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提笔忘字”现象调查报告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提笔忘字”现象调查报告(精选5篇)

大学生“提笔忘字”现象调查报告 篇1

一、前言

认清汉字、写好汉字本应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事实却表明,年轻一代的书写能力正在不断地退化。和父辈相比,这些年轻人或许在电脑文字输入以及发短信的速度上遥遥领先,但写一手好字的本领却大为逊色。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传统书写工具正在面临一场电子革命。许多大学生不仅不会使用毛笔,钢笔字也写得斜斜歪歪的。写字潦草、不规范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书写教育越来越不被学生们重视了,这种现象在大学里尤为突出。

二、现在大学生的现状

目前大学阶段,除了考试和课堂笔记,学生的作业和论文几乎都是靠电脑完成的。原本出现在成年人身上“提笔忘字”的通病,正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考试试卷里,就明显地发现了这样的趋势。例如,试卷中写生僻字的能力越来越差,一部分学生干脆用拼音来代替写不出的汉字。错别字也多了起来,有时连一些常用词都会写错或忘记怎么写。除了拼音、错别字泛滥的问题外,如今大学生的书写水平也越来越低。年轻人书写能力的退化,必然有其社会根源。谈及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则认为这和电脑技术的普及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学生写不好字的罪过都归咎于电脑,实际上是我们忽视了对书写这一基本技能的训练。

纵观各类电脑输入法,智能拼音是使用次数最多的一种输入法,但是,智能拼音输入法对于人们识文解字的训练造成很大的干扰。人们普遍认为的“用电脑打字能提高拼音能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由于现在拼音输入法太“智能”了,不用打入完整音节,就可以显示出你要找的汉字。许多学生为什么频频在论文或者写字是出现错别字,原因恐怕是,往往第一个跳出来什么就选了什么,造成出错频频。

就用电脑打字,也容易让人把基本笔画忘了,直接的影响就是遇到生僻字时,不知道字的笔画顺序。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一个完整的“识文解字”过程对记忆和书写一个字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少了这个过程,“提笔忘字”的现象就很难避免了。年轻人书写能力的退化,还在于用手写字的训练机会比原来少了很多。在校的大学生打印作业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大多处在无纸化的工作环境中,训练机会少了,写字能力自然退化了。

三、调查对象、地点

对象:在校大学生、本班同学

地点:学校

四、调查步骤

确定调查主题——收集资料——问卷设计及派发——实地调查,询问同学意见——回收问卷——整理问卷和资料——数据统计及分析——得出问题结论——写调查报告

五、调查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查询法、访谈法为辅。

六、调查内容分析

(1)频繁使用电脑时间与人数统计表:频繁使用电脑时间不足1年、1-3年、4-6年、6年以上:人数分别为18人、56人、57人、29人。依据问卷结果显示:经常提笔忘字的现象出现的几率与使用电脑时间成正比,即使用电脑时间越长,出现经常性提笔忘字现象的几率越高,忘记的字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2).提笔忘字的频次及比例: 从不:16.10%;有时:41.26%;经常:103.64%,在实际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大约90%的人都会有提笔忘字现象。

(3)提笔忘字时寻求的帮助:125人出现提笔忘字现象时多会问周围的人、自己想、查手机或者电脑;3人查字典;3人表示会用拼音及其他字代替,或者自己造字、画图做标记;2人未填写此项。由此可以看出,提笔忘字现象并未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4)对提笔忘字现象影响的认识:70%左右的人认为这种现状应引以重视,他们觉得提笔忘字会影响汉字的传承与使用;15%的人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15%的人认为提笔忘字现象无所谓或没有太大影响。可见,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存在提笔忘字现象,但是对待提笔忘字现象的影响大家还是比较关注的,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七、调查表明

A.现状分析

(1)总结分析问卷后,我们认为大学生书写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从大学生们的书写准确度来看:正确的汉字书写面临考验。

(2)从大学生对待汉字书写形式的态度来看:他们认为,不必为了“门面”去单独练字,而且写好字也没有必要,“根本没有人会看嘛”。

(3)从提笔忘记时寻求帮助的方法来看:电子产品的辅助作用已成为主流,几乎没有人会去查字典。大学生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依赖性逐渐增强。但我们应该清楚:使用电子产品来查找汉字的前提是对正确汉字字形的掌握。

