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收获多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军营收获多(精选8篇)

军营收获多 篇1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宁德晚报小记者团军旅夏令营,离开家人来到了七都武警训练基地,开始了为期六天的军旅生活。

我们刚到军营中,整理好自己的行李,穿上军服,过了一会就吃午餐了。饭吃好了还要自己洗碗,这对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来说太难了,但经过教官和老师的指导,总算完成任务。艰苦的军旅生活开始了,早上六点半,哨声响了,早早地就把我从甜美的梦中拉了起来。“今天练习立正。”教官说道。我想:“立正?在学校练了几千遍了还在军营里练?太简单了。教官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走到我面前说:“别小看立正,虽然是基本动作,但是要做到标准也不容易。立正的要领是:抬头挺胸;两肩要平,稍微向后;五指并拢,中指紧贴大腿;脚尖张开60度。”这看似简单的立正,居然有这么多的要领,这真令我大开眼界。教官边说边示范,我们也不敢马虎了,认真训练起来,练到动作标准。

在六天中,最有趣的要数拉歌比赛了。我们分成两个排,在各自教官的带领下,喊起了口号唱起了歌。你听:“东风吹,战鼓擂,要拉歌,谁怕

谁”“一二,快快;一二三,快快快;一二三四五,我们等的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的好着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你们到底有没有,有没有。”唱的歌有《我是一个兵》、《战士责任重》、《打靶归来》„„

在军营里仅仅的六天中,我收获了许多: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平时的辛苦;体验到了军人的艰辛生活;感受到了朋友间的团结友爱。

军营收获多 篇2

关键词:初中,古文翻译,多方考证

初中阶段古文的翻译是让学生头疼的难点之一, 因为有时不同的参考资料对同一词语的解释大相径庭, 让人无所适从。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权威的工具书, 做出考证, 从而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考证当然不是专业的考证, 只是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的一番求证罢了。例如, 可以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 选择出其中较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联系其他相关或类似的词语来作出推断;当然也可以查阅古文注释之类的工具书, 通过对词条的分析, 来对号入座, 得到正确的答案;甚至可以查阅现代的词典, 联系实际, 作出断定。这样的求证能让我们得到真知, 求证的过程会让我们获益良多。

一、考证可以让我们辨伪存真

在教学《伤仲永》的时候, 我们就遭遇了困惑。在教材中对“泯然”的解释为“消失”, 可是却有很多资料的解释是“完全”。那么到底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呢?我们就需要考证一番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泯”的意思是“消失、丧失”。非常简单, 没有其他的选项, 而且在现在我们使用的“泯灭、泯没、良心未泯”等词语中仍然只有这一种意思。由此可见, 这个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没有出现分支, 所以在本课中也应该是“消失”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求证, 我们就可以辨伪存真, 再遇到一些奇怪的解释的时候, 也不会再相信了。

二、考证能让我们开阔视野

在《木兰诗》中有“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一句, 大家在“裳”的读上产生了分歧, 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裳”可以读为cháng, 古代指裙子, 也可以读为shang, 衣裳, 泛指衣服, 那么在本文中到底该读作什么呢?我们不妨来考证一下。《文言文学习词典》中“裳”的注解为:名词, 古人下身穿的服装, 类似裙子, 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 (衣:指上衣) 。《诗经·豳风·七月》:为公子裳 (为:做) 。“裳”和“衣”是两个词。“衣”是上衣, “裳”是穿在下身的裙子, 男女都穿。后来二者连用为“衣裳 (shang) ”泛指衣服, “裳”的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样的考证, 大家比较认同在此句中把“裳”读作cháng, 理由有二。第一, 从对偶的角度, “袍”是具体衣服样式, 那么“裳”也应该是具体所指, 不应该是泛指。第二, 这句话表现的是木兰回家之后换回女儿装的喜悦, 女装当然应该以裙子为代表, 所以应该读作“cháng”译为裙子更好一些。

考证到最后, 没有什么正误之分, 只是哪一种更恰当的问题, 可我们在考证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有时这是一种比答案更好的收获。

三、考证能帮我们深化理解

记得在学习《观刈麦》时, 学生对“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中的“姑”的解释特别好奇。课本中“妇姑”的注释是“媳妇和婆婆”, 那么“姑”的意思就是“婆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不妨从唐诗中再找一个例证,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这里的舅姑指的是公公和婆婆, 同样用法的还有唐·李朝威《柳毅传》:“舅姑爱其子, 不能御。”当然也可以指岳父母, 《礼记·坊记》:“婚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郑玄注:“舅姑, 妻子之父母也。”那么在《观刈麦》中到底该是那一种解释呢?我们再看一看诗文内容:“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很显然, 是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农忙的情景。按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当然是婆媳一起去送饭。

