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理标志产品(共8篇)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产权的象征,具有一定的专利性质.在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申报非常严格,对地理标志的研究也是一个新的领域.首先对地理标志作简单介绍,然后阐述地理标志的意义,通过列举目前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地理标志的政策建议.
作 者:林郁 李茂萱 作者单位:林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李茂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
一、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在国际上,WTO项下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等明确将地理标志与专利、商标及版权归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序列。我国的《商标法》也在历次的修改中逐步引入了地理标志保护的内容,并将其定义为“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如下特征。
1.强大的地域性
地域性是知识产权的特征之一,作为重要的知识财产的地理标志产品必须将其限定在特定的保护范围之内,作为重要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所有权人以及生产来源地经营者才能使用该产品标志。
2.显著的集群性
地理标志产品作为货物的主要来源,能为生产来源地的企业与个人所使用,只要该产地所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就可以使用同一地理标志,并且在该区域范围内不止一个或多个生产者进行生产比如,“哈尔滨红肠”的生产只要符合《哈尔滨红肠质量规范》的标准,都可以称为“哈尔滨红肠”,这表明地理标志产品有显著的集群性。
3.与原产地的综合环境密不可分
地理标志产品必然与源产地的特定地理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地理标志产品及受自然环境影响以及技术与人文因素影响。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重要,有些地理标志产品受当地的气候、水、日照等地理环境影响极大,如五常大米;而技术与人文因素多指具有独特性生产工艺、技术等,如一面坡酒花的生产。
二、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为重要无形资产的地理标志,能为黑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地理标志产品是一个地区象征性的“名片”,对提升地区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一旦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法律保护,便会产生恶性竞争及仿冒伪造情形的发生,并严重干扰市场秩序的运行。
1.推动黑龙江省的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并促进黑龙江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其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品质和良好的声誉、口碑,以其浓郁且独特的黑龙江省地方色彩,最大限度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为此,地理标志产品不仅具有本身的销售价值,而且附加价值更为广阔。能为当地扩大销量和市场份额,并为商品生产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能会比其他同类产品的价格高,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如“得莫利炖鱼”的知名度和价格要远高于其他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不仅可以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可有效防止外国竞争者冲击、挤压国内市场。在黑龙江省,绿色有机产品带来良好的市场声誉,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2.基于维护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秩序的需要
地理标志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标志,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商标。基于其特定的品质与声誉,黑龙江地理标志产品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该类型的产品。但在实践中,在生产领域,黑龙江以外区域的生产者为了谋取私利,尽一切可能破坏当地地理标志产品这一优势,从而破坏了受商标法保护的利益平衡模式。这对已经赢得市场的黑龙江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商、制造商是不公平的,有可能削减更多的高品质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对特定的拥有地理标志产品的竞争对手尤其不利,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维护一个平衡利益的市场秩序格局,我们必须建立更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地理标志。
三、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法律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1.黑龙江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层次及存在问题
首先,国际保护。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主要有三种模式:商标法保护模式、保护模式是特别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模式。
美国的商标法律保护模式,它是对地理属性的特殊商标保护。主要将之作为一般的禁令地理标志和作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并对于扰乱市场的行为给与严厉制裁;法国的特殊的法律保护模式,它指的是地理标志或原产地的具体立法的得到充分保护的;日本则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模式,通过地理标志的使用不正当竞争法恶意竞争的规范产生的。
其次,国内法保护。在国内法层面,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以立法的方式加以保护。我国自1995 年便以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制度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并于2002 年将其列入《商标法》加以保护。二是通过注册集体商标、认证标志进行保护。三是行政手段的特别权利保护。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农业部也都以行政方式严格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审批和使用的管理。
再次,黑龙江省地方的法律保护。黑龙江多以地方法规、规章和行政手段加以保护,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哈尔滨红肠质量规范》。此外,黑龙江省各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理标志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如前置认证、政府服务等方式。
2.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但地理标志保护的现行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法律术语不统一。“到目前为止,在多部法律和规章中出现了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原产国标记、原产地域产品等多个术语,这些都不便于注册申请者和消费者。”这种情况不仅在黑龙江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
首先,法律冲突问题。我国《商标法》在制定过程中已经规定含有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仍是一般商标。此后,国家质检总局也将地理标志产品应用于一些产品的保护之中,农业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也有规定。但这些方式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认知状态的混淆。此外,黑龙江地方出台的一些标准虽然严格保护了地理标志产品,但是却也因为与上位法冲突或含混而处于尴尬境遇。
其次,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缺失。地理标志产品应该是高品质的产品,生产和加工应符合相关程序和标准。生产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应注意产品的特点和质量,而不应盲目扩大生产而忽视质量。然而,黑龙江有许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在国家对地方产品没有严格和明确的质量规范的情况下,没有遵循严格的质检标准,忽视了地理标识产品的固有特点和产品质量。
再次,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缺失。在以往,黑龙江省的产品多以国内销售为主,所以保护地理标志的范围大多框定于国内市场。而且中俄边贸的火热也未使黑龙江省清楚地认识到地理标识产品被侵害的严重局面。如俄罗斯的许多黑龙江地产特色产品被外国或其他省份的生产商仿冒,缺乏相关知识的俄罗斯消费者很难加以辨别,因此对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法律保护的对策
1.保护模式的选择
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护包括商标法保护模式、特别法保护模式、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在这些模式中黑龙江最为适用于特别法保护模式。这是因为黑龙江属于传统的农业大省,幅员辽阔,物种丰富,产品多样,加之近年来中俄边贸日益活跃,所以在地理标志产品上黑龙江省可获取巨大的利益,因此特别法保护模式更适合。该保护模式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强大的公共权力,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全方位保护地理标志。强调了地位和地理标志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和保护形式都比较可靠,并形成地理标志产品法律保护有力的保障。
在黑龙江省不宜于采取商标法保护模式还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相对被动,多是侵权后的事后补偿性保护,并对使用范围较广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够具体。至于商标法保护模式还存在诸如地理标志和商标不得转让出售、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10 年的限制的等缺陷。因此,单一的商标法保护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2.完善立法
首先,完善《商标法》。我国《商标法》中的业已生效的第10 条对于地理标识的保护有缺陷的,它应该禁止的被注册和使用商标的范围扩大,而不应当仅限于县市的名称。这是为了防止将来再注册为商标,通用名称导致商标和地理标志之间的冲突。根据《商标法》第16 条的规定,“禁用”并不适用依据善意取得但会误导公众的商标。但是何谓“善意取得”,法律并没有规定。因此,应在修改《商标法》后,对《商标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补充,要明确界定“善意”的标准,并且严格规范这种的使用。
其次,制定适用于黑龙江省的保护地理标志的条例或法规。适用于黑龙江省的保护地理标志的条例或法规应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地理标志和产品、地理标志和通用名商标、地理标志和地理登记申请、监管机构定义和撤销程序、使用和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外国地理标志产品在我国的注册和保护、新的法律和旧的法律和其他法律等有效管理的地理标志特异性识别的融合。
再次,加强对黑龙江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在黑龙江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领域,我们可以学习俄罗斯等国家的经验,积极在俄罗斯等申请地理标志、注册地理标志,提升产品专用标识管理;国外监测机构的不当注册地理标志在国际市场密切委托他人监视或滥用的行为,同时积极采取法律措施来保护地理标志带给我们的利益;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或多边协定的缔结,促进国际地理标志的保护。此外,保护在国际谈判中的地理标志,并积极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地理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而地理标志产品以其代表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可信的经济价值,促进着本地经济的发展。在黑龙江省,如五常大米、阿城大蒜等都有很高的地理意义上的信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许多不法商家为了追逐物质利益而假冒黑龙江地理标志产品进行牟利,这种做法严重损坏了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的信誉,阻碍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健康发展,给黑龙江省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在全球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的大背景下,加强黑龙江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理标志产品,黑龙江省,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毛姗姗.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兼论《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草案[J].中华商标,2012,(7).
