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界面设计分析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移动界面设计分析(精选8篇)

移动界面设计分析 篇1

1移动网络安全管控平台主要功能设计分析

1.1管理系统功能架构

对于移动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应具备统一用户、单点登录、集中审计、集中授权、集中认证、用户集中管理六个主要的功能模块。在进行开发设计时,建议基于JAVA平台,通过J2EE技术来实现各个功能板块之间的架构。

①在安全管控平台中,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实现身份验证,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个WEB登录页面,按照不同工作人员的身份验证显示不同的维护管理页面,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功能。

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数据核心业务层,把其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核心,在整个数据组成中包含了身份数据、授权策略数据、日志数据以及相关的资源数据等等,利用授权管理以及资源认证等形式,提供相关的安全审计管理工作以及相应的服务工具。

③在进行设计过程中,管理系统要能实现用户资源系统之间形成数据交互,并能够提供多个方面的接口。

1.2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分析

在整个管理系统中,整个管控平台要能够实现对所有自然人的账号统一管理,并且利用身份管理的模式,解决传统模式中共享账号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现实名制操作。此外,通过身份认证以及访问入口,每个用户都能够分配到相应的网络资源,需要通过授权的合法用户才能够对其进行访问,同时安全管理平台在进行设计时,要能够有效地对所有维护操作进行记录,并把其所有操作进行储存,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以及违规操作,实现操作审计功能。

1.3数据处理管理及系统性能管理

在进行移动网络安全平台设计时,要实现相关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功能,有效地对所有的账号口令集中管理,增强平台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在系统管理模块中,通过系统自身配置以及相应的数据备份或恢复来实现数据处理,同时也可以采用手工方式来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此外,在设计管控平台时,要能够实现对各个模块进行性能监控,并且生成相应的报表,这个报表可以提供给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分析,及时地调整不同模块的负载情况。

1.4日志集中管理和审计系统设计

在设计移动网络安全管控平台时,应考虑展现层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形式生成报表,让管理人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通过日志集中管理与审计系统,对多个方面的日志来源形成有效的审计,同时,利用日志集中管理与审计系统,实现与其它系统的互联,把相关的信息传送于其它平台中进行有效的分析。

2移动网络安全平台的应用

2.1提升系统安全

移动网络管控平台设计完成后,把相应的业务系统进行接入,并实现对所有系统进行操作的有效监管,让整个移动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触发率有明显的下降,有效地提高各个系统的运行安全。但在使用过程中,采用绕行登录的形式,来避免使用管控平台。

2.2实施强制性网络阻断

对于一个新的系统应用,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强制性网络阻断来实现消除绕行登录的可能性,开展阻断工作时,把整个工作分为系统侧与终端侧并同步进行。通过修改防火墙ACL策略强制性阻断终端地址,只提供管控平台地址的访问权限,同时,应该及时地把没有与管控平台进行连接的设备进行修改,实现能够与平台联通。

2.3解决管控平台的时延问题

经过多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发现,造成管控平台时延问题的最大原因,是由于堡垒机性能负荷较高的问题。在许多时间单用户登录已经完全占用了堡垒主机的内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需要针对堡垒机进行扩容,让其所负载的资源能够实现分配。

2.4解决管控平台的审计问题

对于当前移动网络管控平台的相关操作基本可以实现全量记录,但是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存在着非常大的工作量。在这样的一个大工作量的影响下,审计工作的准确率势必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利用windows设备进行登录维护时,进行对其操作的日志记录方式只能够以录像的形式。如果登录时间为5h,也就意味着审计工作人员需要5h的时间来对其进行日志审计。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很容易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违规的问题发生。所以在应用管控平台时,应该及时地解决管控平台审计问题。

3结语

移动界面设计分析 篇2

M-learning是mobile learning的简称, 即移动学习, 它是教育技术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主要是指学习者在移动计算设备的帮助下, 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因此移动学习必须基于目前较成熟的无线通信网络、互联网、各种多媒体技术的环境, 为教师与学习者提供双向交流的平台, 把学习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移动学习实际上在远程学习 (D-learning) 和数字化学习 (E-learning) 的基础上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环境下, 数字化学习利用移动计算技术进行有效整合, 使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快速发展。在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只需要手持移动设备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就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内容, 自由发表见解。M-learning的真正魅力在于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独具个性特征的学习内容和服务支持, 既支持个人学习也支持协作学习, 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因此移动学习是未来学习模式的重点研究方向。

二、移动学习中的相关应用条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学习, 不单单指硬件平台或网路架构上的移动化, 还包括终端应用和社交平台等多种不同的入口, 如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 微博、博客、虚拟学习社区、云存储等异步通信工具。这些硬件和软件上的应用技术组合成为师生或学生之间在课内外对知识进行延伸和延续的社会网络工具。

1.云计算为移动学习提供基础支持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云计算”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多种层次的基础支持。云计算按照提供服务的层次划分, 主要有三大基本体系: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平台即服务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 以及软件即服务 (SAAS, softwareas a service ) 。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的可扩展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方式。云服务供应商提供包括存储和计算等多方面的功能, 可以更好地为使用机构提供内容整合。应用机构只需要关注内容的组织与发布即可。而普通用户只要通过一个能够连接互联网的设备, 包括传统的PC或移动终端设备访问云端的服务, 便能获得和使用其提供的相关资源。因此, 云计算从数据容量与计算能力都远远超越了个人计算机的时代, 而云计算的技术特点及应用形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 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内容设计不再停留在课堂的展现上, 而是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各级服务平台, 把课程知识与课程资源延伸到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上, 为移动学习提供海量的数据资源存储服务和教学的互动平台服务。

