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思考(精选7篇)
一、邯郸水资源及水系基本情况
(一) 水资源状况。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部, 太行山东麓, 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地表水源为清漳河、浊漳河、滏阳河, 主要地下水源为西部山区的黑龙洞泉域、东风湖泉域和东部平原的浅层地下水。邯郸多年平均水资源自产总量为13.3亿m3 (其中,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11.05亿m3, 水资源总量为扣除二者重复计算量) , 通过跃峰渠年均从境外调水约3亿m3, 利用岳城水库和卫河水量0.8亿m3左右。人均水资源量仅157m3, 在全省排最后一位, 属极度资源性缺水地区, 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二) 水资源的年内和年际变化。
邯郸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3mm。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 降水特点年际变化大, 时空分布不均, 年降水的76%集中分布在汛期6~9月间, 常形成灾害性暴雨, 而春季农作物生长需水季节又常形成“十年九旱”的局面。
受年降雨量变化影响, 枯水年和丰水年交替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持续干旱, 邯郸曾一度面临“水荒”, 河道干涸, 水库空“腹”。进
□文/冯蔚
入21世纪以来, 太行山山区年降雨量回升, 岳城、东武仕等水库蓄水较多, 2004~2009年均调蓄水量约6.4亿m3 (其中, 岳城4.3亿m3, 东武仕2.1亿m3) , 两库均多次利用汛前弃水实施向境外调水。
(三) 水系及水利工程概况。
邯郸河流属海河流域南系, 主要有漳卫河、子牙河、黑龙港、马颊河四大河系, 漳河、卫河、滏阳河、洺河、老沙河等骨干河道。几十年来, 邯郸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设施, 形成了13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现有水库80座, 总库容为15.57亿m3, 兴利库容8.55亿m3, 其中大型水库2座, 中型水库4座, 小型水库74座, 主要分布在西部6个县 (市) 区。万亩以上灌区18处, 其中大型灌区4处, 中型灌区14处。中小型蓄水闸151座, 其中中型21座, 总蓄水能力为3, 950万m3。现有机电井97, 512眼, 年提取地下水16亿m3。
(四) 水环境状况。
由于邯郸市老企业多、生产工艺落后以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 导致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外排, 全市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6亿m3, 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境内主要河流除漳河岳城水库以上段水质较好外, 全市半数以上河道水质属Ⅴ类或超Ⅴ类水, 局部河段甚至丧失使用功能。洺河、卫河常年没有地表径流, 河道内全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水质全部为劣Ⅴ类。邯郸的“母亲河”———滏阳河, 除东武仕水库出库断面为Ⅲ类外, 磁县以下段属V类和劣V类。地表水污染已波及到地下水质, 东部平原70%的浅层地下水基本上已不能作为生活水源。
二、邯郸水资源利用现状
目前, 邯郸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事业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骨干防洪除涝体系完备、重要工业和农业高产区供水有保障、水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抑制的发展环境, 尤其是在供水保障方面, 水利工程每年平均向800万亩耕地提供水源13.3亿m3, 向邯钢、马电等重点企业提供水源4.3亿m3, 生活和生态用水2亿m3, 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目前全市水资源形势仍然存在着缺水、透支地下水、水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
(一) 邯郸地下水超采严重, 水资源供需形势非常严峻。
据水利部门统计, 2004~2009年全市年均实际用水量20亿m3, 其中用地表水4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 采用地下水16亿m3、占到总用水量的80%, 地下水严重超采, 目前已远远超过了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近10年间, 东部平原浅层地下水位下降1.06~13.35m、下降速率为0.52m年, 深层地下水下降4.72~17.57m、下降速率为1.49m/年, 已形成了东杨庄、天台山等四大漏斗区, 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已达1, 504km2, 深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已达1, 034km2。
按照邯郸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分析及河北省用水定额测算, 考虑到人口增长、城市建设发展规模、项目建设以及火力发电用水的协调配套增长, 预计2010年全市工农业、生活和生态总需水量将达到34.8亿m3左右, 通过水源调节和节水、中水回用等措施, 加上南水北调每年分配邯郸3.5亿m3水量, 水资源可供量预计可达到25.3亿m3, 将缺水9.5亿m3, 如果保持现有供给水资源总量不变, 且没有新开水源地的情况下, 仍靠超采地下水补给, 不仅不能实现水资源供给平衡, 其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后果将无法想像, 缺水将严重制约邯郸经济社会发展。
(二) 水资源利用率低
1、主要河系、水库和灌区利用率低。
据统计, 2004~2009年邯郸主要河流漳河、卫河、滏阳河、洺河、老沙河年平均总来水量15.36亿m3, 实际年利用量2.75亿m3。大中型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后已基本能够达到原设计的防洪标准, 但水库汛限水位兴利水位 (正常运用最高水位) 并未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调升, 调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2004~2009年大中型水库年均调蓄水量7.16亿m3。小型水库由于建设标准低, 安全隐患较多, 基本上没有调节水量。灌区干渠工程比较完备, 但支斗农毛渠不配套, 工程老化失修, 灌区利用率较低。18处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42万亩, 2005年实灌溉面积仅53.88万亩。
2、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存在着“利用率低、近水远调”的现象。
前几年, 邯郸进入相对丰水年, 岳城水库来水较多, 由于防洪需要, 每年弃水量约3亿m3。东武仕水库近年来也有不少弃水, 2004年曾向邢台、衡水输送水源1, 816万m3。2004~2009年两大水库利用弃水先后实施了济淀、济衡、济沧、济鲁等多次境外输水, 年均输送水量2.1亿m3。2006年春, 岳城水库又通过漳河向沧州输水1.2亿m3。此外, 河北的邢台、衡水、沧州, 山东的聊城、德州, 还有天津等地, 近年来纷纷要求从邯郸调水。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认识上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在工业化大发展的形势下, 农业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水源涵养观念淡薄, 用水经费得不到保障。近年来, 邯郸仅2004年从岳城水库调水4, 500万m3回补地下水, 2006年从岳城水库调水5, 000万m3用于农业灌溉, 大量的岳城水库的水卖向境外;二是水源上的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 邯郸进入相对枯水期, 岳城、东武仕等水库蓄水较少, 水源没有保证。为保证邯郸生活用水和邯钢、马电用水, 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渠系工程由于10多年来无水可蓄、无水可调, 大都被闲置起来, 不少渠道老损毁坏严重, 有的甚至被老百姓平渠种田;三是工程上的原因。邯郸骨干河道和干渠以上工程比较完备, 但渠道调蓄工程和田间支斗农毛渠系不完善。如, 跃峰渠上没有一座调蓄工程, 卫河、卫运河没有河道, 拦蓄工程, 漳卫河骨干蓄水工程也较少, 难以保障灌区渠道的引水规模和标准。同时, 邯郸现有水利工程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 由于人为和自然破坏, 工程建筑物老损占66.8%, 渠系利用系数仅0.4左右;四是机制上的原因。过去浇地靠政府、工程靠集体、收费靠提留的机制目前已不复存在, 而新的灌溉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导致灌区管理单位连年水费亏欠, 运转艰难, 也导致了灌区用水逐年减少, 灌溉面积逐年萎缩。
怎样谋划邯郸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呢?笔者认为, 针对邯郸市实际, 要站在全局的角度,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在处理好近期和远期, 大项目与小工程规划配套, 打破各自为政格局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水源开发、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和灌溉一体化发展, 实现水资源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开发利用的思考
针对邯郸目前缺水形势, 当前急需我们做好的文章是如何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 研究用好岳城水库水, 争取多买水, 用好外调水、过境水和弃水, 把岳城水库以及卫河、卫运河3亿m3的可用水留在邯郸, 并使之循环起来, 充分利用, 尽量多地弥补邯郸市用水缺口。
(一) 要先行调水, 实现沟渠通水。
邯郸现有的民有渠、团结渠、东风渠横贯南北, 渠系工程比较完备, 只要有水, 就能引蓄。制定用水政策机制, 落实调水经费,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统一规划, 调节使用, 使之更好地发挥服务农业的功能, 实现效益最大化。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建设, 实现骨干渠道通水后, 对原有河渠排水体系进行清淤、扩挖、疏通, 并修建一些拦水坝、橡胶坝和闸涵等, 完善民有渠、滏阳河、东风渠、卫运河四大工程体系, 即可实现岳城东武仕两库贯通、四大工程体系联网、互为调剂、优化调度的格局, 利用骨干渠道提水, 不仅可实现沟渠通水, 改变多数沟渠河道常年干涸的局面, 而且使农民受益。在此基础上再利用1~2年时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就可建成“水系大循环”的邯郸水网。这样, 除汛期外, 冬春也可实现“河渠有水, 丰蓄枯用”的目标, 不仅能满足东部平原13个县的农业、工业生产, 补充地下水, 涵养水源, 为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还能保证邯郸市主城区约2, 000万m3的生态和景观用水, 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水源保障。
