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反思(精选16篇)
(1)连续故事情景的展开,不仅充分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更能够轻松地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的教学;
(2)抓住“欣赏作品――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方法――制作作品――完成任务”这条线索,层层递进;
(3)整个课堂将教学评价穿插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认识性。这种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同学对同学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4)任务的进行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运用了“反思――提问――解决问题”的自我完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不足:
(1)引入的时间过长,比较适用于连续的课堂教学,因为是对一个连续性课程的研究,整个过程只需一次背景引入,但对于单节课来说犹如时间有点过长,应该更加注意突出课程的中心要点,提高单节效率;
(2)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更加分析准确,注意在自我评价的第二课时中,需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点拨,这需要清楚学生的底子和心理等情况,同时还要在指点中,完成教学任务难度的分层;
主题活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参与度。本课结合心理咨询中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相关内容,借助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通过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收集学生对自己人格的初步认识,训练学生形成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意识,让高中生初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大学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设计目标
所谓“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好帮手。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渗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课程标准,找到课堂的定位点。学习指南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 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节课设定的达成目标如下:1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自主学习相关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2合理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如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获取信息;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找到的霍兰德密码的含义,并形成报告分享收获;4尝试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渴望,初步了解职业规划的目的和重要性。
设计过程
信息教学课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 实现心理测试和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数据统计的完美结合。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完成SDS测试,借助信息的加工和表达工具,达成学习目标,取得自主学习实效。于是由测试引发整节课的教学,更能够体现技术的应用价值。
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引,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步骤,实现了自定进度的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同时 “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设计者,首先确定了设计意图、 心理测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主题活动,增强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处理与挖掘价值的体验,而寻找发现自己职业兴趣代码的过程,是一种自主的探索。于是,确定了“寻找自己的霍兰德密码”为主题活动的名称。确定主题名称是一拐点,备课、练习、课堂实施等都能因此更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进行设计,让学生深切体会自己才是本节课达成任务的主力军。
本节课“自主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三个组成部分。整个任务单的设计侧重方法指导,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通过简洁明了的任务,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化为问题,意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内化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围绕“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本节课同时搭建了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性学习资源、在线学习网站测试等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能够即时评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注重思维的提升,不断修正学习方法,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最初让我纠结许久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第一个环节——现场收集自己的数据,反而成了整节课的亮点。一开始,先紧紧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后续的学习环节环环相扣, 学生们一直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
另外,借助微视频助学和图文版的学习资源,遇到问题,鼓励已经解决问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为大家演示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整个课堂,教师充当了引导者和旁观者的服务角色。 通过前期精心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就显得轻松,没有主讲和控制的课堂,依然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实现了让学生关注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双赢,也实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提高、共同进步的双赢。
点评
【关键词】信息加工;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对这一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小学开始学,考察过学生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以及掌握Word基本知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提高学生运用Word知识的能力,使其能更生动形象的表达信息。
一、范例选取要生动、丰富、够吸引学生
第一次上课是展示优秀电子小报作品,请同学们来分析其构成,然后自主学习合作来完成一个电子作品,但是,后来发现,小报的主题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仅仅用获奖的电子小报作品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最后我灵机一动,自己创作了一份自己的电子小报,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所以用来举例的电子小报的选取一定要生动、丰富,够吸引学生,并且很好的表达主题。
二、“双主”模式一个不能少
在这一个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确定主题,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放手学生自己去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既避免了“一言堂”的方式,给学生灌输信息技术理论,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也没有采用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利用网络的巨大知识资源来自学课程要求,这样会导致完成情况不佳,知识系统不全面,有的学生还会沉迷于游戏。
三、收集素材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避免盲目性
一遇到上网,学生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学习任务之外,为了避免学生上网搜集素材的盲目性和过多的浪费时间,我规定学生从我列出的几个网站上搜索资料,避免有些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去哪查询素材,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学生自主创作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解惑
采用的“双主”模式,并不是在学生自主创作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研究性课题适合探究活动,像本节综合实践课,在学生的自主创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答,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可以通过电子教室及时解答。在学生选取主题时,不能随意的想当然学生会做。主题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主题的确定是整个创作的开始,所以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学生的整个制作过程奠定良好基础。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对于综合实践课的评价,不能一味的用考试来考评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小组协作的综合实践课,评价方式更应该多样化,不仅对小组创作的作品有评价,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所以,要明确学生的分工,在对作品评价时,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对作品的评价其实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学生才会愉快的学,主动地学,积极地学,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六、感悟不足
本课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的内容是文本信息的加工,对于文本信息的加工,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软件,在本综合实践课的时候,就有学生不喜欢用word来制作,他喜欢用ppt做,而且同样也能达到好的信息加工的效果,那我们为什么要选择word?
