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阅读理解——记叙文(精选8篇)
姓名_________
(一)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
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
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
关心。
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
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
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1、课文题目中的“大眼睛”加上了引号,其作用是()
a、特定称谓 b、着重指出 c、表示引用
4加点词语“虽、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大眼睛”是怎样读书 的?(2)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 片?、课文是怎样描写大眼睛的?从第2~5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关键词语。、第2自然段中的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女孩。第3自然段中
然”写出了学习条件的,“可是”说明了小女孩对 的渴望,以及内心充满 的原因。
5、这双“大眼睛”还“生怕”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6、用“-------------”和“ ”从文中分别画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比喻句。
7、“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8、你了解“希望工程”吗?你曾经为它做过什么呢?
(二)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回家()路上,一脚陷进了小水坑里,弄得鞋子满
是泥水;回到家里,我把鞋子悄悄放在厕所的门背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天气真冷!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做作业,忽然听到厕所里传来刷刷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妈妈蹲在厕所
的水龙头旁边,正在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望着妈妈冻()通红的手,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
我回房做作业 做得很专心 很认真 妈妈轻轻()来到我的身边 他
拿起我的作业 说 我看看你的作业 说着,就到一边坐下。看完以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进步多了,继续努力吧!”这时,妈妈的手热烘烘的,一股暖流流遍我()全身。顿时,我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了。
做完作业,我在床上总睡不着,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烧饭、煮菜、刷洗衣服,一切都是为了抚育我成长。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温柔(近义词)顿时(近义词)
马虎(反义词)严厉(反义词)
2、在第3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3、选择“的、地、得”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点明主旨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1)我的妈妈有一双 的手,一双 的手。(2)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又用那温柔的手。(3)闭上眼睛,我仿佛看见,又想 到。、这篇短文开头的方法是()、简要叙述,说明起因 b、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c、开门见山,6、怎样理解“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这句话?联系实际
生活谈一谈。
(三)另一扇窗子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
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半晌(xiǎng shǎng)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利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
呢?”
“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走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 你开错了窗户了 玛利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你知道么 在老师的心目
中 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大家都笑我啊(a ya wa na)。”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利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
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zhèn zhèng)。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
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扫而名声大2、选择括号里的正确的读音打“√”.3、用“ ”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4、给文章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
5.小男孩先在窗子边看到,心情 的引导下又在另一扇窗户旁看见了,他的心情 生活中那两扇窗子的含义你的理6“孩子,你开错窗户了,”联系上下文理解玛利亚老师的这句话。
光 振 在老师解是
。小男孩
7.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8、生活中你有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愁闷苦恼的时候么?谈一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读完这篇文章,回想那件事你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四)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好多人都有一句自己喜爱的名言,用来鞭策自己。而我心中铭记着这样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如粒粒沙子,堆成了小沙丘。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正因为我信奉这句话,所以受益匪浅。
一次自然课上,老师对我们进行一次小测验。课本上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考起来并不费力。可是,老师却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课外题,问鱼有什么内脏。同学们都给难住了,有的傻愣愣地瞪着黑板,有的皱着眉头咬笔杆。而我呢,略加思考,便胸有成竹地在试卷上列出:肝、鳔、胆、肠??一鼓作气写了出来。几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拿了个100分。同桌半开玩笑地说:“石蕾,你是不是在考试之前解剖过鱼呀?要不怎么对它的内脏了如指掌?”我神秘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上个星期
天,我看奶奶剖鱼,鱼的内脏刚被掏出来,我就像个“小问号”似的缠住奶奶,问它
们叫什么名字。奶奶没法子,只好依次报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也不
知这“留心”而
留心皆学问”这
在生活中也
美丽的春天里绽
都是秋天开的呀!
我把映山红和一
知什么缘故,我记得特别牢,一个个都好像在脑海里扎了根似的。谁来的“学问”,竟在这次考试中用上了。啊,我这个100分可是“处处句话送给我的啊!“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使我不但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而且受益匪浅。一天,我无意中看到姐姐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一串红在这开了笑脸。”我猛然想起,我们学校的花坛里也有几盆一串红,可是全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姐姐,姐姐拍着我的头说:“小蕾,真谢谢你,串红给混起来了。这篇文章我还想投到《扬子晚报》呢!若被登出来,岂不是闹了个大
笑话!”我心里喜滋滋的,更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妙处。
丰富,体会
4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到学习的乐趣。、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鞭策(cè chè)熟悉(shú shóu).. 似的(sì shì)告诉(sù shū)..、找出文中的五个成语,并说说“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来历。、你是怎么理解“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可举例说明。、你喜爱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1)可从“每天跋涉30里路”、“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刮风下雨”是常有的事、“年龄最小”等方面抓住“十分坚强”这个词语来回答(2)可抓住“十分感动”“感染力”“打动”几个词语