(二) 落实两项保障措施, 创新用水和管水
机制, 实现改善生态、造福农民、水润邯郸的目标。岳城水库建在邯郸境内, 水源多年来一直都是优先满足邯郸。在这次调研中, 岳城水库负责人表示, 可以低于现行水价政策保证邯郸用水。邯郸只需用较低投入, 即可获取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按每年引岳城水2亿m3, 引卫河、卫运河水1亿m3测算, 便可实现恢复、改善、扩浇面积150万亩, 不仅可减少地下水开采, 还可以回补地下水。几年后, 东部平原县大部分耕地可实现地表水灌溉, 整个水源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同时, 河水养分足、水温高、费用低, 不仅可肥地增产 (按每亩地增产50斤计算) , 而且可为农民节省大量生产成本。据测算, 年可增产粮食约3, 750万公斤, 农民节支约6, 000万元。二者相加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亿元左右。此外, 还可满足邯郸主城区约15km2的生态和景观水面用水。这个目标一年就可见效益。
邯郸市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 财政有能力对农业用水给予支持。建议我们继免收农业税后, 在农业水费上制定适当的财政补贴或免收农业水费政策, 改善农业用水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上游建水库调蓄、中游层层筑坝拦截、下游建塘坝蓄积补源的总体思路, 根据邯郸降水季节集中的实际, 积极探索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 做到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节约地下水、生态涵养水。同时, 结合文化旅游, 加强景观水利建设, 打造旅游开发新亮点。
一是西部山区要做好“引水调蓄文章”。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供给总量问题, 把培植新的水源点作为重点,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积极开辟新水源, 抓好水源工程建设, 千方百计增加供水量。制定科学、可行的调蓄水工程建设规划, 确定中长期引水、保护、开发的目标。实施沿途梯级开发、拦蓄塘坝工程, 开辟后备水源, 为漳河、跃峰渠尽量多的拦蓄汛期降雨和山区径流, 加大拦蓄补给量, 不断丰富漳河、跃峰渠的来水量;科学合理调整岳城、东武仕等大中型水库的汛限水位和兴利水位, 增大调蓄水量。
二是主城区结合城市规划做好“水生态景观文章”。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按照“城市河道公园化”的治水模式, 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 充分利用主城区周边现有水利工程布局和水资源条件, 实施“连通两库、规划三湖、整治五河”工程。具体思路是:通过河渠连通岳城、东武仕两大水库;规划利用渚河、支漳河分洪道梯级拦蓄造“南湖”, 整修齐村大坝造“西湖”, 整治黄粱梦围堤造“北湖”;整治滏阳河、沁河、渚河、支漳河分洪道、输元河。如此, 主城区将形成以滏阳河、引岳济邯输水管线两经, 渚河和支漳河、沁河、输元河三纬, 经纬成“日”形, 南、西、北三湖环绕, 丛台、赵苑、滏阳、龙湖、罗城头五“湖”点缀, 河湖相连, 水水相通的城市水系框架, 建成集防洪、供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亲水乐园, 形成“碧水萦回、温润叠翠、灵动祥和”的古城秀丽美景。
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县 (市) 要做好“水林经济链”文章。邯郸各县 (市) 大都有河渠穿绕城区, 要结合城镇建设、工农业供水、河渠绿化、景观开发, 坚持高起点统筹规划, 每建一处工程, 就要形成一个亮丽的景点, 既形成水城环绕的景观, 又做成能发挥防洪、灌溉、生态效益, 打造“一泓清河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生态水利新亮点。
关键字:三峡;水资源;经济指数;GDP;上游水源;政策建议
一、引言
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一样,备受世人关注。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的宜昌、兴山、秭归巴东和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万州、涪陵、武隆、长寿、江北等20个市区县,总幅员面积为54061.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为186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44%。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个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直接关系到半个中国的用水安全问题。保护三峡库区,用好库区水资源,对21世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全局性的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对湖北境内部分三峡库区的经济依赖类型和上游(重庆等地区)的经济依赖类型进行分析,分析三峡库区书污染现状和特点,探讨如何对库区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对水资源治理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三峡工程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库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二、实证分析
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我们从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对三峡库区的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而在后期,我们主要从一些潜在的原因对三峡污染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例如经济的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所以我们主要从宜昌对各产业经济的依赖性,以及三峡库区周边的经济发达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后期的实证分析。
宜昌市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三峡水库和葛洲坝水库对宜昌的经济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的课题主要研究湖北境内三峡库区的水污染情况,而在实证分析中,将以宜昌市为侧重点,分析其经济数据,试图从中窥出三峡水库对宜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知道,三峡水库于2012年投入使用,移民工作则也已进行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三峡库区对三峡相关地带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量化这种影响,我们从宜昌市统计信息网获取了宜昌2007年~2011年的国民经济指标的主要数据,并整理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数据(表一),对宜昌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做出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宜昌市相当程度上依赖第二产业。用Excel作出表格如图一。
从图中可以看出,宜昌市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最小,而且历年保持最平稳。第一产业以较小的速率增长。而第二产业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速率,而且2010年~2011年的增长有突增。可以看出,宜昌市的经济相当部分依赖于工业,而这就不可避免的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宜昌市的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依赖第二产业,而且是趋于递增状态。于是我们找到宜昌市2007年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通过对年工业增加值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第二产业的重要性。以下是数据分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初步看到,宜昌市的工业增加值每年都有所增加,进一步图形分析:
从上折线图可以看到,宜昌市年工业增加值逐年增加,说明宜昌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第二产业。而工业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所以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三峡库区的污染与宜昌市的工业增加有一定的联系。
三、结论和建议
(一)完善三峡水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设,建立惩奖分明的问责机制。
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种制度安排使得保护环境的行为成本过高,而污染环境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本应在公平基础上的博弈变得不公平,使得环境保护难以取得成效。正是这种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性,奖惩机制的不明朗性,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利益权衡以后,选择了成本较小的排污方式。只有完善法制建设,对污染行为予以重罚,并积极接受库区周边居民的监督,通过有效的问责机制对相关个人进行严惩,才能从制度上根治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检测污染和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
在政府部门的法制和监管力度跟进的背景下,技术部门也要研发投入更先进精确的检测和治理仪器,使环境治理有数据可依,并且提高效率。只有及时发现并治理污染事件,才能让相关法制发挥最大作用,提高三峡库区环境水平。
(三)做好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建设。
