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正是我们老师探究的方向。自学——交流——展示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灵活有效运用此模式上不断探索。
有效性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的研究课题是“自学——交流——展示”的教学研究,构建了“自学——交流——展示”的教学模式。这三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课时,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如:自学这一环节主要放在课下,但有时根据情况也可放在课上;一个大的环节里面可能会有自学交流展示的小环节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学生已初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愿学、乐学,课堂有效性不断提高!
丰富的生活实践,长期的感悟思考,一定会促使学生独特体验的生成,促进教学的效果,但是要想使课堂上的体验更加灵动,更加富有创造性,一定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自身素养,善于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去拨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
在课堂上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的学习特点,改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合理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
1. 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学习情境,触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习之初,教师要运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自主学习做好“热身操”,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对象,触动、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其主动思考。
如在讲授《卧看牵牛织女星》时,我们可以利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课件和天文知识图片,先让学生对银河系和牵牛织女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一般来说,文本环境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出让学生能跨越时空隧道的情境,引起其探究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能身临其境,亲自去体验、主动去参与。
如让学生把《木兰诗》和《一根火柴》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展开心灵的对话,面对这种穿越时空的设定以及新颖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热情自然会大大高涨,他们就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习储备来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利用学习心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学生思维的机器尚未运转,教师就要善于在课件中利用启发式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把他们引入教学情境。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成功的问题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还能留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他们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寻求答案。
如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出一组问题:“背影”与家庭背景有何联系?“背影”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课堂中,学生自然会带着这些疑问到文本里的语段和点睛之笔中主动寻找答案,通过讨论交流,交出比较理想的答卷。
二、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浏览法”“设疑法”“五步、十步教学法”“朗读法”等学习方法,逐步减少统一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并不断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应时时注重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和成效的学习过程。
三、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高中生逻辑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关键阶段,于是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重任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而适度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起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兴趣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创设满足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深化兴趣,将兴趣转化为问题,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课堂开头新颖,有吸引力,中间有高潮,使学生心境不衰,结尾有余味,富有悬念,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一内容,可以创设这一问题情境: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其中一个猜商品价格的游戏,规则如下:给出一种商品让参赛者猜价格,主持人给出提示语“高了”,或“低了”。例如某商品价格为130元,若参赛者猜该商品的价格为180元,主持人说“高了”,若参赛者猜该商品的价格为100元,主持人说“低了”。这样一直下去,直到猜中为止。时间规定为1分钟,猜中商品的价格,这件商品就归他,你能用数学方法帮助参赛者吗?该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能把学生带入富有趣味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学生思维,给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问题提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动地去探究,才会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尝试操作参与探究知识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消化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授完函数值域之后,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参与讨论度不够,掌握深刻,甚至一知半解,以至在解题中常常混淆。因此,课堂上由常见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引申,给出如下的一类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做适当的归纳总结,会启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二次函数y=-x2+2x+3的最值是多少?
将此问题引申出关于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问题1:二次函数y=-x2+2x+3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问题2:二次函数y=-x2+2ax+1-a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问题3:二次函数y=ax2+2ax+1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问题4:二次函数y=ax2+(2a-1)-3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在教学中,例题设计一定层次的问题,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通过学生参与,不断地发现新的结论,新的体会。学生的解题视野就变得开阔了,解题过程也就不枯燥乏味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三、引导学生总结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
高中数学分很多板块,各板块之间又相互关联,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第一,学会分类。指导学生对复杂的数学进行分类总结,分而治之,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把精力放在薄弱点上,可以对症下药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第二,学会积累。数学各板块之间是松散相连的关系,学生要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寻找解题规律。教师在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做笔记,并让学生坚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第三,定时定量复习。高中考试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完成数量较多的题目,教师应该在平时学生自主学习中引导其限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临场解题的应对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参与课堂教学,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的乐趣,必将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五个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它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它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不断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呢?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是把数学问题以历史事件或现实生产生活的实例且带有趣味性的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中,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的知识点,形成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做个数学游戏,讲一个数学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数学问题的悬念,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时,再经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欲望自然就高了。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2、多渠道开展数学问题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通过开展有关数学问题的各种兴趣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兴趣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数学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记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这就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学习动机。
3、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