B.形成的原因

(1)高频率地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大学生们经常用电脑打字,很少去

写字了,即使是期末作业,大家也更倾向于打印。但是遇到提笔忘字的现象时还是很丢人的。

(2)大学生“外语证书考试热”的间接影响和客观结果。

(3)社会态度的渲染。

(4)大学生个人态度和意识的反作用。

八、建议

(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大学生汉字书写行为,将其上升到一个政治高度,予以重视。同时应该降低相应的外语水平作为毕业或就业的硬性标准,提高汉字规范书写等汉语文化知识的地位。

(2)政府应出台大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可鼓励和支持培训机构开设书法培训班,各大院校可将“书法”列入必修课程,教师注重习字技法教授的同时,还要重视“解字”。

(3)设立汉字水平评定机构或协会,以鼓励更多的人关注汉字的学习及书写。

(4)学校多举办一些书法展览活动和书法比赛。

(5)大学生应在日常信息的沟通中,有意识地维持纸质沟通,常写常练。要在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让它不仅是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

九、结束语

大学生“提笔忘字”现象调查报告 篇2

《中国文化报》消息, “天赋的‘赋’怎么写?”“‘编辑’还是‘编缉’?”据报道, 2月初, 26岁的王婷婷到重庆一家单位应聘编辑职务填写应聘表格时突然犯难, 发现自己平时十分熟悉的字, 拿起笔在纸上写时却难以下笔。坊间早有新俗语:科技越发达, 做事越疙瘩。譬如, 电脑、手机风行于世, “键盘手”“拇指族”便与日俱增。如此这般之下, 出现前述新闻中年轻一代的“提笔忘字”现象, 也就越来越显普遍与寻常了。有关专家对此已是见怪不怪, 并给出了一个专业术语, 叫“电脑失写症”。有病理当去医, 可这种一时忘记了几个字该如何去写的“病症”, 是否真能迅速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又有多少人愿意“杞人忧天”:这种“时髦”的微恙小症, 会不会异变为一种“文化断层病”?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有创造, 它的点横竖撇捺, 形神兼备, 刚柔相济, 恐怕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正是循着这样的精神底蕴与文明传承, 历来也便有了字如其人、观字识人之说。千百年来, 中国不但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书法家, 也流传下来无数精美绝伦、堪称经典的书法艺术作品, 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无比绚烂和瑰丽的一部分。现在呢?当年轻一代连字都不会写了, 还能谈得上书法、谈得上艺术吗?无疑, 手写文字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技能, 也在体现和延续着我们的一种文化基因、精神脉络。在现实的诸多方面, 倘若缺乏一种广泛的关注及引导, 任“提笔忘字”现象的不断累积和蔓延, 总有一天, 慨叹国民汉字书写能力的“文化断层”, 将不再只是今日的“杞人忧天”。

大学生“提笔忘字”现象调查报告 篇3

这则消息,充分说明了规范用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写论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很多精力花在帮助大学生修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乱用等问题上。”语言文字专家、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如是说。

中央电视台则针对提笔忘字、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准备以“拯救汉字危机”为己任,做了一档专门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节目中,“癞蛤蟆”这一妇孺皆知、几乎不会有人念错的动物名词,只有30%的成年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而间歇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常用,听写的错误率竟高达40%。

而且在节目录制中,成人汉字书写所呈现的低能,更让导演组咋舌。或许正因汉字危机已如此严重,央视才表现出空前的重视,首度派遣新闻主播李梓萌、郎永淳、郭志坚等集体助阵这档赛事类节目,以期通过这一活动,来增强国人对汉字的兴趣。

此节目推出后,很多网友都称自己是“失写族”。很多时候,明明平时在说的字,一到写的时候却忘记该如何书写了。

那么,造成提笔忘字、不规范用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电脑越来越普及以及打字系统的不断更新,譬如,“搜狗”“QQ”等的广泛使用,很多时候,只需要打上几个字母,就能出现想要的词语、句子甚至诗词等,甚至连前后鼻音、是否翘舌都不必考虑。如此“快餐式”的写字,就造成了面对纸张却下不了笔的现象。

