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4篇)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找拱形》是“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后,所单独研究的一种形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拱形,并初步了解了拱形特点之后,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设计的一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生活中的拱形或类似拱形(圆顶形、球形)的弧形的物体和拱形物体的作用。并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节课的难度不大,但内容不少,把握详略,注意理清思路是上课成功和关键。

二、教学重点是拱形的特点及应用。难点寻找并描述饮料瓶形状结构特点。

本课的探究活动有三个,一是在观察感受乒乓球的厚薄、软硬后,用半球来承担压力,认识圆顶形物体的抗压能力;二是通过挤压整个乒乓球,感受球形物体的承压能力。用这两个活动有两个目的:认识类似拱形物体的承压能力大,并引入对它们且有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观察塑料瓶结构特点,合理分析这些结构包含的科学道理。感受科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拱形应当有比较深的认识,对的观察物品和表达特点应该可以较好完成。简单探究活动的方法和过程也应当能比较顺利完成,具备了初步探究活动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按说,这一节的难度不大。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的设想是利用两个探究活动,有逐步认识拱形和类似拱形的弧形物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了解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再利用一个观察活动,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从而感受科学的巨大力量。在基础知识准备之后,让学生观察塑料瓶结构,并描述其特点,加深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最后,利用多媒体图片、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2、学法

(1)通过探究活动感知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利用观察到的实物或已有的知识积累认识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复习拱形的特点后,出示一些类似拱形的建筑物图片,发现它们与拱形的异同,引入对球形和圆顶形的实验与分析。因此,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结构,引入圆顶形和球形物体的认识。然后,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拱形组合的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进而帮助学生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2,探究活动,利用对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达到认识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的目的。在此,给学生提示:圆顶形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拱形的组合,且不产生外推力。球形中最坚固的形状。

3,认识了解拱形的具体应用。先通过一个观察、描述活动让学生认识塑料瓶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

4,利用直观的图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 :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5,小结本节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交流补充,做到学有所获。

六、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结束后,我仔细琢磨多次,主要成功之处是:教学流程是清晰的,把握了重点,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也产生了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 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1,过高估计了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如观察塑料瓶的结构特点并描述出来,这一环节出乎意料的尴尬,许多学生不会或根本不去观察,这也是平时学习习惯训练方面的不足。

2,学生活动和学习的思路是模糊的,不明确目标,只是被动地去做、去学。

3,课堂激情不高,专心投入的人不多,后半节学生的激情才有所改变,导致教学时间有些紧张。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片断一】实验操作, 感知策略

(一) 对三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谁有办法把它找出来?

生1:数一数。

生2:用手掂一掂。

师:我们想想能借什么工具更方便呢?

生3:用天平称。如果天平两端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好方法。现在, 我们拿一架天平, 任意拿2瓶各放在天平的两端, 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生:两种, 如果天平两端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在找3瓶口香糖中吃过的一瓶时, 把3瓶口香糖分成3份, 天平的左盘放一份, 右盘放一份, 另外桌上一份。不管怎么称这3份, 只用1次就能把吃过的那瓶口香糖找出来。

板书:3 ( (1) 、 (1) 、1) ——1次

(二) 对5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这里有5瓶同样包装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学生用学具摸拟天平实验, 自己操作, 并记录操作的活动过程……)

师:你把5瓶分成了几份?有几种分法?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看哪组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

师:那称1次一定能找出这瓶少了几片的口香糖来吗?

生:一次能找到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 有可能, 但不一定。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生1:用天平一瓶一批的找, 不平衡1次找到次品;平衡, 继续找, 最多找3次。5 (1、1、1、1、1) ——3次

生2: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 ( (1) 、 (1) 、3) 3 ( (1) 、 (1) 、1) ——2次

生3: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 ( (2) 、 (2) 、1) 2 ( (1) 、 (1) ) ——2次

师:通过你们刚才的动手操作探究, 我们知道一次能找到的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在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的情况下, 最多2次就能确保找到这瓶吃过的口香糖。

【片断二】引导探究, 寻找策略

课件出示:这里有9瓶同样包装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一) 对9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思考, 你是把9瓶分成几份?怎么称的?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办法记录下来,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

生1:9 ( (1) 、 (1) 、7) 7 ( (1) 、 (1) 、5) 5 ( (2) 、 (2) 、1) 2 ( (1) 、 (1) ) …4次

生2:9 ( (2) 、 (2) 、5) 5 ( (2) 、 (2) 、1) 2 ( (1) 、 (1) ) …3次

生3:9 ( (3) 、 (3) 、3) 3 ( (1) 、 (1) 、1) …2次

生4:9 ( (4) 、 (4) 、1) 4 ( (2) 、 (2) 、0) 2 ( (1) 、 (1) ) …3次

(二) 感受分3份的优化策略

1.引导学生对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刚才, 我们对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做法不同, 出现了不同结果;口香糖的数量都是9瓶, 找次品的次数哪种方法最优化?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实验探究过程, 自己总结一下, 在找次品的过程中, 分成几份去找的最佳办法?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观察、分析、概括、总结……)

生:平均分, 分成3份的办法最佳。

师:为什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在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中, 因为天平每次只能比较2份, 同时又可以与余下来的一份相比较, 所以想到分3份是好的分法;同时, 为了减少找次品的次数, 把9瓶平均分是最佳方案。