[2]魏丽丽.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立法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袁杏桃.论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J].齐鲁学刊,2009,(2).
[4]张宇冰,郭鹏.TRIPS协议下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2).
[5]柳励和.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设计[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李安云,应晓跃.WTO与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6,(7).
云南省的地理标志特色产品通过商标品牌运作,附加值巨增,溢价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云南省物种资源富集,民族文化荟萃,在培育发展地理标志产业上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管好用活云南省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形成,助推云南特色产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李晗在接收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培育发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工商部门紧紧围绕茶叶、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业资源和制陶、玉雕等资源,加强服务指导,加快推动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注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注册总量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了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具有云南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证明商标组合。
规范管理 优化产业环境
据了解,云南省的“宣威火腿”、“文山三七”、“凤庆滇红茶”、“建水紫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运用取得明显实效。“全程介入服务,加强行政指导,建言献策助推动,引领品牌建设,是确保地理标志商标使用管理工作落实的重要环节。”李晗如是说。
规范管理,离不开服务。“云南省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贯穿注册前、中、后各环节。如建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打造‘建水紫陶’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取得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积极参与行业综合扶持、发展、规范工作,引导品牌运用,打响了大品牌,引来了投资热,一些外地客商注入重资打造建水紫陶步行街和产业园,或直接参与制陶业。”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监督管理处处长赵书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工商部门加强对辖区证明商标产品、生产企业和商标印制企业的日常监管,重点查处假冒侵权、标识使用不规范、无证无照、非法印制等违法违规行为。针对当地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状况,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季节和重点市场,各地先后组织开展了“宣威火腿”、“呈贡宝珠梨”、“大姚核桃”、“墨江紫米”、“凤庆滇红茶”、“建水紫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项保护行动,优化了地理标志产业环境。
培育品牌 壮大产业规模
赵书华表示,从云南省已投入使用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情况看,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品牌化运作,在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产业规模壮大、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作用明显,地理标志品牌有效助推了区域经济发展。
“商标注册以前,宣威火腿生产企业几乎都是作坊式生产,现在,特别是获准使用宣威火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完全脱离了原始的生产模式,如荣升、宣泰、顺达等多家企业已发展成为花园式现代加工企业,宣威火腿加工企业面貌、实力、产品质量彻底改观,经济效益显现。宣威火腿地理标志商标全面使用的第一年即2009年,“宣威火腿”证明商标使用企业收购腌制火腿5110吨,原腿销售均价每公斤45元,精加工3233吨,销售收入1.8223亿元,利润1602万元。到2013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企业收购腌制火腿5800吨,原腿销售均价每公斤60元,精加工4200吨,销售收入3.3亿元,利润2850万元。”赵书华以“宣威火腿”为例,列举了一组可观的数据,充分说明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助推宣威火腿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还了解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促进了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加工,有效调动了全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临沧市凤庆县9.1723万户农户中有8.0716万户种植茶叶,占88%。全县39.38万农业人口中有37.8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占96%;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管理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协会、农村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全省已有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196个,从业人员1360万人,专业合作社711个,从业经纪人6221人;通过‘公司+商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生产、加工、物流等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格局。”赵书华说。
李晗表示,商标是品牌的最佳载体,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特色产品比一般产品更受消费者认同和青睐,云南省的地理标志特色产品通过商标品牌运作,附加值巨增,溢价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目前,申请地理标志的大都是农产品,以中药材、水果、茶叶和蔬菜居多,此外还有调味品、干果、工艺品、花卉、酒、粮食、禽畜、水产品、饮料、油料等。
北京市(1项)
平谷大桃(2006年4月16日)
天津市(1项)
独流老醋(2002年12月9日)
河北省(11项)
黄骅冬枣(2002年6月12日)
昌黎葡萄酒(2002年8月6日)
沙城葡萄酒(2002年12月9日)
沧州金丝小枣(2004年8月4日)
卢龙粉丝(2004年8月25日)
泊头鸭梨(2004年9月27日)
蠡县麻山药(2005年2月21日)
山庄老酒(2005年4月6日)
涉县核桃(2005年8月25日)
涉县花椒(2005年8月25日)
赞皇大枣(2005年11月29日)
山西省(3项)
沁州黄小米(2003年8月7日)
平遥牛肉(2003年12月24日)
山西老陈醋(2004年8月9日)
辽宁省(6项)
盘锦大米(2002年9月10日)
锦州道光廿五贡酒(2003年5月19日)鞍山南果梨(2005年2月4日)
大连海参(2005年12月1日)
大连鲍鱼(2005年12月1日)
岫岩玉(2005年12月31日)
吉林省(7项)
延边苹果梨(2002年12月9日)
吉林长白山人参(2002年12月25日)
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2003年4月14日)
露水河红松母林籽仁(2003年5月21日)
吉林长白山天然矿泉水(2004年7月1日)
吉林梅花鹿鹿茸、鹿鞭、鹿血、鹿尾、鹿胎膏、鹿筋、鹿脱盘(2005年12月28日)
通化山葡萄酒(2005年12月28日)
黑龙江省(11项)
五常大米(2003年5月10日)
饶河东北黑蜂系列产品(蜂蜜、蜂胶、花粉、蜂王浆)(2003年5月19日)
方正大米(2005年4月6日)
铁力北五味子(2005年12月21日)
铁力平贝母(2005年12月28日)
铁力“中国林蛙”油(2005年12月28日)
宝清红小豆(2005年12月28日)
抚远“黑龙江大马哈鱼”鱼子(2005年12月28日)
抚远“黑龙江鲟鳇鱼”鱼子(2005年12月28日)
五营黑木耳(2006年4月26日)
五营红松籽(2006年4月26日)
上海市(1项)
南汇水蜜桃(2005年2月4日)
江苏省(9项)
镇江香醋(2001年12月20日)
高邮鸭蛋(即高邮咸鸭蛋)(2002年6月24日)
洞庭(山)碧螺春茶(2002年12月9日)
宝应荷藕(宝应莲藕)(2004年7月16日)
泰兴白果(2004年8月31日)
扬州漆器(2004年9月9日)
雨花茶(2004年12月13日)
云锦(2004年12月23日)
阳澄湖大闸蟹(2005年5月9日)
浙江省(16项)
绍兴酒(2000年1月31日)
龙井茶(2001年10月26日)杭白菊(2002年6月12日)
庆元香菇(2002年6月12日)
金华火腿(2002年8月28日)
龙泉青瓷(2003年2月14日)
常山胡柚(2003年2月14日)
新昌花生(小京生)(2003年5月21日)
安吉白茶(2004年4月6日)
塘栖枇杷(2004年5月18日)
余姚杨梅(2004年6月4日)
黄岩蜜桔(2004年8月31日)
萧山萝卜干(2004年10月25日)
慈溪杨梅(2004年12月13日)
乌牛早茶(2004年12月13日)
天台乌药(2005年5月9日)
安徽省(12项)
宣纸(2002年8月6日)
滁菊(2002年11月8日)
口子窖酒(2002年11月8日)
黄山毛峰茶(2002年11月8日)
砀山酥梨(2003年4月11日)
古井贡酒(2003年4月29日)
太平猴魁茶(2003年5月19日)
黄山贡菊(徽州贡菊)(2004年10月13日)
宁国山核桃(2005年2月4日)
符离集烧鸡(2005年8月25日)
霍山黄芽(2006年4月16日)
凤丹(2006年4月16日)
福建省(5项)
武夷岩茶(2002年3月8日)
古田银耳(2004年6月16日)
安溪铁观音(2004年7月8日)
建瓯锥栗(2004年8月9日)
永春芦柑(2005年11月29日)
江西省(10项)
南丰蜜桔(2003年2月12日)
狗牯脑茶(2004年1月29日)
赣南脐橙(2004年9月27日)
泰和乌鸡(2004年10月10日)
广昌白莲(2004年10月13日)
庐山云雾茶(2004年12月13日)
广丰白耳黄鸡(2005年4月6日)万年贡米(2005年4月6日)
景德镇瓷器(2005年4月15日)
商州枳壳(2006年4月19日)
山东省(10项)
沾化冬枣(2002年8月6日)
烟台苹果(2002年8月28日)
烟台葡萄酒(2002年8月28日)
龙口粉丝(2002年9月10日)
平阴玫瑰(2003年8月7日)
乐陵金丝小枣(2004年12月13日)
无棣金丝小枣(2006年2月22日)
日照绿茶(2006年3月23日)
冠县鸭梨(2006年5月24日)
茌平圆铃大枣(2006年5月24日)
河南省(22项)
道口烧鸡(2002年12月9日)
西峡山茱萸(2003年3月6日)
钧瓷(2003年7月29日)
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2003年8月7日)
平舆白芝麻(2003年8月7日)
方城丹参(裕丹参)(2003年9月29日)
南召辛夷(2003年10月9日)
原阳大米(2003年12月24日)
汝瓷(2004年7月16日)
卢氏连翘(2004年12月13日)
嵩县柴胡(2004年12月13日)
灵宝大枣(2005年2月21日)
偃师银条(2005年4月15日)
确山板栗(2005年8月25日)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2005年12月31日)
唐栀子(2005年12月31日)
唐半夏(2005年12月31日)
卢氏黑木耳(2005年12月31日)
灵宝杜仲(2006年1月24日)
济源冬凌草(2006年4月16日)
卢氏鸡(2006年4月26日)
