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共8篇)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篇1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追溯陆游诗歌的艺术渊源,当然首先要追溯到杜甫。陆游不但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而且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他认为学杜不可在字句上模仿,必须在精神上与他相通。陆游得之于杜甫的就不仅仅是字法、句法,而且是杜诗的精髓,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杜甫具有的博大胸襟,的历史感,以及的生活经验,他的诗歌境界雄浑而壮阔。而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微的景、物,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澜达到的。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说:“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赞赏王宰能在尺幅的画卷中表现出万里江山,杜甫自己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如果说杜诗有什么艺术奥妙的话,那就在于他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陆游学杜,深得此中三昧。他的许多诗立意恢宏,笔触细腻,很有杜诗的意趣。

(节选自袁行霈《陆游诗歌艺术探源》)

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溯:意思是回首往事,探寻本源。B.推崇:“崇”字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C.精髓:“髓”字的读音是“suǐ”。D.和谐:“和”字也可以写作“合”。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忧国忧民丰富深切深沉透彻因为 B.深沉透彻忧国忧民丰富深切所以 C.忧国忧民深沉透彻丰富深切所以 D.丰富深切深沉透彻忧国忧民因为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游既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更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认为学杜诗必须在精神上与他相通。

B.陆游并不在意于学习杜诗的字法、句法,而是注重杜诗的精髓,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

C.杜诗的艺术奥妙,就在于他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

D.陆游的许多诗立意恢宏,笔触细腻,恰恰是他得之于杜诗意趣的表现。

(二)课内文言文和基础知识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D.以子之道,移之官理道理 .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比得软脚病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B.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世言晋王之将终也。..D.急起从之,振笔自遂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6.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赂者以赂者丧。.A.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C.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D.且硕茂,早实以蕃 .

8.下列选项中两句均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C.少纵则逝矣

序天伦之乐事 D.今已亭亭如盖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9.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B.此三者,吾遗恨也。C.故不我若也

D.居则曰:不吾知也

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六国论》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论今,给宋朝贿赂苟安的政策敲响警钟。B.欧阳修作《伶官传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

C.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成语“胸有成竹”正是出自于此。D.《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理喻为政之理,说明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勤勉用心”的道理。

二、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12.以赂秦之地,_________________,以事秦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5.__________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则》 17.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论语十则》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5-27题。

和中斋韵(过吉作)①(南宋)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注】①中斋,邓剡的号,官至礼部侍郎。厓山战败后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元兵解送,北去大都。吉,吉州,是文天祥的故乡。两位志士被押在囚船上,经过故地,感慨不尽,以诗唱和。

2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作者自比在五丈原早卒的诸葛亮,又以“局促”的辕下驹自比,感叹沉重;“傍谁辕”以设问手法表露国势不济,大厦将倾,实在难有依傍的深忧和悲苦。

B.颔联用典,前句中含着泪光北去的王昭君正是作者被押北上、不舍不甘的写照;后句“啼血南飞望帝魂”,表现作者一路难以排解的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

C.颈联两句均有句内对比,前句“唯我在”似幸,而“骨肉凋残”则实大不幸;后句“形容变尽”是不幸,而“只声存”指有说话和写作自由,则是不幸中的大幸。

D尾联中“兰作行舟柳作樊”句大意是:岸边飘拂的柳枝,在诗人眼里,却成了羁縻身心的樊笼牵绊;身在樊却心似兰,诗人借木兰这种香木表达自己忠贞不屈之心。

26.《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所以,古人常用“子规(杜鹃)”表达思乡之情。下列诗句中,使用了这个意象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3分)A.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宋•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

B.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

C.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唐•崔涂《春夕》)

D.翠烟浓处著啼鹃,唤得韶光上柳绵。父老已知农事急,一蓑烟雨辨秧田。

(宋·易士达《旴江道中》)

27.尾联“江流千古英雄恨”的“恨”,包含了哪些意蕴?(4分)

包含了作者功业飘零之恨,“国之将亡,无所依傍”之恨,南归无望之恨和“骨肉凋残”之恨。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篇2

一、非智力因素体现在卷面上的尝试

1. 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考试内容的尝试。

例题:

到目前为止, 我已经养成了__、__、__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出这道题的目的并不只让学生单纯地在横线上填正确答案,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又岂止是能正确地在横线上写出几个词或词组?如“专心倾听, 勇于发言”贯穿于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学习之中;“乐于阅读, 勤于积累”是持续于课堂内外, 伴随一个人成长的整个过程;“勤查字典, 自主识字”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养成坚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又岂止于一朝一夕!出这道题, 我就是希望通过考试的形式, 对同学们从小养成好习惯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 引起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足够重视, 使学生把教师的提醒、教材的要求、考试的试题转化为一种内驱力, 自觉地、持久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终身受益。

2. 阅读考核中渗透人文思想的尝试。

例题:我会读, 我会写。

两个梨

妈妈下班来, /带回两个梨。大的给哥哥, /小的给弟弟。/哥哥说:“弟弟比我小, /大梨给弟弟。”/弟弟说:“我是小弟弟, /应该吃小梨。”/妈妈没说话, /听了笑眯眯。

(1) 我会读: (在正确的后面画√)

①哥哥和弟弟都要吃大梨。 ()

②他们懂得互相谦 (qiān) 让, 哥哥把大梨让给弟弟吃, 弟弟把大梨让给哥哥吃。 ()

(2) 我会写:

我在生活中也经历过这样互相谦让的事。让我用几句话来告诉你吧。

现在的独生子女知道谦让别人、关爱他人吗?因此在期中检测的试卷中, 我尝试了以上试题, 把读和写结合在一起, 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人文思想的熏陶融会到一起。

3. 命题要求中渗透鼓励、自主意识的尝试。

这是我在试卷中体现非智力因素的另一尝试。主要是将命题要求的“指派式”变成“自主式”, 学生在看到题目要求的时候, 不再是被动的, 而是从“我会”“我能”“我知道”“我喜欢”中获得信心, 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答题, 把考试当作是一次激情练习, 发挥个人较好的水平, 获得更多的自信, 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以考试手段培养学生乐于阅读, 勤于积累的尝试

1. 采用附加分制, 鼓励学生乐于阅读, 勤于积累。

例题:

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表示节日喜庆的词语, 如:欢聚一堂、__、__、 (注:每多写对一个词加两分) ____。

在试卷百分制以内, 鼓励学生多写正确的答案, 每多写对一个就多得分。这些附加分作为“哄孩子”的一种激励措施, 让学生在能够多得分的愉悦心情中, 在迫切希望多得分的欲望中, 把“乐于阅读, 勤于积累”转化为日常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持之以恒。

2. 试题答案的多元性, 以课内阅读促课外积累。

一年级上册有一篇《秋姑娘的信》, 学生们学了此文后, 知道了青蛙是冬眠的动物。考试时, 在阅读短文《小动物过冬》后, 设置填空题:

我知道冬眠的动物有:__、__、__等。

这道题的答案不是统一的, 可以联系课文来回答, 可以在短文阅读中寻找答案, 也可结合课外阅读获得的信息来答。只要填的是冬眠的动物即可。

三、在卷中设置综合实践题的尝试

1. 试题突出“语文性”, 同时整合课程资源。

苏教版国标教材编排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尤其是低年级教材,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比如《快乐的节日》在语文教材中是诗歌配插图, 在音乐教材中是歌曲配图画, 在美术书上就是“欢庆六一”的热闹场面……此类诸多。根据教材和学生们所学的内容, 我在命题时做了一些整合课程资源的尝试。

例题:猜猜画画。

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 /花儿见它点头。 (谜面为原人教版第一册中的课文)

(1) 我能猜出谜底:____。

(2) 我还能给这条谜语配一幅画哩!

这道题的考核意图就是让学生在读懂谜面的基础上, 兴趣十足地猜出谜底, 再根据谜面的表述, 画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来反映“风”的存在。此题是图文结合, 据文画图, 难度不大。学生在动眼、动脑、动手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做做说说”作为考题。

“语文实践”的最大特点, 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并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二 (下) 练习3的“口语交际”内容为“学会劝阻”。在试卷中, 我设置了这样一题:

例题:做做说说。

一天, 我看见一位同学洗手没关水龙头就走了, 我立即____对他说:“__。”他不好意思地说:“____”。

这道题一共有三处填空, 后两处为明显的“劝阻”对话, 考查的是“说”的目标。第一处考查的是“做”的目标。

3. 命题源于教材, 超越教材。

二 (上) 练习1“综合实践”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节, 学生为老师制作贺卡, 并写上一两句祝福的话。依此, 在新年到来之际, 请学生在期末考试卷上绘制一张贺卡, 并写上祝福的话。这一题来源于教材, 又略超出教材。因为在此卡绘制中, 学生要想一想这张贺卡准备送给谁, 根据不同的对象绘制不同的贺卡形状、图案, 再写出恰当的祝贺语, 在教材“原型”的基础上作了延伸、拓展。

4. 命题呈现可选择性, 鼓励创新。

试题的内容、难度要考虑到全体学生,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成功感。哪怕是在同一道题里, 也尽可能地让学生有选择性地答题。

例题:

我会写出下列标志 (略) 表示的意思, 还能画一个我喜欢的标志, 并写出它表示的意思。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3

一、 (24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发酵(xiào)佝偻(lǒu)

富饶(ráo)百舸争流(kě)

B. 剽悍(biāo) 酝酿(yùn)

绯红(fēi)日薄西山(báo)

C. 宁谧(mì)兑现(duì)

胚胎(pēi)松柏常青(bǎi)

D. 琴弦(xuán)花蕊(ruǐ)

哀悼(dào)雕栏玉砌(qiè)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显赫 灰烬 斑斓 名列前茅

B. 辨别 潦倒 树阴 变幻无常

C. 狼藉 天籁 隧道 妇孺皆知

D. 喧闹 端祥 花瓣 心悦臣服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欢迎2009年《教育科研通讯》,全年6期,共24元,也可破月订购。

② 刘师傅决定把珍藏多年的家谱贡献出来,为县史的研究献上一份的力量。

③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A. 订阅 绵薄 点破

B. 征订 浅薄 点破

C. 订阅 绵薄 打破

D. 征订 浅薄 打破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发展自身,创造美好的未来。

B. 我们思考问题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并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权衡各种利弊作出综合判断。

C. 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味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

D. 这些文明成就积淀在文化中,又通过教育传授给新的一代,从而使新一代获得比前代更高的新的起点。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卢医生的医学知识丰富至极,别说小手术,再大再复杂的手术,他也游刃有余。

B. 光新二小的老教师们一谈起那段坚守在乡村小学的峥嵘岁月,个个激动不已。

C. 目前制假者使用了高科技手段,造假水平蒸蒸日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打击力度。

D. 他们两人婚前信誓旦旦,婚后却同床异梦,变化真快,该不是网恋惹的祸?

6.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本杂志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B. 中央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C. 星期六下午,我用了整整一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老师布置的这篇作文。

D. 由于厂家众多,且质量不能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小家电市场很难形成大名牌优势。

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长年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文字,开始领略其中。

① 汹涌的内容② 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③ 澎湃的情思

A. ①②③B. ①③②

C. ③①②D. ③②①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兴起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楼阁,记游山玩水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如《丰乐亭记》、《喜雨亭记》等。

B. 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某人官名、地名、姓名、字、号等几项谦称时,先称字,后姓名。

C.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词又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人称作豪放派的代表作。

D. 类比是鲁迅散文常用的手法,他经常从日常生活、历史传说谈起,然后针对现实,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春末闲谈》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二、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①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9.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静”、“悲凉”三个词语既写了故都秋景的特点,也写了内心的感受。

B. 这是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概括和精描细绘,把故都之秋写得细腻逼真。

C. 如改成“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未变,情味却大变,抒情色彩大减。

D. 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下文即由此而写景抒情。

10. 对于第三节的描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碧绿的天空,色彩淡雅的牵牛花,一两只驯鸽,整个画面疏密得体,浓淡相宜。

B. 捧茶碗,望碧空,对蓝朵,听鸽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

C.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是因为蓝白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D. 描写北国之秋的景物,多用象征性描写,以小见大,读来寓意深刻。

11. 对槐树的描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选择的事物具有诗意,铺得满地的落蕊,无声无味,是秋的点缀。