3、专心 渴望 讲述 唤起
4、对知识的渴求 艰苦 知识 忧郁
5、(略)
6、(略)
7、第6自然段
8、如果学生只答出其中一个问题,也可给满分
(二)1、温和(温顺)霎时(顷刻、立即、马上)仔细(认真、慎重)和蔼(仁慈、慈祥、亲切)
2、。,:“。”
3、的 得 地 的
4、(1)勤劳、充满爱意(2)通红的手给我刷鞋,温柔的手鼓励我。(3)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想到妈妈那一切都是为了我。
5、c
6、应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以降低难度
(三)1、一扫而光:一下子就扫除干净。名声大振:通过某件事情,知名度大大提高。(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即可)
2、shǎng ya zhèn
3、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4、“。”,“ ?。”
5、一些人正在埋葬可爱的小狗 很悲伤 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 很开心,悲伤顿时一扫而光。窗子的含义:“窗子”喻看待事物的角度及心态。“第一扇窗”喻消极悲观的心态,“第二扇窗”喻积极乐观的心态。
6、“开错窗户”是指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错了。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小男孩看到的就是悲伤与不足的那一面,进而产生了自卑情绪。
7、不要妄自菲薄,随便看清自己,要这样认为,我自认为不如人的地方,也许正是自己的闪光点,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放下思想包袱,乐观的对待人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即可)
8、(略)
有成竹 别出心裁
3(四)
1、cè shú shì、(略)
4、(略)
ù
如果说语文试卷是每年中考的一道“大餐”, 那么记叙文阅读则是其中必上的一道“大菜”。细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 ,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不外乎一般的写人记事文、散文和小说,其考点紧扣新课标,主要考查以下能力和知识点:
1. 整体感知的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理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和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做总体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提取归纳的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从文章中提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的重要细节和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或作者情感;
2能对信息进行辨别并适当归类,提炼作品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能从表面的叙述中发现隐含的信息,揣摩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3. 分析理解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形象意义加以分析;
2能依据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准确表达自己从作品中获得的感受和启示。
4. 欣赏评价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结合语境,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2能联系上下文,阐述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3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倾向,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5. 实际运用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品味作品中的形象和语言,有效地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3·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粥里春秋
陆建华
1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3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4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5五月,六月,七月。
6追肥,拔草,治虫。
7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8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生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9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11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12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1. 对《悯农》的内涵 ,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刚刚懂事,________→年龄稍大,________→上大学时,________
2. 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
(1) 阅读第7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 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 ”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10段中,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3段中的“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两者各有侧重。
B. 第4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 ,充满美感。
C. 第8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 第11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4. 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一句中,“爬行”一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1)“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与植物一同生长
李晓
1当我躺在乡村的草丛中,长久地凝视一滴露珠的时候,我会在一瞬间变成一株植物,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记忆。在风中,我听见我的骨节都在响。
2而我真的对现实生活有过温存的记忆吗?走在回家的路上,远望那一节一节像火车车厢组成的楼房,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滑稽可怜。我这一具一百多斤重的肉体,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囚禁在这沉闷的车厢中,在那里排泄病毒和废气。我仿佛看见,一幢一幢楼房的顶端,林立着一座又一座虚拟的烟囱,把喘息的废气飘散到天空中去,形成一团又一团阴云,将我们彻底覆盖和笼罩,让我们的身躯不断萎缩,可怜如蚁地在大地上艰难蠕动。
3许多年前,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就着迷似的寻找我的瓦尔登湖。终于,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找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水库。我在烟波粼粼的水库旁边,相遇了几间废弃的农屋。夜里,躺在床上,听着稻花香里的蛙鸣、满山满坡昆虫的合唱,我的身体常常呈现一种羽毛的状态。
4渴望在自然中生活,这只是让灵魂里穿着一双草鞋的我,于假寐之中的一次脱身。因为在人群中,我得常常紧抿厚厚的双唇,和哑巴一般的大地保持沉默的姿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对大地表达感恩的方式。
5对大地表达感恩,其实,与对母乳表达感恩又何其相似啊。回归自然的最佳姿态,就是让我们做大地上的一株植物,不需借助任何想象,与大地肌肤保持最贴身的亲近。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6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旋于人群中之时,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呈没有规则的摆动,失去了最自然的生活,也失去了内心里最需要的生活。
7在创造着物质生活巨大繁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远离了最自然的生活?平时,我们总以为这棋盘式的建筑群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狭隘的空间里为生计蚂蚁一般忙碌,蚂蚁一般无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天幕下的大地上,还有季节的流转,还有最原始最美感的生活。
8当我们把房屋建在郊外,独享最豪华的别墅,采取粗暴和自私的方式践踏、占有大地,我们把肉体暂时寄存在这个大地上,灵魂是否已经脱窍?
