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领导人员管理规定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央企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共7篇)

央企领导人员管理规定 篇1

在五月份的党小组学习中,所有党员一起观看了《央企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警示录》。这部片子从“扭曲的灵魂”、“放纵的权力”、“漠视的代价”三个角度剖析了多名央企领导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最终沦为阶下囚的典型案例,下面我来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是要牢守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纪国法是反腐败的利器,我们党员必须以“三严三实”为指导,牢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时刻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一心为公,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永葆纯洁公仆本色。

二是要勇于担当。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政治学习,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不但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而且要带头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而达到全体党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央企领导人员管理规定 篇2

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

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十六大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央企领导人员管理工作, 制定出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规定。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以来, 按照中央要求和现实需要,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各企业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定《管理规定》, 及时将这些做法和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 对于推进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全面提高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水平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也将对各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管理规定》是经过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的。

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各地各有关单位和各中央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践中, 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特点, 干部考评与业绩考核“双轨运行”, 考核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考核评价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 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因此, 出台《考评办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引导企业注重提升“软实力”

制定《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中央企业实际出发, 着眼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设“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 以完善领导体制、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 规范程序, 明确要求, 建立制度,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保证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研究起草《管理规定》过程中, 我们按照“反映现实、大胆创新、留有余地、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 力求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管理规定》始终贯穿了这一原则。同时,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 把组织选拔与竞争选聘结合起来, 使《管理规定》符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管理规定》注重把近年来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 加以归纳、总结和完善, 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党政干部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以及国外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好的做法, 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三是坚持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主要环节从内容、程序到方式方法, 都尽可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对尚处于探索中的一些做法, 从原则上提出要求, 为今后的实践和改革留有空间。

在制定《考评办法》过程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树立导向、改革创新、体现特点、简便易行”的总体思路, 强调以业绩为基础, 全面考评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能力素质、履职行为和履职结果, 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班子团结、企业党建、科学管理等“软实力”提升, 与现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互为补充, 形成了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考评方式上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开放式考评, 实现了考评制度的创新突破。

提出公开招聘、任期制等新举措

《管理规定》分为9章共66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文件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二章资格条件, 规定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和资格;第三章职数和任期, 主要对中央企业董事会、经理班子、党委 (党组) 班子的职数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等作出了规定;第四章到第八章, 主要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职业发展、退出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作出规定;第九章附则, 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管理规定》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考评办法》分为5章共35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办法的目的、原则、主要方法, 并对考评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综合考核评价内容, 对考评内容、指标和要点作了具体说明;第三章综合考核评价方式, 确定了考核评价的组织实施方式和具体程序;第四章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及运用, 提出了考评结果的确定方法、标准和奖惩措施;第五章附则, 主要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办法》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这两个文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规定》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融入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资格条件、考核评价、问责之中。《考评办法》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科学发展内容作为考核要点及标准, 增加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核指标或要点, 引导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管理规定》积极吸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改革的新成果, 提出了公开招聘、任期制、任期考核、多维度测评等多项新举措。《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形成了多维度的立体评价, 探索建立了综合考核评价的量化评分体系, 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有机结合。三是体现了中央企业特点。《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原则、资格条件、职数、任期、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职业发展、退出等方面都赋予了有别于党政干部管理的鲜明企业特点。《考评办法》突出业绩导向, 在考评内容中赋予业绩50%的权重, 将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评中。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一是进一步扩大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管理规定》要求, 在本企业内部选拔领导人员应当经过民主推荐, 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民主推荐情况, 实行差额考察制度、任前公示制度、职工代表对领导人员的民主评议制度, 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要接受职工民主监督。《考评办法》强调, 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规定职代会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并赋予较高的权重;未成立职代会的, 参加企业内部民主测评的职工代表比例不小于10%。二是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 把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方式。去年,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总经理, 实现了中央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管理规定》明确提出, 对经理班子成员的选拔应逐步加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力度。三是全方位开展民主测评, 在更大范围听取群众意见。《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建立了由企业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职工代表、上级管理部门、监事会共同参与的多维度测评, 并结合个别谈话、听取意见、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 综合运用多维度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真正实现负责人“能上能下”

