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共8篇)

关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1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市软环境专项整治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软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新一轮创业的要求、与广大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与投资者的呼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

4、人文环境亟待改善。我市虽属经济欠发达山区城市,但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风土人情,本应是软环境中的比较优势,由于没有很好从根本上做好 人的工作,以致人们观念上的劣势掩盖了人文环境整体上的优势。在市民素质问题上,有几种不良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冷漠无知,消极顺从。这类人对软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也不想认识,以为发展经济是党委和政府的事,与已无关。另一种是个人至上,积极排外。这类人并非观念落后,不思发展,只是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为优化软环境是吃里扒外、引狼入室,专为外面人好赚钱、多赚钱服务,进而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排斥异己。三是信用缺失。由于公众信用的社会约束力较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市民在经济交往过程中的信用观念有所退化,失信现象也时有发生。

5、舆论氛围仍不够浓厚。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舆论的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软环境功能没有进行强有力的整合,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还不明显。二是投资者的舆论效应没有得到积极重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地方软环境优劣,投资者最有发言权和说服力,但由于我们的软环境不能让投资者满意,又没有让投资者参与软环境建设的快捷沟通渠道,因而投资者难以担当正面的宣传员。

三、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领导,坚持把优化经济环境摆上重要位置。全面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涉及面广、工作范围大、要求标准高。为此,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切实把优化环境工作作为大事抓在手,放上重要位置。二是要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工程。加大对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良好局面。三是要认真研究和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各部门、单位领导都要认真研究、客观分析,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优化和改善经济环境工作做出全面有效的部署,并进一步狠抓落实。

2、强化督查,严格落实分解优化经济环境的目标责任。优化经济环境要取得明显成效,关键还在于认真落实到位。为此,一是要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对照优化经济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层层进行责任分解,进一步细化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项项见成效。二是要推行首问责任制。通过首问责任制,把责任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岗位,使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三是要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各级党政领导各相关部门要经常督查经济环境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对于重点项目、重点案件、突出问题,各级领导要亲自加强协调处理和督查督办,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切实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关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2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 (食品) 安全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备受党和政府重视与关注。为实现粮油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近年来,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放心粮油工程”作为维护粮食 (食品) 安全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2009 年, 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写入了国务院15 号文件, 纳入到国家振兴轻工业发展规划。国家粮食局于2013 年又把放心粮油示范店建设纳入粮安工程应急供应网络建设布局当中, 把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作为提高粮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

当前, 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 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 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

粮食库存量和流通量的逐步增加给粮食质量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当前粮食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需要, 粮食库存总量将长期保持一定规模。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水平提高, 进入社会流通的粮食总量也将逐步增加。管理粮食的数量增加, 给我们今后的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粮食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给粮食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 粮食市场呈现多元化主体并存。目前, 一些非粮食行业的企业也开始进入粮食市场, 粮食系统以外的许多企业仓储条件较差, 设备不足, 专业人员缺少而且游离在现有管理体系之外, 加大了我们管理的难度。如何做好全社会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粮食质量管理工作, 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重要课题。

各级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增加对粮食质量管理的措施

放心粮油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应紧紧围绕粮油检测体系建设、粮油监管体系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和放心粮店规范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

粮油检测体系的建设, 是放心粮油工程基础性工作, 具有技术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我市粮油检测体系的建设, 是当务之急、十分紧迫的一项工作任务。粮食质量检测工作, 对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流通管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是不可少的质量监管手段, 因此, 必须加强我市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按照放心粮油进社区、进乡镇的总体规划要求, 建立市、县、镇三级粮油质量监测网络。

粮油监管体系建设, 是质量把关的必要手段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诸多流通环节, 涉及市场流通、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方面, 必须由粮食、质监、卫生、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相互配合, 协同管理, 依法监管, 确保做到监管不失实、不失职、不失罚。加强原粮质量安全卫生监测, 是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的重要环节。对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实现监测全覆盖。重点是对粮食的品质指标、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以及真菌毒素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测。

在加强原粮质量安全卫生监测工作的同时, 要严把收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等关口。要通过诚信企业档案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完善、监督检查与综合整治、社会化监督以及与与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手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 把放心粮油监管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确保粮油质量安全和“放心粮油”工程顺利实施。

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 是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的根本保障

为严格阻止不合格粮油产品进入市场, 及时处理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防止粮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扩散和蔓延, 必须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 提升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二是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应根据实际, 制订和完善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放心粮店规范建设, 是放心粮油进入消费环节的主题平台与窗口

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3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社区正在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党的各项工作的支撑点,城市社区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完善城市社区建设,已成为解决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社会调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推行社区直选,强化居民自治。《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组成必须由选举产生,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探索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必须推行社区居委会直选。社区居委会直选,是指通过召开本居住区域内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体社区居民和社区成员代表参加的大会形式,按照民主、公开、差额、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一人一票”直接投票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社区直选是基层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利益要求,实现合法权益的最直接舞台,经济和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迅速反映到这个舞台上来。实践证明,通过扩大基层民主这种形式,使政府及时了解社会变化,促进政府积极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自我服务。社区自我服务是社区的一项重要自治功能。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人口流动性加剧,城市人口老年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趋势都迫切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难以“破题”,主要受两大突出