七、结束语
由于分组是采用自主结合的方式,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整个依赖一个核心成员,成员之间的差异,导致有些小组基础差的学生帮不上什么忙,自主分工,分工任务的轻重,导致某些学生无事可干,没有积极性和小组融入感。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基础好的更好,基础薄弱的仍然没有得到锻炼。怎样合理分组,怎样合理分工和怎样协调组内成员的合作,这不仅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多多思考,也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这样一种合作的意识,真正的团队合作。
参考文献:
[1]李芒,徐晓东,朱惊曦.学与教的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8).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侯英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软件导刊,2011(10)
[7]黄海涛.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初探.中小学校长,2009(4).
[8]张梅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科爱好者,2013.
作者简介:
上传: 刘小强
更新时间:2011-12-25 23:41:21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南昌市第十九中学 李鸿琴
一、教学设计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本设计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的理解,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应用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思想,此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如何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并利用电子板报的形式组织文本信息,生动丰富地表达意图。本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字处理工具软件使用方面的概括与提高。文本的简单加工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讲过,而信息的加工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需求采用合适的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挖掘信息加工的实际价值,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呈现主题和表达创意,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信息能力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
三、学生分析
对于工具软件使用,高一年级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但对于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多数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了解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教师以电子板报的形式介绍如何用文本信息表现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从分析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结构化或形象化的表达形式,如:流程图、结构图、表格、项目和图形等形式加工表达信息;(2)熟练选择使用合适的文字处理工具加工信息;(3)理解电子板报的一般制作过程;
(4)熟悉电子板报的评价标准,学会评价和表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走进合肥”电子板报,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方式完成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任务;
(2)通过“学生用”素材资料文件夹中提供的所需素材和技术支持文档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着做”去完成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小组比赛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4)通过学习活动和欣赏作品让学生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情感目标: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信息加工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2)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欣赏中增强审美观;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大胆表述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结构化或形象化的形式加工表达信息;(2)如何利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并以电子板报形式表达意图。难点:(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加工信息,表达意图;(2)学会评价作品。
六、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任务驱动法
3、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环境及软件资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大屏幕投影仪
3、“学生用”素材资料文件夹
4、《电子板报》评价量规表
5、教学网站的“学生上传资料”栏目、“协作学习”栏目的作品投票平台。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五分钟)
教师播放“走进合肥”幻灯片,①文字式表达“合肥简介”②项目式表达“游玩项目” ③结构图表达“旅游机构”④表格式表达“票价”⑤流程图表达“旅游投诉工作流程图” ⑥图形表达“旅游标志”。
师:文字是很好的信息表达方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我们要常常借助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使表达更直观、更清晰。有时,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同时具有结构化和形象化的两种特点。不是所有的文本信息都可以采取结构化或者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示的。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播放“走进合肥”幻灯片意在锻炼学生思维方法,掌握结构化和形象化表达的思想。
师:字处理软件既是一种信息加工工具,也是一种信息表达工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子板报、海报、名片、贺卡、合同等都可用字处理软件制作出来,而且为了节约设计制作时间,人们设计了好多格式的模板供用户使用,使用模板时,我们不需制作复杂的格式,只需组织编排文本信息,添加到相应的板块就能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电子作品。教师播放多张不同用途的模板给学生观赏。