目前在一些企业, 确实存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上来后, 除了到达退休年龄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等情况, 才能“下”来, 否则, 即使工作平庸, 业绩平平也不会“下”来。为解决这个问题,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作了如下规定:一是实行任期制。《管理规定》对董事、总经理、党委的任期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将考核评价与任免、奖惩挂钩。三是健全退出机制。《管理规定》提出, 完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免职 (解聘) 、辞职、退休制度, 并规定了免职 (解聘) 的五种情形和应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的三种情形, 明确了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种辞职形式。同时规定“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达到任职年龄界限、不再担任企业领导职务的, 其在下属企业所兼任的其他职务也应当一并免除”。上述规定有助于建立企业领导人员的正常退出机制, 真正实现领导人员的“能上能下”。

职务消费接受职工监督

中央高度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管理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 目前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已经形成了以业绩考核为基础, 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 《管理规定》作出了以下规定:一是严格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二是明确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方案审核、批复的程序。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方案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 不得在兼职单位领取薪酬、奖金等任何报酬。三是按照依法合规、从严从俭和公开透明的原则, 建立健全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差旅、考察培训等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消费项目, 应当明确标准, 制订预算方案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批复后实施, 年终将情况报国务院国资委, 并接受职工民主监督。

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浅议央企领导降薪方式 篇3

央企高管工资待遇确实不宜太高,背离市场规律,与普通职工差距过大,因此笔者支持央企高管降薪。但是,政府通过“一纸降薪令”这种行政化方式来实现央企高管降薪值得商榷。法学界有句著名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句话讲的是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只要程序是正义的,就能保证结果一定程度上的公正;如果程序都不公正,结果很可能是不公正的。尽管这句格言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对政府决策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行政化降薪不可取

以行政化方式来实现央企高管降薪,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一是有违市场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央企作为市场主体,尽管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掌握着国家重点领域和行业,但根本上还是企业,具备企业的一些共同特性,有其自身运作的规则,必然也受着市场规律的左右。也就是说央企领导到底值多少钱得由市场说了算,降不降薪,降多少,都应该由市场来衡量。几个相关部委一起研究,通过下令降薪,显然是非市场化的行为,难以让人信服,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关键性岗位人才的流失。

二是与《公司法》不符。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高管的薪酬由董事会决定。因此,央企高管的薪酬水平理论上应该是在央企董事会商议确定的。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一直积极推进央企董事会建设,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大部分央企建立了董事会,外部董事、独立董事配备齐全,制度建立也日益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确定高管薪酬这一块董事会核心管理职能上一直“默默无闻”、无所作为,无法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到位。可见,央企改革在一些根本性、利益性的问题上,还是遇到不少阻力和挑战。

三是缺乏衡量标准。按照《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改革首批将涉及的72家央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组织部门任命负责人的53家央企,以及其他金融、铁路等19家企业,降薪后央企高管的总收入不超过在职员工平均工资的7~8倍。可以看出,方案更多强调企业内部平衡,避免央企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矛盾激化。但是,央企外部环境同样不容忽视。央企涉及的领域千差万别,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之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高管薪酬差异比较大。同时,由于行业性质不同,经营的难度也都不一样,对高管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高管到底该不该降薪,降多少合理,这个度在哪里,需要有一个较科学的衡量标准,而不是单方面搞“一刀切”式的普降。

四是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不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希望通过混改来进一步理清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厘定出资人责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进一步落实各方权责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一个市场说了算、董事会说了算的新机制,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也就是说该企业管的事企业管,该市场管的事市场管,该政府管的事政府管,职责清晰。此次降薪的方式,政府显然有“越位”的嫌疑,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不符。

高管薪酬应由市场定价

当然,央企确实具有其特殊性,不是一种完全的经济组织,是行政组织与经济组织的统一,不仅具有企业职能,而且行使政府职能。很多央企高管有政府工作背景,从任命到调动都是由政府组织部门决定的,薪酬由政府来确定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要理清三个关系。

一是理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归根到底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理清,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必须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管理的边界,实现政府对市场的管理由“前置管理”转向“事中事后管理”,体现管理的主动化、服务化。同时,要实现政府管理权限由“权力清单”向“负面清单”的转变,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并且上升到法律层面,形成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是理清领导人的身份关系。要区分哪些是政府官员性质的高管,由政府任命并支付薪酬,哪些是市场化的高管,由企业选聘,由董事会确定薪酬,针对不同身份采取不同的薪酬考核体系,解决“亦官亦商”的怪相。这方面新加坡淡马锡是典范:政府官员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但是不在企业拿薪水,由政府支付工资,而其他非政府董事及公司高管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绩效考核,薪酬水平与企业经营效果挂钩。