2.移动学习与社交网络的结合

社交网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应用, 其将个人用户的自媒体结合到网络社区的人脉网格中, 一方面使得个人用户发布的资讯以更高速的途径得到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个人也可以通过间接的人脉网格获取比传统网络更多更实时的资讯。而且资讯的接收双方还能有效互动。社交网络的众多特点, 如信息丰富、实时高效、互动交流、分类区域等, 都与智能学习的目标有着许多共性。在移动互联的多样性终端的条件下, 若有效地通过社交网络实现智能学习, 或者构建一个以智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社交网络群,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智能学习与社交网络之间, 从桥梁互通到共生共荣, 既提高智能学习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也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应用或平台方向。

社交网络可以延长学习活动的持续时间, 扩充参与教与学的相关人员, 丰富学习内容的展现形式, 增强参与人员的互动。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后提供微话题等移动学习活动, 让学生利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相册等所提供的平台服务进行智能的社区学习。在这些虚拟社区中, 具有相同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师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自由发挥以及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从也可根据这些交互活动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便于因材施教,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等。因此移动学习与社交网络结合的学习方式对师生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不同形式的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因具有随时随地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共存等特点, 因此根据学习情境、学习组织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学习模式。

1.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模式

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 学习者通常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 以问题的方式提出, 引发大家对问题进行思考, 并进一步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的针对性较强, 是针对某些问题与任务而进行的学习;而一般学习者都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具体的学习内容, 实现学习目标。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为用户提供了实时查询学习的便利。此外大型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统一的问答平台和知识库, 使得零碎的学习经验能够不断地积累并有效地组织管理, 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搜索的便捷。

2.基于协作的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对某一知识共同学习的一种策略。这种类型主要是个人自主学习与多人协作交流学习相互结合的体现。在群体协作和研讨学习的基础上, 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对话、商讨、争论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论证, 以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通过多人共同在互联网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协作模式, 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参与他人评价, 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 提高学习者的辩证思维能力。此外, 还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提高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

3.移动非正式学习模式

在移动学习中, 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工作、生活、休闲、社交等非正式学习场合中, 由用户根据个人喜好利用终端设备从互联网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搜寻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因此, 非正式学习强调的是个人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数字化媒体学习资源, 如在线或离线的数字化课程、网络社交知识论坛等。

四、移动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移动学习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因此移动学习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学习者遇到或发现真实的问题, 有具体的情境设置引发学习者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再将这些疑问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解惑。这一解惑的过程实际就上是学习者在社交学习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协作, 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中获得解决的方案。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问, 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 但总会遇到学生不想回应的尴尬情况。教师可以根据移动学习这一特点和学生不善于口头表达的情况, 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 把移动学习融入教学活动设计中, 把学习的内容设计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把使用移动设备作为辅助解决问题的途径, 借助移动互联网快速解决问题并相互讨论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能明确学习动机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而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因此, 可以将上文所提到的三种移动学习模式相结合, 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 在预习阶段, 教师提前把学习资源放在云存储中, 利用智能信息服务 (如新闻通知功能提前发布) 学习内容的重点或要点, 并设置一定存在疑惑的学习情境, 在上课前收集学生预习的情况与反馈。

其次, 在课内以互动游戏或互动问答等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并对学生的移动学习及时进行指导与反馈,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更能促进多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学习, 加强了师生的互动, 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还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不断的自我检查发现新的问题, 进而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延伸知识, 形成新的学习过程。

最后, 通过微话题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延伸内容, 并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从而得到同伴的支持或教师的鼓励。还可以在课外发布课程学习资源, 如教师录制的课程视频、音频文件, 让学生通过终端设备重复学习。具体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及技术支持”见表1。

五、结束语

移动学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其融合了云计算技术、终端应用的技术、社交应用的特点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未来将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新型学习方式, 为人们带来新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了解掌握移动学习的特点与技术背景,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崭新、高效、有吸引力与持久性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赵萌.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与应用[D].开封:河南大学, 2012.

[2]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 (12) :67-70.

[3]黄荣怀, 王晓晨, 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 (1) :3-7.

[4]詹青龙, 张静然, 邵银娟, 李玉顺.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与迈克.沙尔普斯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3) :1-7.

企业移动培训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篇3

关键词:企业培训;移动学习平台;E-learning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兴起了一种新的数字化学习手段——移动学习。所谓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智能手机、PDA、移动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访问远程知识资源的一种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具有开放性、友好性、扩展性、灵活性、信息多样性、仿真性、个性化以及无时空限制等特点,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

学校和个人所接受。

一、新型的企业培训模式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然而传统的集中授课的企业培训,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新兴的培训方式逐渐被企业所采纳。其中,移动培训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实时学习,个性化,资源可重复使用,培训人数不受限制,多媒体呈现等特点,更受企业欢迎。

1.移动培训是基于移动计算机的网络教育的新发展,以移动网络为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接入实现网络学习,是网络学习的一种扩展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培训模式,移动培训具有以下特点。

(1)移动性与实时性。不受传统教学和一般网络教学的空间限制与时间限制,员工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利用空暇时间学习专业和业务知识,也可以在户外移动工作场景中实时获取处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2)个性化。移动学习由于设备特征、网络流量及实时化的要求,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必须做到内容简单扼要,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学习偏好、学习环境等个性化特征相符合。

2.基于以上的特点及目前技术实现的水平,企业移动培训学习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1)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培训学习。以短信息为载体,在培训过程中,参与者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传递语音和文字信息。培训参与者通过移动终端,以短信息形式向互联网教学服务器发出学习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将合适的内容发送给移动终端。通过短消息可以实现各参与者之间及短信服务器之间的字符通信。

(2)基于链接浏览的移动培训学习。该方式是参与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接入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通信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器性能的提高以及3G的逐渐使用推广,将支持更多形式的多媒体传送,以及电话会议等。

(3)基于区域无线网络的准移动培训学习。基于无线局域网络(WLAN)技术在局部范围内(如一个办公楼、一片厂区)实现的移动学习,在3G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这是作为区域面授教育的补充移动学习最现实可行的方式。

