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案

2025-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恨歌教学案(共7篇)

长恨歌教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中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3.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学习重点和难点:

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体,反复抒情,层层渲染,回环往复。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分角色诵读,完成问题的探究。

第一﹑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县)。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2.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二﹑ 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

相关资料: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这样才掩人耳目地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马嵬坡兵变: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玄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命高力士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杨家显贵: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伯叔兄弟杨钴官鸿 胪卿,杨镝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封为右丞相。

三、自主预习

(1)参照课下注释,自读《长恨歌》1遍。

要求:用笔标出读不准、读不懂的地方(语意、句意不懂的地方可组内解决,也可在第二课时解决)。(2)听名家诵读。要求:

1、听准字音。

2、字音辨识

回眸()

粉黛()

骊宫()

霓裳()()

临邛()

鼙鼓()

仙袂()

衣钿()

千乘()

钗擘()

马嵬()

阑干()

绰约()

3、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3)再次自读诗歌1遍。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4)层次划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结合经过以及李对杨的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贵妃殒命。第三部分:“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对杨的思念之情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最后。写已登仙界的贵妃对李念念不忘。

第三课时

一、诗歌赏析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二、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长恨歌教学案 篇2

一.四分文本通其意

本课之前, 学生已学习过《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 特别是被要求全诗背诵过白居易的同类之作《琵琶行》, 对这种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不会陌生。阅读叙事诗, 便不得不把握诗歌的叙事线索, 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长恨歌》表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按照李杨爱情产生和发展、变化和转折、升华、神化四个主要过程的时间顺序, 刻画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有力突出“长恨”主题。

在备课时我按照三分法切分了文本结构, 即“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马嵬事变前后事件为一独立部分, 叙述贵妃玉殒、君王失落的情节, 此部分前后各为一部分。然而实际教学出现了一段美妙的小插曲, 我根据既定想法让学生细读并讨论了马嵬事变前后事件这一部分, 希望学生能领悟玄宗对贵妃由色的迷恋向情的眷念的升华, 没想到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马嵬事变的紧张和事过境迁玄宗的感伤, 还进一步提出, 以“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可单独划分为一部分。接下来便精彩了:师生探讨了这种划分的可行性并达成了肯定的一致意见, 我顺势让学生把这新的第三部分, 即描述太极宫中的寂寞玄宗对佳人的思念的一部分改写为一首第一人称视角的抒情诗。学生既兴味盎然又浅斟低唱, 一些即时之作活脱脱刻画了一位失势孤独的皇帝, 传达了对恋人无限的怀念和对自己深切的伤悼。课堂节奏由此一抖, 抖出了一股灵动之气。课后我还请同学们推举一名同学为大家执笔完成一份集体作业:按照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 写一出以《长恨歌》为基本参照的剧本, 定稿之后大家共同修改完善, 作为一学期全班同学的学习成果汇报。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四分法真的非常有道理, 很符合白氏描写李杨爱情悲剧的初衷。如果说玄宗在马嵬事变时惊魂未定, 那么回到京都后便不仅仅是“甫定”了。这一时期, 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贵妃, 恰足以突显对其的真挚感情。惟其情愈真, 恨才愈显深长。单列为一部分, 更利于感知白氏对玄宗心情的直接反映和侧面描摹。

二.焚琴煮鹤怎如喂马劈柴

诗歌是美的世界, 是精神的呢喃, 虽说好诗需要多读, 但我感觉, 总是这般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似乎有些千篇一律, 味同嚼蜡。即便是在反复朗读中熟习了诗歌的节奏、韵律, 可怎也找不到情感的脉动。一首经典的诗歌被机械地读出来, 真好比焚琴煮鹤, 暴殄天物。

教法上我要跳出讲解诗歌的窠臼, 学法指导上我希望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如果再执教《长恨歌》, 我准备把“以意逆志”的思路深入渗透到朗读的过程中, 在设定过程和方法目标时就有所体现。

《长恨歌》本身就是一首表现李杨坚贞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相思的作品, 笼罩着深沉的感伤色彩。如果能陪伴学生通读诗歌, 并结合背景分析主题后, 再引导学生像白氏一样, 以旁观者的身份由事及情, 嗟叹吟咏诗歌章句, 该是何等的清远洒脱!学生将不仅仅完成这一首诗的情感体认, 更将由此一点一滴的训练和引导,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表现去读完整本书的诗歌, 读通整本书的诗歌。