师:今天我们用老师提供的电子板报模板来制作作品。先看《走进合肥》电子板报样例。
教师展示《走进合肥》电子板报样例,学生观赏,分析板报版面结构。设计意图:引出任务,运用模板制作作品。让学生掌握电子板报的制作要素。
2、技能迁移 学习新知(十分钟)
以下是提供模板的文本信息加工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完成。活动一:设计艺术字标题,设置图片格式
学生打开桌面上教师提供的“学生用”素材资料文件夹中《走进合肥》模板1,设计艺术字标题,设置图片格式,如需帮助可打开技术支持文档“制作电子板报步骤”参看制作方法和设置步骤。
活动二:设置自选图形,组合文本和图形
学生打开《走进合肥》模板2,设置自选图形,组合文本和图形,如需帮助可阅读资料。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差异性,提供多任务选择。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回顾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熟悉电子板报的制作要素。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当遇到问题时,会主动阅读资料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3、竞赛引路 协作学习(二十分钟)活动三:合作探究
第一环节:布置、完成任务。
师:运用提供的模板3,制作一份围绕“走进合肥”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在这个主题下可以从合肥概况、合肥特产、合肥景观、合肥民俗4个方面选一个子课题设计制作,也可选其中的多个方面综合制作作品。
教师提供学习评价量规表,要求学生阅读,每3人一组,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素材分组制作电子板报《走进合肥》。宣布比赛规则: ㈠以小组为单位,在20分钟内,自由创作完成作品。㈡上传作品。友情提示1:
㈢“自我展示”,阅读评价表,点评作品。
㈣填写评价表,作品投票,选出最佳作品。友情提示2:
学生创作作品;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可从课本、“制作电子板报步骤”文档中寻求帮助,组内同学共同协作完成一个作品。第二环节:上传作品。
友情提示1:①作品另存为jpeg文件。(方法:打开‘作品名.doc ’文件,编辑-全选-编辑-复制后可在画图程序(开始-程序-附件-画图-粘贴)中显示出来。在画图程序选择“文件”菜单的“另存为”,保存类型选择‘jpeg文件格式’。)
②打开‘提交作业’word文件,按住ctrl键同时单击鼠标左键进入“学生上传资料”网页,按要求上传两次图片文件,选择上传类别“协作学习”,写上所在组组员的姓名、作品标题和创作感言。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上传提示”提交作品。
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第三环节:自我展示,点评作品。
教师从提交的作品中选出不同课题的两个作品进行展示,作品所在小组各派一位代表说出制作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内容表现”“版面的艺术性”“创作的技术”“作品创新”四方面对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点评。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展示优秀作品,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目的。学生描述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达交流思想的能力。
第四环节:填写评价表,作品投票,选出最佳作品。友情提示2:①仔细阅读评价标准,填写评价表。再欣赏另一组作品、评分。
②最后作品投票,按住ctrl并单击鼠标左建进入“投票系统”网页,给心目中最佳作品投上一票。
学生在教学网站的“协作学习”栏目中,浏览他组提交的作业,并根据学习评价量规表对各组(含我组)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投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学习活动和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作品进行合理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通过投影用文字归纳电子板报的设计要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对照评价标准修改作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九、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用结构化和形象化形式表达文本信息的思想。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分层,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设计比赛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展示优秀作品,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目的。学生描述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达交流思想的能力。学生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欣赏中增强审美观;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大胆表述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信息加工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数值计算
(学案)
学习目标:
熟练excel建立和修饰表格。学会利用函数对数值进行计算。学习过程:
一、动手实践任务 任务一:建立与修饰表格。
打开“张三三次月考成绩统计表.xls”,进行如下操作:
1、在表格上方插入一行,合并单元格,添加表格标题:张三三次月考成绩统计表。
2、设置好表头斜线,给表格数据区域添加好边框线。
3、合理设置表格中的字体,对齐方式设为居中。
4、给表格行列标题单元格设置背景填充颜色。
5、将Sheet1改名为“成绩统计表”.任务二:数值计算
分别统计三次月考成绩中的文科总分、理科总分与九科总分及各科目平均分(平均分值保留两位小数)(提示:参考教材51页,利用函数来计算数值)。参考表格形式如下:
综合任务:给高三第八次文科月考成绩筛选出各班成绩,并计算它的总分与排名。
二、提交作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Excel对数据进行输入、修改、统计(求和、求平均、排序等)、表格格式设置、选择性粘贴、生成图表及图表转置。
2、过程与方法:先是教师引导,然后学生看书自主探究在电脑上操作,遇到问题小组同学合作释疑,最后个别同学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运用电子表格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利用公式、函数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数据
三、教学难点
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地点
计算机教室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1)、课件展示几张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学籍表。(2)、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现在我们来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2、表格信息的加工表达的过程
课件展示四个过程
3、课件展示第一个过程
明确任务:①提出任务
②需求分析 需要处理哪些数据?如何处理和比较?