政府部门的硬件和软件措施部署完毕以后,还要加强三峡库区居民对环保的积极度。不仅从法制上进行约束,也要对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进行培养建设,使相关企业和居民自主约束其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企业保护环境的自主性,对库区居民和企业做好环保宣传,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使环保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只有从根本上树立环保的意识,人人厉行环保,才能建立一个美好的三峡。
(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管理。
三峡库区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区域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区内目前落后的环保产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峡库区应当大力发展防污治污、水土保持、节能降耗、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在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水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的同时,寻求制度创新,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环保产业市场化,采用BOT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环保资金投入渠道。
杨 娟
(宁夏银川建发集团有限公司,银川,750021)
摘 要:西部大开发,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从西部地区水资源的概况、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一些对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时空分配极为不均匀:西北地区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南地区的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且浪费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因此,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大问题。1.我国西部水资源概况
我国西部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12个省(市、区)。地形上属于第一、第二阶梯,地貌上主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类型包括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区、西南湿润与半湿润区。受其地形、地貌、气候的影响,不同区域间的水资源丰富度呈现显著差异。
1.1西北地区淡水资源总量少。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占西部总面积的57%,水资源量只占18%,水能资源只占24.4%。由于地多水少,虽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5000 m3以上,但亩均水资源的占有量较低(1600 m3以下),加之干旱少雨,蒸发旺盛,耗水极大。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235mm左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 不少地方出现河流断流和湖泊萎缩、咸化、干涸。因此,水的问题成为西北大开发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1.2西南地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多。西南地区湿润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mm以上。其水量是我国九大水域的“老二”,仅次于长江流域,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0.8%,人均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达到32216 m3,仅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水资源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27%。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山多地少,山高谷深),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对困难,因此大部分水资源是白白浪费。如三江地区大部分是深山峡谷,人口与耕地均不足全国的1%。
由上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分配的特点是:西北干旱地区地多水 少,西南湿润地区则水多地少。需要大量用水的北方,存在着严重缺水的问题;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却由于地形、地质条件恶劣而使水资源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水资源自身区域分配的不均匀,使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的处理不善,又进一步加剧本已十分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2.我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2.1.1水资源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严重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恶劣,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农民为争取更多的耕地以维持生计,只有毁林开荒、毁草种田、开垦陡坡地。而西部地区大都位于江河源头,过度地毁坏森林植被必然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湖泊调蓄洪水功能下降,而这又是引发水患灾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我国近年来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仅1998年的特大洪灾损失就达2000多亿元,使我国GDP增长率降低了二个百分点。山地植被减少与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破坏了水源涵养功能,进而又加剧了用水紧缺状况。
2.1.2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西北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使地下水成为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目前由于大规模、不合理地对地下水进行开采利用,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统计,全国已经出现了56个地下水区域性地下漏斗,总面积大于8.2万k㎡。又因为在地下水的开发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少地方在打井取水时贯通了地下咸水层和淡水层,使地下水矿化度逐年升高,造成水质恶化。资料表明,河西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矿化度近年来平均升高0.13g/l,从坝区到湖区,矿化度已由原来的2~4g/l上升到3~10g/l,同时,水质恶化范围也由南向北逐步蔓延扩大,造成人畜饮水极度困难。
2.1.3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环境受损加剧
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差,加上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处罚措施,人们把江河作为天然排污沟。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流域水体。因为污染,黄河流域40%~70%的水体已降至国家标准的最差级。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量达127亿m3,其中工业废水100亿m3,占79%,生活污水27亿m3,占21%。而83%的废水未经处理,66%的废水超标准排放,而且每年正以2%~3%的速度递增。长江正慢慢演变成一条“黑江”。
2.1.4森林和草地植被大面积减少
西部地区天然林的生态功能一直呈下降趋势,加上长久以来的滥砍乱伐,致使森林植被大幅度下降。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云南省森林覆盖率现在比解放初期减少了一半以上。草原的退化也呈现加剧之势。我国天然草地面积为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41%。其中62.1%的 天然草地在西部。目前,全国草地退化面积在1.35亿公顷左右,西部地区占有较大比重。长江、黄河源头区的高寒草甸和草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由于超载放牧和采矿等活动,致使长江源头区的植被破坏,表土冲刷,石头裸露,耕地质量下降,江河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2.1.5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西部大部分江河流域沿途修建了不少的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使流域及其两岸的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改变,导致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并面临丧失的危险。2.2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上的问题 2.2.1 水利建设中对不良后果估计不足,目光短浅
为了解决季节差造成的降水不均而引起的干旱,同时也为了开发水电资源,西部不少地区在许多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都兴建了梯级小水电站和小水库,这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常规措施。但由于考虑不周,对水利建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估计不足,导致大量的水利工程不仅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患的危害。一方面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淤积加重、河床与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又造成水资源的锐减。如石羊河年均径流量约为11亿~12亿m3,为了蓄水抗旱,在其上游建造了多个水库,结果使平原的地下水补充不足,到90年代不仅使该河的下游断流,而且平原的湖泊开始萎缩,灌木枯黄,草场退化,绿洲缩小,沙漠化日趋严重。