三.要留困惑在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时, 曾举出自己的一则教法。他在讲述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时, 有些内容故意留着不讲完, 让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进行独立解释。这种选择较深刻地影响了我, 我在执教《长恨歌》时, 也有意忽略了白居易早年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李杨爱情在中晚唐的诗性书写等内容, 不是不提, 而是只顺口说几句相关诗句, 足够让思维积极的同学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内容对理解全诗主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我偏偏不强调, 不展开。很多诗本来就难有“达诂”, 诗歌主题朦胧些, 多义些, 引导学生分析时含蓄些, 或许可以如毛姆所说的, 有了争议更可以保持“不朽”。叶兆言不是开玩笑地说过嘛, “对于中国的古典诗人来说, 诗不朦胧, 根本就玩不起来”。

一些学生似懂非懂的诗句和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名词偶尔从教师口中蹦出来, 跳跃在教室中, 也许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回想以前用幻灯片补充相关信息的日子, 认真的学生一见到陌生知识点和名言警句等就抓紧时间抄写下来, 感觉非常可怜。面面俱到的语文课似乎形成了枯燥的语文学习, 如果换一种方式, 在重点明确突出的课堂上, 留一些不解和困惑给学生, 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印象从而在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时地反刍, 生活化的语文课也将能够更稳妥地得到实现。

摘要:在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系列中,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作为“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的定本出现的, 意在藉此促使学生根据对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和对诗歌文本整体的把握, 去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旨。本文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长恨歌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叙事诗,故事情节完整。如何划分情节结构?如何概括内容?在备课的时候,我思考着,我把情节分为四个部份,每部份拟出了一个标题:第一部份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第二部份是“马嵬坡前生死别”,第三部份是“爱悠悠,恨悠悠”,第四部份是“人鬼眷恋情未了”。在上课中我展示情节结构,学生很感兴趣。

对于第一部份从皇帝的角度看,重色是每个皇帝的本性,也是人之本性,只是皇帝的标准不同,他要求的美色必须是“倾国倾城”之人,这是他们的标准。如有绝代佳人,他们必不放手。自古爱江山不爱美人的皇帝屈指难数,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人历历可数。从美人的角度看,只有倾国之貌才有可能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杨玉环能得到唐明皇的青睐也不是偶然,首先她有这样的先天条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把杨玉环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了。由于一个是权倾天下,一个是貌倾全国,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两人真是天合之作。不过诗里掩盖了一个历史史实,家丑不可外扬吗,对于杨如何入宫之说没有具体叙述了,这也是为下文作一个铺垫吧。李杨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在这一节里,我们不好确定,最多只能看到“君王从此不早朝”,说明李的荒淫无度。

第二部份写了他们之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作为一代君王,却无法拯救自己心爱的妃子,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无奈啊。

第三部份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文中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长恨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探究诗歌主题,寻找李杨悲剧的根源。

2、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精神,学习诗歌在现代国家治理上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人物形象。2.难点:探究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学生黑板书写,大声朗读,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唐王朝雍容华贵,仪容万方,体现在诗歌上,即使是抒发悲情,它的抒发也是气定神闲、缓歌曼舞、端庄大气的,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进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悲情世界。(播放李玉刚《梨花颂》)

二、作者其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早年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他的诗歌在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如日本紫式部《源氏物语》光源氏与六条妃子的唱和诗)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三、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当时白居易做陕西周至县尉。一天,偶然与朋友游览仙游寺,谈起流传当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于是创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

白居易不仅仅是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统治者引以为戒。李、杨情事:

玄宗初政利用姚崇为相,大力改革时弊,使得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接着宋璟为相出色的解决了朝臣的道德问题,玄宗用相正如蒙曼老师所说,专任而不久任,既能让大臣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又避免他们的专权威胁到皇权,姚崇和宋璟一才一德,成功的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杨贵妃,她生于公元719年,这一年她后来的丈夫李隆基已经做了7年的皇帝,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想到她与玄宗李隆基会结成夫妻。