通过考证, 我们加深了对这个词的理解, 它会牢牢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

四、考证还可以让我们触类旁通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是《木兰诗》中的句子, 对“床”的解释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是睡觉用的床, 没有人提出相左的看法, 可我在读到这里时却不由地想起《孔雀东南飞》中的“槌床便大怒”床的解释是“坐具” (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乐府民歌中的“双璧”。而且北朝的乐府与两汉的乐府一脉相承, 时代相隔也不久远, 词义的演变应该不会太大。再来分析一下“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是互文手法, 是说木兰回到家之后到处看看, 到处坐坐, 表达喜悦之情, 可并不是所有的房间都是她的卧室, 所以坐的更有可能是一种“坐具”, 而非床了。中国自古至今都有一种“所凳非凳, 所桌非桌”的一种“坐床”, 所以在这里“床”是坐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虽然到最后我们也不能断言它的意思, 可我们由此及彼再扩展开来的考证过程锻炼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用以佐证的材料在学生面前打开了另一扇窗。

智慧参赛收获多 篇3

“是吗?”我应声道,其实我并不想让儿子参与,因为他的普通话还是有些硬伤的,例如平、翘舌音不分。但是我又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于是带着儿子去现场看了一下,正好那天工作人员下班了,空空的院子,没有什么人。儿子让我记下了一个电话,下次为他报名。后来电话当然没有打,我给儿子讲了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后来,孙膑帮田忌出了一个主意,第二天,他们重新进行了赛马,齐威王正洋洋得意,他想我这次肯定又赢定了。但这一次,当齐威王派出上等马的时候,孙膑却派出了下等马,结局当然是输了,但孙膑不去理会。第二局比赛,当齐威王派出中等马时,孙膑却拿出了上等马和他比,结果孙膑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齐威王只有下等马了,他对孙膑的中等马,当然也就输了。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儿子一时难于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于是我告诉儿子,表演和表达不是我们的长处,但可能是其他一些小朋友的长处,如果以我们的这个短处和其他小朋友的长处比,也许我们可能就会输了。

我想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不落,全面发展。也许“扬长”和“补短”中,“扬长”比“补短”更重要。只有发挥孩子的特长和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为儿子报了围棋赛和数学趣味比赛。围棋是儿子的强项,他在同龄中的优势明显,这是让他增强信心和勇气的机会,也希望他能在这个项目上更进一步,再上一个新台阶。孩子在数学上比较粗心,而粗心也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我想让儿子去体验一下,让他树立信心,对数学更有兴趣,并有所钻研。

比赛的结果,让我们很是欣慰:儿子在围棋赛上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优胜奖,在数学趣味比赛上也获得了一年级组的第7名。我想这种无形的鼓励,会更让儿子信心百倍地继续努力,并学有所长。

电视主持人比赛开始了,我和儿子每场必看,我告诉儿子欣赏其实也是一种参与。每有小朋友说完,我们都会评论小朋友表演的好坏,我们会猜测是“晋级”、“待定”还是“淘汰”。我希望这种欣赏和点评,能对儿子的语言表达有所指导,能为儿子以后的表演有所帮助。在看到他的同学被淘汰时,他义愤填膺,说评委偏心。于是我告诉儿子,比赛有时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实力,但比赛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想理解这些道理,儿子需要时间去慢慢地积累,需要心灵去慢慢地体会,而我只需要给他一些指点即可。

军营收获多 篇4

中午接到儿子后就给我说:妈妈,今天吃完饭十二点五十就得送我上学,因为今天老师要他们弄什么黑板报。我对儿子说:当然可以了,早来又不堵车,那多好呀!

下午放学后,因为堵车,到六点多才到家,儿子和女儿都嚷嚷着饿,我对他们说:你们先吃点东西,把今天在学校学的东西给妈妈讲一遍,儿子说:好吧,虽然讲的乱七八糟,但也有点意思,以后在这方面得加把劲,让孩子们多学多说。