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后教”,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而是在学生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出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它给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大量时间和空间,这是洋思中学致胜的法宝。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了解数学,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呢?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的尝试,我总结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2)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固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3)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尤其是初中学生这方面的表现特别外现,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脸、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堂课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姿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数学。
2、用赏识的方法看待学生,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赏识是期待、宽容、理解和尊重,赏识是语言,但比语言的表现力要强得多,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欣赏,能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课堂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一一加以肯定,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使阴霾的心情云收雨霁,使平淡无奇的日子绚烂缤纷,甚至可以发迹他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即使说一句:“回答正确”“你真棒”“真爱思考”“好口才”等一句简单的话而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3、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传统的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层层揭示,步步把关,教师几乎是把知识咀嚼得细细的,才喂给学生,生怕学生消化不良。特别是有的教师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也都不厌其烦的一一解释和交代。老师这样’精耕细作’学生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剩下的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完成作业罢了。试想,学生心目中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培养其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呢?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疑问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巧妙的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心里产生问题。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教学生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我把学生分组,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要求利用太阳光测量学校一些建筑物的高度,同时建筑物的周围有一些靠得比较近的建筑时,看看学生如何处理墙上的影子与物体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较大的争论,有学生很想当然的认为地上的影子+墙上的影子=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人不同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他们将物理科与数学科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3、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摘要] 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选择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生活的经典名著去阅读,并寻找契机,结合课文教学,影视作品等巧妙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坚持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从内容、要求、方法等方面予以悉心的指导,正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差异,肯定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关键词] 指导 课外阅读 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心理学界也普遍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重视。在当前“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的琅琅书声中,读什么,怎样读,也需要我们去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一、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亲近经典,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阅读经典,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有不同的接受要求。对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接受能力有限,如果把太多的宏大、深奥的作品作为阅读对象,显然是不适宜的。对他们来说,经典不仅仅是《唐诗三百首》或是《西游记》等四大古典名著,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故事等。因此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名著时,数量不宜太多,篇幅不宜太长,宜以童话、寓言、或独立成章的名著片断为主,既有可读性又容易读懂。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数量范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仍有所侧重,中学的语文教材结合中学生心智成长的实际,专门设立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学期推荐3部名著。如七年级上学期,就推荐了《爱的教育》,《繁星•春水》和世界著名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三部作品。但我认为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只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初中阶段阅读的书目心中有数,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阅读情况由教师二次推荐。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读物,才能成为学生的经典,才有兴趣去阅读。
2、选择一些和生活联系紧密的作品。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爱的教育》,这是一部专门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恩利科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非常切合小学阶段儿童的的生活实际,而且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爱。《伊索寓言》风趣幽默又充满人生的智慧,其中一些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常被用来阐述人生道理。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读《淘气包马小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班级中就有“马小跳”,书中讲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3、寻找合适契机,巧妙的开启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有了兴趣,学生会形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之余就可以推荐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让学生阅读,以他历经磨难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面对成长的烦恼,做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在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著片断、经典节选,教师借助学习课文的契机,适当加以引导、鼓励,就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另外,现在的学生爱看电视、电影,中国的四大名著,国外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不但被改编成电影,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如果教师鼓励学生把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和原著结合起来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做学生阅读的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 深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行为。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体味到了一些阅读的快乐,但还并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快乐有效的阅读还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效组织,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积极的阅读评价,使学生感觉阅读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体会到阅读的收获和成就感。
1、教师要做阅读的参与者。
教师自己参与阅读的过程,也是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阅读名著,教师自己却对作品一无所知,怎么可能有效地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从客观上讲,学生课外读过的书教师不可能都读过。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是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有必要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去读。我在教学中,就坚持做到,自己先阅读,再给学生推荐;如果学生因兴趣自由选择阅读的书,也要去读一读他们喜欢读的书的扉页,查一查目录,看一看重点章节,问一问读书的感受,说一说赞赏的话,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关怀、赞赏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鼓动力。
阅读活动要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组织是关键。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进行“好书推荐”和“好书大家看”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放到“班级图书角”里,资源共享。有了资源,读书时间是问题,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坚持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全班统一行动,专门进行阅读或读书汇报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读物。阅读中可以随意交换读本,也可以自由讨论遇到的难题,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伙伴一起读,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读书,学生们觉得轻松自然,无忧无虑。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则组织校外读书小组。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组成阅读小组,由小组长安排时间集体或自主阅读。实践证明,这种阅读方式切实可行,深受家长及学生欢迎,它改变了学生双休日、节假日生活单调的局面。
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的条件,也培养了一种积极、快乐的读书氛围。良好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好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态度;良好习惯和态度又将不断的促进课外阅读的进行。