9静静聆听大地之歌吧,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心灵才会饱满多汁,心胸与天空一样开阔。
10在自然中生活,人的天性,与植物一样生长,找到最贴近幸福生活的状态,与自然友好相处,自然使一切存在于美丽之中。
(有删改)
1. 作者在文章中流露了对大自然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全文来看,第2段写现实生活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3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结合文章内容 ,探究第9段中“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的深刻意蕴。
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他们至多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爱默生《论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同学们,以上三篇文章分别是一般的写人记事文、小说和散文,第一种出现的频率最高,最后的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出现得比较少。很多同学往往由于答题的习惯不好,未能掌握答题的方法,常常在此“饮恨沙场”。怎样有效地提高记叙文阅读题的得分呢? 大家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
阅读原文时,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边读边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关键的语句,如首段中的概括句、中间的过渡句、后面的总结句、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等,不可一看到题目就到文章中找答案。
概括文章内容时,如果只要概括一件事,要尽量按照“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做某事,有什么结果”的句式作答。如果是概括几件事,只要指出“某人做某事”即可。比如《粥里春秋》的第1题,只要分别概括出“挂在嘴上”“掂出分量”“倍感深刻”即可,“某人”都省略了。而《大风》中的第1题,则要答出三件事,即“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这里的“某人”则包括“爷爷”和“我”两人,由于有三件事,只要指出做了某事即可。
做这类题目,同学们要善于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学会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有时也在段落的中间。一般来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这类题目,同学们最普遍的失分原因在于概括不全面,挂一漏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仔细阅读全文。命题者有时还要求同学们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这对阅读的要求更高,需要同学们边阅读边揣摩。比如《与植物一同生长》一文的第1题,即考查同学们对作者情感的整体把握,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就应在文中找到那些能反映作者态度的词语。如第4段中的“感恩”,第5段中的“亲近”。再如,从第8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
有时,命题者会直接抓住标题来考查同学们整体感知的能力,如《粥里春秋》的第4题。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仔细地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答题,千万不能答非所问。要看清是考查标题的“作用”还是“含义”,是“如何理解标题”还是“标题蕴含的情感”,问法不同,答案自然就不同。在记叙文和散文中,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1交代文章的主要人物;2概括文章的内容;3是全文行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5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标题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一语双关,暗示文章主题。这道题要求指出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无须答作用,因此,只要扣住内容答出以下四点即可: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的怀念;对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欣慰;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
2. 紧扣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形象意义。
记叙文阅读中,命题者时常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指出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常把人物描写的方法作为考查重点;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需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对文中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我们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画出文中有关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句子,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要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要结合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有时,还要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性格。
如《粥里春秋》一文的第2题,结合文中的语言描写以及神态描写,你会发现,尽管天热虫叮,但村民们说出“没关系! 为了庄稼好,受点苦也没啥! ”这样的话是很自然的。而下文中女生平时留心男生挨饿、找借口送饭票,男生们推让饭票的细节更显示出一种“相濡以沫”的真情。第3题的C项,联系语段中村民们不辞辛苦种植粮食的情景 ,不难发现“房大伯”舔碗的动作中,所蕴含的那份对粮食的无比珍惜之情。而《大风》一文的第3题则综合了“爷爷”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只要略加分析,就不难看出“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
3. 结合语境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阐述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及作用。
这是记叙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该考点主要考查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评价、感悟、品析与赏析。其中,锤炼推敲语言、感悟品味和赏析语言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
推敲词语这一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结合语境解释具有临时性语义的词语;根据要求筛选合乎语境的词语;确定代词或其他指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分析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品评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而品味句子这一考点则主要包括考查句子的含义(表层意、语境意、言外意)和对句子的赏析(修辞、描写、句式、表达方式、用词、不同感官等)。
这类题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要尽量按照这样的格式答题:指出手法(如修辞、描写等)+(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写出了(内容、心理等)+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
如《大风》一文的第2题,要求品味“爬行”“钻”的妙处,结合语境,我们应该能明白,“爬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 、节奏缓慢 ;而“钻”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很多同学之所以丢分,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全面答题。而第4题,看似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实则还是在赏析语句,要求指出描写大风降临前的情形好在哪里,我们只要选定“视觉、听觉、嗅觉”这一感官角度,或是准确生动、富有变化的用词角度作答即可。而《与植物一同生长》一文的第3题,只要选定“想象、比喻、拟人”的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即可。第4、5题则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这类题,要善于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语境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完成第5题,只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像“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即可写出答案了。
当然,要在考场上快速而准确地解答记叙文阅读题,需要同学们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经常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那大家就要把其常见的作用熟记于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5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考试时再结合语境作答,就可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了。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2013·重庆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1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2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3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4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5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6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那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则开始抱柴火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7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8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9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10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 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5段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湖北省黄石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手
(1)已经客满的大巴车打了个饱嗝儿,停了一下,又上来两个青年男人,一个甩着手,一个夹着公文包。“公文包”的脚后跟还在车门外边,客车就又开动了。
(2)甩手青年坐在门口的马扎上,“公文包”顺手将公文包放在行李架上,就直奔车后座去了,那样子,好像他买了对号入座的票,最后一排正有一个空位子热情地等着他的屁股呢。事实上,他奔的不是座位,而是座位上的人,最后排靠左的那个胖男人正在熟睡中,“公文包”的手灵巧地伸进胖男人的上衣衣兜里,夹出一把单据名片之类的东西,显然,这类东西不是“公文包”想要的,就又放回原处,然后揪住了胖男人的衣领,甩给他左右两个嘴巴。
(3)胖男人抹了一把脸,把拳头捏得咯咯响,只一下就反剪了“公文包”鸡爪子一样的手,然后拨打110,将贼人绳之以法。
(4)事实上没有,胖男人只是活动活动肩膀,整理一下衣服,继续睡去了,发生了什么全当梦一场。
(5)“公文包”又瞄准了一个打瞌睡的小伙子,小伙子的手机在牛仔裤的裤兜里,清楚地凸现着它的形状。“公文包”细长的手指在这个形状外游弋了一阵子,牛仔裤绷得太紧,硬拽怕是要惊醒梦中人了。
(6)原来,这个小伙子在假寐,他一把就抓住了“公文包”的手,像扔抹布一样地将他扔出车外。
(7)事实上没有,小伙子的确在假装睡觉,他也抓住了“公文包”那只游弋的手,不过他悄悄地给放了。“公文包”感觉到这只手的力量,小伙子真跟自己斗等于缚鸡。对这样的主儿还是离远一点。
(8)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一个女式皮包上,皮包被抱在女孩的怀里,由于女孩也在打瞌睡,抱包的胳膊有些松弛,但拉链的开端在女孩的胳膊下压着。“公文包”变戏法儿似的手里多出一个贼亮亮的刀片!他用食指和中指夹着,修长而白皙的手指看上去那么优美。
(9)“叔叔,你的手真好。”
(10)女孩旁边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打破了车里黑夜一般的寂静。自从这两个人上车,大胡子司机和女售票员的说笑就戛然而止,女售票员将马扎腾给甩手青年,自己坐在大胡子身后一个袋子上,将肥硕的屁股伸给所有的乘客,然后一丝不苟盯着前方,天塌地陷与她无关了。
(11)“叔叔,”男孩又开始说话了,“你的手指这么长,钢琴一定弹得很棒,老师一定很喜欢你。老师也喜欢我,只是我的手还小,够不到八度。”
(12)男孩的一番话使那个贼亮亮的刀片离开了女孩的包,被握在有着细长手指的手里。手的主人随着车身的颠簸,身子斜歪了一下。那个甩手青年递过来一只马扎。“公文包”坐下,额头上亮亮的,是汗。
(13)“叔叔,我才考钢琴二级,我要是有你这么长的手就可以多考,至少四级。叔叔,今天你也去考试吗?考几级啊?”