二、 移动培训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企业的移动培训学习平台是一个以企业培训资源为基础、员工知识获取为核心的交互式移动学习平台。使用者可分成三种角色:学员、培训师以及管理者。以下就分别对这三种角色的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对于学员而言,他们可以通过手上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利用片断的时间,修读课程,有效学习,完成培训任务;对于培训师而言,平台要能提供资源管理、培训状态管理和交流功能;对于企业培训的管理者而言,他们需要移动学习平台提供培训计划、信息发布、资源配置、培训监控与评价等功能。

图1是系统的用例图,确定了平台的各种角色的使用者的需求用例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交互。

图2给出了平台的逻辑结构。数据层由平台数据库和移动培训资源库组成,包含资源数据、问答数据、用户数据、课程信息、通知信息和各类短信息等内容。应用层包括资源管理子系统、答疑子系统、推荐及定制子系统、资源点播下载子系统、用户信息查询子系统、账户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平台管理子系统、通知发布子系统、短信息平台,以及其他相关系统。各个子系统简述如下。

资源管理子系统:在通过身份验证登录后,培训师根据选定的课程,进行资源的发布与管理。

答疑子系统:该系统为培训师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被培训者通过该子系统,向指定的培训师提出问题,培训师则通过该系统查看提问,做出解答。将答案以FAQ的方式在答疑页面上发布,同时也可通过该平台的短信息系统,将答案直接发送到被培训者的移动终端上。

推荐及定制子系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方式。通过该系统被培训者定制自己需要的资源。自动判断学员的终端类型,从而确定最合适的显示方式。自己确定定制参数,比如定制在一天的某一时段系统自动发送特定的资源到其移动终端上,或者定制资源的分段方式,以更好地符合自己的习惯以及所处移动环境。

资源点播子系统:显示平台资源库中的资源,从而学员在登录后,根据自己需求的课程选择资源。

用户信息查询子系统:提供给用户(主要是学员和培训师)查询自己相关信息的界面,用户可以查询、修改自己的信息,查看通知,或者查询相应的培训信息,如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

账户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是面向培训管理员的。通过该子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所用用户的账户进行管理,包括建立、删除账户,对账户所属组别的修改。

课程管理子系统:通过该系统管理者可以实现培训课程的设立或者删除,以及对于课程相关的属性进行管理和修改。

平台管理子系统:通过该系统,管理者可以对平台的运行参数进行设置。

通知发布子系统:培训管理者通过该系统进行通知的发布,可以选择完全公开、按组别角色、个别通知等方式,亦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提供的接口,直接将通知发送到接收者的移动终端上。

短信息平台系统:该子系统是该移动学习台中较为独立的系统,将有关信息以短信息的方式进行通知,并利用短消息进行实时信息访问,从而提供一种信息动态查询的渠道。短信息平台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短信用户管理、通知发送、讨论交流、培训信息查询。通过这些模块用户用以管理自己的联系人列表,创建小组,发送关于培训的事务通知,查询培训信息,结果直接发送到学员的移动终端上。

三、移动培训平台实现概要

企业移动培训平台基于无线网络,平台的网络拓扑如图3所示。系统服务器端包括短信息服务器、用户验证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平台支持智能手机、PDA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

四、总结

移动化的培训方式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更多的员工得到培训。培训内容始终在线,员工能够接触到的培训范围有了极大的延伸。员工可以在任何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里安排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片断式的时间。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师、场地、差旅等诸多费用。灵活的时间安排、培训成本的降低是移动学习平台的两大优点。

移动方式的培训,由于其处于移动环境的特点,对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操作更加注重方便与简单性。提供一个操作简单而方便快捷的培训服务,正是面向企业培训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关键,这也是设计该平台的基本准则所在。

(作者系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周金凤.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概述与思考[N].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97-100.

[2]杨洪常,丁秀玲,奚国泉.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状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4(2): 103-107.

移动界面隐喻设计交互设计 篇4

是的,有些时候,我就在想这个简单的问题,而那时我的答案还是:界面是对软件应用解决方案的显性,使用图形化符号,向使用者解释它的功能与任务,

但最近一些认知却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回答:界面就是软件应用它本身。它不是一份对软件应用功能的图形化说明书,不是对软件应用功能与任务的图形化翻译,它就是软件应用本身,并且与之浑然天成。

一个简单的问题,仅仅从展开的iPad文件夹时界面的呈现,你觉得,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收缩起这个文件夹?

方法其实有三种:点击(Tap)文件夹图标或者点击其他区域;向上拖动(Flick)界面;双指在两侧向内滑动(pin close)。

第一种也许你早就知道,但后面两种,你也许会将信将疑地去尝试,相信我的说法。

所以,从我的角度上而言,这也许是人家常说iOS操作简单易懂的原因。在你点击文件夹后,文件夹展开的的这个动画,以及最终他的视觉样式,已经告诉你了,他应该怎么去关闭,你会不由自主的,就学会这些操作。

而这就是隐喻。《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里面是这样解释隐喻对体验的影响的:当你应用中的可视化对象和操作按照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与操作仿造,用户就能快速领会如何使用它。(When virtual objects and actions in an application are metaphors for objects and actions in the real world, users quickly grasp how to use the app.)

对我而言,iOS的文件夹更多的像一个抽屉的隐喻,并且,它的顶部还是玻璃材质的。从拉开的动画当中,他建立了一个类似抽屉的空间,你一看就明白了。

界面与界面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我们不得不否认的一点是,界面与界面之间其实是应该纯在联系的,我指的这种联系是说,空间感。存在相互之间的层级和逻辑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越符合现实的,越好。越容易让别人理解,越来越不用让别人学习。

这就是我们需要做隐喻,我们需要通过它,去表现界面之间的关系。

隐喻给人以可预测性,用户能够轻易的理解你设计的软件应用。这是一种掌握的感觉,是一种控制的感觉。当用户操作时,他们知道下一步即将出现什么、怎么回去——即使是在第一次操作。

为什么需要在移动界面中注意隐喻设计?