2.引导学生对不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假如口香糖的瓶数不是3的倍数的时候, 如5瓶, 我们怎样分成3份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不能平均分物品, 尽量让每份同样多, 尽可能接近, 每份多‘1’或少‘1’。

师:出示课件:找次品时, 分成3份, 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 不能平均分的每份要尽量均等, 每份多“1”或少“1”。

【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 分析概括出这个结论, 我们总结的到底对不对, 下面一起验证一下。

大屏幕显示:这里有几组口香糖, 分别是4瓶、7瓶、11瓶、27瓶;每组中, 都是有1瓶少了几片;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在每组中保证找到少了几片的那一瓶分别需要的次数各是多少? (也可选任何瓶数进行研究)

通过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检测过程的最优化方案如下:

4 ( (1) 、 (1) 、2) 2次

7 ( (3) 、 (3) 、1) 2次

11 ( (4) 、 (4) 、3) 3次

27 ( (9) 、 (9) 、9) 3次

师生共同总结验证结果:

对正好能平均分成3份的, 如3、9、27这些数量的, 就平均分成3份, 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对不能正好平均分成3份的, 如4、7、11、27这些数量的, 要尽可能的平均分成3份, 并且每份多“1”或少“1”, 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片断四】引导观察, 寻找规律

师:下面, 我们对这个研究结果做深入的研究, 研究一下“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出示课件:“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2瓶——1次

3瓶——1次

4瓶——2次

5瓶——2次

6瓶——2次

7瓶——2次

8瓶——2次

9瓶——2次

10瓶——3次

11瓶——3次

12瓶——3次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2~3瓶1次;4~9瓶2次;10~27瓶3次。

师:同学们自己再深层实验探究一下:看看都是哪些瓶数需要找4次才能找到。

生:从28瓶开始, 到81瓶都是需要4次才能找到。81 (27, 27, 27)

师:5次呢?

生:从82瓶开始, 到243瓶的都需要5次。243 (81, 81, 81)

……

三、教学反思

文章选取的了教学中的4个教学片段分别是:【片断一】实验操作, 感知策略;【片断二】引导探究, 寻找策略;【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片断四】引导观察, 寻找规律。4个教学片段环环相扣, 一次比一次更深入, 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深层次, 从探究中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借助天平“找次品”的数学实验操作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验操作中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再通过引导探究, 寻找到了“分3份”的数学优化策略;再进一步深入探究, 验证结论, 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最优化方案;再通过引导观察, 寻找“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规律。

《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 篇3

由于拱形不是直接依靠厚度或者形状来抵抗弯曲,那么怎么让学生感受到拱形抵抗弯曲时拱形本身和两端支撑物的关系呢?

教材中,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个实验,即用书本支撑,制造一个拱形,在重物的压力下支撑物会像两端移动,最终拱形垮塌,第二次实验,用更多的书本当作支撑物,放上同样的重物,可支撑物并没有像两端移动,而是继续支撑,因此拱形也继续存在,由此凸显出支撑物力量大小的不同对与拱形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学生在看到这一实验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拱形抵抗弯曲是和两端的支撑物有密切的关系,但能否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关系呢?

《找朋友》设计意图与反思 篇4

1、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了解音乐内容与aba结构。

2、尝试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体验表演的乐趣。

3、享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

2、图谱

3、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来了,草绿了,花红了,小鸟也飞来了,我们一起去郊游吧!看看今天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出发吧!

二、初步欣赏音乐,幼儿自由感受

1、幼儿自由安静的聆听音乐。

2、教师请幼儿说说听完后的感受

师:你觉得音乐里有谁?

三、引导幼儿分段理解音乐

1、幼儿欣赏第一段

出示小猫图片,师:看看谁来找朋友了。

出示图谱,播放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欣赏

师:看!它来了。

引导幼儿表现音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2、幼儿欣赏第二段

小猫来了,看见了大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你觉得小猫会怎么做呢?幼儿自由讨论。

出示图谱,播放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欣赏

引导幼儿表现音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3、幼儿欣赏第三段

小猫找到了好朋友又会发生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谱,播放第三段音乐,引导幼儿欣赏

引导幼儿表现音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4、幼儿随音乐完整表现一遍。

四、教师根据图谱,引导幼儿了解aba结构及反复记号。

1、师:这首音乐听出来有出来有几段?哪两段是一样的?哪一段不一样?

2、介绍反复记号,找朋友的游戏开展。

五、引导幼儿创编前奏音乐动作

师:我的图谱里有一个小秘密,我们来听一听!你觉得小猫会做什么?我们一起跟音乐做一做。

六、幼儿完整听音乐表演

是:现在我们把前奏的动作加上,再表演一次吧。

七、分角色表演

1、讲解规则

师:现在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小猫,一组扮演小朋友,我们来找找朋友吧。(游戏两遍)

八、活动延伸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班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过分自我,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常说小朋友不跟他玩。要稳定幼儿的情绪,最好的途径之一是让幼儿拥有自己的朋友。因此,我设计“找朋友”的活动

活动目标

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懂得有朋友是快乐的,体验到有朋友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融入集体,体验到有朋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喜羊羊”卡通图片。

2. “找朋友歌曲”的准备。

3. “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歌曲

4. 制作“喜羊羊”和动物唱歌跳舞的ppt.