桐桔梗(2006年4月26日)
湖北省(8个)
京山桥米(2004年12月23日)
利川黄连(2004年12月23日)
利川莼菜(2004年12月23日)恩施紫油厚朴(2005年8月25日)
洪山菜薹(2005年12月31日)
板桥党参(2006年4月27日)
秭归脐橙(2006年6月20日)
枝江酒(2006年6月20日)
湖南省(8项)
浏阳花炮(2003年3月6日)
隆回龙牙百合(2005年2月4日)
隆回金银花(2005年2月17日)
溪洲莓茶(2005年8月25日)
邵东黄花菜(2005年12月28日)
邵东玉竹(2005年12月28日)
桃源野茶王(2005年12月31日)
湘阴藠头(2006年1月24日)
广东省(17项)
河源米粉(2003年12月24日)
郁南无核黄皮(2004年6月3日)
廉江红橙(2004年9月20日)
马坝油粘米(2004年9月20日)
增城丝苗米(2004年9月20日)
端砚(2004年10月29日)
流沙南珠(2005年8月25日)
愚公楼菠萝(2005年8月25日)
覃斗芒果(2005年8月25日)
埔田竹笋(2005年12月21日)
普宁蕉柑(2005年12月21日)
陆河青梅(2005年12月21日)
程村蚝(2005年12月21日)
春砂仁(2005年12月28日)
东陂腊味(2006年1月24日)
合水粉葛(2006年4月16日)
英石(2006年4月27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7项)
容县沙田柚(2004年7月20日)
合浦南珠(2004年10月29日)
永福罗汉果(2004年12月13日)
凌云白毫茶(2005年8月25日)
巴马香猪(2005年8月25日)
荔浦芋(2005年12月28日)
大新苦丁茶(2006年1月24日)
海南省(2项)
白沙绿茶(2004年10月29日)
澄迈苦丁茶(2006年6月20日)
重庆市(4项)
秀油(2003年12月24日)
石柱黄连(2004年10月10日)
涪陵榨菜(2004年12月13日)
江津花椒(2005年10月17日)
四川省(19项)
蒙山茶(2001年12月6日)
水井坊酒(2001年12月6日)
古蔺肝苏(2003年9月9日)
安岳柠檬(2004年1月8日)
苍溪猕猴桃(2004年3月17日)
龙泉驿水蜜桃(2004年9月27日)
通江银耳(2004年10月13日)
青川黑木耳(2004年12月13日)
汉源花椒(2005年2月4日)
南江金银花(2005年5月9日)
长赤翡翠米(2005年5月9日)
剑南春酒(2005年5月9日)
双流冬草莓(2005年12月28日)
郫县豆瓣(2005年12月31日)
泸州酒(2006年1月24日)
南江山核桃(2006年3月23日)
江油附子(2006年3月23日)
得荣树椒(2006年4月26日)
涪城麦冬(2006年5月24日)
贵州省(5项)
茅台酒(2001年3月29日)
余庆苦丁茶(2005年8月25日)
梵净山翠峰茶(2005年12月9日)
凤冈富锌富硒茶(2006年1月24日)
赤水金钗石斛(2006年3月23日)
云南省(3项)
宣威火腿(2001年3月21日)
文山三七(2002年11月8日)
昭通天麻(2004年10月13日)
陕西省(13项)西凤酒(2003年9月24日)
陕西苹果(2003年9月29日)
蓝田玉(2004年2月3日)
韩城大红袍花椒(2004年8月31日)
紫阳富硒茶(2004年10月29日)
平利绞股蓝(2004年12月13日)
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2004年12月13日)
太白酒(2005年4月15日)
商洛丹参(2005年8月25日)
延安酸枣(2005年12月31日)
洋县黑米(2006年3月23日)
临潼石榴(2006年4月27日)
延川红枣(2006年5月31日)
甘肃省(4项)
兰州百合(2004年9月27日)
礼县大黄(2004年12月13日)
临洮大丽花(2004年12月23日)
武都橄榄油(2005年12月9日)
青海省(1项)
互助青稞酒(2003年8月7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3项)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2003年4月11日)
宁夏枸杞(2004年5月18日)
灵武长枣(2006年5月24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项)
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2003年6月25日)
库尔勒香梨(2004年12月13日)
关于开展*年度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项监督检查的自查报告
为了维护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特色质量和声誉,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应用,根据*相关文件安排,我局开展了*年度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别是*。*现主要由*公司生产;*主要由*公司生产。
二、严格检查
根据文件要求,我局对上述*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企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检查,重点检查了产品产地范围、产品名称、生产过程、标识以及产品标志的印刷、发放、使用情况以及生产标准执行的情况。
从检查结果来看,*家企业均能较好地按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均得到较好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
今后,我局将继续充分发挥质量监管职能,深入开展扶优治劣工作,维护好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同时,对后续监管工作进行全面规划,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力度,帮助企业运用地理标志保护拓宽市场渠道,增强产品竞争力,使我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走向监管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道路。
*局
摘要:利用农业政策学中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进行分析,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从该政策的历史沿革、政策要素分析、政策系统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从制度角度重点论述该政策在制定执行中的问题、矛盾。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政策分析 制度
1前言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从纵向划分来说属于农业生产政策和贸易政策。因为农产地理标志保护的内容是在特定地域生产出的农作物,而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则是在销售流通领域,从后文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从横向划分来看,此项政策是农业法规、行政指导政策。在叙述此项农业政策之前,有必要阐述清楚相关的概念。
1.1 相关概念:
1.1.1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由于不同主体的价值判断、思想理念,侧重点不同,对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PRI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所谓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是指能识别某一种商品来源于某一成员方领土内,或该领土内的一个区域或地方的那些标志。设若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基本上能归因于该地理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可见,对于地理标志的认定,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是一种指示性标志,标志着特定的地域、地区或者地点。(2)地理标志必须与商品特定的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相关联。(3)地理标志依附于特定地理区域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1.1.2 产地标记
也有人译做货源标志,是 1883 年的巴黎公约和 1891 年的马德里协定最早使用的术语,虽然没有下定义但是从这两部国际条约,国内学者依据协约推导出产地标记的大概含义。“产地标记指标示某商品来自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文字、象征或图形,但是其本身并不强调带有地理标志的商品的特定质量或特点”其主要目的只是在于向消费者说明该商品的制造地,起到的是一种地理指示作用。1.1.3 产地名称
早在 1891 年的马德里协定中就已经有了原产地名称最初而模糊的概念,但是明确的定义出现在里斯本协定中:“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另外知识产权组织的描述如下,“原产地名称是地理标志的一种特殊类别,用于那些单纯或基本上是因产品生产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特殊品质的产品上。” 1.1.4 集体商标(Collective Trademarks)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标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现行《商标法》中规定,地理标志可以作为集体商标注册。显然集体商标与地理标志都涉及商品的质量和信誉,都孕育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无形资产。
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产地标记的外延最广,其只是指示说明产品的来源而已,包括了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其次是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一种降低了要求的原产地名称,即原产地名称包含于地理标志。而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显然将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合二为一了。2 政策历史沿革
2.1历程回顾
“货源地标记” 首次出现在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及1891年《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识马德里协定》中。“原产地名称”首先出现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20世纪90年代,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首次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纳入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从而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要从我国加入以上公约开始。
从1985年我国正式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开始,我国逐步开展此项政策。1986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关于在酒类商标标志上使用原产地名称的通知》;1993年人大常委会修订《商标法》并颁布《产品质量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初步对地理标志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对伪造产品行为进行禁止并对处罚作出了规定。