1.导航缺失

一个触摸屏手机的物理尺寸在3.7寸左右,与一张信用卡相当。在这么狭窄的空间内,我们则不能秉着PC客户端“在一个主界面内完成大部分的任务”的思想,去设计移动客户端。我们必须把界面分拆。

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分拆后的界面是有逻辑的,但我们并不能照搬PC客户端中的方法:使用任务栏,层叠的模态对话框去表现这种逻辑。

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空间,所以我们得另辟蹊径。

所以,我们把界面拆分得更多独立化,让界面变成卡片式,一个界面只完成一项任务,保证界面之间联系的单一化,避免界面之间逻辑,或者跳转的混乱。

2.缺乏物理力学反馈

传统的手机上,用户使用键盘,去操作屏幕上的视觉对象,键盘在这个阶段中,扮演的其实是用户操作行为的翻译器。而iPhone的出现砍掉了这种操作行为的翻译,变成直接触摸,这是一项伟大的进步。

iPhone虽然缩短了操作行为的执行阶段,但却给操作行为的反馈阶段带来了麻烦:只有视觉反馈,手指触摸的物理力学反馈消失了。

你的手指不再能够感受到键盘按下的物理力学压力,甚至,假设你手指粗壮一点,你就几乎没法看见按钮是否被按下。而在输入时,这种情况尤甚,键盘手机上有着悠久历史的高效的“盲打”输入方式只能进入历史的存档中。

因此,我们更多的需要利用用户的视觉和听觉,去提供反馈。

隐喻设计内容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隐喻设计不仅仅是动画,各种即时状态细节的设计,更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按步骤的去完成整个隐喻的系统性与结构化设计。他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拟物化视觉外观与听觉反馈

隐喻设计的第一步,从应用的外观着手,如果可以的话,你应该考虑应用的外观表现出真实物理的肌理材质,以及合理的光影效果,并且,得正确的显示界面的元素的相互之间的空间层次感。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拟物化设计:音效。它不仅是对缺乏物理力学反馈的一种弥补的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如当屏幕处于关闭状态下时(这是经常的事情),拟物化的音效更能让用户了解当前用户的状态。iOS解锁屏幕的声音你还记得吗?还有敲击键盘的声音,以及照片拍摄的声音。这都很好的拟物化音效。

拟物化的外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认知成本,无需阅读额外的文字,用户只要看到软件的样子,就知道它的用途,

2.即时反馈

假设,你在触摸屏的设备上,使用手势执行某项操作,但界面上没有任何的反馈。你就不得不去猜测一下,你遇到的是下面的那种情况:

你的操作手势有误,软件无法响应

程序当机了,暂时没有响应

对于情况二,很抱歉,我们也许实在无能为力。但是对于情况一,我们得有必要讨论一下,如果反馈用户操作手势有误,并指引或者帮助用户到正确的操作中了。

由此看来,传统网页上使用的反馈方式,移植到触摸屏设备上,实在是水土不服。移动设备最好的错误反馈,应该是即时跟随用户的手势操作的。

如上图示意,这才是一个触摸屏上,应该具备的一种反馈,它即时响应了用户的手势动作(即使可能是错误的),而当用户释放操作时,又自动回归到正确的操作结果中来。

对于任何一个软件应用来说,他都是有学习成本的。有的成本高到离谱,比如Office,Photoshop之类的生产力软件,但也有低成本的,如计算器,记事本等。当软件应用而行拟物化设计之后,其实这已经降低了一些学习的成本。但如何继续降低学习成本?让用户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即时反馈缩减了操作与反馈之间的距离,有效降低了用户纠正错误的修复成本,也提高了用户学习的效率。

3.流动式动画

传统的软件界面之间的切换表现得较为粗暴,大部分情况下,他只显示命令执行前和执行后两个界面,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那段过程。而在真实世界中,倘若没有这个过程,你甚至很难理解过程两端的界面,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动画有一种无法比拟的表现力,它是与用户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一个精致,微细的动画,能够友好的衔接两个界面之间的切换,同时他还有以下的作用:

表现软件当前状态

提供对用户有用的反馈信息

加强用户直接操作的控制感

通过视觉表现用户的操作的结果

流动式的动画贯穿在整个iPhone操作系统中,也包括在非沉浸式应用程序中。但作为隐喻设计的一种手段,我们需要留意的是:动画只是常用于提高用户体验,它本身并不是用户体验的焦点。

隐喻设计的评判标准

1.符合现实逻辑的界面空间

流动式的动画成为隐喻设计的最后一块拼图,但是我们仅仅把拼图拼起来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检验,这样的拼图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

Flipboard始终如一地采用翻页的动画效果,无论是从首页进入,抑或是从某个订阅源中返回。他甚至还精细的制作了三种翻页动画效果:只翻动一页,翻动两页,翻动三页和以上;他给以用户这样一种感觉:

我订阅的所有内容,是一本杂志

任何页面都没有互相从属的关系,只有先后秩序的关系

在首页上的方块型的东西,等于杂志的目录

而国内的同类产品杂客,他所呈现的界面空间却稍有不同,整体上,他像是一个时刻变换封面的杂志柜。

但个人感觉,从杂志柜进入杂志的过程动画,有点粗暴且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关性。个人观点,若此过程动画能与iBooks打开书籍的动画类似或相同。也许更加符合现实逻辑。

2.自圆其说

简单来说,你的界面是如何进入用户的视眼,也应该以相反的方式,从界面中消失,并且,这个过程,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且符合真实生活的隐喻的。

3.响应用户的直觉手势

移动设备最大的特点是:直接操作。如果你设置了你的界面是从下方推入,那用户可能会直觉性的认为,我把新界面向下拉,这个界面即可消失。

从图可以看到腾讯爱看成功的照顾到了用户从隐喻设计中所得到的直觉性手势,只需向下拉,用户就可以关闭此界面。

从外观上看,评论界面都处于主界面之下,而动画效果都属于主界面向下拉伸,评论界面向上推至界面顶部。但是杂客的同样响应了用户的直觉性手势,只需在正文界面中,向下拖动,即可激活评论界面,这不得不算是在twitter客户端上的一种进步和超越。