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杨玄琰不久也抑郁身亡。

杨玉环的叔父,其时正在河南府担任士曹的杨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环,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

公元735年12月,杨玉环出嫁了,但嫁的人却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这一年杨玉环17岁。

天宝四年(754年),农历三月三。李隆基率众踏青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在高力士和李林甫的帮助下先度玉环为女道士,后纳为妃,宠冠后宫。

玄宗皇帝下令:追封杨玉环之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母为凉国夫人。封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硅为光禄卿,再从兄(同一祖父的堂兄)杨铦为鸿胪卿、杨琦为侍御史,族兄杨钊为金吾兵曹参军,杨国忠为宰相。

又封杨玉环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因懈怠国事,安史之乱,部下逼迫,处死了杨贵妃。

白居易与湘灵:

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

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可惜这次不是回符离定居,而是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邦)。年已32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桎梏。

他没有勇气向母亲提出迎娶湘灵的要求。但因为母亲的执意不允和难以对抗、迂腐顽固的门第之念,这对恋人被生生拆散。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白居易《潜别离》

四、概括大意:

宠冠六宫 香消玉殒 仙山追魂

五、概括形象

1,杨玉环的人物形象分析。(重色误国,有真情)2,李隆基的人物形象分析。(倾国倾城,忠贞,多才多艺)3,当堂达标,非常学案7、8、9题。(学生黑板总结,教师评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

——

蒲松龄《婴宁》 教师:古人在描绘女子的美貌上各有出神入化的技巧,蒲松龄写婴宁手持梅花一枝,人美花更美,是正衬。同时抓住女子最具有传神性的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思维是一样的。

六、合作探究:主题的多样性(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你认为呢?“恨”的是什么? 讽喻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杜甫《兵车行》

爱情说

李隆基:爱江山更爱美人

杨玉环:无辜被杀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二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双重说

前半部分是讽喻,后半部分是赞美爱情。

价值判断的多重角度,作家创作意图的中途转换,有时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

七、《长恨歌》对于治国的启示,100字小作文(学生发言)(联系十九大报告来谈)。

领导层要克制私欲,居安思危,时刻思考忠诚履职,勇于担当,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冷静清醒和坚韧执着。

九、总结

在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关系中,李隆基不再是个高高在上,杀伐决断、叱咤风云的冷酷君王而是个有血有肉有真情的普通男子,他在热恋中疯狂,在失恋中绝望,在痛苦中追寻,在追寻中获得虚无的满足与安慰。他本该成为一代明君,带领大唐盛世走得更远,只因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松弛,放纵私欲,致使误国误民,给与我们深刻的警醒。

七、课下作业

《长恨歌》教学资料补充 篇5

这首《长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1月,白居易35岁,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现在的陕西盩至县和盩至人陈鸿、王质夫,同游盩至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和陈鸿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为题。这首诗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其中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白居易自越中北归徐州符离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职)。此后几年间,他除了与当地一些青年文士诗酒高会,登山临水,仍在继续读书,为应进士科做准备。不过,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还要数他与邻居少女产生的恋情。姑娘名叫湘灵,比他小四岁邻居,长得活泼可爱,粗通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为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湘灵的一颦一笑。 到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第一首题为《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每次到了高处,他就禁不住回头远望湘灵,虽然看不见,但他知道,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 在第二首诗《寒闺夜》中他也说:“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从这首诗中他想象着湘灵独自之人在寒冷的闺房之中独自就寝,难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灭的灯火,与之形影相伴。 第三首题为《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前两首都抒写了自己的思念之苦,以及湘灵对自己的思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最后一首则述写了这段恋情的苦衷:“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是说,两个人难以相伴,看来这种爱情很难有结果。同时,在这首《长相思》中,也能够看出他日后所作《长恨歌》的影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从这三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之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810)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他在这段时间多次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写了题为《生离别》的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自发!”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其中“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人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四句,则反映了他和湘灵对婚姻的绝望情绪。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冬和元和一年(807)秋,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他在一首题为《冬至夜怀湘灵》中说:“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在一首题为《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另一首题为《寄远》:“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叶落,引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在盩至任县尉,这时他已三十六岁,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他在《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元和三年(808)末,白居易已作了左拾遗,这时的他已三十七岁了,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白居易婚后和杨氏夫人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初恋情人湘灵姑娘,直到元和七年(812)和八年(813)还写诗思念湘灵。一首题为《夜雨》中写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此心安可忘!”另一首题为《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须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尘覆青铜。

