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9篇)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亚沙城小学 杜婷

通过“学本课堂理论”的培训学习,令我豁然开朗。从培训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打造了一堂堂鲜活成功的课堂范例。

学本高效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以往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次理论研讨会中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是精心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 “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 ” 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读、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了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使学生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个体能得到了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次研讨活动中,教师所执教的语文课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的语文课教学都是分为四环节进行的,一二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教师直接出示生字词教学检查预习环节,有的教师则采用学生自学记录本听写课前预习的生字词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读音和字形,也有的教师采用词语搭配的形式来巩固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交流、讲故事理解文意等等,总之在遵循语文总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灵活度变的教学路子。

三、自主学习记录本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了读书小主人。我们平常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解决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即可,最多课堂收获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了错误只是当堂纠正草草完事。而在这次的课堂教学学习中,我看到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了自主学习记录本进行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记录本的内容包括生字读音、词语书写的积累和纠错、对课文重点句子摘抄以及预习中发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课文主要事件的概括、文章给你的启发或你的收获等,相当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记录本始终贯穿于其中,师生共同探讨出来的东西,学生由错到对的过程、自己的体会都写在记录本上,达到了真正的当堂巩固,非常适合我们的阅读教学。

四、重视语言积累,深刻把握文本。

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一定要有语言实践,也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在这些名课中,教师让学生该记住的东西让他记住,要认的字、要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不要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去。要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有自己的丰富的语文体验,利用能否和学生得到自己的认可或唤起自己的共鸣,或者看看是否有不懂的地方,自己的问题有时也就是学生疑惑的地方以此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而且对文本的开掘深。能对文本做到了然于胸,不让学生硬着头皮上。问题设计有利于激活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在处理教材时,做到了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过程,学习,品质,发展

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主体失落,是教学的最大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之所在。课堂上,教师不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不开掘学生的学力,不遵循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策略,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学习的过程,把原本充满探索和创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告诉”。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现象仍普遍存在。在语文课堂上,具体地表现为“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归结起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

语文教学要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教师必须要树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让学习实实在在发生在学生的身上。

一、自觉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老师为了保持学习的神秘感,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一无所知,脑袋处于“清空”状态,课堂上只好静静地观看教师的“教案剧”表演,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课堂四十分钟,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都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都要把它纳入教学视野,合理设计、巧妙开发、积极利用,让预习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将学习过程进行前置,是让学生提前进行自觉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适当安排学生的自主预习。当然,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要进行有机的指导,安排合适的预习任务、留足充分的预习时间,提供相应的预习资源,点拨必要的预习方法。当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美国广受学生的欢迎,而“翻转课堂”最大的成功就是颠覆我们传统的教学流程,将教学过程前置到课前。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钱学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预习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一是“课文我会读”。让学生结合生字表的字音提示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二是“字词我会学”。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生字词语意思,实在不理解的词语做好记号;三是“疑问我会提”。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做好自我梳理和解决;四是“信息我会查”。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钱学森为了回国,在美国遭受哪些迫害?除了课文介绍的之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书或者网络等途径,查找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与信息,丰富知识背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这样的预习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适当、便于操作,学生预习起来得心应手。真正的预习,不是简单的“热身”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丰富“前理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二、自主提问,激活思维的火花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情感的导火索,是思维的催化剂。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善于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课堂看起来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但回答的都是教师的问题,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偶尔有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但也只是虚晃一枪,最后还是撇开学生的问题回归到教师的问题上来。长此以往,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这样的课堂势必导致思维逐渐凝固,心灵逐渐僵化,学习成了死水一潭。

一次,我在教学《詹天佑》(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正当一个学生在黑板前用图示向大家讲述“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在开凿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八达岭和居庸关地形复杂,工人从两边向中间施工的时候,会不会出现打偏的现象?”这是一个让大家始料不及的问题。我首先肯定这个同学在学习上善于思考的习惯。略加思索之后,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那个时候我们的技术还十分落后,面对这样的复杂地形,一不小心,可能会出现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这种情况。但这个情况发生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紧接着我追问道:“为什么会没有?请你再读课文找出依据谈谈你的看法。”于是学生又进入到新一轮的学习和思考中。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考虑的很“周密”,带领大家在计算时也很“精密”,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同学说,在勘测时,在峭壁上定点、测绘,都是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干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是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发生的。有的同学说,在詹天佑的心里始终装着一颗“一定要把这条铁路修好,一定不能惹外国人讥笑的决心和信心。”因此,就不可能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有的同学说,詹天佑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高材生,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这些问题对于詹天佑来说只是一般的问题,靠着他杰出的智慧完全能够克服。通过学习和思考,大家达成了共识。