总结

其实理解移动界面的隐喻设计,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化繁为简过程后的结果。而困难的是:设计师应该跳出传统的按钮,点击等交互操作的局限中来,更多了考虑到和现实生活的逻辑结合和用户的直觉手势的响应。

对于移动的软件应用来说,隐喻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导航缺失和物理力学反馈缺失的问题,但同样,这也是移动产品的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如何帮助用户更快的理解你的软件应用,如何帮助用户更顺畅的使用你的软件应用。这是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去真实生活中去寻找的答案。

移动网站的导航设计 篇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站以移动网站的形式移植到手机上。在网站移植过程中,导航的重新设计有什么变化和设计要点呢,本文尝试做出一些研究。

导航的目的

在研究导航之前,我们不妨从导航的使用目的谈起。如果把网站比成一座大厦,那导航可认作是大厦内的指引系统。导航的使用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用户在网站页面间移动和浏览,提供获取信息的路径。全局导航、局部导航等都是为了用户浏览相关的页面提供引导,方便用户找到所求。

2. 理清网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使用户了解网站全景。最常见于全局导航和站点信息导航,它们展现了整个网站的目录信息,用户可快速理解网站结构,对网站有整体的把握。

3. 定位用户在网站中所处的位置。这个功能常见于面包屑和相关导航中,它帮助用户识别当前浏览的页面与网站整体内容间关系,使用户了解当前页面和网站其它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导航变化的原因

从PC端到移动端导航变化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物(设备的软、硬件差异)、景(使用情景和操作方式)、事(用户需求和使用目的)差异。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对移动终端的导航设计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尝试从类型、内容、样式等方面结合实例来说明PC端到移动端网站导航设计的变化:

一、常用导航类型变化

网页导航的划分有不同的维度。网页导航按照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结构性导航、关联性导航和公用程序导航。根据《web 导航设计》,三者的关系可描述如下:

根据外在形式的不同,网页导航通常又可以分为顶部横向导航、侧边栏导航、Tab标签导航、面包屑导航、页内锚点导航等多种形式。

由于移动终端特性,移动网站可以采用的导航种类较PC端要少很多,主要有纵向导航、分类链接导航、Tab标签导航、相关导航等。

下面就常用的移动网页的导航形式进行一些介绍:

纵向导航

由于移动设备更适合纵向的浏览方式,PC站点的顶部横向导航和侧边栏导航在移动端通常转变为纵向导航。例如下图dell 和hp的移动版网站设计中,均采用这种转换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导航的迁移。

分类链接导航

常见的是在首页设置分类链接导航,将网站的主要模块入口放置在主页顶部。如果分类太多可以加入“更多”入口,在更多页面将所有分类全部展现。 图标导航是文字链接导航的衍生,它更适合在触屏手机上,方便用户用手指进行操作。

Tab标签导航

支持HTML5特性的高端机型通常可以实现页面的局部刷新。通过Tab的应用,导航可以在有限的页面空间显示更多的内容。例如 Myspace顶部的导航设计:三个主导航下面各有3-4个二级导航,展现了网站的主要功能。

相关导航

相关导航一般出现在正文页,推荐与当前页面相关内容,向用户提供类似内容,提升用户粘性。例如百度知道和BBC新闻均在阅读正文页提供了与当前内容相关的推荐。

页内锚点导航

页内锚点导航是移动终端特有的导航方式之一,它可以使用户快速到达页面顶部、底部和相关板块,

例如BBC在底部有返回顶部的快速链接TOP,而谷歌新闻则提供了不同板块之间快速跳转的锚点导航。

面包屑导航处理策略

面包屑作为一种有效的导航处理策略在移动端使用频率也比较多,但由于移动端屏幕横向宽度有限,通常的处理策略是:保留关键的路径,例如首页、主栏目、关键版块等;如果当前页面标题过长,可以在面包屑上以“本文”或者“正文”表示。尽量控制面包屑在一行之内显示。

二、导航内容的组织、缩减和隐藏

组织与缩减

导航再设计过程中,必然有导航信息的缩减和重新组织。筛选的标准往往有:

1)用户需求的强度,可以用pv,uv等数据进行判断。

2)与移动使用场景的契合度。例如拍照、语音等功能的入口。

3)用户操作便利程度。

其中第三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亚马逊的移动版在PC版的基础上对导航的内容进行了合并和删减,控制了信息量,使之更适合用户在在移动终端浏览。例如将电器&电脑这一条目在移动端拆分为两个条目(电器、电脑办公),并使子项目的数目由17条缩减到7条。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移动端神奇数字7的原则。

导航内容的隐藏

在导航内容重要性不分伯仲的情况下,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将相对重要的内容展现出来,而将其它内容放入“更多”,用户可以点击“更多”在当前页面展开或跳转至更多页面。

三、导航样式的变化

利用系统特性变形

常用的变形方式有:

1) 调用系统控件

通过结合移动终端的控件特性,可以在较小的尺寸范围内完成导航的再设计。如上图cnet移动网站中,导航内搜索框用搜索按钮代替,二级项目改用下拉选择器,充分利用了移动端控件特性。

2)利用系统交互特性

Sevnthsin的首页导航设计巧妙地应用了触屏手机可拖动元素的特性。用户拖拽相应的图标到中心圆点位置即可完成导航,进入该网站。

动态效果的变化

Web动态导航菜单也叫浮出菜单(fly-out menu)或弹出菜单(pop-up menu),通常是鼠标悬停或者点击导航选项时出现。在PC上动态菜单一般为横向或者纵向展开。

在移动端:

1) 低端机,不支持折叠展开效果,原网页动态菜单通常处理为列表形式。通过按键控制光标逐步移动选择每个子项目。

2) 高端机,处理成手风琴折叠(Accordion)或者层级目录形式,通过点击展开二级项目。

手风琴折叠的优点:不用跳转页面;缺点:次级展示内容有限;