三是理清不同性质央企间的关系。按照我国央企涉及领域的性质进行划分,现行央企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战略型央企,如事关国民经济安全的国防、军工、基础能源等领域;公益型央企,如自来水、电网等涉及民生的领域;竞争型央企,如贸易、运输等领域。战略型央企是国家无论如何都要大力保障的,不管盈利还是亏损,基本上属于国家管制行业,享受比较多的政府政策支持,高管薪酬可更多由政府来确定。公益型央企是半公有半市场化的,多少也会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也不宜实行市场化的薪酬模式。竞争型央企基本上与其他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规则竞争,可以实行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建立与央企高管业绩贡献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

总而言之,要解决央企高管的薪酬难题,还是要回归市场,毕竟市场定价是最为科学的手段。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尽快推动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与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相适应的企业治理结构。股东要靠股权说话,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法依规建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股东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经理层是经营主体,各层级之间管理职责和权限要非常明晰,各方股东要切实遵循。同时,要实现人的市场化,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组织不再派出干部,经营班子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管理层都是职业经理人,大家从市场中来,按市场规则办事,凭业绩说话,靠本事吃饭,优胜劣汰。当然,政府可以派出资人代表进行监察,但代表的薪酬完全由政府考核支付。可以说,没有产权多元化,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司治理,企业董事会也很难成为一个独立、专业、有问责能力的机构。而没有这样的董事会,市场化的选聘和薪酬机制就很难真正实现。

央企领导人员管理规定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集团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规范集团各企业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防范投资风险,保证投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集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投资是由央企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本级、集团各子公司(含控股下属企业)因经营需要,以获取利润和投资回报为目的投资行为。

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子公司是由集团作为股东,持有该公司50%以上的股权,或具有实质性控制权和重大影响的企业。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所属子公司及各子公司控股下属企业。

第二章 投资管理范围及组织机构

第五条 投资管理的范围包括: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投资项目拓展;投资项目的受理和申报;投资项目论证、评估、审批和备案;投资项目的筹资;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与监控;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等。

第六条 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是投资项目管理的综合归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1)根据市场情况和集团发展规划,制定集团项目拓展和项目审批的相关法规和指导意见;编制集团年度投资计划和资产处置计划;

(2)对备选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分析和经营风险评估,向投资委员会提出同意立项,指标调整或放弃跟踪的意见;

(3)对集团的项目拓展业务进行统一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完成集团下达的项目拓展任务;

(4)对已批准立项的项目,根据需求组织办理项目的成立或撤消的行政审批。

(5)根据立项报告确定的各项指标,负责组织编制和下达年度项目目标实施计划,并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及时动态的产业管理。

(6)对已实施项目进行定期经营风险评估。(7)负责组织投资项目的后评价。

第三章 投资项目审批权限

第七条 投资项目审批实行两级审批制度。集团设立投资评审委员会,对本级和下属子公司的投资项目进行立项初审。投资项目经投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报集团董事会复审后方可实施。

第八条 投资评审委员会成员由集团CEO提出,董事会批准, 人员组成包括规划、投资、资金、工程、风控等职能部门人员。集团CEO担任委员会主席。委员会主席负责召集和主持会议。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负责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第四章 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第九条 投资项目审批分为初审和复审两个阶段。初审即投资机会研究,主要目的是批复项目建议书或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项目初审立项。为提高审批效率,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在初审阶段即行介入,进行指导和协调,在形成项目建议书或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报集团审批。对自有资金年动态回报率低于15%的投资开发类项目和自有资金年动态回报率低于8%的持续经营性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对需经项目所在地政府审批的项目,应在初审批准立项后,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条 报送初审的项目材料,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产业、行业政策限制的项目,还需提供相关的政策文件及咨询意见。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方法,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其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相关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项目竞争性初步分析;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产品的目标市场;基本确定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原料来源、原则流程、环境保护、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及依托条件;合作伙伴基本情况及合作方式;投资方式、规模、周期;项目的初步经济效益评价;资本金筹措方案和银行贷款意向书;风险与对策。第十二条 经初审批准的项目,可向合作方或有关部门出具投资、贷款方面的意向证明。并可正式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十三条 复审即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阶段,是对初审结果的进一步判断和验证,从而确定项目的规模、标准、总体安排、总投资额等。复审的主要依据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可根据相应行业规范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一)项目概况:经济发展趋势,项目所属行业、地区现状与发展潜力,投资方式、规模和期限,经营方向等;

