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通用9篇)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篇1

我局接到卫健委的通报后,高度重视,迅速采取行动,按照省市炭疽病防控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防控措施,积极宣传防控知识宣传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畜间流行病学排查。调查人员对卫健委报告的15例病人涉及的养殖场(户)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对10户从事饲养牲畜史家庭进行排查,同时延伸至相关屠宰场点、XXXXXX有限公司场所进行调查采样。现场查看存栏牲畜健康状况,并采集环境样品、血清样品、皮革样品进行检测化验,共检测样品XXX份。经XXXXXXXX病原荧光PCR方法检测,核酸阳性样品4份,其中养殖场所环境样品1份,皮革厂皮革样品3份。

2、加强消毒灭源。我XXXXXX组织人员,每天三次对患者所在的家居环境、存放牛皮冷库、投放骨头内脏的垃圾池、牛舍、羊舍、宰杀点及周围场地的全面彻底消毒进行消毒,并对全县其他养殖场场区内圈舍、场地和场区外围进行全面消毒全面排查,实行日排查日报告。截止目前,全县发放、使用消毒液6吨,消毒面积411538平方米。

3、积极开展疫病排查。全县范围内组织8个防疫检疫中心站所有人员和19个乡镇人员对牛、羊养殖场进行逐个排查。截止目前,我局出动排查人员534人次、车辆86车次,排查牛羊养殖场(户)3351个,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4、对涉事疑似污染的皮革厂,责令停止生产,生皮用1:100二氧化氯液浸泡进行消毒处理,仓库、场地打扫清理消毒无害化处理。

5、开展宣传教育。县局印发炭疽杆菌防治明白纸3500份发放到养殖场(户),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消毒技术规范,提高消毒的效果。

6、紧急免疫接种。采购牛羊用Ⅱ号炭疽芽孢疫苗5万毫升,对全县所有易感动物进行强制免疫接种。截止目前,全县出动防疫人员401人次,对全县牛羊进行集中强制免疫,免疫养殖场(户)1959个,做到应免尽免。

7、加强检疫监管。规范检疫出证,密切关注养殖场(户)牛羊的健康状况。

二、存在问题

1、在人畜共患病的处置上,缺乏人与动物疫控系统的联动机制,致使前期防控信息报送不畅,信息上报不及时。

2、近年来,炭疽病发生较少,导致炭疽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的防病意识不强。

三、下步打算

1、加强炭疽及其他人畜共患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2、落实畜禽预防接种等保护措施,建立健全人与动物防控系统的信息互通渠道。

3、抗体检测。集中防疫结束后,检测免疫抗体水平,科学评价免疫效果。

4、着力规范动物防疫档案。加强养殖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在积极推行散养户养殖免疫档案的基础上,要求规模场规范记录存放,免疫、消毒、检测、诊疗、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信息,实行痕迹化管理。

XX省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篇2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传染源

病毒及其产品, 被炭疽病菌及芽孢污染的饲料, 水源及物品。

1.2 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骨粉或涂抹染菌的脂肪均可引起皮肤炭疽。吸入带炭疽杆菌的气溶胶、尘埃可引起肺炭疽。进食带菌肉类可引起肠炭疽。其中皮肤接触病畜及食用病畜肉是炭疽的主要原因。

1.3 易感性

各种年龄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较持久。草食动物最敏感, 猪次之, 犬猪最低, 家禽不感染。

1.4 流行性

呈全球分布, 主要在南美洲、东欧、亚洲及非洲地区。我国全年均有发生, 多数散发病例。有职业性, 多发于牧民、农民, 屠宰与肉类加工和皮毛加工者以及兽医等, 夏季因皮肤暴露而较易感染。

2 临床表现

皮肤炭疽潜伏期一般1~5d, 肺炭疽可短至12h, 也可长至12个月, 肠炭疽24h。自然感染炭疽以皮肤炭疽为主, 生物恐惧炭疽以吸入炭疽为主。有典型的表现是:皮肤炭疽的焦痂溃疡, 肺炭疽的出血性肺炎, 肠炭疽的出血性肠炎, 败血症全身毒血症与出血倾向等。

3 病理变化

炭疽的特征性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及脏器的出血性侵润, 坏死和周围水肿。皮肤炭疽呈痈样水肿, 焦痂、溃疡。周围有凝固性坏死区。肺炭疽呈出血性支气管炎, 小叶性肺炎及梗死区。纵膈高度胶冻样水肿, 支气管周围淋巴结肿大, 肠炭疽主要病变在回盲部, 表现为弥漫性出血炎症改变及周围肠壁高度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腹腔内有血性浆液性渗出液, 内含大量炭疽杆菌。

4 治疗

炭疽治疗原则是严格隔离, 早诊断, 早治疗, 杀灭机体内细菌。其中包括两种治疗方案。

4.1 对症治疗

给予高热量流质或流质饮食, 必要静脉补液, 严重病例可用静脉滴注, 但必须同时应用抗生素。对于皮肤炭疽的局部伤口切忌挤压及引流, 否则会引起感染扩散和败血症。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湿敷, 或以1:2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 敷以抗菌软膏 (如红霉素软膏) , 再用消毒纱包扎。肺炭疽、颈部炭疽病病人应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 严重者输血治疗, 循环衰竭者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给予休克治疗。

