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地理美国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者:韩丽祎
教学反思对老师来说有很重要的帮助,能够让老师知道自己教学出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获得进步,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2016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教学资源《美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使老师获得提高。
一、开放的构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地理教学中国家地理部分的必考内容之一,是同学们接触到的西半球上的第一个国家。鉴于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集体备课中我们既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要求的研讨,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美国教学中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发动学生收集美国的相关资料,将美国放置在世界大环境下认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与弊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以求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基于集体备课的共识,我负责准备本节内容时设计了以下新颖的探讨话题:七嘴八舌话美国、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谁能相比、美国农业生产与高青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代价、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哪些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大得惊人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暖──50年内图瓦卢将消失谁之过,应如何看待目前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假如你留学美国学有所成后你将何去何从等。补充了:“国际警察”美国佬不做赔本的生意、美国的人权现状、美国的教育、美国笼络人才的招数、联合国总部为什么设在纽约(谈人的眼光要有前瞻性)、美国为什么不支持《京都议定书》、歌曲《每年总有这一天》──写给6.5世界环境日等资料,努力给学生创设、营造一种世界大环境下多角度认识美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二、活跃的课堂
当利用“七嘴八舌话美国的话题”引入新课时,学生争相发言,涉及的话题和领域五花八门,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一个个新颖话题的引入和资料的补充,学生群情激昂,学习劲头空前活跃,自学展示环节中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既看到许多美国进步之处,也对美国不惜损害他国利益笼络人才、身为大国对世界环境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干涉别国内政等不可取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澄清了认识。随着美国发达经济的学习与比较,学生在看到我国经济与美国差距之大的同时,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并决心努力学习,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做贡献。在《每年都有这一天》触目惊心的歌曲的感召下结束讨论,学生倍感身为地球村公民应关注地球环境,肩负起保护地球环境的重任。整堂课师生都沉浸在一种相互学习的喜悦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美中不足
因涉及的自主探究的话题和补充材料较多,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较难以调控,因而时间调控得不够好,有的环节还不深不透,当堂达成度不够理想,所设计的检测内容完成得匆忙。
四、吃一堑长一智
以后的美国教学中需进一步精选材料,切实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注意图文结合以及过渡环节的设计,加强各环节时间的计划性,先学后教,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切实注意启迪学生思维,重点知识要落实到位,不能喧宾夺主,精心提炼问题导学,注意提高知识的当堂达成度。
1. 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 学科:地理。
3. 课时:2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治理措施及成就有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课题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田美国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有三部分内容, 本章内容是在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节内容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治理经验为例, 讲述如何做好流域的开发与持续发展。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教学目标。 (1)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 (2) 通过案例, 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法治理的措施和经验。 (3) 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对某河流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注我国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2. 教学重点。 (1) 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2) 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3. 教学难点。流域开发的治理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读图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引入新课, 1998年夏季, 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压向长江, 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 几乎全流域泛滥。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 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 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特大灾难。受灾人数上亿, 近500万所房屋倒塌, 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 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引入如何治理才能减少洪灾, 造福人类, 并引出美国田纳西河治理的案例。