③选择软件
4、建立表格
学生按照书上P50—P51任务1自己建立表格。(用15分钟)
这个过程大部分同学都会,鼓励学生们在遇到问题时问身过的会的同学,相互交流。
问题:①合并单元格
②单元格底纹
③文本居中
④工作表标签修改、插入、删除
⑤行距调整
5、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
学生照书P51任务
2、任务3,完成数据分析(用15分钟)
第一、学生自主完成;第二、学生相互讨论;第三、个别同学展示,老师点拨。
问题:①sum函数,average函数
②自动填充
③小数位数设置
④选择性粘贴
⑤表格边框设置
第二课时
1、回顾演示上节课(5分钟)
提问学生:表格格式设置,sum、average函数,自动填充,选择性粘贴等操作。
2、生成图表
学生照书上P52任务4 完成生成图表(用8分钟)
学生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讨论或问老师
问题:①生成图表时选择区域
②添加图表标题
3、图表转置
学生照书上P53任务5 完成图表转置(用8分钟)学生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讨论或问老师
问题:
图表转置按钮找不见
视图—工具栏—图表
4、完成任务6,对“三周对比”表生成折线图
抽个别学生演示本节课内容(5分钟)
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的一项子课题,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课题组围绕提取与整合什么信息、如何提取与整合、以什么理论指导开展研究等问题, 通过阅读文献、讨论、分析, 逐步清晰研究路径, 确立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从字面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 、推论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和评鉴理解 (Evaluative comprehension) 三个维度提取与整合信息的研究思路。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研究背景”, 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信息加工以及对文本信息加工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文本阅读与信息加工”, 结合课例分析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加工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信息加工的层次与方式”, 把文本信息加工划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推论理解和评鉴理解;把信息加工的方式分为:立足文本, 提取表层信息;策略引导, 推进深层加工。第四章“文本信息加工的行动改进”, 用一个完整的课例展示了对文本信息加工的理解和思考。第五章“研究思考”, 总结了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尚存的困惑。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三段式教学法
本学期,我校继续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教务处的指导下,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指导,在不断改进,学习中,自己收获多多。
首先,在这一学期中,我在这新的教学理念的带动下,在同行们的共同探讨中,使我在工作中收益非浅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我把三段式教学模式小组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15分钟内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并根据初中学生的情况紧扣新标准,先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推敲案例。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运用“三段式”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 nb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其次,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这次各学科新课程改革中,积极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最后,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反思与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让“三段式教学法”发挥更大作用。
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三段式八要素”课改实施方案
文本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的评课稿
闫老师展示的一节精彩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文本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闫老师在导入这个环节,通过展示教师节的一篇征文和图文并茂电子报刊形成鲜明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创作X望和制作热情,他精心设计了《文本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的教学活动,以制作魅力家乡珲春活动主线,将WORD制作电子报刊的拓展学习贯穿在整节课教学活动中,让我惊叹的是高效课堂小组“自主自学、群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完美体现出来,学生能边操作边演示边讲解,声音宏量,表达流利,评价及时。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同学展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其他组同学对这一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根据作品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通过检查学生的完成效果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提醒学生注意版面风格统一,学生在实践中摸索、体验,恰当地运用家乡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等操作技巧,安排好它们的位置,创造优美的形式,形成特定的风格,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组间给予及时评价,让每个学生体验收获与乐趣。
课后,闫老师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学情到教法、学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课。教研员杨晓梅老师组织本组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反馈,并对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阅读:阅读P40案例,概括出案例标题:()
问题:学校将要举行校运会,假如你是陈婷同学,体育老师请你用计算机制作一份有关校运会的通知和宣传标语。你会注意哪些文本加工的问题?
(、、)
一、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P40)
用计算机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把想要表达的思想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加工信息是为表达信息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在加工信息之前要明确下图3-1所示的问题
要表达什么信息?
明确信息内容():加工的信息给谁看? 了解信息()方特点:选择信息表达()思想、并让让对方容易接受?选择什么加工软件较合适? 选择信息加工()怎样加工?
确定信息加工()
任务一:参照文件内图片,设置“任务一 校运会通知”的格式,使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生动活泼。提示:注意“格式”、“排版方式”等.比一比: 比较两个文件,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文本参考评价要素:(P42)
1、文本表达的主题、意图是否鲜明?
主题()、意图()
2、版面样式是否符合阅读对象特征及应用场合?
版面()阅读对象特征及场合
3、版面布局是否合理匀称?内容层次结构是否清晰?版面布局(),层次()
4、文字、标点是否恰当?排版是否符合同类文本的排版符合同类文本的一般()一般规范?
5、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给人留下()印象
三、日常文本的范围及特点(P41)
问题
1、文本信息分类: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选用的工具也不一定相同。按文本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我们可把文本信息的加工分为()文本信息的加工和()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两类。
问题
2、日常文本的范围有哪些?(标语、广告、、信函、、文章等)问题
3、日常文本的特点是什么?
日常类文本信息主题内容相对(),结构相对()
四、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P42)
1.设置()规格 2.确定文本正文主体()
3.配合主表达的需要,添加辅助图片、()、背景等修饰,增加文本的表现力 4.对多页文本添加()提示信息 5.()文本
任务二:设置“邀请函”的格式,要求图文并茂。作业提交:
学号:姓名: 命名文件夹:学号姓名
阅读:阅读P40案例,概括出案例标题:()
问题:学校将要举行校运会,假如你是陈婷同学,体育老师请你用计算机制作一份有关校运会的通知和宣传标语。你会注意哪些文本加工的问题?
(、、)
一、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P40)
用计算机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把想要表达的思想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加工信息是为表达信息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在加工信息之前要明确下图3-1所示的问题
要表达什么信息?