今朝一拂试,自照瞧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頭。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元和十一年(816)夏天,白居易在翻晒衣物时,再次见到了他已保存了十八年的湘灵在和他私订终身时给他做的一双鞋子,情不自禁,又写了《感情》一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苦赠我者谁?东邻蝉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教学设计:《一篇长恨有风情》 篇6

一篇《长恨》有风情

----《长恨歌》教学详案及思路解说

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内容,赏析诗句,体味情感,把握主旨,鉴赏手法。过程与方法:读与赏相结合,学生赏析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师生交流探讨与教师适时补充资料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教学过程】

课前,多媒体展示:①《霓裳羽衣舞》----杨玉环。②电影《杨贵妃》中《霓裳羽衣舞》的片段。

一、导入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是杨玉环----杨贵妃,她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讲述了她与唐玄宗之间婉转动人爱情 故事的《长恨歌》,在历代读者心中漾起阵阵涟漪。今天,我们一同来赏析这篇千古绝作。

二、赏析第一层

1、学生诵读第一层,自开篇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2、教师:请问,哪两句诗最能表现杨贵妃的美貌? 明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教师:所谓“百媚生”就是显现出千种风情万种仪态。杨贵妃是大唐第一美女,典故“羞花”中的女子就是她。人们公认“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

多媒体展示:①图片:杨贵妃。标题:闭月羞花、沉鱼落雁。②图片:杨贵妃。标题:出水芙蓉、国色天香。③图片:杨贵妃。内容:杨贵妃顾盼生辉,姿容绝世,可惜白居易没能一睹芳容。幸运的李白曾用“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来形容杨贵妃。“回眸一笑”的杨贵妃倾城倾国,即使是泪流

满面的杨贵妃也毫不逊色,恰如“ 梨花一枝春带雨”。

3、教师:惊世的美貌带来骇俗的富贵,杨玉环在27岁时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自此后宫专宠,称为“娘子”,一切待遇都是皇后的级别。诗中有两组句子最能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请问,第一组句子是哪几句?

明确: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教师:我给“三千宠爱在一身”做了如下注解。

多媒体展示:①三千宠爱在一身----皇宫中专为贵妃织锦、刺绣的工匠,就有七百人。唐玄宗为杨贵妃修建了专门沐浴用的海棠汤。杨贵妃喜爱荔枝,于是唐玄宗每逢荔枝成熟的季节都要委派专人通过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供杨贵妃享用。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云:“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所以荔枝又被称为“妃子笑”。②三千宠爱在一身----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稀世奇宝,唐玄宗越是要人进贡给杨贵妃。有一种美酒用高山上的清晨甘露酿制而成,被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唐玄宗每每以此酒与杨贵妃对饮。李白的诗《清平调》云:“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种美酒名为“露浓笑”。

教师:最能表现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第二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教师:我给“姊妹弟兄皆列土” 做了如下注解。

多媒体展示:姊妹弟兄皆列土----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应召入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唐玄宗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杨贵妃的叔伯兄弟杨铦任鸿胪卿;杨锜任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飞黄腾达,升任宰相,身兼40余职,权倾天下。

4、教师:杨家因贵妃而“声焰震天下”。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家人可以说是皇恩浩荡,每年十月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都准予贵妃的兄弟姊妹带着家人随同前往。这就是爱屋及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问杨贵妃仅凭如花的容颜就能得到如此宠爱吗?你们认为杨贵妃得宠的原因还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

多媒体展示:①志同心合----《旧唐书》记载:“太真善歌舞,通音律。”杨贵妃是唐代宫廷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其艺术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杨贵妃善弹琵琶,还是击磬高手,演奏时“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唐玄宗熟悉音律,对乐曲、舞蹈都颇有研究。唐玄宗曾在长安梨园训练过不少贵族子弟;还曾组建过“宫廷乐队”,给乐工歌女们作指导。②琴瑟和鸣----一次,唐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杨贵妃积极应 2

