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推荐5篇)
一飞
人才是企业无价的财富,培养人才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投资。懂得培养和使用人才,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要善于发现人才。对于企业来讲,往往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眼睛。只有建立科学的“识才”机制,才能真正将那些拥有真本领、德才兼备的人才发掘出来,服务企业,报效油田。因此,要树立“是人才皆可为我所用”的观点,敢于打破常规,打破资历、学历的限制,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给年轻人以机会,给实干者以舞台,要及时发现和任用那些有创造力的、能力强的、有贡献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要做到知人善任。识才是为了用才,人才只有利用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只有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实现人才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在体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不让后卫当前锋”,对于球队而言,前锋和后卫都很重要,但是如果位置互换,其作用将大大削弱。因为这样以来是等于将两个队员的弱项与对方队员的强项去比,其结果必然是场上的混乱和最终的失败。因此,要让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让适合的人正确的做事。只有知人善任,才有可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目标。要能够留住人才。事业要发展,不但用好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要建立多元化的留才机制,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地位、待遇、福利,充分调动他们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人情味和情感投入,真正关心人才,及时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压力和生活困难,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断提高人才对企业的亲近感和忠诚度,让人才切实感到企业就是自己的家。
在各个国家谋求发展的大环境下, 为适应本国国情和发展要求, 国家区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此处不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数量上的划分再做说明。而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虽然他们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是各不相同的, 但是, 他们原有的社会经济特征基本相似, 经济上所显示的殖民地烙印大致相同, 所处的轨迹环境无大差别。因此, 对于整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从质上找出其劣势的根源进行分析。学者对于发展中国家质方面的界定一般包括六个共同的特征, 即低下的生活水平, 低下的生产率, 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 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状况, 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我们似乎可以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肢解开, 从资本、人口、资源、工业、农业、技术、经济、政治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但就笔者的理解, 太多的因素都可以归为人的发展, 甚至绝大部分的“先天不足”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解决。归根到底, 笔者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归结为人的发展, 即狭义为人才的发展, 将人才的发展视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源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培养
(一) 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在人才获得的过程中, 教育工作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就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上来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层次结构变革, 是由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递升, 最终由较高层次的、开放化的教师教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师范教育层次结构的变革, 是中、高等师范教育同时并存的两级或三级向一级递升, 逐步走向开放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对初等师范教育, 中等师范教育到高等师范教育的完善是在全国教育的普及和人才要求的递增上完成的。同时, 随着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标准的上升, 如标准高的地区要求初等或中等的教育从业人员达到本科、硕士甚至以上的学历, 统一化严格标准。所以, 可谓在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发展下, 师范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跟着发达国家的脚步, 完善自己的师范教育机构, 据数据显示, 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叙利亚、泰国、阿尔及利亚、墨西哥、委内瑞拉及荷兰等, 是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完成用高等师范教育替代中等师范教育过程的;埃及、古巴、厄瓜多尔和波兰等国也于90年代初起开始积极实现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化。实际上, 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教育资源、资本、社会风气、人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可能一时难以实现统一高标准的高等师范人才培养, 但是考虑如下两个因素是发展中国家起码应该做到的。
一方面, 由于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延伸带来教师数量需求的增大和相应的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要求, 客观上促使师范教育通过升格或新建高层次师范教育机构,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 师范教育机构要获得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同等的专业地位, 教师要取得与其他专业人员同等的职业地位, 必须不断提高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程度, 也就必然出现了高等师范教育取代中等师范教育并最终走向开放化的必然趋势。
(二) 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师范类教育方面, 政府的功能可谓是绝对性的。从政府的财政投入方面, 同样能看出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的端倪。我国以自己对于教育的投入占GDP总额的4.5%作为标准, 不包括地方性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但实际上, 我们远远没有达到此投入。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经验数据显示, 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家GDP的25%, 其中教育占4%, 相当于占财政的1/6,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财政要占GDP的35%以上, 教育占总额的6%左右。一些发展中国家只能勉强达到这个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结构化投入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单位:%)
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三个方面的投入比例和三个层次受教育者的个人回报率。在较低收入国家, 明显受高等教育的人无法得到其应有的回报。这也可以看出在发展中国家到底应该如何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进行良好的规划。同时结合财政投入、结构性的投入、以及在校生大军的整体扩建, 如果没有提高对教育性财政支出, 明显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投入就远不比从前。
(三) 二元化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影响