(二)投资各方情况:投资各方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法定办公地址、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合作条件与方式;

(三)产品方案及市场预测:产品国内外市场供应现状与未来趋势、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方向、定价原则、未来销售预测与销售方式;

(四)建设规模、标准与功能:主要产品的名称、规模、型号、技术性能、用途以及生产规划;

(五)物料供应:根据生产规划和物料消耗定额编制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的供应来源、数量、单价以及储运方式;

(六)区位选择:项目拟建地点,项目地址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地震情况,人文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能源条件,投资环境,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七)技术方案:技术目标、技术来源、生产方法、主要工艺技术方案的比较、技术引进方式及费用估算;

(八)设备方案:设备的来源、设备参数的选定及其依据、设备清单及费用估算;

(九)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的方案及费用估算;

(十)土建安装方案:工程总平面图、主要规划指标、分项建筑面积和总面积、主要建筑及配套设施、劳动安全与消防设施、安装材料、建筑周期及费用估算;

(十一)建设管理组织体制: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人员工资、福利标准与费用估算;

(十二)项目实施计划:自可行性研究至正常经营期内各项工作的进度安排;

(十三)财务预算:投资估算与资本预算,流动资金估算,经营收入及税金预算,经营成本与期间费用预算,损益预算,资产、负债及权益预算,现金流量预算;

(十四)资金筹措与使用:资本金筹措方案,债务资金筹措方案,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资本构成及资金投入计划;

(十五)效益评价:静态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动态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与投资回收期、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

(十六)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及对策:风险与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程度及其对策;(十七)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方案和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等;

(十八)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十四条 项目初审经集团投资评审委员会批准后,应将审批意见及复审材料上报集团董事会。材料主要包括:审批意见、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评估意见、考察及谈判进展情况、详细的实地调查复核情况、资金落实情况以及初审需解决问题的落实情况等。

第十五条 集团董事会接到复审材料后,通过必要的考察、复核、组织论证、咨询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等程序,提出项目复审报告,并下达正式的立项批复。

第十六条 复审工作一般在接到材料7至14个工作日内完成;第十七条 集团在项目投资审批中可委托有关单位或咨询机构 对项目进行评估,其费用由报项单位支付,结算时列入项目费用。

第十八条 扩初设计(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进行的技术设计)确定的总投资额,原则上不得超出复审批准的总投资额。若确需超出,应控制在5%以内,超出5%的项目须重新按复审程序报批。

第十九条 项目复审报告经批准后,项目资金按使用计划列入当年预算,可以对外签订合同及开展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等实质性工作。

第二十条 企业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当重新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并将决策意见及时书面报告集团:

(一)投资额、资金来源发生重大调整的;

(二)投资合作方严重违约,损害我方权益的。

第五章 项目拓展管理

第二十一条 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根据年度项目拓展计划和拓展指标对集团及其下属各公司的项目拓展工作进行统一指导。

第二十二条 集团鼓励各公司和全体员工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项目拓展工作。集团设立项目拓展基金,对在项目拓展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或个人进行奖励。项目拓展基金的预算为项目立项利润的1%。项目拓展基金列入项目前期开发成本。

第二十三条 在项目拓展阶段,各子公司或员工将搜集到的项目信息汇总集团。经集团批准跟踪的项目,由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和各子公司(或其它人员)组成项目小组,负责项目拓展的前期工作。项目小组组长由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负责。

第六章 投资项目建设

第二十四条 投资项目建设由项目公司组织实施。项目公司通过招标、投标与工程承包、项目融资、工程监理等单位签订有关合同。实施对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的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五条 集团对如下项目实施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

(一)建立投资项目产业管理月报制度,各子公司每月结束后5天内将上月工程建设总体情况和分析报告上报集团;

(二)主要承包合同、设计方案、投资协议、融资合同、工程组织管理方案等重要法律文件报集团批准或备案;

(三)项目进度须符合工程承包合同规定,集团根据承包合同监控项目工程实施过程;

(四)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须符合工程承包合同及工程预算规定,集团根据承包合同监控其资金支付进度;