层级目录形式的优点:可以展示较多内容;缺点:需要进入下一级页面。

下图中亚马逊的导航采用了当前折叠展开的方式而ESPN的则采用了层级导航方式。

四 、总结

在PC端向移动端转移过程中,页面产品的导航设计要对原导航进行删减、隐藏、组织,特别要把握用户本质需求,结合产品使用场景、用户需求、软硬件特性等进行导航的再设计。

移动网站设计的7个误区网页设计 篇6

“我们的工作变得越发艰难……我们被各种不同的屏幕淹没,但这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新的平台不断涌现,我们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酷的工作,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平台。这是一个有史以来最令人兴奋的时刻。”

但是在他看来,设计师在移动开发上往往存在以下“7个误区”:

移动用户通常缺乏时间,而且注意力难以集中:移动设备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在移动,我们会在沙发上、厨房里使用移动设备,或是用它来杀掉几个小时的闲暇时间。我们用移动设备的时候我们可能在处理微任务,也可能是在无聊之中。

移动=精简:移动并不等于精简或者轻便,设计师对于屏幕尺寸这类的问题做了太多的假设。Clark说,不要以屏幕的大小来限制功能,这就好像说我们说因为一本书的尺寸减小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删除部分章节。

复杂是可怕的:“复杂”有两重意思,一是指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多样性,二是指让人难以理解,一个设计师不应该混淆这两种概念,

电脑资料

我们需要前者并对其进行管理,而不是极力避免。Facebook iOS app就是一个这种“复杂的多样性”的成功例子。

应极力避免过多的点击:重要的是点击的质量,而不是点击的数量。

建立一个专门的移动网站:设计师应该关注所有平台。我们需要更好的移动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一个单独的移动网站。设计师不应该为不同的设备创建不同的网站,他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一设备可以加强什么样的体验?

移动世界是应用的天下:设计师应该停止只把眼光放在应用上,他们应该寻找不同平台设计的相同之处,而不是每一个平台都从头开始设计用户体验。内容就像水一样,你用什么样的容器装它,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容器”来装这些内容。

内容和API是码农才关心的东西:设计师应该关心这些内容并参与其中。

移动界面设计分析 篇7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高校为M-learning开发了数以千计卓有成效的学习策略、APP、教学平台。然而,这些手段和方式在国内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当前国内移动学习的"教师-学生、教师-材料、学生-材料"——即远程教育三大基础交互纬度的分析,本文作者在《国内高校移动学习的碍因分析》一文中总结出如下3类共6个妨碍因素:第一,由于国内教师及教育决策层的信息化普及教育选材单一,且非正式学习尚未得到承认,所以师生交互水平不高;第二,由于不同阵营的移动设备OS存在互斥,且如何迁移原有E-Learning资源尚无标准,所以教师未能有规模地建设移动学习材料,从而影响了教师与材料的交互;第三,中西方网络基础环境和人文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学生与教学材料的交互效率不高。[1]在国内开展移动学习的时候,各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接地气”的宏观设计和考量,切忌“拿来主义”。

2 国内高校移动学习的本土化实施策略

凭借着特有的移动设备普及性和通信技术先进性,移动学习必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然而,面对上文提到的几个妨碍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去制定相应的开展策略,才能有效地实施移动学习。以远程教育的三大基础交互为出发点,本文认为应从环境基础、硬件设备、人员培训和教学资源等几个部分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2.1 对全校区和教学点进行良好的wifi覆盖

良好的无线环境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校方应尽可能利用分校、教学点分布全市的地域优势,建设覆盖所有校区的wifi环境,既方便师生在校内随时随地访问学校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又利于培养师生借助移动终端开展移动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2.2 向教师配给高性能的智能终端并提供必要的基础培训和教学指引

Naismith和Corlett早在2006年就提出,“移动终端的所有权”是移动学习得以成功开展的主要因素。如果学习者觉得自己拥有用于移动学习的技术工具,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权。但如果学习者所使用的技术工具并不是他们的,至少也要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东西,可以随时使用,随意定制或升级,甚至是粗暴地使用[2]。要想成功地开展移动学习,就应该为教师提供高性能的智能终端鼓励他们自己开展移动学习,从而带动学习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开展移动学习。

要充分发挥移动技术的长处,在配给智能终端的初期,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基础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把移动科技运用到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去[3]。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懂得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学习,甚至是分不清i Pad和Android Pad的区别,又如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开展移动学习?而且,以移动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将会有效地激发起教师的研究热情。

另一方面,为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移动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很多研究表明:在没有合适的指引和培训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会倾向于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来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而不去考虑如何借助新技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3 设置可供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的技术环境

在校内教学大楼、实训室等公共教学场所,设置可供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的展示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可以方便教师在面授课时开展更灵活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点,布置相关的现实专题作业,要求学生在非面授课时间从现实生活中以及互联网上通过移动终端记录、收集相关的照片、视频和文本材料,并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制作学生自己的作业简报,最后在课堂之上与他人进行分享和讨论。同时,在校内教学大楼和图书馆的休息室、英语角、咖啡吧、小餐厅等各种适合开展讨论的场合,同样设置类似的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环境,鼓励学习者在这些场合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

考虑到智能手机普及率虽然高但屏幕较小,而屏幕较大的智能平板人均普及率不高,加上国内整体无线网络环境性能有待提高,所以可通过在校区各种场合设置可供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的技术环境这种方式去有效地激发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移动终端的热情。

2.4 鼓励师生BYOD

对学习者而言,携带自己的智能终端穿梭在校园,顺畅地查阅所需要的课程资料、教材是非常容易的。许多院校和大学也在反思是否有必要还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房或者个人笔记本电脑。而且,在学习者的智能终端上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能够很容易地建立起属于学习者自己的个人学习环境:里面有他们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工具和其他学习资料,同时又能够和其他同学开展互动[4]。

