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精选1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篇1

第二课时

五、品读课文,赏析写法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学小品文,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交谈的内容是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想一想:这篇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1.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2.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3.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吸引读者阅读。

记叙的框架。本文具备记叙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说明的内容。如把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一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对话的方式。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既通俗又亲切。“我”不仅是忠实而专心的听者,而且“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也有作用,有问有答,反复解开疑问。

六、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自然界除了旅鼠之外,其他的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你知道哪些?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指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课堂小结:《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教育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会悟到许多……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介绍动物奇异现象的文章,试着运用本文的写法。附板书 :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篇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

1、课文类型:略读

2、设计时数:2课时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 投影1-14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投影15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投16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投19 明确: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 投20-25

(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20、21

(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22、23、24

(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25 1

3、旅鼠的“疑问”:

(1)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人类照我们这样繁殖,结果会怎样呢?投26 27(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2)我还想:当人类数量急剧膨胀,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你们能像我们这样大规模地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吗? 投28

4、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投29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l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l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否则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l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 l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l 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自然课文的研究对象

l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l 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五、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1、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投30 学生思考、明确: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比较阅读] 投31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生性胆小。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2)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好处:可信度高;通俗亲切。)(3)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投32

2、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3、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明确: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六、拓展迁移

1、不管是任何难解之谜,总会有破解的一天,而破解旅鼠之谜的人,可能就是在座的某位同学。你能谈谈你对旅鼠奥秘的见解吗?(补充材料: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

(一)(二))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

2、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投33

七、小结

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教案优秀 篇3

学科 语文 课题 旅鼠之谜(位梦华) 课型 自读课 教师 任俊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和学习科普作品的写法,学习科普作品深入浅出的语言特点,体会数字运用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巧妙地贯串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多朗读作品,抓住关键词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一些正确的科学观,了角一些科学知识,警示人类。 重、难点 重点:反复阅读,从事实中概括提炼观点,归纳旅鼠奥秘。

难点:学习“以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研讨、点拨法并用。

布置预习: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媲美(pì) 挑衅(xìn) 迷惘(wǎng) 笃信(dǔ) 啮齿(niè) 滑稽(jī)

徘徊(huái) 逃窜(cuàn)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地信仰。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二、导人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归纳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学生能从文章中学会思考,并能给自己以启示。

3、让学生了解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导入:危地马拉多基萨地区有一种特产蜘蛛,当地土著居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织窗纱的能手”,又有人叫它彩蛛,是因为它拉出的丝在阳光下闪出红、黄、蓝、青等多种色彩。彩蛛结网技术很高,先吐出粗粗的经纬线,然后,顺着经纬线吐出细细的丝,织成一张密密的连蚊虫也钻不进的彩色网,把整个窗框封得严严实实,一般三天就能完工。晚上有趋光虫扑到窗纱上,它就爬过去捕捉。你知道彩蛛吐丝的原因吗?

一对北极旅鼠,一年竟能繁殖967118只!奇不奇!还有更奇的,一旦旅鼠太多了,毛色竟会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招引天敌来吃掉自己。还有更奇的,要是死不成,数百万只旅鼠就汇集起来,直奔大海,跳将下去,这叫“旅鼠死亡大迁移”。所有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研究好几个世纪了,至今还没有解开迷团。这篇《旅鼠之迷》就详详细细地讲述了旅鼠的一个个奥秘。

2、简介作者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题目是《旅鼠之谜》,那么介绍了旅鼠的哪些谜呢?(找出关键句归纳概括)

明确:北极旅鼠有三大谜(超强繁殖,主动招杀,死亡迁移)

(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二)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2、这篇文章就给我们讲述了旅鼠的超强繁殖,主动招杀,死亡迁移这三个奥秘,那么这三个奥秘究竟神奇在哪里呢?我们再来仔细地研读课文,请你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奥秘,放声朗读相应的段落,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这一奥秘“神奇”的语句。假如你是一只小旅鼠,请你用第一个称把这一奥秘的神奇之处讲给大家听。下面请大家根据你选定的内容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学生上台讲旅鼠的奥秘)

三、研读探究

1、正像猜谜语一样,有了谜面,接下来就该猜谜底了,三大奥秘中最神奇的当属旅鼠的集体大自杀之谜,它们为什么要集体大自杀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猜测,请大家速读课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几种猜测?