在这个案例中,对于学生的“节外生枝”,教师没有简单地批评和否定,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且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使教学步步深入,使教学绽放出不曾预料的精彩。课堂上,如果能把教师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问题,把教师的“教”转化为让学生自己“学”的过程,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激活学习过程,让学习变成充满激情的创造过程。

三、自能实践,彰显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形成,只有在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只有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写作中学会写作。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繁琐分析课文的教学方法,强化语文实践,落实言语训练,尽可能把教学过程整合成一个个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教学《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文悟法,指导他们读写实践的: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从形状、颜色、味道几个方面来介绍你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当然,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写出来了。等一会儿,我跟大家一起交流。

(生写)

师:谁把你喜欢吃的那种水果介绍给大家听?

生:我最喜欢吃的是荔枝。荔枝的外皮像鱼鳞,紫红色的。剥开外皮,果肉是白色的,圆圆的就像一个个玻璃球。放进嘴里嚼嚼,滑溜溜的,甜津津的,非常的清爽。

生:我最喜欢吃的是芒果。有的芒果是鸡蛋形,有的芒果是心形。芒果外皮是金黄色的,剥开外皮,果肉也是黄色的。

师:芒果这个词用多了,有的可以适当省略。

生:我最喜欢吃的是芒果。有的是鸡蛋形,有的是心形。芒果外皮是金黄色的,剥开外皮,果肉也是黄色的。吃上一口,酸酸的、甜甜的,还带着香味。

师:你看他们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介绍得多么清楚。(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老师最喜欢吃的是哪种水果?(生:桔子)老师是怎样介绍这种水果的呢?我请一个同学帮我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吃的是桔子。剥开桔皮,你会看见月牙般的桔瓣儿紧紧地抱在一起,金黄、透亮,惹人喜爱。掰(bāi)开桔瓣,放进嘴里嚼嚼,酸溜溜、甜滋滋,满口清香。让人越吃越想吃。”

(学生掌声响起)

师:老师写得怎么样?你能具体说说老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吧?

生:从形状、颜色和味道几个方面介绍的。

师:你看,老师也是从《石榴》这篇课文得到的启示写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机械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学生全过程参与、全身心体验、全方位展示,兴趣得到激发、情感得到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强化了自能实践,突出了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过程,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彰显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四、自我评价,有效掌握学习策略

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的元认知特征,是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深化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评价的主宰权,学生学习的好坏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策略、效果缺少清醒的认识和本质的把握,既搞不清(下转第79页)(上接第96页)“学什么”,也弄不懂“学得怎么样”,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学”?这样的评价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学习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就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尤其是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效率、思维过程等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省察,探索出规律性的结论,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新知识的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观与思考:你刚才是怎样学习的?为什么这样学?你自己认为学得怎么样?有哪些好的经验要和大家分享?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经常地追问自己,就能进一步深化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逐步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把学习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肤浅过渡到深刻,从“学会”变为“会学”,这是教学评价的理想境界。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有效;学习单;语文学习;学本课堂

“学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学习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单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它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脚手架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的策略之一。

一张有效的学习单,是引领学生感受文本内涵,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媒介,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前预习中担任先锋梯队

叶圣陶曾经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学生在初次接触一篇文章时,教师若对其给予方法的指导,预习将会更有成效。它就像是课堂教学的铺路石,为“以学定教”垫定基础,让学生的学基于起点,学得深入;让教师课堂上的教基于学情,教得有增量。

1.“积累型”学习单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生动的写景文章,文中有许多好词佳句,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进行积累,化传统干巴的“抄写”为形式多变的“积累”,实为一举多得。

如六上《山雨》一文预习时可以这样设计学习单:

读: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你认为值得积累的好词。

抄:这课我认为难写的词语有:

记:我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试着背一背。

这种“积累型”预习单设计简单,学生易于完成,特别对学困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可以增强学生在阅读时积累好词好句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拓展型”学习单

在预习时将一定的“拓展型”作业融入其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拓展型”预习要求,如:

六上《我的舞台》一文可这样设计课前学习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认识了本文的作者,并为她做了一份简单的个人简历。

“拓展型”学习单的设计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材课程资源,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可使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综合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不断地整合与发展。

3.“综合型”学习单

根据学生的学情,难易适度地设计“综合型”学习单帮助学生的预习,多方面、多角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质疑探究的能力,使课堂学习更为高效。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时,设计的课前学习单要致力于学生的学情,致力于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能力,并启发孩子对本文的文体特点作尝试性的学习,有利于课堂上作进一步探究。

二、在课堂学习中充当导师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若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比喻为一次航行,那么学习单就像一座座灯塔,一路指引、陪伴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行。通过学习单来指引学生课堂学习,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主导作用能充分发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有效学习。

1.运用学习单,进行文本梳理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在感知“矛”和“盾”集合的经过时,我做了以下设计:

发明家怎么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到一起,发明坦克呢?默读2、3、4段,思考并完成学习单,再全班交流汇报。

①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用笔画画有关句子。

②试着找“关键词”概括发明的过程。

像此类叙事性的课文,如果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使课堂节奏拖沓冗长,而运用学习单来展开学习活动,老师就能适时“隐退”,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学习单的提示以表格化的提纲来梳理文本,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使课堂节奏紧凑而有成效。而学生在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技能、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2.运用学习单,设置拓展练笔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黄果树听瀑》一文,可以设置如下学习单:

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枯水季节如此,假如在盛水季节去,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请你把盛水季节的瀑布写一下,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联想,可以从听觉,也可以从视觉方面来写。选择一项写或都写。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这里通过学习单上的语言训练点,为学生打开思路,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思维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运用学习单,展开合作学习

学习单为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形成独特体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习中的体会与收获、问题与困惑等,为小组讨论、交流带来了话题。他们在小组内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持续发展。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中,我布置了学习单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人”字形铁路及文中开凿隧道的示意图。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图,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说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及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在课后拓展中展示延伸功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语文,必定要把语文学习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去。

如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习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与畅谈感受。师结合学生的感受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让我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吧!好好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引发学生探究,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总之,学习单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贯穿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语文学习,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学习服务。让我们以有效预学单为抓手,促进“学本课堂”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陆莉. 用好“学习单” 打造高效课[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01:19-20.

[2]尹乐. 以“学习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广西教育,2013,01:52.

[3]徐瑞斌. 运用学习单构建高效课堂[J]. 小学教学参考,2011,22:9-10.

[4]高海中,楼航杰.例谈“预学单”设计的结构性[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3:37-39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4

2016年12月12日

在2016年12月10-11日,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有幸听了李政涛教授和龚雄飞院长两位专家的“学本教学”专项报告会。短短两天的时间,作为一个初入步入课改的新人,我感觉自己在不断地成长,收获颇多。在全县课改全面铺开的形势下,有幸听到这两位专家的指导,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很是受益匪浅。特别是有幸聆听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龚雄飞院长关于卓越课堂的讲座,听完讲座后,心中十分激动,龚院长通过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育教学与办学管理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学校课堂教学问题与问题决绝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卓越课堂中一个模式,即先学后导、互助展评;三大特征,即先学、互助、展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和体验中心的核心观念。给我们思想带来巨大共鸣的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结合目前自己课堂教学实际,深入反思龚院长所提出的观点时发现,很多值得我课堂教学深入探索和实践体验,我就自己印象深刻的四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关于学生先学的观点。龚院长在卓越课堂中提出了先学后导的模式。先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习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是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所在,在传统教育中提倡“先教”,而现代教育中提倡“先学”。龚院长同时提出了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自主学习的工具。尤其要注重解决好自主学习的工具问题,现行中小学校注重导学案或者导学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工具。

二是关于导学案的观点。在谈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龚院长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导学案或导学单开展自主教学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导学案的开发原则是功能导学化,即要做到导学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在导学案的运用过程中,要警惕导学案内容以“做题”为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把导学案变成练习册自学引导的复制品,或者变成学生练习单。要将习题化导学案改为问题化导学案,将学案的后侧性检验改为前瞻性引导。