2. 讲述新课。出示课前收集的田纳西河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总结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差异, 并完成下表。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今田纳西河巨大差异的思考:同样的一条河流, 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田纳西河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河流的地理条件如何?完成活动一:请学生读课本图“2-2-2”和“2-2-3”, 明确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田纳西河流经哪几个州, 以及该河流域占美国总面积的比重;根据田纳西河流域位置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读课本图“2-2-4”, 判断落差大对田纳西河的影响;教师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请学生找出田纳西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在学生思考的同时, 出示下表, 请学生完成。
这样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文字资料, 自己分析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完成活动二:通过阅读材料, 并根据活动一的结果, 由学生自己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讨论田纳西河流域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有利自然条件, 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进一步讨论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提供背景知识。完成活动三:请学生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讨论出其可能的开发方向与治理措施, 完成下表。
通过设计框架图和列表分析,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完成活动三之后, 老师提出问题:作为田纳西河的官员, 如何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洪涝灾害?让学生完成活动四: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归纳其特点。措施:实施梯级开发、修建大坝, 以控制洪水泛滥;兼顾航运使田纳西河实现全年通航, 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同时分析大坝的综合效益:发电、航运、灌溉、养殖等多种作用。完成活动五:读课本图“2-2-8”, 根据田纳西河的土地资源类型, 既有坡地, 又有平原、水域, 请学生总结开发利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看书和读图, 总结土地利用的措施: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扬长避短, 发挥区域优势。完成活动六:请学生阅读课本图“2-2-9”, 然后说出田纳西河流域最具优势的能源是什么, 与此相关的经济部门有哪些。完成活动七:以小组为单位, 课后查资料讨论、学习, 最后总结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老师最后总结。
3. 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最近生物学家发现一种青鱼能从肛门处放出气泡,在水下发出神秘的像放屁一样的声音。没有发现有其他鱼类能从肛门发出这种高音。
水生物声学专家丹尼斯用“惊奇和有趣”来形容这一发现,他认为这很有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种通过高频进行联系的鱼类。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鱼类是靠鱼鳔里气体所发出的低沉的“咕噜”声和“嗡嗡”声来寻找同伴的。
第2:首批克隆猫诞生
美国“遗传存储与克隆”公司2007年8月5日宣布,该公司采用克隆新技术成功克隆了2只猫。这2只名为“塔布利”和“巴巴嘉奴氏”的小猫是分别借腹孕育的,它们是当年6月在美国出生的,目前情况良好。
由于猫的皮毛颜色等不仅仅与基因有关,第1只克隆猫与它的基因母亲并不完全相像。
第3:人造脑控制战斗机
美国科学家用老鼠的脑细胞培养了1个“大脑”,这个人造脑可以控制F-22战斗机的飞行模拟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工程教授托马斯德玛斯在最近的实验中,把1个电极扇放在1个玻璃器皿的底部,然后用老鼠的脑神经细胞覆盖住电极扇。
开始,这些细胞就像一些液体状的沙粒般互不相干,但很快,它们便伸展细小的触角,逐渐形成一个个神经系统网,就像一个完整的大脑一样了。这个人造脑通过台式电脑与飞行模拟器连接,从而控制飞机的飞行。
第4:亚洲发现新人种
澳大利亚和印尼科学家在赤道附近的佛洛雷斯岛上的1个山洞中发现了一些史前骨骼化石,这些化石距今已有1.8万年的历史。这是1个全新的人种,相对于现代人,其更像一些小说里描述的“光脚矮人”。科学家共发现了约7个矮人的骨骼化石碎片,并把这一特别的人种命名为佛洛雷斯人。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托马斯苏蒂科纳称:“2004年,我们发现了一些“佛洛雷斯人”使用的小型工具。其中1具保存最完整的化石为女性,身高仅1米左右。随后的三维成像显示,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30岁。其颅骨内部结构检测结果显示,这名女性的脑容量仅相当于现代人的1/3。从化石的身高和脑容量看,科学家推论这是从未被发现过的1个新人种。
第5:用符号寻找外星人