1993年修订的《商标法实施细则》;1993年《农业法》将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法定化;1994年工商局发布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并对两者进行了界定;1996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对“库尔勒香梨”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99年针对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实践中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借鉴法国的模式并颁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域产品的通用要求》,初步形成了我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法律体系;1999年12月7日,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2001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主要是针对原产国的规定,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原产地域产品的规定;
2001年12月l日新修订的《商标法》进一步对地理标志作了规定;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划,它整合了原来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的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2001年12月由于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一,TRIPS协定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各项规定自动在我国生效;另外合并后的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检疫总局于2005年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统一了术语并明确了地理标志产品范围。我国对地理标志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形成了;2004年12月07日,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实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5年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将原产地域产品改称为地理标志产品,取代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经2007年12月6日农业部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7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1号发布,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2008年8月8日,农业部组织制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2阶段划分
国内有学者将以上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从 1985 年我国正式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开始到 90 年代初。这一阶段的保护措施较弱,其出发点主要在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而不是从地理标志自身角度把其作为一项知识产权,也不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把地理标志当成一项财产权看待。
2、发展形成阶段,从 1993 年修订的《商标法实施细则》开始到2001年10月份。通过这一阶段我国由工商局和质检局共同管理、保护地理标志的模式基本形成。
3、进一步发展阶段,从2001 年 10 月我国对《商标法》进行修订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地理标志保护的各部门法规更为完善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和市场实践的问题也更为明显。
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历史沿革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政府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日益看重;
(2)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具有法律和部门规章两种形式;(3)农产品地理标志历史上经历了单部门主管到多部门共管的过程。3农业政策学说体系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分析
3.1政策问题
所谓政策问题是指政策制定者所理解的社会现实状态与政治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这里,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列在“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条目下,可见政策制定者意图的理想状态是:农村市场体系健全,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并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足够;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能够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冲击。政策制定者希望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实现以上理想状态。
而当前现实状态是: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不完善,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足,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措施缺乏有效性。这也就是农业结构问题的体现,农业结构问题是先进国型的农业问题,我国是否处于先进国家尚有争议,但是农业结构的问题在我国确实是存在的,当然,这不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原因,而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还有多方面的结构问题需要改善。
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初衷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级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农产国际贸易等。只要观察从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放在那些条目之下,就不难发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对多方面有利,但是也存在对其作用性质认定不明的问题。
3.2政策背景
首先,中国拥有数量品类众多的名优特农产品。由于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广阔,各地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造成风俗习惯与农业生产的差异,从而各地都有各自特色的农产品,而且这些农产品的品质特征与产地的自然或人文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是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要求的。这给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提供了保护客体。
其次是相关法学、经济学理论要求。西方经济学界中,Peter Drahos的工具主义理论、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布坎南俱乐部理论等均构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理论基础;从公共物品角度分析,可以制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再次是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地区名优特产品的需求增加,供应该种农产品的供应商自觉地要采取认证方式防止冒牌。
还有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但是食品质量监管却跟不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导致频频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使产品生产自觉履行保质承诺,否则将影响其自身声誉,这种将产品名誉产权化的做法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
再者就是我们己步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在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产品面临巨大挑战。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来自价格、绿色壁垒、技术壁鱼等多方面的激烈的竞争。而且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就在于对产权问题的分歧,最大的产权就是农产品知识产权,可见对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是各国的共识,我国不应忽视。
最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在包括专利、地理标识、植物新品种等农业知识产权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垄断地位,使得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技术竞争优势。
以上六点可以构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3.3政策目标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可将政策目标定位为: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为基本手段,积极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优质农产品地理资源,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的制定,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的力度,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4政策方案
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实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5年质监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不同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不同政策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法规的内容,可以总结如下特点:(1)尤其看重被保护农产品的品质认证;(2)各规章都强调其颁布部门的作用;(3)规定内容十分全面;
(4)缺乏对保护失效的维护条款。我认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政策方案还需要更强调保护失效问题的解决以及假如与其他部门关系的相关规定,而这仅仅靠单一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一个跨部门的、无偏的委员会统一进行政策方案的制定,并形成统一的法规性明文规定,以更好指导具体的保护工作。
4、政策系统分析
4.1政策系统主体分析
4.1.1政策规划和政策制定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担当政策制定的根本主体,国务院之下的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农业部为直接制定主体。同时,牵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制定主体也应包括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1.2政策实施和执行主体