矛盾的制约,一是社区服务能力不足与居民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二是居民参与意识不强与社区缺乏凝聚力的矛盾。我们通过调查青岛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了解,他们社区28个居委会,有常驻和流动人口15万之多,通过搭建起邻里互助中心,建立起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卫生保洁、有偿便民、社区文体等便民服务队伍的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融公益性、互动性、赢利性于一体,尽社区所能,急居民所需,把社区逐渐打造成为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幸福家园”。据介绍,各社区的“邻里互助中心”主要向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综合服务。内容包括户籍、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综合治理、党员管理等28项服务。它既为居民解决难题、代办事务,又为居民提供各种公益性活动,畅通了政府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渠道。目前,大到办低保,小到看水表,居民几乎所有对公益性服务要求,只要在邻里互助中心登个记,就可以得到满足。

在党员志愿者队伍中,他们将党小组建到了楼座,一个党小组就是一支服务队。目前,这里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了600多人。各社区还开展以服务居民为重点的党员“一人一岗”活动,组织大家参与纠纷调解、济贫帮困、绿地认领、义务巡逻、卫生保洁等公益活动。卫生保洁队伍也别具特色。过去,环境卫生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往往是花钱不少,效果不好。为此,办事处引进市场机制,招标选定物业公司,由其负责社区的卫生保洁工作。各社区与物业公司约定,每两栋楼配备1名保洁员,第一年实行免费服务,第二年起按照每位居民每月1元钱的最低标准收费。卫生保洁队伍建立后,社区环境整洁

有序,社区形象明显改观。

在组建有偿便民服务队伍中,各社区委员会与辖区内那些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商业网点建立起协作关系,为他们统一悬挂服务标志,统一印发便民服务卡,使各种生活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目前,参加有偿便民服务的协作单位达到86个,每年开展上门服务1000余次,居民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5%以上。

我们了解到,各社区还组织起各具特色的志愿者队伍300多支,注册从事志愿服务的居民超过了6000人,形成了群众有难有人帮,邻里不和有人劝,不良行为有人管的良好氛围。而街道的文体活动队伍则发展到了拥有秧歌队、舞蹈队、腰鼓队、门球队等45支,参加各种文体队伍的社区居民超过了1万人。

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通过抓典型、树榜样,激励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对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和社区建设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理顺社区关系,创建“平安和谐社区”。我国实行城市社区自治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居民自治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农村转移出来的流动人口、社区范围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离退休老年人、下岗和失业人员等,这些人口大多脱离了原来的地域或“单位”管理进入了城市社区,急需社区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予以整合。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社会自主性力量增强,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如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的群众自发组织等,其中有的是利益性组织,如社区中的业主委员会。这些组织的出现既丰富了基层群众自治的主体力量,同时也对基层群众自治的功能和地位形成一定的冲击,如业主委员会对居民委员会形成的冲击。因此,自治组织如何协调好与群众组织、利益组织的关系,保证自治组织在社区中的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基层自治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推广创建“平安和谐社区”,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稳定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

关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4

一、今年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规范”的社区工作主题,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文海英副省长等一批省市领导相继视察了我市社区建设,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社区活动房建设进展顺利。在2003年完成城东、城西、北园三个试点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完成其它6个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工作目标。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立足现有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除南河社区活动房建设正在积极的筹划当中外,其它五个社区活动房建设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桥西社区活动房投资25万元、改造公用房面积700平方米,桥东社区活动房投资15万元、改造公用房面积750平方米,均已投入使用;城南社区活动房建设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拟于10月份交付使用;城中社区与九洲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初步达成协议,将社区活动房设在即将开发的山门中路生活小区;城北社区拟在津恒幼儿园综合楼购置一层用于社区活动房。五个在建社区活动房面积均已达到400平方米以上的规定标准。

(二)社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通过竞争择优,充实社区工作力量。今年年初,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民政局、教体局联合办公,通过考察、考核,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调了9名年轻同志到各个社区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素质。在2003年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修订编印了《社区建设工作手册》,作为各级干部推进社区建设的工具用书,各社区居委会分别组织了学习。宣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市民政局又会同有关部门先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对社区干部进行了专业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社区干部开拓了视野,深化了认识,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

(三)社区服务功能逐步趋向完善。在加快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注重在逐步规范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下放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兴办社区服务站。民政、计生、卫生、公安、劳动、市容、司法、文化等部门,在社区服务站设立服务窗口,并按照“责权统一,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将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工作职能下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目前,计生、民政、劳动、公安等部门进驻社区工作已全面完成,卫生、市容、司法、文化部门已全部进驻城西、城东和北园三个试点社区。此外,各个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功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当前社区建设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解决社区活动房上尽管采取了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社区居委会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区活动房建设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据统计,全市社区活动房建设资金“缺口”累计116元,其中桥西社区“缺口”8万元,桥东社区“缺口”5万元,城南社区“缺口”25万元,城中社区“缺口”10万元,城北社区“缺口”20万元,城东社区“缺口”10万元,城西社区“缺口”18万元,北园社区“缺口”20万元。社区建设资金紧缺,导致社区债务沉重、社区干部工资无法按时发放,有的拖欠工资达5月个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一是《宁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实施办法》尚未落实。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年流动性,一部分已完成工程建设的开发企业已离开宁国,再要求其提供相关资金难度较大。二是“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不够明显。在前一阶段工作中,市直部门在下放一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的同时,未将有关工作经费一并转入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普遍感到是在为市直相关部门做“义务工”。