两猜:(1)饥荒说

(2)错觉说

2、这两种猜测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还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回答)两问:(1)会不会灭绝?(2)为什么自杀?

丹尼斯先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则选几个世纪以来的未解之谜,以致人们连可能的假说也提出不来,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那我们同学们能否大胆一猜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手头现有资料,发挥想像,大胆猜测,四人小组共同探究,看哪一小组能提出新的假说。(学生回答)

教师猜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四种天敌决定着旅鼠的兴衰,我猜旅鼠的自杀是否是为了减少它的天敌的数量呢?就叫天敌说吧。

教师展示科学家的猜测:见附一、二 教师小结:

不管是任何难解之谜,总会有破解的一天,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猜测走出课堂,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印证自己的假说,也许将来你也能创立一种新的学说,成为科学家。

3、以上我们了解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并对这些奥秘进行了大胆地猜测、探究,惊叹之余,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请大家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谈一谈。(齐读最后一句)①“大自然也是要进行干预的。”

神秘的大自然总有办法让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保持平衡,谁破坏了这种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那么地球上的哪些现象就是大自然干预的结果呢?

(学生回答:地震、海啸、泥失流、沙尘暴、臭氧层破坏、水污染、龙卷风、酷暑、洪涝等。)

正因为人类打破了地球的平衡状态,大自然才会无情地报复人类。神奇的旅鼠启示我们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并不仅在于介绍旅鼠的奥秘,更在于提醒人类关注自身生存的重要问题。②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如果我们人类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四、拓展迁移

1、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2、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一下旅鼠吧。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生性胆小。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3、听了大家对旅鼠的介绍,那么对于这篇文章的体裁有人说是说明文,有人说是记叙文,你觉得它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呢?(学生回答,各述理由)

记叙文:记叙要素,人物对话。

说明文:介绍旅鼠的科学知识。这篇文章就是用记叙文的结构,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把这类文章也称为科学小品文。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五、布置作业:

关注自然,发现奥秘!

附:

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一

在1万多年前正是地球上寒冷的冰河时期,北冰洋上的浮冰冻结得厚厚的,经久不化,南来的风又把西伯利亚和北非的大量尘土带到这里,从而在冰面上沉积了一层厚达几米至几十米的沙土层,飞鸟则带来了植物的种籽。当夏季来临时,这奇异的冰原也会草木青青,一片生气,许多适于寒冷气候的北极牦牛、北极羚羊以及旅鼠都有可能在这里生活。

他们还举出现今位于拉普贴夫海和太梅尔半岛以东的利亚堆夫群岛为例,已经证实这里有些小岛就是由冰构成的。只不过时过境迁,气候变化,当年巨大的冰原已经消失、崩解,留下了一些可作为线索的小岛而已。据此可以认为,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当年曾经存在过的冰原。

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研究者们提供更充实的证据。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都是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旅鼠自杀就像屡有发现的鲸类自杀一样,与一种目前尚不明了的纯生物学机制有关,而与北极冰原是否存在毫无关系。

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二

根据10月31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芬兰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奥利维尔·吉尔格和艾尔卡·汉斯基,以及德国弗赖堡大学的班诺特·括斯特勒尔宣布,他们在经过长达15年的观察之后解开了旅鼠数量定期剧增及骤减的奥秘。

3位科学家称,旅鼠根本就不是死于“集体自杀”,而是作为自己的4大天敌:白鼬、北极狐、雪和一种叫做长尾贼鸥的海鸟的盘中餐而死去的。

过去15年,研究人员在东格林兰岛上一处面积75平方公里的山谷里进行了长期的数据收集工作,对那里的旅鼠以及白鼬、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数量的增减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旅鼠及其近亲鼠类的数量一旦迅速扩张,其规模可以达到原先的100甚至1000倍。

旅鼠数量的剧增和骤减每四年都会准时重复一次。而在整个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动物是白鼬。白鼬的特殊之处在于旅鼠是它惟一的食物来源。而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则是“多面手”,他们只在旅鼠的数量相当多之后,才会开始吃这种小动物。