根据不同法律规章,存在多实施执行主体: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农林、农牧、农林渔业)、农垦、畜牧兽医、渔业、乡镇企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等);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国家商标局及其下属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及其下属部门。
4.1.3政策监督主体
负责保护、监督和使用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包括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人;根据《地理标志保护规定》包括质检机构;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包括各级农业主管机构。同时还有其他的监督主体:如舆论、民众、高校研究机构等。也就是说,政策的监督主体像政策的执行实施主体一样,也是多样的。
4.2政策客体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就是为了保护特色农产品资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它的干预客体就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售的整个产业链条。从而我们看出这既是作为发展政策的农业政策又是作为安定政策的农业政策。作为发展的农业政策可以鼓励新技术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并且可以带来金融支援;作为安定政策的农业政策,体现在基于市场分割的价格调整,特色农产品在销售中处于卖方市场,通过卖方的市场定价,可以有效熨平同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4.2.1目标群体
其中一个目标群体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所在区域的生产者群体。政策针对的目标群体之一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所有者。标志所有者通过生产销售带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可以是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一方面提高产品价值,使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一方面确保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品质是符合其承诺的,可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另一客体是农产品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者想要消费的是有质量安全保证的,确实拥有所保证的由产品所在地自然或人文因素影响的品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加盖地理标志图标,可以让受保护农产品与其他同类农产品显著区别,让消费者方便购买,并能够保证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4.2.2影响群体
主要是接近被保护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其他同类农产品生产者。同一范围内某区域的同类农产品生产者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加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目标群体范围,那么可能导致如下现象:(1)若这些同类农产品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与受保护农产品具有同样的品 质,那么可以说这些同类农产品生产者丧失了原本应拥有的利润,形成机会成本。
(2)由于很多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名称由所在行政区的地名命名,而根据商 标法的规定很难对地名命名的商标进行保护,因而在很多地区出现非受保护农产品生产者打着地理标志名称销售农产品,一旦被问及时,其会说这只是表明产地而已,不是侵权。可以说这是一种搭便车行为。具体的案例有红岛蛤蜊和西湖龙井等案例。
从而这里就有政策瞄偏的问题,一是政策目标群体覆盖不全,二是未能排除搭便车者
4.2.3公共问题
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文讨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是属于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研究范畴的,公共问题自然就是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4.3政策环境
4.3.1地理自然环境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区划多样,具有悠远的农耕文明以及深厚的饮食文化,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将使我国农业发挥显著的比较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经过多年驯化,农业开发利用的栽培植物、畜禽、鱼类、食用菌、昆虫等已达到1万多种,培育出了众多适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品质特性的栽培和养殖品种。同时,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产品特有的品质特征。
4.3.2经济环境
近年来,各地立足于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子,大力发展地域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具有地域历史文化、品质特色的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2005年,食用菌生产量421.3万吨,占世界产量70%以上;茶叶出口28.7万吨,创汇4.84亿美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21.33万公顷,出口19.8万吨,创汇2.8亿美元;特色水产品产量3393.3万吨,出口创汇75.3亿美元。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3.3政治环境
这里仅分析农业部参与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体系的政治环境。①法律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第23条指出: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第49条规定: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赋予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监管和标识管理上的执法主体地位。第32条规定: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第51、52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本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处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2006)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6)出台后,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所以,农业部参与的法律依据十分充足。②政策优势:
一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直指农业领域,理应由农业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③体系优势: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已建立了技术管理体系。出质量安全中心本部外,下设3个专业技术分中心,在全国设58个工作机构,132个委托的产品检测机构,191个备案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290多位评审专家,3000多人的检查员队伍,完全可以承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可见,农业部参与进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是有充分理由和条件的。
4.3.4国际环境
《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TRIPS协议》等国际条例的存在。
各国逐渐倾向以技术性非关税壁垒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食品反恐壁垒、检验检疫壁垒、身份认证壁垒、知识产权壁垒、食品标签壁垒等)。
各国通过多种立法模式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如法国、阿尔及利亚、印度、新加坡等的专门法保护模式,美国、英国、瑞士等的商标法保护模式,德国的商业标识法保护模式,日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5 政策制定问题
5.1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定主体,国务院下属部门各自为政制定自己的政策 国家质检总局制定自己的部门规章以实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国家工商总局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行自己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业部于2004年通过与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参与该政策,之后2008年组织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成为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第三个政府部门。
5.2政策制定不符合法理、法律要求和规定
(1)从性质来讲,质监系统地理标志产品注册行为属于行政许可,而《行政许可法》并没有授予部门规章行政许可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合法性值得怀疑。根据《行政法》相关规定,国务院政府部门规章的实施是要经过全国人民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批通过的,而审批环节包括对是否与之前既存法规相冲突,而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得到通过显然人大不认为与之前的法规(《商标法》)相冲突,不禁要问是否是人大审批存在问题?若人大无错,则可以理解成是要多部门共同管理以更好落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而这会造成一旦发生冲突的判决难问题,虽然金华火腿案的判决是可以接受的。
(2)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合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应该由法律规定并依法授予。国务院各部门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作依据,不宜自己制定部门规章来自我授权,为本部门或者本系统设定和扩大权力。
5.3政策制定过程为广泛征求参考学术界意见
在质检总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前,学术界曾指出可能存在与商标权相冲突的问题,但是质检总局仍然发布此项规定。6 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而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又十分迅速,在实践就出现了许多制度和实践不相适应的现象,另外双重保护模式的存在也给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许多困扰。
6.1政策执行问题
6.1.1商标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