(三)社区干部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目前我市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社区干部的考核、奖惩、“进出”和福利待遇等规定。一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着“老无所养”的思想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社区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全面完成今年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使社区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仍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尽快完善《宁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实施办法》。根据我市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建议房地产企业向社区提供活动房采取以货币折算为主,分规划设计和工程竣工两个阶段兑现的方式进行。建委等有关单位要切实承担责任,确保这一政策落到实处。

(二)尽快研究制定“费随事转”的具体标准和方式。“费随事转”规定过于原则是导致这一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民政部门会同下放社会管理权限的其它市直单位尽快商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费随事转”工作经费或补贴的种类、标准和运行方式。

(三)尽快研究出台《宁国市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对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进出口”问题和管理办法作出详细的规定,加强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日常管理;同时,研究制定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报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标准,切实解决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关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针对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抓好乡风文明建设这个课题,4月下旬,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分三组深入XXXXXX等6个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调研,召开部分政协委员、相关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全面掌握我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及成效

各地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来抓,努力让广大农村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

(一)以上率下正风气

以党性教育活动和落实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从党员干部抓起,铸造乡风文明建设新根基。如镇坚持“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率先端正工作作风、遵守法律法规、不循私情、不逾规矩,做“知荣辱、讲廉耻、守道德”的表率,用良好的政风带动乡风文明,党员干部结队帮扶后进户,帮助其端正思想、规范言行、打扫清洁等,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人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

(二)提升素质强基础 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思想教育活动,在培训精准扶贫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和法制讲座。同时,让群众当老师,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如镇以农民夜校为依托,由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任校长,包片领导、司法所长、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当老师,每月至少开课三次,以村、组或大院开展讲政策、讲技术、讲法律。

(三)强化宣传造声势

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讲广播、开坝坝会、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微信短信等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逐渐树立品德端正不违法、计划生育不超生、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尚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移风易俗不浪费等社会风尚。如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立健全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打造新农村志愿服务文化,深入开展以“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繁荣农村文化、陈规陋习整治、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家风建设、群众自治提升”六大行动,努力形成“尚勤劳、重孝道、守规矩、讲卫生”的文明乡风。

(四)选树典型扬正气

对标“四好”,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十大孝星、孝老爱亲模范、文明道德模范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镇开展“五星五家”、十大孝星评选活动,通过社员大会初评、村民代表会(贫困户大会)复评,村支部审定的“两评一定”方式,在贫困户中评选出“感恩奋进、脱贫奔康、卫生环境、遵纪守法、孝老敬亲”5户星级户,在非贫困户中评选出“勤劳致富、热心公益、文明和谐、科技示范和奉公守法”5户家庭,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氛围。镇每半年开展一次孝老爱亲、清洁卫生、感恩奋进对象评比活动,先进典型纳入“七一”和工作表彰,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

(五)村规民约治陋习

以村规民约强化乡村文明建设,由村民代表牵头,组织群众讨论,已经讨论通过,户户签字按印,共同维护其严肃性。明确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详细标准、具体项目和流程;明确党员干部不送礼、不收礼、不参加其他人员的宴请;明确不收受宗亲、同事、朋友、邻居等的礼金;明确红白喜事仅限本人亲属参加,直系亲属等至亲的礼品、礼金提倡控制在200元以下;提倡通过献鲜花的形式开展文明祭扫。同时,各村(居)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传播家规家训,传承家风文化。通过挖掘一批好家风好家训的典型故事,制定村(居)家风家训、家族家风家训和农户家风家训,部分村(居)将家族家风家训内容全部制成铭牌在各村(居)的显著位置上墙公布。

(六)以文化人树新风

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村文化室、阅览室、广播室,完善了图书、乐器、电脑等配套设施,设置宣传栏、阅报栏电子显示屏,方便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的建设,寻找德高望重、热心公益、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家庭,着力打造成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强化文化的带动、感染和教导力;组建了两只业余文化演出队伍,培训锻炼锣鼓、唢呐、广场舞等剧目,利用节假日开展文化节目演出,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如xxxxx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完善设施功能,配备图书、电脑、桌椅等设备,落实专人加强对各种文体设施、场地的管理,引导群众文明娱乐。镇支持组建了2支文艺演出队伍,开展广场舞、下棋打球等贴近群众的文体活动,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同时,还组织2支演出队伍定期深入到各村(居)开展送文化下村活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在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二、问题和原因

(一)思想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成了一些农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的为了获取钱财而坑蒙拐骗、损人利己、铤而走险和违法犯罪;乡村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少农民把打牌赌博当作了主要的娱乐方式,成天沉迷于赌博;不少农民“等靠争要”思想存在,少数人甘当贫困户,争享低保待遇;少数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对家中老人不关心、不赡养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攀比之风渐盛。个别地方和少数农民在婚丧喜事上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在红白喜事随礼、烟酒和菜品上相互攀比,任性拉高标准,造成巨大浪费,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结婚结不起”、“小孩生不起”、“死人死不起”的现象。