4.2 病原治疗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 临床首选青霉素G, 孕妇只能使用青霉素, 老年人首选多西环素 (强力霉素) ,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红霉素。生物恐惧相关炭疽患者, 因病情较重, 病死率较高, 可选用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等联合用药治疗, 先静脉给予环丙沙星或多西环素, 病情稳定后可口服环丙沙星, 2次/d。或多西环素每次100mg, 2次/d, 疗程60d。

4.3 疾病的预后

疾病预后与就诊的早晚有直接关系, 若不及时诊治炭疽的病死率较高。

4.4 预防方法

(1) 隔离:炭疽病畜或病人应该严格隔离至痊愈其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与场所, 均应按杀灭芽孢的消毒方法进行彻底消毒, 不可随意丢弃, 患病或病死动物应焚烧或深埋, 严禁食用。

(2) 预防药物:疫苗接种, 目前采用皮肤划痕法, 每次疫苗用量0.1mL。

慢病防控培训总结 篇3

《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2013年9月12日海门市卫生局召开海门市慢病防控示范区创建推进暨慢病防治知识培训会,按照此次会议要求,我院及时将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我镇全体乡村医生和我院全体防保人员进行了慢病防治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高度重视,周密安排

在市卫生局召开专题培训会后,我院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于2013年9月24日在我院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全体乡村医生和公卫人员专题会,并按照市局相关文件要求和下发的培训资料,进行了慢病防治知识的相关业务培训。

准确领会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全镇慢病防控工作

充分发挥现有的村卫生室资源,面向社区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教等全方位的服务。采用家庭访视、家庭病床、上门咨询等形式,向老年人、慢病病人、残疾人等重点目标人群提供慢病防治服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各村卫生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卫生院要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开展社区动员,调动社区组织、单位、家庭、个人参与慢性病防治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保障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做好社区诊断,明确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区慢病防治中的作用,倡导社区成员互帮互助。

制定并全面实施慢性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要根据疾病规律,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发挥村卫生室、家庭和个人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对于疾病人群要开展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病人诊治和疾病管理;针对高危人群,选择、评估适宜的筛选方法,提高早期发现水平,针对吸烟、酣酒、肥胖、高血压、不合理饮食和静坐习惯等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对普通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掌握形成健康行为的技能,帮助形成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培训测试,对普遍做错的试题进行了集中讲解,直到全部理解为止。

海门市四甲镇卫生院

2015年修订慢病防控工作方案 篇4

各科室:

为继续巩固我县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慢”)工作取得的成效,适应我县慢病发展趋势,有效提高我院慢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稳步推进慢病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慢病综合防控工作有序开展,根据马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的通知》(马政办发„2014‟309号)精神,在总结一年来我院“创慢”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经研究,决定修订《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本方案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原《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马人医发„2014‟16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马龙县人民医院 2015年1月1日 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2015年1月1日修订)

为有效遏制全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的快速上升趋势,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构建健康和谐马龙,积极配合马龙县委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切实做好马龙县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慢”)工作。根据马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的通知》(马政办发„2014‟309号)及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卫办疾控发„2010‟172号)等文件要求,修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政策,在县卫生局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参与慢病综合防治活动,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医院支持、社会共建、居民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控的新格局,为我县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在县卫生局直接领导下,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通过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的干预活动的实施,促进形成慢病防控协作体系,培养和建立一支防治结合、技术全面的慢病综合防治队伍,全面降低人群中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抑制和控制慢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最大限度减轻慢病患者及社会用于慢病的卫生费用支出。

三、组织领导

(一)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调整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慢病防控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工作。调整后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周丽琼 院长、副主任医师 常务副组长:张金平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副 组 长:汪德芳 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田开文 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成 员:胡文俊 王文冰 丁凤英 张崇光 何莉军

李业许 李关凤 王 静 杨庆花 李建柱

杨洪英 王嘉瑞 耿 锋 赵晓莲 罗亚坤

田春花 刘玉凤 韩 英 张柱花 许梅仙

史怀英 李亚红 角莲粉 杨泽权 施兴凤 李兴光 木卫红

(二)调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技术指导组: 组 长:张金平

副组长:张柱花 罗亚坤 胡文俊

成 员:王 静 刘玉凤 李建柱 耿 锋 杨泽权 施兴凤 李兴光 李业许 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和目标,对各项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供慢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咨询。

(三)调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机构:

1.继续设置慢病科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机构。由质控办主任胡文俊兼任慢病科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 任:胡文俊

成 员:黄文韬 王文冰 张学凤 秦绍金 陈德玲 金 星 杨丽芬 陈振伟 冯俊

2.继续设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信息员组成各科慢病管理小组,负责检查落实本科慢病的监测、报告、防控等工作。各科室慢病报告信息员由科室自行确定。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完善队伍建设: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二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慢病防控工作。

2.慢病科必须认真落实各项慢病防控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改进,确保我院慢病防控工作有效推进。