活动过程

1. 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先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歌曲,听到熟悉喜爱的歌曲,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激动的心情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2. 初步尝试

出示“喜羊羊”卡通图片

师:“喜羊羊来了,邀请你们一起来跳舞”

播放ppt,到“呜哇哇”的时候停止,老师拿着喜羊羊的图片做哭泣状

喜羊羊:“我的好朋友—懒羊羊不见了,我找不到他了,你们帮我找找吧!”

边找边唱“懒羊羊你在哪里”老师扮演“懒羊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向你问个好”

喜羊羊:“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好朋友,让我为你们唱首歌吧。”(老师操拿着图片,边说边唱“找朋友”这首歌。)

3. 谈话

师:“喜羊羊有好朋友,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知道你们也有很多好朋友,xxx,你和谁是好朋友?”(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解决难点问题

1)师:“找到好朋友,我们可以做什么?”(一起做游戏、抱一抱、握握手……)

2)教师示范并唱歌曲。

3)请个别幼儿示范。

4)鼓励幼儿有礼貌地找朋友

4. 学生游戏、实践

(一)、集体游戏

1、小动物找朋友

师:“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可是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好朋友,我们帮帮他们吧”

幼儿变成小动物表演《找朋友》

2、游戏规则:全班幼儿站成圆圈,幼儿面向圆心,当听到狼叫的时候要赶紧找一个好朋友抱在一起就不会被“狼吃掉了”。找到朋友后要告诉对方的名字。游戏两遍

3.自由活动时间

自由活动时间做一些“点名点将”的游戏,介绍自己,认识同伴,做“打电话”的.游戏,让幼儿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反思

音乐游戏实在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因为群体的特殊性,宝贝们是第一次采用这种形式。,由于孩子们群体的特殊性,所以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还是有些许的不适应,他们不知道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如何给每句配上合适的动作,直到我反复讲解之后,孩子们在活动的后半部分才逐渐的融入进来,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才得以很好的发挥出来。

通过这次的课堂活动,我深刻意识到,游戏在幼儿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通过游戏的形式他们可以更好的接触所学习的东西,虽然只有个别幼儿的听力较好,大部分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力微乎其微,但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样能发挥出来,从而使幼儿的潜能得以发挥。

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我就在想,当喜羊羊表演唱《找朋友》时示范了动作,给孩子做过示范后,孩子在活动中找到好朋友时只会说“敬个礼、握握手、抱一抱、亲一亲”好像我希望宝宝能说出的其他肢体动作他们一个都没说出来,我当时就非常后悔示范在先的设计意图了,如果宝宝没看到喜羊羊和懒羊羊的示范,他们肯定会想的比现在说的多一些,起码宝宝会说到“点点头,拉拉勾……”虽然有了这个小遗憾,但是我们宝宝的口语表达还是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下次我再设计这样的活动时,我就知道了,可以先让宝宝来说,然后再来用教具示范,这样既锻炼了宝宝的口语表达,让宝宝自由想象,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 着重让学生体会“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物体相同, 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能抓住“两端物体相同”这一本质特征, 进行反复强调练习, 学生也获取了一些知识, 但对于为什么这样, 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同时, 对于封闭圆中的“一一间隔”现象, 学生理解得也较为困难。这种过分强调规律, 而忽视观察、研究的作用, 割裂学生的思维过程, 不仅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更易使学生觉得小学数学课堂过于空洞、教条化, 缺少学习的动力。本文试结合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力求知识学习过程从“找”生活原型开始, 以“找”规律为中心, 至“找”问题解决为突破口, 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课堂实效。

一、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一一间隔排列”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与其他“规律”搅和在一起, 学生看过、听过、说过, 可就没思考过, 教师在教学中, 预设学生已经具有较深刻的认识, 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 正是因为这种“学生已经知道了”的过度期待, 教学中学生学得是一头雾水, 教师越教也越吃力, 从而产生“只有两端物体相同的才是一一间隔排列”等一些奇思怪想, 这不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更谈不上是智慧的火花, 它是囫囵吞枣的后果。

1. 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感知生活

数学课堂的生活场景不是毫无意义、任意选择的, 而应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 为教学而服务。“一一间隔排列”是简单的周期现象,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一一”的含义, 还要让学生理解周期具有无限重复的特性。

片断一:

师:一次旅游, 我看到一位老人在穿一串珠子, 你们看, 他是怎么穿的……

(课件出示穿的方法, 黑白两色)

师:你猜他下一粒会用什么珠子?为什么?

生:……

师:你能说说珠子是怎么排列的吗?

生:……

师:对, 这种现象就是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我们再来看几种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师:说说什么和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你能接着排列吗?说得完吗?

2. 带着模仿的眼光再现生活

模仿是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它是生活经验向自我实践能力转化的必经阶段, 是进行合理创造的必备基础。操作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 因此合理选择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模仿再创造,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脉络、因果传承关系, 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断二:

师:你能设计出一些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排列吗?

师:他设计的是……

能继续排列下去吗?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一间隔”排列是什么意义吗?