最近,美国科学家通过进行1项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与无线电波相比,实物符号可能是地球与潜在的外星人进行信息沟通的最佳方式。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电气工程师克里斯托夫罗斯说,“与发送无线电波相比,传送物理实物与外星人进行信息沟通曾经被视为是荒唐可笑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两种通讯方式我们都应该试一试。”罗斯表示,信号的整流能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被“冲淡”,这也意味这电波的大量能量被损耗,即便是有些信号到达了目的地,但这种“冲淡”所引起的信息失真也可能影响潜在的外星人与地球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
第6:巨蟒入侵佛罗里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佛罗里达沼泽地国家公园巡逻人员在沼泽地国家公园已经捕获杀死了68条缅甸巨蟒。专家指出,这种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它们是宠物贸易的最爱,这些蛇可能是由当地不再饲养它们的主人放生出来的。
去年1月,一群游人在公园里曾看见过鳄鱼和巨蟒之间更大规模的争斗,巨蟒在鳄鱼的嘴里呆了24小时以上,最后挣脱出来,游向了沼泽地。此后,这种事情多有发生。
第7:伊拉克食人蜘蛛
今年春天,很多人打开邮箱,都会看到1张配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恐怖照片:在伊拉克发现了1种夜行性蜘蛛,它们奔跑时速度可达每小时10英里,跳起高度可达3英尺。
这种蜘蛛一般只在晚上活动。它在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可以使人很快失去知觉的麻醉剂。肢节动物专家在经过仔细研究后得出结论:这张照片时假的。
第8:龙虾秘密生活曝光
记者特利奥尔科尔森在美国缅因州的克兰比里岛用两年时间研究龙虾,最近出版了新著《龙虾的秘密生活》。
他在书中写道,龙虾是个窝里斗家族,1只雄性龙虾要想繁衍后代,就必须是“拳击冠军”,因为龙虾们互相仇视,为了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打个不停。雄性龙虾要想成为霸主,就必须与其他龙虾决斗。如果它们找到一个安乐窝,每1只龙虾都想住进去。没办法,只有决斗,谁笑到最后谁成为安乐窝的主人。
第9:古代奥运会裸体竞赛
据《裸体奥运会:古代运动会的真正故事》一书中的作者托尼皮罗蒂特介绍,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汇合了几乎全部异教娱乐。在最初的几届奥林匹克竞技会上,希腊人并不是裸体比赛的,选手们在比赛时要在腰上束一种叫做:“兜裆布”的服饰来遮羞。然而在公元前720年第15届竞技会上一件意外的事情导致希腊人迷上了裸体竞技。
当时,一位名叫奥尔西波斯的年轻运动员在赛跑比赛中不慎把“兜裆布”散落在跑道上,但他不顾观众的哄笑,仍坚持跑完了全程。希腊人突然发现身体全裸的奥尔西波斯显示出肌肉的健美和男性特有的魅力,大家开始为他鼓掌欢呼。
第10:嗜血臭虫重现美利坚
最近,1种名为“温带臭虫”的小虫子在绝迹50年之后第1次出现在美国。这种虫子生活在人的居室及床榻的各种缝隙中,它们白天藏匿,夜晚出来吸血,令受害者疼痒难忍。目前,美国已有28个州遭到了其严重“骚扰”,许多人住五星级高档酒店的客人都痛苦的抱怨说,他们常常在睡梦中被咬醒,起来一看,身上满是大大小小的疙瘩,而且又疼又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东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2)东南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3)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识记东南亚的位置及范围。
(2)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对比地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点及河流特点,从而了解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3)通过读《东南亚气候图》,明白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从而了解其农业的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东南亚的地形特点。
(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
难点: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对社会经济各因素的分布及其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图片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东南亚各国的人文景观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一)东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找一找
展示《东南亚的`位置图》,让学生借用地图册把PPT图片中的各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找出来,由两位学生进行回答。并指出东南亚由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组成。
(过渡)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在自然环境上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对两个地形区的对比进而掌握整个东南亚的情况。
(二)东南亚的自然地理条件
展示《东南亚的地形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下面问题去发现其多在地形上的特点再进行归纳。
【讨论】
①中南半岛上有哪些主要河流?
②这些河流大多数发源于哪里?
③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
④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
⑤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该段河流什么资源丰富?
⑥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是什么地形?对人口、城市分布有什么影响?
(过渡)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那么,马来群岛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讨论】
①马来群岛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什么部位?
②这里的河流在长度和流速上会有什么特点?
③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④火山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呢?
展示《东南亚的气候图》,由学生根据经纬度判断气候类型,并温习其各气候特点。
(过渡)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那么在这两种气候类型下,它们的的农业又有怎么样的情况呢?