月30日 星期 一晴

晚上放学后女儿回到家,我在做饭。她告诉我今天考试的数学卷子发下来了,还没等我问她考多少那,女儿自己说比上次多几分。看着女儿自己满满的失落感,知道她自己都觉得自己考的不好。我就安慰女儿:比上次考的多啊,说明你有进步啊,也认真听讲了,先去做作业吧,做完爸爸给你一起看看错题啊?女儿说:老师把错题都讲过了,我都改过来了。那好吧,去写作业吧。吃过晚饭,和女儿一起检查她的错题,挨个给她又讲解了一遍,又让她口头回答了一遍。自己在本子上又做了一遍。我给女儿说:做题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你理解这道题,知道什么意思,怎么做。女儿说:爸爸,明天要考语文了,我在做份卷子吧。我回答说:好啊,真是听话的孩子,多练习,明天语文考个好成绩,只有多努力,多付出,才能有你想要的好结果。

.10.30 星期一 晴

华容实践稳步进 走访企业收获多 篇5

(通讯员屈海星)7月11日,“梦笔绘华容”实践队经镇团委书记李明杰介绍在华容镇丁家村材达有限公司进行走访活动。负责带实践队的是镇团委副书记廖浩东和书记助理熊文昌。

实践队在调研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镇团委了解到实践队的困难时,为实践队联系了材达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并且派副书记和助理不辞辛劳带队去公司的工厂第一线去走访、了解该公司的生产规模以及具体运行方式。

走访企业,为实践队的社会实践中的调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队队长表示说:“参观了该企业的工厂,了解了他们的生产模式以及运行方式,才真正知道了一个企业是怎么运行的,知道了他们的管理模式,收获还是蛮大的。”另一个队员表示“以前,在不知道一个公司和工厂的运行方式,总感觉这很神秘,有种难以让人捉摸的因素,今天我终于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而且还清清楚楚的`了解到了以前很想了解但苦于没有任何途径的东西,今天没有白来。”还有更多队员对华容镇团委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实践队带来能够近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机会,让实践队所有人可以大开眼界,广开思路,为接下来的调研做更好的准备工作。还有队员说,他们会好好利用此次机会,把这次的走访,总结其经验,应用到更多的方面去。

军营收获多 篇6

我匆匆忙忙地跑到了咱们“96吃货大本营”,拿出了昨天千辛万苦才做成的茶叶蛋,一个一个放到杯子里,可等了许久,还是没有一个人来光顾我的生意,我无精打采地站着,似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哦!原来我没有叫卖,不叫卖,八个人怎么知道我这里有茶叶蛋呢?对,得叫卖!

我想喊,可是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迟迟喊不出来,那个样子,活像一个便秘的人。

突然,旁边有人拉了拉我,我猛地回过神来,原来是范锦铭。他问我:“你要干嘛?怎么是这个样子?”

我嗫嗫嚅嚅地说:“我想叫卖,但是不敢。”他不屑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帮你!来来来,好吃的茶叶蛋,一块五一个,一块五一个,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大家快来买呀!”

看他喊着,我忽然觉得也没什么害怕的了,也跟着他大声吆喝起来。

果不其然,一下子就来了好多人,不一会儿,茶叶蛋就卖得差不多了。

这时候,来了一个初中的姐姐,她问我:“你这个鸡蛋是自己做的吗?”

“当然!”我自豪地回答。

她正要掏钱,又犹豫了一会儿,转身走了。

说实话,当时的我还真有点失落,因为她走得很快,一下就不见影儿了。

可是不一会儿,我又在人群中看到了她,身后还跟着两个同学,她看到了我,就急急忙忙走了过来,给了我六元钱,说:“小妹妹,鸡蛋还有吧?给我四个,刚才我没带零钱,所以……”

我心想:“哎呀,刚才白伤心了!”

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了,先前的不快烟消云散,心中就像这明媚的阳光,亮堂堂的。

我又去买了许多小吃,一口一口,因为全都是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的,所以觉得特别有味道。

这次跳蚤市场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嫌这个嫌那个已经不是我们的风格了,因为我懂得了:挣钱不容易,容易挣不到钱,做什么事情都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作者:万和实验学校小学部五年级96班 袁玉璇

军营收获多 篇7

一、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

1.激励性评价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在指名朗读时, 尽量不提问学生“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 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败感,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我们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激励性评价。如“声音比刚才大多了, 相信你会越读越好!”“读得很好, 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 你们不但读出了声, 而且读出了情。”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话语, 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更能帮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特别是“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谁来向他挑战, 成为卫冕者”使没读的学生跃跃欲试, 刚读过的学生拭目以待, 外在的激励变成了学生内在的竞争。

2.点拨式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指出, 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 拨其迷障”, 关键是“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在朗读指导中, 如能“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 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 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益处的。如于永正教师执教《水稻秧脱险记》一课, 文中写到杂草被农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 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 来,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 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 这次读出了效果。在这种形象的、生动的、幽默的、智慧的语言点拨下, 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这才是情感的交流, 这才是心灵的相通, 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

