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精选8篇)

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 篇1

一、课程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手工制作技能

课程代码:PT2BSO5

教学单位:普通课教研室

制定时间:2021年4月

编写负责人:__________

审定负责人:__________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6

课程学时:102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三、课程简介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大幅度向好的趋势,特别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光明,呈现出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衔接合理,初步形成以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为核心而面向多领域职业技能扩展的态势。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运用绘画、手工知识与技能开发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动手为幼儿制作大量的玩具、教具,并结合季节、节日及时地更新幼儿活动的场所的环境,教师还要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本教材具有特点:1、手工技巧涵盖面较全,富于时代特征。2、重视岗位应用、充分渗透职业意识。

3、服务于学生、教师,服务于就业。通过学前教育美术动手能力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艺术感受和熏陶的原则,是学习者获得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开阔眼见,在教学中汲取较多的艺术营养,掌握扎实的美术专业技能,以饱满的热情从事神圣的幼儿教育工作。

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技能》课程,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不同,具

有自己的特点,它既要学习一些手工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手工制作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在一起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技能》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以下的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味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人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味等方面,具有其他专业学科难以提到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的绘画、中外美术作品欣赏等学习内容以及在欣赏中外经典艺术的作品时,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味。

(二)抒发个人情感,获得个性发展

美术创作与欣赏是一种情感表达活动,在创作与欣赏表达过程中,来抒发个人的情感,美术创作强调想象力和创作力,作品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美术创作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会起到很好作用。

(三)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

美术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是尽量广一些,深一些,主要能为我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

四、课程设计思路

1.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抽象→应用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手工制作的直观教学,强化模拟与创作结合的能力。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归纳和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1.课程设计理念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学合一。

基于项目导向,突出实践能力

开展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环境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

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2.总体设计思路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多示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手工制作现象有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

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现代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选择

基础模块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统筹兼顾

就业岗位和发展的统筹兼顾、课程整合和前后课程衔接的统筹兼顾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手工制作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手工制作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手工制作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

示范法

手工制作教学的示范法在树立了解手工知识和学生技法学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以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教师讲解与示范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对铅笔构图和上颜色的画面,教师一定要耐心讲解、反复示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2)

练习法

练习法是根据绘画要求,有目的地反复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够独

立从构思绘画内容、起稿、上色、调整完成的一系列思路的掌握。

(3)

分解组合法

手工制作教学中的分解组合法,是指在手工教学过程中,把手工的基本技法、重点难点技法进行分解后,再把分解技法组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4)观察模仿法

手工制作教学中的观察模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教师或影像资料,模效画面。

(5)个别教学法

手工制作教学法是指教师对手工制作学习能力较差或较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缩小集体学习手工的水平差距,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计划和针对性,保证个别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六、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对手工课程而言,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网络、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市场营销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认知策略

1)根据需要进行预习;

2)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3)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4)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5)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2.调控策略

1)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

2)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

3)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

4)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5)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

6)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7)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3.资源策略

1)注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

2)使用网络工具软件查找主题信息;

3)注意生活中接触到的绘画问题;

4)能利用美术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七、考核方案设计

《手工制作技能》是一门考查课,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评定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态度和职业能力。形成性考核包括常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提问、职业行为养成等)、课堂作业(各能力训练分项目或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制作作业)、平时测试、课外作业等。

终结性考核包括课程综合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展示、课程综合设计或报告、期末卷面等。

八、课程目标

1.总体能力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手工技能制作知识。

2).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颜色搭配能力、描摹能力、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2.具体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手工知识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手工技法教学和配合手工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手工技能等训练,对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基本教学,培养学生手工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创作能力,教会学生几种幼儿美术的基本作品,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浓厚兴趣。

美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2)、向学生讲授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教学的目的任务,概述本年级

手工教学的基本要求。手工作品的构成要素、基本技法和创作方法等

九、课程内容要求、课时分配

项目教学表

项目

工作任务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学时

课内

课外

项目一:

平面纸工的基本技法与运用(17)