(三)封建迷信抬头。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少数地方沉渣泛起,信佛信教信命,遇难求菩萨、求算命先生。黄赌毒现象不断从城市向农村渗透,有的邪教披着宗教外衣非法敛财,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四)法制观念淡薄。少数农民目无法纪,不学法,不懂法,无政府主义严重,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事,眼睛只盯着自己小圈子、小家庭,凭习惯办事;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一定影响,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个别村干部蛮横专断,喜欢个人说了算,不讲民主,干群关系紧张;农村选举出现一些违法违规事件,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化;村“两劳”释解人员、青少年、无业人员犯罪增多,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封建思想遗存。封建迷信思想对当前农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这部分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在周围亲戚好友的影响下,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大师”迷惑。家里一有事,就要请“风水”先生、神婆查查家宅、看看家里过世的亲人在阴间过得如何。这种封建迷信思想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二是价值观念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也面临着冲击和影响,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失。农村中封建迷信现象日渐盛行,部分村民对宗教信仰不够理性,盲目信教,笃信神灵,花钱消灾。

三是宣传教育缺失。部分经济比较宽裕的农民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奢侈浪费,一些村民盲目跟风,“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少村民认为婚礼大操大办才有面子,丧葬仪式样样齐全才显得对长辈有孝心,其他村民则纷纷仿效,否则就会被村里人瞧不起。部分条件较差村民“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不惜借债操办,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形式文化下乡,虽深受农民的喜爱,但多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四是政府管理缺位。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无法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同时,合力建设乡风文明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三、对策和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社会风气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项战略要求都要有好的民风来作为社会保障,否则乡村振兴战略推行困难重重。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从我市农村经济的特点出发,找准培训工作的着力点,以重点骨干企业的在岗农民工为重点对象,扎实开展务工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协同乡镇合力抓好二、三产业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

(二)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使乡风文明建设拥有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发展市、乡(镇、街道)、村(居)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以文化站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网络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要利用全民健身运动的东风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和健身设施建设要向农村倾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

(三)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管理和引导。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的新体制。二是要积极倡导健康时尚的文明乡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广泛持久地开展 “科普”、“三下乡”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中的科技难题。三是要积极开展“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使农民树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观念。

(四)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一是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着力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公安机关要按照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要求,推广警民联防巡逻和警司联调的经验,积极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二是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要针对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环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精准扶贫、精准帮扶项目为依托,以村(居)委单位,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兴建一批乡风文明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农民祭祀专用场地、红白喜事专门场馆等,从根本上破除封建迷信,营造淳朴节俭、邻里互助风尚。同时,设立移风易俗类奖励,对于带头树立婚嫁节俭新风、自觉抵制丧葬迷信活动的家庭、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形成正面示范效应。

关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本项调查旨在了解河北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针对发现的问题, 试图找出解决对策, 为建设河北生态文明和着力改善河北生态法治环境提供依据。

调查以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为主, 以面对面访谈和文献调查为辅。课题组设计了六大方面的39个问题:一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主题要了解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建设的做法和措施等;二是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主要了解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三是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情况, 通过文献调查, 主要了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现状;四是环境保护执法情况, 通过走访, 主要了解农村环境执法机构设置情况和环境执法情况;五是环境保护司法现状, 主要了解农村环境司法机构设置情况和环境司法情况;六是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宣传现状, 主要了解农村对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等的宣传情况。课题组对河北定州、清苑、辛集、黄骅四个县市的300位农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回收率百分之百。本次调查的对象范围宽泛, 涉及到农村的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 确保了问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农民环保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但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保护措施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具体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农民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调查显示, 广大农民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了解了一定环境保护常识。83.34%的人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人的事, 96.67%的人认为废电池对环境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见图一) , 90%的人知道白色污染是聚乙烯的白色塑料垃圾, 56.67%的人认为燃烧秸秆有危害, 100%的人担心大气污染影响日常生活、危害身体健康, 73.33%的人认为土壤污染对庄稼有害, 100%的人认为应该植树造林, 当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时76.67%的人有举报意识, 96.67%的人希望了解环境保护法律知识 (见图二) 。

2、农业环境立法体系有待完善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正逐渐进入法治轨道, 出台了许多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但农村尚未制定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仍很匮乏, 农业环境立法体系仍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已初步形成, 涉及农业环境保护内容的法律条文主要包括:宪法第26条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20条的规定;水土保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的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秸杆禁烧办法等的规定;全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条例 (试行)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部门规章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的规定;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河北省颁布实施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和《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 出台了《河北省区域禁 (限) 批建设项目实施意见 (试行) 》和有利于减排的价格政策, 建立了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和环境监督员制度。

但以上农业环境法律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在立法上缺乏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未能制定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或行政法规, 农村噪声污染等方面的立法仍为空白。二是在环境保护制度方面, 没有制定专门用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制度, 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当前, 我国建立了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生态环境制度。然而这些制度主要用于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相对于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来说, 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3、农民缺乏环境保护具体行动