生活的经验依赖学生平时的积累, 这种积累往往是量的叠加, 缺少对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 缺少一种统观全局的思考, 这种叠加同时也因为现象的外延的不同产生各种分歧, 形成似是而非的理解。将生活原型“找”出来的过程, 是将生活模型化、抽象化, 抽丝剥茧、去伪存真, 深入学生思维的过程。

二、从研究中理解数学

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者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要求学生高度理性、高度科学地学习数学, 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环境, 提供给学生发现数学、感知数学、研究的平台, 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研究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综合性、深刻性也必定有着长远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课是在“一一间隔”的线性排列中截取一段研究两端物体和间隔物体的个数关系, 这对于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很难, 如果突破了这一难点, 那么学生学习后面的也就会水到渠成。

片断三:

师:刚才, 我们同学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一一间隔”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一看老人穿珠子的游戏, 你觉得他会一起黑白、黑白地穿下去吗?

生:会!

师:对了, 虽然它可以无休止地重复下去,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其中的一段就可以了。那么你觉得老人穿的最后一粒会是什么颜色呢?

师:其他的各个排列呢?

(课件展示已经出现的一一间隔排列)

师:你能给他们分一分类吗?

师:他们又各有什么特征呢?完成表格。

周期是无限重复的, 但我们研究的却是有限的, 这不仅是科学的思维, 更是哲理的思考, 小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无限、有限的概念, 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无限、有限的含义。数学是理性的、科学的, 孩子幼小的心灵还不能完全体会理性、科学的重要性, 但它完全可以在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的支撑下去发现生活、研究生活。

三、从运用中升华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不是一个“会”字了得,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一些书本问题, 还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教学中, 学生通过学习, 不难解决一些线性一一间隔排列的习题, 但封闭的图形中的规律存在一些隐蔽性, 学生难以发现内在的特征, 突破这一难点, 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质的飞跃, 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得以提升, 更是学生数学思想的一种进步。

片断四:

师:老师从老人那儿买了一串珠子 (圆形, 一一间隔排列) , 老师也自己穿了一串珠子 (圆形, 接头处珠子颜色相同) , 你觉得哪一串珠子好看?为什么?

师:老人的珠子因为是按“一一间隔”排列的, 所以看起来特别美。那么要想做成这样的一串珠子, 黑白两色的珠子的个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吗?

师演示两串珠子解开后的情况。

展示一组优美的圆形规律图片。

规律是周期的, 自然界中的规律孕育着和谐、优美, 让学生找出、欣赏规律中的美, 渗透文化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课堂成了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而发现美中的规律, 使学生以运用知识为乐趣, 以创造美为目标, 学习也就有了内驱的动力, 知识也就有了新的生长点。

找朋友教学教学反思 篇7

我在教学《人类朋友》这一课时,事先在课前查阅相关网页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这样对教师来说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容易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电脑操作能力,激发起创作欲望。在教学中就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上网查询、交流研讨,这样一来大大的扩展了教学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探究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正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的运用给美术课的教与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在实践中,基于网络的教学对改变教师以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课堂美术教学中时常需要丰富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自己搜集来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课本上的范例进行教学,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拓,所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美术教学,就可以借助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能轻松实现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8

找朋友>教学反思

(一)找朋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它节奏欢快,歌词短小,便于学生记忆。在这首歌曲的学习中,我重点要求学生记住歌词,唱准音调。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1、因为这首歌歌词短小,朗朗上口,学生对于歌词的记忆还是不错的。一类学生基本能比较准确的完整的唱完歌曲。二类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唱出歌曲。三类学生还不能唱出歌曲。

2、在表演这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全体围成一个大圈,选择一位学生站到圈的中间,让学生边唱边选择自己的好朋友,等选到自己的好朋友后,让两个学生一起走“敬个礼,握握手”的动作,接下来被找到的学生继续做动作。学生边唱边做,既巩固了歌曲,又练习了动作,还能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学生们活动起来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3、在活动过程中还有极少数学生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后在上课中,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

找朋友教学反思

(二)情感交流——我们都是好朋友是本活动开展前的铺设。在《小公鸡和小鸭子》生动>故事引题中幼儿 的“朋友”概念得到初步的认识和形成,如故事中教师提问幼儿:“小公鸡不会游泳是谁救它的?”“小鸭子啄不到虫是谁帮它的?”“它们是一对什么样的朋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炫宸:“小公鸡帮助小鸭子啄到虫;”张睿:“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也有好朋友;” 玥 琪:“弟弟是我的好朋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孩子们在讨论、回答中知道了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的道理。根据幼儿初步形成的“朋友”概念,我组织幼儿进行>自我介绍活动:我叫××,今年×岁,我是×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以及自由交友活动。由于有了之前对“朋友”的粗浅认识,幼儿的自主性、参与性得到了激发,气氛积极、活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里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孩子们非常的兴奋,沉浸在交友的乐趣中。这些为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使幼儿对“找朋友、交朋友”产生了愿望与乐趣。

由于有了之前活动的情感交流认识,在本活动一开始,我采取了直接导入的谈话引题方式,孩子们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开始悄声的讨论起自己的好朋友,形成了游戏的氛围。于是,我邀请了几位事先排练好的小朋友进行游戏的示范,孩子们看的津津有味,幼儿示范完后小朋友的游戏热情高涨起来了,林彬小朋友说“:老师,让我玩吧,我要找好朋友,”„„在这里我发现到原来哭闹的羽晴小朋友、不喜欢参与活动的卓凝、孙毅、艺磊等几位小朋友在音乐声、其它小朋友的热情参与的积极性感染下也都不知不觉的加入到活动中,这是活动收到的一个好效果——“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获得积极的发展、”“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促进每一位幼儿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的不同发展。”但是由于幼儿的游戏能力和年龄特征存在着弱强性和差异性,孩子在游戏的开展中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好的随音乐大胆、开心的游戏,而能力弱的幼儿游戏进行到一半就无法进行,而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兴趣、注意的转移也停止了游戏,这是本活动存在的一个不同能力、不同水平幼儿发展定位的困惑和难点,以及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注意加强幼儿游戏能力训练和培养幼儿大胆、活泼个性的重点。