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被唐玄宗引为得意之作,而此舞以杨贵妃的表演最为著名,上课前观看的就是周洁版的《霓裳羽衣舞》的片段。《长恨歌》云:“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5、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层,找出意蕴深厚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①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贵妃专宠、杨家富贵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国;不是励精图治,而是荒淫误国。

多媒体展示:①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句是当时民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的真实写照。诗句形象地表述了贵妃专宠这一事实,甚至颠覆了自父系社会以来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②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重色”及“不早朝” 批评尖锐,颇有分量。唐玄宗身为一国之君爱美人不爱江山,终日纵欲行乐,沉湎歌舞酒色,势必造成劫难----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一个最强盛最辉煌最伟大的王朝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三、赏析第二层

1、学生诵读第二层,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2、多媒体展示:①贵妃长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携贵妃等人逃离长安,逃往蜀地。行至马嵬驿,饥饿而疲惫的将士们愤怒地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一时间呼号震天,将士们请求唐玄宗下令杀死杨贵妃。唐玄宗先是不应,往复几次,不得已,只好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②图片:贵妃横尸马嵬。内容: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③图片:玄宗掩面拭泪。内容: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四、赏析第三层

1、教师:38岁的杨贵妃香消玉散,唐玄宗悲痛欲绝,自此品尝着永无休止的相思之苦。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三层,读出唐玄宗那缠绵悱恻的感情。

学生诵读第三层,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2、教师:请同学们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组或几组诗句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多媒体展示:赏析诗句----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体会人物的情感;思考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领悟其妙处;探究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读赏结合:边读边赏,以诵读为途径把握诗句内涵;深层探究:教师质疑,学生解答,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诗句;适时补充: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促使学生理解上更深入一层。

部分诗句的鉴赏要点,如下所示: ①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教师:前一句写尽蜀地秀丽,后一句写尽人物悲痛,请问这两句一前一后可以怎么理解?

明确:唐玄宗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用情至深。这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景色愈丽,心情愈哀。

教师:也可以这样理解“蜀江水碧蜀山青”:“蜀江水碧”,水深才能色碧,是说春水满江;“蜀山青”,草多满山,山才显青,是说青草满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样多的水、这样多的草,正像唐玄宗朝朝暮暮思念杨贵妃的情。

②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教师:唐玄宗为什么会“见月伤心”?

明确:天上月圆象征着人间团圆,已永远失去杨贵妃的唐玄宗每逢月圆之夜,必定会望月伤情;在唐玄宗的眼里,夜空中那失了一半的缺月,像极了失去爱妃的自己,每望一眼都令他肝肠寸断;唐玄宗曾不止一次与杨贵妃一同赏月,在月下轻歌曼舞、饮酒作乐,而今月儿依旧,人已长逝,唐玄宗忆昔抚今,不由得心如刀绞;很久以前,人们就赋予月“思念”的意味,于是唐玄宗一见皓月,立即生出无限哀思,不能不泪流成河。

教师:由“见”、“色”、“闻”、“声”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此二句一见一闻,一色一声,对偶工整,构思精巧。

③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教师:设问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唐玄宗的泪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一年四季不曾间断。教师:由“归来池苑皆依旧”的“皆依旧”,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明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师:请你们用学过的诗句为“桃李花开”之时,唐玄宗泪落纵横做注解;并用学过的诗句为“秋雨梧桐叶落时”做注解。

明确: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④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4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教师:诗句中写到萤火虫,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不科学,但萤总是生长在草丛、坟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唐玄宗居住的地方竟然有流萤飞动,其生活的凄凉可想而知。

教师:怎么理解“孤灯挑尽”四个字?“尽”字又让我们体会到唐玄宗怎样的心境?