金华火腿案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1981 年“金华火腿”被金华市的一家食品公司申请注册为商标,并在全国火腿评比活动中获得了金奖;由于当时国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出于利益上的考虑公司所在地不在金华市的浙江省食品公司以上级单位的身份、以统一管理为由把该食品公司的金华火腿商标无偿转移到了自己的名下。但是随着地理标志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2002 年 8 月“金华火腿”被国家质检总局宣布为受保护的地理标志,这样只要金华市的火腿生产商满足质检总局的各项要求就可以在他们的火腿上使用该标志。由此,金华地区的火腿制造商和浙江省食品公司的矛盾冲突便展开了:2002年 9 月后者以商标侵权为由将金华市的部分使用该“金华火腿”标志的火腿制造商告上了浙江省高院。一方面,从商标权上来讲浙江省食品公司是商标持有人,有权阻止任何他人未经许可在火腿上使用“金华”字样,任何违反以上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视为侵权行为、为商标法所不允许;另一方面“金华火腿”注册为地理标志后,任何符合条件的金华市生产者都能使用该标志,这一权利受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保护;同时由于“金华火腿”名誉及品质的获得离不开金华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近百年来该地区生产者的共同努力,该地区的生产者理应拥有“金华火腿”标志的使用权。
以上这种状况并非个案,根据《中国地理标志》课题组和中郡联合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于 2005年发布的首次全国地理标志调查数据显示,在其调查的 323 项获得注册的地理标志中有 52 项既申请了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又注册了工商总局商标体系的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在这里就潜藏着两者的权利冲突问题。
6.1.2保护范围划分及通用名称化问题
西湖龙井案可以很好说明这一问题。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原产于浙江省西湖乡一带,其生产条件离不开那里的气候和山水条件;上个世纪 80 年代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浙江省杭州市做出扩大“龙井”茶种植面积的决定,把种植面积扩大了十几个村子;后来浙江省又决定在全省大部分县市生产“龙井”茶。这样大面积推广的结果是“龙井”几乎成了绿茶的代名词,市场上假冒“龙井”到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方面要求保护“龙井”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解决“龙井”名份之争,浙江省政府部门于 2003 年 12 月颁布相关文件规定西湖乡和全省约 55 个县市都能在其茶叶上冠以“龙井”字样。
该事件在行政的强制干预下暂时得到了解决,但是因大面积推广产生的市场茶叶品质不一甚至品质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的茶叶何以能够冠以相同的名称?如何科学地划分保护区域?如何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防止名优产品演变为通用名称?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6.1.3市场行为中的地理标志搭便车与假冒问题
这在之前政策客体中影响主体已经做过解释,在此不作赘述。
6.1.4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无效使用
由于企业经营者缺乏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一些产品虽然取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但却并没有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主要内销,因此没有必要使用地理标志标签;而一些产品主要外销的企业则认为自己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再花钱申请地理标志是多此一举;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要付费,增加成本,因此拒绝使用。这些做法都影响了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使用。
6.1.5地理标志垄断使用
地理标志是一项地区性和集体性财产权利,产地内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有权使用。然而我国自实行商标注册制度以来,由于缺乏对地理标志价值的认识和必要的保护,许多地理标志被产地内的某一企业,甚至被产地外的企业以商品商标注册,垄断使用。我国许多著名的地理标志甚至被外商抢注成商标,不仅给国内的生产厂商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地损害了我国地理标志的合法权益。以“绍兴黄酒”为例,目前海外市场的三分之二份额已被日本、台湾生产的非“正宗”绍兴酒占领。
6.1.6管理主体权责关系混乱
从法理上讲,国家工商局依据的《商标法》高于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两个部门都是国务院下属的平行机构,并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因此这两个部门在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同时也给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许多不便甚至冲突。
一般地讲多头管理总是会产生资源和效率的下降,这种情况在实施管理者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平行机构且各自存在相互的部门利益的时候尤其严重,而目前我国两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管理正是这么一种情况。6.2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6.2.1多机构立法造成制度冲突。
一方面,普通商标权利的专属性和地理标志集体财产权利性质的冲突。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起步较晚,而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许多符合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前期是以普通注册商标的形式进行保护的。其后由于地理标志专门保护立法的出现,已被注册为普通商标的部分地理标志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因此在同类商品上当商标权人和地理标志使用权人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权利的冲突。这种把地理标志注册为普通商标的做法剥夺了该地区其他符合条件的生产者使用该地理标志的权利,这不仅对作为该地理标志共同创造者的其他生产者是不公平的,而且该商品也很难具有地理标志所带来的那种竞争力和号召力,不利于地理标志的发展,更不利于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即使把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倘若其使用的主体范围和区域范围和地理标志产品专门立法规定的范围不一致,亦很可能产生权利保护的冲突。当然在同种商品上倘若既申请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又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就会造成权利的重叠,这在经济学上是很不合理的,不仅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成本,也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6.2.2监督管理混乱
中国目前存在两套地理标识保护制度,一是通过《商标法》上的“集体商标”和/或“证明商标”予以保护,登记部门是国家工商总局;二是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登记的“特别保护制度”。由于两个部门之间的争权夺利,导致企业往往要重复登记,既浪费国家行政资源,又加重了企业负担。
6.2.3保护意识淡薄
许多地理标志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符合地理标志保护条件的产品未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如山西、青海、西藏等地区已受保护的地理标志资源与该地区的地理标志资源相比,所占比重明显过低。另一方面,我国的地理标志目前主要局限在国内层面上,造成我国许多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上被冒用、滥用。
7、总结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是我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存在历史区区30余年却对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从政策学角度分析这一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下阶段这一政策在我国还不是特别成熟,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让各部门更加协调以更好地让该政策落实到实际中。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地理标志概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龙.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4]张梦飞.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5]陈慧敏.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政策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6]南振兴,王艳翠.论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完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7-62.[7]周曙东,张西涛.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7,03:62-65.[8]左停,徐秀丽,唐丽霞.农村公共政策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9]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1号
对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实际上是对独具特色的农业文明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可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保护, 能够促进实现产业化、规模经营, 形成拳头产品, 形成具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地理标志保护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带来实惠。