活动结束后,在许多幼儿两两结伴的快乐脸上和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帮助自理能力弱的孩子穿鞋子、袜子以及游戏中互相合作的现象中(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占幼儿人数的绝大部分,但也说明教育成功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活动目的收到了好的效果。可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引起重视和关注,让幼儿在交朋友乐趣中、在好朋友的快乐合作、互相帮助、相亲相爱中战胜入园焦虑、体验交友的乐趣、爱上幼儿园,从而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找朋友教学反思

(三)《找朋友》这是开学初所学的第一首歌曲,因为这首歌曲大家最为熟悉,但考虑到放歌词语句太长,放在托班上似乎难度很高。因此,学着亲子班老师的话,“很多歌曲老师可以大胆地改编,变成自己想要的歌曲”,所以大胆地将《找朋友》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如:(问)找呀找眼睛,你的眼睛在哪里呀?(答)在这里,在这里,我的眼睛在这里!)希望这样的方式会提高宝贝们的学习兴趣!然而,重复唱3-4遍后,我发现个别幼儿的注意力开始下降,表现出异常的情绪,想要哭时,我马上根据说唱到的器官增添一些拟声词及表情、语言,(如:找呀找呀找嘴巴,你的嘴巴在哪里呀?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大嘴巴在这里,啊——)使得所表现的器官能更加的形象、具体,同时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光学通光口径的增大能够提高望远镜的集光能力和分辨力,但同时对主反射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心主反射镜口径的增大会大幅度增加镜体的重量,为了满足反射镜支撑面形的要求,主镜室和跟踪架的体积和质量也会随之增大,从而导致整个望远镜系统的重量和造价成倍增加。因此,对于2 m级大口径望远镜系统,主反射镜的设计优先考虑轻量化结构。

国内关于Si C反射镜的轻量化研究较多,从镜体的轻量化结构到轻量化孔的形式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口径在250~1 000 mm范围的反射镜[1,2,3]。对于更大口径的反射镜,由于支撑点数的增加和加工工艺的限制,为了达到预期的面形精度要求,需要对现有的轻量化方案进行一定的修改与优化,从而达到设计要求。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设计了一块直径为∅2 060 mm的SiC轻量化主反射镜,以期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轻量化结构的选择

实心镜的轻量化结构一般分为传统轻量化结构(单拱形和双拱形)、背部开口式、背部半封闭式和背部封闭式四种。各种轻量化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Talapatra[4]和Vukobratovich[5]对上述几种镜子的轻量化结构刚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拱形镜轻量化率较高,通过合理布置镜子材料可达到很高的刚度,同时热变形也较小;结构尺寸相同时,背部封闭式较背部半封闭式结构刚度大,镜面变形量小;当反射镜等效刚度相同时,背部封闭式镜体的厚度比实心镜约薄20%,而背部开放式的厚度比实心镜厚约20%。综合考虑上述轻量化结构的优缺点,本文采用单拱形和背部封闭式相结合的轻量化结构。

反射镜轻量化孔的形式有很多,主要分为三角形、扇形、六边形、圆形等。很多学者[1,3,6]对比分析了各种轻量化孔形式的轻量化率和对应的镜面变形量,一般有如下的规律,如表1所示。

由上表不难看出,扇形孔和三角形孔是一般轻量化孔结构的首选形式。至于圆形孔,它是六边形孔的一种简化,轻量化率较低且质量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由于有中心孔的多点支撑反射镜肋板分布不太均匀,因此,本文选用扇形孔为主轻量化孔,局部选用三角形孔来加强镜体刚度。

PS:ATG=Axial temperature gradient;RTG=Radial temperature gradient

2 轻量化结构参数的确定

2.1 径厚比的选择

径厚比会影响镜面变形,同时也直接影响镜体的轻量化率。Roberts给出了平板实心镜径厚比选择的经验公式(1):

式中:δ为镜面最大变形量(单位:µm),ρ为材料密度(单位:kg/m3),a为反射镜半径(单位:m),E为材料弹性模量(单位:MPa),t为镜厚(单位:m),∆为径厚比。

取δ为0.16µm(λ/4,λ=0.632 8µm),根据式(1)计算得径厚比∆=6.5,即镜厚t=316.92 mm。根据前面叙述的背部封闭式反射镜的厚度比实心镜约薄20%的经验理论,取镜厚t=253.54 mm,考虑到Si C材料比刚度较大,可以适当放大径厚比,故初步取镜厚为190 mm,对应的径厚比∆=10.84。

2.2 面板厚度的确定

在压力作用下,光学加工时轻量化孔会发生弹性变形,导致去除量下降,最终使光学表面出现“网格效应”,从而影响系统的成像质量。Vukobratovich对该效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给出了如下经验公式(2):