(14)“公文包”看了一眼男孩,男孩也看着他,期待着他的回答。
(15)“叔叔的确弹过钢琴,‘六一’的时候还上台演出过,这双手曾将钢琴七级的曲子弹得流水一般,不过那是十三年以前的事情。我的钢琴老师说我是他教的学生当中资质最好的。父母也希望我将来是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可是后来父母离婚了。虽然他们争着要我,可是我谁也不跟,我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就被一个团伙看上了这双手。从此,这双手在滚烫的肥皂水里接受另外一种训练。(A)看见门口那个人了吗?看见大胡子了吗?看见大屁股了吗?就是司机和卖票的,都是一伙的。我只是干活,等着分成的人不止这仨呢。小弟弟,这双手如果不给他们干活,回去就得少一截指头,这辈子就别想弹琴了。”
(16)“公文包”想用手去抚摸一下男孩的头,告诉他这一切。
(17)事实上他没有。他只是将那双手攥紧了,躲开男孩期待的·目·光1,也回避门口那人刀剜一样的目光2,他知道自己已经被乘客的目光3包围。
····(18)(B)男孩等不到回答就只好盯着那双手,盯着盯着,就见一只红色的小虫子从指缝里探头探脑地钻出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
(19)“叔叔,”男孩说,“你的手,流血了。”
(20)“公文包”用另一只没有流血的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男孩的头。在大巴车再次打了饱嗝儿停下的时候,“公文包”夹着他的公文包和甩手青年就下车了。
1.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 ,但人物个性鲜明 ,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下人物的性格特征。
胖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 (17)段写“公文包”发现了三种目光同时盯着自己 ,他清楚这些“目光”的内涵各有不同。请为这三种目光的主人配上一句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来诠释它们各自的内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的情节讲究有“伏”有 “应”, 请仔细阅读上下文 , 看看哪一个自然段藏有第(15)段中画线句(A)的伏笔。第______段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小说,是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请简析文章第(18)段中画线句(B)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的题目“手”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手”寄托了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发现“公文包”是个小偷 ? 请结合你对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1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2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3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4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5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6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7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8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9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选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 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 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6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 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2. (1)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 (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3. 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4.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5. 作者赞美雪花,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
(二)1.“胖男人”怯懦怕事;“小伙子”明哲保身。2. 1叔叔,你停手吧!(或“叔叔,你回答我的问题呀!”)2小子,你不想混了吗?3你的不轨行为我们都已经看在眼里了,住手吧。3. 第(12)自然段4.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公文包”在与小男孩的对话中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以致让刀片划破了手。5. 线索。主题(答出以下任意一点即可):1文章通过叙述“公文包”从演奏家的好苗子到后来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手可以用来弹奏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做出偷盗这样为人所不齿的事。我们要让自己的手像心灵一样向善向美,做出正确的选择。2文章通过叙述小男孩频频夸赞“公文包”的手,最后使“公文包”中止犯罪的故事,赞美了小男孩的纯真可爱(或“智勇双全”)。3文章通过对车厢众生态的描写,如胖男人束手受辱,小伙子出手有忍,乘客袖手旁观,批判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纵容。4文章通过“公文包”离家出走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反思家庭教育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6. 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发现了。小男孩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他目睹“公文包”在前两次偷窃一无所获之后即将第三次行窃,用赞美“公文包”“手真好”的方式,巧妙地使后者中止了偷窃行为。示例二:没发现。小男孩天真无邪,率真可爱,他由衷地欣赏、赞美“公文包”的手“真好”,并真诚地与“公文包”攀谈。小男孩的天真举止触动了“公文包”,从而使“公文包”中止了偷窃行为。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多读书
多读书,一是指书读的遍数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越深,外延拓展得越宽,并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即常说的“把厚书读薄和把薄书读厚”。二是指读的书多,学生不仅要读好课本,还要有选择地读好课外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体,语文学科更是一个综合体,阅读理解题中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象无所不有,平时读的书越多,考试时的障碍就会越少。
读的书多了,阅读速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它反过来又会让我们书读得多,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延长人的读书生命。平时充实的读文炼句,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语感。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语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是时间与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质变完成后,也就拿到了做阅读理解题的金钥匙。
二、勤动笔
有了金钥匙,如何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现在的语文考试都是通过笔试来进行的,所以必须将读说的能力通过笔来传达。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是读说的深化。如,有的同学书读了不少,满腹经纶,但要让他写一篇文章,却理不出头绪,犹如老虎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而有的同学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并能切中要害,这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我们要在平时养成一种记的习惯,把周围发生的有感触的事,把所读到的精美片段及读后的感想随时记录下来,字数多少不限。经常写,语言就能逻辑严谨,表情达意就能用词贴切,谋篇布局就能紧扣中心,做到了这些,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一过程是一耕种的过程,是播种前面“读”的种子,以期待未来的收获。
三、精练习
要想有收获,也得讲究方法与技巧。
(一)明确主旨