研究人员发现,当旅鼠数量开始增多时,白鼬虽然也会相应增多,但其增多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旅鼠,于是旅鼠的数目逐渐超过白鼬的捕食能力。这时候,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就会加入捕食旅鼠的行列,直到白鼬的数量赶上了旅鼠,由于4种动物一起捕食,便造成了旅鼠的大幅减少。动物的奇异表现:

在南极,鲸鱼也会集体自杀

鲸的“集体自杀”现象是生物界的一大奥秘,虽在南大洋没有发现,但在世界其他海洋早有发生。人们曾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波浪滚滚的近岸海面,突然会出现成群的巨鲸,少则几 十头,多则上百头,甚至数百头。它们朝着一个方向,沿着一条路线,集体冲向海滩,自取灭亡。人们对此无能为力,阻挡也阻挡人住,想救也救下了,只好任凭它们一个劲地向岸边冲去。那种死不回头的傻劲,真是令人费解。

海洋中的“变性能手”

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石斑鱼,如果发现周围海域雄性多、雌性少时,其中一部分雄性就会变成雌性;而当这一区域雌性多、雄性少时,一部分雌性就会变成雄性,它们以这种方式来确保平衡,以便产下更多的后代。其中生活在加勒比海一带的蓝石斑鱼更是一个变性能手,其性别一天之中可变化数次。在一对“配偶”中,有一条先充当雄性,另一条为雌性,稍后,它们的性别互相改变,原来充当雌性的变为雄性放射精子,原来充当雄性的则变为雌性而排出卵子。据动物学家观察,在一天中的数小时之内,蓝石斑鱼总共要发生5次左右的轮流变性,交替产卵和排放精子。

会发电的鱼

有些鱼类的身体都能发电,它们放出的电压,竟比我们生活用电的电压大好几倍。具有发电能力的鱼约有500种之多,如电鳝、电鲶、电鳗、长吻鱼等。

各种发电的鱼,它们发出的电流强弱和电压高低都不同。电鳐身体又扁又园,带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活像一把团扇。生活在非洲尼罗河的电鲶,身体只有1米长,却能发出350伏的高压电。

有些鱼类为什么能发电呢?原来在它们身上有特殊的发电器官。有的是由肌肉演变形成的;有的是由皮肤腺体演变而来的。鱼类发电多半是用来自卫和捕食。也有用来探测导航、联络求偶。

如果你在亚热带的海滩涉水步行,很可能会触电。因为电鳝常常把身体埋在浅水沙滩里,只露出一段身体和一双眼睛窥视周围,寻找猎物。不巧你正踏上它一脚,如临大敌,电鳝就发出强大的电流,使你脚底麻木。而有经验的渔民常常手持钢叉,在海滩捕捉电鳗。

鳄鱼流泪

鳄鱼产于亚洲、澳大利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传说这种凶猛的爬行动物经常发出长吁短叹引诱行人,以便将人吞食下去,一边吃一边眨着灰蓝色的眼睛流泪哭泣。于是“鳄鱼的眼泪”便成为一个成语。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某些人,一面心狠手辣地迫害别人,同时又装出一副假慈悲的样子。

鳄鱼真是如此的伪善吗?20世纪初期,瑞典学者范戈和施密特、尼尔松经过研究发现,鳄鱼所流的“眼泪”实际是一种盐溶液。由于它要排泄出体内多余的盐分,其体内长有特殊的排泄腺,排出的管子正好开口在眼睛四周。因此,当鳄鱼吞吃食物而要排泄体内的盐分时,人们便会看到它“泪如泉涌”。

尽管鳄鱼并非真正流泪,现在人们仍然习惯性地将“鳄鱼的眼泪”与“猫哭老鼠”的意义等同,以讽刺虚假的眼泪和伪装的同情。

蜻蜓点水

“点水蜻蜓款款飞”是我国古人的诗句,可见蜻蜓点水的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但是,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古人并没有说出来。

语文《旅鼠之谜》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本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

3、了解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4、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认识自然的神奇力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懂得人类也要注意调节,以求和谐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2、用概括提要的方式整体把握旅鼠的三大奥秘。