3.设置联络员,按时参加联络员会议,负责将我院创建 资料报县创建办公室。

4.稳步推进双项转诊工作制度。

(1)制定确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

(2)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建立慢病双向转诊关系,积极创造双向转诊条件,减少转诊环节,保证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转诊病人提供便利条件;

(3)指导并配合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做好下转病人治疗的后续管理工作,确保转诊服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5.设置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慢病防治工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仍由心血管神经内科和呼吸消化内科负责慢病防治日常工作。

(二)加强综合监测: 1.死因监测。

(1)根据我院实际工作运行情况,适时修订和完善死因登记信息管理制度;

(2)及时、准确、完整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病案室工作人员审核并按照程序完成网络上报。死亡病例院内报告覆盖率达100%,网络报告覆盖率达100%,审核率达100%,死因编码正确率≥95%,不明原因疾病死亡构成<5%,死亡报告时限≤7天;

(3)做好原始凭证保存工作;(4)每月组织1次全院性死亡病例报告质量和漏报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5)按时参加省、市、县疾控中心召开的例会及培训,积极开展院内死因监测基本技能培训,慢病科定期对各临床科室进行死因监测相关知识培训,及时纠正报告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死亡病例报告质量;

(6)协助县疾控中心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2.危险因素监测。

配合县卫生局完成有代表性的慢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糖、血压)监测调查。

3.肿瘤监测。

(1)所有临床科室均为恶性肿瘤监测的责任科室,呼吸消化内科为主要恶性肿瘤监测科室;

(2)各责任科室慢病报告信息员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动收集肿瘤监测信息,按照规定时限报我院慢病科,再由慢病科慢病信息报告员审核后于次月5日前汇总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3)全院恶性肿瘤病例报告覆盖率达100%,恶性肿瘤死亡发病比(MI Ratio)在0.6和0.8之间,病理诊断率(MV%)大于66%,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比例(DCO%)低于15%;

(4)每月组织1次全院性恶性肿瘤病例报告质量和漏 报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5)每年开展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年度报告分析应当涵盖背景、目的、信息来源、收集流程及步骤、登记内容、质控与评价、统计方法、监测结果、主要发现和建议等内容。

4.心脑血管事件监测。

(1)所有临床科室均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的责任科室,心内科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的主要责任科室;

(2)各责任科室必须认真落实专人负责门诊、病房每日确诊的新发病例报告卡(28天后复发要求再报)的收集、整理、编号、审核和录入信息系统并登记到《脑卒中、冠心病病例登记册》,按照规定时限报我院慢病科,由慢病科慢病信息报告员审核后于次月5日前汇总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3)各责任科室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覆盖率达100%,且发病率不低于死亡率;

(4)每月组织1次全院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质量和漏报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三)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

1.严格落实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确保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率≥95%,并根据规定完善相应记录。

2.认真落实职工体检制度,至少每2年完成一次职工体 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3.继续开展自助检测点工作,每月收集一次上月自助检测人员名单及基本信息,按照规定筛查高危人群,由我院慢病科统计汇总后于次月5日前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4.继续为适龄儿童提供龋齿充填(逐年增加30%)、窝沟封闭(以小学为单位达50%及以上)工作。

(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1.适时制定本单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

2.做好慢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发动和健康教育工作。(1)所有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2)所有住院病人都要进行平衡膳食教育,如居民食品营养标签知晓,低盐低油膳食(每天每人6克盐、25克油)的知晓等,合理使用健康教育处方;

(3)严格烟草控制,加强无烟医院建设,办公场所及门诊、病区各科室全面禁烟。

3.继续设置慢病专题宣传栏,至少每两个月更新一次,提高人群慢病知晓率。消化科和心内科要设置专门宣传橱窗,制作宣传版面开展慢病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包括慢病防控相关知识、控烟禁烟、推动合理平衡膳食、促进健身活动等内容,提高在院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意识。4.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五)职工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制定本单位工间操实施方案,配备3种以上健身设施,确保每位职工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工间操健身活动。

2.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六)患者管理:

1.根据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病管理效果评估。

2.积极配合社区推广“慢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病患者,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七)加强培训指导:

1.在县卫生局领导下,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任务。医院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组织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以专家门诊、专家咨询、健康课堂、专家带教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到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等。

2.鼓励住院医师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积极到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开展支援工作,为基层培养和建立 一支技术全面、过硬的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队伍。

五、工作步骤

根据马龙县委、县政府、县卫生局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具体要求安排和部署。

马龙县人民医院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篇5

7月3日,平江县召开创建省级慢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动员大会,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随着创卫工作在品位、内涵上的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已明确将创建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列为创卫条件之一。创建为民不为名,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其目标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轻人民群众慢性病负担,遏制慢病的上升趋势。

慢病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高,带病时间长,服务需要量大,医疗费用高,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卫生资源,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疾病负担。据统计,慢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到总疾病负担的70%,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县政府结合创卫工作要求,着眼于改善民生、提升老区人民幸福指数,作出了2015年申报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2016年申报创建国家级示范县的决定。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篇6