(五)项目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由监理单位监督保障,项目公司应将有关情况在产业管理月报中上报集团;

(六)集团工作人员可视情况赴项目建设现场了解项目进展状况,协调处理相关事务,费用开支计入项目成本。

第七章 投资项目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项目建设完工后,项目公司先进行内部预验收,确定遗留问题,提出具体处理意见,限期实现;之后按当地政府规定要求组识申办竣工验收。

第八章 投资项目效益考核

第二十七条 集团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考核分以下两个阶段:

(一)建设阶段考核,是指对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投资效果所进行的考核,主要对项目节点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投产日期等进行综合评价。

(二)竣工验收阶段考核,针对项目立项时所批准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第九章 投资项目后评价

第二十八条 投资项目竣工后,为总结项目从前期准备、决策、实施过程以及项目当期的经济效益情况,客观评价项目建成后实际情况与项目立项前期预计情况的偏离程度及产生的原因,全面总结项目投资管理经验,为今后改进项目管理提供有价值、可借鉴的反馈信息,各项目公司对已完成投资的项目要进行自我全面总结评价,完成《项目自我总结评价报告》(简称自评报告)。

第二十九条 投资项目的自评报告提纲如下:(1)项目概况(2)项目情况简述(3)项目决策目标和目的(4)项目主要建设内容(5)项目实施进度(6)项目总投资

(7)项目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8)项目运行及效益现状

(二)项目实施过程总结(1)项目前期决策总结(2)项目实施准备工作(3)项目建设实施总结(4)项目运营情况

(三)项目效果和效益评价(1)项目技术水平评价(2)项目财务经济效益评价(3)项目经营管理评价

(四)项目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1)项目环境效益评价(2)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五)项目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1)项目目标评价(2)项目持续能力评价(3)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项目主要经验教训、结论和相关建议

第三十条 集团对项目公司的自评报告进行评价,并将《简评报告》与项目公司的自评报告一并在项目完成后六个月内上报集团。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集团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与投资中心负责解释。

央企领导人员管理规定 篇5

人大经济学院之议压缩管理层级 央企“瘦身健体”有多难

【背景】5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聚焦央企“提质增效”,再次发力央企“瘦身健体”。针对目前央企存在的主业不强、冗员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和法人层级多、子企业数量庞大等突出问题,会议明确压缩管 理层级,并给出时间表,“力争在3年内使多数央企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减至3—4层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同时要求,转变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方式,严防国资流失。

压缩管理层级,是此轮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5年 9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加快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合理限定法人层级,有效压缩管理层级。”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分析国企改革时曾表示,中央企业有106家,现在无论是机制体制,还是管理能力,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企业的管理层级还比较多,四五级的大部分都是,还有十几层级的,不改怎么行?肯定要改,要压缩层级。

此次国务院会议更加明确了时间表以及压缩指标等硬约束。那么,压缩管理层级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又需要哪些相关措施的跟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表示,近年来各级管理机构一直在提压缩管理层级,压力很大,说明问题确实很严重,解决起来比较棘手。

较近的一次大规模集中清理是2004年前后,国资委下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 2005年底前,原则上将央企法人管理层次基本控制在三层以内。经过近三年整治,2007年1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国有企业层级多、管理繁杂 的状况已得到很大改观,大部分中央企业已将管理层级初步压缩到三级以内。

另外,地方也在逐步推进,比如2011年北京市国资委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市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2年底,除拟上市、特殊目的公司等少数情况外,其它具备条件的四级企业要基本压缩到位。

只不过,推进力度以及成效似乎并不能满足国企改革需要。2009年,国资委就再次下发《关于调查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情况的通知》,要求央企书面报告其管理层级情况,以便国资委摸底调查。在此之后,无论是国企改革文件还是相关负责人表态,均多次强调要加大压缩力度。2015年1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曾专门提到要国企改革要压缩管理层级。

“央企和国企的缺点之一就在于反应慢,这与决策程序有关。”聂辉华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地方央企生产决策得到集团批复,可能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我当时就非常吃惊,为什么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管理层级太多。”

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李克强汇报时介绍,目前有34家央企的管理层级超过5级,最多的甚至达到了9级。根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李克强当时挥动着拳头说,“这些重重叠叠的子公司、孙子公司、重孙子公司,可能连股权都搞不清楚,因此必须下决心解决清理!”