在国内高校,以往的那种为学生建设机房、配置设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模式是不能运用在移动学习项目里的。一方面,移动设备的生命周期大概是三年,国内高校一般没有财力来每三年更新一次设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移动”,这极大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移动学习项目最可行的方式就是由学生自己提供设备,而由教育机构提供网络和内容方面的服务。移动学习在西方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不断获得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高校提倡了BYOD(自带设备)运动。

2.5 筛选现有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升级

对现有的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升级,使之变成可用于M-learning中基于浏览器使用的教学资源。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原有教育投资,与此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在开展M-learning初期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对现有的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升级改造之前,必须建立严格的筛选条件,内容平实、难度不高、时间短小、方便检索、可模仿操作性强的E-learning教学资源应该成为资源改造的首选。

2.6 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深度合作开发基于html5技术的课程资源

移动学习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如果仅靠筛选后改造的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是无法满足移动学习的资源需求的。考虑到安卓和苹果在特色资源的兼容问题和APP的多系统版本开发成本问题,基于终端HTML5技术浏览器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国内移动学习课程的主要开发方向。

学校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和任课教师紧密合作,携手建设全新的移动学习资源。教师以“短、平、快”的教学设计原则对课程进行解构,建设大量的微型教学媒体素材。教育技术工作者则聚焦于移动学习资源著作工具的选型、课程的开发和后台管理。

移动学习课程的著作工具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1)制作过程简单;2)支持多种素材的输入和呈现(文本、简报和多媒体);3)支持一次制作,多格式发布(Flash和HTML5);4)作品可以跨平台浏览(PC、苹果、安卓);5)支持客观题型的测试题(选择题和判断题);6)学习过程可跟踪。例如,在国际E-learning和M-learning领域屡获殊荣的在线著作软件Rapid Intake,以及新兴的Focusky是国内高校计划自己制作M-learning课程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7 与国内大型电子书商合作,开发图书馆APP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少高校图书馆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实体馆向数字实体混合馆的转型,拥有着数以百万计的数字图书资源。以此为M-learning的切入点,校方可与国内大型电子书商合作,开发出适用于安卓系统和IOS系统的图书馆APP,在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的同时提供各种实体图书个人管理服务。

3 预测与讨论

参考近年《地平线报告(高教版)》的相关内容,本文认为移动学习开展之后将出现以下的这么一些问题和启示:

3.1 提高可用性

移动学习成功与否取决于使用移动和无线技术工具过程中人的因素。Kukulska-Hulme(2007)根据相关实证研究总结了可用性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移动设备的物理属性、内容和软件应用、网络速度和可靠性以及使用移动设备的实际环境。

虽然,校园内的wifi环境和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环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开展移动学习和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技术环境也同样增加了学习者的娱乐机会。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适当的管控机制,包括设置网上行为管理策略和制定公共场所同屏分享环境的使用指引,力求在不会打击学习者学习热情的基础上预防发生“迷航”的情况。

3.2 研发新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移动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连接起来的新机会,使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延伸到现实环境下进行,也可以为接受正式教育打下基础。在移动终端上进行课程资源的学习是正式学习的一种延伸,其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正式学习中常用的小测验的方式结合移动终端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

但是,想对在移动终端上发生的非正式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却是非常困难。为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尝试引入Mozilla开放式徽章平台,一方面鼓励移动学习者把他们不断积累的各种证明文件放到这个可视的面向公众的系统平台上面,另一方面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密切沟通,通过平台对各类证明文件进行徽章的设计、收集和归档,在此基础上对移动学习者的移动学习效果进行宏观的评价。

3.3 重新思考移动学习设计

移动学习的特点包括“个人的”“即兴的”“充分利用机会的”“非正式的”“无处不在的”“有具体背景的”“私下的”“情景感知的”“短小精简的”和“便携的”。由于当前国内的公众Wi-Fi环境性能不高,所以学习者在校外利用移动设备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的深度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校内的Wi-Fi环境性能虽然良好,但移动学习的广度则受到了影响。因此,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上述现实环境的差异,考虑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如何有效克服现实环境带来的限制并体现出移动学习的独特优点。

参考文献

[1]陈阳键.国内高校移动学习的碍因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5.

[2]迈克·沙普尔斯;肖俊洪.移动学习:研究、实践和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2013(3):5-11.

[3]UNESCO.Policy Guidelines for Mobile Learnin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移动学习的指引)[EB/OL].http://www.unesco.org/new/en/unesco/themes/icts/m4ed/mobile-learning-resourc-es/unescomobilelearningseries/

移动界面设计分析 篇8

关键词: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继电保护;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003-02

在变电站不断进步和改进的状况之下,通电网络体系构建的关键点早已成为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构建,也使得中国的变电站项目迈入了数据化和自控化的进程。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可以大力保障总体电能体系的平稳性和安定性,与此同时,车载移动式变电站还能够高效地提升电能体系供应的速率和水平。在科技不停进步和开展的时期,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继电维护设备的关键性也备受瞩目,因此对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继电维护设备开展研究和讨论具有现实价值。

1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继电保护配置机构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是在自主控制一元机械前提下配合互联网二元机械,在IEC 61850通讯标准的基础上完成数据的分析和互通性,并具备继电维护和信息管控等作用的技术化变电站。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包括三大层面:实际间隔阶层设备、中心互联网通讯层面、幕后操控层面。

1.1  进程层面

进程层面的组成成分是智力末端、对口设施和单元,其关键是互换机械,进程层面对继电的维护大体经过迅速跳闸设备。

①对电能运作的电气容量开展同时管控,例如电压值、谐波量、电压值、相位等,并且经过互换机械以互联网互换形式传播数据。

②检控运作器械的各项数据,测验断路器、隔离装置、变压器等器械的运作情况等。

③实施和推动运作管控。

1.2  空隙层面

空隙层面的任务是对器械开展维护和管控工作,在对空隙层面信息的同时搜集以及管控指令下达的顺序等,进行运作以其他管控作用,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通讯任务。