关键词:水蜜桃,炭疽病,重发原因,防控对策

清流县地处闽西北内陆山区,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9℃, 年降雨量1770~1859mm, 山坡地多有利于发展果树。随着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农民从单一的种植水稻, 逐步发展果树种植。从1995年起清流县种植水蜜桃面积逐步扩大, 主要有白凤、安农一号、源东白桃、白玉油桃等品种。而近年来由于桃炭疽病发生逐年加重, 水蜜桃面积不断缩小, 严重制约桃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此, 现将水蜜桃炭疽病的发病特点、危害症状与综合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炭疽病的病原是属一种半知菌类的真菌, 以菌丝体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 也可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当翌春气温回升到20℃以上, 相对湿度在80%以上, 病菌便发育形成孢子, 随风、雨、昆虫传播到枝条、叶片和幼果上, 引起初次侵染。病菌部溢出的菌脓可以从寄主果实和枝梢气孔或伤口侵入, 也可通过雨水飞溅在果园进行转辗传播。该病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不断反复侵染, 便在桃园里不断扩散蔓延;该病为害时间长, 影响整个生长期。清流县从3月中下旬桃树谢花后开始发病, 危害幼果, 4月上旬为害严重, 造成幼果大量脱落。在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易感病, 高温高湿是该病流行的主导因素。2013年3月20日在长校镇李清河家桃园检查, 桃树发病率8.3%~13.4%, 同年4月19日桃树发病率16.4%~28.6%。2013年5月26日在嵩口镇黄水秀家桃园检查, 由于果园偏施氮肥、管理粗放、地下水位高、地势平坦、易积水、通风透光差、阴蔽的果园易发病, 老果园易发病, 发病率53.6%以上, 幼龄果园较不易发病。

2 危害症状

水蜜桃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和枝梢, 尤以为害幼果最为严重, 幼果初期发病时果面呈褐色水渍状斑, 随果实的膨大病斑也扩大, 呈红褐色, 病斑圆形或椭圆形, 并明显凹陷。成熟果发病, 主要在果顶发病, 病斑显著凹陷, 有明显的同心环, 在潮湿时病健处有朱红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嫩梢发病, 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 渐出现褐色的椭圆形或不规测形病斑, 病健交界处明显, 随着病斑的扩大, 嫩叶变黑而使嫩梢萎蔫干枯。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认真做好桃树苗产地、调运检疫工作, 购买种苗时要选购无病苗木, 防止带病菌苗木传至新区。

3.2 冬季清园, 铲除病源

在冬季桃树落叶后进行合理修剪, 使园内通气、透光良好, 剪去病枝、枯枝, 摘除僵果, 对郁蔽桃园进行间伐。此外, 多年生的衰老枝组和细弱枝组容易积累和潜藏病原, 也宜剪除, 对易积水的桃园开好 (梯壁沟, 沟宽30~40cm, 沟深20~30cm) 后沟。将园内的病叶、病果、杂草和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 然后全园彻底喷1次3~5°Be石硫合剂。

3.3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桃园管理, 在桃树落叶前后施足基肥 (约占前年施肥量60%) , 全园深翻30~40cm, 667m2施无污染的有机肥100kg、过磷酸钙25kg、硼肥0.15kg, 使树势健壮, 提高抗病力, 减轻发病。对桃园应避免偏施氮肥, 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提倡健身栽培, 提高桃树自身的抗病能力。注意雨后排水, 合理修剪, 做到通风透光, 防止枝叶过密, 减少发病, 山地桃园每2年撒施1次生石灰, 667m2施50~80kg为宜, 提高土壤p H值。

3.4 果实套袋和避雨栽培

采用单层蜡质小白袋套袋和大棚避雨栽培, 可有效防治炭疽病和其它病虫发生, 但在生产上采用果实套袋和避雨栽培对一般的水蜜桃效益不高的果农很难推广和采用。对经济效益好, 成熟期早的油桃采用更有价值。在生理落果后合理疏果, 喷1次杀虫杀菌混合液, 果面药液干后即可套袋。

3.5 药剂防治

仔猪腹泻病的防控措施及防控技术 篇7

上官奔

渑池县畜牧局 河南渑池 472400 联系电话:*** 邮箱:1067846610@qq.com 每年的冬春季节母猪产仔高峰期,仔猪发生腹泻性疾病比较多见。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有许多猪群仔猪腹泻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病死率高达15%-20%左右,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后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腹泻性疾病对养猪业的持续发生危害很大,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仔猪腹泻病的防控措施

一、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主要有红痢、黄痢、白痢,仔猪副伤寒、增生性肠炎、痢疾等。

(一)仔猪红痢

1.临床症状。仔猪红痢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仔猪,以1~3日龄多发,特别是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发病率最高,二、三胎次之,四胎母猪所产仔猪很少发生。仔猪发病时排出红色的稀便,有时为黑色或高粱米糠色。病变可见胃肠胀满,充血、出血。

2.预防和治疗。(1)母猪产前15天和30天各注1次红痢疫苗,5~10毫升,第二、三胎在产前15天注射1次即可。(2)治疗用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

(二)仔猪黄痢

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仔猪,以1~3日龄多发,特别是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发病时排出黄色稀薄如水的粪便,粪便中含有气泡和凝乳块,腥臭味。剖检可见胃肠胀满充气,小肠呈半透明状,里面充满黄色物质。