三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观点。龚院长在讲座中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即学生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矫正传统个体化学习所带来的固步自封与心灵幽暗,倡导竞争中的协作,改变畸形的竞争文化;有利于弥补教师群体化教学所带来的辅导不足与指导不力,确立学生是最大教育资源的新理念,形成“点对点”的帮扶机制与管理格局;有利于改变传统讲授型课堂的教师主讲、学生接收、生生独立的局面。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防止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这点我非常赞同,不克服这个问题是很难真正高效的。

四是关于先练后讲的观点。传统课堂通常采取的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练,即老师讲授方法和示范例题在先,学生在老师讲完之后,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练习。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方法,难以有自己深入体会和创新方法。先练后讲,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练习在前,老师讲授在后,学生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各自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再通过老师的点评和讲解,获得新的启迪和发现,从而有益于学生创新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学本式成长课堂实施方案 篇5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决定,学习和践行 “学本式成长课堂教育”思想,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此。我校在总结以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生本教育课堂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思想为指导,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全面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保证生本教育课堂模式的顺利推进,学校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和组织全校推进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设教研组,负责对活动的日常组织和部署。推行学校领导分包学科制度,教导主任参与、督促、指导各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层层抓落实的管理工作机制。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要求

1.教师的“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业务素质整体提高,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2.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普遍提高。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4.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实验和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四、推进生本教育课堂模式的具体措施

1.全校教职工认真研读学校发放的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等书籍,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搞好“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下集体备课工作 第一、在备课上要做到重点备如何运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第二、加强集体备课,要确保其形式与内容、时间与效果的统一。

集体备课要形成个人初备——集体讨论——课案生成——个性设计——教后反思的专业活动模式。各备课组长要填写好集体备课记录表,并在集体备课结束后交教导处存档。

3.抓好“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关键环节。

(1)坚持备教一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三变”、“六让”,即:变满堂灌为导演式;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课堂上能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展示(讲)的让学生展示(讲)。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评研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课堂教学要贯彻“先学后议、反馈展示、点拨拓展、评研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框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反馈展示→解难释疑、点拨拓展→达标测评、评研提升 教师的作用:导演、设景激趣→创设问题→组织引领→点拨拓展→感悟升华 学生的任务:自学教材→相互质疑→小组讨论→自我展示→练习反馈→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3)精讲多练,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做到精讲、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与讨论有机穿插进行。

(4)教师上课要严格执行提前2分钟候课的规定,不得坐讲和拖堂,不得外出和接听电话。

4.以“四课”为载体,强力推进生本教育课堂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四课”活动,即:示范课(校级)、推门课(领导)、公开课(备课组)、达标课(校级)。各备课组要做到人人有公开课。

5.当堂评研、实现作业“零批改”。

当堂布置作业,学生小组批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升华。老师可抽检调研,释疑解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6.自习课进班辅导

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自习课分配到学科的制度,每位教师上辅导课要在黑板上写出学习任务及检查落实时间,要做到有布置有落实。辅导教师不能坐在讲台上,要巡回辅导。

7.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各班通过教学日志真实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第二天大课间班长将当天的教学日志交到教务处。充分发挥教学日志的监督、调控作用,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古溪小学:开展“自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为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催生充满生机而又富有成效的自主式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古溪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自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大家首先观摩了段志华老师执教的《线段的初步认识》一课。随后,大家参加了集中评课,普遍认为课堂中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出了“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新型教学观念。广大教师表示,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一、教学理念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法“满堂灌”, 学生往往被动的接收知识, 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手段, 这种模式下学生虽然能获取较高的考试分数, 但是却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 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老师的责任更多的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转变。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英语是一门语言, 不单单是一门学科, 尤其是小学英语, 学生初次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可能会感到学习困难, 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小学生虽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久, 但是, 他们却很喜欢做一些小游戏, 扮演不同角色, 因此, 经常笔者经常策划一些简单的情景, 为学生提供运用英文交流的平台, 让小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技能的提升, 从而加深了知识理解。