1.3  管控层面

管控层面的首要器械是活动设备、主要机械、约束转化器械等。首要作用是对总站信息数字的及时汇报,对信息库的更新,并把搜集到的数据传递到管控核心接收任务,向空隙层面和进程层面下达命令。此外,能够依据不一样运作形式,提前配合离线定制整定计算法则,确立几种确定数值的方法,确立体系运作中突发的问题,维护对应转换到提前设置好的一系列确定数值范围。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依据主体开展维护设备设置的工作,例如线路维护、主线维护和变化维护等,和应用一般交互感受器时相同,只是把以往维护设备的沟通量装入插件转变为信息搜集光纤插口,用以太网络一并传递GOOSE和搜集样本的数值。

2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和继电保护配置

2.1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①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供应体系的一般运作大体是指体系中的线路以及其装置都在最高效率下运作,所投射出的各种运动都在一般范围以内。

②电能供应体系失常运作的定义是体系即使不可以依照一般形式运作,也不可能引发体系出现突发情况。若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中的电能供应体系处于失常运作状态时,则继电维护设备可以精确的传递有关的数据信息,并且在状况产生之前做好对失常运作的装置进行合理解决的准备。因此经过对状况趋于减小以及对状况产生的准时报告,完成体系中继电维护设备功能的目的,所以在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电能体系中继电维护设备是保障电能体系运作可行的最关键设备。总而言之,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中电能供应体系的可行性取决于继电维护设备设置的科学性。

2.2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

在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进步变化中,继电维护从以往的虚拟形式维护进步到了当前的信息式维护形式。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中自主控制一元机械与互联网二元机械的配合,保障了各电能装置的数据分析和交流。此中划分层面设备中的继电维护,它的变压器维护以及线路维护等都在此进程层面中,所以就能够对MU车载移动式运作的参数状态以及搜集样本进行直观获得,不再需要经过进程层面中的互换机械。空隙层面中的为多空隙主线维护设置,其参数状态的得到要经过进程层面的互换机械。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区域维护管控部分,在幕后管控层面。区域维护管控部分监视电脑空隙层面互换机械,空隙层面信息搜集体系主线维护进程层面互换机械,变压器和管控设备线路维护整合部分MU智力运作盒幕后管控层面、空隙层面、进程层面。

①在对层次进行分配时,可以直接与MU车载移动式操作进行消息交流而不需要单独的观察其他信息,就可以对输电线路和变压器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并且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另外的程序进行安全操作,这样就可以消除网络中断时带来的安全威胁。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在输电安全的措施上的这种改进,消除了传统输电时对于网络突发状况带来的安全隐患。

②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在其后台程序中对于降低输电线的负荷,监控和保护电源以及线路重合闸等设备起到了系统性的集中性作用,保障了既定方案的顺利实行。车载移动式变压站的后台程序可以将变压器、输电线、母线等设备监控与保护进行统一的管理而形成一个整体,使得操作变得简单可行,加快了变电站的运行,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设备保护的时间,解决了设备运行时出现故障时需要全方位检修的问题。

③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车载移动式的调整保护定值和保护范围,从而避免了人为操作时而引发的跳闸问题。传统的保护定值是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整的,而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可以根据需要车载移动式的进行调整,也可以根据需要由工作人员进行更改,这样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使得操作的机动性变得更强,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通过其他方式来操作来保护输电线路,保障旁路运行。由于继电保护装置反馈信息是数字化的,只在光纤中传播,只能读入数字电压和电流信号。因此,测试数值信息读入的同步性就非常重要。

3  保护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的措施

3.1  电压限定延时的过电流保护

在输电设施中,经常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造成线路的短路,进而使得线路中出现不正常的电流电压流通,比如电流过大和电流过小的情况,有时尽管这样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但是为了保护电路长期稳定的安全运行,在出现电流过大的电流时,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应该及时关闭变电机的运行,当出现电流过小时,输电设施应该出现故障信号,来显示此刻线路中不正常的运行。为了区分这两类问题,可以在线路中加入低压元件,这样就可以及时显示线路运行故障出自哪方面,从而有针对性的切除故障。

3.2  变压器保护配置

变压器的保护可以通过层次性的装置进行分布性联合性保护,而变压器的后备保护则主要采用的是集中对其进行保护的装置,对于不过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则是通过安装的方式,就是在变压器出现故障时通过数字信息发给光缆进而促使电路跳闸,然后跳闸命令通过数据信息反馈给GOOSE和上传到网络。

3.3  线路保护

在保护输电系统的线路时,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主要采用多层次分层保护的装置,而电力系统的后背装置的保护则采用的是中央处理式装置。对于线路的保护和断路管理器的通信,则主要采用的是数据信息通过光缆将数据提交到通信保护装置,来达到车载移动式对线路的统一保护作用。

3.4  复合电压过电流保护

在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变电输电系统中,当线路中电流过大或者当变压器的反应与规定不同时,就必须进行复合电压过流保护装置对线路保护。该装置主要在变电站主要在不均匀短路时开始工作,短路不对称引起线路中的电流发生不稳定变化,而使得继电器工作,这种情况会引起线路的出现低压,然后中间继电器开始运工作,这样就能够令线路开始正常运作保护线路安全通畅运行。此时,通过设定初始信号就可以使继电器常用开关闭合而开启运行。同时,当线路短路时,会造成继电器失压,而清除线路故障之后,继电器的长闭开关就会闭合,这样就能显著提升电压元件的反应度。

4  结  语

大力发展车载移动式变电站技术,并充分将这些技术运用于实际,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新技术不仅能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融合,更能在危机情况下进行脱机控制,这样给继电保护带来了较为灵活的机动性,结合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和装置,对新型的车载移动式变电站进行系统性的完善,这样的系统不仅能够使变电站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还能快速的对故障部位进行清除与维修,解决了传统继电保护在设备发生故障时输电严重影响输电效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华春,李伟林.车载移动式超短波监测技术设施测试验证平台方案探讨[J].移动通信,2013,(3).

[2] 武超,谭树林,苏卫华,等.车载移动式CT方舱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3,(6).

上一篇:专线方案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