2.2.2 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效益差,循环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工业上: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城市工业用水效益低。如河西的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20世纪90年代为675.7 m3,而我国北京、天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分别为248 m3和170 m3。农业上:西北地区的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方式历来以漫灌、串灌为主,几乎超出定额的50%~100%,而且经济效益很差,1m3水产粮量极低。西部农田灌溉大都采用这种方式,用水浪费很大。
2.2.3 投入不足,设施薄弱
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50年来,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中央对西部的水利投资只占中央水利总投资的15%左右,加上西部地方财力薄弱,水利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2.2.4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
由于部门及地区分割,长期以来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不同地区与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塔里木河、黑河的上中游过量用水,耕地盐渍化,下游则因缺水而河湖干涸,大片土地荒漠化。而水利工程设施则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
2.2.5 地区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环境执法不力
西部地区经济普遍不发达,许多地方还未脱贫,客观上导致了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以 言代法、以权代法,对企业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水污染后果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干预、阻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帮助企业逃避法律制裁。
2.2.6 节水方针实施不力,国民节水意识普遍不高
西部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供有量却日益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方针就是为解决水危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而制定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地区仅重视开辟新水源,而忽略了节水,造成水资源的无偿使用和过度浪费。此外,国民节水意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在节水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的地方,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综上所述,西部水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问题,要搞好西部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3.1 建立和健全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从全局性、长远性出发,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各地区、各流域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剂,避免出现“多龙管水”的现象。实行综合性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可使水资源在工业、农业、渔业、水利发电、运输及维持生态等方面的利用和保护综合效益最大化。
3.2 加大对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投入,搞好西部水利扶贫
国家在继续加强对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应加大对西部水利的投入,并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西部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扶持贫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西部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在脱了贫的人口中每年还有15%~20%返贫,其主要原因也是水。据统计,目前西部尚有4000万人吃水困难,有1000多万人口至今还用不上电。按以往国家政策,农田水利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而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困难无力承担。因此,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西部水利扶贫。农民搞节水灌溉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3.3 建立水资源市场,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
建立水资源市场的目标是在水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刺激,使其成为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确保政府在市场和价格政策扭曲中起调控作用。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价格体系,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同时提高公众水资源付费意识,以减少浪费。
3.4 合理开发利用西南水资源
西南地区拥有较多的水资源,云、贵、川、桂、藏的水资源总量约13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一小半(46.4%),人均、亩均分摊的水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有资料表明,1998年西南各河流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仅为1.3%,西南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0.9%,而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内陆河达75.4%。显而易见,西南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但西南地区多属高山与高原,由于石灰岩分布广 泛,岩溶现象普遍,造成地高而水低。虽有丰沛的降水(大于2000mm),但无调蓄,山区农村饮水十分困难,亟待解决。此外,由于西南地区水多,近水源地区用水不受限制,用水愈多,排水愈多,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西南地区也是湖泊较多的地区,有的湖泊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如昆明滇池的污染问题未能解决,水质至1998年仍为超Ⅴ类。因此,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应兼顾,在开发前做好环境保护规划。考虑农业、环境与防洪的需要,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应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
3.5 建立节水型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体系
如何使有限的水量尽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水量,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体系。我国西北干旱缺水,但光热条件好,应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特色农业,推广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加强对现有工业的节水治污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的建设;积极发展中小型城镇及农村集中聚居点,以利于节水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工业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西部工业企业“节流减污”,缓解西部的水资源危机状况。3.6 努力恢复已被破坏的水资源环境、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搞好水源的涵养,水土保持及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森林是生态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作用,但它像一般农作物一样需要耗费水量。同样,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维护河湖水环境和河道输沙能力等都需要一定的水量。据专家研究,为维持和恢复西北内陆河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每年需要生态环境用水300亿~400亿m3。因此,要处理好取水与还水的关系,不还水就没有生态环境的恢复。3.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通过强化教育、引导灌输,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社会各级人士心中,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西部水资源危机,自觉合理节约使用水资源。同时健全环保法制建设,强化法治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4.结语
西部生态系统本已非常脆弱,严酷的水危机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经济建设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水资源环境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优先解决水资源问题。
参 考 文 献