任务一

剪纸认识与练习

材料与工具、表现形式及基本技法

制作方法宇步骤

任务二

剪贴的要素和练习

幼儿园实际运用

材料与工具

表现形式宇技法

任务三

撕纸与染纸的运用和练习

制作步骤与实际运用

材料与工具

表现形式宇技法

项目二

立体纸工的技法和画面制作过程

(25)

任务四

折纸的基本技法及实际运用

纸花制作基本技法

材料,方法

任务五

纸条造型基本技法及实际运用

表现形式

色彩搭配与造型

任务六

纸浮雕和纸圆雕基本技法掌握及实际运用

幼儿园岗位运用

冷暖颜色的运用

任务七

纸花的基本技法及实际运用

丝网花制作

创作花朵的种类

项目三

泥工(泥塑)的造型与上色运用及创作

(20)

任务八

泥浮雕基本技法及实际运用

表现形式

浮雕,圆雕技法

任务九

泥圆雕基本技法及实际运用

表现技法

不同雕塑,不同激发的运用

项目四

缝,绣,织,钩的技法运用与实际幼儿岗位运用

(15)

任务十

缝,绣的技法与创作

针法运用

平针、斜针

任务十一

织,钩技法与创作

创作内容与针法技能

动物形状缝制

项目五

废旧物造型和幼儿园应用手工(25)

任务十二

废旧纸造型

废旧物利用原则

废旧物利用方法

任务十三

废旧织物造型

材料工具

幼儿园岗位运用

任务十四

其他废旧物造型

幼儿园岗位运用

收集材料、动手制作

任务十五

废旧物游戏活动

主题的设定

结合基本人体工程学实际操作

任务十六

幼儿园内环境创设

幼儿园环境布置

儿童年龄阶段特征

适应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课时合计

十、项目方案设计

项目一、平面纸工的基本技法与运用

1.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

纸工是以纸为材料,以平面和立体构成为基础,利用纸的特殊性能以及相应的表现技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纸质工艺品的造型技巧。

掌握各种纸的性能特征,运用剪刀、刻刀等工具创作作品

2.工作任务

1)剪纸

2)折纸、剪贴画

3.活动设计

讨论问题:

老鼠娶亲、窗花、少数名族等为题,创作剪纸作品

项目二、立体纸工的技法和画面制作过程

1.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

立体纸工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设计、制作的造型活动过程。在本章节中要充分的掌握材料、工具、种类与方法以及造型手段,归纳立体纸造型等。

2.工作任务

解决以下问题:纸花、纸条造型、纸圆雕,纸浮雕、丝网花等

3.活动设计

讨论问题:

用纸壳做一个花瓶,花瓶需要有镂空的图案装饰。纸条做树叶,树干等

项目三、泥工(泥塑)的造型与上色运用及创作构成要素与运用

1.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

泥塑是利用胶泥、橡皮泥、纸黏土等可塑材料,运用团、揉、压、捏、搓等技能塑造形象的造型活动。塑造的形象占有三维空间,作品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2.工作任务

解决以下问题:

泥圆雕、浮雕,工具,技法运用

3.活动设计

组织同学讨论问题:

做一组动物小泥塑作品,在木板底子上做浮雕

项目四、缝,绣,织,钩的技法运用与实际幼儿岗位运用

1.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

“一个人的智慧在指尖上”本章手工技能,能训练双手的灵活性以及手、眼、脑协调活动的能力

2.工作任务

解决以下问题:

缝、绣布娃娃、小模型。织、钩装饰画、水果等

3.活动设计

讨论问题:

用毛线织水果,注意各种水果的造型,里面的棉花、废旧纸张填充等。缝制个性可爱的布娃娃、装饰画等。用到什么样的针法呢?