文章的每一部分、每一句话,都是为了所表述的中心服务的,中心是全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为有向心力的存在,由词句组成的文章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结构才严谨,全文才浑然一体。阅读中的好多问题都是以主旨为中轴线,解答时不能偏离了这一轨道,否则,就会像作文中跑题一样,违背出题人的考查意图,费力不讨好。除了这总的中轴线,还要找准每一段的中心句,因为它是这一段表述内容的中心。
总之,答题时,首先联系问题中所设计的句子的前后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考虑,再围绕这一段的中心句,融于全文的主旨中来解答问题。
(二)确定主人公
一篇记叙文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人,确定这些人中谁是主人公很重要,因为它和文章的主旨密不可分。比如《七根火柴》中的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卢进勇占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无名战士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出现,但究其分量,课文赞扬的是无名战士为保存七根火柴,为保存革命的火种,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的无私忘我,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从主旨来看,主人公应是无名战士,即主人公的判定不是依据其所占篇幅的大小,而是其是否能最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同样,主旨的的判定的也依据主人公的行为、思想、情感和精神。
(三)理清写作思路
作者写一篇文章,对事件的安排有一定的顺序,每个事件间如何衔接有一定的技巧,我们把握住情节发展的脉络,也就能将自己最快地融于文章中,与作者同步,从而产生共鸣,以自身的理解感受来解答自己的问题,也就简单多了。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线索、作者情感的变化等方面去理解。
(四)联系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每篇作品都是作者人生观的直接表露。在作品中,同时也宣泄着当时生活的情感,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每一部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看一篇短文,首先看他的作者是谁,通过内容了解是他哪个时期的作品,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这些对做阅读题很有裨益。
鲁迅的《秋夜》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三自然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体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恋。这个学生只注意到了这段开头的孩子打枣,没有联系前后文。文章写孩子打枣,是为了写落尽叶子的枝干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忽视了当时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的9月,忽视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忽视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果能把握住这一些,也就不会“差之千里”了。
(五)确定答题要点。
阅读题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一般不止一个,而是由不同角度的多个要点组成的。答题时要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分条逐一回答,在每一条的前面标上序号,至于分几条,通常情况下和分值有一定的关系,假如是3分,有可能有3个要点,假如是1分,有可能是1个要点或2个要点。为了避免失分,可以在认为的要点的数目上加上1个或2个要点,以尽可能将问题回答得全面些。要点要用精练的语言去表述,以节省答题的时间,也给老师以答案醒目的感觉,增加对试卷的好感,或许还能加上情感分。
四、善总结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建立在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及时总结,将自己做题的心得整理在专门的本子上,并经常温习,以便在日后的做题中灵活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天一个台阶,自己答题的正确率会得以不断提高。
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方法,我们只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善于动脑,勤学精练,在考试时阅读理解题就会取得斐然的成绩。
一、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被品析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修饰语:加强语气,表示强调、突出。点明事件性质或事物的程度、状态,使内容(感情)更加具体、明确。
2、被品析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中心语:分析词语的修辞效果。对于刻画事物状态、动作的形容词和动词,必须结合其所刻画的事物、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修辞角度入手。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等。答题基本格式为:修辞手法+艺术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本句内容+情感。
2、从表达方式入手。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
3、从表现手法入手。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首尾照应、承上启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三、分析语言特色。
分析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阅读训练: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4.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3分)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5.选文第⑫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6.选文第⑮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3分)
7.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3分)
生日卡片
刚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
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认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十四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
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
卡片送出去了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惹她生气。
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心,才开始由衷地对母亲恭敬起来。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国外教书,只有放暑假时偶尔回来一两次,母亲就在家里等着妹妹和弟弟读完大学。那一年,终于,连弟弟也当完兵又出国读书去了,母亲才决定到德国去探望父亲并且停留下来。出国以前,她交给我一个黑色的小手提箱,告诉我,里面装的是整个家族的重要文件,要我妥善保存。
黑色的手提箱就一直放在我的阁楼上,从来都没想去碰过,一直到有一天,为了我一份旧的户籍资料,我才把它打开。
我的天!真的是整个家族的资料都在里面了。有外祖父早年那些会议的照片和札记,有祖父母的手迹,他们当年用过的哈达,父亲的演讲记录,父母初婚时的合照,朋友们送的字画,所有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了,却还保有着一层庄严和温润的光泽。
然后,我就看到我那张大卡片了,用红色的原珠笔写的笨拙的字体,还有那些拼拼凑凑的幼稚的画面。一张用普通的图画纸折成四折的粗糙不堪的卡片,却被我母亲仔细地收藏起来了,收在她最珍贵的位子里,和所有庄严的文件摆在一起,收了那么多年!
卡片上写着的是我早已忘记了的甜言蜜语,可是,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忽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好象也只画过这样一张卡片。长大了以后,常常只会去选一张现成的印刷好了的甚至带点香味的卡片,在异国的街角,匆匆忙忙地签一个名字,匆匆忙忙地寄出,有时候,在母亲收到的时候,她的生日都已经过了好几天了。
所以,这也许是母亲要好好地收起这张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也只给了她这一张而已。这么多年来,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希望从这些证据里,能够证明她是爱我的。
而我呢?我不过只是在十四岁那一年,给了她一张甜蜜的卡片而已。
她却因此而相信了我,并且把它细心地收藏起来,因为,也许这是她从我这里能得到的唯一的证据了。
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容易受骗和容易满足的啊!
在那一刹,我不禁流下泪来。
1、为什么作者一直认为母亲不喜欢自己?