(一)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2007年11号令) 指出:农产品地理标志, 是标示某种农产品产自特定地域, 且该产品的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 并以产地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与农业相关的特殊的知识产权, 在农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理标志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农产品地理标志, 既是一个质量标志, 也是一个地域标志, 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3个典型特征:一是有独到的品质;二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三是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总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往往以其作为国内农业产业政策和对外贸易的有效工具, 在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还是一个新课题, 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更好地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 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农产品地理标志, 是农业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生态优势品牌,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和利用, 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大力推进地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理标志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 地理标志的保护更利于那些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的农业国家。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 也就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促进一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尤其是对提高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也是重要部分。我国地大物博, 是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知名度的产品数不胜数, 只不过有的知名度非常高, 如龙井茶, 有的则因为交通、历史及经营等各方面的原因, 现在还仅仅驰名于当地特定的区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度逐步加大,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二、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 2007年12月农业部特别制定和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并于次年颁布和实施了与之对应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除了专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规定之外, 我国还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业法》、《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其加以保护, 此即为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制度体系。
(一)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成效显现
为做大做强传统地域农业特色品牌, 推动特色农业和农业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国家农业部以第11号农业部令的形式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决定自2008年2月1日起全面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级保护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法规制度和体系队伍初步建立, 登记工作快速推进, 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监管追溯开始启动, 国际交流初步开展, 产业推进成效显现。
(二)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 管理权限不明确。目前, 我国涉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政府机关有三个部门, 除农业部外, 还有工商和质检两个部门。农业部根据《农业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依法实施登记保护。国家工商局依据《商标法》依法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商标注册保护。国家质检部门依据《产业质量法》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认证。囿于工商、质检与农业部门对于地理标志界定的相异性、对特定的地域界定的相异性以及使用范围的差异性, 导致了3个部门地理标志管辖权的冲突。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 还会使与地理标志相关的司法审判陷入两难境地。
其次, 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小。从整体上看,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经营“小规模、大群体, 小生产、大市场”矛盾依然突出, 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而散, 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要的经营形式, 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最后, 消费者认知普遍比较低。我国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时间还比较短, 宣传力度又不够, 消费者一般对地方土特产比较了解, 对地理标志还比较生疏, 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度普遍较低, 导致农产品地理标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快速发展
(一) 加大对农业产业的引导和扶持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农业传统优势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地方特色品牌的集中体现, 要从保护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高度, 挖掘好、培育好和保护好。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行政推动和政策、技术指导, 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作为主体职能, 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予以强化和落实。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基础建设。
(二) 加强优势产品区域布局和基地建设
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是推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一村一品行动计划”和“地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建设规划”等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经济组织, 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挖掘、培育、开发、保护和利用作为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有效抓手。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地理标志+农户”、"龙头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 完善制度规范和服务措施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 是一项行政管理性和技术执法性很强的工作, 量大面广, 事关农业资源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切身利益, 政策性强, 工作责任大。要提高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层次, 应适时出台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 明确管理职责, 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健康发展。同时, 进一步强化各环节管理工作, 对农产品保护的各个环节, 进一步加以细化和完善, 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 加大执法监督保护力度
要通过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和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有效阻止和打击不正当竞争, 保护农业知识产权, 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产品生产范围、产品品质、生产环境等关键因素的监控, 维护产品独特品质和社会信誉。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监管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监管规划, 加以推进, 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政府监管、同业监督、企业自律”的统一管理模式, 规范整个市场秩序, 促进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 积极宣传推广、促进市场培育
消费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知对引导消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识, 把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引导健康消费、放心消费、时尚消费、品味生活的重要平台。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基本知识, 通过各种活动展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品质, 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
(六)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及国际贸易
农产品地理标志最终要走出国门, 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启动之初就树立全球发展理念, 注重对外交流和国际贸易对接。欧盟特别是法国实行地理标志保护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有相对完善的制度, 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起步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完善, 需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要在对等条件下, 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双边或多边互认, 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国际贸易。
摘要: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与农业相关的特殊的知识产权, 在农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理标志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成效显现, 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 就农产品地理标志重要性和保护现状, 对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给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农业
参考文献
[1]张玉敏.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J].知识产权, 2005, (1) .