2、教师要做阅读的指导者, 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怎样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说起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的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在推荐阅读内容和布置要求上应材施教。在布置阅读量上要适当。一般来讲,小学生在每学期,能根据兴趣及老师的指导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即可。同时,阅读要求也不宜过高,要允许学生“不求甚解”,甚至是囫囵吞枣。这是因为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必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小学生,甚至是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对名著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目标应该让学生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比较容易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就会浓厚起来。对于中学生,知识水平及理解、阅读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阅读量上,除了教材或教师推荐的统一读本外,还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如;可以在课余时间读指定的名著,这样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在寒暑假就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读本。在阅读要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课外阅读,虽然以学生自读为主,但教师还要在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深度等方面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如指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才更大。再如,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写读书笔记,作批注,制作摘记卡片等。对阅读过程要加以监督,对阅读效果要加以检查。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要关注询问,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倡导学生查用工具书,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一段时间后,允许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这样才能保证名著阅读教学的有序进行。
3、教师要做阅读的评价者。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达到有效的阅读,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因此,学生进行了阅读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体现在阅读的量上,也体现在阅读的质上。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上,也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评价上。我认为在阅读评价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要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即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西游记》中有的孩子关注的是七十二变,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有的孩子却喜欢猪八戒„„
面对在阅读中存在的体验差异,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评价,即要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学生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第二、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比赛、喜欢表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或阅读后,来点游戏比赛等能极大的激励学生阅读。如果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中学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如读书交流会、专题辩论会、撰写读书心得等活动。“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如在学生阅读《水浒传》后,来一场“梁山好汉之我见”的专题辩论会,即是对学生阅读成果、个性体验的了解,也提供了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表达个人认识的机会。也可以把写得好的心得体会、专题评论,分期分批地在宣传栏或宣传报中刊出,进行交流。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载,便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也推动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活动。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将会引导学生的阅读从兴趣发展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从而终身受益。
单
位:宁夏灵武市回民中学 姓
名:李文山
联系方式:*** 邮
自主能力培养策略:
一相信学生,授之以渔。
很长时间里我们一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以此为荣。曾经一段时间我也做过“表演”,当时包括很多教师甚至领导都以“观看表演”来给予褒奖,更不会意识到到是对孩子的极大伤害。后来也一再提出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学习。长期以来教师中心所形成的惯性影响,我们注重的还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由于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即接受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一个个掉队。也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语言交际能力弱,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需要,也远不能满足21世纪对优秀的和高、精、尖外语人才的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要明白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才是终身受益的正确途径。 英语这门交际性学科,要求学生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学习方法,具备一种能力。由于如今社会知识的急剧增长,作为教师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因此,学会学习作为教育目标,教师是应该追求的,也就是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单纯是学习的结果。学会学习、主动学习首当其冲。
我们应相信我们的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老师教授知识的根本所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同学们的兴趣十分广泛,非常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甚至于追求新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使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游戏、辩论、排演小品、制作朗读录音、拍摄课文录像、观摩原版VCD、作读书笔记、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社会调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小专题学习等,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这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努力钻研、探究所获得的自我领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成为联系教与学、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桥梁,并最终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转而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发学生,动之以情。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不论在初级阶段还是在中高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动机都是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缺乏学习动机的学习者缺少前进的推动力,很难取得成功的结果。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运用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参与性、表现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喜欢英语学科、喜欢英语老师,防止因教学方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看不见学习的进步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英语的乐趣,丧失培养学习动机的良机。
培养兴趣一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研究表明,热爱学生的教师对学生会抱有良好的期望,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当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充满信任、亲近和尊敬之情,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情感应每时每刻微妙地、悄悄地进入教学各个环节,譬如善于运用眼神,始终对学生保持一种真诚、和蔼、温和的目光,把关爱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是用一颗爱心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扉,心悦城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实现亲其师、爱其道。另一方面,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教师需灵活运用各种途径,如课件、实物、图片、幻灯、录像、趣味故事、英文歌、英文电影等等多种方式,创造情景,把课堂变成一个交际的小舞台,把课本中对话、课文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动作、表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谐,使学生有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去获取大量的语言信息。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能够激活学习兴趣、创造成功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享受成功、获得愉悦感、保持长久的兴趣感。培养兴趣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把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3、鼓励学生,形成习惯。