式中:B为轻量化孔内切圆直径(单位:mm),P为加工时的工作压力(单位:kPa),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单位:MPa),δmax为镜面最大变形(单位:nm),ν为泊松比,tf为前面板厚度(单位:mm);ψ为轻量化孔影响因子,ψtriangle=0.001 51,ψsquare=0.001 26,ψhex=0.001 11。

取B=85 mm,P=65 kPa,δmax=63.28 nm(λ/10),计算得tf=11.8 mm。为了减小热应力的影响,可以在磨制镜面时施加小于65 kPa的压力[7],因此取面板厚度为tf=10 mm。同时考虑整镜的刚度和热传导的均匀性,取后面板厚度tb=10 mm。

2.3 筋板厚度的确定

根据结构工艺要求,综合考虑整镜的刚度,初步选定筋板的厚度tw=12 mm,然后在下面的有限元模型中对其进行验证,并根据分析结果逐步进行设计和优化。

2.4 反射镜支撑孔径的确定

在实际反射镜支撑系统中,一般都将支撑点扩大为支撑圆盘。参考国内外2 m级望远镜主反射镜支撑结构,取支撑孔直径为80 mm。

2.5 反射镜拱形面角度的确定

反射镜拱形面角度是指拱形镜边缘斜面与光轴平面所成的角度。如果该角度太大,会导致镜面边缘区域的支撑刚度下降,成为类似悬臂梁的结构;如果角度太小,既起不到轻量化的效果同时也会增大反射镜外圈的重量,从而产生较大的变形。因此需对实心拱形镜的拱形角度进行分组对比。

在重力作用下,施加相同约束:约束支撑圈,支撑半径取经验值(R1=0.422 7R0,R2=0.816 5R0,R0为反射镜半径)。分别计算拱形面角度在0°到50°范围内,实心镜镜面的变形,最终选取拱形面角度为35°。表2所示为拱形角度与镜面变形的关系。

3 反射镜底支撑点分布的确定

3.1 反射镜支撑形式的选择

对于2 m级望远镜来说,主反射镜底支撑一般采用由三点支撑演化而成的多点Whiffle tree支撑形式。其结构的支撑点数一般为6点、9点、18点、27点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分别选用18点和27点支撑反射镜,希望经过分析和对比选取一个更合理的轻量化结构。

该反射镜拟采用类似SOFIA望远镜主反射镜的“A-frame”侧支撑结构或与之类似的“双脚”支撑。故在反射镜的设计中需综合考虑结构的排布,但具体侧支撑形式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其支撑结构的设计与支撑点位置的优化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3.2 反射镜支撑圈半径的优化

多点支撑下的Whiffle tree结构各支撑点对应的支撑环半径对于反射镜的面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图2所示,分别为18点和27点Whiffle tree支撑点分布示意图。

借助Hyperworks软件的Hypermorph优化模块,以镜面变形量为目标函数,对支撑圈半径进行多次优化,迭代计算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

4 反射镜镜面变形分析

Si C比刚度大,导热系数高,是理想的反射镜材料,但镜坯制备难,加工工艺复杂同样限制了大尺寸Si C反射镜的应用。现阶段利用任何工艺制造大尺寸的单块Si C镜体都是非常困难,一般都根据镜体的旋转对称性,采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制作几块素坯,然后应用新型反应连接工艺将素坯烧结成整镜。

根据上述设计的反射镜参数,综合考虑SiC镜体的加工工艺(18点拟采用六块素坯,径向筋60°对称;27点采用三块素坯,径向筋120°对称),建立反射镜轻量化模型,如图3。图3(a)为18点支撑轻量化反射镜,图3(b)为27点支撑轻量化反射镜,图3(c)是反射镜整体模型。

轻量化前的实心镜质量为1 381.33 kg。经计算轻量化后18点模型总重为447.80 kg,27点轻量化模型总重为455.60 kg,对应的轻量化率分别67.6%和67.0%,均满足轻量化率不小于60%的设计指标。

当光轴指向天顶时,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Nastran,对两种模型分别进行静力学和热力学分析对比。

4.1 静力学分析比较

光轴指向天顶时,镜体由自重产生的变形最大。取SiC弹性模量E=392 000 MPa,密度ρ=3.05 g/cm3,在1g重力的作用下,对两个模型分别分析计算,其中模型的Z轴为光轴方向,重力方向为-Z轴。两个模型分别施加对称约束,计算获得如图4所示镜面变形云图。

拟合后的面形结果如下:18点支撑时的PV值为34.40 nm,RMS值为5.70 nm;27点支撑的PV值为28.27 nm,RMS值为4.71 nm。可见两块反射镜的面形结果均满足光学设计要求(PV=λ/10,RMS=λ/40,λ=632.8 nm)。但是考虑到27点支撑模型的机械结构要比18点支撑模型的结构复杂,装调也困难,因此,单从静力学变形考虑,18点支撑结构更适合于实际应用。