明确信息内容():加工的信息给谁看? 了解信息()方特点:选择信息表达()思想、并让让对方容易接受?选择什么加工软件较合适? 选择信息加工()怎样加工?
确定信息加工()
任务一:参照文件内图片,设置“任务一 校运会通知”的格式,使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生动活泼。提示:注意“格式”、“排版方式”等.比一比: 比较两个文件,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文本参考评价要素:(P42)
1、文本表达的主题、意图是否鲜明?
主题()、意图()
2、版面样式是否符合阅读对象特征及应用场合?
版面()阅读对象特征及场合
3、版面布局是否合理匀称?内容层次结构是否清晰?版面布局(),层次()
4、文字、标点是否恰当?排版是否符合同类文本的排版符合同类文本的一般()
一般规范?
5、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给人留下()印象
三、日常文本的范围及特点(P41)
问题
1、文本信息分类: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选用的工具也不一定相同。按文本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我们可把文本信息的加工分为()文本信息的加工和()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两类。
问题
2、日常文本的范围有哪些?(标语、广告、、信函、、文章等)问题
3、日常文本的特点是什么?
日常类文本信息主题内容相对(),结构相对()
四、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P42)
5.设置()规格 6.确定文本正文主体()
7.配合主表达的需要,添加辅助图片、()、背景等修饰,增加文本的表现力 8.对多页文本添加()提示信息 5.()文本
【关键词】情感动力;情感教学;主体性
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及核心是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以前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
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学而言,它不能一味强调基本技能,要重视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强调寓教于乐。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信息技术课堂也应实现三维目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也说“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利用“情感教育”在构建“主体性综合式课堂”的一些反思与感悟。
一、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术,使学习者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并学会批判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素养有多种定义,但综合起来看,不同的定义都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内容,即信息的获得、加式、表达、交流、利用、评估。因此,信息素养实质上就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而信息技术则是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二者之间是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习的前提。
1.教师引导之一——巧设情境
巧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着手,采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游戏、实践操作等形式,为他们自主探索学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也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实践]:《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内容比较枯燥无趣。在让大家学习这一节课时,我首先播放《我想去桂林》这首歌曲,然后对同学们说“我想去桂林”,请大家说说如何去桂林旅游?具体步骤是什么?怎么表达更清晰?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表达”的相关内容。
[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动态的人,受情感与兴趣的支配。在课堂教学中可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去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之二——营造氛围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它是我们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愉快的学习情趣、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实践]: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WORD课程表的制作》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位同学想把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课程表的背景,他尝试了一下,不行。我发现了,并把他的电脑屏幕广播。首先我微笑地肯定了他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大家共同想办法,而我适时的在旁点播引导下。
[思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一样的位置,学生才能消除畏惧心态,使其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情感通过表情、举止言行传递给学生,学生必然以最佳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这一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愉悦。
3.教师引导之三——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和独特的发展。
[实践]:每个班级中总有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也总有一些操作能力暂时比较差的同学。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异质分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还可以挑出一部分学生来担任教师的小助手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思考]:“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按照“照顾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海纳百川”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实行“差异性”教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成长
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并发展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做出了强调。
[实践]:在本学期开学初,我就将同学们划分成一个个小组。在划分时,我做到以下几点:1、小组一般采用自由组合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策略。但每一个课题小组内部要有合理的差异性,而全班的小组间要形成大体的均衡。2、建立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机制,任务、责任分明,角色分工合理,成果共享。3、我特别注意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策赂。4、公平竞争,小组的合作并不排斥竞争。同学之间恰当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到课题的正常实施,关系到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习惯的养成。
[思考]: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实现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组间成员的竞争和共享,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然后,通过指导---引导---思考的师生互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更应是学校、家长、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情感教育还应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
[实践]:在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做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通过各项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同伴的优点,乐于接纳同伴的意见,敢于对同伴提出批评和建议,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谐发展。
[思考]: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多些肯定,多些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而这一“情感动力”又会作用于学习。
以上,就是我从“情感教学”这一方面,有关“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经过实践,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在“情感动力”的浇灌下,会更加的多姿多彩!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起步较晚, 在国内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 作为一个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才开始在我国兴起的词汇, 学术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释义广泛却又模糊,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重点参研教学大纲的核心论点与目标指向, 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的效用[1]。那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目标是什么?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 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并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以期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发挥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效用而贡献力量。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性探析
1. 什么是信息技术
当前, 学术界将信息技术定义为“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对信息的管理, 其二是为处理信息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在当代社会, 信息是除却人力资源之外的第二要素, 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要获取信息也许并不困难, 而困难的是将信息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而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程诞生的根本目的。
2. 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涵
中国的信息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在国内的普及而形成的, 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含义是计算机课程, 而计算机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 当前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宇航、工业、金融系统、服务等多领域。在当代, 可以说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 而信息技术课的主旨是为如何通过计算机建立信息、接受信息、分享信息及发送信息,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是讲述计算机的使用及计算机的掌握, 如图片、表格、浏览器、幻灯片、Word及Word文档编辑等, 这正是全面掌握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因此,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涵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其与信息技术构成了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探究环节, 笔者择取了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为例, 本节共分为三课时, 分别由“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的编码”三节组成。
1.“信息”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 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 体会信息的含义, 并通过实践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课堂实践过程分为课题导入、主题探析与实践验证三个部分。
其一, 课题的导入:
首先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图片, 并以问题导入课题。
师:这些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生:自然界和人们的社会活动。
师:“看图”是你们了解图片内容的唯一途径, 即, 说明图片向大家展示了某些信息。那么, 信息的概念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体会信息的含义。
其二, 主题探析:
课堂活动:让学生观察课室内所有能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信息。
师:信息是什么?