“国企一定程度上属于准官僚机制,有很强的行政特征,逐级审批自然流程会很慢。”大型民企层级也不少,流程却快很多,聂辉华分析,这主要取决于激励机制不同,国企决策者考虑更多的往往是风险最小化,不同于民企的利润最大化,所以一般会追求集体决策,流程很长,也复杂。

每一层级审批时间过长,也是现实问题。所以,“即使压缩了层级,国企也未必能有决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策效率的实质改变,但可能会好一些。”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聂辉华介绍,近几年反腐败风暴中发现,“国企下边的子公司、孙公司、曾孙公司等不少处于失控状态,关联公司成为高管输送利益的重要渠道,管理架构缺失,更容易被个人操作。越往下,监管越薄弱,漏洞越多。”

国务院会议再次厘清改革时间表,是否有助于改善过去的混乱局面?聂辉华认为阻力不容小觑。一方面,央企控股层级复杂,十几层的都有,甚至连总部都不清楚下面有多少公司,盘根错节,股权结构极为混乱,很难知道具体的财务情况,甚至有些还是隐秘的。

央企在实施内控管理中涉及的问题 篇6

一、央企在实施内控管理中涉及的问题探讨

1、受畸形股权结构的影响, 导致央企财权配置不平衡。

目前, 国内多数央企大都为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制企业, 企业大股东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中小股东基本上丧失其应有的权利, 即整个企业中呈现一种股份与权力严重失衡的不良局面。除此之外, 诸多中小股东因投资数量和持股比例有限, 因此通常不愿意自主参与到股东大会管理中, 由此以来也加剧了公司权力逐渐向大股东偏移。

2、央企“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控制”并存现象较突出。

一方面, “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 其原因在于央企过国有产权主体需置, 企业法人企图掌握公司所有权利;另一方面, “外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 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过分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其中部分政府官员乱用权利, 以权谋私, 严重扰乱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3、另外, 央企母公司利用手中的职权私自干预其控股的上市公

司多项财务活动, 并通过开展不正当关联方交易或内部交易以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来提高自身的利益, 由此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生存与发展, 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4、特殊产权体制下,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政府并非出资人, 而是国有产权的代理人, 因此政府难以完全站在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的角度之上监管央企的各项经济行为。由此以来, 将大大降低了央企股东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者、监事会对董事会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总结而言, 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产权的代理人, 部分企业经营者为了满足自身某种不合法需求而向政府官员行贿, 一旦政府官员职业道德素养薄弱, 将引发一系列代理风险。

5、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

与债权人、所有者、股东相比, 企业经营者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 国内企业存在经营者凭借自身优势损害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增加自身的利益的现象, 尤其是央企更为严重。国内现行部分央企未形成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此形势下, 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只能够从经营者提供的相关报表和报告中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状况, 这样难以保证中小股东和债权人所掌握到的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状况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央企在实施内控管理中涉及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1、由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可知, 股东即为企

业首要利益相关者, 所以为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推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更需要优先保证股东对企业的财权。另外, 细化出外在财务监控权和部分财务决策权, 明确这些权利的行使主体, 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确保央企财权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2、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看, 出资者具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

权, 而股东终极财权可细分为财务收益权、财产决策权及财务监控权。由于股东相关知识薄弱, 能力不足, 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因此会将更多的财务监控权和财务决策权授权于董事会、监事会, 而股东为了防止财产外流通常不会将财务受益权授权董事会或监事会。同时, 董事会为了保证财权配置的科学合理性, 通常也会将部分日常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授予经营者。企业法人财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及财务监督权, 在财权配置过程中必须保证三者相互均衡, 否则将使得财务治理效率大幅度降低。

3、建立健全央企内控管理体系。

各中央企业要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 立足企业实际, 倡导全员参与注重控制实效, 防止流于形式, 抓好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一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各类治理主体的权利运行机制, 合理设置职责权限, 规范决策程序, 确保“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有效落实, 建设和倡导合规、诚信的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管理的能力, 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工作。二是以价值管理为主线,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全面梳理各类各项业务流程, 查找经营管理风险点, 评估风险影响程度, 编制分类风险与缺陷清单, 明确关键控制节点和控制要求,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编制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加强重点流程与特殊业务的内部控制, 着力抓好资金、投资、采购、基建、销售、产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关键业务流程控制, 加强境外资产、金融及其衍生业务、重大经济合同和节能减排等特殊业务的内部控制建设,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 制订和落实应急预案。四是结合内部控制目标, 梳理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并根据业务发展要求和外部经营环境变化, 持续检验和评估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建立动态调整与改进机制, 防止出现制度缺失和流程缺陷。五是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对接, 在将制度和控制措施嵌入流程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将业务流程和控制措施逐步固化到信息系统, 实现在线运行。