4.2 热力学分析比较

地基大口径望远镜主反射镜所处的热环境没有空间望远镜反射镜恶劣,周围热环境对反射镜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主要是反射镜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稳态温度差导致的镜面变形。由于地基望远镜的工作温度范围较大,因此分别计算稳态温差在-30~30℃(参考温度为20℃)范围的镜面变形(不考虑重力作用),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对反射镜的影响要远比重力大,当环境稳态温度为-18℃时,镜面变形已接近设计要求的最大值。这主要是由于Si C的热膨胀系数较大(α=2.5)引起的。对于地基大口径望远镜来说,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通过温控设备对环境温度强制调节有时会影响系统的光学成像。因此在不采取热控措施的前提下,通常采用合理设计支撑结构的柔性环节来达到补偿热变形量的目的。这也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对比表中数据可知,稳态温差作用时,18点支撑的热变形要小于27点支撑,对应支撑结构的热匹配设计也较27点支撑容易。因此,从热力学变形角度分析,18点支撑的反射镜结构要优于27点支撑的结构。

4.3 结构工艺性比较

从总体结构工艺性看,两种方案都满足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可加工性。但相比较而言,18点支撑的轻量化结构对称性好,筋板分布均匀,整镜可由六块镜坯反应烧结而成,每块素坯的制备尺寸相对较小,容易实现;27点支撑的结构对称性较差,整镜需三块镜坯反应烧结连结,素坯尺寸较大,增加了制备的难度。因此,18点支撑的反射镜结构要优于27点支撑的结构。

5 结论

本文详述了2 m SiC拱形轻量化反射镜的参数设计,并针对18点支撑和27点支撑的反射镜结构进行了静力学、热力学以及结构工艺性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8点支撑的轻量化结构更适合实际应用。由于Si C自身的比刚度较大,因此反射镜在重力作用下的面形变形较小,但同时由于该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大,导致由稳态温差引起的热变形很大。因此,为了达到镜面变形的设计要求,需要根据材料与结构的热匹配性,合理设计反射镜的支撑结构。这也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韩媛媛,张宇民,韩杰才,等.碳化硅反射镜轻量化结构优化设计[J].光电工程,2006,33(8):123-126.HAN Yuan-yuan,ZHANG Yu-min,HAN Jie-cai,et al.Optimum design of lightweight silicon carbide mirror[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6,33(8):123-126.

[2]张学军,李志来,张忠玉.基于SiC材料的空间相机非球面反射镜结构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36(5):577-581.ZHANG Xue-jun,LI Zhi-lai,ZHANG Zhong-yu.Space telecope aspherical mirror structure design based on SiC material[J].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2007,36(5):577-581.

[3]刘辉,于清华,裴云天.大口径反射镜轻量化结构比较及面形分析[J].光电工程,2009,36(11):70-74.LIU Hui,YU Qing-hua,PEI Yun-tian.Light-weighted Structure Contrast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Large Mirror[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9,36(11):70-74.

[4]Talapatra D C.On the self-weight sag of arch-like structures in the context of light-weight mirror design[J].OPTICA ACTA(S0030-3909),1975,22(9):745-759.

[5]Vukobratovich D.Optimum Shapes for Lightweighted Mirrors[J].Proc.of SPIE(S0277-786X),1982,332,419-432.

[6]郭喜庆,王悦勇.大口径反射镜几种轻量化孔结构形式的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00,8(6):518-521.GUO Xi-qing,WANG Yue-yong.Analysis of structural forms of lightweight hole for heavy-caliber mirror[J].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2000,8(6):518-521.

[7]王富国,张景旭,杨洪波,等.1.2m SiC主镜轻量化设计与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09,17(1):85-91.WANG Fu-guo,ZHANG Jin-xu,YANG Hong-bo,et al.Lightweight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a1.2m SiC primary mirror[J].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2009,17(1):85-91.

[8]WILSON R N.Reflecting Telescope OpticsⅡ,Manufacture,Testing,Alignment,Modern Techniques[M].Berlin:Springer,1999:242-259.

[9]Parks Robert E,Wortley Richard W,Cannon James E.Engineering with lightweight mirrors[J].Proc.of SPIE(S0277-786X),1990,1236:735-743.

《找质数》教学反思 篇10

《找质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一课。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边拼边写,写出拼成的长方形数和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正方形的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什么原因呢?”随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这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接着我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当学生总结出方法后,我让他们判断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尝试后发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喜悦。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11

《找规律》这节课教材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在课堂我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开始给出了一幅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装饰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学生男女间隔成圆圈跳舞,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的规律。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一开始就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以“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作铺垫。.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3.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4.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激发兴趣

教师和全班学生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

1.教师依次不断重复出现“锤子、剪刀、布”。

2.师:你们怎么都能赢老师?

3.小结:找到了规律, 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

(评析: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的特点, 在新课教学时, 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具有启发性的游戏作为导入,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 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有序、重复出现的规律, 为新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这教学的“第一锤”, 准确地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使整节课的成功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创设情境, 寻找规律

1.出示例1场景 (见教材第59页) 。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它们的摆放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汇报。

师:谁先来具体说说盆花摆放有怎样的规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规律:每2盆为一组, 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

师:谁能像说盆花的规律那样说说彩灯的排列规律呢?

师:彩旗呢?

(评析:“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找”, 此环节十分重视规律发现、揭示的过程,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由地观察、交流和概括, 并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描述每种物体的摆放规律, 使学生明确这些物体是几个为一组和每组的摆放顺序, 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凭借规律, 解决问题

(一) 探究交流, 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些规律中还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我们先来研究摆盆花中的数学问题。

1.理解题意。

出示题目:照这样摆下去, 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提问:照这样摆下去, 该怎样摆?