2.预防和治疗。(1)母猪在产前15~20及30~40天各注射1次四价基因工程疫苗,每次4~5毫升;母猪在产前进行彻底消毒;保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仔猪出生后3天注射0.5毫升的庆大霉素,7天、21天各注射1次,1毫升/次。或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注射1针普达康,体重1千克以下0.1毫升,1千克以上为0.2毫升,第5天再注射1次。(2)治疗时可注普达康、庆大霉素和硫酸阿托品,2次/天,连用2~3天;痢康,每千克体重2.5毫克,1次/天,连用2~3天(肌注);顽固性腹泻时,使用痢康+阿莫西林(混合注射)或痢康+新泻痢必克(分开注射)。

(三)仔猪白痢

1.临床症状及病变。仔猪的白痢多发生在出生后7~30天,以10~20天为高峰期,发病率50%以上,死亡率20%~30%,仔猪发病时排出黄色、灰白色、白色稀薄如水的粪便,粪便呈腥臭味,碱性。剖检可见胃胀满,充气,表面呈树枝状,小肠呈半透明状,内含大量的食糜。

2.预防和治疗。预防同黄痢。治疗:(1)大蒜16克,锅底灰60克,将大蒜捣烂与锅底灰均匀,用水拌成糊状,每天灌服2次,每次3克,连用3天;(2)大蒜2~3瓣捣碎,乳酸菌素3~4片,碾细末,混合灌服,每天1~2次,连用3天;(3)紫皮大蒜5个,白酒500克,水250克,将大蒜捣成糊状和白酒、水混合,20日龄猪3~5毫升/次,每天1~2次,连服2~3天。

治疗黄白痢疾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口服补液盐,1000毫升水+20克葡萄糖+3.5克食盐+2.5克小苏打+1.5克氯化钾,保护率81%~100%(2)黄连素2次/天,2毫升/次,交巢穴注射;(3)硫酸阿托品5~10毫升/次,交巢穴注射;(4)蛋清霉素:选新鲜的鸡蛋,用消毒好的针头10~15毫升,加青霉素40国际单位或氯霉素2~4毫升,每次仔猪颈肌肉注射或交巢穴注射4~5毫升,1~2次可治愈。(5)用痢菌净配合阿托品注射液作交巢穴注射,痢菌净3毫克千克体重,硫酸阿托品0.1毫克千克体重注射,每天2次,3~5天可治愈。(6)1~15日龄的仔猪,每头每次蟾毒康(0.6~0.7毫升)+地米(0.5毫克)+维生素B1(0.6毫升)+氨苄西林钠(0.05克)混合1次肌注射,2次天,连用2天,日龄大的可适当加量。

二、病毒性腹泻

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多发生于12月份到来年4月份,以10日龄的仔猪多发。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粪便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呈酸性,pH值小于7。剖检可见胃胀满,充血、出血,肠充盈,充血、出血,呈半透明状。

2.预防和治疗。(1)预防同轮状病毒;(2)排疫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白细胞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黄芪多糖(每1千克体重0.2毫升)。

三、寄生虫类的腹泻

1.发病的症状。该病主要由球虫、鞭形虫、线虫所引起,多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仔猪,表现腹泻,排出恶臭的粪便,有的粪便中可检测出虫体。

2.预防的措施。(1)母猪在产前7~28天可驱虫,以净化体内寄生虫;(2)仔猪出生后4~5日龄口服球虫净等刺激性小的药物;(3)仔猪在哺乳期间应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四、营养不良性腹泻

1.病因。该病主要是由于贫血所致。仔猪出生后体内只含有50毫克铁,而每天需要7毫克,母乳中只能提供1毫克,8天后机体内铁就被耗尽,10天后就会表现腹泻的症状。

2.症状。仔猪精神萎靡不振,生长缓慢,背毛粗乱无光,可视黏膜苍白,腹泻消瘦,有时会出现水肿,最后衰竭而死亡。

3.治疗措施。仔猪出生后1~3日龄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1~2毫升的牲血素或血来丰,7~10日龄再注射1次。

4.注意事项。(1)仔猪补铁时最好补铁硒制剂,否则机体在缺硒时,补铁立即死亡;(2)若补单一的铁制剂,可在补铁的同时补硒;(3)仔猪发生黄痢时禁止补铁,否则会出现注射部位肿胀,发绀,最后致死;(4)补铁必须补2次,可终生防止仔猪贫血。

五、乳汁过浓性腹泻

1.病因。主要是由于母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过高所致。仔猪的胃肠发育不完善,消化功能差,常因消化不良而造成下痢。

2.防治措施。(1)防止母猪过肥,严格控制好妊娠母猪后期、哺乳期的饲喂量,防止蛋白质、脂肪偏高;(2)合理添加脂肪;(3)适量补充血粉、鱼粉;(4)及时调整日粮水平;(5)必要时早期断奶。

六、消化不良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补料过晚,使仔猪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健全,消化机能不完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率低所致。

2.防治措施。(1)仔猪出生后5~7天开始补料,饲料应全价、易消化、适口性好;(2)仔猪出生后3日龄饮用20℃左右的1%的乳酸水或0.8%的稀盐酸水,以促进消化器官分泌盐酸。