此处二元, 包括城乡二元, 城镇内部二元, 贫富二元。城乡二元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大特征, 原本以为的城乡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似乎在发展中国家很难实现, 对于发展中国家, 城市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有效带动乡村的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多数在发展初期是属于政府计划发展的, 自然在初期就已经酝酿了城乡的断层。到如今城市里工业化高度发展, 生产效率高、工资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思想观念进步, 而乡村则与其形成强烈反差。这一深深的断层必然影响城乡的教育差别。早期存在着教育投资的城乡差异, 教师配置的城乡差异, 上课天数的城乡差距, 学校分布的城乡差距, 学校物质条件的城乡差距, 学生条件的城乡差异。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 农村就这样被边缘化。墨西哥是第三世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墨西哥的普埃布拉州内既有舒适的生活区, 又有半沙漠地区, 还存在土著人居住区。该州从城乡小学的物质条件从学生状况看, 75%的城市小学有体育设施, 农村小学为50%。从教育管理看, 城市小学中4/5的校长接受过管理、督导、领导方面的培训, 农村小学校长仅为2/5。从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看, 掌握教材者, 城市教师为48.4%, 农村教师为33.3%;讲解明确者, 城市教师为51.6%, 农村教师为20.8%;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者, 城市教师为54.6%, 农村教师为33.3%。
像这种情况, 在几内亚、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当下中国正在采取行动为农村谋求更高的福利, 可以说是接近全方位的辅助, 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到农田、农机具的补贴, 到低保、五保、到新农保等等, 尽管没有达到完全普及, 但可以说政府在为农民谋求更多。对于农民来说, 只有抓住机会接受教育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四) 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和应用的脱节
当下人才培养严重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初等和高等教育基本相同的, 到了大学阶段, 基本上都进行了专业化培养。但是校园教育的专业化培养过分注重理论, 脱离现实, 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应用技能。拿中国来说, 一些大学本科生或者硕士生如果只是学历高、成绩好、但缺乏应用技能, 就会面临着被高中生、专科生、职业学校毕业生超过的风险。或是取缔空泛理论化的本科教育, 或使用实践充实人才深造, 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英、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远非考试定输赢, 他们更要求个性化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中国近些年也在推进本科生读专业硕士的道路, 这的确是一种进步, 但怎样才能将其普遍化以及提高专业硕士知名度, 这需要试验和时间来确定, 同时也包括国家适应国情培养人才思考。
三、人才管理和应用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国内极为重视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可以说是用为数不多的人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印度的外包产业、软件外包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让其他国家都无法超越, 他们成了动画、影视等等后期制作的重要基地, 这让他们在国际上拥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
据学者分析得出,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 着力发展的学科存在着某些规律。学者对于这一规律提出了七科之变, 这是比较新鲜的论调,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借鉴的必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由于资源的有限, 更要注重资源的高效配置, 国家则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导向以及激励政策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 知识失业这个名词已经不算新鲜, 知识失业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 (狭义的失业) , 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 但却无工作机会;知识失业也可能表现为隐性失业, 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浪费和教育过度等现象 (王廷惠) 。在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指标对知识失业进行度量: (1) 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的失业者其公开失业状况; (2) 大中专毕业生及研究生当年就业状况; (3) 迫于就业压力考研者的状况; (4) 在职者拥有超过其岗位所需的更高的教育技能。应当说就这四项指标而言, 前两个是较为客观的指标, 而后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同时, 知识失业也与人才学科选择热门集中和从业地区集中有关。在知识失业的过程当中, 国家就要结合国情, 出台相关的政策, 帮助人才有效利用, 解决失业大军。如西部支教, 大学生村官, 鼓励大学生进入中小型企业或创业等, 不仅扩充人才市场, 还能达到人才有效利用。
四、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影响
人才外流, 当下被专指为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的现象。1961年—1972年, 发展中国家30万熟练工人移居西方发达国家, 1990年美国数据统计有高达250万熟练工人移居美国。2000年, 经合组织国家接受的每1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中就有6名来自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拉美国家甚至有超过30%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移居经合组织国家。而在中东的发展中国家中,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人才流失国。
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劳动力丰富, 资本劣势的国家,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和劳动力稀缺。这一多一少导致了人才流失的产生,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于“基于就业的移民”支持, 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人才的发展前景、生活环境和工资待遇上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发展所提供的更多的机会, 让人才渴望抓住机会从而得到更多的回报。
总体来说, 在全球化进程的当下, 人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的高效配置。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 更要引进人才, 引进来和走出去都同样重要, 对于人力资本做到收放自如, 开放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让发展中国家在高速的发展大潮中不被拖垮。
摘要:当今众多学者都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而笔者认为,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上的瓶颈问题, 促进其进一步的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 人才是发展的源泉。因此,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通过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政府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以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介绍典型发展中国家对人才培养、管理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彰显人才在发展中国家所发挥的强大作用。最后对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人才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全方位对影响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应用的国内因素和影响发展中国家人才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最终为解决发展中国家人才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活动经验;激发;数学学习;积累