人力资源(资本)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最前沿问题。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工业社会时代,土地和资本先后都是最稀缺的资源,因而成为社会经济配置的主导性资源,劳动力只是一般的生产要素之一。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或者说是形成竞争力的最基本要素。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管理乐章的重音符,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悉尼声明就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审计问题,这也确实是当前中国审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和首要选择。
人力资源(资本)管理审计的目标内容如何确定?现在的论文有的太简单有的太繁杂,我以为主要应从人力资源(资本)在其企业或其他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的内部逻辑关系来确定其目标内容。
第一、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
人力资源(资本)内部控制,是保证人力资源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基本保证。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源(资本)的招收、管理、培训、使用、激励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审查与评价。审查其有与无,完善与否,执行严格程度。评价其内控制度的适当性。适当性的评价是对审计的很高要求。审查评价其是否与时俱进,即在相对稳定的原则下,能否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调整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政策。
第二、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审计
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利用,是人力资本运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式。物质资本、货币资本运作不好,即出现亏损、破产,但一般不主动消耗其他资本。而人力资源(资本)运作不好,自己不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即除具有一般资本的共同特性——自我贬值,还要消耗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特别还是要抵消人力资源的其他个体价值和总体协作价值。所以,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利用不但要使其个体不断保值增值,并要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由个体人力资源(资本)协调聚合的群体价值。群体价值并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协调要聚合。不是加法,而是1+1>2的聚合或乘法效应。人力资源(资本)的管理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对人力资本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而对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的审计就是最有价值的审计。
通过对招聘、培训、使用、增值、文化、协调聚合等的审计监督,使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既能适用于当前的现实需要,又能考虑超前的,顾及到未来的发展后劲。促使其能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科学化的动态运行机制。特别是对人力资本的增值培训的投资问题,要有妥当的计划安排。即人力资本培训的投资要有强制的措施,还应按销售收入或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训,或按其岗位定期或不定期培训,使人力资本的增值有制度安排。
第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审计
一、超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市建设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资源萎缩的今天,大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城市转型,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市最为现实和紧迫的重任。对此,市近几年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一个前提,突出两个重点,抓住一个关键。
认清一个前提,就是重新进行城市定位。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工业城市,必须本着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转型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资源型城市要对主体资源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判断,针对资源的衰退、枯竭程度确定未来发展的步骤和重点。
突出两个重点,就是壮大接续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对于煤炭城市而言,煤炭工业作为主体工业,在城市经济中举足轻重,单纯依赖和完全放弃既不现实又不可能,必须要拓宽开发领域、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主体工业的稳步发展,为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提供时间和资本积累,与此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发掘比较优势,加速培育替代产业。
抓住一个关键,就是强化招商引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资源型城市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的资金制约矛盾十分突出,但资源型城市一般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的闲置资产及廉价的劳动力,因而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资源深度开发、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安排劳动就业且符合城市空间布局、符合环保要求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从的实际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十六大精神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带动、项目牵动,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构建起资源合理利用、比较优势明显、主导产业崛起、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格局,使由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由单纯的煤炭城市转变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由封闭的边疆城市转变为联结中国内地、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的开放前沿,由矿山城市转变为以绿色农业、山产品开发、特色旅游为重点的生态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所谓“一体”,就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应该说,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依托矿产资源而推进,丰富的资源是资源型城市最基本的经济优势,完全抛开现有的经济基础,重新构筑全新的经济优势是不现实的,因而必须要立足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接续产业。即搞好煤炭资源的接续、发展和转化加工。煤炭资源是煤城最基本的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同时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素有“化工之母”的美称,因而深度开发潜力巨大。为此,一是搞好煤接续。鉴于目前正处于资源萎缩期,年后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万吨降至万吨,为了维持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经济转型争取充足的时间,我市谋划开发储量达亿吨的鸟山项目,这对于保证矿区资源持续、稳定地方经济、缓解东北地区焦煤供应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推进煤转化。对于煤炭城市而言,依托煤炭发展高耗能产业有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因而建设坑口电站成为首选的发展重点。为此,历经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年发电能力为万千瓦的发电公司,并依据黑龙江省对电力的需求及发电公司良好的扩建基础,我市成功争取了发电公司二期工程,该项目可使地区煤电转换比例达到,年增加税金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个百分点。进入世纪,环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洁净能源安全稳定的供应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准备先行一步,根据我市煤炭低硫、低磷的实际,拟实施年产万吨低碳混合醇等煤化工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风险、加强资源储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是加强煤利用。作为资源型城市,其主体资源的形成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加之开发利用的因素,往往会产生伴共生资源及废弃物,如果能够加以综合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开发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对于而言,随着主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伴生共生的高岭土已成为未来的利用重点;煤层气资源的前期勘测、试验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即将全面实施;矸石、粉煤灰、尾矿等废弃物正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于煤炭城市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1 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内涵及其与水权制度的关系