摘要:本文将先进的内控理论与公司现有的管理基础相结合, 将内部控制工作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要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找准关键环节, 制定关键控制措施, 确保有效执行;要做好日常评价监督, 推动内部控制持续改进。

关键词:央企,内控管理,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殷文义.浅谈国有企业内控制度[J].内江科技.2012 (01) [1]殷文义.浅谈国有企业内控制度[J].内江科技.2012 (01)

[2]周健.内控体系建设的反腐倡廉作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 (02) [2]周健.内控体系建设的反腐倡廉作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 (02)

[3]赵卫英.浅议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导报.2012 (06) [3]赵卫英.浅议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导报.2012 (06)

[4]徐红.强化企业内控管理的思路[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12 (04) [4]徐红.强化企业内控管理的思路[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12 (04)

[5]刘晶辉.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2 (11) [5]刘晶辉.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2 (11)

[6]聂华.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探析[J].知识经济.2012 (07) [6]聂华.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探析[J].知识经济.2012 (07)

关于央企分类管理的思考 篇7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同时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探索中央企业功能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争取让全体国民充分享受到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借鉴国外对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经验

各国国有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往往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或者为了应对重大经济危机中出现的紧迫困难而产生的。从世界范围看,即使像美国、欧洲这样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存在大量国有企业。

(一)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国存在的客观原因

1 、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私人企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及基础工业部门,如邮政、交通、港口、供水、供电、煤炭、石油等。这些部门投资大、回收慢,私人企业难以建设和经营。

2、国有企业承担着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以及新兴产业的创建任务。这是因为仅靠社会民间力量发展难以形成合力,不能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从而影响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

3 、国有企业还担负着一些特殊的社会职能,包括支持落后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刺激投资、维持就业以及战争和战后经济恢复等。

(二)国外对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做法

法国把本国的国有企业按照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目前法国由国家直接控股和参股的100多家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垄断和公共事业领域。法国对公共服务类的国有企业,采取政府与企业签订需严格遵守责任规定合同的方式,其中应确保公共服务事业内容的透明度,这些活动所需条件以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经济收益。政府对竞争性国有企业很少干预,企业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大多数过去在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的国家股权已经退出。

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后,对于和国计民生相关的企业,采取设立金股的方式贯彻政府意志,金股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如财政部)任命一名高级公务员作公司的董事,成为金股的代表。公共服务类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方式授权给私营部门,由后者代表政府负责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在经营期内,私人部门对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但政府仍可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经营期届满时,政府可将特许经营权再次出让,也可以恢复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意大利把本国的国有企业分为国有自治公司(如国有铁路公司、国有高速公路公司、邮电部门等)、市政企业(如自来水公司、医院等)、国有化企业(全国电力公司)和国家参与制企业。国家参与制企业属“间接国有”企业,其余的国有企业均属“直接国有”企业。“直接国有”企业活动的领域一般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基础部门,如铁路、邮电、公共交通等领域。意大利国家控股公司(IRI)于1933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控股公司在资助公路、电话网、钢铁和电力建设以及支持工程公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国家控股公司根据民法组建为股份公司。

北欧瑞典、挪威、丹麦三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首先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方面,如邮政、电讯、航空、铁路、港口、供水、供电等;其次集中在某些基础工业部门,如钢铁、煤炭、石油、电力等;再次集中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和国防部门。国有企业在制造业等竞争性较强的部门较少。

在经历过上世纪末“私有化浪潮”后,近年来俄罗斯依照《自然垄断法》对能源、基础设施企业进行国有化。包括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采、管道建设、运输和出口权进行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国有统一电力系统公司(发电量占全俄70%)垄断全俄电力生产、传输和调度权;国有的俄罗斯铁路公司拥有全俄100%铁路基础设施;依法拥有垄断地位的还有核电建设和生产、邮政、供热以及海港、空港服务等。俄罗斯政府通过对国家战略能源以及基础设施的掌控,提高了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