一、用新课标思想解读对“经验”的理解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落实好三维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演员,授课过程中不停地讲解、分析,恐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学生是观众,他们作为接受者很难主动参与到知识的研究中去。被动接受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只掌握皮毛,不能深入理解,更不用说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传统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却强调师生角色的转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转变过程中,教师由原来的包办代替转变成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数学逻辑、探索数字奥秘、思考数学难题、交流数学应用。这样的课堂是“活”的,学生要想适应课堂,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经验”。这里所说的经验包括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预习后掌握的基础知识等等。总之,只要是通过自身努力具备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就可以统称为“经验”。
二、让活动经验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源动力
1.通过动手激发学习热情。心理学家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掌握知识。手脑并用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更能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在“玩”中学。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一节关于对称图形的学习。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题目:①准备手工纸和剪刀;②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③自己动手剪一剪对称图形,给同学们讲解一下;④准备一些小木棒,自己动手摆一摆对称图形给同学们看;⑤在老师给你的图形中画出一条线,形成对称图形。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经历了整个操作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学以致用提高迁移能力。数学看起来很抽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很贴近,那么学生自然就懂得学以致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实况性”的学习机会,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我们在学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时,学生要只看书本上的公示会感觉非常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搜集一些圆柱形物体,自己动手计算出他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总结出计算公式,促使个性思维到共性思维的过渡。再如:学习“克”这个质量概念时,我在实验室借来了天平。我让每名学生从家里拿一个可以称重量的物品。我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猜一猜有多重,然后教学生使用天平称它们的重量。此外,我还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上的克数,介绍其他一些重量单位,这样学生的学习面宽了,兴趣也更浓了。
3.技能竞赛增强参与意识。小学生特别喜欢游戏形式、竞技形式的活动。这种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我采取了先记忆,后比赛的方式。我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给10分钟记忆时间,然后进行小组竞技比赛,评选出获胜小组和优秀成员,颁发奖品和证书。学生们在课堂上特别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再如:学习找规律这节课,我开展了“看谁抢的快”活动。我也是把学生分成组,通过课件展示出各类图形题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规律。学生们争着抢着举手抢答问题,课堂异常活跃。
4.多样教具提升育人情趣。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比较低,使用教具进行实物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角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们动手制作活动角,然后了解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认识人民币时,我让每名学生准备一套人民币模型,通过班级购物和银行兑换的形式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形状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准备各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物品,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学习统计问题时,我们在学生中间开展了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情况进行列表统计,从而教会学生使用统计这种方法;在学习钟表这节课时,我让每名学生从家里拿来一块钟表,然后跟学生一起认指针、认表盘、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还结合所学知识制订了日常生活小计划、班级时间表等,学生们的时间观念都明显增强了。
经验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来源于师生的互动实践。只有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让学生找到自信,调动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贾乐青.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23).
[2]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J].教育管理,2009,(21).
[3]黄成竹.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011,(02).
[4]刘红霞. 浅谈说学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2009,(09).
创新专家彼得・杜拉克在论述企业文化的作用时曾经指出:“没有一个伟大的企业能够依赖人才,能依靠的只有企业文化,”他在进一步的阐述中说,企业文化竞争的本质和最高层次是文化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文化作支撑,没有文化意识的企业,就如同丢失了灵魂的人和丧失了精神的民族。
在山东临沂,有一家致力于打造民族品牌西服的企业,这家企业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创出的“国人”西服品牌,可谓饱含了其丰厚了企业文化底蕴,而他们的经营理念就是“用丰厚的企业文化去创造一个地地道道的民族品牌”。国人西服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忠田在论述企业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时曾这样说过:“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创建和发展中积累、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企业常年形成的一种经营思想、经营理念、管理哲学、企业特色、价值观、行为准则、处事原则和文化氛围,也就是创始人在长年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企业‘个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正是基于这种用企业文化塑造品牌、发展企业的经营理念,“国人西服”经过十年的市场运作,终于由原来的资产不到30万元的小型服装企业,发展到今天拥有员工2000多人、资产3亿元、年生产能力达80多万套西服的大型企业。
“国人西服”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他们的企业管理特色和个性就是充分发挥和运用了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既使文化成为企业健康成长的灵魂,又使文化成为推动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有些企业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设计,“CIS”战略、办厂报厂刊、为职工提供一个文化娱乐场所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若干方面,它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东西,这其中就关系到企业领导者经营理念的定位、与员工之间情感的缔结、如何让企业文化在员工的思想中得到升华、怎样使企业文化融入到产品品牌中去,等等,
而国人西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就是让员工生活更好、让顾客感觉更好、让社会文明更好”。在这样的企业使命和责任心指导下,该公司运用企业文化精心打造民族品牌“国人”西服,积极塑造员工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二者相互融合和互动中成功地创造出“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企业文化系统。