调查显示, 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但在环境保护具体行动上有待增强执行力。当问及收割后的秸秆如何处理时, 仍有36.66%的人选择在田里焚烧或使用秸秆烧饭, 对于秸秆还田和发酵秸秆产生沼气, 许多人虽然知道这样做有利于环境保护, 但从费用方面考虑, 他们仍然不愿意行动。当问及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时, 30%的人选择“扔到路边或沟道里或者家门外空地”, 16.67%的人选择“卖烧回田等分别处理”, 6.67%的人选择扔到地里, 仅有46.67%的人表示“扔倒垃圾池并有专人收集清理”。当问及生活污水怎么处理时, 43.33%的人表示通过排水沟排到街上, 20%的人泼到院子里, 6.67%的人竟然会浇到地里, 仅有30%的人通过村内下水道收集后统一处理。当问及农用薄膜怎么处理时, 33.33%的人选择直接丢在田里, 36.67%的人会混同生活垃圾放进垃圾箱, 26.67%的人卖废品, 仅有3.33%的人会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当问及是否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并做力所能及的事时, 66.7%的表示“担心, 但没有办法”, 仅有30%的人表示想为环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见图三) 。当问及“当周边企业将村内空气和水土污染, 您是否要到法院起诉?”时, 仍有33.33%的人表示不会到法院起诉。

4、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措施欠缺

调查显示, 河北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措施非常欠缺, 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环境法律保护机构尚需构建。农村环境建设规划较差, 基础设施薄弱, 没有设置公共厕所, 人畜居住混杂, 固体垃圾随意堆放。90%的人表示本村没有公共厕所, 70%的人表示本村没有废电池回收箱, 83.33%的人表示本村没有沼气池 (见图四) 。60%的人表示本村偶尔开展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宣传, 33.33%的人表示本村从来没有进行过政策法规宣传;90%的人表示本村没有环境执法专门机构, 96.67%的人表示本村没有环境保护群众性自治组织。

5、农村环境司法救济有待加强

一是农村基层司法资源稀缺, 派出法庭和乡镇司法所数量较少。由于距离较远, 交通不便, 受到环境侵害时, 农民群众一般不愿到法院起诉。调查显示, 65.6%人不选择诉讼途径解决纠纷是因为太浪费时间。

二是基层法官素质相对较低, 影响了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期待。基层法官知法犯法、贪污受贿等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当问及是否信赖法官时, 58%的人选择法官不可靠。他们普遍认为法官就是“吃了原告吃被告的主”。

三是司法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基层法院构建的奖惩机制不科学, 影响了法官公正判案的积极性。有些法院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规制, 对违法审判责任追究不到位, 使少数法官存在贪污受贿、违法断案的侥幸心理。这些司法救济的不足降低了法律的权威, 挫伤了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立法体系

一是加强立法工作, 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 重点对保护耕地、防治水土流失、防治企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等进行规定, 并对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农田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明确规定;修订已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 逐步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管理体系中, 做到有法可依, 责权清晰, 有效防止农村养殖业、种植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

二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要同等对待, 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继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制治理污染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制度, 同时应建立以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农村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农村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2、加强农村环境普法宣传工作

意识支配行动。为促使农民群众在环境保护中积极行动起来, 切实提高农民的执行力, 应大力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和环境科技知识的普法宣传, 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一要组织环境普法专家队伍和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 在农村中大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 提高农村干部群众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二要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橱窗、传单、播放环保电影等多种途径, 定期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 使环保宣传常态化, 使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深入农民心中, 并内化农民的自觉行动。

三要对农村青少年和儿童开展环境保护普法宣传。环境保护关系到子孙后代, 功在当代, 力在千秋。因此环境普法要从娃娃抓起。将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纳入农村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划, 通过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 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积极行动起来,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

3、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工作

一要成立村内环境执法机构。目前农村尚未建立村内环境执法队伍。村内人员更加了解本村环境保护建设实际情况, 执法方便快捷, 因此要尽快成立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和群众性自治组织, 提高执法效率, 增强执法效果。

二要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开展法律下乡服务活动, 组织环境法律专家对农村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培训;举办环境保护法律培训班、开办环境保护法律专业课程, 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专业素质;通过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等途径, 吸收和引进一批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法律专业人才, 充实农村环境执法队伍。

三要加大农村环境执法资金投入。把环境执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 建立农村环境执法专项资金, 设立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资金账户, 制定资金使用监督制度, 专款专用、按时发放, 积极解决环境监测、执法设施等方面的经费问题, 增强环境执法能力。

4、加强农村环境司法工作

为解决农村环境司法工作存在的不足,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司法救助制度, 方便农民群众诉讼。建立巡回审判制度, 制定巡回办案计划, 成立流动环境法庭, 把环境法庭搬到村委会或农民群众家中, 解决农民群众起诉“交通不便”的问题;在司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对广大农民给与救济和便利, 在缴纳诉讼费上, 对困难户、“五保户”等特困农民, 依法予以减、缓、免等不同程度的照顾, 确保农民群众能够打得起环境官司。二要健全司法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以制度确保司法公正, 强化案件质量管理, 落实责任追究, 并构建案件质量考核奖励机制, 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司法监督机制。三要不断提升基层法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严把入口关, 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法官任职资格, 杜绝利用职权或私人关系上岗现象的发生;要建立法官定期培训制度, 培训内容除包括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外, 应重点围绕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反腐倡廉等方面展开, 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法官的法律素质、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明新, 陈刚.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完善[EB/OL].http://court.gmw.cn/html/article/201302/27/120802.shtml 2013.2.