韩国把国有企业称为“公共性质的公司”,韩国电力公司和韩国电信公司都是受政府监管的企业。政府能够通过法律保护国家的战略利益,根据《证券和交易法》的一项授权法令,财政与经济部有权指定任何从事“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的公司,国家有权保有在该公司至少15%的股份。对任何这类“公共性质公司”,该法律允许公司章程将其他个体股东的表决权限制在3%。韩国通过以上法律手段保护国家在企业中的战略利益。

二、中央企业分类管理的总体设想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提出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淡化GDP等指标。许多省份开始提出不再对各市县GDP下具体指标,这有利于让党政领导从“惟GDP论”的误区中走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民生上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管理也应该顺应这种历史性转变,不宜过分追求从事公共服务类行业企业的业绩增长。因为增加效益、增加税收、增加就业等企业常规目标,其他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同样可以做到。中央企业要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满足政府、社会与民众对中央企业的殷切期望。

因此,必须参照世界各国对国有企业的普遍定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与实际状况,按照中央企业所属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管理。社会上经常把企业分为“垄断性企业”与“竞争性企业”两种方式。本文认为不宜采取这种简单“二分法”对中央企业进行分类。因为我国已经出台了《反垄断法》,对垄断地位、垄断行为进行了法律约束。而竞争性行业又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比较集中的领域,这种“二分法”会使中央企业处于无处施展的被动境地,从而背离了中央企业健康发展的初衷。经过认真分析,本文根据中央企业所属行业特点把中央企业分为三类:公共服务类行业企业、重要资源及关键领域类企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

(一)公共服务类行业企业

公共服务类行业企业主要指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企业,如电网电力、电信、民航、航运、公路交通、供水、邮政、港口、机场等公共设施等有关行业企业。这些行业关乎国计民生,由国有经济控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的必然需要。

公共服务类行业领域的公益色彩很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会不利于社会稳定运行,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是冲突的。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中央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公共服务类行业企业应把社会责任放到首要位置。

(二)重要资源及关键领域类企业

重要资源及关键领域类企业主要指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重要矿产资源类及承担国家储备任务的企业,如石油石化、矿产资源开采、军工、粮棉油肉糖储备等行业企业。这些行业的中央企业要为保障国家安全与重要资源、保障社会经济稳定、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出突出贡献。

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因为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如我国矿产开采率相比国际标准极低,致使国家资源出现巨大损失,因此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改变无序开采、掠夺性开采的混乱局面。 中央企业要从有利于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承担起责任,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的目标。其他关系国家安全的军工企业与实施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企业,带有特殊社会功能或者经济功能,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产业目标,国有经济需要在这些领域继续保持控制力。重要资源及关键领域类企业应把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三)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

一般竞争性企业是指除以上两大类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企业。在基础性行业和支柱产业领域中,中央企业要成为重要骨干企业和行业排头兵企业,国有经济应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应把经济效益放到首要位置。

通过对中央企业进行以上三种分类,明晰了不同类别企业的特点、职责与发展方向。公共服务类行业企业要坚持社会化服务的改革方向,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和提供优质服务能力;重要资源及关键领域类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应实行战略控制并进行公司制改革;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鼓励中央企业整体上市,未来成为社会公众持股型企业。

三、中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它的本质是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与全体人民服务。中央企业要在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基础上,勇于承担起政府、社会和广大民众寄予希望的社会责任。

(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电网电力、电信、民航、航运、公路交通、供水、邮政、港口、机场等公共设施等有关行业企业,要稳定公共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行业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国有经济长期存在的领域,为提升我国整体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中央企业要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煤电油运等行业的企业,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煤电油等生产、运输和销售供应,保证生活必需品运输,降低运输成本,为经济健康运行与市场供应提供坚强保障。从事粮棉油肉糖储备任务的中央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统一部署,采取对储备商品的收储竞拍、市场投放等调控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等农副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三)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中央企业要在国家级科技创新、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顶梁柱作用。要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一批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建设。

(四)推进国际化经营,做“走出去”排头兵

中央企业要大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这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要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文化全球化。中央企业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五)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中央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建立领导体制,落实工作责任,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中央企业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老旧设备和生产工艺,大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中央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出现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争取成为环境保护的先锋模范,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历史性责任。

(六)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上一篇:苏菲的世界高中生的阅读心得下一篇:教育教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