比如在学习一些有关颜色的词汇时, 教师可以设定这样的情景, 在一家商店出售彩笔, 小学生因学习需要来进行购买, 从而发生店主与顾客之间的对话。“Hi!Can I help you?”店主热情的同顾客打招呼。“Hi!Tom, I want a red pencil.”学生表达了自己的需求, “Ok.here you are.”店主出售产品, “Thanks”学生拿到自己所需商品表示谢意。虽然很简单, 但是却很实用, 不但让学生得到了运用, 同时也无形了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轻松的教学氛围对于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有着关键性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

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 需要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 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则是其前提条件。一个人做某件事的自信心往往是通过别人的认可获得的, 同样, 小学生学生英语的自信心也是通过老师不断的鼓励、表扬而获得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注重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比如, 可以设定奖励“制度”, 适时的抓住机会表扬、赞扬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学习态度得到认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口头奖励中可以用“Wonderful!Great!clever!”等词汇表达, 虽然只是口头的小奖励, 但对于学生来讲, 却是莫大的荣誉, 每次学生获得小奖励, 那份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 这一份份的奖励, 说明了别人的认可程度, 同样, 当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不应一味的职责, 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可以用一些鼓励性的词汇, 如“Try again!Don’t be afraid!”, 来鼓励学生, 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老师的期盼, 给他们以信心, 要相信自己, 可以做到。虽然这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举措, 但对于培养学习的学习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 有效的推荐了“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实施。

四、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小学英语只是通过学生一遍遍的“死记硬背”来提升学习成绩, 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更重要的是在沟通、交流中提升专业技能。因此, 在日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式教学,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不但有助于培养良好师生关系,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英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最最好的老师, 孔圣人曾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的就是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才有动力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但培养学生兴趣并非一朝一夕可实现的,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的学生善于朗读, 可以让他担任领读;有的学生记忆力强, 可以让他带领其他背诵单词;总之,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同学间做到取长补短, 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总之, 在小学阶段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 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再从培养学生自信心、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加强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几方面入手, 真正实现“以学论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晓微.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4) .

[2]王柳.浅谈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校园英语, 2015 (33) .

[3]沈聪聪.浅谈如何实施自主性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校园英语, 2014 (27) .

[4]赖金华.浅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的策略[J].小学生 (教学实践) , 2012 (10) .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如何让“练习”这一载体,在新课标语境下发挥“导学”的功效,实现课堂的生本化追求呢?

一、“整体化”的练习架构,保障“学”得充分

如何改变“以教为主”的阅读教学现状?王荣生教授认为,有效的思路应该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解决途径应该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练习的整体建构,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让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在一次教学调研过程中,笔者聆听了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寓言两则》之《亡羊补牢》,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程序如下安排:1.讲解“亡羊补牢”的意思;2.学习生字新词;3.问:牧羊人丢了几次羊?结果怎样?寻找牧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通过“牧羊人怎么讲”“街坊怎么回答”的问答,分角色朗读训练;4.再问:牧羊人怎么做?来得及吗?你会对他怎么说?以此揭示寓意。

此节课的教学特点是:囿于教材,就文论文,按图索骥,教师具用浓厚的主导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缺失言语实践的平台,消极被动,学习的热情未能被激发。课堂看似顺畅,但学生的思维逼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亦步亦趋。

而第二位教师利用“连环画”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她是这样执教的:出示四幅插图(“第一次丢羊”插图、“牧羊人与街坊的对话”插图、“第二次丢羊”插图、“把羊圈补得结结实实”的插图)。步骤1:让学生排列打乱顺序的插图,讲讲理由;步骤2:根据插图,学生逐一试讲故事;步骤3:看看课文中的描写,哪些情节与信息不能丢,完成表格练习,进行“信息检索”;步骤4:在学生“信息”交流中,随机深入学习课文,进行“三度”对比:① “两次丢羊”情景的比较:什么一样?有什么不同?②牧羊人与街坊对于第一次丢羊反应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你会怎么劝牧羊人?③“补上羊圈”的部分:牧羊人的想法与做法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步骤5:根据学习与体验,串讲整个故事。

“讲故事”课堂练习的切入与活动的整体构建,用“练习”替代“讲解”,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发挥“倒逼机制”的功效,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从而撬动一成不变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开放化”的练习评价,暴露“学”的起点

练习设计是宽广的还是狭窄的?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它的设计走向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因为“练习”安排直观,易监控,好操作,它的教学诊断与教学评价功能也非常强大。

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初读课文阶段,教师便呈现一个练习题:这是一个( )的严监生。(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并在书的空白地方批注。

学生板演的答案五花八门:为人小气、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省钱、爱钱如命、抠门、记忆力很好、非常小气、守财奴、小肚鸡肠……

学生对文本人物品质的初步感受,便成为了教师施教的起点与落点。通过品读、表演等形式,在课的结尾,教师再次导出这一练习题:这是一个( )的严监生。让学生重新思考:作者笔下的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同学想上来修改的吗?