关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7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兖州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发展,市政协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对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有新的提升。我市现已涌现出“全国文明镇村”2个,全国、省级和济宁市级“创建文明镇村先进单位”分别为1个、18个和32个。

(二)农村文明新风倡树活动不断推进。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了“文明新风进万家”、“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孝顺好儿女”、“月度新事”、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和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创佳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动、引领新风的良好作用。

(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载体日益完善。实施了信息资源共

— 1 — 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图书配送、文明戏曲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重点文化推广项目。全市10个镇(街)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农家书屋”300余个,藏书120多万册;镇村均建设了文体活动场所。

(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庄“脏乱差”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着力整治镇驻地和干道沿线环境,强化日常管理,全面绿化亮化;实施了“绿亮清”工程,积极推行“乡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建设“生态乡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民群众缺乏科学文明向上的主流意识,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价值取向偏失。有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政治上缺少信仰,理想信念淡薄,集体观念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村民消费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红白喜事送礼风盛行。此外,农村中信教奉经的人数逐步增加,宗亲家族势力有所蔓延。二是陈规陋习抬头。重男轻女、测字卜卦、赌博酗酒等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调查表明,分别有30.5%、32.3%的村民认为社会风气较突出的问题是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

(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公 — 2 — 共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效应。目前适应村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常性文体活动还不够丰富。据调查,当前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大多以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为主,文化活动室开放率不足30%,且图书和音像资料匮乏;部分村的文体广场设施少而陈旧,使用率低。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55%以上的村民认为“可参加的活动少”、“内容不感兴趣”和“场地设施不足”。但另一方面,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又十分迫切。在被调查对象中,需要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希望接受道德法律科技知识教育的达到26%。由于缺乏硬件支撑和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不够。

(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创建新课题急需尽快破题,扎实推进。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目前启动实施的15个项目,涉及66个村10787户农户,面临着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的新变化,乡村文明也随之向社区文明的范畴转型。尽管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明显改善,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邻里关系、家庭观念、文明卫生行为养成和文体活动开展等,都需要加以教育和示范。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尽管通过大力度、全覆盖推进,村庄环境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但防止反弹、长期保持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培养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这就需要从宣传教育、示范带动、政策激励等各个方面加以约束和培树,用村风民风促进村容村貌的根本性转变。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兖州形象,需要

— 3 — 整体推进。由于村与村之间经济实力、思想观念和工作力度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越是薄弱,硬条件和软环境越不具备,争创文明村、营造文明新风的氛围越不浓厚。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在文明创建重视程度、组织力度、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偏差,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文明创建“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落实政策、推进工作中有棚架和脱节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农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要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推进乡风文明的根本任务,营造讲道德、树文明、重学习的新风尚。一要用好巡回宣讲教育这个阵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组建宣讲团巡回到村授课、录制音频资料广播宣讲、编印宣讲提纲向村户发放等形式,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着重开展好“两大主题教育”: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的农村形势政策教育;以“看变化、比差距、谋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教育。通过宣讲,切实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农民的利益讲明白,用政策调动人心,用形势鼓舞人心,用利益激励人心。二要用好农村学校这个阵地,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道德文明教 — 4 — 育。农村青少年学生既是讲道德、树新风的生力军,更是向家家户户宣讲倡导的有效渠道。要利用德育教育课程,编印通俗易懂的教材,针对当前农民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教育、以“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的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要引导他们讲给家长听,要求家长做,从而促进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用好农民夜校这个阵地,抓好农民培训教育。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把握农民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各类科学常识、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新理念,真正把学习当作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农民的自觉追求。

(二)要发挥好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气。一是在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活动场所利用效能上,要发挥好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由于这类人员有较高的社会威望、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且有较强的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的内在需求,因而让他们参与到文体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中来,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同时,有了日常维护和专人管理,村级各类文体活动资源就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就会吸引更多的村民自觉主动地摒弃日常陋习,参与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二是在提高文明新风普及率上,要发挥好农村妇女的作用。农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5 — 在目前新的农村社会形势下,农村妇女群体留守在家,承担着农业劳动和养老育幼的家庭主要任务。要了解、把握她们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通过开展文明家庭(院落)评选、文明知识宣讲、文化产品进家等活动,进一步树立农村妇女的乡风民俗新理念、敬老养老新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礼仪规范,带动家庭人员互学、互比、互看,从而更全面地推动乡风文明。三是在提高农村文体活动参与率上,要发挥好文化活动宣传队的作用。要坚持文化资源下移,打破体制束缚,尝试机制创新,变政府“输血”为自身“造血”,如市豫剧团经费与下乡服务挂钩,鼓励组建演出小分队开展“村村展演”活动。要坚持文化服务下移,把“三下乡”等服务活动由点到面、由节日到日常、由集市到村庄,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要注重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挖掘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养一批有乡土特色的农民文体宣传队伍和文化能人,“农民演给农民看”,用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愉悦农民的精神,丰富农民的生活。

(三)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巩固扩大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一是利用典型引路的形式,营造新型农村社区文明新风尚。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习俗、新风尚,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由村庄转变为社区的村级组织,一方面要走出去学习先进、开阔视野。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等,到金村、吴村等农村先进社区学习管理经验,体验新农村 — 6 — 建设的新变化、新风气、新时尚;另一方面,做好“城乡社区结对”工作,积极联系并邀请城市社区居委会典型代表,到农村社区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和文明条例,宣讲社区文明规范和文明习俗,让农村社区居民更为直观地认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利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将本村大学生村官、文明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回乡大学生、学校教师等人员吸纳到乡风文明志愿者队伍中来,在各村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政策、环保、文明习俗等宣传活动,拓展文明养成教育的覆盖面。三是利用比先进、评落后的形式,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化。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培养村民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完善考评标准和内容,建立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环境整治互评互查机制,推进奖化罚劣动态化、经常化,可考虑设立农户卫生流动光荣牌、流动红旗等制度。