项目五、废旧物造型和幼儿园应用手工

1.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

利用生活中被人们认为失去使用价值以至于被丢弃的物品。了解自然

与非自然两种材料的运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掌握本章知识尤为重要。

1.工作任务

解决以下问题:废旧物品玩具制作、模型制作、平面画制作幼儿园环境美化

3.活动设计

讨论问题

运用废旧物品、模拟幼儿园环境美化,场景布置的基本要素、美化的原则,小模型制作。

十一、知识点教学要求

(一)平面纸工

教学目标:

(1)纸工的概念

(2)剪纸、剪贴、撕纸、染纸

知识点描述:

1.厚、薄纸张的运用

2.技法运用

3.主题创作

(二)立体纸工

教学目标:

(1折纸

(2)纸条造型

(3)纸花、浮雕、圆雕

知识点描述:

1.折纸技法

2.纸花技法

3.纸工创作的要求

(三)泥工

教学目标:

1)

泥浮雕

2)

泥圆雕

知识点描述:

1.浮雕技法运用

2.圆雕技法运用

(四)缝、绣、织、补

教学目标:

1)

缝、绣技法

2)

织、钩

知识点描述:

1.缝、绣的针法,技法

1.织、钩技法

(五)废旧物造型和幼儿园应用手工

教学目标:

1)、废旧纸造型

2)、废旧织物造型

3)、其他废旧物造型

知识点描述:

1、废旧材料的收集

2、废旧物品的搭配

3、幼儿园环境美化的原则

4、环境搭配色调

END

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 篇2

众所周知,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幼教机构专业人员。而这其中,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关于对艺术教学内容有明确要求: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所以, 掌握手工制作方法应该说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在农村职校多年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学生手工教学的粗浅认识, 以抛砖引玉。

一、结合乡土资源, 形成校本特色教学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 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以本校教师为主, 充分利用所在区域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

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学科课程, 其优点是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 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所授知识和技能的完整、系统和严密, 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局限性是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及他们的全面发展, 甚至有可能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种局限性的影响尤为明显。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所授教学内容, 与学生生源质量不高, 基础浅, 底子薄, 行为习惯存在各种偏差等特点,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桂西北的一个小县城, 县城建制历史悠久, 历代为州、府、县建制重镇之地,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境内有13个民族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侗族、哈尼族、黎族、仫佬族、水族、满族、高山族等。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里少数民族特殊的民俗风情, 古朴有趣, 多姿多彩。 正是这样一片多情的土地蕴藏着无尽的艺术瑰宝, 木刻、石雕、竹编、剪纸、刺绣、染织等民间工艺无处不在。笔者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 结合本地手工艺资源, 先是自己了解并掌握一些本地独特的手工制品的制作、加工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 在砖厂瓦窑、田间村尾、圩日街头, 与当地民间手工艺者一起, 向他们请教学习上述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亲身感受与体验在手工制作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回到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从手工艺品中学到的手艺进行比赛, 并逐一指出差距, 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发展了他们的积极性及天性, 从而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 这样的教学方法, 很容易潜移默化给学生, 使她们将来给幼儿利用这种方法授课, 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二、以生为本, 优化教学质量

“生本”教育, 是当代知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或叫教育方式, 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中, 笔者一直努力探究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立足实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成就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运用赏识教学法, 通过面向全体, 尊重个体, 发掘每位学生的喜好、特长和自主学习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特征的学生,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制定个案教学, 扬长避短, 摆脱“我说你听、我做你看”这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给学生营造一个发展个性及创造能力的天地, 老师轻松地带, 学生快乐地学, 让她们在个体特长领域里自由快乐地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技能水平, 提振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针对班级或年级小群体的特长, 频繁进行某个手工项目比如剪纸或者扎花的手工技能比赛, 让她们在赛中学, 在赛中提高,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每年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选拔选手参加市中职技能大赛, 可谓新人倍出。她们在才艺类比赛中, 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小组配合完成了书法、剪纸、扎花、木偶、剪贴画的精彩展示, 技压群芳, 惊叹四座。现场的领导、老师和学生感慨万千:如不是亲眼所见, 实难相信!