明确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内涵,对于水资源资产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十分重要。但目前此方面研究成果较少。姜文来从水资源有价的角度提出了水资源资产价值相关理论和模型[6],严立冬等从水资源生态资本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的可行性[7]。这些研究虽然涉及了水资源资产的概念,但都没有涉及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研究。为此,本文首先研究了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内涵及其与水权制度的关系。
1. 1 内涵
产权,即财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包括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分离出来的使用权。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据此,水资源资产产权是指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包括水资源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分离出来的水资源使用权。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是确认、行使、保护、监管水资源资产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反映了水资源资产管理的要求。水资源资产管理是相对传统的水资源管理而言的,是遵循水资源的特性和自然规律,按照水资源生产的实际,从水资源开发利用到生产和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的一种投入产出管理模式。二者存在以下区别: ①资源管理以实物管理为核心,资产管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 ②资源管理揭示水资源的使用价值,资产管理揭示水资源的经济价值; ③资源管理强调资源的安全、可持续利用和公共利益的保障,资产管理的目标除了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外,还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所有权人权益的实现; ④资源管理侧重于直接管理,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而资产管理侧重于间接管理,须同时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
1. 2 与水权制度的关系
我国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从水权制度建设开始的。这就涉及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水权制度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困扰理论界和实际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 二者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水权制度都把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作为制度建设的内容,都把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监管有效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
b. 二者提出的背景和关注的重点不同。水权制度是在20 世纪初,为解决一些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的背景下提出的,最初关注的重点是水资源使用权的配置、流转和监管,强调对水资源使用权权利的行使和保护。而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在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背景下提出的,除了强调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外,还重点关注水资源所有权实现问题,强调要按照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将水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管理,着力解决水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等问题。
c. 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比水权制度内容更丰富。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水权制度相比,不但在理念上得到了提升,在内容上也得到了扩充和丰富:既包括水资源使用权的配置、流转和监管等内容,也要按照将水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管理的要求,创新水资源所有权人的实现方式,保障所有权人权益。
由此可见,当前推进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需要在已有水权制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 新形势下推进水权制度建设,也要按照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加以扩充和完善。
2 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 1 现状
a. 与水资源所有权有关的制度。我国法律对水资源的所有权有原则规定,《宪法》《物权法》均规定水流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水法》进一步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同时,按照强化资源管理的思路,对国家所有水资源的配置和有偿使用又作了具体规定。在配置方面,规定了水资源宏观调配、水资源规划、用水总量控制等制度; 在有偿使用方面,规定了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制度。
b. 与水资源使用权有关的制度。目前的法律法规设立了两种水资源使用权及其取得方式: ①取水权。《水法》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取水条例》) 基于取水许可管理的需要,对取水权的配置、行使、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水权。《水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现行法规对水权交易和用途管制有一些规定。水权交易方面,《取水条例》第27 条对取水权转让作出原则规定,并将交易对象限制于节约的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对南水北调省际水量转让作了原则规定。用途管制方面,现行法律法规虽未直接使用用途管制的表述,但对水资源规划、用水总量控制、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作了规定,这些内容与用途管制直接相关。
2. 2 存在的问题
a. 水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没有区分,中央和地方的所有权人职责不清,所有权人权益不够落实。①尚未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区分水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②没有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水资源所有权的权利清单和空间范围。③按照《取水条例》,工业企业等经营性用水只需在使用环节缴纳较低的水资源费,但在取水权取得环节是不需要付费的,属于“无偿取得、低价使用“,不符合《总体方案》“全面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严禁无偿或低价出让”精神。
b. 水资源使用权归属不清,资产功能受限,市场机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①现行法律没有清晰界定各种终端用水户的权利,确权登记制度不健全,水资源使用权归属不清晰。②使用权的权能不完整,按照《取水条例》向政府申请取水许可获得的取水权,转让权利受限制,也不具备抵押、担保、入股等其他资产功能。这与《总体方案》“除生态功能重要的以外,可推动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力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的精神不相符。③市场机制未能发挥对水资源配置的应有作用,取水权配置完全通过行政手段,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精神。上述问题之所以产生,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对水资源是按照资源管理而不是按照资产管理的理念进行制度设计,由此导致在水资源管理中,偏重实物管理,忽视价值管理; 偏重使用权的监管,忽视所有权的实现;偏重行政权力的行使,忽视权利人权利的保护; 偏重行政手段,忽视市场手段。
3 其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经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领域都在积极探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林权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资产化管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还进一步推进排污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国有林权等领域的改革。总体上看,其他自然资源领域虽然在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也不健全,但已经在落实所有权人权益、实现使用权资产功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推进水资源资产管理、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借鉴。