再加上现在学习电脑、使用电脑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学生从很小就习惯性地使用电脑打字,上贴吧,玩微博。现在国家为了规范网络用语,所以很多时候平常正确使用的很多词语,在网上就没有办法打出来使用,因此网民们便“聪明”地用一些另外的字代替。比如,用“河蟹”代替“和谐”、“翔”代替“屎”等。或者用拼音代替,但是又不使用正确的字音。比如,“shi”代替“死”等。长此以往,习惯了这种“替代”的孩子,习惯性地就会在生活中、学习中不自觉地使用这样一些替代的字,这也是不规范用字产生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许多成语乱用、同音字混用、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这些和人们平时的不注意和不在意有莫大关系。虽然现在全国推行普通话,但是很多地方方言的使用率还是相当高的,即便是说普通话也带有地方特色。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在加上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等,很多字人们不自觉地就读错,进而写错。再加上汉字本身同音字、形近字就特别多,很多词语,比如,“嬉”和“嘻”,按照人们平常的理解,“嘻”是喜笑的样子或声音,所以组词的时候就会把“嬉笑”错写成“嘻笑”。在笔者教书的这短短几年生涯中,譬如,“平心而论”“和盘托出”“委曲求全”等,也是经常出错的。

苏士澍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愈是全球化,汉字书写愈显其珍;愈是科技进步,汉字书写愈彰其贵。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更从娃娃抓起,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这说明国家对汉字的重视 。那么,怎样才能脱离“失写族”和“不规范用字”的行列呢?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切实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决好师资、教材等问题。可以在小学开设“生字听写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

二是由政府组织开展全民书法活动,用固定的时间,从小孩到成人都一起进行比赛或进行关于书法的亲子活动。

三是随着手机功能的提高,更多的人喜欢用手机上网,可以在手机上网时固定用手写来发微博或者帖子。也可和网页经销商一起联合起来,对书写规范的予以一定的奖励,相信会有很多人参加,进而扩大规范书写的人群范围。

大学生“提笔忘字”现象调查报告 篇4

[大] [中] [小]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1-08-31 16:33 共88人浏览

上周五的徐汇区兴武居委书法班上,77岁的教师白宝钧认真讲解,台下15名7岁至12岁的孩子都很沉默,有些孩子东张西望,坐不住了。(由兴武居委提供)

“提笔忘字”之惑

“邮箱”的“箱”怎么写?“拍黄瓜”的“拍”竟然也忘了?„„这许许多多童年学过并曾无数次书写的汉字,是否越来越经常地,在你执笔对纸时突然呈现一个尴尬的停顿——提笔忘字。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

传统汉字正在遭遇现代化的侵袭?提笔忘字已成新一代中国人的困扰?一场文化危机甚至开始悄然萌生?追寻答案的调查,从一个小小的暑期书法兴趣班开始„„

“奇怪,这么简单的字居然会忘”

提笔,你忘字了吗

77岁的白宝钧激情四溢,他从笔画中最基本的“点”讲起,引申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原定1个小时的课程延长到1个半小时,台下15名7岁至12岁的孩子,东张西望有些坐不住了。

“现在的孩子急慌慌,写字不用心。”湖南社区兴武居委书法班教师白宝钧叹了一口气。从6岁开始习字的他,几乎天天临古帖练字;而15名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乔凡庭,却称自己字不够好看,是因为“平时实在没时间练习”。

不仅仅是孩子。记者日前对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新闻班做了一项调查,全班26名学生,仅有4人说平时没有提笔忘字的情况,约占总人数的15%。而让这4人手写“钥匙”、“寒暄”、“喷嚏”、“邋遢”、“暧昧”这5个词语时,还是有两个人卡了壳。

同学们认为,造成自己提笔忘字的两大“祸首”,是电脑打字和手机短信。如今,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打字全部使用拼音输入法,有人甚至从小学起就成了网民。

“经常不写字,偶尔会大脑短路,前几天就忘记“邮箱”的“箱”怎么写了。自己想想都奇怪,这么简单的字居然会忘。”大学生薛墨瑶说,对提笔忘字的尴尬大家都有“小窍门”,每当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手机拼音输入法先打出来查一查。

“上周和同事出去吃饭,饭店太忙,要我们自己写菜单,我竟连“拍黄瓜”的“拍”都忘记怎么写了。”28岁的方辉是名广告人,无纸化办公也无形中养成了他提笔忘字的毛病。他无奈地玩笑道:“我现在这个汉字水平真是混口饭吃都难。”