三、因材施教, 立足岗位需求 (重视岗位应用, 渗透职业意识)

手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教学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运用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的造型活动。学习和掌握手工技能, 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今后胜任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运用手工知识和技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同时还动手为幼儿制作大量的玩具、教具, 并结合季节、节日及时更新幼儿活动场所的环境。由此可见, 手工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比重。在教学活动中, 为使所学内容得以巩固和提高, 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笔者建议学校联系安排与幼儿园形成长期伙伴合作关系, 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和幼儿园班级结对子, 根据幼儿园班级教学环境需求, 协助配合老师完成所需的教学玩具和环境创设, 期末由相应班级的指导老师给出成绩评定。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理解、接触行业岗位技能应用效果, 将学到的手工技能直接应用于未来实习、工作实践, 消除了就业后还需再次学习、转化知识技能的弊端。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提高, 让她们学会、学懂, 以便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成为具在创新和审美意识、心灵手巧的幼儿教师。实践中, 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学校与凌云县机关第一、第二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定期到幼儿园在不同班级的幼儿老师引领下进行教学见习, 现场实景给幼儿们展示自己所学到的手工技能, 并结合实景的变化自行创设教学环境, 然后通过孩子们的童真评价体悟自己的习教效果, 从而让她们在情境教学中锻炼自己, 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 也直接为学生们拓宽了就业的门路。事实上, 我校每年有众多的毕业生因为有扎实的基本功赢得合作单位赞誉的同时, 也争相录用她们到幼教岗位上工作。

摘要:农村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程, 最好能结合本地特有的手工技能资源, 形成校本特色教学的同时, 兼顾学生个人特长, 注重因材施教, 同时结合岗位需求而开展。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建设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 手工 ; 课程建设 ; 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42-01

《手工》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幼教职业岗位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美术素养和幼儿手工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手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手工作品的基本制作方法,掌握折、剪、贴、编、塑等基本的工艺技巧,能够运用手工工具和简单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同时,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认真、耐心、细致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适应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在环境创设中的需要。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涉及诸多方面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手工制作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手工制作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根据课程特点和结合学生情况,采用理实一体化理念对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做练评”一体。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根据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初步对《手工》课程进行涉及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构建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将教学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幼儿手工教学能力的训练,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构建与选取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与选取,应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服务于幼儿园的美术手工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应具备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内容,以适应目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针对幼儿的特点,安排一些材料常见、过程简单易学、形式漂亮丰富、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手工内容,并将美学和教育的原理融入其中。在对西安、咸阳市众多幼儿园调查的基础上,把幼儿园活动中玩具、教具、幼儿园布置等手工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教学方法、创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平面纸工(剪纸、剪贴、撕纸、染纸、纸条造型等)、立体纸工(折纸、浮雕、圆雕、纸花等)、泥塑(浮雕、圆雕)、布工(缝、补、钩、织、绣等)、废旧利用和玩教具制作等。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反映新方法、新工艺的课程资源。

三、教学模式

课程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精讲→布置任务(作品)课堂示范→小组讨论→自主练习→作品展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手工技能得到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审美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1.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学、做、练”理实一体化,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注意受手工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按照學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场教学。实践教学以实际制作为主,按照学前教育规范,培养幼儿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

四、教学方法

《手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除了最基本的讲授法外,主要有:

1.演示法:《手工》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的示范演示法,教师示范同时学生跟着学习和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品,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并且结合幼儿园教学岗位应用,学生互相配合模拟场景情境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2.分组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小游戏等方式增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课外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练习法: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进行“构思——制作”的实训操作。

4.评价法:评价法是学生对所设计活动方案、实训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鼓励学生创新,善于激发诱导学生。

5.激励法:通过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优秀学生辅助教学、演示操作过程等进行激励。

6.竞赛法:组织学生在课内分组竞赛及参加艺术节手工现场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五、改革与展望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网上图片、视频、微课等),辅助教学。网上资源丰富,视频资料直观生动,更有一些专家、大家、的精彩教学,学生学习吸收,开阔视野。

2.充分发挥展览厅、宣传栏的作用,经常举办学生习作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展览与比赛。通过这些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手工技能。