生1:“爱钱如命”应改为“爱钱胜命”。

生2:“记忆力很好”不确切。

生3:“省钱”不对,省钱、节约是美德,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人,为什么还省钱,摆明了是吝啬。这个词不恰当。

生4:“小肚鸡肠”指的是记仇,心胸不广,在这里也不对。

以上的练习设计成为了深入教学的“发动机”、“助推器”,它以“开放”的姿态监测出学生的阅读起点,呈现学习的真实状态,课末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初始观点,从而让设计嵌入到学生学习行动的真正发生之处,使练习发挥了极大的功效,使课堂教学明显增量。

三、 “核心化”的练习设计,撑起“学”的全程

好的阅读课,要设计1~2个核心课堂练习,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使之成为架构整个阅读课堂的支撑和工具。

《绝招》这篇课文,描写了小柱子第一次比绝招丢人,于是,回家苦练绝招,第二次比绝招令人羡慕的情景,文本极富儿童生活气息。有位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三份以“小柱子的日记”为载体的练习,形成了阅读教学富有特色的“第二文本”:

练习1:把小柱子第一次比绝招失败的落寞写成日记。

练习2:展开联想,再现苦练绝招的小柱子。

练习3: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用动作、神态、表情表现小柱子比绝招失败时的失落心情的写法,把小柱子第二次比绝招成功的高兴之情描写出来。

以上“练习”为教学设计出别出心裁又富有张力的学习活动,也以学生学的活动展开,避免了说教和灌输。三个核心练习的提炼与推进,完成了本课的主要阅读任务。使课文学习告别了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

四、 “加工化”的练习融合,减轻“学”的负担

现在的阅读课,课堂上的活动大多是教师占据和把控的。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不动笔、不做练习,只是听老师解读课文内容,偶尔应答一下简单提问,配合一下老师教的活动。而课外则要做大量的课外作业。好的语文课应该将课外作业加工成好的课堂练习,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融入课堂整体学习,减少课外负担。

有位教师在教学《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课时,在教到卡罗尔家通过广告获得小猫后,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小猫“调皮不羁,可爱却难以收拾”这一节时,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练习。

《课堂作业本》第5题的题目是这样的:卡罗尔非常想要一只猫,于是登了个广告得到了好多好多的猫,观察一下下面的图画(配有小猫各种形态与动作的图画),你能填一填吗?

有的小猫( ),有的小猫( ),有的小猫( ),还有的小猫( )。

这样的练习选择了典型的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并将之融入到课堂中来,把文本中最难的、学生课外有困难的作业作为练习的重点,在课堂中去化解它,起到了对学生学习疑难内容的高效指导作用。同时解决作业难点,也为学生课外作业减轻了压力。以加工“配套练习本”的练习成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

学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年级

杜雨婷

接到去杭州的消息,正值清明雨后。

说不出的兴奋。

原本还想着在截止前勉强再拼一把的“五四杯”,熬了半宿想想还是放弃了。一则重度拖延症发作,二来近期真可谓是庶务缠身,《陋室铭》中的“案牍之劳形”儿时领会得尚不够真切,工作了才知道各种马不停蹄的活动任务是何等让人绞尽脑汁疲于应对,不仅耗尽了精力,也失却了思考的心境。难得有此充电的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当即安顿班务,漫卷诗书下杭州。

初到杭州时,西子湖畔正是杨柳依依。当是时也,深感有此一壶新茶、一蓑烟雨,一节好课也不虚此行,更不必说浙大华家池的体育馆内,短短两天半,安排了23节课,晚上还有4场讲座!果是“钱塘自古繁华”。这场“豪奢”的饕餮盛宴,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在课改正不断引向深入的今天,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如何实行由“教本”向“学本”的转型?