二、学生相互间的朗读评价

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 朗读评价环节中加强学生的相互评价, 能改变以往只有教师评价的倾向, 确保学生朗读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在朗读教学中, 让学生互相合作, 共同参与评价, 往往更加直观细致、坦率犀利, 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在互相评价中, 对朗读过程中的错字、漏字、添字、破句等细微破绽会毫不客气地指正, 对感情把握的火候则更会“斤斤计较”, 他们会说:“这儿应该这样读更合理”, “这一句读得没有感情, 我和你比试一下”。课堂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高潮迭起, 呈现浓郁的语文味。

当然, 让学生参与合作评价的环节, 要避免在评价过程中故意找茬, 无谓纠缠, 只看不足, 不说优点的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既要评价别人的缺点, 更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闪光点, 这既体现朗读评价的正确性, 也有利于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

三、学生的自我朗读评价

学生对自我朗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促进其朗读水平的提高, 激发其浓厚的朗读兴趣,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如:当一名优等生朗读较之以前不够完美时,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今天的朗读是不是自己也不太满意呀?什么原因呢?总结一下好吗?”这样既帮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不断进取, 又保护了自尊心。在引导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 可以巩固优点, 克服缺点, 进步更快。”学生认识到了自我评价的好处, 便会主动实践。“老师, 刚才我没把人物的心理感受读出来, 能再读一遍吗?”学生读后, 教师应送上赞许与鼓励:“只要用心读书, 定能把课文读好”。这样既引导学生对自己情感态度的评价, 也有对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四、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朗读叫“范读”。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样板。学生不会怀疑教师朗读的水平。对教师的朗读大多众口一词“好”, 即使老师错了, 学生也不敢吱声。新课程的课堂倡导师生平等, 我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范读, 说出自己的感受, 可以赞美, 更可以质疑、否定。孩子们说出许多我想不到的话, 如:“老师, 你读得太美了, 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 我认为你这儿应该把语气加重一些, 您听我读。”学生评价教师是真正地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使师生的朗读水平得以共同提高。

家有诗童收获多 篇8

还在儿子一周岁时,初夏的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人到公园玩,当时百花飘香、雁翔蓝天,几只鸭子在水中自由地嬉戏,儿子突然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儿子竟背出了骆宾王的《咏鹅》,虽然有几个字听起来很含糊,虽然那不是鹅,而是鸭子,但这都不影响我和妻子当时的狂喜,也成为那个夏天我们最动人的记忆。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原来母亲为我们天天带着孩子,当遇上小伙伴的时候,母亲就让他们尽情地玩,余下的时间,母亲不论是择菜做饭,还是洗衣打扫卫生,都会有意地随口背诵一些古诗,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等。母亲故意让小家伙听到,让他从小受到点古诗的启蒙。

原来是母亲有意地将古诗融进了孩子的生活。自从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平时就注重对儿子进行潜移默化地训练。比如准备开饭的时候,我就会和儿子一起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起爬楼梯的时候,我们会即兴来一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天外面放风筝的时候,妻子也会借景抒情去教他:“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我们教孩子的时候,并不是将背诗当成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让他充满了好奇,加上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儿子也从心底里开始热爱诗歌。半年过去了,小家伙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40多首诗,并且张口就来,甚至还学会了给诗歌“谱曲”,经常惹得一家人捧腹大笑。母亲开玩笑说,小孙子几个月就超过了她半辈子的那点“墨水”啦。而且这让儿子不胆小、不怕生,见到和蔼的老人和那些同龄的小朋友,他甚至会“炫耀式”地来一段。

去年,儿子上了小区的幼儿园。开学第一天,当老师问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的时候,小家伙一改往日初见生人的拘谨,认真地说:“我喜欢背诗。”老师说:“那你给老师背一首吧。”小家伙没有按照老师说的背一首,而是连续背了五首,而且还根本看不出刹车的迹象。老师只好说:“小宝贝,你真棒!老师服了你了。”这让儿子不仅赢得了老师的欣赏,还让幼儿园里小伙伴们对他特别佩服,愿意和他玩。本来我们担心儿子是否能适应新的幼儿园生活,没想到因为古诗,儿子很快就融入到了这个可爱的大家庭,幼儿园俨然已成为他体现成就的地方。

古诗不仅让孩子增长了学识,更让孩子找到了一种展现自己的方式,增强了他的自信,帮助他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促进了他的成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下一篇:作文 让和平之神永驻人间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