B. 写脚踏落蕊细微柔软,细腻地传达出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的特点。

C.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让作者潜意识中有一丝悲凉,感到秋的深沉。

D. 一丝落蕊即能牵动心魄,这是白色恐怖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凄凉沉沦心境的反映。

12. 在艺术表现上,节选部分很有特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写到了江南之秋,构成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色深味浓。

B. 不写故都名景,只写“破屋”院子里的见闻,最平常的景物也能表现出北国的秋景、秋味。

C. 明写北国秋景,实写作者心情,选段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

D. 这几段文字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洒脱。

三、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7题。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而大渴喘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轩裳珪组[注]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而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注]轩裳珪组:官员的车马服饰,这里指官场应酬。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走:散步

B. 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喻:说明

C. 一日天子恻然而哀之,赐其骸骨 哀:怜悯

D. 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幸:幸而

14.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一日天子恻然而哀之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吾为此名,以志吾之乐尔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A.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C. 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 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15.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B.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

C.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B.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C.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D. 客曰:“其乐如何?”

17.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人认为醉翁“屡易其号”是为逃名,逃名者徒然自累;醉翁自己则自得其乐。

B. 天子哀怜醉翁憔悴病衰,准许他的退休请求,醉翁终于回归园田,偿其夙愿。

C. 醉翁想沉醉于“五一”之乐,可惜他常“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乃因世事太累。

D. 官场上的内忧外患劳顿人心;沉迷于琴棋书画则能放松心情,欧阳修选择了后者。

第Ⅱ卷

四、 (19分)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

19.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题1分)

(1) 春水碧于天,。(韦庄《菩萨蛮》)

(2),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浣溪沙》)

(3) 别时容易见时难。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4),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5) 是处红衰翠减,。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6)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7) ,因风吹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

(8)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9) ,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10) 念桥边红药, 。(姜夔《扬州慢》)

2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题。(6分)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这首诗以 再现了时间的遥远,以再现了空间的辽远。(2分)

(2) 诗中用飞将军李广这则典故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五、 (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1~24题。

一片树叶

东山魁夷

① 我经常旅行,远的曾经飞越北极圈,在拉普兰欣赏过夜半不落的太阳。那景色实在神秘,完全把人类排斥在外的荒凉旷寂的世界有一种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我的心。但是,我在北欧的旅途中,是在瑞典波的尼亚湾的海岸和芬兰的湖沼地上描绘白夜的。那是绵延不断、一望无际的针叶林与湖泊,是人类可以居住生息的处所。

② 我并不喜欢描绘阒无人迹的风景,所以我的作品多是(1)飘逸散发着人的气息的景色。但是,其中大抵是没有人物的,因为我描绘的是象征着人的心灵的风景,它自身叙述着人的心声。

③ 我喜爱古老的小镇,家家户户的的墙壁都渗透着几代人的体温,人们的生活依然保留着闲情逸致的情趣。在德国的古都,可以看到所有的窗边都盛开着姹紫嫣红的鲜花。那是向过路人亲切问候的语言。从屋里看,花朵一律朝外,不及街上观赏的那么娇艳动人。每个窗户都结构奇巧,别具一格。

④ 我作品的主题、随笔的内容,往往是有感于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性而发。我经常回忆起在战后狂飙突进的时代,我却走着(2)偏离时代潮流的另一条路。但今天看来,这条路还是走对了,而且决心今后继续走下去。

⑤ 因为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破坏了自然与人类,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地球上一切物质的存在意义及其尊严迷失丢落的危惧性与日俱增。不言而喻,恢复平衡感是至关重要的。而珍惜清澄的自然、淳朴的人性不正是抑制人类疯狂般疾奔迅跑的一种力量吗?!人们应当更加谦逊地对待自然与风景。在这里,出门旅行,接触大自然固然必要,兴味浓郁地体会风俗迥异的人的生活亦有裨益。但我以为,近在我们身旁,例如庭院的一株树木、一片叶子,如果潜心细腻地观察,可能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

⑥ 我观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凝视着枝柯上的一片树叶。这片叶子绿得莹洁可爱,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烁,这不禁使我想起第一次看到嫩芽初吐的时节。

⑦ 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绿叶生长的地方,还挂着一片褐色的枯叶。当它凋零飘落,你诞生了。坚挺硬实的幼芽饱孕着青春秀润的生命力。