这个问题并不算陌生,浙派的“学本”课堂,苏派称之为“生本”。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学习形态的较量,即“接受型”与“体验式”。“接受学习”俗称“满堂灌”:重视过去的知识、强调记忆、注目个体学习、注重知识传递、较多单一刺激、以教师为中心、实施标准化学习、关注结论性、满足“听中学”······“体验学习”则重视即时的感觉、强调领悟与体认、注目互动学习、注重生活经验、较多立体体认、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个性化学习、关注生成性、追求“做中学”······

我们如果将这种不同的学习状态,迁移于阅读,也就可以理解“授受式阅读”与“体验式阅读”的本质区别。由来已久的低语阅读是以教师的文本阅读为依据,以提问设计为牵引,来实现识字、课文理解、语文知识传授的思想教育等目标的阅读模式。教师的“授”与学生的“受”之频繁过程,排斥了儿童从自身的经验和兴趣出发,个性化地拥抱文本、感受快乐,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的过程。所以,低语阅读应当回归于儿童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外部世界的一次快乐之旅。

周一贯先生指出:什么是体验?《辞海》中得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要让儿童在亲力亲为(包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理解和感受新的事物。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是儿童主体的想象、移情、感悟、神思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碰撞、引发、交融、激活。而以教师的讲问为主线的低语阅读教学,难以改变的认识误区是人们总以为低年级儿童只是少、能力低,教师应该多讲一些,以免“夹生”。正相反,低年级阅读教学“蒙以养正”之“正”,就在于让孩子善于关注自己的生命感受。正因为教师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析和深度开掘,存在着过度教学和着意“艺术表演”的问题,使得儿童参与空间缩小、想象和合作讨论阻断,从而弱化了儿童在阅读理解上的“主权”和阅读能力上的发展。

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着实不易,高年级咱们有“问题导学”这种思维逻辑高密的方式“大政奉还”于学生,低语段教师如何能自觉地把原先的讲问,转化为学生自读体验和现场生成?把展示教案的课堂改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呢?

本次观摩活动至少为我们展示了以下几种转化策略: 1.表演,在变幻角色中生成体验

很多动作描写,不妨让学生去模仿以下,这不只为了加深情节上的理解,更有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精当的作用。表演的身体力行就必须让学生同时达到这两方面的意义,才是“不为表演而表演”的有语文味的阅读课。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里,老师组织全班去表演小男孩自浅水洼里捡小鱼扔回大海的动作,让学生站在课桌旁,先研究怎样把孩子救小鱼的行为表演得逼真,让学生画出了课文中的关键词:“走得很慢”、“不停”、“弯下腰”、“捡起”、“用力”、“扔”、“不停地念叨”、“这条在乎”······然后开始表演,一遍又一遍,学生不停地诠释和完善每一个细节,兴趣高涨地慢慢移动,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叨“这条也在乎”。不一会儿,有些小朋友上气不接下气地停下来了,老师便叫大家都停下来,问为什么。小朋友说,很累啊,才停下来的。老师便乘热打铁让大家读课文,加深体会,然后再讨论:“小男孩停下来了吗?”“他不累吗?为什么不停呢?”“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一直没停?”于是,小朋友才跟深地品味出“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回大海”、“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和课文末尾省略号蕴含的深意。这样,教师的讲问就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表演实践,转化为学生从表演实践中对文字表达的品味,转化为真切的体验“很累啊”,转化为对课文中“小男孩为什么不累”的讨论,转化为讨论所需要的深读探究······一句话把“被动读”转变为以体验为基础的“主动读”。

2.补白,在激活想象中撬动体验

选入小学低语教材的课文,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在描述过程中,往往不刻意把什么都写出来,而是有意留下一些“空筐”、“虚境”,让阅读主体去想象,去“补白”。陆虹老师的《儿童诗两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首诗叫《树真好》:

树真好,白鹭鸶想在树上做个家,大树张开手臂说:好哇!好哇!树真好,小花狗躺在树下乘凉,大树撑着绿伞说:睡吧!睡吧!