世人皆知,企业成功的根本是科学的发展战略,而发展战略的本质却是企业文化,因为惟有丰厚的企业文化,才是维持生产力增长的终极动力,是没有极限的动力源泉。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他在企业中扮演的是“设计师”和“牧师”的角色,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同时把自身的价值和企业的目标实现结合起来。海尔的企业文化中心是成立较早和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这里聚集了海尔的优秀人才,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的兼职讲师。海尔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使之成为做大做强企业的动力之源,并成为他们参与全球竞争、决战市场的决定因素。
——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大力改进和加强消防工作,既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十六大精神,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的具体行动。
因此,我们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敏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不断研究和解决消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消防工作的新措施、新办法,大力改进和加强消防工作,提高消防战斗力。
一、消防创新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体现和要求,必须大力推进。
1、消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相对于物质,人力资源成了第一资源;相对于人员数量,提高人的素质成为第一要务;在人的素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重点。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军队要加强质量建设,在上海消防《关于上海消防改革发展项目的实施意见(2003~2007年)》的通知上,明确要求调整两级机关人员编配,充实一线用兵。说到底是进一步加强部队质量建设,实践精兵之路战略。
上海消防总队在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在今后五年内要新建消防站点14个。按照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要求,不仅兵源紧缺,高素质的消防专业人员将更缺。要切实担负起城市发展要求,就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提高部队战斗力,说到底是人才、技术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2、消防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入新世纪,我们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针对全球一体化格局,各种新兴事物所需的消防配套服务是不径相同的,需要我们改革、创新、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最根本的是坚持推进消防部队改革,营造与时俱进的消防大环境,达到适时的消防要求。
3、消防创新也是消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消防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注意正确处理队伍建设与业务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的两者关系,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推进了城市消防硬环境的优化,又提高了消防硬件设施的使用功效,全面、整体的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思想观念、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其中,既有不少过去从未遇见过的崭新问题,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只有努力实践“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思
想,才有出路,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二、消防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全局推进。
1、消防创新,首先是消防观念的创新。消防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稳定,必须高度重视。上海消防总队在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今后的五年目标:上海消防工作将努力实现基本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要求,达到国内领先并接近国际上发达城市的消防发展水平。实现这个目标,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不行,没有跨跃式的思想观念更不行,这就要求我们消防观念要创新。
2、消防创新,关键是消防体制创新。体制是人的活动的规范或准则,人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按什么样的规范或准则活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差别,走出去、引进来形成的反差,充分说明体制迫切创新的意义。党的十六大关于军队建设明确指出要:优化军队的编制和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上海消防《关于上海消防改革与发展重点项目的实施意见(2002-2007年)》上也明确提出:搞好编制管理,制定符合上海消防实际的编制的方案,实现干部、士兵编配的最优化。这里面都关系到体制创新的重要问题。
3、消防创新,核心是消防指导思想的创新。十六大报告指出:部队要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
规化建设。
消防部队的革命化只有在走精兵之路过程中体现,要充分吸收解放军和地方企业现代管理的最新成果,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难、从严要求部队,把部队引导到当代科学前沿,达到防患于未然的要求。事实说明,用陈旧过时的知识、观念培养出的人绝不可能达到现代消防素质要求。其次,要加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切实使部队留得下、走得掉,始终保持青春活力。
消防正规化至关重要的是人员优化组合的创新。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消防环境的发展,消防环境的发展必然要求消防部队发展。在现有条件下,消防部队的发展不允许依靠人员数量的几何增多而发展。十六大报告提出部队要建立和完善联勤保障体制,上海消防总队也明确要“积极探索后勤保障社会化新路”,这都是强调在现有条件下优化组合人员,达到人员配置与武器装配的最优化。
消防现代化关键在教育培养消防人才手段的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加快现代化教育模式建设,改变消防员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得到理论灌输和在灭火救灾、抢险救援现场得经验教训的状况。据3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虚拟人女一号面世,实现了虚拟人体三维重建。也就是说完全可以通过模拟人体实现人体解剖信息的数字化,人们能以三维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解剖结构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器官间的相互空间关系。类似于此的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只有充分加强消防人才培养,提高消防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能力,把高、新、尖的科技运用到消防领域中来,为消防现代化服务,才能实现消防全面打得赢。
三、消防创新必须忠实实践宗旨,坚持正确的方向,适应社会要求。
消防创新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消防创新的指导思想。消防创新的成果最终要以“三个代表”来衡量,看他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部队先进文化发展建设要求,是否是以更好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让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推荐阅读:
如何成为复合型人才10-09
让师生成为自己06-02
让运动成为习惯07-19
让家长成为真正的老师07-27
让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10-25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06-29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06-30
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07-04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07-10
让书籍成为你最好的朋友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