在数字化大大提高效率的今天,在科技进步带来文字记录方式变革的当下,人们似乎越来越缺少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理事于茂宏说,当他在《语言文字报》编辑部工作时,许多读者来信上的寄信人名字,全编辑部就愣没有人能认出。认不出来怎么回信?亏得他“灵机一动”,把信封上的寄信人名字剪下、贴上、再寄回。

和提笔忘字一样,字迹潦草难辨和错别字连篇,也是现代人的书写短板。在沪上一大学机械系任教的董老师,收藏着学生们让他“哭笑不得”的请假条:“董老师”变身“黄”老师;“辛苦”写成“亲苦”;还有人估计是口渴了,想请假“喝一周”(而不是“歇一周”)。董老师很不解,“虽然是理科专业,但大学生基本的汉字素养还是应该具备的吧?”

“现在实在太忙”

你的时间耗在哪里了

白宝钧说,在他那个年代,受过教育者基本上人人写得一手好字。有件事给他留下至深印象——60多年前,年长他9岁的兄长大学毕业,亲友介绍了份文具店的工作,“那时人人都用毛笔填履历卡,年龄、性别、籍贯等,哥哥写得特别认真。他说如果写得不好,就会直接被人扔进废纸篓,即使再“硬”的关系也没用。”

以前,写得一手好字的确讨巧:不但备受尊重,甚至能以此谋生。“仔细想想,这和孩子们重视英语也没什么两样,都是出于现实需要。”白宝钧说。

在记者走访暑期书法兴趣班当天,15名学生中有2名迟到了近半小时。对于白宝钧的提问,围坐在由乒乓球案子临时充当的大课桌周围的孩子们,也都保持沉默。兴武居委负责人告知,学校要求孩子暑期参加社区活动,学生报名上书法班,居委会给他们盖章开证明。或许这是孩子们出现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这个书法班是我自己选的,因为下课后可以留下打一会儿乒乓球,我喜欢乒乓球。”暑期后升读5年级的徐汇区世界小学学生熊忻旖说,妈妈也支持她学书法,“妈妈说考试时字不写清楚点,老师看不懂。”

熊忻旖的暑假特别忙。最初两周,忙于暑期作业;之后每周都忙于英语口语课、英语笔试课和数学课。以周二上午为例,9点英语口语班,11点下课;紧接着数学课,12点半才下课回家,““小时候”我还学过小提琴,现在实在太忙就放弃了。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寄予了很高期望。”

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母语的“没时间”,越来越多人对英语的重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少人将精通英语的人戏称为“精英”。想找好工作吗?想加薪升职吗?各种学费不菲的英语培训广告铺天盖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几个孩子能听得进白宝钧所说的“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能体会到已连续3年开办书法兴趣班的兴武居委的良苦用心?

或许,人们能利用的工具越多,对自身的改变就越少。电脑、手机,以及同样是认识世界的一门工具的外语等等,让人们告别了传统年代,也似乎与传统渐行渐远。

“一笔一画都是细腻的心思”

你不觉得汉字很美吗

白宝钧在社区学校教了四五年书法课。除了居委文教干部,除了老人和小孩,他的学生中仅有一名在读大学生,“因此我特意问过他为什么来上课,他说现在有时间了,就想把字练得更美些。”

书写,其实是件很美好的事。在上海的中山公园、东昌路地铁口等地,时不时会看到手执“水笔”在铺着大块方砖的地面上挥毫泼“水”的书法爱好者。他们大多年龄较长,心无旁骛,刚刚写好的字在阳光下消逝后,又气定神闲地从头再来。

48岁的张女士拿出一叠略微泛黄的书信,这是新婚两年后分隔异地的夫妻6年的“鸿雁传情”。“我很怀念当初晚上哄孩子睡着后在灯下给他写信的时光。一笔一画都是细腻的心思。”张女士说,“读他的信时,经常会发现涂改的痕迹。他平时画图测量做实验,写字机会不多。读信时可以想象他翻查字典的样子,想象他的用心。”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系大一学生小陈说,上学期末她收到一份来自新闻写作课翟老师的特殊“礼物”。“他给每一位同学都用毛笔字写了一份试卷批语,字写得刚劲有力,很美。收到这样一份批语,心里会有莫名的感动。”小陈说,以前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天天练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执教后为人师表,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惜现在书法课在更“重要”的课程面前,只成了选修课;大学几乎全用多媒体教学,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也部分实现多媒体教学,老师的亲笔字都难得一见了。