生1:信息是能看到的、听到的及感受到的。
生2:信息是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生3:信息是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师 (板书) :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
其三, 实践验证: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信息来源、信息的构成及学生对信息的感受, 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课堂实践:
其一, 导入课题:
师:我们现在上的是什么课?在上一课, 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生:信息技术课, 在上节课中, 学到了信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其二, 主题探析:
用多媒体播放信息技术在当代的应用, 并填表:
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应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提取每一组答案进行比较, 并对错误理解的小组进行额外引导, 从而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其三, 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向学生简要介绍语言文字的产生→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电话的发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3.“信息的编码”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信息编码的概念、意义及其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堂实践:
其一, 导入课题:
师:计算机仅是一台设备, 它既“看”不见文字和图片, 又“听”不懂人类的语言, 更不能自主处理这些信息。所以, 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 将其翻译成计算机能“看”或“听”懂的语言, 才便于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其二, 主题探析:
多媒体展示:二进制数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述的数, 它的基数为“2”, 进位规则为“逢二进一”。
运算规则为:0+0=0;0+1=1;1+1=10……
字符编码: (1) 各种字符在计算机内均以二进制编码表示; (2) 一个西方字符与一个确定的编码相对应; (3) 一个汉字字符则与一组确定的编码相对应。
其三, 让学生认识信息的编码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提示:假如没有信息的编码, 那么计算机将如何运作?正如人类的大脑, 假如没有大脑, 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生产、生活?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本文的第二个核心论点, 笔者对上述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了细致的反思活动, 以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其一, 针对“信息”一课, 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从生活中导入课题, 深化了学生对“知识来源于生活, 也必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信息”的概念;而欠缺之处在于从“信息”向计算机的过渡, 对信息的论述相对独立, 应在课堂上补充相应的计算机元素, 深化学生对信息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认识。
其二, 针对“信息技术”一课, 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表格的应用。首先以多媒体播放信息技术在当代的应用, 其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表格形式进行阐述, 可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彰显本课教学效用;而不足之处在于导入课题过早, 在上一课“信息”与本课“信息技术”之间, 应构建相应的知识链接,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认识过渡。
其三, 针对“信息的编码”一课, 成功之处在于开篇课题的导入, 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信息编码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 而不足之处则在于对信息编码的意义解析, 需作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需强化教与学的双向作用, 只有构建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连通的桥梁, 才能构筑起完善的教学体系, 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才能得到提高, 彰显教育效用。
参考文献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的环节较多,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视频采集加工评价的过程。
在课前我就对教学环境做了充分准备。首先机房安装的会声会影版本不能太高,要考虑学生机的性能,同时还要支持DV所录制的视频格式。还要安装支持视频广播的学生机教师机广播管理软件。要提前做好FTP服务器架设,还要在前几课教授学生并熟练使用。要为每个学生配备耳麦。要保证课上录制的视频等素材文件大小适中,能在短时间内下发给学生,为此准备了千兆交换机,并且准备了备用素材,在课前就发送给学生机。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演示了一段刚刚由我带领的校园电视台制作的短片,短片节奏紧凑欢快,为教学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了5-8分钟的自主探究学习时间,同时使用现场采访录制学生自己的视频照片作为下面加工的素材,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热情和兴趣,现场采访的气氛轻松,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达自己的预设问题,锻炼他们的表达与胆识,班级班训的环节是我教学设计的得意之笔,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到素材里的机会,并提高了班级集体的凝聚和士气。
在接下来的会声会影界面功能介绍环节的同时,把刚刚拍摄录制的素材文件利用广播软件静默传输下发给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在编辑加工的授课环节,少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本环节设置课堂时间比例更多,任务设置分层教学方法,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成果评价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针对课程的三维目标,设计了:(1)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剪切合成的作品进行欣赏后,进行自我评价。(2)小组评价: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得到小组推介作品。(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推介作品,推出3个左右的好作品进行全班欣赏。在学生完成任务一后,教师巡视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当堂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挑选出班级最受欢迎的作品,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鼓励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审美能力。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由于物理学科具有实验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 如何使物理问题形象化是学生学习的关键, 因此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 无疑是对提高课堂效率, 改善课堂氛围, 展示先进的时代气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因此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有利的一面,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高新技术密集时代借助高科技实行多媒体教学, 不仅是一种教学趋势, 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把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进行有效整合, 又如何定位呢?下面我就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 它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 以生动直观的形象, 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 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 并给课堂教学平添一股时代气息, 极大地丰富教师教学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喧宾夺主, 否则会酿成苦果。教学始终应以学生为核心,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适时合理地选取、扬长避短才是使用好多媒体的关键。