2、作者为什么说“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
3、作者曾寄给母亲许多贺卡,为什么母亲自保存“这一张”,并将它和家族的重要文件放在一起?
4、最后一段写自己流泪,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因为母亲平时不太和她说话,也不太有亲密的动作。
2、因为作者从小到大因为母亲的爱藏的太深,而一直怀疑母亲对她的爱。因此不和母亲太亲近。只寄过一张这样饱含爱的卡片。所以不常有。
3、只有这一张是作者亲自写亲自画的,饱含着对母亲浓浓的爱。而其他的都是现成的卡片附上聊聊的几笔问候。所以,母亲一直保存着这一张卡片,因为这张卡片不只是卡片而已,更是女儿对自己的爱。所以尤为珍贵。
4、作者突然意识到了母爱的伟大,一张小小的贺卡母亲竟如此珍视它,得到了满足,作者由此深受感动。参考答案:
1.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
B.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2.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4.第一个“寂静”指夜晚山林的宁静;第二个“寂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
在这个世界,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的一台机器里,我充当着让机器运转的重要角色。有时候我疲倦了,就看看自己倒映在铁皮上的身影,崭新的我依旧那么光鲜亮丽。这样的我有着很大的能量,所以即便隐身在胡同小巷阴暗角落,我依然可以克制着远走的欲望为愿望流汗。
我的愿望,很简单。我想躺在芬芳的泥土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希望有人能记住我的青春。即便不张扬,却已经足够我用我的整个躯体去回忆。
这天,依旧在天边刚泛起一层鱼肚白的时候,我顺着友人们的方向,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劳作。身边摩擦出吭次吭次的声响让我觉得有些怪异。接着一切都静止了,操控机器的那双苍老的手按下了停止的按钮。第一次,这么近,这么近,我看着这苍老的双手打开机器的一端,将我熟悉的朋友亲人拔出,再扔进远处的垃圾桶。很快就有新的零件替代了他们,那双手渐渐远去,我又重新转动起来,只是,心中微凉。我早该想到这种被时间舍弃的事件必不可少,只是当我真真切切的面对时,自己的身上多了一些锈迹。
我开始在反反复复的转动中盘算自己剩余的的人生,唏嘘着,我的结局原来是在肮脏的垃圾桶中,实在可悲。我是多么想见见草地的青葱闻闻泥土的芬芳,但如今的我又该如何做到?
我想默默地把窄路走宽,只是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大家都是锈迹斑斑,无处可逃。我望着铁皮里倒映出的自己身上光亮暗去,沉默了。全身微凉。
深夜,很静,大地吝啬地不再舍得发出一点声响。我在浓浓的夜色下依旧睁着眼睛,我知道没人看到我,于是放肆地睁着眼睛生怕有一天不再看得见这时光景了。
瞬间我听到一阵脚步声,是管理机器的老人的孙子,他拿着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书,在微光下读了起来:
总会有阻挡但山不转路自己转
梦要自己扛泪要自己尝
谁不是这样没压力总就是空想
活着是战场沉着的抵抗……
我呆住了,我是如此欣赏这个孩子的这些话,我知道在寂静的夜里,他不会发现他拯救了一个想要放弃生命放弃青春的零件,但我还是要轻声轻气地感谢他、感谢他。我是一个拥有梦想拥有愿望的零件,我是一个想要保住青春的零件,我爱我的躯体。
也爱我的工作。
天边的日光如期的倾泻而下,我细看着身旁的零件和这个束缚了我的笨重的机器,带着我最初的梦想斗志昂扬地运转。我知道,有些青春美在不张扬,自己的旋律要自己唱,梦想前总会有阻挡,山不转,路自己选。梦要自己扛,泪要自己尝。谁不是这样?活着是战场,我要沉着的抵抗。
直到……这一天,我的身上彻底锈迹斑斑。
给机器带来奇怪响声的始作俑者,是我。我闭上双眼,静待着自己的命运。我发觉自己被拿起,再扔下。我欢欣地期待着睁开双眼后见到的美景。只是张开眸子,我依旧在那个垃圾袋中,黑黑的,厚厚的那个垃圾袋。我老老实实地躺着,眼中微凉。
当我不再想睁眼的时候,身旁有许多熟悉的声音叫唤着我的名字,我疲惫极了,无奈地睁眼仰望,是天空!
我细看身边,是嫩草!是曾经离开的亲朋好友!原来他们安居在此地!
知道这些,我幸福的笑了。我该谢谢青春,给我的痛,和欢乐。如今的我,欢欣之泪。微凉。
1.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2.关于青春的话题作文4篇
3.把握青春话题作文
4.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600字5篇
5.关于成长的话题作文 800字
6.有关青春的作文800字5篇
7.致青春作文800字精选4篇
8.青春的作文800字精选4篇
9.关于成长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分 类:
1指代性词语。
2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3表示限制性的词语。
方 法:
(1)不脱离具体的语境,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2)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象征意义。
(3)揣摩词语的表达效果时,一旦有修辞手法,千万要抓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回答时的语言表达的规范)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②拟人:赋予了„„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③排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之情。④夸张:强调突出了„„的特征。⑤反复:突出强调了„„
⑥对偶:两两对称,使音韵和谐。
⑦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⑧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强烈的„„之情。
在中考试题中,当我们要揣摩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时,如果句中有以上的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推敲词句。答题要遵循以上的语言表达的规范。【考点测试】
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 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 “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 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2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2.
