上了天空

我担心没有路标

会在空中

迷失方向

二十四

月光将所有鸟儿

所有花朵 云朵

所有星子 仙子

一场夜宴等我在天际

一件黑色夜的披风在马背上飞扬

二十五

月光发出奇迹般的明亮

将这世界照的通明

无法阻止阳光的来

无法阻止月光终要逝

可眼下月光正好

花儿香

鸟儿唱的正悲壮

我拨着手中的琴弦

一曲《命运》流泄进月光里

扬鞭催马

我知道这不是家的方向

我又飞驰在更远方

离家越来越远

只有心已回到久别的故园

人儿沐在他乡的月光里

已飞奔的更远

月光畅想曲爱情诗歌 篇11

那将是何等的空灵,爱的宁静——远离了尘嚣和雾霾,爱的美丽——太阳和星星一起点缀,爱的浪漫——爱的音符向宇宙传播。

那一弯新月,又如一张爱的小船,多想和你一起,坐在爱的小船上,荡起爱的双桨,唱着爱的歌儿

追赶着太阳,追赶着明天的爱火。

浅析德彪西钢琴曲——《月光》 篇12

1894年德彪西创作了著名的《贝加莫组曲》, 一共由四首作品组成分别是“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叶舞曲”。这部作品属于他的早期作品。象征主义文学、 印象主义美术对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印象一词源自《印象·日出》法国莫奈的这一副绘画, 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随着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双重影响,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也发展起来, 表现手法主要是音响和音色。在德彪西的音乐标题中也点明了音乐中对景物描写的的种种意象, 给人以留下视觉上的印象。

二、版本分析

视频类:通过网络的收集查询找到两个版本, 1、Leif Ove Andsnes一位挪威钢琴家, 演奏格里格而为世人所熟知。 此外他对巴托克、拉赫、舒曼、肖斯塔科维奇, 德彪西, 肖邦, 贝多芬, 李斯特, 门德尔松等等作曲家作品的演绎也相当出色, 足见他在钢琴演奏风格方面的全面和丰富多彩。演奏《月光》这首作品中他用时4'54 。2、Maria kovlszki演奏《月光》 这首作品用时5'15。对比后认为Leif Ove Andsnes演奏的不乏深思和内敛, 含蓄, 波澜不惊, 深沉和稳重。对于印象派风格把握十分准确让人陶醉于他指尖所描绘的月光那片极美的画面中, 而Maria kovlszki的演奏似乎更接近于古典主义风格, 更注重演奏会上的音响效果和整体效果, 印象主义的朦胧, 迷蒙幻影并没有表现的很明显。

音频类:通过库克音乐网站上的查询笔者找到三位演奏家演奏的《月光》

(一) 德彪西: 钢琴作品选 (第1辑) / DEBUSSY:Piano Works, Vol. 1专辑号8.553290发行时间1995-05-17演奏者:弗朗索瓦- 乔尔·蒂奥利亚Thiollier·francois演奏时长:5'14

(二) 演奏者茱萨·坷垃 (kollar zsuzsa) 专辑号7249演奏时长:4’56

(三) 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第3辑 (巴维演奏) - 贝加摩组曲/ 儿童园地/ DEBUSSY, C.: Piano Music (Complete) , Vol. 3 (Bavouzet) - Suitebergamasque /Children's Corner专辑号CHAN10467演奏时长:4'50

通过音响效果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 从演奏速度来说用时最长的是蒂奥利亚, 演奏时长:5'14, 他将这首作品演绎的足够抒情, 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演奏强弱对比很明显, 感情十分细腻, 该饱满的时候音色集中, 该柔弱的指尖触键把握的精准, 音响的强度而言他比坷垃、巴维都要突出一些。用时最短的是巴维演奏时长:4'50, 图面上我们看的出他演奏的《月光》最为朦胧, 音响最弱, 对比明显但相比前两位巴维的演奏更宁静些音色音量都掌握的非常好。 坷垃的演奏时长为4'56最为居中的, 在乐曲开头部分明显看的出她的处理比蒂奥利亚、巴维更有起伏, 情感上出来的早, 个人认为月光这首作品开始部分音色音响情感要尽可能的收一些, 月光的迷蒙飘渺不可以过于强烈, 分析后个人认为巴维的演奏最符合印象派的演奏特点不夸张, 内敛, 含蓄情感细腻优雅将《月光》这首作品表现的意境, 诗意般地画面尽显眼前, 对于听觉上而言蒂奥利亚演奏的最为出色, 对比明显在和弦烘托部分音色饱满给人以月光倾洒于大地的的画面。

三、结语

《月光》是一首优美、明净、充满诗情画意的钢琴曲, 正如意大利评论家加蒂所说:“上行的琶音是那么的袅娜轻盈, 犹如喷泉向空中喷射般地涌出。”美妙的音乐是传神的,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音乐家以及不同的音乐流派和风格, 德彪西以轻柔的笔触, 茫茫月光洒向大地的创造一副印象主义派朦胧的画面。

摘要:德彪西一个拥有非凡气质和极富个性的音乐家, 他的钢琴音乐里处处是意境处处是画面。德彪西音乐表现的主题为神奇朦胧的意象或意境, 是转瞬即逝的音乐印象, 《月光》这首作品是1894年创作的《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且最为著名, 本文将以介绍这首作品为主, 分析对比演奏家的音频视频, 简要的阐述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魅力和意境之美。

关键词:德彪西,月光,印象,演奏分析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草莓园宣传片文案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爸爸的老师》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