在一线教学中,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相反的现象:过度讲究形式以至于“逢课必用”, 可频繁地保用又形成了新的“填鸭式”变种, 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授课方式, 成为学生新的负担, 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 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评比课等, 非多媒体不能登“大雅之堂”。在这种“时尚”的影响下, 有的教师缺乏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作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简单地再现出来, 许多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也全部借助于课件、图片, 多媒体仅仅起到“投影”、“幻灯”的作用, 缺乏鲜活性、灵活性及知识的完整性。
多媒体应用于物理教学, 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 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 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 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 尤其是实验教学, 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同时,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完善课堂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 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发展更多的能力。
二、反思与定位
(一) 用与不用多媒体的原则是看是否有利于抽象知识形象化,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物理科的学习中学生由于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 而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 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情趣, 但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可以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的动画功能及有关外设可以解决许多用常规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气体状态变化等一些实验。这些画面清晰、形象直观并且可以瞬间定格、重复播放, 既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理解迅速、记忆扎实。
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 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 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 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 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互相平衡, 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 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 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 则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可通过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 小木块保持不动, 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 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 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 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2.能够实现从微观到宏观转移。
由于条件限制, 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 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像原子物理这部分内容, 学生理解不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 把中子、铀核等用不同颜色区别, 让中子撞击铀核, 伴随着一声巨响, 看到裂变过程。当学生受此震撼时, 其内容自然记忆深刻。
因而, 应用多媒体课件让枯燥的物理理论得以升华, 形象而又直观的过程诱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更加崇尚科学, 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这类问题, 我们提倡使用。
(二) 多用与精用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步入新课改, 我们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我们不断深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但不可否认学校中的物理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技术而产生根本变革,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未能整合于物理教学之中。整合势在必行, 且要注重实效。下面我就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自身的一些实践经验粗略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潜力, 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 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活动的。
创新思维活动。物理教学的活力源于活跃的思维。许多学生抱怨物理太难理解, 许多教师埋怨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 也是由于传统教学而必然体现的一个问题。例如, 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后能默写相应的概念公式, 能运用公式演算简单书本例题, 或能用这个定律揭示生活中的现象, 抑或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但是这些思维活动所体现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是有一定差异的, 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从较低水平的思维到高水平的思维。我们可以参考布卢姆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水平。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分为从低到高六个层次, 即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包含了不同水平的思维活动, 从简单的知识记忆一直到最高级的批判性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知道、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所涉及的思维活动称为较低水平的思维, 而把分析、综合和评价三个层次所涉及的思维活动称为创新思维。
在教育技术领域, 只有为数很少的教育资源是为创新思维活动而开发的, 因此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型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使命。
1.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认知的手段。
数据库、电子表格、网络软件、多媒体/超媒体 (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的结合, 包含文字、图形、图像, 动画、声音和电视片断, 这些媒体之间用超级链接组织) 制作工具、计算机软件系统、协作知识建构环境、微型世界学习环境等。这些工具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伙伴, 引发、支持和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活动。
2.以信息技术促进创新思维。
一旦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入到学习活动中, 认知工具便与学生建立了一种认知伙伴关系, 双方各自分担了一定的认知任务。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曾尝试学生利用温度传感器及其支持软件来研究自行车车胎在打气和放气时的温度变化问题。学生将温度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上, 启动Date Studio软件, 就可以“让”传感器和计算机来采集温度变化数据, 记录存储下来, 并通过数据表格和曲线图表现出来。教学效果相当好,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感器和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分担了大量的繁琐、机械的任务, 而这并不是减少了学生的责任, 相反, 他们要用更多的精力完成更多更高水平的认知任务:确定研究问题、规划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洞察数据背后隐藏的模式和趋势、解释和评价研究结果, 等等。认知工具不会降低学生的认知加工任务, 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而是要让学生付出更高水平的努力, 完成更高级、更核心、更富有挑战性的认知加工任务, 对学科内容进行更活跃更有效的思维加工活动。
(三) 如何使用和用好信息技术仍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1.加强技术培训, 建立高素质的物理教师队伍。
2.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