2.解决问题。

(1) 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表示出来, 再和同桌互相交流。

(2) 全班交流, 展示各种策略。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

策略:画图○△○△……○

列举:单———蓝双———红蓝

计算:15÷2=7 (组) ……1 (盆) 蓝

(3)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方法。

(1)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2) 同桌讨论, 这里的15、2、7、1分别表示什么?

(3) 为什么除以2?

(4) 为什么根据余数1就可以知道第15盆是蓝花?

3.小结:盆花的摆放规律是每2盆为一组, 所以用“15÷2”, 每组依次是蓝、红的排列规律, 余1就与每一组的第一盆颜色相同, 所以第15盆是蓝色的花。

(评析:本环节先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然后通过4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在刚接触计算的方法时, 就明白了“几个一组就要除以几”, 也认识到“根据余数判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道理和方法, 问题典型深刻, 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二) 对比提升, 明确解题策略的最优化

1.出示彩灯图。

(1) 你会提一个像盆花那样的问题吗?

教师选取数量在40~100之间除以3后, 没有余数或余数是2的问题, 如照这样排下去, 第5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

(2) 同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这道题比较合适, 比较简便?

(3) 学生汇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4) 学生列式计算后, 指名板演汇报。

50÷3=18 (组) ……2 (盏) 紫

师:你是怎么想的?

(评析:改变课本例题编写中彩旗、彩灯逐一呈现、分别提问的方式, 而以“你会提一个像盆花那样的问题吗”引发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了思维含量, 教师再选取数量在40~100之间除以3后, 没有余数或余数是2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优化策略。)

2.第51盏是什么颜色呢? (由上题往后加一盏)

(1) 学生独立解答。

(2) 指名板演。

51÷3=17 (组) 绿

师:你是怎么想的?没有余数了怎么判断呢?

(3) 这两题为什么都除以3?余2说明了什么?没有余数说明了什么?

(4) 不列式, 也能很快判断第51盏灯的颜色吗?

(借助于第50盏是紫色的, 推想第51盏是绿色的)

3.余数是几时, 一定是红灯呢?

(评析:这里让学生解答由上题往后加一盏的问题, 既解决了“没有余数情况下的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问题, 又让学生用推想的方法进行思考,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师小结:我们在解决盆花和彩灯中的数学问题时, 都要先找规律。找到规律后, 同学们用了几种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你们认为哪种策略比较简便, 适用范围广?计算时最重要的是确定除数, 根据什么来确定除数?最后判断第几个物体是什么关键要看余数, 余数1就与每一组的第几个相同?余数2呢?余数3呢?没有余数呢?

(评析:提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梳理,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深入理解, 能有效提高练习的正确率和教学效率。)

四、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说一说:说出下面各题的排列规律。

(1) 200820082008……

(2) 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2.串一串:课本第60页“练一练”第2题“穿珠子”。

学生独立列式后板书反馈, 反馈时要求学生说想法。

3.算一算:今年12月1日正好是星期一, 菖菖同学的生日是12月25日, 是星期几呢?

反馈时提问:为什么要除以7, 为什么余4就是星期四呢?

4.摆一摆:将△○□这三个图形摆成一组, 并按照这样的顺序摆下去, 要使第16个一定是○, 每一组里△○□的排列顺序怎样?

同桌合作完成后, 反馈两种摆法:

○□△, ○△□

师:仔细观察这两种摆法, 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把○摆在第一个时, 会使第16个一定是○?

找骆驼教学反思 篇13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因此,《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饶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猜谜语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猜出谜底是骆驼后,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紧接着结合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自学要完成的两个问题。在汇报交流时体现出 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14

1、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拍手游戏,透过动作、音乐节奏渗透规律,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其中;布置教室的主题图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自主探究;而动手操作,体验规律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应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潜力。能够说,课堂上学生用心主动,兴趣盎然。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重视了“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维度”的建构,学生的用心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2、关注学生的学习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听”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潜力获得了发展。如:在用“○、△、□”三种图形动手操作、设计它们的排列规律这一环节,有的小组摆出了“○△□○△□○△□○△□○△□○△□”,有的摆出“○○□□△△○○□□△△○○□□△△”,还有的摆出“”,每个小组都摆出了跟老师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就应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多元的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我们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恰当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才能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或更高的水平发展。在本节课中,我根据问题和练习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不同层次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自我评价;也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体验与理解数学方面的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齐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在自评、互评与他评中获得了发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了多元的评价,我们收获的必将是和谐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帮忙他们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交流仅限于部分学生的展示;再有一个就是当学生用学具摆出“”时,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规律,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设计的规律说出下一行应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我还能够引导学生从竖行找规律,但是课堂上自己过于紧张,竟给遗漏了。更令我遗憾的是:这节课是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我采用暗中分层以避免分组区别教学的负面影响,大胆尝试在常态课下实施课题研究。但是,在借班教学的状况下,我缺乏对学生知识、潜力层次的深入了解,分层辅导难以到位,只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分层评价,教学预设上设置的弹性的的学习目标要求无法让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孩子完成。此刻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当自己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不管是同一任务还是不同任务)一出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难便可透过示意卡示意老师,老师不是便能方便地给予提示或帮忙吗?这样,课堂不是也更能体现分层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教学素养不够,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

上一篇:安徽的三河古镇导游词下一篇:高中教务主任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