(三)东南亚的社会经济条件
展示《东南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
(1)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为主。主要国家农作物分布如下:
(2)矿产:主要矿产是石油和锡,石油主要在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锡矿主要在_________。
(3)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印度尼西亚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上。课堂巩固习题:
(·高考浙江卷)自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工厂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销售价上涨。据此完成(1)~(2)题。
(·高考广东卷)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1)(2)(5)题。
(2012·惠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5)题。
小结:(见板书,边让学生回顾本节内容边完成教学板书)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反思一:美国教学反思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 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 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 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2.关于文体 3.关于背景 4.关于伯乐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以“美国农业生产”为例
刘亚军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050091)
摘要:地理总复习内容包括初、高中两部分知识, 其中, 初中地理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内地西藏班学生普遍基础差, 没有很好地掌握初中地理知识。在复习时间紧的情况下, 作为面向高考的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绝不能是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从考纲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 运用高中系统的地理理论,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挖掘初中区域地理“地”表面下掩盖的“理”。笔者在多年的内地西藏班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 处理好以上关系, 是关系内地西藏班地理复习成败的重要环节。本文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初高中知识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关系和教学中的典型案例, 探讨如何在内地西藏班地理复习中进行初高中知识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高三复习知识整合区位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关系
高考考纲明确规定:初中、高中地理均为内地西藏班高考考试内容。初中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地图、区域地理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其中, 地球与地图部分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而区域地理则告诉我们, 所研究的区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它们在初中课本中呈现的方式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 没有或很少用地理原理及规律加以解释其成因和规律。这样, 如果仅仅局限于初中教材内容, 我们只知道所研究的地方在哪里, 有哪些地理事物,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出现这些事物, 它们的发生、发展有怎样的规律, 人们如何做才能趋利避害地利用它、改造它, 教材未做深入的分析。也就是说, 初中教材只提供了“地”, 却未讲清“理”。
高中的系统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自然地理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组成、分布、成因及运动变化规律, 阐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的内容实质是“人地关系”, 它阐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人类的产生及其发展依赖于环境;人类活动对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使得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 改变了的环境又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人地关系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在充分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成因、发生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人类采取适当的方式因地制宜, 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 掌握好初中区域地理中的“地”, 是系统学习和掌握系统地理知识“理”的基础。系统地理中许多原理要引入区域地理的案例来说明和印证, 没有了这些基础, 系统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道理, 只有掌握了系统地理原理, 才能更好地认识某地具有某种地理特征的原因, 并运用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个问题也是地理学研究最为核心的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 学生会逐渐学会用“地理的眼睛”去观察, 用“地理的头脑”去分析、判断, 并能正确评价人类活动。这对于提高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益, 使内地西藏班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二、高三系统复习阶段教学面临的现状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的安排和高考考纲的要求, 内地西藏班地理高考复习内容有8本教材, 初中4本, 高中4本。教学任务重, 但是课时少, 高一、高二每周只有3课时, 到了高三才能每周5课时。按照规定, 高中4本教材的必修上下册的教学任务必须在高一的一学年内完成, 选修的教学内容在高二完成, 之后就是高考前的质量检测和模拟考试。这就是说, 高三的系统复习最晚也必须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1—12月份结束。在这之前, 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时间, 将初中地理4本教材的复习穿插在几本高中教材的讲授过程中。这个工作不仅量大、困难多, 而且也很重要。因为, 虽说是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但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普遍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很差, 这种情形下的复习无异于讲新课。但是,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又不能按部就班地把初中4本教材重新讲一遍, 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初中的知识毕竟简单, 照本宣科, 复习过后, 学生虽然在头脑中堆砌了大量的诸如地名、物产、交通线等等的地理事物名称, 却不能很好地说出其中的规律, 而且他们会感觉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枯燥乏味, 可能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复习效果距考纲的要求和高考命题的思路相去甚远。
类似的情况也会出现在高中教材的学习中。例如, 高中必修下册的人文地理知识中与实际联系最密切、应用最广泛的理论就是区位理论, 其中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这一理论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阐明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 通过区位理论的学习, 学生可以对很多复杂的人文地理现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是, 由于在对某区域各种人文现象的分析中, 都要涉及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自然资源等的特点, 如果抛开这些自然要素特征的支持, 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 学生在区位理论的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对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不了解, 根本无法分析这里的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等特征形成的原因, 只能机械地记忆课本中现成结论, 至于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结论不是很清楚。如果学生有较好的初中区域地理基础, 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在内地西藏班高三系统复习阶段, 把初高中知识即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是这样的:因为复习初中地理内容时, 学生已经学完了高中必修课本上下册的内容, 掌握了一定的系统地理理论, 所以, 教师可以把高中系统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复习穿插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区域地理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理事物, 系统地理理论则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在这里有这些事物, 人类活动应怎样进行才能使人地关系协调。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打好了地理基础知识的底子, 而且培养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提高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 系统地、逻辑严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世界地理“美国农业生产”与高中系统地理“农业区位理论”的整合