a. 按照“有偿取得、有偿使用”的精神,推进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我国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大体上经历了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矛盾很小的时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于放任状态,实行“无偿取得、无偿使用”; 第二阶段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矛盾较大时期,为了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无偿取得、有偿使用”; 第三阶段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矛盾进一步加剧时期,开始重视资产管理,实行“有偿取得、有偿使用”。水资源当前正处于“无偿取得、有偿使用”的第二阶段。伴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水资源资产的价值将不断提升,应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精神,借鉴其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经验,尽快进入“有偿取得、有偿使用”的第三阶段。
b. 区别无偿配置和有偿出让,对水资源使用权实行不同的权属管理。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产权改革过程中,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按照权利取得的不同条件,确立了不同的权利内容。例如城市建设用地实行有偿出让和无偿划拨两种方式,对经营性的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有偿出让的土地使用权,资产功能得到发挥,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而对公益性的建设用地,通过无偿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资产功能受到限制,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出租、抵押,如果要转让、出租、抵押必须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水资源资产也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在构建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时,也有必要区分公益性用水和经营性用水,采取无偿配置和有偿出让两种方式,实行不同的权属管理。
c. 区分增量和存量,实行有差别的水资源资产产权改革制度安排。土地、排污权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过程中,注意区分增量和存量,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以排污权为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时,对于“增量”部分,即新建项目排污权和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原则上要以有偿方式取得; 对于“存量”部分,即现有排污单位已经无偿取得的排污权,要考虑其承受能力、当地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逐步实行有偿取得。在推行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时,也要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企业承受能力等,区分新增水资源使用权和现有水资源使用权逐步推进。
4 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思路和措施
4. 1 基本思路
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是: 按照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总体要求,遵循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结合水资源的资产特性,将水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围绕水资源所有权制度和使用权制度,落实所有权人权益,保障使用权人权利,加强国家对水资源资产的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监管有效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重点是健全“两个体系”。一是水资源所有权制度体系。坚持水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通过明确水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及其权责,健全水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区分水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 通过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 通过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进一步落实水资源所有权人权益。二是水资源使用权制度体系。通过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作用; 通过加强水资源用途管制和水市场监管,保障公益性用水,实现水资源使用权有序流转。具体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基本框架如图1 所示。
4. 2 主要措施
4. 2. 1 明确水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健全水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总体方案》提出“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组建对全民所有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期上看,将水资源资产纳入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是基本趋势。但是,水资源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性,包括可再生性、流动性、多功能性、重复利用性、利害双重性等,而且我国水资源资产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改革实际操作出发,近期尚有必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充分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优势,合理设计水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4. 2. 2 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水资源所有权的体制
落实《总体方案》精神,需要实行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代理行使水资源所有权职责的体制,实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权利清单和空间范围。中央政府的所有权人职责是: 主要对大江大河大湖和跨境河流直接行使所有权并收取水资源使用权出让金,收取中央分成水资源费; 分配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批准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等; 制定水资源资产评估、用途管制、离任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并组织实施。地方政府的所有权人职责是: 对其他河流直接行使所有权并收取水资源使用权出让金,收取地方分成水资源费; 具体实施水资源资产评估、用途管制、离任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
4. 2. 3 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
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是落实水资源所有权人权益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按照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形成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
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应当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分类处理。由于水资源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居民生活、农业、生态用水事关百姓生存、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应给予基本保障,现阶段主要限于工业企业等非公益性用水,生活、农业、生态等公益性用水仍然应当按照《取水条例》的规定取得。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新增取水权涉及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选择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分类实施,逐步推进[11]。
4. 2. 4 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的要求,对工业企业等自备水源取用水户、灌区内用水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等终端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明确权利归属与内容[8]。
4. 2. 5 推行水资源使用权( 水权) 交易
探索开展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等水权交易方式。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等。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9]。
4. 2. 6 加强水资源用途管制和水市场监管
一是加强水资源用途管制。在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和交易过程中,要区分生活、农业、工业、服务业、生态等用水类型,明确水资源使用用途。审批机关在办理水资源使用权变更等手续时,应当对用途变更进行严格审核,防止农业、生态或居民生活用水被挤占。二是强化水市场监管。逐步建立水市场准入规则,加强对可交易水权、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交易用途等监管,建立水权交易第三方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补偿机制。
5 有关建议