⑧ 尽管有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婷妍交辉,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嫩稚的尖芽。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⑨ 春天终于来了。嫩芽欢欣地绽开了笑靥。那片落叶化为腐殖质回到土壤里去了。

21. 根据文意,解释文中加线句子的含义。(4分)

(1)

(2)

22. 文章第⑤段说“近在我们身旁,例如庭院的一株树木、一片叶子,如果潜心细腻地观察,可能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这句话中“生命的根本含义”指的是什么内容?根据下文回答。(4分)

答:

23. 第⑦段与最后一段中写到的“嫩芽”,在倒数第二、三段中用“你”来称呼,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谦逊地对待风景,并不是要出门旅行,或者体会风俗迥异的人的生活,关键是要观察体验身边的一草一木。

B. 文章在内容上层层推进,语言清新淡雅,写景中充满理趣,令人掩卷深思。

C. “珍惜清澄的自然、淳朴的人性不正是抑制人类疯狂般疾奔迅跑的一种力量吗?!”作者以强烈的反问说明了恢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平衡的必要。

D. 文章在选材上很有特点,作家选择富有启示性的自然与风景,并由此引出对生命的感悟。

E. 本文标题为《一片树叶》,可文章前四段却没有写到“一片树叶”,这几段尽管与下文没有必然联系,可是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六、 (4分)

25. 依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下句,使之与上文成为一段完整的话。

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苦痛时,内心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愈见锋芒;

七、 (70分)

26.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作为一个英雄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在征战的疆场上没有一个可以与之一试高低的对手。给自己找对手,就如同刀寻找剑,歌词寻找旋律。

给自己找个对手,不是盲目地寻找“敌手”,把对手打倒在地,决出胜负,而是不断地锤炼自己。我们是普通人,也有一个强烈的渴望,给自己找个对手,让平淡的生活激荡出一些清亮亮的浪波。

你不也曾有这样的渴望吗?请以“对手”为话题,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 C (A组“酵”、“舸”,B组“剽”、“薄”,D组“弦”、“砌”不对)

2. D (“端祥”应为“端详”,“心悦臣服”应为“心悦诚服”)

3. A (“征订”是从杂志社的角度说,此处是从读者角度说,因此应该用“订阅”;“浅薄”有贬义,应该用“绵薄”;“点破”与上下文意境相符合)

4. B (“从”改为“以”)

5. C (“蒸蒸日上”是褒义词,此处属误用)

6. D (A项句式杂糅,B项语序错误,C项“整整”与“左右”矛盾)

7. B (内容—情思—哲理,按逻辑顺序)

8. B (先官名,次地名,后姓名、字号)

9. B (不是“客观概括”,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10. D (不是“象征性描写”,而是“白描”)

11. D (“白色恐怖”、“凄凉沉沦”是牵强附会)

12. C (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

13. A (走:快跑)

14. D (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第一个“以”是用来,第二个“以”是因为)

15. C (C是意动,其余都是使动)

16. D (A.虽然:即使这样。B.成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C.得意:从……中得到快乐)

17. B (“醉翁终于回归园田,偿其夙愿”不对,文章开始说的是“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18. (3分)你是个想要逃脱名声的人吗?(这样)多次改变自己的名号。

19.(10分)(1)画船听雨眠 (2)细雨梦回鸡塞远 (3)水落花春去也 (4)泪眼问花花不语 (5)苒苒物华休 (6)也无风雨也无晴 (7)百啭无人能解 (8)人比黄花瘦 (9)零落成泥碾作尘 (10)年年知为谁生

20. (6分)(1)秦汉明月 万里出征(每空1分)

(2)批评边将腐败无能;作者期盼朝廷重用良将,保卫边疆。(每小点2分)

21. (4分)(1)象征着人的心灵,叙述着人的心声的风景。(从画线句子后面的一句话提炼,“象征着人的心灵”、“叙述着人的心声”各1分)

(2)创作有感于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性的作品。(从画线句子前面的一句话提炼。2分)

22.(4分)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在困境中积聚力量,取代旧的生命获得成长。(“生命的根本含义”根据原文第⑥~⑨段内容提炼,“困境中积聚力量”2分,“新的生命取代腐朽的生命”2分。意思对即可)

23. (4分)拟人。(2分)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对树叶的赞美之情。(2分)