在高中必修课本下册的农业区位理论部分, 教材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来自于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 其中,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人文因素主要有交通、市场、政策等等。教材在分析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代表———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的农业生产时指出:优越的自然条件 (平原面积广大的地形、温和与较湿润的气候、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带来的充足的水源、冲积平原上肥沃的土壤) 、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及其中部大平原的地广人稀等是其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美国利用这些优势, 使这里的商品谷物农业成为机械化水平高、经营规模大、商品率高的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 如果没有初中区域地理中关于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的人口分布、交通运输状况、城市及经济活动的分布特点作为基础, 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缘由, 只能依照课本中现成的结论死记硬背了。在复
习区域地理“美国”时, 教师通过适当的知识整合, 就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我们在进行初中区域地理“美国农业”的复习时, 启发学生运用在以前学过的美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人文条件) 的知识, 并结合高中系统地理“农业区位”理论,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的农业大国?2.以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为例, 分析其分布地区的主要区位优势。3.说明体现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特点的农业带的形成原因。专门化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如果学生通过分析搞清这些问题的答案, 回过头来再让他们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了。之后, 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练习。例如, 针对我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大国, 应学习美国农业的哪些成功经验?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在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上, 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 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做出判断。显然, 要达到如此高的要求, 我们在内地西藏班高三地理的总复习阶段必须以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做基础, 运用系统地理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 才能提升复习的实效性, 使内地西藏班学生逐渐具备应对高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洋.地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慧.中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河北教育出版社.
【知识与能力】
1.重点词语:brave,save,smoke,badly,hurt,protect,rush,wet,
burn,nod,careful,news,newspaper,match,rubbish.
2.重点句型:What a brave young man!
He was brave enough to save his neighbour from
A fire.
3.了解用火安全以及发生危险时的逃生方法;
4.通过阅读,能用英语描述火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各种技巧,把握文章的主要细节;
2.训练学生自己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2.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火灾逃生知识,注意安全用火。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點】
1.克服阅读的单词障碍关,能读懂内容,了解有关用火安全的知识;
2.掌握重点单词和句型的运用,用英语描述火灾。
【教学难点】
了解用火安全以及发生危险时的逃生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包括文字、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2.任务型教学,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引导他们完成既定的目标。
【教学手段】
本节课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
四、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1.Introduce a chant to ss .
2.Help ss discuss in pairs:
(1)What do we use fire to do in our life
(2)What does fire bring to us if we are not careful with fire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原有的知识,讨论导入。
Step 2:Presentation
1. Show pictures,help ss learn some new words .
2.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a question .
What did the young man do?
3. Ask s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do T or F questions .
(1)Lin Tao helped his grandma out of a fire.(F)
(2)Mrs Sun was in her bedroom at that time.(F)
(3)Lin Tao put out the fire with a wet blanket..(F)
(4)Lin Tao was in hospital for two months.(F)
(5)Lin Tao thought everyone should be careful with fire.(T)
(设计意图):图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忆文中新单词,降低阅读文本的难度。
通过略读,精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在脑中形成对文本理解的框架结构。
Step3:Practice
1. Ask ss to read the text together,and then complete Part B2 on page 83.
2. Help ss put sentences into correct orders .
(1)Lin Tao stayed at home alone.
(2)He
heard someone shouting“Fire!Fire!Help!”
(3)He put a wet blanket over Mrs Sun.
(4)He saw a lot of smoke from next door.
(5)He saved Mrs Sun.
(设计意图):教师激发学生回忆前学习内容,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相关练习,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程度。
Step4:Presention
T create a situation,ask ss to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and present it 。
(设计意图):呈现刺激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利用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借助对话讨论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对话的输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文本结构。
Step5:Consolidation。
1. Help ss to revise the text。
2. Help ss try to retell the text。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对课文作进一步概括应用,强化拓展学生记忆,提升理解,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
Step6:Consolidation。
1.Ask ss to have a discussions。
If there is a big fire in your house,what can you do ?
2. Help ss learn how to be careful with fire ?
(设计意图):开放的语言输出环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评估学生的行为,形成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内里。
Step7:Homework。
1.Try to remember all the new words and new phrases
【七下地理美国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下地理复习资料有哪些02-11
七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2-27
世界地理北美美国知识总结03-29
七下单词测试10-07
七下期末试题03-04
七下语文暑假作业07-27
人教七下名著阅读09-17
七下语文重点词语01-06
七下短语句型总结01-20
七下阅读专项练习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