(四)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整体推进。一是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量化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每半年一次的科学发展观摩中予以体现。要在对镇村工作综合评价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量化比重,特别是将村风民风改善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加大所占权重。二是完善农村文明风尚评议机制。鼓励农村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风尚评议活动。建议在各村公开征选村风评议员,组成评议小组、村风纠查队,建立村风评议会。通过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对

关于我市规划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篇8

(1)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城市扩容工程

2001年,围绕建设城市群发展战略,**市依托自身区位优势,确立了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实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了到2010年,把**市建成具有50万人口,规划区60平方

公里,适宜人类居住、适宜事业发展的“城市在田园中,田园在城市中”的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区域性中等城市的目标。以乌奎高速公路、312国道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积极通过行政中心启动、住宅小区拉动、工业园区带动、专业市场驱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城市扩容,新增城市新区25平方公里,全面构筑“三纵三横”的城市主体道路框架和“三河夹两城”、水城相间的城市格局。

(2)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是城市供排水及排污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市第一水厂三期、第二水源地建设项目、第二污水厂的相继竣工。**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以上;污水处理率达100%,处理后的污水已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二是城市天然气发展迅速。截止目前,该市铺设天然气主管网55公里,庭院管网260公里,日供气量达到15万立方米,普及率达100%。三是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市坚持“面向**、面向新疆、注重品质、多元发展”的思路,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优化整合,促进房地产开发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建精品。国家康居工程——世纪花园、利用十项新技术建设的上海花园、具有江南特色的锦绣江南小镇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引领了**市房地产业的新潮流,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市的城市品味。

(3)突出道路骨架作用,以高标准建设优化城市功能

近年来,**市坚持高水平、高标准、高档次,突出扩骨架、打通道、搞配套,狠抓城市道路建设,形成了“七纵三横”的道路网络,道路总长达121.6公里,面积256.76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市沿312国道建设了总长14公里的商贸长廊,目前已成为北疆地区一条重要的城市经济带,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品味显著提升

一是注重建筑文化。相继建设了体现回族民俗风情、饮食特色的回民风情街。二是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加强古文物保护,对**清代粮仓进行了修复,使之成为**市特有的人文景观;三是注重“亲水文化”。近年来,远离水域的**围绕“亲水文化”大做文章、“引河入城”修建了滨湖河生态景观工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好去处。四是注重城市雕塑文化建设。陆续建设了“马踏飞燕”、“飞马”城标、亚中广场亚洲中心雕塑等艺术元素雕塑,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5)以园林绿化、城市美化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围绕道路这个骨架,**市进一步加大城市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按照“建楼绿一点,建路绿一线,建区绿一片”和“依法建绿、规划建绿、拆违建绿”的绿化建设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以城市生态绿地、河道景观绿地等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以主、次干道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整治为突破口;以开展单位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绿化达标活动为载体,动员全社会参与绿化、美化。截止2007年底,该市绿化覆盖面积1116.5公顷,覆盖率38.5%,绿地面积998.669公顷,绿地率34.4%,人均绿地面积8.68平方米。同时,**市加快实施城市容貌工程。狠抓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了采用卫生添埋、医疗垃圾焚烧等综合工艺,日处理450吨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场。全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53%,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市通过实施穿靴戴帽和亮化工程,形成了白天绿化、夜晚亮化的城市景观,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形象。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5亿元。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塔里木大化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相继落户**,**新机场实现通航,西气东输二期、吐—库铁路二线、库—阿铁路复线、库—库高速公路、铁路物流园、**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市区行政综合服务大楼、市政广场、人工湖基本建成;孔雀河风景旅游带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完成;乡村柏油路、农民小康抗震安居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绿化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城乡生态和

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城乡建设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等多项殊荣,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中心城市特色的建设模式。

(1)因势利导,城市规划格局彰显大气魄

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市结合历史、地缘、经济、人文等特点,从构建开放型、融合性经济格局出发,确定了反映石油文化,倡导高新技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和谐,现代欧式风格与多种民族风格并存的规划思路,形成了城市风格的三大特色:一是从适应开放性融合型经济特点考虑,确定了组团式布局,中心城区突出,绿色空间相隔,快速通道相连,河渠水系相通的风格;二是从区位、人文资源特点出发,确定了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中心城市风格;三是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确定了园林生态城市风格。三种风格的和谐统一,使建筑整体感觉给人以创新的大气,克服了“千城一面”的局限。

为抓好城市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市规划部门先后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院校对城市规划进行了修编和完善。逐步落实了城市水系、商业网点、市场区域、小区建设、环境卫生、交通能源、人防消防、绿化美化及小城镇建设等多项规划;对具体建设工程,注重了包括楼层、颜色、天际线、雕塑、绿地以至楼房功能、无障碍设施等多方面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城市“穿衣戴帽”工程,也按现代欧式风格为主,多种民族风格并存要求,实施了“美容”改造。为积极推广高新技术,规划部门建立了gps控制网,实现了地形数字化成图,建立了建成区数字地图图库,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办公、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规划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水平达到全区较高水平。