树真好,小毛虫卡滋卡滋地咬,大树笑着说:吃吧!吃吧!树真好,长得又高又大,好像大家的妈妈。

非常简单的的一首小诗,陆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张开了双臂,喊出了高兴的“好哇好哇”;安静地趴下,享受了温柔的“睡吧睡吧”;一起“卡滋卡滋”地做了毛毛虫,也一起宽和大方地笑着说“吃吧吃吧”,没有说教、没有肢解,完整地体验,完整得领会了 “树真好”这三个字。这个时候,老师请孩子们想象:大树妈妈还会有哪些孩子?他们会到大树下来做什么?几张简单的音乐绘本插入,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描绘了在树下下棋、游戏、纳凉、摘果子、堆雪人······儿童诗天生的诗人,这样的“补白”,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美妙体验。陆老师的课详略得当,在这时才引入第二首小诗《小麻雀立在枝头》: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立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这首诗没有逐字逐句地品读分析,只留此一白,结合着前面大家对大树母亲般地感情,依然留在这个情景里,自发地填补这句空白,爆发出了各式各样美妙的诗句。我最喜欢的那句是给老树添上一片会动的叶子,看,谁说孩子不是诗人呢?他们的世界,本身就是如诗如画,无需雕琢。这样的阅读体验,远比两个课时一课一诗来得巧妙也美妙地多。

3.质疑,在求异思考中感受体验

还记得去年刚接触问题导学的课堂,有个问题深深地困扰这我“怎样才能让孩子问出我想让他们问的问题呢?”,听到这个问题,老师们都笑了,想来当时也是稚气十足,却也真是发自内心的实在问题,孩子抓不住关键问题瞎提问,课上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怎么能放手,怎么能不着急呢?陈建先老师说等我工作第二年就明白了。现在果然明白了O(∩_∩)O~,却不是因为丰富了教学经验,教会孩子们会问最主要的问题了,而是开始享受听到的各种奇怪的问题了。两天半23节课4个讲座,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来上课的老师,大多是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特等奖选手,更不乏诗人、编辑、硕士、教授、特级教师,可谓堂堂皆是精品,然两天停下来,仍不免有些头晕目眩坐立难安。突然就理解了往日那些课上乱动的孩子,不能苛责他们不专心,不挪窝地持续高强度的学习吸收,本就是成人也难以坚持的。听到后面,多少有些煎熬一节课40分钟之漫长。可听薛法根先生的课,却完全不一样,他讲《三个儿子》,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让人分不出具体的环节、也没有一定要动笔写字或是一年级不必复述的规矩,完全开放,不懂即问,随问随答,随懂随用,可谓教无定法,完全生成。整节课引人入胜,让人一咏三叹,拍案叫绝。不经意间,戛然而止,让人怅然若失,意久难平。去年苏州行,也曾有幸听过孙双金先生的课,慨然而叹大师的课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为何总是能让人不知不觉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高山仰止之余总能生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少年时爱读武侠,也爱拿武侠世界来衡量一些境界:我等门外之人当属无招之人,打起架上起课来因修炼不够,而胡乱挥舞,不合规矩;名师特级好似武林高手,招式精妙,功法精深,一招一式皆有法可寻,环环相扣;而这些宗师级的教育家,却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颦一笑皆入语,一举一动尽从文,看不清环节,分不得技巧,真是到了用意不用力、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原因无他,他的每一句话,都由课堂生成而来,每一个设计,都有学生反应而得,从而真正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清朝人唐彪在《读书作文之谱》中说:“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其实“让学生问出我想让他问的问题”,本身就失了“学本课堂”的本心,简单粗暴地提问与引诱他问出我想让他说的话,不都是我问而不是学生问吗?不是他真好奇的东西,不是他最想知道的东西,为了40分钟设计上的好看,而强行忽略、打压掉,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只要是孩子想知道的,何必纠结于是不是重点呢?更何况我们所纠结的重点,也不过是考纲要求罢了。误了他最想知道的时候,下次等到这课再强压给他,反倒没了兴趣。让学生提问,唯有不同的意见方能引发思考与讨论。寻常教师,上课求同,唯有师之大者,不畏求异,勇者无畏,要做好老师,先要勇敢地面对每一次挑战、鼓励每一次课堂的生成,而不是按照既定的路线,照本宣科。

上一篇:百分数应用练习题下一篇:与梦同行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