3、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研究自然。

教学难点

1、运用记叙的要素构建记叙的框架。

2、运用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北极那一片神秘的地方,有一奇观叫“旅鼠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汇集起来,直奔大海,跳进大海。旅鼠为什么有这种行为,科学家研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还没能解开这个谜。《旅鼠之谜》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旅鼠的一个个奥秘。(板书课题)

二、课文赏析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尤其注意以下词语:媲美、挑衅、鼠目寸光。

(1)自读第一遍,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

(2)自读第二遍,勾画要点。

2、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教师板书要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的神奇。

3、指导学生三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指生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4、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

5、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表达效果。(从方式、谈话内容、与心理活动的结合、详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讨论后可得出如下答案:

(1)利用对话的方式使文章通俗、亲切。

(2)对话内容言之有序。

(3)用心理活动和疑问,推进谈话深入。

(4)对话详略得当。

6、引导学生从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去归纳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联系课文学习的感性体验归纳:

课文寓知识与叙事之中,讲究故事的波澜起伏,追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课文介绍旅鼠的奥秘,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三、拓展练习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四、本课小结

本文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三大奥秘。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这句话的深意。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篇6

一、预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事实,从事实中概括提炼观点。

3、理解以叙述为主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4、培养以科学态度探究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增长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阅读课文,归纳北极旅鼠有几大奥秘。

2、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如果人类也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这句话?

三、预习指导

1、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2、本文内容是写自然之迷的,并且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学习本文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并初步

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信念。

3、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很有条理,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一总结归纳文章内容。

四、预习过程

1、通过认真地查阅资料,你会对本文的作者有了比较准确和详细地了解,请把你所掌握的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下来:

位梦华

2、认真地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把你认为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写到下面来(给每个字都注音,遇到不会读或写的字先查字典,确保自己对每个重点字词的音形意都掌握。)

3、朗读课文三至四遍,注意:

(1)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2)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2、旅鼠的行为给我们人类什么启示?

《旅鼠之谜》导学练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叙事的特点。

用心爱心专心 13、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一、初读课文,自主先学

(一)、预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媲美挑衅笃信迷惘啮齿徘徊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

挑衅:

笃信:

鼠目寸光:

徘徊:

神秘莫测:

迷惘:

荒唐: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位梦华(1940~),科技工作者,中国北极科考队总领队。1940年生于___。1962年考入——,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1978年归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并于1982年10月去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83年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埋头于南极的综合研究。主要著作有——、——、——、——等。

二、品读课文,展示交流

1、了解本文的叙事特点

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的写法能不能叫做“用记叙的框

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种写

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应该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

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

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

你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2、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可以展开讨论,下列内容仅供参考)

篇末写丹尼斯说的话:“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哪些启示?

(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要有发现性和创新)

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或者有值得思考的地方进行欣赏与讨论

4、活读课文,拓展延伸

读整篇课文,真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叫人越读越起劲,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叙事文学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这篇科学小品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越读越有兴趣。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大奥秘、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所以这样的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对于第一大奥秘,我由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旅鼠之谜》达标检测

一、听写生字词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

“是一只老鼠。”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

“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1.上文选自课文《旅鼠之谜》,作者是______。这是一篇______(文体)。

2.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你能把它说清楚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3.旅鼠的样子能简单描述一下吗?

4.“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加点词语说明了什么?

《旅鼠之谜》教案 篇7

宁国中学初中部 万华

教学目标: 1.通读文章积累文中丰富的词汇。2.阅读概括旅鼠的三大奥秘。3.了解科学小品文创新的表现形式。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学生分别自主书写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

媲美(pì)

挑衅(xìn)

笃信(dǔ)

迷惘(wǎng)幼崽(zǎi)啮齿(niè)......苔藓(xiǎn)

滑稽(jī)徘徊(huái)逃窜(cuàn)....前赴后继 急不可耐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误入歧途 难以置信 鼠目寸光 若有所思