答案:不妥协 不屈服 不迎奉.(说明:意近即可)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2分)
(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答案: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过渡或承上启下。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2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答案:智慧 聪明 轻松 自如 深刻 精准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答案: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说明:答对一句得0.5分)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2分)答案:好看 好玩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于兆文)①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②老头是一个瞎子,听说在一次矿难中被人从矿井里救出时,眼睛没遮挡,被强烈的阳光刺瞎了。矿上也没赔上几个钱,辗转来到我们这里,就买了底楼的两间车库,一间住人,另一间堆放废品,靠收废品为生。
③开始时,老人们总是隔三四天,趁着晌午上门去各家收些废品。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许多人当初还以为他俩是要饭的,没几个有好脸色。后来知道了原委,许多人家一有废品就主动送上门。等废品积到了一定数量,废品站就派小货车专门来拖货。
④坐家收废的两位老人十分知足。为了回报小区住户,他俩还和小区保安一起,每天戴着红袖章,转悠在小区各楼道里,防着小偷小摸的事发生。尽管老头是个瞎子,但义务巡逻的时候总爱戴着一副墨镜,俩人面前挂着个哨子,这阵势也挺雷人的。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⑤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 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⑥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⑦见我常年免费送报纸,他们竟买了一箱牛奶,说是给我女儿的。我坚决不收,他们就差下跪求我了,没办法只好收下。两位老人平时从不贪人便宜,收废品也从不少给人一分钱,跟大伙儿相处十分融洽。有一次,邻居们提出帮他们办一份低保,当即被他们谢绝,说大伙儿给予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现在的日子,他们很满足„„
⑧那天早上下大雨,我突然想起两位老人,怕他们摔倒在那儿,没人知道。来到小区广场上,读完了报,老太太撑起雨伞,扶着老头,依然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
⑨那一刻,望着风雨中相依相携,我似乎感到阳光早已从天而降,穿透风雨,穿透尘世无数守望的灵魂。这世界的雨兀自下着,可老人们的心头却燃着阳光,这阳光里有温暖,有珍爱、有牵手、有希翼,还有一缕穿过我的记忆,叫感动。(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1.本文的题目为《有一缕阳光叫感动》。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我”被“一对老人”的哪些事情感动了。(4分)
答案:⑴相依相携;⑵有说有笑;⑶参加巡逻(捉拿小偷);⑷收废度日;⑸婉拒低保;⑹回赠牛奶(不占便宜);⑺热衷读报。(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得满4分为止。)
2.文章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一对老人”,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对品质优秀的老人。请你结合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线)的词语,对这对老人作出评价。(4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⑴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
⑵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答案:评价:这对老人有比较好的修养,有礼仪,也很自爱,尽量不打扰别人。(2分)反应敏捷,他们尽心尽力为大家做好义务巡逻。(2分)(两个词语综合起来看,如回答“表现出老人爱憎分明的品质,即对人民热心服务,对丑恶现象绝不姑息。”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3.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答案:修辞方法:比喻(1分)作用: 突出老头爱看报的程度(1分),对报纸充满了感情(1分)。(如回答“报纸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卫宣利)
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攒了满身的劲背起你,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沉.那一瞬,我有些怀疑:这个人,真的是我曾经健壮威武的父亲吗?你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背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使劲弓起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到小区门口,不过二十几米的距离。你数次要求下来,都被我拒绝。爸爸,难道你忘了,你曾经也这样背着我,走过多少路啊?
那一年我在工地被钢板伤,右腿险些被砸断,腰椎也被挫伤。在漫长而繁杂的治疗过程,你背着我,去五楼做脊椎穿刺,去三楼做电疗,上上下下好几趟。那年,你50岁,日夜的焦虑使你身心憔悴;我18岁,在营养和药物的刺激下迅速肥胖起来。50岁的你背着18岁的我,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在你的精心照料下,8个月后,我开始扔下拐杖能自己走了。
这次去在医院做检查,你不停地问我:“到底怎么样?不会很严重吧?”我紧紧握着你的手,你厚实粗糙的大手在我的掌心里不停地颤抖。我第一次发现,你其实是那么害怕。是骨质增生,必须手术治疗。医生说,真想象不出,你如何能忍得了那样的疼?
那天护士为你输液,那个实习的护士,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一把推开她,迅速用热毛巾敷在你的手上。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那是肉,不是木头!”护士尴尬地退了下去,你看着暴怒的我,眼睛里竟然有泪光闪烁。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为我扎针的护士。
手术很成功。你被推出来时,仍然昏睡着。我仔细端详着你,你的脸沟壑纵横,头发白了大半,几根长寿眉耷拉下来„„我想起你年轻时拍的那些英俊潇洒的照片,忽然止不住地心酸。
几个小时后,你醒了,看见我在,又闭上眼睛。一会儿,又睁眼,虚弱地叫,“尿„„尿„„”我赶紧拿出小便器,放进你被窝里。你咬着牙,很用力的样子,但半天仍尿不出来。你挣扎着要站起来,牵动起伤口的疼痛,巨大的汗珠从你的额角渗出来。我急了,从背后抱起你的身体,双手扶着你的腿,把你抱了起来。你轻微地挣扎了几下后,终于像个婴儿一样安静地靠在我的怀里,那么轻,那么依恋。
出院后你就住在我家里。每天,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菜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阳光好的时候,我带你去小公园听二胡,每天早上催你起床锻练,你在前面慢慢走,我在后面紧紧跟随„„所有的人都羡慕你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传承给我的爱的方式。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11期,略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3分)答案:(1)背父亲去打车(2)训斥护士(3)抱父亲尿尿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1)轻描淡写:答案 文中的意思是父亲怕我担心,故意把病情说得很轻(或故意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2)纠缠: 答案 文中指父子俩因为对方着想而引起争执,体现出相互的关心。3.围绕句中加点(线)内容,赏析下列精彩语句。(4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1)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
答案:句中加点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生病后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之重,为“我”背父亲埋下伏笔。
(2)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答案: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父爱的宽阔辽远、纯粹透明(伟大、宽广、无私)。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3分)答案:本文写父亲因病到医院做手术,“我”精心照料父亲,回报父亲当年对“我”的关爱,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揭示了爱的传承性。评分:共3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5.读了此文后,也许你会有一些肺腑之言要对文中的父子或自己的亲人说,请敞开心扉,说出你的心里话吧。(2分)
答案:略。评分:共2分。开放性试题,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流畅即可。
Even at school there had been an unhealthy competition between George and Richard.