(2)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立足于老城区,不断向南发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以南市区、开发区原18平方公里服务区、西尼尔服务区为支撑点,且各具内涵特色的三个组团的新城区建设,形成了老城区、南市区、库尉新区“一城三区”的融合对接,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近200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完善了开发区80平方公里的配套设施。老城区按照“打造亮点、塑造形象、完善功能”的要求,强化了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档次和品位。南市区配套管网、广场、景观小品和绿化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初步形成了经济繁荣、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城区。“三河三渠”改建工程进度加快,白鹭河二期水系工程,孔雀河二期改造竣工、景观形成,完成了库塔干渠改河一期工程,启动了外环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打通延安路等一批城区断腿路,完成石化桥、延安桥等一批桥梁工程,完善供排水、供热供气等一批城市管网建设,实施孔雀公园、新华园等一批公园和街头绿地建设,顺利完成市政办公楼的搬迁。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03年**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十六大以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先后提出“让**绿起来”、“努力创建生态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市环境保护条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和干部考核体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市绿化、荒山绿化、园林绿化、“三北四期”、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孔雀河沿岸综合治理工程,使**市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创业、最适宜生活居住、最适宜休闲旅游娱乐的生态园林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尤其是荒山绿化建设工程得到国家园林局和全国绿委办的高度评价,并被作为示范工程在干旱荒漠地区进行推广。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市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4)坚持城市建设“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作用

**市的城市化程度较高。近年来,随着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实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轮驱动”。按照“开发新区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郊建设新农村,库尉一体构筑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实施“南扩西连”和园区带动战略,以基础设施的突破,带动城市框架的拉大、功能的完善和形象的提升,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建设好城市,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为机制、以统筹发展为根本方法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实践模式。用**人的话说,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学会算账,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求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值。例如,在项目开发建设中突出五个重点领域的发展。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引进并培植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围绕“三农”工作,启动一批强农惠农政策项目,让更多项目惠及农民群众;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城市亮点项目,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社会事业建设,发展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和社区等领域的公益项目,进一步改善民生;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发建设取得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5)着力打造沙漠绿洲,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城市

为解决沙漠戈壁环境下的用水问题,1999年起**市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造林,结合自己的自然生态条件,进行技术改良攻关,建成了以龙山公园为典型代表的荒山绿化示范基地,先后对库鲁克潜山区、霍拉山脉的山体实施了大面积绿化,不仅提高了绿化覆盖率,而且降低了风沙危害,防止了沙土流失。

运用节水灌溉技术,使**的荒山绿化不仅可以在原始地貌情况下实施,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前期土方平整费用,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平均节水60%—70%,综合管理成本下降70%—80%。滴灌技术还能起到排盐、排碱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为干旱缺水地区的造林绿化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市已经架设主、支滴灌管线7100多公里。耐旱植物是主流,走在**的街道上,见到最多的树种就是小叶白蜡、圆冠榆、立柳等乡土树种,树冠繁茂,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尊重在荒山戈壁上造林植树成活难这一客观事实,因地制宜大量选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培育、种植耐旱的节水型植物。在城市周边荒山上大量种植用于大环境绿化的胡杨树、圆冠榆等树种,在市区的广场、公园、庭院等绿地进行了艺术性的配置,城市绿化中的立柳、小叶白蜡等乡土树种占了70%以上,大量抗旱、耐盐碱、节水型园林绿化植物在城市绿化中成为主栽树种。他们还适时引进了成本低、适应性强、抗旱耐盐碱的园林植物,比如,国槐、刺槐、皂角、大果沙棘等植物,从而使**市的园林绿化形成了以乡土树种为骨架,以引进外来树种为补充,以花灌草为点缀的多样性旱生植物园林的本土特色。

**市还结合周边新建道路绿化带宽、水土条件好的特点,对行道树适当密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路苗圃”,既达到了快速形成绿地,节约土地的目的,又储备了大量胸径在10—20厘米的大规格、高质量的苗木。城市绿化、城市主干道和新城游园的绿化80%以上的大苗移植都来自于“马路苗圃”。

三、**、**两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的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更新观念,坚持科学发展

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我市自身条件看,区位优势显著,历史文化悠久,生态资源深厚,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将城市生态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于我市跨越发展的始终,注意清洁发展、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坚持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一地的发展,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白云、清新宜人、碧水长流的秀美**。

启示之二: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城市特色

**正处于城市快速成型的关键时期,培育好生态特色,不仅是对现有优势的发挥,更是对未来强势的创建。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与城市定位、城市特色、城市风貌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城市特色。清泥河、小西湖、清潩河、护城河、运粮河是我市难得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必须依托现有水系资源,在现有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强化人工水系的打造,形成网格状林水网络,积极开挖人工湖泊,在市区内形成“七纵、五横、四环、十湖”的湖河一体,林水一体的网络状特色水系,并通过滨水绿化,最终形成“城、林、水”一体的**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景观。

启示之三:营造文化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内涵、没有灵魂的城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的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因三国文化丰富,**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之一。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三国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开发,大到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小到城市雕塑,各种路标、路牌设计,都要充分考虑**的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要集中力量,积极谋划,推出“魏都风情区”、“**名人墙”、“三国文化墙”等一批精品工程,以各类文化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启示之四: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依托产业,增强发展动力

上一篇:电势差教案下一篇: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