3.《手工》课程教学内容有纸工、泥工、布工、粘贴画、废旧物利用、幼儿园应用手工6个方面,内容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结合幼儿园岗位应用,主要训练学生的手工制作技能,和运用手工制作进行幼儿教育教学工作。

4.《手工》课程教学模式:理实一体,真正做到“教、学、做、练、评”一体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反映良好。

5.开设第二课堂。面对全体学生,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叶,田翔仁.手工.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静黎,李全华,杨勇.手工.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 篇4

摘要:我国教育系统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渐被社会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前教学课程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造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就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法,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问题;方案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同时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定位和实施。目前学前教育的基本研究方向就是课程目标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理解不清晰、贯彻力度不够、对目标实施过程不关注、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等问题。因此,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理解不清楚,贯彻力度不够

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教育的特点、导向性、基础性等。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适应学校环境能力,养成潜在的学习意识。在学前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理解得不够清楚,对儿童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也不够到位,在进行课程内容实施和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特点对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即使选择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其贯彻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混式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相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新课程目标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一种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教师更应在引导儿童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缺乏对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目标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为教育部门要求课程,但是相关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并不健全,这样不仅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阻碍了儿童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关注是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的。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策略研究

1.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加大实际贯彻力度

为使学前教育能健康的发展,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并加大实际的贯彻力度是其重要的基本保障。作为学校学前教育的教育者,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用实际行动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在经过详细阅读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目标实施标准后,应响应国家的号召,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目标,以这个发展目标作为儿童系统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道德、智力等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关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

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对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关注的较少,造成课程目标的流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大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关注度,将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共同作为考核的内容,量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使成绩评价体系更科学化、公平化,对儿童的成绩和能力有一个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教师在实际的学前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3.发挥隐性目标作用

隐性课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应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对于显性课程来说,教师要做好对显性课程的发展,而对隐性课程来说要做好对隐性课程的发掘,促进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启蒙阶段,对儿童长远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加大实施力度、提高目标实施过程关注、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等老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保障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能达到预期效果,推动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3]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4]杜小红.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246.

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 篇5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第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应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三,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出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电脑进行各学科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教学工具。

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 篇6

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遗忘曲线”的提出者是____ A:冯特 B:艾森克 C:艾宾浩斯 D:埃里克森

2、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__。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3、(2005年)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____ A:要满足家长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B:要促进家长身心的健康发展

C: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D:要为家长留下单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5、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6、社会模仿模式是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之~,创立这一德育模式的是__ A.柯尔伯格 B.麦克费尔 C.拉斯 D.班杜拉

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__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8、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A.教学方法 B.教学过程 C.教学原则 D.教学目标

9、______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__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10、使用最广泛的课堂观察方法是__。A.目视法 B.扫视法 C.巡视法 D.提问法

11、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者是。A:维果茨基 B:赞科夫 C:皮亚杰 D:布鲁纳

12、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是__ A.认知、情感、意志、品德 B.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C.能力、认知、情感 D.认知、情感、意志

13、讲授法的具体方法有__。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说

14、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5、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__。A.学龄初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学龄中期

16、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课件一小学”,搜索结果中。A:不含关键词“课件” B:不含关键词“小学” C:既不含关键词“课件”,也不含关键词“小学” D:既含关键词“课件”,也含关键词“小学”

17、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操作技能可以分为。A: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 B: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 C: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 D: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

18、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行者,人之模范”,说明了教师劳动哪一个方面特点?

()A:强烈的示范性 B:独特的创造性 C:劳动的协作性 D:劳动量的隐含性

19、人们对物体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独立性 B:外倾型 C:场依存性 D:发散性

20、某县教育行政部门为推进当地教育发展,决定设置一批重点学校,并给予财政、师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设置重点学校有利于提高教育发展水平B:设置重点学校有利于打造本地教育品牌

C: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无权设置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 D: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权设置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

21、科学家研制出的一种清洁的超级跑车,它的动力来源是氢气,其排出的废气不包括()A:水蒸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氧气