2.分别请学生给易读错字注音、朗读四字词语。

三、分角色朗读,自主思考提问。1.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文中介绍的旅鼠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②旅鼠是什么类别的动物?③“旅鼠之谜”有哪些?④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把“旅鼠之谜”介绍清楚的?⑤探究未解“旅鼠之谜”可以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学生如未能提出较深入的问题,教师将根据文本分析进度随机提出。)

2.学生速读文本,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①“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北极旅鼠”(第1、第4自然段)②“哺乳动物”“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③(教师备用提示:注意文中标志性的文句:“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这就是旅鼠的第二个难解之谜”“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奥秘”,分别在第13、15、17自然段。)旅鼠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第7、11自然段)。旅鼠的第二大奥秘是:“旅鼠并非每年都大量繁殖,而是有节制的”,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第15、16自然段)旅鼠的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直至全军覆没。④⑤

四、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1.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启示示例:

第一,“旅鼠之谜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因此,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人类无法解释,有些奥秘是非常难解的,有待继续探究。

第二,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的失败,说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调整,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第四,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2.重点体味课文最后丹尼斯说的话,他说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教师提供以下资料:

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学生自由发言。

五、品读课文,赏析写法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学小品文,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交谈的内容是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想一想:这篇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1.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2.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3.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吸引读者阅读。

记叙的框架。本文具备记叙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说明的内容。如把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一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对话的方式。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既通俗又亲切。“我”不仅是忠实而专心的听者,而且“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也有作用,有问有答,反复解开疑问。

六、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自然界除了旅鼠之外,其他的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你知道哪些?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指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课堂小结:《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教育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会悟到许多„„

七、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3.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能力目标: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1.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2.体味作者在对雪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3.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情感目标: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难点:

1.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课型:学生展示课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颂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交流展示

(一)自主预习篇 【了解背景】

本文写作时间为1925.1.18,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朗读学习】

(一)听读

学生齐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象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的特点。

说明: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让学生感知两种雪的不同。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展示听读收获

在听读中感受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自由谈)南方之雪的生机盎然滋润美艳、朔方之雪的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等特点)

(三)朗读 配乐

接下来集中精力,走入散文诗的意境,感悟诗中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老师评价两位同学读的非常到位,分别读出了南方之雪的温婉恬静、朔方之雪的雄浑俊伟。

说明: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直观感受江南之雪和北方之雪的不同之处。

提问:根据听读和朗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明确:1—3:南国之雪 4—6:朔方之雪 通过以上独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把握文章的基本能力。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探寻本诗写作的精妙之处.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合作探究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2分钟准备时间。

(二)【合作探究篇】

【自由交流,小组合作,组长组员配合作答】

探寻本诗写法的精美之处?(由第一、二、三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通过以上群学过程,让学生进行知识互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本环节为本课学生展示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占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时间(约20分钟).三.写作交流篇(学生展示自己的小作)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讲析,相信同学们对《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肯定是感慨万千,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小写作中。就让我们竖起耳朵,倾听他人的心声吧 通过感受交流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潜力。

四、小结本节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篇9

【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自主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感悟,从而成为新世纪环境保护者。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锻炼想像能力;

4、了解科幻小说。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思。故教学重点应放在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喂--出来”从题目上就和以往的文章不同,那么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感觉,想法或者疑惑呢?

学生们众说纷纭。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新课。

2、出示目标,复习小说文学常识。

3、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科幻小说? 多媒体展示:

科幻小说,是随着现代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其代表作是《海底两万里》。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喂——出来》也是一篇科幻小说。这篇小说不到1500字,因此从另一个标准分,则属于微型小说。除了篇幅短小以外,微型小说还有哪些特点呢? 多媒体展示:

微型小说,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乎意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既是科幻小说,又是微型小说,故称微型科幻小说。

2、作者星新一,日本著名现代小说家。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著作有《星新一作品全集》。(多媒体展示作家图片)

3、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答案)(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哂笑()牟取()贪婪()棘手()众目睽睽()逍......遥法外()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哂笑

众目睽睽

心安理得

莫衷一是

逍遥法外

不容质疑

胸有成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一个建筑工人听到了一声“喂——出来”的叫声,接着,又有一块小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2、让学生概括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洞是怎样突然出现呢? 村里人发现了会有哪些反应呢? 来了哪些人他们怎样测量洞的深度呢? 再想这个洞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城市垃圾箱呢? 有哪些城市垃圾扔进了洞里去? 最后垃圾怎么出来,叫声在哪里响起,石头从何处飞来?