七、中毒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所补饲的饲料发霉变质所致。饲料一经发霉后,进入血液循环,就会致肝细胞变形、变性,淋巴细胞水肿、坏死,导致肝细胞解毒功能下降,淋巴细胞免疫机能下降,从而使仔猪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防止饲料霉变,决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2)发生腹泻后立即饮0.2%的硫酸铜溶液或0.5%到1%碘化钾溶液,同时饲料中拌入100国际单位的制霉菌剂。

八、神经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环境的温度过低所致。温度过低时,仔猪胃肠消化能力减弱,胃中所分泌的凝乳酶减少,致使乳汁中的蛋白质消化率降低,从而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母猪在寒冷的冬季产仔时,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中;(2)仔猪出生后1~3日龄温度为30~32℃,4~7日龄28~30℃,哺乳期为23~25℃,温度最高不超过34℃。

九、低血糖性腹泻

1.病因。主要是泌乳不足、患大肠杆菌病、胃肠吸收障碍时均可发生本病,吸乳不足,乳汁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小,分泌消化酶的能力降低,导致胃肠道吸收率下降而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仔猪出生后体重低于0.9千克的,应口服10%~25%的葡萄糖10~20毫升;(2)防止母猪产仔后无乳或乳汁减少。

十、应激性腹泻

1.病因。仔猪发出腹泻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断奶应激(心理应激、环境应激、营养应激),它能使机体的抗体水平下降三分之二,能引起肠绒毛萎缩,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下降。

2.防治措施。(1)仔猪断奶后维持原圈1周;(2)仔猪断奶后2周以内应维持原来的饲料不变;(3)仔猪断奶后饲喂的原则是“少喂勤喂”;(4)仔猪断奶后应在饲料中合理的添加抗生素、消化酶、有机酸,以控制腹泻病的发生;(5)饮用电解多维水;(6)有效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使蛋白的水平为16%~18%,故应在饲料中加入0.1%~0.2%的赖氨酸。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技术

一、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1.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全部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有利于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交叉传染。

2.妊娠母猪于分娩前14天,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每公斤体重0.2-0.3毫克,驱虫一次。

3.分娩舍与保育舍进猪前10天要全面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反复冲洗,干燥后用1%菌毒敌或百毒杀(3升水中加1毫升药液)消毒2次,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空舍3天后再进猪。

4.分娩舍与保育舍每周坚持用0.05%的过氧乙酸或0.5%的强力消毒灵等带猪消毒2次。5.临产母猪提前3天用温水清洗全身,然后用卫康消毒液喷雾猪体消毒后再进入产房待产。

6.进入分娩舍的所有物品、用具、饲料及人员必须经消毒才能进入。

二、改善饲养管理

1.分娩舍保持温度18-20℃,培育箱的温度为: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

2.分娩舍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无吸血昆虫及鼠类等。

3.母猪分娩完后,产床要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母猪的乳房及乳头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再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要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将全身擦洗干净,并让其尽快吃上初乳。

4.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防止感染。

5.仔猪7日龄开始,用少量、多次的饲喂方法给其补料,以锻炼其肠胃的消化机能。尽可能在饲料中按0.2%添加唯生态C211(微生态制剂,大连三仪研发),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饲料利用率,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防止仔猪腹泻。

6.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部需要,使仔猪可获得充足而营养成分完全的乳汁。母猪的乳汁过浓,乳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仔猪吃后消化不良,可引起仔猪下痢。母猪的乳汁稀薄,营养不全,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可引起白痢的发生。

7.让仔猪饮用充足清洁的饮水,防止吃脏水和粪尿等,否则易引发下痢。

8.仔猪实行早期隔离断奶,28日龄断奶后,母猪离开分娩舍,仔猪在原产床上停留5天,然后全部转至离分娩舍100-200米以外的保育舍隔离饲养,并以原窝组群,以切断和控制传染源在种群与子代之间的相互传染。

三、免疫预防

1.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每头猪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4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病毒性腹泻。

2.妊娠母猪于产前4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1次,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每次每头5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仔猪黄、白痢。

3.母猪分娩前6-7周,每头肌注CR型仔猪腹泻混合菌苗2毫升(1头份),首免后3-4周,每头再肌注2毫升(1头份),可预防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4.仔猪副伤寒活菌苗,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给断奶仔猪灌服,5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次,可预防仔猪沙门氏菌病。

5.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病二联活疫苗:母猪产前5周和1周各肌注1毫升,免疫期为4个月;仔猪断奶前7天,每头肌注2毫升,免疫期半年。

上述提供的各种疫苗,仅供防控疫病时参考使用。当前在养猪生产中预防仔猪腹泻使用细菌苗的不多,病毒性疫苗也要根据动物疫情和本猪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不是疫苗用的越多就越安全。根本的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适当的使用疫苗接种,实行药物保健,就可有效的防止仔猪各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四、药物保健

1.母猪临产前3天,每头肌注长效土霉素2次,每2天注射1次,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或者每头肌注抗菌肽(抗菌活性肽,大连三仪研发),每60公斤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可预防母猪产后发生的各种感染(如乳房炎、阴道炎及子宫内膜炎等),保证乳汁的质量,有利于防止仔猪发生各种腹泻。