明确:漫漫长夜里,唐玄宗孤枕难眠、无法入睡,只好让灯光长明。寂寞痛苦的唐玄宗想让那盏油灯与自己相依相伴,用微弱的光亮来慰藉自己冰冷的心房,于是才把油灯挑了一次又一次,以至最后把灯芯都挑尽了。此时,四处一片漆黑,唐玄宗感觉自己落入了万丈深渊。

教师:“翡翠衾寒谁与共”、“ 耿耿星河欲曙天”与前文哪些诗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请找出来,体会人物情感。

明确:当年是“芙蓉帐暖度春宵”,现在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当年是“春宵苦短日高起”,现在是“耿耿星河欲曙天”。唐玄宗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情何以堪?真是千愁万恨涌上心头,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3、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诵读这一层,希望能够读出语音的停顿、轻重、扬抑、急缓。

一名学生诵读第三层。

五、赏析第五层,把握主旨。

1、教师:非常好,你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请问同学们,《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究竟“恨”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有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很欣赏,请同学们齐读。

多媒体展示:此恨绵绵无绝期----恨马嵬坡上,无力回天;恨碧水青山,美人不在;恨月色伤心,栈铃断肠;恨故地重经,玉颜不在;恨美境依旧,佳人已逝;恨孤灯寂寞,难耐长夜;恨悠悠数年,魂魄不来;恨迷恋爱妃,误国害己。

教师:唐玄宗的“恨”与爱情有关,他恨有情人不能白头偕老,只落得生死两重天,音容两渺茫;唐玄宗的“恨”又与社稷相关,他恨自己宠幸贵妃,沉迷享乐,怠于政事,所用非人,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让人有机可乘,造成空前浩劫,害民无家可归,害己痛失爱妃。

2、教师:其实,唐玄宗的“恨”,恰是白居易与万千读者的 “恨”。多媒体展示:爱情 社稷----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既是因为感动于李、杨二人真挚而又凄美的爱情;又对后世有告诫之意,希望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5

免蹈覆辙。《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同情歌颂,又有讽刺批判。《长恨歌》----讽谕和同情交织,揭露与歌颂统一。

3、教师总结:《长恨歌》凭借优美的形象、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旨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曾不无自负地说“一篇《长恨》有风情”,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对它爱不释手,掩卷而思,拍案叫绝。

五、布置作业

1、鉴赏诗歌第四层:自主赏析优美诗句;思考诗人构思妩媚动人的仙境的用意。

2、阅读有关资料,概括出《长恨歌》的艺术特点。思路解说

这是本人在参加县教研中心举办的课堂教学比赛时准备的教案。这节课最终获得较高的评价,究其原因是因为做到了以下四点:

一、发挥主导作用,自主处理教材。

经过认真研读,我把诗歌分成了五个层次:第一层至“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层至“回看血泪相和流”,第三层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第四层至“在地愿为连理枝”,第五层至“此恨绵绵无绝期”。

授课时大胆取舍:①重点赏析第一、第三、第五层,尤其是第三层。②一笔带过第二层。③完全舍弃第四层的鉴赏及诗歌艺术特点的归纳。

二、鉴赏诗歌力求“走出来”。

“走出来”即立足作品,补充内容,拓展延伸。赏析诗句做到“走出来”,能够促使学生兴味盎然,触动学生以旧析新,帮助学生思接千载,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三、鉴赏诗歌力求“融进去”。

“融进去”即关注词句,认真思考,深入挖掘。要做到“融进去”,务必做到读赏结合,边读边赏;因句定法,针对不同的诗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设置问题,深层探究;适时补充。

四、在细微处做文章,力求尽善尽美。

精心制作幻灯片:为了不愧对这篇千古绝作,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视觉上获得震撼和享受,进而得到更深的印象,带来更多的思考,受到更大的启示,我精益求精地制作了20张幻灯片。

《长恨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二、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三、探讨主旨

(一)分析的思路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女之长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四、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试分析《书愤》、《蜀相》两首的主旨。

练习:

一、基础积累

、给下列字注音

回眸

鼙鼓

千乘万骑

花钿

云栈萦纡

马嵬坡

池苑

衾寒

临邛

绰约玉扃迤逦

仙袂

凝睇

人寰

钗擘

2字形

春宵闲暇

宠爱

渺茫

辗转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汉皇重色思倾国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雪肤花貌参差是。

4、填空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 诗,它的作者是

,字

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

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2)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

手法。

、名句默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理解探究

、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篇:新公务员述职报告下一篇:学生网上祭英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