3、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 还会发生什么?(原先扔进去的垃圾都跑出来了,这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4、说说标题“喂——出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问题组,学生自由挑选其中的问题回答,留下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协助解决。)

1、人们为什么幻想出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2、人们对待以填洞这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什么态度?

3、这个深不可测的洞最初和最终给环境带来什么变化?

4、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明确:是虚构-幻想。但有生活真实性。让学生说说身边隐藏的无底洞。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明确: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师补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5、文中说:“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这说明什么? 明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时也给人们带来利益,但只是暂时的,潜伏着隐患。

6、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 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四、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人类有没有因破坏环境而遭受惩罚的现象?联系身边实例说一说。(展示图片)生1:因滥砍乱伐,盲目围垦,98年导致长江特大洪水,嫩江流域、松花江特大洪水。生2:因破坏草皮,不合理的耕作、开发湖沼,使沙漠扩大。生3:河流污染,刮沙尘暴,下酸雨。、、、、、、2、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生1:倒入的垃圾桶。

生2:去河里洗刷时,倒入小河里。生3:倒在水沟里,被雨水冲走。

想法:

1、对垃圾应分类,建立垃圾处理厂,再加工,废物利用。

2、垃圾转化,如废气变沼气、废物作燃料等。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篇10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难点

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师、学生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课时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2.学习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

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avs4al(大自然,的语言)blc{(avs4alco1(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blc{(avs4alco1(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难点,在反复,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法。,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2课时,,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我,机器人》等。,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内容的?,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归纳:,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过程为:①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②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③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avs4al(恐,龙,无,处,不,在)blc{(avs4alco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4)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体地说明了“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blc rc}(avs4alco1(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o(sup7(佐证),sdo5(―→)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理论)),(生物学)

(地

辑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跟我来吧。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

和“火山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被患于未然压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扁

英”——压扁的沙子第二部分(第5~ 的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17自然段):分析

沙问题,支持“撞击说”后才形成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

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

撞击”

1.题目提纲挈领。

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用词准确精练。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佐证,―→)恐龙灭绝原因),sdo5(——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本堂课我通过对这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了写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感悟“逻辑性、严谨性的说明结构”。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大雁归来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2.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珍爱动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

重点

1.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2.理解作者的情怀。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情境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有关大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时,就宣告着春天到了,它们欢快之极,喧闹地聚会,寂寞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对大雁情有独钟,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物,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对大雁的喜爱、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利奥波德(1887-1948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位造诣极深的文学家。《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此书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

关于大雁

大雁是一种大型游禽,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又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多以六只或六只的倍数组成。

1.多媒体展示课件中大雁活动的情景,同时播放有关雁的歌曲,创设学习情境。2.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大雁是一种大型的游鸟,是一种益鸟…… 3.你又是怎样理解“归来”的?

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表达一种喜爱之情。

4.教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作者及《沙乡年鉴》的资料,然后抽三名学生做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地方做个记号。6.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文章描写了3月大雁的归来,描写了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大雁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1.你从文中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1)大雁3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11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雁队以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

(4)春天大雁喜欢在沼泽中聚会,大雁的迁徙是全球性的。2.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探讨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3.“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4.作者笔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拟人化的语言,使得大雁有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5.作者在文中不但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1)课文第4自然段中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2)课文第6自然段有一句“我们的春雁”。(3)课文第10自然段有一句“我们的大雁”。

6.作者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

7.作者为大雁的归来而高兴,又为单身的孤雁而伤感。那么有些大雁为什么由双雁变成了孤雁呢? 它们的亲人被人猎杀了。8.作者对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这表明了作者对猎杀者怎样的态度呢?又说明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做?