2.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每头各肌注排疫肽(高免球蛋白)1次,每次每头0.25毫升;或者肌注倍康肽(猪白细胞介素-4),每次每头0.25毫升,可增强仔猪免疫力,提高抗病力。同时于1、2、3日龄各口服畜禽生命宝(腊样芽孢杆菌活菌)1次,每次每头0.5毫升;或者与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用“止痢宝”(嗜酸乳杆菌口服液,大连三仪研发),每次每头喷嘴1毫升,第二天每头再喷嘴2毫升。可有效的防止仔猪红、黄、白痢的发生。

3.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于1、7、21日龄每头肌注速解灵(第三代头孢菌素)0.2、0.2、0.4毫升,也可有效防止仔猪腹泻的发生。

4.仔猪2日龄,用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滴鼻,每个鼻孔0.5毫升,可防止哺乳期间发生伪狂犬病。仔猪35日龄时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

5.仔猪3日龄,每头肌注牲血素1毫升及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毫升;或者肌注铁制剂1-2毫升,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腹泻的发生。

6.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可于1吨饲料中添加金唯肽C211或益生肽C211(乳猪专用微生态制剂,三仪研发)500克,饲喂10天,可促进消化机能,调节菌群平衡,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改善饲养生态环境,防止各种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7.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或者倍健(免疫核糖核酸)0.25毫升,可有效的防止因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和环境应激等,避免由于应激而诱发保育仔猪发生多种疫病和腹泻

8.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于1吨饲料中添加喘速治(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微囊包被的干扰素、排疫肽,大连三仪研发)500克,加黄芪多糖粉800克,溶菌酶(一种水解酶,大连三仪研发)200克,连续饲喂14天;或于1吨饲料中添加氟康王(氟苯尼考,微囊包被的干扰素与转移因子)400克,板兰根粉800克,抗菌肽200克,连续饲喂14天;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后发生各种应激诱发的多种病毒病与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保育仔猪健康生长。

9.如饲料中无法加药,可改为饮水加药,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加黄芪多糖粉加溶菌酶或干扰肽,连续饮用12天,也可收到良好的防止疫病发生的效果。保育仔猪转入育肥舍之前,与每吨饲料中加2克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续饲喂1周,间隔7天后再喂1周,驱虫1次。

仔猪的疫苗免疫,如猪瘟、口蹄疫、兰耳病、气喘病及链球菌病的疫苗接种,按免疫计划与程序进行,与防止仔猪腹泻是相互相成的。

五、仔猪腹泻性疫病的治疗

对仔猪的腹泻性疫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对环境的控制,消除各种应激因素的前提下,采取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并结合对症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病毒性腹泻的治疗

方案1:排疫肽(免疫球蛋白,可增强免疫力,中和各种毒素),每5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干扰素(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每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溶菌酶,每日2次,每头每次2毫升,连服3天,并加服口服补盐液300-500毫升。

方案2:倍健(免疫核糖核酸,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每2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抗感染),每15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双黄连注射液(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每公斤体重0.1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抗菌肽,每日1次,连服3天,并口服电解多维加葡萄糖粉。

2.细菌性腹泻的治疗

方案1:排疫肽(每50公斤体重1毫升)加猪用转移因子(每40公斤体重1毫升)与穿心莲注射液(每头仔猪2-3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溶菌酶加电解质多维,或者口服杨树花(提取物)加电解质多维,每日2次,连用3天。

方案2:倍健加倍康肽与双黄连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口服抗菌肽加电解质多维或者口服杨树花(提取物)加口服补盐液,每日2次,连服3天。

仔猪红痢发病急、死亡快,可用排疫肽加转移因子或者倍健加倍康肽混合肌注,同时配合穿心莲注射液与10%氟苯尼考注射液混合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口服溶菌酶或抗菌肽加电解质多维,疗效尚佳。3.非病原性腹泻的治疗

奶牛布病防控主要技术措施 篇8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流产布鲁氏菌(Br.abortus)、猪布鲁氏菌(Br.suis)、林鼠布鲁氏菌(Br.neotomae)、绵羊布鲁氏菌(Br.ovis)和狗布鲁氏菌(Br.canis)。习惯上称马耳他布鲁氏菌为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为牛布鲁氏菌。各个种与生物型菌株之间,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布鲁氏菌的抵抗力和其它不能产生芽胞的细菌相似,为细小的球杆菌、无鞭毛、有毒力的菌株。例如,巴氏灭菌法10~15min杀死,0.1%升汞数分钟,1%来苏儿或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而直射日光需要0.5~4h。在胎儿体内可活6个月。

流产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牛,而羊、猴、豚鼠有一定易感性,马耳他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山羊和绵羊,可以由羊传人牛群,也可由牛传播于牛,而其他动物对它的易感性则与流产布鲁氏菌相同。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包括野生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鲁氏菌。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但经皮肤感染也有一定重要性,曾有实验证明,通过无创伤的皮肤,使牛感染成功,如果皮肤有创伤,则更易为病原菌侵入。其他如通过结膜、交配,也可感染。吸血昆虫可以传播本病。实验证明,布鲁氏菌在蜱体内存活时间较长,且保持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通过蜱的叮咬,可以传播此病。