[2]贾登勋, 管纪尧.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法律保护[J].兰州大学学报, 2009, (5) :37-39.
[3]鹿永华, 温孚天.我国特农产品如何面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 .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北京地大物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会议就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型升级、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等重大课题进行研讨。
农业大国 品牌小国
中国已连续11年粮食丰收,2012—2015年我国农产品的产量超过19亿吨。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产品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中国跻身世界100强的是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等品牌,而农产品品牌却遗憾缺席。
全国劳动模范、北京新发地品牌创始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却是农产品品牌小国。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专家介绍,我国“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已经超过10万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超过125万个,且每年以10万个注册商标的速度在发展。但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工业品的发展速度,商标增长数量落后于工业、商业。五常大米是一个区域公用品牌,230多万亩的水稻面积有600多个品牌。寿光蔬菜也是区域公用品牌,下面有130多个品牌,我国农业品牌杂、乱、小,不成规模,难以发挥竞争力。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认为,我国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建设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农业发展。
一是片面强调中国国情,认为对中国的农民不能要求过高,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落后,需要很长的提高过程。因此,中国农产品的标准现在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
二是搞国内外双重标准。出口采用欧美、日韩的标准,在国内销售则降低标准,不尊重国内消费者的主权,导致中国的消费者不买本国的农产品,买国外的农产品,甚至买本国的农产品也要到国外。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作怪。一些农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当地政府习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某农产品出了问题,但只要每年财政税收收入超过500万元,当地政府就不允许任何机关查处。这种保护主义实际上阻碍了一些地方农业的发展。
四是片面强调农产品数量安全,忽视质量安全,有意无意地淡化品牌的竞争力问题。
高铁生指出,要正视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产销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和我国签订自贸协定,这些国家农产品会以低关税、零关税和我国农产品产生竞争。“而根据WTO的协议,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已到了天花板。国外进口粮食价格低于国产粮价,农民种粮不如买粮,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发展面临新的困惑。”张玉玺不无忧心地表示。
另外,网购和品牌联系日益紧密。随着线上市场的发展,今后可以断言,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产品在网上销售就会处于劣势。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教授表示,我国的农产品正面临着由过去的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由过去的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由过去的追求产品向追求品牌转变,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提升产品竞争力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作为世贸组织成员间通行的规则,是针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优、特产品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的产品质量产地监控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地理标志产品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资源,既是稀缺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它与版权、商标、专利、工业设计等并列为知识产权。
作为创新型涉农互联网企业,北京地大物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近年来创办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商城、中国地理标志文化博物馆。董事长侯续江介绍,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依照国际惯例和商标法、标准化法和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地理标志注册认定的方式保护这些特色农产品。截止到2014年年底,经过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三部委分别批准注册保护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已有6100多件。地理标志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已经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了15%至90%。
据了解,截至2014年,云南省已使用注册商标的地理标志产业年产值达519亿元,年销售额达437亿元,年利润达104亿元,为注册前的2.78倍。全省已注册商标的地理标志产业从业农民的年收入比注册前普遍增长20%以上。
龙口粉丝、烟台葡萄酒、烟台苹果和烟台大樱桃等产品是山东省烟台市的传统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市共有10家葡萄酒企业、93家龙口粉丝企业和24家苹果企业获得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资格。龙口粉丝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品价格一涨再涨。
尽管如此,从事地理标志研究的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贤涛表示,我国虽然是地理标志的资源大国,但远远不是强国。很多生产者、消费者,包括经营者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度不是太高。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地标处处长孙志勇介绍,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启动比较早,近几年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陆续进入中国,特别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今年中欧建交四十周年,欧盟推出 “源味欧洲”地理标志产品推介活动,帮助欧盟地理标志农产品进入中国城镇社区和超市。与之相比,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广工作还非常薄弱。
专家指出,我国在地理标志产品顶层设计方面还不到位,目前同时有三个部门在做三种地理标志的保护。国家质检总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部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工商部门为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容易发生混乱。
专家建议,从国家层面为地理标志保护专门立法。统筹协调,职能分工,成立部级合作机制,多层次、多层面搭建产学研的合作平台,更好地为地理标志产业提供服务。同时,建立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指数、农产品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打击力度。
【云南地理标志产品】推荐阅读: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05-24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录07-15
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11-10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20001-22
地理标志打造12-15
地理标志申请书05-27
云南缅甸对策06-15
云南创业故事09-08
云南昭通诗歌10-10
云南中考作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