(1)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2)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9.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1)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

(2)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性。

(3)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10.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害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11.把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画下来的优美句段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思考交流认为写得好的原因。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3)第4自然段中的“盘旋”“慢慢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

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4)“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2.思考下面这些句子的内涵。

(1)“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下文解读此句。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从黎明到夜幕降临,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这说明大雁也摸清楚了这个规律,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放心地活动、觅食。

(2)“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而之所以有“孤雁”,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它们有的成了“心碎的寡妇”,有的失去了子女,原先就为这样推断而感伤,而六年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伤感。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13.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大雁的古诗句?

(1)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有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雁对季节把握准确。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写大雁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大雁有联合观念,它们的迁徙为地球带来了生机。

1.诗意表述,情感丰富。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一句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语言真挚,情意浓醇。

本文语言十分优美,具体表现在: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词汇丰富多彩。

3.形象描写,声情并茂。

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雁队和孤雁(感伤)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低语”—喜爱)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这节语文课,全面渗透新课改理念,又充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我的教学设计呈板块状,合理而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突出基本能力培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又强化基础训练,重视知识积累。让学生自主学习,我的适时引导、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8 时间的脚印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难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帷幕(wéi)...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9.品味说明语言(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时间的脚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地壳的变化气候的变化2.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三)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

本课中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较难把握,在让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图示法,这样,学生对岩石的生成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后,用更为直观的图片加以印证说明,进而让学生明白: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就是记录时间的过程。理清了文章的内容,说明顺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配合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课件,条理清楚,容量较大。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不够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入场到上课的这段时间,播放了部分课文录音,让学生尽快了解学习的内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本课教学,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

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写作(二)说明的顺序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过程与方法

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

重点、难点

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明文,准确地来说都属于事理说明文,像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梦回繁华》《中国石拱桥》等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些文章或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说明的顺序有哪几种?我们在习作中怎样来运用它呢?

二、认知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

②时间顺序:是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三、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

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顺序,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

①与说明对象有关。当我们是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时,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当我们是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就要采用时间顺序,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当我们是介绍事物的道理时,一般会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因此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

②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如《大雁归来》一文,虽然是以动物(大雁)为说明对象,但作者主要是介绍其生活习性的,借以告知人们要保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因此采用了逻辑顺序。

当然,具体到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全篇采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釆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四、写作文题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五、佳作欣赏

神奇的智能手机

要说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手机。如今的手机有一个新名字,叫智能手机。

什么叫“智能手机”呢?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智能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呢?

智能手机可以和电脑一样上网购物。记得去年老师让我们买一本图书,爸爸跑遍了附近的几家书店都一无所获,只好赶了半小时的路程到城西新华书店才买到,来来回回足足花了一个下午时间。而今年,妈妈的智能手机安装了支付宝,上淘宝网轻轻点几下,许多图书展现在我们面前,价格上还给我们打折呢!不出家门第二天就拿到了好几本崭新的图书,真是既方便又实惠!

智能手机可以和电脑一样上网聊天,但是比电脑更便捷,因为它可以随时随地和对方交流。在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我认识了淳安枫树岭中学的姜丁柔同学,以前我们只能通过书信进行交流,又慢又缺乏色彩。今年,我得知了她的QQ号,用妈妈的智能手机上网和她视频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对方的音容笑貌。之后,我们经常在课余时间通过智能手机聊学习、谈自己班里的趣事,两个人常常被对方“感动”得“前仆后继”,捂着肚子笑个不停。今年6月,远在老家的六岁表妹参加区少儿组的武术表演,还拿到了优秀奖,她拿到奖的那一刻,我和妈妈正在路上呢,妈妈的智能手机上就有了她传来的喜讯。我们马上就视频了,还有眼有板地表演给我看。虽然我们远隔数百里,却在第一时刻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智能手机的发展未来将更加广阔。不仅能个人通信、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等,还将是“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重要手段。听爸爸讲,智能手机已被各国应用于军事领域。如利用智能手机的照相、定位跟踪、惯性传感、蓝牙信号、电子罗盘等功能,可进行无线遥控。就是通过智能手机无线信号,可对自己发射的微型无人机和机器人进行遥控,也可接管其他无人机和机器

人,完成侦察、监视任务,实时观看显示屏上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图像。还可以用于战场通讯和侦察,用作战场态势感知终端……

智能手机还真是厉害噢!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妙,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上一篇:纪委座谈会发言下一篇:住院流程图