动物的易感性似是随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如犊牛在配种年龄前比较不易感染。疫区内大多数青年牛在第一胎流产后则多不再流产,但也有连续几胎流产者。性别对易感性并无显著差别,但公牛似有一些抵抗力。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于人。在我国,人布鲁氏菌病最多的地区是羊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从人体分离的布鲁氏菌大多数是羊布鲁氏菌。一般牧区人的感染率要高于农区。患者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实验感染虽见有弛张热,但在自然感染时临诊上常被忽略。流产可以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最常发生在第6至第8个月,已经流产过的母牛如果再流产,一般比第一次流产时间要迟。流产时除在数日前表现分娩预兆,如阴唇、乳房肿大,荐部与肋部下陷,以及乳汁呈初乳性质等外,还有生殖道的发炎症状,即阴道黏膜发生粟粒大红色结节,由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时,胎水多清亮,但有时混浊含有脓样絮片。常见胎衣滞留,特别是妊娠晚期流产者。流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有时恶臭,分泌液迟至1-2周后消失。早期流产的胎儿,通常在产前已经死亡。发育比较完全的胎儿,产出时可能存活但衰弱,不久死亡。公牛有时可见睾丸炎及附睾炎。临诊上常见的症状还有关节炎,甚至可以见于未曾流产的牛只,关节肿胀疼痛,有时持续躺卧。通常是个别关节患病,最常见于膝关节和腕关节。腱鞘炎比较少见,滑液囊炎特别是膝滑液囊炎则较常见。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如流产胎衣不滞留,则病牛迅速康复,又能受孕,但以后可能再度流产。如胎衣未能及时排出,则可能发生慢性子宫炎,引起长期不育。但大多数流产牛经两个月后可以再次受孕。

在新感染的牛群中,大多数母牛都将流产一次。如在牛群中不断加入新牛,则疫情可能长期持续,如果牛群不更新,由于流产过1~2次的母牛可以正产,疫情似是静止,再加以饲养管理得到改善,病牛也可能有半数自愈。但这种牛群绝非健康牛群,一旦新易感牛只增多,还可引起大批流产。

三、防制措施

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技术措施上,采取严把购牛关、检疫关、消毒关、卫生关,严格进行操作,培养健康群,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一)严把购牛关

大力提倡自繁自养为主的方针,确需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要严把购牛关,查看检疫证明,严格执行检疫。将牛只购回后隔离饲养观察45天,同时进行布病的检查,全群免疫生物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奶牛混群。净化牛群,还应定期检疫(至少一年一次),一经发现,应坚决扑杀。

(二)严把检疫关 做好“两病”(布病和结核病)检测工作,对畜群定期进行检疫,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疫,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畜,并做为一项防疫制度长期坚持。牛群中如果发现不明原因流产病畜,应及时按程序上报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三)严把卫生消毒关

加强平时的卫生防疫消毒工作,搞好牛舍、奶站、运动场等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场区内外的消毒。在消灭布病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

(四)严格进行操作

1、准备好充足的采血物品,相关的信息登记。

2、牛只保定,牛只采血应在六柱拦内进行,严禁在牛舍或运动场内分散采血,防止疫源的扩散,对采血场地、器械、用具等要进行消毒。

3、专人采血,应做到一畜一针,一牛一样,一样一瓶,做好血样的编号,注意个人的防护工作。

4、实验室检验,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凝集反应进行初步筛选,通过试管凝集反应进行结果定性。

5、病畜处置,对实验室检出的阳性病畜,坚决予以扑杀;疑似病畜立即隔离,间隔 30天后再复检一次,结果仍为阳性者,予以扑杀。

6、严格消毒,疫区的饲草饲料应进行消毒或放置两个月以上才能使用。流产胎儿、胎衣应深埋或烧毁,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以4%火碱或10%的石灰乳进行彻底消毒,粪便经生物发酵消毒,乳与乳制品加热后食用。

(五)培养健康牛群

培养健康畜群由幼畜着手,成功机会较多。由犊牛培育健康牛群,已有很多成功经验。这种工作还可以与培养无结核病牛群结合进行。即病牛所产犊牛立刻隔离,用母牛初乳人工饲喂3~7d,以后喂以健康牛乳或巴氏灭菌乳。在第5个月及第9个月各进行1次免疫生物学检查,全部阴性时即可认为健康犊牛。

(六)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牛只的科学合理饲养,进行全价合理的营养供给,增强牛只的抵抗力。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篇9

夏末秋初猪病防控重点和难点以及对策

夏末秋初,是一年中畜禽疾病的`高发季节,因为夏季易感的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还没有肃清,秋季的呼吸道疾病又来了.笔者在河北、湖北、辽宁等地区的疾病流行形势来看,以下几种疾病将成为这个季节防控重点.

作 者:王浩 梁士赢 邹盼  作者单位:沈阳科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161 刊 名:吉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JIL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30(10) 分类号:S858.28 关键词: 

上一篇:育新学校初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下一篇:最无私的人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