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习者把握自己的学习。现代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并不是个人主义,自主也不意味着完全的独立。相反, 自主要以学习者之间相互依靠、相互合作为前提,学习者享有自主权,能做他们希望做的事情,在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控制学习内容和过程。因此自主既是一种心理机制,也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的存在和体现必须有群体关系的支持,包括同学之间的支持和教师的支持。同学的支持是指在课内课外的集体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学习;教师的支持不仅是给予学生关心、启发、诱导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合作型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发展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协调互助和分工合作的能力。学习的主要障碍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改变习惯是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要善于在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中摸索经验、探讨适合不同学生的策略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非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向学生指出外语学习必须打“持久战”,千万不可因短期的成绩停滞而灰心丧气。学习外语有个“孵化过程”,这是个储备语言材料的阶段,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变化在蛋壳内部进行,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就是了。当学生明白这种现象后,就能较好地保持学习毅力。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鼓励及大力的表扬。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语专家及自身的学习经验。例如,在寂恼莆辗浅S邢蓿而学生一旦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就等于掌握了通向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具备了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就能应对未来的挑战?br> 4、引导学生,不断反思。
反思是一条教育法则,有效的学习离不开反思。反思要突出反馈性、总结性与补救性特点。如考试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或成绩晋抓住每天记忆的黄金时间(晨起和晚睡前)进行学习。又如,在阅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猜生词。为提高其写作水平,可让他们仿写课文,引导其讨论课文结构及写作方法,或缩写/改写课文。信息时代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非常有限,而学生一旦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就等于掌握了通向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具备了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就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4、引导学生,不断反思。
反思是一条教育法则,有效的学习离不开反思。反思要突出反馈性、总结性与补救性特点。如考试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或成绩进行自我评估,对“哪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优势?”、“语言表现有哪些进步?”以及“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如他人?”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自主学习要求善于“深思”、“精思”,思考学习方法、思考知识的联系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习得的知识要想牢固保持,既要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多次重复记忆,又要采用深加工策略,即对学习的材料予以理解、做出推论,使之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促进记忆的保持、检索和提取。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同行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认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实现其角色的转变,方可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普通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高中美术课, 汇总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高考是整个高中学生都需要直接面对的重大事情, 由于高中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已经选定了基本目标, 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打算参加到学习美术的艺考大军中, 因此, 他们就把高中美术课程看做是可学可不学的课程, 有的甚至是干脆不学。2、面对高考, 由于考试科目多、范围广、内容杂、任务重、压力大等因素, 使高中学生不得不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甚至是牺牲美术课堂的时间来学习其他考试科目。3、枯燥、抽象的美术课堂, 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美术知识, 学习热情不高, 学习效率低。4、高中美术课程偏少, 一个学期上不了几节课, 部分乐意主动学习美术的学生, 因为美术课程偏少, 刚刚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 由于时间过去太久, 满腔的学习热情就有被浇灭, 久而久之就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来看, 笔者认为尽管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结合笔者积累的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我要学”
在非智力因素中, 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 它具有强化、调节等多方面的功能, 特别是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 而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说,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高中美术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将学生的“要我学”便成为“我要学”,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高中美术的价值。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学校期间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增长自身知识, 掌握获得学习结果的工具, 同时它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必要的学习策略。因此, 高中美术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方面来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组织归纳知识和问题, 引导学生从整体框架结构来思考问题, 可以很清晰的理清问题的脉络, 通过对比轻而易举的得出答案, 这样的学习方法, 可以使学生“我会学”, 在学习高中美术知识时不再散乱, 使学生学习起来条理清晰, 理解记忆起来非常容易。
3、营造和谐氛围, 使学生“我乐学”
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是影响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美术课程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的行为、理念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民主型的高中美术教师更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 反之则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可以这样说, 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大大树立了学生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下, 很容易产生“我乐学”的态度, 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学生自主学习高中美术知识的强烈欲望。
4、重视说说练结合, 使学生“独立学”
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抽象的课程, 如果只靠在课堂上的动嘴说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实践练习, 做到说练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学”, 掌握作品的内涵。在欣赏之后, 让学生对部分作品进行乡音的临摹或制作, 这样一来就打破了高中美术课程只会纸上谈兵的局面, 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品。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 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相互孤立, 相反,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 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 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总之,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 只要我们广大老师充分理解新课标, 不断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福星, 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3.
[2]、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
[3]、李丹.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青春岁月, 2010.10.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不起眼的标语。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读一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读方法。
2、说一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看望生病的同学》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内容与要求,然后创设具体两个交际情境(教师里,病房里)。鼓励学生自由搭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自主选择角色。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演一演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青蛙看海》这一课,通过青蛙很想看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青蛙”、“苍鹰”还有“松鼠”表演,说明青蛙是怎样经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努力,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青蛙又惊又喜的心情、动作和语言表达地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受到教育。
4、议一议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有个学生反驳说:“乌鸦想的方法不好,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呢!”有个学生建议说:“它用两只手抱起瓶子也能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乌鸦没有手,它有翅膀,瓶子很滑,它抓不住。”“那它可以把瓶子打破再喝!”……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场面,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参与唇枪舌战,气氛十分活跃。
5、画一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描写了丹顶鹤非常美丽和十分逗人喜爱。为了突出它的美,我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画出丹顶鹤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等词语,从而感受到丹顶鹤的珍贵与漂亮,使他们明白要保护野生动物的道理。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文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自主探究有效的合作学习07-08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06-1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06-08
如何开展对学生学习能力指导09-12
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学法指导10-20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10-07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09-26
如何指导二年级的学生写日记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