22、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__ A.走楼梯

B.研究登山路线 C.回忆办公室门号 D.慢跑 E.走象棋

23、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

25、信鸽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时速可达到100公里。记忆能力和识别能力在动物中是出类拔萃的。它不怕疲劳,忠诚可靠,没有逃兵和投降者,不受地形限制,传递信息及时,信鸽自从军以来屡建奇功。这段话支持了以下哪一种观点? A:信鸽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所以屡建奇功 B:信鸽是一种适用于作战活动的动物

C:信鸽的许多独特优点在军事上有很大作用 D:信鸽参与军事活动是胜利的保证

26、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扰、痰湿中阻证的主方为 A.十味温胆汤加减 B.宁肝熄风汤加减 C.大定风珠加减 D.补阳还五汤加减 E.镇肝熄风汤加减

27、小学生董军因为上午语文课不能完整背诵课文,李老师罚他当天放学前抄课文20遍才能回家,小董只好利用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抄写,直到晚上七点才抄完,李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A:健康权 B:休息权 C:娱乐权

D:合理劳动权

28、以下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描述不正确的是__。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B.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D.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2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____ 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下列词语中都是褒义词的一组是____ A:行动研究可使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結合

B:行动研究中“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应为教育工作者能力可解決者 C:行动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性

D:行动研究中的研究者须具有共同的教育典范

2、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备课 B:排课表 C:批改作业 D:教研活动

3、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____ A:中等教育 B:幼儿教育 C:高等教育 D:义务教育

4、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爱好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A:活动课时制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5、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

6、立榜样、树标兵和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做法,让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间接受到强化。这种强化就是 A.替代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外部强化

7、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并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E:卢梭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指教育。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9、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__。A.绝对的 B.相对的 C.恒定的 D.本质

10、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__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1、师生关系的内容就其外部结构是由多层面构成的关系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关系、()等关系类型。A.职业关系 B.伦理关系 C.社会关系 D.心理关系

12、生理自我的基本成熟是在()左右。A:4岁 B:3岁 C:5岁 D:7岁

13、学校发挥着“文化容器”的功能,是指____ A: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B: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C: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D: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E: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14、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5、班级学习管理的内容包括【】 A.提高升学率 B.制定学习计划 C.培养自学能力 D.培养学习习惯 E.营造学习环境

16、下列活动中,属于智力技能的是__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E.书写

17、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日内提起行政复议,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A:十五 B:二十 C:三十 D:六十

18、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____ A:计算 B:想象 C:音乐 D:情感

19、历史课中讲到“楚汉战争”中项羽自杀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傻瓜。”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指桑骂槐的批评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老师微笑着说“刚才有人说‘项羽自杀是傻瓜行为’,大家怎样认为?” D:否定学生的观点

20、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除了受教育权之外,还有__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权

2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__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22、为了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____ A:注意的广度已有较好的发展 B:注意的稳定性已有较好的发展 C:注意的转移已有较好的发展 D:注意的分配已有较好的发展

23、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____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24、中国最早的教育学教科书是从哪个国家翻译过来的____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25、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这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____作用。A:准确了解问题 B:提供理论指导 C:预测并干预学生 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26、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扰、痰湿中阻证的主方为 A.十味温胆汤加减 B.宁肝熄风汤加减 C.大定风珠加减 D.补阳还五汤加减 E.镇肝熄风汤加减

27、小学生董军因为上午语文课不能完整背诵课文,李老师罚他当天放学前抄课文20遍才能回家,小董只好利用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抄写,直到晚上七点才抄完,李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A:健康权 B:休息权 C:娱乐权

D:合理劳动权

28、以下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描述不正确的是__。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B.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D.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目标 篇7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1. 教育目标理解不清楚,贯彻力度不够

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教育的特点、导向性、基础性等。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适应学校环境能力,养成潜在的学习意识。在学前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理解得不够清楚,对儿童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也不够到位,在进行课程内容实施和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特点对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即使选择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其贯彻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 混式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相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新课程目标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一种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教师更应在引导儿童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 缺乏对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目标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为教育部门要求课程,但是相关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并不健全,这样不仅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阻碍了儿童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关注是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的。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策略研究

