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
2.学生反复读诗,并让他们找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3.让学生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习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们感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惜别之情。”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感悟到的?”在汇报中学生借助预习中搜集到的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及条件。学生A说道“诗人与元二分别后距离遥远,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难见面,所以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学生B说道“关外条件艰苦,元二在那儿又没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作者对元二关外生活十分担忧,所以很舍不得。”学生c说道“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了王维当时身体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二了,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我说:“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你们的预习做得很好。是的,王维在元二离开的两年后去世了.可见他们的分别竟是永别呀!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孩子将诗人对朋友那种离别与牵挂感悟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 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 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 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诗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 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__________。
4. 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摘要:<正>一、教材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二、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安排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2、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让学生读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我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郑东新区杨桥中心小学
时金萍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由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舍,君”两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有得。.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给唐诗配置音乐,使唐诗教学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首先配乐深情朗读了四首千古绝唱: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柳永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接着围绕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带领学生们走进了王维的诗境中。一节课下来,对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有了新的感悟:
一、古诗到底该如何读?
古诗教学,读是主旋律。然而怎样细化读,让读成为古诗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让读在古诗教学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呢?我认为课堂上要用读贯穿整首读的教学,但这种读不能是单
一、空白的读,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色,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因此,我设计了读的层次:初读——研读——品读——诵读。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步步递升,从而避免了将老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情境究竟如何创?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的深远,其丰富意象决定了它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因此能给人留下非常广阔的品味空间。这正是它能千百年来被人们不断传诵的真正原因。如何把古诗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情境的创设。在不断地尝试中,我没有用过多的引导语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先用四首离别的千古绝唱渲染气氛;然后出示元二一路所经的地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知此行的路途遥远与艰辛;接着引出诗人临别时的劝饮之辞,启发学生理解这一杯杯的酒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在《阳关三叠》的配乐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深情的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的外在情感体验逐渐上升为内在的理性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语言的感悟。
三、学习方法如何教?
古人曾经说过“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习古诗也是一样,掌握一种行之有效地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用一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很难总结出来一条非常有效地学习方法,那么学习方法该怎样教呢?因此,当学生对古诗的感性学习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我及时引导他们对前面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小结,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学习技能的意识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古诗方法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上一节课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同时强调这就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其次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示要点,由学生读,以强化对学习方法的意识。最后告诉学生这种古诗学习方法完全可以在学习其他古诗时使用。
一、了解诗人,入话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直接题目导入,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视情况知道朗读停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可以学生评,也可以老师适当评。)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这里可以放开让学生多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听听他们的课外阅读以及接触诗文情况,可以说例如,哪首是是王维写的等等,让学生有话说。)
二、多读几遍,其意自见
1、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试着朗读,体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仔细品读,收获多
1、诗中物
1)找出诗中提到的景色,物,试着想象那时的情景,脑海中出现一个画面。2)此时你有一枝画笔,你想画些什么呢?(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换角色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配乐再品诗句的别样情怀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用你端正拿手的字,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尝试背一遍。
五、晓知过去,体味古人用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恰当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赠汪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等。拓展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由景)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2-30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古诗06-13
送元二使安西4年级教案01-23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10-01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课文《船长》教学反思01-06
课文一面教学反思01-30
翠鸟的课文教学反思09-10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26
课文《云房子》教学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