24. (4分) A、E (A. 作者并不反对出门旅行。E中前几段是为下文铺垫。对一项得2分)

25. 例:被动承爱磨难的人,在经受磨难的打击时,内心是惶恐的,磨难使他仿佛落花日渐凋零。(从句式、句意、表达几个方面判分)

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篇4

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为秦皇岛市统一试卷,考试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难度适当,知识覆盖面广,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第Ⅰ卷分析

第Ⅰ卷为选择题,主要集中在了对语基中字音、字形、词语、修辞和病句的考查上,这些考点均是高考的考点,也是检测学生积累方面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部分得分比较高。

二、第Ⅱ卷分析

本卷中测试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高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掌握的不是很好。诗歌鉴赏题。设两题,①小题考内容,②小题考手法。学生对①小题完成较好。学生能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②小题属难题,完成情况较差。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

背诵题为容易题。所选均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目的句子,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现代文阅读题所选为散文,学生得分比较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

语言表达题考查的是对他人的称呼,学生得分不高。

本次作文为给材料的作文,要求学生就所给材料进行分析,从某一角度谈自己的认识,能考查出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能看到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情况。

今后措施:

1.基础知识题还要加强对成语、标点等知识点的教学。

2.背诵题要注意字形的训练。

3.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要从知识点上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4.散文阅读要加强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作文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加强论述结构的层次性,使作文思路清晰。

昌黎六中高二语文组

高二语文试卷卷面分析 篇5

五、调整方向

1、加强双基训练,强化字音字形的练习,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积累。

2、强化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的讲解,力争使学生规范答题。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6

语文试卷分析

这次的语文试卷,突出了基础性、实用性以及能力考查,基本上涵盖了教材要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是一份结构较为合理,难度适中的期中考试卷。现对本试卷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试卷特点

1、试题结构合理,知识点考查全面。

整份试题紧扣大纲要求,从语言积累及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四个方面,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考查。积累及运用考查内容涉及阅读、词语成语、病句、语言表述、文学常识等,知识点覆盖率高。考查内容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内容并轨,难易适中,切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2.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相映成辉。这样既重视课内知识的考测,又做到了课外阅读能力的的考测。考题涉及理解、分析、运用三个层级的考测,形成梯次,同时也提醒学生,注重课本学习。

3.注重实用性,贴近高考题型。

如:20题补写句子,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

A语言文字运用: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点多、面广,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17题补写句子本题偏难,全年级均分0.4。存在问题:1.不能准确运用成语,对成语一知半解。2.结 合上下文推断的能力较差,往往是抛开文段主观臆断,做题没有方法可言。

B现代文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文智力技能。

1、要有观点,“语言富有诗意”“情感朴素真切”“充满画面感”“意韵深远”。

2、要有概括和分析,不能只是描述内容。

答题误区:

1、事无巨细,杂乱无章,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条理。堆得满满的,不明确。

2、只叙述举例,不概括分析。

好的方面是,几乎所有同学都能从两方面加以阐述。本题难度不大,区分度不高,均分3.5分。

对策:在精炼语言、概括分析、答题条理、卷面整洁等方面,仍然需要下苦功训练。

C小说阅读,5题答案两点,每点二分,同学们基本能答出第一点照应。第二点能答出比喻、自理自信得二分。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这道题能得三分,个别同学得五分,大部分是四分。强调同学们现代文答题要把握住主题来答。

D古诗文阅读,13题(1)翻译第一个得分点是“擅”,答案是“拥有”的也给分了;第二个得分点是被动句,很多同学根本看不出,第三个得分点是“以此”,同样还是有不少同学翻译错。均分是2.45,得分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一方面强调识记,另一方面也得有灵活应考的能力。

总体得分很低,都是平常强调过多次的点,失分如此多,可见日常学习中的落实还是不太扎实。今后教学中要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

古诗阅读(15)小题鉴赏写景的手法,需要学生对艺术手法要理解,运用,同时把握手法特征,学生对题目要求理解不够全面,分析不到位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E.作文 正确立意:

1、实践出真知、爱国、坚持不懈的学习

2、树立终身学习、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等。

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准,不会抓材料的关键词句2.语言苍白,没有亮点句3.文体不明,四不像作文是考试作文的忌讳4.卷面糟糕、缺少标题(扣2分)、字数不够(缺50字扣一分)