身为电脑工程师的市民老陈,由于理科出身又电脑化办公,从前一直被家人笑称“错别字大王”。自从在报刊亭发现了《咬文嚼字》杂志后,觉得很有意思,此后一直订阅,“现在不但摘掉了自己“错别字大王”的帽子,平时和家人看新闻时发现错别字,还会“专业”评点一番,这样生活中平添了项乐趣。”

有个数字也许可以说明一些东西。2009年夏天,“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吸引了整整20万民众参与,上至年过九旬的老人,下至不满十岁的小学生。《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感慨:“群众心底对汉语的热情让我们感动,让人看到了母语意识的回归。”

“越来越多亚洲人在练中国书法”

你愿当“新文盲”吗?

在上海老字号“周虎臣”买笔时,白宝钧曾亲见一名日本教师买了几百支毛笔要带回日本给学生。十几年过去了,这幕场景还一直印在他脑海里。

其实,外媒对国人提笔忘字现象的关注并非首次。加拿大《环球华报》曾以《频繁使用电脑中国许多年轻人开始忘记汉字写法》为题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也聚焦过汉字因久不书写而陷入被遗忘的困境。而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这则报道还格外指出,“在日本或在韩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练习写中国的书法。”

目前在复旦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攻读硕士的日本留学生长井由花说,日本的中小学都开设书法课,她读过的公立小学一、二年级有钢笔课,三年级后是毛笔课,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因为书法课每周只有一节,所以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在课后去“书法教室”。这不是迫于家长压力,也不是为了证书考级,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正在日本当交换生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学生王磊说:“提笔忘字的尴尬,其实日本也有。很多日本人习惯用片假名(类似拼音的功能)书写,不过考试时老师会强调有汉字的词汇要写汉字。而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推广汉字能力测试,规定公务员和教师等必须通过一定级别的考试,许多企业用人也参考这一考试结果,这就是日本大学生毕业前基本都得过的考试——“汉检”。”

“在韩国,汉字不是必须掌握的,但现在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很多公司都要看应聘者有没有汉字资格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吴锡文说,“这足以看出韩国对中国汉字的重视。”

实际上,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或许都只能被称作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借口”。作家王蒙曾疾呼:“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中国文化中,恐怕没有任何其他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幸而,这一现象已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就在今年5月,“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拉开帷幕;山东青岛也首次开办写字节,10万学生摹帖习字„„

提笔莫忘字汉字需逆袭 篇5

有多长时间,已经没有真正拿笔写过什么?拼音与五笔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手机上的“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

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其实提笔忘字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一个延续千年的现象,早在电脑发明以前就存在了。早在先秦时代,当时的学者有时忘记字怎么写,只好用同音字代替,这些字保留在古籍里,成为通假字。中国的字典普遍都收录大量的讹字,即错别字,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就存在提笔忘字、写字不标准的事实。

一些学者指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提笔忘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人类语言文字本来就不断的演变,变得更便于使用,汉文化中,汉语才是“身”,汉字只是“衣”。另外一些人认为,汉字书写繁难是不争的事实,迟早要消失。正如发明了煤气灶以后,谁也不会去学烧柴火一样。这样的观点看起来似乎客观,却是忘记了汉字的意义并非只限于自身。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手写汉字,就个体而言,更是直接体现着个人的才情性格、传递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他人读后如见其人,心生温暖。“见字如面”,是多么美好的一声问候,即使阻隔千山万水,也能从文中看到对方的笑颜。

堪忧的是现实,欣慰的是情感。不要让汉字书法变成文化乡愁,不要用今日湍流冲走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重视汉字书法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向来是从蒙学开始。孔子提倡的西周学童教育,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称为“六艺”,这些科目,与今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正相吻合。其中“書”这一科,就包括了书法的练习。练字是一种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的学习活动,记忆力、观察力、意志力,都可得到提升。在练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学会使用毛笔,学会书写技巧,学会处理笔画结构之间各种组合关系,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笔画有力感,达到指挥如意的程度,同时还能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以及培养出个人独特的美感。因此,汉字书法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审美艺术乃至中华文化未来的命运。

上一篇:物业服务标准下一篇:复变函数成绩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