1. 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加大实际贯彻力度

为使学前教育能健康的发展,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并加大实际的贯彻力度是其重要的基本保障。作为学校学前教育的教育者,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用实际行动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在经过详细阅读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目标实施标准后,应响应国家的号召,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目标,以这个发展目标作为儿童系统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道德、智力等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关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

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对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关注的较少,造成课程目标的流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大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关注度,将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共同作为考核的内容,量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使成绩评价体系更科学化、公平化,对儿童的成绩和能力有一个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教师在实际的学前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3. 发挥隐性目标作用

隐性课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应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对于显性课程来说,教师要做好对显性课程的发展,而对隐性课程来说要做好对隐性课程的发掘,促进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

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启蒙阶段,对儿童长远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加大实施力度、提高目标实施过程关注、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等老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保障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能达到预期效果,推动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我国教育系统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渐被社会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前教学课程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造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就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法,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问题,方案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4]杜小红.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2):246.

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之我见 篇8

关键词:课程目标;公民教育;公民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018-0003

构建一套开放的、有活力的公民教育课程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作为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撑。课程标准是在学习论、知识论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由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几个方面组成,其中设定课程目标是制定课程标准所要解决的第一个课题。公民教育走进学校,一般而言分为三种形式,即课堂教学、相关学科渗透和课外活动,本文重点探讨公民教育的课程化问题,公民课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目标与之相适应。

一、社会性——公民课程的外在价值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目标设立应考虑到课程的社会因素。从公民教育的角度看,公民的特征在于其社会参与性,施行公民教育的目的正是将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积极有效的社会参与需要公民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和义务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1]。因此,正义、自由和权责统一作为公民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也必然成为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世价值,是长久以来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近代民主国家制定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在东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便提出了“重义轻利”的理想人格。在西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的概念,并试图通过分析正义而找到一条完美的治国之路。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对正义做出了更深刻的解释,在他看来“公正常常被看做德行之首”,是一种“对他人的善”[2]。当代学者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是由于人类对正义的渴求,才使得正义成为公民人格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从公民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有将正义纳入公民教育的范畴,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正义精神的公民。正义对公民和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正义,公民将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没有正义,整个社会将充满冷漠;没有正义,国家将失去应有的秩序。在法治社会中,“正义”与“法”之间更是表现出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法律是全体社会公民认可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守法意味着正义;另一方面,当法律不再代表普遍公民意志时,修订法律的第一标准就是正义,此时正义即合法。正义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公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公民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义的精神和坚持正义的意志。因此正义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更是公民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应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始终。

自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另一个永恒主题,是人们追求“真我”的一种生活态度。人类向往自由的天性来源于人的动物本能,当然这种非理性的自由绝非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康德曾经说过:“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3]同时,他又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由“纯粹理性”所决定的。英国学者柏克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社会的自由。这种社会中的自由,不是抽象的、思辨的自由,也不是孤立的、个人的绝对自由,而是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4]公民的社会性决定了公民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所谓自由的教育,即在公民教育中,首先,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只有在学生自由选择并作出决定时才是有价值的,暴力(包括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和强制只能培养奴隶而不是公民;其次,学生选择的多元性决定了公民教育同样是多元的,一种模式、一套材料培养不出合格的公民;其三,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在教育过程中作出自由选择,这意味着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权威与说教不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最后,公民教育的多元化使得对公民教育评价多元化,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最佳选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对社会事务分析、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正义与自由是公民背后的基本精神,而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则是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关于权利可以从哲学和法学两个层面理解。在哲学层面,康德认为权利是与资格相结合的,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并在行为主体之间产生影响。因此,他将权利定义为:“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5]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无论将权利的来源看作是“自由法则”,亦或是“自然法”,都说明公民权利是人类天性的社会化产物,是构成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要素。在法学层面,公民权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国家通过立法对公民权利进行细化,构成了一个以基本人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公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公民权利相对应的是公民责任。所谓公民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民应履行的社会义务;二是当公民没有能够履行社会义务时所应该承担的后果。“义务”只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要求,而“责任”是对这种客观要求内化后形成的主观需要。因此,与“义务”相比,“责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主动参与性,而这种主动参与性正是现代民主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权利与责任具有内在统一性,单纯强调权利会导致公共意识的淡漠和个人意识的膨胀,从而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反之,只强调责任而忽视权利,则会打破公民之间平等的关系,从而导致特权阶层的出现,社会最终走向专制和独裁。公民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权利教育与责任教育的统一,通过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个人权利和责任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在确立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这种参与的过程也正是责任意识形成的过程。