“I'll be the first millionaire in Coleford!”Richard used to boast.
“And you'll be sorry you knew me, ”George would reply, “because I'll be the bes lawyer in the town!”
George never did become a lawyer and Richard never made any money.Instead both men opened bookshops on opposite sides of Coleford High Street.It was hard to make money from books, which mad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m worse.
Then Richard married a mysterious girl.The couple spent their honeymoon on the coas—but Richard never came back.The police found his wallet on a deserted beach but the body was never found.He must have drowned.
Now with only one bookshop in the town, business was better for George.But sometimes he sat in his narrow, old kitchen and gazed out of the dirty window, thinking about his former rival (竞争对手) .Perhaps he missed him?
George was very interested in old dictionaries.He'd recently found a collector in Australia who was selling a rare first edition.When the parcel arrived, the book was in perfect condition and George was delighted.But while he was having lunch, George glanced at the photo in the newspaper that the book had been wrapped in.He was astonished—the smiling face was older than he remembered but unmistakable!Trembling, George started reading.
“Bookends have bought ten bookstores from their rivals Dylans.The company, owned by multi-millionaire Richard Pike, is now the largest bookseller in Australia.”
1.George and Richard were____at school.
2.How did George feel about Richard after his disappearance?____.
3.George got information about Richard from____.
4.What happened to George and Richard in the end?____.
(B)
How I Turned to Be Optimistic
I began to grow up that winter night when my parents and I were returning from my aunt's house, and my mother said that we might soon be leaving for America.We were on the bus then.I was crying, and some people on the bus were turning around to look at me.I remember that I could not bear the thought of never hearing again the radio program for school children to which I listened every morning.
I do not remember myself crying for this reason again.In fact, I think I cried very little when I was saying goodbye to my friends and relatives.When we were leaving I thought about all the places I was going to see—the strange and magical places I had known only from books and pictures.The country I was leaving never to come back was hardly in my head then.
The four years that followed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optimism, but the idea did not come to me at once.For the first two years in New York I was really lost—having to study in three schools as a result of family moves.I did not quite know what I was or what Ishould be.Mother remarried, and things became even more complex for me.Some time passed before my stepfather and I got used to each other.I was often sad, and saw no end to“the hard times”.
M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family increased a lot since I knew English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at home.I wrote letters, filled out forms, translated at interviews with immigration officers, took my grandparents to the doctor and translated there, and even discussed telephone bills with company representatives.
From my experiences I have learned one important rule:Almost all common troubles eventually go away!Something good is certain to happen in the end when you do not give up, and just wait a little!I believe that my life will turn out all right, even though it will not be that easy.
1.How did the author get to know America?____.
2.Upon leaving for America the author felt____.
3.For the first two years in New York, the author____.
4.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author from Paragraph 4?____.
5.The author believes that____.
(C)
My grandfather came from Hungary and was the only one in his family who settled dow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rest of his family remained in Europe.When World War I broke out, he seemed to have become another man, downhearted.Such obvious change was not born out of his welfare, but out of fear:if his only son, my uncle, had to go to war, i would be cousin fighting against cousin.
One day in 1918, my Uncle Milton received his draft notice.My grandparents were very upset.But my mother, at the age of 10, felt on top of the world about her soldier brother going off to war.Realizing how he was regarded by his little sister and all of her friends my uncle bought them all service pins, which meant that they had a loved one in the service.All the little girls were delighted.
The moment came when my uncle and the other soldiers, without any training but all in uniforms, boarded the train.The band played and the crowd cheered.Although no one noticed, I'm sure my grandmother had a tear in her eye for the only son.The train slowly pulled out, but not about a thousand yards when it suddenly paused.Everyone stared in wonder as the train slowly returned to the station.There was a dead silence before the doors opened and the men started to step out.Someone shouted, “The war is over.”For a moment nobody moved, but then the people heard someone bark orders at the soldiers.The men lined up in two lines, walked down the steps, and with the band playing, marched down the street, as returning heroes, to be welcomed home.My mother said it was a great day, bu she was just a little disappointed that it didn't last a tiny bit longer.
1.What the grandfather was most worried about was____
2.The underlined phrase“draft notice”means“____”.
3.What did the“service pins” (in Para.2) stand for in the eyes of the little girls?____.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best describ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____.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 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物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考的失分大项, 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 结合情境谈体验, 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串全文的纲领, 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2.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语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
3.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
4.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 把握关键性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性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等。
5.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 反复默读语句, 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3、阅读理解——记叙文】推荐阅读:
3年级阅读理解05-26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06-23
高一英语阅读理解记叙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07-07
《促织》阅读理解答案05-24
母鸡阅读理解答案06-23
桃花心木阅读理解06-27
英语阅读理解论文10-11
爱阅读理解答案10-23
学位英语阅读理解10-28
边城阅读理解答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