三、教学反思及措施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篇7

1. 文本分析不足。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 阅读与写作的内容所占分值比重很大。阅读方面, 不仅有现代文阅读, 还有古代诗文阅读内容。语文教学方面, 阅读的意义在于以文本为根据, 考查学生的对于不同文本的有效阅读与鉴赏评价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的语文试卷讲评课堂, 为了提高讲题效率, 教师选择不进行文本分析, 而直接进行试题讲解。其教学的重点在于分析题目的出题规律与标准的答题方法, 就题讲题, 以题目内容向文本要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脱离了文本的根本,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真正找到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对文本阅读而言, 寻章摘句很容易断章取义, 也无法直接得出文章的题眼与关键句。而语文考试出题考虑很多情况下都是直指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的, 对于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也非常重视。以题讲题, 而不在乎文本鉴赏, 只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选择。如在诗歌鉴赏中, 情感的分析与领悟必须联系整体来进行评价。而文学类的阅读探究题如果没有通读全文, 没有仔细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是无法得出最后的准确结论的。没有进行文本讲解, 只报答案, 只会让学生无法参与最关键的文本鉴赏过程, 造成其语文阅读能力的滞后。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也会养成一看到题, 就只分析答案合理性, 静不下心来阅读文本, 拿题就做, 对于整个阅读材料只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印象。这种不良的做题习惯不仅会造成学生阅读题得分率低下, 同时还会影响学生一生的阅读品味与阅读习惯。

2.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

在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中, 讲评的意义在很多教师看来, 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而教师讲的内容就是把学生在做试卷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总结, 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这样的思路下, 教师讲, 学生记, 最后完成一份有正确答案修正的试卷就结束了整堂试卷讲评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关心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只是一种以终于讲完试题的心态在教学。作为一名教师, 应时刻以学生的思维去看待教学, 以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而不能以一种想当然的态度来开展教学。对高三语文试卷讲评阐述, 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有所不同, 每个学生在语文综合能力的应用上也都有所不同。基于此, 在进行试卷讲评时, 教师在把握整体性的同时, 还要强调学生个体间的特殊性, 给予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不同的思路, 提出自己做题时的想法, 讲出自己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答案的原因, 进而让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明了教学中应加强的部分。这样的讲评课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长, 才能让学生真正明了为什么失分, 如何正确阅读与鉴赏文本。

二、如何提高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效率

1. 以学生为本位, 进行教学重点确认。

在进行高三语文试卷讲评之前, 应确定好讲评的重点。不同的试卷, 备课的方法与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不是只备答案, 却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在讲评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切忌一堂课把试卷讲个不停, 而应让学生掌握讲评课的节奏, 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摸深摸透, 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答题误区与其出错原因, 应进行重点跟踪。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发现, 学生在试卷中失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在语言表达与现代文阅读方面存在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文审题时存在误区。了解清楚这方面情况后, 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评课重点确定,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整个课堂里学生把其想法表达出来, 笔者进行分析与总结, 当学生觉得讲透了之后, 再进行下一部分的讲课。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目的, 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 案例教学, 体现典型。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学中,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体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评分标准的理解度, 明白了如何去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待一张试卷, 如何站在评分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组织答题语言。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印象, 笔者在进行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学时, 都会先把学生中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答案备入课堂内容, 在上课时, 先以多媒体方式或者板书等形式进行展示。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思考答案的核心。如教师可先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 为什么要这样答题。接下来再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想一想, 这样答题的原因是什么。再站在评分者的角度来想想这样的答案体现了学生怎样的语文素养, 反映了学生语文能力哪方面的不足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中是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间互相诊断, 师生互动, 回归到了文本的鉴赏与精读, 提高了学生对于代表性案例与典型性答案的认知度, 并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去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如何正确地鉴赏文本, 如何有效地抓住试题的题眼。