综上所述,以正义、自由为基础,以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共同构成了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使得公民教育明显区别于传统德育,这也成为制订公民教育课程目标的依据。

二、人性——公民课的内在价值

课程的实施对象是人,而合格的公民首先应是具备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因此在讨论公民课程目标时必须将人的因素作为核心内容加以研究。我国学生的生理年龄是:小学6~12岁,初中12~16岁,高中16~18岁,这一时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转折期。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6],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四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在8~10岁时开始意识到准则只是维系同伴间关系的一种内在的、可更改的约定,而不是外在的权威所制定的、不可更改的法则,这种对准则的认识在11~12岁时进一步演变为更为深层次的关于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六水平理论,认为1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认识和学会接受团体规范,并能按照这种团体规范进行实践活动,他将这一阶段定义为“习俗的水平”。该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水平,即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的定向阶段。在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儿童已经懂得按照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进行活动,以期得到成人的赞许。而在维护权威的定向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团体规范对个人的约束作用,并能自觉的遵守法律和团体规范的要求。此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开始具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这种能力在高中二年级以后才能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

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公民课同样应该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出既有联系又有侧重的课程目标。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感性认识和尊重权威为主,教育目标应侧重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形成初步的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并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此时的公民课应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在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告诉他们公民意义,帮助他们形成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并具备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基本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标准,此时的公民课应该让学生知道公民背后的哲学和伦理学精神,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理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现象,避免以往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条化和空泛化倾向。

三、社会性与人性的统一——公民课程目标的本质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公民教育本身特点以及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状况,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不能适应公民课的需要。然而一门新的课程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然要建立在对已有课程改造的基础之上。

2003年,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提出是我国思想品德课向公民课转型的一个转折点,其总目标提出:“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7]总目标在法律、社会责任感等反映出了公民教育的部分特征,为以后课程的转型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其与公民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明显不足。首先,公民教育要求实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在总目标中,虽然提出了应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基本行为准则”,但是并没有涉及“公民权利的行使”和“参与社会行为准则制定”的内容。虽然在教材中出现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然而其比例和重要程度与公民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其次,总目标提出应培养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是加强民族团结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然而,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共同理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共同理想”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本质而言,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然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担负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因此坚持共同理想就是坚持爱国主义。第二,“共同理想”与公民道德的关系。从道德层面看,“共同理想”体现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将人的发展顺序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按此顺序对公民道德的水平进行分层,那么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水平最低,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水平最高。前文中,笔者引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只适合于接受程度较低的公民道德,而对“共同理想”这种政治性、思辨性更强的道德要求还无法真正的理解。此外,中小学生刚刚涉足社会,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还很弱,容易被某些消极的社会事件所影响。由于自身的辨别能力较弱,无法用理论性更强的道德思维去思考这些现象,反而容易使学生对其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影响产生怀疑。有些德育老师总是抱怨“5+2=0”,问题的根源正是在于传统德育的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以爱国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将“共同理想”与爱国主义合二为一,教学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先从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开始,逐步提高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最终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公民。

因此,公民课的课程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在充满正义与自由的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具有公民意识,形成公民道德,帮助学生提高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法律的范围内参与社会活动,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世界公民精神,为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

[3][5]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2,42.

[4]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91.

[6]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9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

浙江杭州 310036)

上一篇:石油科学专业研究生开学典礼新生发言稿下一篇:班组管理制度细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