a. 开展水资源资产产权相关法规建设。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的要求,开展法规建设。一是适时启动修改《水法》,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在法律层面上构建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体系,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启动修订《取水条例》,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的资产功能,落实所有权人权益。三是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程序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等[10]。
b. 推动国务院出台水权试点指导意见。当前开展的水权试点工作是探索建立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重要抓手。考虑到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等需要突破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精神,需要推动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水资源确权和水权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试点地区提供授权。
c. 在水利系统和全社会形成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的共识。目前对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水权制度的关系、水资源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和路径等问题认识还不一致,有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还要加强宣传,增进各界对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参与度。
摘要: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界定了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内涵及其与水权制度的关系,通过分析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其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经验,提出了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思路和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72
饲料资源是指一些能用作家畜饲料的资源,一般是指各种天然饲料物质,经过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一些矿物质、动植物,使其成为饲料,满足养殖的需要。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种动植物、矿物质丰富,如小麦、豆类、玉米等常规饲料和玉米酒精糟、苹果渣等非常规资料等都可以被开发利用,十分有利于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对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可开发利用的饲料资源
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结合当地的资源储备情况,多针对一些易开發、潜力大、数量多、需求大的资料。而玉米、苹果、葵花等是乡镇中常见的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具有可行性。
1.1 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的原料是玉米,通过将玉米脱胚、碾碎、过滤渣滓、提取淀粉得到黄浆水,对其浓缩和干燥处理后所得的产品即为玉米蛋白粉。如果利用湿磨法加工,会形成20%~70%的粗蛋白质,其含量比玉米还高[1]。这种蛋白粉含有丰富的纤维、胡萝卜素、铁、天然黄色素及氨基酸,更易消化,相比豆粕、米粉,有更高的饲用价值。在畜禽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的含量约为60%;在鸡饲料中,为了保证鸡的采食量,以低于5%为宜;而在猪饲料中有15%的用量,猪食用玉米蛋白粉有助于其消化,有较好的适口性。玉米蛋白粉还可以与豆粕搭配使用,达到平衡氨基酸的目的,同时肉牛和奶牛饲料中也可加入玉米蛋白粉,但添加量约在30%[2]。需要注意的是,玉米蛋白粉在使用时要检测霉菌的含量,在育肥牛羊时要注意适量,避免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1.2 玉米芯
玉米芯即玉米脱粒后剩下的穗轴,占玉米质量的20%~30%。玉米芯含有较丰富的营养,包括0.5%~0.7%粗脂肪、50.0%~52.9%可溶性无氮浸出物、32.0%~36.0%纤维素、2.0%~6.0%粗蛋白、30.0%~33.1%粗纤维、3.2%~3.5%粗灰分、35.0%~40.0%粗纤维和半纤维素[3]。主要用作草食动物的饲料,而且使用方式简单,只需用粉碎机将其粉碎后用水浸泡,在混合到其他饲料当中即可。而且玉米芯饲料有非常多的益处,既能节省饲料,又能帮助家畜消化。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干喂玉米芯,以免消化不良,要按比例搭配其他饲料。玉米芯作为饲料使用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节约,将很多丢弃的玉米芯回收利用,喂养家畜,育肥效果良好。
1.3 苹果渣
苹果渣是由果核、果皮、残余果肉等果汁加工剩余的副产品组成,其本身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矿物质、可溶性糖、纤维素、维生素等。将其做成风干做成饲料后,成分更是多样,包括26.94%粗纤维、7.56%粗蛋白、50.0%~52.9%可溶性无氮浸出物、3.95%粗脂肪、2.23%粗灰分、0.09%磷和0.24%钙。同时,苹果渣饲料中含蛋氨酸、赖氨酸高出玉米1.2倍、1.7倍,含铁量高出玉米4.9倍,维生素B2的含量高出玉米3.5倍。另外,无氮浸出物中总糖的比例高于15%。
苹果渣饲料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但由于苹果渣中水分含量达75%~80%,易腐烂、降解,既不利于存储,又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自然晾晒、人工干制、鲜渣贮存等是目前常用的保存方式,自然晾干易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人工干制则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两种方式的弊端比较明显。而鲜渣贮存安全可靠、简便易行、还可作为多汁饲料喂养家畜。将苹果渣和玉米秸秆一起存储,具有很多好处,如适口性强、廉价、营养高、味香和质软。苹果渣主要用于反刍动物的饲养中。
1.4 葵花盘
葵花盘是取出葵花籽后剩余的部分,将其用作饲料也属于废物利用。将葵花盘制成饲料后营养丰富,含有5.04%粗脂肪、6.9%粗蛋白、25.5%中性洗涤纤维、18.0%粗纤维、14.2%粗灰分、0.12%磷、45.6%无氮浸出物、1.23%钙和25.2%酸性洗涤纤维。并且,无氮浸出物和粗蛋白的含量几乎与粮食中的含量持平。此外,芳香果胶也是其中一种成分,作为多糖,制成饲料,能够提高牲畜的食欲。
葵花盘制成饲料的方式十分简单,只需撕成小块后用粉碎机将其粉碎即可成粉。这种葵花盘粉的营养价值极高,相当于大麦的70%~80%,玉米的60%~65%。即可直接喂养,又可配比其他饲料喂养。葵花盘若不制成粉,也可以青贮,或与玉米秸秆混贮,比例为1∶3。混贮的方式能够提高营养价值,有3.2%粗脂肪、49.6%无氮浸出物、7.4%粗蛋白质、10.2%粗灰分和20.2%粗纤维。
1.5 马铃薯渣
马铃薯是第四大粮食作物,其价值不言而喻。马铃薯加工过后剩余的残渣含有4.1%~4.9%粗蛋白质、8.4%粗纤维、0.14%粗脂肪,将其用作饲料,缺乏营养价值,且适口性差,虽然干渣和鲜渣都可以作为饲料使用,但品质较低,能够混合其他饲料使用是最好的。另外,也可以将马铃薯渣和秸秆一起青贮,既增加了钙、粗蛋白、磷的含量,又降低了粗脂肪、干物质、粗纤维的含量。
2 促进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首先,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可以弥补饲料供需不足的现状,但非常规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易受原料配比的影响,不同的比例其粗蛋白、干物质、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均有所不同。因此要研究合理配方,多次试验,保证最终的配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原料中的养分,提高消化率。其次,加工方式的不同、原料来源的不同会对饲料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配方前要做好营养成分的测定工作,在日粮的配置中平衡营养素的浓度。保证其营养价值能够满足畜禽的需要。再次,在饲料合成过程中需要用一些方式来提高商品的价值,如香味剂、色素、抗氧化剂的使用,及氨化、制粒、粉碎、发酵等处理。最后,为了保证饲料的安全性,要严格检测原料中的有毒物质或抗营养因子,用添加剂或通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方式来消除其毒副作用。
3 结语
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给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现有的饲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必须要大力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玉米蛋白粉、玉米芯、苹果渣、葵花盘、马铃薯渣等都是一些常见资源,平时的利用率不高,大都当作废料处理,但将其制作成饲料营养丰富,既能缓解资源紧张问题,又能变废为宝,满足养殖业的需要。同时,还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涂远璐,孟梅娟,高立鹏,等.体外产气法评价南方农区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J].江苏农业学报,2015(4):855-864.
[2]谷子林,陈宝江,陈赛娟,等.我国家兔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养兔,2012(11):4-7.
[3]楼立峰,范京辉,章学东,等.桑叶粉作为家禽饲料资源的研究概况[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663-1666.
【水资源的思考】推荐阅读:
节约水资源的调查问卷06-21
《水资源》的教学设计06-29
保护家乡的水资源叙事作文06-17
环境保护水资源的作文10-09
不浪费水资源的建议书05-29
保护水资源从身边做起的作文07-20
节约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作文10-19
第三章 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 导学案06-02
水资源保护方案07-06
水资源管理情况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