3. 方法集成, 提高答题准确度。

任何考试都有固定的模式与规律, 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着固定的考查重点。基于此, 在把握好学生对于文本的鉴赏能力之后, 在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上, 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做题方法的归纳与集成。如读题的方法, 明了题目所问的重点, 如何对段落进行分层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分号与标志性词句的有效理解, 对于题干指令的正确领会, 对于过渡性, 描述性与修饰性句子的有效过滤等等。特别是在进行答题时, 确定答案前应进行回顾确认, 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做题习惯,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在讲解过程中, 应求质不求量, 重视学生的参与, 重视学生的做题情况。让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让试卷成为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试金石, 让讲评课成为针对性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高三复习过程中, 对于高三语文试卷的讲评是重点内容。而目前来说, 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与个人想法, 对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进行相关阐述, 并提出若干建议, 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误区

参考文献

[1]陈军.走出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的误区[J].中学教学研究, 2012 (12) .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篇8

基础知识百花园

3.成语填空并分类。

( )通( )大

大( )无( )

( )神( )主

若( )若( )

波( )壮( )

蹑( )蹑( )

描写人物的成语:__________

描写景色的成语: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层意思,能够用“仍然”“果然”两个词中的哪一个连起来,写成一句话,并写下来。

我再次改变了实验步骤。

没有出现想要的现象。

5.写出句子的意思: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菜蜜园

按要求填空

1.名言警句:愿乘风_______ ,面壁_______。

2.歇后语:孔夫子搬家——_______;

3.对对联:上联:四海皆春_______,

下联:_______,

横批:_______ 。

4.把古诗中的千古名句补充完整:

(4)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2)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

(3)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4)谁言寸草心,_______。

口语交际趣味园

丁丁和冬冬在打电话,请你发挥想象,写上冬冬的话,使他们的对话合理紧凑。

丁丁:你好,冬冬,我是丁丁。你找我有事吗?

冬冬:_____________

丁丁:噢!没问题!

冬冬:_____________

丁丁:还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冬冬:_____________

丁丁:不客气,这是应该的。再见!

阅读思考大观园

1.根据课文《凡卡》写一段话,说明凡卡的不幸遭遇,试着用下面的词语,语句要通顺。

痛苦 幸福 欢乐 想念

2.用课文題目填空。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素有甲天下之称的《______》,跟随老舍游赏《______》,共同感受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又与巴金先生畅游了《______》领略了榕树的大,鸟儿的多。欣赏美景之后,我们的心情不能平静,因为这样的景致,有些已被破坏,看着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要向全世界呼吁:“保护环境吧,我们人类的《_______ 》。”

请从上面这段话中的三处美景中选择一个,为其写一句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3.阅读课文段,回答问题。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1)“嗬!好大的雪啊!”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答案不止一个。)()

A.兴奋B.厌恶C.惊喜D.平静

(2)“蓬松松”给人一种像棉花一样松软、轻飘飘的感觉。“沉甸甸”给人一种像铁块一样沉重的感觉。用这两个词形容同一个事物——雪球,是否矛盾?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A.矛盾。这两个词是一对反义词,不能同时用来形容同一个事物。

B.不矛盾。从外形上看,堆在松柏上的雪球显得很轻,但是他们堆得很厚,将树枝都压弯了,从这里更能看出雪下得大。

C.说不清楚,不了解作者的意图。

4.阅读短文,回答问題。

迷惑敌人的迷彩服

在现代战争中,侦察仪器越来越先进,部队的行动很容易被对方发现。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人们用一种特殊的颜料把军服染成黄一块绿一块的,制成了迷彩服。迷彩服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和周围的自然景物色彩十分相近,反射红外光波的能力也与周围自然景物反射光波的能力相似,所以敌人用肉眼看不见,而且现代化的仪器也不容易发现。

现在,有些国家的军队还根据不同兵种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迷彩图案,进一步增强了遂,惑敌人的能力。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有些国家的军队还根据不同兵种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迷彩图案。

缩句:_____________

②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人们用一种特殊的颜料把军服染成黄一块绿一块的,制成了迷彩服。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

③敌人用肉眼看不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

(2)回答问题:说说迷彩服为什么能迷惑敌人?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

毛主席一生特别喜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 操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_______在出差的列车上,______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有趣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

毛主席在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机会 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长时间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儿,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读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外国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主席特别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将文章( )里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2.在文中“_____”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这句话表现毛主席_____________

(2)“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这句话说明毛主席_____________

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下来。

快乐习作园

上一篇:儿童之家实施方案下一篇:提升六年级毕业班语文成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