3.通过教研提高物理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重新“构建”我们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脱离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精彩的教学设计只能望洋兴叹, 脱离了现代教学理论再新型的教育技术也只能是滥用, 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因此利用学校的数字物理实验室, 再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的反思基于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与客观主义相反, 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 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武装到学生的头脑中, 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 建构起新的经验。二是基于建构性学习基本结构上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促进创新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新型的教育技术产品在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往往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提供有力的工具; (2) 以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性环境支撑创新思维, 计算机模拟、建模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发现环境; (3) 以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支持创新思维,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信息传递媒介; (4) 以建构性互动促进创新思维, 通过局域网络组建学习共同体,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和协作, 这是促进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 (5) 促进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监控。
总之, 若要教好中学物理必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对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定位, 我结合个人在一线教学中的思考和产生的新的理解, 把信息技术整合到物理教学当中,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筑英.多媒体教学应用原理与开发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初级)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艺.信息技术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陆宏, 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 重视学生平时的积累
书面表达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高一就要抓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习惯,着重打好语言学习基础,尤其是词句的练习。此外,还要采取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笔头写作能力:
1. 背诵课文中含有语言点的句子、段落,含有主旨句的段落,并且进行仿说、活用。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重要的短语、句型,而且还可以积累话题写作内容和培养语感。
2. 积累短语词汇。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要求学生每天运用联想、发散等方法记忆一定量的单词。在词汇教学中,坚持用英语解释新单词,注意同义词和同词根的积累,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3. 收集英语中写作的各种题型的格式和篇章结构,尤其是一些实用文体如书信、邀请函、通知、口头通知等。背诵开头和结尾优美的句型。
4. 坚持一句多译练习。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坚持表达方式多样化的练习。如:会议结束了,就可以翻译为:
Their meeting came to an end.
They put an end to their meeting.
They ended their meeting.
...
5. 限时训练,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在限定时间内,一般是20分钟,完成写作、修改,定稿和誊写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平时注重限时训练,养成良好习惯,时刻提醒同学要善于避生就熟,“曲线”表达,但切记中文式英语,要善于英语思维。
二、 加强英语写作步骤的教学
在教学中,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想拿高分就要取悦于阅卷老师。阅卷老师喜欢的文章: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紧扣主题,条理清晰;语言地道,过渡自然;长度适中,一气呵成。而讨厌的文章:层次不清,段落不分;语句不通,杂乱无章;书写潦草,卷面不清。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使用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第一步:审题构思,明确体裁和格式。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让学生明确常见的几种文体和格式,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分类,按题材归纳,通过对各种文体的分析,掌握各种文体所需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熟悉英语篇章的常见结构,使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要素的层次结构。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
第二步:抓住要点,一一对应。要点齐全是得高分的关键,要点遗漏要扣分。一般为5-8个要点加一些次要点构成一篇文章。可用列提纲式或列出关键词,以防遗漏。
第三步:遣词造句,句式灵活多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润物无声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对各种从句、倒装句、强调结构、虚拟语气等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欣赏和积累对于学生形成英语语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为从根本上迅速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还要注意:
1. 用词要亮,要简洁,不重复,要生动。
2. 避免汉语式英语。
3. 造句要亮:可以有意识地在文中使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倒装句、虚拟语气、省略句及with的复合结构等句式,使文章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Only by working hard can we succeed要比We can succeed by
working hard更富有说服力。
4. 句间和段间过渡要亮。要在文章中段间、句间恰当使用一些表示过渡性的词语。如:表转折用but, however, nevertheless, yet, while, though, although, on the contrary等;表原因用because, since, for以及介词短语because of, thanks to, due to, owing to等;表个人观点用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concerned, personally, from my point of view, I think等还有其他的英语中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词,使文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第四步:规范作文的篇章结构。作文基本格式很重要,三段式仍需强调:开头段——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主体段——衔接自然,内容连贯;可以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主要是以说明事由、叙述事件为主体,应该详细写。结尾段——简洁有力,首尾呼应。这三段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恰当的过渡词和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流畅通顺。
总之,英文写作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书面体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训练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写作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视频信息的加工教案09-23
图片信息加工06-25
31信息加工概述教案10-17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09-22
茶叶种植与加工教案10-23
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12-16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09-23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试卷06-06
数控编程与加工个人简历07-05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